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线上教学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省科研型名教师,市最美教师,市物理学科带头人,曾连续14年任重点班班主任。2017年****学校成立初,她任教学副校长同时兼任教务主任、教务干事、班主任、物理教师等数职。为了加强管理,三年来她吃住在学校,以校为家。
她在校区实行教学目标管理直对统考和高考,精细化管理制度,加强教师专研教学方法,加强课堂巡查制度并及时分层通报,加强作业批改和错题反馈,实行周考和月考制度,及时补救尖子生薄弱学科。2019年高三年级组获市最美团队荣誉称号。
2020年疫情突发,她不顾个人安危,正月初四到校筹划线上教学,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培训,正月初八线上教学准时开课,领跑整个市。每天线上教学管理、教研的同时,作为一名高三物理教师需要备课、讲课、批改、辅导,而她从未耽误一次卡点值班。复课后在市一模考试中校区成绩进步显著。
2020年高考她的学生***以理科684分,考入清华大学,实现小城16载清华梦,文科学生***631分,文、理均实现了16年高考全市前十零的突破!现高三学生***市统考总分始终保持前2名的优异成绩!
做为一名教育战线上的党员,她理解使命担当,深知任重道远。她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关键词:县域中职;远程教育;教学管理;管理模式
20世纪末期,在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下,以网络即时和信息技术为载体基础的远程教育就已经得到重视,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得以实践。在此背景下,很多院校也都相继进行了现代远程教育的试点,并且随着国家教育部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使得现代远程教育一时间风生水起,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得以发展,例如,教育部拟定的《关于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意见》、2000年颁布的《教育网站和网校暂行管理办法》及《关于支持若干所高等学校建设网络教育学院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几点意见》等,都充分表明了现代网络教学模式在新时期背景下的重要意义和发展方向。但是,在现代远程教育模式背景下,对实际教学方式及教学管理模式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转变和创新新的教学管理模式,从而不断使新时期的县域中职管理模式与现代远程教育模式相符合,从而不断优化教学效果。
一、教学模式概述
教学模式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的教学规则、制度。具体来说,所谓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学的模型、样式,是教师开展教学的方法和重要理论指导。在一定程度上,教学模式决定教学方式,也就是教师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为了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而开展的教学活动结构。同时,教学模式也是教学理念走向教学实践的重要载体,不仅反映了特定教学理念的要求,更是将教学理论具体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实践的教学指导,是教学目标实现以及教学任务完成的重要保障。[1]除此之外,教学模式是多样性和多层次化的结合、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结合以及规范性与创新性的结合,只有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才能够在新时期做到有效的知识传输、人才培养,保障教学工作满足新时期科技、教学目标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
二、县域中职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下教学管理模式构建的重要意义
现代远程教育模式是由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载体的远程教育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教学受到地理、空间以及时间的限制,使教学变得变得更加灵活化和自主化。但是,新事物的产生势必会遇到很多阻碍。县域中职院校在实施现代远程教育模式的过程中,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背景下的教学需要,因此,需要构建新的符合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教学管理模式,这就意味着构建新的教学管理模式对县域中职现代远程教育模式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现代远程教育模式的持续发展
现代远程教育模式是一项新型的教育技术,这不仅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持,更需要相关教学管理模式的作为教学基础。县域中职院校的教育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而人才的培养主要就是教学模式及教学管理模式的综合,在新时期,现代远程教育是教学模式的创新,所以,教学管理模式也需要进行创新,构建新的、符合现代远程教育特点的教学管理模式才能够保障县域中职现代远程教育模式的有机统一,促进代远程教育模式的发展。[2]除此之外,在县域中职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下,构建完善的教学管理模式就是对新教学模式中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及教学组织形式的重新认识,从而以现代远程教育技术为基础,以现代教学模式为理论指导,构建新的教学管理模式,从而不断推动县域中职现代远程教学模式的发展,保障新时期县域中职教育的有效实施。
(二)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县域中职的教学方式单调、死板,只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而没有关注到学生的实践能力,归根到底都是教学管理模式的不科学、不规范,限制了教学方式的有效实施。在新时期背景下,构建完善的、科学的教学管理模式,一方面,为了保障现代远程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另一方面,为了增强现代远程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3]要知道,教学模式是一个建设、应用、推广、改善以及完善的过程,在这过程中需要进行不断的尝试和更新,当教学管理模式以一个全新、全面及其科学的状态出现在教学中,就会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方式产生重大影响,为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保障了教学的有效性,增强了县域中职现代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三、当前县域中职现代远程教育背景下教学管理模式的现状
自从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实施以来,一时之间受到教育界的热切关注,当前的现代远程教育模式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着。因此,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下的教学管理模式也在进行积极的构建。
(一)教学管理模式
现代远程教育主要是以远程教育手段为主,综合面授、函授以及自学的教学形式。但具体到县域中职教学过程中,大多是采用多媒体手段联系师生并结合教学内容实施教学。[4]在这方面,为县域中职的教学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教学内容以及便捷的教学方式,能够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然而,在此教学状况下,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相对滞后,没有建立相应完善的体系规范学生的现代远程教育使用行为,没有合理地利用教学资源,使当前的教育模式仍旧是以面授为主,没有突出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
(二)缺乏教学资源体系构建的成熟技术支持
众所周知,尽管现代远程教育在我国已经发展了一段时间,但总体来说,还是一个新的领域。在进行教学管理模式构建的过程中,明显发现,在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过程中缺乏成熟的网络体系,导致很多课件更新不及时,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以及教师教学需求。同时,也造成了师生之间沟通不畅,BBS、课程的更新不及时等尴尬局面。
(三)学籍管理不完善
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背景下,教学管理模式中对学生的管理都是实行学分制,而学生就是学分的主体承担者,这就必须要建立更加全面的学籍管理系统。尽管现代远程教育能够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将教育延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但在学生的学籍注册、学籍管理以及转学等方面面临着复杂的程序,不能有效地跟随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脚步。
四、县域中职现代远程教育模式背景下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
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是教学质量的有效保障,如果没有构建完善的教学管理模式,就会导致县域中职现代远程教育模式的教学质量下降。所以,在新时期背景下,应该构建完善的教学管理模式
(一)构建完善的教学管理模式
完善的教学管理模式主要分为五个方面,即教学制度、导学方式、学习层面、服务层面及系统层面。[5]制度是一切教学行为开展的规范和前提。县域中职在构建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首先要着重构建有效的、科学的管理制度,让制度领导教学;导学方式就是相关教师要根据所教学的内容进行课程的设计、教学建议以及多媒体使用方式。并按照所需要的教学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及教学方式具体实施,实现学生的自主化学习,并形成网络教学、面授为一体的教学辅导;学习层面就是各学习中心的教师及其教学管理人员要合理、科学地制定学生的学习计划,不断地开展媒体学习,并且辅以小组学习、动手实践、上网操作和素质技能的提高。服务层面也就是要构建完善的远程教育服务体系,包括学习环境、网络环境以及远程网络的设计,还包括学习方式、课程管理等。最后的系统层面主要是要很好地发挥教学管理信息的提供、收集、整理及反馈功能,并按照远程教育系统分进行各个教学环节的管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地分析。
(二)构建高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
在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下,就应该构建一支能够符合现代远程教育方式及熟悉远程教育技术的新型教学管理人员,从而保障教学管理模式的有效建立。系统来说,构建一支高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要着重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理论素质。只有用强大的理论作为支撑,遵守相应的现代远程教育规律、能科学地运用管理理论,将教学管理和行政管理明确区分开来。同时,加强对相关管理人员的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培训,使其熟练地掌握这方面的基础,从而不断提高管理效果;(2)团队精神的建设。团队精神能够让教学管理队伍具有较强的凝聚力,能够为了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发挥团队的智慧,从而实现有效的教学管理。
(三)优化学籍管理制度
要始终以学生为本,构建学生为主体的学籍管理制度。[6]也就是学习管理制度要始终尊重学生的个人价值和个性发展观。另外,学籍管理要以服务学生为原则。在转学上,要尽量简化程序,加强学籍管理的普遍性和实用性,构建完善的数据系统,及时进行电子注册,从而不断优化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下的教学管理模式。总而言之,县域中职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管理模式的建立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过程。通过前文的阐述,需要从“构建完善的教学管理模式、构建高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及优化学籍管理制度”等方面入手,构建完善的、全面科学的教学管理模式,保障县域中职现代化远程教育模式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李欣茹,蔡晓东.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研究现状及述评——以广播电视大学系统为例[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10-14.
[2]张少刚,殷双绪.县域职业教育结构变革路径探究——线下开放教育园区建设与线上优质课程资源共享深度融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5):29-36.
[3]宋波.远程开放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应用的实践与思考——《现代教育管理专题》个案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6(10):80-83.
[4]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组.现代远程教育背景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建构[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114-117.
[5]刘莉.开放大学:战略转型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国远程教育学术论坛”综述[J].中国远程教育,2012(6):5-20.
一、树立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学管理
(一)教学管理思想的变革
当前社会正逐渐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这是一种本质性的社会变革,对教育教学所带来的冲击也是非常大的。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教学改革的目的是培养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人才,体现在具体工作中,就是改革与人才培养有关的各教学环节,构建一个适宜新型人才培养和成长的新的教学体系。在教学改革中,需要突破旧的教学观念、教学组织形式、驾轻就熟的教学流程、甚至一些干百年来约定俗成的教学法则。所以,从广义上说,教学改革包含了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改革必然触动教学管理思想的变化,各类内容的教学改革需要以对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作为保障。所以开展教学改革就必须改革教学管理思想和教学管理制度,把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思想转化为教学管理的思想,形成新的教学质量观、新的人才质量观、新的管理职能观,为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创造宽松优良的学习环境。“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通过改革最终形成一种充满活力的、对培养新型人才发挥保障作用的、丰富多彩的教学管理机制。当然,教学改革会促进教学管理的配套改革,另一方面,教学管理改革不能滞后而应该超前于教学改革的进程,只有这样,教学管理才可以发挥对整体教学改革的保障和推动作用。
(二)教学管理环境的改善
开展教育教学改革需要打破原来的教学格局,探索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大到整个教学体系,具体到各个教学环节、每门课程的设置都可能发生变化,这些必然同已经长期与旧的教学体系运转相配套的教学管理机制发生冲突。特别是有的教学改革是探索性和尝试性的,可能与常规的思路相去甚远,也很可能会出现失败,对此,教学管理措施就显得非常重要,是鼓励还是限制,是创造条件还是放任自流,结果会截然不同。因为整体教学改革虽然是大势所趋,但是具体的教学改革探索又是极其脆弱的,非常需要一个宽松、适宜的改革环境,包括政策、气氛、机制等环境,其中教学管理环境尤其重要。所以在具体的教学管理工作中,各种政策措施要顺乎当前教学改革的总体要求,要从宏观上引导改革方向,也要解决教学改革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为改革创造软硬件条件。
(三)教学管理者素质的提高
教学改革无疑给每个教学管理工作者带来了新的课题。首先,与教学改革相伴的是一次教育观的革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提出背后蕴涵了丰富的教育理念,每个教学管理工作者都必须深刻研究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规律,研究教育发展的背景、教育功能和价值观念的变化,正确解读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其次,教学改革将逐渐改变原来的教学格局,教学管理的内容和方式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为此,教学管理工作者必须了解教学改革的实质、内容和过程,研究适应新的教学体系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教学管理者素质的提高是发挥教学管理对教学改革保障作用的基本前提。因此,保持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政治方向正确,工作方法恰当,有奉献精神,作风扎实,思虑周全,善于总结,勇于改革,能着力将教学管理与教育学术研究相结合的高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是必不可少的。
二、强化教学常规管理,提升教学质量
(一)加强教师常规管理是落实教学计划的根本保证
每学期开学初,将教学计划在全校教师会上进行通过,然后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及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月查,要求检查组成员,及时检查、及时反馈、及时量化,教务处将每次月查情况在教师例会上进行反馈小结,并公布每位教师本月完成教学量化的分数。这一做法,有力地督促了教师工作的松散现象,促进了教学秩序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抓管理,明目标,办特色
目标是管理工作的方向。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流动教育,一切以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办学理念,我们以教育质量和教学质量进行办学,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习惯养成教育、环境育人为办学特色,以“知识丰富、内心完美、身体健康、性格阳光”为学生的培养目标。有了明确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这样各项工作有的放矢,在各项教学中突出办学特色。按师资队伍、办学条件、后勤保障分为三类,每一类的综合条件是相同的,制定的目标也是一样的,这样都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公平的竞争。这样,大家都有了自己的努力目标,有了干好工作的激情,大家都在千方百计地搞好教学,有力地调动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教育教学质量突飞猛进,对教育布局进行了调整,办出特色。在教学上,强调语、数教学的趣味性与扎实性,突出英语教学的快乐与运用,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逐步实行小班化教学,形成了教学方式多样化、评价方式多元化、德育全程化、生活管理规范化的办学特色。积极倡导学习方式改革,努力使每位学生成为会学习、会生活的一代新人。积极开展各项竞赛活动,创造性地开展了“古诗文背默比赛”“数学口算心算比赛”“英语常用口语比赛”“作文比赛”“讲故事比赛”“手抄报比赛”“书画比赛”“大型的六一文艺汇演”等。通过以上一系列竞赛活动,培养了一批具有一定特长的学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狠抓校本教研工作,推进教研创新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校深入贯彻2020年区教育教学工作会议精神,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与教育教学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健康至上意识,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强化、细化教学常规管理,积极进行课题研究,特别是疫情期间线上和线下教学结合的混合式教学课题研究,提高学业考试备考的针对性,全面落实课程标准和课程方案,全面提升精细管理水平,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稳定提高,办让人民满意的高质量的教育,努力开创我校教育教学新局面。
二、工作目标
在区教体局、教师进修学校的具体指导下,针对本学期疫情防控下的混合式教学的实际情况,加强线上常规教学管理,探索线上,线下教学的规律,总结混合式教学经验;规范办学行为;狠抓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校教学管理水平,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加强校本教研,加强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教育创新工作的实施;引领教师深入开展基于疫情常态化防控下的教学研究,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围绕学科学期课程纲要,促进课堂教学由学科教学到学科教育的转变,寻求教学质量、教研特色的新突破。打造“干净、文明、安全、满意、幸福”的“五美”学校,文明健康学校,建设“自主、合作、探究、灵动”课堂。
三、主要工作
(一)常规工作
1.认真落实《山东省中小学教学基本规范》、《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淄博市初中学校规范办学行为规定》和学校各项常规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教学教研工作常规,促教学效益的提高。
2.落实三级课程,做好学校课程开发开设工作。保证国家课程开齐开全,地方课程符合要求,校本课程丰富多彩。
英语、数学教师利用区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六、七年级教师依托学校“梦想中心”建设,利用“一对一”教学手段,学校教师利用新的空中课堂直播室和高水平综合实践创客教室以及万校云、希沃助手、洋葱教育等各类教学软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加强体卫艺工作,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我校重视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还在研学旅行、国学教育、文明志愿服务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3.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继续开展课堂教学课例研究活动,充分发挥名师带头示范作用,探索完善符合本校实际的特色教学模式,进一步推进“自主、合作、探究、灵动”信息化课堂建设,提升我校“421”教学模式的实效性。
4.注重学科教研组、备课组建设,完善和发展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教研组共同体。围绕《周村区关于加强学科教研组建设的指导意见》,我们本学年重点打造学校教研组共同体。启动仪式后,进一步完善了共同体章程和活动计划,确保共同体活动的有序开展。使教师自我发展、同伴互助发展、集体专业发展为一体,共生、共享、共进。
5.加强学业考试研究,重点抓好八、九年级学业考试备考工作。各级部每周进行至少1次学情检测工作,教导处负责阅卷工作并形成分析报告。
(二)创新性重点工作
1.坚持利用“晨读、午写、暮思” 推进传统国学进课堂,打造我校传统文化、鲁商文化、丝绸文化校本化研究的教学特色。
2.本学期重点围绕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特点,摸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规律,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撰写教学论文、案例。形成线上教学经验总结1份并附有PPT,上报参评线上教学案例11份,上报参评教育信息化教学课件案例7份,各级部均总结撰写了线上教学亮点工作总结。3月3日以后每天上传教学资源十几份,坚持了近三个月。线上教学以来每天坚持上下午巡课形成巡课报告一百多份并及时发送给主要领导和级部。3月22日开始每周对四个级部的各科作业进行督查。制作宣传展板2块,撰写制作“秀米”宣传稿件10篇,组织开展线上教学问卷调查并撰写分析报告1份。
3. 分管领导、教学管理干部深入级部、学科组、备课组调研指导教育教学工作,通过召开线上教学工作会议进行工作调度,开展集体备课,组织线上教学公开课活动,帮助级部和学科组、备课组制定教学计划,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多角度、多渠道减少疫情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冲击,确保教学质量稳定提高。共召开不同层级的线上教学工作推进会、部署会、研讨会40余次,各科开展网上集体备课305次,线上家长会20多次。
4.正式开学前,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协调配合学校兄弟处室积极做好开学前的准备工作。制定《2020年春季学期开学方案》《疫情期间学生上下学方案》《2020年春季学期教学衔接计划》等制度、方案、计划文件29份。撰写分析报告2份。
5.根据上级统一部署,建设XXXX中学中考考点,此项工作任务重,时间紧,难度大。准备工作繁琐复杂,我们克服各种困难,可以说出色的完成了此项重点工作。
6.本学期为提高学校学情检测分析的质量,更有效地助力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教导处基于大数据分析,建设开发出一套过程性动态成绩分析系统,目前已完成测试处于试用阶段。
7.加强实验教学工作的开展,特别是危化品的管理使用的短板,本学年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工作,实验室的管理和实验教学工作得到很大提升。我校获2019年危化品管理使用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化学实验教师XXX被评为区危化品管理使用先进个人,XXX等3名教师获XX市创新实验说课一、二、三等奖。
传统的毕业班级管理,无非是采取专制式的填鸭式教育,让班主任来管理整个班级,更多的注重于学习方面,由于高三课程紧,很多时候让学生娱乐的方式都没有,更不用说自主管理了,这样的教学管理效果往往不佳,会让学生产生一种压抑感,很多时候都是学生埋头学习,考取一个理想学校,但在人际关系和个人能力的培养上却没有必要的发挥,这也是现在素质教育下越来越不提倡的一种教学管理,而我们也会在一部分学校中看到了某种半开放式的管理,就是小部分学生在老师或者学校的组织下参与班级管理,而大部分学生仍旧是被管理者,很多班级采用了走过场的形式,只是注重学校推出的一部分活动参与,而很大程度上仍旧是将目光集中在高考上,班主任也依旧是班级管理者,这也让学生的个人意识不强,缺乏了管理要求自己的意识和能力,也是目前很多高校毕业班级出现的学生会做题会考试,但学生对于如何提升自我和锻炼自我却无法回答,在很多时候很多学生甚至是存在交流障碍和不能够清楚的认识自己存在的优劣势,这样对于以后的学习生活非常的不利,需要及时的纠正,让学生在高中的时候就学会自主管理,这样在之后的大学生活中才能领先他人更多,成为国家真正需要的人才。
二、如何在毕业班级中推行自主管理
1.完善班级管理制度,动员学生参与
尽管毕业班级的学习课程很紧,但班级管理依旧是一个核心问题,而我们提倡的学生自主管理也不是放任学生生活,而是在一定的管理制度下,让学生之间互相监督,要求自己完成的同时也动员他人参与,高三班主任要相对的“弱化”自己的影响力,而是更多的将主动权交给班委和班级同学,让他们在班级管理的制度下,自己能够做到一定的自律精神和责任心,充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管理能力,为他们之后的健康发展打下基础,这也是班级自主管理的基础所在。
2.学习之余不忘开展活动,锻炼每一个学生
高三班级的学习紧张程度可想而知,很多时候学生都是在厚厚的复习资料中度过一天的学习生活,这样的日复一日会让学生产生一定的疲倦感,每天应付试题已经是筋疲力尽,更别提自主管理了。但为了响应素质教育的号召,老师们除了日常的学习上课,也要定时的推出一些活动,如让学生探讨怎样能够提升自己的交际能力,对社会更需要怎样的人才提出建议,对于目前的教育现状提出改善意见等……这些交流类活动更多的符合高三学生的休息生活,也充分的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要知道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表现欲望,在高三这么重的学习压力下他们也渴望一个舞台让他们能够充分展示自我,因此积极开展活动,对于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和提升自我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班主任在这样的活动中更多的要将自己放在引导的地位,让学生进行探讨和辩论,充分的信任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利用活动为培养基,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得到培养,也让班级管理得到提升。
3.弱化班主任作用,将班级自主管理落实到每一个同学身上
传统的管理模式中,班主任永远是主体地位,这对于自主管理是非常不利的。要想让班级真正的落实到自主管理上,就要弱化班主任的作用,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要以学生为教育主体,实现学生的全面教育发展。可以从自身的工作方式中进行调整,培养好班干部,让干部成为班级管理帮手,放手让班委管理,提升他们的团队意识和管理能力;其次,将班级事务扩展开,让每个同学都能够为这个班级的管理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引导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让高三学生在最后离校时,能够懂得如何珍惜一个团队,一个班级。最重要的是,要让毕业班的学生有一种班级是一个家庭,每个人都是这个班级的一份子的理念,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离校后都能够记忆起自己在毕业班级中如何参与了自主管理,如何锻炼自我。
三、总结
为了方便周边儿童就近入学,本幼儿园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精心服务于家长”为办园宗旨,结合先进的教育理念,培养健康会自理、礼貌会交流、好奇爱探索、独立能合作的体、智、德、美、劳全面发展的幼儿。同时 “精心育苗求生存,团结奋进求发展,优质服务求信誉,”是我园的办园目标,不断加大“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的管理制度,以致于收到了良好的办学效益。我们的承诺是一定要让孩子们赢在人生的起跑线上。
我园长期以管理育人、环境育人、艺体育人为办学思想,坚持“尊重、平等、和谐、快乐”的八字园风。在幼儿教育中挖掘每一个孩子的潜力,开发每一个孩子的智力,努力培养一代健康又快乐、好奇又探索的新时代幼儿。在教育思路开放的今天,幼儿园以特色教育为主,用“心的教育,爱的成长”,精心浇灌祖国的幼苗。
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是我们的宗旨,充实儿童生活经验,提高儿童思想品德。办学目标是创办镇级师范性幼儿园,创艺术教育、环境教育的特色,在课程设计上大胆创新,瞄准先进水平,实现幼儿教育现代化。
二、办学条件:
教师尊纪守法,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师资队伍实力强、敬岗爱业、专业化程度高,教师全部达到师范学历,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思想健康,热心教育工作,关爱教育事业,时刻关怀下一代的成长,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教学能力。
封闭式教学管理,有校院、大门,学习环境好,院内卫生干净,布局合理,体育活动器材较全,教室坚固安全,光线好,室内教学设施完整,桌凳齐全,学校备有专车接送学生。
三、办学规划:
在现有办学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办学条件,完整教学设施,现有中型轿车一辆,接送学生充实体育器材,以便更好的让学生锻炼身体,教室内有彩电、VCD 等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以便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现已增建一层四间教学楼,让更多的儿童方便就学,逐步把学校办成现代化的规模,为国家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材,把自己毕生精力和有限的资金献给党的教育事业。尽请有关领导批准。
申请人:
申请日期:
注意事项:
1)申请的事项要写清楚、具体,涉及到的数据要准确无误。
2)理由要充分、合理,实事求是,不能虚夸和杜撰,否则难以得到上级领导的批准。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改革和发展,人才市场对毕业生有了更高的要求,许多企业更青睐于实践能力强的毕业生,这与目前许多毕业生专业技能水平不高,实操能力不强的现状形成了巨大反差。这种不良现象与我国高等教育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借助校企合作,探索适合行业发展的生产性实践教学模式,将专业教学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1 国内外高校生产性实践教学的主要模式
高校生产型实践教学模式能够进一步深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使教学同时具备 “生产”和 “育人” 的功能,强化实践育人,推动实践教学改革,有助于培养更多高技能专业人才。国内外生产性实践教学模式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主要模式如下。
1.1 “厂中校”“校中厂”模式
所谓“厂中校”即把“教室”搬进工厂,学生在企业里边学边做,工学交替。“校中厂”即把“工厂”引进学校,由校方提供厂房,企业提品与技术,学生在校内建立的厂房或实训室内完成企业有关实际业务的操作。
1.2 订单培养模式
也叫“人才定做”。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校企双方共同制订“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方案,校方根据企业对专业人才需求,进行定向招生,成立企业冠名的“订单班”,并根据岗位需求对学生进行特色培养,为企业“量身订造”专业型人才。
1.3 “2+1”人才培养模式
即学生前两年在学校完成基本的专业教学任务,掌握职业岗位必备的专业技能、理论知识和职业素养,第三年去企业实习,直至最后留任企业工作。
1.4 “能力本位”模式
也叫“综合职业能力式”,该模式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职业应用及适用环境的能力。以能力为重点,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使学生获得相应职业领域的综合职业能力,教学计划、课程安排及评价标准,都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出发点和终结点,如加拿大的能力本位实践教学模式做的就比较突出。
1.5 企业主导模式
企业在实践过程中起着绝对主导作用,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企业解决实践问题,例如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实践教学模式,它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用性知识的培养。
1.6 创业取向模式
创业取向教育模式可以看成是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延伸和深化扩展,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品格、创业知识与创业能力,来提高和开发学生的综合素质,历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在进入社会后,可凭借良好的创业意识和过硬的创业能力获得发展空间,进而走向成功。麻省理工学院和牛津大学的创业式实践教学模式的价值取向则属于创业教育模式。
2 我国经贸类专业实践教学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经贸类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特别是生产性实践教学模式发展比较缓慢,形式比较单一,效果不够理想,普遍采用的实践教学方式主要有以下几路。
2.1 校内实训室仿真模拟实训
一是充分利用学校建立的校内实训室,在实训室内设置与岗位相关的职能部门,然后让学生在实训室仿真环境中进行情景模拟;二是利用校内实训室安装的外贸实训软件,开展有业务仿真模拟实训,如开展外贸跟单实训、进出口业务操作实训、外贸单证实训、报关实训、货代实训、物流沙盘实训、外贸英语口语实训等。
2.2 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分为专业顶岗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专业顶岗实习是指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校方轮流安排在校生到企业有关工作岗位进行短期的专业顶岗实习,让学生一边进行专业岗位技能训练,一边学习职业素质培养课程。毕业顶岗实习是“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一种具体表现模式。让学生用两学年时间在学校进行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教学,最后一学年到企业进行生产综合实践,并将实习与就业相结合,实习期满,经企业考核合格,可选择一部分品学兼优的学生留任企业。
3 生产性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1 实训室布置与真实工作环境脱节
目前许多高校都建立了校内实训室,但是实训室布置主要还是为了方便教学,实训室内文化环境布置与真实的工作环境脱节,学生缺乏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与业务操作氛围,难以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3.2 教学实训任务与岗位工作任务脱节
有些专业老师由于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对企业具体的工作任务不太了解,虽然在课堂上有安排一定的实训任务,但所安排的实训任务也只是为课程服务,与企业实际岗位工作任务要求严重脱节。
3.3 教学管理与企业管理脱节
目前教学管理模式还是以传统的考勤制度为主,教学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模式差别较大,这样容易导致学生毕业后不能尽快适应企业严格的管理模式。
3.4 实习岗位与对口业务脱节
由于经贸类岗位的特殊性,愿意批量接受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的企业数量较少,专业对口的岗位数量有限。即使某些企业能安排部分学生进行顶岗实习,但由于有些实际业务涉及商业机密,一般企业不愿意将核心业务或主要业务交给短期实习的学生,只是让学生做些无关紧要的工作或帮忙打杂,甚至充当生产流水线上的工人,导致学生对与实际业务流程与操作要点一知半解,甚至不了解。
3.5 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脱节
目前虽然不少专业通过企业在校设立了“订单班”,但是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还是以专业教学为主,与企业岗位需求严重脱节,因此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一定符合企业要求。
4 有关对策与措施
4.1 实现“五引进”
4.1.1 将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引进校内实训室
校内生产性实践基地软硬环境建设是开展生产性教学模式的基础。一方面,将企业真实工作环境引入校内实训室,通过悬挂有关岗位的部门吊牌和业务流程挂图、管理制度等营造企业文化氛围,搭建实践教学的硬件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例如报关实训室,可以模仿海关办事厅的布局,建立报关仿真大厅实训室,设置各种办事窗口与部门,张贴有关报关手续办理流程图,操作手册等,以便学生在实训室开展仿真模拟实训;另一方面,引进有关实训软件,创建生产性实践教学的软件环境,以便学生在实训室开展各种生产性实训项目。
4.1.2 将企业实际的工作任务进入课堂教学
根据岗位工作任务来安排教学任务,校企双方共同开发生产性实训项目,并基于工作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和安排教学顺序,制订实训方案和工作计划,以任务驱动形式让学生完成课程学习,任务完成后由企业根据学生操作结果进行第三方评价考核。例如,通过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形成生产性实训基地、创立大学生创业基地、成立工作室或模拟公司等方式,把企业项目和对应的工作任务引进课堂教学,开展以创造经济效益为目的的生产性实践教学技能训练,从而实现专业教学任务与企业工作任务的有机结合。
4.1.3 将企业管理模式引进日常教学管理
引进企业的管理模式,如制定严格的考勤制度、合理的奖罚制度、实训管理制度、绩效考核方案等,来规范教学管理。例如,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建立教学管理与企业管理协调机制,建立校企管理组织机构,明确双方职权,共同确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发展目标,从而实现教学管理企业化,进一步缩短校企管理模式之间的差距,使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企业的严格的管理模式。
4.1.4 将企业实际业务引进校内实训中
目前广州城建职业学院校国际贸易专业,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成立了“雅缤速卖通订单班”与“威思丁商战特训营订单班”,由公司免费提供速卖通账号或阿里巴巴国际站账号、库存软件、样品等供学生操作,学生经培训后到阿里巴巴平台有关该公司各种产品信息,寻找国外客户,并向国外客户销售产品。学生接到订单时,免费及时提供货源和全球快递服务等。校企双方根据数据电文以及相关的单证,在交易成功以后将一定比例的利润提成,并设发各种奖项用于奖励学生。订单班开展的各项生产性实训教学项目,使学生开展真实的业务操作,成功地将企业的实际业务引进到校内实训中。
4.1.5 将“行业培养”引进职业教育
可以通过行业培养模式,校企行联合共同培养学生具备该行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例如,由行业培训机构对在校学生进行行业通用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培训,使学生具备该行业应具备的实操技能。培训机构定期委派企业行家与专业教师共同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与实操技能的培训,待学生完成专业课程学习后,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到行业培训机构进行封闭式专业培训,通过培训机构考核后,学生与行业协会旗下的多家企业再进行双向选择。
4.2 加强“四对接”
4.2.1 加强专业建设与行业发展对接
专业建设时应根据行业发展需求进行专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时刻关注行业发展动态,及时调整专业发展方向。例如,可以通过引进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共同参与专业建设,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建设与行业发展的有效衔接。
4.2.2 加强教学过程与业务流程对接
许多专业课程都有其对应的岗位,如“外贸跟单实务”课程是针对跟单岗位,“外贸单证实务”是针对单证岗位等。因此在施教过程中,可根据岗位的业务流程来安排教学顺序,并结合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设计实训内容,开展生产性的实践教学项目,使学生能对岗位业务流程和工作内容有更深入了解。
4.2.3 加强教师素质与职业要求对接
这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企业岗位工作能力,建立一支符合职业要求的“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一方面可以通过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来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与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引进企业的职业能手和技术人员对教师进行职业能力的培训。
4.2.4 加强高职教育与岗位就业对接
高职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根据行业发展需求与岗位要求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向符合职业岗位需求的素质教育,根据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开展各项生产性实践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实现“教育与就业的有效对接”。
一、高职院校中外合作专业课双语教学的价值
1.丰富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课程。中外合作的双语教学要与国外高等院校合作,并以国外院校为主,为了实现教学的双赢,在教学硬件资源上引进外方原汁原味的专业课程的教学标准、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讲授教案、考试评价标准等教学第一资源,引进专业外教,极大地丰富我国在中外合作专业方面的资源不足,促进中方教学的国际化形成进程。
2.实现能力互补,提升学生素质。双语教学中中外教师合作教学,能实现知识与技能方面的互补:外方教师利用纯正地道的英语创设出全英语教学的学习环境,与学生面对面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并充分利用各种外部资源进行教学,促进学生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能力提升和专业发展;而中方教师则依靠对学生的熟悉与亲切,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的详尽解释,帮助学生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对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掌控,增强学生对专业学习的信心,继而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二、高职院校中外合作专业课双语教学的存在的问题
1.双语师资短缺,影响教学质量。中方教师虽然能胜任全英语教学,但对于“全英语的专业课程教学,用英语把专业课程的专业术语与过程原汁原味地向学生进行讲解与分析”有些捉肘见襟,并且中方教师懂得外语教授专业课程的普遍年轻化,教学经验不足、企业经历缺乏,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而有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往往由于语言障碍很难承担双语教学。双语教学的外籍教师又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难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交流和沟通,对教学效果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学生素质较差,影响专业提升。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有着先天上的不足,虽然就是计划内的招生,但其生源素质与一本、二本的学生相比,决然不再同一起跑线上,有着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在英语学习成绩方面。入学时的英语成绩较低,另外高职学生一般来说学习目标不明确,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学习积极性不高,这些先天不足对全英语教学的双语教学无疑是“雪上加霜”。不少学生反映原版专业教材及各项的测试题目阅读存在困难,甚至看不懂,理解不了,词汇掌握不准确,信心严重受到打击。
3.教学管理不足,影响双语发展。中外合作的双语教学由于引进外方合作院校的原版教材等教学资源,使用外教老师进行全英语的教学,运用外方的考试评价标准进行考核评价,与学校的一些教学管理制度有些出入,给标准化的教学管理造成一定障碍。
三、高职院校中外合作专业课双语教学的优化策略
1.加强双语教学资源建设。教材、大纲等教学资源是顺利开展教学的载体,是资源保证。“原汁原味”的外方教学资料存在文化差异,所以,在双语教学中不能一味地实行“拿来主义”,而要批评地学习与吸收,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并结合本学院学生特点和时展要求对外方教学资源进行重新组合,实行教材等的本土化创新,编撰成新的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高职特色、适合中方学生的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源,减轻学生学习压力,丰富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建设。
引进国外优质教学资源,如专业课程包、国外师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材料、考评标准及模式等,使学生在国内就能享受到国外优质教学资源,完成专业学习,并达到国外的考评标准;同时加大本土化科研力度,依据国外教学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校本创新与实践,编写和开发基于校本特色的教学资源包、教材、教学实施标准、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等教学实践材料,极大地丰富教学资源建设,为今后的永续发展奠定资源基础。
2.健全双语教师培训机制。教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第一资源。高职院校要保证在中外专业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培养出本土化的“双语教师”。高职院校可以让中方教师对外方教师进行“拜师”学艺,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点滴积累自己的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与技能;可以定期选派英语水平较高的教师到外方合作学院接受国外专业知识的培训,针对性地提高中方教师的教学技能;可以成立双语教学研讨会,发挥团队的力量,集思广益,促进中方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经验、教学技能等方面的相互交流,在合作中提升教师英语水平和专业技能。
重视师资培训。利用中外合作交流的契机,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引进国外专职双语教师,填补学院师资的空缺;开展教学交流与教研活动,学习国外教育专家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在互动中提升本土化教学团队的教学实力;组织专职教师和管理人员分批、定期到澳大利亚等国家进行TAFE等教师授课资质培训,让中方教师达到双语教学的国际授课资质要求,培养一支与国际教育水平相接轨的双语师资队伍,极大地保证了教学质量。
3.优化双语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双语教学中,不能急功近利,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先采取“中英文混合”的教学方式,逐渐向“全英语情景”的教学转变,以保证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对专业学习的信心。
完善中外合作专业人才分类培养体系,分类培养,分层教学,实现学生多样成才。在教学中努力实现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学习层次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需求;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尝试实践教学,把学生引导企业工厂单位进行现场教学,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加深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拓展教学课堂,利用微信、互联网等网络平台拓宽教学渠道,实现师生间的无缝隙交流与互动;实行顶岗实习,坚持工学结合、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的教学理念,检测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素质,增强学生双语学习与专业学习的信心与勇气。
4.创新双语教学制度建设。规范的制度建设是高职院校双语教学实现常态化、高效化、规范化的保障。高职院校要进行顶层设计,高瞻远瞩,制定出综合教学与管理制度,为教学营造出快速发展、健康发展的制度环境。
1 相关概念界定、研究假设及数据来源
1.1 相关概念界定
高等学校:仅指我国的公立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不包括私立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职业技术学院。
教师:仅指我国公立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的在编在岗的专任教师,不包括教学管理人员、教学辅助人员以及担任校、学院(系)、处(部)等党政领导职务的具有教师职务的干部。
学生:仅指我国公立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中具有学籍的本、专科学生,不包括研究生。
教学管理人员:仅指我国公立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中在编在岗的担任院(系、部)院长、副院长(系部主任、副主任),院(系、部)党委(总支)书记副书记职务的人员。
领导:仅指学校党委、行政领导。
1.2 研究假设
在提出研究假设之前,我们对华中师范大学和武汉工业学院的部分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人员进行了访谈,依据本研究的目的和访谈结果,我们提出以下8个研究假设:
假设1:大多数高等学校没有普遍实施研讨式教学模式。
假设2:高等学校的大多数课堂没有实施研讨式教学模式。
假设3:大多数教师没有主动实施研讨式教学模式。
假设4:研讨式教学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学识水平、科研能力、民主作风和知识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假设5:研讨式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自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假设6:研讨式教学模式顺利实施的条件是:领导重视、教学管理科学、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强、学生的素质好。
假设7:教师教学任务太重会影响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实施。
假设8:课堂学生太多会影响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实施。
我们将上述假设分为两类:研讨式教学模式实施情况假设(假设1~3);研讨式教学模式实施条件假设(假设4~8)。
1.3 数据来源
本文进行分析的主要依据是2004年9月~2006年6月本课题组对全国10所高等学校20个学院(系)的1 000名学生、200名教师以及40名教学管理人员问卷抽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
本研究采用分层——三阶段整群抽样方法(即分层抽样及整群抽样相结合),其具体抽样设计是:①在全国的高等学校中按简单随机抽样原则随机抽选10所作为第一阶段样本;②在第一阶段样本中的每一所高校随机抽选2个学院(系)作为第二阶段的样本(舍去学生不足100名或教师不足20名或教学管理人员不足2名的院(系);③在第二阶段样本的每一院(系)中再随机抽出50名学生、10名教师和2名教学管理人员进行全面的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的样本(n)对全国高等学校师生(N)作统计估计的置信度(1-A)达91%, 最大容许误差(p)不超过8%,换言之,在1-A=0.90,p≤0.80的约束条件下,本次调查的1 240份(其中学生1 000份,教师200份,教学管理人员40份)样本对1 000万高校师生这一总体具有代表性。通过对样本的年龄、职称和学历结构进行分析,我们也可以得出这一结论。在200份教师样本中,年龄在50岁以上的有23人,占11.5%,40-49岁的有42人,占21%,30-39岁的有74人,占37%,29岁以下的有61人,占30.5%。正高级职称22人,占11%,副高级职称79人,占39.5%,中级职称81人,占40.5%。博士44人,占22%,硕士114人,占57%,本科30人,占15%。年龄、职称和学历构成均符合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的正常构成状况。
2 对研究假设的检验
2.1 研讨式教学模式实施情况假设(假设1~3)的检验
从研讨式教学模式实施情况调查的结果来看,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对研讨式教学模式实施情况的总体评价基本一致,认为普遍实施的分别占8.5%(教师),10%(教学管理人员),5.1%(学生);有一定实施的分别占15.5%(教师),10%(教学管理人员),6.4%(学生);基本未实施的分别占66.5%(教师),80%(教学管理人员),72.4%(学生)。但是,对自己所在学校研讨式教学模式实施情况的认识教师和学生的看法分歧较大,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所在学校在现行的教学过程中研讨式教学模式基本上没有实施,但教师的看法却显著不同,将近1/3的被调查的教师认为,研讨式教学模式在自己所在的学校有一定的实施,认为在自己讲授的课程中基本上实施了研讨式教学模式的教师的比例更是高达62.5%。学生和教师的看法刚好处于两个极端,而教学管理人员的看法则处于两个极端之间(见表1)。
上述调查结果我们认为是可以理解的,对研讨式教学模式实施情况的总体评价,因为不涉及到被评价者个人,所以大家的看法都比较客观、也基本一致,可信度应该较高。但当评价涉及到被评价者个人时,由于立场和角度的不同,评价者的结论当然会出现较大的差别,这正是教师和学生看法显著不同的主要原因。我们的观点是,在这一问题上教学管理人员的看法应该更具有客观性。总体而言,假设1:大多数高等学校没有普遍实施研讨式教学模式,假设2:高等学校的大多数课堂没有实施研讨式教学模式,假设3:大多数教师没有主动实施研讨式教学模式是能够成立的。
2.2 研讨式教学模式实施条件假设(假设4~8)的检验(见表2,表3)
从研讨式教学模式实施条件调查的情况来看,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的看法显著不同,分歧之大,出乎我们的预料。
对于实施研讨式教学模式需要那些条件这一问题,教师的看法排序在前三位的以次为管理科学(95%),政策激励得当(91.5%),学生素质好(88%)。教学管理人员排序在前三位的以次为领导重视(95%),教师敬业(90%),教师能力强(87.5%)。学生排序在前三位的以次为管理科学(88.7%),领导重视(76.3%),教师能力强(71.2%)。
对于研讨式教学模式未能实施的原因这一问题,教师的看法排序在前三位的以次为教学管理不科学(95%)、学生不适应(90.5%)、课堂学生太多(89%)。教学管理人员排序在前三位的依次为领导不重视(92.5%)、学生不适应(90%)、教师能力不适应(82.5%)。学生排序在前三位的依次为教学管理不科学(91.2%)、领导不重视(86.7%)、教师能力不适应(78.3%)。
综合以上情况,我们认为虽然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对研讨式教学模式实施条件的看法分歧较大,但是有一点是比较一致的,即领导不重视、教学管理不科学、教师能力不适应、学生不适应是研讨式教学模式未能实施的主要原因。问题的症结集中在领导(包括教学管理)、教师和学生这三个方面,应该是符合实际情况的,而且在理论上也是说得通的。实事上,研讨式教学是对传统教学进行的一种大幅度的改革,必然会涉及到许多具体问题,必然会对参与改革的各个方面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这些挑战首当其冲的就是对我们的领导和教学管理制度的挑战,对我们的教师和学生的教育观念、教与学的能力的挑战。从我们的调查来看,目前无论是教学管理的现状、还是教师和学生的现状都远远不能适应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客观要求。
3 结论和思考
3.1 结论
本文的研究假设成立。
3.2 思考
3.2.1 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条件问题
研讨式教学模式从产生到现在已有将近十年的时间,而且这一新的教学模式产生以来一直受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提倡,但是,这一教学模式在我国高等学校的实施情况并不理想,其原因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我国学者对研讨式教学所需要的支持性条件曾进行过研究,胡小桃认为,研讨式教学的顺利实施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支持。研讨式教学打破了以往固定的教学时空安排,表面上使教学活动显得自由、松散,实际上对师生的要求却提高了,因此对管理、评估制度等进行相应的配套改革就显得更为重要。研讨式教学的各个步骤虽然基本上都以学生的自学为主,但其实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采用这一教学模式比通常的教学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和情感。如果没有一定的精神或物质上的支持,教师改革的积极性和热情就难以持久。因此,从政策上或制度上对研讨式教学予以支持,是研讨式教学能够焕发出更强生命力的又一个关键因素。我们认为,研讨式教学模式顺利实施所需要的外部支持性条件当然重要,但是同样重要的还有他所需要的内部支持性条件,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从教学过程的内部来看,研讨式教学模式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标准。研讨式教学不仅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学识水平、科研能力、民主作风和知识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学习方法、自学能力、思维习惯等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原则。从我们的调查情况来看,目前在我国高等学校中,教师和学生的整体素质并不能满足实施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而这一点正是研讨式教学模式实施情况并不理想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3.2.2 高校扩招、师生比、“规范化”管理和教学质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