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双师课堂技术方案范文

双师课堂技术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双师课堂技术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双师课堂技术方案

第1篇:双师课堂技术方案范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企业课堂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40-0048-03

【作者简介】颜梓,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湖南长沙,410128)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原理。

随着21世纪的来临,我国工业化飞速发展,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上升,职业教育在此期间承担技能型人才输出的大任。职业学校通过改革形成“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新制度,要求创新教学模式,以满足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需要。“企业课堂”是在此特殊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产物,它是一种在全新的高职教育机制下运行的教学模式,是将课堂搬到企业生产一线开展教学活动,将专业必需的理论基础知识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充分利用企业技术资源和设备资源,科学设计和组织专业课程学习的教学模式。[1]学生在实习期间,在实际生产环境中得到学校和企业双方导师的指导,完成学习任务。

一、现代职业院校“企业课堂”模式诉求

(一)利益共同体

通过调研发现:学校需要企业,企业也需要学校,但利益点有偏差。学校希望企业提供实习场地和实习环境,还希望企业全程参与实习期间的教学管理、教学研究、教学改革。而实际情况是,学与用脱节,用人单位抱怨学生动手能力差、服务意识差、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对学生的“三差”评价导致企业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企业只希望学校提供具有一定素质和熟练技能的学生顶岗实习,与校方的合作愿景大相径庭。于是,怎样调动企业积极全面地参与校企合作成了问题的关键。

(二)资源共同体

在校企合作难以获得新的突破的情况下,企业课堂顺势而生。企业课堂成为校企合作获得突破的载体,通过企业课堂,校企双方围绕共同培养实用性人才开展全方位合作。在建设校企利益共享机制的过程中,校企双方在综合考虑彼此发展愿景、成长性、规模、资源、能力等要素的基础上,达成深度合作的共识。建设企业课堂,有利于校企双方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以利益共享、互利双赢为合作目标,深化合作层次,在人才培养、教师发展、员工培训、实践基地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社会服务等层面开展全面合作。

(三)愿景共同体

应运而生的企业课堂承载着校企双方的美好愿景,双方共建“四个平台”:1.学习平台:通过企业课堂,发挥专业示范作用,培养企业实用型人才。2.培训平台:企业课堂是第三年实习教学基地、企业员工培训基地、教师下企业理论培训基地,是学生、企业员工、教师相互学习的基地。3.资源共建共享平台:设立企业课堂,是企业生产性实习资源与学校教学资源的整合平台,有利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4.新课程研发平台:在校企师资整合的前提下,通过企业课堂这一平台,发挥双方人才优势,结合行业需要,对于反复滚动修改人才培养方案,研究岗位新任务,研发新课程、新教材、新教案等都有重要意义。

二、现代职业院校“企业课堂”模式内容

(一)共研实施方案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2]依据这一意见,各专业指导委员会召开联席会议,出台本专业校企共建企业课堂方案,提交学校成立的国家示范校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讨论。领导小组在征求各专业部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各专业部的方案,拟定学校企业课堂建设总体方案,报校长会议讨论,最后由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决定方案的实施。根据建设方案,以校企合作理事会和职教集团成员单位为首选对象,确定各专业企业课堂教学点。校企双方签订共建企业课堂协议,根据协议,企业课堂设在企业的工作区内,面积不得少于45m2,学校按照教学要求配置相关教学设施,所有的教学设施、设备均由学校提供。

(二)共拟课程体系

校企双方根据协议,拟订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根据培养方案,构建企业课堂课程体系,尤其注重把校企文化互动列入教学内容。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参照岗位要求与职业资格标准,规范课程设置,优化课程体系,使学校的教学内容与企业的需求保持同步。[3]在企业课堂完成的课程一般为专业技能课和专业理论课,只有少量的文化基础课。在企业课堂完成的课程,是针对岗位需要设定的教材及教学内容。

(三)共建师资队伍

企业课堂需要的专业理论教师和文化导师由学校专业部派出,企业一线实践指导师由企业派出,教学过程体现“双教”过程。在培养“双师型”教师方面,除了引进企业中具有扎实专业知识的专家、技术骨干之外,还鼓励理论课教师不定期到对口企业参加顶岗实践锻炼,了解企业的岗位要求、工作流程等,多参加各种技能培训,从而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成为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4]企业派出的师资要全程参与所担任技能课程的教研教改,学校派出的师资要下企业顶岗锻炼,实现师资互通,资源共享。

(四)共定保障制度

目前学校酒店专业的企业课堂设在南沙大酒店和白云湖畔酒店,导游专业设在岭南印象园,外语专业设在白云宾馆,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专业设在松园宾馆。校企双方成立共管小组,专业部派出专人直接参与企业课堂的管理,制订《企业课堂教学管理章程》,该章程包括专业建设管理、教学行政管理、实践教学管理、学生学业成绩考核管理、教学设施管理、企业课堂班主任工作职责、企业课堂教师工作职责。一系列制度的建立,为规范教学奠定了基础。企业也派出专人直接参与管理,协助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现代职业院校“企业课堂”模式反思

自2013年以来,学校通过企业课堂启动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按照“课程开发理论学习(在学校由专家指导完成)―企业生产实践(在企业由师傅引导完成)―课程开发实施(师傅与教师合作完成)”的实施流程,四个专业部先期启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来带动全校其他专业课程的改革,目前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引人深思。

(一)现代职业院校“企业课堂”模式在空间发展上,由课堂延伸到企业

一花引来百花香,南沙大酒店企业课堂的建立,引来很多企业领导观摩学习,企业课堂作为校企联姻的新产物得到业内人士的青睐和肯定。目前,除南沙大酒店企业课堂外,还有白云湖畔酒店、岭南印象园、张家界大峡谷、白云宾馆、云莱斯堡酒店、松园宾馆、广州中心皇冠假日酒店等纷纷主动加入,与学校四专业部签订协议,建立企业课堂。

企业课堂是校企共建实习基地的内容之一,师生参与整个课堂的管理。南沙大酒店和白云湖畔、白云宾馆等企业课堂,基本实现了学生自主管理,上课时间的安排、学生的联络、课堂信息的等事项,都是学生自主参与的。这种把课堂直接搬到企业的做法,在企业影响广泛,尤其是企业员工可以到课堂观摩,为提升企业员工综合素质和专业理论知识开辟了阵地。

(二)现代职业院校“企业课堂”模式在能力发展上,锻炼了校企双方的师资

学校对于企业兼职教师吸引力差,原因大多为缺乏利益结合点,兼职教师无法获得校企合作带来的成果和好处。为解决这个问题,在聘任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的工作中,通过企业课堂等个人发展诱导机制,满足了企业一线专家发展的需要。有学者指出,“双师型”教师除了具备教学能力、教研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社会交往和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外,还应有特殊的素养要求,如行业职业道德、行业职业素养、市场经济素养。[5]企业课堂根据相关要求,要求企业资深人员完成相应的教学工作量。学校紧紧抓住这一机会,与企业签订了教师互聘合作协议,同时,学校安排了30名专任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有效促进了“校企互通、双向流动”。校企双方发力共建个人发展的诱导机制,极大地促进了校企双方师资相互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了双方师资的综合能力。通过教学课时的获利,增强了教学工作对企业专家的吸引力,形成了兼职教师的培养机制。同时,企业专家也向学校教师学到了教研教改的路径和过程,提高了企业专家的专业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这种校企师资高度融合后的直接受益者是学生和在企业受训的员工。

(三)现代职业院校“企业课堂”模式在规范发展上,校企合作编写了“专业教学标准”

南沙大酒店企业课堂“专业教学标准”研究团队,深入企业、学校,采用问卷、访谈和实地调查的方法,一方面调查企业对酒店专业和旅游外语专业人才的要求,另一方面通过学校调研,了解学校专业设置、课程规划、教学质量和师资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归纳学校在专业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企业的要求和专业建设的问题,学校数易其稿拟订了《全国中职教育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教学标准》和《全国中职教育旅游外语专业教学标准》,通过教育部审核并推广。

(四)现代职业院校“企业课堂”模式在信息发展上,校企合作开发了“工作岗位培训资源库”

学校与南沙大酒店企业课堂的任课教师合作开发了酒店工作岗位培训要点信息资源库。此前,南沙大酒店针对各个岗位能力出台了培训要点,在此基础上,学校派出专业教师常驻酒店,协助开发酒店专业岗位知识要点库。该要点库成为酒店专业实训信息资源,在旅游职教年会上得到推广。2014年6月7日,“酒店管理专业产教融合汇报展示会暨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培训基地授牌仪式”在南沙大酒店召开,此次会议把南沙大酒店岗位知识要点库作为全国酒店专业职业教育实习教学标准进行推广。南沙大酒店杨结总经理,就实习教学、岗位实训要点的研究形成做了专题报告,来自全国的近百名嘉宾参观了学校和南沙大酒店合作建设的企业课堂,国家旅游局魏洪涛司长充分肯定了此次会议召开的重大意义,认为此次会议很好地贯彻落实了国家关于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决定,其成果值得好好总结和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姜大源.世界职教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启示[J].职业技术,2008(11):4-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3]张严心.关于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思考[J].经济视角,2009(11).

第2篇:双师课堂技术方案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人才培养;思路

一、前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专科院校在综合实力达到一定水准后升级转型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转型过程中,这些学校面临着从专科向本科的过渡以及学术型向应用型的过渡。大学英语课程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大学英语人才培养的思路要始终以应用型为前提,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手段和模式,同时重视制度的建设,以及制度的执行力度和执行效果。我们要真正理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转变思想,在实际办学中采用和体现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新举措,真正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应用型大学英语人才培养的内涵

相对于基础性人才而言,本科教育应用型人才指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社会利益)的人才。应用型人才分为三类:创造应用型人才、知识应用型人才和技术应用型人才。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征:突出应用、中高级层次、知识能力素质互相协调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要有广度和深度,在能力方面要有操作能力、学习能力、组织管理、表达和创新能力,应以成熟的技术和规范为基础,具有某种岗位的职业技能技艺的运用能力,具有构建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的二次开发的能力以及科学研究的能力。从高校大学英语教育角度看, 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英语综合能力。《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三、应用型大学英语人才培养的举措

(一)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集合多方面的力量,包括全体教师的参与,校内外专家、行业人士、毕业生代表。对于纲领性方案要明确本科知识体系,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由于评价人才培养方案的是社会、毕业生和行业人士,所以它的制定要符合行业需求和社会需求。学校可根据本校学生英语水平和师资力量情况对英语教学自主确定更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改革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要加强基础知识课程,强化语言能力课程,增加专门用途英语,增设选修课程。应用型本科教学就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适当提高英语实践教育课时比例,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必须体现应用性,重视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的比重,本科教育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重一般应为6:4。加强英语实践与应用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利用英语知识和技能解决生产、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重要环节。

(三)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向

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方向,如,外经外贸英语、商务英语、财经英语、计算机英语、旅游英语、法律英语、新闻英语等。可以采用分层与模块教学,大学英语教育应针对不同专业的需求, 在学习通用英语的基础上, 逐步增加学科专业英语的学习, 如专业英语词汇、专业术语等, 以利于提高工作和学习中解决实际困难的能力。培养学生一专多能,同时要注重学生知识、人格、能力三方面协调发展。

(四)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教学内容要符合人才培养的发展需要,教师要有创新能力,应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如利用多媒体构建交际情境,丰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与学生深层次互动,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习与应用相结合。课堂上要积极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讨论式,达到学生与教师双向性、互动性、交际化,另外还要积极开展专题式、案例式、讨论式、实验、情景模拟等教学活动, 突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五)加强合作办学

合作办学要有国际和世界的眼光,注重专业和行业、企业的对接,注重合作教育、办学。合作形式多样化,变被动为主动,扩大专业的影响。合作的方向可以是国内、国际的企业,也可以是与政府多层面的合作。培养模式可以是2+1+1,也可以是2+2,实习和实训要分开,注重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设计,要有合作的良性互动。

(六)课程考试考核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室内闭卷考试外,为了突出专业性和应用性,大学英语课程考试考核方法可以寻求多样化。如在涉外环境中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环境进行实际英语应用来考核学生的语言能力, 或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专业到相应的涉外单位或岗位上实习, 通过实习中的表现和业绩来评定其课程成绩,也可以安排教师现场教学, 或在学校建立 “语言车间”, 如谈判室、咖啡厅、娱乐厅、翻译间等。应把英语听说等应用能力作为考查的重点, 如让学生分组讨论一个话题、阐述案例等。

(七)培养“双师”型教师

“双师”指“双能”,就英语专业而言,“双师型”教师指既能在教学一线讲课,又能做翻译等相关工作的教师,也指聘请到学校教学的行业的职业人士。培养“双师”型教师,可以派教师到企业挂职培训,也可以派往国外进行培训,了解行业及社会前沿对人才的需求。加强大学英语“双师型”师资的培养, 建设一支具有高水平的英语教师队伍, 是提高应用型人才英语综合能力的根本保障。

四、结语

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 也是人才教育的最终目标。为了实现与国际接轨和适应中国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人才培养必须突出人才的实用性和时代性,强化学生基础知识,拓宽学生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实力和综合素养,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歆.浅析大学英语教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策略[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1).

[2]张文奇.大学英语教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J].语言与文化研究,2011,(8).

第3篇:双师课堂技术方案范文

在整个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项目分为六个部分:明确任务/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做出决策、实施计划、检查控制、评定反馈。学生自己负责项目的实施,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不仅要理解和掌握项目要求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这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堂的实践与应用

职业学校实践课中分组教学的实施,使得学生分组协作的能力得到了培养,而项目教学法的推广,又使得学生创造力得到极大发展。下面以《制作技能节成绩单》课例来说明。项目教学实施过程。

2.1明确任务/获取信息学校技能节结束了,会计王老师让小林帮忙制作一份表格统计技能成绩。要求将含有50名学生的姓名、班级、成绩(有盲打、点钞、电算会计、手工会计4科成绩)、总分、平均分及排名计算出来。

2.2制定计划小林根据表格信息情况。制订了以下三个方案:方案一:用刚学过的文字编辑软件word2010,利用插入表格功能来设计、编辑表格,利用word2010里的公式来计算总分和平均分,不过由于word2010缺少排名功能,导致对于排名则需要人工进行。方案二:用即将要学到的表格处理软件excel2010来制作表格,然后用公式来计算总分和平均分,对于排名则采取先排序,然后再填写名次,在根据序号重新排名.方案三:用即将要学到的表格处理软件excel2010来制作表格,然后运用相关函数来计算总分、平均分及排名。不过,对于相关的函数使用方法还不熟悉,需要进一步学习。

2.3作出决策针对以上三个方案进行利弊分析:在word里面进行排版不方便,并且word中计算公式不好用,而在excel里面用公式可以进行总分及平均分的计算,但是不能进行排名计算,如果采用函数来做,就比较方便,但需要进一步掌握函数的使用方法。最后决定,采用excel函数来做更高效。

2.4实施计划(1)由于对excel函数还不熟悉,所以应该先查阅相关资料,学习excel中相关函数如何使用,特别是求总分、平均分、排名函数;(2)根据给出的任务信息,制定满足要求的表格,输入各科竞赛成绩,利用函数计算总分、平均分及排名:(3)对制定的表格进行美化编辑,设置合适的行高、列宽及字体格式。

2.5检查控制学生完成表格的制定后,根据任务要求,以小组的形式对计算结果进行检查,主要包含表格制定的合理性,总分、平均分、排名的正确性,及所使用相关方法的便捷性。

2.6评定反馈项目完成后,学生仍以小组为单位,组内成员先对自己的任务处理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并填写评价表。评价表可以从表格制定的合理性,总分、平均分、排名的正确性,及所使用方法的便捷性及创新性进行设计,有自评、组评和总评组成。然后由小组进行评价,最后再由教师进行检查评分。师生共同讨论、评判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学习行动的特征。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展示评价活动,并学习借鉴他人创新,从而加强巩固知识。

3对项目教学法进行教改的几点思考

3.1项目教学法对教学的促进。(1)师生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项目教学法改变了以往教师只重教,学生只顾学的局面,在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为教学中的引导者,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上进行自主探究的学习。(2)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发生了变化。根据蒙特梭利的研究,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依靠自主观察、协作实践,来获得对知识的探究体验,这种体验将直接构成学生对知识的认知。(3)教学的课堂发生了延伸。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学以课时为单位来进行教学,课前导入、课堂新授、学生练习、课后总结、课后练习构成了课堂的完整部分。而项目教学将课堂进行了大的拓展,课前教师会给学生相关问题去查阅,这样课堂就延伸到了课外,扩大了教学内容的量。学生为课堂搜集了有用的资料,在课堂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同时也增强了课堂活动的自信心。(4)学生的探究力、创造力得到了发展。由于项目教学没有将教学的时间段固定在课内,学生在课前和课内都可以进行自主探究的学习。一般在课前一天,教师会准备学生感兴趣而又与下堂课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在家探究,在吸引了学生兴趣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由于是自发性的,学生具有完全的自主性,学习环境较轻松,当然学习效果也好。

第4篇:双师课堂技术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研究分析

1引言

教学设计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运用系统的分析方法对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学生特征进行分析,在遵循教学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规划:如确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类型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设计课堂教学模式、课后进行教学评价等,教师能够通过教学设计有效优化教学过程。本文就高中物理的教学设计谈谈自己的看法:

2高中物理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高中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具有严谨逻辑体系的自然学科,这些特点决定了高中物理学科有其必须遵守的规律。根据多来的探索研究,笔者认为高中物理教学设计应该遵循以下的基本原则:

2.1坚持以实验为优先

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应坚持实验优先的思想。只要是学生能够动手操作的实验,教师最好能够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实验当中,切忌用计算机模拟或者计算机仿真来替代。“对实验的兴趣是人的天性。”教师应尽最大的能力保持学生实验的浓厚兴趣。高中物理实验中计算机的应用主要是在实验方案选择、设计、过程展示分析以及数据处理分析等方面。

2.2整体规划物理教学目标

素质教育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教学方案的设计需要体现这一教学目标。学生物理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成,各种物理能力层次有相对应的内容体系,教师应根据这一特点整体规划教学目标,提出阶段性能力培养目标。 如高一重点培养学生观察事物、获取信息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高二重点培养学生信息处理、推测答案、实施实验以及联系实际的能力;而高三则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反思能力和构建完整物理知识体系的能力。

2.3推行教学主体活动化

当前流行的教学模式有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及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即“双主模式”)。教学设计关键在于尽可能为学生创建真实的情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功能。“双主模式”在保留课堂教学环境的同时,利用多媒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灵活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4教学方案设计应具操作性

教学方案设计应具操作性。教学方案设计的理论性很强,技术要求比较高,教学设计方案不宜太细太全,否则反而不易操作。其次因为高中教师工作量大,教学方案的设计不应该太过繁杂。

3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的具体流程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高中物理教师应该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和自身教学实践设计具体的教学模式,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需要注意的是,教学设计不仅仅是指教学方案的设计,还包括了前期准备工作、课堂反馈过程以及课后总结修改等环节。

3.1前期准备工作

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设计之前,应先系统钻研高中物理教学大纲和教材,按照教材内容的不同设计不同类型的授课模式。如教师可以把高中物理分类成概念课、现象课、实验课和规律课等,针对不同类型的课制定教学计划。其次,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还应认真了解分析学生的物理知识存量、学习能力以及学习需求,在这基础上提出切合实际的教学任务和具体教学目标。

3.2教案设计过程

教案设计应以物理教材为载体,在三个方面加强注意:一是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应整体把握物理教材的编排体系和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知识点。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切忌照本宣科,应用系统的眼光看待知识点在整个物理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在这个前提下进行备课,将大部分力气花在重点难点和关键知识点的备课之上。三是对于一些较为容易探究的知识点,如果学生能够通过自学获得知识,教师应该尽可能让学生自足学习研究,只需要粗略地准备一个框架性教案把握教学的大方向即可。

3.3课堂反馈过程

教师根据具体物理知识内容设计教案和实施课堂教学时,最好能够借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师能够更为清晰地向学生展现物理分析过程,同时还可以进行数据处理等。在课堂教学讲解中,教师还应该注意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状况以及学习效果,并在这基础上分析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3.4课后总结修改

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教师课后应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反思和总结,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修改教案,通过重新整合教材、改变教学方式等方式,使物理教学内容更加贴近教学目标的要求。

4结语

学校教育应根据教学对象和教材内容的不同采取恰当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本文虽然是依据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的思路进行展开,但这对其他学科的教学设计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高世金.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几点尝试[J]. 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08)

第5篇:双师课堂技术方案范文

关键词 职业教育 课堂 课程 教师 环境 教学质量

课堂是学校有机体的“细胞”,课堂教学质量是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最直接体现,如何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说到底还是要落到课堂上。但是,怎么落实到课堂上,这是原则性,根本性问题。理论指导实践,理念决定行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事关高职教育质量的方向和制度,怎样在产教融合理念的指导下,在校企合作的平台上,落实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改进职业院校的课堂教学,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这是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基本问题。

1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内涵

2014年《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天然要求。产业是职业教育之本,是职业教育存在的前提,职业教育是从职业出发的教育。职业教育必须与产业融合,为产业发展服务。产业需要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因产业的需要而存在。

产教融合的产教不是生产之产,也不是教学之教,是职业教育与国家产业体系结合。在宏观上明确了职业教育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互相促进的基本关系。解决了职业教育的基本定位、基本培养目标和基本功能问题。体现了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最终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与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对接和结合。

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既是理念层面上也是在操作层面、技术层面、途径(方式)上解决职业院校怎么办学的问题。校企合作可以设计职业教育的各个环节,解决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和教材开发、实训基地建设、专业教师培养和兼职教师聘用、行业文化和校园文化融合等等问题。

工学结合是在理念层面上指导职业院校怎么培养人,怎么组织教学活动的问题,要求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要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组织教学活动,开展教学工作。同时,职业院校要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主动适应时代需求,遵循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规律,实现科学发展的基础性、关键性和根本性机制。体现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行业企业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鲜明特色。是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的关键环节。

2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在教育中的落实

对于现代职业学校而言专业是支柱、课程是核心、教师是关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这一切理念、思路与成效最终都要落实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上。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要具体化为人才培养方案,才能在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得到运行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文本形式。人才培养方案以下四点互为因果,逻辑严密,环环相扣,共同构成人才培养方案评价指标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1)“培养目标及规格”,是对专业的战略定位,决定着人才的行业定位、职业定位、单位定位和地区定位以及人才应具备的竞争能力,反映出专业的就业特色和优势。(2)“职业领域与职业能力分析”,是对“培养目标及规格”所确立的行业定位、职业定位 的具体展现和明确规定,是对人才应具备的竞争力的细化和具体化,鲜明地体现了职业教育职业性的本质特点。(3)“课程体系与课程信息”,是在“职业领域与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对实现学生未来职业能力的具体规划和安排,是职业能力得以实现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4)“保障条件”,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而提供的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师资队伍、管理制度等软硬件要素。

目前社会心浮气躁,常常忽略职业教育的品质灵魂。很多院校热衷于在短时间内造就新“理念”和“模式”,但忽视基本的教育规律,内涵建设却要弱得多。结果是“理念”五花八门,“模式”满天飞,常常用同样的词语,谈的却不是同一个事物。我们必须本着工匠精神来搞职业教育,那就是: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从改变我们的课堂做起。

3高职院校课堂改造的必要性

目前,在高职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低效现状,例如在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欠明确、教学内容人文缺失、课堂管理松懈、职教特点不够明显等等。先就课程、教师、学生,授课几方面说一下高职课堂存在的一些问题。

高职教育的特点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学生只有通过课堂教学,课程学习,才能达到社会以及行业企业的要求。合理的课程结构、科学的课程内容才能有高效的课题教学。目前高职高专院校仍存在着学科类型过多、缺乏整合性,课程结构单一,缺乏灵活性的问题。有的院校授课使用的教材是本科类的教材,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理论偏深,缺乏实践性和应用性,这不利于教师的教学理念、方法、手段的更新,教师对学生的培养效果也都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达不到人才培养的标准。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程度决定着教学有效性的高低。目前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存在不足,教师队伍中,部分教师出现重教不重学或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部分教师职业情感淡漠,缺乏应有的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课堂管理松散、教学组织随意,教学内容理论多于实践,教师照本宣科,课堂教学缺乏生动等现象,严重降低了教学质量,不利于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

近年来,高职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入学标准的降低带来的后果是高职生的生源质量有所下降,有些学生认为高职院校是差生的选择,因而自暴自弃、不求上进、不重视学习。课堂上学生表现出厌学、玩手机、睡觉、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学生缺乏参与意识,课堂教学效果差。甚至有学生受“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影响,出现急于工作,不安心学习的情况。

根据现代教育技术的飞快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已经与各门课程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就授课载体来看,除了教材,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和PPT课件。目前大多数的高职院校教学都采用的是多媒体的技术教学,然而部分教师因为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在多媒体教室里也往往只局限于PPT演示,没有很好的利用教学资源,达不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促进高职教育,我们有必要解决高职课堂教育存在的问题,根据产学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对高职课堂进行改造。

4高职教育课堂改造的策略

4.1从课程改造我们的课堂

上述的核心要素是“课程体系和课程信息”。想实现工学结合,而又不对课程进行改革,那么只能是镜花水月。我们可以没有教材、甚至没有专业,但绝对不能没有课程,课程始终是职业教育和教学改革的核心。人才培养方案目标的实现依赖于课程体系,最终要落实到每一门课程。如果把一所学校比作一个工厂,那么课程就是这个工厂的生产线,学校组织的教学过程就是在生产线上生产产品的过程。如果生产线落后,那么无论生产技能如何精湛,也不可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如果课程不合理,有时还会发生教学越努力,教学效果越差的情况。

职业教育在突出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要回归“人格本位”的课程观,回归教育的本源,将“做人”、“做合格的职业人”放在首位。将理论知识、实践知识、职业技能、职业精神、职业伦理、交流能力、合作精神等多种要素融入课程学习的过程中。

改变课程结构和内容的呈现方式,转向“工作过程导向”的体现职业教育自然属性的课程。和行业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解决学生企业“用得上”的问题。同时更要坚持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解决学生专业知识自主学习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岗位转变能力等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

4.2从教师改造我们的课堂

课堂是教师助学的主阵地,尽管课堂是教师主导的,但并不一定是要教师亲自讲授的,即就是讲授的,也不一定是要教师讲授学科知识的。课堂教学的目的是学生的学习更有效,有效的职业教育的课堂一定是“行动导向”的,教师必须要根据这一原则把课堂组织起来。“行动导向”的教学就是边学边做、“手脑并用”,教师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与做,把学习的责任交给学生,发挥好教师的助学作用。学生学习的越深入,教师助学的要求就越高。

目前的现状是,职业学校的教师理论教学能力有余而专业技能培训能力相对不足,只有部分专业教师能够适应社会所期望既是教师又是培训师;既能开展理论课教学又能指导实习实训的“双师双能”素质要求。所以,要改造我们的课堂,还必须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并加大企业能工巧匠到职业学校担任专业教学工作的力度。

但是,职业教育的课堂也并不是冰冷的工作流程,同时也是充满人的活动的工作过程。因此,把情感融入我们的课堂。课堂教学是科学,同时课堂教学也是艺术。课堂活动不是冰冷的,而是充满生命体验的。目前的课堂有一种极端量化教学目标的技术化倾向,而忽略了课堂的“感情”。职业教育的课堂不只是会做了没有,更重要的还有在与他人的沟通交往、互动共情的过程中,不断地走向深刻的生命体验历程。

4.3从环境改造我们的课堂

世界上少有一家学校能够独立完成职业教育。

英国的“业本学习”(work-based learning)即“将学习与工作角色相联系”的学习。业本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一切学习活动在工作场所里进行。职业教育在真实现场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但是学校把真实的生产线或者工作过程建在学校,这巨大的成本是不可能的,即使仿真也是困难重重。现代社会的主流是变化,知识在变、技术在变、理念在变、生活方式在变、生产方式在变,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会因为快速的变化而不能适应。“黑板白板上都种不出庄稼”,职业教育的课堂需要放在“车间”,放在“田间地头”。合理和现实的就是校企合作,以此为平台来实现工学结合的各种教学模式。其中现代学徒是比较优越的实现职业人才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它可以最大化的为职业教育的课堂提供最真实的教学环境。真实的现场、真实的任务、真实的角色。都反映了学生学习环境的根本变化,这样的教学环境变化会带来课堂教学成效的根本性改变。

4.4从教育技术改造我们的课堂

国家教育中长期规划提及:“信息技术对教(下转第10页)(上接第8页)育发展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数字教育2020行动计划》等文件要求 “高职教育中信息技术应用更加广泛。建设50个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100余门精品资源共享课,满足职业学校师生教学需要,成为传播先进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模式的有效载体。高等职业学校全面建成高水平数字校园网,实现教育教学信息化、科学化和现代化。”由此可见,利用现代信息化教育技术创新高等职业的教育模式、优化课堂教学是顺应国家教育政策的要求。

教育云、泛在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学习、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教育信息化的新名词越来越被大家熟悉并接受,在高职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演示、多媒体网络交互、虚拟教室和实验室为主的虚拟现实、互联网远程教育等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把教育技术和学科课程做有机的整合,利用信息化,把一流的课程教学内容转化为可共享、可交互的信息化教学资源;通过情境创设、多媒体呈现、课堂氛围营造等方法丰富学生的教学内容,有效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现代学习方式。真正的实现教育的信息化,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5结语

教与学的结合,形成了课堂,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载体;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现代学徒制可以为职业教育课堂创造最真实有效的学习环境;教育技术可以优化我们的课堂,提高教学的效果。只有从课程、教师、课堂环境、教育技术四个方面改进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切实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真正改变我们的课堂现状,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云,李志河.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 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第6篇:双师课堂技术方案范文

“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始于如皋高中化学,是完全建立在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教学设计,它也是中学化学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它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核心就是活动单.

二、“活动单导学”的基本模式

三、化学活动单的设计方法

“活动单”实际上就是一份精心设计的教案.化学活动单包括课题名称、学习目标、活动方案、课堂反馈、课堂反思、课堂评价等.下面就它们的设计方法进行一一说明.

3.1 课题名称的设计

课题名称根据课程标准、教材自然节次、教学内容,以及知识的逻辑顺序确定.

3.2 学习目标的设计

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根据考试说明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整合确定.如人教版必修1的第一章的《物质的量》的第一课时的学习目标设计为:

(1)认识“物质的量(n)”是描述微观粒子集体的一个物理量,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

(2)了解阿伏伽德罗常数(NA)、摩尔质量(M)的涵义.

(3)能找到N、NA、n、M、m等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体会物质的量在联系微观粒子与可称量物质所发挥的桥梁作用.

3.3 活动方案的设计

“活动方案”是活动单的主体,活动方案的设计应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学情,活动次数合理(一般来说不要超过4次).活动形式可以多样,如实验探究、查阅资料、讨论、竞赛等.下面我们从概念设计、实验设计等不同角度来分别说明.

3.3.1 基本概念的设计

(1)简单易懂的概念适合直接给出.在活动单上直接给出概念,并通过问题加以巩固.如:氨这一节中“氮的固定”的概念.给出氮的固定的概念:游离态的氮转变为化合态的氮.N2NONO2…这些反应中哪一步反应是氮的固定?

(2)比较抽象的概念适合理论引导.如“物质的量”概念较为抽象,如果直接给出,学生完全不能理解,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单时,就要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如“一双”、“ 一打”里的“双”、“ 打”是什么意思,再去理解“摩尔”的意思就比较容易.

(3)实验可感知的概念适合实验观察.如“吸热反应”、“放热反应”,教师可以通过实验,让学生感知.例如在讲化学人教版选修4中反应热部分吸热反应概念时,可利用Ba(OH)2・8H2O与NH4Cl反应,实验容易操作,现象明显.放热反应的实验较多,可通过实验装置的改进(如加U形管,用红墨水等)让现象更为明显,学生一目了然.

3.3.2 物质性质实验的设计

教师可以通过不同形式对物质性质的实验教学设计进行展示,有的实验教师演示;有的可给出相关的阅读材料,如氯气的毒性等;有的实验教师可预先设计好实验方案,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做.对于某些性质探究实验,学生可根据教师所提供的实验仪器和药品,通过讨论提出一些实验方案,小组间讨论交流,教师进行点评.其中一部分实验方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实验探究时,不仅可以展示成功的实验成果,得出相应结论;也可以分析一些失败的实验,共同探讨失败的原因,总结实验的注意事项.对于一些实验教师和学生还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完善.如探究氯水漂白原理的实验可以设计为:

(1)提供下列物品,请你设计实验方案,探究氯水中起漂白作用的粒子.

实验用品:干燥的氯气、新制氯水、NaCl溶液、稀硫酸、红布条、镊子、试管若干.

(2)HClO具有漂白性,为什么漂白剂常用次氯酸盐?

当然,活动单中的实验探究设计,可以不拘一格,学生能自己设计出来的就让他们自己设计,不能自己设计的就直接给出实验方案,让学生边实验边观察现象,得出结论.总之,只要能为学生学习提供帮助的实验设计就是好的设计.

3.4 课堂反馈的设计

课堂反馈题目的设计,首先要紧贴教学目的,让学生通过巩固练习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有所扩展和提升.题量的多少可根据活动单所学内容的多少及内容的难易程度来确定,一般需做八分钟左右.课堂反馈要课上完成,教师可根据批阅的情况,在下一次课上进行适当点评.

3.5 课堂反思的设计

课堂反思是留给学生课后填写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填写.填写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本节课的学习心得,知识要点(用简单的几个字或一句话概括),自己的易错点,要注意的问题,学习的难点等等.

3.6 课堂评价的设计

第7篇:双师课堂技术方案范文

关键词:骨干校建设;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国家骨干校建设是加快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举措。骨干校建设改革的重点之一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师。当前,积极探索和创新校企合作管理制度,构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努力形成校企“双主体”育人格局是高职院校尤其是骨干校建设和发展的应有之义。在新的办学体制机制下,确保和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重要前提。

一、骨干校建设对高职院校教师的新要求

在骨干校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创新办学理念,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带动专业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改革。要推动骨干校建设又好又快实施,切实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教师是关键。由此,骨干校建设对高职院校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体现在:

1.教师应该具有双师素质。在骨干校建设中,各专业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新的课程体系为基础,形成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后,教师素质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具体而言,教师应该具备双师素质——既具有从事本专业教学工作的理论水平和能力,又具有“技师(工程师)”的实践技能,这样才能有效完成传授知识、训练学生技能的任务。高职院校教师“双师”素质是构建“双主体”高技能人才长效机制的重要前提。

2.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骨干校建设要求高职院校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增强技术服务能力,开展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的面向企业员工、下岗职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与区域经济支柱产业、新兴行业、骨干企业联合成立研发中心,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直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高职院校教师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是高职院校切实履行社会服务能力的应有之义。

3.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首先,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课程开发能力。骨干校课程体系的建设重点在其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通过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体现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使专业核心课程与职业岗位能力紧密对应,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课程开发能力。

其次,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能力。对课程的教学进行系统化设计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保证。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中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并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教学设计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所做的系统安排,创设各种有效的系统,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再次,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教学方法、手段、职业安全健康教育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贯彻“教、学、做”合一的原则,不断变换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如采用案例教学、现场教学、项目教学等具有典型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和职业安全健康意识。

二、骨干校建设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

1.工学交集。校企合作、工学交集是高职院校教师适应骨干校建设的根本途径。校企合作、工学交集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高职院校基本办学模式和实施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教师要主动参与其中。

(1)校企合作、工学交集是促进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知识学习,提高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有效举措。骨干校建设要实现服务区域经济的目的,就要加强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的联系,建立校企合作基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逐步实现教师从知识型向技能型转变,努力做到高职院校既出人才,又出成果,也出产品。高职院校要鼓励教师主动参与项目研发,努力争取研究课题(特别是横向课题),通过校、企(所)合作,实现技术应用、服务,促进教师从知识型向技能型进行转化,提高专业能力,丰富充实教学内容。

(2)校企合作、工学交集是促进高职教师丰富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高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把课堂搬到实习实训室,通过实习实训的操作过程,使教学内容直观化、形象化。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只是从理论上理解以后,操作给学生,学生也只是通过观看来进行理解。产学研结合将教学课堂搬到生产一线,将新技术运用到生产上,有利于教师实践能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实践,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使高职毕业生达到“零”距离上岗的目的,并且使学生能将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工作实践能力。

2.考取证书。虽然“双证”不是“双师”,但取证是教师培养实践能力的一个基础。高职院校要鼓励教师考取与本专业相对应的实际工作中的技术职称。如会计专业的教师考取会计师证、注册会计师证,旅游专业的教师考取导游证,管理专业的教师考取经济师证、职业经理资格证等等。值得注意的是,资格证书与实践能力并不能划等号,专业资格证书是通过考理论而取得的,并没有参加任何形式的实践,高职院校对这部分教师要积极引导,为他们提供实践的良好环境。

3.工作实践。高职院校教师取证不是目的,目的在于学以致用。高职院校都有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学校可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校内的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提出建设方案、参与项目建设的质量监控等。还可以有计划组织教师深入到企业、社区等一线进行学习、调研,也可选派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锻炼,进行业务实践,及时了解专业生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最新生产技术和管理信息,并及时把最新成果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4.完善兼职教师工作机制。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应该培养与引进两手抓,特别要加强引进把握专业技术改革方向、精通企业行业工作程序的专业带头人和具有企业工作经历、具备实践教学能力的骨干教师,以改变现有教学团队的结构。聘请企业行业技术骨干或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形成一批把握行业企业最新技术动态的领军人物,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5.改进评价制度,提高相应待遇。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在晋升职称、评审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优秀教师团队等方面向“双师型”教师倾斜。如在职称评审中,教育、人事等部门应单独设置高职教师的职称评审标准,把教师实践能力作为提升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条件之一,适应降低学术要求,促进高职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要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待遇,制定相应的奖励政策,推动教师“双师”素质的提高。

总之,在骨干校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要以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不断提高专业教师双师素质水平,努力打造一支校企深度融合、产教研有机结合、专兼结构合理,具有实用技术性和操作技能性的双师素质专业教学队伍。

参考资料:

第8篇:双师课堂技术方案范文

本文结合现阶段高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以“工程造价”课的专业特点为研究对象,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结合现场工程技术“活学活用”的掌握工程造价原理和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双技能培养视角下的实战化教学和拓展化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工程造价;实战化;双技能培养

工程造价形式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往往刚刚在课堂上讲的一种工程造价形式便会落后于当前的工程实践解决办法。本文站在专业技能和实践技能的角度,提出双技能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现场实习和模型展示的方法,增加学生对新材料、新工艺的感性认识,在讲解其基本构造的同时,让学生掌握组成部位构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双技能培养模式在工程造价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工程造价”课是工程管理专业的基础必修课。步入高年级的工程管理学学生要很好完全的进行建筑方案测算、施工图预算、竣工结算等工作,就需要能够系统地、灵活地掌握工程造价的相关理论和操作能力。和其它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相比,“工程造价”课程强调实用和现实,相关的理论和操作学生也更加容易接受。但现实中真正给学生独立进行造价预结算等工作的机会时候,他们缺往往不知道从何处下手。出现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当前的理论授课没能与工程实践结合起来,那么怎么样在“工程造价”的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技能,多角度、多技能培养学生对工程造价的理解,保证学生既能够在充分理解工程造价原理和方法,同时在日后的工作中又能理论结合实践,做好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无疑是现阶段“工程造价”专业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很多工科院校对工程管理学毕业的学生要求比较高,往往是要求学生刚入职就能独立造价完成各项包括构造节点在内的预结算项目。在“工程造价”课教学过程中,应整体构建与建筑造价课程造价、工地认识实习等实践内容的横向教学体系,对学生的专业、实践进行双技能培养,这对“工程造价”教学会取得良好效果。

2.双技能培养视角下工程造价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2.1教学过程的实战化。

在课堂上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于讲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学习方法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工程造价”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从分析工程造价原理和方法入手,学习和掌握“工程造价”中不同材料在各种环境条件下如何组合拼接。也就是说,教师让学生认识到讲解的不是具体的某个预结算,而是所讲解的构造为什么这么做预结算,其构造原理怎样,以此用掌握的构造原理解决新的构造问题。如果每学一个新的定额子目,都能弄清楚其背后成因,那么对每次新构造形式分析就不断强化了工程造价原理。而利用实际项目中的构造实例进行分析总结得出构造原理的方法会取得事半功倍、举一反三的效果。工程造价的做法与实际项目工程密切联系。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往往会举一些生活中随见的例子来解释相关的构造知识,这样能从生活中活生生的例子中解释生涩的构造原理,使学生对构造原理的理解真正做到“活学”。在讲授构造原理和方法时,首先把当前实际工程常见的预结算向学生讲解分析,再让学生在理解掌握的基础上绘制对应的构造节点。当真正遇到没见过的预结算时,可以按照造价要求和构造原理方法进行类比,造价出符合构造要求的新构造节点来,让学生自觉做到构造知识的“活用”。

2.2学习过程的拓展化。

教师在讲授一个新的构造做法时,温故而知新,以旧构造对照讲解新构造,其中的原理和方法是一个螺旋提高的过程,同时需要相关专业知识的支撑。仅仅在课堂上的45分钟讲全听懂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教师把构造知识的讲授和学生对其的理解拓展到相关课程和工程实践当中,理解起来,更形象具体。在建筑造价课中可以增加“工程造价”的知识内容,造价课上学生在造价完方案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针对自己的方案做墙体保温、隔热预结算,屋面防水预结算,吊顶的预结算等,这样能让学生运用在“工程造价”课上学的构造原理和方法针对自己的方案特点进行自主的预结算。在造价中遇见问题时,教师给以适当的指导和纠错,学生自觉自主的预结算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加强对工地现场的认识无能可以给学生提供预结算的实物参照,其作为“工程造价”课的实践环节是学生提高工程造价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工地现场的实习,学生能了解建筑构造做法的特殊性,能站在施工的立场上去分析哪种做法更有利于施工,有利于降低工程成本,从而在满足工程的功能性和实用性的前提下更经济、更节约工期,多方面提高学生的工程管理能力。学习过程的拓展化实际上就是对已经掌握的构造原理和方法的重新构建,就是通过大量的学习和实践,自觉形成一套符合构造原理方法的创造性思维。

结论

实际工程当中的工程造价形式各有不同,要掌握所有具体的预结算样式是不可能的。教师在传授“工程造价”课时,应该首先强调工程造价的原理和方法的掌握,然后经过大量的实例分析和不断自觉的目标预结算过程,从专业技能和实践技能两个角度来实现对工程造价课“活学活用“的理念。

作者:张云波 单位: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瑞锋.建设以实践为主的工程造价专业[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6).

第9篇:双师课堂技术方案范文

1、目标模糊化,教学缺乏导向

任何科目教学都具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而这就需要一些科学的引导过程,而对于信息技术的使用而言,恰好是体现出引导的地位。但是目前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盲目使用信息技术手段,看似丰富多彩,实际却偏离的教学的主题,也导致教学的目标模糊化,最终适则其反,难以达到教学的效果。

2、忽视自主性,学习趋于被动

自主学习的理念并不是一个新的理念,我国教育一直都在提倡自主学习,特别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课程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主,学生学习过程过于被动。而一些教师在引入信息技术后,依然是采用大量渲染的手段,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时依然无法体现自主性,也无法有效利用小学学生的活泼特点。

3、存在依赖性,教学缺乏思考

信息技术的滥用会让教师过于依赖这种科学的手段,而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于课堂教学的思考,长期以往很容易导致依赖性的产生,也让今后的课程教学中始终都将信息技术加入其中,对于教学效果提升并无太大的益处,也让教学过程显得枯燥且乏味。

4、课程内容新颖,教学设备落后

课本上层出不同的新颖内容,形式上让学生开拓眼界,但实质上学生并没有获得很多直观上的感受。现有小学课堂,多媒体和粉笔,是老师传达知识的主要媒介,因此信息技术也不是我们所谓的多媒体。如果长期缺乏先进的信息技术教学设备,这也就导致学生获取信息的局限性。

二、小学教育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分类

1、“双主”的模式

所谓的“双主”,就是主导以及主体,主要是体现出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以及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而双主模式的开展流程为:教师首先设定相关的教学方案,然后以多媒体作为媒介,向学生普及相关的教学内容,同时学生通过自我探索或者小组协作完成教学的目标;最后教师评估学习的效果,同时对于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和改变。而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保证两点原则,即其一,教师不能完全放弃自身对教学的主导性,特别是对于学习方法的导向,例如学习问题的指导,学习方向的提供以及学习效果的总结;其二要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地位价值,即教学不能一味的采取“灌输”教学,而是要在教学中体现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在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2、探究的模式

探究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个主题以及问题作为目标,鼓励学生主动的、高效的开展学习过程。而探究的模式的开展流程为:首先教师通过多媒体提出教学的自主学习的主题或者方向,同时制定多媒体的教学方案,并且对于教学的效果进行分析和调整,体现主动性、研究性以及合作性的三种教学方法。此外,教师还需要向学生普及目前的主要知识点,同时让学生将此作为方向进行自主交流,合作学习,深刻探讨等科学学习流程,最后通过有效的教学评价,让学生了解自身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误区以及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开展原则为教师需要把控学生学习的大致方向,在不影响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的条件下,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建议。

3、合作的模式

合作模式,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合作,通过完整的合作关系体现,保证教学的有益循环。其教学流程为教师根据教学主题提出相应的研究问题,同时让学生利用信息网络查询并下载相关的材料,然后以网络作为有效媒介,与教师进行相应的教学沟通,同时可以提交自身学习存在的问题,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联系整个班级,让学生互相组合,完成问题的探讨和解决。这类教学模式的开展原则主要基于教学设备比较完善,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经有自主的意识,在保证相应的课堂纪律基础上开展,从而能够加强自身对于问题的应对和解决能力。

三、小学教育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规避的问题

1、教学内容不突出

小学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有:电脑绘图,文字处理,PPT制作,网页制作等。内容丰富,涉及面广。针对小学的课程,最主要围绕“兴趣”,激发学生去很好学习课堂内容。例如,在学习古诗词时,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去做PPT,进行课堂展示,或者搜集一些关于该古诗词的图片等等。以上这些活动是教学的手段,并非目的,最终是让学生懂得课堂上的内容,抓住课堂的精髓。所以在融合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要做到重点突出。

2、痴迷网络,价值观扭曲

互联网技术,可以说有利有弊,教师在鼓动学生使用互联网配合自己教学的时候,有时会导致学生被互联网上虚幻的东西所吸引,从而使得学生痴迷网络。例如,学生在网上搜集资料的时候,可能会忍不住玩游戏。游戏中,可能会包含有暴力血腥的画面,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所以老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教学,应该不断渗透正确应用互联网和正确对待互联网世界的知识,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3、依赖网络,缺乏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