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计算机课程的教案范文

小学计算机课程的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计算机课程的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计算机课程的教案

第1篇:小学计算机课程的教案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犯罪侦查;信息安全;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虚拟空间的计算机犯罪呈快速发展的趋势,严重影响了信息化社会的健康发展,影响了现实社会的社会安定、社会安全和国家安全。为了应对新型的计算机犯罪问题,公安部组建并成立了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局,并拥有覆盖全国的相关机构,以处理不断增多、形式多样的计算机犯罪问题。在和公安部下属的院校、研究所,以及普通科研机构中科院下属的软件研究所和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高等院校也展开了对计算机犯罪问题的研究工作。

信息安全学科是由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交叉形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信息安全专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专业,它以计算机、通信、数学、法学等专业为基础,主要研究领域涉及现代密码学、计算机系统安全、计算机与通信网络安全、信息系统安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信息隐藏与伪装等。

计算机犯罪侦查专业目前主要在公安院校设立,2004年首先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沈阳刑警学院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而来。本文结合作者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信息安全工程系的教学工作,就如何在计算机犯罪侦查专业教学中设置信息安全相关课程进行了探讨,包括课程设置、实践环节设计、实验室建设等内容。

2 课程设置

2.1 课程设置原则

课程设置要符合专业知识体系特点,由于计算机犯罪侦查专业是交叉学科,要求的基础面比较宽,不可能开设所有相关的专业基础课,因此对这些基础课程必须进行一些取舍。专业课程设置可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提高课和专业实验实践课。为了培养多方面多层次的人才,在课程设置上还应注重多层面内容的结合,特别加强了专业实验实践教学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其中在专业提高课中,注重学生的分流,对有深造愿望的一部分学生加强专业理论的学习,对就业的大部分同学加强专业知识的实践运用。专业实验实践课程主要加强在公安实践中的专业知识的运用。

课程方案基于2004年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计算机犯罪侦查专业培养方案(以下简称原有方案)的课程体系进行设计,参照了国内外院校信息安全专业课程设置的相关材料,既体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基础,突出信息安全学科专业方向内容,同时又保持我校公安侦查特色与优势。

2.1 课程设置方案

根据原有课程设置方案,计算机犯罪侦查专业课程设置大致分为通识教育内容、专业教育内容和公安学教育内容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包含若干个知识体系。通识教育内容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思想教育、外语、计算机信息技术、体育和实践动手能力训练等7个知识体系。专业教育课程大致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提高课程、专业实验实践课程等4个知识体系。公安学教育内容包括刑法学、公安学、侦查学、刑事科学技术、治安学和警体技能等6个知识体系。

参考全国高校本科信息安全专业本科教学规范和相关高校计算机学院信息安全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公安业务部门一线需求实践,保留我校计算机犯罪侦查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我们可以对原有方案的课程设置做如下调整:

(1)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和公安学课程类保持不变。

(2)对专业基础课程进行调整,使其涵盖数学、计算机、电子、通信学科的基础内容。在原有方案中,增加“电路与电子技术”、“通信原理”两门课程。同时把“离散数学”改为“信息安全数学基础”,增加数论和群环域等代数内容,侦查学课程只保留侦查学概论(公安学课程类中已讲)、侦查程序内容。

(3)对专业主干课程进行调整。专业特色课程包括原有方案的“现代密码学”、“网络安全”、“信息网络安全监察技术”、“计算机犯罪侦查技术”,以及新增的“信息安全体系结构”和“计算机犯罪取证技术”。

(4)在专业提高课程中,对专业提高课进行了增减,包括原有“数字信号处理”、“嵌入式系统”、“多媒体技术”、“JAVA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Linux原理与应用”以及新增的“信息隐藏与数字水印”、“电磁防护与物理安全”、“信息内容安全”、“信息安全新技术讲座”、“电子取证技术”和“网络程序设计”等。调整后的提高课程,增加了信息安全与计算机侦查技术的知识广度,同时加强了学生程序开发能力。专业提高课程是按知识结构进行了简单的分类,而在学生选修课程时可以打破选修方向限制,可根据兴趣同时选修每个方向的每门课程。

(5)专业实验实践课程,在下一节介绍。

表1给出了计算机犯罪侦查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方案。

3 计算机犯罪侦查专业实验实践教学的设计

计算机犯罪侦查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尤其适应公安网监等部门的业务要求,要求学生有更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计算机犯罪侦查专业必须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因此我校特别加强了专业实验实践课,包括独立实验课程、专业课题设计、项目实践、毕业课题、科技创新、公安认知型实践、公安专业业务实习等多种形式。

(1)专业实验课程。包括原有方案中的“密码技术应用实验”、“微机系统与接口实验”、“计算机取证技术训练”和“计算机组成实验”,以及新增的“计算机网络实验”、“信息安全综合实验”、“网络安全实验”等。

(2)专业课程设计。在专业课教学中,由任课教师安排组织学生组成若干项目组,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题目进行编程开发和系统实现。可进行“嵌入式系统设计”、“计算机网络系统设计”和“信息安全工程系统设计”等一般性课程设计,也可以进行“程序设计综合训练”、“信息安全系统软件”等大型应用软件课程设计。

(3)项目实践。引导有特长的学生参与到系部老师在研的项目中,进行实际项目开发与工程实践。

(4)科技创新。系部资助经费,鼓励学生参加程序设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嵌入式系统大赛、科技创新或发明大赛、创新或创业设计大赛、撰写学术论文等。

(5)毕业课题设计。由指导教师确定题目或结合公安实习单位相关项目,进行技术专题研究或工程设计。

(6)公安认知型实践。主要在大一和大二的暑假,要求学生参与基层派出所工作,初步了解基层公安工作,树立警察意识,培养警察职业的感性认识和适应能力。

(7)公安专业业务实习。大三和毕业实习中,深入了解公安业务,参与到网监部门工作,掌握警察执勤办案程序,并结合所学计算机犯罪侦查专业,参与到实习单位项目开发中,培养独立工作能力。

表2给出了一个计算机犯罪侦查专业的实践教学的安排。

公安大学计算机犯罪侦查实验室结合了公安专业特色,目前建了计算机基础实验室、计算机软件工程实验室、计算机硬件实验室、网络攻防实验室、计算机犯罪侦查实验室和信息安全实验室。我校信息安全工程系和安全防范系合作申请部级“电子证据实验室”,主要以我国公安、司法部门针对计算机犯罪应用的法律和技术方面相关需求为导向,开展面向电子证据取证的技术、标准、检验方法、取证模型等领域的研究。

公安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室主要完成全校计算机公共课的实验教学。计算机软件工程实验室主要面向计算机犯罪侦查系专业课学习,可进行软件工程、面向对象语言等教学实验。计算机硬件实验室为“数字逻辑实验”、“微机系统与接口实验”和“计算机组成实验”等实验教学服务。网络攻防实验室主要进行网络攻击与防御技术、计算机病毒原理与防治、入侵检测等实验教学。计算机犯罪侦查实验室主要进行计算机犯罪侦查技术、计算机犯罪取证技术和侦控、监控技术的教学实验。信息安全实验室主要为现代密码学等相关内容的教学实验服务。在申请的“电子证据实验室”将为学生可以提供计算机犯罪侦查和电子取证的综合软硬件的实验实践场所。

第2篇:小学计算机课程的教案范文

学生情况、教师情况、教学方法四个方面深入分析,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现状与对策问题谈自己的一些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基础 信息素养 能力培养摘 要 笔者作为一名中职计算机教师,长期从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针对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困惑对本校学生进行调研。对教材选择、

学生情况、教师情况、教学方法四个方面深入分析,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现状与对策问题谈自己的一些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基础 信息素养 能力培养从2000年开始全国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而中等职业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开展又具有特殊性。中等职业学校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信息技术课程仍称为“计算机应用基础”。中职学生的基础相对薄弱,并且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计算机技能、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一直是困扰一线教师的问题。

一、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定位

新大纲指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其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技能,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使之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然而,在教学实际中, 因部分教师片面追求学科的专业性和理论性,使一些学生不知怎样添加网络打印机, 更谈不上工作实际应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承载着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双重目标。

(一)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信息量急剧增加,知识更新加快。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基本任务应该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他们具有利用网络进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计算机技能是职业能力的重要体现

中职不仅要培养他们在信息社会生活的必备的信息素养,更要培养他们与职业相关的计算机基本技能,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此新大纲将课程内容分为“基础模块”和“职业模块”两大部分。

二、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与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教材分析

由于考虑各地区教学现状差异,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选用的教材各地也不同。就温州地区而言,统一选用的是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武马群主编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块主要有如软、硬件基础,Word, Excel和上网操作等,实用性较强,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但此教材内容编排上不够合理,内容编排过于琐碎、细,并且缺少教师参考用书,导致很多教师只能全新重组课程内容进行教学。

(二)学生分析

作为一名中职教师,长期在教学一线和学生接触,并曾在学校中对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旅游、物流、市场营销和幼师专业四个班级共184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统计如下:

1.你对计算机课程感兴趣66.27%,

2.平时你喜欢用计算机做些什么?游戏娱乐81.77%

3.绝大多数学生都会说喜欢上计算机课,兴趣不在于对技能知识的掌握,而是在于上网聊天等各种娱乐操作。

4.何时开始学习/使用计算机?小学48%,初中44%;

5.上计算机课前是否预习、仔细浏览教学课件?否75.8%;

6.上计算机是否一来就开QQ聊天?是64.5%;

7.计算机课讲完后的剩余时间内,你玩游戏吗?是68%。

以上数据看出小学时一半学生就接触使用电脑,但在所调查的学生中,半数以上没有做到课前下载教案预习,而是将计算机看成是一个可以玩耍的工具而不是学习的工具,在课堂上自觉性不高,偷偷玩游戏,上QQ聊天。

(三)教师分析

现在许多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师缺少专业工作岗位计算机操作经验,形成教学内容和实际工作需求脱节。中职学校由于条件所限,参加培训机会很多,但真正符合就业需要,深入企业不多。这样就难以保证教的内容是学生未来工作所需。

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 一些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过分依赖知识的讲授。同时, 由于计算机教学的特殊性, 需要比其他课程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三、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思考与对策探索

根据上述存在问题的分析,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以下的改进探索。

(一)小组合作学习,分组分层教学

同一个班级里,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水平有很大的差异,这里的分组强调的是“异质组合”。所谓异质组合是指针对班集体和个别学生学习而言的, 将全班学生依照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

分层教学:它是一种教学策略,也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教学思想,它强调了“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不能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来换取另一部分人的发展,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一份宝贵的可供开发的教育资源”。它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实行分层推进教学。

(二)改革教学方法,精心设计学生活动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计算机领域相当一部分知识在单纯的文字概念上不容易理解且很枯燥,但在实际操作上却是比较简单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准备教学时应努力将枯躁变得有趣,将抽象变得具体。多使用通俗的语言、鲜活的例子让学生对计算机系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例如把系统“桌面”和现实的桌面联系起来讲解,让学生感觉到计算机也是来自于生活,并非高深莫测,有效地缓解了他们的畏难心理,提高了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联想的学习方法,使之能很快了解计算机的常用简单术语。

(三)积极与社会接轨,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一毕业就要走向社会,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今天,教育如何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能力,是职校必须花大力气解决的问题。为了提高中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我们必须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出发,针对中职学生的就业定位重点突出实用技能。让学生真正具备信息化办公能力,成为一出校门就能够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等七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教职成〔2009〕3号

[2]吕岩.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0(11)

第3篇:小学计算机课程的教案范文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山东省烟台市1984年就开始引入计算机教学的实验,这个年份现在听起来确实有一些遥远,您作为这一事件的见证者,能不能讲一下当时的状况?

樊志华:1984年,我市在山东省烟台第二中学开始进行计算机教学实验,截止到1998年底,全市中小学已配备从苹果II到奔腾II各种型号微型计算机25439台,计算机教师队伍也从最初的2人壮大到1269人,57%的高中、66%的初中和部分小学开设了计算机选修课。

到了1998年12月,我们通过三级计算机教研网络对全市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基础情况作了全面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各县市区计算机教育设备配置及开课情况差异很大,课堂上4名学生共用1台计算机、教学内容单一或随意等情况非常普遍。

所以,为了使全市中小学计算机教学发展有章可循,我们依据《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修订稿)》,《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文件精神并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了《烟台市中小学计算机教学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规范》坚持以课程为核心、以教师为关键、以教学评价为机制的基本原则,首次明确了我市中小学计算机的“教学课程规范”、“教学评价规范”和“教学管理规范”。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是的,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但是在那个年代,要去为计算机课寻找规范之路,其实并非易事,希望您能够谈一谈您的经验,给同行们一些启示。

樊志华:专业引领—榜样示范—评价激励。这是在1999年5月18日召开的“烟台市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上,烟台市教育局向各县市区明确的落实《规范》的工作思路。

1.专业引领

(1)常规教学引领。1999年8月,我市举办首次全市中小学计算机教师教学培训会议。会议对《规范》进行了重点解读,安排了“如何在计算机学科教学中坚持‘两主’原则,实现‘两个素质’教育”专题讲座(文稿已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中心网站《教育通讯》上发表),与会代表不仅提高了对课程的认识、明确了任务,也为会后即将举办的学科评优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2)新技术引领。2000年7月,我们与烟台市电信局联合举办了首届烟台市“明天工程”青少年互联网知识夏令营。活动使各县市区代表在中小学尚不具备接入互联网条件的情况下,学习感受了网络基础应用。

(3)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专家的引领。为获得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专家的专业指导,避免自己能力所限造成工作方向上的失误,我们在2000年递交了加入“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实验区”的申请,并以制定《规范》展示的实力于年底获准成为第二批实验区中的一员。

2.搭建业绩展台,发挥榜样的示范带头作用

(1)举办学科竞赛。1999年10月,举办首届烟台市小学生计算机技能比赛。在“微机英文录入”、“LOGO绘图”和“图文并茂的电脑作文”三个比赛项目中,共有45名学生及其辅导教师获奖。

(2)举行统一考试。2000年7月,首次在初一、初二和高一年级进行了信息技术全市摸底考试,有9个县市区的部分学生参加了此次考试。在竞赛与考试中,某个学生取得优异成绩具有偶然性,但整个团队成员均取得优异成绩则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教学。通过对优胜团队指导教师的表彰,既能够发挥榜样的示范带头效应,还有利于引导教师将活动倡导的“任务驱动”学习法、“作品考核”评价法和用计算机为学习生活服务的教育思想贯彻到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来。

3.用优秀教师“资质认证”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999年11月举办了首届烟台市初中、高中计算机优质课评选活动,2000年11月举办了首届烟台市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评选活动。在首届中小学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获奖的38位教师,在之后的课程规范发展之路上发挥了积极的辐射作用,其中有3人已经成长为县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研员。

小郑老师:2002年以后,您陆续负责了课题《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评价研究》、《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研究》,这两个课题的产生背景是什么,取得了怎样的研究成果?

樊志华:其实截止到2001年底,能满足信息技术必修课程教学要求的微机配备在我市高中、初中和小学所占的比例仅为30%、28%和27%。装备不足,直接导致在每周仅1节课的时间内无法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难以探索用教育技术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2002年,烟台教科院旗帜鲜明地对各学科教研员提出“高点定位,争创一流”的工作要求。信息技术学科针对教学装备、课程资源及教师专业素养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将“课题先导,用评价促进课程均衡发展”确定为之后五年的工作思路。

谈到课题,我主持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评价研究》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编号:Fyb011583)的子课题(以下简称《评价》)。课题选择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初中学段为突破口,研发了能够有效促进课程规范发展的“过程性评价+作品评价+终结性考试”的评价系统方案。其主要成果一是2004年将信息技术成功纳入烟台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科目,二是用《初中信息技术练习与评价手册》承载课题为每一节课研发的优质课程资源,使全市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同步出现较大幅度提升。

课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研究》是山东省“十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编号:2004GZ28)。它延用了《评价》课题的工作思路和研究方法,选取教学力量比较薄弱的小学作为突破口,主要成果有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六环节教学”模式和《小学信息技术练习与评价手册》。课题不仅解决了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什么”、“怎样评”、“何时评”、“谁来评”的问题,还对网络环境下如何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优势互补给出了可借鉴、可操作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使课堂教学向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差异发展、自主发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理想目标又迈进了一大步,得到师生、家长的广泛好评。

小郑老师:您认为怎样的信息技术课是高效的?

樊志华:我认为,高效信息技术新课堂体现为学习目标达成用时少、单位时间效率高、师生主观体验积极主动;其本质是在重视教学过程中各教学要素和谐、强调师生思维碰撞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积极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2009年,我市构建信息技术新课堂迫切需要达成的三个和谐分别是“教学环境与教学实践间的和谐”、“教学设计与教学目标间的和谐”以及“教师素养与学生发展间的和谐”。

小郑老师:那么站在信息技术教研员的角度来讲,您是如何理解教育创新的,又是如何让教师们去进一步体会和实施这种创新的?

樊志华:我们将教学创新理解为:对已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或教学评价等事物进行质疑的基础上,提出改良建议或方案。为鼓励教师参与教学创新与优质课程资源的动态开发,我们试图建立一种长效机制,并在进行以下尝试。

1.将教学创新融入优质课评审

2006年起开始探索将学科课题攻坚、集体备课融入常规优质课评审活动之中。该制度在以往单纯评选年度优质课的基础上,不仅能同时收获包括教学设计、课件及教学视频在内的一批优质课程资源,而且能引导教师自觉走进课题研究及网络教研。以2007年评优为例,①我们将初一上学期15个课题分成5组,每组3个连续课题;用自选与调配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各区县承担的课题,并于优质课评审前一年下发。②每个区县只承担1组课题;每组课题由2~3个区县承担;各区县要通过近一年的集体教研完成选题的同课异构,围绕承担的课题对“初一信息技术教学与小学有效衔接”展开深入的研究。③选手代表区县在优质课评审中展示小微课题研究成果,同一区县选手参评时讲课课题互不相同。④在优质课评价标准中增设教学创新指标,在活动方案中增加“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及“作业素材”的编写体例、格式、要求等内容。

这样的举措,迅速将教师带入与教学相关的小微课题研究之中,同时促进了网络平台上的集体备课。初一上学期从“学习准备”到“期末总评”在内的15个课题的课程资源得到动态更新(每个课题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课件”、“作业素材”及“教学录像”等内容)。

至此,本年度市级优质课评审由原来单一的评优演变为各县市区课题研究成果的大展台。从2013年起,优质课程资源的评审也将纳入我市的学科评优体系。

2.建立信息技术名师工作室

自2010年起,我们在网络平台上搭建了小学、初中、高中信息技术名师工作室,由荣获山东省教学能手的信息技术骨干教师主持。工作室的主要任务是备课与教育科研。一般做法是:将本学期的课题提前分配到本室教师所在的各个学校,每个课题安排2~3所学校进行同课异构,每位教师每学期集中精力专攻一个课题的备课。课题承担者在教学进度前两周教案,其他教师在分享的过程中集思广益对教案进行再加工。工作室每学期至少召开两次研讨会,每次会议展示交流两节典型课例,在展示中获得好评的教师可以优先参加优质课评审。网络工作室的工作虽然还在探索阶段,但因工作室能为信息技术教师的超大工作量减负且又增效,目前已经得到一线教师的广泛认同和积极参与。

3.建立信息技术教学群

按小学200人、初中500人、高中200人的规模,在腾讯即时通讯平台上分别建立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群。“群共享”成为学科活动情报的新平台;群留言则为跨校、跨县市区的课题研究提供了方便。教学群的使用在提升信息技术教师对自己工作“当家作主”幸福感的同时,还能转化为自觉行动。例如,海阳行村的孙学涛老师根据我市明年准备用Scratch取代小学LOGO的工作意向,成立了“Scratch群”,为自愿参加Scratch教学实验的老师搭建了一个交流的平台。

4.搭建烟台信息技术教研共享空间

该空间已经成为全市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共享的新平台,学科的优质课视频、同课异构的典型课视频、专题培训会议材料、每个年级每节课的作业素材等课程资源都可以从该平台下载,该平台的使用不仅对构建高效课堂提供了资源支持,而且对学校网络配置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检验。

第4篇:小学计算机课程的教案范文

关键词: 中职信息技术 教学策略 教学设计 教学手段 教学效果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掌握计算机处理技术和操作技能成为适应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职业教育于其他类型的教育不同,它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基地。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但目前的中职生大多数文化基础不牢,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虽然爱玩电脑,但不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教学效果很差。如何针对中职生的特点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是值得我们讨论的问题。

一、改革现行的中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

中职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都已经学过信息技术这门课了,但中职教育和普通中小学教育的重点有所不同。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中主要是一些基础的知识和简单的操作;中职学校的教学比较系统,在侧重于原理的基础上,对教学的要求更高。学生在中小学只是学了一些简单的Word操作,中职教育除了Word、Excel操作外,还要学习FrontPage、PowerPoint、Flash、PhotoShop等知识,其中更注重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在目前的中职学校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学生之间也存在差别很大。主要是由于各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的时间和内容不同,造成了今天学生之间有很大的水平差异。例如,有些条件好的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就开设计算机课,而有的农村条件差的学校到初中才开始开设这门课,甚至有的从偏远农村学校来的学生在进入职校前就从来没有接触过电脑。由于个体的认知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别,造成了中职校信息技术课基础课程教师教学设计中的困难,教学内容的设计还停留在相对落后的状态。所以信息技术课教学无论是理论深度还是操作难度都很难提高,所以改革现行课程教学设计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并通过训练巩固教学

有些教学内容涉及原理很深奥,学生比较难理解。例如:CPU工作原理、操作系统原理、计算机网络,等等。我们应该根据这些原理的实质,把抽象、枯燥的原理制作成生动形象的Flas,这样让学生一看就明白了原理,学习兴趣就倍增。计算机课程的内容日新月异,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在上课的时候引入一些书上没有的内容,通过网上下载一些最新产品的图片,播放给学生看,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此同时,还需结合一些等级考试题目来练习,在涉及某个知识点时,就引入以前等级考试中的题目,来提高学生的理解,这样学生的兴趣就会大增。信息技术课内容比较多,很多学生不知道哪些是重难点。这就要提醒学生用笔记下需要记的内容。教材的知识点的覆盖的面很广,存在的普遍现象是对计算机理论知识不感兴趣。所以,我们在讲授知识点之前,要通过挖掘教材各组成部分之间的信息联系,做好相关知识的铺垫,从而使学生能够对基本概念做到全面了解。

三、建立教学网站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为了便于老师和同学们之间的交流,学校可以建立一个自己的教学网站,把老师所教课程的课件、教案或者历年的计算机等级考试题放到上面,并且把这些考试的答案放在上面以便于学生参考,还可以把等级考试中的操作题的每一个过程制作成Flas的形式,除了在动画中要说明每一个步骤的操作过程外,还要提示每一个步骤中应该注意的地方,或者是容易出错的地方。教学网站中里还可以增加一个讨论问题的地方,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教师就可以给予及时的解答。我们要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专业和学到的知识去设计一些作品,并把自己的作品上传到这个网站上,使其他同学可以欣赏到这个同学上传的作品,让其他学生对上传的作品进行评价。此外教师也要经常设计一些新颖的作品,用Flas演示设计这些作品的步骤,让学生自己看着动画就可以学会,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网站上,教师可以不定期地上传学生的作业,让大家集体交流学校,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互相讨论。当然教学网站的成功完全取决于教师及时对网站内容的更新。

四、设计综合性实验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效果

实验课的内容应该要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学生的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来进行。我们可以自行设计一些综合性和提高性较高的例题来训练,例如:设计一道综合性实验报告,要求学生用Excel的函数和公式来统计、分析一个财务数据;也可以开设某个专题动画设计或者个人网站设计等综合性实验。如果实验难度比较大,比如用FrontPage来建立一个网站,那就根据学生学号或计算机操作能力的高低来进行,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3―4人为一组,在实验课之前要求每个小组预先写好自己小组作品的计划,如让他们介绍自己班级或学校,也可以介绍某个地方的网站,要求每一个小组写出每一个成员的分工情况,并把每组具体的实现方案和实验过程制作成网页,做好以后把作品上传到学校的教学网站上,对一些优秀的作品,给予适当的表扬。由于实验课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让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设计一些自己的作品,如设计一个介绍家乡旅游景点的网站,并且经常在课堂上作为范例介绍给全班同学。

总之,要做好中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设计信息技术的课程,改进教学策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平时也要认真地备课,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探索实践新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把信息技术这门课变成深受学生喜爱的科目。

参考文献:

[1]管靖华.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

第5篇:小学计算机课程的教案范文

关键词:公共计算机;西部高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3-0016-02

公共计算机基础课已普及为当代高校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是具有较强实用性的一门基础课程。该课程在培养信息技术素养方面,具有比其它课程更为直接、更为深远的作用,其宗旨是让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自己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当前,在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课程内容、结构以及教师、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因而公共计算机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西部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高校扩招,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目前,虽然国家在中小学就开设有信息类课程,但由于地域、城乡等差别,到大学阶段,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还是面临严重挑战。加之高校扩招以来,尤其是在内地西部高校,学生的基本素质参差不齐。由于地区不同,中学不同,导致学生的基础差异和个性差异很大。

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日益增强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纵深发展,各行各业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对计算机水平要求越来越高。通过调查,用人单位要求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能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如宽带连接,组建小型局域网,打印共享设置;对办公软件的应用则能游刃有余,还要求他们能及时了解当前互联网的动态等相关知识,适应公司发展需求。

3.考试采用传统的笔试考试形式

目前,很多高校特别是西部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考试,由于各种条件限制,仍然采取笔试的形式,考试成绩不能非常准确地反应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部分学生操作能力虽强,但平时理论知识积累不够,导致考试分数低,甚至不及格。反之,有些学生分数高,但实际动手能力不一定强。目前,考试结果仍作为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志,这种考核方式严重影响学生对计算机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二、新形式下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措施

1.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方式和手段上,根据高校公共计算机课的课程特点,可逐步淘汰以往落后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全面使用多媒体方式进行教室授课,教师使用电子教案、课件,达到将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知识生动化的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操作性。现代高校可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CAI),或者采用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法。特别是网络教学,它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室时间、空间限制,能支持教师备课、答疑、批改作业,最重要地是能支持学生到网站上体现随时提问、做作业、考试等功能。因而可以节省更多的课堂教学时间。加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2.使用案例教学,加大实践教学内容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竭尽全力、大汗淋漓地讲理论,课堂上的学生却一脸茫然,他们的兴趣在理论的学习中被逐渐磨灭,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采用案例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理论联系实际和操作能力。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精心准备和授课内容密切相关、实用性较强、和前沿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案例,构建巧妙的教学布局,注重运用知识点解决问题的理论、方法、流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计算机只是一种工具,不同专业使用工具的方式也是不同的,因而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备课选材时设计不同的案例进行教学。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体验和领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动手能力,还为他们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新的空间和条件。

3.注重学生自身动手能力培养,提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内容上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精讲多练”,即只需要讲清楚每堂课的基础知识点和重点、要点,主要致力于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把更多的机会留给学生自己在上机课实验。上机实践环节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的一个印证,其目的是培养操作技能,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都多动手、多动脑,提高操作的准确性和迅速性。

在计算机实际教学过程中,教材中的案例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需求,因其具有普遍性。往往不同专业的学生可能对部分知识产生不同的侧重点,因而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多留一些自主开发的问题和作业,驱使学生自主去完成设计和操作。例如:师范类专业的任课教师可以在上PowerPoint2003课程内容时,提前把教学任务布置给学生,让他们在学该知识点的同时,把个人简历做成演示文稿。任课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讲到某个重要知识点或较好的设计方案时,应同时要求学生在做演示文稿时也要应用进去。可以先选择好的模版,然后根据自己的思想设计比较个性化的布局,并加入动画、声音、视频,等等,引导学生在听课的同时也为自己的作品做好基础准备工作,在上机实验时才会主动、积极地设计作品,培养和提高自主实验和创新能力。

任课教师还可以将每次学生完成的作品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让这些能展示的学生介绍自己的思想,说明用到了那些知识点,让他们自主交流。通过这种模式,每个学生都能找出自己在设计过程中与其他同学相比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达到优化之目的。

应在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做到所学知识和学生专业相结合,和计算机的新知识相结合,和学生兴趣相结合,从而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在大学计算基础教育的教学和改革中,构建和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是非常重要的,而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来指导教学则显得尤为重要。可以在认真分析目前的教学现状和已有的评价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教学评价的三个方向,即教学计划的评价、教学指导过程评价和教学效果评价。教学计划应注重教育性、合理性、实践性。通过对课程教学情况进行调查,采用的方式可以灵活多用,如问卷,与教师、学生交流,听课,让学生操作,等等。通过对教学指导过程评价,主要考察教师的教学和指导是否得当,预期的教学目标能否实现,从而达到以评促教的目的。教学效果的评价则是通过课程成绩和学生上机操作来评价,这就包括班级整体评价和学生个体评价,让该评价体系既做到对教师的客观公正,又能促进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5.考核方式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内地西部高校由于条件限制,计算机课程考试仍然采取传统的笔试考核,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考试成绩并不能很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操作动手能力。鉴于计算机课程的应用性的特点,实验动手能力的考核应占比重应更大些。因而,课程考试方式需要改革。在条件允许的高校,应尽可能建立起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可以通过这一平台布置作业和任务,学生也可以自主答题,甚至可以进行师生面对面的网上问答和交流。然后,通过相应习题考试系统组织学生进行模拟考试,最好能自动阅卷,让学生既可以一有问题就可以及时找教师解答,还可以客观准确地判断自己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能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兴趣。

总之,公共计算机课程与其它课程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有诸多不同之处,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或多或少存在不足,改革势在必行。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探索、改革和创新,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采用不同的案例教学,在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国权.高校公共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吉林工业学院学报,2001,(3).

第6篇:小学计算机课程的教案范文

关键字 网络情景学习,网络资源,自主学习,协作式学习

【分类号】TP3-4

一、 前言

计算机不仅是一种工具,也是一种文化,工具是可选的,文化却是必备的。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必须通晓计算机文化、网络文化及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等。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高校开设最为普遍、受益面最广的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着重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技能,并兼顾实用软件的使用和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前沿知识,为学生熟练使用计算机和进一步学习计算机有关知识打下基础,因此学好这门课对非专业的大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二、存在问题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很多难题,诸如选课人数过多,学校要派大量的教师从事该课程的教学工作,投入很大,由于计算机基础教学并未在大中小学中成为一个系列课程,师资力量、经费支持以及设备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以计算机能力为基础的信息基础课程在全国各中学开展和实施的情况出入很大,这导致学生的层次高低不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内容与进度就得考虑这一情况,只能讲授一些常规性知识,提高型或创新型知识就会让很多学生吃力,就可能不能满足一部分学生的更高要求,没有了个性化教学,特别是实验教学更是如此,很多问题有的学生很快就能领会,对一个专业教师而言,可能要从事几个教学班级的这样的公共课程教学工作,他们的精力也大都用在了公共课教学上,再加上专业课程教学任务,教师也很难再有精力从事教研科研工作。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很重视这门课的开设,开发了诸如多媒体教案或者教学CAI系统等,并尝试将因特网技术及其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等引入课程内容体系,开发了课程网站和网络资源建设,进而申报为校级或省级精品课程等等。但是目前开发的教案、课件或课程网站等很多存在一个通用的问题,即仅仅是信息技术与教学机械地结合,很多只是课堂内容的罗列和展示,没有很好地达到在线交流、沟通协作、传道授业解惑、使用友好、易于接受等机制,没有有效地组织成一个以“教”和“学”为主的教学氛围,缺乏网络情景学习与课堂交互启发模式。如何不断地创新教学模式,创设一个基于网络资源的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呢?在保证教学质量同时,又将教师从低层次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

目前我校情况尤为如此,学生计算机水平高低严重不等,选修人多而教师少,在课堂上教师只能按照中等层次的情况来选择授课内容,基本型和拔高型的知识都是略微顾及,对基础特差和特好的同学来说就不是很实用了,学生在课堂之外不懂得如何自主学习、在网络浩瀚中找到有用信息。如何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全校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知识和操作技能,减轻教师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式和协作式学习能力[1],提高实验课教学效果[2],引а生课后学习,创新当前教学模式迫在眉睫[3][4]。

三、课程组开放式网络教学的探索

我们学校计算机课程组探索一种全新的开放式网络教学模式,即基于课程网站、实验案例系统、作业管理系统、无纸化考试系统、学习沙龙等五大动能的远程网络“教”与“学”模式,实现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式和协作式的教学模式,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要求,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挖掘他们的创新和创造能力。

本模式将实现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开放式网络教学平台,如图1所示,具有以下五大功能:

图1 平台功能模块图

1、为适应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改革,积极开展远程教育和开放式网络教学方法的研究,开发课程教学网站,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教学网站要超越传统的信息技术与教学机械结合的层次,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创建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通过基于网络资源的情境探究学习,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新知识与自己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和差异,明确学习活动的方向和所要达到的目标。

2、为解决实验课上资源共享、上传作业等问题,开发基于MYSQL的作业管理模块。作业管理模块要实现新闻、资源共享、上传作业等传统功能,而且还要实现教师后台在线批改、成绩登记、实时考勤等新的需求,建设成开放式的网络环境,满足师生网络交互。

3、为适应实验课程教学,开发基于FLASH的实验案例模块,把实验过程做成一个个生动FLASH,做成一个完善的实验案例模块,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实践能力。实验案例要能够把主要的操作、实验案例等生动、准确地反映出来,要吸引人,要有交互性,系统要准确、生动,还可以选登学生的优秀作品等,最终形成一个完善的实验案例模块。

4、为解决全校学生课程考试人数多,批卷任务重等问题,开发基于WEB的无纸化考试模块,学生能够远程网络考试、自我测试,系统能够自动批改等,解决了传统考试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问题。无纸化考试模块要能够实现后台题库的添加、删除、修改等,具有随机自动组卷功能、自动批卷功能、远程在线考试功能等,解决了多人考试快速批卷的问题。

四、结束语

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开放式网络教学平台实现一种全新的开放式网络教学模式,即基于课程网站、实验案例模块、作业管理模块、无纸化考试模块、学习沙龙等五大动能的远程网络“教”与“学”模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教师资源和优秀学生资源,实现一个“教”、“学”与“测”,“问”、“答”与“协作”,“案例”、“作品”与“沙龙”并存的学习平台,充分吸引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下,实现差异性教学,突出学生个性,实现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式和协作式的教学模式,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要求,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挖掘他们的创新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姗.协作式教学在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教学中的实践.中国电力教育, 2009,(12) .

[2] 姜漓等.分专业分层次的“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研究[J]. 中国电力教育,2009,(11)。

第7篇:小学计算机课程的教案范文

您好!首先衷心的感谢您在百忙之中翻阅我的这份材料,并祝愿贵单位事业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我是XX师范大学物理系教育专业的一名应届毕业生,现经过四年的大学生活,已达到一名合格毕业生的要求。

我是一名来自农村的孩子,从小就耳濡目染了父辈们辛勤耕作的生活。艰苦的生活条件造就了我坚忍不拔的品格,因此,从上小学开始一直到大学生活结束,我始终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在大学期间,在学习上刻苦钻研,学习成绩优异,年年获专业奖学金。课余时间,旁听了计算机课程,现已基本掌握了WINDOWS和WORD等计算机技能。因为深知,教师最重要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这几年中,一直在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师基本技能。

本人还在读书期间一直从事家教工作,在这过程中逐步掌握了中学生的学习和心理规律,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受到学生与家长很高的评价。再有,利用三年级下半年的试讲和四年级上半年的教育实习机会积极锻炼自己,对板书、教案、教学方法等多加练习,多加揣摩,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教师基本素质。尤其在XX市重点初中实习期间得到了指导教师们的一致好评,取得了优异的实习成绩。

在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大一时做班级学委工作期间,多次组织活动,得到了同学和老师们的一致好评。在担任寝室长期间,任劳任怨,团结同学,寝室被评为优秀寝室,我也被评为优秀寝室长。在工作中,我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我热爱教师这一职业,十年磨一剑,今日把示君。在这四年大学学习生活中,不但很好地掌握了本系的专业知识,熟悉了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并积累了大量教学经验。在此基础上,我的各方面能力均获得了很大的提高,相信今后在社会上,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知识与能力,胜任自己的本职工作。

我清楚的知道当一名合格教师并不简单,但我相信,凭着自己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勇于创新与挑战自我的勇气,加之贵校提供给的机会,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读完这封求职信,最后祝事业蒸蒸日上!

此致

敬礼!

第8篇:小学计算机课程的教案范文

2014年10月,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学术年会暨研究会成立30周年庆祝大会在陕西西安召开。会议了《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14》、《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14》等重要研究报告,对计算机基础教育发展现状、以计算思维为切入点推进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具有较强指导意义。

2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背景

2.1计算机技术发展背景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在20世纪以个人计算机PC的普及与互联网的应用为特征,进入到了21世纪,计算机技术发展为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与大数据为特征,并呈现出 四类新型计算系统(嵌入式、移动计算、并行计算、基于服务的计算) 和四化(网络化、多媒体化、大数据化、智能化)的状态。

2.2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背景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我国高校计算基础教育教育背景较前些年产生了明显变化,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内容:

1、现阶段,我国全民计算机普及重点由数量扩大转变为学习质量的提高,从知识普及向深入推广应用的转变。高校计算机教学由表及里,从量变到质变,使高校新生从如何使用计算机到如何使用在大数据中获取所蕴含知识的计算思维。

2、现今用人单位将应聘者能否掌握计算机技能作为考察因素之一。并且对高校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技能逐渐提出更高的要求,掌握熟练计算机操作技能并有效地开展应用。因此,计算机操作技能也是当前高校学生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3、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在社会各行各业中,信息化技术在各行业加速普及。在日常中,电子商务、数字化校园建设、高校数字化图书馆等信息技术也对大学生产生着直接影响。

通过以上背景分析,我们可以指导计算机教育对于我国高校人才的培养具有着现实意义:作为高校教育中重要的基础课程,其教育质量对高校学生的专业素养与就业能力产生直接影响。

3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分析

3.1教育地位提高及教学条件日趋改善

高校领导的重视程度是计算机基础教育水平提高的前提和保障。目前多数高校的领导与教师能够结合实际情况,经过对这门课程的认真研究,有了清晰的认识和思路,并就此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计算机基础教育未来发展的改革与创新。重新制定教学大纲、更新教学设计、更新机房设备,扩建拓展多媒体教学环境,加强网络建设,设置必修课与技能考试等方式,都体现了计算机基础教育学科地位在一定程度上的提升和改善。

3.2教育对象水平参差不齐、兴趣不一

尽管中小学阶段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开展情况有所进展,但效果仍不理想,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对象水平层次不齐的情况在一些地方十分普遍。城镇周边地区的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能基本普及计算机基础教育,但仍有部分地区(特别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由于条件受限,没机会接受计算机基础教育,这就导致了高校新生计算机理论知识和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参差不齐,影响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质量。也有学生仅对网络知识感兴趣,而对繁琐的程序设计不感兴趣。

3.3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计算机操作能力不满意

根据调查显示,多数社会用人单位希望毕业生在校期间就能掌握好计算机办公自动化技能,熟练应用文字编辑、数据管理、演示文稿等内容,要求毕业生有较高的素养及信息再学习能力。但实际情况是目前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操作掌握能力明显不足,许多单位招不到所需的人才,另一方面许多大学毕业生出现学用脱节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种现象可能与高校目前的课程设置存在脱离,还不能够解决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专业结合为专业服务的这一现状问题。

4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与改革

4.1提升起点教育水平,因材施教

若从根源上改变高校学生计算机基础教育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必须注重计算机基础小学起点教育水平的普及,中学进一步知识提升和强化。为高校中的计算机学习奠定基础。只有如此,才能有效的实现高校新生计算机学习水平的均等化。

针对高校学生计算机基础教育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需要丰富和完善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加强理论与技能基础知识学习,同时设置面向不同专业、层次、需求的计算机课程,来满足多层次的学习需要,一定程度上能提升专业课程教学与计算机课程的紧密结合。

4.2优化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计算机基础课教材的编制要紧密贴合时展,充分结合各层次学生的特点,注重教材内容的时效性和科学性。

1、教材中可以设置阅读材料、练习与实践等类的栏目,通过设置与课程有关的内容或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切人点,提供相关网站、期刊等资料,引导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阅读大量的文献,加工整理,以论文、调研报告、图示、动画、网站等形式提交调研结果,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达到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来自教材,并超越教材的教学效果。

2、教材可以将教学中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如硬盘结构、读写数据的过程、计算机工作过程、碎片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直观的图示讲解,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在理论较多的章节还可采用结合实际问题讲述相关知识的方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优化计算机教材编制,结合本院校自身办学特色, 有针对性的选取难易适中的教材内容。 一方面做好主要教材编制,另一方面要注重辅助计算机教材、教案的编制, 以此促进立体化计算机教材的构成。

4.3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培养计算思维

现代计算机的应用是指在多领域中的广泛综合性应用。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必须适应这一发展要求,了解社会具体需要,对教学模式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法改进完善。

高校中培养学生具备科学的计算思维方法,这有利于提升课程的广度与深度。以计算思维为切入点,计算机基础教育还应培养学生认识大数据的价值,可以通过大数据的处理,获取不少指导企业运营的知识,提高效率。

第9篇:小学计算机课程的教案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阻碍因素;因子分析;问卷调查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信息技术课程逐步得到了各界

的认可与重视,信息技术教育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但是作为一门新增课程,在近些年的探索与实践中也逐渐显现出一些

问题,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受到了阻碍。

为了在今后的教育过程中能规避某些问题,或对相关问题的

解决提出合理化建议,笔者以黑龙江省实验中学部分学生为调查

对象,进行了关于阻碍信息技术课程开展因素的调查分析。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因子分析法。

(一)问卷的编制与调查的实施

根据理论构想、以往文献及访谈的结果,编制了本次调查问

卷。问卷题项均采用正面陈述方式,根据李克特量表共设五个选

项。题目顺序按对计算机或网络的兴趣、个人需求、考核标准、课堂时间、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的顺序依次排列,而各组的各类型题项均按随机方式选取。

笔者在黑龙江省实验中学高一、高二学生中随机抽取200人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60份,回收率为80%。

(二)数据的统计处理

得到可靠的样本数据后,根据研究分析目的,在PC微机上采用SPSS19.0版本软件分别进行信度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等统计学数据分析。

1.信度分析检验

经过对原始数据的信度分析,初始信度为0.834,该信度大于0.7,处于可接受的水平。但为了提高整体问卷的信度,笔者删除一些题目,删除后信度提高到0.854。

2.探索性因素分析

(1)KMO统计量检验

变量间的相关性是进行因素分析的先决条件。经过对删题后的数据进行KMO统计量检验,得到该数据的KMO值为0.799,超过了0.7,显著性水平(Sig.)的值为0.000,说明样本适合作因子

分析。

(2)因子提取及碎石图分析

在对学生的调查结果的数据分析中,根据因子提取以及碎石

图分析可得出结论:提取的五个因子解释了60.768%的方差量,因此提取五个因子是比较好的选择。

3.维度的形成

维度的形成采用自动生成法,自动生成五个维度,如下表所示。

三、结果分析

依据分析统计处理中自动生成的五个维度,笔者将阻碍信息

技术课程开展因素总结归纳为四个方面:

(一)对新学习方式的排斥

分析其包含的各项不利因素,其中包括学生对于使用计算机

网络不感兴趣、对于操作计算机不感兴趣、信息技术课不能吸引

我、不喜欢上网搜集资料这四项,这四项均为学生已经墨守成规的习惯于粉笔、黑板、教科书等传统的课堂教学及学习方式,对新的信息传播途径、媒介、工具、方法不习惯使用。

(二)与实际需求脱节

其中的“信息技术课讲授的内容在别的课上或平时生活中用不上”和“信息技术课内容过于简单陈旧,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这两项表现了信息技术课的部分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相脱节所产生的对信息技术课程开展形成阻碍的因素。学生认为学习信息技术课对于自己没有帮助或是帮助很小,自然就没有兴趣学习此门课程。

(三)“非主流”地位的影响

其中“信息技术课程未列入高考科目”和“学习信息技术课不能对其他课程学习起促进作用”,反映了社会和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把考试分数提高作为衡量对学习是否起

促进作用的标准,实际上学校不重视是社会不重视的延伸或一种

表现形式。信息技术课“非主流”的地位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这门课程。

(四)课堂设计及教学模式方面的不足

题目表现了教师在课堂设计、教学模式等方面的不足使得学

生对信息技术课的认识不明确,部分学生仍将信息技术课等同于

计算机课,或是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堂没有足够的兴趣和爱好,没能在信息技术课中找到吸引自己的地方,从而形成对该门课程的阻碍。

四、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的调查分析,笔者针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提出以

下几点思考:

(一)“非主流”地位为“主流”地位服务

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强调加强信息技术教育的宣传,提高信息

技术课程的地位,但是由于高考这个“指挥棒”的导向作用以及科技的发展与中学教育的实际情况,这些对策实施起来难度很大,逐渐变为了一些专家、学者的口号和空想。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一定的过程,我们不能急于求成地想一夜之间就让信息技术课程成为“主流”。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信息技术的辅助地位。既然目前我们作为辅助学科,那么就应该发挥他“非主流”地位的积极作用。

1.课程整合方面

建立“课件库”,提高“主流”学科教师的信息素养。我们不能奢求所有教师都能熟练地掌握操作技能,自己动手去制作课件,什么时候我们有了一个丰富的、不断更新的、操作简便的“课件库”,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实现课程整合。这种“课件库”我们可以在网络上建立一个这样的平台,或者是以随教材附赠的光盘里存储的形式

存在。目前虽然在网络上有很多这样的网站,但是课件章节不全,查找、下载不便,网站管理不善等,被应用的仍不广泛。这种“课件库”可以从三方面入手:课件、教案、题库。只有教师习惯于将信息技术融入了“主流”课堂,学生才能习惯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所以,信息技术只有有效地、全面地发挥这种“非主流”作用,才能让外界清晰地认识信息技术教育,从而引起外界的重视。

2.教材建设方面

我们的服务不仅仅体现在为教师提供这样的课程整合的“课件库”上,还应该体现在信息技术课堂所讲授的内容上,应该设立这样的章节,专门介绍讲解如何使用这样的“课件库”。这种工作我们不能完全交给“主流”学科教师,毕竟他们的专业素养有限。只有让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了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学生从中感受到了方

便、快捷、乐趣,学生才会从本质上接近、习惯这样的学习方式。而且我们加强了这方面的教育,学生就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进行“主流”课程的预习、自学、复习了。

(二)搞好师资培训,建立交流平台

信息技术教师是信息技术课程的“掌舵人”,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主要依赖于信息技术教师,想要改变信息技术课程开展受阻

的现状,就应该从信息技术教师入手。信息技术教师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提高自身素质:

1.教学理念方面

虽然我们实行了新课程改革,但是仍有少数教师按照旧的教

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机械地讲授计算机的操作方法和过

程,导致信息技术课类似于计算机课,甚至仍有教师将信息技术课称为“计算机课”或“微机课”。我们应该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以及信息技术课堂的交流,让教师形成认识,接受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信息素养的综合提升和协调发展。

2.专业技能方面

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能才能驾驭这门艺术。有人认为只要懂计算机就能讲授信息技术课,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具备教育心理学、教育学、教育技术学等方面的知识,而且应该拥有很高的信息素养,能够熟练、快速地获取、处理、应用、传输、评价信息。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加强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师才能够掌握最新的动态将之传授给学生。加强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师能够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精神。

3.教学设计方面

信息技术课程不同于中小学的其他课程,主要表现在其比较

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上机操作、学生练习的过程较难控制等等,所以,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就要求学校和教师动动脑筋,因地制宜地采用多种灵活的方式进行信息技术课程

的教学。例如,在Flash的应用这一章节,将动画的制作过程、所需素材、过程截图、动画效果等呈现给学生,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自主学习。这种教学方式避免了网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素材提供给学生,不需要连接网络。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主动性,还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经验交流。这种课堂就尽可能地减少了教学设计的不足、教学模式的呆板、课堂难以控制等给信息技术课程开展带来的阻碍。

参考文献:

[1]邱晓丹.通辽市高级中学开展信息技术课程的阻碍因素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2]杨志珍.信息技术教育与中小学课程整合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2.

[3]朱彩兰,李艺.信息技术课程技能化倾向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5(3):20-22.

[4]郭庆强.矛盾阻碍了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1):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