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植物保护概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植物保护技术;生态农业;农业发展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农业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民生生活。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经济的进步,农业发展理念也出现了全新的变化,绿色生态农业成为了当前农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基于这一背景,在生态农业中运用植物保护技术显然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针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生态农业与植物保护技术的概述和理念
生态农业是当前农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它是指在不损害环境和不影响生态发展的前提下,结合现代科技成果与传统农业经验,融合生态学等理论知识,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模式。生态农业的发展应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基于生态农业的发展要求,传统的植物保护技术需要进行一定的发展创新,以达到有效防止病虫害的目的,同时还要注意减少环境污染,降低成本,提高农业质量,实现传统农业向绿色、无公害、可持续的方向上发展。从当前植物保护技术的防治角度来看,主要包含生物防治技术、物理防治技术、化学防治技术等等。作为生态农业建设发展的重要内容与条件,植物保护技术运用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植物保护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植物保护手段。在传统的植物保护方式中,为了处理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危害,常采用喷洒农药的手段来杀菌,而化学农药含有有害物质,存在污染,影响农业生产质量,而对植物保护技术的创新应用则避免了传统植物保护方式的弊端。其次,植物保护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生态农业的发展。一方面,植物保护技术可以减少病虫害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同时技术本身也对生态环境没有过多的负面影响,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另一方面,保护技术水平的提高也降低了农业成本,提高了农业发展质量,降低了病虫害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2植物保护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运用
2.1“三诱技术”的运用
所谓的“三诱技术”,具体就是指频振式杀虫灯、黄板和性诱剂。首先,频振式杀虫灯属于一种物理方法,诱杀害虫时主要使用到了光、波、色、味4种方式。该项技术的效果目前已经得到普遍的认可,杀虫范围和杀虫量都极大,同时还具有无污染,无毒害等优势,安全性好,有利于降低虫害所带来的威胁,综合效益好,可以在生态农业中推广应用。其次,黄板诱杀技术是一项物理防治技术,是利用害虫趋黄性特点来对趋黄害虫进行诱杀。在传统的叶茎类植物防治中,农药药性大,不符合生态农业理念,而黄板技术的应用则具有绿色环保、成本低等优势,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最后,性诱剂是当前植物保护技术中的一项新型绿色防控技术。它是指在昆虫性成熟时,释放性信息素引诱异性成虫,干扰昆虫,控制靶标害虫。性诱剂技术的优势在于无毒无污染,同时易操作,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植物保护措施上的“三诱技术”符合生态农业的发展要求,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发挥了良好的植物保护功能,在病虫害的科学防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2.2防虫网阻隔技术的运用
防虫网阻隔技术属于物理手段,顾名思义就是利用防虫网对害虫进行阻隔,防止其进一步危害和繁殖。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一般采用22目防虫网即可。通过在生态农业中运用防虫网阻隔技术,其价值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可以有效阻隔害虫繁殖,达到植物保护的目的;二是可以适当调节环境中的温度和湿度,对炭疽病、软腐病等方面的问题具有一定的预防效果。因此综合来看,防虫网阻隔技术的运用符合生态农业的发展理念。
2.3其它植物保护新技术的运用
随着生态农业的蓬勃发展,各种植物保护技术也在不断创新进步,各种植物保护新技术在生态农业中也开始被广泛应用。实际上在实施植物保护过程中,不能单一依靠某一项防治技术,要想提高防治效果,需综合物理、化学、生物、生态等多种手段,确保植物保护的效果。首先,要加强对生态农业和植物保护技术的宣传教育力度,使农业人员对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和具体手段有充分了解,为植物保护工作打好基础。其次,各地可以考虑建立病虫害测报系统和监测点,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将植物保护预防工作做好。最后,各地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植物保护工作队,向农民普及介绍相关技术,提供专业服务,打造科学防治体系。
3总结
综上所述,植物保护技术适应了生态农业的发展要求,也对提高农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新时期的时代背景下,要加强对植物保护技术的研究,根据各地生态农业开展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运用植物保护技术,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迈向一个新高度。
参考文献
[1]韦彩红.植物保护新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现代园艺,2014,(24)79
1 发生情况
2009年10月下旬,武义县植检站工作人员开展扶桑绵粉蚧专项普查时,在武义县泉溪镇泉二村蔬菜田发现疑似昆虫,发生面积0.7 hm2,该昆虫经浙江省植物保护检疫局专家鉴定确诊为新外来入侵害虫――扶桑绵粉蚧。2010年7月,在婺城区罗店镇某蔬菜 园也发现扶桑绵粉蚧,发生面积667 m2。经调查,2个发生地的扶桑绵粉蚧距发现时已有1年多时间,而且周围都种有花卉苗木,可能是随花卉调运而传入。
2 寄主
经初步调查,扶桑绵粉蚧在金华市为害的作物有12科19种,其中农作物有南瓜、玉米、番薯、空心菜、冬瓜、丝瓜、番茄、芋艿等;花卉植物有凤仙花、木槿、胭脂花、牵牛花、太阳花、芙蓉花和枸杞子等;杂草有土人参、空心莲子草、紫苏、一年蓬等,以南瓜、木槿、胭脂花和枸杞子上受害最为严重。
3 采取的措施
3.1 及时上报,领导重视
武义县、婺城区植检站工作人员发现疑似昆虫后,第一时间向浙江省植物保护检疫局和金华市植物检疫站汇报发生情况,接到消息后,省植物保护检疫局立即派出专家到现场采样鉴定,经鉴定,均为扶桑绵粉蚧,且武义为浙江省第一个发现扶桑绵粉蚧的地区。疫情确诊后,武义县农业局高度重视,紧急召开了全县扶桑绵粉蚧防控工作会议,同时省农业厅在武义县召开了全省扶桑绵粉蚧普查现场会。
3.2 强化宣传,组织培训
因扶桑绵粉蚧为外来入侵新害虫,我市植物检疫工作人员对其形态特征、为害症状及防控技术认识不深,为提高普查人员对扶桑绵粉蚧的识别能力,我市各地及时采取会议培训、现场考察等形式进行技术培训,其中永康、浦江、磐安等县(市)特地聘请浙江省植物保护检疫局专家对本辖区普查人员开展技术培训;武义发现疫情后,浦江、兰溪两地带领普查人员赴武义疫情发生地进行实地考察参观。同时,各地纷纷通过电视、广播、报刊、农民信箱、发放技术资料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农民进行扶桑绵粉蚧的识别和防治知识的宣传,做到家喻户晓。
3.3 精心部署,组织详查
在相关技术培训的基础上,我市组织普查人员对辖区内的农作物、园林作物及杂草进行全面普查,对棉花、蔬菜、花卉等主要种植区进行重点普查。到目前为止,我市婺城、武义两地均有扶桑绵粉蚧发生。
3.4 加强监测,果断防控
结合全国重大植物疫情阻截带监测点建设,我市在高风险区域设立了扶桑绵粉蚧疫情监测点,定期开展监测。武义县、婺城区发现扶桑绵粉蚧后,及时采取了化学防治、农业等措施加以控制,并定点进行严密监测,防止疫情扩散蔓延。
4 防治措施
①检疫部门严格禁止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输入扶桑绵粉蚧的寄主植物,包括向日葵、茄子、南瓜、大戟、羽扇豆、蜀葵、酸浆、马缨丹等苗木和植株、叶片等,加强检疫。
【关键词】:物联网;智慧林业;应用
1、前言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传统林业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林业的快速发展,而随着科技的进步,伴随着智慧林业的出现,传统林业也开始逐步转向了管理、服务以及感知等为一体的新模式。而在智慧林业发展过程中,物联网技术起到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正是结合物联网及智慧林业的相关理论概述,针对物联网技术在智慧林业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希望能够为同类的实践提供借鉴。
2、物联网及智慧林业相关概述
2.1物联网技术概述
物联网技术主要是通过GPS系统、RFID系统、红外感应器以及激光扫描器等设备,将我们生活中的各类物品连接到一起并接入到互联网之中,继而以此为基础进行信息的采集、交换、处理以及反馈,从而达到智能化管理、监测以及识别的目的。下图展示了物联网系统的主要构成,主要包括传感器系统、中间件系统以及应用系统等三个重要部分。
图1 物联网技术的主要构成
2.2智慧林业概述
目前,传统林业正在向着数字林业、智慧林业快速转变,而物联网技术则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谓智慧林业,主要是指将移动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以及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等新兴的信息技术运用到林业开发之中,从而达到快捷高效以及智能管控的目的。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林业若要在未来取得更好的发展前景,智慧林业是必由之路,只有通过打造智慧林业,才能不断提升我国林业发展质量,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智慧林业也使得我国在林业资源管理、绿色林业发展以及构建生态系统等方面能够和谐共进,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最大效益。
3、当前物联网技术对于林业发展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我国幅员辽阔,林业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广阔性,而且在时间上也保持着很长的周期性,正是由于这些特征的存在,使得林业和其他的生产实践有着很大的区别。以林业资源监测为例,不仅需要较大的外业工作,而且任务量非常繁重,更有甚者,在管理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林业数据,种种都使得工作人员在处理工作中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当然也比较难以保证精准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其中,必定能够取得明显的效果,从而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在林业管理和监测中,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随时获取到林业中野生动植物、森林等相关的数据信息,使得管理人员可以随时掌握林业的动态,也正是由于物联网技术的运用,使得林业发展更快地从传统林业转变成为智慧林业,使得林业发展实现了很大的跨越。
4、物联网技术在智慧林业中的具体应用
4.1实现对林业资源的监测和管理
在林业管理中,林业资源的涉及面是最为广泛的,林业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物联网实现对特定区域的特定对象进行智能管理。比如,可以在具有代表性的树木根部设置传感器,对树木生长所需要的温度、水分以及养分等指标数据进行自动采集,然后通过网络传送到管理中心,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对采集数据的分析,确定树木的生长环境。此外,林业管理人员还可以在林区设置摄像机等安防监控设备,以达到对林区环境随时监控的目的,一旦出现树木生长超过临界值,或者盗伐林木的不法分子进入时可以随时向有关部门报警,以便于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4.2实现对森林病虫害和火灾的预防
对于森林资源来说,病虫害和火灾可谓是两大危害,国家林业部门也一直都比较重视,但是面对着庞大的森林面积,如果不能够借助于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单靠人工观察监测,其工作量也是难以估计的。首先,通过物联网技术中的传感系统,可以实现对森林病虫害的自动监测,实现动态跟踪的目的。当然,我们也可以基于森林环境中的温湿度等客观数据,以实现对病虫害的预防等,这样也能够有效防范森林病虫害的大面积发生。此外,在森林防火方面,可以通过选取合适的观测点,通过传感器实现对不同林区区域环境的干燥度、温度、风力等关键气候的监测等,通过相关的数据可以为有效防火策略的制定提供重要的依据和参考。
4.3实现对野生动植物的有效保护
在智慧林业中应用物联网技术还能够有效实现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作用。通常是通过在林业的重点区域设置相关的传感器,对动植物进行监测和管理,从而有效实现动植物的可持续开发。具体来说,首先可以在珍贵的野生动物身上或者其所处的活动区域中设置相应的电子标签,通过电子标签能够掌握该种动物的生活习性,以更好地监测与定位,当然,如果野生动物发生意外,也便于相关部门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同理,林业管理人员也可以在珍贵植物身上设置相应的电子标签,以对其年龄、种类、生长状态等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等。可见,基于物联网技术还能够有效实现野生动植物保护的现代化。
5、结束语
总之,物联网技术作为当前发展非常迅速的一门科技,在很多领域中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林业亦是如此。笔者相信,随着物联网技术在未来与智慧林业的进一步深入融合,必定能够有效推进我国林业发展的现代化,继而促进我国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乌日根,简帅. 物联网技术在林业信息采集与处理中的应用[J]. 信息化建设,2016,05:309.
[2]陈光. 物联网在林业发展中的探析[J]. 计算机与网络,2015,10:60-61.
[3]糜艳丽,刘明红. 物联网技术在林业信息化中的应用前景[J]. 北京农业,2015,15:18.
[4]董鑫,赵博. 物联网技术在林业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J]. 河南农业,2014,15:58.
关键词:功能性;艺术性;景观设计
1植物园的概述
1.1植物园的概念
1935年,陈植在书中指出植物园是各种植物汇集的地方,以供学者研究学术;1979年,《园艺大词典》明确了植物园是一个研究单位;2002年《现代汉语词典》当中指出,植物园是栽种各种植物,并且为人们提供科学研究的场所。而最新的定义为BGCI提出的定义,即植物园是收集各种活植物的地方,通过对这些植物进行记录并实时管理,同时还可以被用以科学调研、植物保护、参观学习。这也是目前比较公认的一种定义。
1.2植物园的功能
1.2.1植物园具有文化功能。植物园最初的功能是用以研究各种植物品种,同时引入新的植物品种,因此植物园是开展科研活动的主要场所。同时绝大多数的植物园都会定期开展科学普及教育活动;植物园还可以通过各种展厅对外展示植物标本、植物各方面信息,通过讲解员的讲解,或者定期入高校开展讲座,举办各种小活动,普及国民的知识。
1.2.2植物园具有经济功能。我国很多植物园都与生产密切结合,比如为外界单位培育新的植物品种、出售园内的植物、技术转让等,植物园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取经营经费,促进本地区经济增长。
2植物园景观设计遵循的原则
2.1功能性原则
2.1.1明确每个功能区,便于园区管理。植物园的功能可以分为科普教育、科研活动、科研实验区。划分功能区时,要充分结合周围的自然环境、做到因地制宜,充分调动一切资源进行合理规划。
2.1.2功能内容丰富。与植物园各种功能相匹配,植物园的景观也应当多种多样,能够反映出不同的地区功能。比如在职工的生活、办公区域,可以通过人工标识牌等景观来告知功能。
2.1.3设备配套齐全。植物园不仅是科研场所,同时也是对外进行科普教育的场所,每年的游客络绎不绝。因此在园内的基础设施中,包括休憩场所、旅游服务地点、公共设施等,做到各种设施齐全,能够及时解决游客不同需求。
2.2艺术性原则
2.2.1要做到多样与统一。各种艺术表现形式要统一,不要显得杂乱无章,在统一中寻找各种变化。可以采取形式统一,内容多样;局部统一,整体多样;材料统一,质地多样等各种方法,来实现景观的搭配。
2.2.2对比调和的运用。可以通过调和的方式让人感觉统一,同时如果调和处理过了,则会造成呆板。通过对比的方式凸显不同的景观,同时起到互相衬托的作用。但是过分的对比,有可能造成混乱,因此需要两者互补。在园林景观构造中,通过形式与内容的对比,体现出园林的艺术性。比如以小称大、以丑衬美等。
3植物园景观设计的实例分析
景观的人口设计中,大门是重要的元素。费尔柴尔德植物园的大门包括了不同部分,包括咖啡厅、纪念品超市、植物景观集合等共同营造出了入口,这种设计方式能够以最短的时间分散最多人流量,同时也为游客提供了休闲场所,让游客更快了解植物园内容。这是对传统意义上“门”的突破,同时也体现了功能性特点。在入口处植物园还设计了廊架,指出了通往植物园的路径。廊架的设计既考虑到了方向,同时也考虑到了廊架的长度以及整体造型。设计者利用藤本植物可以自由延长枝干的功能,为游客指明方向。同时将不同品种的藤本植物都覆盖在廊架上,可以开出多种多样花朵,营造出美感;各种植物开花时间不同、花型不同,都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植物园的水体景观设计上,同样也体现了功能性与艺术性相融合的特点。在水体设计中,植物园将不同的滨海沼泽进行合理布局并且相互贯通,它们依据园区的地势合理布局,体现了层次感。无论是出于园区中哪一个方位,都能够观赏到错落有致的景观。同时不同的水体与驳岸的景观相互结合,为停车场提供了优美的环境。
园区中既有单纯的水景,也有人工模拟的水景。单纯的水景充分利用了水体本身的线条美、和谐美;而人工水景则更多地迎合园内主体,比如在水面上放置了很多模拟的“冰块”,将整个水面营造出北冰洋的感觉,为园林增添了美感。
谷哥地球作为美国资源遥感卫星影象数据免费综合利用信息平台,在我国陆地与海域范围内其影象数据虽然存在数据更新不及时,分辨率较低,波段较少(可见光部分),定位精度(大地经纬度、海拔高、水深等)较低等问题,但作为研究大范围、小比例、低精度海域、陆域基本遥感影象数据,完全能够满足我们使用的精度要求。
从谷哥地球上量测我国沿海20米等深线海域面积约18.8万平方公里(不包括台湾岛、海南岛、南海诸岛等海域面积),其中北部湾0.261万平方公里,琼洲海峡0.213万平方公里,广东省2.745万平方公里,福建省2.12万平方公里,浙江省2.461万平方公里(不包括杭州湾、象山港、三门湾、乐清湾),江苏省3.075万平方公里,,山东省4.33万平方公里,环渤海3.34万平方公里,辽东半岛黄海0.261万平方公里,可将我国海岸线前推5~90公里不等,这些都是可作为围海造地的海域。
我国的海岸线自商周以来在自然条件下,辽东湾向南推进约85公里,渤海湾向东推进约55公里,苏北海岸向东进约55公里,长江口从镇江以下向东进约180公里。如果我们经过长期努力把18.8万平方公里海域全部围海造地,可新增土地2.8亿亩,这一定能缓解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用地紧张压力,平抑高企房价,为我国经济长期发展储备动能,也有可能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但是,要把18.8万平方公里海域填平造成土地,需要大量的石料、沙、土,仅靠现在小范围使用的吹沙填海已远远满足不了需求(现阶段各地分散围海造地的许多地方已遇到了这样的瓶颈),这就要我们的把眼光投向我们广袤的国土。在我国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陕西、辽宁、吉林等省区内,沙漠(包括戈壁在内)面积有130.8万平方公里,这里有令我们祖组辈辈吃尽苦头的漫漫黄沙(沙尘暴、沙进人退、荒漠化等)、滚滚砾石,但黄沙、砾石却是围海造地的绝佳基料;横跨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北等省的黄土高原和数万年造就黄淮海平原的被称为地上悬河、害河的我们的母亲河黄河,为我们提供了围海造地的泱泱沃土;纵横南北的绵绵山岭,是我们围海造地的钢筋铁骨。
什么叫“西沙东运、北土南调” ?所谓西沙东运就是把我国西部、西北的沙漠戈壁的黄沙砾石运到我国东南沿海作为围海造地的基础材料;所谓北土南调就是把我国华北、西北、东北的肥沃黄土、黑土调运到我国东南沿海作为沿海围海造地的地表覆土土壤。
我国沿海的围海造地是一项浩大的、前无古人的宏伟工程,需要我们制定一个50年~200年的中长期规划或更长的远期规划。
“西沙东运、北土南调” 首先要解决好取土取沙源地问题,要对取土取沙源地进行实地踏勘,合理规划,取土取沙源地一般经济发展比较滞后,我们即要作到保护环境,人进沙退,合理利用沙、土资源,又要促进当地政府、人民的经济发展。
“西沙东运、北土南调”其次要解决好沙土运输问题。陆路运输长途以铁路为主,应充分利用现有运煤大通道,短途公路作为补充。水路运输在条件允许时可挖运沙、调土新运河。山东省可从黄河利津入海口疏浚黄河至小浪底大坝(取土、运输),既可解决黄河下游河南段地上悬河问题,也可降低运输成本,黄河上游可利用黄河、渭河运沙调土经三门峡水库至小浪底水库;辽宁省依托辽河运输;江苏省北段可疏通废黄河至河南兰考黄河(取土、运输),利用淮河入海水道输送洪泽湖湖底和淮河水系沙土(取土、运输),中、南段利用长江航道输送长江水系沙石土;江南华南地区石料自足,沙、土需北方调运。沙土的调运应以海运为主,在充分利用现有港口的基础上,各地应建设专供围海造地的超大型港口。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原因可持续利用保护对策
引言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基础,也是当今国际社会环境和发展的研究热点问题之一。中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家之一,它有的生物物种数量约占全球的十分之一,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地区。但是由于自然、人为及制度方面的原因,中国的生物多样性正遭受着严重的损失和破坏,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急中之急、重中之重的事情。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些原因的分析,提出建设性意见,以资探讨。
1.生物多样性概述
1.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含义
1992年6月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各国签署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二条对生物多样性作如下解释:
所有来源的形形生物体,这些来源除其他外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
1994年我国政府制订并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对生物多样性作如下概念:
所谓生物多样性就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
但上述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缺乏全面性、准确性和简练性,故本文将生物多样性定义为反映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境和所包含的组成部分的综合体。
生物多样性包含三层含义,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遗传多样性是指某个物种内个体的变异性;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态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三者之中生态系统多样性是基础,而物种多样性是关键,遗传多样性含有的潜在价值最大。
1.2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每个层次生物多样性的都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和意义。物种的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大量野生和养殖的植物、鱼类及动物产品;遗传多样性则对培育新品种、改良老品种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人们可利用一些农作物的原始种群、野生亲远种和地方品种培育高产、优质和抗病的作物。在生态系统中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改善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维持生态平衡。因此生物多样性不仅能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满足人类社会对食品、药物、能源、工业原料、旅游、娱乐、科学研究、教育等的直接需求,而且能维持生态系统的功能、调节气候、保持土壤肥力、净化空气和水,从而支持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和其它活动。此外生物多样性直接影响着中国的文化多样性.
1.3我国生物多样性现状
我国在1987年公布的《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第一期中,公布的濒危种类有121种,受威胁的158种,稀有的110种,共计389种,其中一类保护植物8种、二类的157种、三类的22种。另据中国红皮书的估计显示,超过1/10即500多种脊椎动物物种和15%~20%即400~500种高等植物已经受到威胁。而我国对境内的物种及其数量尚无确切的统计数字,尤其对濒危物种的调查尚不全面。出现的问题是有些国家未列入濒危物种名录的物种面临生存威胁,有的甚至濒临灭绝,而另一些则由于人为的保护、繁育、利用而使种群数量有所增减,因而有必要调整其保护级别或划出、划入保护之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药用动植物,如黄草,急待保护。
此外,近年来野生生物贸易已经对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产生了较大影响。由于粮食、中医药、服装等对野生生物的需求日益增加,野生动植物的非法交易也急剧增长,对几种濒危动植物物种以及一些没有列入国家保护名单之内的动植物物种数量已经构成威胁。如:藏羚羊。
2.生物多样性损失的主要原因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既有自然发生的,也有因自然发生的,但就目前而言,人类活动(特别是近两个世纪以来)无疑是生物多样性的损失的最主要原因。此外制度特别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则是引起损失的另一主要原因。
2.1自然原因
一是物种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其一是物种的形成与灭绝是一种自然过程,化石记录表明,多数物种的限定寿命平均为100~1000万年。其二是物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或变异性、适应性比较差,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难以适应,因此而面临灭绝的危险。如大熊猫,其濒危的原因除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以外,与其本身食性狭窄、生殖能力低等身体特征有关。二是环境突变(天灾),如地震、水灾、火灾、暴风雪、干旱等自然灾害。
2.2人为原因
由于人类对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同时又过多的重视经济发展,而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淡薄,从而导致生境破坏时有发生;对生物资源开发过度,有些甚至是掠夺式的开发;环境污染严重;对外来物种入侵问题重视不够以及制度的不健全,这些都是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
2.2.1生境的丧失、片断化、退化
栖息地破坏和片段化已成为我国一些兽类数量减少、分布区缩小和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伐木和占地是中国生境被破坏的两大主要原因。天然林的大幅度减少直接威胁到从苔藓、地衣到高等物种的生存。此外伐木也是导致森林火灾的一个主要原因,中国在过去25年内因森林火灾共损失了860万公顷的森林。以农业和建设为目的的占用森林、湿地和草原则是生境破坏的另一个原因。据估计,中国目前农田的1/3本来是处女林,这一问题在中国热带地区尤为严重。而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沿海湿地的一半左右已经发生改变,高原湖泊周围的湿地也损失严重。另外,1950~1980年间中国湖泊面积减少1/10。
生境的片断化是指一个面积大而连续的生境被分割成两个或更多小块残片并逐渐缩小的过程。多种人类活动都可能导致生境的片断化。如铁路、公路、水沟、电话网络、农田以及其他可能限制--生物自由活动的分隔物,和自然保护区内修筑公路等人为设施。特别是由于这些人为设施的建立,使得动物的活动受到限制,从而影响其觅食、迁徙和繁殖,而且植物的花粉和种子的散布也会受到影响。因而引起动植物种群数量下降并引起局部灭绝。同时由于生境的片断化,阳光、温度、湿度及风的变化,也会导致一些物种濒危、甚至灭绝。另外生境的片断化有助于外来物种的入侵,进而威胁到原由物种的生存。
生境退化则是生境部分的失去原有功能,如由于经济发展、过度放牧等原因,使得草场退化严重,引起草原生物生理机能衰退,从而对其生存构成威胁。
草原的退化。
2.2.2掠夺式的过度开发
许多生物资源对人类具有直接的经济价值。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全球商业化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人类对之的需求随之迅速上升,其结果导致对这些资源的过度开发并使生物多样性下降。
而当商业市场对某种野生生物资源有较大需求,通常会导致对该种生物的过度开发。典型的实例是人类对海洋鲸类的猎捕活动与鲸类数量的消长之间的关系。我国许多药用植物,如人参、天麻、砂仁、七叶一枝花、黄草、罗汉果等,野生的植株都已经很有限了,如果仍不加限制必然导致灭绝。其中偷猎、滥挖走私野生动物行为对生物的多样性威胁最严重。
2.2.3环境污染
2.2.3.1水体污染
水体污染能够对水生生物(特别是鱼类)生命周期的任何发展阶段,产生亚致死或致死作用,影响他们的捕食、寻食和繁殖。其中亚致死的水体污染对水体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更为突出、普遍、久远。在这种环境中的生物繁殖能力下降、生长缓慢或者死于环境胁迫有关的疾病。而水体富营养化能使水体生物多样性显著下降,昆明滇池即是一例。
2.2.3.2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通常会使当地植被退化,甚至变成不毛之地,同时土壤动物也会变的稀少甚至绝迹,其生物多样性比未受污染区显著下降。如矿区、尾矿堆积地一、矿区废弃地以及垃圾填埋废弃地都少有树木生长。
2.2.3.3空气污染
人类排放到大气中的各种有毒有害物质均能对生物体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失,并对生态系统构成危害。经各种途径进入空气的二氧化硫、氨、臭氧等能直接杀死生物。来自冶炼厂废气中的有毒金属能直接毒害植物。而由于臭氧空洞、酸雨以及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所引发的温室效应等造成的生物多样性损害、减少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关注和重视,特别是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变暖和酸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2.2.4外来物种入侵
外来物种入侵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很大威胁。其入侵方式有三种:一是由于农林牧渔业生产,城市公园和绿化、景观美化、观赏等目的的有意引进或改进,如在滇池泛滥的水葫芦、转基因生物;二是随贸易运输旅游等活动传入的物种,即无意引进,如因船舶压仓水、土等带来得新物种;三是靠自身传播能力或借助自然力而传入,即自然入侵,如在西南地区危害深广的紫茎泽兰、飞机草。在全球濒危物种植物名录中,大约有35%~46%是部分或完全有外来物种入侵引起的。2002年来自南美洲亚马逊河的食人鱼又名食人鲳在我国掀起轩然大波。其一旦流入某一水域达到一定规模时,可能会大量屠杀其他鱼类,给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带来危机,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2.3制度原因
虽然我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由于制度特别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使生物多样性遭受了不必要的损失。主要表现在:虽然国家已把环境保护的成效纳入政绩考核之中,但有些地方政府并未把此真正纳入工作计划;对生物多样性有影响的重要部门(如农业、林业、渔业、科研机构等)对此重视够,缺少相关具体实施细则、行动及专业人员。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物种及其生境的有效方法,我国已建立数目众多的保护区,但相对与国土总面积而言是不够的,而且部分保护区管理混乱、土地权属不清等也需要完善。在法律制度方面,虽已实施《自然保护区条例》多年,但毕竟在法律效力上位阶较低,调整面窄,处罚力度不够,故需要进行新的立法以保护自然保护区、物种及其生境。而在外来生物入侵问题上,虽有一些法规涉及,如《进出境动物检疫法》但没有专门法规对此做相应调整,法律漏洞较大。
此外,由于经济发展;新的城镇、水坝、水库、矿区的开发、建设;旅游活动以及国际合作不充分也会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
3.保护对策
保护生物样多性不仅需要加快治理环境污染,把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更重要的是在生态系统水平上采取保护措施,传统的做法主要是建立自然保护,通过排除或减少人为干扰来保护生态脆弱区,在一般情况下,确是保护某些物种或生态系统的有效途径。但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加以完善,有必要通过立法的途径解决,主要是对自然保护区进行立法。鉴于外来物种对生物样多性的影响日益严重,而我国却没有专门立法保护措施,故建议建立外来物种管理法规体系。而且随着人口和用地的不断增长,被动的保护已很难真正达到保护的目的,为此提出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同时生物多样性对全人类都有着深远的意义,需要各国政府和人民的积极参与,故特别强调国际合作和加强国民教育。
3.1建立、完善自然保护区和制定《自然保护区立法》
自然保护区是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双重性质,并且是一定的空间范围的区域。在我国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和具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地的陆地水域和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据《世界资源》1997年的统计,全世界已建立较大面积的保护区1.04万个多,其无论在保有物种、遗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还是在保护物种生境上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各国也意识到,由于缺法相关法律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混乱,保护区内开发与保护矛盾突出,乱砍、滥挖偷猎行为时有不断,造成一些自然保护区破坏严重。
因此,许多国家对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进行了专门立法。如,英国《国家公园和乡土利用法》,日本的《自然公园法〉澳大利亚的国家公园与野生生物保护法》加拿大的《国家公园法》,韩国的《自然公园法》等。另外,一些国家制定了自然保护区或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综合性法律,并将自然保护区纳入其中。例如,日本的《自然保全法》、新西兰的《自然保护法》、韩国的《自然环境保护法》等。这些法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上取得很大成效。
所以无论是按国际通行做法还是从我国国情出发,都有必要抓紧制定一部《自然保护区法》,对由于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建设、管理、开发和利用而产生和存在的社会关系进行调整。建议在原有法规中法律制度:如审批制度、分级分区制度、管理制度、检查应急制度的基础上,修改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如分类性保护和管理制度、监督管理体制、投入保障制度,借鉴国外相关先进经验,创设新的法律制度,如功能区划制度和社会影响评价制度。
3.2防止外来物种和建立外来物种管理法规体系
外来物种入侵不仅对当地生物构成威胁,同时对经济和人体健康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一些国家对此进行了立法。如美国先后颁布或制修订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外来物种预防和执行法》、《国家入侵生物法》、《外来有害生物预防和控制法》、《联邦有害杂草法》等;新西兰《生物安全法》等。
我国虽有一些法律法规涉及外来物种管理,如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1988)农业和林业局分别建立了水生和陆生野生动物引进审批制度;《野生植物保护条例》(1996)、《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动物防疫法》和《植物检疫条例》。但是目前尚无针对外来物种入侵的专门法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涉及到外来入侵物种物种,但未制定专门针对外来物种入侵的行动计划,所以中国急待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确保生态安全和保护本国生物多样性。如设立引种许可证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外来物种入侵预警机制。
另外,对外来物种进行普查和有计划清除,也很有必要。
3.3在保护中持续利用生物资源
虽然全世界已建立众多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等多形式保护方法方式,但相对于地球生物圈而言,其保护的生物多样性是有限的。因此人们认识到,有效和长期可信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指对生物资源的利用应以使生物多样性在所有层次上得以保护、再生和发展。对保护而言,没有合理利用也就没有保护。利用自然保护和发展旅游业就是一例。不但有经济效益,实际上也是宣传群众、教育群众,从而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这本身就是社会效益的体现,也是自然保护的价值体现。
另外建议对生物多样性有影响的重要部门(如农业、林业、渔业、科研机构)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并将其纳入他们的生产计划中,鼓励生物的资源利用方式的多样化。包括根据当地资源的实际情况实施传统的农业和林业措施;推进科研与教育;采取必要的办法使保护区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和进行迁地保护。
3.4国家合作与行动
在生物多样性问题上,世界各国的共识是生物多样性问题不是局部的、地区的问题,而是全球性的问题。联合国有关组织、世界科学界和各国政府部门认为国际合作是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方面。因此我国政府应积极的参与国际合作加入协定,联合打击跨国非法贸易与捕猎。加强科研协作,但要注意与产权问题。
我国已加入的公约协定有《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国际捕鲸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热带木材协定》、《关于保护特别水禽的重要湿地公约》等等,为了更好的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应积极的开展国际合作,并制定相关的实施计划与细则,在必要的情况下制定相关行政法规或法律。
3.5加强环保教育
从整体和局部看,国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的好坏,大量资料表明,凡是受环保教育程度越低的国家和地区,通常生态环境破坏频率越高、程度越深、问题也越多。而对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社会问题来说,除发展外,更多的应加强民众教育,广泛、通俗、持之以恒地开展与环境相关的文化教育、法律宣传,培育本地化的亲生态人口。特别值得重视和提倡的是利用当地文化、习俗、传统、信仰、宗教和习惯中的环保意识和思想,如民族地区的龙山、凤水,进行宣传教育。另建议在中小学中专门开设环境课程或在自然、化学、生物、地理及中进行环保教育,尤其值得重视的是课外活动。
此外,加快对全国生物多样性的清查;根据实际情况变更动植物保护级别;恢复破坏的生态系统;及对一些重点珍稀濒危物种进行人工繁育和扩群工作,也很有必要。总之,一个物种的消亡往往不是单个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是一件综合性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参与,不仅需要政府,更需要民众;不仅需要单个学科,更需要多学科;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而是全球的共同参与与合作。
参考文献:
[1]王羲国际环境法法律出版社1998
[2]韩德培主编环境保护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8
[3]曹志平生态环境可持续管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4]毛文永、刘剑平全球环境问题与对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5]伊武军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海洋出版社2001
[6]熊治延环境生物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7]中国外来物种黑名单科学生活2004(3)
关键词:风景园林;设计;植物配置;规划
1概述
植物配置就是应用乔木、灌木等草本植物创造景观,充分发挥植物自身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不仅能够提高风景园林的绿化水平,而且能够提高风景园林的艺术观赏性。风景园林设计既要满足科学性也要满足艺术性,要满足园林绿化建设环境与植物生长环境的相适应,也要体现出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及人们在欣赏时所产生的意境美。在风景园林的设计绿化过程中,应根据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功能需要,结合植物自身的生态习性进行配置,以进一步提高风景园林的艺术观赏性。
2风景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的应用原则
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要按照植物生态习性和园林布局的要求,合理的配置园林中的各种植物,以发挥出植物的园林功能和观赏特性。
2.1生态适应原则
风景园林设计中植物的配置,应该基于“模拟自然”、“顺应自然”、“施法自然”的要求,建立在对各种草本植物的生态习性极为了解的基础之上,结合草本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立地条件(如土壤、光照、水分、温度等)来选择植物的种类;基于草本植物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所需配置的景观类型(花坛、公园景观、道路景观、花镜、居住区景观、河畔景观等),以及其观赏价值、生态习性等来合理挑选植物的栽培地点,并且要对藤本、草本、乔木、地被、灌木、亚乔木等植物之间的关系予以妥善处理,通过合理地布局和构思,使之能够在一个较为稳定的群落中得以统一、协调,从而能够让这些具有不同观赏特点的植物形成一个季相效果明显、有序和谐、稳定积极、层次变化丰富的园林景观。
2.2季相美原则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应用植物,要注意兼顾意境、形体、姿态和色彩等多个方面的美感,利用艺术化手段来将植物的美学特点充分发挥出来,使之能够满足现代城市对于园林艺术性造景的需要。在配置植物的过程中,要在考虑植物本身质感、颜色、外形的基础之上重点考虑其季相变化效果,要确保所选择出来的植物能够伴随着四季(春、夏、秋、冬)的变化而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色;植物应该要基于风景园林设计的目的来合理选择。例如:观赏价值较高的植物较为适合种植到人行道两侧,突出美化环境的效果。另外,对于植物的季相变化要予以高度重视,从而能够让广大人民群众对植物姿态、形状、叶色等变化予以较佳地欣赏;要基于不同植物的形态、观赏花期、特点等角度出发来相互协调搭配,让植物的观赏周期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得以延长,使之在不同的季节显示出不同的美感和色彩感,进而能够让大自然世界的风貌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感受。
3风景园林中植物景观规划设计
3.1方案设计结合施工管理进行设计反馈调整
风景园林中的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的最终目的可以概括为改善环境质量,其在方法上需要改进和完善的问题也已经引起全社会越来越大的关注。优秀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是一个系统化整体化的大工程,必须结合空间规划、特色规划、时序规划、群落规划、树种规划、色彩规划。
3.2多元化的技术应用
3.2.1“返回春天”技术。通常情况下植物开花到结果是1年1次,大多数植物春天开花、秋天结果,这是典型的自然法则。因此,在园林植物造景技术中应该充分利用不同植物的不同习性,在秋天时呈现春天的景色。例如,刚立秋时摘除植物叶子,适量施加氮肥,提前到11月,实现第2次开花。3.2.2衬托手法。园林景观绿化设计中,可以充分利用衬托手法。比如,可以结合园林实际情况,在白色院墙前种植2列高低不同的常绿松树,结合实际地形适当裁剪,形成白墙蓝天的园林景观,凸显出真实感。
3.3现场调整
施工现场配合过程主要是优化设计方案,并进行适当调整。在植物种植过程中避免不了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况,从而将会对设计方案的景观效果和设计理念造成影响,此时设计师则需要依据设计方案对施工现场的情况进行调整,尽量在不影响设计效果的情况下,解决出现的问题。现场调整环节是项目实施中的关键环节,其对预期的景观效果能否实现有着决定性作用。此外,植物景观施工结束之后,对植物的养护管理也十分重要,如果忽略了植物养护,那么再好的景观也无法长久保持,虽然植物养护并不在植物尽管规划设计范围内,但是提醒施工单位还是十分必要的。
3.4苗木适当修剪
苗木修剪不能一概而论,需要根据植物种类与生长情况决定,修剪前养护人员需要细心观察,根据植物种类选择合适的修剪方法,避免影响植物正常生长,同时起到美化的作用。比如修剪灌木时,需要按照灌木的生长形态进行修剪,每次修剪都需要按照初次修剪进行,保证灌木的正常生产,同时美化环境;修剪常绿乔木时,主要修剪干枯的树叶与密集部分,修剪过程中修剪流出部分,确保乔木处于平滑状态。修剪时避开预留的枝芽,避免对其产生损伤,修剪完成后在修建部位涂抹防腐剂,避免出现腐烂现象;修剪藤本植物时,首先,剪掉没有依附墙面的枝条,修剪其死枝,腾出更大的生存空间,保证藤本枝条可以铺满整个棚架。
3.5做好病虫害预防
提前做好病虫害的预防工作,充分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做好病虫害预防提示工作,采取积极措施预防治理病虫害,在降低病虫害发生几率的基础上提高植被成活率;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对经常出现的病虫害做好预防处理机制,及时发现并消灭;其次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可以有效结合人工与化学防治。比如,可以合理搭配植被,选择一些具有驱虫抗病害功效的植被,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促进园林整体病虫害抵抗能力的提高;最后分区化管理园林植物的养护与管理,依据植被的特点采取具体养护措施,及时修剪也可以提高植被抵抗病虫害的能力。
3.6绘图软件的综合应用与配合
配套设置有高品质植物景观的居住环境具有调节小范围内的气候、提高景观美感等方面的优势。设计要求绘制出植物的平面图和立体图,平面图上要明确标出各种不同的植物种类的位置和种植范围。施工图的设计一般要满足植物种植和施工设备安装的需要,还要满足非标准设备的制作以及施工和预算的需要。设计文件中要有设计说明及图纸,植物种植施工的设计图纸要清晰明了。
4结束语
风景园林中的植物景观设计具有整体性、丰富性、可持续性观赏方面的需求。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与园林植物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时间的努力与研究。尽量充分地利用各种计算机软件,并尽早构建起完善的植物数据库,使得植物景观设计朝着对人类更有益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玉.节约型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与植物配置分析探讨[J].中外建筑,2011(1):120-125.
关键词 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制剂;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田间药效
中图分类号 S435.111.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5-0105-01
为明确陕西恒田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80亿活芽孢/g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治效果、合理用量及使用安全性,为产品登记使用提供依据,亦为优质稻米生产寻求高效生物农药,研究人员于2015年8―9月进行了该药剂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田间药效试验,现将有关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田土质为壤土,肥力中等,供试田块栽培条件均匀一致。
1.2 试验材料
供试药剂为80亿活芽孢/g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由陕西恒田化工有限公司提供),对照药剂为50%氯溴异氰脲酸可溶性粉剂(南农农科,市售)。试验对象为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供试水稻品种为南粳9108。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5个处理,分别为:施用80亿活芽孢/g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1 200 g/hm2(A)、1 500 g/hm2(B)、1 800 g/hm2(C),50%氯溴异氰脲酸可溶性粉剂(对照药剂)750 g/hm2(D),以空白作对照(CK)[1-2]。4次重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小区面积 20 m2。各处理分别按处理浓度喷雾,喷水量750 L/hm2。采用市下牌SX-MD5DA 5 L电动喷雾器于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病初期8月24日和8月31日各喷施1次[3-4]。
1.4 调查方法
1.4.1 防效调查。最后一次用药后10 d即9月10日调查1次。每小区分5点取样,每点取25丛,每丛调查20片叶,记录总叶数、病叶数和病级数。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病分级标准[5-6]:0级,叶片无病斑;1级,叶片仅有小点半透明水渍状病斑,占叶面积的1%以下;3级,叶片有零星短而窄条病斑,占叶面积的1%~5%;5级,叶片病斑较多,占叶面积的6%~25%;7级,叶片病斑较密,占叶面积的26%~50%;9级,叶片病斑密布,占叶面积的51%以上,叶片变橙褐色、卷曲、枯死。药效计算公式如下:
病指=∑(各级病叶数×相对级数值)×100/(调查总叶数 ×9);
防治效果(%)=(1-PT/CK)×100。
式中:CK为对照药后病指,PT为处理药后病指。
1.4.2 对作物安全性的影响。施药后至收获前,不定期多次观察药剂对水稻安全性的影响。
1.4.3 气象及土壤资料调查。记录试验当日及试验期间气象概要。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采用Excel 2010进行数据处理,结果用邓肯氏新复极差(DMRT)法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由于试验期间阴雨天气较多,首次施药日至调查日有雨天气达11 d,日最高气温大多为28~30 ℃,此气候条件有利于病害流行。因此,调查发现CK各重复病指都在7.5以上,平均病指高达7.83,这种情况有利于显现药剂防治的真实效果。将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2。可以看出,处理A、B、C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处理B、C的防效分别为53.3%、61.8%,均极显著高于处理D的病指防效,表明该供试药剂在此剂量下可有效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
通过施药后多次查看,未发现药剂对水稻生长有不良影响,表明该药剂对水稻安全。
3 结论与讨论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病初期,80亿活芽孢/g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陕西恒田公司)制剂用量1 500~1 800 g/hm2,可有效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且对水稻安全无药害。建议在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病初期用药,
以后根据田间病情发展情况用药2~3次,每次间隔 7 d左右,制剂用量为1 500~1 800 g/hm2。
4 参考文献
[1] 朱旭东.邵东县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危害规律及药剂防治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6(11):158-160.
[2] 张荣胜,陈志谊,刘永锋.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学报,2014(4):901-908.
[3] 刘,李雪琴.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研究概述[J].湖北植保,2011(5):51-54.
[4] 周明华,杜国兴,陈正桥,等.水稻品种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抗性研究进展[J].植物保护学报,2003(3):325-330.
1.1、项目提出的背景、意义及必要性
农作物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食物源,主要农作物的品种则是农业种植业生产中最基本的生产资料,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的种植模式已多样化、多元化,近年来,尽管增加了对经济作物的病虫测报与防治技术指导,加强了对这方面知识的学习更新,但仍不能跟上形势发展的需要,目前,在防治中,仍主要依赖于化学防治,综合防治水平不高,农药的使用量仍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特别是高毒、高残留农药仍有一定的使用量,给我*质量农业和生态农业建设带来不利的一面。并且农民对病害的防治重视不够,缺乏病害发生信息的指导,抓不住最佳防治时机,防治效果差,使用农药品种单一,对新农药、新技术了解不多,而且市场上缺少高效、低毒、安全、环保农药新品种。
西瓜是我*播种面积大,产值高,能给农民带来可观经济效益的种植业,已成为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亮点。但是,从我*各大灌区自开发种植以来,农作物病害的发生呈逐年加重的趋势。特别是西瓜枯萎病,已成为西瓜生产中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往往导致严重缺苗或断垄,造成严重减产。因此,将西瓜枯萎病综合防治项目专门立项显得非常有必要,也具有重要意义。
1.2、西瓜枯萎病症状及防治现状
西瓜枯萎病也称西瓜美蔫病,就是大家常说的死秧子。西瓜枯萎病的主要症状是地上部瓜秧的枝蔓或全株萎蔫,茎蔓上流红水,茎蔓基部变褐凹陷或破裂,或无明显症状。剖开茎蔓维管束变黄或褐色,有时也伴随部分侧根腐烂死亡。瓜秧感染枯萎病后导管被堵塞,由地下向地上部运输的水分大量减少,地上部因缺水而萎蔫死亡。是一种典型的系统性土传病害,目前国内外尚无根治良方。此病有潜伏侵染现象,幼苗感病多数表现不明显,到成株开花结果期陆续显症,有的感病株终年不显症。据调查,发病瓜田一般减产约15%,严重的达80%,甚至绝产绝收。特别是重茬栽培,发病更为严重。
2、项目内容
2.1、项目实施地点:孪井滩生态移民示范区
2.2、项目实施时间:*年
2.3、项目实施操作技术
一般情况下,瓜农多以多菌灵、敌克松等杀菌剂防治,但是由于逐年用药,病菌已产生抗药性,防治效果较差。根据西瓜枯萎病的发病规律和西瓜种植专业户的实践检验,综合运用以下防治措施,即使在多年重茬地,效果仍很好。
2.3.1、农业防治措施
2.3.1.1、使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有机肥料提供西瓜生长所需要的多种有效养分,同时改善土壤环境,使西瓜根系健壮发育,提高西瓜的抗逆性。
2.3.1.2、提倡配方施肥。西瓜苗期也是它的需肥临界期,在这个时期特别容易产生磷素和钾素缺乏。不论是苗床还是营养钵育苗,都要保证充分的磷钾肥供应,以培育壮苗。西瓜是喜钾作物,不要偏施氮肥,在整个生长期内保证钾素的充分供应,不仅可以提高西瓜的甜度,而且可以增强植株的抗病力。
2.3.1.3、选用抗病品种,提倡嫁接,一般砧木可选用南瓜或葫芦。合理安排茬口,尽量避免重茬种植,西瓜与豆类、禾本科作物轮作效果好。
2.3.1.4、轮作换茬是防治西瓜枯萎病最重要的措施,一般要求轮作4-5年。
2.3.2、生物防治措施用抗枯宁喷洒、灌根或浸种。喷洒时每20毫升对水15-20于克,苗期至生育中期喷洒2-4次;灌根时用同浓度的稀释液于苗期及成株期各灌一次;浸种时每20毫升抗枯宁对水15千克,溶液以恰好浸没种子为宜,浸种8-10小时后捞出清洗一次,晾干后播种。
2.3.3、化学防治措施
2.3.3.1、用高锰酸钾进行防治。*省苍山县*年4月上旬至5月中旬,保护地西瓜枯萎病严重发生,在兴明乡孙于沟村几个种植户中试用高锰酸钾,防治效果好,具体做法是:在西瓜幼苗和伸蔓期每株用250毫升的高锰酸钾500-800倍稀释液灌根,可使发病率控制在5%以下;在西瓜枯萎病始期,用此高锰酸钾溶液灌根,隔5-7天一次,连续2-3次,治愈率可达80%-90%。
2.3.3.2、用地菌净灌根和叶面喷施相结合。在发病初期用25%的地菌净300倍液给病株灌根,每株用药液1-2千克,同时用50%的bt400倍液叶面喷洒,这样施用一次即可控制病情不再发展,7天后减半用量再施用一次,即可保证丰产。
3、项目投资预算
4、效益分析
4.1、经济效益:发病瓜田一般减产约15%,严重的达80%,甚至绝产绝收。特别是重茬栽培,发病更为严重。我旗西瓜年种植面积亩,总产量公斤左右,因枯萎病危害损失约在公斤左右。综合防治的有效实施,预计每年可挽回公斤(按每年挽回30%计),每公斤按元人民币折合计算,每年挽回经济损失元。可见西瓜枯萎病综合防治工作实施的效益是非常可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