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园香径独徘徊范文

小园香径独徘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园香径独徘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小园香径独徘徊范文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译文

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再回来?

那花儿落去我也无可奈何,那归来的燕子似曾相识,在小园的花径上独自徘徊。

注释

⑴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一作“纱”。

⑵一曲新词酒一杯:此句化用白居易《长安道》诗意:“花枝缺入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一曲,一首。因为词是配合音乐唱的,故称“曲”。新词,刚填好的词,意指新歌。酒一杯,一杯酒。

⑶去年天气旧亭台:是说天气、亭台都和去年一样。此句化用五代郑谷《和知己秋日伤怀》诗:“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池台。”晏词“亭台”一本作“池台”。去年天气,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旧,旧时。

⑷夕阳:落日。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⑸无可奈何:不得已,没有办法。

⑹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燕归来,春中常景,在有意无意之间。

⑺小园香径:花草芳香的小径,或指落花散香的小径。因落花满径,幽香四溢,故云香径。香径,带着幽香的园中小径。独:副词,用于谓语前,表示“独自”的意思。徘徊:来回走。

赏析

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篇章。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重在伤今。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现境。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于宴饮涵咏之乐。的确,作为安享尊荣而又崇文尚雅的“太平宰相”,以歌侑酒,是作者习于问津、也乐于问津的娱情遣兴方式之一。但边听边饮,这现境却又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然而,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此句中正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在这种怀旧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这样,作者纵然襟怀冲澹,又怎能没有些微的伤感呢?于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涌出这样的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纡细心态。

第2篇:小园香径独徘徊范文

出自北宋词人晏殊的《浣溪沙》。浣溪沙作者:晏殊 年代:宋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赏析:这首词写作者在花园饮酒,看到满地落花,心里十分伤感。虽说词的情调不太高,不过,写得情景交融,艺术上还是有可取之处的。晏殊太喜欢“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了,后来他在一首七言律诗里,又用了这两句。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小园香径独徘徊范文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休闲的陶渊明在南山种地因忘记了世俗的烦恼,忘记了追名逐利,只记得安贪乐道,只记得自己的田园生活和美好的理论,完美的诗配上完美的诗人构成了一幅完美的图画,叫我怎能从书中走出,怎能不钟情于完美的风景

“床前明月光,凝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飘逸的李白站在窗前,回忆着自己离别多年的故乡,淡淡月光照耀着这正回忆故乡才高八斗的诗人,你能说这不是一幅迷人的风景吗?我不能,我钟情这风景,我钟情这书中的风景.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看,那充满豪情壮志的杜甫正对着大山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雄伟的大山加上这满怀壮志的杜甫又是一处美丽的风景,我注定要沦陷在这美丽的美景.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好一个白居易,竟然找到一个这么温馨这么美妙的地方,美妙的春光配上白居易这才子,唉!我不得不叹服,不得不钟情于这无可挑剔的风景.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独自行走在小路上,眼中充满伤 感,

可怜的落花加上这忧郁的诗人,真让人怜惜,不钟情真让人心不安呐.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也在忧国思乡,萧瑟的孤城与思乡的诗人不也是一处让人钟情的风景吗?

``````

第4篇:小园香径独徘徊范文

有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杰出诗人,他们笔底的酒诗词千古传唱,成为我国历史文苑中一枝奇葩。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被称为诗仙,更是酒仙,只有饮了美酒,才能“斗酒诗百篇”。他在《客中行》中写道:“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只要有美酒可饮,只要能酣畅淋漓大醉一场,又哪里管得了是在他乡还是故乡呢?他在《月下独酌》中写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其中“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更成为千古流传的佳句。诗人把月下对影独酌写到极至,而他那恃才傲物、桀骜不驯的性格也在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岑夫子,丹秋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唤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当诗人怀才不遇之际,惟有置酒会友,对酒诗情,才能将自己的豪情与不快得以宣泄,才能使诗人的情感与文思如狂风暴雨一泻千里。“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才有了诗人醉后高力士提履的故事,饮酒到如此豪放的地步,我想除了李白世上再无第二人了吧。

2.诗酒

诗仙李白同时代且与其齐名的诗圣杜甫,其创作的诗也堪称万世经典。其中最著名的要数《饮中八仙歌》了。“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麹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诗人把唐代著名的八位饮酒名士饮酒时的神态、场景、形貌传神的勾勒出来。另外,杜甫还格外关心民间疾苦,把自己对现实世界的愤恨与不平通过酒诗形式表达出来,在当时那个封建时代更是难能可贵的。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作为他酒诗的杰出代表,表达了一位现实主义诗人那种与百姓血浓于水的情怀。在晋代,以王粲、阮瑀为首的“建安七子”和与嵇康、阮籍、刘伶等清谈派为首的“竹林七贤”也多借酒消愁或借饮酒来表达对当时黑暗的司马政权的无奈与宣泄。他们通过饮酒避祸而达到心灵的超脱,也最终成就了“千里命驾”的历史典故,“刘伶醉”酒更以刘伶命名而香飘万里蜚声宇内。“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两首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堪称双璧。诗人用酒表达了自己对朋友远征前眷恋与牵挂的无限情怀,王翰对自己未来出征透露出的无奈,王维对朋友出征的亲切关怀,都通过“劝酒”而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一直被后人所赞赏和推崇。

3.酒诗以外

到了宋代,又兴起了酒词,并且这个时代的词人把酒词文化推向了高峰。如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就写过许多著名的酒词,最著名的要数那首《水调歌头》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诗人把酒问天,在中秋月圆之际,无限思念远方的亲人,把一腔思乡与思亲之情和一杯醇酒下肚,将那人生的许多离愁别绪融于半梦半醒之间。其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成了后人千古传颂的佳句。

4.对酒的特殊喜爱

表现在中国古代的许多文人身上,使中华渊远流长的酒文化得到了发扬。同时,中国酒文化如此博大深厚,也与这些诗人文人的“推波助澜”分不开的。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嗜酒如命,他在山东潍县当县令的12年,创作的酒诗就有几十首。对近代酒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他在《野老》诗中写道:“输罢官租不入城,秋风社酒各言情。明年二月逢春闰,细雨长堤看耦耕。”他把饮酒同农民农业生产联系起来,时时刻刻不忘百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时时刻刻把民放在心中的那种廉吏精神在他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在古代,还有的许多诗人词人把酒和以酒赋词作为自己情感和心灵的宣泄,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心底的一种情愫。如宋代著名婉约派词人柳永在他那著名的《雨霖铃》中写道:“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诗人在深秋季节都门处与恋人分别,用“帐饮无绪”四字抒发了自己当时那种凄然无助和依依不舍的情感。还有他的词“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把自己那种对酒浇愁,强作欢颜的无耐刻画的淋漓尽致,其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成为后人广为传诵的佳句。还有宋代诗人宴殊的《浣溪沙恨春》中写道“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词人用“一曲新词酒一杯”把伤春惜时和深婉的伤感之情流露语间,一个人在“小园香径独徘徊”,那种淡淡的哀愁跃然纸上,并且“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成为许多人耳熟能详的佳句。在古代,酒与诗词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一般文人相会在推杯换盏、觥筹交错间还会作酒诗、行酒令,他们吟酒赋诗,对酒当歌,把中国灿烂的酒文化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当我们端起酒杯时,不禁还会吟起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他们的华章使中国博大精深的酒文化在新时期更加散发出璀璨迷人的光彩。

5.小结

第5篇:小园香径独徘徊范文

总喜欢,在寂静的世界里,闭上眼,静静地呼吸,感受生命跳动的音符,伴着优美的旋律。

总喜欢,在午后暖洋洋的太阳下,慵懒地躺在吱吱呀呀的木椅上,去用心读一本书,接受灵魂的洗礼。

我爱书,不刻意地去研读它,不刨根寻底地了解它,就像爱一个人,不是爱她尘世的浮表,而是生命散发着的自然的馨香。

我爱阳光,爱在阳光下用心去读一本书。想着孟郊笔下“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爱,然后笑看着母亲,看母亲在阳光下的笑容,好温暖,好安祥。其实,母亲也是一个爱读书的人,家中堆满了古今中外的书。也曾记得,儿时的阳光下,母亲拉着我的小手,教我背唐诗宋词。背累时,便躺在母亲的怀抱里甜甜的睡去。

我喜欢蓝天,喜欢躺在很大很大的草地上,看着好蓝好蓝的天空,想着书的世界,也变成了蓝色,在风中化成了蓝色的气息,闭上眼,竟也会笑起来。喜欢诗人凤为裳的一句话“我从蓝色的梦里惊醒/不经意/被一只陌生的曲调击中/一缕冰冷的花香/便在日记底叶绽放。”在她眼里,蓝也有生命的花开。我一直了解诗人的残疾,可从未在她的话语中,读到过“蓝”的忧伤。在这里,我学会了用心去守住那片“蓝”。

我喜欢走在落花的季节,吟着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的一份悠然,感叹生命的潮起潮落,沉浸在回忆的海洋,想起故人,独自流泪,想起友人重逢的欢乐,想起夕阳下荡漾的春水,想起儿时金黄的太阳……在这里,我学会了珍藏过往尘封的记忆。

我羡慕诗人海子的“面向大海,春暖花开”。说实话,我做不到。但我一直渴求在自己的生涯中活得平静而不失优雅,精彩而不庸俗。而伴我走过这漫漫长路的使者——书,也一步步教会了我怎样跳出优美的生命舞曲,唱出生活激情的歌。

读着书,伴着情,我一步步走了过来。我曾无数次的追问人生的真谛,学着去构造自己的人生。诸葛孔明告诉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人生品格,我坐下来,抚着海子的诗,深深的想着,原来人生如此。

第6篇:小园香径独徘徊范文

小贩推销商品,最大特点是研究消费者,善于察言观色,长于研究顾客心理,并极大限度地光顾每一位消费者,哪怕是匆匆过客也不放过;其次是笑容可掬,如沐春风;再次是服务周到,随喊随到,雷厉风行。结果,这样的小贩往往是杯盈钵满,成为商场最后的赢家。老师也是一样,再好的教学内容,再上乘的演讲口才,若不与学生心灵沟通,只是一味地孤芳自赏,自我陶醉,最终 “无可奈何花落去”,最终只会落得“小园香径独徘徊”的无效劳动的结局。

教师授课切忌站在讲台上一个劲儿地讲,尽管你的内容层次清楚,讲得头头是道,但如果从不提问,从不看下面的听众情绪如何,不想一想他们愿不愿意听?他们听懂了没有?有多少朵笑脸的鲜花在为你盛开?一如黄河决堤,滔滔不绝;而讲台下面许多人就会听得云里雾里,表情漠然,更有甚者,鼾声四起,不绝于耳……假如小贩推销商品到了这个份上,他还怎么生存呢?

因此,我们不妨学学小贩的推销之术——审时度势,察言观色吧!而万不可像计划经济的商店,你的商品成了不二法门,天下独大,因为今天的“商店”决非一家。为了实现有效教学,教师就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表情、眼神、姿态等,从学生的面部表情、身体语言中读出信息反馈,揣摩他们对教学内容的态度、评价、愿望和诉求,从而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

第7篇:小园香径独徘徊范文

燕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因此为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它物类所能及。

一、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

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南归,故很多诗人都把它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如“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韦应物《长安遇冯著》),“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宴殊《破阵子》),“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丰丰韵韵”(乔吉《天净沙即事》),“鸟啼芳树丫,燕衔黄柳花”(张可久《凭栏人暮春即事》)。南宋词人史达祖更是以燕为词,在《双双燕咏燕》中写到:“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极研尽态,形神俱似。春天明媚灿烂,燕子娇小可爱,加之文人多愁善感,春天逝去,诗人自会伤感无限,故欧阳修有“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采桑子》)之慨叹,乔吉有“燕藏春衔向谁家,莺老羞寻伴,风寒懒报衙(采蜜),啼煞饥鸦”(《水仙子》)之凄惶。

二、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

燕子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燕尔新婚,如兄如弟”(《诗经谷风》),“燕燕,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燕燕》),正是因为燕子的这种成双成对,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才有了“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薛道衡《昔昔盐》)的空闺寂寞,有了“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的惆怅嫉妒,有了“罗幔轻寒,燕子双飞去”(宴殊《破阵子》)的孤苦凄冷,有了“月儿初上鹅黄柳,燕子先归翡翠楼”(周德清《喜春来》)的失意冷落,有了“花开望远行,玉减伤春事,东风草堂飞燕子”(张可久《清江引》)的留恋企盼。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三、表现时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

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诗人抓住此特点,尽情宣泄心中的愤慨,最著名的当属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另外还有宴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李好古的“燕子归来衔绣幕,旧巢无觅处”(《谒金门怀故居》),姜夔的“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点绛唇》),张炎的“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高阳台》),文天祥的“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伴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金陵驿》)。燕子无心,却见证了时事的变迁,承受了国破家亡的苦难,表现了诗人的“黍离”之悲,负载可谓重矣。

四、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

唐代郭绍兰于燕足系诗传给其夫任宗。任宗离家行贾湖中,数年不归,绍兰作诗系于燕足。时任宗在荆州,燕忽泊其肩,见足系书,解视之,乃妻所寄,感泣而归。其《寄夫》诗云:“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谁说“梁间燕子太无情”(曹雪芹《红楼梦》),正是因为燕子的有情才促成了丈夫的回心转意,夫妻相会。郭绍兰是幸运的,一些不幸的妇人借燕传书,却是石沉大海,音信皆无,如“伤心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张可久《塞鸿秋春情》),“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冯延巳《蝶恋花》),其悲情之苦,思情之切,让人为之动容,继而潸然泪下。

五、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

第8篇:小园香径独徘徊范文

一.挖掘意境,引发联想想象

“意境”即是指意与境、情与景、心与物的交融与统一。鉴赏古典诗词,关键要会挖掘其意境。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景物只有融入感情,才有生命;感情只有景物附丽,才有依托。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此诗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不尽“边愁”。结句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无限的乡愁,壮志难酬的忧怨,对祖国山川的深沉的爱等等。一下子涌了上来。

联想与想象是诗歌鉴赏中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有人认为这首词“短幅中藏无数曲折”,就是作者省略了一些引发读者想象的情节:词人为什么嗜酒,竟至一夜之后,残酒还未消尽?酒醒之后作者并未起身去花园,那么她又是怎样的情态?急切地询问了一些什么?这些问题都应通过想象,才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人的慵懒情态,窥见诗人惜春的心情。

二.抓住意象,反复揣摩意象

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这首词用坠落的夕阳、无声的落花、寻旧垒的归燕几个意象,就使读者体会到词人对人迁的无比惆怅之情。天气、亭台与去年毫无二致,可是人事已非;夕阳虽好,终要沉没,燕子虽回,只是似曾识得!花只有落去,园只能独自徘徊,好不惆怅!

三.斟酌词句,提高审美水平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是作者的情感体验,渗透着诗人崇高的审美理想和新颖的审美情趣。

(一)真情美:艺术中的情要真,真情才能铸真景。李后主的《虞美人》:“春花秋月”年华多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起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惆怅,映衬出囚居异邦之愁,描绘出他阶下囚的心境。结句以水喻愁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许多人喜爱李后主的这首词,主要原因就是被词中的深沉真挚的情感打动了。

(二)音乐美:“诗”向来是与“歌”并称的,一直以来就和音乐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李清照的《声声慢》连用七对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人内在情感的流动。这首词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最重要的是因为这优美的节奏和音乐旋律恰当而又充分地表现诗人孤独、空虚、悲苦、凄凉的精神状态,读来令人回味悠长。

四.重视吟诵,仔细品赏体味

刘勰说得好:“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诵读,往往能先声夺人,使人从听觉情感上受到感染,达到“言若出于吾之口,意若出于吾之心”的境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词句通俗易懂,把本来没有必然联系的自然事物,通过高度艺术概括组成一幅极其凄凉的清秋逆旅图,让读者体会到作者那股浓浓的思乡之愁,通过多次品读,给人以深刻的艺术感染。再如《琵琶行》,全诗基本上节奏都要求舒缓、深沉,但对于琵琶演奏的一段,只有扣合琵琶旋律的抑扬变化,读得缓急有度,才能体会出音乐回肠荡气的魅力,令人感叹琵琶女的技艺高超。总之,吟诵是一种能够触发读者的情绪,进入并体会诗歌情境的方法。

第9篇:小园香径独徘徊范文

【关键词】古诗词 燕子意象

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在我国古典诗词中,燕子这一意象随处可见。燕子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因此备受古人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那么燕子究竟在诗词中有哪些意蕴呢?

一、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

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南归,故很多诗人都把它当作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如“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韦应物《长安遇冯著》);“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丰丰韵韵”(乔吉《天净沙·即事》);“鸟啼芳树丫,燕衔黄柳花”(张可久《凭栏人·暮春即事》)。南宋词人史达祖更是以燕为词,在《双双燕·咏燕》中写到:“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极研尽态,形神俱似。春天明媚灿烂,燕子娇小可爱,加之文人多愁善感,春天逝去,诗人自会伤感无限,故欧阳修有“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采桑子》)之慨叹,乔吉有“燕藏春衔向谁家,莺老羞寻伴,风寒懒报衙(采蜜),啼煞饥鸦”(《水仙子》)之凄惶。

二、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

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展示了词人梦觉酒醒后凄寂惆怅的心境和对感怀对象的相思之情。燕子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燕尔新婚,如兄如弟”(《诗经·谷风》),“燕燕,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燕燕》),正是因为燕子的这种成双成对,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才有了“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薛道衡·《昔昔盐》)的空闺寂寞,有了“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的惆怅嫉妒,有了“罗幔轻寒,燕子双飞去”(宴殊·《破阵子》)的孤苦凄冷,有了“月儿初上鹅黄柳,燕子先归翡翠楼”(周德清·《喜春来》)的失意冷落,有了“花开望远行,玉减伤春事,东风草堂飞燕子”(张可久·《清江引》)的留恋企盼。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三、表现时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国破家亡的感慨和悲愤

燕子眷恋旧巢的习性,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诗人抓住此特点,尽情宣泄心中的愤慨。最著名的当属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既暗示了乌衣巷往日的繁华,又袒露了诗人面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另外还有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李好古的“燕子归来衔绣幕,旧巢无觅处”(《谒金门·怀故居》),姜夔的“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点绛唇》),张炎的“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高阳台》),文天祥的“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伴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金陵驿》)。燕子无心,却见证了时事的变迁,承受了国破家亡的苦难,表现了诗人的“黍离”之悲,负载可谓重矣。

四、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

唐代任宗离家行贾湖中,数年不归,郭绍兰作诗系于燕足。时任宗在荆州,燕忽泊其肩,见足系书,解视之,乃妻所寄,感泣而归。其《寄夫》诗云:“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谁说“梁间燕子太无情”(曹雪芹·《红楼梦》),正是因为燕子的有情才促成了丈夫的回心转意,夫妻相会。郭绍兰是幸运的,一些不幸的妇人借燕传书,却是石沉大海,音信皆无,如“伤心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张可久·《塞鸿秋·春情》),“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冯延巳·《蝶恋花》),其悲情之苦,思情之切,让人为之动容,继而潸然泪下。

五、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精选范文推荐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