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少数民族服务管理工作范文

少数民族服务管理工作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少数民族服务管理工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少数民族服务管理工作

第1篇:少数民族服务管理工作范文

【关键词】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

【作 者】孙鲁毅,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广西民族大学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主任。南宁,530006

【中图分类号】D6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6)06-0025-007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国家农村生产方式的变革、户籍制度的改革和城市的经济、教育和医疗等优势,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凸显并开始自由流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增长加快。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流动人口规模是2.21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6.58%,其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约为1600多万人,占全国总流动人口的 6.34%,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14.29%。历次人口普查统计显示,从1990年到2000年这十年间,汉族流动人口的年均增加15.61%,略高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14.9%的年均增幅。而从2000年到2010年10年间,汉族流动人口的年均增长率6.03%低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年均增长率7.21%。①这些数据表明,中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增长速度在明显提高,而且还有较大的流动空间。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在享受就业、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服务时遇到较多障碍,同时,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对城市生活的融入性较差,与城市社会生活几乎处于隔离状态。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快速增加,及其给城市的社会管理工作带来的新挑战,引起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目前,国家民委已先后分四批在全国选取28个城市开展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并起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办法》等文件,积极探索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措施办法,积累分类指导的经验,对加强和创新民族事务服务与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在学术界,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李俊清 [1 ]分析了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融入困难及其原因,主要表现在经济融入困难、社会融入困难、城市认同困难、公共服务困难、公共文化困难和民族宗教事务管理的困难五方面。 李吉和、卢时秀[2 ]等研究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体制机制建设,通过在浙江、南宁等地开展试点,建议形成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共同作用的服务主体,并将专业社会工作、公共服务机制、法律保障机制等嵌入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鼓舞管理体系内。陈晓娟 [3 ]、刘立祥 [4 ]等研究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模式的创新工作,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作为城市社会管理工作的一部分,针对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中存在服务主体单一、服务能力有限、服务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提出城市管理工作必须充分考虑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风俗习惯、和实际需求,采取灵活、有效的服务模式。

根据2015年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数据统计,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省内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省内流动人口的17.88%,跨省流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跨省流动人口的15.96%,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流出地和流入地都位居全国第一位 [5 ]。作为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最多和比例最高的城市之一,创新南宁“13456” 民族事务服务体系对其他地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南宁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特点及服务现状

(一)南宁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特点

1.人口数量多、民族成分多

南宁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至2014年末,全市户籍人口729.66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420多万,占总人口的59%左右,壮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超过55%,少数民族人口总数居全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首府之首。2012年末,南宁市的登记在注册流动人口达到了131.9万人,其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所占比例超过了四成,高达53万人,其中西北地区流入的少数民族每年就高达3000多人,回族、维吾尔族等流动人口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由此,南宁市也成为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最多和比例最高的城市之一,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数量多、民族成分多成了该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特点之一。

2.居住分散

南宁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中心下设的10个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站主要依据少数民族流动人群的聚居地区和活动集中区域来选址,分布在全市东、西、南、北、中各个区域。调研组走访了西乡塘区中华中路社区和良庆区大沙田街道银海社区,这两个社区处在不同市区,相距较远。服务站的分布范围反映了南宁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居住分散的特点。

3.受教育程度低

南宁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员主要来自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落后地区,其中来自西北地区的占了很大比例。大部分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受教育程度偏低,多数从事务工和经营本民族特色饮食、手工艺品、土特产等文化水平和科技含量要求较低的行业。总体上看,南宁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来源地、文化水平、就业方式等方面上都呈现出较为落后的特点。

(二)南宁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现状

为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结合南宁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特点,针对在实际生活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员遇到的问题,南宁市建立了“13456”民族事务服务体系。该服务体系模式被国家民委确定为“南宁模式”,与北京牛街模式、上海模式、广东模式、武汉模式并列为中国五大民族事务服务体系。通过对南宁市西乡塘区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中心、西乡塘区中华中路社区和良庆区大沙田街道银海社区的实地走访,我们了解到南宁市主要为来邕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六大服务,分别是:劳动就业服务、文化体育服务、卫生健康服务、法律援助服务、临时困难补助服务以及清真食品服务。

1.劳动就业服务

服务中心利用各辖区街道劳动保障机构平台,定期更新用工信息,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员介绍职业、提供劳动政策咨询、提供房屋商铺租赁信息、协助解决劳动纠纷等。在辖区街道建立创业街,实行统一管理,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提供商铺、摊位等创业场所,实现其就业。目前,服务中心在南宁市西乡塘区的大同二里、翠堤湾、石巷口、中草药行建立了创业街,优先考虑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入街入市。目前已有上百户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在创业街摆摊做生意,其中,中草药行创业街共有少数民族经营户27户,占整个中草药行经营户的51%;翠堤湾创业街共有20户经营户,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经营户占整个经营户的56%,主要经营水果、蔬菜、早餐等。对经营中有困难的经营户,每年还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服务中心在个体工商户中建立了少数民族创业孵化站点,让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在创业孵化站里既能解决基本生活费用问题,又能学习到实用技能技术,为今后创业打下基础。此外,服务中心还与辖区内的职业技术学校等相关机构合作,向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提供无偿或低偿的劳动技能培训以及举办科技知识讲座等,以提高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职业技能,为他们实现更好的就业打下基础。

2.文化体育服务

服务中心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来活跃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业余生活。一是举办专场文艺晚会,中心专程邀请专业艺术团队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献上文艺演出;二是组织专场电影晚会,开展了“情系少数民族――优秀电影进社区”公益放映活动;三是开展读书活动,服务中心利用辖区职工书屋、社区文化室等文化设施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提供文化服务;四是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免费提供活动场所、体育器械、健身器材等,方便他们进行活动。此外,在回族、藏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节日期间开展走访慰问活动,定期开展座谈会、汉(英)语角、讲座等交流活动。文化体育服务丰富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让他们体会到了服务中心的贴心关怀,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区的生活,从心理上认同所居住的环境。

3.卫生健康服务

服务中心着眼增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身体素质,开展卫生健康服务。一是开展医疗保健服务,服务中心依托辖区医疗诊所,对少数民族特困流动人员实行免上门服务费、免健康咨询费、免挂号门诊费、每年免费进行一次体检、免费建立个人医疗档案、酌减药费等“五免一减”服务。定期或不定期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提供免费体检、康检、妇检;二是关注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生理健康,加强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通过制作健康宣传板报,邀请专家开展知识讲座,提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等形式宣传和普及健康知识。

4.法律援助服务

服务中心成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法律援助站,协调律师、基层法律工作者等法律服务人员为经济困难和特殊案件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提供免费的政策法规咨询、无偿或低偿的法律援助。该项服务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开展法律普及宣传活动,提高流动人员的守法、用法维权意识;二是提供法律援助活动,通过城区法律援助中心、街道司法所等机构,为遭受不幸的困难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提供无偿或低偿的法律援助。

5.临时困难援助服务

服务中心以少数民族人员需求为导向,将少数民族弱势群体作为重点服务帮扶对象,帮他们出谋献策,排忧解难,渡过难关。一是开展联系帮扶活动。开展领导干部“联一帮十”结对共建活动,定期联系定期走访,及时帮助解决结队少数民族人员的实际问题和生活困难。二是制作服务联系卡。联系卡上公布有中心服务内容和热线电话号码,使少数民族群众的问题通过便民联系渠道得到及时发现,困难得到及时帮助,忧愁得到及时关心。三是协调解决困难补助。为帮助特困母亲、特困儿童、特困家庭的少数民族流动群众而发动社会各界捐款捐物;帮助特困家庭的子女上学提供困难慰问和补助;为特困家庭成员的死亡提供殡葬费用;协调教育部门,为入学困难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员适龄儿童提供受教育机会,对于那些新考入中学、大学的困难少数民族家庭子女,向上级部门争取金额不等的助学救助,以缓解这些家庭的负担。同时,对遭受意外伤害、突发重大疾病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提供抢救费用垫付,帮助他们及时应对困难和渡过难关。

6.清真食品服务

为了尊重和维护回族、维吾尔族等穆斯林民族流动人员的饮食习惯,服务中心为他们提供清真食品标志牌申请,清真肉类供应点以及清真饮食店铺地点的指导,协调超市采购清真食品等服务。该项服务尊重了穆斯林流动人员的宗教、民族风俗习惯,保障其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三、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南宁市“13456”民族事务服务体系具有相当多的优势,在推动南宁市的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维护民族团结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在实地调研中我们也发现该体系本身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体系的更加良好地运转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一)舆论引导不到位,宣传渠道不广且力度不足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必须置于相互帮助、和睦相处、真诚合作的良好社会舆论引导下。一直以来各级政府部门虽然十分重视民族工作,但对于做好服务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工作的开展仍单靠南宁市民族事务委员会推动,未在社会上形成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的舆论引导。调研人群中,69%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对“13456”服务体系了解不全面。在了解“13456”服务体系的人群中,70%的人是通过社区的工作人员和与他们关系比较亲密的亲人、朋友或同事等得知如何获得服务,只有少数人是通过网络、报刊和宣传单的等途径获知。

(二)服务体制不完善,服务主体能力有限

受多种条件约束,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的主体部门未能提供良好的服务。第一,服务中心职权不对称,人员短缺。服务中心的服务内容涵盖了南宁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协调部门包括体制内的社区、街道和学校,体制外的私营业主和社会团体。服务中心所处理的事务均由上级部门决定,其自身没有决策权,这就造成服务中心事务缺乏统筹协调、调度指挥的功能。加之目前服务中心专职人员少,进一步阻碍了服务中心事务处理能力的发挥。第二,社区服务专业性不强,服务能力有限。基层社区除了要完成其本职工作外,还承担了“13456”服务体系中大部分的基层事务。社区的工作人员数量少且受教育水平有限,缺少民族工作的专业能力,语言不通、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不了解,都降低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工作的有效性。第三,创业孵化站和民族联谊会没有形成成熟稳定的运行机制。由于创业孵化站和民族联谊会缺乏由有效的运行机制,参与服务的民营企业家和少数民族社会团体数量少,提供的志愿服务有限,仅仅依靠这些民营企业家和少数民族志愿团体成员的热情,造成日常的服务和培训活动缺乏持续性和稳定性。第四,少数民族技能培训基地的课程设置不科学。学校的课程设置与少数民族同胞的生产经营关系不紧密,培训时间与工作时间有冲突,培训基地提供的各类培训项目受欢迎程度反差较大,如市场营销和月嫂等培训课程受欢迎的程度很高,法律知识等一些培训课程很少有人参加。

(三)基本公共服务不足,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不足,影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工作的开展。一方面,目前针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偏少,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据对100名南宁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调查统计,他们最需要解决的问题集中在就业、子女教育、住房支持和困难补助五个方面,但他们进城后接受的相应服务却远远低于他们的需求(见表3)。另一方面,现有的基本公共服务不到位,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在就业方面,服务中心网站和社区所提供的就业和政策信息少且更新慢,也未能搭建好平台,造成企事业单位的劳务需求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劳务供给相脱节。同时,服务中心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所需的职业指导和技能培训大多流于形式,未真正发挥作用。在卫生服务方面,南宁市未建立流动人口卫生服务网络,未将流动人口的预防保健工作纳入当地的卫生服务范围。调查者中有45%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公共卫生服务。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传染病预防、妇女儿童免费体检等项目在流动人口中缺失,流动人口到医院看病难、异地报销难等问题加剧,这一系列问题都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生活和工作埋下隐患。在生活居住方面,未能有效地改善流动人口的居住条件。调研发现,几乎所有进城务工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没有固定居所。基本公共服务的缺失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生存发展带来极大的障碍。

(四)政策法规不健全,服务维权缺少依据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政策法规不健全,使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维权行为和服务主体的管理工作缺少依据。由于政策法规定义过于抽象,管理工作缺乏具体的政策依据。对于流动人口的管理,南宁市主要依据2012年出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是对整个广西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宏观指导,在具体操作时缺少力度和效度,缺乏配套的政策法规细则,更未涉及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工作,难以解决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面临的实质性问题。

四、提高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水平的建议

南宁市是目前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工作中,唯一获得国家认可服务模式的民族地区城市。通过调研,我们针对南宁市“13456”服务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以期更好地完善该模式,并向其他民族地区城市进行推广,以便更好地推动民族工作的开展,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一)加强舆论引导,加大宣传力度

首先,通过媒体、网络多种渠道,加强舆论引导,提高社会对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关注和服务意识。在社会舆论引导上,通过制作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相关的访谈类电视节目、建立流动人口服务微博和微信公众号、播放公益广告和发放宣传册等方式,让公众了解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工作的意义,使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随时获取服务信息,在全社会营造各民族互相包容、互相帮助的良好氛围。[6 ]在相关行政部门舆论引导上,通过定期的培训班、多种形式的学习、服务模范的宣讲等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的宣传工作,加强服务人员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工作的重视。

其次,结合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特点和需求,加大宣传力度,突出社区在宣传中的重要作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大多数受教育程度不高,主要靠劳动力或手工艺挣钱,进城务工时,一般会分批次、同地域的进行,他们社会资源和交往范围相对有限,其交往对象常限于同一区域内的同乡同民族的人。进入城市,他们比较依赖的就是社区组织及其工作人员。针对这些特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的宣传工作要以社区为切入点,通过社区的网格化管理等模式,及时掌握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状况和服务需求,使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大部分地服务工作能够在社区中得到有效提供。

(二)建立合理分工机制,提高服务主体的服务能力

首先,明确各服务主体的关系和责任,通过多种措施,实现服务主体的多元化。根据南宁市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主体的责任和义务,对现有工作和人、财、物进行合理、明确的分工和分配,避免出现工作职能的重复叠加或将工作全部积压到社区和服务中心的局面。同时,放宽并加大相关的政策支持,引入非营利组织和市场机制,将政府、市场主体、非营利组织和公民个人的力量激发起来,形成一个互动、多样的社会网络组织,更加有效地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服务,实现真正的多元化服务格局。[7 ]

其次,了解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需求,提高服务的有效性。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服务的项目、开展的培训项目,要适合服务对象的时间、适应服务对象的需求和习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中心、社区等组织可以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初次来登记的时候,通过问卷和访谈形式,了解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真正的需求,并及时进行汇总、进行数据分析,有针对性的为其提供服务,不仅能够更为直接有效,且能够避免资源浪费。

再次,提升社区工作人员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使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困难在基层得到有效解决。在进行民族工作的时候,社区工作者不仅要注意维护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权益,还要协调好社区固定居民和少数民族流动居民之间的关系。日常工作中,社区工作人员也要真正走入少数民族流动人群,及时了解他们的困难并给予帮助。[8 ]在管理方法上,社区工作者可以动员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流动少数民族居民参与社区管理,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群与社区的融合,提高其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完善公共服务功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首先,提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就业率。一是多渠道提供就业信息,如:建立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信息平台,包括报纸、电视、站牌广告、网络等平台,定期向社会辖区劳动力供求变动情况。二是提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就业技能,如:通过提供免费或低价的就业培训服务,增强流动人口的就业能力;成立免费学习普通话的培训机构或学校,扫除语言障碍。三是设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发展资金,鼓励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开展创新创业,在提高就业率的同时,也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其次,提供平等的公共卫生服务。一是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将流动人口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纳入社区卫生服务范围,小病在社区得到解决。社区也要积极帮助协调卫生部门和医院,解决其看病难问题。二是疾控中心、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要加强流动人口疾病预防控制,在流动人口聚居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有效预防重大传染病发生。三是积极主动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通过提供免费的基本卫生服务,提高少数民族流动人群的健康水平。

再次,多种渠道改善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居住条件。一是相关管理机构需要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居住问题,积极开展对特殊困难人群的救助工作,加强对流动人口常住的宾馆饭店、旅馆、出租房屋等地的管理,改善流动人口的居住条件。二是实行房屋租赁登记备案制度,强化出租房屋居住人口登记和管理制度。依据相关的政策法规,明确辖区私营房主、房屋租赁公司、物业公司等实体的权利和义务,积极配合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

(四)健全政策法规,维护流动人口权益

首先,细化流动人口管理政策法规内容。根据服务工作需求,将现有的政策法规具体化,丰富政策法规的内容,健全服务管理办法。流动人口的政策法规,需对服务体系中各服务主体的职权进行限定,将服务内容、服务流程和服务评价规范化,指导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工作。[9 ]如对流动人口提供法律援助的政策法规中,具体化不同情况的援助方式、方法、内容、尺度和标准等。

其次,加强维护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执法力度。加强劳动保障监察队伍的建设,完善日常巡视检查制度和责任制度,完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加大对招收外来务工人员流动性大的企业的监管,依法严厉查处用人单位损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权益的违法行为。对有拖欠、克扣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工资报酬等不良记录的企业,列入重点监控企业名单,在市场准入、招投标资格和新开工项目许可等方面进行制约。

再次,健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维权举报投诉制度。认真受理并及时调查处理流动人口举报投诉,积极探索和推广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充分发挥工会等组织对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监督作用。加强和改进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工作,建立健全基层调解组织,简化流动人口的申诉程序,加快案件审理。对涉及劳动报酬和工伤待遇的要优先审理,并视情况免收、减收或缓收案件仲裁费用。

参考文献:

[1] 李俊清.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现状与问题[N].中国科学报,2014-4-1.

[2] 李吉和,卢时秀.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的建构与完善[J].行政科学论坛,2015(4).

[3] 陈晓娟.南宁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社会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10).

[4] 刘立祥.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入模式探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6(2).

[5] 段成荣,肖锐,王伊文.中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形势分析与展望[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6).

[6] 宋健,何蕾.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困境与探索――基于北京市管理实践的讨论[J].人口与研究,2008(5).

[7] 郭秀云.大城市外来流动人口管理模式探析――以上海为例[J].人口学刊,2005(5).

[8] 陶斯文.嵌入与融合:民族地区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融入与文化适应[J].特区经济,2012 (5).

[9] 张田甜.民族地区流动人口的管理与权益保障[J].社科纵横,2008(1).

第2篇:少数民族服务管理工作范文

民族地区公共文化体系建设问题路径选择

1民族地区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1.1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发展滞后

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要求改善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设备。但是对照国家设施建设标准来看,我国文化场馆面积达标率普遍偏低,特别是地市级图书馆,达标率仅为25%,就是以“文化立市”的丽江在2015年才建成了市级图书馆。因为公共文化事业经费投入有限,民族地区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设施、设备建设更为滞后,成为当地公共文化工作的巨大阻碍。

1.2公共文化需求表达机制不健全

群众的公共文化需求是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依据,公共文化的发展要重视公民的文化权利,以人民的公共需求为依据,尊重他们对公共文化需求的表达,让公民参与到公共文化选择的决策中去。少数民族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者是少数民族大众,少数民族公共文化的需求状况受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基础、生活水平、生产方式和民俗习惯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少数民族公共文化需求是具有特殊性和多样性的。

1.3公共文化管理及运行机制的相对滞后

当前,一个地区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规划和建设工作由市、县文化部门组织实施,而具体的群众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工作一般由乡镇政府负责,而直接组织管理群众公共文化服务的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因各方面因素的限制,造成职能上的错位和缺失,加上乡镇文化干部的技能培养和职业素质测试不能实现常态化,使他们在工作中缺乏激励,不利于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

1.4缺乏优秀文化、教育人才

以丽江市为例,玉龙和宁蒗是民族自治县,有许多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而这些文化的传承和开发目前不约而同遇到缺少优秀的文化人才的问题。当地民俗、民族歌舞、传说、民间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有待开发和弘扬,以此带动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民族文化发展做出贡献。然而,宁蒗县大部和玉龙县的东部地区,因地处于高海拔艰边地区,生活条件艰苦,经济发展落后。大多数文化干部身在基层,工作条件艰苦,工作内容相对单调,因晋级难、评职称难,对工作人员缺乏有效的激励制度,所以很难吸引到高学历、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2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路径选择

2.1优化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方式

一是优化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相对落后,面临公共文化设施投入资金不足及后续运作资金的缺乏,这影响了公共文化产品的使用效率,导致公共文化活动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二是构建社会力量参与的多元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坚持政府主导,由政府提供最基本、必要的的公共文化服务;突出社会参与,通过纯粹消费供给、政府出资、政府外包、政府补贴等方式推动市场参与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鼓励非政府组织志愿供给,由非政府组能够调动社会资源,筹集相关配备,自己组织生产文化相关产品,提供相关文化服务;支持基层社区自给式供给,以民俗文化和生产生活经验为主要文化资源进行创作创新,完成社区文化创作。

2.2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建设

一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制度建设。通过制度建设辅助公众的文化生活质量和文化福利水平的提高,尽可能公平社会文化资源的分配,限制对公共文化利益的侵害行为。二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指标,也是保障少数民族群众享受文化权利的基本前提。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地方公共财政能力严重不足,文化基础建设困难的现实,要适当集中财力加以调节,平衡区域财政差距。三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普遍存在基层文化服务人员结构编排不合理、专业文人才匮乏、缺少引入人才政策和人员激励制度等问题。要通过制定人才鼓励政策、加强文化从业人员培训、壮大教师队伍等形式,为公共文化从业者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鼓励文化从业者在工作中积极创新的政策支持和用人制度,形成一套有序、科学的人才体系。

2.3改进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方式

一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考核和监督机制。依据指标体系的绩效考核结果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实行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保证公共文化服务资金使用、公共文化服务人员工作、公共服务质量等真正使公众受益,使整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得以良性运作。二是文化事业单位引入企业化管理理念。从管理方行为上进行改变,增强文化事业单位的市场竞争力和人员活力。三是改变政府传统行政管制行为。把生产经营等市场能做的事情交给市场,政府主要负责文化发展战略方向、文化政策法规、提供文化发展信息、合理分配和使用国家文化资源投入等组织、管理、监督的工作,实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政府职能,从真正意义上转为公共服务型政府。四是建立“自下而上”的内需表达机制。强调基层民众通过自治组织、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通道向政府和社会表达一定的诉求,让政府行为建立在民众意愿的基础之上。

2.4加快民族文化产业发展

一是制定鼓励政策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制定文化产业发展鼓励政策,引导文艺工作者、高收入群体、企业家将其财力投入到少数民族图书出版发行、民族文化影视音像、民族歌舞、民族特色食品加工、民族服饰生产等行业,带动当地民族文化的产业化发展。二是着重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将文化旅游产业定位为地区战略支柱产业,努力使旅游业成为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不断加快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打造民族品牌文化,扩大少数民族文化影响力。

第3篇:少数民族服务管理工作范文

关键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思路;对策

中图分类号:C92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9-0082-02

城市化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的城市化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新疆城市化的进程更是明显加快。据统计,新疆的人口城镇化率由1977年的22.9%提高到 2009年的39.8%。①城市化必然导致人口流动的加速与频繁,包括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内的大量人口流入城市,势必会打破原有的民族分布格局,使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与联系更加紧密。无疑,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加速城市多元文化的形成、带动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在正确全面看待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务工经商的过程中,需要面对语言、宗教、生活习俗、社会文化、民族心理等多方面的差异和困难,城市适应过程显得较为艰难复杂,他们在城市中面临着许多的困境。同时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给城市的管理和民族工作等方面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和挑战,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说,妥善解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中面临的各种困劲和问题,使他们更好的尽快融入城市社会生活中,这对于巩固和发展新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继续推动城市民族工作与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更好的促进城市的经济文化发展、努力创造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推动并维护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现实意义。

一、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发展南疆社会经济

与全国相比,新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表现的更为突出,尤其是南北疆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失衡问题。例如,目前,新疆贫困人口还有227万人,约占新疆农业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其中,地处塔里木盆地南缘、西南缘的和田地区、喀什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贫困人口相对集中,贫困人口占到全新疆贫困人口的八成以上。而由于地处边远、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南疆三地州人均GDP仅为全自治区平均水平的31%,绝大多数县市财政不能自给,无力于建设和发展,农民增收和居民就业极为困难。②因此,大力发展南疆三地州的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才是缓解城流动人口压力的根本之策。2010年5月17日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并提出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即力争利用5年时间使新疆特别是南疆地区各族群众生活明显改善、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基层组织建设明显加强。所以说,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座谈会精神,大力发展南疆经济,切实解决南北疆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现实问题,是实现区域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促进人口合理有序流动和人口城镇化的重要途径。

二、加大教育、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自身素质

“教育是获得进入一级劳动力市场机会的主要手段,是向上流动的主要渠道。”③由此看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难以适应乌鲁木齐市城市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受到自身文化素质与职业技能的限制。由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这直接影响到他们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及收入水平,并使他们成为城市中的“新贫困群体”。④所以城市相关部门可以采取政府财政投入、委托培训学校培训等方式,来提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汉语水平;同时,强化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弱势群体的在职培训、专业培训和就业培训,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劳动技能方面的培训。通过采取各种形式,开展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可以增强他们的市场竞争能力,提高他们获取就业机会的水平。这不仅是切实改善民生的强烈呼声,也是维护城市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

三、想法设法拓宽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就业渠道

随着社会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不断加快,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不断提高是大势所趋,第三产业也将逐渐成为吸纳新增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城市政府可以通过采取减轻餐饮业等劳动密集型第三产业的税负、提供信贷支持、在技术支持、员工培训、信息咨询等方面提供社会公益服务等各种措施,大力扶持餐饮业等劳动密集型第三产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和实际,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社区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信息服务、中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带动提高服务业整体水平,优化产业发展布局,以此为流动人口提供更为广阔的就业机会和空间,并使第三产业成为创造就业岗位和吸纳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领域。

其次,加快新疆中小城市化建设步伐。作为典型的绿洲经济,新疆各城市间的距离较远,地域观念鲜明,大城市的辐射能力和城市之间的经济联动效应相对较弱。而一个完整的城市体系,中小城市在承接核心城市辐射力和影响力并向中小城镇传递信息扩大产业带动效应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可以根据新疆的具体情况,采取科学合理措施,进一步加大中等城市的建设力度,将有条件的地州所在城市发展成中等城市,并在这些中等城市间有重点地发展一批小城市,最终形成体系较为完善的城市格局。这对尽快缩小区域和城乡差距,解决流动人口的就业,加快新疆和谐社会的建设步伐具有积极作用。

四、改善和优化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分布格局

伴随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大量少数民族农民工进入城市,并在城市中形成了若干个相对集中的聚居区,对城市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也不利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中就业和社会交往。新加坡作为一个马来族、印尼族、华裔、泰米尔族等人口都占相当比例的国家,该国80%的房屋都由政府开发,从立国时就强制性规定,任何一个居住区都要实行各族裔混合居住。通过采取这种各族裔融合的政策,该国出现了长期社会稳定、和平发展的局面。所以,边疆城市政府可以考虑借鉴新加坡的先进经验,考虑将所有商品房都要配建一定比例的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使各族群、各阶层能和谐混合居住生活。⑤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法律手段使城市中的住房、交通、教育、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等资源得到合理分配、均等布局,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充分享受城市发展成果提供法律保障,通过企业的就业优惠政策、政府的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政策等形式鼓励和吸引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杂散居居住,改变民族成分相对单一、高度聚居的相对隔离的分布格局,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社会融合程度,以便于城市相关部门的服务管理。

五、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系统益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从其文化、职业与收入结构来看,他们中的许多人属于城市弱势群体。所以说,政府和社会对于他们的帮助与扶持很有必要。政府部门必须制定相关政策,消除他们进城后在户籍管理、子女就学、医疗保险、社区服务、住房、劳动就业保障、劳动力市场管理等方面受到的歧视,还农民应当享有的同等国民待遇,吸引少数民族农民进城。从促进流动人口市民化,加快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合、为他们在城市生活提供明确而稳定的预期角度出发,相关部门可结合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实际情况与特点,在职业技能培训,教育培训、提供就业信息、养老保险、医疗保健服务、法律咨询服务等方面,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务享受机制。以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更好融入城市社会生活,并能享受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为他们在城市中的工作生活创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自身积极转变思想观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转变自身观念,通过不断积极主动的适应市场经济和城市现代文明的要求,更好地发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是实现自身发展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其自身首先要克服“等、靠、要”等制约本民族发展的传统落后观念,在政府、社会的大力帮助及提供的各种优惠政策外,更应该自觉主动地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各种素质和技能,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提高适应现代社会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和水平。其次,要突破民族的界限,不以民族身份作为事物评判的标准,能够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对待每一个民族。在全球化的今天,各民族人口已冲破原有的地区和民族界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杂居”的格局,城市也成为了多民族共居的城市。这也要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的居住、就业、教育、医疗、日常交往等社会经济生活中,逐步突破封闭狭隘的民族界限,树立现代公民意识,在与其他民族的逐步交往联系

中,懂得各民族之间互相尊重、平等、团结、互助的真正价值和意义,积极主动与城市各民族交流联系,并逐步融入城市现代文明体系。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现代社会生活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社会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自身共同的努力,来不断消除他们在城市中面临的经济、社会、文化和心理困境,最终使他们能够和城市居民一样享有平等的公共服务、机会和资源,这关乎城市发展稳定、民族关系和谐的大局,还需要我们拿出更多的智慧和耐心。

注 释:

①数据来源.《新疆统计年鉴201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编,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92.

②樊英利,赵春晖.民族地区发展新亮点 新疆以民生“起笔”绘蓝图.新华社,2010-05-30.

③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313.

④刘怀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新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⑤仇保兴.乌鲁木齐市跨越式发展的机遇与对策[J].城市发展研究,2010(8).

参考文献:

〔1〕马戎,潘乃谷,周星.中国民族社区发展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张继焦.城市的适应――迁移者的就业与创业.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04.

〔3〕杨文炯.互动、调适与重构――西北城市回族社区及其文化变迁研究.北京:民族出社,2007.

〔4〕周竞红.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城市民族工作.民族研究,2001(4).

第4篇:少数民族服务管理工作范文

管理所涉及的两个重要观点:一是进行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达到预期目标,换句话说,没有目标的管理就不能称其为管理;二是管理的本质是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实现预期目标。显然,在现代社会大协作的环境下,人与人的关系不仅体现为个体之间,也表现为个人与集体之间,因而,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各类关系,如利益关系、精神状态都将对目标的实现产生重要影响。

从管理学意义上讲,对高等教育进行管理,就是要保证在高校范围内实现人、财、物以及信息等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提高教学质量,并实现办学目的。中外高校办学经验已表明,成功的大学不仅要具备一流的师资和科研环境,更要拥有先进的管理制度,并通过一流的管理制度为办学充实条件。近年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提及,其中涉及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即“学生事务”和“学生事务管理”。从狭义来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就是为了管理学生,广义而言,不仅包括管理学生(人),也包括管理工作(事)。1990年,当时的国家教委第一次提出了“学生管理”的概念,在其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指出,“学生管理是指对学生入学到毕业在校阶段的管理,是对高等学校学生学习、生活、行为的规范”。可见,当时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更多地侧重于管理学生,约束学生行为。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工作的不断演变,高校学生管理出了管理学生外,更多地表现出引导学生、服务学生的职能,“管理也是教育”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经验借鉴

1.美国学生管理模式。

在美国,强调学生管理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个性、尊重学生多元化思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道德、保护学生权利。让学生在高等教育中获得全面而个性的发展,使其成为完整的人。美国高校数量众多,规模千差万别,为了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目的,每个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都不尽相同。但是,总体而言,其工作内容包含两大部分:向学校负责的要求和责任,向学生负责的要求和责任。前者要求学生管理者要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对学校做出的各项规定和学校所接受教育进行评价,有效地管理和使用与学生相关的资源,一旦学生出现危机,应代表学校承担相应的领导责任;后者主要体现在帮助学生完成学业,协助学生建立友谊、树立集体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未来职业目标,为学生多元化发展提供有力环境。与国内学生工作相比,美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前10位的工作是:学生纪律管理、为学生提供咨询和服务、宿舍管理服务、健康服务管理、推动学生活动、少数民族事务管理、学生会管理、学生活动中心管理、残疾人服务以及提供就业指导等。美国学生工作者对此进行了总结,认为学生管理工作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管理、成长教育、咨询服务和校园生态管理。

2.香港学生管理模式。

香港高校“自治性”特征明显,在学生管理上,各个高校的管理模式始终与学校自身的发展战略相适应,有明确的管理理念。例如,香港大学的发展目标就是“拓宏基于亚洲,领群伦做导航,恒以教研为本,力求卓越为纲;开科技之前线,创学问之新疆;育才并重德志,培植社会栋梁;得天下英才而施教,授终身学习之良方”;而香港科技大学则要让学校“在国际上有深远的影响,而又致力于为本地服务”;香港理工大学则要“培养首选毕业生的首选大学”。可见,香港各高校发展目标的描述不尽相同,但对于学生管理主要立足两点:学生为本,全人教育。香港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权限与职责仅在学校一级进行,学校设立学生事务委员会,委员会办事机构为学生事务处,负责管理除教学以外的所有学生事务。香港高校院系一级没有对应的组织与分工,学生事务处直接向上对分管的副校长负责,向下直接面对学生及其社团,是高校内处理学生事务的唯一权威的机构。香港高校学生事务的工作内容是除学生功课以外的其它事宜,设计学生资助、就业指导、心理咨询、文化设施管理、宿舍管理、联络学生会及各属会、协助海外留学生和残疾学生、体育训练、学生食堂管理等。在学生事务处内部,又根据各自处理的事务不同,设立若干事业分支机构,这些分支机构功能相对弱化,但分工明确,通过多头并进、条状运行,实现着香港高校高效地学生管理。香港高校有声有色的社团工作、富有全球竞争力的学生始终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三、结语

第5篇:少数民族服务管理工作范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勤工助学;工作

1 高校图书馆开展勤工助学工作的意义

1.1 图书馆自身工作需要

1.1.1 勤工助学学生可以缓解图书馆人力资源的不足

参与图书馆的管理,大大地改善图书馆职工队伍结构。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在图书馆与学生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拉近馆员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促进图书馆功能作用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 [1]。

1.1.2 我馆现刊阅览室区域较大

包括现刊阅览区、报纸阅览区、工具书区、外文书区等,除此之外还包括自习区域,没有专门的物业保洁人员,所有卫生打扫保洁工作都由部门老师承担。同时还有六个过刊库和三个地下室过刊库。电子阅览室全年接待读者10余万人次,过高的人流量加大了室内卫生保洁的工作强度。勤工助学学生通过集中劳动和分批劳动有效缓解了卫生保洁的压力,尤其是解决了书架打扫、过刊库和地下室书库的卫生清洁工作。

1.1.3 现刊阅览室错架乱架现象严重

现刊阅览室订购1400余种期刊,60种报纸,每日都要进行报刊签到、上架、顺架工作,大部分读者不能遵守阅览室规定,没有及时将阅后期刊归位,错架乱架现象严重。勤工助学生可以进行分类上架,既缓解了馆员的工作压力,也使学生在工作中学到了图书馆知识。

1.1.4 图书馆对勤工助学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必要性[2]

目前国内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途径比较单一,除课堂讲授和实习,学生缺乏进一步实践、巩固、拓展、提高和相互促进的条件,难以达到信息素质培养目标的要求。新疆各高校都实行民汉合校的学生管理体制,少数民族学生的比例一般占到50%以上,他们汉语水平和计算机水平比较低,在教学实践中,应制定适合少数民族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学计划,编制少数民族特色实习教材。

1.2 勤工助学学生自身能力锻炼的需要

1.2.1 培养大学生的自立能力和劳动观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3]

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参加勤工助学,可以帮助他们提前接触社会,积累一些工作经验,提高他们了解社会、参与实践的能力,是学生将书本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的一种尝试。同时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报酬,可以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

1.2.2 提升勤工助学大学生的自信心[2]

部分学生由于经济困难等因素有自卑情绪,学生们在参与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同时,通过加强辅导培训、提供多方面实践条件,使他们获得课堂教学以外的知识技能,学生们信息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并能影响带动其他学生,其克服困难的自信心显著增强。

1.2.3 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综合能力及信息素养

参加图书馆勤工助学的同学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图书馆工作人员和各种专业的图书、期刊、电子资源,在参与图书期刊的著录时,熟悉了分类法。在帮助读者查找和推荐有关方面的图书资料时,能直接得到图书馆老师的指导[4]。在参与文献调研时,学会了数据库文献检索基本使用方法和技巧,大大地提高了利用图书馆的能力。

2 高校图书馆开展勤工助学工作的现状及问题

2.1 由于图书馆各个部门的工作性质、内容各不相同,对学生的要求也不一样

造成对他们管理尺度的不统一。有的严,有的松;有的工作量大,有的工作量小;有的偏体力活,有的偏脑力技术活。从而出现学生之间互相攀比、对工作挑挑拣拣的情况,这样就会导致一些任务重、劳动强度大的部门的工作无学生愿意干。而工作相对轻松部门的工作则都争着抢着去干,最终结果是学生工作态度消极,工作效率不高,影响了图书馆的整体工作。

2.2 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使部门工作效率和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

一部分勤工助学的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不高,不能按时到岗,也不履行请假手续,工作懒散,责任心不强,工作经常出差错。有的学生工适应能力差,主动性差,工作效率不高。有的同学工作只为混时间,看重时间记录情况,忽视工作质量[3]。

2.3 发展机制不完善,受学生自身因素限制[5]

图书馆目前缺乏整体的规划,没有对上岗人员进行专门的招聘、培训、考核,没有实行奖惩制度。学生一般都根据自己的时间要求图书馆各部门安排工作的,当图书馆工作与学习发生矛盾时,他们就只好请假。打乱了正常运转的次序,使工作陷于被动。

2.4 岗前培训不够,工作经验不足

图书馆对新招聘的学生都进行了基本的培训,但是由于学生信息素养偏低,工作经验不足,或者有的学生学习态度有偏差等自身的原因,没有进行认真的学习操作,容易出错。这些都需要在岗前、平时加强培训教育,为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5 期末考试阶段,到岗率极低

期末考试期间,许多勤工助学生忙于复习功课,抽不出时间到馆上班,因而在期末考试期间会出现两周左右的学生空岗现象。这几周时间却是阅览部最忙、工作量最大的时间段,特别是现刊阅览室,期末期间要把旧书刊下架整序,同时要把新一年的书刊及时上架排序。在这个忙碌的时间段里,如果勤工助学学生不能按时到岗,就会给读者服务工作造成一定困难。

3 加强勤工助学管理工作的对策探讨

3.1 要做好招聘前的准备工作

包括需要勤工助学学生参与图书馆阅览部服务的岗位的确定,各个岗位所需人数、工作项目等方面的安排,各岗位负责指导管理勤工助学学生的馆员的选派。由于高年级同学课业负担重,面临毕业、择业等问题,我们优先考虑低年级同学的申请,从中筛选出比较优秀可靠的勤工俭学学生参与图书馆服务工作。

3.2 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健全管理机制

制定了《阅览部勤工助学管理规定》、《勤工助学工作时间汇总表》,包括每位同学的姓名、联系电话,每周工作的具体时间。设立主任、馆员、大组长、小组长层层负责管理,实行6个书库包库到人。建立QQ群,由大组长负责管理群内事务,通知主任安排的工作。制作个人工作登记表,工作记录实施个人档案管理,便于统计每个人的工作时间及内容,也督促馆员对勤工助学生工作效果的验收管理。

3.3 做好勤工助学学生的岗前培训和岗中指导工作

每月定期召开工作总结会议,每个工作人员严格按照制定的具体方法制度做好学生的传帮带工作,发现问题及时给予帮助指正。根据他们的出勤率、业务技能、工作纪律和服务态度进行综合考核每月一考评,实行优胜劣汰制。

3.4 合理安排工作量,认真验收工作质量

根据时间长短和学生个人特长合理安排学生;安排好学生工作的顺序,明确工作流程,工作人员应多加指导。总之,要做到工作量饱满,严格进行管理,避免消极怠工、凑时间的现象。

3.5 图书馆应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与勤工助学之间的关系

多与各系部负责学生工作的人员加强联系,防止学生为完成勤工助学工时而放松学习,影响学业。

【参考文献】

[1]林君庄.高校图书馆引入勤工俭学学生服务的探讨[J].现代情报,2010,30(7):140-142.

[2]张理春,李秋莉娜.图书馆对勤工俭学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J].科技信息,2013(18):21.

[3]林美香.论图书馆对聘用勤工俭学学生的科学管理[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7, 27(1):48-50.

第6篇:少数民族服务管理工作范文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关于创新社会服务管理工作的指示精神,进一步改进机关干部作风、主动下访联系基层群众,更好地了解社情民意,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好事,提高政府的工作效能和公信力,切实架起政府与百姓之间的“连心桥”,经街道党工委研究,决定从8月起开展“走千家、访万户”机关干部集中下访联系群众活动,具体意见如下:

一、参与人员

街道机关全体工作人员,每人联系10户群众,每年走访每户群众不少于10次。

二、联系对象

重点要联系走访以下六类对象:

1、弱势、优抚对象。包括:低保家庭、困难家庭、重残家庭、单亲家庭、下岗职工家庭、优抚对象、企业干部、问题青少年、空巢老人等;

2、过渡、租住家庭。包括拆迁过渡户、拆迁困难户、外来租住户、外出种养植户等;

3、、矫正人员。包括老户、人员、吸毒人员、社区矫正对象等;

4、党员、居民骨干。包括:老党员老干部、居民组长、治安楼组长等;

5、代表、先进人物。包括: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先进模范人物等;

6、统战、对台人士。包括派人士、台胞侨属、宗教人士、少数民族等。

三、工作方法

1、坚持部门为主,人人联系包户。

由街道各相关职能部门对照上述六大类重点联系对象,分别梳理排出具体走访对象名单,报街道效能办汇总。街道效能办按照联系对象交叉多样的原则,以部门人员每人联系10户为标准,将走访对象统一分配至机关各部门,然后由各部门主要负责人结合本部门人员和走访对象的具体情况,将走访对象分工落实至部门每位人员,确保每位机关干部人人联系包户10户,每年走访每户群众不少于10次,街道机关走访联系群众家庭总户数不少于1000户、每年累计走访群众不少于10000户次。

2、坚持方式方法,增强工作成效。

“走千家、访万户”机关干部集中下访联系群众活动,要与了解社情民意相结合,及时掌握基层群众信息动态,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建议;要与访贫问苦相结合,关心困难家庭生活,积极为弱势群众排忧解难;要与解决群众困难相结合,力所能及协调问题、解决困难,多做好事、多办实事;要与化解各类疑难问题相结合,主动疏导群众情绪,帮助解决合理诉求,努力化解案件;要与发挥党员先进性作用相结合,充分调动基层党员、干部、先进模范、居民小组长等骨干队伍的工作积极性,为构建和谐群策群力;要与转变机关作风相结合,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改进机关服务水平,提高基层群众的满意度。

3、坚持上门走访,记好民情日志。

要采取登门拜访为主、电话约谈为辅的方式,经常深入到每户联系家庭,原则上每户每月走访1次,全年不少于10次,主动听取民意、体恤民情、帮扶民困、化解民怨。要记好“民情日志”(机关干部人手一本),每次走访都要有情况记录,清楚反映走访的对象,约谈的时间、地点、方式、内容、建议等情况。“民情日志”记载情况由部门主要负责人日常进行检查,街道效能办定期组织抽查。

4、坚持马上办理,快速处理诉求。

要立足以部门为主的原则、马上就办的态度,快速协调处理群众诉求。对于走访活动中群众提出的要求、问题、意见、建议等诉求,涉及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由部门人员进行现场答复或处置;涉及本部门职责范围外的,由部门向街道其他相关部门联系协办后于一周内进行答复;涉及街道层面重大事项问题的,由部门及时上报街道效能办,提交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专门研究后,由街道效能办进行分类交办和督办,并于一个月内由部门人员向群众进行答复和反馈。

四、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

开展“走千家、访万户”机关干部集中下访联系群众活动,是我街道加强机关作风效能建设、构建和谐幸福的重要实践载体。该活动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统一领导下,由街道作风和效能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实施,街道组织科、纪工委、党政办牵头负责。街道组织科负责活动的具体组织、纪工委负责活动的跟踪督查、党政办负责活动的日常协调,各部门负责本部门活动的具体开展。街道领导班子成员及机关各部门主要负责人要身体力行、作好表率,带头参加走访活动,认真负责地抓好分管部门或本部门的走访活动,防止形式主义走过场,防止厌烦情绪和畏难思想;机关各工作人员要积极参与、统筹安排,处理好本职工作与走访群众的关系,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2、加强考核督查。

开展“走千家、访万户”机关干部集中下访联系群众活动,纳入街道机关干部绩效考核和“马上办”效能考核体系之中。街道纪工委、组织科要对活动开展情况定期进行督查,对于敷衍塞责、弄虚作假等行为的机关部门或机关干部要给予严肃处理,对于党工委、办事处交办督办的问题处理不力的机关部门要给予通报批评。机关各部门要每月将走访情况以书面小结形式报送街道机关作风效能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第7篇:少数民族服务管理工作范文

义乌景区景点语言文字规范及推广现状分析

(一)义乌旅游景区、景点语言文字工作注重规范化和国际化

义乌是对外贸易的窗口,规范汉语语言文字与规范外语语言文字工作同等重要。近年来义乌结合城市旅游发展和国家二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在规范和推进语言文字工作过程中,义乌风景旅游管理局和旅游行业做了大量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工作,大力宣传、贯彻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不断提高全市旅游从业人员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意识,养成正式场合和公众场合说普通话,用规范字的良好习惯。义乌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及各旅游企业在公共场所的用字、新印制的各类旅游宣传品、书刊、各种指示标牌、服务指南、各类旅游广告等严格规范和使用汉字。由于义乌国际化程度高,在公共场合和宣传过程中需要配合使用外国文字或汉语拼音的,要求以规范汉字为主、外国文字或汉语拼音为辅的形式,规范汉字的字体当大于外国文字,加注的汉语拼音应书写在规范汉字的下方,拼音符合《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范》的规定及要求。义乌国际商贸城购物旅游中心专门设立“购物旅游团队接待处”,配备经过业务培训的服务接待人员和翻译人员全天候在岗服务。

(二)义乌景区、景点语言文字工作有待进一步规范和提升

义乌市城市化进程始于20世纪80年代,城市化过程较快。2012年,经义乌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局累计登记的流动人口为159.5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5.4%。其中,实际在册137.7万人,远远超过义乌常住人口。截止2011年7月,少数民族总人口约7.2万人,含50个民族成份。义乌部分本地居民普通话水平不高,普通话使用率不高。由于义乌流动人口众多,各地方言混杂,同时,又由于义乌是国际商贸名城,每天有大量的中外游客来往义乌旅游,并且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义乌每年又有大量新增旅游企业,客观上造成旅游企业、旅游景区和景点中存在语言文字不规范的现象。为此,义乌市旅游行政部门要对新增酒店、饭店、旅游景区、旅行社及公共场所的旅游指示、服务用字、各类服务人员的用语情况进行检查,对存在问题限期整改,确保达到国家相应规定。

义乌景区景点语言文字规范及推广的对策及建议

(一)做好旅游景区景点语言文字的规范工作

目前义乌旅游事业蓬勃发展,在建的旅游景区、景点以及宾馆饭店等旅游基础设施众多。由于这类公共服务行业覆盖范围广、牵扯人数众多,因此,语言文字的规范工作难度很大。为此,应该遵循“以点带面、循序渐进”的原则,积极推进公共服务行业用语用字的规范化建设。此外,要提升义乌景区景点语言文字规范和推广工作,还应做到两个相结合:一是与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建设相结合。在义乌镇、街广泛宣传国家的语言文字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利用广播、媒体、会议等形式,广泛宣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国家语言文字规范标准;提高对规范和推广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视程度,提升国际贸易综合改革的文化内涵。二是与义乌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提高乡镇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对旅游景区的相关人员进行普通话培训,通过培训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旅游景区内涵和品位。各镇、街相关部门对旅游景区的名称牌、招牌、广告、标语、提示牌等进行统一安装和规范管理;加强景区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的打造,进一步改善旅游坏境,提升旅游文化和竞争力。

(二)提高旅游景区、景点从业人员素质

从广义来看,义乌的旅游目的地不仅包括义乌国际商贸城、名胜古迹、现代旅游景点等狭义的旅游景区、景点,还包括饭店、旅馆、摊位、交通工具等场所。这些场所存在着大量的直接和间接的旅游从业人员,他们具有流动性强、文化程度不高、规范和推广语言文字意识不强等特点。另外,义乌在城市化进程中,虽然国际化程度较高,但是仍然存在当地居民愿意使用义乌方言,普通话使用率不高,在乡镇旅游景区和餐饮饭店等公共服务部门尤为突出。旅游管理部门应该积极利用义乌教育教学单位对上述旅游从业人员进行普通话培训和文化水平提高的培训,以提高义乌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服务水平,树立义乌良好的旅游形象,提升义乌的城市品味。

(三)旅游相关语言文字资源的规范及推广

随着义乌国际贸易的全球化、义乌旅游的国际化、信息技术的全球化,义乌旅游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推广工作不仅仅局限于义乌旅游目的地,局限于义乌的有形市场之中,还应该对其它语言文字资源进行规范。其它旅游语言资源包括下述大众传播媒体上的语言文字:(1)中国境内出版、发行、的平面媒体,包括报纸、杂志、图书等的文稿以及相关通讯社的电讯稿;(2)中国境内出版、运行的有声媒体,包括广播、电影、电视、录音带、宣传片、光盘、电子图书的文稿、录音与图像;(3)中国境内注册运作的网络媒体的文稿、录音与图像;(4)中国境内电信媒体支持服务的手机短信、彩信、微博等。义乌语言文字规范和推广,义乌旅游营销要积极利用其它语言文字资源,采用多元化和国际化的推广方式。

(四)提高旅游景区景点名称英文译写规范

义乌国际化程度高,英语已成为公共场所经常使用的语言。2010年,浙江省参与制定了长三角地区第一个语言文字方面的地方标准———《公共场所英文译写规范》(DB31/T457-2009),加快实施了公共场所语言文字、英译和公共标志规范化管理工作。旅游景区、景点名称英文译写应采用英语国家和地区较为通行的表达方式,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状、尊重约定俗成译法的精神,旅游景点名称中通名一般用英文翻译。例如,“鸡鸣山”译写为JimingMountain。各种“园”根据其功能进行翻译:将一般的公园译为Park;海洋公园译为Aquarium;动物园译为Zoo;乐园、游乐园译为AmusementPark;陵园译为Cemetery。各种“塔”根据其功能翻译:佛塔译为Pagoda;纪念塔翻译为Monument;电视塔译为TVTower。各种“寺(庙)”根据其功能翻译:佛寺(庙)译为Temple;道观译为TaoistTemple;清真寺译为Mosque。各种“馆”根据其功能翻译:博物馆译为Museum;陈列馆和展览馆译为ExhibitionHall;纪念馆如果规模较大、纪念性质突出的,译为MemorialHall;如果是兼有陈列史料物品性质的,译为MemorialMuseum。“故居”通常译为For-merResidence,“陈望道故居”译为ChenWangdao’sFormerResidence。旅游景区名称中的“景区”“风景区”“风景名胜区”等一般译为ScenicArea;旅游景区译为TouristArea;度假区译为HolidayResort。风景名胜区划分为国家级和省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译为NationalScenicArea,省级风景名胜区译为ProvincialScenicArea。旅游景点、景区名称作为实体名称使用时,采用英文译写方式;但作为地名使用时,则应符合国家标准《地名标志》(GB17733),采用汉语拼音拼写方式;当作为旅游交通标志使用时,部分景点、景区名称的专名意义也可以译出。

第8篇:少数民族服务管理工作范文

一、指导思想以建设文化名城为目标,以“欢乐健康游”、“中俄旅游年”为主线,以“感受松江湿地,走进音乐名城”为主题,以“湿地节”、“啤酒节”、“洽会”、“夏音乐会”、“五花山赏秋节”为依托,充分整合旅游文化资源,集中打造国际交融性、群众参与性、休闲娱乐性为一体的“迷人的之夏”城市品牌,使其成为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载体,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全民文明素质,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对外开放度,让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推动旅游文化产业提档升级,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好发展快发展大发展。

二、工作目标

(一)做大湿地旅游,打造避暑胜地。保护性开发我市特有的全国最大的原生态、多样性城市湿地资源,着力搞好湿地景区规划建设,完善湿地旅游体系,突出打造好以“湿地节”为代表的湿地旅游品牌,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参与广泛的湿地旅游系列活动,充分展示“时尚之都”、“生态之都”、“滨水丽都”的城市魅力,把建设成为夏季休闲避暑旅游胜地。

(二)提升城市内涵,构建文化名城。进一步提升“夏音乐会”规模和层次,打造与世界交流的平台,扩大“世界音乐之城”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城市文化内涵,满足市民精神文化需求。着眼于打造文化名城,深入挖掘和整合音乐文化、历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流寓文化、异域文化、红色文化、冰雪文化、生态文化资源,构建特色文化体系。

(三)加强经贸交流,推动经济发展。充分借助“洽会”平台,广泛宣传推介城市发展战略、城市资源和投资项目,邀请国内外投资者来观光旅游、考察洽谈,引进一批战略投资者,共同参与科技创新城、南工业新城、东新城、西新区、群力新区等建设。

(四)加强建设管理,优化城市环境。结合创建“三优”文明城市,切实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加快旅游名镇建设,规划建设完善一批重点城市景观,精心做好机场、火车站、沿岸、出城口、重点广场、主要街路等的亮化美化工作。加大环境整治、城市美化绿化、维稳工作力度,打造干净、整洁、靓丽、有序的城市环境,形成“人在城中游,城在景中现”的优美城市形象与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五)加强文明创建,提高全民素质。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倡导社会公德、传统美德和职业道德,进一步提高全体市民的道德文化素质,激发市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做文明人的热情,形成“人人爱城市、人人建城市、人人管城市”的良好社会风气,塑造“开放包容、时尚活力、诚信敬业、和谐奋进”的城市精神。加强对窗口行业的管理,优化服务质量。搞好城区及周边区、县(市)的节庆氛围营造工作,充分展示大都市风采。

三、主要活动

(一)开幕式。开幕式与系列活动之一的“湿地节”开幕式合并举行,时间拟定于6月10日,活动名称为第2届中国·湿地旅游文化节暨“迷人的之夏”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各区设分会场。

(二)五大板块活动。以“湿地节”、“啤酒节”、“洽会”、“夏音乐会”、“五花山赏秋节”为主要内容,集中打造融旅游、文化、经贸、音乐为一体的。

1.“赏湿地风光,来避暑松江”——第2届中国·湿地旅游文化节。拟于6月10日至24日举办。依托太阳岛、金河湾、滨江湿地、呼兰河口、伏尔加庄园、白鱼泡等湿地景区,推出丰富多彩的湿地旅游产品;举办夜游、太阳岛环岛游、湿地生态游及“聚焦美丽”摄影比赛、绘画比赛、彩船巡游、湿地婚礼等活动,让游客和市民充分体验湿地的温情与浪漫。

2.“产业大荟萃,聚焦洽会”——第23届中国·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拟于6月至19日举办。通过举办各类形象宣传、布展参展、项目推介、实地考察、经贸洽谈等活动,广泛宣传城市发展战略,推介项目和资源,拓展经贸合作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力促成项目签约。

3.“浪漫激情夜,醉美啤酒节”——2012中国·国际啤酒节。拟于6月至7月举办。与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共同举办,组织开展“风情慕尼,啤酒狂欢夜”、马车巡游、大蓬演出、啤酒王争霸赛、啤酒文化展等特色活动,使啤酒节真正成为以啤酒文化为载体,以美食、美酒、美景为依托,以现代消费时尚为理念,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品牌。

4.“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第31届之夏音乐会。拟于8月6日至15日举办。组织举办意大利、美国、奥地利等中外艺术团体音乐会近50场;组织举办中韩舞蹈交流大会、舞动松江第3届大众舞蹈节、中国草根明星音乐会、“相约夏”广场主题演出等群众性演出活动近千场;组织开展以“文化促进城市发展”为主题的文化论坛及第2届中韩()文化产业博览会等夏产业文化带系列活动。

5.“回归大自然,秋游五花山”——首届五花山赏秋节。拟于9月下旬举办。组织广大市民和游客登游五花山,举办以“庆丰收”、“赏金秋”为主旋律的秋季旅游活动,借助多姿多彩的五花山秋韵风光和红叶节、金秋节、西瓜节、采摘节、展等特色系列活动,搅热秋季旅游市场,加快旅游名镇建设步伐。

(三)其他系列活动。围绕五大板块活动,举办第6届中国()青少年动漫周、萧红文化节、关东美食节、太阳岛风筝节、生态旅游节、漂流节、登山节、莲花节、园艺节以及健身赛、龙舟赛、十里长游挑战赛、国际体育舞蹈公开赛、街舞大赛、夏季冰雕艺术展、俄罗斯异域油画展及文博之旅等百余项旅游、文化、体育、会展活动,丰富市民生活,拉动旅游消费。

四、组织机构及责任分工

(一)组织机构。

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成立组织委员会。

(二)职责分工

1.开幕式活动组织工作。开幕式内容策划、专项活动工作执行方案制订、活动协调组织、市场营销等工作,由市旅游局牵头,市委办公厅、市委宣传部、市政府办公厅、市文化和新闻出版局、市接待办、市大型活动办和相关区政府分别负责。

2.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城市绿化美化、街路及广场灯饰亮化、城市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等工作,由市城管局(市整治办)牵头,各区政府分工负责;商业氛围营造工作由市商务局负责;文明创建、规范市场秩序、提升服务质量等工作,由市文明办牵头,市城管局、市商务局、市工商局、市物价监管局、相关区县(市)政府分别负责;周边县(市)节庆氛围营造等工作,由相关县(市)政府负责;各湿地景区景点规划建设、交通设施完善、景区景点指示牌设置,以及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等工作,由市旅游局牵头,市水务局、市城乡规划局、市城乡建设委、相关区县(市)政府及景区分别负责。

3.宣传和推介工作。协调组织中外媒体对活动进行全面宣传报道工作,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市旅游局配合;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市民文明素质等工作,由市文明办牵头,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教育局、市广播电影电视局、报业集团负责;召开新闻会,在重点地区举办宣传促销和推介活动,加强网络推介工作,由市政府新闻办牵头,市工信委、市文化和新闻出版局、市旅游局负责;宣传我市新发展战略、推介招商引资重点项目等工作,由市工信委牵头,市发改委、市投资促进局、市贸促会、市商务局、市科技局、市旅游局分别负责。

4.各项活动组织工作。“湿地节”、“啤酒节”、“五花山赏秋节”的组织工作,由市旅游局牵头,相关部门配合;“洽会”的组织工作,由市大型活动办牵头,相关单位配合;“夏音乐会”的组织工作,由市文化和新闻出版局牵头,相关单位配合;其他活动由活动主办及承办单位分别负责。

5.邀请和接待工作。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市旅游局、市文化和新闻出版局、市外侨办负责以市委、市政府名义邀请国内外嘉宾;各成员单位和景区负责邀请本部门嘉宾;市接待办负责市级邀请的贵宾接待工作,并落实兄弟城市代表团的对口接待工作;市外侨办负责市级邀请的外宾接待工作;各部门负责本单位邀请来宾的接待工作。

6.安全稳定工作。开幕式及活动期间的安全保卫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由市公安局、市国家安全局负责;交通安全、交通秩序以及城市景观街路、景区路线标识、重点景区公交线路设置、出租车服务管理工作,由市交通运输局、市公安局负责;生产安全综合监管工作由市安全生产监管局牵头负责;质量、医疗、餐饮、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市卫生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分别负责;工作由市局负责;江上安全工作由海事局负责;保供电工作由电业局负责。

7.目标考核工作。上述各项工作纳入全市年度责任目标考核和政府绩效管理,考核评比工作由市政府办公厅、组委会办公室负责。

(三)开幕式执行指挥机构。为了切实做好开幕式及相关工作,成立开幕式执行指挥机构,总指挥由宋希斌同志担任,副总指挥由聂云凌、曲磊、张丽欣等同志担任,下设5个工作组。

1.综合协调组:市旅游局牵头。2.邀请接待组:市委办公厅和市政府办公厅牵头。3.宣传报道组:市委宣传部牵头。4.环境整治组:市城管局牵头。5.安全保障组:市公安局牵头。各工作组牵头部门要按照相关职责分工,尽快制订工作推进方案,报组委会审定后实施。

五、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扎实推进。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对系列活动高度重视,切实将其作为我市整合夏季节庆活动的重要品牌,作为夏季对外宣传的城市名片,作为宣传新战略和展示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窗口,作为提升城市管理、提高市民素质、树立城市形象的重要平台,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细化分工、抓好落实。

(二)转变观念,创新工作。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围绕打造国际化、多元化、品牌化、群众化活动的目标,转变观念,突出重点,锐意创新,创造性地开展活动的组织与推进工作。

(三)顾全大局,密切配合。是我市整合旅游文化节庆资源的重大举措,必须举全市之力办好。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方案要求,服从大局,密切配合。要建立通报制度和联络员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问题。

第9篇:少数民族服务管理工作范文

一、消费信贷的概念及发展进程

现代消费信贷自18、19世纪左右在西方国家兴起,目前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重要的消费方式,消费信贷量一般占社会消费总额的30%以上(其中,美国的消费信贷比例高达70%以上)[2]。消费信贷目前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但近年来发展迅速。根据波士顿公司的报告显示:从2005年到2010年,中国消费信贷规模年平均以29%的速度增长[3]。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消费信贷规模为19万亿元,同比增长23.3%[4]。伴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我国传统的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将逐步被消费驱动型所替代。当前,在我国的消费信贷构成中,住房消费始终维持在75%左右,而其他消费品领域包括农资产品消费领域的潜力都有待开发。我国关于消费信贷方面的研究始于20世纪末,以王于渐和藏旭恒的中国消费函数理论为代表。王于渐(1990)运用现代经济理论的几种消费函数假说,分析了中国的消费函数,他在《中国消费函数的估计和阐释》中,运用中国数据分布验证了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和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说明了消费信贷在中国具备发展的基础[5]。藏旭恒(1994)则按照分期推理的方法,推理出中国消费函数说,并建立了分时期、分城乡的中国消费函数模型[6]。关于消费信贷营销理论的研究还有:在消费信贷的作用方面,余伟(2003)分析了消费信贷的积极作用和开展信贷消费方面应该注意的问题[7]。在促进消费信贷的理论方面,范玉红(2003)认为,必须营造一个有利于消费信贷发展的社会环境,诸如建立完善个人信用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社会信贷中介服务等[8]。总之,在我国的消费信贷营销研究中,学者们大多侧重于从宏观上研究消费信贷对国民经济的作用以及信用风险防范等,而从微观的角度,对开展消费信贷营销对企业营销的作用的研究方面则相对较少。

二、实施农资产品消费信贷营销的背景和意义

在我国,消费信贷营销在农资行业仍然处于探索状态。和一般快速消费品市场相比,我国农资行业由于市场开放的时间比较晚,企业在面对竞争时,更多采取的是跟随战略,由此带来的结果往往是产品和营销模式的同质化现象严重。而我国农资产品的主要消费者的金融服务需求长期受到抑制。“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资金供求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造成大量的有效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延缓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9]。罗芳、程中海(2012)在《农户借贷行为研究》一书中认为:“以新疆为代表的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存在严重的金融抑制,农村金融制度安排的不合理性以及金融供给约束是影响农户正规借贷与否的决定因素,更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10]。这种现象具体表现为:在我国许多农业种植区域,尤其是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经常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春季,消费者缺少资金购买农资,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潜力发挥,而金融机构往往因为农户没有相应的担保物而不愿向农户发放贷款。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如何针对目标市场的需求特点,采取差异化的营销模式去满足农户的潜在需求,就成为农资企业营销管理工作的重点。而消费信贷营销恰恰能够帮助企业解决上述问题。在消费信贷营销模式下,农资企业通过和金融机构结成战略合作联盟,通过金融机构向农户发放消费信贷贷款,农户用贷款资金购买农业企业生产的农资产品,待秋季农作物收获后用出售农产品的资金归还贷款。这种营销模式的实施,可以实现三方共赢:农资企业通过消费信贷营销模式实现了产品销售和营销模式差异化;金融机构通过和企业合作放贷,降低了坏账风险,增加了向农户贷款的积极性;农户通过消费信贷缓解了资金压力,有效提高了农业的增产潜力,进而达到了增收的目的。消费信贷营销模式通过金融工具和农业产业的嫁接,实现了金融工具助农化,为破解当前部分农村地区面临的三农问题,对农资企业实施差异化营销战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农资消费信贷营销创新方面,目前国内已经有部分企业开展了大胆的尝试工作。2015年1月,内蒙古开心农业有限公司与内蒙古BSB银行联合推出农资信贷消费服务。此项服务要求信贷消费贷款人具备四方面基本条件:第一,有当地户口;第二,年龄是在18~60岁的自然人;第三,有固定的耕地和固定的住所。第四,有三户以上的贷款农户联合担保。符合条件的消费者只要提供有关的证明资料,经公司和银行实地考察后认可后,即可获得信贷额度为人民币2~10万元的贷款,信贷期限为10个月。基于贷款农户居住分散不易集中的特点,开心公司通过经纪人提前和村干部联系,约定时间集中办理,在约定的时间内,公司和银行联合办公送贷上门,采取“一站式”办理贷款手续服务,极大地方便了贷款用户。2015年是开心农业推出农资信贷消费的第一年,但其结果大大超出预测的效果,当年的信贷消费销售额的和上年相比增长了2倍以上,并且销售利润率提高了52%。

三、农资企业消费信贷营销模型设计

(1)目标构建:通过将金融工具和农业行业嫁接,推行农资产品消费信贷营销模式,实现营销模式差异化和营销渠道的扁平化。(2)信贷消费营销的模型设计。首先,组建金融战略联盟,利用国家对农业的金融扶持政策和金融机构结成战略联盟。用联盟协议的方式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其次,金融机构和农资企业各自承担的职能分别为:金融机构负责用户的资信调查、办理向用户的贷款手续,向农户发放农资贷款,贷款到期回收。农资企业负责农资产品的配送及技术服务,建立用户种植档案,对贷款资金使用的真实性进行监督,协助金融机构回收贷款(图1)。为了降低金融机构的坏账风险,农资企业向金融机构支付一定比例的贷款回收保证金,一旦发生坏账,从保证金中扣除。

四、消费信贷营销模式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分析

为了探寻消费者在以消费信贷方式购买农资产品时的影响因素,我们在内蒙古通辽市科左中旗的舍伯吐镇对农户进行了随机访问调查。调查测量题选项主要通过对种植户的访谈以及经验形成。我们最终设计出的影响因素预选项主要包括:品种价格、服务质量、贷款利息、种植收益、附加赠品、广告宣传等六项。随机调查了种植户236人,其中男性183人,女性53人。被调查农户中,30~40岁的比重为23.2%,41~50岁的占51.8%,51~60岁的占15.6%,从事劳动的农户平均年龄45.3%,30岁以下的仅占5.2%,60岁以上的占4.2%。经调查统计发现,在消费信贷营销方式下,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包括:产品种植收益(93.26%)、服务质量(72.65%)以及贷款利率(68.23%)三个方面。其它影响因素包括:产品价格(42.3%)、广告宣传(21.6%)、附加赠品(16.5%)。几种主要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因素的作用机理分析如下。(1)产品种植收益。种植收益是农户种植农产品后出售所获得收入。影响种植收益的人为控制因素主要是栽培品种和田间管理水平。农资企业加强农资品种的筛选和质量控制是保证种植收益的前提条件,售前售后服务也是影响种植收益的重要因素之一,良好的售前售后服务能够将企业产品的优势发挥到最佳水平,进而保证农户的种植收益水平;种植收益是影响农户消费体验的最重要条件,也是农户购买农资时是考虑的首要因素。(2)跟踪服务质量服务质量包括销售沟通、农技跟踪服务、贷款服务、原料售后服务等。销售沟通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潜在用户,农技跟踪服务能够将产品增产潜力发挥到最佳状态,帮助客户实现种植效益最大化,优质的贷款服务能增加客户的用户体验。在采用消费信贷销售方式购买农资的过程中,由于需要签订的文件和手续比较多,对消费者而言,这种方式要比现金购买方式手续更加繁琐复杂。如果企业在服务方面做得不好,极有可能造成客户流失或贷款坏账率的增加。(3)贷款利率贷款利息也是影响营销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消费信贷的贷款利率过高,无形中会减少用户的种植效益,造成客户消费体验效果的下降,客户可能会转而用现金方式购买低价位的低质种子,造成潜在客户的流失。

五、开展消费信贷营销模式的策略建议

(一)产品策略

为了适应农资产品消费信贷营销,企业应该在、质量控制和品牌提升等方面相应调整。(1)质量控制策略。质量是企业的命脉,是一般消费者购买产品时最先关注的因素之一。在市场营销中,质量领先策略一直都是营销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在推行质量领先策略时,最重要的是把卓越的功能和优良的品质作为产品研发和生产的首要目标。由于消费信贷营销实质上是一种后付费营销方式,如果产品的性能不稳定、质量存在瑕疵,就会加大贷款回收的难度,造成坏账率的提高。为此,农资企业必须抓好品种选择和质量控制,把田间表现好、质量有保证的产品提供给消费者,确保产品能够表现出较好的种植效果。(2)开发潜在需求策略。满足消费需求是一切企业开展市场营销活动的基础,而需求是消费者有能力购买并且愿意购买某种产品或服务的意愿。企业要让自己的产品具有竞争力,就必须针对目标市场的需求,生产出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在信贷营销方式条件下,因为农户购买农资的资金不足,使农户的购买需求成为一种潜在需求。把潜在需求变成现实需求,就需要用信贷方式的途径解决。一个企业如果将潜在需求开发的好,就能开拓出市场的蓝海,在市场上占领先机。(3)品牌提升策略。品牌是依附于特定的产品和企业,是企业通过较长时间宣传和传播累计形成的无形资产。所谓品牌提升策略,就是改善和提高影响品牌的相关系统要素,通过各种形式的传播和影响,达到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一种市场营销策略。好的品牌形象能够深入消费者心中,进而增加品牌忠诚度、提高品牌溢价,使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得到提升。在品牌提升策略方面,公司应当适应消费信贷营销的要求,在主要目标市场上抓好标准示范田的建设工作。这种标准示范田贴近消费者,通过产品的对比展示,能够让消费者产生眼见为实的直观效果,不仅利于下一季节的营销推广,更能在消费者心中快速树立起公司的品牌形象。此外,为了公司品牌形象的提升,公司应该在目标市场积极在开展相关的公益活动,以达到品牌提升的效果。

(二)价格策略

价格策略,是市场营销组合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构成要素。价格常常是影响营销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市场营销组合中最难以把握和确定的因素,好的价格策略对营销活动的顺利推广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消费信贷基础上农资产品的价格策略比较适合采用撇脂定价和折扣定价相配合的价格策略。(1)撇脂定价策略。农资作为一种生产资料,事关农户一年的收益。大部分消费者在购买农资产品时最关注的往往是产品的种植收益,而对产品价格因素考虑则居于次要地位。由于企业采用消费信贷方式,一般会加大消费者对产品的信赖感;加之采用消费信贷的差异化营销模式,会增加企业在成交过程中的议价能力。在此情况下,产品的价格策略一般采用撇脂定价法较为恰当,即价格制定要以行业龙头企业品种作为标杆,以匹配产品定位。撇脂定价策略是一种高价位策略,一般适合于在新产品上市初期或具有一定差异化优势的产品定价。利用一部分消费者的求新、求好的购买心理,将价格定得较高,以便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收回投资,并且获取利润,然后根据市场发展状况,再逐步调整市场价格的定价方法。(2)折扣定价策略。折扣定价就是企业为鼓励顾客大量购买或提前购买而给购买者一定的价格折扣或赠送部分商品的一种定价方法。这种定价方法主要是为了配合撇脂定价策略的一种辅助定价方法。目的是为了对目标市场的消费需求提前锁定而采取的一种定价方法。为了保证消费信贷营销的顺利进行,农资企业应当通过召开现场观摩会等方式,提前激发起客户的购买欲望,然后同步提前预订的价格折扣政策,通过有效运用折扣定价策略实现提前锁定销售。

(三)渠道策略

分销渠道作为产品从制造商向消费者手中流动的通路,对企业营销的效果产生着重要影响。由于现有农资企业大多采取得渠道策略是区域经销制,这种渠道模式往往导致渠道层级过多,各层级产品经销商平均利润率较低,特别是终端经销商利润空间较小,降低了各层级经销商的积极性。进而导致客户忠诚度下降。在消费信贷营销方式的情况下,农资企业有必要对渠道策略进行调整:加快推进渠道扁平化变革,探索在主要目标市场设立营销办事处,以办事处为载体,重点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通过经纪人团队的宣传带动,实现产品的消费信贷的直销模式。对于原有渠道中的优秀经销商,可以将其改造为区域配送服务中心,协助其发展直销经纪人,公司则按照其配货数量向其支付佣金。这种渠道模式不仅实现了渠道扁平化,而且增加了渠道执行力。由于产品只需要一个层级就可以送到消费者手中,将使产品的利润率大幅提升。在消费信贷营销模式中,为用户服务的主要是经纪人,经纪人队伍的素质和服务水平,是关系着信贷消费营销效果的重要一环。为此,打造一支农资销售的经纪人团队对农资企业来说尤为重要,经纪人的主要职责包括:试验示范点的跟踪管理、宣传促销、与用户签署消费信贷合作协议、协助金融机构对用户进行资信调查和办理贷款手续、农资产品配送、技术跟踪服务、协助金融机构向农户回收贷款等。农资企业需优化绩效激励机制,薪酬水平要和绩效考核挂钩,让经纪人队伍留得住、干得欢、挣得多。以最大限度调动经纪人队伍的工作积极性。

(四)促销策略

促销策略是指营销企业通过广告、人员推广、现场体验等多种方式,向消费者展示产品信息,并保持和消费者的充分沟通,以引发消费者购买意愿的营销推广活动。卓有成效的促销手段能够促进消费者形成购买决定。促销的主要表现形式主要为:广告宣传语,免费体验、现场讲解等。农资企业针对消费信贷营销开展的促销策略改进主要应包括:(1)体验促销策略。体验促销就是指通过让消费者观摩、聆听、尝试、使用等方法,让消费者直观感受公司产品或服务效果的一种营销方式。通过体验促销的形式,能够做到和客户的零距离沟通,并达到促销的目的。在开展消费信贷营销时,农资企业要充分运用体验式促销的功能,让更多的潜在客户真实感受到公司产品的优点,通过促销强化用户购买产品的信心和决心,并且在可能的情况下实现提前销售。为此,建议加大力度抓好品种展示田的落实工作,确保品种的最佳种植效果。在此基础上开好苗期、花期、收获期的现场会,让潜在用户亲身体验到公司产品的良好表现。贷款利息也是影响客户体验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客户种植效益的减项,如果贷款利率过高,将导致客户种植效益的大幅下降,造成重复购买率的下降和潜在用户的流失。由于采用撇脂定价法,企业的销售利润会显著提高,企业就有条件拿出部分利润来对农户的贷款利息进行补贴,这项措施反过来又能作为促销手段来拉动企业的消费信贷营销顺利开展。(2)情感促销策略。随着社会进步和营销环境的发展变化,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越来越关注情感上的满足和心理上认同。情感促销就是基于消费者的情感需要,通过和消费者有效情感沟通的方式,激发起消费者的情感共鸣,进而达到营销目标的一种促销模式。在采用消费信贷销售方式购买种子的过程中,由于需要签订的文件和手续比较多,对消费者而言,这种方式要比现金购买方式手续更加繁琐复杂。如果企业在前期促销购买和后期跟踪服务方面做得不好,极有可能造成客户流失以及贷款坏账率的增加。相反,如果农资企业的营销人员在销售过程中,加强和客户的充分沟通,并通过营销服务引起了客户的情感认同,不仅对促进销售推广有利,更会能有效防范坏账损失,为此,农资企业务必将加强服务工作放在重要地位。“在在营销服务管理中,推行精准化服务和标准化服务,确保消费信贷营销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大力开展售后服务营销,防范和化解消费信贷风险[1]”。在开展消费信贷营销过程中,为了增加和消费者的情感沟通,农资企业可以在营销经纪人管理中推行“客户联系卡”制度。经济人通过“客户联系卡”沟通方式,重点解决消费者在种植过程中甚至在家庭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实现企业和客户的无障碍沟通,便于和用户的情感联系,并最大限度地达到客户的情感认同,为公司顺利开展消费信贷营销打下基础。

六、小结

农资产品消费信贷营销作为一种新的营销模式,是消费信贷营销在农资产品营销领域的一种延伸。这项工作开展得好,不仅能够帮助农民解决购买农资产品时的资金难题,而且能够帮助农资企业实施差异化营销战略,并扩大市场占有率,同时也为金融机构丰富了金融服务产品。

作者:王同彦 胡军健 单位:1.安徽经济管理学院 2.安徽红十字会卫生学校

参考文献

[1]翟珊珊.消费信贷在我国的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安:西北工业大学,2006:3-4.

[2].消费信贷论[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5-6.

[3]方璐.波士顿咨询预计中国个人消费贷款余额2015年约达21万亿[EB/OL].(2011-08-31)[2016-09-10]..

[4]艾瑞咨询.2016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研究报告[EB/OL].(2016-03-21)[2016-09-10]..

[5]王于渐.中国消费函数的估计与阐释[G]//于景元.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之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6]臧旭恒.中国消费函数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7]余伟.发展消费信贷,促进经济增长[J].财经科学,2003(s1):73-75.

[8]范玉红.我国目前发展消费信贷存在的难点[J].经济研究参考,2003(55):30-30.

[9]宁薛平,周新辉.中国住房消费信贷与居民幸福指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23.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