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不良资产的盈利模式范文

不良资产的盈利模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不良资产的盈利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不良资产的盈利模式范文

银行业的盈利低谷期仍未到

一方面,银行业目前仍维持了较为稳定的增长和较大规模的利润水平,这与其超大规模的总资产分不开。据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二季度末,银行业总资产已达126.78亿元,按照1%的资产收益率计算,银行业一年的收益也能达到1.26万亿,因此,银行业的盈利水平是与资产规模保持相关性的。

但另一方面,银行业亦不可能脱离经济周期的本质规律,在经济下行的过程中,银行业的不良资产会不断增加,并不是以线性增长的方式体现,而有可能以非线性的极端值的方式突然显示不良资产的增加,从而带来大量资产减值,造成业绩的大幅下滑,甚至亏损。因此,目前仍处于经济下行周期的初级阶段,不良资产率或许维持缓慢的攀升,但到了经济萧条期的末段,银行不良资产率仍将以非线性的增长方式体现出来。

那么,银行的盈利周期与经济周期是否保持一致呢?有研究表明,银行业属于滞后于经济周期的周期性行业,盈利质量往往在经济下行周期才会有影响。在目前其他行业盈利纷纷下调的情况下,银行业要维持一枝独秀的难度较大,因此,目前银行业的盈利存在高估的水分,这就导致了投资者对目前低市盈率的银行股投出了不信任票。因此,低市盈率的银行股未必算低估,关键在于盈利是否到底,如果预期未来盈利处于上升周期,那么,这样的低市盈率银行股才算真的低估值,否则,就属于低市盈率陷阱。关键的问题是,现在市场可能预期银行业的盈利周期仍处于下行状态,因此,在银行股股价不变的情况下,如果银行股的盈利下降,也会抬高相关股票市盈率水平。现在的情况是,中报显示,银行股的盈利增速已经开始下滑,符合市场预期。

银行业盈利泡沫的悲哀

从中美两国的最大盈利上市公司对比可知,美国苹果公司日均创造了1亿美元的净利润,而中国的工商银行也是日均6.77亿元人民币的净利润,两者相差无几。但从盈利与收入的分布来看,苹果公司以科技创新的模式在全球消费者的地位,其海外收入占比超过60%,美国本土的份额仅占40%不到;相比之下,中国最赚钱的企业,属于地道的中国市场的垄断者——海外收入仅占4%不到,换言之,中国最赚的企业只能赚中国老百姓的钱,在全球影响力远不如美国的跨国企业。这就是中美股市的最大的差距,这说明美国的高科技企业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这是目前中国赚钱机器所不具备的竞争优势,换句话说,中国上市公司的盈利大户一旦去掉国内的垄断保护,很难维持目前的盈利能力。中国要成为经济强国,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经济结构转型的角度而言,中国银行业的盈利模式仍是由经济过分依赖于投资导致的。以投资拉动的模式牺牲了普通储户的利益,以较低的贷款利息补贴国有部门,充分刺激其投资冲动,导致产能过剩,而银行业作为贷款的中介人,更加能够受益于贷款规模的扩张,获得更大盈利机会。但这样的经济增长模式必须调整,未来必须要过渡到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上,而银行业是否还会受益于消费增长呢?这不是本文的重点。关键的问题是,中国企业一定要有占据全球竞争地位的制造型和高科技企业,它能够获得全球消费者的认同,它代表着中国在全球的竞争力,它的盈利模式才能获得投资者的尊重。

银行业绩底才是A股底

有人喜欢用M1增速,或是M2增速减去M1增速来分析A股市场见底,他们认为历史经验表明,货币增速与股市之间存在正相关,现在M1增速已经创了历史新低,为何股市还不见底,这种指标分析是否已经失效呢?笔者认为,无论是M1,或是M2-M1增速的方法,理论上仍属于时间序列的分析方法,与技术分析方法无异。经济分析基本上与技术分析的原理是一致的,如果不考虑经济层面可能出现了新的变化的话。最关键的问题是,当前经济不需要投放太多新增货币,因此M1会失效。存量货币已经高居全球最大规模,同时,企业信贷需求下降,导致货币乘数下降,因此,货币增速会下降。所以,在经济分析上,我们要结合不同时期来分析,仅仅用数据做回归还是不够的。

在2009年以后的三年里面,中国超发货币近50万亿元,导致物价大幅上升,而房价维持高位运行,这样的效果并不能改变经济结构调整的大局。从货币管理当局乃至经济决策层的考虑来看,超发货币并不能拯救中国经济,只能带来物价的飞涨和资产泡沫,那么,与其继续发挥央行的货币宽松,不如加紧结构调整,抑制资产泡沫和通胀风险,因此,目前的货币政策从战略上而言是谨慎的,从战术来说,或许存在阶段性宽松的动作,但根本上不会改变经济结构调整的内在要求。

第2篇:不良资产的盈利模式范文

“目前正在做公司资产的审计评估,完成以后才会上报正式方案。”该人士向《财经》记者表示,“具体股改挂牌时间还未确定,可能是在年内。”

为此,华融已聘请财务公司和评估公司进行审计评估,以盘实资产,顺利获批股改转型。

华融总裁赖小民曾多次公开表示“远学工行、近学信达”,因而当前完成的华融转型方案也部分拷贝了信达的模式――改制后的华融将由财政部100%控股,历史形成的巨额挂账损失以“共管账户”方式解决,700亿元央行再贷款停息挂账、适时核销。

在处置历史旧账的同时,华融为自己确定了不同于信达的商业化盈利模式:资产管理、中间业务和财务投融资、牌照业务三大主业。

信达、华融、东方、长城四家资产管理公司(Asset Management Corporation,下称AMC)不约而同地希望,通过转型实现金融控股的蓝图。但以不良资产处置起家的AMC们是否能够在综合金融的风口浪尖上赢得商机,仍存颇多争议。

处置历史旧账

成立于1999年的四家AMC,是中国为处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不良贷款而对口成立的。当年,财政部向四家公司各提供了100亿元资本金,央行同时向其发放了5700亿元的再贷款,AMC遂以固定利率2.25%的8200亿元金融债券为对价,收购了四大行剥离的1.4万亿元金融资产。

成立初期,华融以账面价值接收工行4077亿元损失类贷款。随后,2005年6月,华融再次以委托处置的方式承接工行2460亿元损失类贷款。

2004年,为配合国有银行股改上市,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再次接受来自工、中、建、交行共7791亿元坏账。但在此次不良资产剥离中,华融通过商业化招标形式仅竞得工行可疑类贷款227亿元,是四家AMC中接受不良资产最少的。

截至2009年底,华融累计处置政策性债权资产3376.21亿元,回收现金580.12亿元;累计处置损失类资产2428.84亿元,占接收资产的98.72%,回收现金60.06亿元,全部损失类资产现金回收率达到2.16%,已完成财政部核定的回收目标。

目前,华融的商业化收购资产包已完成处置,累计回收现金35.37亿元,累计归还央行再贷款本息26.01亿元。政策性不良资产也基本完成处置目标,不良资产遗留不足200亿元。然而,尽管政策性的不良资产已经处置完成,但是回收现金以及公司利润均不足以支付巨额的3130亿元金融债及700亿元央行再贷款。这成为改制转型中面临的首要问题。

工行现持有华融十年期金融债3130亿元,年息2.25%。按此推算,华融每年至少需要偿付利息78亿元,然而,2010年华融利润创造最高点仅20亿元,单靠华融自身力量显然难以还清。

去年,工商银行公告称,工商银行持有的上述华融债券,维持现有年息2.25%不变。

针对这一巨额历史挂账损失,华融的改制方案采取信达的方式,复制工行、农行财务重组的模式,与财政部共设“共管账户”,将其剥离至此账户,存续时间为十年。通过工行与华融共同的利税返还,以及未来上市后的财政部股份减持来进行偿还。

另外,改制方案初步计划,华融所欠央行700亿元再贷款也将停息挂账,适时核销。

在转型方案中,通过共管账户的设立,剥离此损失。“这一方案厘清了政策性不良资产挂账损失,为走市场化的道路清除了历史障碍。”一位资产管理公司人士说。

“这一模式是很现实的选择,考虑了资产管理公司的自身基础和实际架构。”华融人士评价道,“四家公司处理历史损失的方案会大同小异,毕竟历史背景都差不多。”

搭建三大主业

华融与其他三家最大不同点为其不良资产留存较少,这使得华融能够更专注于商业化转型后的市场化金融业务发展。

“我们已经找到了持续的盈利模式:资产管理、中间业务和财务投融资、牌照业务三大主业。”华融高层人士称。

2010年华融利润首次达到两位数,实现净利润20.18亿元,比2009年8.21亿元利润增长146%。而其中27%利润主要来自于资产管理业务,特别是处置不良资产。

而在此前,华融总裁赖小民曾表示,资产管理业务已经成为中国华融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特别是商业化收购资产规模大幅增加,2010年收入9.01亿元,较上年增长267%。

AMC的转型动力最初源自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理殆尽后的生死危机。有业内人士认为,应当让资产管理公司肩负起在经济震荡期处置危机、维持金融稳定的责任。但是经济危机的发生具有周期性及不稳定性,并不能构成资产管理公司持续日常经营的主业。

“AMC不能在被动中等待危机,虽然这些年也摸索了一些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前述资产管理公司人士表示。

基于十年收购处置不良资产中掌握了一系列收购处置不良资产、投资融资股权处理等经验,AMC在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殆尽的时候,将资产处置范围进行外延。“华融的思路,将资产管理的范围从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扩展到非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甚至到正常资产。”前述华融人士告诉记者。

前述华融人士举例,此前收购某处未完工楼盘不良债权,完成建设后,随着近年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已是身价倍增。“系统性的金融风险是不会持续发生的,不过局部的则会经常发生,诸如半拉子工程、企业欠债等,资产管理公司应当发挥啄木鸟的作用。”他说。

2010年,华融陆续搭建了华融湘江银行、华融渝富基金、华融期货、华融汇通资产管理四个新业务平台。

除前述四家子公司,华融旗下还拥有华融金融租赁、融德资产管理、华融证券、华融信托、华融置业、华融致远投资等平台公司,形成了以资产经营管理为主业,证券、租赁、信托、投资、基金、期货、银行等业务为依托的综合性金融服务体系。这些平台公司,也成为了华融利润的主要来源。

据悉,2010年,华融逾11亿元利润来源于这些平台子公司,这超过了利润总额的一半。

其中,华融金融租赁2010年利润接近4亿元,同业排名靠前,目前已进入上市辅导期,由中信证券进行。

下一步,华融的扩张步伐还会迈向保险领域,金融控股公司综合化经营的思路日渐清晰。

如何发挥好多块金融牌照,实现协同效应,也是摆在华融面前的一大挑战。“资产管理公司的优势在于可以利用众多金融牌照,按企业需求提供融资、租赁、上市辅导、财务顾问等一揽子的金融服务。尤其是对于中小企业,能够提高效率节省成本。”华融人士分析。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王松奇则表示,目前AMC的思想观念与人才建设还并不完全适应商业化转型的需要。平台公司多组建于重组问题机构上,业务发展基础差,整体抗风险能力较弱;队伍结构不合理,年龄偏老化,缺乏市场化专业人才。要真正实现金融综合化,市场化转型,对于资产管理公司来说还有不小的挑战。

考验监管模式

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建立于同一时间,成立背景也几乎相同,但是近年来呈现不同的发展速度,直观表现在各家2010年的利润上,信达90亿元,华融20亿元,东方10亿元,长城8亿元。信达一家便远超其余三家之和。

基于此,财政部制定了“一司一策”的转型指导理念,由于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在国内尚无先例,此举也意在让四家公司自己探索,明确自身定位。

各方面指标最好的信达在去年先行试点改制。财政部对信达政策放开,允许其不良资产的收购范围从银行业扩展到非金融机构。信达也明确了转型后的主业之一为不良资产处置。

长城于去年在天津成立了国内首家金融资产交易所。东方在继续处理工行490亿元、建行450亿元不良资产的同时,也加大了平台公司的建设,正在构建以证券信用评级为重点的金融服务产业链。

“东方金诚信用评估公司是东方追求差异化发展的重要一步。”东方人士表示。然而评级公司盈利能力很难实现较大突破。

寻求差异化转型的四家AMC不约而同地将金控公司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在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终结之前,以参股、控股方式将证券、基金、保险、信托等多种金融牌照迅速纳入囊中。

“综合金融是大势所趋,既要发挥好协同效应,又要避免关联交易带来的风险,不妨让资产管理公司来做金融改革的试点。”某资产管理公司人士设想。

虽然金融综合化是资产管理公司发展的趋势,混业经营却一直是监管部门监管最为审慎的部分。综合经营可能因一个子公司或业务发生局部风险而形成连锁反应,导致整个公司处于系统性风险之中。

第3篇:不良资产的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风险防范

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结构体系的主体风险问题由来已久,制约商业银行发展在股份制改造背景下,以及我国加入WTO.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问题尤为重要。

一、商业银行风险的界定

商业银行风险是金融风险的一种表现形式,由于商业银行处于不确定性环境中加之内部制度上的缺陷和管理上的漏洞暴露导致银行价值遭受贬损或者收益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经营货币的性质,导致其经营中的每一项业务都伴随着较高风险,包括存款的吸收,贷款的发放以及衍生金融产品的推出和中介业务的开展。商业银行风险在很大程度上缘自自身管理弊病管理弊病被忽视或得不到根治不断积累和加深在外界风险环境的刺激下就可能发生危机。

新巴塞尔协议将商业银行经营风险进行了明确分类具体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各种风险之间相互独立,通常可相互转化。商业银行风险主要表现在一是银行自身资本金比率不符合要求:二是内部管理不善,信贷管理水平低下内部控制不健全违规操作现象普遍甚至出现挪用公款、携款外逃现象:三是存款准备率水平低,存款人一旦挤提存款,银行就会出现支付危机:四是贷款核准制度不健全贷款到期时违约.或无力偿还或不愿偿还银行不良资产增加.收益能力下降.信贷资金周转困难。客户可根据银行活动的一些指标体系初步判断.预警银行风险,减小损失。

二、商业银行风险成因分析

商业银行风险成因多样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环境因素。银行风险的内部成因一般容易控制和管理,而外部的环境因素银行个体一般难以控制:但可以利用预警系统发出的信号调整经营策略。概括起来商业银行风险成因主要有。

1.资本金比率低御险能力弱我国经过股份制改造之后的新型商业银行的资本金风险并不突出,而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存在比较严重的资本金风险,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从监管的角度来看资本充足率是银行安全的重要保证。资本充足率越小,风险越大,安全度也越差因为资本占资产的比率越小当资产一旦发生损失时,给予补充的能力越小。巴塞尔协议为了加强银行经营的安全性,强行规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中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最高,2002年资本净额为188179亿元,虽然比2001年的1827.90亿元略有增加,但由于加权风资产总额由2201020’fZ,元增加到2309861亿元,因此资本充足率由830%降低到815%:而中国工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则由2001年的576%下降为2002年的554%。2004年1月国务院批准动用450亿美元外汇储备储备注资中行和建行:6月,建行和中行与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签署协议,分别向信达公司移交不良贷款1298亿元和1498亿元。这是政府使建行和中行上市达到8%资本金充足率而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注资。另外,银行自身的利润留存则由于盈利水平低下而难有作为。在资本金补充不力的情况下,资本金的消耗与流失现象却日益严重,主要表现为不良信贷资产的增加、固定资产的贬值等。

2内部管理不善.防险意识差商业银行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内部管理问题积累的结果,管理不善主要体现为风险意识薄弱,缺乏全面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从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来看,银行”重贷轻管”“三查“制度流于形式,贷前调查不细贷时审查不严,贷后检查不力,缺乏动态的跟踪监测。在内部控制制度上,内部授权授信制度、贷款审核审批制度.信用证和承兑汇票的签发制度等形同虚设.难于有效执行。甚至某些职员游离于内部控制制度之外,无约无束利用职权挪用公款,甚至携款外逃。商业银行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经营过程中对风险的重视,管理不够。商业银行对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如利率、证券市场行情、周边国家经济情况等的变化不够敏感应对风险能力差。

3盈利模式单一化险水平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利差收入中间业务比重较小只能提供较少的银行服务与产品,利润来源单一。国有商业银行传统产品与业务的收入占总收入的80%以上存在产品单一性.同质性.网点相似性的特点中间业务.个人业务开展不发达。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平均为8%,最高为17%,有的甚至不足1%。而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已成为其经营收入的重要来源。据统计美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30%上升到目前的384%。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是传统的存贷款业务,盈利空间小。这种单一的盈利模式可能导致恶性循环银行为达到业绩要求,往往发放大量放贷争取客户.放松信贷审核标准导致不良资产的增多.为银行风险埋下了隐患另外这种模式的盈利受到国家宏观调控对利率管制的影响。

三、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的途径

1进行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股份制是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现代最具有代表性的产权体制和企业组织形式,也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银行产权模式的最佳选择,应当成为国有商业银行产权转换的主要方向。股份制改革能够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问题解决所有者缺位问题,能够有效理顺国有产权关系,重新定位其与国家有关部门的关系彻底消除行政干预。国家作为大股东只能以股东身份发挥作用.真正实行政银分离和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在进行股份制改革的同时.可以充分利用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机遇.利用资本市场多渠道集聚资金,解决商业银行资金来源单一和资本金匮乏问题。同时.银行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和规模内尝试参与市场交易.改善资产结构.提高资产质量.实现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的最佳组合。

2.加强内部制度建设.进行全面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应当加强自身制度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清除违规操作滋生的土壤。包括建立健全激励与约束制度、内部审计制度、内部控制制度、人事制度、风险管理制度等。风险管理是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建立在丰富的业务数据、科学的管理模型以及高素质的专家队伍基础上.包括对风险的识别、度量、控制和监测等四个部分。目前,许多外国银行已经开始使用新一代风险测量模型.风险管理部每天用风险价值VARN算市场风险.跟踪信用风险.分析收益与业务量的关系.计算边际收益和违约概率.并据此确定准备金数额和配置经济资本。加入WTO后.利率和汇率管理体制逐步放开.金融衍生工具大量出现.银行风险敞口不断增加.这就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及早采取应对措施,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纳入到整体的风险管理范畴,加以全盘统一规划,从组织、技术、人员上做好准备,逐步推行全方位风险管理模式。

拓展业务范围,转变盈利模式

第4篇:不良资产的盈利模式范文

1.1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环境不乐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金融管理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得到了充分发挥,但是它的发展缺乏稳定乐观的环境作为支撑,所以进一步限制了资产管理公司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究其原因,主要可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是一个新兴行业,在我国刚刚起步,并未在社会范围内得到公众的普遍认可,所以社会的关注度和支持度并没有预期中高,而且一段时期内金融业表现出极强的“边缘化”倾向。第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信用环境缺乏可信度,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逃废债现象的发生,加大了资产处置的难度和风险。第三,资产管理公司在发展过程中缺乏有力的法律支撑,所以在处置不良资产的过程中难以展开有力的法律手段,缺乏足够的制度保障和管理。第四,资产管理企业缺乏强有力的市场体系,同时员工业务水平和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多数员工无法准确预测和把握金融市场行情,由此导致资产管理公司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掌握战略主动优势。

1.2资产管理公司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压力大。资产管理公司作为后起之秀,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压力与日俱增,为了掌握竞争的主动优势,它面临着极大的压力。这种发展压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资产管理公司在接受和处置不良资产的过程中,没有展开充分、细致的调查研究,而且其本身就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法律文件和法律手续的不完善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压力。第二,在“债转股”的过程中,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缺乏完善的管理措施和手段,所以导致项目实施状况的差水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个别资产管理公司发展水平有限,不具备债转股的相关条件,只是享受政策上的连带福利;其次,某些债股权企业受自身认识水平的局限,片面重视减债,而忽视了转制,导致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最后,债转股企业的法人股未上市交易,所以不能直接进行转股业务。

1.3未来改革与发展的定位和主业可持续性不确定。资产管理公司在发展改革的进程中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所以难以将公司经营管理体制与市场处置手段有机的结合起来。资产管理公司经营的主体业务即不良资产处置,但是受经济周期的限制,不良资产也有其独特的市场运行规律,所以,资产管理公司要获得长远发展,就要创新思维,转变盈利模式,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经营主业。同时,资产管理公司要在业务和改革上实现突破,就要逐渐摆脱定式思维的束缚。最后,资产管理公司要想建设高效稳定的职工队伍,最大限度的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必须明确企业改革和发展方向,明确企业的市场定位。

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改革措施与发展途径

目前,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在较大范围内呈现出波动态势,而银行业在发展业务时,也会较大程度的受到市场波动影响,进而滋生出大量的不良资产,阻碍整个金融系统的发展。由此可见,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要顺应时展需求,适应金融改革的现实需要,就必须积极探索,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改革之路。而要实现改革,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进一步建立并完善政策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在改革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建立并完善政策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健全、完善的政策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能够及时有效的处置不良资产,而且对于之前的遗留问题也能制定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第二,政策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将发展目标定为管理、处置和收购银行类金融机构的不良债权,它能最大限度的规避金融风险,而且对于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三,政策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实现全国总资产的保值。所以,政策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建立,能为现资银行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

2.2逐步扩大商业性资产管理公司的经营范围。金融机构要逐渐拓宽不良资产的处理范围,就要适时扩大资产管理公司的经营范围,以便于在不良资产的处置过程中掌握战略主动权。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接受有关机构的委托代为处置不良资产,积极配合有关机构工作、调查高管层的刑事及民事责任,依法收购及其处置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按照法定程度接管和并购陷入危机的银行类金融机构,依法进行债券的管理和回收等。在这个过程中,资产管理公司要转变发展策略,将工作重点转移到不良资产的处置及定价上,最大限度的发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经营优势。

2.3建立完善的激励和约束制度。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转变经营发展策略,逐步建立起完善的激励与约束制度。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受到极大的冲击,资产管理公司要预防员工产生道德风险,避免不良资产的随意处置,就必须不断健全和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首先,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不良资产评估体系,加深公司对不良资产的全面了解。其次,除了建立完善的市场评估体系外,公司还要规范考核指标,建立起绩效考核体系,对员工进行奖励和惩处。再次,建立并完善内部控制机制。最后,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按照规定,相关部门要及时披露公司的资产回收、处置情况以及公司经营现状,以便于推动资产管理公司的良好运行,防范道德风险的频繁发生。

2.4培育资产管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资产管理公司要获得长远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培养出处置不良资产的核心技能,以便于在今后的业务发展中掌握战略优势。第二,资产管理公司要加强同行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同时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资产处置方法,并且不断创新,推陈出新,形成独具特色的不良资产处置技能。第三,资产管理公司要不断钻研业务,加深对企业控股市场的了解,逐渐深入到企业债转股业务治理中。第四,资产管理公司要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注重人力资源的竞争,所以企业要广泛吸纳和培育人才,增加企业的人力资源储备,为企业的改革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三、总结

第5篇:不良资产的盈利模式范文

自从2004年实行严格的资本监管制度,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有了明显额提高,进而影响贷款机制,进而影响宏观经济增长。

如果当局实施严格监管提高资本充足率,商业银行为例满足最低要求,便会降低风险较大的资产――贷款。商业银行减少的贷款量削弱市场上经济主体的投资活动,减缓经济增长。

资本充足率一直以来都是国家控制商业银行贷款的有效工具,对其实施严格有效的控制也一直是金融政策的目标,虽然在较短的时间内严格的资本充足率在有效降低资本风险的同时会削减贷款的数量,直接影响市场上资金的数量,可能在短期内会造成经济下滑的趋势;但是长远来看加强资本充足率是有利的,它会使得贷款流向风险低的投资者,这样也就净化了贷款机制。可见虽然短期内加强资本充足率的管理可能对宏观经济有负面影响,事实上,从长期看,资本监管要求的强化,能有效地提高银行体系运行的稳健性,这对宏观经济的长期健康运行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也就对相关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资本充足率约束下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机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的实证分析

1.实证模型的建立

基于以上的分析,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如下:

GDP=C+a*CAR(3)

其中,GDP表示当期经济状况,CAR表示资本充足率,C是截距项,a为回归系数。

2.实证模型结果及分析

(1)实证结果

运用EVIEWS3对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中国17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整理的数据进行计量回归分析,得到国内生产总值的线性回归方程估计结果:

得出模型

GDP=0.204218+0.856721CAR

对结果分析,发现拟合度不好。CAR的值接近于0,经过图示法检验发现模型存在异方差,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进行异方差的修正,并再次检验修正结果,拟合度依然不佳。

(2)实证分析

从上述实证结果,可以看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与资本充足率相关性较弱,资本充足率的约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说明资本充足率是通过影响贷款数量,进一步影响宏观经济。由于数据的可得性不足以研究资本充足率的约束对贷款机制影响在长期内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故只能研究短期内,这里的实证所采用的数据是连续21个季度的数据,仅能证实资本充足率的约束对贷款机制影响在短期内会影响宏观经济。短期内,资本充足率约束加强,抑制贷款扩张速度,产生贷款紧缩效应,贷款的紧缩导致可贷资金减少,市场经济活跃性减弱,经济增长减缓。

三、对贷款机制的对策建议

为适应市场的发展和竞争的需要,商业银行要扩大经营规模开拓资本补充渠道,又要保持资本充足并提高资本充足率,必须坚持资本充足率监管的理念和政策。由此可见对商业银行贷款机制的管理就尤为重要。

1.完善风险管理机制,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完善科学的风险管理机制和建立相应的资本充足率管理制度,增强对资本管理和风险防范,确保资本充足率能够满足自身需要和监管当局的要求。完善风险控制制度,充分发挥其风险管理的功能,规范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行为,鼓励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转变,实现商业银行对资本管理的主动性。

第6篇:不良资产的盈利模式范文

一、实施“创新驱动”举措,主动适应新常态探索新型商业模式

新常态下,集团全面做好升级经营管理方式、优化新兴商业模式、构建多元盈利模式的深化改革工作,不断探索经营管理模式创新,充分发挥“国有体制”资产、政策、信誉优势,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融合“民营机制”的效率、灵活优势,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把握好企业经营的基本点、增长点和盈利点,实现实体经济、电商运作与现代服务业创新创意创收的有效链接,在栽好“摇钱树”、筑好“聚宝盆”的基础上进一步端好“金饭碗”。

1.创新调整商业模式

(1)积极发展主业,重点打造龙头骨干企业。结合集团资源占有、资本实力的优势,推进专业化经营板块整合,向优势产业和产业链的关键环节集中,在保证产业高度集聚性的同时,打造稳定的供应链分销体系。

(2)该退必退,妥善处理企业的清理注销和不良资产处置。集团从经营实际出发,保留或新设符合主业发展方向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二、三级企业,逐步清理并退出了大部分不符合主业发展方向和企业发展战略要求的二、三级企业,并将继续在市政府出台改革重组企业的不良资产、债权债务的处理办法基础上,完成退出企业的清理注销和不良资产处置工作。

(3)坚持效益为先,控制项目投入产出平衡。集团充分发挥自身融资平台作用,不断加快推进效益型项目的建设进程,促进将传统产业转型为现代新兴产业,扎实巩固企业生存发展、利润来源的基本点,不断寻找新的增长点,发现、创造多个新的盈利点。

2.挖掘有效的经营管理方式

集团根据深化改革方案,遵循市场经营规律,不断加强管理监督力度,寻求有效的创新管理方式。

(1)完善六大中心运作。集团逐步打造财务中心、项目中心、资产中心、信息中心、人力资源中心、监察监事中心、招商中心等专业化队伍。逐步形成涵盖4个部室、若干个中心和若干个经营公司的“4+M+N”经营管理模式。

(2)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根据人才管理的规章制度,集团制订出各行业经理层的外聘资质标准,建立完善职业经理人人才库,未来将开展职业经理人市场化选聘试点。

3.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集团鼓励二级子公司或投资项目引入民间资本,以一百家电(超收分成)与现代物资二手车交易中心平台(按比例分成)为起点,积极探索适合温州现代服务业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新型驱动力。

(1)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或招商引资。通过推进商贸城、现代大厦、房地产项目、国贸集团等合作开发或运营,拟引入非国有股东,选择性的实施股权多元化改革,实现新型招商引资方式。

(2)发展生态型服务业。集团重视探索开发健康养老、养生度假、婚庆礼仪服务、教育文化等符合人性发展规律的服务型产业,利用华侨饭店、雪景山饭店、承天氡泉酒店、电商物流等自身优势,加强与上级部门单位联系对接,允许与非国有资本合作,以户外养生项目、劳模疗养基地、体检中心为突破口,探索惠及温州人民的生态型服务业。

二、搭建创新驱动平台,全面深化改革要求整合运营

全面深化改革,创新驱动一直是市现代集团工作的主基调,全集团遵循在风险最小的情况下,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在确保经济效益最大的情况下,加大投资力度;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的同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1.搭建资本运营平台

(1)实现资产证券化是集团长远发展的大趋势,温州市益优农产品有限公司的筹建是集团整合重组、优势互补的第一步。

(2)通过加强深化改革,市现代集团一方面切实抓好上市公司板块的运作,另一方面逐步组建各业态的管理公司,形成各自的生态系统。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投资、运营、招商等,并形成自己的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做大做强业态板块,具备稳定的、持续经营的能力,待条件成熟后将逐步推进新三板上市,直至主板上市,以逐步提高资产证券化率,最终实现实物资产化、资产证券化、证券现金化、现金投资化的良性循环。

2.创建物联电商平台

通过互联网搭建大电商和物联网平台,是集团积极推进的目标。现阶段电子商务的本质是商务电子化,线上线下融合运营是未来商业的发展趋势。市现代集团作为温州国有农贸、商贸、物贸、外贸流通主渠道,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前期电商中心、现代菜篮子网的初期运作,去年底信息中心的正式授牌成立,再加上日前市政府已经明确我集团作为业主单位承担保税物流中心和跨境电商、电子口岸建设“三合一”项目的建设等,使我们已经具备了发展电商的有利条件和良好机遇。

第7篇:不良资产的盈利模式范文

孙德顺在中信银行期间,主管过多个部门,曾主管过风险管理工作,是中信银行战略发展委员会和风险管理委员会成员。他在任的这几年,正是银行业不良资产迅速暴露的时期。他的看法是“中国金融业股改上市后,最大的变化是加强了风控的管理。”据悉,中信银行正加大调整授信结构力度,支持高端制造、现代服务、新经济等领域,努力提高此类行业授信占比;严格控制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纺织等产能过剩行业新增授信,并制定差异化的信贷政策,重点支持符合产业转型升级方向、产能先进的优质企业,压缩退出落后产能占比高、环保不达标的企业。密切关注国家化解钢铁、煤炭、有色金属等行业过剩产能及僵尸企业“市场出清”过程中的各类风险隐患,加强对存量业务的授信后管理。

孙德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中信银行如何践行“最佳综合融资服务银行”做了如下论述:综合融资服务就是一家银行如何在客户业务发展、重组兼并和长期战略的实施过程嵌入银行的服务,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不仅考虑客户的信贷需求,还要满足客户的直接融资需求,通过资本市场实现多市场的融资服务。也就是采用“商行+投行”、“银+非银”、“表内+表外”、“境内+境外”的经营模式,构建综合化服务平台。

同时,孙德顺表示,面对经济新常态,中信银行实现了六个方面转变:转变发展方式,从规模粗放扩张向效益导向的集约化发展方式转变;转变经营模式,从重资本、重资产向轻资本、轻资产经营模式转变;转变功能定位,从信用中介向包括信贷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国际金融市场等在内的金融服务中介转变;转变资产负债管理模式,从存贷款管理向表内外资产负债管理模式转变;转变风险管控模式,从被动控制风险向主动经营风险转变;转变盈利模式,从利息收入为主向利息和中间业务收入并重的盈利模式转变。

面对未来如何发展,孙德顺强调以下两方面。

第8篇:不良资产的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银行业国际竞争策略

一、当前存在的问题

竞争是银行业发展的动力。银行业竞争力的体现集中表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市场是否发育良好,运作是否国际化和一体化。中国银行业经历了由中国人民银行一家银行完全垄断,到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和众多股份制商业银行兴起的过程,金融市场结构不断演变,竞争程度日渐提高。特别是我国的资本市场近年来的长足发展,以及从业人员的金融风险意识的加强,为提升国内银行业的竞争力奠定了基础。但与世界上的主要银行相比,我国银行业在资本金充足率、盈利能力、不良资产率等方面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银行的综合竞争力总体上还不强.其主要表现为:

1.目前我国银行业纷纷上市,但由于受以往国家所有制的影响,一些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尚未形成完善的独立董事会制度,从而不能形成一个有效的董事会制度为企业提供长远目标和战略方向;监督公司绩效(包括战略和其实施);和监督公司行政领导的任免,评估管理绩效。这造成了银行的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

2.我国的主要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在省级层面上享有相当大的自,其决策往往带有浓重的省级政府政策而非以市场为主导,而总行亦无法直接掌握它们的日常业务,严重削弱了总行的领导地位,从而不能有效地保证整个银行为一个共同的战略目标及方案而努力。

3.一些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和一些地方性的银行业务易受政府影响。出于维护地方性或国有企业的利益的目的,地方政府往往会对银行的贷款、信贷政策进行干预,使其贷款具有明显的政策性,这也加大了银行的风险。使其不能对贷款风险进行很好的控制。

4.不能有效地管理人力资源,缺乏良好的人才激励和制约机制。许多银行都存在着以下问题:(1)以员工资历(和其他不透明的因素)而不是以能力来确定报酬和事业发展机会的体制;(2)不完善的绩效管理(绩效的评核、奖励措施、和对员工明确的期望和指标)(3)五大人力资源管理程序(业务规划、要求定义、人员招聘、绩效管理和员工发展)相脱节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了人才的流失,使我国银行业在的在人力资源方面的竞争力大大下降。

5.不能为客户尤其是一些“黄金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其发展细分服务的能力不强。有效地革新、开发和推广产品的细分服务能力,是提高银行竞争力的又一个关键的因素。有数据显示,在中国10%的大客户提供大约60%的银行利润。而约有10%-20%或更多的银行账户,许多只有不到100元人民币的余额,这就导致了银行资源的浪费和占用。目前我国银行业在这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不能根据客户的特点提供相应的产品服务,如为有利可图的客户群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为不盈利的客户群提供更合乎经济效益的服务(如把低价值客户转移到电子服务渠道);不能进行有效的客户关系管理;不能通过产品组合优化改善客户群回报率以及不能通过有效的交叉销售,拓展产品使用程度以保留高价值客户。

6.大多数银行未能建立起巩固的风险管理机制和文化。不良资产问题是制约银行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我国银行业与国外银行业相比较,普遍存在不良资产率过高的问题,这也是造成我国银行竞争力低下的一个主要原因。在大多数银行中未能建立起有效的风险防范的机制和风险管理的制度,以及未能在银行内部培养起员工对风险回报理解的文化。

7.许多银行存在着运营成本过高的问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人均利润或总利润与国外大银行相比差距甚大。要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必须削减成本。我国银行业的分支机构较多,许多营业网点的经营状况不善,从而形成了高额的成本支出。另外,管理人员对成本控制随意偶然的行为也导致了高成本的产生。还有,对一些IT项目如金卡工程的管理不善使得资源大量浪费也造成了大量的成本支出。

8.我国银行普遍存在员工尤其是一些一线服务人员素质较低,服务态度较差的问题。与国外的银行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与我国银行缺乏对员工职业道德的培训和没有建立起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关。

二、提升我国上市银行综合竞争力的对策分析:

根据目前的现状,预计在金融领域开放后的2-5年中,随着各项减让措施的逐步落实,银行的市场竞争将日益激烈,不断升级,全球的外资银行发展趋势也证明了外资银行对于像中国这样的新兴经济体以及薄弱的金融基础极具渗透力。今后的5-10年将是决定中国商业银行市场格局的关键阶段,作为我国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领头羊的上市银行,虽然在某些指标和业务与外资银行还可以抗衡,但在其它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因此上市银行必须加快改革步伐,实现组织创新,提高综合竞争力。

1、提高资本充足率,增强我国上市银行的抗风险能力。资本充足率是银行抵御风险的第一道防线,低于巴塞尔资本率的要求势必会加剧银行的风险,从资本充足率指标连续性来说,我国五家上市银行这几年均有不断下降的趋势,到2005年资本充足比率只有招商银行超过10%,民生银行、华夏银行和浦发银行均在8%的最低限上下,而深发展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小于8%,达不到巴塞尔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主要是因为我国上市银行的业务发展很快,随着银行规模的不断扩张,资产不断增加,几家上市银行都在补充资本金,来提高资本充足率,但由于上市银行的再融资速度明显跟随不上规模扩张的速度,由此导致了几家上市银行再融资之后资本充足率仍显示不足。

2、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从制度上增强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能力。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既是投资者选择银行的重要依据,也是存款者愿意把资金存于银行的重要因素。继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董事会机制和总经理经营负责。通过强化法人监管职能、及时准确披露信息、提高银行经营管理透明度等途径,充分保护银行投资者、存款者和服务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股东利益与存款人利益发生矛盾时,要优先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当大股东的利益与中小股东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先保护中小股东的权益,当股东利益与企业利益发生碰撞时,要维护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进而,确立“以利润为中心”的经营思想,为提高银行整体经济效益提供保障。

3、率先与国际接轨,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我国上市银行应率先与国际接轨,应加强与外资银行的合作。目前外资银行在外汇存款和国际结算业务领域己经分别占领了21%和35%的市场份额,但是外资银行人民币头寸资金的需求和在地域、机构网点设置的局限,会使得它们发展业务和机构设置的矛盾较为突出。这样,它们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需求必将增加。上市银行可以抓住机会,积极与其开展业务交流与合作,开展金融租赁、票据交易、大额要转让存单、资产证券化等业务创新,可以与外资银行通过在境内、外合资、合作等方式进行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在内的全能银行试点,学习和掌握国际银行业发展情况和金融创新情况,可以同外资合作组织银团贷款等。吸收外国银行资本参与自身经营,对我国上市银行自身素质的提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大力发展银行中间、表外业务,创新赢利模式。我国上市银行虽然发展很快,但其市场定位仍然模糊,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与其它银行是雷同的,盈利模式仍处于单一状况,基本上都靠传统的存贷利差获利。目前存货款利率都降到历史最低,利差空间越来越小,银行的盈利空间受到挤压,客观上需要银行进行综合经营,创新盈利模式即要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其他一些新兴业务并提高其贡献度。

5、完善风险控制机制,降低不良贷款比例。商业银行是高风险行业,风险管理工作的失职,将使银行背上沉重的包袱,上市银行与外资银行相比差距最大的就是不良贷款指标,相对于我国上市银行利息收入占总收入比重的情况来说,不良贷款比率的高居不下对于上市银行来说是致命的。

特别是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的深发展银行,更应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注重经营业务本身的风险控制机制,建立防火墙,提高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可以运用各种风险控制机制,实现内部控制的目的。将内部管理由经验管理转向科学管理,由目标管理转向过程管理。

第9篇:不良资产的盈利模式范文

截至2010年底,中小商业银行的总资产达29.1万亿元,占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30.5%,相对于大型商业银行资产份额同比下降2.11%,中小银行尤其是城市商业银行资产份额却同比上升1.06个百分点,发展势头强劲。

然而,随着银行业内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小商业银行正进入一个发展关键期。

一是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使中小银行的传统盈利模式受到严峻挑战;二是资金约束转向资本约束(包括监管资本、风险资本和资本回报约束),迫使中小银行的经营理念产生变革。

利率市场化引发阵痛

经过多年的改革,我国外币存贷款利率、债券市场利率、货币市场利率都基本实现了市场化。

在“十二五”期间,放松对存款和贷款的利率限制,解除对银行存贷差保护成为银行业改革的重点,充分的利率市场化将不再遥远。

从国际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会带来利率波动幅度增加、银行间竞争激烈、存贷款利差缩小、利率风险暴露、中小银行破产等问题。

我国目前银行业的业务结构仍以传统的信贷为主,中间业务占比不高,对应到收入结构中,利差仍是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

中、农、工、建、交五大行的利差收入平均占到总收入的78.4%。与这些大型商业银行相比,由于在网络技术、机构网点和产品创新上不占优势,股份制银行利差收入占比基本在80%-90%之间,而数量众多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更是由于业务模式单一,业务范围较窄,定价能力和防范风险的能力不强,存贷款利差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更高。

除少数例外,多数小型银行机构的利息收入占比都在90%以上,有的甚至接近99%。因此,一旦利率市场化,将对中小商业银行的结构、行为和绩效产生深远的影响。

结构上,以传统信贷为主的业务结构、以存贷差收入为主的收入结构和以低成本存款为主的资产负债结构将面临挑战。短期内结构刚性会使中小银行经历一段阵痛期,但长期来看结构更富有弹性,挑战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发展机遇。

行为上,利率市场化赋予银行灵活的存贷款利率自,短期内银行间很可能上演存款大战,利率价格竞争也将会异常激烈,存贷利差将会缩小,必然对银行业目前的盈利模式产生冲击。

依据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2011年对工、农、中、建四大行的测算结果,如果利率市场化完全实现,四大行的整体利息收入可能要比2010年下降一半。大型商业银行尚且如此,中小银行由于造血功能不足,在利率市场化初期的日子会更加难过,甚至一些中小银行可能会出现破产倒闭,市场集中度提高等现象。

作为一家中小商业银行,由于在业务结构上进行了调整,包商银行的收入结构更趋合理,2010年年度的利息收入、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投资收益和其它收入分别占总收入的比重为53.4%、6.3%、40.1%和0.1%,利息收入比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尽管如此,利率市场化仍将带来较大的压力,存贷款利差幅度缩小会影响到利息收入,短期内利息收入占比会下降,但由于包商银行信贷结构重点服务中小企业,议价能力较强,加之贷款利率中等,仍有一定的上升空间,因而利息收入占比的下降幅度不会太过剧烈。

利率市场化的挑战不仅是利差收入,还将涵盖银行的产品定价能力、流动性管理和风险管理能力,进而对业务结构、治理结构、资产负债结构、竞争行为和资源配置效率提出新的要求。在赋予银行制定存贷款利率的自由决策权同时,利率市场化加大了中小银行管理利率风险和产品定价的难度,加剧了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风险。

绩效上,中小银行短期内由于存贷款利差缩小,经营收入会下降,有些中小商业银行的经营可能会难以为继,甚至退出市场,但随着业务结构、收入结构和资产负债结构趋于合理,利率竞争格局呈现动态均衡,经过利率竞争洗礼的中小银行竞争力会得到进一步提高。

资本监管制约扩张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主要采取贷款拉动经营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是依靠国家信用经营,不重视资本补充,更谈不上以资本管理为核心约束商业银行的行为,具有典型的外延粗放、高资本消耗和高风险积累等特征,商业银行随时面临巨大的风险压力和资本缺口的发展困境。

为此,2004年银监会颁布《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将银行处于一个严格管制的生态圈,严格的资本约束终结了商业银行传统上“没有极限的增长”的历史。2011年银监会新的《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指导意见》规定,系统重要银行和非系统重要银行资本充足率分别不低于11.5%和10.5%,中小银行比现行标准提高了0.5个百分点。

在资本充足率约束下,中小商业银行由于高资本消耗、高风险积累的业务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信贷规模增长过快、信贷结构不合理和不良资产等问题都会带来资本缺口。加之许多中小商业银行处于发展初期,规模较小,还需要一定程度的扩张以达到规模经济,与资本约束形成矛盾。

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中小商业银行还缺乏强大的政府信用支撑,不占有评级优势;缺乏政府注资及相关政策的支持,没有税收、消化不良资产和资本金补充方面的政策优惠,所以,中小银行既要满足资本约束条件,又要实现较快发展,前行的道路布满荆棘,困难重重。

有了资本充足率的约束,中小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负债结构、业务结构、收入结构、风险管理、产品定价、融资行为及创新行为方面也将面临很多矛盾和问题。

银监会对资本充足率按期不能达标的银行,将不允许新设分支机构、不允许开发新业务和推行新产品、不允许税后利润分红、不允许新年度贷款增长超过一定限制以及可能采取业内通报等严厉措施。

这些以资本充足率为基础的监管措施,最终会对中小银行的发展速度、盈利能力、客户忠诚度以及综合评级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能否达到资本约束底线,关系到中小银行的生存和发展。包商银行2011年四季度的资本充足率为14.14%,不仅高于资本监管标准,也高于全国商业银行的平均水平。但是,由于包商银行的增长模式与资本约束的要求还不完全相符,与其它中小商业银行一样,规模扩张、信贷结构不合理对资本消耗较大及不良资产等问题,资本约束导致的发展困境会逐渐显现。

未来一个时期的资本缺口,由于盈利能力有限、资本市场和债券融资受限等原因,尚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有效解决,最终会成为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战略转型契机

利率市场化和资本约束给中小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其战略转型提供了契机。

机遇一:将加快中小商业银行的结构调整。

实行利率市场化和强化资本约束管理后,中小银行的组织和经营管理更为灵活,不再受利率管制的约束,存款结构和贷款结构将会以收益最大化原则得到调整;中小银行运行机制转向精细化和效率化,内部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决策程序都必须加以调整,以便为客户提供更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增强客户忠诚度;业务结构上将增加不占用或少占用资本的“无本生意”或“小本生意”,中间业务比重上升;业务模式上更加专注专业和特色,譬如包商银行新推出的“包融通”模式、民生银行的“商贷通”模式、光大银行的中小企业模式化经营、深发展的供应链金融模式、招商银行的零售业务、批发业务和中间业务增长模式等。

机遇二:竞争行为更为灵活。

利率市场化下,中小商业银行的价格差别化策略更富有弹性。即根据客户类型实行优质优价、风险收益对称、批发优惠;给以利率为标的物的金融创新产品等非价格策略以极大的发展空间,同时激发中小银行加强风险管理,主动进行资产负债管理,大力开展中间业务,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目前,一些小型商业银行已启动战略转型,将客户对象锁定小企业为主,因而拥有较强的产品定价能力,价格的差别化策略更为灵活,产品、服务和模式的创新意识较为突出,信贷技术独特、审批机制高效,这些将为小型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和资本约束下获得发展机遇奠定基础。

机遇三:资金配置更有效率。

利率是资金价格的反应,利率市场化不仅为中小银行提供了存款和贷款利率的自由决策权,还提供了通过差别化价格将资金在不同客户结构中优化配置的选择权,中小银行一方面取得资金最大化收益,另一方面有效降低了信用风险和利率风险。同时,利率市场化也为中小银行提供了在资金配置多种途径上的机会选择,而资本约束则成为在不同机会间选择资金配置以实现最大化收益的前提。

一些以小企业为重点的小型商业银行,通过FTP系统推行科学的内部资金计价和绩效考核,各业务条线均进行独立的核算和考核,最大程度地优化了资金在客户结构和投资机会结构中的配置,节约了资本耗费,也避免了产品的交叉补贴。

专注质量型发展

利率市场化和资本约束,对中小银行以往的单一规模推动型增长模式提出了挑战,中小银行应深入思考自身定位,根据自身情况,通过经营战略转型积极应对,以可持续的质量型发展构建核心竞争力。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中小银行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战略和定位,要明确自己在整个金融结构中扮演的角色。中小银行毕竟不同于大银行,缺乏网点、融资和政策优势,在业务创新和资产规模上也不具有竞争力,同质化的业务模式和以信贷扩张规模的单一增长模式在利率市场化和资本约束下难以为继。但中小银行也具有业务审批效率高、地缘和区域优势明显等特征。因此,中小银行要从金融业格局和自己在当地的地位考虑自身业务的比较优势,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什么样的业务和模式更能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然后根据这个来制定战略,转变经营方式和增长模式。

第二,中小银行应通过调整结构,向多元化盈利模式转变。

首先,要通过大力发展零售银行业务优化业务结构。

零售业务具有低资本消耗,风险高度分散的特点,零售业务收益率高,客户分布广泛,易于扩大业务覆盖面,能为银行提供更多交叉销售的机会,因此,发展零售业务不仅是应对资本约束的较好选择,也构成中小银行综合化经营的基础。

当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商业银行,零售银行业务总量占比通常达到50%以上,而我国零售银行业务占银行业务总量比重在5%-10%之间,中小银行占比甚至更低,零售业的发展空间较为广阔。

其次,要通过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优化收入结构。

目前,中小银行传统贷款仍占主导地位,中间业务收入所占比重偏低,平均不足10%,而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此项业务收入占比一般超过50%,有些银行甚至超过80%,这表明我国中小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潜力巨大。在监管政策允许范围内,中小银行应通过大力发展代客理财、保险业务、证券业务、财务咨询等业务,减少对存贷利差的依赖。

再次,要通过大力拓展中小企业市场优化客户结构。

中小企业市场具有客户分布广泛、风险分散、经营成本低、溢价能力高等特征,中小银行拓展中小企业市场,能带来低资本消耗和稳定的利率回报优势,因而是应对利率市场化和资本约束的较好选择。

最后,要做相应的组织架构调整。因为现在很多中小商业银行的组织架构与大银行并无二致,不适合为小企业服务,所以要在内部管理流程方面进行管理,也包括前、中、后台职能分离的改革。

第三,中小银行应强化风险管理意识,提升风险管理水平。中小银行应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集中、垂直和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在重视信用风险同时,更应强化操作风险和利率风险的管理意识。

中小银行应根据监管的具体要求,广泛采用科学、定量的风险管理技术和工具,涵盖主要风险种类,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加强对利率走势的识别、计量和预测,动态衡量利率风险,及时调整利率敏感性资产和负债的规模,并积极采用利率风险控制和规避工具,如浮动利率存单、期货、利率选择权、利率互换、利率上限等工具,提高利率风险的管理能力。

在其它方面,中小商业银行还应建立包括宏观经济运行指标、市场流动性和政策变量的内部资金定价系统,包括资产定价、负债定价和内部报价,通过综合考虑风险补偿、费用分摊、客户让利幅度、产品收益等因素,在不同地区、对不同客户实施利率差别定价,提升竞争力,实现效益最大化。

包商银行正在推进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就是构建有效产品定价机制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