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制药工程专业就业方向及前景范文

制药工程专业就业方向及前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制药工程专业就业方向及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制药工程专业就业方向及前景

第1篇:制药工程专业就业方向及前景范文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课程大学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分析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化学、食品工程原理、现代工程制图、食品生物技术、食品机械与设备、食品质量与安全、水产食品学、食品发酵学、食品分析与检验、食品营养与卫生、罐头食品加工与软饮料工艺学、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工艺学、食品工艺原理、食品工厂设计基础、粮油加工学、畜产品加工、食品添加剂。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就业前景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以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为基础,研究食品的营养、安全与健康的关系,食品营养的保障和食品安全卫生质量管理的学科,是食品科学与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食品与预防医学的重要桥梁。食品专业就业率是比较高的,这个也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看你是什么学历,当然这个专业毕业后肯定能找到工作,社会上对于这类人才上的需求量还是非常高的。

我国食品工业急需大量专门人才,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比较广。食品制造加工企业、以动植物产品为原料的产品制造加工企业及相关的国家机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商务公司、海关、质量监督、卫生防疫、环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等部门都是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单位。

拓展阅读: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就业方向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食品领域从事食品生产技术管理、销售、品质控制、产品开发、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等方面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快速消费品、制药、农业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快速消费品(食品、饮料、化妆品);

2 制药/生物工程;

3 农/林/牧/渔;

4 餐饮业;

5 新能源;

6 贸易/进出口;

7 互联网/电子商务;

8 其他行业。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化验员、食品研发工程师、研发工程师等工作,大致如下:

1 化验员;

2 食品研发工程师;

3 研发工程师;

4 销售培训生;

5 业务员;

6 品控官;

7 研发经理;

第2篇:制药工程专业就业方向及前景范文

关键词:高职 生物制药技术 核心技能 课程体系

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处于初级阶段,一方面,随着“十一五”规划等政策出台,生物医药行业发展迅速,高素质产业工人的需求逐年增加,市场缺口大,人才匮乏制约着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与国外相比,我国现代生物制药业起步较晚,发展不完善,给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对口就业机会小[1][2],国家劳动部颁布的工种目录中有关生物制药的工种设置也不完善,甚至可以说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现代生物制药工种。解决这一矛盾,就要求高职教育既要有“超前意识”,满足市场需求趋势,培养面向第一线的高素质现代生物制药产业工人,又要拓展生物制药技术的“内涵”,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行业内转岗能力;既要服务企业,又要对毕业生的出路负责。

高教部16号文件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这与本科教育是不同的,高职教育的立足点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技能是高职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本文拟结合浙江生物制药产业与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从生物制药技术核心技能的提炼入手,探讨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建设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而引出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

1. 核心技能

1.1 核心技能的提法

所谓技能,是指“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具体到本专业就是掌握和运用各项生物制药及相关技术的能力。核心技能最近提得比较多,但还没有形成一个专门的概念,这里可以理解为在各项专业技能中处于核心地位,对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养成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一项或几项技能。

1.2 核心技能的特点

生物制药技术涉及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药学及相关工程学的原理与方法,专业技能多且杂,从中提炼出能作为核心技能的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 代表性,要能够体现生物制药技术的特点,代表特定的生物制药工艺,核心技能的总和要能反映生物制药各项技术与工艺的总和。

2) 通用性,通用性有两方面涵义,一是要在生物制药生产中有一定的通用性,二是能作为单元操作技术,辐射相类似的其它行业工种。

3) 独立性,核心技能应相对独立、完整,平行设立,不能包含或包含于其它核心技能。

4) 对应性,核心技能应与相关的生产岗位或职业一一对应。

5) 有机性,核心技能之间应能构成一个有机的体系。

1.3 核心技能确立的意义

核心技能的确立必须建立在广泛的行业调研与专业分析的基础上,对专业定位和专业建设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关系到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的问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刚刚起步,以“岗位―核心技能”为着眼点来规划专业建设不失为一条“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之路[3]。核心技能的“通用性”,有利于我们立足生物制药产业,拓展相关行业就业岗位,部分解决人才培养的超前性与产业发展的滞后性之间的矛盾,即毕业生出路问题;核心技能的“独立性”与“对应性”,有利于人才培养的组织实施,在有限的学制中有目的地“分方向、有专攻”,进行特长培养,满足企业人才“多样性”与“专一性”的需求;核心技能的“代表性”与“有机性”,有利于打破原有专业学科格局,以技能教学为基本单元构建课程体系,以实训为核心,走“工学结合”之路。

2. 生物制药技能分析

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方向有[4]:中草药及其有效生物活性成份的发酵生产;改造抗生素工艺技术;大力开发疫苗与酶诊断试剂;开发活性蛋白与多肽类药物;开发靶向药物,以开发肿瘤药物为重点;发展氨基酸工业和开发甾体激素;人源化的单克隆抗体的研究开发;血液替代品的研究与开发;人体基因组的研究。而生物药物的生产工艺技术可分为天然产物分离提取制药、发酵工程制药、基因工程制药、细胞工程制药、酶工程制药、蛋白质工程制药等6个部分[5]。

我们对浙江及周边地区第一线人才需求进行市场调研并作了岗位分析后发现,生物制药及相关企业中发酵车间、分离纯化相关工序车间、制剂车间、品控、化验、检验等科室部门的操作工、技术员、检验员、实验员、化验员、质量评价和质量控制(QA、QC)等岗位,以及市场与售后服务部门的销售工程师、医药购销员等岗位,部分生物医药科研型企业的实验员等岗位,有大量高职层次的人才需求。

通过与企业进一步的交流,我们发现企业对上述岗位的员工素质有明确的、务实的要求,即具有一定的生物医药行业综合素养,且熟练掌握一项技能特长与上岗岗位相适应。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毕业生在具备一定职业素质的前提下,只要熟练掌握一项技能特长,就可以找到相应的工作岗位。这一技能特长,就是我们要从岗位职业技能中提炼出来的核心技能。

生物药物的制造过程比较复杂,跨学科、综合性强,涉及到的技能也较多,但类似于化学工程,可将各项生产工序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单元操作,从而提炼出相应的岗位职业技能。同时还要考虑到,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面向的是生产、建设、销售第一线的人才需求,我们在提炼岗位职业技能时则要针对第一线的实际需求,剔除不适合高职学生掌握的,在生产第一线中极少涉及的生物制药专业技能,如基因操作等上游技能,重点整合在各生产工艺中具有共性的技能。

2.1 专业基本技能

包括基本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微生物操作技能(灭菌技术、纯培养技术)、简单生化分析技能等。该部分技能是掌握生物制药其它技能的基础,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在一些实验员岗位上,亦可成为主要的岗位职业技能。

2.2 生物制药生产技能

1) 发酵生产技能

包括菌种的选育与培养技术、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技术、空气与管路设备灭菌技术、发酵设备与工艺控制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6],是劳动部颁布工种发酵工程制药工的主要岗位职业技能。

2) 生化分离生产技能

生化分离技术较多较杂,主要包括固液分离技术、细胞破碎技术、萃取和浸取技术、沉淀技术、吸附及离子交换技术、膜分离技术、层析技术、电泳技术、结晶技术、蒸发与干燥技术等[7],是劳动部颁布工种生化药品提取工的主要岗位职业技能。

3) 细胞培养技能

随着细胞工程的快速发展,生物疫苗与人源单克隆抗体企业的兴起,细胞培养技术人员的缺口越来越大,因此,细胞培养技能可以成为高职人才培养的一个岗位职业技能方向。

2.3 分析检验技能

包括制药及相关过程中的药物分析、生物医药分析、药物检验、微生物学检验、药品包装检验等,主要技能可归纳为滴定分析技术、光谱分析技术(红外、紫外)、色谱分析技术(高效液相、气相)、微生物学检验技术等,是劳动部颁布工种药物检验工的主要岗位职业技能。

2.4 拓展技能

以管理学、营销与谈判、药事管理学、药学综合知识为基础,主要满足生产管理、医药购销等岗位需求,是由于就业面的拓展而衍生的岗位职业技能。

2.5 分析

以上各项技能(包括生物制药各项生产技能)对应相关岗位群,通用性强,适用面广,相对独立而又有机关联,几乎囊括了适合高职生物制药技术毕业生就业的所有岗位技能,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专业核心技能体系。在这个技能体系当中,最核心的莫过于分析检测技能与生物制药生产技能,前者通用性最强,后者专业性最强。从专业口径与就业面的拓展分析[1][8],中药制药生产技能可以嫁接到生化提取制药技能之中,而化学制药中的分析检验岗位、食品生产中的发酵生产与检验岗位、生物化工领域则与生物制药技术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生物药物的制剂生产工艺相对单一,以冻干与无菌制剂技能为要。由此可见,设立核心技能大大“拓展”了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内涵”。

上述为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核心技能体系,然而对于个体来说,在有限的学制中完全掌握以上所有核心技能是不现实也是不必要的,这就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就业意向以及个体的兴趣爱好,选取一到两项核心技能(生化分离生产技能仍需细分),进行特长培养,这也是核心技能培养模式的特色之一,即专业上的“宽口径”与个体上的“窄口径”相结合。

3. 课程体系设置

3.1 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路

本科教学的课程设置是以理论课程为主导,辅以实验课程;传统的高职工科课程设置是理论与实验合开一门课,教学思路还是学科式授课。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大力倡导“能力为本”,培养技能型人才,课程体系设置也必须进行调整[9]。新的课程体系要以技能养成为核心,以实训课程为主线,建立核心技能培养模式。在实训课程的开设中更要打破原有的学科界定,以核心技能为轴来组织教学的开展,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仍然要把握“适用、够用”的原则。

3.2 分段目标制的“工学交替”课程体系设置

目前,我院生物制药技术专业采取的是“2+1”的“工学交替”课程体系设置,每学期均以实训(课程)为主导,培养目标明确,辅以理论课程与专业选修课程,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1学期,开设基本实验技能实训课程,辅以基础化学、微生物学等理论课程,使学生掌握基本化学实验操作技能与微生物操作技能。

第2学期,开设生化分析实验实训课程,辅以基础生物化学、仪器分析等理论课程,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生化物质定性、定量分析技能。

第3学期,前1个月,开设制药分析与检测技术实训课程,使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的制药过程中所涉及的分析与检测技术;后3个月,学生进生产企业岗位实训,最后1周返校完成课程设计,对岗位实训进行总结。

第4学期,开设生物制药技术实训课程,辅以相关理论课程与专业选修课程,对岗位实训中遇到的生物制药工艺的生产原理与技术(可包括发酵、生化分离、中药提取、合成制药中的生化环节、疫苗制备、制剂等)进行展开教学与实训,同时完成职业资格考证。

第5学期,前半学期以专业选修课强化学生专项专业知识,后半学期开设专项综合实训课程,实行小班授课、小组实训,实现专业内分方向、“准订单”培养、“特长培养”,同时养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业后可持续发展能力与行业内转岗能力,完成“人才的组装”,即核心技能的分化养成。

第6学期,开设毕业(设计)实习课程,学生进企业完成顶岗生产实习,同时完成毕业论文。

3.3 存在问题及对策

1) 课时大幅减少下的理论课程如何开

以“倒推”的方式确立理论课程的授课内容,即从核心技能出发,确立必备的技术支撑,然后确立专业课程的授课内容,进而确立专业基础课程的授课内容,将对核心技能养成不是那么重要,或者生产实践中几乎用不上的理论知识砍掉,还可以在实践过程中遇到时现场加以讲解,甚至可以结合实训项目引导学生自学。

2) 重视技能培养的同时如何搞好素质教育

依据核心技能整合课程后课时总量大大减少,学生自主支配的课余时间增多,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此外,重点抓好专项综合实训课程,搞好毕业设计环节,培养学生的“在岗学习”能力,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罗合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生物制药技术专业[J].文教资料,2006,(10):156-157.

[2]沈光涛,常灏,黄耀江.我国的生物产业状况与前景[J].生物学通报,2006.41,(10):15-17.

[3]刘南槐.论按岗培养问题[J].职业,2007,(3):22-23.

[4]雷利芳.我国生物制药业发展之我见[J].海峡药学,2007.19,(1):104-106.

[5]滑静,杨柳,张淑萍,王虹.生物工程制药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06.33,(10):25-29.

[6]熊宗贵.发酵工艺原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

[7]孙彦.生物分离工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第3篇:制药工程专业就业方向及前景范文

新版的本科专业目录仍然按照学科门类、专业类和专业三个层次进行划分,学科门类由原来的11个增加到12个,新增加艺术学门类;专业类由原来的73个增加到92个;专业由原来的635种调减到506种。面对如此多的专业,你准备报考哪个呢?如果你仔细看了新版的本科专业目录,你会发现,其中有些专业闻所未闻,有些专业的名称则甚至可以说是晦涩难懂,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解读几个这样的专业吧!

什么是物联网?有些同学可能听说过,有些同学可能多少了解一点,但估计很多同学都不知道物联网是什么东西,有什么用。要了解物联网工程专业,我们首先得弄明白什么是物联网。

通俗地来说,物联网就是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把所有物品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的革命性发展。目前,物联网被正式列为我们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2010年初,教育部下达了高校设置物联网工程专业申报通知,众多高校争相申报。物联网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涉及多个产业群的特点,其应用范围几乎覆盖了各行各业。据测算,物联网的产业规模比互联网产业大20倍以上,而物联网工程技术领域需要的人才每年也将达百万。

物联网工程专业涉及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环境监测和情报搜集等多个领域。

培养目标

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能够系统地掌握物联网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技能,具备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传感技术等信息领域宽广的专业知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课程

电工电子技术、射频识别与传感技术、单片机技术、嵌入式技术、综合布线、通信工程制图、通信原理、通信网络基础、光纤通信、无线局域网技术、信息网络管理、智能楼宇系统、物联网技术、物联网应用与物联网工程等。

就业方向

面向物联网行业,物联网工程专业毕业生可从事物联网的通信架构、网络协议、信息安全等的设计、开发、管理与维护。主要面向岗位包括:物联网系统设计架构师、物联网系统管理员、网络应用系统管理员、物联网应用系统开发工程师等核心职业岗位以及物联网设备技术支持与营销等相关职业岗位。

学校推荐

根据2012-2013年中国大学本科教育分专业排行榜所提供的信息,物联网工程专业排名前八位的大学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江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重庆邮电大学、吉林大学、中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理工大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这个专业确实不像有些专业一听就知道是干什么的,比方说通信工程、计算机软件技术、新型材料等等。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涉及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机电器技术、网络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诸多领域,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主要特点是强弱电结合,机电结合,软硬件结合。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电气信息领域的一门学科,由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业生产密切相关,发展非常迅速,现在也相对比较成熟。它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培养目标

该专业培养具有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和相应的电气工程专业知识,受过电工电子、系统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解决电气工程技术分析与控制问题基本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学科特点

学习本专业将受到电工电子、信息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训练。主要学习课程有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信息处理、系统工程、自动检测与仪表、计算机与应用和网络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会受到良好的工程试验基础训练,还有大量上机实习等实际锻炼的机会。将在控制与生产自动化、自动控制与自动化软件应用方面获得系统分析、设计、开发与研究的基本能力。

报考提示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对广大考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属于热门专业,高考录取分数线往往要比其他专业高许多,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有:①就业容易,工作环境好,收入高;②该专业方向有着非常好的发展前景,研究成果较容易向现实产品转换,而且效益相当可观。但是鉴于国内现在的形式,考生在报考该专业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1)充分考虑自己的兴趣。也许自己本来并不对该专业感兴趣,但是许多人都说好,于是自己就“感兴趣”了。这对以后的发展是很不利的,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衡量自己的综合素质。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需要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基础,及较强的外语综合能力,为今后能够掌握并且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做准备。

就业前景

由于本专业研究范围广,应用前景好,毕业生的专业素养相对较高,因此就业形势非常好。通常情况下,学生毕业后可以选择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研究所、工矿企业等,也可以是一些外资、私营企业。如果毕业生能力足够强,又在学习期间积累了比较好的研究成果,完全可以自己创业,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国外在该专业方向的研究要领先于我们,因此若想要有进一步的发展,出国深造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高校排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综合实力排名:

1. 清华大学。有相关院士2人(卢强、韩英铎),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电气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国家二级重点学科4个(电机、电力系统、电工和高电压)。各方面都是强项,国内顶尖。

2. 西安交通大学。有相关院士2人(邱爱慈、王锡凡),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电气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国家二级重点学科3个(电机与电器、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强在高压和系统,科研实力仅次于清华。

3. 华中科技大学。有相关院士3人(樊明武、潘垣、程时杰),国家重大科学装置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专业实验室1个,电气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国家二级重点学科4个(电机、电力系统、电力电子、电工)。电力电子和电机是强项,师资雄厚,近年来科研平台建设有了建设性发展,且院士最多。

4. 重庆大学。有相关院士1人(杨士中),国际电气工程师协会院士1人(李文沅),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电气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国家二级重点学科3个(高电压、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建筑电气)。高压是强项,业内很有名,此外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以及建筑电气实力都很强劲。

5. 浙江大学。有相关院士1人(韩祯祥),国家专业实验室1个,电气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国家二级重点学科2个(电力系统和电力电子)。

你知道什么是非织造材料么?非织造技术又是什么技术呢?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是个什么样的专业啊?

先来看一下国家标准的非织造材料的定义:定向或随机排列的纤维通过摩擦、抱合或粘结或这些方法的组合而相互结合制成的片状物、纤网或絮垫(不包括纸、机织物、针织物、簇绒织物、带有缝编纱线的缝编织物以及湿法缩绒的毡制品)。这个定义还是让人有点不知所云。如果告诉你,非织造材料又称非织造布、非织布、非织造织物、无纺织物或无纺布,是不是有点明白了?

非织造技术是一门源于纺织,但又超越纺织的材料加工技术。它结合了纺织、造纸、皮革和塑料四大柔性材料加工技术,并充分结合和运用了诸多现代高新技术,如计算机控制、信息技术、高压射流、等离子体、红外、激光技术等。非织造技术正在成为提供新型纤维状材料的一种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是新兴的材料工业分支。无论在航天技术、环保治理、农业技术、医用保健,还是人们的日常生活等许多领域,非织造新材料都已成为一种愈来愈广泛的重要产品。非织造产业被誉为纺织工业中的“朝阳工业”。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且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在专业教学中重视理论基础,强化实践环节,立足产品开发,注重能力培养,强调创新意识。

培养目标

具有扎实纺织及材料科学方面基础知识和能力,适应现代新材料迅速发展趋势,能在非织造材料与产品制造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装备设计、环境保护、国内外贸易、产品设计、新产品研制、工程应用及营销与管理等工作。

培养要求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纺织及材料科学方面基础知识和能力,适应现代新材料迅速发展趋势,能在非织造材料与产品制造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装备设计、环境保护、国内外贸易、产品设计、新产品研制、工程应用及营销与管理等工作的社会急需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干学科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学、非织造布学、非织造学、非织造布后整理、非织造产品开发、非织造产品与应用、非织造工程设计、非织造产品质量与检测、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功能纤维及其应用、复合材料、纺织材料学等。

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可从事非织造材料与工程领域内的产品开发、工艺设计、设备设计与生产、生产技术管理、经营与贸易和质量检验等工作,也可就业于国内外纺织贸易、外资企业、政府部门、商检与海关、国有及私营企业、科研院所等。也可在“纺织工程”“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和“材料学”等学科继续读研深造。

学校推荐

东华大学、苏州大学、天津工业大学、西安工程大学、南通大学、武汉纺织大学。

从字面上来看,生物信息学是将信息科学应用于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广义的概念是指应用信息科学研究生物体系和生物过程中信息的存贮、信息的内涵和信息的传递,研究和分析生物体细胞、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药理过程中的各种生物信息,或者说是生命科学中的信息科学。生物信息学狭义的概念是指应用信息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管理、分析和利用生物分子数据。一般提到的生物信息学是指这个狭义的概念,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分子生物信息。

生物信息学利用应用数学、信息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科学的方法研究生物学的问题。目前的生物信息学基本上只是分子生物学与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结合体。生物信息学的研究材料和结果就是各种各样的生物学数据,其研究工具是计算机,研究方法包括对生物学数据的搜索(收集和筛选)、处理(编辑、整理、管理和显示)及利用(计算、模拟)。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有:序列比对、基因识别、基因重组、蛋白质结构预测、基因表达、蛋白质反应的预测,以及建立进化模型。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生物科学的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具备生物信息学方面的应用及研发能力。能在生物、信息、计算机、医药、医疗仪器等行业的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教学及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

学生主要学习生物信息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受到相关科学实验和科学思维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好的分子生物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和统计学素养,具备生物信息的收集、分析、挖掘、利用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好的业务素质。

主要课程

基础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解剖生理学、生物统计学、生物医学工程概论、生物信息学算法与实践、数据库与数据仓库技术、医学成像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数字信号处理、医院信息管理、基因组信息学、蛋白质组信息学、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生物医学信息处理等。

就业前景

生命科学与信息科学是目前发展最为迅速的两大领域,作为这两大学科交叉的产物之一,生物信息学同样发展迅速,并在基因组学研究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国外一直非常重视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各种专业研究机构和公司很多,生物科技公司和制药工业内部的生物信息学部门的数量也与日俱增。由于对生物信息学的人才需求迅猛,发达国家也面临着供不应求、人才匮乏的局面。

专业展望

生物信息学积极倡导的全球范围的资源共享将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其研究领域和应用范围也将得到进一步拓展。生物信息学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还具有很大的商业价值,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生物信息学将发挥越来越不可替代的作用,将为生物医学、生物工程、农学、遗传学、制药和高科技产业提供巨大的推动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生物信息学将是21世纪生物科学发展的核心领域。

第4篇:制药工程专业就业方向及前景范文

专业如此之多,虽然有些专业通过名称可以大体了解它,但也有一部分专业仅凭名称无法了解到它的真实情况(如培养目标、学习课程和就业方向等)。

首先,应该了解学科门类的划分。

当你去研究一些院校的时候,可能更多看到的是对某个专业的介绍。

那么,学科和专业之间是什么关系?

识专业,从专业体系开始

学科是一种学术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作为高校教学、科研等的功能单位,是对高校人才培养、教师教学、科研业务隶属范围的相对界定。

中国普通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的学科划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等门类(注:本科未设置军事学学科门类,其代码预留。)

每个学科门类下包括若干个一级学科,一级学科下又包括若干个二级学科。

研究生招生基本上都是按照学科进行的。

专业是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分工、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学科的发展和分类状况而划分的学业门类。

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设置的各种专业,体现各自不同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制定各自不同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

2012年9月,教育部公布了最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从这个专业目录里可以看到,目前我国大学本科分设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12个学科门类。

每个学科门类下面设有专业类,专业类由修订前的73个增加到92个。

专业类下是各个专业,专业由修订前的635种调减到506种。本科招生基本上都是按照专业进行的。

(当然现在随着招生改革的不断推进,很多高校已经按照大类招生,只有少数不适合合并同类项的还在继续按照专业招生。这是后话,这次暂且不表。)

学科和专业是不同的,但也密切相关,相辅相成。

专业以学科为依托、为后盾;学科的发展又以专业为基础。

学科为专业建设提供发展的最新成果、可用于教学的新知识、师资培训、研究基地;专业主要为学科承担人才培养的任务和发展的基础,更主要的是为社会的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

另一方面,从面向社会培养人才的角度来看,学科的作用是间接的。

在专业定位及培养目标、专业口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研究与使用、教材、实验设计与开设、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的问题,学科建设是无法替代的。

因此,将专业与学科混淆,或主张学科建设代替专业建设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以学科建设代替专业建设的结果必然是削弱专业特有内容的建设,不利于专业的改革与发展。

学科与专业的区别在于学科是偏知识体系而言,而专业偏指社会职业的领域。

因此,一个专业可能要求多种学科的综合,而一个学科可在不同专业领域中应用;学科的第二个含义是高校教学、科研等的功能单位,是对教师教学、科研业务隶属范围的相对界定。

学科建设中“学科”的含义偏指后者,但与第一个含义也有关联。

长期以来学科和专业的概念经常被混淆,专业被等同于二级学科,这是不正确的。

当然,如果某所高校在某些学科具有较强的实力,那么与这些学科相关的专业也一样会具有较强的实力,无论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还是硬件条件、师资队伍方面。

例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实力一直很强,在全国第三轮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中全国排名第二,与之相关的本科专业如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也都具有很强的实力。

识专业,注重专业内涵

认识专业,考生和家长要深入了解各个专业的内涵。

所谓专业内涵,指专业培养目标、主干课程、就业及研究领域等。

通过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发现该专业是否符合自己将来的职业规划。

通过主干课程设置情况,可以了解不同大学的相同专业的一些区别,判断哪所大学的对应专业更加适合自己。

通常某一个专业会有多所高校开设,比如计算机专业在我国有500多所高校开设,而各高校的课程设置情况不尽相同。

考生和家长在选择专业前,应该先了解专业课程设置情况,这样才能根据考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来确定专业。

就业和研究领域等则可以更加深入地帮助我们了解一个专业的内涵,更加具体地为我们指明就读该专业后的发展方向。

我国的大学教育基本是专业教育,高考报志愿时选择的专业,可以说是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做出的第一次选择。

大学毕业后,找一份对口工作,既可以将大学的知识学以致用,也可以更快地适应职场生活。

如今出现不少大学生毕业“转行”的现象,往往是当初选择专业时了解不够造成的。

在选择专业时,考生和家长必须要认真地了解该专业毕业后可以从事什么工作,可以在哪些行业发展。

要了解这些内容,可通过访问高校招生网站,那里会有关于学院和专业的介绍。

识专业,这些误区要避开

1、按名称认识专业

不能仅从专业的字面意思揣测专业,望文生义,也不能道听途说。

以往填报志愿时,考生和家长因为不了解专业内涵、混淆专业名称而报错志愿的情况屡有发生。

一些考生喜欢选择那些名称好听、时髦的专业,升入大学后,却对所选专业不感兴趣,产生厌学心理。

事实上,不少专业的名称并不能反映出专业的实质和将来相关的职业。

比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信息与计算科学”这两个专业的名称很相似,但是一个是属于工学计算机类,一个是属于理学数学类。不论是主修课程还是将来的就业领域都有较大区别。

还有一些专业名称很难从字面上了解其专业性质,比如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属于化工与制药类,化学生物学属于化学类。

另外,有的专业侧重于与就业挂钩,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有的专业则侧重基础理论,适合继续深造学习。

专业之间的细微差别,有时候通过名称并不能清楚地区分,所以考生和家长一定不能仅凭名称来认识专业。

2、录取分数高的专业就是好专业

一般意义上,专业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合适与否。但是考生报考时,往往还是愿意选择好大学的优势专业。

对于一个专业来讲,很多大学都有设置,但是不同的大学之间,同一个专业的实力是不一样的,这也直接体现在录取分数线上。

好大学的优势专业,往往录取分数线每年都相对较高,考生报考时,要量力而行。

但反之,录取分数高的专业却不一定是某所大学的好专业,首先录取分数高有可能是因为该专业当下比较热门而导致报考人数多形成的,其次还有的专业录取分数高可能是因为前一年该专业由于录取分数低而使当年报考人数较多形成的。

3、专业等同于职业、行业

职业是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并满足精神需求的工作。

行业一般是指其按生产同类产品或具有相同工艺过程或提供同类劳动服务划分的经济活动类别,如饮食行业、服装行业、机械行业等。

如前所述,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培养目标,也有大体的就业方向。学生如果想毕业后进入某些行业,从事相关职业,那么大学期间就读与之相关的专业,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就业就会相对要容易得多。

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也会提出对毕业生所学专业的要求,尤其是一些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较高的职业和行业。

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通信工程专业,其目标是培养通信技术领域高级研究开发型人才,强调“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培养学生掌握通信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能从事通信理论、通信网络、通信系统、通信设备以及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制造、运营和管理等工作。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为华为、中兴、大唐等骨干通信设备制造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通信运行商,国防军工行业骨干科研院所以及各类IT企业。如果学生有志于进入这些行业,从事相关职业,那么就可以选择通信工程专业。

以后到某某行业就业,是否就一定要读与该行业对口的专业?

一般来讲是这样的,但是也不绝对。

有的行业对口专业很多,例如银行业,需要金融、财会等经济类、管理类相关专业人才,但是也需要计算机、信息安全等信息技术类相关专业人才。

而有的行业对于专业来讲要求比较严格,例如电力系统,有一个需求专业目录,考生可以首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之类的专业。

如果考生对某个行业感兴趣,还是尽可能选择相关对口专业报考,这样毕业生进入该行业的难度就小得多;如果因为某些原因,未能考取相关专业,也可以通过辅修、考研等其他方式学习相关专业,从而达到进入该行业工作的目的。

4、只要专业名称相同,在所有大学都一样

虽然专业名称相同,但是由于每所高校在办学特色、研究方向等方面的差异,相同专业之间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都有设置。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学习电子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设计方法、制造工艺和测试技术等,专业方向为光电子技术、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等;

而北京邮电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以微电子、信息与通信系统的设计和集成以及计算机应用的融合为专业特色。两校的专业各有侧重。

如果考生对某个专业感兴趣,还要去了解拟选择高校的该专业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是否也与自己预期一致。

5、热门专业就业率高

面对近几年大学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什么专业就业前景好已经成了众多考生和家长填报志愿的导向。然而许多考生和家长却容易陷入一个理解误区:只要是热门专业,就业前景就一定看好。

事实上,表面看起来热门的专业,就业率不一定高。

一项调查显示,近几年本科大学生就业率排名前十位的专业为:

能源动力类、化学类、机械类、化工与制药类、土建类、电气信息类、工程力学类、材料科学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

这十类就业率高的专业,有的为报考时的冷门专业,甚至在一些专业中,90%以上为调剂生。

而报考时的热门专业就业时却遭遇尴尬,比如法学、医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技术、环境工程、生物工程等。

在选择时,紧盯热门不如参考由教育部公布的专业就业状况、社会调查机构的相关数据、专业所在高校的就业情况、专业行业的统计数据、招聘网站的供求情况等。

但同时,也要注意社会对不同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并不平衡,这些专业的供求状况,在不同学校、不同学历层次的表现不一样,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第5篇:制药工程专业就业方向及前景范文

关键词:UCINET;社会网络;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7.080

教育作为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之一,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无论在哪个国家,教育部都与社会发展、经济、科技等各方面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与此同时,其伴随的就业问题也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焦点。大学生毕业率不高,工作不理想,专业与工作难对口这些都是促使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2016年我国春季求职期竞争指数从2015年01月的26.1上升至48,一年间增长了近一半,其中国企职务的竞争指数已达到63.4,成为竞争最激烈的求职岗位。本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旨在缓解大学生就业问题和提高高校教育模式,通过调查大学生主体的课程偏好结合市场发展、专业前景,为高校课程设计提供便利。

1大学课程安排研究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发展以及各大高校的不断扩招,我国毕业任何数不断上涨,2016年本科毕业生为765万人,加上中职毕业生,人数已高达1200多万人,“就业难”形势加剧。本文采用的社会网理论的愿景是沟通个体行为与集体行动的鸿沟,穿越结构与行动间的屏障,架起微观现象与宏观现象之间的桥,最后能将个体与集体间的互动过程放在一个模型中加以解释。通过从市场需求、自身兴趣和个人行业发展前景三方面进行分析,对于以上三者的网络进行整体分析。自身兴趣和个人行业发展前景依托于学生的主观意愿,因此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选取三个班级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数据收集。

2市场需求

数学专业作为一门基础的理学课程,为其他行业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无论是金融经济、化工制药、建筑工程等各行各业都离不开数学,都依托数学的理论基础去简化问题、解决问题。同时,随着21世纪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数据储存管理和分析处理必将成为就业市场的主流。例如,利用数学模型去处理大数据,将数据简化后再以供使用,此过程还可依托计算机去缩短时间。据相关调查可知,在大类为30的理学专业里,数学专业的就业率排名第八,以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为主要人才需求地。其中,需求量最多的行业为新能源占总比的20%,其次是互联网行业占20%,然后是计算机行业为16%。

3自身兴趣

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14、15级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三个班级的学生进行数据收集。问卷为8道题的问卷,则每道题就会形成一个网络,统计结果如表1。

以上数据主要为自身兴趣网络下的相关因素,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主要以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为主。选修课多由个人偏好进行选择,同时授课老师的教学方式、管理制度、评分制度也是学生选课的一大考量,本文仅从学生自身兴趣这一层面进行分析。

4个人行业发展与自身兴趣的相关性分析

一般高校毕业生面临着考研、就业、出国留学等三大选择,这三大选择之下还有很多细致的分类,例如就业的话,再往下又可以细分创业、公职人员、私营企业等,但大类只有以上三类。2016年安徽财经大学12级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出国2人,考研16人,其余同学全部就业。因此,就目前看来毕业生的主要发展前景以就业为主,其次是考研,然后是出国。通过问卷对14、15级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同学调查结果分析选择考研的同学所占比例最大,为75.4%。

根据分析所得的相关性表2可知,整体而言,一名研究的行动者自身兴趣的偏好对于其个人行业发展是显著相关的。

5整体网络分析

考虑到样本容量为126,不适合一次使用UCINET进行分析,故各抽取男生样本11个,女生样本11个,构建一下22×22的矩阵,进行分析。

5.1聚类分析

输入矩阵,运行UCINET得图1。

5.2中心性分析

中心性是一个重要的结构位置指标,是评价的关键。中心性分为三种形式:程度中心性、亲近中心性、中介中心性。在一个整体网络中,越是处于网络的中心越可能提供更高的专业素养,其影响力越大,相应的地位也越大。中心位置常用“度数中心度”来衡量。而中间位置反映了某个课程对其行业的影响能力,常用“中间中心度”来衡量。

输入矩阵,运行UCINET采用对称性图形做法得图2、3。

若保留具方向性图形,则得图4。结果第一列为节点名称,第二列为外向度中心性,第三列为内向度中心性,第四列为标准化程度中心性,第五列为标准化得内向程度中心性。

6总结

通过整体网络的研究,针对安徽财经大学数学与应用专业的课程设研究,应该以实践与考研为首要,明确培养方向,将培养目标与各类行业的需求相结合。在设计学生相关专业课时,考虑研究生学习的需要对于课时、学科、教材三方面进行主要考量。对于实践课程的提供,应该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与企业合作去提供具体工作以供学生实习,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同时,结合实际市场实际需求情况,从整体进行分析,对于学生的就业问题除了一些必要的就业指导类相关课程,高校还可以增设一些考试指导课程,在最大程度上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便利。对于数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就是信息匮乏,这方面高校可以通过完善就业平台建设来解决。

⒖嘉南

[1]罗家德.社会网分析讲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

[2]孔环,李晓.大数据时代数学专业就业前景分析及培养研究[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6,(03):5457.

[3]胡芳.复杂网络节点中心性多元评估与社团探测新算法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4]付立东.复杂网络中心性度量及社团检测算法研究[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

[5]平亮,宗利永.基于社会网络中心性分析的微博信息传播研究――以Sina微博为例[J].图书情报知识,2010,(06):9297.

第6篇:制药工程专业就业方向及前景范文

[关键词] 创新型人才 人才培养方案 平台 模块 课程群

现代生物工程技术是当今世界科学发展中极为重要、极为活跃的科学领域,尤其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进展迅速,连同近年来该领域又逐步发展形成的蛋白质工程、生化工程技术等,已在社会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

郑州大学在原有“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开设及建设的基础上,于2007年起设立“生物工程”本科专业。该专业的设立不但将对河南省生物工程与技术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学校的学科建设也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到郑州大学工程学科的综合实力。2008年郑州大学将“生物工程”专业列为全校“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试点专业,要求在原有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对“生物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完善,并将相关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进一步进行整合,制定出新的培养方案。生物工程专业旧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在专业开办申请时参考教育部生物科学与生物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拟定的“生物工程专业规范”的基础上制定的,为此我们根据学校课程体系改革的精神及要求,结合学科发展特点、国内外生物工程技术发展现状、趋势,以及郑州大学生物与工程技术学科的实际,对该专业的课程体系框架及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建设,以期满足生物工程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认真组织调研,学习国内相关高校开展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经验

在明确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的目标和任务的基础上,我们对国内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及部分地方特色高校开展课程体系改革的经验与做法进行了认真地调研和分析,重点围绕生物工程学科发展和技术进步对专业教育带来的影响、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与教学内容的整合重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教学模式探索、生物工程与技术学科教学方法改革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总结。通过调研,负责“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的老师及教学委员成员深受启发,对充分学习和借鉴各高校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各项成果、经验,以及进一步明确专业办学方向、理请办学思路,明确生物工程专业模块设置方向等具有积极意义。

二、瞄准学科前沿及国家生物产业发展政策,明确专业发展方向

随着生物工程与技术学科的迅速发展,其在国民经济建设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生物工程技术广泛应用于医药、农业、能源、环境等行业,发展日新月异。2007年2月28日,国务院召开“十一五”期间高技术产业和生物产业发展问题研究会议,强调“十一五”期间,要把加快发展生物产业放在突出重要的战略位置。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环保等行业,加强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强化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技术产品,培育一批大型生物企业和生物产业基地,使生物产业真正发展成为增长速度快、质量效益好、带动效益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整合教学内容及知识点,确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体系框架

基于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于,掌握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科学原理、工艺技术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能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在充分借鉴国内其他高校经验与做法的同时,我们对原有课程的教学内容、知识体系进行了认真整合。

1.原有教学内容及知识体系存在的问题

问题主要反映在实践实习教学环节及课程体系结构两个方面。前者有:(1)实践教学环节形式单一。主要是分散的课程实验,缺乏集中安排的课程及专业综合实验、专业课程设计及各种实习、实训等;(2)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基地数量严重不足,急需加强建设以满足实践实习教学;(3)实验教学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比例偏少,需要进一步增加。(4)没有完全建立独立于理论教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实习环节需要进一步加强。尤其是与生物技术专业相比,生物工程专业办学需要进一步与企业密切联合。

在课程体系结构方面,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包含有必修课(含公共、学科基础及专业必修课)、限选课(学科基础及专业限选课)和选修课,总学时和学分分别达到3410学时和182分。必修课过多(尤其是大平台课),选修课较少。必修课学分比例甚至达到60%以上,挤占了学生对专业及其它课程的自主选修学分。同时,大量的课堂教学也同样挤占了学生对其它课程自主选修,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和发挥,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采取有效措施,推进知识点整合

在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我们考虑了学校有关文件精神要求、其它高校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以及学科本身特点。具体措施有:(1)知识体系重叠部分前移讲授。根据学科特点,召开课程体系论证专家会议,充分征求教师和专家意见进行调整。(2)公共基础平台课进行尝试性改革。压缩部分课程学时、学分等;(3)对生物学基础课程进行整合。根据专业特点,将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整合为普通生物学开设,增加专业选修课比例,学科群课程增加前沿性、应用性课程比例,多学科知识点重新梳理、衔接,强化实验实习环节,以及将课堂教学与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结合等。(4)明确各门课程在培养计划中的地位与边界,界定各门课程的讲授范围,避免课程之间的重复和脱节,注重学科知识的综合性与实用性,注意学科间知识的衔接、推进、渗透及有机联系,克服课程之间的松散性,压缩、删减课程重复和内容陈旧的部分,将新的理论、方法和先进的科技成果引入课程教学内容。通过课程教学内容的科学设计与合理编排,培养专业范围宽、基础知识厚、综合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3.教学内容知识点及人才培养方案体系框架的确定

参照教育部专业规范重新梳理知识体系及知识点,明确生物工程专业共有的100多个知识单元。这些知识单元分属于不同的专业知识领域,同时开设理论课并配备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以加强学生创新、动手能力培养。这些知识领域包括基础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工程制图、发酵工程、化工原理、细胞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与分子生物学、生物分离工程、生物工程设备、生物反应工程、发酵工厂设计概论等。

四、按照培养目标和学科发展特点,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生物工程学科发展迅速,其中生物制药、发酵工程领域在整个生物技术产业中产值及行业规模较大,从就业和学科前景来看,我们计划设置上述两个专业模块,即生物制药模块(服务于制药领域)和发酵工程模块(技术服务于多农业、能源、环保、制造等多个领域)。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新的培养方案设置要求,我们按照“平台+模块+课程群”的体系制定出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培养目标

生物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掌握生物工程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科学原理、掌握生物制药或发酵工艺技术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能在生物制药或发酵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二)专业培养基本要求

专业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生化工程原理、生物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生物技术与工程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宽泛的文化知识、较高的文化素养,不仅具备从事本专业领域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质,而且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现代生物学、生化工程原理、生物制药或发酵工程领域核心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在生物制药或发酵工程领域从事工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基本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开拓创新精神;熟悉生物工程技术及产业发展有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当代生物工程技术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掌握生物工程技术领域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专业模块方向设置及主要课程

1.生物制药模块

主要课程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免疫学与抗体工程、生物反应工程原理、生物技术制药、发酵工厂设计概论、生物工程产物分离技术、药学概论、生物化学综合实验、分子生物学综合实验、生物信息学、生物工程设备、实验动物学、工程制图。

2.发酵工程模块

主要课程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环境微生物学、生物反应工程原理、微生物生理学、发酵工厂设计概论、生物工程产物分离技术、仪器分析、生物化学综合实验、分子生物学综合实验、生物信息学、生物工程设备、微生物学综合实验、工程制图。

“生物工程”专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除包括上述模块设立外,特别注重减少课堂教学总学时数,通过精选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等推动创新型教学及人才培养。规定本专业须修满指导性教学计划中规定课程学分173学分,其中平台课95学分(比例54.5%),模块课5分(34.0%),课程群1分(比例11.0%)。使得课程体系结构更为合理,更加有利于将学生从填鸭式的课堂教育中解放出来,对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生物工程类人才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卢碧林,张敏,毛治超,等.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研究[J].高教论坛,2006(4):59-61.

[2]韩雅莉.生物技术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3(S2):90-93.

[3]易自力,周朴华,曾宝成,等.生物技术本科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J].中国农业教育,1999(7):46-47.

[4]李庆杨,李明宇.高等学校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8,10(1)37-38,46.

[5]龙健,乙引.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创新探索[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5,(S):221-223.

第7篇:制药工程专业就业方向及前景范文

关键词: 生物技术专业 目标定位 教学改革 综合院校

21世纪生物产业成为继信息产业之后世界经济中又一个新的主导产业,生命科学及生物技术的重大突破正在迅速孕育和催生新的产业革命。近年来,高等院校尤其综合性大学纷纷设置生物技术专业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生物产业人才的需求,但是,在专业设置上存在着明显的“生源需求导向”,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是“模糊的复合型”,在教学上倾向于重理论轻实践。上述问题的存在制约了生物技术专业整体的建设与发展。尤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等教育的目标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因此,综合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和教学改革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1.综合院校生物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和目标

近年来,我国综合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在教学上更多地沿袭了学历教育的教学方法,始终未能彻底摆脱学科型教学模式的束缚,成为传统本科教育的“翻版”。因此,积极探索符合综合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

1.1课程体系开发的思路和目标

课程体系建设中,要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观,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广知识、强实践”的培养目标,向“多元整合型”方向发展,形成一种“多元整合”的课程观。主要改革思路是:注重生物技术与产业化管理相结合,增强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形成模块化、弹性化的课程体系,适应行业和社会对应用人才规格多变的需求。要改变传统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方式,开设以上游应用技术为背景的模块化专业课程,如生物制药技术、食品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基因工程药物等;同时,增设以“下游工程”为背景的营销、物流、管理等经济管理类模块化专业课程。模块化专业课程的设置,能够让学生以行业需要为主线,将所学的知识串联起来,构建相对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另外,还需开设关于生物技术前沿的讲座及与生物技术相关的法规、知识产权等弹性化课程,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生物技术及其相关产业管理的需要。

1.2实践教学建设的思路和目标

要改变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思路,使生物技术教育向实践应用方向发展,实践教学建设就要紧紧围绕生物技术产业对“双料人才”培养的要求,按照认知实习模块、基本技能训练模块、技能强化综合训练三个模块的特点,构建由实验实习、专业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系列所组成的新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并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具体可重点考虑以下实践教学环节:(1)生物技术产品的生产、分析检测;(2)生物技术应用性科学试验与技术推广工作;(3)生物技术产品的市场调查及前景预测;(4)生物技术产品的营销和物流管理;(5)生物技术企业的生产运作管理、信息与技术资源管理与质量管理,等等。

1.3注重教师综合能力发展和引导

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引导作用,专业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首先是学生将来从事本专业岗位的“榜样”,然后才是教育者,而只有“复合型”教师才能够胜任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工作。学校应该重视专业教师的全面发展,努力加强“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参加教师“岗位”技术培训和进修,保证知识技能的不断更新;鼓励教师参加与岗位相对应的技术等级和技术水平考试;鼓励教师参与应用型课题的开发与研究,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复合型”队伍的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学校应把“复合型”师资建设作为一项长期性工作来抓。教师自己也要抛弃过去的简单理论教学的短期行为,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加强理论和应用的结合。这样教学才能有特色,教育质量才能有保证,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欢迎,才是综合院校生物技术专业长远的生存和发展之道。

2.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

2.1人才层次定位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对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是有层次和类别之分的。传统学科型教育在人才层次定位方面有自身的特点,学科型高等教育以学科建设和发展作为专业改革和建设的出发点,培养目标突出“学术型”人才层次。但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这一目标要有改变,要以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围绕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的需求开展专业教学建设,培养目标突出“理论﹢应用型”人才层次。综合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的人才必须适应时展的要求,紧密依托行业或企业,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因此,综合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层次定位应立足于培养高素质的理论应用型专门人才,这既不同于研究生阶段培养的“学术型”人才,又不同于高等、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操作型”人才。对于有兴趣、能力,愿意以后从事生物技术研究相关工作的学生,要培养他们成为“学术型”人才,除了具备理论应用型专门人才知识体系,还要把握生物技术研究前沿和总体进展。

2.2知识结构和素质能力定位

我国生物技术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重研究、轻应用”,不能形成“科研—商业化”的良性循环[1]。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人才大多不懂生物技术,同时专业的“学术型”人才又不懂市场开发。据权威人士估计,我国在生物技术领域中,“上游开发”仅比国际水平落后3—5年,而“下游工程”却至少相差15年以上[2]。改变这一状况,需要大批既熟悉生物科技知识,又熟悉产业化诸多环节的复合型“双料人才”。因此,学生在学习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还应学习法律、企业管理、市场调查与预测、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工商管理专业类的知识,让在校学生具有复合型人才所需的知识结构。综合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素质能力定位的依据是人才层次的定位。为了适应“上下游工程人才”培养的需要,学生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广博的知识素质、较强的能力素质和健康的身心素质;了解、掌握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具备外语、计算机、法律、管理和经济应用文写作基础;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3职业取向定位

有些综合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职业定位只针对某一单独的岗位,例如食品发酵领域。随着社会人才总量的不断增加,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相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主要为高层次生产或管理人员;对于一线操作任务,出于自身经济利益考虑,企业多由高职或中职生来完成,对本科毕业生的需求有限[5]。因此,职业取向定位的狭窄性,给学生的就业方向造成了一定的模糊性:在生物技能工作岗位竞争不过高职生和研究生,在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岗位又没有明显优势。为了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就业灵活度,职业取向定位必须有明确的行业依托,即根据行业特点和要求,针对相关岗位确定职业岗位,例如,可以与农业、食品、药品、发酵、园艺、环保等行业或领域相结合。这种面向职业岗位的人才定位,既可避免人才培养目标上的“模糊不清”及“重理论带来的不适用”等不足,又能够培养出真正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岗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并能够让学生以行业需要为主线,将所学的知识串联起来,构建相对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另外,还需开设与生物技术相关的法规、知识产权等弹性化课程,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生物技术产业管理的需要。

3.南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和教学改革的实践

南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自设立以来,经过近几年的改革与发展,通过不断探索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和深化教学改革,生物技术专业课程建设走向了健康发展的轨道,现已成为定位较准确、特色较鲜明的专业。

3.1培养目标

根据对南通市,以及长三角地区的生物技术及相关行业人才需求情况调研,结合我校的专业优势和条件,我们对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层次、知识结构、素质能力和职业取向等方面都进行了准确的定位,并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鲜明的专业特色。具体而言,我校目前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符合南通市,以及长三角地区生物技术及相关产业需要、具备基本从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掌握现代生化技术及产业化科学原理、工艺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能在生物化工、生物发酵、生物制药、药物分析、环境治理及保护、食品加工及制造等相关领域从事开发、生产、检测、营销、运输、仓储、配送、管理或科研辅助等工作的理论应用型专门人才。近年来,我校生物技术专业总体质量和综合素质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学生的从业单位反响良好,初步树立了生物技术专业在本行业中的名声。

3.2教学改革实践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既要考虑知识的衔接及其先后程序,又要符合教学规律、循序渐进规律、因材施教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等;既要通过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实践实习的改革,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融为一体,又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高质量的专兼结合、校企互通的能工巧匠型教学团队。

3.2.1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必须体现职业生涯发展目标,要尊重学生基本学习权益,给学生提供多种选择方向,使学生获得个性发展与工作岗位需要相一致的职业能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我们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分成三大部分:职业基本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其中,专业拓展课程是我们今后课程体系改革的重点。在专业拓展课程的设置上,结合我校为综合性院校的优势,我们鼓励学生选修以企业管理、市场调查与预测、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概论和经济法等经济专业为主的其他学院的课程,或要求辅修取得这些与生物技术应用相关专业的第二学位,完善生物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的知识体系。

3.2.2实践教学改革

目前,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明显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倾向。为此,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在加强实验室硬件建设的同时,从实验的内容、方法和管理改革入手,强化实验的考核、认知实习和顶岗实习,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

首先,增加投入,改善实践条件。尤其近几年来,我们利用生物学作为学校申博的支撑学科优势,积极争取国家和学校资金,来改善生物技术实验室的设备。我校现有的生物技术专业实验室存设备齐全,基本能够满足与生物科学相关实践实验教学的需要。

其次,借助外部资源,实行资源共享。生物技术专业属于高投入专业,实验设备等各项投资大,尤其是代表上游生物技术发展的基因工程领域学科的实验仪器特别昂贵,在现有办学体制下,对于一个地方教学研究型高等院校,短期内通过筹资方式解决实验室经费不足问题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我们在仪器购置和实验课程的设置方面并没有简单照搬研究型院校的实验室建设模式,而是整合学校内部及外部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例如,有些大型精密仪器使用就是借助医学院实验室;与生物技术相关工程设备借助机械学院,借助校企合作平台,采用“共建共管共用”的运行机制,不断开辟新的校外实训基地并长效运作,现在我们已经与南通百奥制药有限公司,南通伊士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海门联海生物和江苏赛奥等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多家知名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

最后,合理调整实践教学计划。综合院校生物技术专业重点应突出理论应用技能培养,达到这一目的,应保证有一定时间参加社会实践和实习,并能在生产实践中得以应用。为此,我们建立了实践见习,科研导师,毕业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在大二就开始,通过前一年年在校学习基本理论知识及基本操作技能,适时到实践实习基地进行短期训练,大三时学生在前两年学校理论学习基础上,选择导师,参加导师的科研工作。在辅助导师的科研工作中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对生物技术专业的兴趣。大四的毕业实践,是我们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老师提供研究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毕业论文研究课题,通过老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大大提高了毕业实践的效率。在长达半年多的实践中,学生切实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这些实践练习,有效缩短了由学生转化为职业人的时间,使我校毕业生大多能较快进入状态,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4.展望

近年来,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际上很多重大成果的出现,都与生物技术密切相关。国内的生物技术产业也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起飞阶段,要使科研成果以最快的速度转换为生产力,我国迫切需要大批既熟悉生物科技知识,又熟悉产业化诸多环节的复合型人才。虽然我国生命科学学科目前每年有四五万名毕业生,但是由于生物学科仍然采用传统意义的学科分科和专业分支,教育模式和知识结构并没有相应更新。“下游工程人才”培养的缺位,已成为制约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瓶颈,这就要求综合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应重新审视和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时俱进地进行教学改革,让在校学生能够向复合型人才靠拢,以便更好地适应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对新类型、新能力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第8篇:制药工程专业就业方向及前景范文

前不久医药行业内举办的“全国医药职业技能大赛”的结果引起了记者的深思。从技能大赛上看,我国医药企业中的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目前,我国的高级技工人数只占技工总数的3.5%,与发达国家40%的比例相差甚远。这一数字实在让人吃惊。当我们分析其原因,却不难发现,几点原因造成了这种技能型人才短缺的现象。其一,社会片面强调学历,忽视实际操作能力。中国自古就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而现行教育体制又存在重学历教育,轻技能培训的弊端,高技能人才评价、激励及流动机制亦没有系统形成。在传统的国有企业中,工人编制和干部编制更是泾渭分明,因此很多家长不愿意孩子从事技能型职业。其二,社会及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支持不够。比如,部分职业中专希望学生能通过参加药厂、药店的实际工作来提高技能,但很多企业因经济效益问题拒收职业中专学生实习。其三,医药职业教育模式尚未健全,且现行教材跟不上技术更新,这不利于培养高职生的职业技能。

记者不由把目光投向医药产业发展环境良好的上海。上海医药集团的重组曾轰动一时。重新组建后的上药集团雄心勃勃,提出了实现整体上市、打造中国医药航母的发展战略,并向“实体化、公众化、国际化”目标挺进。为实现这个宏伟的战略目标,就必须更注重吸纳各种医药人才。在记者和上海众多医药企业的接触中,谈及培养更多技能型人才对推进企业发展的作用时,都深表认同,承认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并无一例外地提到了一个名字:上海市医药学校。特别是最近5年,这所中职学校以超常规思维构思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超常规的发展,其独具特色的校企合作经营模式与企业直接接轨。无论是人才培养,还是职业培训,无论是制定行业标准还是进行双证融通,无一不和医药企业息息相关,其扮演的角色远远超出了一所传统职业学校的教育模式,真正实现了教育与社会的融合。这种“教育”不是单纯的学校教育,而是更广义的教育。这样做的直接结果就是和社会及医药企业零距离接触!对于这样一所特色鲜明的职业学校,记者更愿意把它定义为企业去采访,而这所学校的校长陆国民,也是致力于与企业家握手的人物。5年来,他不断创新的办学理念把药校带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这种不断创新的经营理念与企业的创新经营如出一辙。

医药产业方兴未艾为中职医药教育提速――以培养优秀人才为基石,实现跨越式发展

不久前,陆国民校长获中国发展战略研究会“中国百名基层战略创新杰出人物”金像奖。这种荣誉颁给一所学校的校长,这还并不多见。可见,上海市医药学校的办学理念确有其独特的地方。

陆国民的思维十分超前,对目前医药产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分析得也很透彻。他说,依托上海医药产业的这个良好发展环境,职业教育也将有非常好的前景。从国际产业分工的角度来看,中国已经显现出成为制造业中心的趋势。从国际产业转移的角度来看,中国技术产业转移得比较快。上海社会经济规划纲要中,把生物医药产业由高新技术产业变为战略发展产业,以中药产业为先导,大力推进中药的现代化等等。这一切,都为中职医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当然,陆国民很清楚,作为中职教育本身,其中心点就是为社会、为医药企业培养实用型的优秀人才,做到这一点的基础上,才能在内涵和外延上不断地延伸,不断地向新的领域探索。作为上海市唯一的医药职业中等学校,上海医药学校20多年来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人才,特别是近5年来,超常规的发展―举奠定了其在职业教育领域的重要地位。在过去的两个三年发展规划中,上海市医药学校成功地跨越了三个发展台阶。由A级学校到上海市百所重点建设工程学校,由百所重点建设工程学校一举成为国家级重点学校。这充分地证明上海药校取得的成就,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同时,上海药校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特色学校。在精神文明、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不可否认,无论对于哪个行业来说,要想有丰厚的产出,就必须有巨大的投入。5年前陆国民来到药校接过校长这个重担时,其情形不亚于接受一个陷入困境的国有企业。如何才能扭转颓势,转换机制,打开一个新的局面?陆国民以一个企业家的魄力大刀阔斧进行改革,首先,是投入。他说,作为一个职业学校,如果学校的软硬件不能达到一流,又怎么能吸引更多的学生来接受良好的教育呢?5年的时间,上海药校对学校的办学、师资各方面都作了很大的投入。如今,学校的建筑面积从1.5万平方米达到了3万平方米,专业教育人员从39位发展到143位。学校师资结构已形成以双师型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的一双三高型师资,特别是专业老师为主体,成梯度发展的高质量师资队伍。对师资队伍的培养,学校每年都会送8-10位老师去国外学习。在目前的师资队伍中,取得加拿大、澳大利亚师资资格证书的就有18位。还有一个最显著的变化是在校生的规模。2000年时,学校学生只有1000多人,现已发展到职前8000人、职后3000人的万人学校,在上海工科中职学校中是规模最大的。陆国民再―次强调这是得益于生物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更多的人才所致。从2000年开始5年的投入就累计投资8000多万,在26年的办学历史中还从未有过这么大规模的投入。陆国民对记者透露,学校最近又启动了上海市生物技术制药公共开放实训基地,工程投资2000多万,

将在年底完成这个基地的建设。

陆国民坦言,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把握机遇的同时,也要正视各种挑战。如何把握机遇,陆国民思路很清晰,他说,现在的职业教育发展迎来了一个最好的时期。上海发展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也发展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中职做精,高职做强,如何审时度势抓住机遇,趁势而上,只有用“用未来决定现在”的战略做指导思想,才能顺利实现学校的转型,并从外延到内涵,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从规模扩张型到质量效益型,从普通的学校发展成为精晶学校,这是我们现在的机遇。谈到面对的挑战,陆国民也很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的不利因素。其一,经济的发展给职业教育带来了各层面的深刻挑战,不进则退,要捕捉这些经济发展的取向,必须跳出行业看行业,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学校看学校。其二,急剧下降的生源挑战,普职比现在为6:4。所以在招生规模上还是有困难,那么必须在精的内涵上转型。其三,管理方式的挑战。如今国外优质的职教资源、优质的培训机构纷纷进入中国,对中国的职业教育既是一个挑战,又是一个合作的机会。如今职业学校的校长如同企业家一样,在某种程度上必须战战兢兢,用对策略做对事,既要从战略上把握正确的方向,又要从战术上精细管理。

校企合作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双证融通、标准制定与企业亲密接触

与企业保持紧密联系,并为企业输送应用型人才,这对于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来说,并不是很难的事情,也是基本应该做到的事情。但在培养优秀人才的基础上,突破传统教育模式,与企业展开各种形式的合作,大胆尝试职业教育的最外延领域,这就十分不易了。在这一点上,上海市医药学校在上海乃至全国中等职业工科学校中可谓独树一帜!

当记者问及为何众多生物医药企业对上海市医药学校的学生如此认可,并积极主动地与学校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陆国民十分自信地说,因为我们有着更加开放的形态,有着更加超脱的眼光,有着更加贴合企业实际经营的职业教育,理所当然会受到企业的青睐!

几年来,在摸索中前进,在前进中完善,上海市医药学校的校企合作越来越成熟,效果也越来越显著。周淑琴副校长向记者讲述了这种校企合作的详细内容。首先,对于上海市医药学校的学生,从一入校开始,就决定了未来进入企业是如何的定位。现在挂牌医药基地的企业有60多家,直接接受学生实习的有500多家。学校以“就业为导向”,以“满足学生、家长和用工单位的需求”为目标,实现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的无缝对接,使学生当年一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并提前一年被用工单位“预订一空”。尤其是学校推行的“双证融通”的劳动就业准人制,把取得职业技能证书作为学生毕业必要条件之一的措施,使95%以上的应届毕业生取得了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工种)的中级职业资格证书。

提起“双证融通”,陆国民说这是药校花了很大精力来做的一件事情,这也是很有意义的事情。陆国民自上任后就开始做积极的探索,把职业技能的模块渗透到教学当中。推进双证融通,成功地进行了5年。陆国民自言其间走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把社会的证书引进到学校这个体系当中,也是初创阶段。第二阶段,把社会职业资格培训体系和学校的职前教学体系双轨并行。就是在完成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再加一个职业资格培训体系。第三个阶段,已经成功地通过学分制和课程改革,进一步进行课程整合,个性化教学、既能拿到毕业证书,也能拿到职业资格认证。

通过连续5年推行“双证融通”的劳动就业的准人制,为和高新技术产业相匹配,上海药校把取得中级职业资格考核证书作为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之一,真正实行“双证融通”的劳动就业准人制。实施这一计划的5年来,毕业生当年获得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合格率均达95%以上。目前,学校已开展了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认可的医药商品购销药物制剂、化学合成制药、药物分析、中药和生物技术制药等六大工种的考核资格。这一举措减短了用工单位和毕业生的磨合期,减少了用工单位的培训经费的支出,因而备受学生和企业的欢迎。4年来的实践证明,“双证融通”使学生在毕业时既能够获得学历证书,又能获得与之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不仅增强了学生就业的竞争力,还增加了学生的发展后劲。很多学生毕业后,迅速成长为企业的技术骨干。

不但如此,上海市医药学校还按照上海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双证融通”的要求,依托医药行业协会力量,建立医药六大类职业标准和题库,使学校教学内容和岗位需求零距离,使学生走上岗位就能运用在学校中学得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周淑琴副校长向记者介绍说,积极尝试建立职业标准,这是对学校的一个大胆挑战。目前能扮演这种角色的职业学校少之又少。首先职业标准是由上海市社会和劳动保障局制定的。上海药校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向社会与劳动保障局申请了几个职业标准的制定项目。包括固体制剂、液体制剂、固体发酵。从职业的名称、定义、概况、培训大纲、考试大纲到试培训等都做了详尽的制定。等级为中高级技工、技师。这种证书在企业是受欢迎的。开发组是由专家牵头,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制定的职业标准,这些标准跟企业的岗位、操作技能是紧密接轨的。陆国民校长进而说,职业资格应有一个完整的体系,药校如今和上海化学制药、医药商业、中药、医疗器械等四大行业协会合作,创立了四大专业的中;高级职业标准,正在上报政府。我们在制定标准上,已经到了一个高的层次上,我们敢于尝试,敢于创新!

搭建四位一体的实验实训平台――职业培训教育让校长与企业家真正握手

校企合作,双证融通,职业标准的制定让上海医药学校和企业越走越紧。不仅如此,在上海医药学校的未来规划中,有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全力构筑四位一体的实验实训平台。陆国民自豪地对记者说,目前这一实训平台已经渐渐成型。上海市医药学校致力于做到上药集团最大的职前职后的培训基地、浦东新区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基地、上海市开放的公共实训基地、国家紧缺人才基地等四个培训基地。目前,前两个基地已经建成,第三个基地第―批已经进入,第四个基地――国家紧缺人才基地正在和全国医药教学研究会、中医药总局联合起来做。在陆国民的描述中,这四位一体的实训基地,将是上海唯―的集教学实践一体化,选择典型的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生产管理过程,管理要求以及‘隋景教学,仿真性的模式这样―个特征的实训基地。在未来,我们不仅有提升毕业生的技能水平,确保―流的教学质量,确保理念上超前于企业,而且有在实践上接轨于企业,标准上同步于企业,技能上适合于企业的四个特色的基地。这就是职前和职后教育的融合。

上海市医药学校培训基地已成为企

业培训人员的一个试验田。在陆国民提及的已成型的基地中,学校下属的上海浦东现代医药技术培训中心已显示出巨大成果。2003年培训和鉴定适应现代医药制造业的生物发酵工、生物提取工、制粒工、压片工、硬胶囊灌装工、药物检验工、化学合成制药工等中级工1200人、高级2]2200人,2004年培训和鉴定中级工1450人、高级工150人,2005年培训和鉴定中级工1620人、高级工180人,学员通过率达96%以上,自2003年以来,学校多次承办医药类高级技能大赛,2005年上药集团151名员工参赛浦东新区劳动局和社会保障局主办、上药集团协办,上海市医药学校承办的“浦东新区2005年医药类专业(高级)技能竞赛”,承担上海医药职工大学准高级培训300人,上海市药剂学校医药商品购销员培训86人,上海医药技工学校药物制剂培训90人,为复旦大学药学院培训药学专业学生255人。

为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学校本着“硬件要硬,软件要优”的原则,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近几年里投资1亿元,改善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其中投入近3000万元建设生物技术实训中心,成为34家上海市职业教育生物技术开放实训中心之一。实验实训基地符合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SP(药品经营管理规范)的要求,包括生物工程基地、化学合成基地、药品制剂基地、药品检验基地、药品物流基地、药品营销基地、中药制药墓地七大基地。其中,原料药生产实训基地能从生物药品的生产菌种培养、发酵、提取、干燥,到生物药品的半合成,生物制品的原材提取,药品制剂实训基地有设计典型、常见剂型的实训,有冻干制剂、液体制剂、固体制剂、外用制剂,从主、辅料处理到成品整个生产流水线,药品检验实训基地有化学检验、仪器检验、卫生学检验与生物效价测定,并根据中国药典(2005年版)和生物制品检验规程的要求,装备原料药、辅料、中间产品、成品所需的必备检验仪器设备,具备对药品检验人员专业技能培训、考核、资格鉴定功能。药品物流实训基地由实时检控系统和仓库组成,具有医药商品仓储、保管、养护管理等技能实训、培训、考核、资格鉴定的功能,生产辅助实训基地由空气净化系统、二级反渗透治水系统、仿真发酵培养电子模拟、仿真制冷系统电子模拟、仿真无菌空气模拟、仿真制剂模拟组成,对培训人员进行基础技能培养、培训前专业基础知识教育、相关专业操作的理性认识,以提高教育培训质量。

实训中心的师资力量十分雄厚,实训中心主任具有高级讲师、行业高级工、行业培训师的资格,能够进行实训模块的开发和技能实训指导。实践教学教师队伍人数达26人,专职教师21人,结构合理,教学能力强,其中80%以上人员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或中级职称,技艺操作类实习指导教师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超过20%,其余人员必须具有专业指导能力,并有相应的资格证书,每个实训基地都聘请一位生产一线的技师或者高级技师。

第9篇:制药工程专业就业方向及前景范文

[关键词] 高校扩招 金融危机 生物类专业大学生 就业 对策

一、高校扩招和金融危机背景下生物类专业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

1.高校扩招和金融危机的影响造成大学生就业难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近年来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困扰我国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自1999年以来,我国高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大招生规模,大学生规模急剧增长,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已经突破2500万,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22%,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迈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据教育部统计,2003年大学毕业生是212万,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人,到2010年将达到630万左右。尤其是当前受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和我国经济的周期性调整压力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慢,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正加速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从发达国家向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蔓延,对我国经济和就业产生严重影响,造成企业用人需求总量相应减少,可供给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将进一步减少,就业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加大。新的国际与国内形势对大学生就业无异于雪上加霜。

2.生物类专业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

生命科学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前沿学科,是社会科技发展的产物,在国家、社会的发展进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生命科学研究、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健康、食物、能源、生态、环境等重大问题开辟了崭新的路径,因此,生物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总会受到世人关注,这些都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学生报读生物学专业。由于过度宣传,生物专业受到热捧,引发“生物热”,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内我国已有200多所院校设置生物学专业,每年毕业生达几万人,由于专业的局限性,再加上我国生物技术产业没有发展到像美国等发达国家那样的规模,造成生物类专业的大学生暂时性过剩,就业形式更加严峻。相对于有些专业,生物专业大学生就业面狭窄,可供大学生就业的岗位少。

二、生物类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1.生物类专业大学生知识广而不专

从就业方向来看,生物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以到工业、医药、食品、农、林、牧、渔、环保、园林等行业的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也可进入科研机构或中等学校从事教学工作。但其中相关每一个职位,都基本上有对应的专业存在,你会受到生物制药专业、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的挑战,也会受到园艺园林、植保等专业的冲击。当去竞争同一岗位时,很难占到优势。

2.地区性差异造成中小城市就业率偏低

生物技术行业基本属于高科技行业,大城市经济发展迅速,相应的新需求不断增加,这为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可能性。中小城市在这个方面的发展则相对缓慢一些。据统计数据显示,生物类专业在就业求职的学生中,有80%以上的人选择在北京、上海及重要的省会城市工作,认为留在大城市对本专业及个人以后的发展都能提供更多的机会。以衡水市为例,衡水市就业市场对生物类大学生的需求不大,仅集中在教育行业以及为数很少的酒类、乳品等食品行业,生物制品公司规模小、科技含量低,难以吸引到高素质的人才。

3.生物类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生物类大学生自身的素质与企业的用人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有待进一步的提高。作为理工科的生物类大学生,虽理论基础扎实,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具备一些专业方面的技术,但是综合素质方面尚有欠缺,如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语言表达能力、营销理念、人文素质、应变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等。在现代企业中,对求职者除了要求专业知识扎实,更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以适应企业的发展,而这些综合素质的锻炼正是被生物类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最容易忽视的,许多企业将招聘的重心转向具有相关工作经验的生物类人才甚至其它专业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生物类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解决生物类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建议

1.根据自身优势准确定位,未雨绸缪

针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生物类专业毕业生应克服困难,顺利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就业机会,而不是怨天尤人、丧失信心。应树立不断完善自我的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首先,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对自己进行正确的定位,做好初步的职业规划,沿着制定的方向,不断完善自己。比如对于有志从事研究开发工作的生物类专业大学生,应积极提高自身的科研素质,在校期间争取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努力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实验技能。其次,要积极关注学科发展动向,广泛阅读专业相关文献,为自己将来要从事的专业方向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将来准备从事教育事业的学生来说,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表达能力、良好的教师基本功是在大学期间必须着重培养的;如果对生物产品营销管理有兴趣,除了要学好本科阶段的专业课程外,还应锻炼自己的工作组织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同时适当地增加营销管理方面的知识,这样在将来的求职中才有可能争取更多更好的机会。

2.考研深造是缓解就业压力的一条途径

生物科学专业的科技含量要求较高,因此对于这个学科的学生来说,选择继续深造对于以后从事专业的科学研究也是有必要的。若要进入本专业的科研院所或生物领域的企业,行业所需要的人才,必须具备很强的科研能力,而这是大学生在四年本科生涯后根本无法具备的素质,所以,考研也成了生物专业专业绝大多数人的选择,基本上每所大学的生物类专业学生至少80%选择考研深造,考研率都在30%以上。

3.未来的展望

随着21世纪的到来,全球人口、环境、食物、资源与健康等社会问题日益严重,解决这些问题要依赖生命科学研究的进步。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等一批新兴产业正在快速形成,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把生物产业作为战略产业重点发展,目标在2020年,全国生物产业增加值突破2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以上,成为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和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作为一个发展迅速的潜力专业,生物学专业的前景还是很令人期待的,生物学专业人才的就业前景广阔,随着生物产业的快速发展,相信不久的将来,生物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将会激增,生物类专业的大学生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赵楠.新的就业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意识的调查与分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8(3):134-136.

[2]高琼,赵海燕.生物科学类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与就业指导[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2):33-36.

[3]熊毅,李英伟,李燕燕.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32(2):56-59.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