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广播电视的传播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传统广播;覆盖特点;移动互联网广播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7-0161-02
近年来,4G技术迅猛发展并被普及应用,各大运营商为了推动自身的发展,进一步降低了数据服务的资费,再加上用户习惯的改变,促使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率得以加快。在广播覆盖方面,用户逐渐转变为通过移动互联网来收听广播,比如通过微信、微博、各类APP等平台收听广播。据相关统计结果显示,与2012年相比,2013年用户通过手机终端收听广播的听众比例达到47.8%,提示传统广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收听广播的人群被分流。在这样的情势下,需要对两种广播覆盖方式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探索广播产业在当前格局下的发展路径。
1 传统广播与移动互联网广播的覆盖特点
1.1 传统广播的覆盖方式特点
就传统广播覆盖情况来看,由于较少人收听其短、中波覆盖的广播,所以文中的传统广播覆盖以调频覆盖为例。从其覆盖方式特点来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收听成本低。用户要想收听传统广播,其成本如下:一台收音机(价格为几十到几百元)、电池(几块到十几块),而广播信号免费,总体收听成本非常低。用户若想收听移动互联网广播,则需要购买智能手机终端,价格至少几百元以上,耗电量大,且收听时产生较大的数据流量,在流量计费的背景下,用户的数据流量费用较多。
2)收听效果好。传统广播历史悠久,在广播覆盖中,主要通过FM发射,发射台的信号源基本上属于模拟信号,可以通过调频直接收听,无需压缩和解码;即使通过卫星接收、转播,为了方便用户收听,大多数电台采取的、也是比较低的编码格式压缩比,信号损耗小,借助卫星直接转发,耗时短,用户采用收音机接收,不会出现受网速、带宽等影响而产生的困扰,音质好、实时性强。而在移动互联网广播中,为了用户可以良接收信号,采取比较高的编码格式压缩比,信号损耗大,且其中的中转环节较多,受网络带宽影响,出现延时情况,且声音变化大,失真度较高,若太多用户同时在线,缓冲延时会更严重。
3)听众较稳定。在移动互联网广播的收听人群中,大多是年轻人群,他们接触新媒体较快,人群的个性较分明,对节目要求较高,风格多变,比较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很难固定某一个电台。而在传统广播的收听人群中,大多是车载人群、学生、中老人、农村老百姓等,收听广播的时间较长,会固定收听广播的习惯,对感兴趣的节目比较忠诚,不易转移。因此,传统广播具有相对较为稳定的听众。
4)特殊职能的无可替代性。传统广播除了满足人们的娱乐、新闻等功能外,还具有另外的特殊职能,即对特定人群的公益及公共服务和主流宣传,比如农技卫生服务、应急广播等(面向广大农村百姓和特殊时期的特殊人群);及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面向新疆等边疆省市),在维护民族统一等方面的职能尤为突出,这些都还是优势之一。
1.2 移动互联网广播覆盖的特点
1)更高的互动性。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大提高了移动手机终端的智能化程度,市场上的广播收听软件的数量、功能日益增多,且用户与广播的参与性较传统传播明显增强。移动互联网广播为用户提供广播节目时,给用户带来了更多的个性化服务:比如用户关心的美食、导航、上门一对一服务等,还可以点播回放自己喜欢的节目。转变了传统广播的单向、被动的接收模式,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海量、即时性地参与到节目当中。
2)更广的覆盖范围。为了提供自身的市场份额,国内的各大运营商不断改善服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建设,比如在信号覆盖方面加大基站建设。目前,只要有人到达,都有无线通讯信号的相伴。随着4G技术的普及,各基站原有的信道、带宽均得以扩充。在这样强大的数据服务下,用户可以通过移动手机终端随时随地收听自己感兴趣的音频。由此可见,与传统广播相比,移动终端有声产品的覆盖范围更为广泛。
3)较大的自主选择空间。移动互联网具有开放性特点,用户在收听广播节目时,可以打破传统广播的地域限制,只要用户所在的地区可提供数据服务,就可以任意收听自己感兴趣的节目、频道、有声产品等,并且可以自由选择和组合,形成个性化的定制应用。但是,传统广播则具有较强的地域性,要想收听自己感兴趣的广播节目,需要在当地有信号覆盖的频道,而且频道的数量有限,大多是CNR(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2套,或是当地各电台自办的节目等,基本上都是一些固定的广播节目,广播里播什么,听众就只能听什么,自主选择空间较小。
2 传统广播的未来发展趋势
无论是传统广播还是移动终端的有声应用,都是时展的产物。正如“立体声”的出现催生了“音乐广播”;“固定电话”的普及催生了电台热线节目;“手机”的出现促动了现场连线报道和短信互动平台;“互联网”的出现推动了类型广播浪潮;“3G移动终端”乃至“4G”的普及也正在从根本上改变着传统广播、乃至传统媒体的生态。回望历史,广播的每一次革命性变革、都是由“技术变革”推动和引发的。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传统广播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况。
2.1 二者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会处于并存状态
从上文的分析来看,传统广播的覆盖方式具有收听成本低、收听效果好、听众较稳定、特殊功能的无可替代性等优势;而移动互联网广播则具有互动性高、覆盖范围广泛、用户自主选择空间大等优势,二者各有自身的特点。就目前情况来看,虽然移动终端有声应用的发展势头良好,但在短时间内还不能解决音质、成本、延时等问题。因此,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传统广播与移动互联网广播会处于并存状态,为不同的收听人群提供类型化的服务,满足各种用户的不同需求。
2.2 二者的优势会更加凸显
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和喜爱网络技术带来的各种便利。在移动互联网的推动下,广播事业会朝着多样化、便捷化、个性化、互动性方向发展和完善,与未来的广播收听人群的需求日益吻合。因此,收听移动终端广播或有声应用的人群会越来越多,在市场上所占的比例也会逐步上升。与此同时,由于广大农村受众等类型人群受各自的收听习惯、收听成本等因素的影响,仍然会选择传统广播覆盖来收听音频节目,传统广播也有为这些人群服务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其主流宣传、公益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仍会继续凸显。
2.3 车载人群是移动终端发展的推动者
车载人群具有目的明确(当地交通广播提供的各类对象化信息服务)、忠诚度高等特点。但是,在比较偏远的地区中,干线公路的传统广播覆盖不够完整,而且很多乡村公路还接收不到,给车载人群的广播收听带来了不便。对于这种情况,如果移动互联网广播的收听成本能够下降,达到人群可以承受的心理预期之后,这类人群就会选择无线上网的方法进行广播收听。这样一来,借助车载人群的作用,就可以有效地推动广播移动终端的发展。
3 结论
传统广播和移动互联网广播覆盖各有自身的优势,而技术的革新才是推动人们生活、工作方式改变和前进的动力。因此,在未来发展中,二者虽然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并存状态。但随着4G技术的升级,收听成本的下降,移动互联网会给广播收听人群带来更大的便利。相信人们会越来越趋向于移动广播终端,满足多方面的订阅与推送的音频消费需求。
参考文献
[1]安远.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广播的大胆尝试――浅析浙江新闻广播FM98.8[J].视听纵横,2014(6):55-58,1.
[2]王春美,王岚岚,葛文婕.国内外广播发展动向及趋势[J].中国广播,2015(2):43-46.
[3]安远.移动互联网时代广播App的发展与传统广播的转型[J].视听纵横,2015(1):106-109.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媒体;发展
中图分类号:G22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6月11日
一、当今广播电视新媒体的类型及特点
新媒体以它潜移默化的发展方式,不断更新的内容进入我们的生活。新媒体的表现较普遍的解释:一是只有媒体构成基本要素有别于传统媒体,才能称得上是新媒体;二是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三是新媒体相对传统媒体而言是一种不同时期变化着的传播方式。新媒体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移动媒体、数字电视和宽带互联网。它的表现形式为:网络广播、IP电视、高清电视、网络电视、楼宇电视、车载电视、手机电视、手机短信、门户网站、虚拟社区、博客、播客和搜索引擎等。广播电视新媒体以新一代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为基础,具有兼容、开放、共享、多样、对等、通用的突出特点,给广播电视的传播技术、传播方式、传播水平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变革。广播电视新媒体具有的数字化、网络化、交互性、多媒体、个性化特点,拓展了广播电视的服务领域和功能,呈现出全新的形态。
一是广播电视新媒体的声音图像质量提高,节目内容更加贴近生活。新媒体为广播电视的内容资源提供了新的传播平台,结合这一新平台的传播特性,生产出更加符合用户需要的节目内容,形成自己独有的核心竞争能力。新媒体和广播电视的结合,加强和发挥广播电视的优势,提升了广播电视的核心竞争力。
二是广播电视新媒体提供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专业化服务,更好地满足了人们精神文化需求。广播电视的公共服务和个性化服务是两种不同的服务方式。新媒体将传播载体从广播、电视扩大到电脑、手机,将传播渠道从无线、有线网扩大到卫星、互联网,并呈现出与广播电视有很大不同的传播方式,技术的变革,让消费者实现了按时间、心情、爱好、价值取向选择节目的梦想。
三是广播电视新媒体改变了盈利模式,开发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广播电视经过多年的经营,这部分的市场潜力已经得到充分的挖掘,上升空间很有限。广播电视新媒体的出现,为广播电视开辟了崭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巨大的增长空间。广播电视新媒体为产业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新的服务手段,使广播电视不断走向社会、走向开放、走向融合。
二、广播电视新媒体发展建议
广播电视新媒体的发展是国家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的根本要求,是国家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组成部分。广播电视新媒体传播节目技术性强,隐蔽性高,必须采用高新技术,采取行政处罚和技术封堵相结合的办法,才能有效管理。当前,作为广播电视行业管理部门,要拓宽、延伸行业管理范围,促进其有序发展。
1、必须加强对新媒体的学习,要加强对新技术的研究。目前,新媒体的很多种类技术标准方面未形成统一的标准,网上音视频节目的制作编码标准五花八门,互不兼容,既给节目交流带来转换上的麻烦,也给技术监管造成很大的困难,因此加强对新媒体的学习和研究很重要。要通过理论学习、专家讲座、考察学习、交流研讨等方式,全体人员了解国内外新媒体的发展动态,探讨广播电视媒体如何与新媒体实现共存共发展的路子,逐步树立当今媒体介质是一个多元化、多种形式的客观存在的观念,充分认识新旧媒体的相互蕴含、相互包容、相互补充的辩证关系。
2、要加强法规建设,建立全国监控网络,使用现代化手段管理。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规定,提供加强管理的依据。从节目、播出、运营、监管、技术、所有制形式诸多方面入手,完善市场准入、日常监管、退出市场机制。
由于数据量浩大,时效性强,广播电视新媒体内容传播监控必须使用技术手段来完成,无法完全靠人工来实现。应尽快建设能提供对音视频内容的过滤、记录、IP地址溯源追踪等功能的监看监管系统,以便及时、准确地发现非法节目内容,尽快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3、必须把对新媒体的研究与实践融入到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整体规划中。广播电视新媒体还是一个不断成长的新事物。政府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新媒体的发展和繁荣,更好地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很多问题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会迎刃而解。因此,推进新媒体的发展尤为重要,不能为了管理而影响和限制新媒体的发展。在保持发展优势项目的同时,重点突破现有发展势头好、潜力大的新媒体项目。我们还要积极跟踪研究,如网络电视、网络广播等新媒体发展的前景动向、最新的技术成果,适时跟进,不失时机地推出新的新媒体种类。
有观点认为,新媒体终将取代传统媒体,这既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也经不起媒体发展的历史检验。新媒体的出现既为传统媒体带来竞争压力,也带来了发展动力。传统媒体应该运用新技术,学习借鉴新媒体长处,实现自身的发展和飞跃。同样,新媒体的发展,也需要借鉴传统媒体的经验,需要传统媒体的人才、内容的支撑。总之,广播电视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是不可分割的,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最终必将走向融合。
总体来说,对于广播电视新媒体要规范标准,完善体制,共享资源,鼓励竞争,积极发展,加强管理,确保广播电视新媒体传播先进文化,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主要参考文献: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逐渐进入新媒体发展阶段,各种各样的客户端、媒体出现,使得我国的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受众也在逐渐的流失。基于此,就必须要对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辑也去进行创新与创造,从而促进广播电视行业的不断发展。
二、新媒体时代下对广播电视的冲击
(一)新媒体所产生的冲击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伴随着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是多种技术共同发展催生的。新媒体的“新”其实就是针对传统媒体,因此,在新媒体发展中必然会对纸媒、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产生一定的冲击。网络信息技术本身的传播速率较快,以此为技术支撑发展而来的新媒体技术与传统的纸媒、广播电视相比传播的速度很快,且可以将传统媒体中的新闻用更加高效、快速的方式,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多种形式来获取信息。
(二)平面媒体所产生的冲击
与广播电视相比,报纸、期刊等平面媒体的其新闻内容的质量相对比较高,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有选择地进行阅读,且该平面媒体材料还可以被多次、重复阅读。这样读者在获得该平面媒体素材的时候,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阅读时间,并留出了足够的遐想空间。且平面媒体还具备广播电视媒体不具备的收藏价值。但是广播电视与平面媒体不同,要想获取该节目中包含的信息,就必须要在指定的时间段收看与观看节目,用户想要对其中的一些字句或者收藏、摘录价值较高的内容进行收集,还存在较大的难度。
三、当前广播电视的编辑业务发展现状特点
在新媒体时代,为了能够促进广播电视的编辑业务创新,就需要对当前的广播电视编辑业务的发展现状特点有比较清晰的认识,然后才能结合广播电视的编辑业务,灵活地应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创新。
(一)时效性不强
与新媒体相比,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在时效性就略显不足。不能及时地跟进与更新一些新闻信息,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内容滞后性特点愈发显著。这就导致一些受众在广播电视中收听、收看的部分新闻信息已经获取了,就失去了对广播电视的兴趣。甚至有部分广播电视节目在新闻播报中还存在时间性模糊的问题,导致受众获得信息不够准确。
(二)内容比较传统、守旧
随着我国的经济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对消息获取的及时性、准确性要求也提升了,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在其内容编辑中的发展观念和内容也必须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使人们的需求与广播电视内容分相匹配,不会发生与受众脱节的问题。在新媒体时代下,新媒体通过公大数据等技术可以人们提供更加精准的、个性化的信息内容。这就要求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能够主动积极地进行创新,更新其节目制作理念,并在节目内容中汇入新鲜内容,从而打造更加优质高效的广播电视节目。
(三)形式过于单一
对广播电视的新闻播送方式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在大多数的广播电视在实际的工作中所采取的播送方式相对比较单一,且播放的形式与内容缺乏创造性与创新性,这就导致有部分受众会对广播新闻产生比较显著的疲倦感与厌烦感。尤其随着新媒体技术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用户只需要应用手机就可以及时地获得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信息。单一乏味的广播电视播送方式与多样化的新媒体信息渠道就导致广播电视受众的不断流失,这也是当前广播电视发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四、广播电视编辑业务创新的几点建议
(一)拓宽和丰富广播电视所传播的内容
因为广播电视的编辑业务其内容比较丰富与生动,做好编辑工作其实就是要对信息获取渠道以及内容的编写等进行,应用新媒体信息技术从而使符合内容的网络资源被合理应用,这样也可以实现信息传播的多元化。尤其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在实际的广播电视编辑工作中必须要做好头条和头版内容的编写,从而使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吸引受众的关注。这就要求广播电视媒体能充分地发挥新媒体时代的技术优势,在广播电视节目编排中通过应用新媒体技术来实现内容扩展与创新,吸引受众。要求广播电视的边界业务的相关工作人员能根据实际情况与广播电视节目进行创新。还要与其他媒体之间形成较好的合作关系,吸收其中一些先进的经验,在发扬优秀传统的同时学习新技术,从而使广播电视的内容更加富有新意与吸引力。
(二)提升广播电视编辑的综合素养
广播电视的编辑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也会对广播电视工作质量、创新产生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当前的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要想适应未来广播电视的编辑业务工作需求,就要求相关的编辑工作人员能够对编辑工作进行全面学习,做到与时俱进,学习先进的广播电视编辑业务技术,然后在编辑业务中应用新媒体技术。传统的媒体行业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就必须要对广播电视的编辑业务如何应用信息技术、新媒体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看在广播电视编辑业务中应用何种新媒体技术比较合理,然后自发地进行探索,如何在广播电视节目中应用多种网络技术来进行创新。这需要相关的广播电视报编辑工作人员掌握丰富的知识储备,在广播电视编辑工作中能够较好地适应与符合社会的发展潮流与趋势。相关的编辑业务工作人员还要将自己作为最普通的受众来对编辑工作的内容进行设计,尤其可以将一些受众比较关注的内容、受众的特点等多种要素与广播电视的内容相互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实现创新,从而促使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得到有效提升,使手中能够有更加优质的广播电视节目收看体验。
(三)灵活地应用新媒体技术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为了能够进一步促进广播电视的编辑业务不断创新,使广播电视更加富有感染力与吸引力,就必须要在广播电视编辑工作中灵活地应用新媒体技术,充分地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优势与特点,并实现传统的广播电视的优势与新媒体技术优势的互相结合。在广播电视的编辑业务中应用新媒体技术,是新媒体时代下实现广播电视编辑业务创新的重要基础保障。要求广播电视的相关管理部门能够发挥传统广播电视画质清晰、音质高等多种特点与优势在,可以应用新媒体技术,对数字频道进行开发,增设数字频道。就当前新媒体时代的数字广播电视的实际情况来看,因为数字广播电视的抗干扰性较强,且与传统的广播电视相比其覆盖范围有显著的增加。基于此,就可以结合广播电视的内容,灵活地应用网络技术进行开发,从而开办诸如网络广播、网络大电视等多种方式,这样就可以促进广播电视资源的共享性得到提升,实现广播电视与新媒体技术的有机结合,从而获得受众的关注与喜爱,实现提升收听率的目标。
【关键词】广播电视;科技时代;新兴媒介;发展
中图分类号: TN8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2(b)-0000-00
随着科技的发展,其所带来的影响力也是巨大的。其中最受影响的当属广播电视媒体行业。科学技术的改进,使得新兴媒介大量出现,这就对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行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众所周知,媒介的发展是以科学技术为主要依据,在第一次科技革命时期出现了广播,广播的出现使得报纸行业逐渐没落;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中,科学技术又一次的进行了改进,这时出现了电视,电视的出现很快的取代了广播,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那么试想一下,在新科技时代背景的今天,新兴媒介的出现是否会取代广播电视是,这是目前最主要探讨的课题。就主流媒体的发展,可以进行一个简单的回顾,再对科技时代下的广播电视的发展进行分析。
一、主流媒体的发展回顾
在世界的发展中,出现的最早的媒体就是报纸。报纸的出现是依据造纸术的改进以及活版印刷术的发展而出现形成的。在此后的发展中,人们将造纸术与活版印刷术相结合,在纸张上进行信息的印刷,由于纸张具有携带方便和易于处理的特点,所以报纸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传播。报纸这一早期媒体的最大特点就是易于保存和可以进行反复阅读,其文字的深刻含义可以激发人们的思考,锻炼人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使得人们可以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见解。但是报纸这一媒体也有其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信息传递的不及时,往往在事情发生一段时间之后,报道才会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使得人们不能够及时掌握到最新的信息。
而广播媒体的出现,是科技发展的一项重大的成果。在19世纪30年代初期,英国的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并且提出了电磁感应定律,这一定律的提出为广播的形成和出现奠定了基础。在随后各种电磁理论的发展中,人类开始意识到用无线电进行通讯。无线电通讯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使得人们进行远距离的对话和信息传播,但是这种信息的传播只能够进行电码符号的传播,并不适用于任何信息的传播。在一段时间的发展后,无线电传播打破了这一局限,无线电可以用来进行声音的传送和接收,这就象征着广播的诞生。而广播的产生使得人们了解事情的渠道变得更加的宽泛,同时改变了人们长久以来进行报纸阅读信息的习惯,其在当时的社会中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广播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其是利用声音来进行信息的传播,这样就信息更具有生动性,而且对受众的文化要求也有所降低,使得信息的传播范围更为广泛。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渐渐的熟悉了这种新媒体,甚至每个人都会随着携带收音机,随时随地对各地的新闻事件进行收听了解。与报纸相比,广播的信息传播速度更快,而且内容简明扼要,对人们的文化要求较低,使得人们越来越青睐于这种新型媒体,渐渐的随着广播技术的发展,报纸这一传统的媒体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是广播也具有其局限性,虽然其传播信息的速度比较快,但是传播的内容在长时间后就会慢慢消失,不利于保存,使得受众不能够进行二次阅读。
相比于报纸和广播来说,电视的诞生时间较晚,基本上在20世纪电视才开始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佐里金发明了光电管,运用电子束进行自动扫描,从而形成电视画面,这一伟大的发明,使得电视的出现成为了可能。人类媒体行业中电视的出现起源于英国,英国的贝尔德发明制造了人类文明文明史上的第一台电视,此举象征着电视媒体的真正诞生。在随后的20世纪30年代中期,英国广播公司第一次正式的进行电视节目放松,这意味着电视行业的起步。在随后的世界发展中,电视行业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且在二战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1956年,磁带录像机的出现,使得电视节目出现了巨大的转折。电视节目中的优秀片段被大量保存,使得人们可以进行二次读取。电视的最大特点就是将声音和图像相融合,使得人们在进行信息收听的时候,观看到生动的画面,在这一点上,其具有独特的优势,瞬间吸引了人们的视线。
随着电视行业的发展,出现了卫星传送影像的新模式。人们通过卫星接收电视信号,使得信息的传递更为快捷。而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世界的联系加强,电视节目中的信息涵盖了世界各个国家的咨询,使得世界人们开始进行了解和沟通。
可以说,科学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改变,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下,人们可以更加快速的了解到世界各地的新闻咨询,实现了不出门了解天下事的愿望,渐渐的人们开始大规模的采用电视媒体进行信息的读取,广播媒体主流地位被取代。
二、媒体新旧之间的关系
如今的社会已经是信息化的社会,信息的传递促进了时代的发展,而如今的时代已经不是单一的媒体发展时代,信息的传递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传播,以满足各种人群的需要。就上述的主流媒体发展历程来看,新媒体的出现不能够完全的取代传统的主流媒体,其只是对传统的主流媒体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使得传统的媒体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1.广播与报纸将的挑战与生存
广播的出现对报纸媒体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广播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占据了媒体的主流地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报纸的发展。但是广播的语言具有一定的生动性,而大大消减了新闻的严肃性,在这一方面广播不如报纸。所以,在当时,广播虽然是居于主流地位,但是严肃性的新闻信息传播依然要依靠报纸。在当时的社会中,广播的出现只能说是打破了报纸的垄断地位,使得信息传播的渠道得到拓宽,人们了解信息的途径变得多样化,但是不能够笼统的认为广播电视取代了报纸媒体。
2.电视冲击广播的发展
电视出现之后,极大的满足了人们听觉和视觉的双重享受,因此被人们所推崇,而且电视信息传播利用卫星传送,信息的传递速度更加的快捷,使得人们快速了解信息的愿望进一步实现。广播面对电视的挑战,可以说广播消弭了一段时间,但是其随后又重新崛起。在经过创新改革之后,广播形式得到了改进,在媒体中依然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信息时代里,各类媒体凭借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分别占据着不同的传播市场份额。没有哪一类媒体能够说绝对被新媒体所取代,但是原来一种媒体独霸天下的局面却再也无法出现。
三、科技进步的新宠儿――网络与新媒体
随着时代的进步,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西方社会开始发展。特别是1996年,在美国政府提出建立“网络信息高速公路”的口号后,互联网技术在全球得到了迅猛而长足的飞跃式发展。网络线路的大规模建设和开通,传播信息速度的提高,电子信息的便于搜集、整理、复制和存储,上网资费的下调,个人电脑器材价格的下降,使得网络已经成为当下社会最为便捷的信息传播工具,而人类社会也进入到“信息爆炸”时代。
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广播、电视,显然对网络这一新生事物的挑战有些估计不足,甚至是茫然不知所措。互联网技术的提高和电脑的普及,网络传播手段和方式的多样化,使得传统媒体的传播优势大为下降。网络可以使用文字、图片、动画、声音、视频画面等所有现行主流媒体的传播手段来传递信息,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在传播某项信息时,网络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来选择信息传播符号。
网络的优势不仅在于传播速度,更在于它采用的是一种全息的传播方式。同时,网络的这种信息传播,还是一种开放式的传播。广大受众在相对被动的、长时间接受传统媒体单向信息传播的模式之后,发现了一种可以参与并控制的传播媒体,显现出了对网络极大的热情和关注。一时之间,公众的眼球被最大程度地吸引到网络上。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多元文化交融的特点,个人价值观的差异也愈来愈大,个性化表达的自我意识日趋加强。网络的这样一种极强的参与性,恰好符合当下人们对自我意识凸显表达的时代需求。
新媒体,是新的科学技术进步而带来的产物。而新媒体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已有媒介的形态而言的。新媒介的形态处于不断变化和延展的过程之中。就现阶段而言,新媒体是指任何以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为基础,通过宽带无线、有线、卫星网络的各种现代传播手段,传播数字化文字、声音、图像信息的媒体。其典型特征是数字化基础上各种媒介形态的融合和创新,通常具有互动性。新媒体的主要形态,包括数字电视、网络电视和手机电视等。
四、广播电视媒体面对新媒体挑战的对策
传媒所使用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改变着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和观念,使得信息以多种样态和更加便捷的方式,传播到人群中去。在现今社会,没有哪一种媒体可以独霸天下,正如拥有了电灯后,并不妨碍蜡烛继续传播光明,不同的媒体在不同的地区、人群中拥有着不同的关注度。因此,一个基本的观点可以确定:传统媒体不会被新媒体所完全取代,但是新媒体会分割已有媒体的受众占有率。
电视媒体所作的传播作用仅仅是提供节目预告和选择样本的参考作用。而这一点恰恰是体现了电视缺乏互动和选择性的劣势,也是传统的广电媒体应对新媒体时,底气最不足的一点。广播电视面对新媒体的挑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应对。
1.改变传播观念,切实为受众服务
广播电视从业者应该切实意识到,一场争夺受众注意力的竞争已经开始了,原有的“魔弹论”传播观念时代的优越感不应该再有了。媒体的竞争,说到根本,就是节目内容的竞争。制作出受众喜闻乐见的节目,才能真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以受众为本的观念应该深刻地进入每一个广电从业者的心中。这种受众为本的观念,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必须要从节目的策划、实施、制作以及最后的包装上全盘考虑。只有做出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节目,才能从根本上赢得受众。“三贴近”不是空头的政治要求,而是实实在在的节目制作理念。
2.主动利用网络资源,开启网络电台、电视台的新空间
广播电视应主动利用网络资源,是指各级广播电视台应该正视网络的便捷性等优势,开设各电台、电视台的网站,既可以宣传广电自身的品牌效应,便于受众进一步了解广电媒体,又可以将本台的精品节目上传,进行节目的二次售卖,供受众选择和点播,反复收看。这就弥补了广播电视线性传播中,节目内容只能收听收看一遍、大量优秀节目浪费的缺陷,同时也把对节目的选择权交给了受众,增强了与受众的互动,赢得了节目多次播放的新空间。值得人们注意的是,新华网已经开通了自己的“新华视频”板块,其中大量优秀的视频节目,已经开始吸引人们的关注。
3.调动群众参与到广播电视的节目制作中
随着摄像技术和录音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投入到个人音像作品的制作。网络上许多个人视频以及“播客”的出现,都充分说明了现代人对影视制作技术的熟练,以及自身对个性化表述的强烈述求。广电媒体要认识到这一现状,努力发动受众参与到各类节目的制作中来。例如,组建本台的群众DV记者组,让普通人拿起手中的摄像机,像新闻工作者一样,报道新闻。这类举措,既能够充分补充电视台的节目来源,又能最大程度调动受众参与节目的积极性。受众不但接收到了信息,还亲自参与了信息的制作,能够吸引较多人关注节目内容。同时,广电媒体应注重媒体活动的策划和开展,走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老百姓关心、关注的具体问题。结合节目的制作和媒体活动的展开,拉进传者与受众的距离,密切传者与受众之间的关系,使受众产生一种“我的媒体”的内心认同感。
五、结语
综上所述,新科技时代下,新兴媒体的出现对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但是却能够说新兴媒体已经完全的取代了广播电视媒体,但是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广播电视要想做到可持续发展,就要不断的进行自身的创新,积极接受新媒体的挑战,从而改进自身的不足,在赢得受众支持的同时,树立良好的口碑,在市场竞争中确立优势,从而实现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飞. 网络条件下的广播电视发展的分析[J]. 民营科技. 2010(04)
[2] 郑d. 略论媒介多元化下的电视发展[J]. 东南传播. 2009(01)
[3] 王春莉. 三十年广播电视发展的新概念[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9(02)
【关键词】 广播电视 发射天线技术 应用探讨
对人民群众来说,结束了一天的忙碌工作和学习,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出现之后有效的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提高了广播电视的节目质量。幼稚的电视节目和广播节目能够帮助缓解人们的精神压力,同时还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多的网络文化信息。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能够让信息数据的传输和是绝对比度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存储空间变大,信息传输也变得有效率。
一、广播电视发射天线工作原理
1.1运行原理
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有十分独特的运作原理,在运行过程中,需要技术人员掌握更加全面的基础理论知识,才能把技术更好的应用。另外如果工作人员能够针对广播电视发射天线进行分析就能发现,这一技术是通过天线进行使用和完成的工作,之所以需要使用到天线,是因为广播发射天线技术本身就是一种高效的信号转化成为设备的原理,D化成设备之后把电磁波转化为图形有更大的使用价值。
1.2信号接收
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的重要环节就是信号的接收和发送,但需要注意的是广播电视信号的接送有一定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广播发射天线一系列技术的创新中,从而能够通过不断的创新来对不同类型的波段进行隔离的接受和优化。由于广播发射天线的安装位置比较高,所以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的使用工作人员一定要考虑到天线的发射范围,从而能够更高的提升实际发射功率。
1.3技术特点
广播电视的发射天线技术有利有弊,通常来说,只要是掌握好技术就能够顺利完成工作,并且工作人员还需要在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预先的判定。广播发射天线技术的特点还表现在传输方向上,具备了不同的输入和输出模式,输出的特性跟信号输出功率还有电磁波稳定性有关。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有一定的技术特性,存在不同类型的失真情况,因此也导致了这项技术的安装需要符合技术自身的特点。
二、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的应用
1.实际应用情况。实际应用情况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的应用必须要从实际应用情况出发讲解,工作人员在应用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到的就是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才能够更加实事求是的进行应用管理。工作人员通过分析技术在实际应用情况中的表现,注重实现数字化的信息数据传输,通过实际情况来提升信号的保真性和可靠性,最终能够有效的减少广播信号与电视信号的干扰。
2、增强稳定性。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的应用管理需要重视增强广播电视的稳定性,工作人员增强了技术稳定性能够让广播和电视的各种声音、图像信息传播变得更加稳定,其次是工作人员在增强技术稳定性的同时需要让无线信号沿着地面传播,从而能够有效地提升信号发射的稳定性。在增强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稳定性的同时要保证好信号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并通过检测设备来监听,合理的应用技术来促进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能够得到更加广泛地应用。
3、创新天线材料。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的关键就是对于天线材料的创新,随着广播发射天线技术的发展,广播的发射功率也在不断的增加,这就意味着工作人员如果想要保证把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更好的利用起来,就需要做好技术的实际应用管理工作,其次是工作人员在天线材料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尽可能的避免天线遭受到环境的腐蚀,提高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应用的稳定性。工作人员在天线材料创新的过程中需要明确天线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抗腐蚀性,从而能够避免因为天线出现腐蚀而影响了信号发射,对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的应用产生不必要的干扰。同时还需要优化天线的性能稳定性,能够防风雨、避雷,能够在正常接收到稳定信号的同时,还不会因为天气的恶劣产生损坏。在设计安装过程中一定要密切的计算好天线的发射范围,重点提升天线的发射功率,这样才能够在人口密集的地区最大程度的扩大发射范围,让所有的家庭都能够接受到信号。
三、结语
广播和电视的未来发展需要更多的技术支持和更加有效地应用管理,因此工作人员除了需要充分掌握好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的工作原理之外,还要对应用管理进行更加深层次的认识,才能够在技术的基础上整体提升我国广播电视的工作水平。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是在传统的技术基础上不断地完善和创新,因此想要推动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的发展还需要一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让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能够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稳定发展。
参 考 文 献
三网融合下城市广电的发展环境
从宏观环境来看,国家政策的推进给广播电视系统提供了与电信网、互联网融合互通的机会,这对于在中国广播电视业格局中并不处于“有利地势”的城市广电来说,无疑是百年一遇的机会;但是,由于三网融合涉及资源、技术、服务等环节的交流与共融,以及利益、份额、市场的竞争与博弈,城市广电能否抓住并利用好这一机遇,这将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从微观环境来看,技术进步和市场开放使得跨区域传播日益频繁,由此导致城市广播电视的微观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首先,城市广播电视是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双重作用的产物,不仅要在中央和省两级广播电视的压力下求生存,而且要在县级广播电视的分割中求发展。其次,面临着其它媒体的激烈竞争,如新兴的都市报、互联网和手机媒体等。尤其是互联网和手机报的替代效应最为明显,它们强大的技术优势有力地吸引着城市中的年轻人,导致城市广播电视的需求弹性系数进一步变大。
三网融合下城市广电的发展环境,具体可以从内外环境所形成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四个方面来看。
首先,城市广播电视的竞争优势。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城市广播电视具有四个主要优势:一是城市广播电视具有独特的地域优势,可以根据地域心理特征和文化价值差异创作出具有浓郁地方气息的节目;二是城市广播电视具有排他性的政治优势和信息优势,通过与城市政府的沟通,既能获得大量一手的新闻资讯又能配合政府顺利完成宣传任务;三是城市广播电视的目标受众相对稳定,两者之间贴近性强,能够较好地实现传播活动的交流互动;四是随着三网融合的不断推进,城市广电若能很好地与电信网和互联网融合,将会从技术上实现与受众更为有效的交流,这无疑将增强城市广播电视的竞争力。
其次,城市广播电视的竞争劣势。理论上,城市广播电视是可以和中央、省级广播电视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的一个重要群体。但实际上,城市广播电视所能利用的资源是有限的,在硬件设备、人才储备、资本运营等各个方面都无法与中央和省级广播电视同日而语。在中央和省级广播电视大量频道的密集覆盖之下,城市广播电视的生存压力很大。而且,在三网融合推进的过程中,城市广电也更容易面临资金和技术方面的资源不足问题。
第三,城市广播电视的竞争机会。当前,三网融合技术上的成熟为媒介融合提供了技术支撑,传媒产业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也给城市广播电视带来重大发展机遇。竞合与共赢成为传媒发展的主题,在今后的战略机遇期里,城市广播电视如果能够积极改革创新,充分利用先进的融合技术,及时引进国际上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在节目制作、人才管理、资本运营等方面有所作为,那么,我国城市广播电视的竞争力将会得到明显提高。
最后,城市广播电视面临的竞争威胁。城市广播电视面临的竞争威胁来自各个方面:一是“天上地下夹攻”,
“天上”是指卫星频道覆盖的电视频道,
“地下”是指省级台或其他贴近城市观众的节目频道等;二是新技术的冲击,节目制作设备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给城市广电系统带来了极大的竞争压力;三是创意竞争更加激烈,新的构思和表达方式不断涌现;四是城市受众的欣赏水平越来越高,对广播电视节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行节目制作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受众日益提升的文化消费需求。
三网融合下城市广电的发展战略
核心战略。一是内容战略。城市广播电视的影响力取决于其内容建设能力,城市广播电视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其内容建设水平,尤其是在当前三网融合的不断推进下,终有一天城市广电也将面临自身网络与电信网和互联网的内容融合。那时,在技术条件相同的前提下,如何实现竞争的优越性,取决于城市广电对自身的内容建设。自国务院会议上提出加快推进三网融合的进程之后,许多试点城市的广播电视系统积极尝试,在技术上实现融合之后全力开展内容建设。2010年1月19日,深圳广电宣布运营新的媒体平台――“中国时刻”,力求在电脑、电视、手机三个用户终端达到互动,摆脱传统广电单一的传播模式,这不仅在内容的宽度上大于传统媒体,更在新闻时效性等方面快于传统电视。
二是品牌战略。品牌是媒体品质和价值的标识化体现,是一个媒体区别于另一个媒体的重要标志。打造城市广播电视品牌的关键是建设品牌栏目。打造城市广播电视的品牌栏目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努力:首先,必须对栏目的受众进行定位,并根据受众定位来决定节目的风格和内容,进而确定相应的广告商;其次,根据受众需求,用受众喜欢和容易接受的方式对栏目进行人性化的包装;再次,在栏目的播出时段上要处理好黄金时段与非黄金时段的关系,在充分利用有利因素的同时尽量避免不利因素;最后,要保持栏目的新颖性,不断创新。这样,才能保证获得较好的收视效果,进而巩固栏目的品牌地位。
三是联合发展战略。走联合发展道路有助于提高媒体整合程度,实现资源共享,降低制作成本,促进频率专业化和频道专业化,有利于提高传媒的竞争力。青岛、沈阳、成都、西安、厦门、杭州、太原、广州等10个城市电视台就曾以联制联播的方式联合制作了一档新的电视新闻节目――《中国城市报道》,这是城市广播电视走向联合发展的一次重要尝试。实践证明,城市广播电视打破“割据”困境、实行跨地区联合经营已是大势所趋。
竞争战略。一是成本领先战略。广播电视节目是从业人员体力、智力与相关科技设备共同作用的成果,是典型的精神产品。作为一种复杂劳动的结果,广播电视节目成本中人力成本的含量远远高于一般物质产品。对广播电视节目的价值进行客观评价是比较困难的,其定价具有复杂性,再加上许多电台、电视台的节目都是自产自销,因此,广播电视节目的成本管理具有较强的特殊性。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广播电视节目在成本管理上存在许多问题。如财务制度不强调成本预算、会计制度的收入确定与成本归集脱节、缺乏公认的费用定额标准、缺乏切实有效的责任机制和评价机制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实行严格的成本管理,
实施城市广播电视的成本领先战略。可行的途径是:加强节目成本预算管理、加强节目成本核算控制、加强节目成本分析考核。与此相关,还必须进一步深化城市电台、电视台内部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严格控制人力成本,建立健全专业设备有偿使用制度,降低设备成本。
二是差异化战略。在当今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节目同质化或者简单的模仿都是注定要落后的。创新成功的广播电视节目无一不是实施差异化战略的结果,而差异化战略的前提在于节目定位。如何给节目以恰当的定位?首先,在传播生态上,要对各种外在环境因素进行充分地分析。因为,独特的传播生态环境决定了任何节目都有自己的“生态位”,一个节目的“生态位”,就是其能做什么和宜做什么的结合点。只有良好的传播生态环境作为保证,节目的“生态位”才能处在最佳状态。其次,在媒体特质上,城市广播电视必须深刻认识到自身的传播特点,争取发挥比较优势。同时,还要重视提高与节目相关的从业者素质状况。最后,在节目本体上,要在对节目内涵、风格、受众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一个关键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体现着节目的水准,也决定着节目的生命周期,且要有前瞻性。
成长战略。一是本土化战略。城市广播电视的优势在于其本土影响力、本土资源和本土文化,这三个优势也决定了本土化战略的内涵。实施本土化战略,实际上就是要努力抓住当地城市受众非常关注自己所生存的环境及相关信息的心理。本土化要求在广播电视服务中做到:第一,改进会议报道,少说套话和空话,避免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第二,强化城市广播电视新闻的民生意识和平民意识,关注社会热点和现实问题;第三,根据当地文化和城市受众的需求,打造本土化品牌节目等。
二是人才战略。我国城市广播电视的人才现状是:人才结构不合理,经济管理和专业科研技术人员偏少;整体学历不够高,从业人员学科背景单一;流动性强,人才流失严重。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实施城市广播电视的人才战略。首先,在人才选拔上,要规范考核录用程序,合理地设计招聘流程,尽量选择个人发展目标与媒体发展战略相一致的人才;其次,在人才管理上,要重视从业者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使其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同时还要推行民主管理,让普通员工也能够享有一定的参与决策权;再次,在人才激励上,要设计科学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机制,充分发挥薪酬待遇、组织文化和组织氛围的激励作用,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最后,在离职管理上,要注重理解和沟通,保持联系,适时提供条件来鼓励优秀离职员工的回归,或者尽量保持伙伴关系。
三是多元化经营战略。多元化经营即多样化经营,是一种企业在多个相关或不相关的领域同时经营多项不同业务的战略。多元化经营能够充分发挥企业优势,有效分散或降低经营风险,有利于快速扩张,实现规模经济。当前,我国城市广播电视的发展还不够充分,其多元化经营也还处于起步阶段,如果盲目地进入其他领域,很容易出现各种经营风险。其结果是,既分散了精力,没有搞好主业,又要承担严重的经济社会责任。因此,坚持以广播影视为主,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在此基础上大力拓展其他相关产业,逐步实现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的多元化经营,这是实施中国城市广播电视多元化经营战略的正确路径。
政策保障。通过对城市广播电视发展的环境分析可以看到,城市广播电视的发展面临着许多难题。要克眼这些障碍,仅靠城市电台、电视台自身是不够的,城市广播电视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还有赖于相关的政策支持。
一是完善法律规范,加强传媒制度建设。目前我国广播电视法制建设处于滞后状态。制度的不完善严重阻碍了传媒业的健康发展。要尽快建立以《新闻法》、《广播电视法》为主体,以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以及地方性法规为补充的传媒产业法律法规体系。
二是调整产业布局,整合城市广电资源。随着三网融合的进程的不断加快,互利共赢已经成为当代各个媒体产业的共同愿望。要想谋求城市广播电视更大的发展,必须打破广播电视领域自成体系、各自为战的局面,整合媒体资源。各城市电台、电视台要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按照自愿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在资源开发、内容生产、市场开拓等方面加大合作力度,扩大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充分利用三网融合给城市广电带来的巨大技术优势。
三是规范竞争秩序,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媒体之间的竞争不同于一般的企业竞争,因为媒体手中掌握的是公共资源,如果将本应服务于社会公共利益的传播渠道用来为自己谋利,不仅有损媒体形象,更是一种对公共资源的滥用和浪费。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有着飞速的发展,广播电视技术和设备的更新换代速度正在不断加快。有些广播电视设备和技术还没有找到一套完整的管理方式和手段时,这些设备和技术已经到了被淘汰的边缘,设备和技术的自身潜力各奔无法得到最大化的发挥。所以,从理论上对广播电视技术管理进行充分的研究就显得非常的重要。
一、广播电视技术管理的特点
1、科学性
广播电视技术管理是以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多项技术为基础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在开展广播电视技术管理过程中,需要利用多种技术成果,并进行综合的利用,因此,广播电视技术管理具有明显的科学性特点。
2、系统性
广播电视字啊传播过程中,需要经过制作、播出、传送、发射、监测等重要的环节,这些环节有机的结合到一起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技术系统。而开展广播电视技术管理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怎样才能够保证这一系统更加可靠、高效的运转,保证不同系统之间可以正常有效地进行连接,最终实现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提升。
3、服务性
广播电视作为最重要的媒体形式,它是国家最重要的宣传单位,同时也是社会舆论最重要的工具,广播电视同样需要相关的技术通道作为载体。广播电视技术系统应该为广播电视宣传工作提供完备的条件,积极地为广播电视宣传服务。而开展广播电视技术管理工作,则是不断提升自身技术水平,保证电视节目高质量传播,实现广播电视宣传功能最重要的前提。
4、责任性
广播电视技术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在进行电视节目的传播时,对技术设备的操作可能非常简单,但是其肩负的责任则非常巨大。广播电视技术管理需要相关的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技术管理过程要严格按照相关的程序、操作规程和应急预案进行。因为,我国的广播电视节目影响力巨大,受众非常广泛。
5、综合性
从广播电视的节目形态来看,可以说广播电视节目是技术和艺术、软技术与硬技术充分结合的产物。一方面广播电视技术管理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另一方面,要求技术管理人员要有非常强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有良好的技术,同时还需要充分了解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而且良好的团队精神也是必不可少的。
6、可靠性
广播电视的可靠性是说,广播电视系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和条件下,实现安全可靠的运行,也就是说要保证广播电视节目在播出过程中实现不间断的播放。因此,要对广播电视系统的各项指标进行全面的测试,并不断强化广播电视系统的技术维护工作,保证整个系统可以安全可靠的运行。
7、可控性
广播电视的可控性是指,广播电视系统不管在任何局面下都必须是可以控制的,不会因为某种原因而造成混乱的局面。因此,广播电视技术管理工作应该是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的维护原则,做到广播电视系统的有备无患,防患于未然。
二、加强广播电视技术管理的有效措施
1、优化技术组织管理机构,建立科学的运行机制
广播电视技术管理组织的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就是机构设置的合理化和高效化。在进行技术管理机构的设置时,应该遵循目标原则、统一指挥原则、管理跨度原则、管理层次原则、责权对等原则等,并科学合理的选择更加有效地组织形式。通常广播电视技术管理部门存在很多的技术管理岗位,对于这些岗位的设置应该科学合理,从广播电视技术管理的自身特点出发,岗位的职责和任务要做到清晰明确。同时,广播电视技术管理岗位还应该处于一种动态变化的状态下,从广播电视技术管理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及时合理的调整。实行技术权责制,并建立起相应的配套运行机制,其中相关技术的熟练掌握是技术权责制的根本,而技术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则是实行技术权责制的重要保障。在进行技术权责制度的制定时,应该遵循分合原理,对每一位技术管理人员在自身岗位上需要完成的任务和应负的责任以及具有的相应权利进行明确的规定。此外,根据广播电视节目的类型、数量、组织形式以及技术管理工作特点,对不同技术管理岗位的职责和权限进行明确的划分,从而保证不同的技术管理岗位按照自己的责任和权利顺利、有序的完成广播电视系统技术管理的最终目标。
2、加强技术管理队伍的建设
广播电视系统的技术队伍建设一般包括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人的自身素质是所有事业发展的根本,因为,一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都需要专门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同样,广播电视技术管理系统的技术和管理水平高低与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自身素质的高低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通过继续教育的方式是培养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最重要的方式,对于提升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自身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继续教育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受教育者可以在学校进行第二专业或某一单科的选修,也可以利用现在的远程教育方式进行学习,同时还可以通过新技术培训班、新学术研讨会、国外考察、资料调研等形式来进行培训,培训时间的长短应该根据学习内容和要求来确定。此外,还可以利用鼓励相关人员积极进行自学的方式进行继续教育。
3、广播电视技术工艺管理
广播电视技术管理实施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工艺管理,这也是技术管理方案实施最重要的保障。当广播电视的相关领导决定了广播电视技术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后,相关的技术管理部门应该根据自己的技术管理权限进行发展规划和技术方案的工艺规程的编制,从而利用各种规程和标准对广播电视的技术行为进行有效地统一。这些规范和标准的制定应该从我国广播电视的实际情况出发,体现出我国的特色优势。在进行编制时,要调动各种人力和物力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对当前的标准技术特点进行仔细的研究,最终编制出具有较强操作性的规程和标准。
4、做好设备技术维护工作
在广播电视技术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是保证广播电视设备能够正常的运转,做好相关设备的维护工作。只有保证广播电视设备正常的运转,才可以实现广播电视节目的正常播放,相关设备的可靠运行都需要相应的技术维护工作来实现。所以,在进行广播电视设备维护时,应该注意从早期、细微和源头着手。所谓抓早期就是说要对广播电视设备定期的常规维护和检修,尤其是在进行设备大修前要做充分的准备,并制定相应的检修计划,对检修过程中的目标、重心、责任人进行明确,对检修过程中要提前准备好检修所使用的仪表器材,保证在检修过程中可以真正解决一些实际存在的问题。所谓抓细微就是指,检修工作应该做到防微杜渐,对一些细微信息的反馈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广播电视设备中存在的小故障要及时进行处理,找到故障的真正原因,并及时进行清除,避免广播电视设备带着故障工作,最后由小故障引发大问题。所谓抓源头就是说广播电视台应该对相关设备存在的一些倾向性的故障或毛病进行细致的研究,对其发生的原因以及可能带来的后果,利用一定的防范措施来避免故障的出现。
5、建立健全技术系统和设备的操作规程
规程是指对产品的加工过程、技术人员的操作方法、设备和工具的使用维修以及技术安全等做出的技术规定的总称广播电视技术设备的操作规程包括:①单个设备的操作规程每台设备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②系统的操作规程:整个系统的安全操作规程。③技术测量规程:对测试哪些指标、用什么测量仪器、指定的设备仪器的测试条件、方法、测试数据分析等的规定。
6、加强技术管理的硬件建设与信息管理工作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广播电视领域,技术也要加强硬件设备的建设。建立完善计算机网络,为广播电视节目传播和管理服务。采用音、视频工作站,实现节目的无带化自动播出控制。建立自动化办公系统,高效、快捷、节约资源建立视频会议系统。建立高效监测系统,保证监测工作的及时、准确。要大力加强信息管理工作。在对信息充分利用的基础上,才能产生科学的决策。在广播电视领域,信息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只有掌握并利用这些信息,才能节约资源、提高生产效率。
总之,随着现代化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广播电视事业也得到充分发展。广播电视系统需要依靠庞大的技术设备支持,而科学有效的技术管理方法是保障这个庞大的系统正常运行的前提,以此达到运用最少的人力财力取得最多的社会经济效益的目的。因此,加强广播电视技术管理,提高广播电视技术管理水平是非常必要也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业。
参考文献
[1]努尔别克・司马义汗,广播电视发射台的技术管理探析,科技与生活,2012(20).
与这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严峻形势不相适应的是,在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的问题上,我们广播电视系统的一些同志在认识上还存在着一些误区。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如下六个方面。
误区一:将广播电视数字化简单地理解为只是将传统的广播电视生产、播出、传输、接收在技术上实现数字化
基于上述认识,尽管国家广电总局已批准建立了四家全国性付费频道集成运营机构,批准了138套数字付费节目(付费电视121套、付费广播17套),已开播了107套(付费电视94套、付费广播13套);与此同时,作为拓展数字化广播电视新业务的努力,我国许多城市开始了车载移动电视的试验,网络电视试点也已启动,手机广播电视业务也摆上了议事日程。但就全国广电系统而言,数字化推进工作仍主要集中在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制作、传输、播出的数字化,有线数字电视标准制定,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城市有线电视整体平移等技术层面。
事实上,正像水之于鱼、空气之于人一样,数字化已是广播电视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和现实状态。
误区二:在具体的推进过程中,过于强调数字化广播电视的产业属性,淡化了其更为本质和重要的公益属性
现在许多人一提到数字化广播电视,往往与广播电视产业联系在一起,与电信、互联网的市场竞争联系在一起。在平台搭建、设备改造、整体平移等具体的推进过程中,似乎只有市场这一条路可走。这种过于强调产业属性的结果,会使我们在推进数字化的过程中遇到诸多体制障碍和行业壁垒,客观上非但不能促进数字化进程的推进,反而会影响数字化的进程。
其实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我国的广播电视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是重要的宣传思想阵地和舆论引导工具,其公益性为主的原则和特点是公认的。这种原则和特点并不会因数字化而有任何的改变。数字化的中国广播电视仍将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努力争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当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发生矛盾的时候,还是要无条件地服从于社会效益。数字化广播电视的根本任务仍然是更好地为党的事业服务,为大局服务,为保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服务,为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服务,为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服务。这是不可动摇的显而易见的一条根本原则。正因为如此,数字化广播电视的个别业务,如付费电视,尽管具有一定的产业属性,但从整体来说,其本质属性仍是公益性。
误区三:在数字化广播电视产生布局方面,将数字化广播电视业务看成传统广播电视业的自然衍生物和当然依附者
譬如说,中央电视台旗下就有一家大型数字电视节目提供商――央视风云传播有限公司和一家大型数字电视节目运营商――中央数字电视传媒有限公司。笔者认为,这些数字付费电视公司与央视的母子关系不利于中国数字付费电视的发展。因为以收取收视费为主要创收模式的数字付费电视业务与以广告为主要创收模式的开路电视之间存在着矛盾;在受众需求和节目形态上,开路电视与数字付费电视也有着明显的差异。央视不可能不顾及占其经营总收入60%~70%的开路电视的可持续发展,而将主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前景尚不十分明朗的数字付费电视业务方面。
如今的市场竞争,已从个别业务和产品的单打独斗式的竞争的层面进化到依靠产业链进行整合竞争的层面。中国数字电视产业的上述布局和结构基本上是点式的,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其承受市场风险的能力是比较低的。这也说明了为什么中国数字付费电视进展缓慢,尤其是北京、上海、天津这些大城市,大大迟缓于原来的预计。还有,城市有线电视数字整体平移之所以一直没能取得预想的结果,也与没有形成包括机顶盒生产、内容提供等诸多产品和服务在内的完整的产业链条有直接的关系。
中国数字广播电视产业目前的这种布局和结构的不足取之处,可通过当年有线电视台与无线电视台之间的关系的事例来加以印证。当时,一些省市的有线电视台依附于无线电视台,结果在内容生产和传输等方面处处受制于无线电视台,没能发展起来。而一些省市的有线电视台与无线电视台没有依附关系,而是展开公平竞争,结果在内容生产和传输方面的优势很快发挥出来,被时人称为“有钱”电视台。
误区四:在内容提供方面,重视传统广播电视节目的研发和提供,忽略数字新媒体中音频和视频节目的研发
有人曾争论过广播电视业是政策为王,渠道为王,还是内容为王。笔者认为,在数字化时代和“三网融合”背景下,毫无疑问是内容为王。政策是保障,渠道是载体,都是为内容服务的。无论在何时何地,无论用什么方式传播,受众看的是内容。
内容是广播电视系统的核心资源,广播电视系统在这方面是最有潜力的,在资源占有、制作能力、媒体公信力等方面都有明显优势。然而,在数字化电视节目内容的提供方面,我们广播电视系统所能提供的内容的数量和质量都不尽如人意。这就要求广播电视系统一定要在这方面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目前,人们对数字技术对广播电视的影响的关注点仍然更多地局限在传输技术的层面,其实,数字技术对广播电视节目形态的影响更为深远。数字技术已经渗透到广播电视节目形态创新的方方面面。随着数字新媒体的不断涌现,会不断衍生出海量的音频和视频节目。由于我们目前对这些新媒体节目的研发尚处于起步和初级阶段,所以对承载海量内容的节目模板,即广播电视节目形态还看不真切,难有确切的描述。但有理由相信,随着数字技术的日益融入,这些数字新媒体中的广播电视节目形态将与我们现在司空见惯的传统广播电视节目形态有着天壤之别。
作为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者,应针对数字化广播电视节目海量、高清、便携、实时、互动等鲜明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发与传统广播电视节目形态完全不同的适合在众多数字新媒体中传播的音频和视频节目形态和内容。
误区五:与电信、互联网的融合会使广播电视业遭遇灭顶之灾,所以要御“敌”于行业之外
一些发达国家的广播电视行业和其国内电信、互联网等相关行业现已全面实现了数字化,正进入融合其他新业务发展的新阶段。为了加快国家信息化进程,我国也在积极推进“三网融合”。
客观形势使广播电视行业消极的抵御正在逐渐变得毫无意义。广播电视系统必须正视并尽快适应这种新形势,充实和丰富节目内容,提高播出传送质量,积极开展新业务,努力提供新服务,发挥广播电视传统的内容优势、网络优势、用户优势;抓住数字化机遇、应对数字化挑战,否则真的有可能被泡沫化,失去现有的传播主渠道和主阵地的地位。
误区六:在法律法规的制定方面,应主要以维护广播电视媒体现有形态和既得利益为依归
目前我国有关广播电视的法律法规不完善,级别不高,随意性很强,没有形成非常规范的法律法规体系。而且现存的法律法规体系主要是基于确保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垄断地位而形成的一套法律法规体系。有关保障数字化广播电视生存和发展的法律法规目前基本上还处于空白状态。这种情况直接影响和阻碍了数字化广播电视的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伴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快和三网融合进入实质性的操作阶段,广播电视业正走向一个多元化与标准化交织的领域。如何统筹数字化广播电视与传统广播电视的关系,如何统筹行业内部左右数字化广播电视业务的关系,如何统筹本行业与电信、互联网等行业相关数字音频和视频业务的关系,以及对各种传输渠道上的海量音频和视频数字节目内容如何监管等,这都为广播电视行业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只有重新审视现行的法律法规,全面加强有关数字化广播电视法律法规的建设,才能切实促进广播电视业由传统模拟时代向现代数字时代转变,才能在激烈的行业博奕和市场竞争中切实维护广播电视业自身的正当和合理权益。
针对上述六个认识误区,本文相应地提出如下六条建议:
一、要对数字化广播电视的内涵和意义进行再认识
要让全系统都认识到,数字化是广播电视自诞生以来面临的最大的一场变革,这场变革远远超出了技术的范畴,涉及到广播电视生产方式、传播方式、影响方式、服务方式、盈利方式、管理方式等各个层面,关系到广播电视在数字化时代的生存和发展。
二、要明确数字化广播电视是政府推动的公益性事业
要理直气壮地高举公益性大旗,争取政府的强力推动。要从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以及社会主义舆论主阵地的高度来认识和重视广播电视的数字化,说服政府将广播电视数字化作为与“西新工程”、“村村通”工程、“走出去”工程同等甚至更重要的公益性事业来对待,用与“西新工程”、“村村通”工程、“走出去”工程同等甚至更大的力度来推动和扶持包括城市有线电视整体平移在内的广播电视数字化。
三、要尽快形成符合市场运行规范的数字化广播电视产业链
要将网络电视、IP电视、移动电视、手机电视等在内的数字化广播电视新媒体作为与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同等作用和价值的一项全新的面向未来的重要事业来发展。使其在与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平等竞争中得到跨越式发展。
四、要加强数字化广播电视内容产业的生产和研发
要下大力气研究、开发、生产出海量的思想性、艺术性、感染性俱佳的,适宜在数字化广播电视新媒体中播出的广播电视节目形态和内容,以确保数字化时代的广播电视业在内容提供方面的主渠道地位。
五、要加强广播电视系统与其他相关行业的合作
要抱着合作的态度去开拓,争取在良性的竞争与合作中拿到属于自己的合理的市场份额,特别是在一些新的业务领域更应如此。
六、要建立一套促进数字化广播电视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只有如此,才能确保广播电视业能够跟上时展的步伐,顺畅完成由模拟向数字的转化,确保广播电视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合法权益和合理份额。这需要对“三网融合”这个现实课题进行具有前瞻性的深入而系统的研究。
结语
关键词: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优势;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都得到了发展。促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随着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我国科学技术领域方面也取得了进步性发展,让如今的广播电视技术更加信息化、网络化,为我国电视行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加快我国网络化数字化的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既符合时展的要求,同时也符合人们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和生活水平的需求。相对于传统的、仅依靠信息功能传输的电视节目,网络数字化传输技术完善了其传统方式的缺点,包括图像的质量、图像拨动、图像颜色、杂音变化等问题都得到了改善。网络数字化的广播电视技术的应用,让电视屏幕图像等达到了优化,舒适清晰的观看效果深受广大观众的追捧。
1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概括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信息传输工艺系逐渐的占领了电视传播技术的舞台。在其初期的发展阶段,主要依靠时间轴来进行取样,进而完成信号模拟。加上幅度调至的传输方式,让我们在使用广播电视时导致信号不稳定,观看的画面不清晰,同时会伴随噪声的出现,这给人们的观看效果、环境造成了很大影响。而如今的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数字与网络被广泛的运用在广播电视技术中,数字信号成为了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基础条件,也是对信息化传输工艺的突破与创新。信号传播从以往的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传播,为广大观众提供了更好的功能体验。同时,网络数字化的广播电视技术分为网络化、数字化两部分。网络化是指;将网络充分的运用到广播电视之中,形成了网络音频、网络视频等模式,其中的主要内容格式包括;FLV、WMV等,观众们也可以通过在线的方式(Readplayer、Flash等)进行观看自己想看的节目,让人们随时随地享受网络化的广播电视的快乐。而广播电视的数字化是指:由于广播和电视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所以形成了数字化。在电视上我们可以看到的数字形式有有限数字电视、无限数字电视、卫星数字电视3种主要的类型,在广播中应用的数字的形式包括数字广播、数字音频广播、数字多媒体广播等方式。网络数字化的广播电视技术的出现,开拓出了极大的运用空间,促使广播电视技术跨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2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优势
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相对于其他的技术有着很大的优势,所以其在应用上有着很广泛的空间,以下对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优势进行列出。
2.1高效获取信息资源并共同享用
在广播电视节目中运用网络数字化的技术,可以发挥网络数字的一些优势。通过网络的方式可以快速便捷的获取到信息资源,在传统的信号接受范围之上进行扩大,打破空间地域的限制,在以往的电视传播中,我国的一些偏远地区,接收不到完整的信号,导致观看的频道不全,一些中央频道及地方频道信号接收不到,而网络数字广播电视技术的出现,从根本上打破了上述中的局限性,不仅接收到了广东、上海等沿海城市的频道,对于一些海外的信号也可以接收并可以正常的进行观看。让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到外面的世界,从而实现了信息资源的高校获取。网络数字广播电视技术可以让资源形成共享的状态,相同的信息资源被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人使用,增加了使用信息资源的灵动性,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的信息生活。
2.2高效提炼整合信息资源
在广播电视的使用初期,人们采用模拟信号进行信息传播,这种传播方式存在很大的缺陷,因为模拟信号中的信号人们不能得以控制,所以在接下来的剪辑和修改工作中,工作人员不能进行操作,所以,观众在观看广播电视节目时,接受到的信号是直接收来的信号,画面不清晰、影音不清楚的现象经常发生。而现在的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打破了与以往的信息传播模式,克服了模拟信号带来的缺点,如今的数字接收信号都是经过专业工作人员的精心修改与整合所发出的信号,在信号上增加或删减内容。优化了观众在观看中的视频、音频效果,带给人们更加高品质的广播电视体验与休闲生活。
2.3提升工作效率,促使行业发展多样化
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具有很强的抗干扰优势,这有效的保证了信息资源传输的质量。在节目录制的过程中,通过这种先进有效的信号传播方式,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得到了很大提高。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运用,为广播电视提供了更加现代化的发展条件。将有限电视发射机朝着更加高效可靠的方向发展,并且利用电缆将有线电视进行远距离传播。开发计算机宽带的综合业务,充分的将网络化、数字化的技术应用到广播电视中,积极的促进行业多样化的发展。
3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前景
3.1机遇
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应用,有效的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让工作人员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修改、剪辑,使得人们在观看广播电视节目的时候观看到优质的画面,以及良好的音频效果。以往人们观看电视节目的形式都是单一的,而现在通过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运用。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观看,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性观看。随着如今社会的不断发展,广播电视行业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国家对广播电视行业的支持力度也不断的加大,其发展前景一片光明。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并促进了广播电视的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以及机遇和挑战。
3.2挑战
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很顺利的同时也会受到未来不同的考验,基于环境和自身特点上来看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模式与数字化的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并且本体结构之间的矛盾也在不断的显现,因为广播电视在之前是属于公共服务行业,主要目的是推广我国的农业和工业方面,实现经济全面发展,而现在的广播电视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较少,资金支持力度也很薄弱。而为了电视的发展就必须发挥自身的特点来发展积累资金等,因此,广播电视运用网络数字化技术很难适应本体结构,进行过程显得困难。
4结论
在如今的社会发展中,人们的生活需求不断的提高。不断的注重精神需求和个性发展,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好的体验,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发挥了信息的高效获取,资源整合,广播电视成果多样化等优势,为人们提高了广播电视质量。网络数字广播电视技术在当代社会上有着良好的发展趋势,但是同样在未来的日子也会遇到很多挑战。希望相关专业人士充分的抓住机遇,完善网络技术上的缺点,推动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更好更快发展。
作者:陈仲彭 单位:青田县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1]刘景文,浅析广播电视领域中网络技术的应用[J].山东电子,2002.
[2]杜鹃,中国广播电视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3]张明,媒介经营与管理实务全书[M].合肥:安徽音像出版社,2005.
[4]史萍,广播电视技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5]方兴,苏勇,杨晓宏.广播电视技术基础[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