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提高线上教学的效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生活数学化;生活数学化;三角形心的应用;数学教学与实践
一、背景与展望
三角形的“五心”――内心、旁心、外心、重心和垂心在整个三角形的知识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实际的生活中“五心”有极其较高的应用,它是三角形的“魂”。本人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牵扯到有关三角形的“心”时会倍加关注,用心研讨,也有颇多的感慨,对三角形的“五心”作如下一些浅显罗列,以期抛砖引玉。
二、实践与喜悦
(一)内心
内心――三角形三内角平分线的交点,即点O是ABC三内角平分线的交点,它就是内心,这一“心”也是该三角形的内切圆的圆心,它的位置在三角形的内部。其用途很广,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时常要用到这一“心”。
例1.一个村被三条公路呈环行围在其中(如图1),为扩大对外影响,村委会决定,利用便捷的交通,要建一个比较现代化的大型文化娱乐中心,使从三个不同方向来的客人到各个车站后到活动中心的距离相等。试确定中心的建造点及三条道路上各个车站的站址。
(二)旁心
旁心――三角形一个内角平分线与其不相邻的两个外角的平分线的交点,如图2,点O是∠EAC、∠ABC和∠ACG的平分线的交点,它就是ABC的旁心,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心”。如求作一点使它到已知ABC各边的距离都相等,那么,除了内心以外,还有旁心,这点到ABC三边的距离也相等,且这样的点共有三个。这个点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大的应用。
例2.某集镇是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如图3),可它被三条不同流向的河流EA、AB、BC呈半圆形包围,进出货物只能通过水路,为了能方便地从各个方向收购和发送农副产品,准备修建三个码头和一个货物集散中心,使这三个码头到集散中心的距离相等,该怎样解决呢?这其实就是确定旁心问题。先找到旁心O,再过点O分别作垂线段OF、OD、OG,这样O处就是货物集散中心,垂足F、D、G三处为码头所建之处。
(三)外心
外心――三角形三边中垂线的交点,即点O是ABC三边的中垂线的交点,点O就是外心。这一“心”的位置随三角形形状的改变而改变:锐角三角形的外心在三角形内部;直角三角形的外心在斜边的中点处;钝角三角形的外心在三角形的外部。根据线段中垂线的性质定理:“线段中垂线上的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可以得到外心的一个重要性质:即不管此“心”在哪里,它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距离都相等,它也是该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此“心”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时也经常要用到。
例3.A、B、C三处是三个自然村(如图4),村干部决定在三处之间的适当地方建造一个自来水厂,并使通向三处的自来水地下管道的长度相等,问该厂应建在何处?
其实也是确定外心,连结AB、AC、BC,作任意两边的中垂线相交于点O,连结OA、OB、OC,因为点O是外心,它到A、B、C三点的距离相等,即,OA=OB=OC,所以,O处就是自来水厂的建造处,线段OA、OB、OC就是地下管道的铺设路线。
(四)重心
重心――三角形三条中线的交点,即点O是ABC三条边的中线的交点,点O就是重心,它是均质几何体的平衡点,它的位置与内心一样总在三角形的内部。在研究三角形相似、相似三角形有关线段的关系及解决某些实际问题时常要用到。
例4.学校的操场有三块不规则的三角形形状的空地(如图5),现要把三块空地改建成花坛并种上花卉,要求:甲块花坛种六种不同颜色的花卉,要求每种花卉种植面积相等且形状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向四周散开的三角形。
因为三角形的三条中线把三角形分成六块,通过计算可知道这六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理由如下:E、E是中点,SBCF=SBCE(同底等高),SBOF=SCOE,同理,SAOF=SCOD ,SAOE=SBOD,又D是BC的中点,SBOD=SCOD(等底同高),同理,SAOE=SCOE,SBOF=
SAOF,所以,六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按这种方案种植花卉,符合设计要求。
(五)垂心
垂心――三角形三条边的高线的交点,即O是ABC三条边的高线的交点,即O就是垂心,它的位置与外心相似,也是随三角形形状的改变而改变:锐角三角形的垂心在三角形的内部,它把每条高线内分成两条线段后,整个三角形被分成了六个小三角形,这其中就有三对三角形相似;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线相交于直角顶点处,所以,C点既是直角顶点,又是该三角形的垂心,过这一“心”作斜边的高线,则这条高线把三角形分成两个与原三角形相似的小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垂心在三角形的外部。垂心在研究三角形相似以及相似三角形的有关线段的关系时经常要用到。
三、收获和反思
以上浅显地罗列了三角形的“五心”,这五“心”涵盖了三角形很多极其重要的性质和定理,掌握了这五“心”,也就基本把握了三角形的整个脉搏。
每种知识都是有机的统一体,都有自己完整的系统,只要抓住了该种知识的主线,就等于把握了该种知识的要点,然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对各个知识点梳理总结并融会贯通地加以运用,进而就很容易把握该种知识的系统,从而也就达到了掌握该种知识的目的。
1 慕课给本科法学专业课程教学带来的机遇
一直以来, 许多高校教师,都在为提升教学质量,不断探索、尝试新的教学改革方案,比如说案例教学、模拟法庭教学,混合式教学等,这些尝试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基本上都是建立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的,教学改革也未尝取得真正的飞跃。 “慕课”的出现,利用网络,结合传统教学的互动性,系统性,即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又积极谋求突破性发展,挑战后面也有关于其教学改革带来的新机遇。
1.1 慕课时代教学理念的转变。
法学理论专业课程是理论性、综合性极强的课程。然而,目前的本科法学专业课程教学班级授课为主要形式进行知识传授是主流,可是慕课时代的打牌来,为“法学专业课程”,教学注入了全新的理念,为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供了新的契机。
1.2 慕课时代教学方式的更新。
慕课是依托互联网而生,方便,共享,但它并不是线下教学的替代模式,而是线下教学的辅助手段,这种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可以使得“法学专业课”教学方式更趋合理化。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时间安排上更高效,形式搭配上更恰当,还是互动交流的个性化设计,着实彰显了慕课时代 教学方式的创新。
1.3 慕课时代带来了教学过程的调整。
传统的“法学专业课”知识性传授的教学模式,决定了课堂上教师的主导角色,是“法学专业课”的讲授者,但这种单向的传授很容易造成学生知之甚多,但知识面并不全面,无法满足教师和学生的主体需要,也不能实现教师自身价值的需要。为改变这种局面,“法学专业课”可以适当的借助慕课的介入,重新定位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使其更易于满足教学过程中的主体需要。在慕课时代,教师不仅仅是讲授者,同时也是激励者和启发者;学生也不再是教学过程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选择学习内容、学习过程的真正主角。
1.4 慕课时代带来了教学资源的优化。
作为高校的必修课,“法学专业课”面临着大班上课、见知和实践学习机会不多、师资配备不足等困境,如果单纯的大规模开展小班教学,更加剧了教学资源配置的窘境。慕课的出现,为“法学专业课”的资源窘境带来了新的优化。一方面,“法学专业课”的优质教学资源被投入互联网,并面向学生免费开放,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前“专业”课优质教学资源配备不足的局面,在促进教育公平的同时,也实现了优质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慕课还可以缓解师资压力:“法学专业课”开展线上教学,可以避免教师线下重复教学,从而减少重复性教学带来的倦怠感和差异性效果,还可以使教师从繁重的知识性教学中解放出更多的精力,更好地扮演好激励者、启发者的角色,最终有效优化高校“法学专业课”的教学资源。
2 慕课给本科法学专业课程教学带来新的挑战
慕课在给“法学职专业课”教学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带来了新挑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教学实用性方面的挑战。
教学本身是一项提供知识服务产品的过程。学习者在接受教学这个抽象服务产品的过程中,必须受到是否“经济”的影响,学习者接受教学知识服务时经济性成本主要包括时间成本、学费成本,以及因此可能失去的其他机会成本;其收益包括接受教学获得知识的数量和质量,以及接受教育对自身素质、能力的提升,等等。“慕课”模式对传统法学基础教育造成的冲击是巨大的,从学习者投入与收益的经济性来看,传统教学竞争力有其不足之处,如果传统的法学教育不能提供与“慕课”差别较大的竞争产品,传统的班级教学就会面临新的挑战。
2.2 教学效果方面的挑战。
教学效果主要受三方面因素制约:一是学生接受知识的积极性和基本能力;二是教师传授知识能力水平和教学效率;二是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优化。“慕课”模式自身最大的缺限时很难因材施教,特别是面对众多的不同学生,不可能完全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因此需要根据学生知识能力情况选择教学内容,是教学效果的基本保障,选出较为优秀的“慕课”模式在这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的,特别是“慕课”模式可以选择校外、全国,甚至是全球最优秀的教师,最优秀的教材进行教学,这形成了对传统班级教学模式在“教学效果”方面的挑战。
2.3 教学自主性性方面的挑战。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育教学的本质要求,也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准则。“慕课”模式为学生提供了自由选课的教学模式。在慕课时代,学生具有充分的自主性,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规律、学习时间来自由安排学习,在信息充分发展的条件下,“慕课”模式学习更为便捷,只要轻击鼠标就可以获取大量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传统法学基础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教学模式,上课必须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学生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只能被动服从,这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要求是不相符的。因此,慕课形成了对传统教学模式“教学主体性”方面的挑战。
当然,“慕课”模式在对传统模式形成挑战的同时,其自身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包括:如何提高线上教学吸引力?如何提高慕课影响力?如何更好地引导和监督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如何更好地实现线上与线下的教学配合?等等,这是慕课时代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3 慕课时代法学本科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
针对“慕课”模式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慕课时代本科法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3.1 重构法学专业课程教改理念。
“慕课”使学习突破了围墙,从原来只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小众教育”变为了为社会公众提供知识技能传播的“大众教育”。这时,“法学专业课”教学的成败和优劣,不再仅仅以培养了多少学生为唯一标准,而更取决于向社会贡献了多少优质资源,这种资源包括互联网时代下的知识传承、观念更新,以及对社会价值的推进和影响,等等。因此,在本科“法学基础课”教学中,应该顺应“慕课”所带来的教育环境变化,充分利用该模式的优点和特点,建设更多的共享平台,开发更多的网络教学资源,将人才培养与知识输出、价值输出、制度影响、理念更新作为法学基础课教学改革的重点,不断提升本科法学基础课的教学实效性。
3.2 实施个性化培养方案。
“法学基础课”同质化是我国当前本科法学教育供需矛盾的主要原因,传统法学基础教育将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塑造误解为必须经过同质化培养,面向本科学生开设同样的课程,使其接受大致同样的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而没有针对学生个性和特色进行法学知识的传授。学习效果主要取决于学生自己的努力程度。在“慕课”模式下,学生自主性选课必然要求将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形式,转变为个人成长的个性“培养方案”,每个学生都可以与众不同的定位自己,设计独具个性特征的学习计划,自主设计自己的个性化培养方案。
3.3 优化法学课堂的“教学”模式。
“慕课”具有的规模性、开放性、自主性、便捷性优点,这为创新“教学”模式提供了条件和基础,使得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归于终结。首先,在法学基础教学的实施方案上,应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嵌入式”慕课模式,先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慕课”学习,以达到预习效果;其次,在“慕课”模式的使用比例和重点上应有所区别,应适当提高慕课在“法学基础课”教学中的比重,并逐渐将“慕课”模式推广、应用到法学专业课教学之中。同时,在“慕课”模式应用中,应注意与教师现场课堂教学及其他形式的教学进行有效搭配,切忌将“慕课”作为课堂教学的简单重复,而忽视对学生的现场指导、解惑。
此外,在采取“慕课”模式进行“法学专业课”教学时,要注重提升教师的学识素养,在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的同时,重视构建有效的教学保障机制、学习监督机制、考核评价机制,以切实提高“慕课”模式下本科“法学专业课”的教学效果。注重法学实用性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提倡探究式学习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探究式学习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需要。多少年来,我们一再强调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还不尽如人意。探究式学习把这一点体现得很充分,它引导学生从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
发,关注种种地理现象,并鼓励他们的探究精神。例如:在探究“地球?水球”时,可先让学生看世界地图,让他们形成水多地少的表象,再看海陆面积比较图,然后我随手抛出充气的小地球仪,接着问学生:“你的大拇指按住的是陆地还是海洋?为什么?如果抛100次会有什么结果?”教师有必要给出标准答案吗?请把思考过程留给学生吧!许多学生在课后玩这个游戏,甚至还把游戏延伸到按住太平洋或亚洲的机会有多大,这又引导学生在无意识当中预习了“七大洲、四大洋”的内容,何乐而不为呢?学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他们的主体地位自然体现出来了。
其次,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学习对其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必然要求。探究式学习常常指向学生身边的,让他们感兴趣的地理现象。比如,在组织学生探究地球仪上的经纬网时,要学生找出当地的位置;我在讲书本引言时,谈到我们要形成一定的“地理头脑”,这时就有学生指出市区的垃圾很多,不仅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而且也严重污染了水源。如何治理呢?我们积极地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究。这说明,在关注周围环境的同时,学生学到的是活生生的地理知识,这种地理环境意识的形成,必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第三,探究式学习中要求的实践能力,是地理学科的根本要求。对地图知识的学习,如果仅停留在认识的层面上,那是很肤浅的,老师可适时地布置制作学校平面图的任务。怎样制作呢?这既需要知识又需要动手的能力。首先要用一定的符号表示不同的建筑;其次要注意比例尺大小,还有方向问题。此外,要具备绘图的基本技巧。学以致用,在实践中遇到问题及时解决,解决了问题就巩固了知识,提高了能力。从学生交上来的地图看,不乏绘得十分精确美观的佳作。
第四,探究式学习激发的创新精神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教育的生命。不能创新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创新的过程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怎样测量地图上的曲线距离呢?除了书上的建议,还有什么更简便的办法呢?问题一提,学生的兴致很高,马上就有人说:“先用棉线在图上量,然后在尺子上量出棉线的长度,再根据比例尺算出实际距离。再如,当我指出要改良等高线地形图时,学生很快说出可以在等高线上着上不同颜色表示不同的高度和地形。可见创新教育完全可以有机地穿插在课堂上,教师不要放过一切可以激发学生创新灵感的契机。”
第五,探究式学习是符合心理学、教育学原理的学习方法。“探究”本身就是探究者积极主动的心理过程。我在教学时,一改传统教学中“老师唱主角,学生当配角,偏重知识传授”的做法。把学习过程变成满足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的过程。国外有位教育家说得好:“只有心理上主动的,结果才是有意义的”。
此外,探究式学习可使教师立足于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能突破教材与课堂的局限,有效地利用各种地理信息资源,构建开放式的课堂,达到师生共同学习,互动共进的目的。
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激发他们的探究精神
首先,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于探索。例如在讲海陆轮廓的形成时,一位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标新立异地提出,这是小行星撞击的结果,他的回答引来同学的哄堂大笑。但我肯定了他探究的勇气,之后委婉地指出他说法的不可能。老师要多多保护学生求知发问的勇气和兴趣。要营造这样的氛围,老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要关注发现他们的亮点,多鼓励少指责,要一视同仁,不歧视差生,要体现随和平易的人格魅力。宽松的课堂环境,是探究的沃土。
其次,要精研教材,善于发掘问题。在经线和纬线这一问题中,可以这样提问:既然任何一组经线圈都可以将地球平分为两个半球,为什么人们习惯上用西经二十度和东经一百六十度经线作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呢?教材上没有介绍这个内容,这就是设疑引导的好时机。我要学生对照地图,把它与其他的经线圈作个对比,并说出其中的原因。学生见仁见智,争论激烈,其中有两三位学生作了中肯的回答。不停留于知识的表面,将知识下面的问题留给学生,这才最有意义。
再次,要了解学生心理,引入最新“热点”,激发探究热情。教材上的巴、以冲突,阿富汗问题等即属此类。我用“亚洲区十强赛”、“9・11”恐怖事件、中国加入WTO、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和举办上海世界博览会等这样的焦点事件,要学生找出相关的国家,让
他们了解七大洲的面积。再有,举办奥运会给北京带来诸多的环境问题,为什么北京要响亮地提出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绿色奥运的口号呢?利用学生对这些事情的兴趣,作为他们学习知识、探究问题的切入点,化平淡为生动,提高学习效率。
第四,要突破常规,反向设问,发散学生思维,使他们善于探究。我在讲地球运动时,不是简单地介绍自转的方向、时间等内容,而是问学生这样一些问题:假如地球不是自西向东,而是自东向西转,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假如地球比现在转得快一点又会怎么样呢?麦哲伦的东西航行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南北航行呢?逆向提问,别开生面,学生很感兴趣,同时改变了他们单一的思维习惯。
第五,要注重地理学科特色,充分利用地图,切实提高学生的地图素养,做到培养学生细致、敏锐的观察力,从地图中学习知识,探究问题。地图包含了丰富的地理信息,是学生学好地理的重要工具。如在“地球?水球?”这一问题的学习中,可让学生通过地图,认识地球上海陆分布的不均,而不是先入为主地介绍。再如学洲的轮廓分布有什么特征时,也能让学生通过看图来认识。不少学生能看出大洲的轮廓呈三角形,成南北对称分布的特点。一句话,能用地图的,绝不用文字。看图、画图、并图有机结合,丰富知识,发现问题,尽在其中。
【关键词】五看;数值大小;延伸方向;疏密程度;弯曲方向;闭合状况
地理要素中等值线图很多,主要有等温线图、等高线图,还有等震线、等降水量图和年太阳辐射分布图等等。其中又以等高线、等温线和等压线的利用最为普遍。近几年,高考试卷中以等值线图为背景命题较多。所以正确判读等值线图,并运用等值线所反映的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是近年地理高考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由于等值线图的判读是学习中的一大难点,解题时,应适当注意某些解题技巧。
笔者从等值线中最典型的的等温线做突破口,详细介绍重新整合后等温线的相关内容。相信学生能迁移到其他的等值线,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等温线是指同一水平面上气温相同各点的连结。任意一条等温线上的各点温度都相等。表示同一时间等温线水平分布状况的地图,叫做等温线图。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提高等值线中的等温线的判读与应用呢,笔者进行了新的归纳总结:
笔者新颖的总结出,等温线的判读要领:“五 看”。一看数值大小,二看延伸方向,三看疏密程度,四看弯曲方向,五看闭合状况。为了帮助学生记忆笔者特别利用谐音总结为“书神秘完毕”,分别是数、伸、密、弯、闭五个字的谐音。学生会很快记住要领。
1.看数值大小
通过看等温线的数值大小,能判断出什么信息?纬度位置决定了获得太阳辐射的多少,同纬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相同,纬度越低获得的太阳辐射越多。受此影响,在南北半球,无论7月或1月,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因此可根据等温线图中等温线的南北递变情况,可判定图示区域所在的南北半球。所以可以总结出规律:等温线数值向北递减是北半球,等温线数值向南递减是南半球。笔者提醒学生通过看数值大小主要是可以判断出南、北半球。
2.看延伸方向
通过看等温线的延伸方向,能判断出什么信息?等温线分布图反映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如果地球有一个均一的表面,则等温线分布与纬线大致平行,气温从低纬向高纬递减。但由于气温除受纬度、太阳辐射影响外,还受大气运动、地面状况等因素的影响,所以等温线不一定与纬线一致,经常发生弯曲。其延伸方向有以下几种类型:
2.1等温线与纬线平行:
这是全球等温线分布的基本趋势,它是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结果。
2.2等温线与海岸线大致平行:
在北半球中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比较明显,这是因为海洋对气温起了调节作用,沿海地区受海洋的影响较大。
2.3等温线与等高线平行:
在地势起伏较大的高山地区比较明显,这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的结果。
所以笔者提醒学生看延伸方向,主要是判断影响等温线延伸方向的因素有纬度、海陆、地形等。
3.看疏密程度
通过看等温线的疏密程度,能判断出什么信息?一般情况下,等温线分布密集的地区温度差别较大, 等温线分布稀疏的地区温度差别较小。从世界和我国等温线分布图上可以得出等温线的分布与温差大小的时间变化规律。
3.1冬密夏疏:冬季等温线分布比较密集,夏季等温线分布比较稀疏,这是因为冬季南北温差较大,所以等温线密集。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温差较小,所以等温线稀疏。(我国)
3.2温带密,热带疏:温带地区等温线分布比较密集,热带地区等温线分布比较稀疏,这是因为温带地区的气温差异大于终年高温的热带地区。
3.3陆密海疏:陆地上的等温线分布比较密集,海面上的等温线分布比较稀疏,这是因为陆地表面形态复杂,海洋表面性质均一。
所以笔者提醒学生看疏密程度,主要是可以判断出温差大小。
4.看弯曲方向
等温线弯曲有两个方向:等温线向低数值弯曲,说明该地气温比同一纬度气温高;等温线向高数值弯曲,说明该地气温比同一纬度气温低。
4.1看出地形的高、低起伏
在非闭合等温线图上,地势高的地方,等温线的数值要比同纬度的其他地区低。在非闭合等温线图上,地势低的地方,等温线的数值要比同纬度的其他地区高。
4.2看出洋流性质和流向
暖流: 洋流是从温度较高的地方流向温度较低的地方,也就是由较低的纬度流向较高的纬度。因为暖流比同纬度的其他地区水温高,所以等温线会向纬度高的地方弯曲。
寒流: 洋流是从温度较低的地方流向温度较高的地方,也就是由较高的纬度流向较低的纬度,因为寒流比同纬度的其他地区水温低,所以等温线会向纬度低的地方弯曲。笔者总结出口诀“洋流向弯”,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判断出洋流流向和性质。
4.3看出季节
由于陆地吸热比较快,散热也比较快;而海洋吸热比较慢,散热也比较慢。受比热容的影响,夏季,陆地气温高于同纬度海洋的气温;冬季,陆地气温低于同纬海洋的气温。因此,等温线在海岸地带发生着季节性的弯曲变化。
在判断月份(1月或7月)时,要注意南、北半球的冬、夏季节的差异性。1月份,北半球陆地上的气温较低,等温线向南弯曲;海洋上的气温较高,等温线向北弯曲。南半球陆地上的气温较高,等温线向南弯曲;海洋上的气温比较低,等温线向北弯曲。7月份,北半球陆地上的气温比较高,等温线向北弯曲;海洋上的气温比较低,等温线向南弯曲。南半球陆地上的气温比较低,等温线向北弯曲;海洋上的气温比较高,等温线向南弯曲。
笔者总结出口诀“一陆南,七陆北”, 记住了这六字口诀,就可快速解答关于由等温线弯曲状况判读海陆分布或季节的问题。
4.4看出海陆分布
若不考虑地形等因素,7月份北半球是夏季,陆地气温比同纬度海洋气温高,陆地等温线应向北(高纬)弯曲。
若不考虑地形等因素,1月份北半球是冬季,陆地气温比同纬度海洋气温低,陆地等温线应向南(低纬)弯曲。
若不考虑地形等因素,1月份南半球是夏季,陆地气温比同纬度海洋气温高,陆地等温线应向南(高纬)弯曲。
若不考虑地形等因素,7月份南半球是冬季,陆地气温比同纬度海洋气温低,陆地等温线应向北(低纬)弯曲。
笔者总记的“一陆南,七陆北”六字口诀在这同样适用。
5.看闭合状况
在闭合的等温线中,如果等温线越往内线数值越小,说明中心气温低,可推测出中心地势高,那么地形可能是山地(高原)。
在闭合的等温线中,如果等温线越往内线数值越大,说明中心气温低,可推测出中心地势抵,那么地形可能是盆地(洼地)。
人类活动(如三北防护林的建设、三峡库区的建成等)对下垫面性质的改变也影响着局部气温的变化,进而影响着局部小区域等温线的分布状况。在这些局部地区,等温线大都呈闭合曲线,为局部较冷或较暖中心。比如,水库区夏季气温比周围偏低,冬季则偏高;大城市地区“热岛效应”明显,气温比周围郊区偏高等等。
关键词:儿钢琴;兴趣激发;快乐体验
中国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5-279-2
任何一种浓厚的兴趣,都是由于获得这方面的知识或参与这种活动持续使人体验到情绪上的满足而产生的。因此本文尝试从幼儿钢琴学习过程中兴趣逐渐缺失的原因分析入手,探索在幼儿钢琴教学中持续激发兴趣的途径和方法,充分放大兴趣神奇的内驱动作用,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和谐发展。
一、钢琴学习过程中兴趣逐渐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初始兴趣的消退
学生对钢琴的认识不够透彻,开始学习时,往往受好奇心的影响,他们对钢琴的形状、结构、音色、演奏方法等处处感觉新鲜;或者是出于对周边正在学习的孩子以及电视媒体中优秀琴童的羡慕等等。这些心理所萌发出的初始兴趣,能激发孩子参与学习的欲望,这往往是把孩子引入钢琴学门的第一步,然而正式进入学习以后,初始的兴趣如果得不到老师和家长用心、正确的保护、巩固和进一步激发,那么会随之而来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此外老师和家长不正确的教学和辅导也会给学生带来不愉快的内心体验,如此一来,孩子的初始兴趣只能是昙花一现,不能持久了。
(二)演奏技术的困难
畏难情绪是人们逃避困难的一种本能情感体验。在钢琴学习过程中,演奏技术的学习会有很多困难摆在学生面前,若学生意志薄弱,而教师不采用合乎学生心理年龄特征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家长也不给予启发式的正确引导,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敏感而脆弱的内心有“畏难”的抵触情绪,并在得不到鼓励和支持的挫折感受中会逐渐对钢琴学习产生厌倦感,甚至发展为畏惧和抵触的心理。
(三)情绪体验的影响
在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会学生”为宗旨,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而没有积极主动的探索思考;在家庭练习中,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却不注意辅导方法,一味地急于求成的心理使家长无法正确、冷静地对待孩子的错误,甚至没有耐心细致地帮助孩子克服困难,从而采用简单粗暴地方式,如此的器乐学习成了儿童的“苦海”,忽略了作为教学主体―――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对他们表达音乐的情感和欲望的推动作用,枯燥的教学和单调繁杂的反复练习,使学生逐渐对钢琴学习从喜爱到排斥,甚至产生抵触心理。
(四)练习时间的约束
钢琴学习需要坚持不懈的大量练习,这不仅需要学生有坚强的毅力,更要有持之以恒的耐力。很多学生因缺乏正确练习方法的引导,学习的热情和欲望在一次次单调的重复练习中逐渐消退,这样的练习,练得越多,结果却越坏,进而因为坚持不下去而自己淘汰了自己。
二、探索以“快乐体验”贯穿始终的兴趣激发教学环节
(一)音乐知识教学环节的兴趣激发
儿童的生活天地是充满色彩、幻想的世界,应该挖掘各种素材进行音乐知识教学,使儿童感到十分亲切。比如把童谣、儿歌和游戏带入音乐知识教学,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必能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在识谱教学中,以朗朗上口的儿歌形式,帮助学生认识音符。“中央c敲敲门,dododo(笃);下加一间打招呼,rerere(来);第一线上小猫叫,mimimi(咪)……”还可以“小蝌蚪找家”“大象找朋友”等游戏使学生兴致盎然地认识五线谱上的音符朋友。在节奏教学中,以“分苹果”的游戏让学生掌握各种节奏,以“五线谱爷爷过生日”的故事让学生在有趣的童话故事中轻松地掌握常用音符时值的长短以及它们的比例关系等等。
(二)演奏技术教学环节的兴趣激发
在演奏技术教学中,运用形象的对比方法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掌握难点。比如,在教学中,针对初学阶段学生触键时指尖力量不够集中、声音发虚的状况,教师可以先分析原因,并做简单易懂的实验。用形象的对比教学,让学生明白触键时指尖的作用:用一件软物体碰钢琴盖子,没有声音,然后再拿一支笔,轻松地敲敲钢琴盖子,发出“啪啪”的声音。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硬碰硬”的道理,从而明白弹奏时指尖该有的力量。又如在和弦弹奏的教学中,由于双手同时弹奏六个音,学生往往会出现触键不整齐以及发音不集中的问题,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推厚厚的软软的海绵枕头时的感觉,同时亦可让学生和教师一起模仿、体会推枕头的感觉从而掌握弹奏和弦的动作要领。这样学生乐于参与,也易于掌握演奏技术教学的难点。
(三)乐曲演奏教学环节的兴趣激发
随着学生感受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教学便推到学生对音乐语言的综合感受能力的阶段。教师要灵活地运用各种学生乐于接受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综合感受音乐的能力,把想象力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通过引导使学生想象活灵活现的人物神态、性格、情感、形象,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对比中心灵受到感应,使学生在形象教学中感受音色、音区、速度、力度的表现。音乐能形象地表现生活,不同的乐曲或乐段、甚至乐句、乐汇表达了不同的形象或情感,通过兴趣的激发,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乐曲,例如,在教学《共产儿童团简易变奏曲》时,主题与每段变奏都表达了不同的情景,串联起来是一个生动的故事,教学时给学生分析每段音乐所表达的形象,学生在弹奏时眼前仿佛浮现各种情景,演奏就更生动。
三、钢琴学习中兴趣激发的途径和方法
以幼儿钢琴学习过程中兴趣逐渐缺失的具体原因为切入点,从音乐知识、演奏技术、乐曲演奏这三大教学环节入手。从源头上防止学生兴趣的缺失,同时针对学生的心里年龄特征,在相应的教学环节,进行生动有趣的教学,进而以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使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不断提高、巩固、发展、激发、稳定,层层递进。
(一)把握教学节奏,提高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
钢琴的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渐进的过程。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对学生的要求必须有不同的侧重,才能使学生逐步内化吸收各种演奏技巧。在教学中,不能一次给学生提出许多要求,这样急于求成,他们记不住、做不到,就会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产生烦躁,惧怕和反感。因此我们要有一个完整的教学计划,整体上把握好学习的进度与节奏。在每节课中,只能确定一个练习的重点和难点,使他们觉得学起来较为轻松容易而意犹未尽,始终保持饱满的学习兴趣,并主动将练习延伸到课后。从而轻松、自然、稳步扎实地达到技能训练的目的。
“学生都有适应集体意志的愿望,有与集体合作的愿望,有优于别人的愿望,也有得到集体赞许的愿望。”这些心理活动,都是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利因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还要适时引入竞争与合作的机制,将练习与歌曲演唱、律动、唱游、歌表演等表现形式相结合,给学生创造参与和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在听、唱、奏、动中调动多种感官来感受乐曲旋律的起伏、节拍的强弱,还可以采用四手联弹、双钢琴弹奏等多种形式,鼓励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以及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在课堂外,我们还经常组织“小小音乐会”,让学生在舞台上向同学、老师和家长一展风采,使他们在掌声中得到鼓舞,体验快乐,增强自信,从而进一步激发出强烈的学习热情。
(四)运用“期待效应”,激发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
心理学上著名的“期待效应”又名“皮格马利翁效应”。心理学家把这个效应作了这样的解释:教师对学生给予良好的期望和鼓励,学生的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
钢琴教学,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不同于学校教育。由于教师和学生是近距离的接触,所以一定要让学生首先喜欢老师,这样他们才会真正喜欢学习。同时,要认识到,学生各有差异,不能要求他们都具有贝多芬,莫扎特的天赋和灵敏。教师要有捕捉每个学生闪光点的敏感性,只要他们努力了,尽力了,老师和家长就要及时表扬、及时鼓励,从而增强每个学生的自信心,激发进一步努力的欲望。
(五)运用辅助手段,稳定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
钢琴学习的时间较长,一般整个过程都要持续好几年,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容易感觉枯燥。因此,教师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可以设计一系列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稳定学习的兴趣,同时引导家长全力配合落实,从而更好地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兴致盎然的情绪,以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
比如,营造美妙的学习环境:在钢琴教室营造色彩鲜艳的音乐王国的氛围,使学生一走进教室,就仿佛走进美妙的音乐王国,学习之门悄然打开,为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又如,设计“学生成长手册”,详细记录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性格脾气、兴趣爱好、学生心语、家长寄语等,搭建起学生、家长和老师之间有效沟通的桥梁;再如,教室里还可以悬挂“快乐音符榜”,上面挂有学生照片的五线谱,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照片进行相应的升降,升到最高线的学生还有奖品……总之,在“音乐王国”的所有活动都应该为提高学生兴趣而用心设计,使学生对自己的成长过程一目了然,同时也形成了“你追我赶”、积极向上的良好学习氛围,进而使学生学习兴趣得到较长时间的激发和稳定。
四、结语
在钢琴教学实践中,从幼儿心理年龄特征以及生活实际出发,通过教师灵活多样、有趣有效的教学,使知识由难变易,由枯燥变为有趣;通过生动的教学给予学生“快乐体验”,努力启发人人喜欢音乐的本能,寓教于乐,不断引导、巩固和激发学生学习钢琴、学习音乐的兴趣,让他们生活在美的世界里,让更多的孩子发出青年钢琴家郎朗的心声―――“享受音乐是我最大的快乐”。
参考文献:
[1]王娟.如何在音乐欣赏中培养幼儿的注意力[J].中国教育创新,2009,(14).
[2]关继文.器乐教学心理探微[J].中国音乐,2004,(02).
[3]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育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4][美]玛德琳娜・布鲁瑟尔著,邹彦,伍维曦译.练琴的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