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水产养殖中各种菌的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水产养殖;电化学氧化;光催化;臭氧氧化
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的水产养殖业开始迅速发展[1]。至今为止,我国水产养殖业已经在规模和产量上有了巨大的飞跃。然而,在经济利益发展和生活便利的同时,问题也接踵而来。水产养殖所排放的废水日渐增多,养殖密度过高、饵料投喂过量、药物投加等问题使水产养殖废水中的污染物含量越来越高,排放之后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高级氧化技术是近年来水处理领域的研究热点,已经被广泛用于饮用水消毒和各种不同水质的污废水处理。高级氧化工艺是在传统水处理技术上演变而来的,是能将水中污染物转化成CO2和H2O以及无机物的化学反应过程[2],主要有电化学氧化、光催化氧化、臭氧氧化等,具有氧化高效、彻底、不会产生二次污染,运用范围广等优点[3]。现在,已经有多位学者将高级氧化技术应用于处理水产养殖废水,并在该领域不断创新和探究。
1水产养殖废水
1.1水产养殖废水的污染来源
水产养殖废水的污染来源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物理污染、化学污染以及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污染[1]。物理污染是指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养殖人员投入了大量的饵料,饵料残渣与水生物的排泄物和尸体非常容易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提高水质浊度,降低水中溶解氧含量[4]。化学污染是指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养殖户为提高水产品的效益和防止鱼类疾病会添加一些激素药物或杀菌剂[5],这些物质会在水中溶解破坏水环境平衡,严重影响水质。水产养殖废水中还会有生活污水的掺杂,甚至附近工厂企业工业废水的掺杂。
1.2水产养殖废水的危害
水产养殖废水中的污染物主要有NH4+-N、磷、亚硝酸盐、悬浮颗粒物、有机物等[6]。这些污染物的长期存在会影响水生物生长和水环境平衡。有些养殖户在养殖水体中加入的药物也会影响水生物的正常生长[7],其中某些药物所含的重金属和水中的亚硝酸盐在水产品中积累,人类食用之后会严重损害身体健康甚至中毒死亡[5]。水产养殖废水的排放量大、污染浓度低、影响范围广,因此处理的难度也相对较大,是水处理领域的一个难点问题。
1.3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及现状
我国的水产行业发展迅速,水产养殖量已经远远超过了水产捕捞量。据统计,2016年我国水产养殖产量已经达到了5142万t[5],占全世界水产养殖总量的70%,经过短短两年的发展,到2018年,我国水产养殖产量占到了全世界水产养殖量的77.29%。与此同时,我国每年排放的水产养殖废水已经远超3亿m,对我国水环境和人们日常生活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据统计,我国长江、黄河、珠江、淮河等七大水系有50%的水体不符合渔业水质标准[8],海洋污染也十分严重。水环境的污染如果不及时控制会严重阻碍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2高级氧化技术处理养殖废水
2.1电化学氧化法
电化学氧化法是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发生电解反应,产生大量的羟基自由基等强氧化性物质有效的处理水中重金属,有机物等污染物,还能起到很好的杀灭细菌的效果[9]。电化学氧化法具有处理效率高,无二次污染,设备体积小的优点,目前已经被很多国内外的学者研究和应用于水产养殖废水的处理中。殷小亚等[10]采用DAS电极,研究电化学氧化技术对海水工厂化养殖尾水的杀菌作用。结果表明,在试验设定中,电化学氧化技术都表现出很高的杀菌作用,对弧菌的灭菌率最高可达百分之百,并且还具有能耗低的特点。Lang等[11]验证了电化学氧化法对海水养殖废水中的氨氮、NO2--N、磷、COD和抗生素的处理效果。结果证明,该工艺对氨氮和NO2--N的去除率都达到了90%以上,磷去除率为72%,COD去除率为48%,同时具有很好的杀菌效果。对于试验中海水养殖废水中的抗生素(磺胺二甲嘧啶和莫诺氟沙星)的去除率也达到了100%。
2.2臭氧氧化法
臭氧作为一种氧化性仅次于氟的气体,具有很高的氧化性能[12]。臭氧能够快速地和有机污染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将难降解有机物分解为毒性较低或无毒性的小分子物质。臭氧氧化法分为臭氧直接反应和臭氧间接反应两种,臭氧氧化法具有提高水体可生化性,不产生二次污染,易于控制,占地面积小,适用范围广的特点[9]。同时也存在氧化能力不足,臭氧利用率低,能耗大的问题。因此,研究者们通过使用催化剂促进臭氧更多、更快地产生羟基自由基,从而提高臭氧的氧化效率,也就形成了臭氧催化氧化技术。凌威[13]研究了臭氧催化氧化技术对某海参育苗基地废水中抗生素的去除效果。结果显示,在试验设定条件下,对氟苯尼考的去除率达到100%,对四环素的去除率达到86.2%,同时对氨氮也有明显的去除效果,处理后的水质符合海参育苗水质的安全要求。李啸林[14]研究了臭氧对于封闭式循环养殖水体的消毒处理效果。结果显示,臭氧的加入使养殖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CODMn等污染物含量都有明显的下降。其中亚硝酸盐含量的下降幅度最大,试验环境最佳的一组杀菌率达到了99.6%。
2.3光催化氧化法
光催化氧化法是利用半导体(最常用的是TiO2)为催化剂,在光能作用下产生活性极强的羟基自由基,然后利用羟基自由基的强氧化性与有机物发生反应,将有机物分解成CO2、H2O等物质[9]。光催化氧化法具有较好利用光能、反应时间短、反应条件温和、无毒性、易于其他高级氧化技术联用的优点。李晨等[15]制备了Y3+/TiO2光催化剂并研究了其对养虾废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采用纯TiO2为催化剂的对照组在可见光和紫外光照射下CODCr去除率分别为14.7%、26.9%。在同样的控制条件下,Y3+/TiO2光催化剂组的CODCr去除率分别达到了18.8%和37.5%,有明显提升。于晓彩等[16]制备了CaF2(Tm3+)/TiO2光催化剂,研究了其对模拟海水养殖废水中氨氮的去除效果。条件结果显示,CaF2(Tm3+)/TiO2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效率明显高于纯TiO2,在规定下氨氮的去除率达到了90%。朱婉婷等[17]通过自制复合光催化剂CuO/ZnO探究其对水养殖废水中的盐酸四环素的降解效果。结果显示,在试验设定的最佳环境下,盐酸四环素的去除率达到了93.01%。
关键词:水产养殖; 病害; 防治思路
随着水产养殖病害的种类越来越多,爆发的频率越来越快,给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使许多养殖企业和个人丧失信心。笔者将重点分析几种较为流行的病害,并提出防治措施。
1 病害的流行趋势
1.1 病害种类多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有许多种,而且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病害的种类也在逐年增加,例如,鲤鱼普遍流行的出血病、三代虫病等;草鱼的常见病有赤皮病、烂鳃病等;虾类的常见病有细菌病、寄生虫病、红腿病等。
1.2 耐药性强 耐药性的增加给病害防治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而且会加大鱼病防治的公害化程度。从车轮虫病到中华鳋病;从细菌性肠炎病、赤皮病到败血症。相同的病害,由于具有了耐药性,而导致用药量加大、用药时间长,同时还需要根据病害的实际情况不断更换药品,然而治疗效果还不是非常明显。
1.3 流行范围广 由于水是流动的,所以病害具有很强的传播性,而导致流行范围非常广泛。许多病害从过去的季节性流行演变成了多季节性甚至是全年性的病害,而且流行的间隔时间越来越短。
2 常见病害的主要类型
2.1 细菌性败血症 对于细菌性败血症,不同地区的称呼也是不一样的,其发病原因是由温和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河弧菌生物变种等多种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引起的。主要分为以下几种:腹水病 出血性腹水病、溶血性腹水病、淡水养殖鱼类暴发性流行病等,是鱼类病害中常见的疾病。
2.2 亚硝酸盐 通过呼吸作用,亚硝酸盐经鱼的鳃丝进入血液,降低鱼的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数量,从而减弱了血液的载氧能力。导致鱼的摄食量有所减少,出现组织性缺氧,而且鳃组织出现病变而对呼吸产生严重的影响、缺乏平衡能力,这时鱼的血液为红褐色或者黑紫色,甚至于内脏器官皮膜的通透性也发生了改变,渗透条件能力降低,造成充血,其症状与出血病相似。
2.3 瓜虫病 瓜虫病是一种寄生虫性原虫病,是淡水鱼类中的一种常见病害。几乎在所有的淡水鱼类养殖中都出现过瓜虫病,导致大量的鱼种、鱼苗死亡。淡水小瓜虫病多是由多子小瓜虫引起的。随着水温的变化,小瓜虫生存的时间也发生着变化,在20~25℃或者1℃时,虫体最易感染宿主鱼;而当水温在30℃以上时,虫体不能发育,所以在炎热的夏天,瓜虫病不会发生。瓜虫病的病征表现是染病鱼体表面或鳃上出现白色小点,因此瓜虫病又称为白点病。
3 病害的防治措施
只有推行健康的养殖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产养殖中的病害问题,坚持“以防为主,防止结合”的原则,加强养殖生产管理,保护养殖环境。
3.1 细菌性病害的防治措施 细菌性鱼病主要有出血病、烂鳃病、赤皮病、肠炎病以及细菌性败血症等,引起病变的细菌主要是水气单胞菌、黏球菌、弧菌、假单细胞菌等。当水质恶化,而且有适宜的温度调节,这些病菌通过鱼的呼吸经鳃到达鱼的体内,生成病灶。所以保证水的质量,控制好水温是完全可以避免此类鱼病的发生。
3.2 病毒性病害的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病害中最严重的类型之一是病毒性病害,这是导致鱼类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主要的水产病有河蟹抖抖病、虾类肌肉白浊病等。主要预防措施有,首先是彻底清塘后,在将鱼放入池塘的7 d前,用精碘再进行一次消毒。这种方式对病毒性病害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其次,在发病季节到来之前,增加2次精碘的使用;如果已经发生病害,使用内服药,以防止病害的扩散。
4 水产养殖病害防治基本思路及对策
从水产养殖的实际情况出发,我国水生物病害防治的基本原则是“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以实现水产品质量的安全性。
积极争取财政补贴,加快水生动物基本防治的技术开发,同时逐步完善相关的配套设施。使得水生动物疾病的诊断技术产品快速的推陈出新,并加速渔药的研发。
加大健康养殖技术的推广力度,实现以预防为重点的生态养殖。首先,要加强“养鱼就是养水”这个理念的宣传。第二,实现规模化养殖,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积极推广芽孢杆菌制剂、以乳酸菌为主导菌的EM菌剂等微生态制剂,逐步淘汰以化学成分为主的水质净化消毒剂,从而形成健康的生态养殖环境。第三,利用财政补贴等手段,以草鱼出血病灭活疫苗,同时推广、普及工侑四是以水产品出口基地为重点,建设标准化养殖示范区。
对于从事水产养殖的企业和个人来说,病害的防治是关系着生存与发展的大问题,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防止或解决病害发生或扩散,保证水生动物的水环境,保证水的温度,实现健康养殖。
参考文献
[1] 朱丽娅,普家勇. 水产养殖病害综述. 渔业致富指南,2005(1):49- 50.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又称绿色饲料添加剂,在我国水产养殖业中常用的中草药饲料添加剂按配方组成来分,有单味饲料添加剂、中西结合饲料添加剂和复方饲料添加剂之分。按作用来分,有营养性和非营养性之分;按来源来看,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种类有动物、植物和矿物饲料添加剂之分。其中,水产养殖中常用的植物类中草药饲料添加剂有大蒜、松针、甘草、艾叶、茯苓、槐叶和蜂花粉;常用的矿物类中草药饲料添加剂有麦饭石、滑石、沸石。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具有天然性、低毒性、无抗药性、多功能性等特点。许多中草药饲料添加剂都是来自动物、植物、矿物质等其他自然事物中的纯天然物质,都保留了药物的自然状态和生物活性。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低毒性指经过长期的实践筛选和科学搭配,中草药对人体无害而又最容易被接受的外源净化物质被保留下来,能给水生物带来营养又无任何毒副作用。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多功能性指成分复杂、种类繁多的中草药,都是在中医药理论和传统方法原则指导下搭配而成的,其功能也更加多样,如沸石不但能降低鱼类死亡率,还能改善鱼类肉质。
2.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具体应用
2.1促进饲料转化和生长
一些中草药中除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糖和脂肪等营养元素外,还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微量元素,将之应用到水产养殖中,不但可以增加水产饲料的营养,还可以增强饲料中消化酶的活力,加快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合成代谢,提高饲料利用率和水产生物的生长发育速度。如在鲤鱼基础饲料中添加佩兰、丹皮和灵芝等中草药,可有效改善鲤鱼肝胰脏的蛋白酶活性;在斜带石斑鱼饲料中加入1%的复方中草药,可以提高石斑鱼的消化酶活力,改善石斑鱼的生产性能。
2.2提高水产品的摄食率
水生物与其他动植物一样,都喜欢那些符合自己味觉需求的色、香、味俱全的食物。将一些中草药制成有符合水产动物进食嗜好的诱食剂,可以有效提高水产生物进食量,提高饲料利用率。如根据锦鲤嗜好挥发性低分子有机物散发的气味,在锦鲤饲料中加入火棘、浒苔、海星,可以有效提高锦鲤进食量,减少多余的饲料对水体的污染;同理,在淡水虾、黄鳝、对虾饲料中加入草木犀和阿魏提取物,也可以对这些水生动植物起到诱食作用。
2.3改善水产动物质量
一些中草药中的成分能有效改善水产动物的生化组成,改善水产物品的食用品味。因此,在水产养殖中,人们常常用一些中草药饲料添加剂来提高养殖动物的肉质。一般来说,鱼类的蛋白质和脂肪非常高,改善鱼类肌肉中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可以有效改善鱼类质量,因此,人们常用一些中草药饲料来改善鱼类肉质。如将杜仲叶烘干磨成粉末投入鱼饲料中,可以有效减少鱼类体内不必要的脂肪和胆固醇,使鱼肉更富弹性,鱼儿的肉质也更加鲜美。同样,将山楂、麦芽等中草药成分加入到银鲫饲料中,也可以减少鱼体水分,改善鲫鱼的肉质。
2.4消毒驱虫及疾病预防
许多中草药如斑斓分、金钱花、穿心莲、野、石榴皮、使君子、紫花地丁等都具有消毒杀菌、驱虫抗病作用,将之应用到水产养殖中去,可以有效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水生动物的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如黄连水提取物在淡水鱼细菌防治中效果最好,因此,人们常将黄连水提取物加入到淡水鱼饲料中去。同样,人们发现,大蒜油和从其他草药中提取的皂苷类天然活性物质一起制成的复方制剂,能有效提高对虾血细胞的吞噬率、杀伤率,所以,在对虾饲养中,这种复方制剂的使用范围也极广。
2.5提高水产动物的抗应激能力和成活率
水产动物的应激能力指水产动物抗外界环境因素中的不良因子的能力。在集约化养殖中,尤其是在长途运输和苗种移植中,水产动物常常会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这对水产动物的抗应激能力来说,是个严重的挑战。将中草药一些能激发机体应激能力的药物如藿香、苍术、厚朴等用到水产养殖中,可以提高动物对低压缺氧环境和中毒性缺氧的耐受力,能保护细胞膜和亚细胞结构的完整性。因此,人们常用中草药饲料添加剂来提高动物体的抗应激能力。
3.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前景
3.1中草药应用研究
随着人们健康消费意识的不断提高,绿色水产养殖也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结合现代医药学、营养学知识来研究中草药有效成分的作用机理,就中草药饲料在水养动物营养物质代谢、免疫和激素分泌调控中的作用进行深入研究,是今后中草药研究关注的重要问题。
3.2多样加工和利用
随着社会工业生产工艺的改进,中草药配制、提取也朝着微量化、系列化、专业化方向不断发展。利用现代植物化学仪器和分析手段,提取、分离和坚定中草药中的有效成分,将其制成各类融粉剂、口服液、包衣微囊剂等,是水产养殖饲料工业现代化新的的发展趋势。
3.3中草药制作标准化规范化
关键词: 工厂化养殖模式 “水产动物病病防治” 实验教学改革
海洋是人类生命的摇篮,“人类从海洋中走来,又向海洋中走去”,这是自然变迁和生产发展的必然规律。随着人口激增、资源衰退和环境恶化问题日渐突出,为了持续利用生物资源,人类积极进军海洋。“择海而养”,坚持走健康的海水养殖之路,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共识和发展方向。随着我国工厂化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养殖规模、养殖密度不断加大,由病原细菌及其他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的传染病时有发生,实践中诸多难题有待于鱼病学及病原微生物学科技人员从事大量研究工作,以促进鱼病学整体水平的提高及有效控制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提高工厂化水产养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现代工厂化养殖模式的指导下,高等院校水产动物病病防治教育如何顺应现代工厂化水产养殖模式进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水产养殖人才的素质,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用现代工厂化养殖模式透视现行的“水产动物病病防治”课程的实验教学
“水产动物病病防治”是高等水产院校水产养殖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本课程主要介绍水产动物病害发生的病因、致病机理、流行规律以及诊断技术、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的科学,它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科学。目前,本课程的教育特点是课时少,教学内容多,尤其是细菌性疾病和病毒性疾病。因现代水产养殖业向集约型工厂化养殖方向发展,工厂化养殖规模及密度日渐加大,养殖动物的环境条件、种群密度、饲料质量等往往与生活在天然环境中有较大差别,很难完全满足这些动物的需要,降低了水产养殖动物对疾病的抵抗力。这些对养殖动物不利的条件却对某些病原的增殖和传播很有利,再加上捕捞和运输过程中的人工操作,常使动物身体受伤,病原乘机侵入,所以养殖动物比在天然环境下容易生病。因此,水产动物在育苗和养成过程中,疾病往往成为生产成败的关键问题之一。但各高等院校该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方法均与现代工厂化养殖模式不相适应。在产业结构、人口结构、生态环境、社会因素急速变化的今天,为了适应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需要,高等院校“水产动物病病防治”课程的实验教学必须通过教学改革加强和补充新的教学内容。
二、按照现代工厂化养殖模式修订“水产动物病病防治”课程的实验教学目的与要求
参照教育部就高等水产养殖专业制定的指导性教学大纲的培养目标与要求,结合自身特点,我校制定了水产养殖专业“水产动物病病防治”教学大纲。其教学目的要求为:通过讲授和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水产动物疾病的发生原因、病理机制、流行规律以及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使学生不仅深刻领会和理解所学课程的内容和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方法,更注重实用知识和操作技能,在“全面预防、积极治疗”的原则指导下为提高水产养殖生产和自然资源增殖服务。
现行的教学大纲为高等院校水产专业“水产动物病病防治”教学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在现代工厂化养殖模式的映射下,也暴露出相应的缺陷和不足,不能顺应水产养殖业大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对现行的“水产动物病病防治”实验教学大纲中的目的要求进行修订,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及较强动手能力的水产科技人才,适应社会的需求。修订新的实验教学大纲必须考虑到:(1)顺应现代工厂化养殖模式;(2)以高等院校水产养殖教育培养人才的总体目标为原则;(3)以水产养殖教育本科层次为水准;(4)与高等水产科技人才的知识结构相吻合;(5)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及动手能力;(6)促进教师不断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目的要求不是单纯要求教师“教什么”,不仅要求学生通过“水产动物病病防治”的实验教学“掌握什么、熟悉什么、了解什么”,而且对教师的教学手段、方式方法提出要求,使教师不仅知道“教什么”,还要研究“怎样教”。
三、顺应现代工厂化养殖模式改革“水产动物病病防治”的实验教学内容
现行的高等水产养殖专业课程“水产动物病病防治”的实验教学内容,其特点为课时少,教学内容多,在教材内容中注重追求水产动物病害学科范围知识的系统性。在现代工厂化养殖模式的指导下,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所创新,打破面面俱到、小而全的教学内容。
1.更新教学内容,扩展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吸纳与传授。
随着生物技术在医药卫生、农林牧渔、轻工、食品、化工和能源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水产养殖学科领域知识更新的频率、速率在逐渐加快。“水产动物病病防治”的实验教学改革,要注意跟踪学科领域前沿发展变化的动态,将生物技术新的知识增长点和新技术及时吸纳融合到教学中来,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学科前沿的新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为他们将来从事水产养殖工作及深入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把重点放在启发诱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以临床病例为引导来进行讨论分析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实践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术的综合能力,即自学能力、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动手能力等。实验项目包括病鱼的检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病原菌的致病性、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试验等。
3.教学、科研相促进。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海水养殖技术突飞猛进,养殖产业空前发展,在众多的海水养殖行业中,海洋经济鱼类的养殖与开发历来受到世界各国的特别关注。但目前尚存在养殖设施水平较低、管理不甚规范、鱼种和成鱼频繁交易、大环境逐日恶化等问题,以致病害日趋严重,并已构成制约其人工养殖发展的重大障碍,给养殖生产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病害防治问题,已成为当前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课题而受到养殖界的特别关注。研究揭示病原种属,建立相应的检验技术,明确感染症的高效防治方法,无疑将对提高人工养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教学科研互动,使学生以多种形式参与教师科研,形成浓厚的学术气氛,既丰富了科研工作内容,又丰富了教学内容,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科研为动力,教学内容深入拓展的模式。
4.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水产动物病病防治”的实验教学改革中,增开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突出学科专业的特点。综合性实验是学生在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运用某一门课程的综合知识或多门课程的相关知识对实验技能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的一种复合型实验。综合性实验内容应满足:涉及一门课程的三个以上知识点;或涉及多门课程的知识点;或一门课程多项实验内容的有机综合。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综合多门学科的知识和各种实验原理来设计实验方案,而且要求学生能充分运用已学的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开设设计性实验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将相关的基础知识及基本理论得以实践、融会贯通,培养其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最大限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设计性实验内容应满足:教师给定实验目的、方案,学生自己选择仪器设备,拟定实验步骤加以实现;或教师拟定实验题目和要求,学生自行设计方案加以实现;或根据相关课程或理论的特点,学生自主选题,自主设计,在教师指导下得以实现。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开设,使学生不仅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及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技能,而且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初步了解与感知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与方法,加强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道波.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促进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J].青岛海洋大学高教研究,1998,(4):26.
[2]向枭,何利君,沈忠明等.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256-258.
在水产养殖的水体中,由于水池内很多有机物的发酵反映,会让水体中生成许多的还原性中间产物,例如硫化氢、亚硝酸盐以及氨氮等等,这些产物对于很多养殖鱼类来说会产生较大的不良影响,同时在水体中存在很多水生生物,特别是一些微生物如细菌或寄生虫,这些相对来说容易造成危害的微生物绝大部分是条件致病菌,在水体稍微恶化的情况之下,很多鱼类产品由于自身抵抗能力降低会导致致病菌的毒性左右更大,从而对水产品形成更大的伤害。因此我们必须要控制好水体中的有毒物质。解决对策:第一,要对养殖区域进行定期换水,适当的加注新水;第二,要有计划的科学的进行施肥或者投饵,合理的使用药物,避免水体自身形成污染;第三,尽量多选择使用微生物药剂,例如光合细菌和芽孢杆菌,利用微生物的特性将水体中的各种有害物质进行分解,从而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微生物药剂的同时必须注意避免使用杀菌药物,以免同时将微生物杀死,减少其使用效果;第四,对老化的养殖池塘进行适度的改良,可以在每个生产周期之间的冬闲时候,将水体中多余的淤泥进行清除,同时对池塘进行消毒,将残留在淤泥中的有害物质消灭;第五,对水体直接进行消毒,进排水渠道必须分开,建造蓄水池,通过一些过滤消毒等步骤,让水体能够达到相关标准。
二、PH值高低的影响及解决对策
一方面,PH值太高或者太低对养殖鱼类会产生极大的危害,甚至造成鱼类成批死亡;当PH值偏低时,水体为酸性,这时养殖鱼类的血液PH值会随之降低,鱼类的载氧能力不足,容易导致生理缺氧,虽然水体并不缺氧,但是还会看见鱼类浮头的现象,耗氧量降低会让鱼类的新陈代谢速度减缓,虽然提供了充足的事物,但是鱼类始终保持在饥饿的状态;另一方面,当水体中PH值过高或者过低,对于水体的水质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当水体中PH值小于6时,水体中大约有90%左右的硫化物以硫化氢的形式存在,这样就加强了硫化物的毒性,而当PH值超过8点之后,很多氨离子会产生有毒的氨气,不利于鱼类成长。总之,如果不好好控制PH值,那么其对水产养殖的造成的损失是非常大的。解决对策:首先是PH值过低的解决对策,在水体内要尽量避免使用漂白粉,而是选择使用生石灰来提升水体的PH值,用量大约是平均水深1米使用生石灰1.5到2kg左右;此外还可以选择将生石灰进行定期播撒,以改变水体PH值不平衡的现象,此方法每次使用生石灰的量大约是每平方米200到300克左右。其次是解决PH值过高的解决对策,当水体中PH值过高时就不能使用生石灰来处理,而是应该选择漂白粉或者醋酸等来降低水体PH值。此外,对于水体PH值过高的情况,必须经常注入新水,还应该及时定期的对水体的PH值进行检测。
三、蓝藻对水产养殖的影响及解决对策
到水产养殖的中后期,水体中蓝藻增多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一问题的解决必须要从蓝藻不同的生产阶段来进行治理。蓝藻喜欢在温度较高、偏碱性和含有较多有机质的水体中生长。蓝藻的生命周期通常会达到30天,其中分为生长期、高峰期及老化期。如果水体中蓝藻过多会让水体呈现出蓝绿色,当蓝藻泛滥时水塘的四边会形成一层浅绿色的油膜,让水体变得更加清瘦,遇到天气突然变化时会造成水质更加恶化,严重时导致水产成批死亡。解决对策:首先是蓝藻的生长期,在这一阶段蓝藻是很难被发现的,但是遇到高温的天气时,水体的透明度如果比平时低,那么蓝藻就可能会大量爆发,这一阶段要特别注意放养的密度,最大限度的降低水体中有机物的残量,或者可以使用微生物药剂让有机物加快分解;其次是蓝藻的高峰期,这一阶段会导致水体更加恶化,造成鱼类死亡,而唯一的处理方式就是泼洒硫酸铜、强氧化剂,再配合增氧气机双管齐下,同时注意观察水体的变化;最后是蓝藻的老化期,在这一阶段,池塘中的水体会呈现暗黑色,在下风口产生黑绿色油膜。这时蓝藻正处在新老交替的过程中,其活性不高,可以选择加注新水或者喷洒微生物药剂来进行处理。
关键词 脱氮硫杆菌;自养反硝化;水产养殖;分子生态学
中图分类号 S9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4-0252-03水产养殖业是我国发展最为迅速的行业之一,对我国渔业经济的贡献很大。随着高密度、规模化的水产养殖的蓬勃发展,养殖生态环境质量日益下降,养殖环境污染不容忽视。一些传统的通过投加化学物质来控制养殖环境中的硫化物以及亚硝酸盐含量的方法收效甚微,且可引来诸如蓄积残留等更多的环境问题。近年来,人们开始尝试在养殖水体中使用生物降解转化方法来改善养殖水体的生态环境,以达到健康养殖的目标。因脱氮硫杆菌具有脱氮和脱硫的双重特殊性质,同时又是严格自养兼性厌氧型微生物,所以近年来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1 养殖水体中的主要有害物质及控制
1.1 亚硝酸盐
氮在水体中以氮气、游离氨、离子铵、亚硝酸盐、硝酸盐和有机氮的形式存在。总氮和总磷一直被认为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因子,而氨氮和亚硝酸盐氮是养殖过程中引起鱼类疾病的关键环境因子,尤其是亚硝酸盐浓度的超标(亚硝酸盐向硝酸盐转化不完全),是近年来鱼病发生的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养殖中发现,鱼类易患“棕血病”,这是因为亚硝酸通过鱼类鳃和体表进入到血液,与血红蛋白结合生成高铁血红蛋白,失去携氧能力,血液成棕色。作为强氧化剂,亚硝酸盐进入血液后扰乱氮排泄,降低氧合血红蛋白水平使各组织缺氧,低浓度时可使抵抗力下降,易患各种疾病[1];我国淡水渔业用水标准规定,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含量应控制在0.2 mg/L以下,集约化养殖技术能够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对水体中亚硝态氮的控制[2]。目前用生物降解转化法降低养殖水体亚硝酸盐含量是颇为有效的方法。
1.2 硫化物
养殖水体中,大量残饵、死藻、养殖生物排泄物等沉到水底增加了底部有机物含量,从而增加了硫化物的含量。硫化物作为重要污染物之一,同时也是监测养殖水环境的重要化学指标,对鱼虾类的生长危害较为严重,毒性很大。水体中硫化物包括溶解性的H2S、HS-、S2-,以及存在于悬浮物中的可溶性硫化物和酸可溶性金属硫化物[3]。硫化物可与养殖生物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产生硫血红蛋白,降低了机体中血液的携氧能力。同时,硫化物对养殖生物的鳃组织具有很强的刺激和腐蚀作用,可使组织产生凝血性坏死,引起生物呼吸困难,血液、肾中硫代硫酸盐水平增加,大于2 mg/L可致养殖生物死亡。故我国渔业水质标准中规定其在水质中含量不得超过0.2 mg/L。管越强等[4]发现日本沼虾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力随硫化物浓度的升高而增强,其免疫系统对硫化物有一定的耐受力,而当硫化物浓度过高时,沼虾的免疫能力降低,对机体抗氧化系统产生显著的影响。余 静等[5]以过氧化物酶(POD)和酚氧化酶(PPO)作为指标,研究了硫化氢胁迫对罗氏沼虾的影响,结果发现POD和PPO酶在低浓度硫化氢处理下的活性显著提高,可能是对虾体内免疫系统应激反应的表现,当硫化氢浓度超过耐受范围后,细胞就会造成严重损伤,POD和PPO酶活力降低,这与管越强试验研究结果相似。
1.3 养殖水体中主要有害物质的控制
目前控制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氮和硫化物的方法很多,水培植物(如浮床栽培空心菜[6]、凤眼莲、水花生、莴苣等)异养反硝化、自养反硝化、异养和自养相结合的方法等均有报导。不足的是水培植物的脱氮效率很低,谭洪新等[7]在研究水栽培蔬菜对养鱼废水的水质净化效果时发现,水培蔬菜对硝氮的去除率只有3.7%;吴 伟等[8]通过在池塘水体中栽种以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为主的水生植物,并添加活菌含量大于108 g/L微生物制剂,构建了水生植物—微生物强化系统,研究该系统对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养殖水体的生物净化效果。研究表明,当水体中添加的微生物质量浓度为1.0 mg/L时,适宜的水生植物覆盖率为40%,水生植物—微生物强化系统是一种良好的日本沼虾养殖水体生物净化系统。而水生植物与微生物相结合净化水体,效果虽然较为显著,但水生植物的栽培占面积较大,依然不是最理想的选择。故利用高效的具有反硝化脱硫功能的微生物净化养殖水质、控制亚硝酸盐和硫化物显得尤其重要。
由于水产养殖需要保持充足的溶氧量,所以厌氧反硝化菌脱氮无法发挥正常的作用。具有一定溶氧量的养殖水体更有利于好养或兼性反硝化菌发挥作用。好养或兼性反硝化菌将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转化成气态氮,且可将氨在好氧条件下直接转化成气态产物。
2 脱氮硫杆菌的性质和作用原理
2.1 脱氮硫杆菌的生长特性
1904年,Beijerinck首先分离得到脱氮硫杆菌(Thioba-cillus denitrificans),其属于硫杆菌属;具有代表性的硫杆菌属有排硫杆菌(Thiobacillus thioparus)、氧化硫杆菌(Thiobac-illus thiooxidans)、脱氮硫杆菌(Thiobacillus denitrificans)和新型硫杆菌(Thiobacillus novellus)。脱氮硫杆菌广泛存在于土壤、底泥、淡水和海洋沉积物、矿山排水、工厂、污水处理池和消化池;对温度和pH值的变化敏感,最适生长条件pH值为6.5~8.0,最适温度28~30 ℃。脱氮硫杆菌为革兰氏阴性化能自养细菌,电镜观察,菌细胞短杆状、单个、成对或短链状排列,具有单根极生鞭毛,无芽孢,菌体大小约为0.3~0.8 μm×0.8~3.0 μm。能在好氧和厌氧条件下以硫代硫酸盐和 S2-作为能源、以CO2作为碳源进行生长,厌氧条件下可以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还原为N2。该菌生长缓慢,无明显的稳定期且稳定期持续时间较短,随后进入衰亡期[9-10]。
2.2 脱氮硫杆菌反硝化原理
脱氮硫杆菌能在好氧和厌氧条件下以硫代硫酸盐和S2-作为能源、以CO2作为碳源进行生长,厌氧(兼性厌氧)条件下可以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还原为N2。正因为脱氮硫杆菌以二氧化碳为碳源,对鱼类有害的亚硝酸盐、硫化氢等均可被氧化为无毒的物质,同时减低了水体中的生物消耗量和化学耗氧量。其反硝化过程如下:脱氮硫杆菌胞内含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和5-磷酸核酮糖激酶,可通过卡尔文循环途径来固定CO2。脱氮硫杆菌以还原态硫作为电子供体,同时以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将其还原为N2,完成自养反硝化过程[11]。厌氧条件下,脱氮硫杆菌氧化硫的反硝化过程具体如下:
1.1 S+0.4 CO2+NO3-+0.76 H2O+0.08 NH4+0.08 C5H7O2N+0.5 N2+1.1 SO42-+1.28 H+ (1)
0.844 S2O32-+NO3-+0.347 CO2+0.434 H2O+0.086 NH4++0.086 HCO3-0.086 C5H7O2N+0.5 N2+1.689 SO42-+0.697 H+(2)
0.421H2S+0.421HS-+0.346 CO2+0.086 NH4++0.086 HCO3-+NO3-0.086 C5H7O2N+0.5 N2+0.842 SO42-+0.434 H2O+0.262 H+ (3)
从NO3-还原到N2,经一系列连续的4步反应完成:NO3-NO2-NON2ON2,分别由以下酶进行催化:硝酸盐还原酶、亚硝酸盐还原酶、一氧化氮还原酶、一氧化二氮还原酶。通常细菌能否用于脱硫工艺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在于细菌产生的硫是积累在细胞内还是在细胞外。如果积累在细胞内,必然会产生大量的含硫细胞。这样硫的分离就比较困难,为此必须选择在细胞外形成硫的细菌,而脱氮硫杆菌即是具有这种特征的细菌。脱氮硫杆菌的优点:一是严格自养,不需要投放有机物作为碳源,节省开支,同时也不会引入额外的有机物,避免水体的二次污染;二是产生极少量的污泥,能将污泥处理量降低到最小[12];三是不仅能在厌氧条件下生长,还可以利用硫化物。
3 脱氮硫杆菌的应用研究
鉴于脱氮硫杆菌具有脱氮和脱硫的特殊性质,近年来对脱氮硫杆菌的应用研究十分活跃。脱氮硫杆菌是典型的硫自养反硝化菌,有关研究主要集中在防腐应用、油田废水处理领域。作为微生物腐蚀的主要菌种之一的硫酸盐还原菌(SRB),脱氮硫杆菌能够与SRB共存,以氮源反硝化作用,抑制腐蚀性产物硫化物的产生,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SRB的生长,起到一定的防腐作用。汪梅芳等[13]利用静态挂片以及交流阻抗法(EIS)研究了脱氮硫杆菌对碳钢微生物的腐蚀影响,研究发现T. denitrificans的胞外高聚物增加了生物膜的致密性,阻碍了电荷传递过程,也降低了SRB的腐蚀。秦 双等[14]将脱氮硫杆菌经培养活化后用于抑制老化油储油罐污水及油田废水中微生物腐蚀及脱除硫化物,发现加入TD生物制剂后,污水中FeS的去除率可达42.85%;污水中无机硫化物的总量去除率可达91.05%。脱氮硫杆菌的加入降低了污水中腐蚀性硫化物的含量,进而减缓油水界面层对基体材料的腐蚀破坏,同时降低界面附近SRB的生长及活性硫化物的产生,从而抑制了恶臭污染物硫化亚铁对环境的危害。
近年来,利用脱氮硫杆菌来处理地下水和饮用水这一自养反硝化工艺也得到了广泛应用。Koenig等[15]在1997年进行了用脱氮硫杆菌处理垃圾填埋场渗滤污水,在填充不同粒径硫磺的固定床反应器系统来处理硝酸盐浓度高达400 mg/L的污水,为以后高浓度硝酸盐污水处理提供了可行的依据。张承中等[16]利用脱氮硫杆菌接种至生物滴滤塔用于净化硫化氢气体浓度高达2 000~3 000 mg/m3,对硫化氢的脱除率高达92%,为工业化应用中处理高浓度的硫化氢气体提供了依据。
同时脱氮硫杆菌在矿体地下水以及矿体围岩地下水中活动性强,而在一般岩石或松散沉积物的地下水中活动较弱。因此,脱氮硫杆菌可以作为指示性微生物,作为矿化的直接指标。
4 脱氮硫杆菌筛选驯化以及分子生态学水平上的研究
因脱氮硫杆菌生长缓慢,对温度以及盐度的耐受性不强等限制了其应用,对于养殖水体而言,从养殖水体污泥中有效的筛选、培养和驯化脱氮硫杆菌,因温度、pH值等是脱氮硫杆菌生长的主要影响因素,因而可通过建立温度、pH值梯度进行稳定性驯化培养。采用添加特殊指示剂的培养基对脱氮硫杆菌也可以进行初步筛选,通过反硝化过程碱度变化,相应指示剂颜色变化,即可在筛选平板上出现特殊颜色的菌落。牛建敏等[17]从湖水、底泥、土壤、厌氧污泥等不同环境中采集菌种从培养、分离得到10种脱氮硫杆菌菌株,不同环境中脱氮硫杆菌在生理生化上存在差异,通过比较它们的硝酸盐氮去除速率,以期获得活性更强以及工程应用价值最大的菌株。同时,深入探讨脱氮硫杆菌的基因组学、蛋白组学技术,利用基因重组、基因改组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构建高效基因工程菌,从而提高其生物脱氮的效率,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养殖水体单靠脱氮硫杆菌单一菌株想达到高效率的脱氮除硫效果,还是有很大困难的,如若将脱氮硫杆菌与其他具有不同净水功能的微生物菌株复合使用,根据治理对象的不同以及各种菌生理功能的差异,进行组合并采用多种工艺手段,以期达到治理大面积养殖水域的目的。目前,养殖水体中微生态制剂所涉及的微生物包括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等[18-20]。如养殖水体净化有关研究[21],从富营养化的养殖水体中分离筛选得到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污染物治理菌株,如硫化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光合细菌、生物絮凝菌等,经优化配伍成性能优良的复合功能菌,因它们在生长过程中能产生的有用物质及分泌物质成为相互或各自的生长基质,形成一种共生增殖关系,从而达到有效净化养殖水体的目的。徐军祥等[22]首先从高盐高硫废水中活性污泥中获取脱氮硫杆菌,在不同浓度梯度下进行耐盐能力稳定性驯化培养,以获得耐盐脱氮硫杆菌,并与硝化菌混合培养形成复合菌剂,采用生物强化技术原理投加至废水。结果发现投加复合菌能加快COD降解速度,增强耐负荷冲击能力,提高COD、NH3-N和硫代硫酸盐(THS)的去除率。所谓的生物强化技术(bioaugmentation)即是为了提高原系统的废水处理能力,向原系统中投加从自然界中驯化筛选的优势菌种或通过基因重组技术产生的复合菌,以去除某一种或多种有害物质的方法。该技术自20 世纪80年代以来被广泛研究。
近年来,固定化微生物脱氮技术在养殖水质的控制上应用广泛,其优点包括在污废水脱氮治理中能够长期保持活性;可重复使用,节省投资;易于固液分离;有利于屏蔽或减少土著微生物、毒性物质及外界环境变化的干扰,可使含氮污水达到更好的修复效果[23]。因此,尝试将脱氮硫杆菌固定化投放到养殖废水中以便高效利用也是未来研究工作中所要努力的方向。也有研究将脱氮硫杆菌与形成絮凝体的异养细菌一起培养使脱氮硫杆菌得到固定化,从而形成性能良好的絮凝物以除去H2S。
据统计,目前人们能够培养的微生物不足环境微生物总量的3%。近些年来,分子微生态学和现代生物化学的迅速发展推动着养殖水体微生物学的发展,人们逐渐通过分子生态学技术深入研究环境微生物如RLP技术用于研究环境微生物多样性;用DGGE 技术研究反硝化微生物基因多样性,车 轩等[24]PCR-DGGE技术从总DNA中扩增出目标16 S rDN断,再对扩增的16 S rDNA进行DGGE分析,对凝胶染色并进行条带统计分析和切胶测序,使用序列数据进行同源性分析并建立了系统发育树。其中,RT-PCR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环境反硝化微生物种群的定量研究。因为硫杆菌属种类较多,种间差异不大,因而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其进行分类鉴定,如运用16 S rDNA分析来鉴定脱氮硫杆菌,是更具优势的也是较普遍的一种方法。
脱氮硫杆菌作为氮素循环的重要微生物,其分子生态学上的研究不是很深入,因此提出了脱氮硫杆菌专一性PCR引物和探针,已经成为微生物生态学的迫切要求。赵阳国等[25]研究设计了脱氮硫杆菌在种级水平的专一性PCR引物/探针。脱氮硫杆菌专一性引物/探针的提出,将为不同生态环境中该种微生物的时空分布、结构动态以及实时定量等研究提供分子生物学工具。Robert S运用外源DNA探针从质粒库中分离出来2种转录脱氮硫杆菌1,5-二磷酸核酮糖的基因,并运用限制性酶分析2种基因的长度大小。此次研究也为脱氮硫杆菌在分子水平上的研究及应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5 脱氮硫杆菌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前景与展望
目前对自养反硝化菌脱氮硫杆菌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于饮用水、地下水、废水处理、防腐应用,而对养殖水处理的研究报道则较少。因循环水养殖系统具有节省空间、节约水资源、高产、高回报效益的优点的,作为我国水产养殖业现代化的支撑技术力量,该体系为工业化水产养殖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模式。鉴于自养反硝化菌的诸多优点,有研究试着将脱氮硫杆菌运用到循环水养殖系统。自养反硝化过程会消耗一定的碱度,并且RAS系统水是循环使用的,所以长期下去可能有硫酸根的积累,而随着硫酸根浓度的升高反过来又会抑制脱氮速率。车 轩[26]综述了在循环水养殖系统(RAS)中运用脱氮硫杆菌除硝酸盐的可行性,他提出将产生碱度的异养反硝化与自养反硝化进行集成,具有极大的潜力。将二者集成的脱氮方法具有两大优势:一方面碳源的消耗远远低于完全异养反硝化脱氮;另一方面使硫酸盐浓度得到有效控制。因此,在养殖水处理的实际应用中具有极强的可行性。有研究采用硫酸盐还原菌、脱氮硫杆菌和异养反硝化菌在生物滴滤塔中的填料表面进行挂膜,进行同步脱除SO2和NO试验,通过不同菌种的协同作用,SO2气体平均去除率达到了97.6%,而NO气体的平均去除率达到了51.4%。
而Sora运用MSC(modified spent caustic)即改良的废碱液投加到以硫为电子供体自养反硝化过程中去以补充消耗的碱度,使反硝化进程能持续的进行;同时SC的应用证实了污水脱氮的高效性,即COD/N的比值较低。若COD和TN含量过高的话,还要考虑到SC的添加剂量问题。
6 小结
自养反硝化技术对养殖水体净化的应用方面较小。有关耐盐、耐高低温的脱氮硫杆菌菌株的筛选驯化研究还需进一步加强,对脱氮硫杆菌尤其是分子水平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目前,硫自养反硝化技术还处于实验室研究及中试阶段,如果考虑将脱氮硫杆菌等反硝化细菌应用于河流、湖泊、鱼虾等养殖水体或自然水体中,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功能是否稳定将有待探讨,目前相关研究已经证明脱氮硫杆菌对养殖水体生物无害,但是否影响水体中其他有益微生物的生态位,还有待探讨未来致力于脱氮硫杆菌上的研究还很多,任务更繁重。
7 参考文献
[1] 张亚娟,王超,刘存歧,等.氨态氮和亚硝态氮对日本沼虾酚氧化酶活力及血蓝蛋白含量的影响[J].水产科学,2010,29(1):31-34.
[2] 吴美仙,李科,张萍华.反硝化细菌及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1(4):468-471.
[3] 吕研.水体中硫化物的毒性及防治措施[J].黑龙江水产,2008(4):20-21.
[4] 管越强,裴素蕊,李泽健.急性硫化物胁迫对日本沼虾免疫系统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J].水生态学杂志,2011,32(6):89-94.
[5] 余静,许燕,王芳.硫化氢对罗氏沼虾4种组织中POD,PPO酶活力的影响[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0(5):546-550.
[6] 宋超,陈家长,戈贤平,等.浮床栽培空心菜对罗非鱼养殖池塘水体中氮和磷的控制[J].中国农科通报,2011,27(23):70-75.
[7] 谭洪新,罗国芝.水栽培蔬菜对养鱼废水的水质净化效果[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1,10(4):293-297.
[8] 吴伟,瞿建宏,王小娟,等.水生植物-微生物强化系统对日本沼虾养殖水体的生物净化[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1,27(5):108-112.
[9] 张忠智,鲁莽,魏小芳,等.脱氮硫杆菌的生态特性及其应用[J].化学与生物工程,2005(2):52-54.
[10] 车轩,罗国芝,谭洪新,等.脱氮硫杆菌的分离鉴定和反硝化特性研究[J].环境科学,2008,29(10):2931-2937.
[11] SORA,JAECHEUL Y,LMGYU B,et al.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dynamics in a mixotropHic nitrogen removal process using recycled spent caustic under different loading conditions[J].Bioresource Technology,2011,102(15):7265-7271.
[12] 任延丽,靖元孝.反硝化细菌在污水处理作用中的研究[J].微生物学杂志,2005,25(2):88-92.
[13] 汪梅芳,刘宏芳,龚亚辉,等.脱氮硫杆菌对碳钢微生物腐蚀的影响[J].材料保护,2003,36(4):23-31.
[14] 秦双,任斐,王玮,等.恶臭腐蚀性硫化物的微生物治理研究[J].腐蚀研究,2010,24(12):1-9.
[15] KOENING A,刘玲花.脱氮硫杆菌处理垃圾填埋场渗滤污水的研究[J].环境科学,1997,18(5):51-54.
[16] 张承中,邢怡,郭明菲,等.脱氮硫杆菌接种生物滴滤塔净化H2S气体研究[J].环境工程,2008,26(2):33-35.
[17] 牛建敏,李睿华.不同环境中脱氮硫杆菌的分离、培养及其去除硝酸盐的研究[J].环境工程,2009(27):226-229.
[18] 付保荣,曹向宇,冷阳,等.光合细菌对水产养殖水质和水生生物的影响[J].生态科学,2008,27(2):102-106.
[19] 李卫芬,张小平,宋文辉,等.芽孢杆菌对草鱼养殖水质调控作用的研究[J].渔业现代化,2011,38(4):22-26.
[20] 吴伟,余晓丽.固定化微生物对养殖水体中NH4+-N和NO2--N的转化作用[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2001,7(2):158-162.
[21]冯春晖,于岚,郑先强,等.养殖水体复合功能菌的分离及其性能[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5,18(5):30-32.
[22] 徐军祥,姚秀清,杨翔华,等.耐盐复合菌剂生物强化处理高盐高硫废水[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7,29(6):467-471.
[23] 肖晶晶,郭萍,霍炜洁,等.反硝化微生物在污水脱氮中的研究及应用进展[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32(12):97-102.
[24] 车轩.脱氮硫杆菌的反硝化特性和自养反硝化工艺研究[D].上海:上海海洋大学,2008.
关键词 淡水鱼致病菌;中草药;抗生素;药敏试验
中图分类号 S9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9-0254-02
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规模的扩大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养殖环境日益恶化,近年来水产养殖病害发病率越来越高。细菌性疾病是水产养殖动物最重要的疾病之一,2005年以来暴发的生物源性疾病中,细菌性疾病所占比例超过55%,严重制约了水产业的发展[1]。由于渔民缺乏基本的药理知识,存在滥用抗生素类药物的现象,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给细菌病的防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选取了迟缓爱德华氏菌、嗜水气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和藤黄微球菌5种常见淡水鱼的致病菌进行体外中西药抑菌试验,旨在为淡水鱼细菌病防治提供依据,减少致病菌耐药菌株的产生。
金黄色葡萄球菌、嗜水气单胞菌、迟缓爱德华氏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和藤黄微球菌,均是淡水养殖动物最常见的致病菌,它们的大量繁殖给淡水鱼类养殖业带来巨大威胁。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毒力最强的引起化脓性疾病的化脓菌,可以产生溶血毒素、肠毒素、血浆凝固酶等毒素和酶,引起水生动物外伤化脓死亡[2]。嗜水气单胞菌通常能够引起的疾病多为暴发性传染病,患病水生动物死亡率较高,通常导致鱼、鳖、鳗、牛蛙及蚌等水生动物的败血症及局部感染[3]。藤黄微球菌是黄鳝出血病的主要病原,黄鳝感染后出现体表弥散性出血、红肿外翻、肝脏肿大出血等症状并造成高死亡率[4]。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是近年来引起斑点叉尾鮰高致死性、传染性疾病的主要病原之一,发病鱼主要出现体表褪色斑、脱肛、严重肠炎和腹水等病征,并以肠套叠为主要病理特征,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在90%以上,造成的经济损失极其严重[5]。迟缓爱德华氏菌能引起黄颡鱼食欲减退、离群缓游、反应迟钝,后期鱼嘴周边及各鳍充血斑,下颌皮肤破损出血呈圆形孔洞[6]。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供试菌株为迟缓爱德华氏菌、嗜水气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和藤黄微球菌,均由湖南农业大学水产微生物实验室提供。将菌转接到30 mL液体培养基中,30 ℃振荡培养24 h,离心取菌体,用无菌生理盐水稀释成5.0×107个/mL菌悬液备用。
1.2 试液与试纸制备
1.2.1 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供试中药材五倍子、大黄、金银花、黄芩、陈皮、黄连、板蓝根、黄柏、连翘、黄梅购于湖南农业大学养天和大药房。采用水煎煮法,每种中草药分别取5 g,加水50 mL,浸泡30 min,煎煮沸腾后文火煮30 min,过滤煎液,将药物残渣继续煎煮,共煎煮3次,合并滤液,浓缩至5 mL,使含药量为1 g/mL,于4 ℃下保存(48 h内使用)。
1.2.2 抗生素药液的配置。抗生素药品强力霉素、盐酸左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红霉素、甲硝唑、土霉素、氟苯尼考、氟强先锋、呋喃妥因分别按照一定的浓度配成药液,于4 ℃下保存备用。
1.2.3 联合药敏试验药敏纸片制备。将新华1号定性滤纸用打孔器打成直径为6 mm的纸片,于121 ℃下灭菌30 min,再于100 ℃下烘干;将灭菌后的纸片放于药液中浸泡并翻动30 min;然后将纸片在无菌干燥培养皿中摊开,吹干,再置于无菌加塞小瓶中,最后置于干燥器中或者冷冻保存备用。
1.3 体外药敏纸片抑菌试验方法
接常规方法用灭菌棉签蘸取菌液,均匀涂布于营养琼脂平板表面,静置5~10 min,在无菌条件下,用无菌的眼科镊子取各种药物纸片放置于培养基表面,每个平板4~5片,并轻轻按压,使其紧贴其上,正放5~10 min,待干后,轻轻倒置于28 ℃温箱内培养24 h,取出,测各药物纸片周围抑菌圈的直径,参照一般抗菌药物判定标准及文献介绍新药标准[7](表1)进行综合判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抗生素抑菌效果
从抗生素的抑菌效果(表2)可知,5株致病菌对强力霉素、诺氟沙星、红霉素、甲硝锉、氟苯尼考、呋喃妥因敏感,其中强力霉素、红霉素、氟苯尼考、甲硝锉的抑菌效果最好,抑菌圈的直径均达到20 mm以上。迟缓爱德华氏菌、嗜水气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氟强先锋中度敏感,而藤黄微球菌对氟强先锋则表现出耐药性。这5株菌对盐酸左氧氟沙星均不敏感。
2.2 中草药抑菌效果
从中草药抑菌效果(表3)可知,五倍子、大黄对5株菌的抑菌效果最佳,黄芩次之;金银花对藤黄微球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抑菌效果很好,抑菌圈的直径分别为23 mm和20 mm,而对其他菌株不敏感;黄梅、板蓝根、连翘、陈皮对5株菌不敏感,中西药对5株常见水产动物疾病致病菌的抑菌效果分别见图1~图5。
3 结论与讨论
长期用药,特别是不合理的使用抗生素,使得大量的病原微生物产生了耐药性,许多疾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药物的寿命缩短,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因此,如何正确、科学使用药物,延长药物的使用寿命;找到合适中草药替代抗生素是目前的重要任务。药敏试验方便快捷,可在短时间内筛
选出最佳的治疗药物和最佳剂量,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进行针对性治疗,能及时有效地控制疾病的感染,降低渔民的损失;利用中草药替代抗生素,能有效缓解因为过量或者滥用抗生素引起的耐药性。由试验结果可知,中草药中五倍子和大黄对各类致病菌的抑菌效果最佳,在生产实践中,可以用五倍子和大黄代替抗生素治疗淡水鱼病,也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4 参考文献
[1] 于海罗,于津,肖克宇.洞庭湖区域乌鳢养殖主产区养殖情况调查及分析[J].当代水产,2010(6):64-67.
[2] 杜锐,韩文瑜,雷连成.动物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检测[J].中国兽医科技,2005,35(3):230-232.
[3] 郭松林,关瑞章,冯建军,等.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对美洲鳗鲡血液和生化指标的影响[J].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4(2):13-17.
[4] 彭彬,杨光友,陈晓利,等.黄鳝藤黄微球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1,20(3):405-411.
[5] 汪开毓,黄锦炉,肖丹,等.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脂多糖对斑点叉尾鮰免疫保护作用[J].水生生物学报,2012,36(3):433-440.
2、致病原因
1、从微生态学角度讲,鱼类气单胞菌感染的发生是鱼、细菌和生态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常态下,3者处于动态平衡,单胞菌不呈致病作用。当生态环境突变(如水温升高、有机质浓度增加)或受到污染时,动态平衡遭到破坏,处于“静态”的条件致病菌被“激活”,迅速大量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等致病因子,此为致病之外因。
2、在饲养池中高密度饲养的各种鱼类,与在河湖海洋等自然水体中生活的鱼类所承受的环境压力是不同的,前者所受到的应激性刺激要显著地高于后者。正是由于养殖鱼类频繁地遭受各种应激因子的刺激,才导致了饲养鱼类免疫力下降,对各种传染病的易感性增加。此为致病之内因。在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下,导致鱼病的暴发与流行,国内诸多报道也证实了这1点。
3、发病特点及应注意问题从鱼类的感染类型来分析,单纯感染、原发性感染较少。正常鱼体内分离出多种条件致病菌且共生于同1鱼体,这1事实说明水体中存在有利于它们生长繁殖的共同条件,因此在致病过程中往往起到协同作用,引起混合感染、继发感染,使病情更加复杂化、严重化,故在鱼类细菌性疾病防治中同样不可忽视。同时,有关文献指出:寄生虫寄生于体表或鳃上,而其本身往往是带菌者,鱼体皮肤被寄生虫损伤后,细菌就会大量侵入体内,促使疾病暴发且较严重。故在鱼病防治中要注意检查和杀灭寄生虫。
4、控制对策近年来,由于水产动植物病害的日趋严重以及防病技术滞后,渔农为了挽回损失,或盲目用药,或加大用药浓度污染了水域环境,造成了水产动物的抗药性,降低了鱼产品的品质,这1切将会直接威胁人类的安全。在1993年泰国曼谷召开的亚洲水产养殖病害会议上,与会知名专家提出了“水产动物健康养殖”的问题,把病害的控制与环境的改善紧密联系起来。为此笔者根据实践经验和有关文献,提出如下控制对策。
关键词:水产养殖 水体 疾病预防 优化
一、对鱼塘彻底消毒
清塘消毒包括清除池底污泥和池塘消毒两个内容。一般老池塘每年都要清除池底淤泥,只保留底泥10~15cm即可。老鱼塘致病因子较多,应注重清塘杀菌防病,这是控制养鱼少生病的关键。应选择晴好天气进行清塘消毒工作。一种方法是干法清塘,即按每亩鱼塘用生石灰75~100kg或漂白粉3~4kg加水溶解,在全池均匀泼洒。泼洒后应让池塘曝晒几日,并用耙子全池耙动,以达到充分消毒防病的作用,还可以中和淤泥中的有机酸、硫化氢等,改变酸性环境,使淤泥呈弱碱性,有利于鱼类的生长繁殖。另一种方法是带水清塘,按每米水深每亩用生石灰130~150kg或漂白粉10~12kg溶化后全池泼洒。泼洒时要到边到位,尤其池塘四周不要忽视。
二、创建优质水体环境
池塘消毒后就要进水,进水必须进行水体消毒,既可以在池水进入池塘后用生石灰带水消毒,也可设单独的消毒池,养殖用水经过消毒后再使用。同时,池塘要保持适宜的水深和优良的水质及水色。在养殖的前期,因为鱼类个体较小,水温较低,池水以浅些为好,有利于水温回升和饵料生物的生长繁殖。以后随着个体长大和水温上升,应逐渐加深池水,到夏秋高温季节水深最好达1.5m以上。水色以淡黄色、淡褐色、黄绿色为好,透明度25~35cm。
三、科学放养
养殖中应放养健壮的种苗,并采取适宜的密度。放养的种苗应体色正常,健壮活泼。利用某些养殖品种或群体对某种疾病有先天性或获得性免疫力的原理,选择和培育抗病力强的苗种作为放养对象,可以达到防止该种疾病的目的。最简单的办法是从生病池塘中选择始终未受感染的或已被感染但很快又痊愈了的个体,进行培养并作为繁殖用的亲体,因为这些鱼类的本身及其后代一般都具有了免疫力。所有鱼种下池前均用高锰酸钾或食盐水溶液进行浸体消毒。放养密度应根据池塘条件、水质和饵料状况、饲养管理技术水平等,决定适当密度,切勿过密。
四、控制饵料肥料的投放
投饵工作在保持池塘水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投饵过多就会造成水体污染,水质富营养化,有毒物质积累,水环境恶化,病原微生物繁殖,使鱼生病。可以在计算鱼种体重测算投饵量的前提下,通过设置饵料台,观察鱼类摄食情况,根据剩料多少来调整投喂量。饵料要求质量高。饵料及其原料绝对不能发霉变质,饵料的营养成分要全,特别不能缺乏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应是对环境污染少的环保饲料。同时,要注意合理施肥。通过适度培肥,使浮游生物处于良好的生长状态,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和营养物质,从而培育出良好的水质,辅助鱼类生长。一般5~6月份以施有机肥为主,每7~10天一次;7~9月份以施化肥为主,每4~6天施肥一次。对于养殖鲢、鳙等为主的池塘,应根据水质情况及天气情况施肥,一般要求水质透明度在25cm左右,水色应以茶褐色为佳。同时应注意一次施肥量不宜过多,注重少施勤施。人畜粪等有机肥,每次每亩可施100~150kg;化肥每次每亩用尿素1kg或硫铵1.5kg,加过磷酸钙1~1.5kg。驯化养鱼池塘一般不施肥。
五、加强对水质的调控
一是改善生态环境。为了净化水质,增强鱼类的抗病能力,可人为的改善池塘中的生物群落和微生物群落。在养殖过程中,可定期的用生石灰泼洒消毒,改善环境,抑制病菌的生长和繁殖。
二是定期换水。换水是保持优良水色的最好办法,但要适时适量才有利于鱼类的健康和生长。当水色优良、透明度适宜时,可暂不换水或少量换水;在水色不良或透明度很低时,或鱼类患病时,则应多换水、勤换水。
三是及时增氧。通过增氧机的搅水作用,使池塘上下水层形成对流,增加整个池塘的溶氧量,使养殖鱼类后半夜不至于缺氧。底层溶氧增加,还可以加速物质循环,减少有毒物质的积累,使鱼类健康成长,增加抗病能力。
六、加强对养殖的管理
在对鱼类捕捞、搬运及日常饲养管理过程中应细心操作,不使鱼类受伤。每天至少到池塘上去检查1~2次,以便及时发现可能引起疾病的各种不良环境,尽量采取改进措施,防患于未然。同时要加强管理,日夜巡塘,调节水质,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塘内的死鱼、病鱼要及早捞起,远离深埋,以免病情蔓延或影响水质。在生病的池塘中用过的工具应当用浓度较大的漂白粉、硫酸铜或高锰酸钾等溶液消毒,或在强烈的阳光下晒干,然后才能用于其他池塘。还要防止水质变坏,在鱼类浮头或发病时,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救治。
七、使用药物防治
在鱼类进池前要用适当的药物对鱼类进行消毒,防止鱼类体表携带病原。鱼类进池后的药物防治最好改用内服药,将药物做成人工疫苗,用口服、浸洗或注射等方法送入鱼类体内。在多病季节到来时,针对某种常发疾病定期投喂药饵或谨慎向全池泼洒药物也是有效预防疾病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