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资家校合作的基本要求范文

教资家校合作的基本要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资家校合作的基本要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资家校合作的基本要求

第1篇:教资家校合作的基本要求范文

1校企合作的模式。

1.1校厂合作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及其他各种服务,将企业引入学校,建成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生产性实训岗位,这样就真正地成为“厂中校,校中厂”。通过这种合作方式,企业得到了学校在厂房、技术等方面的支持,降低了生产成本,而学校获得了学生顶岗实习、教师参与技术开发等机会,取得了生产与教学双赢的效果。

1.2委托培养模式。企业的职工在下班后,到学校进行知识或技能的培训,并经过职业资格考试,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师资可以是学校教师,也可以是企业的技术骨干。

1.3共建专业模式。合作双方组成“专业技术委员会”,这是由行业业专家和学校骨干教师组成,他们承担专业培养目标制定、校企合作教材、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的制定、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任务。根据相关行业的市场需求,进行专业设置和专业方向调整,行业专家指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双方通过签订长期合同,确立了学校与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

1.4顶岗模式。学校承接企业生产流程外包业务,在企业的支持下开展生产活动,教师成为生产过程中的技术与管理人员,学生交替进行顶岗实习。通过这种合作模式,企业降低了生产成本和人力成本,而学校的师生都得到了真实生产的锻炼。

2校企合作的机制。

2.1动力机制。校企合作的动力在于利益上的驱使。通过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培养了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而企业获得了提高其竞争力所需要的人才,二者的结合点是学生,而学生在校企合作中提高了职业素质和技能,提高了就业竞争了,同时通过参与顶岗实习可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对于高职院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以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客观要求,深化了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对于企业而言,在校企合作中企业能优先获得企业所需的毕业生,可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为其生产服务,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对于学生而言,在校企合作中学生可以获得顶岗实习的机会,他们在实习中真正获得工作经验,并能取得一定的报酬,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为他们今后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2激励机制。就我校而言,在校企合作中发现企业的积极性并不高。因此,需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政府要从政策和制度层面激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参照发达国家的做法,企业和学校联合培养学生,企业可减少缴纳教育税额或通过退税政策帮助用人单位参与校企合作。只有大家解决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激励机制,即解决好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过程中的近期和长远利益问题,才能持久、稳定地吸引企业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形成稳定的校企联合办学机制。

2.3约束机制。在校企合作中,如果企业不履行职业教育义务,怎么办呢?由此,我们对企业也要进行必要的约束,也就要明确企业应承担的具体义务和责任及相应的惩罚措施,并加强政策的执行力,对于未能履行职业教育义务的企业给予经济上一定的惩罚。在政府的引导下,让行业性组织参与企业的管理。通过发挥行业性组织的桥梁作用,向企业和学校宣传、推广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等,在行业内形成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现阶段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1选题陈旧、重复率高。通过与几届毕业生的探讨,发现他们中很多人认为毕业设计选题与自己的专业相差甚远或选题过于陈旧。同一选题连续用几届,没有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没能与未来就业岗位联系起来,选题脱离了生产实践,不能达到“工学结合”的要求。同时,这也大大降低了他们对毕业设计的兴趣。这样选题也完全脱离了学生就业单位或就业性质,背离了当前的就业需求。

2选题深度把握不准。对选题深度把握不准也是选题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大部分选题太浅,与课程设计区别不大,学生没有很好的进行现场调研、文献查找,他们在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得不到有效锻炼;少部分选题太深,学生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只能敷衍了事。

3在毕业设计中提供的资料不真实。由于,有些毕业设计的课题是指导教师设想的题目(虚拟题目)。设计之前,由老师假设工艺数据,再将这些数据发给学生进行设计。这样,就造成了学生不能接触到生产的现场各种各样的实际情况,对这种假设命题只是设计数据有一点变化,而总的内容和结构,设计思路等本质的东西没有变化,从而导致了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具有很大程度上的重复性,造成教师没有进取心和压力,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4师资不足的问题。专业指导教师资源不足。现今,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使高校师生比例不断增大,有些学校师生比可大1:20左右。高校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繁重。因此,一些专业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方面投入的精力有限,明显出现教师资源不足的情况。又由于年轻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在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时难免力不从心,而在校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人数有限。这样,指导教师负担过重,有的指导教师同时指导十几个学生,而且又要兼顾教学和科研任务,其精力投入明显不足。从而,使毕业设计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5毕业设计辅导方式单一、辅导次数过少。有些老师对毕业设计重视不够,与学生见面辅导的次数少,辅导方式单一。此时,学生学生们的顶岗实习和找工作都是分散进行的,所以毕业设计的辅导时间与地点的安排有一定难度,教师没有精力多次到实习场地进行逐一辅导。这样,教师很难展开辅导工作,往往不能及时、准确地发现并纠正学生们的毕业设计问题。

校企合作毕业设计改革的意义

毕业设计是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进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3年内学习成果的检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是高职院校重中之重的教学任务。其中加强校企合作与交流,是一条促进毕业设计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采用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后,学生直接到用人单位进行毕业设计工作,这样将毕业设计与学生就业有机的结合起来,可以避免毕业设计中的不良因素,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毕业设计工作中,从而提高了毕业设计的质量。同时,校企合作模式能改善师资不足的情况,学校可以聘请企事业单位具有学术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直接参与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校企合作将学校与企业紧紧结合在一起,双方都获得了双赢的局面。

毕业设计改革的措施选定合作企业,结合多年的指导毕业论文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改革的措施。

1选题要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以前,选题往往脱离了生产实践,带有虚拟性。学生不能很好地做毕业设计,就容易达不到毕业设计的预期结果。因此,在毕业设计选题上,我们要以“就业导向,工学结合”的高职特色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综合能力为目标,把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摆在第一位,要与顶岗实习相结合,并能做到“学中做”、“做中学”。选题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教导学生如何在顶岗实习单位进行调研、如何查找和收集有关数据、如何查阅文献资料,通过观察、调研、资料检索等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同时,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引进企业的真实项目。这样,就把企业的相关课题作为毕业设计的课题,课题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既能解决企业单位的实际问题,又可以弥补毕业设计与生产实践接轨方面的不足。在一定的程度上,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在毕业设计阶段他们就能学习到当前企业的生产技术和工艺。通过校企合作教育,能让学生感到是真正地参与企业实践,而不是毕业前的模拟训练。这样,学生的兴趣就大大提高,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学生在顺利完成毕业设计之后,就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

2毕业设计指导采用“双导师制”。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后,学校就采用“双导师制”,即毕业设计指导老师由企业指导老师和校内指导老师组成。企业会根据学校的要求,派遣有丰富生产经验、热心教育、工作负责的具有工程师及以上职称的人员来担任。这样,能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校内指导老师不仅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教学基本要求和毕业设计的质量标准,辅助企业指导老师进行工作,做好校企间的协调工作及学生管理工作,严把教学质量关。通过采用“双导师制”,可以大大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并能及时完成设计工作任务。

3建设好一批实习基地。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能有效地实现校企合作模式,提高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实习基地分为校内和校外两类实习基地。所以,建好校内和校外实习基地是建立校企合作平台的关键的一步。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应该贴近教学、贴近课堂、贴近学生,以“工学结合”为目标,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中学习。所以,我校与企业合作,在校内建立实习工厂。这样,就形成了“校中厂”、“厂中校”的建设格局,就有利学科建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和实践能力、有利于设备资源共享,整合校内外资源,建成管理运行高效的实习基地。

校外实习基地是指具有一定实习规模并相对稳定的高等学校学生参加校外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场所,实习基地建设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质量,对高素质人才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作用。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要依托行业背景,要建设成“就业型实习基地”。由行业协会牵头,让有意向的企业与学校的各系相关专业合作,在相互自愿、互利互惠的基础上,签订合作协议,在企业单位挂牌。学生和指导老师要服从企业单位的管理,要积极配合企业指导老师的工作,完成企业的项目课题。大家各司其职,共同协调工作,学生能在企业里完成毕业设计工作。从而,校企双方达到了互惠互利、共赢的局面。

结束语

第2篇:教资家校合作的基本要求范文

关键词:中医药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策略;校企合作;英语专业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中医药事业海外拓展步伐加快。国务院颁布《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启动“中医药海外发展工程”,将中医药国际贸易纳入国家对外贸易发展总体战略,支持中医药机构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扩大中医药对外投资和贸易,推动中医药技术、药物、标准和服务走出去。近年来,产学研国际合作推动中医药走向海外市场,成绩不俗。在具体产品贸易领域,中国植物提取物企业在美国市场的发展突破瓶颈,多家企业获得医保商会联合美国国家卫生基金会(NSF)共同推出的“植物提取物优质供应商”认证(GEP认证)。数据显示,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中国原料药出口多年稳居世界第一。中医药国际贸易的发展迫切需要得到高素质人才的智力支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发改委颁布的《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直接明确了高素质人才的规格:具备优秀的外语应用能力,熟悉国际规则,有较丰富的中医药基本知识和出色的国际商务能力。因此,高校应深刻把握“一带一路”推进带来的新契机,将人才培养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根据中医药高校自身的办学定位、特色,以及相关中医药外向型企业对具备突出行业背景的高素质、复合型国际贸易人才的需要,革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自有特色的中医药国际贸易人才的校企合作培养机制。

一、中医药国际贸易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中医药国际贸易人才的校企合作培养已在一定范围内展开,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人才需求信息交换欠顺畅中医药国际贸易人才是中医药企业走向“一带一路”的关键性人才,企业与高校之间的人才需求信息交换必须顺畅。但从以往的实践来看,二者相互交流的意识较为淡薄,信息交换失灵较为严重。一方面,中医药相关企业未能主动向高校传递中医药国际贸易人才需求;另一方面,高校在人才培养上也未能主动加强企业人才需求的针对性研究。由此,导致中医药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思路、培养规模和培养水平,都未能达到前瞻规划、系统优化。

(二)行业协会作用发挥欠充分中医药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产教协同。面对“一带一路”建设向纵深发展的新形势,相关中医药行业协会应与时俱进,探索与高校联合制定中医药国际贸易人才的行业标准,并在校企合作中予以实质性的鼓励支持,着力纾解优秀中医药国际贸易人才的供给瓶颈。但从以往的实践来看,相关中医药行业协会的工作重心主要放在维护会员权益、开展行业调研、制定行业标准、组织培训交流等具体事务上,而在推动人才校企合作培养的目标协同、资源协同,以促进教育链、人才链、知识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方面[1],作用发挥远不够充分。

(三)合作形式松散,效果欠佳在中医药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高校在医药外向型企业建立实习基地,既可为学生提供专业对口的职业素养提升平台,又可满足企业发掘自身所需优秀人才的要求,当属合作共赢的积极举措。但在实践中,基于校企合作的中医药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整体仍处于初始阶段,实习基地的建设往往只有框架性方案,缺乏有力的制度安排推动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长期以来,校企合作形式较为松散,基本局限于非常规性地组织校园招聘。医药企业对校企合作效果的满意度总体偏低,参与合作的意愿和动力均不足,合作效果不佳[2]。

二、加强中医药国际贸易人才校企合作培养的可行策略

作为中医药资源强省,湖南省现有中药工业规模企业372家,完成主营业务收入571.3亿元,中药产业链被列入全省20个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之一。湖南省积极发展中医药国际贸易,中医药企业走向国际的步伐不断加快。湖南中医药大学立足于办学实际,依托英语专业平台,培养复合型中医药国际贸易人才,近年来积极构建和完善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已在行业内形成了一定的专业辨识度。以下结合该校的实践探索,具体讨论加强中医药国际贸易人才校企合作培养的可行策略。

(一)关切行业企业需求1.主动对接行业企业,达成培养共识作为人才培养主体,高校应主动对接中医药相关行业和企业,清楚了解用人单位的选材标准,认真审视自身的人才培养实际,通过双方充分的意见交流,推动形成人才培养的基本共识。自2017年以来,湖南中医药大学英语专业先后主动联系接洽湖南圣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湖南艾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湖南绿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省内领先的外向型医药企业,以及湖南省植物提取物协会(200多家会员单位的主营业务为中药植物提取物的生产和贸易),通过走访企业和邀请企业来校座谈,调研行业企业对于中医药国际贸易人才的具体需求,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上达成了重要共识,为逐步展开校企合作奠定了重要基础。2.完善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理论界普遍认为协同效应能够有效实现企业的整体价值,协同是充分利用企业现有资源,培育企业核心能力的捷径[3]。针对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根据“协同学”相关理论,湖南中医药大学英语专业创新构建了“中医药课程模块”和“国际贸易课程模块”,设置了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商法、外贸英语函电、商务英语等专业方向性课程,优化了课程体系,完善了人才培养方案,系统性地提升了学科交叉融合,为切实加强校企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增强校企良性互动1.校企联合展开课题申报研究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研究的重点内容,校企联合申报并展开课题研究将极大地促进人才合作培养实践。近年来,湖南中医药大学英语专业积极接洽企业申报相关课题,并于2018年成功获批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医药国际贸易人才的校企合作培养机制研究——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例”。随课题研究的稳步推进,该校与课题联合申报方湖南艾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人才培养策略上达成了更多共识,合作效果大为提升。今后在各级产学协同合作育人平台、人才培养实践创新平台等建设上还可有更多谋划。2.校企合作指导学生创新创业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快培养造就创新创业生力军[4],教育部鼓励高校与企业合作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近两年来,湖南中医药大学英语专业教师与企业导师合作指导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两项,并指导学生为合作企业湖南中疗科技有限公司建设中医药产品国际贸易英文网站;同时还与企业导师联合指导学生参加“高教社”杯全国商务英语实践大赛、全国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大赛等重要赛事,取得佳绩。通过校企合作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学生培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也在实践中为加强校企合作育人开拓了新的途径。

(三)提升学生行业认知1.增设“专业导论”课程为帮助学生形成较为系统的专业认知,了解专业的内涵特点、专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专业涉及的主要学科知识和课程体系、专业人才培养基本要求等,设置“专业导论”课程十分必要。湖南中医药大学英语专业在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了“专业导论”课程,由专业负责人担任授课教师,全面介绍本专业办学理念、办学特色、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等与学生学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同时还特别加入中医药行业认知和合作企业介绍相关内容,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直接指导,极大提升了学生的行业认知、投身中医药事业的理想和信念。2.组织企业参访、人资交流组织学生赴企业参观学习、参加企业人力资源交流,能使学生开阔视野,增进对行业的认识。湖南中医药大学英语专业组织学生赴湖南圣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合作企业参观学习,深入了解公司文化、运营现状、发展规划及行业前景等;邀请湖南艾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人力资源负责人来校与学生进行专场交流,指导学生如何针对医药国际贸易领域的现状,做好求职就业准备;由此加强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有效促进了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精准对接。3.安排企业实践经湖南省植物提取物协会积极引介,湖南中医药大学英语专业与湖南蓝海迷迭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派遣学生赴公司进行暑期实践,协助处理中药植物提取物的跟单及客户开发等国际贸易环节。通过企业实践,学生加深了对中药植物提取物行业的了解,获得了中药出口业务的直接经验,校方也进一步掌握了中药植物提取物行业和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

(四)实施合作激励策略1.对合作企业高管进行荣誉聘用聘请合作企业高管担任客座教授、创业导师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举措,也是企业提升其社会声誉的重要手段,在实践中是形成产学协同育人紧密合作关系的激励策略。2019年,湖南艾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爱平受聘成为湖南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实践型客座教授,每年来校做医药领域相关讲座或创业报告,为英语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行业专家咨询,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提供帮助,推动校企之间的实质性合作迈上新台阶。2.设置常规性企业带教教师评优机制企业内设培训机构的师资既有丰富的行业一线工作经验,又有较强的岗位培训能力,是构建校企协同育人师资团队的重要基础,也是培育高校内部“双师型”教师的重要依靠。通过设置常规性评优机制,对表现优异的合作企业带教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可极大提升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湖南中医药大学每两年对实习管理工作先进个人与优秀带教教师进行评优表彰,已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有力地保证了校企合作的稳步推进。

(五)加强实习基地建设1.建设优质实习基地,引领校企合作育人应确定实习基地的设置、管理、运行实施方案,加大优质实习基地的建设步伐。2017年,中国医药国际贸易领域的领先企业——湖南艾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极少数获得中国海关总署最高级别AEO认证的湖南外贸企业之一)签约成为湖南中医药大学英语专业实习基地;通过几年建设,对整体的校企合作育人起到了积极的引领示范作用,推动中医药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进入全新发展阶段。2.完善实习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应在校企协同的基础上,根据专业领域与职业领域的不同要求,双向监控和评价学生实习情况,完整、全面、及时反馈实习质量,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湖南中医药大学英语专业与实习基地之间不断积极构建和完善该机制,在共同确定实习方案的基础上,双方就实习情况进行常规性梳理总结,对于实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协调处理,有效提升了实习基地的教学功能。3.推动实习基地升级为实习就业基地以往学生派往实习基地后仅接受企业内部短期培训,即被安排至医药国际贸易业务链条最前端的国际销售岗。由于实践经验缺乏,而业绩压力巨大,导致实习期结束后的实习生向企业员工转化的比率极低,无法满足企业留住人才的需要。后经校企共商调整方案,接受职业定位特别明确的学生进入实习基地预实习,并改为从业务链条最后端的国际物流岗开始,有效解决了实习环节存在少、短、浮等问题[5],学生适应企业环境的能力逐步增强,有力地推动了实习基地向实习就业基地的升级。

第3篇:教资家校合作的基本要求范文

关键词:芬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教育均衡化

一、芬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

均衡化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以追求平等的理念为核心价值观

平等优先是芬兰基础教育长期以来一直坚持的基本理念。芬兰国民普遍对教育平等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不懈的追求。早在19世纪,芬兰哲学家约翰·威廉·斯内尔曼(Johan Vihelm.Snellman)就提出给每一位公民提供教育是国家和社会的基本责任。芬兰学校系统之父尼奥·吉尼尔斯(Uno Gygnaeus)认为,芬兰社会各阶层子弟均应接受教育,教育尤其要关注社会中最弱势的群体。斯内尔曼和吉尼尔斯的思想对芬兰国民教育理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芬兰的综合学校改革实际上源自吉尼尔斯在19世纪提出的教育改革蓝图,他曾努力推动在芬兰建立统一的综合学校,取消双轨制,这一理想在一个世纪后最终变为了现实。

(二)通过均衡化发展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

芬兰在基础教育的发展方面,坚持一条独特的信念,认为教育的均衡发展能够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教育内部不均衡的状况,除了客观条件造成的原因外,还通常与不良的竞争文化有关。学校内部的不良竞争不能促进国民竞争力的提高,只有建立均衡平等的教育环境,才能真正培养国民的竞争力和创造力,减少不必要的竞争损耗,社会也因此更加平等和谐。芬兰的教育实践证明其教育哲学是可行的。芬兰学生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me for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中表现优异,同时,芬兰基础教育均衡化水平也居于世界首位。芬兰学生不但总成绩领先,且其校际差异在经合组织(OECD)国家中也是最小的,学生个人成绩也非常均衡。

(三)以教育的均衡化发展促进社会的公平

芬兰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以基础教育学校体系为核心,但并不局限于学校教育,因为芬兰基础教育体系还是国民福利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芬兰的基础教育学校提供包括餐饮营养服务、体质健康服务、发展指导咨询、心里健康服务等内容在内的全方位的、均衡化的儿童福利服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芬兰均衡化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对促进社会的公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均衡化的教育体系促进了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使国民的创造潜力得到了释放,国家财富和国民生活水平日益增长,社会不公平程度逐渐降低。根据对PISA结果所做的分析,在经合组织国家中,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家庭财富等背景因素对芬兰学生成绩分布的影响程度是最小的。可见,芬兰的基础教育实现了有质量的均衡化发展。

二、芬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衡化发展历程

芬兰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衡化发展的历程是与三个主要的转型过程同步的。一是与城市化进程同步。芬兰1917年独立,直到上个世纪60年代,仍然是一个农业人口占60%的落后国家。之后,芬兰用40多年时间实现了城市化。当前,2/3的芬兰人居住在城市。芬兰基础教育双轨制的取消与城市化的发展是同步的。二是与经济发展模式转型过程同步。芬兰独立后,其出口产品从单一的森林产品和传统工业产品,转向多元化。上个世纪90年代初,芬兰遭遇了经济衰退,失业率一度高达20%,GDP下降了13%,外债比例超过了GDP的60%。芬兰被迫从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工业经济,转向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芬兰是世界上最早步入知识经济的国家之一。同时,芬兰政府和企业逐渐加大了对教育和研发的投入。1991年,在芬兰劳动力构成中,每千人中有5人从事研发;到了2003年,每千人中研发人员上升到22人,是OECD国家平均数的3倍。2004年,芬兰在世界经济论坛中的全球竞争力指数排名上升到第1名,并从此以后始终名列前茅,其中教育的贡献功不可没。三是与福利社会建设过程同步。芬兰的福利社会建设深受邻国苏联和瑞典的影响,社会平等的理念逐渐成为超越党派竞争的社会共识。过去40多年来,芬兰教育均衡化发展政策保持了高度的持续性,受政府更迭的影响较小。

芬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通过两个主要阶段实现了教育的均衡化发展。第一个阶段强调教育的普及性。这个阶段对教育平等的认识,主要是通过解决上学问题实现的。芬兰政府强调人人能够并且必须接受学校教育。从上世纪70年代起,芬兰用了20年左右的时间,做到了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完全覆盖,实现了“人人有学上”(equalaccess to education)。第二个阶段,在“人人有学上”的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后,芬兰教育均衡化的重点转向“学校内的学习机会平等”(equalopportunity for learning within the school),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体差异,注重满足差异化的学习需求,提供差异化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在这个阶段,芬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不仅实现了完全的覆盖,而且实现了高质量的均等覆盖,达成了“人人上好学”的目标。

三、芬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衡化发展的动因

(一)以均衡化为目标的教育改革

1.综合学校改革

芬兰的基础教育系统曾经是典型的双元制系统,基础教育包括乡村学校(folk school)和文法学校(grammar school)两个平行的系统。乡村学校主要是为农村地区学生建立的,学生毕业以后无法升入高一级文法学校或者进人大学读书。文法学校主要是为资产阶级家庭的子女以及城市居民建立的,学生毕业后大多会上大学。尽管早在19世纪晚期芬兰的教育家就已经提出了建立统一的综合学校的设想,强调每个人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但这个设想直到20世纪70年代芬兰综合学校改革后才得以实现。经过20多年的努力,芬兰建成了遍布全国、覆盖完善的综合学校体系(comprehensiveschool)。学校配置采用统一的模式,各校之间(无论教学条件还是师资配置)基本上不存在差别。改革后的综合学校实行9年全免费义务教育,1-6年级由1位全科教师带班,7~9年级由学科教师分科任教。在教学内容上,芬兰进行了以教育平等、多元主义和实用主义理念为核心价值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了保证教育过程和结果的平等,所有芬兰中小学生学习同样的核心课程,接受内容相近的基本教育教学。在学生评价方面,综合学校取消了毕业考试,学生的成绩由教师评定。学生学业结束后,可自由选择上普通高中或职业学校。早期的综合学校仍然根据学生数学和外语成绩进行分班教学(streaming),但随着芬兰教育均衡化改革的深入,分班教学到1985年被彻底废止。

2.教学组织模式改革

为了在保障教育均衡化的基础上不抹煞学生的个性发展,照顾学生的差别需求,芬兰改革了教学组织模式,采取了“分组不分班”的教学组织模式。芬兰高度强调平等,学校不能对学生进行分流,即根据学生成绩的好坏进行分班。每个班级的学生群体都是混合的,既有成绩拔尖的学生,也有学习困难的学生,以及身体残疾随班就读的学生,此即“不分班”。而所谓“分组”,是指在同一个班级内,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倾向、能力等,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在芬兰的综合学校课程安排中,20%的课时是照顾学生个性化需求的课程,即每位学生有20%时间学习选择性的课程内容。因此,“分组不分班”的教学组织模式既照顾了整体的需求,也满足了差异性的需求。根据芬兰教育部的调查,混合分班并不影响“拔尖”学生的成绩。

芬兰的教育改革与同期的欧美国家教育改革几乎同步,但是与多数欧美国家的教育改革模式有着巨大的差别,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美国等国“效率优先”的改革模式相比较,芬兰开展了以平等优先为特征的教育改革。在美国等国竭尽全力试图改革的领域,芬兰几乎都能够轻松应对,而且更为成功。首先,美国等国家针对学校、教师和学生制订了更加严格的标准,强化了管理的绩效;芬兰的教育改革则更加注重弹性化和多样化。其次,美国等国的政府为了呼应民间的要求,高度强化读写算等课程的教学,加强了对学生读写算基本能力的评估;而芬兰则注重学生全方面知识的学习,尤其注重学生的个性完善和创造力的发展。再次,美国等加强了对学校和教师的监督;而芬兰则建立了一种对校长和教师专业能力信任的文化,政府给予了校长和教师充分的信任。在芬兰,很少有对学校的督导或者检查。最后,与美国等国处处鼓励争先的文化氛围不同,芬兰学校更鼓励合作的文化。在芬兰人看来,只有在学校里善于合作的人,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更具有竞争力。

(二)适应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芬兰师资培养模式

能做到有质量的均衡,优秀的师资是关键。芬兰的中小学教师具有很高的社会职业声望,也是优秀青年人首选的职业之一。芬兰对教师的要求很高。芬兰教育法规定,所有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的教师须具备硕士以上学历,且通过教师资格考试后才能申请成为教师。芬兰的师范教育定位很高,在于培养“教育教学的专家”。芬兰师范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培养能够了解人的发展过程,具备:扎实的教育科学理论,掌握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规律,具备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在教育教学中做到有效师生互动的教育教学专家。

芬兰的师范教育具有分类培养、周期长、注重实践能力等特点,基础教育师资分为五个类别。一是全科教师(class teachers),负责小学1-6年级的所有学科的教学,全科教师也有资格担任学前教育教师。二是幼儿教师(kindergartenteachers),在基础教育中的学前阶段任教,或在日托中心(Day-care centers)服务。三是学科教师(subject teachers),负责教授基础教育7-9年级或高中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一门或多门学科或专业课程。四是特殊教育教师(special needs teachers)。五是辅导顾问(guidancecounselors),提供专业教育辅导和生涯指导。芬兰高等师范教育的学制一般为5~6年,比多数国家所规定的时间长。芬兰有11所大学承担师资培养任务,实行学分制。成为全科教师资格需要修满160个学分(每学分相当于40个小时的课堂学习经历),学业5年,主要学习语言与交流研究、主要学科研究、学校教育学、跨学科研究、1~2门小学科、选修课程。成为学科教师则需要修满160-180个学分,学业5年或6年。

芬兰高度重视教学实践。教学实习在芬兰师范教育中所占比重较高,比其他很多国家规定的实习时间长很多,时间为1年到1年半,共计35个学分。因此,师范生在毕业前已经初步具备了独立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能力,到工作岗位后能立刻进入角色,并开展教育教学的研究。芬兰在教师的遴选工作中有其独特的师资观,除了基本的学术能力,特别注重教师的艺术才能、人文素养和教学管理能力。芬兰教育界已经形成了关于师范生的基本共识:作为师范生候选人“学术成绩不好不行,只是学术成绩好也不行”。芬兰高等师范教育专业平均录取率只有10%,被录取的师范生学术表现优异,多才多艺,并具有强烈的教育使命感。

(三)财政保障及支持系统

1.充足而高效的经费投入

芬兰的教育投入有两个特点,一是对教育的投人大,其公共教育总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了6%;二是投入的绩效高,芬兰政府在教育投入上坚持“聚焦课堂”(focused on the classroom)的原则,把教育投入尽可能地集中在教育教学活动中。2008年,在芬兰生均教育支出的比例结构中,教学支出的比例占66%。而且,芬兰政府的教育投入比很多西方国家更有绩效。根据经合组织的调查,芬兰基础教育教师年薪低于经合组织国家的平均水平,更低于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仅从教师收人这一点似乎无法解释教育投入对学生成绩的影响作用,但是芬兰教师的年工作时间比其他国家少,生师比低于其他国家。因此,在单位时间内(每小时)芬兰教师教一授名学生所获得的工资比较高:在小学阶段,芬兰是3.92美元,经合组织国家平均为3.06美元,美国是2.82美元,日本是3.65美元,德国是3.74美元;在初中阶段,芬兰是4.48美元,美国是2.89美元,日本是4.29美元,德国是3.93美元,OECD国家平均为3.15美元。

2s着眼于均衡的基础设施网络

芬兰在学校校舍、图书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也坚持均衡化的原则,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均衡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从1967年开始,芬兰政府实行特殊国家住房贷款计划(ARAVA),由政府在均衡化发展的原则下建设学生宿舍。1971年,议会通过法令确认了均衡化建设学生宿舍的原则。从1980年开始,均衡化资金补贴(equity capital subsidy)㈣纳入政府预算,并在每个市(municipality)建立一所基金会或者公司专门负责学生宿舍建设。学生宿舍建设的贷款主要由政府提供。在ARAVA计划的支持下,芬兰在25年内建设了10万套学生公寓。此外,芬兰还特别注重图书馆网络的建设。图书馆网点高密度覆盖全国,布局科学合理,在芬兰的任何一个社区都能获得与其他社区均衡化的图书资源。芬兰的图书馆资源非常丰富,80%的图书馆已接人互联网。除了常规图书外,图书馆还提供丰富的视频和音频资源。芬兰的每千人日报订阅量高于任何一个欧盟国家,芬兰学生的图书借阅率在OECD国家是最高的。

第4篇:教资家校合作的基本要求范文

抓住国家首批中职示范校建设的契机,加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内涵建设,加大专业的课程改革力度,加快师资能力提高,使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贴近企业,凸显中等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先进性,为社会培养适应需求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了解目前模具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高级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否贴近企业需求,及模具高级工应具备什么样的核心技能而开展调研。

二、调研形式与内容

(一)调研形式

由盐城市高级技工学校牵头,每个成员校负责其所在城市、周边地区及其校企合作的大、中型制造和模具企业开展调研,及本校毕业生所在企业的调研,最终集成调研报告。

调研对象有企业行业专家、高校专家、企业高管及部门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一线技术工人、职业院校和本专业毕业生。

(二)调研内容

1.企业专业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2.企业的职业岗位、工作项目、典型工作任务情况。

3.企业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和建议。

4.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及课程设置的建议。

5.毕业生调研:

(1)毕业生基本情况;

(2)被调查人对学校各方面(办学、师资、专业建设等)的评价;

(3)被调查人的工作状况;

(4)被调查人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及课程设置的建议。

三、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需求情况

(一)模具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我国既是模具制造业大国,又是模具生产大国。目前,我国模具行业的最大市场是汽车、电子信息、家电和办公设备、机械和建材行业。据统计,75%的粗加工工业产品零件、50%的精加工零件由模具成型,家用电器行业80%的零件、机电行业70%以上的零件也都要靠模具加工。全国模具生产企业达3万多家,从业人员100多万人。

目前本行业中低档模具供过于求,中高档模具自配率不足60%。据统计,2005年以来,我国每年平均要进口约20亿美元的模具,主要为各类精密复杂模具及模具标准件。2010年首次实现模具外贸顺差1.3亿美元,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顺差规模将会持续扩大。目前我国已形成了华南、华北和华东三大主要模具生产基地,长三角地区在模具制造数量和质量上的整体水平均已处于行业重要位置。今后数年我国模具工业仍处于快速发展期,将向大型、精密、复合高效、复杂多功能和长寿命发展。我国模具行业发展主要趋势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模具生产将继续朝着信息化、数字化、精细化、高速化、自动化、智能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模具企业将进一步技术集成化、设备精良化、产品品牌化、管理信息化、经营国际化。

二是行业巨头将浮现,部分模具企业已成为上市公司,在已公布的95家中国重点骨干模具企业的名单中包含了中国汽车覆盖件、大型精密塑料、塑料异型材、铸造模具重点骨干企业等大类模具企业。有更多的企业越来越重视创新、品牌、专利、高新技术等核心竞争力,模具重点骨干企业队伍将会不断扩大,并且会在行业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三是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将会得到更快发展,模具城快速形成,促进专业市场和生产基地的形成,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和影响力,为打造区域品牌发挥着积极作用。全国“模具城”共有30个左右,如浙江余姚模具城、昆山江苏省模具工业实验区、宁海模具城、中国(泊头)汽车模具之乡、黄骅模具城、成都模具工业园、北仑模具园区、大连模具城等。

可以说我国模具工业与国外同行的差距在缩小,发展前景广阔,企业在应对当前形势下,也面临全行业的经营理念提升,产品结构优化,技术自主创新,管理从粗放式向信息化集约式转变。很多中小型企业的发展还存在技术、资金、人才的困扰。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使用、激励机制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模具行业从业人员基本情况

随着模具工业的快速发展,模具新技术的广泛普及,行业对模具专业人才的需求呈不断扩大趋势,很多高中职、技师学院学生成为企业的骨干;但企业在金融危机中复合型、高技能型人才短缺现象变得十分突出。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低技能型人才饱和,对新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较大;欠发达地区企业复合型技能人才总量偏少,年龄老化。全行业人才流动呈加速趋势。

(三)模具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分析

1.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从事的职业岗位主要有:冷冲模设计、塑料模设计、铣刨磨设备操作与热处理、电加工设备操作、数控设备操作、模具产品检测、模具装配调试、模具设备操作、模具修理、模具设备生产管理、模具产品营销与售后等。

其分布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1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分布情况

2.从业人员岗位数量分布基本情况

模具技术应用领域广泛,几乎涉及了各种行业,在机械、汽车、数控、电子等行业应用尤为突出,且对应的职业岗位门类繁多。从模具专业主要职业岗位分布情况看,由于市场营销与售后、生产管理、模具修理这三类岗位人员所占比例低,绝对量少,分析缺乏代表性,因此仅对模具设计、模具制造、产品检测、模具装配调试、模具设备操作人数分布情况做分析,其分布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2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从业人员人数分布情况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对应岗位人员职业技能等级主要分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和初级工五个等级。调查结果显示,高级工比例最高,达到50.1%,主要从事零件生产、模具装配、调试等;技师比例27.0%,主要从事模具设计、设备维护等;中级工比例18.8%,主要从事铣刨磨和产品销售与售后。企业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从业人员实际操作技能放在最重要位置,因此一般从业人员都持有与岗位相关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但高级技师的比例(2.6%)显得较低。

职业岗位人员年龄相差较大,有近20岁的,也有50多岁的,在20岁至40岁年龄段人数最多,20~30岁年龄段几乎占了一半。但高级技师中青年的比例不高,出现了脱节现象。各年龄段的分布比例如图所示。

图3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从业人员年龄分布图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从业人员基本接受过中职以上教育,中职(高中)、大专学历占了绝大部分比例。显而易见,中、高职层次的毕业生有着广阔的就业前景。

图4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从业人员学历结构分布图

从业人员的月工资收入如图5所示,2000~3000元占的比例最高,主要是从事一线生产,3000元以上的多为模具设计和管理岗位,在设计岗位月薪5000元以上的比比皆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工资收入的岗位与地区差异比较明显。

图5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从业人员工资收入分布图

3.企业近三年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需求

多数企业近三年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所需人数呈增长态势,如图6所示。

图6 企业近三年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所需人数分布情况

调研显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目前需求量较大的岗位有:铣刨磨操作与热处理、模具设备操作、模具装配调试、电加工操作。其中,模具装配调试、铣刨磨操作与热处理人才需求量占有较大比例。企业希望学生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能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其职业岗位能力真正达到高级工相应的理论和技能水平,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

4.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分析

在调查中发现,从业人员基本都拥有与本专业相关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如工具钳工、线切割操作工、数控铣、高级绘图、计算机应用等各类证书;同时认为如团队协作、爱岗敬业、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在校期间须进一步加强。企业普遍要求毕业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较好的知识水平和较强的职业技能,具有一定电气知识。因此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在电气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需要进一步提升,增强学生适应企业需求的职业岗位能力。

四、中职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现状调研

(一)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就业岗位分布情况

各成员校近三年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就业率接近100%。毕业生分布在模具制造、家用电器制造、电子元器件(如灯饰)制造、汽车制造、船舶制造、数控加工类企业等;其中一线产品生产居多,生产管理、行政管理、销售与售后岗位较少。

表1 模具专业就业岗位分布情况

(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情况

课程设置有“冷冲模设计”“塑料模设计”“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床夹具”“机械工程材料”“模具制造工艺学”“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工程力学”“数控技术”“精密检测技术”等。使用的教材种类繁多,有劳动版高职高专教材、机械工业版、高教版、邮电版规划教材、校本教材(或自编讲义)等。

开设实训(实验)有“模具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车铣刨磨工艺与技能训练”“模具装配与调试”“液压与气动技术”“电子电工技能训练”“VB”“UG”“CAD”“Solidworks”“数控加工”“电加工工艺与编程”“夹具设计与制作”“模具设计与制作”。

调查显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师资数量基本满足需要,理论教师占35.8%,实习教师占11.9%,一体化教师占52.3%。其中高级职称占16.2%,中级职称占42.7%,初级职称占41.1%。

目前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存在着如下问题:

1.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学校专业培养目标和企业岗位目标有明显差距,存在脱节现象。

2.缺乏与企业全面合作办学的机制:还没有做到完全根据企业需要办学。

3.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相对落后:“能力为本位”的先进教学观念还没有形成,“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授课仍在课堂教学中唱主角,行为引导、任务驱动法的效用还没有完全体现,一体化教学在师资、教室、教材方面还有很多瓶颈。

4.课程体系与生产实际有较大差距:基础课程量偏大、传统课程多、一体化课程还须进一步加大,职业指导设置不够合理。

5.教学内容陈旧:课程传统,教材陈旧,教学内容相对滞后。

6.教学设施配置不够合理:先进的实训器材和设备数量不足,精度落后于企业要求。

7.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不够强:“一体化、双师型”教师不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未能有机融合。

8.生源素质亟待提高:学生接受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呈下降趋势,企业所要求的职业素养在部分学生中难以得到体现。

五、调研建议

调查反映行业(企业)对本专业毕业生有着较大需求,特别是高级工层次人才缺口较大,而目前学校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与行业(企业)要求存在着一定距离,要缩小这一差距的有效途径是进行课程改革。为此,结合调研结果,协作组从专业培养目标与专业方向设置、专业课程设置、专业师资、实训条件配置等方面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高级工职业功能模块教学体系培养方案的开发与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一)本专业人才培养中分解目标框架构建(详见“人才培养方案”)

(二)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传统的三段两站式(“三段”即在校教学分基础课、专业理论课、生产实习课,“两站”即校内基础理论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企业综合技能和适应能力实习)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一体化、三合一”(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2.建立岗位职业能力为特征的职业功能模块课程体系

深化课程改革,建立职业功能模块课程体系,根据技能人才培养特点,以职业功能模块课程体系取代学科体系,以校企合作开放性办学模式取代传统封闭式办学模式,以任务引领型的“一体化”情景教学方式取代传统理、实分离的课堂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经历和积累工作经验的环境,为学生的终身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1)通过人才需求调研与分析,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确定职业岗位群。

(2)通过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明确职业岗位群的主要工作任务,结合模具制造工要求确定专业基础能力、专业职业能力、专业拓展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

(3)通过课程分析,以工作任务分析表为依据,将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任务并划分课程门类,根据课程体系的逻辑主线序化课程,选择项目载体,并进行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的分配整合。

(4)通过课程分析,总结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专业培养方案。总体结构包括四大部分:专业基础课程、职业能力课程、能力拓展课程、职业素质课程。

(三)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培养目标与专业方向调整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较高,企业对本专业高级工层次人才的需求量较大,但目前学校培养的本专业高级工人才不能满足企业的岗位需求,究其原因主要是专业培养目标与专业方向和企业有一定距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不强、学校教学模式有待改进等。根据本次调研,为彻底解决上述问题,协作组就本专业高级工层次的“培养目标与专业方向”做出如下建议。

1.培养目标:面向生产企业,掌握本专业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能设计小型、通用典型模具,会装配调试模具,能使用电加工设备进行零件加工,具有一定的车铣刨磨及数控加工知识,具有本职业岗位的四新知识,能对本行业企业进行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的高级实用型职业技术人才。

2.鉴定工种和等级:工具钳工、模具制造工高级工职业资格;高级绘图员、车铣刨磨初级工、电工操作证。

3.专业方向:小型、通用模具的设计,模具的安装、调试,模具修理,模具零件数控加工、电加工和机加工等。

(四)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设置

为保证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课题的开发、实施与评价应紧密围绕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进行。

课程设置要摆脱学科课程的框架束缚,建立“课程设置与工作任务密切联系,以工作任务来整合课程内容”的课程结构,从岗位需求出发,结合职业技能要求,构建任务引领型专业课程,构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高级工职业功能模块教学体系,所设置的课程要便于“工作情境”创设,采用“项目教学法”。

表2 建议设置的专业课程

(五)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资源配置

1.专业师资

专业师资是专业建设的关键内容之一。重新定位的本专业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任职要求:

(1)专业师资的基本要求:具有相应技术等级和教师资格证书;

(2)专业师资的技能要求: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除具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规定的学历、教师资格要求外,新任的专业教师应达到该工种技师或以上技能等级;

(3)师资队伍的结构要求:本专业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应有专业带头人一名,各课程要有课程带头人至少一名,中青年教师应占一定的比例;

(4)其他要求:所有专业教师都具有实施实践性教学的能力,专业教师在任教的两年内要有从事生产实践(一般不少于3个月)或参与生产实践(技术改造或技术研发)的经历。

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和改善师资队伍结构:

(1)业务进修:业务进修主要侧重于专业技能和实践性课程教学能力的提高,四新知识和复合知识的学习,专业课程教法研究等;

(2)企业引进:新进教师应首先考虑从相关企业引进,也应考虑从企业引进具有2~3年生产实践经历的大学毕业生;

(3)聘用兼职:通过各种途径聘用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技术工人担任兼职教师,专门化方向课程的教学可以由校企合作办学的企业方工程技术人员承担。

2.专业一体化实训室等教学设施建设

专业实训室的建设除符合一般的教学要求外,还要尽可能创设“工作情境”;教学设施配置合理,具有一定的先进性,符合“四新要求”;教学工位要符合课程内容和在学人数的要求;一体化室要体现直观性教学需求;要具有职业技能训练的必备条件;要具有安全、卫生、规范的劳动环境和条件。

根据本专业课程设置,建议设置如下一体化实训室(区):钳工基本技能实训室、机械原理实验室、机械制图与AutoCAD实训室、模具材料与热处理实训室、机床夹具设计与制作室、液压与气动实训室、计算机应用技术实训室、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实训室、电工及机床电器实训室、模具钳工一体化实训室、模具机加工实训区、模具电加工编程与实训区、模具数控实训区、模具装配调试与维修实训室、模具CAD/CAE/CAM室、模具设计室、模具加工成型区、精密检测与反求技术实训室等。

(六)加强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1.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

进一步完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完善已经成立的校企合作专业委员会,充实人员,提高层次,定期开展活动,强调实效。

2.实施冠名办班,做到“五共同”

与企业开展冠名办班,专门为企业培养符合企业生产工艺技术流程需要的技能人才。在合作过程中,力求做到共同组织招生宣传、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共同商定教学内容、共同实施教学过程、共同进行教学评价。

3.成立模具名师工作室

以各成员校名师牵头,吸收全国技术能手、江苏省专业带头人等骨干教师参加,与企业合作,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以及高校教授共同参与指导,建立模具名师工作室。一是进行模具产品研发,同时加大模具设计与造型应用软件UG、PROE、Solidworks的投入;二是通过工作室的平台培养“一体化”教师;三是为地方企业提供模具专门人才培训,服务地方经济;四是提供模具产品设计指导。

4.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依托江苏模具行业企业,建设校外紧密型实习实训基地,与规模型企业建立集教学、实习实训、技术服务及员工培训于一体的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基地有专门的岗位供学生工学交替轮流上岗,企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实习指导,学校教师和企业有关人员全程进行管理;学校派教师深入基地对企业一线员工进行培训,参与技术研发;同时,学校青年教师定期到基地接受锻炼与培训。

5.校企共建模具实训室

第5篇:教资家校合作的基本要求范文

关键词:教学督导;以教师为本;集体评教;督导员素养

一、坚持以教师为本的教学督导理念

教学督导机制这一新生事物刚刚出现时,并不为人们所认识和理解。不少督导员,特别是被聘任的离退休教学督导员,几乎都得到过同事或亲友们的忠告:“别太认真了,要多言好事,少讲问题”,“人家在职的不愿管的事情,不好说的话,让你们冲在前面去得罪人”等等。而被督导的教师虽然没有公开表示反对,但他们很紧张,怀有程度不同的戒备心理。如何消除这种不和谐之音和人们的误解,将教学督导工作顺利开展下去呢?

首先,作为高校领导和有关部门要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宣传和做过细的工作,让广大师生认识和了解教学督导工作是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学督导员受学校领导的委托和指派,深入教学一线,对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检查、督导、评价和指导;把了解的情况和问题反馈给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并提出建议,为学校领导当好参谋。所有这一切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全在于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推进和促进高校培养目标的落实。绝不是单纯的搜集材料、打小报告,更不是专门挑毛病整人。从而改变人们的模糊认识和错误观念,为教学督导工作顺利进行疏通好渠道。

其次,最为重要的是每位教学督导员必须自始至终坚持以教师为本的教学督导理念,并以自身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质,卓有成效的督导实绩赢得教学督导对象的信任、接受、欢迎和支持。

坚持以教师为本的教学督导理念,这是由高校教师自身的特点、所处的地位及肩负的特殊责任和使命决定的。办好大学要取决于许多因素和条件,其中在高校中占主导地位的广大教师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主要依靠力量,他们是学校的宝贵资源,如果没有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高层次人才的产出,研究成果的出炉和高校的发展等,都是空谈。教学督导员只有将以教师为本的理念贯穿于教学督导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去,才能真正促进高校教学督导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高校培养目标的落实。

所谓以教师为本的教学督导理念,其核心就是要求每位教学督导员在教学督导过程中,充分尊重与保障教师的人格、价值与尊严。教学督导员要首先爱护督导对象,这是进行督导的基础,以平等的人格尊重督导对象是爱护督导对象的具体体现。那种一开始就站在教师的对立面,视教师为问题对象,可以任意主宰、摆布、干预和限制的想法和做法都是极其错误和有害的。教学督导员与教师不仅是督导与被督导的关系,而且是相互学习、相互切磋、平等合作的关系。教学督导员要做督导对象的良师益友,以满腔的热情、踏实认真,办事公道的实际行动,关心、爱护和尊重教学督导对象,千方百计地调动广大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体现对“以教师为本”理念的真诚。

二、搞好集体评教是实现教学督导工作又好又快的有效方式

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价,这是教学督导工作的一项基本内容和重要任务。目前,各高校较普遍采用“个别听课评教”的督导方式,这种方式有用时少、机动灵活、简便可行的特点。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面对高校规模成倍增长,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培养人才模式呈现多样化的新形势,仅靠个别听课一对一的评教方式,难以完成繁重的督导任务,达不到督导工作的高效率和整体效应。开展集体评教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在教学督导员人数极其有限的情况下,把“个别听课评教”与听课后组织“集体评教”有机结合起来,特别要大力加强集体评教,这是提高教学督导工作又好又快的有效方式。他能产生“个别听课评教”所不能达到的整体效应、规模效应,甚至是轰动效应。几年来,每当对一个教学单位教师的听课告一段落后所进行的集体评教,都受到热烈欢迎和很好的评价。有的领导说:“过去讲工资改革到会人数有限,会场乱哄哄。可是,每次教学讲评出勤之高,大家认真听讲的情景真是多年不见了”。有的领导说:“我们学院的教师多数人未受过师范专业训练,第一次听到这么专业的、生动的,又紧密贴近教学实际的评教,对我们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指导作用太大了”。有的青年教师说:“评教给我们创造了一次活学活用教育教学理论的好机会,专家现身说法,理论联系实际,旁征博引,生动深刻地讲授,让我们懂得了教师劳动的伟大意义,增强了做教师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特别是让我们学到了怎样教书育人,如何备课、写教案和上好课等必备的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实践,非常实用有效”。

运用“集体评教督导方式”需要遵循基本要求是:

1.明确目的性。集体评教如同上课一样,必须首先要有明确目的。这样评教才能抓住主要矛盾,避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为此,集体评教主题的选择与确定,内容的组织与设计,评教方法的运用等,都要客观公正、科学严谨,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最终落实到提高教学质量这一目的上。

2.强调针对性。教师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主导方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评教绝对离不开这一主要对象。强调有针对性,就是要了解教师,不仅了解他们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和存在的问题,同时还要了解他们对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见、想法和要求。从而掌握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所关心的、需要帮助和解决的问题等。这样集体评教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3.突出导向性。个别评教只能解决个案,导向作用是有限的。集体评教能产生整体效应、规模效应,甚至轰动效应,导向作用非常明显和突出。如在高校课堂教学中较普遍存在的:重灌输轻启发,重记忆轻思考,重讲授轻自学,重知识轻思想教育和培养创新能力等,这些问题不仅反映了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态度和教学理念等带有方向性、倾向性和共性的问题,也反应了一个学校的教风、学风和校风的问题。然而,集体评教在这方面的导向作用具有特殊的优势:

(1)通过集体评教,可以集中向广大教师灌输和倡导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育技术等。并能激励教师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积极参与教学改革,与旧的传统教学模式决裂,坚持启发式,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坚持教书育人,带头创新,努力培养创新人才。(2)通过集体评教,一方面传播古今中外优秀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特别是为青年教师缩短适应教学时间,提早进入教师角色提供捷径;一方面积极宣传推广身边的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先进事迹,引导广大教师学先进,见行动。

4.讲究艺术性。个别评教多是随堂听课后进行的,缺少准备,随意性大,难以解决系统的、深层次问题。集体评教要解决的是带有方向性、倾向性和共性的问题,因此,要有深入的理论讲解和实际案例的剖析等。必须要像上一堂好课那样精心准备,不仅对评教的内容要进行艺术加工和处理,如合理布局,围绕主题,突出中心,抓住重点等等。而且还要运用灵活的方法和讲究评教艺术。做到讲解精辟,有新意,发人深省,启迪智慧,激发热情,令人振奋,鼓舞斗志等,这样才能强烈地吸引和感动广大教师的听闻。

三、不断提高教学督导员的自身素养

第6篇:教资家校合作的基本要求范文

关键词:石油化工 行业特点 发展现状 人才需求 高技能创新型人才 途径方法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提出,我国21世纪新人力资源的开发体系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的全方位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在职业培训教育的目标中明确提出了以能力为核心、实现能力人的培养。特别是高技能的创新人才的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定义是: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8个模块。尤其强调为适应国际社会的飞速发展,要特别观注和强调职业院校学生的技能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职业教育的规划布局必须适应产业的发展趋势。当今世界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趋势是“集约化、大型化、园区化、临港化”,而职业教育的相关专业布局却呈现“小型化、分散化”状态。调研中发现,差不多1/3的职业院校承载着60~80%的专业规模,相当数量的专业点属于“低水平”重复建设,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严重,也带来了管理上的难度和质量的严重参差不齐。教育部为加快推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成立并重组了53个行指委。2013年成立的全国石油和化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简称石化行指委),作为石化行业指导的有力抓手,在职业教育领域的作用逐渐凸显。行指委建议,应当压缩、撤减“小、散、差”的职教专业点,资金和政策向石化专业配套倾斜。

一、石油化工行业人才需求状况

(一)石油化工行业特点

石化产业的特点是生产规模大,资金、技术、人才密集,对安全生产要求高,生产连续性强,自动化程度高,对节能、环保及物流要求也比较高,因此对技能型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近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大典”中,石化类职业岗位和职业资格标准有了很大变化。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先进生产工艺、高科技产品和新型装备的不断应用,以及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企业对生产一线技术工人的技术能力、复合能力及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转变的过程中,企业采用了更多的先进设备和生产线,生产一线涌现出许多与高新技术有关的职业岗位,一线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已难以满足岗位的要求;在一些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大型石油化工企业,对人员知识技术层次要求逐步提高,急需大批高端的具有良好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能源产业、原材料产业、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经过60多年的发展,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由小到大,初步形成具有40多个子行业,生产6万多种产品,门类基本齐全,品种基本配套,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完整工业体系。2012年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运行克服了下行压力,实现企稳回升。全年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2.2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占全国工业总产值13.3%,利润总额15.3%。2013年,石化行业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态势,稳中趋好。目前我国石化行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2.7万家,从业人员700多万人。全行业经济总量位居全球第二,其中化学工业2010年起位居全球第一。“十二五”期间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石化行业仍然需要增加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全行业技能劳动者每年需要增加27.4万人,高技能人才每年需要增加10.4万人,而目前职业教育的培养能力远不能及。

在工业领域,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的简单操作性技能人才需要量越来越少,大量的手工劳动已被机器替代。但与此同时,设备安装、调试、维修的难度越来越大,对操作者技术知识要求越来越高。生产者只有具备现代技术知识和创新能力,才可能解决生产中不断出现的各种疑难问题。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首先就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较强的创新能力。职业技术教育担负着培养一线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任务。企业急需具有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只有培养目标和培养途径问题解决了,才能彻底打通学生就业之路。

(二)吉林省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

吉林省石油化工产业历经5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石油、天然气、汽柴油、基本有机化工原料、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化肥、农药、氯碱、浓硝酸、橡胶制品、涂料、化学试剂、赖氨酸、燃料乙醇、化工醇、化工机械、化工仪表等多门类千余种较为完整的生产体系,成为我省具有代表性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十一五”以来,我省石化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9.2%。2008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311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15.6%,居全国同行业第16位;资产总计1274亿元,居全国同行业第14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79.2亿元,居全国同行业第10位。主要产品生产能力形成规模。石油和天然气750万吨/年;原油加工量1200万吨/年;乙烯85万吨/年;燃料乙醇50万吨/年;赖氨酸50万吨/年;丙烯腈42万吨/年;尿素40万吨/年;氯碱30万吨/年。重点企业为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公司、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长春大成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吉林燃料乙醇有限公司、中化吉林长山化工有限公司、通化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美国嘉吉生化有限公司松原分公司、四平昊华化工有限公司、中国石化东北油气分公司、锦湖轮胎(长春)有限公司、汪清龙腾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吉林省松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吉林省新大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四平精细化学品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工业总产值约占全行业85%左右。我省石油化工产业发展早,起步高,具备适当快速发展和产业跃升的条件。2009--2012年,石化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实现了2000亿元,年均增长11%;实现工业增加值达到780亿元,年均增长12%。地方化工企业总量有较大幅度增长。全省石化产业产值在全国位次前移。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增长。2012年,原油加工量达到1200万吨;乙烯达到115万吨;ABS树脂达到58万吨;化工醇达到100万吨;氯、碱产品达到40万吨;苯乙烯达到35万吨;丁辛醇达到48万吨;丙烯腈达到42万吨;苯酚丙酮达到37万吨;双酚A达到15万吨;乙丙橡胶达到7万吨;赖氨酸达到50万吨;苯胺达到30万吨;子午胎达到1000万条。

2009--2012年,建设吉林市国家级化工园区,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生物化工、新能源化工;建设松原市省级石油化学工业循环经济园区,重点发展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煤化工、生物化工、石油机械;建设长春市玉米工业园区,重点发展多元醇、乳酸、氨基酸、合成纤维、生态和工程塑料、聚乳酸等生物化工;建设四平市氯碱化工基地,重点发展氯、碱产品;建设白山市临江硅藻土环保功能材料产业园区,重点发展新型建材、医用材料、复合颜料催化剂、精品助滤剂、无毒杀虫剂;农安、扶余、汪清、桦甸开发油母页岩,重点开发页岩油、联产发电、集中供热、轻质建材。所以,吉林省需要大批实用型高技能的创新人才。

(三)石油化工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最近几年,我国各类院校石油和化工及相关专业学生总量持续增长。2011年,在校生规模突破了百万,其中本科在校生占总量的59%,高职占25%,中职占16%。本科继续增长,高职与中职招生则出现连续下降。虽然人才总量持续增长,但却存在着结构比例失衡的问题。2011年,中国化工教育协会在全国范围内对部分石油和化工企业职工结构和新进员工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员工总数中,生产人员所占比例最高,达69.09%;其次是管理人员,占13.71%;研发人员和营销人员的比例接近,在4%-5%之间。在新进员工中,生产人员的比例高达76%。另一方面,来自连续多年的调查显示,全行业每年新增从业人员总量中,职校毕业生占77%,本科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培养规模与企业的需求存在着严重倒挂,这也预示着,大量本科毕业生将面对就业难题。行指委建议,今后一个时期,要控制本科规模,大幅度地增加高、中职后备人才的培养比例。以满足我国对石油化工行业大量一线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二、石油化工行业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一)明确培养目标

梳理创新教育的教学理念、理论体系;归纳总结构建创新教学培养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各种新模式;投置创新实践活动体系。通过对吉林石油化工行业、企业的调研分析,企业普遍要求毕业生具有较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良好的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和良好的成长发展潜力。根据石油化工职业岗位群对从业人员的要求,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以就业为导向、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培养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具备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石油化工工艺基本理论和从事石油化工生产操作、工艺运行、技术管理等工作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工作精工艺、懂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途径和方法

通过对国内外职业院校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比较研究,我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内涵研究,二十一世纪对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具备的基本素质的研究,尤其是对我省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运用的研究,创新实践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基地实训研究及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深化石油化工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研究等。确立科学正确的人才培养途径和方法。

1.要提升学校对技能型创新人才模式培养理论教育水平

企业在发展中有与教育机构的需求和愿望;发挥校企合作中政府的作用,努力营造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环境;构建技能型创新人才机制的实践探索;职业院校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难点与建议。对创新人才利益驱动机制、政策、法律保障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基于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的专业教学方案开发研究,基于技能型创新人才的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使用、评价研究。

2.撰写石油化工类企业人才需求和岗位要求调研报告

了解周边化工企业现状,分析化工技术专业的发展现状,预测化工技术专业的未来前景,为学校专业建设和调整提供依据。调查本专业毕业生在企业的就业岗位,明确岗位任务和要求,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依据。分析岗位工作任务,明确不同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为课程建设提供依据。调研周边典型企业对化工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和企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看法和基本要求,为我院教育建设指明方向。为吉林省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提供大量的较高技能创新人才需要培养做出贡献。

3.坚持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构建完善石油化工专业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通过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探索“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来构建课程体系的课改思路,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邀请行业实践专家(如技师,班组长等),通过研讨会共同回忆和陈述个人职业历程及工作任务实例,确定本专业主要从事的职业工作岗位,找出各成长阶段有代表性和挑战性的工作任务,通过分组讨论和集体研究提炼出描述该职业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并为教学过程设计确定这些任务的难度范围和归类,深入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以及子任务的汇总,构建本专业的课程体系。

4.明确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职业技术领域对应的工作过程分析、职业岗位分析

通过调研,企业可为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毕业生提供的职业岗位主要包括:石油化工生产操作(工艺操作)、化工产品检验(化工分析)、化工设备维护(化工机械)、化工电器及自动化、化工产品营销、车间管理等岗位。其中石油化工生产操作是目前化工企业的急需岗位。需要的核心能力主要有:工艺操作能力,事故判断与处理能力,设备仪表使用维护能力,识图、制图能力(CAD),班组日常工作管理能力等。需要的基础知识包括基础化学知识、化工原理、化工机械与设备、化工仪表自动化、化工工艺以及对新知识的理解能力等。

各岗位对石油化工专业人才的要求各不相同。企业中大专层次毕业生的就业主要是生产车间的技术骨干、技术员、车间主任。对就业人员的基本要求为:具备扎实的基础化学知识,懂得化工产品的基本性质,了解化工产品的检验方法,熟悉化工生产流程,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技能、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一定的工作协调能力。

5.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

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理实―体化的教学方法;案例;行动导向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实验法等等。

改革考试方式,减少背诵性的试题,实行终结性考核与过程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以实际技能为导向,把实践能力和项目能力纳入考核范围,逐步与职业资格考试接轨。可采用笔试、口试、机试、综合作业、项目评审、毕业实习考核等方法,并以此全面衡量和控制教学质量。

6.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师资与教学条件配置建议

继续参加国培省培,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水平,拓宽教师的视野。技能型人才培养应采用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方式。现有专业教师要定期到石化企业学习和实习,地方和学校要为教师的企业实践创造必要的条件。

7.合作开发实训资源,建成一流的应用化工实训基地

大资金投入,建立多功能的校内实训基地;校企结合,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8.强化技能大赛引领专业建设

主题为“技能―中国化工”的石化行业技能大赛,自2005至2011年来已成功举办7届33场行业全国大赛的基础上,2012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成为23个与教育部合作主办技能大赛的部委及行业之一,全国石化行业职业院校技能竞赛首次纳入教育部技能大赛系列,由国家教育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联合主办,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中国化工教育协会、化工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和承赛院校等承办。石化行指委提供技术支撑。来自全国29个省市地区的253个职业院校参赛队伍参加了石化类大赛。其特点:一是石化行业和教育部共同搭台,是政府与行业合作,教育与企业交流的平台;二是石化赛项专家组由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专家组成,比例各半,确保竞赛内涵与现代石化工业发展接轨;三是石化赛项技术方案由石化行指委相关专业委员会制定,覆盖化工领域职业教育的重点和主干专业,竞赛方案贴近行业对企业职工的技术技能要求,大赛内容覆盖专业核心技能点;四是公平办赛,办绿色竞赛,启用行业企业专家现场裁判,第三方执裁。赛场即是竞技场也是德育教育基地。使赛项内容引导专业教学改革,竞赛设备引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积极参加各种技能大赛。

9.教产对接搭建职教与企业互动平台

10.文化对接 瞄准行业企业对人才素质的核心要求

总之,一方面,收集和发现和实践石油化工行业“技能人才”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提出培养主要模式和各环节的规范性要求,以及评估验收标准;教学资源开发共享的办法。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模式化、标准化的梳理,提出“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职业院校专业方案建设规程”等。另一方面,从制度机制上提出突破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难题办法。着重提出解决企业与职业学校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学校师资队伍难以适应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教学的实际需要的可行办法,包括理法建议、政策建议、制度制定等。

参考文献

[1]《高技能人才创新培养模式成果公告》。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2]《现代技工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郭俊杰―维普资迅网

[3]《基于高校管理理论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研》。黎明〈职业与教育〉2010年第5期

[4]《国家技能振兴战略》文献国家社会和劳动保障部

[5]《以行业后备人才现状调查和需求预测为基础,不断加强石化行指委的指导和服务能力》文献

全国石油和化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13年5月

[6]《熊勤会长在2013年在教育部全国石油和化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上的致辞》文献

2013年4月

[7]《教育部职成司葛道凯司长在全国石油和化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及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石化类赛项专家组会议上的讲话》作者:系统管理员来源:时间:2013年4月

第7篇:教资家校合作的基本要求范文

一、落实师德师风在教师评价中的首位度

教育的本质在于让学生成人,即通过知识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启迪学生的人生智慧,使其成为适应和引领社会发展的人。在学生成人的过程中,教师无疑是重要他人和关键因素,其自身品德高尚与否,直接影响学生的道德修养。是故“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要素就是良好的师德师风。相应地,对教师的评价也必须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的第一标准。长期以来,教师评价的维度过于偏狭,主要聚焦在学生的分数上;形式过于单一,主要聚焦在易于量化的数据上。而师德师风是一个难以通过量化手段去完整呈现的教师重要素养,其对学生的影响更多是教师身体力行而发生的潜移默化的效应,难以在学科分数上得到体现。因此,以“唯帽子”为主要表征的人才评价方式正是上述偏狭的教师评价观的具体反映,它扭曲了人们对教育本质、教育价值和教育生态的本真认识,放弃了全面衡量教师师德师风、教书育人能力和职业态度等多元标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该弊端主要表现为将师德师风的重要性停留在口头、文件和会议等形式层面,不能对广大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实质性的导向作用,无法激发起教师内心的职业崇高感和使命感,无法与教师队伍中存在的功利化和短视化负面效应相抗衡,结果少数教师丧失了道德自律意识,出现了一些逾越师德红线的事情。这些屡禁不绝的违背师德的事件,不仅阻碍了教育功能的发挥,而且通过各种媒介的传播与发酵产生了极其不良的社会反应,严重影响了教师的社会形象。那么,如何有效践行教书育人的核心使命和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关键需要在师德师风评价方面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界定清晰,落实师德评价的刚性标准。近年来,教育部等部委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等一系列有关师德师风的政策文件,各省份也相应出台了上述政策的实施细则。在这些政策的指导下,一些地方还颁布了诸如“教师行为十不准”等更加具体的师德师风方面的要求。所有这些政策规定构成了对教师的职业要求和行为禁令,也成为评价教师师德师风的底线要求。为此,学校要认真学习这些政策文件的精神和具体内容,组织教职工讨论并参与制定符合学校自身特点的师德师风评价标准,形成明确且完整的师德师风行为准则,并落实在教师日常教育教学、教学研究和管理服务等全过程,成为规范教师具体行为的指南。同时,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准入、招聘考核、职称评审、评先推优、表彰奖励的首要要求,从而将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考察落到实处,严把教师评价中的政治关和师德师风关。2.建立规范,完善师德评价的合理流程。《总体方案》指出,要“建立师德失范行为通报警示制度。对出现严重师德师风问题的教师,探索实施教育全行业禁入制度”等具体举措。该制度的有效实施,有赖于师德评价之规范流程的建立,包括评价主体的选择、评价程序的设定和评价结果的运用等三个方面。一定意义上,评价程序的合法化本身就体现了一种程序正义,属于师德评价的题中之义,不可或缺。具体而言,选择评价主体时要落实《总体方案》确立的系统观,加强党委和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等不同主体在教师评价工作中的协同联动性,形成各方共同支持评价制度改革的合力。设定评价程序时,要制定师德失范行为的处置程序,将举报、受理、调查、上诉、认定、处理、解除和存档等不同环节的工作细化,订立合理合规的管理制度,使师德失范行为的处理及时而有效。运用评价结果时,要完善师德考核的负面清单,建立完整的师德师风档案,让师德师风评价结果直接关联教师的利益,在各种类型的评价活动中对师德失范行为实行“一票否决制”。3.修炼内在,注重师德师风的实质性评价。师德师风既是国家对教师职业行为的统一要求,也是教师自身的一种境界修为,是优秀教师基于对教育工作的深入理解而形成的使命感的体现。换言之,师德师风不仅是一种外在的律令,更可能是教师内心信念的追随。可以说,师德师风是在教师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锤炼而成,有赖于教师自身生命意识的觉醒和历史责任感的承担。为此,对师德师风的评价要避免管理手段的异化,要坚定不移回归教育的本质、初心和规律,从教师作为完整的具有主体性的人的角度评价师德师风,从教师自我价值与意义实现的角度把握师德师风的生成性和特殊性,从而引导教师加强自我品格的修炼,自觉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范精神,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育人水平的提升。

二、要聚焦教师履行教育教学的基本职责

合理的考核评价,不仅为教师的入职、晋升、聘任、培训和奖惩提供了基础和依据,也有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教师教学、教研水平和工作效率的提高,从而整体提升教师素质和水平。对于如何解决教育教学实绩的操作化难题,《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引导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长期以来,教育教学在教师评价中主要以结果评价的方式存在,即教育教学服务于考试,并最终化约为考试分数。判断教育教学质量高低的唯一标尺就是分数。对分数的热衷导致学生之间、教师之间、班级之间、学校之间存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关系。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课程大纲让位于考试大纲,后者成为广大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真正依据。在强大的功利性目标驱使下,一些教师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对知识考点的深入研究上,放在带领学生对知识考点的反复操练上,而对于知识考点之外的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都置之不理,从而无法保障国家课程的有效和全面实施。因此,有效落实《总体方案》,必须用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引导教师履行教育教学的基本职责。1.建立教学述评制度,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教师教学述评制度以“教学要基于学生”为出发点,以“教学评价要促进学生学习和反思”为归宿。要求教师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将评价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要素和全流程;要求教师实施差异性教学,关注学生不同的认知心理特点,促进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增值;要求教师科学研判学生的学业状态,避免将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而采取考察维度更加多元、结果与过程兼顾的教学述评制度。为此,学校要完善教学述评制度,要求任课教师每学期须对每个学生进行学业述评,述评情况纳入教师考核内容;要发挥大数据时代的信息获取优势,尽可能地全面搜集学生的学业信息,对其学业状况进行系统分析;要将述评前收集信息和研判学情、学生学情的述评以及述评后落实指导意见等环节统整起来,让学生明晰自己与发展目标之间的差距,从而对其产生一种积极性压力,以在每一个环节都让评价发挥促进学生学业进步的发展。2.落实教师家访制度,考核家校联系情况。家访制度是指教师到学生家中,与家长深入交流学生的在校表现和进步得失,进而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商讨可行的方案。家访不仅有助于增强家校联系,促进教师对学生的进一步了解,而且有助于家校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但随着人口的激增与流动,学生居住地的分散,教师家访制度在很多地方已经消失,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仅限于学业上的表现;家长平时也无从知晓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更不可能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情绪变化,结果常常在孩子出现重大问题后才被通知到校,错过了最佳的干预时机。为此,学校要落实教师家访制度,根据学生家庭分布区域制订合理的家访计划,并且将家访纳入教师评价的范畴,促使教师走出校门,走进学生家门,开启家校合作的新局面;要对教师进行适当培训,提高教师与家长理性沟通的能力,帮助教师基于家校共育的理念建立良性的亲师关系;要充分利用发达的通信技术,实施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家访工作新模式,破解社会疏离带来的沟通障碍。3.通过资源的再分配,引领对教学的关注。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分配向班主任倾斜,向教学一线和教育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师倾斜。这种导向会引导教师关注自身的垂范作用、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落实对学生成长的关注等,不知不觉间让教师聚焦到立德树人这项根本任务上来。事实上,教学具有高度情境性、经验性、实践性、发展性等特点,在本质上是一项高度复杂、难度系数极高的工作,需要教师沉潜学问、教书育人。就此而言,需要发挥学校资源分配制度的杠杆作用,旗帜鲜明地倡导学校重视教学的价值观念,捍卫与坚守教育教学为教师安身立命之职责的信念;促进班主任工作的专业化,鼓励建立以班主任为核心、聚焦学生成长的教师共同体;引导教师基于教学专业人员的角色,在理想信念、使命担当、身份认同、教育理念、教学技能、行为表现等各个维度上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三、营造有利于教师评价工作的信任环境

第8篇:教资家校合作的基本要求范文

关键词:温哥华岛大学;教师队伍建设;启示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高职教育深入发展,专业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日益凸显出来,这一问题不仅成为了建设“双师”型师资

队伍关键性因素,而且成为了制约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主要方面。为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近年来,各地高职院校相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锻炼,选派骨干教师到示范院校示范专业学习、到国外培训等,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上讲,还不理想,还远不能满足我国职业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那么,发达国家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二、温哥华岛大学教师队伍建设特点

加拿大是世界少数职业教育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之一,通过实地考察与学习,加拿大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特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特别是其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几乎和企业员工没有差别,真是令人羡慕。加拿大各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特点大同小异,其中,以温哥华岛大学为例,对其专业教师建设特点进行分析,以便从中受到一些启发。

温哥华岛大学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准入条件严格

教师实行聘任制,分为全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兼职教师都是来自生产一线技术骨干,且占50%。在全职教师中,基础课教师来自大学,专业教师具有5年以上企业行业经历、有顶级资格证书和相当的文凭,有些专业如土木、焊接等要求有10年的工作经验。聘任的专业教师没有教师资格证书的必须在两年内通过培训拿到教师资格证书。来自企业的教师试用期为6个月-2年,两年内取不到教师资格的要辞退。

(二)教师有良好的实训条件

学校校内生产性实训设备相当好,有的实训场地就是工厂,如,食品加工课程的实训基地可以为学校提供70%的食品,剩余的还可以出售市场。另外,校企关系也比较密切,教师能够顺畅地到企业锻炼,补缺企业员工。

(三)教师培训制度完善

为了提高来自企业教师的教学能力,一方面委托专门机构对其进行培训,另一方面通过网络技术手段或派专门有经验的教师进行指导。为了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要求教师每年有两个月或更长时间到企业工作,学校提供一千加元补贴,但对学历教育不资助。教师培训和学历提高与其待遇挂钩。通过开发项目让教师重新回到企业学习先进技术。在企业实践的教师要接受企业监管,回校后,企业向学校汇报。

(四)有效的考评制度

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考评,除了查看教案、听课外,还要通过学生学习效果来考评教师。学校设有学生自选课,没有学生选课的教师要下岗。对教学质量的考评,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考评,主要以学生的实训表现和操作能力为依据,分值约占70%。对院系教学质量的考评,以一年内学生的就业率为依据。

(五)教师待遇较高

教师薪金由学校与教师代表双方约定。教师的薪金分十一个层级,原则上每年晋一级,教学十年后,年薪八万多。教师有无教师资格,薪酬不一样,有教师资格的薪酬高一些。教师有无教学经验,薪酬也不同,有经验的教师可以从第六级起薪。十年后,薪金达到顶级了,每年全体教师再增长2%,之后,即使优秀的教师也没有额外薪金奖励,但可采取进修、考察以及其他的方式予以鼓励。此外,教师还有其他方面的收入,兼职教师不加入工会。

(六)教师参与决策

学校实行董事会管理体制,现有15名董事会成员,有2位教师代表、2名辅导员和2个学生代表,8名成员是政府指定来自社会各界的名士,另外1名是校长。还一个类似议会的学术委员会,有建议权,也有一线教师参加。

(七)教师在浓厚的职教文化氛围中成长

加拿大职业教育深受欧洲的影响,是依托企业发展起来的,工商界是“始作俑者”,也始终是职业教育的有力推动者和赞助者。产业团体(商会)、社区学院协会和企业一道游说政府支持职业教育。联邦政府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不仅投资创办职业院校,还制定法律,提供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行业参与职业教育,这样,在社会上就形成了重视职教的合力。

三、温哥华岛大学教师队伍建设给我们的启示

以上通过对温哥华岛大学教师队伍的分析,我们发现其专业教师动手能力强不是一方面的因素造就的,因此,提高我们职教专业教师动手能力也不是一个孤立行动,至少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提高教

师准入门槛

提高职业教师的准入门槛是提高教师动手能力的基础。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必须了解企业行业,必须懂技术会操作,这是从事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目前,我们多数地方职业院校引进的教师,大都是通过地方人事部门统一招考引入的,学校几乎没有自主权,这些教师大部分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企业行业经历,动手能力十分有限或没有实践能力是普遍现象,这不但给实践教学带来了困难,也影响了教师实践能力的自我提高。温哥华岛大学专业教师队伍一个显著特点即从教前就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其中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比如,从国家层面制定科学的职业教师准入制度并认真执行,使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不但具有大学本科或研究生文凭,还要有一定的企业行业经验,从事特殊专业的教师还要有高级专业资格证书。这不仅能够可以较快地改善“双师型”教师结构,而且能够改变职业教师的观念。

(二)密切校企关系

企业是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动手能力持续提高的源泉。温哥华岛大学专业教师实践动手能力比较强是和企业千丝万缕的关系分不开的。这种关系为教师在两者之间的“自由”流动提供了方便。这样,教师既可在学校丰富理论知识、提高教学水平,又可在企业及时了解行业信息、掌握先进应用技术、锻炼动手能力,真正做到了“教、学、做”相长。这一经验表明:职业教育教师动手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企业,因为企业有着永恒的技术设备、生产场地、行业信息、企业文化等真实工作环境,是任何校内实训基地无法代替的。

温哥华岛大学与企业的良好关系固然有着深刻的历史职教文化背景,但是也和学校改善校企关系的努力分不开的,和学校的管理体制不无关系。比如说,董事会管理体制成功之处在于:其一,学校决策层来自于社会各界、热爱职业教育、了解社会需求并与企业行业有着广泛联系的名士,他们能够把社会企业行业最新信息带给学校,并形成学校发展决策,使学校能够及时把握企业(行业)的内在需求。其二有利于建设民主治校、依法办学和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使一线教学的意见能够有效地反馈到决策层。这种管理体制对我们有借鉴意义,它能够促进“单主体”办学模式向“双主体”办学模式转变,使企业(行业)从市场调研到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教育模式,到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再到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全过程参入到教学和人才培养中,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也只有如此,才有助于调动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参与职教的积极性,从而推动实现“以产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有的放矢地培养人才。实际上,近年来,我们也深感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也非常重视校企合作,并且主动与企业合作,但是由于自身实力比较弱等原因,企业积极性不高,合作还多在浅层次上运作。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对教师队伍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也严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进而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也是公益事业,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尤其在我国职业教育还处在“发育”期,这种参与显得尤为重要。

(三)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良好的校内实习实训条件是提高教师动手能力不可缺少的载体。温哥华岛大学告诉我们,校企关系再好也不能代替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学校和企业的功能是不一样的。职业院校是为生产、经营、服务而育人,企业是用有一定技术技能的人而生产、经营、服务。一个学校一般都要开设几十个专业,每个专业都经常性地到企业现场教学也是不现实的。职业教育的显著特征在于教学的实践性。办好职业院校有比较完备的校内实习实训场所,是教学活动所必要的。在比较真实的环境下教学,不但能够针对性地培养着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而且教师在“教、学、做”一体化中也能够熟练技能。因此,我们还应想方设法加强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特别是“校中厂”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四)高度重视兼职教师队伍

强化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专业教师队伍实践动手能力的捷径。从温哥华岛大学看,兼职教师队伍占很大的比例。他们都是来自企业行业第一线,是企业行业的业务骨干或技术能手,掌握着先进技术和最新信息,有着丰富的企业行业经验,动手能力很强,这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温哥华岛大学在校生虽然也以全日制为主,但“半工半读”生、其它岗前培训或择业培训生却占有很大比例,且每年的学生数量是不固定的,兼职教师灵活性的特点,恰好适应了这一情况。兼职专业教师队伍不但弥补了全职专业教师的不足、节约了办学成本,还改善了“双师”教师队伍结构,提高了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目前,我们多数职业院校也在聘请兼职教师,但是做得不如人家好,主要存在这样几个问题,一是整体素质不高,二是重视程度不够,三是管理不到位,四是教学能力不强,五是学校课程开发与课程设置不适应实践教学和兼职教师等,六是待遇不高。在这些方面我们应学习温哥华岛大学,对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给予应有的重视。具体

说,即,深化“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调整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加强其教学能力的培养,提高课时费用或工资待遇,改善应聘环境,搞好兼职教师资源库建设,使之真正成为我们专业教学的主力军。特别是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深度发展和全日制在校生源大幅度下滑,成人继续教育将占有很大比重,聘请企业(行业)业务骨干作为兼职教师不是应然问题,而是必然选择,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久之策。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是我们今后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方向。

(五)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

地方政府的支持是提高专业教师动手能力的保障条件。温哥华岛大学作为加拿大一所有代表性的职业院校,办得那么好,是和政府的支持分不开的。政府对其支持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拨款扶植。该校办学经费分为政府拨款、学生收费、学校创收、社会捐助。其中政府拨款占有很大比重。如,去年政府拨款比重占46%,前年占49%。二是制定法律,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加拿大联邦政府和省政府制定了多个法律来支持职业教育,比如,颁布《技术和职业训练支持法》、《国家培训法》等资助职业教育,实施就业准入制度。目前,加拿大规定18类职业必须经过培训取得资格证书后才可就业。三是提供优惠政策,如减税、免税等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如提供实习场所)。温哥华岛大学教学设备和校内实训条件比较完备,除了企业、个人捐赠外,就是政府投入。校企合作那么融洽,也和政府政策导向有关,政府在密切校企合作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就是说,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发挥政府的“主导”和“统筹”功能对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具体我国而言,地方政府还要加大对职业教育支持的力度,比如,设立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专项资金,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受学生实习等等,在政策、法律、资金投入等方面搭建校企合作平台。这些问题近乎老生常谈,但在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的情况下,政府的资金投入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特别是在政府的推动下,全社会形成关心职教、重视职教、职教必要的浓厚氛围,使从事职教更具有吸引力,这对于职教教师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如果单纯依靠学校自身力量,改善办学条件、提高专业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六)改革人事管理制度

第9篇:教资家校合作的基本要求范文

俄罗斯留学

――眺望双头鹰之国

俄罗斯是全世界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疆域跨越欧亚两大洲,绵延的海岸线从北冰洋一直伸展至北太平洋,还包括了内陆海黑海和里海。其国徽也无比耀眼:红色盾面上刻画着一只金色双头鹰,它一头望着西方,一头望着东方。这只双头鹰是俄罗斯的国家象征。同样,俄罗斯也是教育大国:在自然科学和基础研究方面,高等教育的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航空航天、军事工业等工程技术领域也属世界一流;在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等方面,拥有优良传统和鲜明风格,亦足以傲视全球。

近年来,随着中俄两国在各个领域内不断深化交流与合作,包括中国“俄罗斯年”和俄罗斯“中国年”等活动的举办,中国学生前往俄罗斯求学的热度在不断增加。目前,在俄中国留学生总数共有超过20000人,其中自费留学生约15000人,近300名还享受着俄联邦政府奖学金。2013年,中俄两国将会进一步加大教育合作的力度,扩大互换留学生的规模,鼓励学生自费出国留学,搭建更多高校之间的合作平台,譬如经济类、师范类和语言类高校之间的合作平台等。相信未来留俄的前景一定会更好。

关注更多城市、更多院校

据了解,在中国赴俄自费留学的学生中,其中约有70%都分布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这两大都市的40多所高校。可以说,留学生就读的城市和院校非常集中:在莫斯科市,莫斯科大学超过1000人,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600余人,列宁师范大学400余人,经济统计与信息学院200余人;而在圣彼得堡市,圣彼得堡大学500余人,加里宁技术大学400余人,精密机械与光学学院约300人,俄罗斯师范大学约300人,财经大学约200人。并且,他们学习的专业课程也过于集中:超过80%的留学生选择的都是文科类的经济、贸易、管理、公共关系和新闻、法律等专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给留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人际相处等方面造成一些影响。因此,若想要去俄罗斯留学,可以选择尽量避开这一情况。

俄罗斯的优质高等教育非常丰富。目前拥有国立高等院校555所(包括部属专业院校),其中莫斯科有91所,圣彼得堡有44所,另外400多所高校都分布在其他地区。所以说,留学生完全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以便于自己更好的发展。

如果真的非常想在莫斯科学习,那么也可以去关注鲍曼技术大学、动力学院、航空学院、航空技术学院、门捷列夫化工学院、工艺技术大学“斯坦金”、交通大学、建筑工程大学、矿业大学、石油天然气学院等。那么,圣彼得堡呢?可以更多地关注电子工程学院、工艺技术大学、建筑大学、矿业学院、航空航天仪表制造学院、海洋技术大学等。这些也都是俄罗斯的著名院校,其中有的院校还是欧洲乃至世界上富有特色的一流大学,只是知道的人较少而已。并且,这些院校为了吸引留学生学费标准相对不高,学生宿舍条件较好且收费也不高。尽管如此,目前仍少有中国自费留学生选择。因此,我们可以考虑选择这些院校,选择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特色、强项专业。

除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之外,也有很多城市是不错的选择。比如,伏尔加河沿岸城市喀山市、下诺夫哥罗德市、萨马拉市、伏尔加格勒市,还有顿河出海口的罗斯托夫市等,这些城市都分布着不少著名的院校,其中包含着许多在世界上有特色和强项的各类学科和专业。这些城市中的综合性大学、理工科大学、医科院校和艺术院校学费标准和住宿费标准比较低,教学质量很高。并且,位于伏尔加河沿岸的这些城市一年四季气候宜人,环境美丽、安宁,民风淳朴,农副产品丰富、价格也便宜,非常适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留俄优势

留俄有很多优势:1.高等教育水平高,教学质量好,专业选择多。不管是喜欢理工类、医科类、艺术类、文学类等,你都有较大的选择空间。文凭含金量高,就业前景光明。另外,优势专业为石油天然气、新闻、心理、经济、理工科专业、医学、艺术类等。2.留学费用相对低廉。与英美加澳等国每年需要数十万的留学总费用相比,俄罗斯留学的费用一般在5~7万人民币之间,这不仅包括每年学费3000~5000美元,还有生活费、住宿费、医疗费等全部费用。3.不要求语言基础,零俄语基础就可申请留学。进入学校会进行俄语的专门学习。无需高考成绩(需确认)、无需高额的资金担保,申请起点低。如果在俄罗斯能将俄语学得很好的话,归国工作还是比较吃香的,有不少留俄归来的同学在国内做翻译、贸易等工作,工资都相当丰厚。4.高中艺术生申请俄罗斯顶级艺术院校,只要专业水平过关,文化课成绩及格即可。

目前,欧洲国家除了英德法为留学主要目的国之外,意大利也是留学生的新选择。意大利既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又是时尚、艺术之国。在高等教育方面,意大利同样也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意大利大学动辄就有超过百年的历史,甚至还有不少大学拥有500年的建校史,比如罗马大学、米兰大学、佛罗伦萨大学等一批世界知名高校。

意大利高等教育发展均衡,公立、私立大学在教学质量、文凭认可度等方面差别都不大。此外,意大利有一批特色专业人尽皆知,如时装设计、造型艺术等,是其他欧洲国家无法比拟的。留学费用相对较低,也是意大利留学的一大优势。意大利对本国学生和外籍留学生的收费标准一致,本科生一年学费不超过1000欧元,同时,在意就读的生活费也比其他欧洲国家低。

近几年,意大利政府对中国留学生的签证政策也逐渐放松,并在2013年为中国学生准备了约10000个留学名额,如果超过这个数字,意方也会尽力接纳。不过,意大利大学采取宽进严出的政策,虽然入学条件相对较低,但想要毕业则需要经过一番辛苦努力,达到相应标准。

针对中国学生,意大利还专门制订了一些特别优势的留学项目,如都灵理工大学奖学金项目、古塔语言学习项目、米兰国立美院在华考试项目等。而说到最重要的两个项目,那无疑就是“马可・波罗计划”和“图兰朵计划”了。

马可・波罗计划

自从2004年开通中国留学市场以来,意大利政府一直都积极鼓励中国学生前往该国留学。为密切两国间的学术交流,巩固业已存在的稳定关系,从2005年底,意大利大学校长联合会发起了马可・波罗计划,其目的是为了促进更多的中国学生到意学习和进修。为此,意政府在本国和中国建立起了两个办事处,用来协调相关的交流活动。

针对想要在本科阶段留学意大利的中国学生而言,马可・波罗计划的内容主要有:为计划到意大利各大学学习的中国学生提供包括学校的接待条件、专业设置、语言文化等信息服务;两个办事处还将协助愿意在意大利本土企业或在中国的意大利企业里实习的中国在读本科生及本科毕业生进行实习安排。不过,上述实习生必须在意大利或在中国举办的意大利语强化班(全国性的或地区性的)中学习并通过相关考试。

在此计划的实施下,中国高中毕业生可攻读意大利大学3年制本科课程,大学毕业生可攻读意大利大学2年制硕士课程。

图兰朵计划

继马可・波罗计划之后,在2009年,意政府又制定了图兰朵计划。《图兰朵》是意大利著名作曲家贾科莫・普契尼根据童话剧改编的三幕歌剧。该计划的推出主要是针对艺术、音乐和设计专业的中国学生,为其提供在意大利艺术和音乐类院校学习的机会。

图兰朵计划的目的是让中国的艺术类学生能顺利入读意大利大学,可以说是艺术类学生的“马可・波罗计划”。通过该计划申请的学生可以免除意大利语要求。学生在公立大学学习期间免学费,同时可申请多种奖学金和助学金。

这是一项非常具有吸引力的计划。意大利既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又是世界艺术时尚之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特质。这片古老而又常新的土地培养了无数杰出的艺术大师,并且,还拥有诸如罗马美术学院、佛罗伦萨美术学院、都灵音乐学院、帕尔玛音乐学院这样的世界顶级艺术院校,是世界各地学子向往的艺术殿堂。

而对于有想法去意大利留学的中国艺术生,艺术类考试高考成绩、艺术成绩与文化课成绩经过公式换算后达到380分即可申请,同时,图兰朵计划降低了语言要求的门槛,为中国学生进一步打开了意大利艺术留学之门。

留意优势及语言要求

留意有不少优势:1.所有公立大学都是免学费的,只需每年根据学校和专业要求交付少量注册费即可;2.意大利所有公立大学和部分私利院校的学历都得到了中国教育部的承认;3.留学性价比高。根据城市的不同,一年生活费大约在4~7万人民币之间;4.奖学金和助学金易申请,根据学生家庭情况和学习情况都可以提出相应的奖助学金申请。

对于想要在本科阶段留学的学生而言,意大利大学的要求如下:高中毕业生或以上,高中阶段学习成绩优秀;高考成绩达到380分以上(满分750分);提供会考成绩,如果该省份没有组织会考可以不提供;具有一定的意大利语水平,一般至少需要在国内接受600学时的意大利语培训;符合所申请专业要求的其他条件。

每年从3月持续到11月的斗牛节是整个国家的全民狂欢,融入其中,你能体会到十足的阳刚之气;弗拉明戈舞蹈的特色不输于任何一个别的国家的任何一种舞蹈,它是奔放、刚健、优雅、神秘的代名词;足球又能唤起这个国家民众的疯狂热情,他们的情绪也跟着那些纵横驰骋的球星们同喜同悲;这个国家所创造出的辉煌艺术足以让世人惊叹,塞万提斯、戈雅、毕加索、达利、多明戈的名字被永远记载于世界艺术史当中……与以上这些相比,毫不逊色的还有它的高等教育。而这个热情的国家就是北大西洋沿岸的西班牙。

品质优良的高等教育

西班牙的高等教育历史悠久、品质优良、特色鲜明。目前,西班牙境内共有100多所大学和300多所高等专科学院以及众多著名的科研中心。西班牙拥有多所世界知名的一流大学,如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马德里理工大学、卡洛斯三世大学、萨拉曼卡大学、巴塞罗那中央大学等。

西班牙的公立教育体制相当发达,是教学质量的保证。政府对高等教育非常重视,其经费的87%都来自国家的直接拨款。每年可接纳10万外国学生。所有的公立大学对外国学生只收取少量的学费,并且,只要学习勤奋努力、能够完成校方学习要求的留学生,都可以申请奖学金(在西班牙,设有国家奖学金和私人机构的奖学金,多种多样)。奖学金金额一般在500~4000人民币/月之间,享受奖学金的时间为1~6年不等。

在专业课程方面,电脑工程、电信工程、工商管理与法律、欧洲法律、环境政策与管理、旅游教育、新闻学、图书馆科学、艺术学等都是西班牙高等教育的强势特色专业。说到西班牙大学的工商管理等相关专业,除了不少综合性大学这类学科很强势之外,创立于1973年马德里的IE商学院也相当出色。它被公认为世界领先的商学院,它的最大特色就是国际化:400多名教授来自全球25个国家,学生更是来自全球80多个国家。在这里,使用西班牙语的学生们享受着世界上第二大商业语言带来的乐趣。

西班牙有40所音乐学院,其中马德里皇家高等音乐学院、巴塞罗那高等音乐学院等是全球一流的艺术名校。西班牙的美术教育在欧洲享有盛名。建筑、室内设计、电脑动画制作、艺术作品展览、新闻摄影、服装设计等专业实力雄厚。

掌握西语,造就与众不同的自己

西班牙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世界语言。在联合国、欧盟、世贸组织等国际性机构中,西班牙语是举足轻重的官方语言之一。它还是全球近30个国家的官方语言,在西班牙和南美洲地区共有超过4亿人使用西语,在美国也有超过2000万的居民以西语为母语。

近些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也越来越重视跟西班牙、南美洲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然而,国内掌握西语的专业人才却非常紧缺,国内金融、商贸、旅游、新闻、体育、艺术等领域迫切需要西班牙语人才,需求量不断大幅递增。

比如说,中国作为旅游大国,至今真正掌握西语的专业导游在全国只有大约百人而已。面对每年大量的西班牙、阿根廷、乌拉圭、智利、墨西哥等西语国家旅行团的来访,很多国内旅行社都会出现到大学里去招聘临时西语导游的热潮。据调查,每个中国大学里的西语系的学生几乎100%都做过兼职工作,且薪资不菲。而面临大学毕业的西语学生基本是被慕名而来的企业早早订走了。如此火爆的西语市场,自然就吸引了很多的中国学生的目光。但同时,近几年国内贸易、金融、新闻、旅游、国家外交部门等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相关负责人也纷纷表示中国大学生单纯的西语优势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用人的需求。他们更加渴望专业领域里的西语人才。这就为选择前往西班牙留学的中国学生提供了强有力的竞争优势和广阔的就业、发展空间。

西班牙签证政策对资金要求不高,但要求申请者必须具备相应的语言能力,至少500学时的西班牙语言学习经历,这是申请签证的必要条件。虽然未对申请者的西班牙语水平做出硬性规定,但在申请签证时通常会有面试,因此,申请者最好有一定的西班牙语基础,否则很难过关。而且,在西班牙,除了MBA,大学里都是用西语教学,如果没有语言基础,学习难度极大。中国学生到西班牙的第一年大多要学习语言9个月至1年。西班牙的签证政策对雅思、托福等成绩无要求。

葡萄牙留学

――大西洋的风

葡萄牙紧邻西班牙,位于欧洲伊比利亚半岛的西南尽头,西部和南部就是大西洋的海岸。海岸线长800多公里,每天都迎着来自大西洋的风。

早在15、16世纪,作为海上霸主的葡萄牙曾经有过一段无比强盛的帝国时期,在那时,不论经济、政治还是文化,葡萄牙都远远超越欧洲其他国家。如今的葡萄牙虽已没落,但仍是世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员:葡萄牙是欧盟成员国之一,也为欧元创始国成员之一,还是联合国、北约、世贸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成员。

葡萄牙跟中国的联系还是挺多的。有越来越多的澳门、香港、台湾及内地的商人到葡萄牙投资经商,或是以葡萄牙为桥梁,在欧洲、非洲和南美洲一些国家投资。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前往葡萄牙或是南美一些葡萄牙语国家(尤其是巴西)留学,因为单单从语言这一角度来讲,能讲一口流利的葡语就是一大优势。

高水平的教育质量

跟西班牙一样,葡萄牙的高等教育质量非常高,高等教育体系也很完备。

葡萄牙大学教育的目的是为学生将来的工作发展提供稳固的基础,并推动学术研究和促进科技创新。颁发的学位包括有学士、硕士和博士,还有一些短期的证书课程。学士课程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三至六年,不同学系所要求的基础不同。众所周知,国外大学大都采取“宽进严出”方式,葡萄牙自然也不例外,所以,留学葡萄牙只有经历一番辛苦,才能学到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另外,葡萄牙的高等院校也有公立和私立之分。不管是公立还是私立,几乎所有的课程都得到了教育部认可,所颁授的学位等同,学历也得到世界普遍承认。葡萄牙高等教育体系是处于欧盟统一的高等教育体系框架之内,和西欧其他国家同步。

葡萄牙比较著名的大学有里斯本大学、科英布拉大学、波尔图大学、里斯本理工大学、米尼奥大学、阿威罗大学、波图卡兰斯大学和莫得纳大学等。里斯本大学创校于1290年,是规模较大的一所综合性大学,设有文学、理学、法律、医学、药学、教育学、心理学、美术学、口腔医学等众多院系。除此之外,学校还设有为国人所熟悉的孔子学院。科英布拉大学的创校时间也在1290年,目前拥有7个学院,分别是文学院、法学院、医学院、理工学院、经济学学院、心理学和教育科学学院。该校的足球会是一间独立运作的球会,在欧洲都比较有名。阿威罗大学在中国有很高知名度,该校的中国留学生有自己的联谊会,经常组织各式各样的活动,非常活跃。

以上三所是公立大学,在私立大学中则以波图卡兰斯大学和莫得纳大学最受中国留学生欢迎。波图卡兰斯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该校师资雄厚,教科研水平很高,并为学习成绩优异以及缺乏经济条件的学生提供奖学金和助学金。莫得纳大学也是一所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在葡萄牙享有很高声誉。该校拥有四所分校,分布在四个主要城市里斯本、波尔图、贝亚和塞图巴尔。并且,这些大学都为留学生提供一年的葡语专业学习,所以语言基础不好的学生也不必过多担心。

极具潜力的语言优势

葡萄牙语是一种分布广泛的世界语言。使用它的国家和地区包括葡萄牙、巴西、安哥拉、西班牙、中国澳门、莫桑比克和东帝汶等。虽然全世界使用葡萄牙语的人不如使用西班牙语的多,但也约有2.3亿人。葡语的使用者绝大部分居住在巴西,接近2亿人,只要大家看过巴西著名影片《上帝之城》就能知道葡语在巴西有多么重要。另外,居住在葡萄牙的约有1000万讲葡语。 在我国澳门,也有不少人使用葡语。

随着中国跟葡萄牙交往的日益深入,尤其是随着“金砖四国”之一的巴西的世界地位越来越凸显(巴西是2014年世界杯足球赛主办国家,最大城市里约热内卢是2016年夏季奥运会举办城市)和中巴两国的经贸往来越加频繁,我国的葡语人才就显得更加紧俏。

因此,若选择在葡萄牙留学就是一个难得的学习葡语的好机会。虽然葡语对国内的学生来说学习起来并不容易,但是若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技巧,也不算什么特别的难事。而只要掌握一口熟练的葡语,将是很具有优势的。

留葡优势

除语言优势之外,留葡还有很多优势:1.入学门槛低。学生可以申请任何的葡国大学,只要通过相关的一门考试。相当于中国高考,不同的是只考一门科目。举例来说,学生想要申请某大学的经济系,就可在相关的四门科目里任选一门参加国家考试即可;2.完善的医疗保险。学生医疗保险费已包括在学费中,在葡期间的医疗费用均免费;3.低廉的生活费。葡萄牙的生活费是欧盟国家中最低廉的,一般来说,伙食费一年约1200欧元,住宿费一年约1500欧元,其他费用也不高;4.良好的打工环境。葡萄牙对留学生打工无任何限制,并且薪金也不低。

阿拉伯留学

――了解阿拉伯世界的窗口

可能国内的不少学生,尤其是穆斯林学生或者是对阿拉伯文化很感兴趣的非宗教学生都把前往阿拉伯留学当成一个梦想。然而,或许有些同学会因为阿拉伯世界的一些国家处在动荡之中而不敢前往。这一点确实值得注意。比如说,叙利亚站争爆发前,这个国家就曾是中国留学生较为集中的地方,大马士革大学、阿勒颇大学等著名高校也都聚集着很多留学生,而如今战火却在燃烧,我们自然会以生命为重而放弃去叙利亚留学。并且,除了叙利亚,还可以有其他的选择,比如政局渐趋于稳定而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埃及、约旦、也门、阿联酋等国家。

需慎重考虑宗教问题

跟前往欧美日韩等国家留学不同,想去阿拉伯国家留学的学生需要首先解决几个问题:一、要弄清楚到阿拉伯学习的必要性和意义;二、对困难情况要有充分的估计,尤其是生活上的;三、对语言上的学习和应用要有比较充分合理的计划安排;四、阿拉伯世界是很浓郁的一些国家,非宗教学生要慎重考虑宗教问题。只有对这些问题有所准备,到了那边才不至于手足无措。

宗教问题自然是阿拉伯留学不能忽视的问题。阿拉伯国家留学的高校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费学校,另一类是免费学校,免费学校即宗教大学,专门针对穆斯林学子。所以,首先自己要确定好上哪一类学校,做到心中有数。通常是根据自己家庭经济条件选择该上哪类学校,如果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建议还是上自费的非宗教性质大学比较好。不要为省钱而盲目去上免费宗教大学。当然,如果是穆斯林学生,上宗教大学则能受到很好的宗教教育。另外,对于那些对阿拉伯文化有浓厚兴趣的普通学生来说,选择免费学校攻读阿拉伯语无疑也是很好的选择。

埃及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国家。其中最负盛名的高校当属开罗大学和爱资哈尔大学。开罗大学是整个阿拉伯世界第一所现代化综合大学,也被誉为伊斯兰世界的教育福地和阿拉伯语言学的摇篮。该校在继承和发扬古埃及文化、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是其他大学无法望其项背的。开罗大学的学科门类齐全,包括法学、艺术、自然科学、政治与经济、阿拉伯与伊斯兰、医学、药学、牙科、兽医、农学等学院,还设有统计、考古、非洲问题等研究所。

爱资哈尔大学是伊斯兰世界规模最大、地位最高的宗教大学,学校在校学生总数一般保持在12万人,并且规定只招收穆斯林学生。该校在教学上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理工科学院有较先进的实验室和场地,农学院有较大规模的农场,医学院仅在开罗就有5个附属医院供学生实习。该校的宗教氛围特别浓,距今有超过一千年历史的开罗第一座清真寺――爱资哈尔清真寺就座落在校园内。学校还设有伊斯兰基础学院、伊斯兰宣教学院、伊斯兰研究与阿拉伯语学院等院系,主要讲述《古兰经》、圣训、教法等宗教课程。因此,这所大学特别适合中国的穆斯林学生前去留学。

除了埃及的大学之外,其他国家的大学同样值得留意,比如约旦安曼大学、也门萨那大学、阿联酋艾因大学等。

不可忽视的阿拉伯语

如果问那些前往阿拉伯留学的学生为什么做出此种选择,他们的答案中一定会有“学习阿拉伯语”这一条。阿拉伯语是世界上一种很难学的语言,但却是在中国很紧俏的小语种,这也是不少学生关注阿拉伯留学的重要原因之一。

然而,首先要弄明白的是,除非是学生自己喜欢阿拉伯语,而不是在父母的逼迫下学习,然后再想着到阿拉伯国家去留学深造。并且,在留学之前,先要想好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不要盲目,是想提高阿拉伯语还是想拿文凭或者是想学习宗教知识,然后再选择去哪个国家哪个学校进行系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