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校园暴力的感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校园安全事故发生多了,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对教师及班主任、辅导员的监管更严,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生的安全意识,但是宣传的方式单一,且多是照本宣科,没有真正地深入到每一个学生中,更没有学生学会如何去做,如何保护自己。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数学习底子薄且在家又是娇生惯养的,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教育方式是很难达到理想的结果的。
1.观看好的电影
学生都喜欢看电影,可以在思想政治课或是班会中选取有教育意义的影片播出,并组织学生讨论。一部好的电影对学生的震撼胜过教师的多次说教。
2.以学校活动为依托,开展安全教育主题班会
不断丰富主题班会的形式和内容,如,本学期本系的安全教育系列活动就进行得比较好。各班组织学习安全知识,并以“安全”为主题开展主题班会,撰写心得体会,好的心得体会被推荐参加系上的征文比赛,让安全教育深入人心。
3.以身边的小事,开展感恩教育
知道感恩,才会知道珍惜;知道珍惜,才会热爱生命,关注安全。引导学生给家长写一封信或是打一个电话,对养育自己的父母说一声“我爱你”,感谢他们的养育之恩。通过对家长的感恩引出对亲人、对老师、对朋友、对同学、对帮助自己的人甚至伤害自己的人的感恩,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热爱每一天,关注生活的点点滴滴,远离安全事故。
4.行动式安全教育
目前安全教育工作似乎大都采用了诸如:说教、签订安全责任状等表面方式。而这种教育的方式给学生的触动或者说意义并不大,但如果采取行动教育,令学生身在其中、身临其境的安全教育方式,才能触及他们的灵魂,从而达到不出或少出学生安全事故的目的。
(1)模拟情境,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学会如何保护自己邀请专业人员进行一些消防安全的演练,班上也可以模拟受灾现场,让学生学会如何逃生,避险。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有忧患意识,认识到灾难的无情,生命的脆弱。
(2)开展素质拓展训练,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马加爵事件所涉及的校园暴力问题,透视出青少年诸多心理问题,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已刻不容缓。现今在大城市,大型企业中所流行的户外素质拓展训练对我们培养学生就很有益。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以提高心理素质为主要目的,兼具体能和实践的综合素质教育,它以运动为依托,以培训为方式,以感悟为目的。它与传统的知识培训和技能培训相比,少了一些说教和灌输,多了一些运动中的体验和感悟。
二、做好班级寝室、教室安全隐患的排查
加强对学生的考勤管理,学生有事请假教师要及时和家长联系,并交代安全事项。每周至少三次亲自到教室清点人数,了解学生的上课情况;加强对学生寝室设施及用电器的检查,每月至少两次到寝室抽查学生寝室的安全隐患。除此之外教育学生沉着应对校外安全,保护好自己的人身、财产安全。四、做好学生身体及心理的安全隐患排查
1.针对学生不同的性别差异和个性心理特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要了解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状况,针对他们各自不同的兴趣、能力、情感、需要、气质、性格等提出不同的教育要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特别是青春期学生“性”的教育,更是引发学生安全事故的重要因素,不当的交往往往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安全隐患。
2.正面疏导,提高道德认识水平
青春期的学生对性知识的认识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他们就可能会通过一些不正当的渠道和方法来获取满足。
3.正确引导男女学生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学生心灵;体验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2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04-0152-03
一、由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尴尬引发的思考
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课教学处于一种尴尬状况:一方面,从学生的健康成长、人材的培养、民族的前途、国家的发展需要出发,我们对学校德育从来没有松懈过;另一方面,从存在的实际情况看,教学效果难尽人意。一些学生一面慷慨陈词要尊敬长辈、礼貌待人,一面对着爷爷奶奶指手划脚、吆来喝去;一面摇头晃脑地背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面挑三拣四、糟蹋粮食。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有许多孩子视亲情为负担,麻木不仁;视残疾为瘟疫,退避三舍;视劳动为耻辱,敷衍了事;视金钱如粪土,一掷千金……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学校教育中)思想品德课教学重理论灌输,轻情感培养,追求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受教育者的生活体验和生活需要。教师往往有意无意地把学生看作是等待填充的“道德之洞”(杜威语)或“美德之袋”(柯尔伯格语),在教学活动中把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割裂开来,人为地造成了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我们的课程由于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而变得抽象空洞,我们的教育由于无法触及学生心灵而变得苍白无力。于是,造就了―个个在课堂上和生活中表现截然不同的“两面人”。
二、体验式教学及其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体验既有领悟、体味、设身处地的含义,又有实行、实践、以身体之的含义。所谓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把新的教学内容与原有的认知结构加以联系,加以内化、体认、内省并感悟教学内容,从而实现学生自主性发展的一种教学形式,它既是一个活动的过程,也是活动的结果。
从以灌输、讲授为主到以体验为主的教学形式的改变,不仅仅是教学组织形式的改变问题 ,更涉及到教育观念深层次的变革。《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 “思想品德的形成,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
从青少年道德发展的阶段特点来看,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关注学生生活,重视学生独特的个人体验也是加强德育的必然要求。人的道德发展大致要经历 “无律―他律―自律―自由”的过程,初中阶段的青少年大多处于他律向自律发展的阶段,他们对道德现象的认识和判断往往不能脱离具体的道德生活情境。因此,道德实践能力提高的惟一途径就是道德实践活动,即:只能使学生回到活生生的道德生活,在交往中学会交往,在责任承担中建立真正的责任意识。只有这样,道德对于学生而言,才是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而不是枯燥的说教和僵化的教条。学生才会把社会和教师的道德要求自觉地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认知,从而实现道德发展。
因此,关注学生生活,着眼于学生生命的成长,重视学生个人独特的情感体验,就成了新课程背景下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思想品德教师应当是一位艺术大师,为学生设计出一个个生动的情景,让他们置身其中,体验真切;应当是一位烹饪大师,为学生捧上一锅锅心灵的鸡汤,让他们乐在其中,回味无穷。
三、体验式教学实践初探
(一)建立开放课堂,营造体验空间
学生是现实生活中富有个性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追求,渴望获得自由和发展。我们应该摒弃那种“教教科书”的教学观念,由教材的忠实宣讲者转变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特别是要开发和利用好学生这一最好的课程资源,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例如,我在教学粤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我和父母》一课时,设计了“观赏相片”的教学环节:课前事先布置学生带来小时候和爸爸妈妈一起照的相片或爸爸妈妈为他(她)们照的相片,并把自己最喜爱印象最深刻的相片在组内交流、观赏。
这种教学设计,利用学生自己的课程资源有效地激发了他们真切的情感体验,由情育理,使教学目标自然地达成。教师没有说教,也没有灌输,教学过程浑然天成,不露痕迹 ,效果极好。
(二)利用讨论教学,引发冲突体验
讨论教学是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一般来说,能激发学生讨论热情的问题往往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以及与他们自己生活经历相关的问题,而道德判断和理论回答上“两难”的典型事例,最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有利于达到深化思考和领悟的效果。
《两代人的对话》(思想品德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这一节课中,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掌握基本的沟通技巧是教学的重点。这就需要学生要有一定的心理学常识,能够学会调适自己心理并能体会他人心理,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即通常所说的换位思考。对此,我利用课本上的情境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活动:“初中生小冰向爸爸提出晚饭后到同学家做作业顺便看会儿录像,爸爸同意了,但要求她8点前回家。小冰想现在已经快7点了,那么快就回来不合理,一时冒了火。”这是生活中经常碰到的父子冲突。我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组,一组体验小冰的心理,想办法得到父亲的允许,另一组站在小冰父亲的立场上努力说服小冰早点回家。小组讨论后,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代表小冰一方的学生说:“不到同学家做作业会对同学失信,回来太早了又看不到录像。”代表小冰家长的一方模仿大人的语气焦急地说:“你回家太晚了会让我很担心,一旦遇上坏人怎么办? 学生嘛,就应该以学习为主。”很多同学都笑了,因为这正是家长经常说而他们最厌烦听的话。我再适时加以引导:“现在你们能体会家长的苦心了,那么,怎样找到一个让双方都满意的解决办法呢?”经过热烈的讨论后同学们想出了很多办法,有的说:“让她做完作业后把录像带回家看。”有的说:“让家长陪她到同学家看完录像后再陪她一起回家。”有的说:“看完了可以打电话让家长去接她。”在争论中同学们达成了共识,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
这种讨论争辩既是道德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体验的过程,既掌握了与他人沟通的方法和艺术,又提高了教学实效,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三)设计故事情境,丰富生活体验
中外教育名家的经验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真实生活的典型化。在教学中我们围绕教学目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并针对学生思维的疑点、难点设计问题,发动学生充分挖掘生活中一些小故事,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表演,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指导学生行为实践,促进知识内化,做到知、行统一。
如在教学粤教版思想品德《自我保护》这一课时,我针对校园暴力现象,让几位曾经历过类似伤害的学生表演小品《路遇勒索》,然后请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以故事续写的方式回答这样一个问题――面对恶少拦路勒索,你可能会采取哪些对策?这样的对策可能会导致怎样的后果?之后,我再展示在面对非法侵害时因不同策略而导致不同后果的现实案例进一步加以说明。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得出面对非法侵害,必须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及必须要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的结论。
这种课堂表演的形式能够让学生形成身临其境的主观感受,其热烈的情绪渲染了整个学习情境,不仅仅是表演者,而且是全体学生都在无意识作用下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角色,最深切、最生动地经历了角色的心理活动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四)开展课外实践,强化情感体验
从某种意义上说,校外的事是校内事的发展,课外的事是课内事的延伸。课堂生活只是学生整体生活的一部分,课堂和学校里的资源也只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思想品德教学应改变其凝固化的时空范围,让我们的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欣赏观察,到工厂、农村去参观访问,到社区中去调查了解。我们要为学生营造主动发展的空间,为他们提供生命活动和德行生长的舞台。只要有教学活动的需要,任何地方都可以成为教学活动的课堂,这个课堂是开放的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在教学《国情透视》(粤教版九年级)课前,我要求学生分组对家乡周边环境进行调查。面对这样一个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具有较高挑战性的课外作业,学生们表现得非常积极。他们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人物访谈、查阅资料等多种调查方法获取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后来在课堂上,各小组展示了琳琅满目的战利品:从调查成果看,包括了统计数据、实物采样、照片录像、采访录音、环保呼吁书等;从调查范围来看,涉及土壤污染、水体污染、工业噪音污染、大气污染、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破坏等种种环境问题。学生们通过亲身参与,深切感受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国策也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体会。
这种实践型的思想品德课在强化情感、行为目标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道德意志,使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效性得到切实提高。
四、几点收获与反思
笔者感觉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开展体验式教学尝试以来,效果令人满意。首先,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气氛活了。因为注重了学生体验的过程,学生们切实体会到了思想品德课在自己生活中的价值所在,感到上课就是“讲老百姓自己的故事”,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想不让他们发言都难了。其次,教学实效性强了。体验式教学唤起了学生的探索与创造的欢乐,激发了他们认知的兴趣和学习动机,促使他们将道德知识内化,同时也强化了道德情感,锻炼了道德意志,从而实现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
当然,任何一种教学形式都不是万能的,体验式教学有其独特的优点,具有很好的可行性,但在具体操作中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其一,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进行体验式教学。比如知识点过于简单或知识点过多以及情景过于复杂的内容就不宜采用此教学形式。其二,体验式教学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要求教师要有更熟练地驾驭现代教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的能力;要有更强的教学设计能力,能够更为有效地创设适合教学内容也适合学生实际的情境,以及如何顾及到学生体验水平的个别差异,最大限度地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深刻的体验的能力。其三,对学校的办学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验式教学要求教师能够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
总之,体验式教学体现了新课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体现了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联系,促进知、情、意、行统一的大德育观。这一教学形式从学生的心灵出发,把学生学习的背景生活化了。它一方面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另一方面把学习生活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通过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引领学生去观察生活和社会,促进思考、领悟和成长,使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学生所喜欢的、具有生命价值的课程。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