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乡村现状及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文章探讨了在高校图书馆中,播放背景音乐是一种新的尝试
>> 高校图书馆背景音乐应用探讨 高校图书馆背景音乐的运用 背景音乐走进高校图书馆探析 让高校图书馆乘上背景音乐的翅膀 高校图书馆使用背景音乐的研究 浅谈大学图书馆自习室占座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电子杂志背景音乐的制作 中原经济区背景下的乡村图书馆建设的作用及对策 背景音乐在NICU不同时段播放研究 论酒店背景音乐的选择方法 蚯蚓堆肥的制作方法及堆肥装置的探讨 大数据背景下的图书馆管理探讨 柿饼的制作方法 浅谈图书馆高清视听播放室的管理 关于报纸新闻标题制作方法的探讨 图书馆自习室常见问题分析及整治措施 高校图书馆自习室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琥珀核桃的制作方法及功效 谈“金丝缠葫芦”的制作方法及要领 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思路及制作方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有助于学习的巴洛克音乐[EB/OL].[2014-11-05].?wtp=tt.
[5]360百科.可听声[EB/OL].[2014-11-25]..
[6]吴丹.基于脑电的脑波音乐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7.
[7]杨,肖顺文,邹贵祥,等.基于FPGA的FSK调制解调系统设计[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4(12):161-162,164.
[8]百度百科.韦伯―费希纳定律[EB/OL].[2015-12-04].?wtp=tt.
[9]赵青,孙永生,岳德海.背景音乐在高校图书馆的运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104-105.
关键词:空间层次;都市农业;产业选择
据报道,近年来世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城镇化现象,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2008年,城市居民人数首次在历史上超过农村居民,预计至2050年世界人口的70%是城市居民。在我国,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城镇化的进程大大加快,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64.72%,城镇常住人口达91425万。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各地都市农业也有了长足发展。都市农业一般是指在城市及周边地区,充分利用城市提供的科技成果及现代化设备进行生产,并紧密服务于城市的高层次、多形态绿色产业。它是以现代科技为基础,以农业产业化为依托,以规模经营为条件,集生产、服务、消费于一体,经济和生态等多种功能并存的现代农业。都市农业是与城市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紧密相连的一种农业产业,不仅可以提供新鲜的果蔬产品、有机健康的农产品、可观光休闲的基地,保障、丰富城市生活,还可以提高农民收入、完善农村产业,为乡村振兴提供助力。因此,如何更好地发展都市农业、助力城乡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一、文献综述
围绕都市农业的相关问题,学者们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其中多数学者关注了具体地区都市农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梁丽娜和李奇峰从农业种植、农业供应链、休闲农业、农村智能信息服务等方面,探讨了北京市数字化产业与都市农业的融合发展模式。钟佳利等对成都当前都市农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围绕土地资源、发展机制、供给模式与行业标准4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华贝贝等指出临沂市河东区都市农业存在竞争力弱和融合程度不高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转型升级、拓展功能以及完善运营3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张玉芬和吴红聚焦于都市农业发展中的土地利用问题,从用地方式、土地污染治理、农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刘一鸣等则关注了天津市都市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两者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部分学者则聚焦于都市农业的某个具体功能。于姜莉等以潍坊市坊子区三个农业休闲旅游带为例,重点分析了都市农业中休闲和观光功能的设计与实现。赵婵璞等则以茂名市小东江田园风光带为例,重点从彩色农业景观和立体农业景观两个方面探讨了都市农业中的景观设计。骆希等聚焦于都市农业中的粮油功能区,并以崇州为例提出建设粮油产业集群、构建农业经营组织、践行绿色兴业兴村等多条发展路径。少部分学者关注了都市农业发展水平的评价问题。褚立岑构建了湖北省都市农业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系统,并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综合赋权法以及熵值法进行了评价。综上所述,目前都市农业的相关研究主要聚焦在具体地区的发展问题及对策,某一功能的设计与实现、发展水平评价等方面。在实践中,都市农业涉及的产业很多,而距离城市的远近又对产业的选择有着较大的影响。然而,这个方面的研究却较为缺乏。基于此,本文拟在空间层次视域下对都市农业发展的产业选择进行研究,并提出对策建议。
二、产业选择
都市农业是个大的概念,其中包括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业观光、生态旅游等许多产业,各个产业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其发展所需的农业资源和外部条件也不一致,所以在经济、社会和生态兼顾的发展模式下,还要根据各产业的特点合理规划,使得各个产业相辅相成,共同促进都市农业的快速健康发展。都市农业发展根据距市区的远近可划分为4个层次:市区、近郊、中郊、远郊。市区土地资源有限且成本很高,所以市区都市农业的发展主要偏重于生态功能,如为市区居民提供公共绿地资源,而经济功能主要是特色农产品和水产品、绿色产品的销售和相关餐饮。近郊都市农业的发展主要偏重于经济功能。近郊土地资源价格比市区低,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而且贴近消费市场,所以近郊较适合发展高附加值的都市农业项目,如农产品加工、设施农业、农产品贸易等。中郊都市农业要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3个功能。中郊土地价格资源较为丰富且价格适中,物流费用也适中,该区域是非常适合农副产品生产的区域,而且城镇居民日常到此区域休闲旅游也较为便利,所以较为适合发展农副产品生产、农业观光和体验、农家乐等项目。远郊都市农业主要偏重于生态功能。远郊土地成本较低,政府只需少量资金辅助即可实现维护本地区生态平衡的生态功能,该区域适合种植林木果树这种周期长、生态功能明显的作物和开发生态旅游、民俗旅游等项目(具体如图)。
三、政策建议
(一)建立网络化与智能化的都市农业社会服务体系
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目前小农户占农业经营户的比例高达98%,占耕地面积达70%。小农户对接现代农业发展面临一些困难,如对接大市场的困难;不具备资金优势,农业投入能力不足;不具有规模经营优势;经营农业的积极性减退等。此外,农业劳动力当前的老弱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农产品成本的提高,增加动植物疫病防治、现代农业技术采用和食品安全治理的难度,影响农业经营效益和农业优质化、标准化、品牌化的实现。解决以上矛盾,建设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关键。目前,新技术在不断为传统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赋能,市场中出现了许多基于网络化与智能化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企业,例如,慧种地、农医生、田田圈、嗡嗡农服等。然而,单纯依靠市场力量建立新型农业社会服务体系,较易出现地域之间发展不均衡、建设速度慢、与传统服务体系缺乏协调等问题。因此,政府需要制定相关政策进行引导和扶持。例如,完善网络等基础设施、组织农户参观新型农服企业的现场和参加培训、搭建传统农服体系与新型农服体系的协调平台等等。
(二)推进都市农业产业化经营
都市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村家庭生产为基础,依靠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现一体化经营的农业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发展都市农业的必经之路。一方面,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和服务。首先,通过财政和税收等方式对龙头企业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减轻经营压力。通过贴息和补贴等政策引导龙头企业进行农业技术改革、技术研发、品牌宣传等,提高科技含量、提升产品附加值和企业竞争力。其次,建立融资互动平台。健全银行、龙头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协调金融机构创新银企信息沟通平台,对龙头企业的优势项目优先推荐,定期或不定期举办龙头企业银企洽谈会,促进银行、龙头企业和政府信息对接,拓展企业融资渠道。最后,在企业用地方面可给予优先优惠政策,在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统一规划、优先建设,对于已经形成规模的产业可建立相应的农产品产业园区。另一方面,建立农产品连锁专卖体系,发展农产品新型流通业态。连锁专卖方式有利于保证产品质量、树立品牌、提升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度,这种流通业态适合高附加值、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的销售。政府在此类连锁专卖店的建设上,可以给予税收的优惠和房租补贴。此外,要积极发展新型农产品流通业态,支持农产品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在乐购、大润发、沃尔玛等大型连锁超市设置绿色农产品、特色农产品专柜,同时可积极开拓社区便利店,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再者,可建立都市农产品信息网,在淘宝、拼多多、京东、抖音等平台进行网络销售,进一步扩大农产品的销售空间。
(三)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的统一
一方面,开展土地整理,严格保护耕地。由于工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使一些农业用地变为了非农业用地,而今后随着城市化建设进一步推进,二、三产业的发展对土地仍有一定需求,要严格贯彻和执行《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对农业土地面积严格保护;将各乡镇建设的工业园区进行统筹规划,提高园区土地使用率,节约土地资源。另一方面,加强资源保护与开发,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在保护现有生态资源的同时,继续加强生态林建设,建立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护林、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共同组成的生态林体系。保护和开发是相辅相成的,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有更大的开发价值;合理的开发则能为保护提供资金支持。要在保护的基础上,鼓励以湿地公园、休闲农庄、森林公园等形式全面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实现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梁丽娜,李奇峰.北京都市农业数字化建设路径与前景[J].农业展望,2021,17(07):73-77.
[2]钟佳利,孙强,魏成轩.成都市都市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南方农业,2022,16(01):118-120+124.
[3]华贝贝,刘振宁,刘媛,王永慧.临沂市河东区都市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22(01):50-52.
[4]张玉芬,吴红.乡村振兴战略下都市农业土地利用策略分析[J].现代农业研究,2022,28(04):33-35.
[5]刘一鸣,王小琼,樊晓盼.天津都市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协调性研究[J].天津农学院学报,2022,29(01):66-70.
[6]于姜莉,毛金玲,刘红.坊子区都市农业发展现状及取得的成效[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1(12):48-49.
[7]赵婵璞,王美溪,张天柱.都市田园建设中农业景观的应用研究——以茂名市小东江田园风光带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22,50(07):191-193.
[8]骆希,李雪,陈巨.崇州都市农业产业功能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五大路径[J].产城,2022(01):54-57.
Abstract: Since entered the "Internet +" era, the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n Qianxi'nan Prefecture improves the people's living conditions in the state, and it is an important task in the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of "four farm - beautiful countrysid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tent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n Qianxi'nan Prefecture and analyzes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the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the important rol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关键词:互联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经济
Key words: Internet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build;economics
中图分类号:P315.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4-0007-02
0 引言
“互联网+”自2015年被确立为国家战略以来[1],黔西南州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相继推出了“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战略、“三年会战”、“大电强网”等相关政策,大力推进全州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挥其在全州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性和战略性性的作用[2,3,4]。“互联网+”信息基础设施分两个层面:一是网络基础设施,主要是指移动通信网络、固定宽度网络、互联网、卫星通信等,二是能力基础设施,主要是指IDC、大数据、CDN、云计算以及与存储等[6],两者互相共同作用。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强调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5,7],目前,黔西南州由于地理条件客观原因,信息化开发不成熟,服务机制不健全,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利用信息服务缩小城乡差距[7],已经成为政府的一项重点工作任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黔西南州发展“大数据”以及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2016年计划总投资8亿元,2016年累计完成投资8.7亿元,同比增长24%;市(州)城域网上链带宽达410Gbps;光纤到户(FTTH)覆盖家庭121万户;光缆线路总长度6万公里;3G/LTE基站规模7822个;城市有线电视网络双向化改造覆盖规模18.8万户;农村家庭数字电视延伸覆盖4.3万户;高清交互数字电视规模达8.9万户。完成高速3G/4G覆盖670公里;高速公路隧道3G/LTE覆盖54个;高速铁路3G/LTE覆盖60公里。
1.1 电信公司
2016年计划投资1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25亿元;光纤到户(FTTH)覆盖家庭规模达32.4万户;光缆线路总长度1.76万公里;3G/LTE基站规模达1501个;城市宽带50M(20%用户)接入能力达20%;农村宽带12M(15%用户)接入能力达11%;农村移动互联网络覆盖行政村比例75%。
1.2 移动公司
2016年计划投资2.6亿元,累计完成投资2.38亿元;光纤到户(FTTH)覆盖家庭规模达61.8万户;光缆线路总长度1.99万公里;3G/LTE基站规模达3600个;城市宽带50M(20%用户)接入能力达19%;农村宽带12M(15%用户)接入能力达14%;农村移动互联网络覆盖行政村比例97%。
1.3 联通公司
2016年计划投资1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亿元;光纤到户(FTTH)覆盖家庭规模达26.95万户;光缆线路总长度1.78万公里;3G/LTE基站规模达2721个;城市宽带50M(20%用户)接入能力达19%;农村宽带12M(15%用户)接入能力达14%;农村移动互联网络覆盖行政村比例51%。
1.4 铁塔公司
2016年计划投资2.72亿元,累计完成投资2.6亿元。
1.5 广电网络公司
2016年计划投资1.56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5亿元;城市有线电视网络双向化改造覆盖规模18.8万户;农村家庭数字电视延伸覆盖4.3万户;高清交互数字电视规模8.9万户。
1.6 多彩贵州“广电云”村村通工程完成情况
2016年计划投资1.44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44亿元;建成光缆5173公里,覆盖905个行政村,新建乡村级机房69个,完成县至乡10G传输平台、州至县波分传输平台的扩容改造。
1.7 小康讯完成情况
2016年计划总投资为21979万元,分别由移动公司和铁塔公司共同投资承建,累计完成投资22513万元,贫困村通信网络覆盖629个。
2 发展数字经济
2.1 夯实数字经济发展的各项基础
一是硬件基A,发展数字经济的前提是具有发达的信息基础设施,黔西南州实施信息基础设施三年会战。二是人才基础,高端人才是黔西南州发展数字经济的最大瓶颈,应加大力度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同时与阿里巴巴等企业合作,专门为黔西南州培养大数据、网络技术、虚拟现实等领域紧缺的技术人才。三是安全基础,安全保障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线,做好黔西南州大数据安全靶场。
2.2 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一是围绕“稳增长、调结构、促升级”的工作重点,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加快推广“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加快出台相关保障措施,搭建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促进工业和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二是推动产业集群、园区信息化建设,以创建省级两化融合试验区为契机,搭建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能源化工产业集群服务平台等,推进企业信息化向上下游产业链延伸、向产业集群渗透,以工业园区为重点,加快“智慧园区”建设,实现智慧化管理、智能化监控、人性化服务。
3 基础设施建设过程当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3.1 面临的困难
①在城镇建设过程中,个别乡镇仍然存在对《贵州省信息基础设施条例》学习不够、认识不够、贯彻不力的现象。如:2016年3月底,义龙试验区修建木咱镇至德卧镇的东峰林大道,在未与义龙通信联建办、安龙县通信运营商协商一致的情况下,强行拆除通信杆路9公里,损毁光缆27公里,造成木咱镇通信阻断,影响手机用户6000余户,宽带用户700余户,义龙试验区管委会虽已出面协调,但还未得到妥善解决。
②部分单位和企业保护信息基础设施的法律意识还不强。主要是施工方和一些不重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部门,造成信息基础设施大面积受损,危害到企业和广大群众利益。
③纵向、横向沟通不畅。通信事故发后,企业未能及时向行业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报告,导致事故未能得到及时有效协调和处理。建立健全信息基础设施联席会议制度,加强行业与行业、行业与管理部门之间的联系,统筹、协调、调度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展情况。
④网络安全缺乏资金、人才。信息管理在人力、物力、技术等方面都很缺乏,需增加相应的管理技术人才和网络安全资金。州、县行政部门都存在同样的问题,网站维护基本都是外包。
3.2 对策建议
①加大《贵州省信息基础设施条例》宣传贯彻力度,依法保护信息基础设施。通过短信、网站、微博、微信、易信、广播电视媒体、印发宣传资料、张贴标语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结合的方式多样化进行宣传,提高民众对《条例》的知晓率、参与意识和监督意识。
②加强协调沟通。把黔西南州通信联建办“嵌入式”派驻工信委,一是为工信委做好技术、规划等支撑,将信息基础设施实质性地纳入到城乡建设统筹规划之中,在州人大的监督下,与公检法等联动,优化完善全州信息基础设施保护的执法检查机制,加大落实《贵州省信息基础设施条例》的州级执法检查、通报、问责力度,高效推进我州各项信息化建设工作;二是以推进黔西南州云计算、大数据和互联网+的行动计划实施为出发点,将落实《贵州省信息基础设施条例》尤其是保护和迁改补偿信息基础设施落实情况纳入到年度考核之中,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创造良好环境;三是按照国家、省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督促联建办加强各通信企业的沟通协调,减少通信设施的重复建设,强化企业共享的规范性,全面清理整治非法共享和共享安全隐患,杜绝非法共享和疏于管理而导致信息基础设施共享安全事故发生,提高资源共建共享率和安全共享率;四是明确责任,出台制度将全州小区、企业单位等室内无线分布系统等室内通信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纳入到小区和企业单位自有预算中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和交付,通信运营商负责外部公共区域的通信设施的建设及负责通信接入部分建设和运营管理。
③加强统筹协调,强力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三年会战。在州指挥部的统筹协调下,每个季度召开一次调度分析会,集中统筹解决会战中存在的问题。
④加强财政支持,大力筹措资金。积极争取中央、省级各类专项资金和国家对西部地区符合条件的国家级开发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贷款贴息支持,引进民营企业和社会投资参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4 总结
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投资增长较为迅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趋势也将增强,从而形成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对全州建立“大数据”中心呈现出良好势头。目前,市(州)城域网上链带宽达410Gbps;光纤到户(FTTH)覆盖家庭121万户;光缆线路总长度6万公里;3G/LTE基站规模7822个;城市有线电视网络双向化改造覆盖规模18.8万户;农村家庭数字电视延伸覆盖4.3万户;高清交互数字电视规模达8.9万户。完成高速3G/4G覆盖670公里;高速公路隧道3G/LTE覆盖54个;高速铁路3G/LTE覆盖60公里。
参考文献:
[1]司文博,鲍宁远.运营商在新r期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讨论[J].世界电信,2016(2):46-49.
[2]胡海波.中国IDC产业发展与监管[J].现代电信科技,2014(11):18-21.
[3]李璐璐.粤西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及利用情况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2(9):171-173.
[4]刘磊,李旭辉.安徽省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及其发展战略[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34-35.
[5]朱丹.农村综合信息服务模式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8):23-25.
【关键词】耕地保护;土地管理;新机制;策划
1 我国耕地保护机制的现状
1.1 农民耕地保护的意识淡化:从理论上讲,农民为了生活,为了家庭,所以不辞辛苦的在土地上播种收获,土地对于农民来说就是命。所以,他们会极力的保护耕地。然而,却恰恰相反。现如今,随着农民工进城务工的人流涌动,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攀升,造成了增产不增收的想象。因此,越来越多的农民将坚守耕地视为贫穷的主要影响因素,甚至有些精明的农民认为,粮食安全是为了城里人的安全,为什么农民要守着苦日子来保障城里人吃饭的安全。虽然,现如今,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但是,一些农民还在担心人口变动对耕地的调整,并且,政府的土地征用让农民心存余悸,即便一些农民上访,但是根本目的并不在于土地,而是补贴。一些农民断言,只要给予的补偿达到要求,就不会再有上访的人了。而且据调查,现如今有很大一部分农民都希望自己的土地被征用,原因有很多,一方面可以得到一笔钱,利用这笔钱可以创业,最直接的就是改变家庭生活状况,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这笔钱可以享受城镇生活,提高生活品味。即便这些调查不代表所有的农民想法,但是在客观上也足矣反映出农民对土地保护的意识还非常单薄。
1.2 村集体组织对土地的保护意识虚化:我国土地相关管理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属农民集体所有,管理上是由村集体组织或者村委会来统一管理。但是,在目前看来,大部分村集体组织只是概念上的一种形式,已经名存实亡。这样就导致在对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执行上存在缺陷和相关的程序,而且在管理上存在很大的问题,故此,致使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所有权落在乡村干部的小团体手里,从而,集体所有土地归乡村干部小团体所有。这些小团体的人为了个人的利益,将其转让收敛钱财。致使农用地转用行为盛行成风,屡见不鲜,这样,根本起不到保护耕地的作用。
1.3 地方政府的征地:政府征地一方面是为了维护地方政府的正常运转,另一方面是为政绩的需求二征地。现如今,我国实行的是中央与地方政府实行的是“分税制” ,这种制度是一把“双刃剑” ,它既激励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但同时,也纵容了地方政府通过收取土地有偿使用来达到收益的做法。甚至一些地区的土地有偿使用费相当于财政收入的50%,这样在财政陷入困境时,土地出让就成为了地方政府获取预算外资的重要来源,致使许多地方政府将借地生财作为管理土地的准则。还有一些地区政府官员为了考评任期的政绩,将土地进行大肆的开发和建设,以此来招商引资,甚至以低成本、零地价的招牌来吸引外资,进而,对土地进行大量的圈占,没有做到合理的保护规划用地。这些现象都违背了耕地保护的土地管理机制。
2 如何做好耕地保护的土地管理新机制
2.1 将土地日常管理工作重心转向城镇规划区:在云南省有94%的山地,6%的平地,这些土地基本都处于城镇周围,在进行建设方面,基本使用土地都是在6%的平地内,而94%的山地的耕地面积在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后,没有发生耕地面积的变化,这样就合理的保护了耕地。所以,针对这一现象,应该将土地的管理工作重点转向城镇规划区,以城镇为中心进行区域管理,这样将各个区域所划分的土地管理好,整体在土地保护上就会提升一个台阶。
2.2 国家规范土地管理模式:为了防止地方政府对土地不合法的转让,避免一些政府人员由于私欲而导致土地管理失效。所以,国家应该建设金字塔式的分级规划管理。并针对我国的国土进行统一的规划划定城市规划管理区,这样,国家监管省级城市的规划管理区,省级管理监管省内地级市的规划管理区,市级管理监管管辖内的县级规划管理区,县级管理监管乡镇管理规划区,这样组成一个管理网络,相互牵制,并针对重大项目的工程建设,做好征用土地的报告工作。
2.3 对各级土地管理的详细信息进行分级监测:由于是进行分层式的管理,所以各个阶层的管理面积在管理上存在在不同程度上的差别,这样对于在土地管理信息图件数据库的建设上存在一定的难度。要根据不同的比例尺来进行数据库的建立。但是,现如今科技发达,这样在建立底图资料时可以通过卫星或者航测正射影像为底图,将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规划等管理信息为一体的全数字化基础性土地管理信息资料,为宏观调控及土地的保护,提供准确的管理信息,并保证资料的客观性进而直观性,为规划管理区的数字化资料为基础分级建立土地管理信息系统。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耕地保护俨然已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焦点,我国也将其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针对土地流失的严重形式,宏观调控是必要的调节手段。所以,建立健全土地管理机制,将土地管理工作重点转移到城镇,这样才能将土地与宏观调控有机的结合,达到保护耕地资源的目标,同时,在健全管理机制外,还要加强监督,通过法律、社会、行政部门的有效监督,这样才能形成一个系统的保护工程,才能有效的遏制土地资源的流失。
参考文献
[1]李广东,邱道持,王平. 中国耕地保护机制建设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1, (03) .
[2]张效军,欧名豪,高艳梅,李景刚. 我国耕地保护制度的理论命题与机制创新[J]. 农业现代化研究 , 2008 ,(01) .
[3]吴晓芳,陈美球,周丙娟,何维佳. 我国耕地保护机制现状与对策思考[J] .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 2008 ,(01) .
【关键词】数字金融;小微企业;融资;作用
1引言
目前小微企业是我国吸纳就业的“主力军”,一直以来,尽管小微企业数量多,但由于大多规模小,难以获取银行贷款,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是我国小微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严重的融资约束大幅度降低了小微企业的抗风险能力。造成小微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的主要原因是小微企业规模难以达到传统银行贷款的门槛,被排除在传统金融体系之外。而近年来中国数字金融迅速发展,王馨(2015)基于安德森提出的“长尾”理论对互联网金融解决小微企业融资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能够弥补小微企业的供给缺口,减轻信贷配给程度,促进了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助于解决小微企业融资困境。
2小微企业的发展现状
据国家统计局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系列报告显示,截止到2017年,中国中小微企业法人单位约2800万家。截止到2020年3月,由银保监会披露的、已纳入市场监管总局小微企业名录的个体工商户约6253万户。根据数据显示,我国民营小微企业贷款年额占贷款总额的40%,却为国民经济贡献超过50%的税收,对于GDP贡献度达60%以上,贡献了70%以上技术创新成果,同时带动了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在我国实体企业占比超过90%。小微企业在我国区域分布差异显著,在我国东部地区,小微企业的占比为60%,中西部地区的小微企业的占比为20%。另外,小微企业在东部沿海地区的分布较为规律和集中,而西部地区则比较分散,在地理分布上非常不均匀。我国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对产能过剩进行调整,小微企业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在“互联网+”和市场有效供给的背景下,在新兴产业领域和高新技术中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减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措施的实施不但使市场更具活力,而且还在小微企业的发展中发挥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在我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尚未从根本上进行解决。
3数字金融发展现状及趋势
我国数字金融发展的概念是数字经济发展日益在金融领域深入的背景下提出的,数字金融发展到现在的最大特征与优势是数字普惠金融,数字金融摆脱了对金融实体网点的依赖,通过手机通讯、基础设施铺设,快速地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向欠发达的西部地区推进,让金融服务触达乡村偏远地区,为中小微企业和低收入人群提供服务。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和蚂蚁金服集团共同编制了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相关学者利用这套指数展开研究,并得出多方面结论。我国目前还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阶段,我国数字金融发展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由此驱动着小微金融线上化、平台化发展,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共同探索“无接触”贷款审批、大数据风控等流程创新,使小微企业贷款定价更合理,以智能风控来降低贷款成本,满足监管层提出的“增量扩面”“减费让利”政策要求。数字金融的迅速发展在我国的金融改革和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一方面,数字金融为金融服务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促进了中国传统金融机构结构的升级转型和体系改革,同时实现了信心商业模式的产生和企业的创新升级;另一方面,自从我国提出数字普惠金融,很多企业都开始积极创业,随着数字普惠金融用户的增加和支付保险功能的完善,有效提高了信贷功能的实用性,因此也为创业者提供了更大的有利条件,尤其在我国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促进作用更为突出。总而言之,数字金融不但促进创业创新,同时也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而随着我国逐步深化对数字货币应用的探索,以及对5G、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多场景应用研究,数字金融的各项应用将会日趋完善,在新时代也会遇到更多挑战,只有不断创新,数字金融才能助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4小微企业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4.1小微企业融资缺口较大
小微企业大多存在实力弱、资金欠缺、竞争力不够等不足,即使有资金,在使用上也会受到更多的限制。据央行2018年披露数据显示:我国小微企业的平均寿命为3年左右,因此小微企业信贷存在较大风险,更需要设计基于风控的特色金融产品。在发展小微企业的过程中,往往很难随着时间的推移收回企业投入的资金,可自由支配资金的空间有限,因此,小微企业资金回收不规范,资金缺口较大。此外,传统资本市场上的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很高,为促进小微企业的发展,出现了类似于股票市场上的增资以及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的新的集资形式,但相关政策和目前的资本市场存在缺陷,不利于小微企业融资。
4.2小微企业融资支持不足
在传统的放贷方式下,要求小微企业提供担保或高质量的申请材料,审批程序枯燥乏味而且期限长,小微企业更倾向于依靠自有资金或民间借贷获得资金,小微企业普遍存在经营管理不规范、缺乏现代企业制度、规模小、业绩不稳定、收入门槛低等问题而且退出方便,财务信息不完善。为防范风险,小微企业的信贷状况需要大量的人员和银行的一次审批,审批程序烦琐,使得银行放款前的审批时间过长,虽然贷款规模小、期限短,但银行贷款的审批成本巨大,风险也很大,因此许多小微企业很难在金融机构获得支持,特别是在大规模融资方面。
4.3小微企业的地位不明确导致融资困难
小微企业经营规模小,发展项目也在探索中,未来盈利的可能性很低,同时小微企业经营风险大,信用度低,缺乏优质抵押资产。随着中国金融业的进一步开放,传统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担保体系不断完善,这就需要高质量的担保,虽然大多数担保机构不准备为高风险、低固定化程度的小微企业提供担保,小微企业发展有限,传统金融机构贷款需求对成本的压力太大。虽然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扶持小微企业、改善小微企业融资环境的政策和计划,但我们也能够帮助中小企业发展自己的贷款体系。这不利于我国小微企业未来的发展,也限制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支持远远不足以改变小微企业融资的“尴尬”局面。
5数字金融推动小微企业融资的表现
5.1改善信息不对称
后疫情时期,我国银行业“无接触金融”模式迅速兴起,由此引发了小微金融朝向线上化、平台化、生态化变革。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共生共建,从产品创新、场景布局与增信机制、信贷技术、农村金融以及新型风控等领域,加速商业模式变革;面对现金流紧张、订单量下滑的经营难题,众多中小微企业加速推进产业数字化变革,并推动“云化”转型。围绕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组合运用,小微企业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与特色融资模式不断创新,各类金融机构形成差异化经营战略与竞争优势。传统商业银行通过利用数字金融信息处理技术,可以将符合小微企业要求的金融模型设计和建立出来,之后再将小微企业的相关数据信息进行收集和处理,筛选出符合要求的小微企业后对其提供贷款服务。除此之外,围绕小微企业的经营数据,商业银行能进行用户画像和反欺诈管理,并通过联合金融科技公司,共同开展风控建模,进而形成数据驱动的贷款定价。这些措施将数字金融的信息优势和在融资市场中传统商业银行的优势相结合,通过科学的授信管理,有效改善了小微企业传统商业银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5.2降低金融服务成本
传统商业银行在数字金融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其发展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如降低了系统维护和成本费用、改善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简化了售后管理流程和授信流程、提高了售后管理的效率和质量等。例如,通过大数据风控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方式,计算小微企业的违约概率和对借贷资本的风险定价,不但有利于降低风险成本和融资利率,而且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融资能力,在提高其在融资市场的竞争力的同时,也为小微企业的融资提供了更多的方法和渠道,有效降低了小微企业的授信成本,也提高了商业银行的利益收入。此外,能够将非银行金融服务供应商纳入数字金融服务体系中,这有利于不同类型供应商发挥比较优势,促进竞争,优化服务,形成多元化的数字金融服务生态体系。疫情冲击的紧迫性下,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得到空前重视。经济受多重因素影响波动,融资难、融资贵依旧是困扰中小企业的关键问题,而针对中小企业借贷需求的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也面临数字技术与商业环境的多重阻碍。此次疫情中大量非银行金融服务供应商发挥数据优势、客户优势和决策优势,为中小微企业,特别是仍然坚持在抗疫第一线的餐饮、超市和运输等行业的中小微企业提供了应急贷款、保险等及时有效的服务,为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功不可没,同时也彰显出这些机构在数字金融服务体系中的独特价值。因此应该加强金融信息处理技术在传统商业银行经营和小微企业融资中的应用。
5.3提高信贷服务效率
数字金融是专门针对小微企业的一种信贷服务模式,它通过利用大数据和大数据处理算法将线上操作、数据决策和模型管理融为一体,用户在进行贷款申请时无需任何担保,只要通过其信用评分即可完成申请,而贷款审批也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即可完成。相比较需要不同部门和诸多步骤进行审核的传统商业银行,数字金融大幅度节约了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2020年疫情发生后,监管部门推动供应链金融在线化、平台化发展,使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微企业各项数据与资产流转情况,全部展现在线上平台之上,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均重点发展这项业务,从而推动大数据放贷、智能风控审批效率提升。此外,银行可以通过与增信机构合作,将实现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共担机制,并联合政府部门,通过设立政府引导基金,优先授信于信誉良好、获得政府支持的中小微企业,构建长期银企合作关系。
6数字金融推动小微企业融资的对策
6.1建立中国特色小微企业融资平台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数字金融和传统金融互相渗透,在传统金融服务中,数字金融信息化技术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在大数据技术背景下,通过数字金融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微企业融资数据平台,对小微企业的交易数据进行记录,数据会随着企业的业务增长而进行更新,从而对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动态展示以及对企业的贷款偿还能力进行反映,避免了小微企业在融资过程中财务信息不透明、无法提供优质抵押品等问题的出现。除此之外,小微企业还可以通过对金融数据平台中同行优质小微企业的经营数据中吸取经验,从而改进自身的经营管理,提高自身管理水平。
6.2创新风险管理模式
在小微企业的融资过程中,保障信息安全是非常重要的。为减少数字金融在发展中的风险,监管部门应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以数据驱动小微企业征信与经营云化平台,平衡把握好创新和监管,从而确保数字金融稳定发展。除此之外,在数字金融的安全稳定发展中,完善法制也是非常重要的,相关部门应明确底线,鼓励数字金融行业自律,引导小微企业规范诚信经营。
6.3建立统一小微企业征信系统
我国目前的征信系统还不够完善,小微企业的信贷信息也比较缺乏。建立统一的小微企业征信系统,可以在央行征信体系中将小微企业信贷信息和数据纳入其中,从而实现企业征信体系范围的扩大。建立统一小微企业征信系统不但可以将小微企业的融资门槛降低,而且可以降低传统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贷款的成本,从而有效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
7结语
目前,小微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数量最大的企业群体,小微企业群体的发展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稳定、民生改善、创新推动以及促进就业具有重要意义。数字金融能够为被排除在传统金融体系之外的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和融资渠道,能够有效缓解小微企业的融资约束,因此应该积极推动数字金融的发展,从而更好地满足企业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
【参考文献】
【1】吕鹰飞,侯雨姗.数字金融对小微企业融资的推动作用研究[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02):36-42.
【2】梁琦,林爱杰.数字金融对小微企业融资约束与杠杆率的影响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0(06):191-202.
【3】冯文芳.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小微企业大数据征信体系建设探析[J].国际金融,2016(3):74-80.
【4】张晗.互联网金融模式下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6.
【5】张清凡,张萍香,洪小燕,等.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05):32-36.
【6】张韶峰.中小银行小微金融业务数字化转型的实践思考[J].清华金融评论,2020(09):97-98.
【7】王馨.互联网金融助解“长尾”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研究[J].金融研究,2015(09):128-139.
【8】巴曙松.大数据可解小微企业融资瓶颈[J].中国经济报告,2013(06):29-31.
【9】洑建红.互联网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模式浅析———基于信息和信用发展视角[J].当代经济,2015(14):32-34.
[关键词]电子书包 升级 应用 推广
[中图分类号]G21[文献标识码]A
电子书包是一种致力于提升中国教育信息化、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促进教育发展的数字产品,是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它不是传统教育出版的简单转换,而是数字技术提供方与教育出版机构、管理部门、教育专家等各方密切合作的结果,通过把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融入新技术中,促进教学模式的转型,实现教育的新发展。本文就电子书包技术发展的现状提出了相关思考,希望能抛砖引玉,激起大家的讨论,共同推进电子书包不断完善。
一、电子书包升级应用后呈现的新特点
自2001年10月,北京伯通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绿色电子书包”通过教育部电教办的认证并投放市场以来,经过十多年的不断建设和更新,该电子书包在技术上有了很大的突破。电子书包产品除了继承并发展了轻便环保、易于携带、内容丰富等优点外,更加注重人性化、高互动及可拓展的功能设计,以充分发挥其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信息助手的作用,不断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1. 更加人性化
电子书包不是简单地将纸质教材数字化,除了已有的阅读、批注、加着重等功能外,还可以用声音、视频、动画等多媒体的形式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表现形式比传统的书籍更加丰富。升级后的电子书包,在设置内容上更加人性化。中国联通深圳市分公司开发的电子书包学生端,设置有《在线作业》和《我的题库》专栏,学生可以根据各自学习基础的不同来选择不同的学习题目。汉王电子书包有一款“家长无忧”的父母锁工具,可以提供开机、上网的时间以及程序运行许可等控制功能,有效帮助家长或老师监管学生电脑的使用。同时为了保护孩子的视力,该电子书包使用电子墨水Eink显示技术,屏幕无背光,孩子即使在阳光下看书,字迹依然清晰可见,长时间阅读也不会出现明显的视觉疲劳现象。广州教育部门联手相关高校及科技公司开发的电子书包还拥有电子点名功能,教师端启动点名功能后,电子书包即刻收到点名信息便会自动回应,这样大大节约了教师一一喊名字点名的时间。
2. 高互动
电子书包催生出全新的学习方式——数字化学习,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校与家长之间的适时互动,使教学从内容、形式、方法和组织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不仅如此,通过电子书包的这种互动性,学校可以彻底克服大班教学的弊端,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传统的课堂上,不少学生因为害羞或者面子问题,往往不会明确表达自己的学习问题和困难,长期积累会造成学习进度的落差。在数字信息化教学中,电子书包的高互动性可以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屏幕进行“面对面”的交谈,相互了解学习情况,彼此进行沟通提升。自2010年始,上海电信与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英特尔(中国)公司和微创公司共建开发了电子书包产品,学生们使用该产品,时刻都能体验到电子书包技术升级带来的教学革新。此电子书包的各项云存贮都依赖一个强大的数据交互中心,确保了电子书包项目网络的畅通和信息的安全,不仅课堂上师生间的互动增多了,即使放学放假在家,双方也能即时沟通。老师通过电子书包布置、批改电子作业,开展在线答疑;学生能够在线学习、测评、提交作业;家长又可以通过网络即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再加上视频、网页、 Flash等多媒体的交互应用,整个学习过程增加了许多乐趣。
3. 可拓展
电子书包借助数字化的手段,拓展了纸质教材和教辅图书的功能,把学生学习的过程分为课前预习、课堂互动、课后练习及反馈评价等环节,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当堂分析统计,让教师第一时间了解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便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合适的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实施因材施教,提升教学效率。中国联通深圳市分公司在电子书包教师端设置有《统计分析》专栏,根据学生在线作业的结果,统计后显示成绩曲线,让教师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可通过对某一知识点得分率的统计,精准把握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从而及时采取措施,实施针对性教学。中国教育出版网从2009年开始与杭州浩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电子书包,通过云平台与客户端的有机结合,形成涵盖教学内容、教学管理和教学服务的完整系统,其特色是以“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为技术核心,让教师即时捕捉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拓展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式,让学习变得高效且充满乐趣。
二、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电子书包也是如此,虽然它在推广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技术革新,尽可能地趋利避害,但在目前的发展阶段,仍有一些弊端,需要日后不断改进。
1. 助推网络依赖症
电子书包大多采用无线网络接入技术,上网十分方便。由于孩子缺乏一定的自控力,往往容易上网成瘾,养成网络依赖症,对其心智和身体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尤其是让孩子无法自拔的网络游戏,对家长和学校来讲都是十分头疼的问题。即使在电子书包上安装一些防护软件,过滤掉部分游戏和信息,但网络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往往令一些过滤软件形同虚设。一些越墙软件能够跨越很多过滤软件,让不良信息能够通过电子书包得以展现,这将成为电子书包推广过程中不可小觑的问题。同时,由于电子书包对文字处理的便捷性,使学习中的多数操作变成了简便的复制和粘贴,这样,许多需要记忆的东西往往会被忽略,面对面的语言交流变成了各种通信软件的在线沟通。长期使用,不仅会对学生的视力和身体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而且还会造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缺失,比如一些学生连常用的汉字都不会写或写不好,更谈不上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了。
2. 数字化学习资源仍待完善
丰富且优质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是电子书包能够稳步推进的基础和保证。然而,现行的植入电子书包的教材还没有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有的仅仅是纸质教材的翻版,音频、视频、动画等教学手段很少使用,即便使用了部分视频、动画,但在教学过程中常会出现死链接或卡壳等问题,让教学无法顺畅进行。这样的电子教材还不能完全适用于信息化教学。另外,相应的网络平台建设也相对滞后,教师们备课和学生学习的资料不是手到即来,而要在浩如烟海的资料库里慢慢地寻找,通常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使用起来很不方便。尽管经过这些年的信息化建设,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教育资源库、学科资源库和网上图书馆等各种资料,但是普遍存在同质化严重的问题,侵权现象也依然普遍。
3. 电子书格式互不兼容
目前,国内的数字出版行业没有通用的标准和格式。由于牵涉商业利益,许多电子书的开发厂商为了企业个性化和创新性的需求,调动一切力量,开发出自己专有的可以防复制、防盗版的格式。如方正的ceb格式,书生的sep格式,超星的pdg格式,知网的caj格式,亚马逊的azw格式,等等。这些格式彼此间通常互不兼容,每种格式及其阅读软件所提供的阅读体验不同,这虽给读者带来不同的选择,但严重影响读者的使用。电子书这种多种格式并存的局面,势必会抬高电子书包前期内容加工的成本。为不同的电子书定义出一套格式,这意味着不仅需要研发生成格式的工具,还需要一些转换的工具,而且要实现读者稳定的存贮和使用等,这些都需要很大的人力及物力的投入。
4. 教育教学现状与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还不能完全适应电子书包推广的要求
应用电子书包是一场教与学的革命,是对传统教学的重大变革,需要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重大变革。电子书包的使用,不仅需要校园无线网络、学习平台等硬件方面的投入,同时还需要师资队伍、教育教学质量等软件方面的提升。目前,在我国一些学校,部分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对电子信息化教学技术不熟悉,存在抵触心理。尤其在一些偏远的乡村,学校不仅没有无线网络,甚至连电脑都没有几台;学生家庭也难以承担购置、使用电子书包的经济压力。一些教师的电脑知识很缺乏,也无太大兴趣去探究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教学。如果让他们使用电子书包进行教学,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进行硬件建设,开展操作使用等相关方面的培训,同时还需要提升他们的教育理念,提高教育质量,让教育教学的现状跟得上数字技术的发展,让学生家庭能够承担得起相应的用度。毫无疑问,这将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三、电子书包不断完善的路径及策略
随着教育管理部门对电子书包的应用越来越重视,电子书包逐渐成为促进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与途径,也成为推进教育信息化走向深入的重要渠道。针对电子书包推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笔者认为,未来几年,电子书包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和优化,不断发展完善,最终迎来整个行业的春天。
1. 不断改进技术,提升电子书包硬件和软件建设水平
近几年来,虽然电子书包随着技术的发展赢得了部分学生、教师及家长的认可,然而在使用的过程中,依旧在硬件和软件方面存在急需改进的地方。如何提升电子书包的技术水平,不断完善硬件和软件方面的建设,值得教育管理者与生产厂商不断思考。如让电子书包更加坚固耐摔、减少对眼睛的伤害、增强孩子的动手能力,使其各方面的设计都更加人性化等,这些不仅需要通过技术上的不断改进来逐步完善,而且需要一些教育理念的渗透和实践。
在坚固耐摔方面,一些厂商已经研发出一种“软体”产品,抗震动、富柔韧性,甚至像一张纸一样,可以卷起来。尽管这种产品在抗摔方面的技术还有待提升,但若能不断突破,也将为市场打开一个全新的局面。在保护孩子视力方面,部分厂商已经考虑把电子书包中的显示屏环节类纸化,向传统的纸张靠近,减轻眼睛的疲劳感;汉王电子书包曾把电子墨水技术引入到电子书包显示屏环节,但是成本的增加也成为大面积推广的障碍。在增强孩子的动手能力方面,需要电子书包在技术方面大力开发素质、艺术锻炼方面的内容,给孩子营造写写画画的纸质感的氛围,让孩子爱玩好动的天性得到满足,成为学生全方位发展的助手。只有在硬件和软件设施上都能全面地体现人性化,破解各方难题,致力于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做准备,才能赢得电子书包行业未来的长足发展。
2. 提升素质教育水平,规避电子书包带来的风险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电子书包的质疑和担忧从来没有停止过。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电子书包的使用,容易形成定向化、模式化的教学,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笔者认为,我们不能因为一点瑕疵就否定电子书包所带来的积极的作用。电子书包的使用,不仅大大提升学生驾驭信息的能力,而且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个性化教学得以很好地实现。当然,电子书包要不断发展,就需要努力规避长期使用带来的风险,提升素质教育的水平,开拓出一片新天地。比如让所有教师和家长都十分担忧的网络游戏问题,这是众多企业在推广过程中不得不与学校一起面对的重要问题。在此方面,上海的电子书包的研发走在国内前列。上海的电子书包的整个无线网络控制节点设置于虹口教育信息中心,实现了多点接入和总部控制的网络管控格局,这样,学生们通过电子书包访问网络时便有所限制,除了访问学习内容外,不可随意上网或者玩网络游戏,避免了学生沉迷于网络的弊端。规避电子书包带来的风险,还体现在保留传统的课堂教学行为、丰富活动课程的安排等方面上。比如,一些传统的书法、音乐、体育及活动课程的设置,不仅不能比推行电子书包前少,而且为了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文化修养,还应在推行电子书包后适当增加这些课程的数量,这样,可以消除使用电子书包对学生心智和身体产生的负面影响。要真正规避这些风险,需要政府组织落实,督促整合生产厂商、教育管理部门、学校以及研发单位的资源,凝聚各界共识来协力运作,共同推动电子书包的良性发展。
3. 加紧出善的电子书包行业标准
出版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从事内容生产和传播活动必须获得前置许可,遵循准入退出制度。但在电子书包出版这一新兴领域,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许多方面还没有得到规范。多数出版厂商、电子书厂商及一些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各自开发专有的电子书包。没有统一的标准,就无法实施统一的行业管理。笔者认为,电子书包企业应共同参与和促进行业标准的出台,让标准规范成为大家共同长足发展的基石。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目前,《数字出版标准体系研究》《新闻出版业数字出版唯一标识符》等已经;全国新闻出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正在制订的标准达50余项,涉及手机出版、动漫出版、数字出版、数字版权、信息安全等多个行业标准空白领域;建立了业内首个全产业链参与的标准工作组——电子书内容标准工作组。其中之一的电子书包行业标准将从电子课本、虚拟学具、学习服务、学习终端和总体架构等5个方面进行研究,届时,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市场将不断得到规范和促进。
电子书包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电子书包行业标准的制定,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积极推动,我们有理由相信,电子书包的应用将会逐步成熟,不断发展完善。
参考文献:
[1] 刘张娟. 我国电子书包研究的现状与反思.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2(4).
[2] 王勇安,赵小希. 论数字教育出版物的产品形态创新.中国出版,2012(3).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北京100081)
摘要:在讨论分析中国乡村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国内外乡村农业发展趋势与成功经验,结合农业和农村的基本国情,提出了3E 农业发展模式;并以伏羲农园发展运营模式为实践,论证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必须以3E农业为理论基础,以低碳高效为目标,以生态循环为核心,以信息科技为手段,实现城乡统筹联动发展;最后从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政策背景出发,从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浅析了发展3E农业对建设美丽乡村的重大现实意义。
关键词 :3E农业;生态;循环;高效;美丽乡村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3-0849
第一作者简介:陈志峰,男,1985 年出生,山东青岛人,研究助理,硕士,主要从事农业规划理论的研究。通信地址:100081 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土肥开发楼512,Tel:010-82106750,E-mail:zhifengchen08@163.com。
通讯作者:宋敏,男,1964 年出生,四川南充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东亚农业资源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通信地址: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Tel:010-82106750,E-mail:songm@caas.net.cn。
收稿日期:2013-10-31,修回日期:2014-12-23。
0 引言
党的十明确提出了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构想,建设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美丽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环节,是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保证和基础。改革开放30 多年来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通过外部的物质能量投入获取更高的农产品产量的现代常规农业,在高能耗的同时,在有限的时间、空间范围内所换取的农业的增长,已成为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耗竭资源的重要源头[1],农业对生态环境的威胁与破坏已经成为建设“美丽乡村”的难点之一。
1 中国乡村发展的现状与主要问题
中国乡村人口众多、底子薄弱,因此村的发展对于国内的整体发展而言意义重大,同时也只有发展好乡村经济、增加乡村人口的收入水平、提高乡村人口的生活质量才能真正达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的,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为乡村的发展创造了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政策支持、资金扶持等,中国乡村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中国乡村的发展中也还存在众多的问题和不足,这些都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1.1 城乡信息严重不对称,乡村产业发展滞后
1.1.1 技术信息的不对称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增长和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高新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正不断向城市集中,这在加剧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同时,使广大的乡村尤其是西部资源贫瘠的乡村地区农业科技水平更加落后,农业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并没有及时在广大乡村地区得到普遍应用,城市对乡村的带动性较弱,农业科技的进步并没有给农民带来较大的实惠,与发达国家比,中国乡村的农业产业发展相对滞后。1.1.2 供需信息的不对称一方面,广大的城市消费者对安全、优质的农副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与此相反,农户和企业会将市场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机会合理利用以谋取自身和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他们一味追求农副产品的产量,忽略农副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这样会对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带来威胁,有时会损害到公众利益[2]。例如,国内很多食品公害事件完全是人为造成的,而不是由于缺乏技术能力。另一方面,供需信息的不对称加剧了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幅度,大大增加农业生产者的经营风险。
1.2 环境污染向乡村延伸,乡村田园生态遭破坏
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给人们的衣食住行带来极大方便。由于单纯的追求经济的增长,造成的却是乡村环境的不断恶化,越来越多的开发区、工业园区特别是化工园区在农村地区悄然兴起,造成城镇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垃圾向农村地区转移的趋势加剧[3]。除此之外,技术含量低、粗放经营的乡镇企业的崛起也给乡村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
农民为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肆无忌惮地对乡村资源进行开采攫取,在严重浪费资源的同时,给本来美好的田园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现代化农业在解放生产力、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同时,化肥和农药过量使用对乡村的土壤、水体、空气等造成不可修复的破坏。
乡镇和农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相对滞后,生产生活垃圾露天堆放、生活污水直排的现象时有发生,乡村田园生态环境在不断恶化的同时也威胁居民的身心健康。
生态旅游的概念被异化,纷纷把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珍稀资源推向市场[4]。在乡村保护区内大兴土木,筑路修桥、架设缆车、修建星级宾馆等设施,使很多生态景区过于商业化和人工化,破坏了其固有的原始生态面貌。
1.3 农业产业链条不完善,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中国的农业产业链不完善是制约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也是导致农产品附加值较小、农民收入偏低的主要原因。农业产业链条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农业产业链短且窄、农业产业链断裂和农业产业链组织化程度低。
首先,中国农业主要停留在上游生产阶段,中下游农产品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诸多环节的发展滞后,几乎还是停留在出售初级农产品的阶段。其次,产业链断裂是国内农业产业链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链条上的上游与下游距离过大,中间缺乏必要的产业环节,而导致链条的供给与需求之间脱节;链条上的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供给大于需求或者供给小于需求,无论哪种情况都会制约上下游产业间的配合,导致资源的浪费;产业环节或部门的孤立,未能与其他相关环节或部门发生紧密的技术经济联系,也就无法与其他环节产生协同效应,既限制了自身效能的发挥,也制约了链条整体效能的实现[5]。再次,中国农业产业链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育程度低,农业产业链利益协调机制不健全,农业产业链存在多重风险。
2 国外农业、农村发展的趋势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对传统农业进行了全面技术改造升级,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6],实现了乡村建设国际化领先,也形成了“美丽乡村”建设的3 种不同模式和路径,劳动节约型、土地节约型和综合性技术进步型[7],即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代表的自然资源丰富型、劳动力短缺,但具有资金优势,其现代农业发展以规模化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以荷兰、日本、比利时等为代表的耕地资源短缺,人多地少,劳动力昂贵,主要通过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为主;以德国、法国和英国等为代表的耕地资源不足,人口稀少,在雄厚的工业和技术基础上,走机械化和高科技的综合发展之路[8]。
基于中国人多地少、农业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的现实和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无论是劳动节约型、土地节约型还是综合性技术进步型农业发展模式都不适合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形势,必须寻求一条符合中国基本国情的农业农村发展新模式。
3 3E 农业及其理论实践
3.1 3E农业内涵
针对国内农业农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仅凭科技创新或者体制改革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转变农业发展观念,从农业的源头做起,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产业,正确处理城市与乡村、产业与生态、生产与市场之间的问题,全面贯彻实施3E农业的全新理念,打造现代农业全产业链。
3E 农业是利用物联网、感知地球、数字农业等现代电子信息技术(electronic)克服农业信息不对称短板,拉近乡村与都市、农户与市场的距离,把高科技、新理念传输到乡村,结合各地资源环境优势,重点打造低碳循环生态(ecological)农业园区,发挥龙头功能辐射带动分散农户参与,充分挖掘农业的环保、景观、文化等多功能,形成多元化参与驱动、多环节结合增值的高效(efficient)农业产业链,把优质安全的农产品、淳朴敦实的农耕文化和自然恬静的田园生态搬运到都市,实现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共同发展(图1)。
3E 农业理念涵盖了农业园区规划的“三大趋势、两大循环”:以云计算、农业物联网、3S 技术等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智慧农业为发展趋势;以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为理论基础,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而建立的生态循环农业为发展趋势;以市场为导向,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合理的利用资源优势,多元化参与驱动、多环节结合增值,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最佳的高效农业为发展趋势。在“智慧农业、生态循环农业、高效农业”发展趋势的指引下,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与产业规划土地利用布局以实现农业园区内部的物质、能量、经济的循环和农业园区外部的城市与乡村经济、社会、生态的良性循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与农业现代化建设同步发展。
3.2 基于3E农业理念的初步实践
3.2.1 园区基础伏羲农园位于四川省阆中市柏垭镇,距离著名的阆中历史文化古城20 km,园区所在地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气候温和,适宜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同时,受资源条件的限制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当地农业生产水平比较落后,农业的科技含量较低。3.2.2 产业与模式农园自建立之日起就确立了种植—养殖—沼气—人居“四位一体”的无害化生态循环模式[9],拟构建一个相对封闭的内部良性循环系统。依据园区的资源环境特点,采用有机农业生产标准,重点发展稻米、杂粮、高档果蔬品,同时配合种植玉米、小麦、牧草、中草药等饲料以及辅料;构建生态林下立体养殖模式,重点发展乌骨鸡、香猪等,同时配合养殖蚯蚓等为养殖提供蛋白饲料;系统化收集秸秆、残渣、人与动物粪便、厨余垃圾等,建设2 座现代化沼气池,为园区生活提供清洁能源,沼渣经处理后可作为有机肥效施用(图2)。
3.2.3 景观与文化在保留原生态景观基质的基础上,引进并繁育苗木、花卉、地被植物等200 余种,建设珍稀苗木繁育基地,塑造生态优美、富饶和谐的美丽乡村景观;充分挖掘园区的农耕文化灵魂,以传播伏羲农耕文化为己任,并将伏羲农耕文化融入到产品建设的各环节中,重点打造“伏羲”主题系列产品,让消费者能够领略产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塑造园区的文化灵魂。
3.2.4 科技与效益园区秉承“科技引领、效益优先”的总体发展思路,运用现代农业科技打造一流科技型园区。首先,在农业装备设施上,建立现代化智能温室1栋、现代阳光温室多栋,运用现代物联网技术实现智能化生产,建立环境数据采集工作站,利用传感器技术全方位不间断采集环境数据,基于现代信息编码识别技术,初步建立一套产品可追溯系统。其次,在品种选择上,一是选择现代优水稻、玉米、蔬菜等优新品种进行试验性栽培,二是挖掘当地优良的古老乌骨鸡、香猪等种质资源进行古法养殖。再次,在农业技术方面,运用有机农业的技术标准指导生产,重点应用推广有机堆肥技术、科学施肥技术、生物防治技术和无害化加工保鲜技术等。
建立价值高效的农业综合产业链是园区的经营目标,首先表现在经济效益高效,通过生态有机循环的产业模式实现多层次的物质能量高效利用,高投入、高产出,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10];其次表现在生态效益高效,转变观念,将农业生产转变成对生态环境有益的活动,农业和农村环境变得更加美好;第三表现在社会效益高效,通过园区的示范带动,既给当地农民增加了就业机会,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又繁荣了当地的交通旅游行业。
4 发展3E 农业对美丽乡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4.1 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推动农业科技发展
中国的农业科技成果总量很大。据统计每年可以产生6000 余项农业科技成果,但是受到城乡信息不对称等客观条件的制约,真正运用到生产、产生实际生产效益的科技成果很少。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在65%~85%,而中国仅为30%~40%[11]。发展3E 农业,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网联城乡,将全球领先农业科技直接传输给农民,农民可根据自身的需求选用最佳的农业科学技术方案组织生产,同时可采用远程农业专家诊断系统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为农民提供一个便捷的农业科技信息获取通道,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推动农业科技的发展。
4.2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缩小城乡差距
在过去的几年中,农产品的单产增长遇到瓶颈,农产品生产成本不断上升,收益持续下降,一户一农的分散经营模式直接影响农产品商品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12],“农户占据产业链的上游,企业占据产业链的中下游”的产业链模式已经严重制约国内农业生产效率。根据3E农业模式的指导,企业需发挥龙头带动辐射作用,积极的参与农业产业链上游农业生产活动,吸引带动广大分散的农户主动参与,整合分散的农业资源,形成多元化参与驱动、多环节结合增值的高效农业全产业链,实现了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社会化的大生产,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13],有效地缩短了城乡之间差距。除此之外,以3E农业模式组织农业生产,能有效缩短农产品的“消费里程”,使生产者更加接近消费者需求,保持农产品价格的相对稳定,同时可全程对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进行层层追溯和监管,从源头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提高中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4.3 保护乡村田园生态景观,促进美丽乡村建设
国内外农业发展经验表明,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往往会带来乡村生态环境的破坏[14]。3E 农业是一种低碳、绿色、环保的农业模式,在遵循自然、崇尚自然的基础上,采用先进农业技术与古法农业生产方式相结合进行农业生产,强调“生态、循环”的理念,基本实现区域内物质、能量的循环利用,大大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压力,在给城市居民提供优质安全农产品的同时,将淳朴敦实的农耕文化和自然恬静的田园生态搬运到都市,实现城乡之间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4.4 提高农业生产者收入,发挥巨大的社会效益
中国农村劳动力过剩、农民收入增速减缓、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是中国在实现城乡协同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的绊脚石,如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摆在党和国家面前的难题之一[15]。3E 农业是一种高效农业,可充分发挥农业的区域比较优势,完善农业产业链条,减少农业产业链条中的无效和冗长环节,全面提升产业链上游农业生产者的利润空间,降低农业生产者的从业风险,使更多的农业生产主体参与到农业生产中。另外,发展3E农业可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就业问题,彰显巨大的社会效益。
5 结语
3E 农业理念对于乡村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是实现强大富裕而环境优美的“美丽乡村”的重要途径之一。受地域、认知水平和传统农业文化的限制,在生态环境较好、经济发展状况落后的乡村地区推广3E农业有相当大的难度,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认知水平的提高,3E农业必将会被农民、企业、政府以及消费者所认可。
笔者仅对3E农业的理念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对基于3E 农业理论的农业园区规划应用实践还需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张壬午.倡导生态农业建设美丽乡村[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3(10):5-9.
[2] 朱述斌.农产品价值链中市场信息部对称性问题探讨[J].商业研究,2010(1):23-24.
[3] 金永文.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域对策[J].甘肃农业,2007(8):39-40.
[4] 熊敏桢.中国农村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海峡科学,2012(6):9-10.
[5] 肖小虹.我国农业产业链的现状分析[J].新西部,2012(23/24):92-93.
[6] 黄衫.武前波,潘聪林.国外乡村发展经验与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探析[J].华中建筑,2013(5):144-149.
[7] 高海水.世界农业发展趋势与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战略选择[J].经济经纬,2008(2):126-128.
[8] 戴小枫,边全乐,付长亮.发达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若干做法[J].中国农学通报,2007(4):53-55.
[9] 刘畅,于双民,王峻,等.中国乡村社区资源环境保护现状问题及技术发展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3,15(5):129-136.
[10] 甄若宏,周建涛,郑建.初现代高效农业规划机制探讨[J].农学学报,2011(11):53-56.
[11] 孙进昌,张翠萍,张必正.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其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6(11):180-181.
[12] 袁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效率问题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4,35(3):82-89.
[13] 卢燕,张铭,王小军,等.发展江苏省高效农业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363-365.
关键词:红雪梨;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思路;云南巍山
红雪梨色红,果均,味道酸甜适中,深受消费者欢迎,在省内外有一定的市场,是巍山县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导产业。巍山县具有适宜于红雪梨生产发展的良好环境条件,经多年的努力已具有一定规模[1],但在发展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1巍山县红雪梨产业现状及特点
1.1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十五”开始,自切实加强生态农业建设以来,巍山县围绕生态农业建设,在省、州扶持下已先后建成以马鞍山乡三胜村委会为主,以五印、永建、庙街等乡镇为辅的红雪梨基地1 333.33hm2。
1.2新技术应用和推广力度加大
以优质、高产、绿色、环保和无公害为重点,采取不断更新换代授粉株,积极推广高头换接,改良更新、增加授粉品种,节水喷灌,生物防虫,套袋栽培等先进适用技术。目前巍山县红雪梨的授粉品种已由原来单一的本地红梨、蛮梨增加至富源黄梨,云龙的麦地弯梨、金花、雪花等品种。由于授粉品种的改良、更新,使巍山县的红雪梨的品质较原来有进一步的提高,果型更大更均,着色更红更高亮,甜味增多,酸味减少,酸甜适中,更受消费者欢迎。最大的联片种植在马鞍山乡三胜村委会,连片面积超过333.33hm2,单户种植大户最大面积达13.33hm2,户收入达100万元。
1.3农业标准化生产进程加快
为响应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要求,2009年,马鞍山绿源有限责任公司获中国绿色食品中心认证“绿色食品”认证书,南诏镇巍宝山果园获“无公害食品”认证书。红雪梨栽培面积109.33hm2(绿色食品面积97.33hm2,无公害产品12.00 hm2),产量2 920t,产值达876万元。
1.4产业经营体系初步形成
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巍山县的红雪梨产业有了较快的发展,生产、管理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平均产值在22 500元/hm2以上的红雪梨生产基地有533.33hm2。其中马鞍山乡333.33hm2,主要集中于三胜;庙街镇33.33hm2,集中于慧明;永建镇33.33hm2,集中于西山;南诏镇66.67hm2,集中于河西、自由、巍宝山;五印乡53.33hm2,集中于岩子脚、白乃;牛街乡13.33hm2,集中于牛街。从事红雪梨生产的人次达2万余人,中间经纪人达500多人,年销售红雪梨7 500 t,产值2 250万元,产品除满足本地需要外,还远销省内各地州及省外[2]。
2存在的问题
2.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
全县的红雪梨主要种植在山区、半山区,多数为山地,生产设施差,田间沟渠不配套,水利化程度低,小水窖、小水池、小水坝等微型水源严重不足,许多果园水资源贫乏,区域性、季节性干旱缺水问题严重,近几年,干旱有蔓延和加重的趋势,给水果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2.2生产经营粗放,产品质量不高
巍山县的红雪梨生产、流通处于粗放的发展阶段,主要是数量规模的增长还没有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一是零星、不规范的面积多,规模化、规范化的种植面积少;二是授粉株及授粉品种分布不均匀及搭配不合理,导致味质不匀;三是由于多种原因,科技覆盖度、培训不足,导致果农种植水平不高,新技术、新材料应用推广差。多年来,巍山县为提高红雪梨的科技含量,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强技术培训,引进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但多数果农仍以传统、粗放种植为主,管理粗放,水平低,造成果树生产大小年严重,味质不均,果型生长不均,着色不一,面大单户产量低的现象依然存在;四是果农科技素质不高,接受新技术的认识和能力不强,劳动生产率低下,严重影响红雪梨的产品质量,降低其商品价值[3]。
2.3缺乏龙头企业的支持,带动能力弱
巍山县的红雪梨生产主要以单家独户的生产经营为主,水果直接进入市场,包装、加工数量少,产品的延伸价值能力低。目前成立注册公司的仅有一家,尚未形成真正的“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2.4市场信息不灵,流通不畅
红雪梨是新鲜果品,市场价格多变,供求矛盾转化快,全县的市场发育程度很低,流通不畅,信息不足,批发、零售市场基础设施落后,与外面市场衔接不紧,影响批量外销。导致季节性过剩,不仅影响果农的经济效益,同时也造成生产资料及劳力资源的浪费。
2.5经费投入不足,产业发展乏力
由于财政困难,经费不足,导致产品安全技术基础差,市场监管制度不健全,果农缺乏经济支撑,新技术的引进及推广缓慢,标准化规范化的种植难度加大。
3红雪梨产业发展的思路
3.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统一规划、区域布局”的原则,根据自然、生态、立地条件,使基地生产向区域化、规范化、专业化发展,逐步形成“一村一品,多村一业,规模化经营”的新格局。以马鞍山三胜村委会为中心,周边为重点,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进行冷库设施建设,积极参与流通,开拓国内外市场,加大红雪梨生产力度。
3.2加强果园的水利建设,提高其综合生产能力
向上级部门申请,群众投资、投劳,组织扶贫开发、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新农村建设等有关方面的资金,加强果园基础设施建设,修建一定量的库塘、小水窖,解决浇灌难题,确保红雪梨旱涝保收,高产稳产,推动红雪梨产业的发展。
3.3建立市场信息网络,增强和改善市场功能
按照有型市场与无型市场相结合、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在红雪梨重点乡马鞍山乡建立交易市场。加强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建设,把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复杂变化的大市场联结起来,逐步形成生产、流通一体化的生产势态。加强农村网络信息体系建设,通过数字乡村工程,逐步完善县乡网络平台,利用手机短信、简报等形势,及时向农民提供生产、市场、供货信息服务,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有效地避免农户单家独户面对市场的困难。
3.4完善检验检测体系,推行无公害生产
进一步加强扩大绿色无公害红雪梨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加强县级无公害检测机制建设,定编定员,配备设备仪器,搞好生产基地及市场销售的质量检测。加强基地环境的保护,防止工业“三废”和城镇生活废物对红雪梨生产的污染。严禁使用无“三证”的农药和高毒、高残留农药及劣质肥料。
【关键词】节能建筑;建筑能耗;建筑标准
引导、推动、鼓励节能建筑发展是我国建筑节能领域的重要方向。节能建筑的节能减排效果突出,且公益性很强,为推进我国节能建筑的发展,可以采取提高建筑标准和鼓励基于建筑能效标识的节能建筑财税激励政策等措施,从而为“十二五”全面实施65%的建筑节能标准奠定基础。
1 建筑节能、节能建筑及其重要意义
建筑能耗,是指建筑物内各种用能设备的运行能耗,主要包括采暖、空调、照明、家用电器、办公设备、热水供应、炊事、电梯、通风等能耗。从能源消耗领域看,主要包括商业建筑、公共设施和居民住宅中各种用能设备的运行能耗。在发达国家,建筑能耗更多地被称为商用/民用能耗,一般占全国能耗总量的30%至40%,因此建筑节能是重要的节能领域。
在我国,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换代,对建筑能源服务水平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从中长期看,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建筑能耗必将成为我国未来的能源消费增长点,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也必将越来越高。为此,我国政府已经给予建筑节能越来越高的重视程度。
目前,强调节能建筑的重要性出于以下考虑:
1.1 拉动节能建筑市场对实现我国的节能减排目标有重大影响。
近年来,我国每年新增的建筑面积高达16至2l亿平方米,超过其他国家新增建筑面积的总和。并且这些新建建筑中各种能源设施的服务需求普遍很高。如果这种趋势不能够及时得到有效控制,即使采取节能技术,届时的建筑能耗也不可避免地会大幅度刚性上升,对实现我国的节能减排目标将产生重大影响。通过财税政策对节能性能超过当前标准要求的新建节能建筑给予经济激励,形成消费者购买节能建筑和开发商建造节能建筑的良性循环,从而进一步拉动节能建筑市场的良性发展,对有效推动未来的建筑节能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2 鼓励节能建筑将对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目标的实现产生积极影响。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刺激消费的积极财政政策及宽松的货币政策。目前,我国经济又面临着通货膨胀持续高位运行的问题,房地产行业是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内需的重要引擎,也是保持市场稳定的重要领域。在国家对房价进行调控的同时,通过有关政策鼓励节能建筑来拉动处于低迷的房地产市场将对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目标具有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1.3 节能建筑是公共财政应该重点支持的公益性节能领域
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节能是市场失灵的公益性领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采用基于市场的财税激励措施是推动节能工作的有效途径。我国以往的节能经济激励政策中,主要是针对工业企业节能领域。近期,我国又相继出台了鼓励节能汽车的财税激励政策和鼓励节能空调等节能产品的“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公共财政对节能的支持方向正在向公益性更强的领域转移。由于节能建筑更为复杂,目前仍未出台鼓励节能建筑的财税激励政策。而建筑能耗属于民生能耗,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节能建筑的公益性特点更为突出,是公共财政更应该重点支持的公益性节能领域。
2 我国建筑能耗现状及其成因分析
我国建筑总量的快速上升、单位建筑面积能耗的增加以及住房供给结构的恶化,导致建筑能耗上升。根据相关数字测算,截止到2009年底,建筑的碳排放约占全国全部碳排放量的51%左右;随着房地产业快速发展及时间推移,建筑的碳排放在全国碳排放总量中的比例会快速上升,建筑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碳排放载体。
节能建筑推进缓慢,建筑能耗持续攀升的主要原因有:
2.1 财税激励政策缺失对推动节能建筑带来的影响。节能建筑在经济层面上涉及投资、运行、维修、改造、投资回收期等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权衡与取舍,在有限的投资和节能措施费用过高的情况下,开发商根据市场的需求情况,一般很难主动考虑开发节能建筑。如果没有相关的经济激励措施和补偿办法,开发商也难以面对市场销售的风险和阻力。
2.2 现行的建筑标准与节能建筑的要求尚有差距。由于历史原因及一段时间内生产力水平低导致我国建筑标准低,而对建筑标准修改及提高,既要关注质量及房屋寿命,也要关注使用或居住的舒适度,更要关注以降低化石能源消耗为内涵的碳减排要求。
3 推进我国节能建筑的具体措施
基于上述分析,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可有效推动我国节能建筑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