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沟通技能分析范文

沟通技能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沟通技能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沟通技能分析

第1篇:沟通技能分析范文

【关键词】人工智能;园林设计;专家系统;智能CAD

一、现有园林设计所面临的问题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绿化已成为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一环,而园林的设计与建设更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设计是研究如何应用艺术和技术手段处理自然、建筑和人类活动之间复杂关系,达到和谐完美、生态良好、景色如画之境界。艺术的设计通过设计者的艺术修养能够很好的完成和提高,但是在工程技术方面,却会面临很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系统本身的原因,参与设计的人员需要有非常广的知识面,不光计算机知识要懂,建筑知识,植物知识等等都需要精通,这对工程技术人员要求太高,不易实现。

2、所设计园林重用性很低,由于不同地区的气候,地形等原因,使得设计的园林系统不能在其他地方得到复制,浪费较多人力物力。

3、现有的CAD技术只能给客户提供单一图形,客户很难在设计成型前看到效果,不利于技术人员与客户及时沟通。很容易造成设计人员与客户想法的偏差,造成损失。

二、人工智能的发展及与园林设计中的关系

专家系统是人工智能领域里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为解决应用领域中复杂问题而利用专家知识的计算机程序系统。在本次设计的园林系统中,由于园林设计牵涉到的知识面非常广,这对于一个普通的设计员来说很难达到那么高的要求,比如,在植物种植方面,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地域的差别,南北气候的差别及不同植物间的相斥等问题,避免不必要的损失,而这些内容的知识量是非常巨大的,单靠几个设计人员,很难考虑得很详细,所以这时专家系统就起到了作用,我们只需要在数据库中导入尽可能多的知识,有计算机系统自动去挑选适合的植物或者给我们指出我们所没有考虑到的问题。

传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将设计人员从繁重的手工绘图中解放出来,并对常规设计给予某些帮助,但不能对设计工程师的智能活动提供有效的支持,因此已不适应现代产品设计与开发的需要。为了提高应对市场变化和小批量、多品种要求的迅速响应能力,设计正向集成化、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大大提高设计专家与计算机工具这一人机结合的设计系统中机器的智能水平,是计算机能在更大范围内、更高水平上帮助或代替人类专家处理数据、信息与知识,做出各种设计决策,大幅度提高设计自动化水平、进而大大提高设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以适应市场对产品开发迅速多变的需要。智能CAD、智能工程、智能设计就是这种背景下提出的。

早期的园林设计只能在实地考察地形以后,通过AUTOCAD软件制作适合此地形的效果图。造成技术人员和客户交流困难,并且制作的成果基本没有重用性。而利用智能CAD我们则能改变这个现状。我们可以在系统中制作很多的例如假山、湖泊、古建筑等图形,在系统中直接生成初步设计方案,然后让客户在生成的方案上进行修改,直到客户满意。

三、智能园林系统的系统结构

1.系统结构:针对网络环境下高新技术工程研制的“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协同化”特点,研制开发面向不同角色群体人员参与的工程设计集成开发平台。

2.数据库系统:根据园林建设中的各种数据,建立数据库。数据库中应包含花卉专家、树木专家、山水专家、楼阁专家、道路专家等。问题库是问题的集合,也是模型的索引,每个问题实际是对应一类问题,如园林风格、布局方案、搂阁、花园、山水、游乐、景观、世窗等。

3.模型库系统:模型库是计算机2D/3D图形建模的基础,建立是一个整体设计图纸的零件。包含了园林设计中地形、树木、花卉、建筑的2D/3D模型。

4.知识库系统:实现支持并行协同设计环境的工程开发工作模式、总体控制的知识表示,采用相应的知识表示方法,建立面向工程开发过程控制的全局知识库。设计出适合工程协同设计的多智能体推理机制,通过人工干预实现设计过程的自动推演。

5.用户界面系统:包括通用的执行控制程序、交互性强的用户界面。可视化的多维信息交互环境体现文字交互、图形交互、音频交互、视频交互等,把协同用户与多库系统(知识库系统、模型库系统、数据库系统)、协同设计过程控制部件、协同设计过程管理等功能部件结合在一起。并研究可视化工程管理方式,实现工程设计与研制过程的自动跟踪、工程结点内容与进展的可视化,为工程总体设计人员提供辅助决策信息,决策者和协同用户可以通过可视化多维信息交互界面对多库系统和其他功能部件进行操作和控制,从宏观上对协同设计过程进行管理。

6.研究方法:

(1)以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为基础,与工程设计紧密结合,在实践中研制出面向工程领域的智能DSS,并丰富决策支持系统的理论与方法,进而拓宽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领域,为网络环境下的工程自动化研制打下基础。

(2)建立面向对象的通用集成开发平台。不同的工程领域有其专门的技术要求,注重专门要求系统将更实用和高效,而注重通用技术将更有利于系统推广。因此,尽可能对它们进行界定,使其在推广应用时,采用软件可复用技术准则,只变更专用部分的软件即可完成系统的推广。拟在方案论证阶段将研究内容做以界定,即:建立面向工程技术的智能DSS通用结构,并行环境下的网络拓扑结构也立足于通用化;智能化数据库系统以及面向过程控制的知识库研制采用同一推理模式,知识表示方法做到形式上的统一;数据库和模型库的开发工具及结构通用,但数据内容针对不同的应用对象而各有所异。

(3)实现并行环境下的群体协同设计模式。建立基于TCP/IP的Internet环境下的并行设计环境,实现并行环境下的群体协同设计模式。

参考文献

[1]尼尔逊(N.J.Nilsson)著,石纯一 译.人工智能原理

[2]刘白林主编.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

[3]陈文伟,廖建文著.决策支持系统及其开发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and development

第2篇:沟通技能分析范文

【关键词】能源结构,生产与消费,回归分析

一、我国目前能源生产及消费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其近几年经济的持续增长,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能源消费国。一方面能源生产供应的持续增长,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也为世界能源市场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能源生产及消费总量

总体上,我国的能源生产及消费呈现出“富煤、缺油、少气”,以及“新型能源短缺”的结构特征,这导致了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重要地位。我国煤炭资源总量为5.6万亿吨,其中已探明储量为1万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11%,石油占2.4%,天然气占1.2%。建国以来,煤炭在全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例长期占70%以上,2008年生产量超过了20亿吨。与国际水平相比,我国能源生产总量已经跃入世界前列。如2006年我国生产22.1亿吨标准煤,居世界第2位。原油生产总量为1.85亿吨,居世界第5位。天然气的生产总量为586亿立方米。同时在能源生产的硬件设施上也加大了投入,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如西煤东运铁路专线及港口码头的建立,西气东输大干线的建立,西电东送的实现等等。

(二)能源生产及消费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油、气产量虽有所增长,但受资源储量的制约,需求的缺口日益增大。90年代煤炭消费约占全部能源消费的3/4,加大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即使如此仍不得不扩大油、气进口,以适应交通运输发展与人民生活改善的需要。

二、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存在的问题

(一)能源分布与能源生产力布局不协调。我国能源资源自然形成的分布特点,造成了资源分布与全国生产力布局不协调的局面。以煤炭资源为例,以黑河—腾冲线为界,以东地区集中了全国90%的人口和90%的工业产值,经济基础雄厚但能源短缺;而该线以西仅占全国人口的10%和工业产值的10%,却拥有煤炭资源预测储量的63%和水力资源的70%。由此造成了我国北煤南运、西煤东送、西气东输的局面。

(二)能源供需缺口大。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保持良好的态势,但这种良好的经济发展趋势也给我国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造成一定的压力,煤炭、石油、天然气这三种常规能源的供需都存在较大的缺口。尽管2000-2005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超过十五规划,生产总量逐年递增,然而就是这样快速的能源生产总量却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能源消费总量。

三、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关系的定量研究

我国能源消费一直以煤炭为主,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能源消费开始逐步多元化发展,那么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能源效率?本文根据1990—2009年我国能源消费数据,建立能源效率与能源消费结构的计量模型,定量分析煤炭、石油、电力等能源消费量对能源效率的影响。

(一)能源结构变化影响能源效率的定量模型

在实际的计量中,能源效率通过经济产出总量和能源消费总量的比值来计算,即:ef=Y/E。其中,ef为能源效率;Y为经济产出总量;E为终端能源消费总量。将不同能源品种折

由R2=0.9472可以看出,回归方程的拟合程度很高,煤炭和电力的比重变化对能源效率存在显著影响。从回归系数可以看出:煤炭回归系数是负值,表明在煤炭消费比例与能源效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即在技术进步不变的条件下,煤炭消费比重每提高1%,能源效率就将平均降低58元/吨标准煤。也就是说,煤炭消费所占的比重越大,能源效率越低。这表明煤炭的大量消费是制约我国能源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而电力的回归系数为正值,表示这种能源品种比重的上升则会引起能源效率的上升,这反映了电力是较煤炭更高级的能源品种,能源消费结构从煤炭向电力和其他能源的转变,是提高能源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结论

总体来说,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推进的关键阶段,能源结构的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仍将处于主体地位。因此,我们在加快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同时,要继续建立煤炭、石油、天然气储备体系,要提高优质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利用能源结构来推动能源效率的提高。在调整能源结构的同时,要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为能源结构的调整提供来自需求方面的动力。要继续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推动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能。我们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市场的竞争机制,大力加强产学研用结合,形成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合力,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条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科技创新规律的中国特色新能源产业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能源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第3篇:沟通技能分析范文

【关键词】建筑节能;外墙保温;外保温;对策

我国北方地区由于气候影口向l,所有房屋均采用490mm厚的红砖外墙以满足建筑物本身的保温等要求,但仍有2个难题长期困扰着。一是山墙、洞口四周结露、发霉。二是日益贫乏的土地资源对红砖行业造成的危机。由于这些迫在眉睫的难题,有必要对其进行改进,使其在节能的基础上满足用户的使用要求。近些年来,外墙外保温的技术大力推广已经取得成功的经验,取得进一步推广。

1.外墙体外保温系统

1.1外墙保温定义

外墙保温是指采用一定的固定方式(粘。结、机械锚固、粘贴+机械锚固、喷涂、浇注等),把导热系数较低(保温隔热效果较好)的绝热材料与建筑物墙体固定一体,增加墙体的平均热阻值,从而达到保温或隔热效果的一种工程做法

1.2保温外墙结构形式

(1)外墙内侧保温,构造特点与单一材料墙相比,构造组合合理,有较高的热阻,节约采暖能耗,能充分发挥保温材料的作用。在满足承重要求的前提卜外墙体可适当减荷,保温材料与砖墙或混凝士之间可设或不设空气层,其做法是在外墙内侧增加木质或轻钢龙骨内充填保温材料,表面覆以石膏板后加涂料饰面。

(2)夹心复合墙。将外体墙分为承重和保温2部分,中间留20~50mm空隙,可填无机松散或块状保温材料,也可不填材料设空气层。

(3)外保温墙。是在外墙体的外侧加设保温层,并加以饰面。采用外保温对室内热稳定性有利,热桥易于处理,但施工较为复杂,外部罩面需认真处理确保稳定性和耐久|生。

1.3体构造保温做法有以下几种

(1)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墙体;(2)加气混凝土墙,(3)外墙抹灰保温砂浆。这里主要介绍近几出现的的保温复合墙体。保温复合墙保温材料多采用岩棉板、聚苯乙烯泡沫板、玻璃棉毡和砖墙、石膏板相匹配。

2.外墙体外保温材料的要求

2.1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

之所以选用苯板作为节能墙体的保温材料,与其本身的技术移性能指标密切相关,其外形尺寸特别灵活,可由厂家按实际需求加工表观密度为18~22kg/m3。导热系数小于0.04N/m・K,氧指数30%,垂直板面的抗拉强度大于0.1Mpa,耐热性75℃不变形,耐寒性80℃不脆断,其外形尺寸稳定性小于3%,另外其阻燃性好。

2.2粘结砂浆

采用胶粘剂配制而成的用于苯板的基层墙体的粘接材料,在各种荷载作用下其性能应保证在一定的压剪强度(0.1MPa)。拉伸强度(0.1MPa)下能与20kg/m3苯板相胶结合。

2.3锚固钉是它是将苯板固定于其层墙体的辅助连接件

其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如具有防腐性能的螺钉和带圆盘的塑料膨胀套管。它锚入基层墙体有效深度达到25mm以下,单个锚栓最大抗拔承载力为0.2kN,有了它的辅助连接作用,可以使苯板更加可靠地与基层墙体共同工作。

2.4耐碱玻璃纤维网

它最为重要的技术性能指标是抗断裂强度好。

3.外墙保温的一般做法

3.1建筑的外保温应该是整个建筑全部的外保温

我们应该对建筑进行全面的保温,包括女儿墙、雨篷等构件。

外墙外保温开裂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保温材料与外装饰材料的线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我们预防裂缝的原理是:通过减小建筑结构外保温材料同外装饰找平砂浆、外饰面等材料的线膨胀系数比,是材料之间产生逐层渐变,柔性释放应力,以起到预防裂缝的作用。

3.2保温材料的选择

现施工的建筑中,保温材料的使用以挤密苯板、聚苯板、聚苯颗粒保温材料为主。挤密苯板具有密度大,导热系数小等优点,而聚苯板的导热系数为0.042W(ha.K),同抗裂砂浆相差22倍,因此挤密苯板与聚苯板相比,抗裂能力弱于聚苯板。该种材料与挤密苯板和聚苯板相比,导热系数要小得多,因而能够缓解热量在抗裂层的积聚,使体系受温度骤然变化产生的热负荷和应力得到较快释放,提高抗裂成的耐久性。

3.3增强网的选择

玻纤网格布作为抗裂保护层软赔进的关键增强材料在外墙外保温技术中的应用得以快速发展。网格布和中碱网格布的耐久性好得多,至少够满足25年的使用要求,因此,在增强网的选择上,建议使用高耐碱的网格布。

3.4保护层材料的选择

由于水泥砂浆的强度高、收缩大、柔韧性变形不够,直接作用在保温层外面,耐候性差,而引起开裂。为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采用专用的抗裂砂浆并辅以合理的增强网,并在砂浆中加入适量的纤维,抗裂砂浆的压折比小于3。如外饰面为面砖,在水泥抗裂砂浆中也可以加入钢丝网片,钢丝网应采用防腐好的热镀锌钢丝网。

4.施工要点及其质量控制措施

4.1施工工艺

当基层墙体施工并验收合格后,就可进行保温层施工,其具体施工工艺为:清理、找平基层弹、挂控制线安装、找平底端托板檐材料工具准备配粘结胶浆粘贴翻包网格布粘贴苯板检查校平填塞板缝打磨找平安装装饰线条(用苯板制成)或分格缝钉锚同钉保温层验收。

4.2施工要点

施工工艺看起来十分简单,但实际上操作起来却十分复杂。在要求材料的质量合格的前提下,对实际操作施工人员也要求具有一定技术水平和责任心,否则,将直接影响整个体系的质量。

4.3口配制粘结胶浆

根据不同型号的胶粘剂厂家提供的配合比来配制,必须由专业技术人员配制,严格计量。少量使用时,用多少配多少。在初凝前使用完,初凝后的胶浆严禁使用。

4.4粘贴翻包网格布

门窗洞口、穿墙管道或其他设施穿墙洞口阳台栏板、变形缝等处及相类似的地方为保温层截止部位。粘贴苯板前应对保温层的截止位置做翻包网格布处理。在需做翻包部位涂沫70ram宽2mm厚胶结砂浆,迅速将网格布的一端宽大于70mm用钢抹压入粘结胶浆,并保证胶浆完全盖住网格布无外漏为止,甩出部分的长度保证绕过板端后具有不小于l00mm长的搭接长度。

4.5粘结胶浆的布胶方式

应根据不同施工部位、不同基层墙壁体采用不同的布胶就,其常用的有点粘、框点粘、条粘等3种形式,但在靠近保温层截止位置,外墙转角处及苯板边缘部分的粘结形式应为条状满浆布胶。

4.6保护层施工要求

保护层的做法一般为“一布二浆”,在有加强要求的部位为“两布三浆”,保护层施工时应先铺设翻包网格布和加强网格布,然后进行墙面标准网的施工。

4.7网格布搭接

标准网应连续铺设,铺设标准网需断开对.应保证标准网间的搭接长度不小于l00mm:裁剪网格布时尽量沿经纬线进行。

5.外墙体外保温施工条件

(1)新基面。基面状况必须良好,干净、通过扫、刮、磨,除去所有无附着力的杂物,必须保持干燥。根据气候环境,砖基面需要30d,混凝土基面需要45d。对于浇筑的混凝土基面,因其施工时采用脱模剂,所以必须做一次附着力检测。

(2)旧墙面。必须先修补墙面的裂缝,对于已上过涂料的砖石基面,必须检查涂层的整个表面。若涂料厚度超过l0mm空凹的部分必须填平。若涂有有机物质,一定要除去。

(3)不要在潮湿或结冰的基面上安装EPS保温板,施工时环境温度必须高于5℃。不要在下雨、冰冻、大风天气或夏天阳光直射的基面上施涂粘结胶浆。

6.结束语

建筑外墙保温是近年来新兴的施工方法,由于内保温、混合保温等方法在设计中的缺陷,建议采用外保温,并按照逐层渐变,柔性释放应力的原则,选择材料及施工方法,以达到保温、抗裂的目的。 [科]

【参考文献】

[1]郑忱.房屋建筑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4.

[2]外墙保温应用技术[M]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2008.

第4篇:沟通技能分析范文

关键词:热熔断体 感温材料 机械应力 过热

一、序言

热熔断体也叫温度保险丝、温度熔断器,是属于温度感应式回路切断装置。热熔断体能感应电器产品、电子产品非正常工作条件下所产生的过热,从而切断回路以避免火灾的发生。热熔断体多用于家用或类似用途的电器中,其使用面的广泛,是家用或商用电器、电子产品中必不可少的关键零部件。

二、热熔断体的工作原理及结构性能分析

按照目前热熔断体常见类型,可有如下几种分类方式:

1、热熔断体从结构分为方壳型和瓷管型两种,不管哪种外形结构,其工作原理是相同的;

2、热熔断体从感温体的导线放置形状分为:轴向导线型及径向导线型两种,其基本设计及动作原理也是相同;

3、热熔断体从感温体的材料可分为:有机物化合物型(感温颗粒)、熔丝型、复合型(低熔点易溶合金);

4、热熔断体从外壳材料可分为:陶瓷外壳、金属外壳。

以上四种分类涵盖了绝大部分热熔断体,其中,第一分类和第二分类也可以合为一类,方壳型热熔断体其感温体放置形状为径向导线型;瓷管型热熔断体其感温体放置形状为轴向导线型,如图一:

热熔断体内的感温体连接在两引脚上,表面包覆特殊树脂,插入到陶瓷管或塑料外壳内,再用环氧树脂封装。其工作原理为:当温度保险丝周围温度上升到它的动作温度时,感温体熔化并在表面张力作用下及特殊树脂帮助作用下,收缩成球状附在两引脚末端。这样,电路被永久切断,如图二:

热熔断体的感温体根据第三分类,其工作原理又有不同:

1、复合型(低熔点易溶合金):复合型热熔断体因其体积小、价格低、性能稳定性良好而最受用户欢迎。其切断电流为0.5A、1A、2A~5 A,具有可直接装在温度检测处的特长。

将感温体焊于导线(镀锡软铜线)上,表面涂布特殊树脂后,插入壳体内,用密封剂完全封住两侧导线开口处。当温度异常升高时,热熔断体主体及导线感知热度,当达到易溶合金的熔点时,易溶合金会自行融化。融化后的易溶合金在特殊树脂的促合作用下,发挥增强表面张力,熔断导线成球状形,如图三:

(图中:1、易熔合金,2、特殊树脂,3、绝缘壳,4、密封材料,5、导线)

2、有机化合物型(感温颗粒):可以切断10A~15A的电流。多采用金属套管和有机化合物感温颗粒配合使用。在金属外壳内组装绝缘筒、弹簧、可动接点、圆板、感温颗粒。金属外壳开口部用封止材料完全密封。按照“动作前导线?可动接点?金属壳?导线间通电流.”顺序进行工作,温度上升感温颗粒感应热度时熔化。感温颗粒熔化后,使弹簧伸张,可动接点从导线端被推分开,切断电流,如图四:

(图中:1、感温颗粒,2、金属外壳,3、圆板,4、弹簧1,5、可动接点,6、弹簧2,7、绝缘筒,8、密封材料,9和10、导线)

3、熔丝型热熔断体,由于其感温体形状不稳定,加之耐焊接性能较差而越来越少人使用。

三、热熔断体使用常见注意事项

根据热熔断体的结构和性能,它的安装和使用必须注意其耐焊接性能和安装时的机械操作。

1、各热熔断体有额定电流和电压,熔断温度(Tf),使用温度(Th), 最大温度(Tm),必须在热熔断体厂家所规定的参数下使用;

2、选定热熔断体安装位置时要注意不能因成品内的震动及其他配件的变位,令机械应力转嫁到热熔断体上,换而言之,不得通过固定热熔断体来固定整机的内部布线;

3、要在整机非正常工作条件下,安装在所能达到最高温度并且热熔断体熔断后温度不会上升到最大使用温度以上的地方;

4、热熔断体不能用于液体或湿度维持在95%以上的机器内,以防发生因空气过潮湿导致短路的情况;

5、热熔断体要安装在只能够感应热熔断体热源的场所。构造上不可避免时要设置热阻隔物,例如安装于加热器时要注意不能直接连接,以免热线加热到热熔断体上;

6、应尽量避免为提高热熔断体的电流量而并列联接或持续通过过电流、过电压,致使热熔断体的内部接点受损的情况,这将直接影响热熔断体的正常动作。

虽然热熔断体在设计上有较高的可靠性,但单个热熔断体所能应付的异常情况毕竟是有限度的。加上人为或无法预料的不可抗力的作用下令热熔断体受到损伤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则机器发生异常时将无法及时切断回路。 因此在机器过热时、错误动作直接对人体有影响时、除热熔断体外无回路切断设备时,或者在整机有要求高度安全性的情况下, 要使用2个以上拥有不同熔断温度的热熔断体。

第5篇:沟通技能分析范文

关键词:调度系统;信息化;结构组成;系统功能

1.引言

调度工作是煤矿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证煤矿生产各个环节有序的开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是煤矿安全生产和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现代信息化进程的有效推进,为了保证煤矿调度工作更加准确有序的进行,现代煤矿调度工作逐步建立健全了信息化调度系统。现代信息化的调度系统无论是安全性、可靠性还是开放性等都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它在煤矿整体信息化建设和集成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煤矿现代信息化调度结构组成及其功能进行分析,主要从结构组成和功能特点两个方面展开讨论,为煤矿调度工作研究提供思路。

2.煤矿现代信息化调度系统结构组成

煤矿信息化调度系统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化基础上,围绕煤矿安全生产特点而设计并推广的一种高度集成的管理分配系统,整个系统主要由五个主要单元组成。其系统的主要设备和层次构成如图1所示。

图1 煤矿现代信息化调度系统的设备组成

2.1生产调度指挥中心

调度指挥中心是整个系统的核心组成,它是对整个煤矿生产、运销调度、安全监测和调度通信等的集控管理和信息。在煤矿生产科室中,都设有专门的调度中心,这就是生产调度指挥中心。在煤矿不简单的生产过程中,调度指挥中心24小时不间断的对调度中心返回的数据和影像等进行分析,并通过这些数据的大致走向,作出正确的判断,然后进行合理的调度。中心所要达到的目标非常明确,以统筹的理念对整体生产进行规划和调度。

2.2安全管理信息系统

除了调度中心之外,其余的四个组成单元都是属于信息化采集通道,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就是其中一个。安全关系信息系统主要的功能是实现矿井瓦斯监测、防灭火信息监测和矿井工业电视监视,同时完成安全设施管理以及生产安全信息管理。它最重要的职能是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实现煤矿生产的管理工作。最终的信息通过自动的处理反馈给调度中心,由调度中心给出指令后,直接应用到生产安全管理中。

2.3自动化监测控制系统

自动信息化检测系统是第二个信息通道,它主要是对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自动的监测,根据监测作出判断之后进行系统控制。具体来说,自动化监测控制系统要实现矿井井下工作面、井上下煤流、地面生产和辅助生产系统的实时在线监测控制和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以及主井带式输送机、副井提升机、主扇通风机、制氮(空压)站等的监测监控。由功能可以看出,它主要是对于生产有关的各个环节进行自动化的监控,以此来保证生产。

2.4矿井通信系统

矿井通信系统是煤矿生产调度的重要系统。由于矿井对于电、火等的要求较高,因此,在矿井的联系与监控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处理。在具体功能上,通信系统要实现矿井行政通信、调度通信、视频会议、应急通信、井下漏泄通信、电力调度通信、有线电视以及与集团公司的通信和信息联络。整个过程的设计和安装不仅在技术难度较大,而且在系统的运行过程中的维护也较为重要,它调度中心与矿井联系的重要通道。

2.5经营管理系统

与其他三个通道相比,经营管理通道与生产的直接联系教远,但是,它却是保证煤矿经营与发展的重要调度通道。在功能上它主要包括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矿井办公自动化、事务管理、经营管理、技术管理和能源管理等。通过完善的经营管理系统沟通了煤矿在生产和经营的通道,保证了企业的顺利发展。

3.煤矿现代信息化调度系统的主要功能

信息化的集成手段极大的保障了煤矿的安全生产,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平台。煤矿现代信息化调度系统的主要功能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1实现了煤矿生产的实时监测与监督功能

信息化调度系统最直接的功能就是通过各个通道的信息反馈有效的实现了煤矿安全生产的实时监测与监督。在整个过程中,调度系统能够将数据直接建立图形曲线,直观的表现出煤矿生产的各个环节。瓦斯信息管理系统是煤矿信息化调度系统的一类,它的主要功能是远程客户端能够以地图或表单形式,动态实时监看各矿井不同工作面瓦斯浓度、变化趋势等相关数据;实时监看监测设备、主要通风设备(如:主扇风机、掘进工作面局扇风机)开停状态等实时数据;能够监看主要巷道风量、风向、风压等主要参数。由此可以看出调度系统的实时监测与监督功能。

3.2煤矿信息可视化生产设计功能

可视化的生产设计功能是信息化调度系统的第二个主要功能。通过信息化手段,调度系统可以很好的了解煤矿生产的实时状态,根据这些信息就可以有效的进行伸长设计。在实际的系统运行过程中,主要以数字地质图件为基础,在现有系统基础上增加直观方便的生产设计功能,例如直接在数字采掘工程图上进行采区设计、工作面开采设计、生产接续设计,可直接调用各种图形与数据资源辅助设计,能够实现设计资源与结果网络共享,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与科学性。

3.3 煤矿安全调度管理功能

安全调度管理功能是煤矿信息化调度系统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功能。它能够集成地质、生产、安全、通风瓦斯、采掘、煤外运等系统为一体,建立煤矿安全调度管理地理信息数据库系统,并能够随意游览查看各种数据图形空间数据信息和属性信息、实现图形到属性和属性到信息的双向可视化查询等十分直观先进的信息可视化查询手段。并且具有灵活的多种统计分析、汇总、图层透明叠加、专题图制作等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特点,同时,能够在采掘工程图上动态创建图形化调度指挥方案,通过网络及时进行调度方案下达与督办。

参考文献

[1] 李广成,郭真琛,王志强,等.陈家沟煤矿生产调度信息化技术开发和应用[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z1

第6篇:沟通技能分析范文

关键词:医患沟通;社会心理学;医患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0-0216-03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的发展[1],中国目前的医患关系变得日益复杂。在当前医务人员紧张的工作压力形式下,与患者及家属相处时间越来越久的逐渐成为医学生群体。目前见习、实习医学生已遍布医院的各大主要临床科室,经临床培训后,在临床医疗的第一线逐渐承担了大量的诊治任务。然而,由于临床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不足,法律意识及风险意识不强,使得近年来医患纠纷中医学生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为了进一步了解医学生医患沟通的现状及其所存在的有关问题,本课题组成员通过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对某高校附属医院的住院患者或家属共200名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

一、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以随机抽样方法对某高校附属医院的住院病人或家属共200名进行调查,其中抽取该院10个临床科室。所选取的患者及家属分布各个年龄段,其文化层次、医疗保险等基本资料均各有代表,配合调查的患者及家属意识清醒,无语言障碍。

(二)调查方法

查阅有关医患沟通的相关文献资料,根据调查所需设计《医学生医患沟通情况问卷调查表(患者及家属篇)》。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患者及家属的基本情况、患者及家属对医学生医患沟通的认识、患者及家属对医学生医患沟通的满意程度、患者及家属对医学生提高医患沟通技巧的建议。

(三)统计学方法

将所得合格的问卷数据采用EXCEL 2007软件建立数据库,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患者及家属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总共设计并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在1周内完成调查并收回195份,其中有效问卷195份,有效率达97.50%。男女比例大约为1.4:1。患者及家属中青少年12人(6.15%),青年37人(18.98%),中年60人(30.77%),老年86人(44.10%)。文化水平为本科及以上36人(18.46%),专科34人(17.44%),高中75人(38.46%),初中及以下50人(25.64%)。被调查的患者及家属中职工医保27人(13.85%),居民医保71人(36.41%),农合84人(43.07%),无医保13人(6.67%)。

(二)患者及家属对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不足的认识及满意度调查

1.患者及家属对医学生医患沟通的认识调查。

2.患者及家属对医学生医患沟通的满意程度调查。

(三)从患者及家属角度分析造成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不足的原因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热潮,医患关系的愈演愈烈逐渐受到各界媒体的关注,从调查结果来看,患者认为导致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最主要因素是:(1)医学生的专业知识不够,不能更好解释患者病情,其中67人(34.36%)。(2)医学生的沟通技巧把握不到位,其中95人(48.72%)。(3)大量媒体的负面报道使得医学生对医患沟通产生畏惧心理,其中33人(16.92%)。

(四)患者及家属对提高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建议

三、讨论

(一)患者及家属对医患沟通的满意度分析

在求医过程中,医患沟通成为了患者与医生之间的桥梁,作为一名医学生,这是步入合格医师殿堂的必要条件[3]。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福冈宣言》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共鸣(同情)应该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医学生对医患沟通技巧的学习刻不容缓,是缓解目前紧张医患关系的有力动力。从患者及家属的角度分析,其对医学生的医患沟通满意度基于三点:其一,医学生对患者病情的知情度。当患者对医学生进行其病情的询问时,如果医学生的回答模棱两可,则会令患者对医学生造成不信任感,使得医患关系变得紧张。其二,医学生的言行举止。刚步入临床的见习、实习医生常因临床经验不足,医患沟通技巧欠缺而不被患者及家属信任[4]。其三,医学生对患者心理的不理解,患者对医学生的服务同样存在其期望及实际感知的对比,患者在就医中会产生焦躁和恐惧心理,而医学生往往对于他们的心理反应持不理解态度,于是加重医患紧张关系。

(二)沟通不足造成医患关系紧张原因分析

1.医学生对患者及家属心理的不理解。研究者表明,对某事物的认识必先建立于其心理角度下的客观观点,而非主观性的认识。在医患关系中,最常见的就是焦躁和恐惧心理。当患者开始进入医院的陌生环境,在应激情绪的强烈影响下,患者会选择性地注意与疾病相关的信息,而这些信息都是负面的[5]。医学生对于患者心理的不理解,再加上病人的自我意识较强,性格刚烈,情绪易冲动,那么医患关系就更加难以融洽。

2.医学生专业知识不足及沟通能力技巧的欠缺。长期以来,“前苏联医学教育模式”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主要方式,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只注重医学生的专业知识灌输,从而忽视综合素质的提高,其中包括医患沟通能力与医学服务理念的培养[6]。缺乏社会经验的医学生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无所适从,在临床见习、实习中的医患沟通技巧上缺乏相应对策,再加上与患者沟通时自信不足,且不能准确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常产生医患紧张关系。

3.社会媒体舆论的负面报道对医学生的心理压力。近年来,无论是网络媒体、报刊杂志或是电视报道,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都是有关的医患纠纷与冲突的报道,有多数患者及家属所看到了解的都是一些负面相关消息,甚至对一些已经歪曲事实的报道深信不疑,以至于产生对医务人员浓厚的怀疑之意甚至憎恶之情。由社会舆论所制造的不良社会心理氛围使得医学生对高尚人文医学产生沉重的压力感,在如履薄冰的医学之路上害怕自身受到患者及家属的意外攻击,处于对自我的保护意识,使得其无法与患者及家属自如沟通,严峻的医患关系进一步恶化。

(三)改进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措施分析

1.加强了解患方心理。医患和谐关系的体现基于双方之间的信任,而心理建设是必不可缺的关键。医学生应该主动从患者的立场出发,设想患者在就医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需求及医疗解决方案,重视患者的心理感受、生理体验,从而消除患者的恐惧、担忧和排斥心理[7]。高校及医院可以开设相关医学生心理培训及心理平台,指导医学生如何更好地理解患者的需求和心理,从而提高临床医患沟通能力。

2.提高医患沟通人文技巧。随着生理―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融入现代医学领域,越来越多受到关注的成为了医学生的沟通能力问题,在欧美发达国家尤为明显[8]。美国的医学院校十分重视临床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并把它列为21世纪医学生教育课程重点加强的九项内容之一[9]。根据目前国内外的实际教学体会,加强医学生沟通能力技巧的培训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实施:(1)开设相关人文科学知识课程,有效引导医学生对医患沟通由“知”转为“行”,对医学生进行规范化培训,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课程教育,例如PBL教学、SP教学、兴趣小组、知识竞赛等方式。(2)注重临床带教老师医患沟通技能的传授,将模拟课堂知识运用于临床实践教学。(3)加强医学生医患沟通技巧的学习。包括非语言沟通和语言沟通,而主要方式是语言沟通,交谈是其主要办法。(4)强化医学法制学知识,提高医学生的法律意识,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5)将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列为考评的重要内容。在提高沟通技巧的同时,站在患者立场设身处地思考,重视患者的心理感受、心理需求、情绪及个性心理特点,具备一颗仁爱之心。

3.加强媒体的积极正面宣传。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求我们把握信息传播的方式,充分利用新媒体,使宣传工作事半功倍,从而纠正患者及家属对于医院的负面认识。通过积极地宣传,尽量多地占领传媒信息渠道,从而强化医院品牌,让受众在了解医院先进的医疗技术的同时,传播医院的价值观、服务理念,并使患者获得及时、准确、有用的医疗信息,合理就医、提升就医体验,从而提升医院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

四、展望

通过本次调查显示,患者及家属对目前的医学生沟通能力总体不太满意,同时对于医患沟通有很强烈的需求。加强了解患方心理,提高医患沟通人文技巧是改善医患沟通现状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的培养可以提高其临床技能的能力,并能积极促进患者病情的缓解及消除,给予他们精神安慰等,这既符合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要求,同时也是医学生素质教育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我们应该从医学生出发,提高医患沟通能力,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加强医学生的专业知识及医患沟通技巧的学习,从人文态度上,正确把握患者与医务人员之间的沟通平衡,建设和谐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刘江华,贺军.医学生医患沟通教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2]王经纬,马超,张琼,等.尊重和扭曲―从自医疗父权及其关系的角度谈和谐医患关系[J].医学与哲学,2012,33(12A):42-44.

[3]林杰才,田冬霞,沙秋云.比利时大学校际课程对我国医患沟通教育的启示[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114-116.

[4]丁建,张少佼,陈玺华,等.实习医师医患沟通现状的多中心调查与策略[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6):58-59.

[5]黄玉莲,尚鹤睿.影响医患沟通的心理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1,24(4):79-81.

[6]杜舟,黄萍.关于加强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3):58-59.

[7]徐源,杨福寿,胡昕,等.医学生医患沟通与换位思考能力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6):1073-1075.

第7篇:沟通技能分析范文

一、会计人员职业能力框架的内涵

(一)基于职业功能的能力框架

一个人是否具有能力,是相对于其从事的工作的职能而言的。也就是说,同一个人在某一岗位可能很有能力,而在另一岗位则可能正好相反。所以,可以将“能力”定义为:在特定的工作标准下,为了完成特定的职责和任务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对于会计岗位职能而言,会计人员的能力则是胜任特定会计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品质。可见,基于职业功能的定义方法,是以会计工作职能为导向的,是以会计工作的结果为能力评价依据的。

(二)基于职业素质的能力框架

不考虑具体工作岗位,直接从会计工作目标导出会计人员能力要素。1998年6月,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教育委员会了关于职业会计师的预备能力的方法讨论稿。2001年5月,IFAC了《职业会计师的预备及工作:以能力为基础的方法》(征求意见稿),将会计人员素质能力划分为:态度、技术知识、行为技能、广阔的商业视野、功能性技能、理性技能等六大类。这一对会计人员能力的定义方法,就是以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为导向的,它是以会计人员应当具备的素质而不是其工作结果为能力评价依据的。

(三)会计职业能力框架的意义

基于职业素质的会计人员能力框架可以为企业会计人员的准入提供标准,它还是企业选聘会计人员的依据。依据该职业能力框架,企业可以有针对性地设置会计人员岗位培训课程。

基于职业功能的会计人员能力框架可以为企业会计人员提供职业手册,依据该手册对会计人员能力的定义,会计人员可以找到自身能力与标准能力的差距,以及需强化的工作领域。此外,该职业能力框架将会计人员的工作能力与其工作效果相联系,为企业评价会计人员工作能力提供了较好的依据。根据对会计人员的评价结果,企业可以确定会计人员的职务晋升和后续教育内容。

二、会计人员能力框架制定方法比较

与职业能力的两种定义模式相匹配,会计人员能力框架的构建也有两种不同的思路,即一种是以功能分析法为基础,另一种是以素质能力法为基础。

(一)功能分析法

功能分析法是以会计人员的能力绩效考核为导向的,是基于工作表现的能力标准。功能分析法对会计工作岗位进行层层分解,导出一张会计工作导图,然后沿着会计工作导图详细列举各岗位工作标准和对应的会计人员能力要求。

功能分析法是基于“结果”的,即以会计工作标准倒推会计人员能力,它能够使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评价建立在较为客观的基础之上,避免了素质能力法的主观性。也正因为如此,功能分析法不便于将会计工作的结果还原为知识、能力和品质,从而也不便于为会计人员建立素质提升计划提供向导。

(二)素质能力法

素质能力法是通过会计工作的内在要求,演绎会计人员必备的职业素质、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它是对会计人员在不同的职业角色中的最优表现的抽象。依据该方法所建立的会计人员能力框架便于为会计人员素质的提升设置培训课程。但是,该方法所导出的会计人员能力因为脱离了具体的会计工作环境,没有将会计人员的工作能力与其工作结果相联系,素质测评具有相当大的主观性,无法通过职业现场的观察评价会计人员素质,来验证会计人员的素质能力要求。

三、会计人员能力框架的设计思路

如上所述,不管是单一的功能定义法还是素质能力法,均不能完全兼顾会计人员能力的定义和素质评价的要求。因此,寻求二者的结合是比较可行的选择。即根据素质能力法,描述会计人员应当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然后根据会计工作的职能要求,建立会计岗位标准,并依据工作的结果对会计人员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进行评价。

(一)以素质能力法为基础

以素质能力法为基础,是批从会计工作对会计人员知识和能力的内在要求出发,概括出支持会计工作所需要的各种能力要素,然后根据各能力要素的性质,将会计人员的各种能力归纳为职业品格、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三大种类型,最后将各能力分配到具体的会计工作岗位,包括一般会计岗位、会计主管岗位和财务总监岗位,并详细描述各岗位对会计人员素质能力的要求,为企业建立会计人员准入标准,对会计人员进行业培养和职位升迁提供详细的标准。

(二)以功能分析法为补充

在素质能力法所建立的会计人员能力框架的基础上,再采用功能分析法,从会计人员知识和技能产出的角度,构建会计岗位功能导图,将会计工作划分为会计核算、财务管理、风险控制、财务分析、税务管理、业绩评价等岗位;然后再将这些岗位细分为若干个工作单元,建立每一会计工作单元的会计工作标准,从而得到会计人员职业能力列表,为企业会计人员素质能力的测评提供平台。

(三)素质能力法与功能分析法结合的意义

尽管素质能力法与功能分析法都可以作为会计人员的能力标准,也可以作为考核标准,但是二者各有侧重,前者更侧重于会计工作内在要求,后者侧重于会计工作结果要求。因此,只有实现两种方法结合,才能实现会计人员能力框架与素质评价的结合。也就是说,会计人员的能力结构既要有抽象的标准,以提高会计能力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还要把其放到具体的会计工作环境中,根据会计工作结果对能力进行评价。

四、会计人员能力框架

(一)一般会计人员能力框架

一般会计人员的功能定位于业务操作,其工作内容属于常规性的工作,其工作流程是固定的。会计人员只需要按照常规授权和固定的流程去做就可以了,不需要职业判断。就会计核算流程而言,一般会计人员不需要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只负责信息录入和输出。就知识能力而言,一般会计人员需要具备基本会计知识、税收知识、财务知识、行业知识,以及财务会计法规和制度;就职业能力而言,一般会计人员需要具备会计核算能力、成本核算能力等会计数据处理能力;就职业品德而言,一般会计人员必须具有遵纪守法、不做假账等会计职业道德素质。

(二)会计主管人员能力框架

会计主管人员(包括财务主管)的工作属于非常规性的,其工作结果通常会对企业价值产生重要的影响,例如计提资产减值。非常规性的会计工作需要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具体会计核算而言,会计主管人员要负责会计确认和计量基础的判断,负责会计数据的处理。会计主管的能力主要是知识能力、业务能力和职业品德,职业能力和职业品德对他们特别重要。具体而言,会计主管人员应具备的能力包括:①一定的职业判断能力;参与管理,提交财务分析报告,有效传达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的能力;会计管理能力。②掌握和运用各种知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③企业视野方面的能力,有效地解读行业相关执业指南,分析行业法规、法律变动对公司造成的影响,并准确地对之加以理解和运用的研究能力。④风险管理能力。确定公司所属部门的风险与机会的能力。

(三)财务总监能力框架

财务总监(包括总会计师)是公司高级会计人员,其工作是创造性的,不仅需要较高的会计判断能力,还需要有较强的战略管理能力,其每一项工作都对公司价值有重大的影响。财务总监在会计方面的能力主要是财务报告能力,包括什么样的披露方式呈报会计计量结果等,即考虑财务报告对企业价值的影响。财务总监在财务管理方面的能力主要是进行综合财务分析和诊断,要求独立思考、判断机会和风险,引导具体的财务活动与战略保持一致。为了胜任公司战略管理工作,财务总监必须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较强的研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对税法的研究,以寻求合理避税。总之,财务总监必须掌握精深的会计专业知识及行业相关知识,掌握前瞻性的会计理论,具备宏观经济、企业管理、国内外行业法律、国际国内经济法规、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资本市场等相关知识;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

参考文献

[1]孙永林.会计职业素质结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09).

[2]刘文锦.论高层次会计工作者的能力与培养措施[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

第8篇:沟通技能分析范文

【关键词】本科;市场营销人才;专业素养;就业技能

自1992年国家专业目录正式列入开始,市场营销专业在我国的发展已有20年。然而,我国学者对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的研究,大多还局限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方面,而对市场营销人才专业素养和就业技能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研究,还较为欠缺;这也导致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无法适应社会对本专业学生的需求。因此,通过研究社会对市场营销人才专业素养和技能需求特点,分析高校本科市场营销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差距,结合相关理论提出适合我国高校本科特点的培养理念和模式,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一、理论界对优秀销售人员专业素养与技能研究

1.素质+能力模式。韩子贵(2003)认为,现代社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能力、要求包括四类,即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公关能力和业务能力。张泮洲(2005)等学者认为,中高级市场营销人才应具备相关的基本素质和专业能力,其中基本素质包括:健康而充满活力的形象气质,迅速而持久的沟通与亲和力,诚实信用的人格魅力,坚忍不拔的意志力;与专业相联系的专业能力包括基本专业能力和特定岗位能力。不同的专业目标岗位,其工作性质、内容、方式、要求、标准等各不相同,需要从业人员在具备良好的基本专业能力的基础上,还必须具有很好的特定岗位能力。薛晓金(2005)认为,生产者市场销售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与能力包括积极的心态、饱满的热情、良好的职业道德、丰富的知识、广泛的兴趣、端庄的仪表、良好的素质修养和较强的销售能力。

2.三模块能力结构。毛振福(2009)提出高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能力结构由三块组成。首先是基础能力,即发现问题的能力。市场营销人才首先能通过计算、语言沟通等手段敏锐地发现在企业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对市场环境有—个初步的认识。其次是进阶能力,即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对市场认识的基础上,营销人员能通过市场调查、市场细分、商品认知等手段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再次是高级能力,即解决问题的能力。

3.营销人员ASK胜任力模型。江荣华(2009)把营销人员所要具备的素质与能力分为态度、知识、技能(Attitude、Knowledge、Skill,英文简称ASK)3个方面。态度包括成就欲、坚忍性、忠诚度、客户服务意识,知识包括企业文化知识、营销知识、客户关系管理知识,技能包括逻辑推理能力、客户亲和力、调研能力、沟通能力、专业学习能力、市场拓展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商务谈判技能。

4.三模块营销人才特质需求模型。赵春燕(2010)经过实证研究结果及总结相关专家的观点,从职业技能、职业素质、职业知识三个方面构建现代营销人才的特质需求模型。其中职业技能包括:识别客户需求、业务拓展、市场分析、客户关系管理、市场预测、市场调研、渠道管理、营销方案策划、计算机技能、网络推广技能、广告推广、观察能力、执行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领导能力;职业素质包括:工作责任心、主动性和事业心、团队协作、学习能力、倾听、理解、沟通;职业知识包括:法律合同知识、与营销产品相关的专业知识、计算机知识等。

上述四种观点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市场营销人才应具备的实践技能、素质和能力,但仍然有以下几点不足:一是有些观点总结归纳过于宽泛,没有实际指导意义;二是只是从微观上指出营销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素养和技能,对于如何培养,高校、学生和政府应该扮演什么角度、承担什么责任,没有进行研究。

二、企业优秀市场营销人员专业素养与技能需求实证研究

1.研究方法。本次研究以企业作为市场营销人才归宿地进行的研究,因此,研究企业优秀销售人员专业素养与技能,其实也就是在研究企业对销售人员专业素养与技能的需求。为收集第一手资料,我们采取问卷调查研究,旨在通过此次调查来发现各企业里优秀销售人员共有的素养和技能,进而分析企业对优秀销售人员的需求特点。为保证研究质量,本次问卷调查对象主要针对企业营销管理岗位人员,且行业分布较为广泛,涉及食品、服装、电子、汽车、医药、保健品、保险、教育培训、咨询管理等多个领域。共发放180份问卷,剔除无效问卷,实际回收140份。然后通过EXCEL进行统计分析,获取相应的数据信息。

2.研究结论和启示。我们可将上述调查研究所得的企业所需求优秀市场营销人才的专业素养和技能分为二大类、四小类。专业素养,又可细分为三类:性格,以外向、内外兼修外向为主;品质,包含诚信、可靠、自控力等要素;创新性,具备创新精神、创造意识。专业技能,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亲和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等四项。从调查研究结果可看出,企业对营销人才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需求,除要求学生自己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去自我锻炼外,还需要学校在设置课程时有意识培养学生在品质、创新性和专业技能方面的能力;另外,有些专业素养和技能能力更适合在真实企业环境中进行锻炼,因此,需要企业提供机会让学生能有实习机会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技能。

三、我国高校市场营销人才专业素养与就业技能培养现状

当前,我国高校已形成中等专科学校、高职高专、本科、研究生等各个层次的市场营销专业培养体系。然而,我国高校在市场营销人才专业素养与就业技能培养方面存在如下问题:

第9篇:沟通技能分析范文

1.规划类课程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规划类课程针对教师、学生不同主体在课程体系内上下游支撑规划课程的衔接及教师准备上出现了以下问题,需要通过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来完善实践环节。①不同授课教师分开讲授制图技术与专业规划课程,教学内容设置上脱节,课程安排上前后学期未实现有序衔接。学生学习过程感觉过于空洞和抽象,应用制图工具的能力和积极性不够,专业课实验教学应用制图软件的效果很难保证。②传统专业教学设置学科门槛,教师长期从事分科教学,知识结构比较单一,无法独立胜任规划课程理论及实践教学工作。教师基于项目的多课程协同教学机制不健全,需要学校给予教师授课形式的更大自。③综合类规划课程实验缺乏教师协同教学。开发综合实验离不开教师们的配合完成。实验课程内容设计需要多专业教师合作实现,通过教学项目单元设计,强化不同专业规划与制图课程教师沟通,构建实现合作的教学辅助平台。

2.综合实验对资源环境规划类课程的重要性。①规划类课程实验内容中采集数据和制图是我们数据分析的基础和成果体现,设计科学的综合实验项目及操作平台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规划类课程包括理论授课、课程设计、实习三种课时安排形式。课程理论授课针对性很强,但实验技能要求有相通之处,课程实验实践大量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测量与地图学、专业制图软件等新技术的支撑。学生需按照实验要求,利用所学的信息处理技术,假定一个规划设计问题并应用制图方法进行数据挖掘,最终解决问题。②实验形式中教师的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流程相近,构建统一的课程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不同学科背景和特色专业规划课程内容存在差异性,但各专业之间具有明显的交叉性、关联性和共同性,所有规划编制的各阶段成果主要是图件、数据图表和文档资料三大类型。规划类课程实践教学存在实验内容相通、教学方法类似的特点,应用实践技能要求也有一定的相似性。教师和学生利用实验平台按照规划流程容易形成良好互动。③利用GIS制图技术等实验手段拓展学生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在我国,规划各类型成果的编制采用各自的技术手段,针对性很强。教师在规划资料的管理方面相对独立,从科研案例中开发综合实验项目,利用项目开发可以更科学地服务于学生科研训练。多位教师利用新技术处理数据和条件分析相关的图件提升了规划课程,可以最大程度地增加学生利用高科技手段的能力。④其他课程改革的迫切需求。计算机制图、专题制图、GIS课程教学过程中,加强其应用教学成为培养高素质规划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GIS专业综合实习中,可适量融入规划课程案例与设计内容,规划图实例在挑选过程中紧密结合前期规划课程,将更多规划实例放入操作课程。

3.综合实验课程的建议。传统教学方式难以胜任不同专业的规划课程基础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教学要求。不同背景专业教师同时参与实验课程教学内容,科学高效的综合实验模式则是达成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在现有实验项目基础上,构建开放式综合实验平台,最终实现规划设计类课程动态仿真实验教学系统。目前本学院科研项目在编制资源环境规划、方案、报告时需要图件资料辅助,依托地信专业在土管、环科课程体系中加入制图技术课程。学院规划类课程开设的实验项目有环境规划类:流域水生态分区与环境管理、基于GIS技术的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综合环境敏感性分析;城镇规划类:城镇功能分区与城镇体系布局、城镇道路系统分析、绿地系统分析;土地资源规划类:土地利用效率评价、土地利用分区等。因此,利用综合实验平台,通过开发“资源环境规划类综合实验课程项目”,体现多课程协同教学理念,由不同课程的任课教师共同参与教学过程,真正实现实验教学培养目标。

二、综合实验课程教学尝试

1.实验内容的设计。资环学院三个专业方向制图基础课程由于教学大纲要求不同,各专业开设水平有差异,但配备专业课教师是共享的,在内容衔接上已向学生讲授《计算机制图》(如AutoCAD、Photoshop、MAPGIS等等多种制图软件知识)。在综合实验课程实际制图过程中重点制作规划分析图件和各类规划图件。实验教学目标可有机地将制图与规划课程融合,例如在城镇体系划分专题制图中实验内容具体为:对城镇体系分层,以代码分层方法设计城镇体系划分架构。以县、乡(镇)、村为分层级别,构建12为代码,县6位,乡(镇)9位,村12位;以Google离线地图为底图,绘制县、乡(镇)、村图层,并将实地调查数据添加至各个图层。对内容进行针对性的完善,对图层数据建立拓扑规则,检查错误,对遗漏、重叠等错误图层进行修改;制图,对图面进行整体布局设计,插入图名、比例尺、指北针、图例等内容。完成城镇体系划分专题制图。实验课程内容要遵循规划编制的程序、步骤和内容,突出案例教学、项目模拟。要求学生综合考虑各种规划因素和原理、协调以上各要素规划用地布局,完成一副规划成果图,并独立撰写规划方案。

2.实验方法的分析。目前,规划课程传统的经典案例教学,参与式、讨论式、互动式教学方法,存在案例质量不高、师资教学案例缺乏斜接、学生主动性差等影响教学效果的问题。在实验教学方法上一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如摄录技术、计算机、多媒体及各种管理软件的广泛应用使得建设综合实验平台成为趋势。例如在城镇功能分区专题制图中,学院机房配装有SuperMapDeskpro等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处理软件的电脑;已准备实验数据包含Google离线地图等。实验要求根据教学内容制定操作流程,将实际操作流程化展示;为学生讲解实例操作,让学生跟着操作并加以指导;学生撰写实验操作流程,以实验结果成功显示为准。实验教学目标包括理解空间地理数据的分类和分级处理方法;设计城镇功能分区专题制图所需表达图层及各图层要素的数据属性;熟悉数据矢量化及分层数据结构设计;绘制城镇功能分区专题图。规划类综合实验的关键是对专题规划制图流程的展示,采用以学生操作学习为主,规划制图流程演示为辅的方式,利用计算机的演示技术,形成实验课程全新教学软件;同时开发教学案例素材库,提升教师现有的教学案例水平。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