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历史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直观的感觉和深入的调查研究向我们表明一个事实:长期以来,我国广大中学生基本上都是以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历史的。这种学习方式的弊端是不言而喻的。正因为如此,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把变革历史学习方式作为主要目标之一,也正因为如此,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册也将有利于转变学生历史学习方式作为一个重要原则。从目前的情况看,这两册教材的确为学生转变历史学习方式提供比较充分的条件。然而要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还需教师和学生都作出艰苦的努力。下面我就如何在《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册教学中,实现学生历史学习方式转变问题谈一下看法。
一、引导学生主动接受历史教育
从知识的来源看,学习可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大类型。接受学习在儿童、少年和青年(尤其是在校学生)的学习中占重要地位。接受前人积累的知识、接受间接知识、接受书本知识是他们的重要任务。在各科的学习中,接受学习对于历史学科学习的重要性,相对突出,历史难以“目睹”,难以“发现”,接受前人的记载和老师的讲述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式。否定接受学习的观点是错误的。这种观点会把历史教育引入误区。但是,接受学习可分被动接受学习和主动接受学习两种类型。我们倡导的是主动接受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学习。
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接受学习?
(一)形成主动接受的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主动接受的动力首先来自兴趣。没有兴趣的接受往往是被动的,一旦有了兴趣,接受就会主动起来。新教材中的导语、“小字”部分、“史海拾贝”,以及丰富的插图,多样化的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除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激发学生兴趣外,还可根据自己的特点或特长、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并使其兴趣长期保持下去。
仅有兴趣是不够的。主动接受的更大的、更持久的动力来自对历史学习的意义的认识。因此,要让学生认识到、感受体验到学习历史是“有用”的。学习历史可以丰富知识,活跃思维,启迪智慧,更深刻地认识现实,把握未来。学生的感受一般是发生于细处,如通过中国古代史的学习,知道了很多成语的来源,他们会感到学习历史对学习语文大有好处。又如用所学历史知识,去评价一部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分析该作品是正说、戏说历史,还是乱编,他们会感到,学不学历史的确是不一样。因此,教学中应从细处着手,大处着眼,提高他们对历史学习的认识。
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对历史学习意义的正确认识相结合,主动接受学习就有了不竭的动力。
(二) 保持主动接受的状态
主动接受学习要求学习者接受知识和培养接受能力时保持主动、积极、能动的状态,注意力集中,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主动回答问题,主动与老师和同学讨论争辩。从教师的角度讲,讲述必须有吸引力,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还要注意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是有时间限制的,不可能40分钟内都高度集中。因此,要把一节课分为两三个或三四个时段,教学要有张有弛,要抓住开始、、总结三个关键时刻,让学生始终保持主动积极的接受态度。
(三) 从心理层次上实现主动接受
区别被动接受和主动接受主要是在心理层次上。如果按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图示理论来解释,被动接受过程是消极的记忆或背诵老师灌注的“图示”的过程,而主动接受过程是学生自己在“前图示”的基础上主动自觉地构建新的“图示”的过程。比如讲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老师要求学生记住如下图示“猿猿人人”,学生通过背诵记住了这一图示,这就是被动接受。而主动接受则不同,他的学习过程是:
1.当老师介绍元谋人、北京人体质特征时,学生主动与自己脑中小学阶段已形成的前图示“猿人”相联系。
2.学生对“前图示”进行充实和改造。如思考元谋人、北京人在“猿人”这一图示中是什么位置?什么概念可揭示出他们的本质特征?
3.通过主动的努力,形成新图示A:“猿元谋人、北京人人”,或形成新图示B:“猿猿人现代人”或形成新图示C:“猿古猿猿人人”。
类似的例子可以举出很多,如学生通过《三国演义》以及三国题材的影视作品等,头脑中已形成关于曹操、诸葛亮的“前图示”,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课时,他们如果将教材和老师提供的史料,主动与自己的“前图示”进行联系,并对其进行充实或改造、顺应或同化,最后形成关于曹操、诸葛亮的新“图示”,这个过程就是典型的主动接受学习过程。
以上所举例子,均属知识的接受,除知识外,能力、方法、以及感情态度价值观教育,同样也应引导学生主动接受。
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与接受学习相对应的是发现学习。实际上,无论是杰出科学家,还是学前儿童,都有自己的“发现”,都在进行发现学习。因此,发现学习有很多类型。目前我国广泛提倡的是探究式学习或研究性学习实质上是中小学生发现学习的基本方式。在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中,在使用《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册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以促进历史学习方式的变革。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册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创造了诸多条件,这是新教材与传统教材质的差别之一。这些条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历史学习活动的安排及其相关建议的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组织和开展好历史学习活动是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核心和关键。
七年级历史教材的活动安排在辅栏和“学习与探究”之中,除此之外还有七个“主题活动”,按规模可分为以下三类:
小型活动:如读、写、说、议、练(测评)等。
中型活动:如讨论、辩论、制作等。
大型活动:各主题活动基本上属此类,其特点是综合性、实践性强,涉及人多(全班乃至年级),准备时间和活动时间较长(不仅课内,还要占有课外时间)。
对于教材安排的活动,一般说来,教师都应发动组织和安排学生去搞。当然,教材的安排意见是指导性意见,教师可按教材的精神安排其他活动以代替之,但绝对不应轻易取消活动。活动需要一定的条件,教材安排活动时,对此是有考虑的,如历史考察活动,教材已作了这样的建议:按世界文化遗产、国家、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依次选择考擦对象。一般来说,级别越高,价值越大,不得已则可求其次。教材还指出,如学校所在地缺乏考察对象,则可利用某一历史遗址或名胜古迹的照片、图片或音像资料进行“模拟考察”。这样一来,可以说任何学校都可以找到考察对象。
活动需要动手动脑动口,有些活动还要动脚,即走出学校到社会上去调查和走访。但其关键是动脑,也就是任何活动的核心都是思维的活动。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组织创造性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创造性的思维,从而获得创造性的成果,这是活动的最高境界。当然,对于初中学生的创造或创新,我们不能过高要求,只要是“新”于教材内容、“新”于教师的讲述和理解,应该说就有创造性。
历史教师是历史学习活动的指导者,但历史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自己。在开展历史学习活动过程中,一定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尤其应发挥好以下一些同学的作用:一是历史兴趣小组同学的作用,让他们参与多种活动的设计、主持、评比和总结工作。二是有某种特长的学生的作用,如书法、美术、音乐、诗歌、戏剧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在相应的历史学习活动中,都可发挥很好的作用。
对历史学习活动要及时认真地总结,建立起以表扬为主的激励机制。对学生的每一点成绩,尤其是闪烁着创造智慧的成绩或成果要充分肯定。不能人为地划分“优生”和“差生”,很多其他学科考试成绩平平的学生,在实践性综合性强的活动中,可能成为出色出众的积极分子。老师的一句话一次表扬可能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
三、倡导新的学习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一)将主动接受学习与探究式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上面我们将主动接受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亦即发现学习)分别作了说明,实际上二者不应分开,应将主动接受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结合起来。如学生在认真听讲、主动接受老师讲解青铜器司母戊鼎时,同时就在想:什么是青鼎?它与一般的铜有什么不同?与红铜、黄铜有什么不同?它是干什么用?司母戊鼎和很多寺庙中烧香用的铁鼎怎么很相像?这实际上就是将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结合起来。又如进行历史遗址或名胜古迹考察,是较典型的探究式学习,但学生的年龄小知识毕竟有限,需有人加以讲解或指点。学生既听别人或老师介绍,又自己加以考察,这也是将主动接受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结合起来的一种表现。
(二)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要做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历史教师自己首先必须进行研究性学习或研究,做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者。通过自己研究和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丰富了感受,积累了经验,就可以提高教学的水平质量。就具体做法而言,要注意以下几点:教师必须改变一讲到底的灌注式教学方式,采取启发教学,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教学。
关键词:历史 教学活动 创新能力
中学历史教学,虽然涉及的是历史上的事物,但也具有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这是因为通过历史教学,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了解人类的过去;又能够促进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发展和历史意识的生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使学生学会以全面、客观、辨证、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人类社会。从这样的意义上讲,历史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的基本理念,应该强调以下几点:
1.历史教学活动所追寻的是学生对历史的建构和认识,因此教学的整体目标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基础,并把历史思维能力视为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从而把历史教学的基本模式由传授知识的类型转变为发展思维的类型。
2.历史教学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活动,而这种活动不应该是对历史知识进行机械记诵的模式,而应该是学生对历史原本进行分析与理解的模式,侧重于学生正确地建构其心目中的历史,使学生能够识别各种对历史的解释,并提出他们自己的历史解释。
3.历史教学活动的方法运用,主要是围绕使学生对历史的感受、了解和认识,侧重于训练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具体方法,尤其是透过师生对各种历史资料的运用,培养学生在掌握证据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在当前,素质教育观念下的历史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历史教学的很多领域,诸如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评估、教师培训等等,每一个领域都可能会制约教学实际的创新。教师在教学中是起着主导作用的,是教学改革的生力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主要是通过教学方法的运用而体现出来的,而且教师可以用主要的精力,充分利用对教学实际的主动权来探寻教学方法的改进。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索,具有一些与以往不同的特点:
1.以思维训练为核心。
历史学习不应该是促成思想固化的过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讲,历史本身和历史学科都不是限定在某一种僵化的模式中。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式的思维、复合式的思维,需要广阔的、全面的、客观的、辨证的、变化的、发展的视野,尤其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检验。学生学习历史,像学习数学一样,也是思维的训练和强化,是思考的过程,是获得思维成就的经历,是积累经验的机会。所以,任何教学方法都要以激话、调动、启发学生的思维为主,促动学生历史思维的活跃发展。
2.以探究问题为目的。
没有问题是谈不上学习和研究的,有人曾说:正是问题才把只不过是小碎石的东西变成了历史的证据。然而,以往的历史教学往往是固定式的,对于学生来说,并没有产生真正的探究性问题,或只有肤浅的问题,要不然就是令人头痛的问题(如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重复)。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应该是为了探究问题而设计的,都要给学生机会去了解事情的基本情况,使学生去深入探讨。
3.以学生参与为形式。
使学生参与教学,而且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是使教学得以真正展开的关键性问题。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从做中学,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到挫折感与成功感;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因此,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重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4.以史料运用为条件。
人们认识历史的前提是获取承载历史信息的材料(主要是文字材料),获取史料的过程也是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过程。在对历史信息进行处理时,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储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学习历史的本来意义,甚至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对学历史感到厌倦。所以,要改变历史学习是对现成知识的记忆这种传统的模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使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得以统一,而不是分离。我们提倡把学习历史看作是在研究和认识历史,这就要训练学生去掌握和理解历史的信息,注重史料的作用,通过对史料的汇集、整理、辨析、推论,把史料作为证据,用以解决历史的问题。所以,历史教学方法的运用,是离不开对史料的运用的,尤其是学生对史料的运用。
5.以周密设计为准备。
任何教学方法的运用,都不是随意的,甚至不是随机的,都要有事先的准备和安排,有具体的目标,有明确的设计思想,体现出一定的教学观念。方法的实施,是有步骤的,而且要有回旋的余地。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教师以认真的和客观的态度来对待。前苏联的一位教育家巴班斯基曾提倡最优化教学,在教学方法的问题上,他认为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材难易程度、全班学生的程度、各种教学方法的效用和长短处、教师本人的特点和能力等,这些都需要进行认真的思考和计划。
6.以教师引导为助动。
以往的历史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唱主角戏的,好像教室这个舞台是为教师搭建的。现在我们倡导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但并不是说教师只是一名“场记”了,不再起重要作用。反之,教师的作用更为重要,他要像导演一样,要对教学进行引导、组织、控制,并随时诊断教学,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教师与学生的最基本的关系是教学上的朋友。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
总之,在教学方法的问题上,我们特别强调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历史方法,注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力图使学生通过历史教学,逐渐掌握开启历史之门的金钥匙,成为能够认识历史的真正主人。
【参考文献】
①《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 第四部分
[提要]面对课改,引导学生已经作为一种教学策略被越来越多的教师用于教学实践中。自主探究教学法就是导引学生的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自主学习不是让每个学生各学各的,是要激发起全体同学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并加强合作交流。教学的关键在于"教会学生会学"。就历史学科来讲,如何教会学生会学历史,教给学生学历史的方法是适应教育迅速发展的要求:怎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学会历史?我们应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探讨这些问题。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索;引导;发展;学会会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一、学习理论,认识"教会会学"的重要性(一)教会会学是现代教学论的新思想。"授之以渔"是我国古代教学的经验总结,掌握学习则是现代教学理论的重要思想。从现代教学论来认识,"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如何掌握学习方法,才能让学生终身源源不断地汲取时代的"活水"。(二)"学会会学"是现代人的素质标准。"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像条无形的绳紧紧捆绑着学生的手脚,"先生讲,学生听"使生在课堂内外都没有任何主动性,而学生自学的时间、环境和机会全部被剥夺,他们体验不到独立学习、工作的乐趣。世界进入了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时期,新技术迅猛的发展,知识的总量在数年内成倍增长,时代需要有更高的自学能力的人才,只有不断更新知识,获得新知识、新信息、新技术,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只有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才能不会成为"文盲",才能造就适应时代的新人。
(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教会会学"的根本途径。"我听见了,就记住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充分说明了让学生自己亲自实践的重要作用。所以,教会会学首要的问题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运用旧知识去独立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它包括阅读能力、记忆能力、归纳能力、创新能力,只有具备了自学能力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中,首先必须树立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要让学生在教学中亲自通过尝试、探讨来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其次要把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地位变为主动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二、落实具体措施,揭示学习规律历史学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各种历史学习活动,从而获得知识,形成历史学习的能力手段。它由历史学习内容、学习技能、学习心理和学习习惯等方面的训练方法所组成。而指导学法的主要方式是诱导渗透式,即重视学习过程,重视学生主动参与,坚持从教材出发,在教给学生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加以诱导,以达到教法与学法同步发展。用诱导的方式指导学法,要掌握以下几点:(一)紧扣教材,揭示学习规律。首先要教给学生学习掌握教材总的学习方法,进而教给学生一册、一单元、一章、一节的方法。世界史中的国别史只要先教给学生掌握一个国家历史的发展概况,了解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其余的国家让学生举一反三就可以了。(二)注意过程,概括学法。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参与合理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而对学习过程的指点就是帮助学生对学习对象逐步提高认识层次。从总体上看,对学习对象的认识,指导学生从感知、理解、应用几个阶段来学习。如:对整个的学习过程,可以给学生这样归纳、指点:自读预习--课堂理解--作业运用--复习归纳--自测考试;而对一节课一般可以从阅读角度指点学习过程:粗读了解大意与重点---精读分析理解---再读概括---总结运用;从教学内容上指导学习:整个历史发展的进程,要掌握知识构图,从目录了解全册内容结构网格,从纲、目知识去掌握一章、一节内在联系。而对于同一个问题来说,要指导解决具体过程和一般规律,绝不能简单地告诉结论。总之,教师教的过程,就是向学生指点"学习步骤"的过程。(三)教师示范,展示学法。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疑难,思路受阻时,教师要做出示范,展示学法,以法获知,供学生仿效。其实教师讲课本身是一种学习方法的示范,通过教师的示范、指导、训练,让学生掌握几种学习方法,再运用这些方法,先获得课本知识,再获得课外知识。教师还要向学生介绍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从简单的模仿学习方法到高层次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梳理系统知识、抽象概括、逻辑推理等学习方法。所以教师的示范作法,除直接向学生现场演示自己的学习方法或具体介绍自己的学习操作外,还可以运用优秀的教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向学生渗透科学的方法,把"教法"转化为"学法",把教材转变为"学材"。(四)培养能力,迁移学法。学习方法指导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即要使学生具有学习的技能技巧,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自学本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去培养:
1.组织能力:如制定学习计划、组织课堂讨论、编写提纲与测试题等。2.获得信息的能力:学习过程是由薄到厚,由厚到薄的过程,在以课本顺序学完历史之后,以专题或国别史进行综合学习,就是由厚到薄获得知识的途径。它还可划分为单元,归纳问题的单元问题式;分析异同列表比较式;分析层次,形成网络的网格串联式以及以上几种的混合式等。3.应用操作能力:教给学生识图、绘图本领,练习解题、应考答题等。智能活动的能力:记忆、理解、创新、质疑等等。学会用所学知识开发新知识的能力。4.阅读能力:加强读书指导,教给学生精读、略读、通读的本领。如提供自学提纲或自学思考题,引导学生自学,教给读书方法,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要求学生读书时手不离笔,做到画重点、旁注、质疑、整理笔记,不要只记知识或观点,要史论统一,也可粗读后再细读,注意读中示范,比较难懂的内容师生一起分析归纳。、历史学法还包括学习心理和学习习惯两部分。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效地掌握学生心理状态,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树立勤奋好学,刻苦钻研、踏实训练的学习态度,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历史学习活动。学习习惯是学习活动中长期采用某种方法形成的,不会轻易改变的习惯,所以在读书、解题、识图活动中要注意对方法指导,并严格要求,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总之,"教会学生会学"要求教师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要求学生会学知识,只有让学生学会,才能使学生终身源源不断地汲取时代的"活水"。撒切尔夫人有句名言:"生活的秘诀在于把90%的生活变成习惯,这样你就可以习惯成自然了。"学生时间长了,自己便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摸索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成为一个会学习的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将会让他终生受益。
关键词:中学;历史;选用;史料;方法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给史料教学以很大的重视,这使得史料在历史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史料是历史教学的基础,在历史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道:“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
然而,中学历史教学中史料的选用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并不是无原则的史料的简单堆砌。我认为中学历史教学中选用史料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真实性与完整性原则
真实性与完整性原则是教师选取史料时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 真实完整的史料有助于学生客观地理解真实的历史。史学家郭沫若先生指出:“材料不够, 固然大成问题;而材料的真伪或时代性如未规定清楚, 那比缺乏材料还要危险。 因为材料缺乏, 顶多得不出结论而已; 而材料不正确, 便会得出错误结论。 这样的结论, 比没有更要有害”, 可见, 史之真实性, 乃历史存在之意义。 教师择取史料时要仔细甄别, 多引用第一手史料, 确保其是真实可靠的, 避免错误的史料给学生造成思维上的混乱和认识上的偏差。
中学历史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意识, 教师需要选用完整性的史料以保证学生论从史出的科学性。 完整性在这里有两个方面的意思, 一是在截取、改编或翻译史料时不要断章取义, 选择部分史料, 要考虑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否则往往会错误地理解正确的史料。 二是, 对于一些历史问题尤其是具有争议性的问题需要从不同的角度选用史料, 帮助学生形成全面客观的认识。 如在《》一课对的评价, 注意要选用不同的史料, 使学生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地评价历史, 避免绝对化。
二、典型性与适用性原则
史料浩渺, 难以穷尽, 而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 教师在遵循史料真实性完整性的基础上, 如何从浩渺的史料中选取对历史课堂教学有价值的史料呢?
教师必须有针对性教学的目标、重点、难点有效地选取典型性史料, 使史料真正地服务于历史教学, 以有助于学习者对重点、难点的理解, 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师针对一个学习主题搜集到的大量史料, 并不能在有限的课堂中全部呈现给学生, 选择、整理一些能够更好地服务与教学目标, 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的史料, 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考虑到史料典型性的同时还要注意选用史料的适用性原则。 所谓适用性原则是指在选取史料时要考虑中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的实际情况。 选择的史料主要是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 如果选取的史料不能很好地适用于中学生, 那只能说明历史课堂教学中史料的运用只停留在一种教学形式上, 并没有从学习主体出发。 中学生的心理和认知发展存在阶段性和差异性, 这使得他们对史料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存在阶段性和差异性,
因此, 选取史料的难易程度及形式要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认知能力。 一般情况下, 对于思维能力发展水平较低的低年级学生应该选择那些直观性、生动性较强的间接史料, 比较容易理解。 而对于思维理解能力水稍高的高年级学生, 可以选取一些原始文献资料, 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总之, 选取史料时尽量符合学习者的心理和认知发展特征, 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多样性与适量性原则
多样性与适量性也是中学历史教学中选用史料的非常重要的原则。 过于单一和过量的史料都不能有效地成为历史课堂教学的有力助手。
史料选用的多样性原则是指教师要根据历史教学实际与学生兴趣选择多样化的史料。 史料的种类丰富, 大体上有四种类型, 文字史料, 图片史料, 实物史料和音像史料。 在教学的不同环节或不同的历史问题, 教师可以选用不同类型的史料。 如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的教学的导入部分可以播放一段大国崛起的视频,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在新课学习中, 讲“光荣革命”时, 展示一幅玛丽和威廉加冕典礼图片。 讲“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的权力的确立这个问题时, 可以选用《权利法案》中相关法律条文来帮助学生理解《权利法案》颁布后, 议会权力的确立。 此外, 教师在教学中, 对同一个历史问题, 可以运用几种不同类型的史料帮助学生分析或强化理解。 如在《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教学中, 为帮助学生理解古代希腊的地理位置特点, 可以展示一幅古代希腊的地图, 学生先根据地图进行分析, 然后教师在地图旁边再配上古代希腊思想家柏拉图的这样一句话:“我们环绕着大海而居, 如同青蛙环绕着海洋。”图片史料与文字史料相结合, 学生更能直观深刻地感受到古代希腊的地理位置特点, 强化认识。 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多样化的史料, 有助于学生形成客观的真实的历史认识, 深化对历史的理解。
但是, 史料选用的多样性原则并不意味着史料越多越好, 还必须遵循适量性原则。 凡事都有个度, 历史教学中史料的选用也是一样, 注重多样性, 也要坚持适量性原则。 实际教学中, 一些教师为显示历史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过度急切心情, 只注重史料运用的多样性原则, 而忽视了适量性原则, 很多时候一堂历史课变成了无数的史料的堆积, 不仅达不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而且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史料厌烦症, 无意扼杀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对史料的选用要量入为出, 把持好度。
【关键词】高中历史 重要性 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9.084
纵观历史发展的进程,我们不难发现历史进程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历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懂得了历史不管是对于国家还是对于个人,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历史是一门偏文科性的学科,他在传授我国历史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历史观方面极其重要,在对人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更是至为关键,也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唐太宗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学习历史,可以让我们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然而现今很多人对于历史学这门学科都有很多误解,认为学历史没什么大的用处,又不能立刻应用的实际生活中去,然而,历史却无时无刻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一、学习历史的重要性
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随之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教学理念变动很大,教学过程中逐渐摒弃了传统教学中一些不合时宜的教学方法,开始讲究创新、自由,强调知识的自由和主体的重要性。新课改下,高中历史的地位也逐渐在提升,不断得到重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也在提高。传统教学中,历史大多时候被认为是一门有负担的副科,并没有多大作用,导致学生们学习历史纯属是应付考试,教师们的教学积极性也不高,久而久之,对历史的忽视也越来越严重。然而,学生们学好了历史不仅可以提高成绩,更好的应对高考,更可以学会很多做人的道理。在历史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不断深层次的学习历史知识,也要学会用历史事迹和历史人物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激励,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俗话讲“读史使人明智”,学生们通过学习历史,不仅可以吸收经验和教训,还可以学会如何走好自己的人生路,学生们就可以健康、快乐的成长。
历史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们提供有关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相关的题材,不断增强学生爱国热情、民族的自豪感。从历史中看,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是唯一没有出现文明中断的古国。文化发展、思想发展的连续性以及历史学发展的连续性等都是我们国家历史得以延续的重要原因,而其中历史学发展的连续性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可以利用中国古代史中的祖国的灿烂文化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比如,丝绸、瓷器、兵马俑都是我们引以自豪的东西。在中国近代史上,近代的屈辱史可以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自强的必要性,使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进而不断增强学生自强独立的意识。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上,有很多值得发扬和宣传的英雄人物以及典故,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古籍,这些历史文化可以丰富学生们的视野,让学生们感受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不断增强自己的爱国情怀,逐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样在以后的成长道路上会走的更坚定。
二、学好高中历史的对策
(一)教师们要转变教学理念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行下,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性格健全、思想健康的人,促进人的终身发展。我们都知道历史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所以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思想作为基本的教学目标。历史教师更应要牢固树立起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与时俱进,不断参加各种先进教育学习,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注重人性化,注重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特点和心里特点,注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以培养健康人格和品质为己任,肩负起培育祖国栋梁的责任,力求让每个学生都发展成为一个独立、有思想、有文化、有品质的好青年。
(二)完善教学手段,提高历史教学水平
教师们在进行历史教学活动时,要注重教学手段的使用,教学手段在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作用,教师们也要不断加强与其他教师的交流与学习 ,不断武装自己的知识头脑,更好的教授知识,促进学生的学习。现在是科技和知识信息得时代,历史教学手段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断更新。教师们应该继承传统教学手段中的精华,充分利用现代的科技手段,如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网络资源可以查找想要的资料、文献,从中借鉴、学习别人的科研成果以及吸取经验教训。学会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如电影、录像、插图等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有效利用可以让教学内容生动化、形象化,让繁琐的历史知R易学化,势必会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知识,掌握知识,更好的运用知识。
(三)改进教学方法
我们都知道,同样的教学内容,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时,最后体现出来的教学效果会大不一样。教师们应该心中怀有一种高尚的教学情怀,在历史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更新和教学理念的与时俱进,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方法可以采用如讨论、试讲等方式,让学生最大空间的发挥自己的作用,体现自己的价值。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生中的不一样,也可以延续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久而久之,也就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升以及教学质量的改善,更有利于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推行,教师们要不断努力探讨新的教学方法,更好的促进学生们健康的学习。
【关键词】高中 历史 教学 要点
据相关统计表明,高中的许多学生喜欢历史却不愿意上历史课。这就不得不让我们反思一下高中历史教学过程,思考高中历史究竟该怎么上?优秀的高中历史课应当具有情感性、人文性、历史性、文化性。如何让学生喜欢历史课,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一、采用史实教学法
学生在历史的学习上,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中写到“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在刚开始的感知历史阶段,老师应该尽可能多的向学生呈现历史上的人物、事件、制度、现象等具体史实。在这个阶段,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发展能力,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如果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忽略感知史实阶段是存在的,自觉不自觉地抹煞了感知史实阶段的内容和意义,对高中历史教学效果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那么,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该怎样进行史实教学呢?第一是教师要认识史实教学对于学生历史学习的重要性。第二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尤其现代一些高科技教学工具,使史实教学过程生动形象。第三是尽可能多的讲述历史史实。历史教师要筛选典型、鲜活、有穿透力的历史细节。例如:在我国近代的文学革命史事可以讲。有一次,得到一块上好的鸡血石图章料,决定用它刻一枚私章。他交待篆刻师傅,刻“之印”即可。篆刻师傅认为是白话文的提倡者,是用白话写文章的大家,影响这么大,怎么刻图章还用“之乎者也”一类的字,于是自作主张地把“之印”改刻成“的印”。三天之后,收到印章,发现上面刻的是“的印”时,哭笑不得。
二、鼓励学生质疑
当下,许多历史教师过于遵守教材,把教材知识视为真理或者奉为神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一般都是死记硬背,不敢于质疑。
基本史实和历史结论构成历史的陈述性知识。历史是客观的,但是历史知识在某种情况下又是主观的。所谓客观性是指史实的客观性,然而主观性则是指研究历史人对历史事件结论的主观性。历史结论是一些历史研究人员在特定条件下对历史的理解,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史实是虽然具有客观性,却也不是全部的事实,也有可能出现错误。历史结论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我们更需质疑。例如,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腐朽的资本主义,而今帝国主义是垂而不死,很多方面我们还要学习借鉴。
要培养和鼓励学生质疑的精神,首先教师要有质疑的精神和尊重历史的态度,给学生做一个样板。历史老师应该关注史学动态,查阅历史资料,敢于质疑。其次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和鼓励学生质疑意识,并且教授学生质疑的方法。例如,《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105页的活动课:你怎样评价。讨论题目是:有人说“胜利了”,也有说“失败了”,你怎样评价,为什么?教材还给学生提供了有关资料、参考论文。通过这个活动课,使学生明白对评价有多种观点,但不管哪种评价都要有依据。
三、教师要融入新历史观
众所周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且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是旧唯物史观主要观点。随着新课程实施,教师关注课程观念和教学理念的转变,但忽视新的史学观念的吸纳,史学理念陈旧,因此无论旧教材还是历史教师都存在新史观的缺失。
新史观的缺失既不利于高中历史教学的创新,也不利于学生高考历史考试的发挥。根据当下的高考试题来看,高校教师必定会把他们的历史思维和结论时不时的体现出来,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都融入了新史观,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唯物史观中的现代化史观等。
由于时代的变迁和进步,使得我们在使用历史旧教材的教师不得不在教学过程中中融入新史观。例如,我们在《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中有必要融入文明史观、现代史观、全球史观。中国近现代史反映了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碰撞与冲突,中国近现史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用全球史观审视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变化。
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指出:“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历史课程的重要目标,也是历史课程的最高目标。然而说教式、教条式、僵化的历史教学很难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导致历史教学人文精神的缺失。例如,中饿死很多人,有的同学认为控制了中国人口增长。又如,2001年美国“9·ll”事件后,有的同学认为是美国强权政治的报应。这些都反映了学生对人生命权的不尊重,是人文精神的缺失。
高中历史教师应当认真学习研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学习新版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专著、读经典的历史专著和重要的历史期刊,关注史学研究动态。切实转变课程观念、教学观念、史学观念,积极投身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打造历史魅力课堂。
结语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通过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于历史课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保证历史教学的效果。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培养其独立的学习能力,敢于质疑,敢于探索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永照现代教师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关键词】历史教学 课堂教学 有效性 学生主体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4-0115-01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后,笔者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思索,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成绩,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45分钟之内,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本文从个人自身的教育实践简要谈谈关于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一 认真研读历史课程标准,紧扣历史教材要求
历史课程标准是课堂教学的依据,也是高考的依据。认真研读历史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内容是进行教学的基础,所以说研究历史课程标准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意义重大。我们可以重点研读课程标准本体部分的陈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层面的内容对学生要求的不同,是确定教学重点的主要依据。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钻研教学内容,要把课程标准与教科书有机地结合起来,理解教材,挖掘教材,吃透教材,才能为更好的有效教学打好基础。
二 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从“演讲者”的角色过渡到“聆听者”的角色,从塑造学生到引导学生。教师在新课程中的作用不是降低了而是加大了。教师应该做课程的引导者,在这个前提下,尽可能地成为课堂的开发者。一堂好的教学课,不是讲的越多就越好,而是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教师肩负着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创新的义务。只有对老师的角色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在新课改中取得好的成绩。因此,正确看待教师角色的转变,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 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落实课堂教学有效性
当前,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那么我们身边的课程资源都有哪些呢?
1.利用身边的资源,体现历史的丰富性
与其他学科相比,历史课程资源具有丰富性、生动性和现实性的特点。教师在授课中可以利用图片、视频、实物、报刊、文学作品等不同类型的物质资源,充分体现历史的多样性。如我们生活的城市周围有哪些文物古迹,利用节假日实地考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高自身素质,展现历史的生动性
一节课成功的好坏不在于教师教的怎样,而在于学生是否有兴趣学习。教师的人格魅力、课堂教学艺术是让学生喜欢历史课的首要因素。教师的情绪感染着学生,如果上课“一言堂”,毫无生气,学生也会死气沉沉、毫无兴趣。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要不断地加强学习,注意个人的积累和修养,多读书,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3.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调动学习兴趣
历史教材中的某些内容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感到陌生,教师也难以用语言讲清,加上历史课中重点、难点较多,有时单靠教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也很费力。如果教师能适当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既可增强授课的生动性,又容易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手段有着其自身突出的优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认真研究使用多媒体的目的意图,还要科学地使用多媒体;并将其与传统教学媒体和手段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既能直观形象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四 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已成为广大历史教师的共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敢于表现自我、发扬个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能得到极大的提高。让学生参与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特别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讨论,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条件,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能包办学生的一切。
五 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完善和提高的过程,是教师对自己教学实践的重新认识,有利于教师展开教学研究,它不是简单的回顾,而是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足进行更为理性的分析思考,寻找解决的方法,并在随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使课堂教学更趋于优化,从而使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点。
总之,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在于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积极主动地学,其实就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共同成长的过程,要实现有效教学,就要利用好课堂45分钟,立足学生,让学生乐于学、主动学、学会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重要性;教学反思
Abstract: In the history teaching, teachers need to guide students to learn and understand the concept of history, practice and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y of observation and regularity. At the same time, the teacher in the teaching should not only knowledge but not ability, also can not only cultivate the ability to and from knowledge, and ability training should in the teaching of historical knowledge, to acquire new knowledge based on ability training.
Key words: ju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importance; teaching reflection
中图分类号:C42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指导学生习和理解历史概念,练习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规律性。同时教师在教学中既不能单纯讲知识而不培养能力,也不能单纯培养能力而脱离知识,而应在讲授历史知识时贯彻能力培养,在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获得新知。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追求有效教学是广大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凡在教学中能符合教学规律、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的做法,都应该受到肯定。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历史学科的学习就是死记硬背,认为只要把知识点背下来,考试就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特别是随着初中历史中考试题逐渐趋向灵活,对师生灵活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要求也愈来愈高,很多传统的教法和学法已经难以适应新时期的要求.面对这样的形势,怎样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1.历史课堂的重要性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整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是人类曾走过的路,不管路程多么漫长,过程多么艰难,结果是否成功,它都给后人留下无穷的思考。历史存在的意义正在于从中反观出个体、社会乃至人类的某种基本规律。中学历史教学的教育目的对这种借鉴进行了细化,新课程大纲提出了明确的教育目的:进行爱国主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国际主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优秀品德和革命传统,优秀道德情操,坚持真理献身科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社会发展等教育。因此,充分利用历史,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思想教育,从而使学生从历史中学习到各种优秀品质,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正确的社会发展观,是我们历史教育的终极意义。
2.使学生体会到历史课堂的有趣性 2.1运用各种多媒体和文史资料丰富课堂
历史是过去的客观存在,具有不可复制的特点。因此上很多的历史事件单单靠一张嘴是很难让学生明白其前因后果的。尤其是遇到时事激荡的时代,往往风云际会,在相同的时间而惑,惑而无趣,正是历史课堂难以吸引学生的原因。借助较为符合史实的电影和电视剧就可以把困难的事情变得简单而有趣。同时再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分析寻找电影中所存在的与历史教材和知识体系相矛盾的细节,更进一步的加深了历史知识,在趣味中巩固所学。同时小说是学生中普及率非常高的一类书籍。学生不但喜欢看而且有些学生还有非常的研究,比如说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有些人喜欢把其与历史学习对立起来,我到觉得这大可不必。金庸先生本来就具有极高的史学造诣,其各部作品中在这些方面也表现的十分明显,借助学生的兴趣,历史课堂完全可以以此大做文章,在分析和讨论中深化所学知识。与之类似的还有评书等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只要加以合理的运用,完全可以成为让历史课堂有趣起来的得力工具。 2.2采用各种方法来帮助学生准确记忆历史史实
面对应试的压力,历史课所以让学生感到困难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历史史实的记忆问题。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际,太多的历史史实需要记忆。有意识的采用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记忆就成为活跃课堂的必要措施。让历史课堂不再是枯燥的说教,不再是历史教材的朗读和简单重复,不再是一部死记硬背的单调工作,使我们作为史学工作者的责任。要让历史课堂变得有趣起来,改变世人对历史极其庸俗的偏见,使广大中学生知史、懂史、乐史、学史,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课堂方法必须多样和吸引学生。比如,我在讲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五课《合同为一家》时,讲到唐太宗的民族政策时,我让学生亲自上台表演,一位学生演唐太宗、一位演少数民族将领,让学生以不同身份感受历史史实,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更容易爱上历史课堂,爱学历史。2.3在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问题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可以使学生准确地理解问题情境,理解作为理解和解决当前问题的基础的有关知识,从而使学生寻求问题解决的正确方法。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这种作用在历史课堂中尤为显著。通过问题教学,学生能够深入地理解事物,透过现象看本质。例如,进行“日本明治维新”这节课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中国和日本同样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同样处于封建社会后期,同样进行了资产阶级改革,为什么中国失败了,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却成功了?”这个问题。学生们讨论的很激烈,当然问题答案多种多样,不管哪种答案只要言之有理,老师都要肯定,这样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历史课堂的人文性 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脱离社会现实、脱离社会需要、脱离学生实际的不足,其主要表现就是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人生的指导,注重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也制约了历史学科价值功能的充分实现. 新课程改革后的教材如果以历史地图为主,采用古今对照的形式,集中反映教科书要求掌握的历史地理知识、历史人物,地域风情、历史文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地图、图片、照片,就能更加形象地表现历史也就更能体现了现代教育“创新性、人文性”等新的教学理念,同时也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在引导学生对历史地图的认识、理解、运用时要注重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的培育;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地图引领学生感受祖国大地沧海桑田的变化与中华文明兴衰枯荣的演进历程。这不仅体现了中学历史教师运用历史地图进课堂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也是我们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进行课堂的必由之路。
4.教师必须要注重教学反思
4.1通过学生进行教育反思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比如,上课时,有学生发呆、注意力不集中,那么作为老师就应该反思。
4.2通过教师本身进行教学反思。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待课堂的准备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4.3通过请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来进行反思。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作了精心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着什么不足,但如果教学专家来听课以后,总是能找到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
4.4通过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来进行教学反思。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老师。经常阅读中外教育专著和优秀的教学案例,从中吸取营养并经常与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进行对比,不断反思,使自己不断提高。
总之,无论使用什么样的方法,教学的实质都是对人的教育,应该运用人性化的理念进行教学,使教师、课堂、学生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的理解历史,拥有打开历史大门的钥匙。
参考文献:
[1]庄素芬.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教学反思[J].广东教育,2005(09).
[2]苏德贵.试论中学历史教学与学生的个性发展[J].当代教育论坛,2005(12).
关键词:阅读;精讲;讨论;练习;个性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072-01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化,在实际教学当中我初步摸索出了“读、讲、论、练”四段及个性化学习策略。
一、阅读----创设情景与设计问题相结合
阅读就是教师课前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精心设计问题,学生根据教师所提问题,阅读教材,思考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处在抑制状态的学生是不可能很好地进行学习的。因此教师应想方设法,将这种抑制状态转化为兴奋状态。我在教学中经常采取创设情景设置疑问导学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勤思、善问的学习习惯,学会提出问题。使学生心理和课堂气氛同时活跃起来。
二、精讲----观察释疑与启发引导的讲授法
精讲就是教师在讲授时,突出一个“精”字。即学生通览教材,经过一番思索后,教师“精讲”。其主要目的是要用精练的语言,讲清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把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采取学生意想不到的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心理活跃起来。例如:在讲七年级下册《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一课时,引导学生对武则天的统治政策及个人进行分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历史大背景出发,认识武则天的政治举措,客观而全面地认识武则天。将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互相交流开元盛世的表现,认识其举措的进步性,学会用辨证的眼光认识问题。
三、讨论----激活学生思维的讨论法
在历史教学中,议论就是有目的地让学生把尚未弄懂的问题的疑点提出来,师生一同展开讨论,激活学生的思维。方法可以由教师先提出疑点,引导学生思维,在讨论中解决问题;或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点拨启发,开启学生的思路,当堂讲清疑点;也可以概括几种不同看法,然后指导学生阅读一些相应的课外读物,交给学生解决问题的钥匙,让学生在课外寻求答案。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及时点拨,注重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从各层面寻求答案。
四、练习----师生互动与人机交互的练习法
学生在经过“读、讲、议”几个过程,获得了新知识、新概念,为了巩固这些知识,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练习题(包括课外练习题),要求学生及时完成的,一般以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为宜。通过这些练习,一方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克服求同思维定势,突破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界限,创造出新办法、新概念和新观点。另一方面,为了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过程,课堂上师生一起分析具有典型性、示范性、开放性的例题,让学生从多个层面寻找问题的答案。为学生的课后练习扫除障碍,并希望通过“练”,发现并及时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当堂掌握,当堂巩固和当堂理解知识的目的,并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除此之外,在教学中开展个性化教学。学习是教师、学习与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实现创造性的教,在教学过程中成为学生的引导者、促进者,这样才有可能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学习。
1、恰当地设置问题。有的学生善于分析,有的学生善于综合;有的学生擅长对信息进行整体加工,有的学生则注意对信息的细节加工。在教学中要让不同的学习风格的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获得成功的愉悦。如在讲八年级下册《的烽烟》这一课时,先从发挥冲动型学生的积极性着手,设计了播放影视片断“林则徐禁烟”来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并提出一个学生不难回答的问题:“是禁烟运动引起了吗?”很快就有同学举手发言了,让学生一下就进入了课堂学习的角色。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才能。掌握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风格的类型后,如何发挥他们的个性和才能,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呢?这就要求教师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体现教育的平衡性和公平性。在学生回答了并不是禁烟运动引发了之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是否能够避免?为什么?这一环节的设计已经照顾到了不同类型风格的学生。这样既能够满足了冲动型学生的个性,又调节和带动了课堂气氛;同时也满足了思考型学生的个性需求,因为问题的提出,给了他们思考的机会,他们会从的起因去思考;同时也给发散型学生良好机会,这些学生从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考察的起因,借鉴前面学生的回答,从多个方面去分析,用联系的观点思考问题,视野开阔。
3、开展小组合作探究。为教好《的烽烟》这一课,我设计了一份合作探究任务。探究的主题:“西方资本主义在16世纪已经发展起来了,为什么到19世纪40年代才开始大规模侵略中国?”探究的方法有:多边访问法、阅读提炼法、互相讨论法等。并给学生提供一些辅助资料,包括的主题有:资本主义的侵略扩张的三个阶段;工场手工业阶段的早期殖民扩张;工业资本主义殖民扩张;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目的就是考虑不同学习风格类型的学生的个性,给他们搭建探究平台,让他们独立思考,从而弥补个性上的差异。并且还可以为之后的学习做一个很好的铺垫。
总之,个性化的教学设计与“读、讲、论、练”四段学习法应用于课堂教学,能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转换中消除学生的疲劳和厌烦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能随着教学情景和方法的变化,使学生的心理由抑制状态向兴奋状态转化。这种意想不到的学习方法,能打破学生学习的心理平静状态,使学习心理活跃起来,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的升华到新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教育心理学》陈中永.远方出版社,2003
[2] 《心理学》章志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3] 《心理学》(第2版)郑雪,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 《教育学纲要》郝保文.远方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