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慧社区的盈利模式范文

智慧社区的盈利模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社区的盈利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智慧社区的盈利模式

第1篇:智慧社区的盈利模式范文

党的十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战略目标。新型城镇化的开启,将是智慧城市发展的重大机遇,其将极大丰富智慧城市的内涵、扩展智慧城市产业、带动智慧城市的落地。上海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之一,曾经领跑全国,为国家经济建设和上海城市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然而,面对全球经济萎靡,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突出的新形势,上海经济发展开始呈现疲态,2011年GDP增速仅有8.2%,位居全国倒数第二,2012年上半年GDP增速仅7.2%,增速进一步放缓,亟需寻找新的增长动力,以期在国家新一轮结构调整中续写领先历史。为此,上海应抓住智慧城市建设的新契机,使之成为经济发展走上新台阶的重要引擎之一。

智慧城市建设涵盖公共交通、产业服务、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诸多领域,前景广阔,任重道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先夯实发展基础,寻找突破口,然后逐步扩展。以智能医疗为例:目前解决“看病难”问题已成为民生改善的重点所在,也符合国家政策取向,上海在智能医疗的基础方面,已取得积极进展。今年浦东在市、区发改委的大力支持下,已兴建协同医疗服务平台,有必要进一步加大推广力度,扩大应用范围至全区、乃至全市,其积极意义如下:

1、协同医疗整合三甲医院、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资源整合,延伸了医疗能力,优化了医疗资源配置,降低三甲医院医疗服务压力,提升了基层医疗服务品质,唤回患者就近就医信心,将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从而更好地改善民生。

2、协同医疗作为智能医疗基础应用,将推动浦东新区区委、区府提出的“健康浦东”发展战略的落实,也将积极推动上海智慧城市战略的落实。智慧城市技术集成度高,产业发展推动力强,将有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推动社会管理创新、推动上海的可持续发展。

3、以浦东为出发点,大规模推广协同医疗应用,树立起智能医疗示范,并逐步扩大到上海全市,充分发挥上海在医疗资源、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优势,在长三角地区形成辐射效应,这将对上海医疗服务业升级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

问题和障碍

上海的协同医疗建设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端,但是还面临着不少问题。

1、缺乏整体规划、引导和宣传,医院间协同意识不够

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对协同医疗的规划引导有待进一步提升。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和引导,各医院在选择协同医疗方案时系统性、前瞻性考虑不周,容易造成局部投资的重复、医院间互联互通上效果不佳,客观上也削弱了协同医疗的使用效果,导致协同医疗发展缓慢;其次,协同医疗可以通过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实现医院间相互高效支持,达到“1+1>2”的合作共赢效果,但现阶段各医院大多是长期割裂式的独立运作模式,导致医院对协同医疗的认识和积极性不够;此外,由于宣传和应用不足,医患双方习惯于面对面的传统诊疗模式,对协同医疗的优点认识不足,这些问题需下力气加以解决。

2、医院自有资金有限,医疗信息化上的投入严重不足

协同医疗属于新生事物,早期需要大量一次性投入,而目前我国医疗服务本质仍以公益为主,医院自有资金有限,信息化投入更是捉襟见肘。目前,就浦东新区而言,各大医院信息化投入占医疗收入比不到0.5%,扣除既有信息系统的升级改造资金外,剩余用于新建系统的建设资金寥寥无几,这对协同医疗的大规模开展都形成关键制肘,随着各医院规模扩大,信息化的要求不断提升,这一矛盾日渐突出,需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3、运营模式单一,协同医疗服务平台的应用难以扩展

协同医疗的目的是解决“看病难”的民生问题,但同时也要兼顾医院本身的合理经济诉求。由于目前协同医疗的运营模式单一,没有形成开放、多元的产业链盈利模式,这样一方面使得协同医疗服务平台的应用难以得到充分扩展;另一方面客观上造成外部投资资源因难以看到可观的经济收益而却步,这在很大程度也阻碍了医院再投入积极性。因此未来需要在政府、医院、企业和投资商等多方共同努力下,借助民间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领域和医疗产业化的政策红利,不断挖掘和创新运营模式,促使协同医疗步入长期良性发展的轨道上。

解决问题的措施建议

协同医疗的大规模推广需要在政策、体制、资金以及运营等方面排除诸多障碍,才能有条不紊地稳步推进,为此提出以下建议供相关部门参考并协力研究、解决:

首先,要充分认识协同医疗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上积极作用,并由政府明确牵头部门,积极协调医保、医政等相关单位,从顶层规划出发,积极引导医院配合,并加大宣传力度,鼓励患者合理选择就医途径和方式。可通过进一步明确划分层级医院职能,加快医联体推广及建设步伐,尤其要将协同医疗服务模式清晰化、流程标准化,并要求医院通过协同医疗服务平台建立层级医疗协同服务体系,鼓励各级医院积极推出更多协同医疗相关服务,充分挖掘和发挥协同医疗效能;同时大力宣传,让医护人员充分认识和体会到协同医疗对工作的便利、让普通病患切实感受到协同医疗的服务便利,共同推进协同医疗发展。

其次,对于资金来源问题,一方面政府应从全局战略高度来考量医疗信息化投入对社会及民生的重要价值和深远意义,下决心加大对医疗信息化的政府性投入,这既是“转型发展”的具体实施,更是贯彻十“两化深度融合”要求的战略性投入;另一方面要解放思想、积极开源,鼓励民营资本积极参与医疗信息化上的投入,譬如通过政府配套+民间资本+企业投入的多种组合模式,分担民营资本风险,在体制内外多管齐下,全面促进协同医疗发展。

最后,要真正实现协同医疗的大发展,还需从根本上优化运营模式。主管部门和相关医院要在保障公立医院公益性基础上,应大胆创新,对盈利模式做适当调整,通过新的商业模式设计,打破医院单一盈利模式:如将协同医疗与健康产业等进行对接,共建协同医疗新型生态系统,充分把握移动互联网爆发、大数据挖掘趋势,打造健康预防咨询、预后关爱等人性化增值服务,积极挖掘协同医疗服务价值,拓展协同医疗应用新空间。

第2篇:智慧社区的盈利模式范文

创业者的特质

近年来,一些有想法、懂技术的创业工程师被赋予了诸如黑客、创客、极客等称号,一改“书呆子”形象,逐渐成了科技和时尚浪尖上的珍珠,吸引着科技巨头和VC投资家的目光,是名副其实的“脑矿”。这类创业群体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创业者年轻化特征明显。据《2012年中国创业者生存报告》显示,80、90后是创业主力人群,2012年占比达84.2%。年轻人普遍勇于尝试前沿技术,快速捕捉市场热点,但也缺少经验和历练,因此更青睐开放、共享、健康、人文气息浓郁的办公环境。二是创业者面临的主要困难集中在项目融资、人力资源、合作伙伴、盈利模式等方面。调查数据显示,68.85%的创业企业在最近半年有融资或贷款需求,89%的受访者认为,企业处于大幅扩张人力的阶段尤其需要志同道合、优势互补的创业合作伙伴。盈利模式是否清晰和可持续对于创业团队未来发展也至关重要。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创业者们总希望能获得快速反应。三是创业者成功后的发展路径趋于多元化,包括连续创业、成为风险投资家、职业经理人等,可充分利用其宝贵的创业经历、人脉网络、资金优势,继续在创业活动中起支撑辅导作用,产生后续系列创业的级联反应。而对后续路径的选择,会在多层次的交流、碰撞和学习中产生。创业者的这些特质,均产生了对创业社区的需求。

创业社区内涵及特征

本文所涉及的“社区”选择的则是公寓(Mansion)、住房(House)等单体或联排式住宅。创业社区从具体形态上体现为“孵化器+宿舍”的居住创业一体化的打破时空限制的联合居住空间(Co-living Space)形式,其共同价值主张永远围绕着创业。同一屋檐下的特点决定了创业者间“私人区”和“公共区”的界线趋于模糊,在随时随地表达意见和有效回应成为现实的同时,有时会造成沟通不畅、过于去中心化而引发分歧,并可能由此放大某成员的错误,造成矛盾的不可调和。因此为破解这一难题,创业社区须有一套卓有成效的协调制度和责任分担,使承租者们能彼此认同、理解和配合。此外,创业社区还通过组织一系列交互活动,搭建容纳创业者、投资者、创业导师的圈子,帮助初创企业拓宽资金来源、咨询新型商业模式、组建融洽的创业团队,实现聚团效应价值最大化,最终形成一个良性的创业循环生态系统。

创业社区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第一,地址毗邻创新密集区和生活服务区。创业社区落址于这类地方,有利于进一步突破科研与商业、技术与市场之间的界线,产生对群体智慧、科研资源的聚合价值,更有助于从生活点滴中提取更多的创业灵感。如美国TheGlint等十几个群租公寓均位于“创业圣地”旧金山湾区,办公生活设施非常齐备;北京华清嘉园座落在中关村五道口核心地带,具备浓厚的创业文化与传统;创智坊则位于上海最知名的“大学城”内。第二,开放式群租空间是创业社区的一大特色。开放式群租空间(Co-living Space)本身就是革命式的空间变革,属于重估社会关系与异质性、加速信息流动而产生强大生产力的公共领域。这种群租创业方式,不仅能根据需求和使用情况灵活调整租用计划,无需高昂的租金成本,还能将工作空间中的高效、生活空间中的舒适和创意空间中的趣味、时尚、灵感元素进行有机融合,让小型创业团队无后顾之忧,合理安排一天24小时的工作计划。第三,社交化是创业社区的本质属性。区别于传统孵化器以空间服务为主的发展模式,创业社区是一个多元主体活跃的创业社交平台,随时随地展开讨论。通过组织俱乐部、每日例会、外邀研讨会等活动,创业者节点与其他节点之间高度连接,促进弱关系链形成、增长和活跃,并通过创业信息共享维持关系链动态平衡。如硅谷TheGlint会不时举办文艺演出、黑客之夜等活动,以及邀请顶级风投、CEO和技术大牛举办讲座;华清嘉园创业者们自发成立了“百度逐鹿同学会”,定期聚会交流想法。第四,创业社区定位于早期创业者和轻资产行业。创业社区的群租模式主要面向从创业想法到公司阶段的创业者,尤其是远道而来的年轻人,迫切需要打入当地科技行业的社交圈、快速建立人脉。在产业方面,相比大学科技园等载体,创业社区空间面积有限,无法承载对面积需求大的产业,而主要集中在应用软件、电商、游戏、O2O、清洁技术、新媒体、设计、智能硬件等轻资产领域。

创业社区对城市发展的特殊意义

创业社区是城市发展的又一业态创新,通过注入创业新鲜基因,刺激新兴科技产业及其配套的进入与发展,化解住宅经济“吸金”之后“一潭死水” 的一次性风险,让旧城区、老住宅再生为知识创新区,形成百花齐放的城市创业风潮,为城市发展提供持久的内生动力。

首先,有助于盘活旧城经济资源。住宅经济方面,创业社区模式的引入有利于改善老城区住宅空间资源的闲置或低效利用,突破整体规划和配套建设局限。但值得注意的是,知名度的提升会伴随地价和租金只升不降。产业经济方面,初创企业集中在高端IT、移动互联网等新兴科技领域,可以通过“以旧换新”、“腾笼换鸟”,助推老城区产业结构提档升级,提高单位面积效益。

第3篇:智慧社区的盈利模式范文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物竞天择,“剩者为王”。经历过大浪淘沙,它们终于成为Web2.0时代佼佼者,比如,大众点评网、豆瓣网、天涯社区、优酷网……

大众点评网张涛――大众智慧点食成金

豆瓣网杨勃――豆瓣像花儿绽放

天涯社区邢明――天涯・明月・家

优酷网古永锵――激情点燃优酷

有人说,Web2.0热潮,兴起在2005,烫手在2006,焦虑在2007,转机在2008。

2005年,由于YouTube、MySpace和SecondLife等国外Web2.0网站的风靡,国内很快涌现出一批跟风的Web2.0网站。

2006年,在资本和媒体不经意的合谋下,Web2.0的热度攀升到了它所能达到的顶点。但不久之后,由于盈利方面的缺陷,Web2.0迅速遭到冷遇。

2007年,Web2.0成了烧钱的代名词,VC们谈Web2.0色变,由于融资困难而自身又没有造血功能,大批Web2.0网站倒掉,Web2.0的发展似乎进入了冬天。

2008年,Web2.0进入沉淀期,网站之间分化趋势愈发明显,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经过大浪淘沙,一批Web2.0“剩者”成为时代佼佼者,比如,大众点评网、豆瓣网、天涯社区、优酷网……

Web2.0究竟是什么?

关于Web2.0,业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一个有代表性的观点是,Web2.0是互联网的一次理念和思想体系的升级换代,由原来的自上而下的由少数资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导的互联网体系,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由广大用户集体智慧和力量主导的互联网体系。Web2.0内在的动力来源是将互联网的主导权交还个人,从而充分发掘个人的积极性,使之参与到体系中来,从而极大地解放个人的创作和贡献的潜能,使得互联网的创造力上升到新的量级。

Web2.0随着互联网宽带化、个性化的不断发展,新应用层出不穷。RSS(自动订阅)、SNS(六度空间)、Tag(标签)、P2P(点对点)――这些概念已经成为众多网络用户的应用。搜索、照片、音乐、视频、混搭式应用(Mash-Ups)、维基(Wiki)、网络日志(Blog)、社区――它们一起构成了Web2.0 热潮的丰富内容。

Web1.0时代的口号是内容为王,网站的目标是以内容来吸引眼球,吸引人。这种思想也是传统媒体思想的一种延续。而Web2.0的指向,则试图把人与内容的关系深化为人与人的关系,Web2.0的核心是用户生成内容。

Web2.0的致命缺陷

业内分析人士称,缺乏明晰的盈利模式是Web2.0的致命缺陷。比如,Web2.0的标杆企业YouTube,连赚钱机器Google都没有为其找到更好的赚钱方式。

缺乏创新也是Web2.0的一大弊病。“大家大多互相抄袭,缺乏创新,没什么特点,就像现在特别火的视频网站一样,那么多网站,却都是大同小异,凸显不出有创新的公司。”互联网人士洪波认为,“只要企业有创新,无论是技术、商业模式、运营模式,哪怕只是营销手段上的创新,只要是有了别人都不具备的东西,并且能满足用户任意一方面的需要,都是有成功希望的。”

“在Web2.0工地上,只有等喧嚣散去后,好的网站才会活下来。”互联网人士窦毅认为,“Web2.0的灵魂在于用户体验和创新突破。生存得不好的只是纯粹模仿、完全跟风的网站。不管Web2.0,还是Web1.0,还是其他互联网企业,如果缺乏价值灵魂,又没有创新突破,结果都会死掉。”

Web2.0回归传统行业

Web2.0真正的机会在哪里?有业内分析人士认为是在和传统行业融合方面。新事物的推动者经常是叛逆的,是具有革命性的,但是这很可能不具有建设性。在经历了激进的变革之后,向传统的回归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比如,大众点评网是和餐饮、娱乐等传统行业的融合,豆瓣网是和图书、音像等传统行业的融合。

第4篇:智慧社区的盈利模式范文

在神州数码转型智慧城市之初,海外投资家给了飞赴波士顿登门请教的神州数码董事局主席郭为一个颇为中国式的评价:不成功则成仁。同时,也给了他一个美国式的选择:去尝试。

“能不能成功,我也不知道。”郭为呵呵地笑,这是一个历经洗练,已“知天命”的男人。六年前,郭为借钱以豪赌的心态才得以MBO。而现在,作为神州数码的战略大股东之一,郭为押上了自己的“身家性命”,要证明他还会成功。

2012/13财年前六个月,神州数码营收实现374.04亿港元,较上财年同期增长了9.57%。得益于全面均衡的五大业务布局,在消费市场持续波动的情况下,神州数码表现出较同业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但也有分析师以“危险动作”来形容目前的神州数码,认为正在以分销、IT服务乃至全业务利润,反哺智慧城市,未来风险正在加剧。其每建成一个新的智慧城市,就可能需要上千万港币的成本。这也是资本市场投资者最为关注和敏感的问题,还有那票跟着郭为的弟兄,都在注视着他。

到底,这是个怎样的故事?这是一场“至少可以带动神州数码往前走20年”的变革,郭为对《英才》记者说,偶尔,他会为之兴奋的失眠,也曾焦虑到失眠。不过,让郭为颇为踏实的是,大部分投资人并不只看短期。

不疾不徐的语速,没有针锋相对,没有慷慨激昂,一如既往的白衬衣黑西装配一条领带,就这样端正地坐着,两小时内不喝一口茶……或许,他是在刻意压抑自己内心翻滚着的情绪。曾经的联想已经登顶全球PC,郭为能否借智慧城市将“不叫联想的联想”带向新高度?

从更为宏大的视角看去,智慧城市又是一个可以影响和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梦想。只是,从概念的诞生至今,不少巨头染指其中,但还是很难有人真正说清楚什么是智慧城市。

布道“智慧城市”有点儿像兜售信仰,笃定的不能只是郭为和他的团队,还需要政府、合作伙伴以及整个尚未完善的产业链。更何况,智能城市“落地”之后,盈利模式如何,能不能赚钱?利益如何分配?投资周期与回报高低如何?这一切仍充满了未知数。

“退出画面看画”

谈赚钱的事就兴奋的是商人,谈不赚钱的事就兴奋的是创业者。

“武汉回来又病了,反复了很多次,不知何因。不容易。明天又要去南京。”不是要在微博卖萌,从神州数码2010年提出智慧城市的发展战略以来,这是50岁郭为的常态。

2012年12月6日,福州市民融合服务平台。郭为与福州市政府官员此前有过无数次的握手,这一次算是终得正果——在若干试点城市之后,福州被当作神州数码智慧城市运营服务的“落地”之作。

云计算、移动互联、物联网、大数据等“绚烂”的技术都被集合在了全国首个“市民融合服务平台”上。福州市民从此可以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市民热线、社区服务站、市民卡等便捷方式,享受到包括类超过400多项政务服务以及9大类80多个子类一万多家商户提供的便民服务。

截至2012/13财年的第二财季(2012年9月30日),神州数码的智慧城市业务已经在全国69个城市展开布局,并与14个城市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智慧城市解决方案项目签约同比增长达52%。肉菜溯源、市民卡等多类项目作为拳头产品得到了更多城市的青睐,成为智慧城市战略稳步推进的重要保障。

但对于如何靠这个平台赚钱,郭为笑而未答,他更乐于谈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危机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在智慧城市成为神州数码新五年战略的那一刻,正是“十二五”规划为创新型国家写下转型注解的那一刻。所以,智慧城市,只是顺势而为。

有人说,当年从联想分拆出来时,郭为将这家新公司起名为“神州数码”(Digital China,直译为数字中国),似乎冥冥注定,十年后神码要做“智慧城市”。

而在回忆中,郭为谈到那时候的心情既自卑又自傲,从某种意义上,定下信息化中国、数字中国的目标,是因为看不清目标却非要定个大目标,有点儿为了战略而战略。

度过对传统分销业务发展的忧虑期和对未来新业务方向的迷茫期后,郭为将数不清的第一次付给了挑战,“在许多差点以为熬不住的时刻坚持了下来”。

十余年,所犯之错,都将成为神州数码再次蜕变的基石。“退出画面看画”,郭为不断告诫自己,这也正是人生导师柳传志传授给他的。

如果说,神州数码经历的第一次转型,是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客户为中心,那么智慧城市正是其以客户为中心转向以人为本的服务的二次转型。

“退出画面看画,对于时刻保持宏观视野,对于战略制定有特别重要的作用。”郭为称这么多年,自己就是在研究两个规律:一个是产业发展规律,在产业变化之前卡位,IT服务业务如是,智慧城市亦如是;另一个,是企业内部管理规律,如何建设团队、制度、流程和文化。

不聚焦,易失败。神州数码正在围绕智慧城市,重新梳理并组织所有业务结构,这是第三个五年战略的核心。

“从战略上讲,尽可能把边界做得很清楚,然后,小心求证。方向是没有错的,关键是路径,在实现目标的路径中,怎样少走弯路怎么样高效率,是我们正在做的。”郭为说。

这一次,智慧城市在神州数码内部是一个独立体,全公司上下业务,则形成对其支撑之势:DMT(神州数码终端及移动技术集团),不再是简单的传统分销业务,而将是一个智慧的“端”;STG(神州数码系统技术集团),过去是基于项目做大型网络和数据库业务,未来将更多扮演云解决方案供应链上的关键一环;ITS(神州数码信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立足服务。其中,小型银行系统、网络发票和电子报税系统都将成为智慧城市平台融合的一部分。

“对智慧城市这件事,公司上下从来没有这么一致过”,郭为说。

三个问题会置于死地

不断在上一次犯的错中反省,又难过“感情关”的郭为,总鼓励周围人去尝试,结果差强人意。

是如今,盛年的郭为开始放权。2011年3月,将45岁的林杨和38岁的闫国荣扶上神州数码CEO和总裁的位置,这两位从联想分拆之际即追随郭为的旧部,在未来的日子中,一个主外一个主内,而郭为只作为董事局主席,掌舵方向,瞩目于智慧城市的潮起。

智慧城市概念在近两三年开始被地方政府追捧,数十个城市迅速推出相关项目,意图快快上马,但是,郭为却在2011年底做出了放慢步伐的决定。

“必须非常谨慎,要聚焦样板城市,不然,我们的力量四散在各处,被四处挖去开工,最后可能就把市场做烂了,在这些问题上必须强硬,说不谈就不谈了。”郭为说,所谓强势,要就事论事。在神州数码拓展智慧城市的地域划分上,可见端倪:目标是三区两线地区,其中,三区指珠三角区、长三角区和环渤海地区;两线指京广线、京沪线。这些地区都是内地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尽管目前已经覆盖69个城市,但数目不会再大幅增加。

在智慧城市的先期试点城市中,只有福州和佛山。其实,潜藏在郭为的心中,这是一个不断优化、进而不断拷贝、到达盈亏平衡点、最终盈利的商业逻辑,而且,这是一个已经被证明切实可行的路径。

实际上,5年前,神州数码已经在智慧城市中悄悄探索。第一个项目是从扬州开始。当时,并没有智慧城市的概念,只是扬州市政府希望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能有所创新,提出打造“精致扬州”和宜居城市。

对于这项新商机,神州数码找到了一个切入点,就是后来的市民卡,这张卡涉及扬州市20个政府部门,可以整合市政府对市民的所有服务,包括医疗、社保、交通等等。3年之后,神州数码将“扬州模式”陆续复制到张家港、无锡、镇江等地,最终形成了多地开花的局面。

如果再往前追溯至第一次转型,苦熬IT服务业务五年才开始盈利的神州数码,正是凭借不断拷贝解决方案后的规模效应胜出。郭为说,进入新市场,一定要赔钱,特别是示范性的第一个客户,一定是付出极大代价的。当时针对电信行业,神州数码为三大运营商,遍布30个省份的120个客户提供解决方案,盈亏平衡点就出现在:解决方案被拷贝了第四次。智慧城市的商业逻辑大抵如此。

就目前而言,神州数码的分销业务持续稳健,IT服务也并非见到增长瓶颈,但如果仅以此二者的业务反哺智慧城市的宏图大志,能否挺到其为神州数码带来盈利的那一天?

沿着“贸工技”路线,分销作为分拆至今重要的业务组成部分,多年来保持超越行业的增长,虽然毛利水平相对于服务业务要低,但神州数码在整个中国分销市场占据超过30%市场份额,各项周转指标均处于业内最好水平,可以说,规模效益像是后盾,在危难时“输血”。

在2011/12财年的年报数据中,可以看出服务业务整体营业额已经达到78.92亿港币规模,如果单独看这块业务,神州数码已经坐上中国整合IT服务的头把交椅。从30.62%的收入增长速度和毛利水平看,它是整体盈利能力提升的重要支撑,相当于“造血”机器。

郭为无法列出智慧城市的盈利时间表,不过在他看来,智慧城市业务的布局已逐步清晰,并正在拉动相对高利润率的IT服务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进一步聚焦优势业务领域,神州数码已经出售了电信软件业务,而只是重点拓展一直占有市场领导地位的政企行业以及快速增长的银行领域。

在2012/13财年半年财报中,神州数码服务业务实现营业额约港币39.58亿元,同比增长12.25%。其中,金融、政企行业以71.18%和38.91%的高速增长,成为亮点。“在智慧城市上,我们投入力量很大,它和现有业务是有连续性的,它不会伤害,只会刺激现有业务”,郭为说。

进攻的另一面,是防守。更加严格的风险管控措施,同样反应在财报中:比如,积极清理库存积压、加强应收账款管理、保持经营业务现金流的稳定,以及缩减资金周转率。

“有三个问题会置我于死地:第一,现金流的危机,会引发银行信贷危机,谁也不会相信所谓的高额利润;第二,投资人会怀疑你,抛弃你;第三,人心一散,队伍就不好带了。”郭为的谨慎,并非是天生缺乏安全感,而是的的确确在挫折中得来的教训。

欢迎随时收购

正如IBM提出“智慧地球”,背后是一整套的IBM软硬件产品等待兜售一样;神州数码,从分销向IT服务转型,再走向智慧城市前沿阵地,也暗含一条承前启后、让业务协同的逻辑性。

实际上,从IT服务到智慧城市,神州数码和IBM的关系一直是亦敌亦友,彼此借力,又互相竞争。

IBM是名副其实的“老师”,在战略视角、技术储备乃至管理模式上,神州数码都难以望其项背。与上一次转型类似,神州数码也并不打算与之正面冲突。比如,在智慧城市产业链中,神州数码正在力争扮演平台运营商的角色。

思科系统(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区副总裁、公共事业部总经理张坚对《英才》记者称,跨国公司搞的智慧城市,像是以概念框住下游硬件商,让大家追随其后;神州数码在福州的试点,至少落地了。

神州数码的方向,其实就是从一个解决方案供应商逐步转化成城市服务的运营者。不少业内人士认为郭为的战略少了进攻性,多了包容性。

郭为则称,在技术和宣传上,IBM是全面领先,但不是说在每一个点上都能领先。就像当年在联想,我们也是“骑在IBM脖子上搞开发”,突破了汉卡技术。

此外,与许多智慧城市动辄几个亿的项目启动资金相比,神州数码的平台投资成本性价比更优;神州数码更容易将在政府行业中的影响力,转化成比较优势。

2000年联想分拆之际,有跨国咨询公司给神州数码指出了未来三条路,其中一条,就是供应链管理、软件集成和网络集成业务三箭齐发,最后整合到IT服务的大旗之下,成为中国的IBM。

2011年,郭为曾告诉《英才》记者:“从技术实力上讲,我们没有IBM雄厚,所以复制IBM并不是明智的选择,但是如果在未来5-10年的发展中,我们都把IBM作为我们重要的合作伙伴,他是一个技术方案提供者,而我作为一个技术方案的运营者,于是,我发现神州数码有一个很重要的出口,就是可以把我们所有的资源通过这个出口做出去。”

如今在神州数码如火如荼地投入智慧城市时,郭为接受《英才》专访却语出惊人:欢迎IBM随时“收购”神州数码。

“所谓收购,有不同的理解。不断地融资,不断有新投资者进来是为了使公司更加强大。吸收这样的资源,我们愿意谈。”

难道“卖掉”之说,是因为资本实力不济?

实际上,从2010年发力智慧城市以来,神州数码未见有资本层面的大动作。从公开信息中,可见神州数码投资了两家公司,一是花8000多万港元认购专长于B2B的慧聪网,入股9.91%,后又有增持;另外耗资1.3亿投专长于B2C的易宝,持5.01%股。

在智慧城市上的投入,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郭为也向《英才》记者坦言,并不知道何时才能让现金流实现正向流动,但在过去几年的预算中,围绕智慧城市以及公司整体资本性的开支控制在近10亿元港币。

收入模式尚不清晰

相比之下,当下,真正让郭为焦虑到失眠的是,如何打通智慧城市服务平台中一些政府部门的关键节点。

在福州、佛山这两个先期的试点城市中,郭为要面见市长,要与各级政府高层反复沟通,要与下属反复论证技术方案,甚至最终产品界面也要亲自过问。

福州、佛山,一来经济相对发达,二则领导层观念新。智慧城市究竟能不能更大一步的复制?郭为不敢妄下结论,但他又自问自答:“如果我内心认为这条路不能走通,怎么会去做呢?我也不傻。”

“如果在路径上,花费过高成本,就不是一个可行的商业模式;有一些东西是现有社会体制造成的,必须找到变通的办法,这对于整个大环境要求比较高”,郭为说。

当技术平台实现了应用融合和协同办公之后,政府相关部门却未必愿意开放数据;由于牵涉部门众多,并不是大领导拍板就算数,而政府服务之外还有如何搭载商业服务的问题。

智慧城市的落地,可谓荆棘丛生,早期是技术难,后期,则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支持。郭为说,幸好在两个城市试点中,只有“活扣”无“死扣”;只不过,像是去西天取经一样,这会儿就像唐僧刚出门,没准还没遇到孙悟空和猪八戒。

智慧城市现有的商业模式,只是每年向政府收取服务费。神州数码的初衷是,搭建城市运营平台,开放给成千的服务供应商,但如何让上万种应用“跑起来”才是真正的问题。

“这是一个新的互联网模式,我们仍在探索中,很难给出一个清晰的收入模式”,郭为说。

很多不可逆转的选择就要开始了,门会轻轻锁上,但咔嗒声却要几年之后才能听到。在未来更加云谲波诡的产业浪潮中,神州数码将迎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物联网等技术融化与冲撞的更大挑战,相对的,管理风险也将与技术风险同在。

第5篇:智慧社区的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 SNS;社会化网络服务;未来趋势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8-0217-01

1 移动SNS的实现

当前国内近九成网络社区用户正在或希望使用SNS服务。其中有53.3%的用户正在使用SNS服务,有36%的用户还没有使用但希望使用SNS服务,没有使用或对SNS服务不感兴趣的用户仅为10.7%。在我国,目前约有8000万左右SNS用户,相较于近3亿的网民总数,SNS的空间还有着无限扩大的可能。 SNS的迅速发展无疑让各大移动运营商找到了进军中国3G互联网的一个重要突破口,纷纷加快了进军SNS的步伐。

中国移动、联通、电信等几大运营商都在SNS网站的同时还了手机版客户端,并整合了邮箱、手机即时通信工具、实名社区和积分商城等业务。除通信运营商,各手机制造商业开始把目光投向SNS这块大蛋糕。像索尼爱立信4款基于WCDMA制式的3G新机,并在这些娱乐手机中嵌入开心网的相关客户端程序,成为国内SNS网站首次落户手机终端。继开心网之后,搜狐白社会也了可安装在iPhone手机中的客户端软件。用户安装该应用之后,可更为轻松的查看好友动态、传图片等。诺基亚手机制造商推出的X3、X6等产品都是以SNS应用为主要卖点,也可从中看出移动SNS的发展潜力。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已经是大势所趋,而社交网络的重要性也在持续增长。加之手机终端的移动性和便携性,可以弥补SNS的诸多不足而在移动SNS中大放异彩,二者结合能够让用户把线上线下有效的贯通起来,这个平台可以实现在线聊天、动态管理、日志分享、电子支付、商务应用、日常生活应用等功能。

但移动SNS也面临诸多问题。首先,高昂的上网流量费将会成为限制发展的一大障碍。尽管手机资费下调是一个必然趋势,但受制于中国移动TD在网络和终端上的不成熟以及中国电信在3G终端上的不成熟,国内3G市场迟迟无法启动,消费者处于观望阶段。另外相对此前的语音业务和一些简单的数据业务,移动SNS产业链涉及运营商、内容提供商、应用服务商、设备供应商等多个角色,如何聚集各类优质资源、构建多方共赢的合作模式将是一大挑战。

2 SNS商务的勃兴

随着社会化网络服务的深入人心,电子商务将成为SNS发展的一个新的盈利点,SNS商务也会蓬勃发展起来。同时借助SNS,电子商务将突破传统电子商务的局限,实现新的发展。“网盛生意宝”推出了一款自主研发的“生意人脉圈”创新产品;阿里巴巴也紧跟着推出了商务SNS,正式名称为“人脉通”,SNS的商业价值开始凸显,标志着当前最热门的SNS在我国进入“电子商务时代”。目前中国各大SNS网站注册用户大都达到千万级别,远超各门户网站。且好友之间互为媒介,消息曝光率、传递率还有到达率会呈几何级数显示,这样转化为购买的几率大大提高。电子商务与SNS的结合也解决了电子商务最为核心信誉问题。SNS商务正是建立在熟人关系及信任基础上的一种口碑营销,比传统的商家描述和客户留言及评价更有价值。尽管SNS商务的尝试和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国内电子商务的环境还不足以支撑其发展,但从发展态势来看,势不可挡。

3 SNS垂直化发展趋势

随着专业SNS网站、门户网站、网游、电子商务、运营商甚至个人站长纷纷介入SNS纷争,要想摆脱同质化竞争,垂直化是必然的趋势。SNS具有“分众”的特性,使得其用户很难像门户网站一样覆盖互联网的绝大部分用户,甚至也很难达到IM(如QQ)或Webl.0论坛(如天涯)那样的跨人群覆盖。因此,在中国这样一个阶层社会,要出现一个大而全的SNS粘住所有用户几率很小。而因圈子特性也使得其盈利模式也有所区别,因为不同圈子人群的使用习惯、需求、生活层次不一致,因此很难有一种盈利模式能通用所有SNS网站。出现多个SNS,满足不同人群的交际需求,专注于一个行业,做垂直细分SNS,无疑更有发展前景。垂直细分会使得SNS有更精准的聚合点,以用户的兴趣为基点,可以吸引更多的用户,并增强使用粘度和忠诚度。同时也可摆脱同质化竞争、盈利模式单一等负外部性的影响。

4 个性化的信息的传播方式

SNS的颠覆性力量在于它改变了以往以搜索引擎为主的网络信息传播方式,取代之的是一种基于关系的互联网信息传播方式,从而带来了一场信息消费方式的变革。当传统媒体越来越多的广告还有单一、垄断的信息渐渐无法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时,可以免费获取海量信息的互联网成为人们消费信息的新通道;搜索引擎的出现更是满足了人们对于信息量还有信息获取速度的追逐。之后BBS、BLOG的出现使得信息消费不再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传统媒体在信息制造和信息传播方面的垄断被彻底瓦解。而SNS的出现使得信息消费方式进入“全信息”模式,不再是主动地去看门户新闻,不再是主动去用搜索引擎,而是SNS主动推送你真正感兴趣的、适合你的、个性化信息。这种纯个性化的信息的传播方式远比我们现在的门户和搜索方式更加高质量和高效率。这样一种信息消费方式能将人们从信息过载中解脱出来,其信息过滤将比RSS更具智慧、更加精确、更为人性。信息渠道被用户自行掌控,通过和自己认可的用户建立朋友关系后,连通并同步双方的信息渠道,在信任的基础上,接受“朋友"传播过来的一切信息,且在这条信息生态链条中,每一个节点的信息都是动态的。信息依靠大众的选择行为,顺着这个链条无限延伸、共振、强化或者弱化。这是SNS将带给人们最理想的信息消费方式图景。

参考文献

第6篇:智慧社区的盈利模式范文

“抑通胀、调结构、促发展”是目前我国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意味着更多的商品需要由国内市场去消费。在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商业是经济内部循环最重要的环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就是要让消费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在消费升级及转型内需驱动的背景下,零售业整体前景广阔。

商业与地产深度结合无缝对接

商业地产是今年的热门话题,零售商和地产商双方都意识到强强联手的重要性。事实上,订单商业地产在国外是很流行的商业模式。这种战略联盟,有利于降低双方的经营成本,有利于行业的资源合理配置,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

就零售业而言,租金成本不断上升,造成百货零售业新门店前一二年亏损压力很大。中国连锁经营协会针对零售百强企业的抽样统计显示,2010年,连锁零售企业续约房租成本平均上涨约30%,而店铺数量增幅9.8%,这充分说明了租金高涨对商业运营商发展的影响。而由于商业地产和商业发展“二层皮”,选址、物业设计不匹配,也给商业地产的发展带来掣肘,造成招商不到位,投资回报受影响。

“地产+商业”模式则有利于双方近期和长远的共同利益。零售商与地产商的战略联盟,只有保持利益的平衡才能发展久远。

多元业态差异化细分化发展

当前我国零售业的多元化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一是在传统商超和百货业态的基础上,开始涉足大型商业综合体和社区商业中心等商业地产领域;二是针对不同区域市场消费者特点,实行细分自有多品牌发展策略,尤其是在高端市场和折扣店领域表现突出;三是加快建立电子商务与实体店相结合的销售模式,期望成为未来效益的新增长点;四是供应链管理向上游延伸,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原产基地采购、改善供应商合作模式等将更加巩固主业核心竞争力;五是区域零售企业间并购将成为热点,未来还会涉足金融领域。

另一方面,行业细分化和经营特色化也是未来零售业的发展趋势。未来零售企业需要投入人力、物力、精力进行多业态的店面形态创新。

目前不少零售企业仍在搞同质化竞争,只是盲目依靠的价格优势吸引顾客,这对于零售企业的发展后患无穷。零售企业不能贪图大而全,而是应该寻找自身的差异化。

自主经营将不断增强

国内外经济形势仍比较复杂,经济持续高位运行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一旦宏观经济发生波动,将对消费者信心造成直接影响,从而影响消费支出行为,给零售经营带来一定风险。为应对风险,未来零售企业必须变革现有的盈利模式。

目前,我国百货零售业普遍采用联营模式,缺乏自主经营能力,几乎使国内百货商场沦为“房东”,此类“房东”越来越多,行业毛利将越来越低。未来零售商场必须强化自营,买入商品自己销售,提升毛利率。

联营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百货零售业的发展与创新需要。因为商场把经营权逐步交给了供应商,在品尝到联营模式带来的运营成本降低等甜头的同时,也吞下了苦果,包括盈利能力下降、服务功能退化、业务能力退化,特别是服务质量难以保持。

就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自营是百货业未来发展的趋势。虽然在微利时代的大背景下,选择自营模式存在一定风险,但是为了夺回自,还是应该坚决而慎重地迈出自营的步伐。

零售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

当前,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科学技术正在向快速发展的零售行业渗透,将引领全国零售企业快速步入智慧零售时代。

首先,消费者正在变得越来越精明,越来越多样化,其要求越来越高。信息时代,消费者可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获得有关零售商及其产品的更详细信息。同时,大规模都市化和越来越富足的生活也为新兴世界中的消费者带来了更高的经济能力。

更精明的消费者清楚他们在购物时的需要,并希望有人能了解自己的心声。但是,他们不仅仅是更加苛刻,他们还更乐于参与。

其次,零售企业的发展,需要更多智慧工具,如先进的信息系统等以解决管理问题,从而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信息化是零售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智慧零售”主要围绕商业智能系统展开,是零售企业信息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产物,是建立在大量业务数据基础之上的。零售企业需重视服务品质的提升,带给顾客愉悦、舒适、受尊崇的购物体验。而服务品质要做到极致,必须借助信息系统。

当顾客来店的时候,借助信息系统,通过车牌号、手机等途径,便可捕捉到顾客信息,从而提供一些个性化、精细化服务。

未来几年,零售商将激烈争夺那些拥有智能手机、花费大量时间上网的技术娴熟类高消费顾客。

智慧零售时代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电子商务的强劲发展。

尽管在一些生活必需品上,电子商务短期内还难以取代传统零售商,但在更多的百货类商品上,既有的市场将会被更多的网络零售商分食。

中国的零售企业在做电子商务业务, 但是对IT的投入很低。中国零售业IT投入只占销售额的0.1%,而英国的投入是3%,美国是7%到8%。我们传统零售业应该把电子商务视为第二次创新,这才能抓住原来失去的机会。

消费体验性需求和情感性需求比重大幅提升

伴随着激烈的市场竞争,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日益表现出个性化、情感化和直接参与等偏好。消费者从注重产品本身正转移到注重接受和使用品牌时的感受,对彰显个性的产品或服务品牌的需求越来越大,追求那些能够促成自己个性化形象形成的产品或服务品牌成为一种时代特征。

首先,消费的体验性需求和情感性需求比重大幅提升。网上购物无法完全取代实体店零售,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实体购物商场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追求感性与情境的诉求以及休验、娱乐、社交等体验式消费的需求。

毋庸置疑,购物是最具“社会性”的活动。商场成了消费者的目的地和聚集地,购物成了一种最普遍的休闲娱乐活动。因此零售企业不能只卖有形商品,还要将无形的体验卖给消费者。

其次,体验式服务成为零售行业竞争法宝。当前外资零售企业开始新一轮的攻城略地,在技术、信息流、支持系统等硬件方面,中国的零售企业会很快实现“现代化”;而在定价、选址和规模控制方面,中国本土零售企业具有先天的基因优势。但是中国的零售企业所无法把握的是零售的“无形力”。除了强大的信息决策和流程系统,欧美的零售商还积累了相当厚重的为顾客提供独特消费体验的能力。在中国,消费体验还未被广泛理解和运用。

社会责任成为企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如今,越来越多的零售企业认识到,零售业虽然堪称微利行业,但是承担和履行社会责任与公司的经营效益并不是截然背离的。

从静态的成本角度来看,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的费用在一定时期内确实是上升的,但从长期来看,为履行社会责任而增加的成本,既可以看作成本,实际上也是一种投资,能够产生经济效益。

第7篇:智慧社区的盈利模式范文

那就来看看采用索尼的F65拍摄、制作成本30万欧元的开源CG科幻电影。这是一个完全开源的项目,他们也希望能得到社会捐助,有人去购买DVD,高清素材,特效工程文件等……

窝在阿姆斯特丹的工作室里,经过7个月的辛勤耕耘,一票视觉特效专家终于完成了短片《钢铁之泪》(Tears of steel)的制作。这部短片是独立导演艾恩·郝伯特(Ian Hubert)在“Blender基金会”(Blender Foundation)支持下的第四部影片。2012年9月26日,新片在Youtube首发,同时还会在洛杉矶由国际动画电影协会(ASIFA-Hollywood)组织一场专门的首发会。

这部网络短片之所以新颖,不是特效和制作有多么新奇,而新就新在它的制作与盈利模式上,这也是天才的Ian Hubert的精明之处。他和另两个创始人一道,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租了一间办公室,然后就建立了一个网站并着手在网络上推广他们的开源3D制作软件Blender。(Blender是一款开源且免费的3D电脑动画制作软件,可以处理动画建模、视觉特效、3D互动软件(手机APP)及游戏。)

因为是开源的软件,任何人都可以免费使用,甚至可以自己编写程序改进软件的功能和使用习惯。基于此,软件的论坛就逐渐发展成一个非常庞大的网络社区,里面有编程专家、动画师、3D和特效专业人员,当然,还有非常多的爱好者和死忠。软件因为是免费的,为了维持运营,在网站上公布了捐款账号,这样“粉丝”可以“集资”资助软件的成长。

实际上,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在线社区,Blender由一家草台班子一样的开源软件公司,很快就发展出了“Blender基金会” (Blender Foundation),非营利组织的模式正式形成。资助他们经费的,除了网络上的个人捐款者外,另还吸引到了谷歌、荷兰电影基金会、Cinegrid电影商会、以及几家大财团的赞助(Blender承诺在未来的网络短片中允许产品植入)。

有了资金的注入,Blender基金会又由一个松散的电影人组织,很快发展成了布兰德学院(Blender Institute),租用固定办公空间,与电影学校合作,固定产出开源项目(Open Project)。开源项目的内容,包括网络社区建设、技能培训研讨会、子项目基金支持、以及商业赞助联络。

Open Project的商业模式紧密结合,缺一不可

基金会的首要目标,就是打破现在大制片厂的制作模式,用免费开源Blender 3D软件为电影制作动画场景和特效。同时,在这一模式下制作出来的视频素材、工程文件,都将加入到“CC免费共享计划”,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开源”的电影,使得所有电影制作者都能学习、研究、重新制作这部电影。

这里需要提一下,CC免费共享计划,即Creative Commons,中国大陆正式命名为知识共享。这是一个非营利组织,也是一种创作的授权方式。在此模式下共享的素材可以供任何人免费使用,同时也享受必要的法律保护。在这个模式下,创意作品的流通性大幅增加。

影片最终的效果非常激动人心。”电影的制片人Ton Roosendaal说,“你很少有机会能看到,自己熟悉的街道会发生如此神奇的变化,震撼的视觉特效与故事脚本完美地结合到了一起。而更重要的是,我们目前已经摸索出了一套基于Blender的成熟的开源影片制作流程,从动作追踪、照片3D贴图到精确的调色全部包含其中。”

参与工作的电影人可以获得高额报酬,并由基金会负责全部交通、住宿和必要的培训费用。另外,由于基金会是非营利性质,不需要缴税和支付版权费,而所有参与工作的人员都会一次性获得影片的内容使用费(未来的DVD发行)、政府津贴、对外培训收益,以及商业赞助的提成;而与之兑换,所有内容制作出的内容版权都归基金会所有,并可免费在全球共享。

第8篇:智慧社区的盈利模式范文

由此可见,接下来东软将向新业务、新技术发力,帮助自身和客户推动传统模式向互联网化全面转型。商业环境等客观因素是东软改变的一方面,而来自其内部的变革原动力正在将东软推向新的台阶。

企业互联网转型

谈到未来东软整体战略目标时刘积仁表示,东软将全面推进BBC战略。在传统业务方面,东软将通过创新、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变革,为客户提供由传统模式向互联网化转型的全面解决方案,帮助客户互联网化转型。在新业务、新技术方面,东软将全面发力,在大健康、车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应用等领域,与客户和合作伙伴共同形成合力,以新的商业模式和融合创新推动变革。

从B2B到B2B2C的转变,是东软互联网思维模式转变的第一步,也是企业竞争力重构的重要部分。过去企业为客户提供的方案只要满足客户的需求即可,而今,新的环境让东软懂客户的同时,还要懂客户的“客户”。“互联网在改变我们传统客户的商业模式和服务模式。”刘积仁说:“过去我们按照客户的需求构成一种解决方案,现在我们在思考创建一个新的商业模式,能够把软件以外的资源通过互联网整合起来提供给客户,为客户创造在互联网时代的价值。”

确实,如今企业运营更强调直接面向客户,帮助企业获得第一手的客户反馈,加速产品创新,从而提供更好的客户体验,贯通业务过程、上下游协作。基于此,近日东软了升级版SaCa和UniEAP产品――SaCa v2和UniEAP v4,推出全新企业互联网应用支撑平台产品。为了更好地帮助客户采用SaCa和UniEAP构建企业互联网应用,东软还开发了面向不同应用场景的产品组合应用参考架构,能够快速构建智慧民生服务、互动媒体服务、物联网服务、电子商务服务以及开发与动态管理云应用服务。据介绍,该平台已经在政府、医疗、制造、电信、能源、教育、金融、交通等领域拥有近2500家客户,服务于近10亿用户。

除了从B2B公司向BBC公司的转变,以及新技术的升级以外,面对互联网转型,东软还进行了新业务布局和商业模式的设计。盈利模式从人力资源驱动转为IP与知识资产驱动,形成了全球一体化市场和文化的融合;以客户为中心,加快组织与运营的变革,以提升综合竞争力。这其中,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是所有业务的元素。

“我们会调整我们的组织,使我们的服务看似是企业的一个IT部门,也是让其客户满意的一个贡献者。”东软集团高级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首席知识官张霞说:“人们对于更简单、更便捷、更便宜地获得服务的需求,正在推动企业的经营模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商业模式不断被重新想象,由企业驱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

创新机遇

“当我们想用互联网的思维颠覆我们很多传统东西的时候,我们也认识到互联网并不可能颠覆所有的事情,所以我们就选择融合创新,与客户和合作伙伴共同形成合力。”刘积仁说。

在新经济环境下,东软依然有很多新的发展机会,其中包括:医疗、教育等新需求中的机会;客户在创新运行效率,新商业模式的机会;政府对未来基础设施投资的机会;在互联网环境下新商业模式的机会;传统业务向云与大数据应用方面的机会。

以医疗行业举例。数据显示,未来6年,中国健康市场规模将达到8万亿元,老年人市场消费规模至少有1万亿元。可见市场前景之大。而东软在公共卫生医疗管理平台领域也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其中社保服务占据中国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现在在其“大健康”策略的推动下,正在逐步构建一个完整的医疗体系管理云生态。

目前在智慧海南建设中,熙康健康一体机覆盖到全省的2400个村,为800万居民提供健康管理服务。而在无锡、佛山、南京、沈阳和郑州等地,东软提供的产业模式已经开始走进社区和居家健康管理形态之中。东软接下来的目标就是通过云生态,把服务从医院扩展到社区,把服务送到家,就像逛淘宝一样,提供24小时持续服务,使资源充分利用。

此外,中国的工业发展一直在持续创新。就汽车制造而言,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虽然这个领域中国不是绝对的领导者,但是未来绝对是全球最大的市场。让车与车、车与人能够互通互联这只是车联网的基本使命,而东软正在做的就是让汽车能够更加智能。据了解,东软现在有2000多名软件工程师专门面向这个领域开发研究。刘积仁认为,制造业的发展更需要信息化技术、数字化技术,而东软正是积累了十多年的经验正在努力去实践。这也是东软全球化的重要部分之一。

第9篇:智慧社区的盈利模式范文

而创客周期间,深圳出台的《促进创客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中提到的,到2017年底,深圳市市创客空间数量有望达到200个、创客服务平台达到50个、全市创客超过10万人的目标,还向他们展示了中国速度。

不得不承认,在政府支持和民间力量的共同推动下,创客空间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固然会推动创客与相关创业者群体更大规模的涌现,但这些创客空间又如何持续发展?

转向孵化的创意分享社区

创客空间一词源于英文 Hacker Spaces,追根溯源,其本意是为大家提供一个空间、平台一起学习、制作、分享,做一些有创意的东西。在国外,创客空间大多一间厂房,可以提供各种工具、元器件,老人、孩子等带有创造精神的人都可以参加。这里还会定期组织一些比赛和讲座,大家在空间中尽情发挥自己的奇思妙想。对于运营,虽然说依靠会员费来持续发展,不过由于会有一些经济宽裕的爱好者赞助,对大多数会员来说门槛极低,这也是为了吸引更多人加入。

早期,在中国,无论是深圳的柴火空间,还是位于北京中关村海龙大厦南侧楼的北京创客空间,也都是创客的公共服务平台,这里有公用的材料箱、工具墙和不分界限的实验平台,大家可以在占据整面墙的工具格子里,免费取用小电钻、激光切割机、砂纸等各种工具。而今天,这些创客空间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了具备原型加工基地、加工设施与设备的创意孵化基地,成为了一个具有加工车间、工作室功能的开放实验室。

北京创客空间创始人王盛林介绍,“从最早的社区,到后来的交流和工作坊;从成为活动的主办方和提供者,到和企业合作孵化一些项目;从现在为创业团队更多专业化服务,到未来还会成立相关基金,创客空间的服务内涵也在不断丰富。”

目前,北京创客空间与深圳富士康等制造企业成功合作,生产加工了多个创客产品,并与风险投资机构合作建立了以产业链为支撑的孵化中心,利用专门的投资基金支持孵化器内创客项目。创客空间演化为创客们共享资源和知识、产品发明和实现的场所,将创意、发明、创新、创业转化为一个有机的过程,成为创业的集散地和创新社区的中枢。

产业链服务型的创客空间

在“大力发展众创空间,增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办好国家高新区,发挥集聚创新要素的领头羊作用”的号召下,一批在政府和企业的推动或引导下行程的创客空间遍地开花。

深圳市宝安、龙华、光明新三区在今年以来,挂牌成立了大公坊、1980创客之家、宝能科技园、银星智能机器人创客空间、智能制造等15个众创空间。据介绍,这些创客空间大多是在政府和企业的推动或引导下形成的,基本都是遵循着“依托产业基础定位创客空间”的道路而走。

如位于深圳宝安区西乡某工业区的大公坊创客基地依托的母体是深圳市大典工业产品设计公司、大典创新供应链公司,发挥宝安工业设计领域的传统优势孵化创客项目;智能硬件是龙华的产业优势所在,龙华的1980创客之家、开源制造创客空间、银星智能机器人创客空间皆与之相关;钟表、模具、内衣是光明的三大优势传统产业,光明新区成立的智能制造、智慧时间、尚源内衣、光明国际时尚和智能自行车等五个众创空间都与这些产业紧密相关。

打造“产业链服务型”的创客空间正是其优势和特色所在,因此,这些创客空间不仅可以吸引创客们来“玩”,还可以为创客们从“创意”走向“创业”提供了条件。与纯粹的“创意会所”不同,大公坊的空间被划分成了几个板块:创意讨论空间,基地设有专门的会议室、展览室供创客们开展沙龙等交流活动;创客孵化空间,基地预留了部分空间,准备开设部分工位供创客们使用;产品生产空间,依托大典设计,基地有了个小型的生产车间,可以让创客们“就地取材”,将创意想法迅速转变成产品。

深圳光明新区则提出,在众创空间建成后,新区政府将调动新区三大行业协会近2000家会员企业以及众多领军企业的创新资源,推动创客资源和众创空间的有序融合,实现硬件模块、硬件定制、小批量产品生产及测试平台一体化,引导创客成果与产业创新的有效结合,支持创客创新成果产业化,协同推进创客创业与产业转型升级。

与这类“产业链服务型”的创客空间类似,联想、海尔、Intel等公司也纷纷在移动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领域开辟兼具孵化器功能的创客平台,不仅为被选中的创客提供办公场地,而更加侧重于产业链服务,帮助创客分析产品和商业模式,把创客的创意变成现实中的产品。而像华强集团与腾讯签署的开发平台硬件生态战略协议,来为互联网+硬件创业者打造从连接方案到硬件生产以及销售的完整服务生态平台。则为创业者在流量、连接方案,供应链和销售渠道方面提供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