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全球经济复苏现状范文

全球经济复苏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全球经济复苏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全球经济复苏现状

第1篇:全球经济复苏现状范文

继2010年底遭遇短暂挫折后,2011年初世界经济加速复苏,然而情况尚不稳定,且面临新的挑战。

在这一季度,随着眼下全球市场需求与现金流状况继续好转,ACCA的企业信心指数从上季度相对危险的-13上升到3这一相对安全的水平(见图1)。一方面,这一现状为发达国家稳定了就业与投资预期,另一方面,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复苏力度没有预期的强劲,在这些国家会计师的报告中体现出的是人力投资的减少和裁员数目的增加。

继运营成本在去年平稳上升之后,其在这一季度的爆炸性增长可能是最令人担忧的问题了(见图2)。ACCA全球经济形势调查显示,第一次有超过半数的受访者(51%)认为,经济面临着输入型通胀的问题,这也成为最常见的商业挑战。尽管来自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受访者认为该地区的情况最糟糕,这一问题却不仅限于发生在东方国家快速发展的市场中,同时在那些经济复苏最不景气的发达国家经济体里,其程度只是略低些。

运营成本的爆炸性增长可能成为最令人担忧的问题。超过一半的受访会计师指出了输入型通胀的问题。

总体上,随着生产率增速放缓与投入价格的上升找到合适的机遇变得更加困难。

由于全球经济复苏前景尚不明朗,加之欧洲仍备受财政危机之苦,ACCA又一次在调查中问及受访者对其所在国政府开支中期走向的预测(见图3)。虽说那些富国很可能会面临更加吃紧的财政状况,目前全球的受访者都认为政府将更倾向于增加开支,以维持经济向好的势头。总的来说,受访者感到,与以前相比,现在的政府财政政策更多是发挥平衡的作用,这在快速发展的市场中尤为明显,因为其不断恶化的通货膨胀使得政府的选择变得寥寥无几。因此,有将近六分之一的受访者预测在下一个五年里,他们的政府会在开支方面犯下严重的错误。

ACCA企业信心指数与全球经济增长态势紧密联动。当该指数低于-13.4,则表示发达国家经济出现了司题,全球经济发展正趋向停滞。

地区观察

美洲

2010年的第三季度标志着在这一广阔地域树立起经济信心的转折点。之后,尽管美洲的会计师对于全球经济复苏的力度也有相当的信心,但意见出现了分化,其中对北美经济的信心持续增强,有45%的受访者表示在这季度信心增加,而对加勒比海地区经济的信心正在减弱,只有31%的受访者表示在这一季度青况有所改善。

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北美的市场需求恢复得更迅速,而加勒比海地区的市场需求不但没有走强的迹象,反而还有可能进一步下滑。此外,当加勒比海地区的现金流压力还在不断上升的同时,北美的融资渠道则恢复得更快。这造成的结果是,相对于在北美显示出的信心和加勒比海地区2010年的经济表现,外界认为加勒比海地区未来的投资与就业不容乐观。在这地区,运营成本正在上升,且对其造成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北美市场。

北美与加勒比海地区的受访者都表示,相对之前几个季度来说,在这两个地区都出现了更多企业增值的机会,比如在这一季度出现了更多依靠创新和利用缝隙市场的机遇。加勒比海地区的受访者还看到了更多出口机会,而北美的受访者则发现企业越发注重产品和服务质量,并将其作为这一地区的竞争优势。

亚太地区

事实再次证明,亚太地区要当好全球经济复苏的领头羊是充满艰辛的。尽管仍有将近42%的受访者认为这地区的经济形势正在好转,持这一观点的受访者比重却已跌到一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与三个月前的情况相比,更有天壤之别。中国大陆与马来西亚分别成为这

地区信心增强和减弱最快的地域,而新加坡则维持原状。小型金融机构和小型企业所受的影响最为严重,而大型金融机构与大型企业也只是刚刚步入复苏的正轨。

在这季度,企业的营业收入继续增加,而新订单的增速却没有跟上,这显示亚太地区的经济复苏正遭遇阻力,加之通胀的迅速恶化和现金流逐渐出现不足(表现在拖欠付款和客户缺失上),使得新增就业岗位的数量减少,总体就业态势变得不容乐观。这表示,亚太地区的投资情况尚好,而用于员工培训和发展的资金投入仍保持之前的水平。

非洲

一直以来,非洲的受访者对全球经济状况都是最乐观的。在过去的一年里,他们在ACCA全球调查样本里也是最有信心的。这一势头在2011年初得到延续,但信心已经明显减弱表示更有信心的受访者占47%,而认为全球经济正在好转的则占48%。

在过去的两年里,非洲的通胀情况一直是全球最严重的,而现在运营成本也不断增长。尽管市场需求仍比较稳定,受访会计师仍然预测,由于同时出现了通货膨胀和融资困难的司题,非洲将会有更多企业破产或裁员。其实,虽说资本投资正在缓速复苏,在过去十二个月的大多数时间里,外界对就业和对员工的投入的预期

直都是不乐观的。

中欧与东欧地区

尽管这地区的受访者开始对全球经济的复苏能力持怀疑态度,他们对于自身企业仍然很有信心。只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受访者(27%)表示在这一季度的信心更强,而表示没有变化的则占48%。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二,一是这地区的经济基础在过去的十二个月中有所好转,二是强劲的市场需求使得对就业和资本投资的预期大大提升。该地区甚至出现了出口激增的迹象,因为更多受访者提到了在新兴市场、缝隙市场,或是在加强供应链关系中的机遇。与此同时,这一地区的运营成本也大幅上升,在过去的九个月里,指出该问题的受访者数量就增加了两倍多。

中东地区

在过去的三个月中,中东地区受访者的信心只是略有提升,其中将近四分之

表示信心受挫,只有不到三分之一表示信心更强。究其原因,可能在于这一地区对全球经济的态度更为乐观该地区半数受访者认为,全球经济形势正在转好、或者即将转好。

毋庸置疑,稳定的市场需求和畅通的融资渠道是该地区如此乐观的原因之一,而现金流状况也表现出好转的迹象。此外,对于就业和资金投入的预期也就更高了。

尽管降低成本是受访者最常提到的商业机会,但诸如进入新市场、增强供应链关系,投资提升质量(按提及的次数多少顺序排列)等潜在机会也被提及。然而,事实上只有出口被更频繁地提及。

南亚地区

这一地区的受访者是所有ACCA调查所进行的地区中信心最为不足的,事实上他们在过去的九个月中表现得一直十分悲观。尽管有55%的受访者仍表示全球经济形势正在,或是将要好转,还有43%的受访者对其所在机构的信心减弱了,这结果是近两年里最糟糕的一次。

该地区的运营成本正在上升,随之而来的是将近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表示通胀正在恶化。虽说在过去的九个月里,市场需求已趋于稳定,且投资与就业的预期也有所好转,新订单的缺乏仍会在今后的日子里造成麻烦。财务专业人士已经指出,融资渠道与现金流状况都遭遇紧缩,一些供应商(可能是小型供应商)已经感受到了压力。

西欧地区

对于身处西欧的受访者来说,受债务危机影响,2010年年底的那段日子不好过。自那以后,虽然形势没有好转多少,但该地区受访者的信心和他们对全球经济形势的总体评估都有所改善。本次调查结果是西欧在近十八个月来表现最沮丧的一次,表示信心更强的只有21%,认为经济形势正在,或将要好转的也仅有29%。

目前,西欧现金流状况平稳,企业破产率也有所下降,但是,随着市场需求的减少和融资渠道的紧缩,这一良好势头可能无法持续。此外,即便是在这一地区,当前大幅增长的运营成本也成为了最普遍提及的商业问题(43%的受访者提及了这一问题)。

第2篇:全球经济复苏现状范文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3月1日出现在美国参议院,就半年度货币政策和经济展望作证。近期突破三位数的油价成为听众们最关心的话题,对此伯南克表示,高油价并未对美国经济复苏构成重大风险,其对通胀带来的任何上行风险也只可能是暂时现象。他还否认美国的“二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推高了全球通胀,并称这些措施似乎已经开始拉动经济复苏。

分析人士认为,伯南克的最新表态说明,当局很可能维持现状,完成6000亿美元的国债收购。今年年内采取货币政策大动作的可能性不大。

高油价影响只是昙花一现

面对有关高油价可能拖累经济增长并推高通胀的提问,3月1日出现在参议院银行委员会的伯南克显得非常“淡定”。他说,国际油价和汽油价格的上涨,尚未对美国经济复苏构成重大风险。虽然燃油价格上涨的确推高了很多商品的价格,但同时也削减了消费者在这些产品上可支出的现金数量,从而降低了需求。

鉴于此,他认为,任何因为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而产生的通胀上升,都只可能是暂时现象。不过伯南克也表示,如果大宗商品价格近期的上涨趋势长期持续,进而推高实际通胀和通胀预期,那么美联储也将及时采取措施。

通缩已无虞 复苏在继续

一方面是对通胀形势的淡定,另一方面,伯南克在上周二的讲话中亦对到目前为止的经济发展表达了更多的乐观,并宣称“反通缩战役”已获得胜利。

伯南克说,经济增长的下行风险已经消退,他还头一次声称,当前的通缩风险已经“微不足道”。一些业内人士指出,此言颇具转折意义,因为美联储之所以要推出“二次量化”,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抑制通缩。而眼下,当局的立场似乎已转为中性,下一步要关注的风险似乎更多是通胀。

伯南克指出,有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消费者和企业开支的增速有望恢复至“可持续”的水平。而同时,海外市场和美国国内需求已帮助提振了美国制造业的复苏。

上月中旬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美联储已经调高了对美国经济今年增长的预测,从去年年底预计的3-3.6%上调至3.4-3.9%。不过,当局也指出,这样的增长不足以显著拉低失业率。

美联储年内或无大动作

即便经济持续改善,伯南克似乎依然坚定地要完成“二次量化”大业。自去年11月3日美联储正式启动6000亿美元的国债收购计划以来,美国标普500指数迄今已上涨9%。在那之前,美联储推出了总规模1.7万亿美元的资产收购计划。

在3月1日的作证中,伯南克再次强调,尽管经济继续复苏,但就业市场“仅仅出现缓慢的改善”,并重申失业率降至正常水平可能需要“数年时间”。

奥本海默基金的经济学家莱维特表示,就美国的货币政策而言,今年可能不会有实质性的调整,大的动作可能要等到明年。他预计,美联储接下来将继续完成“二次量化”的资产收购目标,并在今年年内将利率维持在接近于零的水平。

第3篇:全球经济复苏现状范文

信心:战胜危机的力量源泉

“经过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加强合作,同舟共济,积极应对,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出现一些积极变化,开始缓慢、曲折的复苏。人们看到了曙光。”中国政府总理在本届达沃斯年会上的开幕式致辞呼应了他在2008冬季达沃斯年会上发出“坚定信心是战胜危机的力量源泉”的号召。

回首一年前金融危机刚刚爆发的情形,现在,人们更加坚定了信心。中国政府应对危机所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和一揽子刺激计划已经初显成效,全球各大经济体也开始有了企稳的势头。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9月11日说,从前8个月的主要经济数据看,经济企稳回升趋势进一步明显,为实现全年经济增长8%左右的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投资、消费和出口状况均有改善。

美国二季度GDP 同比降幅也大幅收窄。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表示,有信心在未来几年内使美国经济不仅重回正轨,还将再度强劲增长。伯南克预计,美国经济下半年可望恢复增长,下半年GDP增长年率可能在1%左右。同时,欧洲几大经济体二季度的数据也有所改善。法国与德国在第二季度宣布国内生产总值小幅增长,增加了人们对欧洲经济复苏的乐观态度,欧盟金融市场近期也变得更加稳定。

在困难面前,“信心比黄金和货币重要”,这已经成了一句掷地有声的名言。

“总的看,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和一揽子计划是符合中国实际的,也是及时的、有力的、有效的。”温总理的肯定更加坚定了中国乃至世界走向复苏的信心。

耐心:“疗伤”需要时间

中国有句俗话:“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金融危机的爆发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有其深层次的原因。虽然我们已经看到了复苏的“绿芽”,但它还非常娇嫩,经不起“风雨”,因此,经济复苏过程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毋庸置疑。

新加坡国务资政吴作栋把全球经济现状比作一个从高处摔下来伤筋动骨但侥存性命的人。“伤筋动骨一百天”,而这一次的摔打何止是伤筋动骨!我们对经济的“疗伤”,需要兼顾内外,在探索的过程中还要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复苏,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耐心。

就国内而言,经济企稳回升的态势还不稳定。世界经济前景还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外需下滑的压力仍然很大,内需拉动在短期内还受多方面制约,一些行业、企业经营仍然困难,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一些刺激政策的效应会递减,一些着眼长远的政策收到成效需要时间。

“对中国而言,应更多地转向国内需求,这也是中国政府的想法,但受传统储蓄习惯等多种因素影响,这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来使国内需求在拉动中国经济增长中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加2009夏季达沃斯年会的德意志银行集团副主席凯欧・克哈维萨9月11日在“重新调整全球需求”的分论坛上如是说。

美国财长盖特纳表示,美国经济在未来依然会遇到不少考验。金融系统仍面临较大问题,美国财政部预计止赎现象还将在较严重的水平上持续一段时间。

在9月5日的G20伦敦会议一开始,英国首相布朗就强烈反对经济刺激计划的“退出计划”,并且敦促其他成员国继续实施扩张性经济刺激措施。警告说,现阶段实施退出计划将是个“严重错误”,将扼杀刚出现的暂时性复苏势头。

决心:推动增长的保证

从国内存在的问题来看,要增长就需要调结构,从全球的角度来看,重振增长要打击贸易保护主义,所有这些都要下决心解决。

从国内自身存在的问题来看,产业结构不调整,新的增长就无从谈起;另一方面,调整结构就会触及到目前一些现有的发展模式的利益。不经过阵痛,仅靠一些表面工作,去幻想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是不现实的。

目前看,中国GDP增长更加依赖投资,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扩大,民营中小企业更加困难。新能源的建设刚开始不久,部分行业就出现产能过剩、重复建设的问题,这些都是要下大决心解决的问题。

放眼全球,贸易保护主义还很严重。“中国制造”一直遭到一些别有用心的贸易保护主义者的诋毁和抵制。在经济危机的阴影下,西方国家动辄对中国进行百般刁难。

第4篇:全球经济复苏现状范文

【关键词】 融资困境 对策 直接融资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几十年的高速增长,在整体经济的飞速发展中我国企业也获得了跨越式的发展。然而,在我国企业取得令人瞩目成就的同时,企业勉励的融资难困境也引起了各界广泛的重视。尤其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导致我国出口型企业的业务遭受严重挫折,同时由于人民币升值以及国内劳动力成本提高等因素,造成在当前的新形势下我国企业的融资难问题进一步加剧。当前我国企业面临的融资困境,已经成为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障碍。

我国企业的融资渠道相对单一,主要依赖于企业自身的资金积累以及银行信贷等间接途径来满足企业未来发展的资金需求。而且,当前我国经济体制的现状造成企业直接融资和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的门槛都比较高,大多数企业都很难有效利用资本市场以及其他途径为企业未来的发展筹措资金。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国际经济环境导致我国出口型企业的获利能力急剧下降,大多数企业依靠自身资金积累来满足融资需求的能力被大幅度削弱。同时,当前我国银行信贷对企业的支持力度严重不足,大多数企业很难通过银行借贷的途径来筹集企业发展所迫切需要的资金,而且即使能够从银行筹集债务资本,仍要面对着银行借贷较高的融资成本。当前我国企业融资渠道的相对单一,使得新形势下我国企业面临严峻的融资困境。

二、我国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剖析

1、企业融资风险高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导致我国企业的出口业务遭受重大损失,而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和人民币升值的国内经济环境造成我国企业的获利能力大幅度降低。我国企业通过自身资金的积累来为企业未来发展筹措所需资金的难度陡然增大。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恶化也使得企业的经营风险大幅度增加,企业从市场筹措资金的风险也相应增大。另外,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尤其是出口型企业仍处于粗放型的发展阶段,企业财务制度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治理机制,造成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风险很高。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恶化和内部经营管理水平的限制,造成企业面临较高的融资风险。较高的融资风险使得市场对企业的融资需求不能有效地满足,企业面临较恶劣的融资环境。

2、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

当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融资主要来源于银行等金融机构,银行信贷是我国大多数企业进行融资的最主要途径。而我国现行金融体制造成的国有商业银行垄断地位,导致企业开展银行信贷活动的难度较高。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思想以及政府的影响,使得国有商业银行的大部分信贷都集中到了国有企业以及大型企业中。对于其余的大多数企业,银行往往要求其必须为银行信贷提供相对较高的信用担保,企业通过银行信贷筹措资金面临银行设置的较高的信贷门槛,很难及时、有效地筹措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而且,当前不健全的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并不能为企业提供理性的信用担保评估服务,造成即使企业拥有较强的实力、良好的信用以及较好的发展潜力,也不能通过当前的信用担保体系获取充分的信用担保支撑,通过银行信贷筹措资金。

3、资本市场不完善

我国资本市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虽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对于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直接筹资的门槛依旧十分高。一方面,企业通过在证券市场上发行股票进行股权融资的门槛很高。虽然当前我国以主板市场、中小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为主体的证券市场取得了不错的发展,但对于我国大多数企业而言,其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水平仍存在较大的局限。证券市场对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严格的限制条件及其定价机制,使得我国大多数企业在证券市场发行股票都面临较高的准入门槛。另一方面,债券市场发展的不健全使得我国大多数企业通过发行公司债券进行直接融资的难度很高。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不健全,使得大多数企业很难通过资本市场为企业未来发展筹措充足的资金。

4、政府融资服务体系不健全

我国处于经济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虽然国家已经逐步加大了对企业融资的政策扶持力度,但这并没能从根本上将我国企业融资难问题予以有效地解决。当前政府不健全的融资服务体系,造成国家制定的为企业融资提供扶持的信贷政策不能得到高效的落实执行。而且,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实状况,导致国家将大量信贷都用于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我国大部分企业的融资困境并未能获取国家信贷政策的有效支持。另外,我国企业通过抵押、担保贷款等方式进行融资时,还必须面对去政府部门登记、进行评估等复杂的环节,还得为各环节支付高额的手续费,使得我国大多数企业的融资困境进一步加剧。而我国以政府主导的不完善的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使得企业通过信用担保手段筹措发展资金也十分困难。不健全的政府融资服务体系,不能及时、有效地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已经滞后于企业融资需求的发展状况。

三、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对策

1、促进企业自身发展

第5篇:全球经济复苏现状范文

论文摘要:2008年美国次货危机攀发,金触危机很快艾延全球,给世界经济带来强烈发撼。时至2010年,这场风基最强劲的势头已经过去,全球经济开始回吸。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呈现出祈的特点,高失业率、预期通胀率、国际贫易竟争加剧、,易保护重断抬头……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的国际贫易艰难发展。面对祈的经济扶序,我们应该积极训整对外贫易政策,以在祈一枪竟争中盛取更有利的对外贫易地位。

2008年,潜伏已久的美国次级房贷问题全面爆发,掀起金融市场的狂风巨浪,贝尔斯登岌岌可危,雷曼兄弟土崩瓦解,AIG直面流动性危机,房地美、房利美巫待注资……这场金融危机强烈震撼了美国经济,使其遭受二战以来最大的经济危机,并且很快蔓延至北美洲、欧洲、大洋洲直至席卷全球,世界经济经历了一场巨大浩劫。时至今日,全球经济体已经挺过这场风暴的中心,逐渐过渡到“后危机时代”。

这场令人谈之色变的金融危机一度使世界经济低迷,公众信心丧失,在与之周旋抗衡的过程中,全球经济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国际贸易也出现了新的特点。据世贸组织(WTO)统计,2009年世界贸易总额下降12%,降幅为60年来之最,而中国在2009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的外贸出口一方面面临极为不稳定的经济大背景,另一方面又因为贸易竞争力的增加而承受着来自其他国家日趋强劲的贸易保护压力。这就要求我们适应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寻求出口贸易新模式,从而推进我国国际贸易又好又快的发展。

1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分析

1.1世界经济止跌回升.增速缓慢

随着各国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的落实,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世界主要经济实体的消费和投资逐渐升温,世界经济开始从衰退走向复苏。

2009年初,世界经济并未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美国一季度GDP环比增长年率下降6.4%;日本GDP也因净出口和投资大幅萎缩,欧元区GDP更是大幅萎缩9.6%。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统计,2009年第一季度全球贸易额下降了40%。二季度美国、日本、新兴经济体经济开始回升,韩国经济触底反弹,国际贸易降幅收窄,但仍高达两位数。进入三季度后,美国、日本等主要经济体回升明显,多数欧盟国家也出现复苏,印度、巴西等国回升势头也较强劲。在金砖四国中,俄罗斯相对较弱,但其5月份和6月份的工业生产指数均实现了正增长。世界经济基本上被确认见底回升。

中国经济在2009年上半年仍保持较高增长,第三季度增长率超过8%。中国香港、新加坡和中国台湾地区经济均有所企稳并出现回暖迹象。

虽然目前金融危机最强劲的势头已经过去,世界经济已经停止了自由落体式的下跌开始有所回升,但是我们却不能对其做出过于乐观的估计。金融危机导致居民财富缩水,储蓄率大幅上升,消费需求严重下降;同时由于缺乏新的盈利机会,加之目前全球普遍产能过剩,新的投资需求短期内很难大幅回升。因此,虽然经济开始回暖,但是其复苏的过程也是缓慢而曲折的。IMF估计,未来四年之内,全球经济增速将略高于4.7%,低于危机前几年的平均水平。目前全球经济逐步回稳但仍旧脆弱。

1.2高失业率和通胀预期并存

金融危机给各国产业带来重创,失业问题随之加剧,全球就业问题异常严峻。2009年,美国9月份失业率达到9.8%,创26年来新高;欧元区8月份失业率升至9.6%,为欧元区诞生来最高;日本9月份失业率为5.3%,亦为十年来最高;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也令人担忧。高失业率将直接影响消费一一失业者无力消费,未失业者基于对未来的忧虑而不敢消费,进而影响到经济复苏的速度。

高失业率严重的同时,通胀预警也时刻存在。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稳定金融市场,刺激经济复苏,各国都采取了规模空前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各国央行纷纷大幅度降低利率水平,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利率分别降至0%一0.5%}1%和0.1%,均创历史新低。一些地区和国家甚至直接向市场注资从而提升大宗商品价格。目前美国、日本等国的货币供应增速均快于名义GDP增速,全球基础货币持续上升。在经济低迷时过剩的货币供应和较高的流动性往往不会形成通胀压力,但是当经济逐渐复苏时,这些内容则会因为政府缺乏有效的退出机制和抑制工具而转化为通胀压力。届时,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将会进退两难。

1.3贸易竞争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金融危机导致全球需求大幅萎缩,国际贸易严重下滑,各国贸易竞争加剧。而与此同时,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内需难以拉动,进一步刺激了其扩大对外出口的决心。内忧外患的状况使得众多国家和地区纷纷采取强硬措施以期有效争夺国际贸易市场,一些国家甚至不惜大幅贬低本币币值、采取各种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来提高本国产品竟争力,扩大国际市场。

除了争夺市场,各国亦希望通过促进本国产业来带动国内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加速经济复苏脚步。这势必使其更决绝的采取各种贸易限制措施和保护措施,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国际经贸组织报告显示,2009年4月到8月短短5个月时间,20国集团就出台了91项新的潜在的保护主义措施。据世界银行统计,金融危机爆发以来,20国集团中有17个国家一共推出了约78项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其中47项已经付诸实施。

但是在如今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各个国家的经济利益是互相关联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自顾自的采取贸易措施。所以,表面上各经济体会呼吁抑制甚至消除贸易保护,但实质上各国都不同程度的采取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措施,这就使得近年来的贸易保护会以更新更隐蔽的方式出现。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贸易保护主义正重新抬头,并且即将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最大阻碍。

2经济形势对中国外贸的影响

2.1贸易额度下降.降幅趋缓

金融危机导致全球需求下降,整体贸易环境趋紧。2009年全球经济回暖,但全球国际贸易总量仍处于下滑趋势。这一年里,中国的经济形势较为良好,但外贸出口仍下降16%,然而相较金融风暴正劲之际,我国的外贸出口降幅已大大收窄。

2.2跃居第一大出口国.贸易康擦增加

在这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中,中国的表现好于一般国家。特别是在2009年,中国的出口额占全球出口份额比重超过9%的,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这充分说明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发展自主产业,正在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但我国的出口产品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对外贸易处在粗放增长阶段,是典型的“制造大国、品牌小国”。这种凭借数量型扩张取胜的粗放增长经营模式已经成为引发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全球整体需求下降和各国内需难以带动等对国际贸易竞争的刺激,外贸竞争力日益强劲的中国也成为了贸易保护主义的重点对象。据商务部统计,2009年全球70%的贸易保护主义举措与中国的出口贸易有关。2009年,中国遭遇的贸易摩擦案件数量超百起、案值约120亿美元,两者均创历史新高。同时,中国产品遭遇贸易摩擦的连锁性突显,钢铁、鞋类、玩具、铝制品、轮胎等中国传统优势出口产品频繁出现一个产品在不同市场遭遇贸易救济调查的现象,呈现出摩擦国别扩散和救济措施叠加的势头。

随着全球经济的回暖,国际贸易经济环境将逐渐好转,中国的外贸前景看好。但我国的国际贸易关系也将随之而更加复杂,其他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可能会更加严重。对于后危机时代的中国贸易,机遇与挑战并存。

2.3老牌合作伙伴贸易关系趋紧,贸易对象格局改变

欧盟是我国的第一大出口市场。2009年,我国对欧盟出口总值达2362亿美元,占我国出口总额的19.66%,我国对欧盟的出口形势将影响总体的外贸形势。然而目前欧盟经济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不仅欧元区的货币稳定难以确保,而且由于经济问题而引发的政治问题也在各成员国内频发。内忧外患的状况使得欧盟诉诸于贸易保护主义,尤其是对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贸易保护政策。中国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但在2009年,欧盟国家频繁针对中国采取反倾销措施,从鞋类、服装、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到光伏、节能灯等拥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产品,都是欧盟对华进行反倾销的对象。2010年,欧元区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可能会更加严厉。

中国对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贸易形势也都不容乐观。奥巴马政府出于减少国内失业率以及2010年面临中期选举政治压力的需要,不断对中国施压,出台了各种针对中国出口的贸易保护措施。经济陷人严重衰退的日本则更是大大缩减了与中国的贸易合作关系。

另外,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贸易救济调查也越来越频繁。仅2010年起就有韩国、阿根廷、墨西哥、哥伦比亚等多个国家相继对中国的马铃薯、西服、高碳锰铁、榨汁机等多种产品施行禁运、反倾销调查等贸易措施。中国与老牌主要贸易国家的关系日趋紧张。

而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和中非贸易的健康发展,中国与东盟、非洲的贸易关系发展保持着较好势头。2009年我国对东盟出口额达到1062亿美元,超过了日本,占我国对外出口总额的8.85%。从长远来看,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中国与非洲、澳洲等国家贸易关系的促进,中国的外贸环境会逐渐好转,且新的贸易格局也会逐渐形成。

3未来的发展措施

3.1加快法制法规建设.拓宽贸易口径

中国加人WTO近九年的时间内,清理、修订、废除了数千件与WTO规则相冲突的法律、法规及各种红头文件,有效地实现了国内法律法规的配套。然而我国法律的修正并未趋于完善。从国内经济发展来看,需要创造更加良好、公平的竞争环境,如建立稳定、透明的财税、信贷、外汇、保险等政策体系,明确政府对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融资支持、税收减免优惠、投资风险保障的鼓励政策等。通过规范国内竞争规则促进企业高速健康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从国外竞争来看,随着国际贸易竟争的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在传统的贸易保护措施之外,各个国家和地区更可能采取诸如绿色壁垒、技术壁垒等隐性保护策略。针对此种情况,我国需严格制定细致、规范的制度和法规,以立法的形式确保我国贸易产品的标准化、规范化,从而拓宽贸易口径,增大进出口额。

3,2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升产品竞争力

虽然我国已经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但是目前我国仍以粗放增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缺乏自主设计,没有龙头品牌,产品质量和设计都还比较欠缺。当前我们还主要靠规模优势来赢取市场,在全球需求下降,各国各地区纷纷依靠本币贬值和出口补贴等手段来加大本国产品价格优势的情况下,无疑会对我国的出口贸易带来很大冲击。因此自主研发、提升质量、重视国际认证,全面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提升产品竞争力,才一是保证和扩大我国对外贸易优势的有效途径。

3.3鼓励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虽然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逐渐加强了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但是民营企业无论在自身的资金和资源优势上还是在宏观经济政策上都是无法与国企比拟的。然而中小企业因其灵活性、创造性、对发展机会强烈的渴望程度而对经济促进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与国外拥有先进生产技术、优厚资金实力的国外企业、机构合作,招商引资,同时增进企业自身实力,不仅可以增强整个产业的竞争力,而且对于促进国内就业和扩大外商投资等各个方面都会有很好的成效。

3.4优化行业发展结构,促进经济快速稳健进步

此次金融危机给欧洲所带来的打击远比美国要重,究其原因则是后者的制造业规模比前者要大得多。这给我们的教训便是,无论服务业如何发展,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也是不能完全统一的。一定规模的、相对独立的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稳定的可靠保障。因此,我们既要加大发展服务业,增加服务贸易的规模和效益,也要狠抓制造业的发展。二者齐头并进并保持相对的独立性,才能有效促进和确保经济健康高速平稳发展。

第6篇:全球经济复苏现状范文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我国外贸企业;影响;分析

     2012年全球总的经济形势处于金融危机后的复苏阶段,我国外贸行业发展的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分析预料,2012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的GDP增长率分别为2.4%和6.6%.实际上世界经济复苏的动力仍然不够,很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世界经济复苏的道路仍然是曲折迂回的,国际市场的需求在短期内还不可能恢复到以前的水平,中国的外贸发展还面对着大量动态的变幻莫测的因素。

1金融危机后我国外贸行业面临的现状分析

    第一,国际市场外需仍然不足,世界经济恢复的速度比较缓慢。美国2009财年的财政赤字是2008财年的3.1倍,赤字率高达10%。德国和法国等财政赤字率均超过3%,日本财政赤字率达到9.4%,另外各国的基准利率也处于历史低位。通常就业率的恢复落后于经济复苏,各主要经济体就业情况仍然很严峻,消费和投资的自主增长还是比较低迷,依靠技术进步形成经济增长的支点尚不稳固。因此,全球经济和国际市场需求的全面复苏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第二,西方一些主要经济体自顾性加剧,贸易保护主义增强。世界经济从衰退迈向复苏的过程中,各国经济复苏速度不同,协调难度变大,会影响世界经济复苏进程。在国内压力下,主要经济体将首先解决国内就业、产业发展等问题,不断颁布各种贸易保护措施。

    第三,出口市场竞争趋于激烈,中国外贸出口行业竞争力下降。部分发达国家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提出要重振制造业,一些国家还将通过扩大出口来解决国内贸易赤字的难题。同时很多发展中国家出口总体竞争力提高,可能还要通过本币贬值等方法抢夺市场份额。于是中国在高端产品领域和传统优势产品领域都将面对更多的挑战和压力。

    最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也许会在高位徘徊,企业风险变大。2010年全球资源和能源需求回升了很多,投机炒作和美元汇率走低等因素在超低利率和宽松货币的背景下,会让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2金融危机对浙江小型外贸企业的具体影响分析---以浙江省为例

 浙江省的外贸结构以一般贸易形式为主,出口比重位居全国首位。私营企业形式是一般贸易形式的主体。2001年开始,浙江省的一般贸易出口量一直是全国第一。2000年以后的六年间,浙江省的一般贸易出口一直维持比较快速的发展,在这其中私营企业是外贸高速发展的有力推动点。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的最后几年,私营企业的出口总额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增长,由1997年的706万美元一跃增加到2006年的356亿美元。私营企业的比重也从13.66%增加到53.35%,整整上升 上升了近四十个百分点。

3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私营企业进出口下降的原因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私营企业出口增速下滑的主要原因有:

 (1)人民币升值压力。浙江私营企业出口主要以低附加值产品为主,人民币升值使其出口受阻。行业协会没有发挥贸易协商的作用,使民营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议价能力很低。很多民营企业为应对人民币升值,只有降低出口商品价格,但这样直接导致了出口利润下降以至亏损。

 (2)劳动力成本的影响。浙江民营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廉价劳动力是民营企业出口的优势之一。近年国家大力扶持“三农”,浙江出现了农民工、技术工供不应求,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也导致企业劳动力成本上升,从而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多重因素影响下民营企业出口增速必定会减缓。

 (3)民营企业融资难。民营企业存在经营规模小,资产有限,多数银行不提供信贷。而且国家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银行愿意给大型企业提供信贷,民营企业融资就很困难。融资困难使一些民营企业资金缺乏,造成经营瓶颈,生产效益下降。

 (4)科技研发薄弱。民营企业出口主要以低科技含量商品为主。民营企业自身规模小,资金有限等因素制约了对研发的投入,商品和产业转型升级缓慢。同时,民营企业难以吸引高技术性人才进行管理,部分民营企业是根据样品图纸代人加工生产出口,缺乏自主知识产权。

  (5)贸易摩擦的影响。金融危机后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欧盟、美国、同本等国家对玩具、化工等产品设置重重壁垒、或反倾销政策,大大影响了民营企业的出口。

3结束语

   浙江小型外贸企业经历了金融危机后,成功渡过难关的中小外贸企业在金融危机后期会拥有全新的发展契机。

 宏观来看中小外贸企业的外部发展环境,金融危机后的中小企业迎来了大好的发展机会。风险抵抗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被市场淘汰.市场出现部分真空。随着传统市场的复苏和新市场的拓展,中国外贸的降幅逐步停止。在投资和内需的拉动下.使得部分外贸企业开始将目光转移到国内市场。

参考文献:

[1] 李秀芳. 中国对外贸易环境新变化与外贸发展战略[J]. 经济问题,2007年

第7篇:全球经济复苏现状范文

在全球金融危机和国际油价暴跌的双重夹击下,过去10年来保持高速增长的俄罗斯经济正在大幅放缓。

据统计,2008年11月俄罗斯工业企业生产迅速萎缩,当月国内工业增加值与10月相比下降了10.8%。一直呈上涨趋势的俄罗斯楼价在2008年10月也一改涨势呈现大幅下滑。俄罗斯股市的主要指数累积跌幅已超过7成,居世界各国股市跌幅前列。据俄罗斯官方公布的数据,近几个月以来俄罗斯境内更是有30多万人丢掉了工作,总失业人数超过500万人。

工业下滑、楼市和股市重挫、失业严重……已成为俄罗斯当前国内形势的真实写照。俄罗斯经济在全球金融危机面前表现得“相当脆弱”,形势不容乐观。

原因:危机惹祸

俄罗斯是个高度依赖能源收益来支持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国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国际原油价格迅速从每桶147美元的历史高位急剧跌至每桶大约40美元,依靠“石油美元”拉动的俄罗斯“经济列车”,显示出前行乏力的疲态。油价每跌1美元,俄罗斯国库就会少收20亿美元。当初支撑俄罗斯经济在全球经济衰退中巍然屹立的石油,而今却成为推倒俄罗斯经济的多米诺骨牌。

近年来,俄罗斯依赖外国低息长期贷款,银行和企业向海外大举借债。金融危机后,资本的外逃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俄罗斯经济。随着政府对卢布汇率波动范围的放宽,2008年俄罗斯流失的外资大约有1300亿美元,这无疑让困境中的俄罗斯经济雪上加霜。

未来:蹒跚前行

虽然金融危机影响不容轻视,但预计,全球能源市场供应持续紧张的局势仍将促使中期内油价出现大幅攀升,欧佩克减产举措也有可能有助于支撑油价上涨。而且,俄罗斯就2009年天然气供应价格和过境输气费问题与乌克兰达成一致,成功实现了天然气的升值,人们似乎由此看到了一些支持经济复苏的迹象。

第8篇:全球经济复苏现状范文

关键词:新贸易保护主义;我国对策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1

目前世界各大经济体都面临复苏无法持续的危险。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内需重振乏力;欧洲受债务危机冲击,不得不提前退出经济刺激政策,经济复苏步伐明显放缓;日本经济因日元持续走强受损;而复苏势头一直保持强劲的新兴发展中国家,近来经济增长也已显著放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于2010年9月10日发出警告,全球经济复苏下行风险正在加大。为应付经济增长放缓甚至严重衰退的压力,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持续加剧。中国面临的国际贸易环境更加复杂和艰难,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理论渊源

在国际贸易发展的不同时期,贸易保护主义理论都为各国政府实行市场干预和贸易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其相关理论主要有:一是重商主义的贸易保护理论。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建立起来的一种经济学说,推行的政策是禁止货币输出、奖出限入、保护关税政策和发展本国工业,其实质是贸易保护理论。二是汉密尔顿的保护关税说。为了保护和发展制造业,汉密尔顿主张政府加强干预,实行保护关税制度。该主张对美国政府的内外经济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为落后国家进行经济自卫与先进国家相抗衡提供了理论依据。三是保护幼稚工业理论。国外对华贸易保护主义的现状和特征

我国一直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重点区域。金融危机后,一些国家对华贸易保护手段更加频繁,保护手段更加多样化。

(一)贸易摩擦案值越来越大

金融危机后,各国纷纷采取奖出限入的贸易手段保护国内经济,我国很多出口产品遭到贸易保护主义的限制,贸易摩擦案值越来越大。

(二)贸易保护手段多样化和综合化

贸易保护中的主要手段。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遭到贸易救济调查数量呈上升趋势,而反倾销和保障措施仍是国外对华贸易救济调查的主要手段。

2009年国外对华发起116起贸易救济案件,比2008年增加9起,反倾销和保障措施是国外对华贸易救济调查的主要手段,二者合计占对华贸易救济调查总数的88.8%。2010年1至8月,国外对华发起反倾销调查50起,反补贴9起,保障措施13起,特保7起,共计79起贸易救济调查,同比增长16.2%。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升温,使我国解决贸易纠纷、促进出口发展面临更大的困难。

面对经济复苏缓慢、强势美元衰退,国外为转移经济矛盾而对华贸易摩擦加剧和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下,我们要从实质上加以认识。

(一)贸易保护主义是对被保护国的一种财富掠夺

实行新贸易保护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贸易保护国凭借所谓的国际惯例和金融规则,利用金融工具和汇率手段等合法形式来掠夺别国的财富。最近几十年世界上先后爆发的拉美经济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日本经济衰退以及东南亚金融危机,都是发达国家借国际收支不平衡或推动汇率巨幅波动进行的国家间巨额财富转移,而被迫接受汇率升值和国际收支调整的国家都承受了惊人的财富损失和巨大的经济发展衰退。因而以贸易摩擦加上汇率升值的要挟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掠夺,只是更为隐蔽,且持续时间更长,危害性更大。

(二)贸易保护主义使保护国承受损失

根据国际贸易理论,贸易对双方是“双赢”的,而不是“零和”游戏。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只能打破互惠互利的利,不仅无助于其经济的发展,也无助于其就业的改善。根据有关数据计算,每1亿美元案值,将会有1.5万人的就业受到影响。以2009年9月美国对我国轮胎实施特保措施为例,美国轮胎自由贸易联盟测算,这一措施每保护一个就业岗位,美国就将另外损失25个岗位。同时美国消费者每年还要多支出6-7亿美元。因此,贸易保护国在对别国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时,其本国也承受着巨大的损失。

二、我国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对策

目前,贸易保护主义仍在全球蔓延,文章认为应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研究各种对策措施,以应对更加复杂的国际贸易形势。

(一)建立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并积极应诉

面对日益增多的贸易摩擦和各种各样的贸易保护措施,应积极建立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并积极应诉。首先,必须加快建立并完善以相关的政府部门为主导,行业组织、企业和消费者个人积极参加的贸易摩擦预警机制,紧密跟踪重点出口的国家和地区的情况,及时了解国外某些贸易壁垒的动向。其次,检验检疫机构应积极利用信息优势,增强对出口商品价格的分析能力,及时发现低价竞销的信息,提供给有关决策部门参考。最后,企业要充分利用政策扶持措施,及时了解掌握国外贸易救济措施的动向和技术标准变化的情况,不断适应出口国的技术标准。

我国很多出口企业缺乏运用国际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利益的水平和意识,在国际贸易摩擦案件中的应诉太少,直接导致国外针对中国产品的贸易救济诉讼案在各国迅速蔓延泛滥。企业要积极应诉,一旦掌握不公平进口行为对企业生产经营造成影响的证据,就及时向调查机关申请贸易救济,要勇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权益。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推进自主创新

我国一直处于全球产业链条的低端环节,极易受到贸易壁垒的冲击。此次贸易保护主义迫使我国调整出口产品结构,进行产业升级。

为此,政府应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战略,鼓励企业向低碳、品质方向努力,实行差别化、多层次的出口政策导向,加大对中小企业出口的金融支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品牌建设。同时,企业也要充分利用政策扶持措施,扩大现有产品优势,加大科研投入,开发附加值高的产品,依靠技术领先占领市场;鼓励一般贸易发展,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以便在更大的领域和更深层次上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总之,着重提升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是提高抵御风险能力的根本。

(三)实行汇改并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金融海啸加速了美元贬值,给我国外贸出口带来了压力。对此,应稳定人民币汇率,避免美国等发达国家市场通过汇率向我国出口企业转嫁风险。

参考文献:

[1]陈柳钦.金融危机下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思考[J].广东经济,2009(9).

第9篇:全球经济复苏现状范文

关注点

关注全球财富流向

从全球财富流向来看,经过危机之后,全球都是一个量化宽松的政策。多国央行纷纷注入流动性,美联储2012年9月份出台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QE3),欧洲央行则出台直接货币交易(OMT)政策, 刺激经济复苏的进程。

2013年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将更加频繁。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全球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二是实体经济亟待刺激,因为无论哪个国家都需要依靠投资、消费和出口这三驾马车。欧洲出现危机以后,实际上有很多资本从欧洲撤离出来,流向了新兴市场,或者是回流到美国。美国自金融危机之后就迫切希望从国际市场上吸引投资来刺激经济复苏。

事实上,在美联储QE3正式出台之前,美国已经采取了很多公开市场操作,为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再加上美元超发,引发黄金、原油、粮食这种大宗商品价格出现新一轮上涨,同时提高未来的通胀预期,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热钱进入新兴市场。国际金融协会(IIF)也于2013年1月份报告表示,2013年,经济成长强劲新兴市场国家将持续得到国际资本的青睐。

实际上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美债危机后,金融机构重新在全球配置风险资产,中长期资本流向也由发达国家更多转向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新兴经济体,新兴市场面临较大的资本流入压力和本币升值压力。未来需要关注周期性流出风险——如果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企稳,投资者调整投资策略,投资回流到发达市场,新兴市场将面临资本流出和本币贬值的压力。

关注欧债危机和美债上限的最新进展

应该说,从上世纪80年代的拉美债务危机、90年代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直到欧债危机、美债危机,充分说明合理的政府债务规模和风险管理策略,对于政府积极面对经济和金融危机的冲击,促进金融市场及汇率的稳定乃至经济的快速复苏至关重要。爱尔兰债务危机爆发更警示我们关注资产泡沫、银行业流动性危机与政府债务危机的内在连锁关系。宏观政策的制定必须从动态的、长远的视角去权衡审慎考虑,在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大量财政赤字解决流动性危机的时候,应避免制造新泡沫以缓解旧泡沫破裂的短期影响,在运用宽松政策刺激经济增长、防范政府债务风险以及预防通胀之间寻求最优平衡点,以免为下一个危机埋下隐患。

从欧洲来看,欧债危机爆发四年来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机,塞浦路斯问题使欧洲复苏进程雪上加霜。塞浦路斯对银行储户强行减记并实施资本管制的举措,导致该国银行业资产规模缩水,欧元贬值,对其以金融和旅游为支柱的经济模式形成严重冲击。即便获得欧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欧洲央行“三驾马车”的救助,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银行资不抵债和储户资产缩水的结构性顽疾。由于没有统一的财政联盟体制、合理的退出机制、合理的减赤方案,一味高代价救助高负债国给单一货币联盟的长远发展埋下了重大隐患。

从美国来看,美国国会参众两院在2013年第一天通过解决“财政悬崖”议案,暂时缓解各方的“悬崖”之忧。但在短暂欢呼过后,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两党达成的协议只是解决了临时性问题,并不能根本上解决美国面临的高额财政赤字和未来政府开支增长的来源问题。实际上,美国的“财政悬崖”问题根源是由于美国债务持续突破债务上限所引起的,被认为是美国债务危机的后遗症。如果美国信用评级如2011年8月那样再次被评级机构调降,将对美国及全球金融市场造成巨大冲击。目前,财政悬崖问题导致美国经济下行和失业率高企,而延长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期限,迫使美联储投放更多货币,甚至购买美国国债。美元超发将增大赤字货币化的风险,向全球经济注入过多流动性,提高未来通货膨胀预期和货币贬值,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热钱流入新兴市场。已有市场分析人士警告,债务上限问题远比“财政悬崖”严重,如何妥善解决政府债务上限问题,将成为确保美国经济短期和长期走好的必要因素。

中国巨额外汇资产的投资管理面临各类风险,包括信用风险、汇率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等。需要建立多元化的投资组合结构,在债券市场、资本市场、大宗商品、直接投资、资源等之间寻求合理的平衡。黄金是外汇储备多元化的一种重要选择,未来是否增储黄金要综合考虑外汇投资组合、汇率、国家综合抗风险能力、黄金市场波动等因素。

了解东道国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

近年来中国企业包括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的热情与日俱增。从海外投资的市场和行业选取来看,要侧重节能环保、生物制药、高科技、农业、电子、新能源、基础设施、资源类等东道国有比较优势而且也是我们迫切需要发展的领域,实现海外投资的比较优势互补。

值得关注的是,中资企业在海外投资尤其是海外上市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了解东道国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无论是始于两年前的中概股海外退市潮,还是2012年底美国证监会(SEC)因财务问题将五家会计师事务所的中国分支诉上法院的消息,都警示企业在海外投资的进程中一定关注信息披露、财务、信用评级的真实性和透明度,同时一定要对当地的法律和监管环境充分了解和把握。将来市场的健康发展,一定要完善信息披露和投资者保护方面的创新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

从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进程来看,中美资本市场监管的跨境合作是十分必要的,包括监管机构的合作、市场、投资者保护等层面的合作等等。监管对接的实现,不仅有利于SEC对在美上市公司的监管,也有利于中国改善资本市场的监管现状,进一步提高资本市场透明度,建立更加完善的投资者保护机制。跨境监管合作则要求两国证监机构之间建立良性、互动的对接机制。现在贸易等领域已经有了类似“多边协议”的规则,很有参考价值,资本市场监管的“多边化合作”,也应是各国探讨的问题。

着力点

推进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进程

目前,无论是工行、中行、建行、农行、招行、光大等银行非常重视国际化的进程。与全球化大银行相比,中资银行在本土化经营能力、金融产品线、全球竞争力方面仍具有一定差距。无论是选择海外新设分支机构还是跨国并购或参股的方式,商业银行由传统商业银行向跨国金融机构转变的进程中,一定密切关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充分了解市场的状况和发展潜力,推动海外市场的开拓及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在跨国经营中要放眼全球寻求商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挥业务优势和特色,跟随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满足客户的全球金融服务需求,在对外投资和商贸往来中为中资企业提供有力的支撑。同时在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的进程中,针对东道国的相关市场环境和监管政策,有效管理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和法律风险,形成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找准在全球价值链的定位。

考虑到经济金融发展环境、直接投资和双边贸易、文化、体制和地理差距,在发展区域选择上,应以包括亚太地区在内的新兴市场为重点,将欧美作为中长期发展的目标,同时根据政府间合作框架,将其他新兴市场作为战略性发展目标,在以服务国家战略、坚持市场导向和分散风险的前提下,走差异化和专业化发展道路,渐进式推进中国银行业全球化的路径,这里,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重点区域应成为商业银行全球化布局的重要目标市场。

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逐步发展包括香港、新加坡、中国台湾、伦敦在内的人民币离岸市场,积极推动人民币跨境贸易、跨境信贷及投资的支付清算,支持中资银行在中国进出口贸易伙伴国和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布局,提高海外分支机构的竞争力。

随着中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逐步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不仅有利于吸引国际投资者投资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工具,丰富机构投资者的层次,完善基准利率形成机制,还有助于提高市场流动性,加强各离岸市场、货币当局、监管部门、金融机构间的合作,降低人民币市场参与者的交易和管理成本,有效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吸引力与市场信心,以人民币国际化推进海外投资的进程。

应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稳步审慎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值得关注的是,应着力把握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改革、资本账户开放、人民币国际化、离岸人民币金融市场等金融改革的步骤和顺序,同时从政策层、监管层、市场层不同角度有效防范开放过程中的金融风险。

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背景下,全球市场传递机制和连锁反应日渐明显。股市、债市、汇市联动机制和风险传递机制值得深入探讨。这也是一个风物长宜放眼量、任重而道远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