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商业高层建筑定义范文

商业高层建筑定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商业高层建筑定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商业高层建筑定义

第1篇:商业高层建筑定义范文

关键词:高层建筑;城市美学;人性化;空间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1-0040-01

一、高层建筑的现状

(一)国际四类高层划分

1972年国际高层建筑会议上曾把高层建筑划分为四类:第一类9-16层(50米以下);第二类17-25层(75米以下);第三类24-40层(100米以下);第四类40层以上(超过100米)。而我国一般习惯于将100米定为界限,超过100米高度的高层建筑在我国被定义为超高层建筑。

(二)高层建筑的规模扩大化发展趋

每一栋建筑在各自的城市中都承担着各自的功能,例如商务办公、居住、工业、娱乐、交通等。而近几年出现的“综合体”模式更是流行。它可以是居住与商店的综合,也可以是文化娱乐的综合,更可以是商业的综合。以日本滨松的表演城为例,它包括了歌剧院、音乐厅、会议室、旅馆和展览博物馆。同时,功能的多元也使得建筑的规模更加趋向于巨型,更加向高空发展。可以预见,这是未来建筑的一个发展趋势。

二、高层建筑的城市美学价值

(一)城市美学

城市美学的提出是基于城市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给城市带来的精神困惑与贫乏,其实质是人的本质力量在城市中的对象化或外化,是人类自由创造的结晶,因此人们可以在城市中体验而获得愉悦。城市高层建筑作为一个城市经济和文化的集中反映,是建构城市空间和城市形象的重要元素,决定着城市美学内涵和城市精神。

(二)高层建筑对城市美学价值的有利影响

1.使得城市向多维发展

工业化以前的城市是以二维为主的沿平面扩散发展的模式,随着高层建筑的出现,城市的传统的二维扩展为主的模式向垂直延伸的立体发展模式转化。高层建筑使城市向垂直空间发展,城市空间在高度上形成了“三节头式”功能分区:地下停车场、设备空间、城市管网、地下快速交通和地下人防工程网络等构成了城市地下空间系统;银行、超市、市场等城市商业网络分布在城市近地空间系统;而居住、办公、景观功能“静”区则分布在城市高空中。

2.使城市更加紧凑,空间分布更为合理

高层建筑将城市空间竖向叠加在一起,立体化了城市,解放了地面空间,减轻了城市街道的交通压力,有利于各种商业活动,使城市更加年轻活泼。同时有机的结合城市交通、绿化、商业活动,让城市的各个层次井然有序的运行的同时可以互相联系。高层建筑使城市中的建筑容积率相对增加,建筑占地面积相对减少,提高了空间综合利用率和交通效率,节约了城市用地。

3.丰富城市景观

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城市因此而呈现出由高层建筑、多层房屋、高架路、桥梁、大片绿地等组成丰富多彩的面貌,构筑了不同景观层次,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景观模式。

4.增加城市可识别性

高层建筑的城市文化可识别性美学价值是人们对城市人文地理和历史文脉的美学表达,充当城市空间的“文化定位识别系统”之角色。对于城市的认知,人们更加倾向于依赖于高层建筑作为指导。

(三)高层建筑对城市美学的不利影响

以我国为例,北上广等大城市这十几年的发展速度惊人,高楼大厦雨后春笋般崛起。对于这些历史悠久的老城市,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强制拆迁后建成高楼大厦的状况,部分新建成的大厦破坏了城市街道原有的格局和传统的风貌。一些开发商盲目追求利益,无视了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的需求,反而造成了对城市美学的破坏。

而另一方面,过度的建造高层以及超高层建筑,从而导致建筑变成了一种仅仅具有视觉意义的参观对象,忽略了人的意义。城市建造者们过度追求一种盲目的英雄主义,无节制的建造各种巨型建筑,城市高楼林立,各种过大的尺度失去了人性化,城市变得冷漠而压抑,完全忽略了人们的心理需求。试想,一座让人感觉憋闷的城市,如何展现她的美感?

三、总结

高层建筑的建设在中国已成为必然的趋势,,我们应该更加重视的是如何更合理的建造高层建筑,使高层建筑为城市美添砖加瓦。现如今过多的高层建筑给城市带来的问题己有目共睹,我们应更多的看到这些问题,从各个角度改善过多的高层建筑带给环境的不利影响。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高层建筑的出现,的确丰富了我们的城市环境,为未来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第2篇:商业高层建筑定义范文

关键词: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设计;类型

中图分类号:TU355 文献标识码:A

1 前言

作为一项施工难度较高的建筑项目,高层建筑本身就是复杂而细致的代表,而结构转换层的设计工作更是整个工程中复杂性较高的环节之一。因此,在执行设计方案之前,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查。结构转换层设计之所以难度较大,是由于受力影响增加了设计难度。正是由于难度上的问题,使其成为备受重视的一个环节,而且转换层的设计能够直接影响到整个建筑的舒适度、受力和美感。

2 转换层的定义和功能

高层建筑转换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结构转换层,另一类是功能转换层。

结构转换层的定义:在许多高层建筑的建设施工中,对结构转换层进行设计往往是难点。在高层建筑的空间分配上,通常高层被用来办公、居住,因此需隔出单个空间,加墙少柱;但是底层往往被用作大型商业活动处所,所需空间大,因此减墙加柱。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将高层墙体所受压力转至低层的支柱上,这而起到这一转换作用的楼层就是结构转换层。

功能:在其诸多功能中最为重要的是将高承载的压力转移到低层,变化高低层的支柱和墙体布局及其结构变化类型,并且将不合理之处一起进行改良和转换。

3 结构转换层的类型及设计方法论述

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梁式转换层、厚板式转换层、箱式转换层和桁架式转换层。

3.1 梁式转换层。特点:梁式转换层分为托柱形式转换梁截面设计和托墙形式转换梁截面设计,这两者是按功能不同来进行划分的。(1)托柱形式转换梁截面设计。普通式截面配筋计算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尤其是当普通框架作为转化梁的施重者时,这种计算方式能够精准的将转换梁的承载力计算出来。而且,上述的情况中转换梁承载普通框架所受的力等同于普通梁此时的受力状况,但是,当转换梁承受的是上部斜杆框架时,就应该按偏心受拉构件进行截面尺寸设计,因为,此时的转换面承受的是轴向拉力。(2)托墙形式转换梁截面设计。由于本身是技术施工要求较高的工作,所以必须重视力学上的问题。当上层的墙体作为转换梁的施重者且满跨不开洞时,转换梁应采取的截面设计方法是深梁截面设计方法,它的受力特点和破坏形态表现为深梁,不过此时的转换梁跨中较大范围的内力较大,所以其纵向的钢筋就不应该弯曲或者截断了。

3.2 箱型转换结构。在高层建筑的设计技术使用中,箱型转换结构技术被广泛采用,此技术在结构设计中比较重视支撑体系的设置的合理和科学性,这是此技术的技术优势所在,也是保证高层施工质量和效率的关键所在,主要优点是转换层本身的整体性非常好,然而,此法仍有其缺陷,由于其转换层体积较大,那个楼层剩余面积较小,无法用作其他商业活动,只能成为单纯的转换层,另外就是由于它的体积和重量过大,使得它的制作用料过多,成本较高,这也是此法无法普及的原因。

3.3 厚板式转换层。此种转换方式具有许多独有的优势,例如便于安装和布置,能够整体挪动。然而,此种转换层自身重量和体积过大,产生较大的地震影响,同时制作上耗材耗资金并且多发生震害,因此此法一般不会在设计中被采用。在对厚板式转换层进行整体结构内部受力分析时,可以使用TBSA等的三维空间方式,主要是转换板的不规则边界,这样的一般会采用有效单元法进行内力分析,还可以采用复杂楼板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进一步计算,还可以对板在收到竖向压力荷载的受弯和局部压力等的进行计算。

3.4 桁架式转换层。在桁架的分类中,主要有空腹法和实腹法这两种桁架转换方式,桁架式转换层的技术应用原理主要是是借鉴于梁式转换层结构转换原理,并加以改进,使其在受力上更为精准、整体性更强、抗震性更高、框架支柱柱顶弯矩和剪力更加小一点的优势,然而同时它也有许多明显的不足,例如技术施工较为困难、转换层制作工序繁杂、节点设置较难等等。对其结构进行整体性的内部受力分析,在高层建筑低层是大型商业场所时,所需空间大,相反高层则需要单个的小型空间,这时就应该能够采用桁架式转换层技术,其中尤其是在进行管道设置施工环节时,更需要使用这种方式,因为这种桁架式转换层施工技术能够更精准的进行管道设置。另外,此种转换层技术布置施工时要跨满层进行,还要将上弦节点和上部密柱中心的位置处于同一水平线,这样能够降低下层框架对整个转换层重量的承载比例,从而保护下层框架。

4 转换层施工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4.1 技术施工难点。(1)结构转换层自身重量和体积过大,不利于位置安放;由于制作复杂,同时施工标准和技术要求较高,而且制作的原材料使用量较大,这些都提高了成本。(2)混凝土搅拌制作不均,大体积混凝土块存于转换层中,易在温度影响下出现崩裂问题。(3)转换层在施工时对其下层影响较大。

4.2 解决措施。(1)要根据低层结构对支撑体系进行合理安排,不能过分拘泥技术要求,更要结合实际经验,可以利用悬空支撑体系,以降低直接作用在楼板上的力。(2)实施相关措施处理转换层中大体积的混凝土,如:严格控制养护工作中的温度、以小体积矿渣为原料,转换层的支撑工作完成时,要检查混凝土的干湿度。(3)利用分层浇灌混凝土的措施来减少转换层对低层的压力和影响,利用先浇灌部分来分担压力,以减少整个支撑体的承载力。(4)相关的工作人员要详细的了解和掌握设计图纸及相关技术要领,并且要按照相关法规来操作。在转换梁进行到一定高度时,要严格控制整个钢筋骨架的稳定性,以保证安全施工。

结语

对结构转换进行设计工作,是整个高层建筑工作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也是备受重视的环节。但是,因为高层建筑结构非常复杂而且建筑量很大,所以对相关员工的要求极为严格,需要他们具有个高度的专业知识和强烈责任意识。对于其设计工作必须要根据实际来选择,争取做到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并存。从整个结构的整体出发,注重其各环节的协调性、稳定性、安全性。当前,我国在这方面的设计技术仍需不断改良、完善与创新。

第3篇:商业高层建筑定义范文

关键词:高层建筑;城市空间;人性化;自然环境

中图分类号:TU9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The high-rise building is the city space of the elements, excellent high building and not rejection of urban space star building but a can create the human nature of the place, and harmony with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in, not to destroy the city space harmony. Good high-rise building to consider the needs of users, with the city's public interests as the pursuit of the goal. We must be in top manage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of balance, and to create better urban landscape and suitable for people living environment, along the path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dow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actual project cases from the microcosmic perspectives high-rise building and the urban space how converging.

Keywords: high building; The city space; Human nature; Natural environment

一、引言

高层建筑,在现在的建筑行业中已经越来越普遍,办公楼、公共建筑、住宅等如同点点的星光,撒向神州大地。如何处理好高层建筑与环境的融洽,高层建筑与城市的发展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不断的发展,在中国的城市里将会出现更多的高层建筑和更多的地标性建筑。我国现阶段正处于高层建筑的高速发展期,高层建筑在各个城市中都正在不断涌现。而高层建筑的设计与城市空间环境的联系,直接关系到高层建筑是否可以方便、快捷、有效的融入城市。一个设计成功的高层建筑和城市空间可以实现有机的联系,随着城市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高层建筑的设计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它不仅成为城市空间的一部分,而且好的高层建筑也将成为城市的名片,城市的标志。

1981年国际建协的《华沙宣言》指出:“规划与建筑设计不应把城市当作一系列的组成要素,而应努力创造一个整合的多功能的环境,城市化追求建筑环境的连续性。这个新观念意味着每一幢建筑不再是孤立的,而是连续性的一个组成元素,重点不在形式上,而在内容上;不在孤立的建筑物上(无论它是多么复杂,多么美丽),而在于城市肌理的连续性。”目前在中国的城市中,由于老城区中的建筑已经接近它们的使用年限,一大批新的建筑即将被开发,因此也将出现建造高层建筑的又一轮热潮。能否处理好高层建筑与城市空间的关系,将是对设计师的机遇和挑战。

二、高层建筑的产生和发展

19世纪,随着钢铁、机械、电气以及电梯工业技术的进步,随着城市的快速增长,高层建筑也成长起来。

促进高层建筑的发展有三大因素:一是技术上的可能性;二是经济上的可能性;三是由于城市人口剧增,用地紧张导致的必然性。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现代高层建筑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被人称为20世纪的图腾,对现代城市的形态及结构布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说,高层建筑是城市发展的必然产物。高层只有在城市的滋润下才能较快地蓬勃发展,而城市的发展也依赖高层的支持。

三、城市空间的定义

城市空间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所需要的重要因素,它为居民提供各种活动的可能。这个可以说是对城市空间比较科学性的定义,而本文提到的城市空间则更具体更形象,主要指城市内的建筑物、道路、绿地、广场、公共服务设施等实体以及由这些实体所构成的立体空间,也是人处在其中能真实、直观感受到的空间。

四、从宏观角度分析高层建筑与城市空间的融合

高层建筑是否与所处的城市空间融洽,其评价标准相当一部分取决于公众的感受,简单地说就是人处在所创造空间中的感受。所以建筑设计者在进行高层建筑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所创造出来的空间(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给予使用者的感受。这些是理论上要求一位建筑设计师要充分考虑的因素,也是作为一名建筑设计师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而且还可以据此评价一位建筑师的设计能力及其职业道德。

1、高层建筑与城市环境

在进行一项高层建筑设计时,当地的规划部门所出台的各种条文政策及规范将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强制性的要求必须顾及城市环境,营造舒适的城市空间。可以看出,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的协调以及城市空间的营造是通过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两方面的共同作用来完成的。

城市环境是城市最基本的也是人最能感受和接触的城市要素。高层建筑是城市环境的元素,空间设计就必须考虑城市中人们的心理。优秀的高层建筑并不是排斥城市空间的明星建筑而是一个能创造人性的场所,又融入周边环境之中,不去破坏城市空间的和谐。优秀的高层建筑要考虑使用者的需要,以城市的公众利益为追求的目标。我们必须在高层和城市的发展中取得平衡,才能创造出更好的城市景观和适合人们生活的环境,才能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健康地发展下去。

建筑体形不仅是内部空间的反映,而且它还要间接地反映出建筑功能的特点。意大利著名建筑师布鲁诺・赛维在他的《建筑空间论》中曾谈到:“尽管我们可以忽视空间,空间却影响着我们,并控制我们的精神活动。”有关研究表明,引起人们心理体验的,不仅是建筑物的外观实体,主要是使用建筑空间的人和活动。对于一个城市而言,高层建筑往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象征性,可以反映一个城市经济水平和发展程度,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考虑同城市的联系,要适应城市整体的要求,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高层建筑的作用,使城市不断充实完整,丰富城市的生活,增加城市的活力。

2、人性化设计

城市的本质就是要为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提供良好的环境。无论是城市设计还是建筑设计,都应抛弃不合时宜,不合人性的抽象教条,转而从具体的人的生活,心理行为特征出发,从人对空间的实际需求和人对空间环境的感性认知规律出发,创造出符合人性的城市空间。人性化设计就是一种从人的需求着手的设计思想,人的需求在实质的环境中,主要表现为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生理需求即通常所说的建筑和城市的使用功能需求。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就是要建筑和城市为人们的居住、生活提供良好物质条件。对除生理需求之外,人的心理上的想象及感情活动,在我们的经验感觉体系中也应该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大致说来,人的心理需求有:安全,认知,愉悦等几个方面。一个好的建筑,应该能同时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

高层建筑巨大的体量和尺度,往往对城市空间和人的行为心理有巨大负面影响。高层建筑被认为是反人性的,并被认为是造成城市人性化缺失的祸首之一。然而,大尺度和高密度与反人性并没有因果关系,关键在于如何在设计中充分体现对人性的关怀,消解大尺度和高密度带给人的心理压力。在高层建筑1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也出现了许多设计佳作,并积累了很多有益的设计经验。因而,应在高层建筑底部城市空间设计中充分考虑人的需求,做到超大尺度与人的尺度之间的良好转换;在满足建筑内部空间使用者生理和心理的需求的基础上,通过精心的设计,为人们提供舒适的健康的公共活动空间;同时,注重对城市自然环境特征和历史文化的体现。对高层建筑底部城市空间而言,人性化设计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而且也应该贯穿整个设计的始终。

高层建筑终究是为人来服务的,符合人性化的要求,才能更好的服务于人。也才能让这些凝固的艺术,永放光彩。

3、自然环境

工业革命后的现代化城市,使人居环境从自然走向了人工环境,生活在高层建筑中的人们,更向往的是能见到一片绿色的自然环境,如同儿时在乡间嬉戏时的自然环境。在密集的楼宇群中,人们感到更多的是压抑的情感,更多的是感到自己的孤独。

人类环境首要的、最普通的元素是自然,城市与自然相结合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城市生态问题受到密切关注。在楼宇间引入树木、花卉、草坪和水体等自然元素,创造一些以某种自然元素为主题的城市空间,满足现代人向往自然的愿望,这是创造宜人的人居环境较为有意义的手法。城市空间因其向社会的开敞,若能将自然元素引入,那么城市空间这样的大型人工环境得以植根于自然,更有机地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

而高层建筑,以高容积率,低密度使得人们能有更多的绿地空间可以享受,高层建筑是解决城市用地紧张,绿地率低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五、从微观角度,以具体高层建筑设计为例,分析高层建筑与城市空间的融合

下面具体以设计“杭锦旗日月轩旧城改造项目G1区综合楼”为例谈谈其与城市空间的融合。

本项目基地条件:本地块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大街、经一路交叉口,从高架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基地;基地位于高架道路的东侧,场地东面为已建汽车销售有限公司4S店,基地的西面为锦江之星旅馆,南面为杭锦旗日月轩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办公楼。地块沿主街面(杭锦大街)只有49米,进深达120米,其中有效进深约80米。

1、室外广场与城市空间

高层建筑因其体量巨大,往往给街道空间一种突然的压迫感,使人感觉好像从一个大空间突然进入一个小空间。处在街道两旁的高层建筑在设计时应该对其进行后退处理,并在其退出的用地上设计一个广场空间,这个广场空间就建筑本体来说起到了缓冲作用。

在设计杭锦旗日月轩旧城改造项目G1区综合楼项目中,利用基地正北面退界区域形成城市广场,底部商业主入口与广场紧密结合,这样处理不仅为公众提供了一个舒适的安静的休闲场所,而且使建筑塔楼的形象特征更加突出。与城市广场在空间上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2、高层建筑底部交通与城市道路交通

高层建筑对交通有着独特的要求:一是高层建筑的巨大容量决定了它的人流、车流量大,需要有便捷的交通以便于疏散;二是高层建筑功能复杂,商业与办公等不同功能经常存在与同一个建筑中,这必然导致分散的、多个出入口。三是停车场的问题。这些使得高层建筑底部交通与城市道路交通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在杭锦旗日月轩旧城改造项目G1区地块内正好有一个多辆公交车终点站(也正好处于规划设计中),因此本人将公交车终点站作为本项目交通设计的一个重要的有利因素,多次与公交车站点设计单位沟通、协调后,在不影响两个项目推进的前提下,使得两者的关系处于最佳位置,与公交车站点出入口紧密结合,在吸引人流的同时也有利于高层建筑中人流的疏散。如此处理,符合本项目成为杭锦旗地区高档商务办公楼的定位,同时也可以增加底部商业物业的价值。

在满足停车位指标方面,本人通过场地退让分析,将南面不可建范围设计成地面停车位,解决一部分地面停车,同时将地下车库出入口设置在南面,不浪费可建区域,最终满足了停车位的指标,在车流组织上,使得场内车流与道路车流有一定的缓冲空间,有利于车流疏散。

3、主体塔楼形象设计

高层建筑承担着城市的名片、城市的标志的作用,一个优美的主体塔楼形象为城市的天空勾画了优美的轮廓,线条生动活泼、色彩缤纷多变。城市的天际线只是一维的、立面边线为主的轮廓线,可正如一幅艺术摄影,照片是单向面的,可它反映的是三维的城市空间,以及整个城市风貌的特点。

在设计杭锦旗日月轩旧城改造项目G1区综合楼项目中,根据《鄂尔多斯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以及杭锦旗地区规划设计要求,分析场地退界后,场地的可见范围非常小,所以选用单独点式塔楼的做法,形态简洁,自由、现代,给人以深刻印象。

4、立面的细部设计及都市界面的反应

在进行高层建筑立面设计时,不能孤立地考虑建筑的本身造型要素,而应该将整个建筑置身于城市空间环境中,从城市设计的整体角度对其进行分析,高层建筑不是单个存在,而是整体存在。应当仔细分析周边高层建筑的立面特点,使高层建筑与外部街道空间及周围环境相适应的同时,适当强化建筑的个性,给人以深刻影响。

在设计杭锦旗日月轩旧城改造项目G1区综合楼项目中,通过分析周边的高层建筑的立面特点后,将建筑的立面风格定为现代风格,材料采用玻璃与石材相结合,与周边的建筑相呼应,成为城市空间中和谐的一部分,同时在主立面造型上,采用简洁的弧形玻璃幕墙与两侧的契形玻璃幕墙互相穿插、咬合,丰富了建筑的形体效果,成为林立在建筑群中区别于其他建筑的一个重要标志,即是城市的标志。

在都市界面的反应方面,从高架上的汽车“速度”来看,是从南到北的“向量”,基地地块形状略呈“短枪把”型,所以在正面上,以简洁的弧线,呼应从南到北的“向量”,中间以简洁的弧形玻璃幕墙与两侧的契形玻璃幕墙相咬合,成上宽下略窄的弧面,暗合视觉透视和速度的方向,让正立面有放大的视觉感受,西侧面主要采取横向的处理,从“速度”视觉来看会有延伸的感觉。

六、结束语

工业革命以后,高层建筑偏重于单体设计而忽视了建筑与城市空间的关联。在大城市更新与改造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只有通过高层“内”与“外”的结合,使高层建筑纳入城市空间的网络之中,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了解社会发展动态,把握时代脉搏,对加速我国高层建筑设计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益处,有助于使高层建筑由单体设计向城市整体环境设计的更高层次引申,为未来的大规模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参考文献:

[1](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华夏出版社,2001.4.

第4篇:商业高层建筑定义范文

某工程由1栋6层商业楼,4栋超高层住宅楼,1栋59层超高层办公楼组成。本文以6层商业楼为例,分析总结超限高层商业建筑的结构设计方法。结合6层商业楼的建筑功能和结构平面布置的特点,设两道防震缝将其分为A、B、C三个区,分区后仅A区属超限高层,故本文主要介绍商业楼A区,下文所提商业楼均指商业楼A区。本工程所在地区基本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场地特征周期,多遇地震为0.35s,罕遇地震为0.40s。商业A区结构单元抗震设防类别为重点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故商业楼框架抗震等级应为2级。多遇地震计算时结构阻尼比取0.05,风振计算时结构阻尼比取0.02。

2基础设计

商业楼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采用桩加防水板基础。根据前期试桩检测报告结论,采用Φ700钻孔灌注桩,抗压兼抗拔桩。基础埋深12.1m,远大于建筑结构高度的1/18。经复核,风荷载及水平地震作用下基底均不出现零应力区,可满足高层建筑结构抗倾覆稳定要求。

3地下车库设计

地下车库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局部增加的剪力墙,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为了使得地下1层与地上1层的剪切刚度比大于2,满足正负零作为地上单体嵌固端的要求,二是为了更好地保证室内外高差处水平力的传递。商业楼室内及室外相关范围内,正负零零层采用梁板式结构,板厚180~250,双层双向配筋,且配筋率不小于0.25%。

4上部结构设计

(1)超限情况的判定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的通知(建质〔2010〕109号)”,对商业楼的超限情况判定如下:①商业楼结构高度29.2m,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属于A级高度高层建筑,高度不超限。②商业楼3层以上竖向构件缩进大于25%,属尺寸突变(立面收进);③商业楼地上楼层存在多处楼板有效宽度小于50%,开洞面积大于30%的情况;④商业楼3层和4层之间质心相差达18m,大于相应边长的15%,同时,考虑偏心扭转位移比大于1.2,小于1.4。综合以上分析,商业楼属于超限高层建筑。(2)上部结构计算分析在小震作用下,全部结构处于弹性状态,构件承载力和变形应该满足规范的相关要求。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第5.1.12条的要求,本工程采用SATWE与PMSAP两种不同分析软件分别进行了整体内力及位移计算,两种软件的计算结果基本一致,结构体系满足承载力、稳定性和正常使用的要求。楼层最大位层间移角小于1/550,满足JGJ3-2010第3.7.3的要求;在刚性楼板假定下,虑偶然偏心影响的规定水平地震力作用下,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与该楼层平均值的比值均小于1.4。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5.1.2条,对不规则建筑应采用时程分析进行多遇地震下的补充计算。本工程所选的三条波为TH2TG035、TH4TG035、RH4TG035,每条时程曲线计算得到的结构底部剪力均大于CQC法的65%,三组时程曲线计算得到的底部剪力平均值大于CQC法计算得到的底部剪力的80%,故所选三条波满足规范要求。时程分析的结果表明,结构体系无明显薄弱层,时程分析法包络值较CQC法计算结果小,故结构的小震弹性设计由CQC法计算结果控制。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第5.1.13条的要求,对商业楼采用弹塑性静力分析方法进行了补充计算。两个方向罕遇地震下性能点最大层间位移角均小于1/50,小于规范弹塑性位移角限值,因此宏观上商业楼所用结构体系能保证大震不倒的设计要求。在通过二阶段设计实现三个水准的基本设防目标以外,针对本工程的具体情况,提出了以下抗震性能化目标:①设防地震作用下,中庭连廊等薄弱处楼板内双层双向钢筋不屈服;②设防地震作用下,悬挑梁根部框架柱及大跨梁两端相连框架柱斜截面抗剪按弹性设计,正截面抗弯按不屈服设计;PMSAP楼板应力分析结果表明,中庭连廊根部、平面凹口阴角位置一般为应力集地区域,在多遇地震作用下,楼板主拉应力不大于混凝土抗拉强度标准值,楼板不会开裂,在设防地震作用下,应力集中位置楼板主拉应力略大于混凝土抗拉强度标准值,但适当加大楼板配筋,即可满足楼板内钢筋不屈服。在设防地震作用下,利用SATWE进行弹性设计和不屈服设计,分别校核悬挑梁根部框架柱及大跨梁两端相连框架柱的箍筋和纵筋,并与多遇地震计算结果一起进行包络设计。计算结果表明,配筋值均在合理范围,配筋切实可行。通过以上性能化设计措施,在对结构的经济性影响较小的情况下,提高了结构的抗震性能,增加了建筑的安全性。(3)上部结构设计针对偏心布置和扭转不规则,设计时,尽量使结构抗侧力构件在平面布置中对称均匀布置,避免刚度中心与质量中心之间存在过大的偏离;加强构件的刚度,增强结构的抗扭性能。计算时,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设计时适当加强受扭转影响较大部位构件的强度、延性及配筋构造。通过调整结构布置,将考虑偶然偏心下的最大位移比严格控制在1.4以下,第一扭转周期和第一平动周期比严格控制在0.9以下。针对立面收进带来的扭转不利影响而采取的抗震措施详第(1)条。构造上,对收进楼层(4层)加厚至140mm且双层双向加强配筋,配筋率不小于0.25%,但为减小大跨部分楼板自重,室内大跨度区域楼板厚120mm,屋面大跨度区域楼板厚130mm,收进部位上下层楼板(3层和5层)厚度不小于120mm,并双层双向加强配筋。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的相关规定,体型收进部位上、下各两层塔楼周边竖向结构构件的抗震等级提高一级,框架柱在此范围内箍筋全高加密,提高纵筋配筋率;收进部位以下两层结构周边竖向构件配筋加强。针对因开洞形成楼板不连续情况,整体计算时按实际开洞情况建模,并将以上楼层定义为弹性膜,以考虑楼板不连续对结构的影响;同时,构造加厚连廊等薄弱区域楼板至130mm厚,并双层双向配筋,配筋率不小于0.25%。

5结语

第5篇:商业高层建筑定义范文

关键词:高层建筑设计;教学改革;限制与创新1 教改源起

在全球化、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城市密度和高度的变化巨大。高层建筑由于高效节省土地资源、形态显著等优势而广泛被建造,世界高层建筑建设的重心也由北美逐步转向以中国为最的亚洲。

作为教学目标与理念,先向学生传递的是:已广泛应用于全球可持续发展理念、一直被认为围绕“发展”和“限制”的一对核心概念。技术复杂的高层建筑对城市环境影响巨大。建筑师如何谨慎、理性、负责但又不失艺术创意?在满足空间、形态、科技、防灾等基本准则下,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成为更高层次的目标与准则。

“高层综合体建筑设计课程”(以下简称“高层建筑”)最大的难点是技术复杂性与较短教学周(6周)之间的矛盾。课程要考察学生的综合分析、应对能力,考察学生对城市空间的审美能力,以及理解城市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的能力。课程尝试教学改革和创新:一是认知空间和城市设计之间的关系;二是搭建建筑与城市之间的紧密关联,挖掘想象力,训练空间逻辑的叙述与表达。

2 教学概况

2.1系统原理

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进一步的综合设计能力。其中,四年级教学着重引导学生向城市设计层面扩展,并关联性地分析和解决设计问题,基本指导原则是:整体性原则,关联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多样化原则。课程设计的选题围绕教学目标,在大类课题的范围内加强内容和地形图的多样化。

2.2教学目标

课程教学目标是了解掌握高层建筑设计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认识高层建筑和城市环境的相互制约关系。

2.3教学模式

(1)多样性的主题设置

课程设计的主题是“城市与建筑”,设置主题包括三个领域:城市设计类、高层商住综合体、高层宾馆办公综合体,三类课题同时开设,学生自主选择题目,依据教师研究课题、实践工程来选择教师。

“城市设计类”:设计必须包括大量的研究,总体规划应该是一个城市或地区基本的分析图,而不仅仅是一个物理设计。

“高级商住综合体”:商业研究环境中必须包括市场研究,包括了解高层住宅规范、设计、调整大小和高层住宅单位。

“高层酒店办公综合体”:要掌握高层公共建筑的设计规则和流程建模之间的关系,就必须有一定的技术含量,掌握技术规范、设计尺寸和深度调整。重视当前热点主题,如文脉、景观、可持续性、生态、技术等。

(2)课堂组织与团队合作

四年级形成2个大班组,每班组2~3名教师。将大班组分成3~5人的团队,团队成员共同组织效果良好的组间讨论报告,并填写课后反馈调查表。

(3)设计过程控制

各教学组根据不同的命题方向,在教学过程之初由教师根据自己特长组织多场“高层建筑”研讨会,主要有:①高层建筑简介:高层建筑的历史,分类的定义,与城市之间的关系,经典案例分析;②建筑技术:分析结构体系、地下车库、设备机房、核心筒、避难层等;③历史文脉:高层建筑在文化、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与价值,分析在当今存在的问题及所面临的新挑战。影响需求分析的主要因素:自然环境,交通流线调查、景观风貌等,需绘制分析图示及文字说明,作为最终正图的部分内容,且需要搜集当代中外建筑经典范例,在课堂上用PPT对其分析评价,并由教师点评。

(4)加强教学评图环节

大图评是加强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外部专家、教师和学生参与的组织,明确评估系统图的形成、逼真的设计整体性能等级。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四年级的教学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了教师之间的竞争,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对自己选择的职业生涯逐渐有清晰的认识。教学鼓励参与国际、国内竞争,使教学更具跨学科性和挑战性。

3 总结

第6篇:商业高层建筑定义范文

关键词:高层建筑设计,城市空间

Abstract: with the national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the urban construction are extending, the urban land resources are increasingly scarce, high-rise buildings gradually become the protagonist of the urban construction. High-rise building for people with more interior space, has brought more outdoor green space, also brought rich and colorful city's skyline, making the city more and more beautiful. 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 how to high-rise building desig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space organic integration, better promote urban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Keywords: high-rise building design, urban space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 引言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空间的分析与设计,也即对人活动的区域空间和各区域空间之间关系的协调。建筑设计是解决室内空间的使用、经济、美观的要求,同时在外部形体上,具有一定时代特性风格的前提下与周围环境、城市历史文脉及城市控制性规划相协调的结果。城市规划是动态地解决和协调各类建筑之间的联系、建筑群的整体形象,以生态的、可持续的观点延续城市的历史,展望城市的未来。在这里,我对城市空间进行解析,以空间为主导因素,讨论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和制约。

1 城市空间定义与高层建筑对城市的影响

1.1 城市空间的定义

城市空间即城市中的人们所体会到的包罗万象的感受。德国建筑师Robert Krier 提出过城市空间的概念:它仅是城市内和其它场所各建筑物之间所有的空间形式。这种空间,以不同的高低层次,几何的联系在一起,它仅仅在几何特征和审美质量方面具有清晰的可辨性,从而允许人们自觉的去领会这个外部空间,即所谓城市空间。简言之,就是城市中及各建筑物之间的可被人们领会的所有的空间。人在任何时候都在领会城市,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方面感受便是城市空间。

城市空间的构成 :研究城市空间,必然要对其分解,以期得到它的构成要素。既然城市空间是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方面感受,必然得从人的知觉、心理、行为角度加以分析。

1.2高层建筑对城市的影响

高层建筑对其所在的城市街区具有重要的影响。仅以它绝对的规模和人口总量,就对城市街区的集中化、对街上的行人以及街景本身都具有明显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将这些归于高层建筑的环境关系,它必须成为在一定位置上的有效的城市设计方面的主题。在这个层面上,高层建筑的发展可以由规划者通过地方规划来加以控制。一座高层建筑必须首先与城市达成的协议,就是那里的现状,例如:它如何决定体量的问题,以及新的塔楼以何种尺度才能为整体联系于城市的形象、城市的街区和周围的建筑,最重要,它必须决定如何适应于街道的边沿、周围的人行道尺度、现有的土地利用以及它所在街区的特点。

2 高层建筑设计原则

2.1 高层建筑设计符合城市规划

高层建筑设计都应该符合城市规划要求,在高层建筑设计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把握:

(1)对用地性质的规划:具体建设项目的选址上,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这一项目只能在某一允许区域内选择基地地块;对用地进行开发的场地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该地只能做一定功能性质的使用。

(2)对用地范围的控制:规划是由建筑红线与道路红线共同完成的。

(3)对用地强度的控制:是通过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来实现的。对容积率、建筑覆盖率最大值及绿化覆盖率最小值来限定,可将基地使用强度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畴之内。

(4)对建筑用地范围的控制:由建筑控制线来限定。即基地允许建造建筑物的区域。城规中一般都要求建筑控制线从红线退后一定距离。

(5)规划中对建筑高度、交通出入口的方位、建筑主要朝向、主入口方位等方面的要求,在场地设计中也应同时予以满足。

2.2整体尺度

高层建筑的整体尺寸对城市的空间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些尺寸主要包括各部分尺寸的比例、街道尺寸、近人尺寸以及细部尺寸等。

(1)各部分尺度比例的协调:高层建筑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的:裙房、主体和顶部,也有些建筑在设计中加入了活跃元素,以使整栋建筑造型生动活跃起来,一个造型美的高层建筑是建立在很好地处理了这几个部分之间的尺度关系,而这三个部分尺度的确定,这样才能在形式和空间上塑造出高层建筑的美。

(2)高层建筑中各部分细部尺度应有层次性:高层建筑各部分细部尺度的划分是建立在整体尺度的基础上的,各个主要部分应有更细的划分,尺度具有等级性,才能使各个部分造型构成丰富,细腻耐看。尺度等级最高部分为高层建筑的某一整个部分。

(3)街道尺度:街道尺度是指高层建筑临街面的尺度对街道行人的视觉影响。为了保持街道空间及视觉的连续性,高层建筑临街面应与沿街的其他建筑协调统一,宜有所呼应。

(4)近人尺度:近人尺度是指高层建筑最底部分及建筑物的出入口的尺寸给人的感觉这部分经常为使用者所接触,也易被人们仔细观察,也是人们对建筑直接感触的重要部分,其尺度设计应以人的尺度为参考系,不宜过大或过小。

(5)细部尺度:细部尺度是指高层建筑更细的尺度,它主要是指材料的质感。建筑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运用不同材料的质感,来塑造建筑物,吸引人们亲手去触摸或至少取得同我们的眼睛亲近感,换言之,通过质感产生一种视觉的空间美感。

3 高层建筑的外部尺寸设计

3.1建筑与城市环境在尺度的统一

注意高层建筑布置对城市轮廓线的影响,因为在城市轮廓线的组织中,起最大作用的是建筑物,特别是高层建筑,因而它的布置应遵行有机统一的原则进行布置,从而形成富有变化而不失稳重的城市天际线。

3.2同一高层建筑形象中,尺度要有序

高层建筑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建筑的城市尺度,整体尺度,街道尺度,近人尺度,细部尺度这一尺度的序列,在某一尺度设计中要遵守尺度的统一性,不能把几种尺度

混淆使用,才能保证高层建筑物与城市之间 整体与局部之间局部与局部之间及与人之间保持良好的有机统一。

3.2高层建筑形象在尺度上须有可识别性

高层建筑物上要有一些局部形象尺度,能使人把握其整体大小,除此之外,也可用一些屋檐台阶柱子楼梯等来反映建筑物的体量。

4 建筑群的整体设计

4.1建筑密度要适宜

高层建筑的密集虽然对于城市办公等条件方便有利,却给城市空间带来很多压力,造成城市空间和城市交通的拥挤,甚至是一些史料不及的污染和危害,比如一些高层建筑玻璃幕墙的大面积使用造成以前未出现过的光污染;还有就是形成高压风带和风口,这些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因此在规划设计中要对区域内的高层建筑密度进行限制,避免高层建筑的集中分布。

4.2高层建筑要与城市道路相融合

高层建筑一般分布在城市中商业发达的地段,这些地段的街道本身交通荷载就较大,高层建筑将大大增加这些街道的交通压力,分布在这些街道两侧的高层建筑要尽量控制其层数和高度,同时在规划设计时要对这些街道进行扩展,加大其通行能力。

4.3超高层建筑数量要符合城市规划

超高层建筑往往以其象征性和代表性而存在,实际上这类建筑既不经济又不合理,一些已建成的超高层建筑投入使用后表明收益并不乐观,可以说仅仅是体现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知名度。

4 结束语

高层建筑影响一座城市环境的平衡,关注高层建筑对环境质量的责任,对城市及周边的影响,这和建筑本身的功能方案一样,对设计者都是根本的问题。高层建筑设计必须用协调其形象的方法以尝试保持最少的环境干扰性。高层建筑是当今城市的主角,创造着城市引人注意的轮廓线,它们限定着创造城市活动场所的公共空间,为城市中人们的活动提供布景。

参考文献

[1] 温婷婷. 城市中心区高层建筑高端界面空间设计研究[D]. 大连理工大学, 2011 .

[2] 陈一帆. 超高层综合体办公大堂设计研究[D]. 华南理工大学, 2011 .

[3] 包玉坤. 浅谈现代高层建筑设计[J]. 经营管理者, 2011,(01) .

第7篇:商业高层建筑定义范文

关键词: 高层建筑;建筑设计; 城市空间;处理手法; 要点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ory and technology in structure of the high-rise building structure form tend diversification, high-rise buildings form also diversification, but then the malpractices by more and more to show it. In a city of scenery and how to properly integrated in the urban space to become high-rise building design of a important task, also be to make perfect high-rise building design's pursuit of a concept. In this paper the design of high-rise building some of the key issues discussed and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colleague.

Keywords: high building; Architecture design; The city space; Processing skill; points

中图分类号:[TU208.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前言

高层建筑形式在古代就已有了, 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的古巴比伦曾经建造了现在号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 根据记载, 其形式非常之华丽壮观, 放置在任何空间之中都可以说是一道绝美的风景。近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尤其是钢铁、电梯的出现以及后来钢筋混凝土的应用, 为高层建筑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高层建筑也成为城市空间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其中以美国的高层建筑发展最为活跃,如1885年的芝加哥家庭保险大楼被公认为第一幢摩天建筑, 而纽约的曼哈顿区更是高楼云集。近年来我国的高层建筑也发展迅速, 如上海的金茂大厦88层, 高420.5 m。

城市空间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所需要的重要因素, 它为居民提供各种活动的可能。这个可以说是城市空间比较科学性的定义, 而本文提到的城市空间则更具体更形象, 主要指城市内的建筑物、道路、绿地、广场、公共服务设施等实体以及由这些实体所构成的立体空间, 也是人处在其中能真实、直观感受到的空间。高层建筑是否与所处的城市空间融洽, 其评价标准相当一部分取决于公众的感受,简单地说, 就是人处在所创造空间中的感受,所以一位建筑设计者在进行高层建筑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所创造出来的空间(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 给予使用者的感受。这些是从理论上要求一位建筑设计师要考虑的因素, 也是作为一名建筑师应该承担的责任, 而且还可以据此评价一位建筑师的设计能力和水平及其职业道德。事实上, 在进行一项高层建筑设计时, 开发商受利益的驱使往往不会考虑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此时, 规划部门所出台的各种条文政策及规范将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强制性的要求必须顾及城市环境, 营造舒适的城市空间。可以看出, 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的协调以及城市空间的营造是通过两方面的共同作用来完成的, 即建筑设计和规划。

1高层建筑设计

1.1充分发挥广场的作用

高层建筑由于其体量的巨大, 往往给街道空间一种突然的压迫感, 使人感觉好像从一个大空间突然进入一个小空间, 这是由于高层建筑的体量所造成的对比。因此凡是处在街道两旁体量巨大的高层建筑在设计时应该对其进行后退处理, 并在其退出的用地上设计一个广场空间, 这个广场空间将起到空间的缓冲作用; 而且由于高层建筑的建筑面积远远超出其用地面积, 容纳的人员较多, 出入口人流密度相对较大, 后退出的广场空间也起到缓解交通压力的作用; 从另外一方面讲, 广场空间往往在街道空间以及城市空间中起到非常重要作用, 能够给公众留下较深的印象, 也往往能成为城市的节点, 这就是共享空间的好处。有的建筑大师甚至直接设计成下沉式的广场, 如日本建筑大师级矶崎新设计的日本筑波中心的下沉式广场, 独特的广场空间造型, 以人和环境为设计重点, 不仅为公众提供了一个舒适的安静的休闲场所, 而且使建筑塔楼的形象特征更加突出。这种下沉式的广场往往更容易给人留下印象,就空间形式而言它是一种非常富有情趣的空间。因此在进行高层建筑设计时广场和建筑应该作为一体来考虑。

1.2高层建筑主体设计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 高层建筑往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象征性, 可以反映一个城市经济水平和发展程度, 选择合理的造型就显得尤为重要。高层建筑由于其结构形式的限制以及使用功能的要求, 在造型上往往追随于建筑的结构形式, 而不能有太多的变化, 甚至有的高层建筑直接将结构形式外露不加修饰。高层建筑的主体部分是它的塔楼,塔楼的表现形式对高层建筑的造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现今国外和国内的许多高层建筑都有着独特的外形和明显的识别性, 对一个城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这可以说是高层建筑存在的一个原因。随着近年来资源短缺问题的出现,全球提出了可持续发展, 而高层建筑就环保节能方面来说是很浪费的, 随之就出现了“生态型”建筑的概念, 如生态建筑师诺曼・福斯特设计的法兰克福商业银行总部大厦在强调象征意义和功能的同时, 就引入生态的概念, 是世界上第一座“生态型”超高层建筑。其建筑平面呈三角形,宛如三叶花瓣夹着一支花茎: 花瓣部分是办公空间, 花茎部分为中空大厅,中空大厅起自然通风作用, 同时还为建筑内部创造了丰富的景观。而气候设计大师杨经文设计的马来西亚吉隆坡梅纳拉大厦,则体现了利用空中开放空间连通建筑内外, 贯彻“生物气候大楼”思想, 引入了大量的植物, 立面上螺旋上升的垂直绿化和底部斜坡的绿化都有助于调节气候, 尽可能地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 较好地完成了室内外空间的过渡与衔接,同时对形成良好的城市空间环境也是一种深化。可以看出目前高层建筑设计的一个新要求就是要实现“生态节能型”。高层建筑主体的下部分裙房虽然对整个城市影响较小, 但它对于街道的尺度和人情化空间的创造等方面却有着重要的影响。建筑的裙楼立面设计一般不同于上部立面, 需要进行细致的设计, 从而使下部空间丰富多彩而不至于感到苍白; 并要体现人的尺度, 因为裙房部分跟公众视觉接触较密切, 对街道空间感影响也较大。而高层建筑的最上部分屋顶对整个建筑形象起到强化个性的作用, 虽然它较少影响到生态环境, 但对塑造建筑的标志性、丰富城市天际线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应根据建筑的基座、楼身等因素加以塑造。

1.3巧妙地运用一些处理手法

高层建筑的塔楼部分虽然变化的余地不大, 但是底层部分却可以进行一些巧妙的处理来丰富空间形式,一般可以采用底层架空和入口缩进的手法。底层架空的处理手法是现代建筑的特征之一, 它可以在高密度的环境中争取到宝贵的用地, 把城市的道路、广场和建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形成通透的、公共的开放空间, 给市民以小憩之地;同时还可以改善人流、视觉拥挤的状况, 连通几个主要的公共场所, 以增加城市空间的层次。高层建筑临近城市道路布置时, 入口空间凹入建筑下部可以避免主体的被迫后退(用地非常紧张的情况下) , 争取基地面积的有效使用,缓解入口处各种矛盾冲突; 并有可能在建筑的形体设计、空间组织等方面形成新颖的构思, 这种入口后退架空的处理不仅空间层次丰富而且给人的印象也深刻。

2规划设计

2.1避免高层建筑密集

高层建筑的密集虽然对于城市办公等条件方便有利,却给城市空间带来很多压力, 造成城市空间和城市交通的拥挤, 甚至是一些始料不及的污染和危害, 比如一些高层建筑玻璃幕墙的大面积使用造成以前未出现过的光污染;还有就是形成高压风带和风口, 这些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因此在规划设计中要对区域内的高层建筑密度进行限制, 避免高层建筑的集中分布。

2.2高层建筑与城市街道

高层建筑一般分布在城市中商业发达的地段, 这些地段的街道本身交通荷载就较大, 高层建筑将大大增加这些街道的交通压力, 分布在这些街道两侧的高层建筑要尽量控制其层数和高度, 同时在规划设计时要对这些街道进行扩展, 加大其通行能力。

2.3控制超高层建筑数量

超高层建筑往往以其象征性和代表性而存在, 实际上这类建筑既不经济又不合理, 一些已建成的超高层建筑投入使用后, 收益并不乐观, 可以说仅仅是体现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知名度。

第8篇:商业高层建筑定义范文

关键词:高层住宅;混凝土;剪力墙;结构设计

0 引言

在结构设计时,高层建筑的高度一般是指从室外地面至檐口或主要屋面的距离,不包括局部突出屋面的楼电梯间、水箱间、构架等高度。 随着高层建筑高度的大幅度增加,出现了超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一词来源于日本,英语中原来并无超高层建筑相应的词条,欧美等西方国家一般采用Tall building或Highrise building来代表高层建筑,直到1995年才出现超高层建筑对应的词条Super-tall building。即使在日本,超高层建筑也没有明确的分界线,如在70年代,指70m以上的建筑,到80年代,提高到100m。目前,日本一般将120m以上的建筑称为超高层建筑,由此可以看出,超高层建筑完全是人为界定的,特指当时日本最高的一些建筑物;日本还将30层以上的旅馆、办公楼和20层以上的住宅规定为超高层建筑。目前,超高层建筑一词流行广泛,但又无统一和确切的定义,一般泛指某个国家或地区内较高的一些建筑。国际上,通常将高度超过100m或层数在30层以上的高层建筑称为超高层建筑。本文攫取了高层建筑物中的混凝土剪力墙的优化设计进行阐述,主要从剪力墙结构的形式以及布置方面进行优化设计。

1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特点分析

高层建筑结构可以设想成为支承在地面上的竖向悬臂构件,承受着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的作用。与多层建筑结构相比,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具有如下特点。

1.1水平荷载成为设计的决定性因素

对于多层建筑结构,一般是竖向荷载控制着结构的设计。随着房屋层数的增加,虽然竖向荷载对结构设计仍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水平荷载已成为结构设计的控制因素。因为竖向荷载在结构的竖向构件中主要产生轴向压力,其数值仅与结构高度的一次方成正比;而水平荷载对结构产生的倾覆力矩,以及由此在竖向构件中所引起的轴力,其数值与结构高度的二次方成正比。而且,与竖向荷载相比,作为水平荷载的风荷载和地震作用,其数值与结构的动力特性等有关,具有较大的变异性。 水平荷载作用下,随着建筑物高度的增大,水平位移增加的速度最快,内力次之。因此,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时,为了有效地抵抗水平荷载产生的内力和变形,必须选择可靠的抗侧力结构体系,使所设计的结构不仅具有较大的承载力,而且还应具有较大的侧向刚度,将水平位移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结构的侧移与结构的使用功能和安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过大的水平位移会使人产生不安全感,会使填充墙和主体结构出现裂缝或损坏,造成电梯轨道变形,影响正常使用;过大的侧移会使结构因效应而产生较大的附加内力等。对水平荷载作用下结构侧移的控制实际上是对结构构件截面尺寸和刚度大小控制的一个相对指标。

1.2 轴向变形的影响在设计中不容忽视

竖向荷载是从上到下一层一层传递累积的,使高层建筑的竖向结构构件产生较大的轴向变形。如在框架结构中,中柱承受的轴向压力一般要大于边柱的轴向压力,相应地中柱的轴向压缩变形要大于边柱的轴向压缩变形。当房屋很高时,中柱和边柱的轴向变形就会产生较大的差异,使框架梁产生不均匀沉降,造成框架梁的弯矩分布发生较大的变化。同时,高层建筑特别是超高层建筑中,竖向构件(特别是柱)的轴向压缩变形对预制构件的下料长度和楼面标高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如美国休斯敦75层的德克萨斯商业大厦,采用型钢混凝土墙和钢柱组成的混合结构体系,中心钢柱由于负荷面积大,截面尺寸小,重力荷载下底层的轴向压缩变形要比型钢混凝土墙多260mm,为此该钢柱制作下料时需加长260mm,并需逐层调整。

2剪力墙的布置

(1)剪力墙宜沿主轴方向或其他方向双向或多向布置,不同方向的剪力墙宜分别联结在一起,应尽量拉通、对直,以具有较好的空间工作性能;抗震设计时,应避免仅单向有墙的结构布置形式,宜使两个方向侧向刚度接近,两个方向的自振周期宜相近。剪力墙墙肢截面宜简单、规则。

(2)剪力墙的侧向刚度及承载力均较大,为充分利用剪力墙的能力,减轻结构自重,增大结构的可利用空间,剪力墙不宜布置得太密,使结构具有适宜的侧向刚度;若侧向刚度过大,不仅加大自重,还会使地震力增大,对结构受力不利。

(3)剪力墙宜自下到上连续布置,避免刚度突变;允许沿高度改变墙厚和混凝土强度等级,或减少部分墙肢,使侧向刚度沿高度逐渐减小。剪力墙沿高度不连续,将造成结构沿高度刚度突变,对结构抗震不利。

(4)细高的剪力墙(高宽比大于2)容易设计成弯曲破坏的延性剪力墙,从而可避免发生脆性的剪切破坏。因此,当剪力墙的长度很长时,为了满足每个墙段高宽比大于2的要求,可通过开设洞口将长墙分成长度较小、较均匀的若干独立墙段,每个独立墙段可以是整截面墙,也可以是联肢墙,墙段之间宜采用弱连梁连接(如楼板或跨高比大于6的连梁),因弱连梁对墙肢内力的影响可以忽略,则可近似认为分成了若干独立墙段,如图1所示。此外,当墙段长度较小时,受弯产生的裂缝宽度较小,而且墙体的配筋又能充分地发挥作用,因此墙段的长度不宜大于8m。

图1 较长剪力墙划分示意图

3 高度和高宽比的控制

剪力墙结构大多应用于高层建筑结构,而高层建筑中,侧向位移的控制是结构设计的主要矛盾。此外,随着高度的增加,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倾覆力矩迅速增加。高层建筑设计中,一般通过控制结构的高宽比(即建筑的高度H与宽度B之比)来控制结构不产生过大的侧向位移和倾覆力矩。《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将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的最大适用高度和高宽比分为A级和B级,A级高度的钢筋混凝土乙类和丙类高层建筑的最大适用高度应满足规定,具有较多短肢剪力墙的剪力墙结构的最大适用高度应适当降低,且7度和8度设计时,分别不应大于100m和60m;高度超过规定的框架―剪力墙、剪力墙和墙体结构高层建筑,为8级高度高层建筑,B级高度的钢筋混凝 土乙类和丙类高层建筑的最大适用高度应满足要求。

第9篇:商业高层建筑定义范文

【关键词】城市空间;建筑设计;规划设计

城市空间是城市生活群体在生活、生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它为居民的各种活动提供了便利的平台。这个可以说是城市空间比较科学性的定义,而本文提到的城市空间则更加具体、更加形象、更加人性化和实用化,它是一个抽象化的立体空间,主要由城市内的建筑物、道路、绿地、广场、公共服务设施等组合而成,居住者能真实有效感到空间存在,比较直观的享受空间感受。检查高层建筑与所处的城市空间是否融洽,人们生活环境的温馨指数是否得到提高,其评价标准大部分取决于公众的感受。所以建筑设计者在进行高层建筑设计时要要考虑到所创造出来的空间能给予使用者什么样的感受。这就要求本建筑设计师要能考虑到这些因素,作为一名建筑师应当承担这些责任,而且这也是一位建筑师应有的设计能力和本职职业道德。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开发商在进行高层建筑设计时,他们受利益的驱使往往把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抛之脑后,此时,只能把希望寄托于规划部门所出台的各种条文政策和规范。它们将开始扮演着重要角色,任重道远。城市环境的重要性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的高低,打造出温馨舒适的城市空间势在必行。规划部门的强制性要求建筑开发单位必须顾及到。可以看出,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的协调以及城市空间的营造是通过两方面的共同作用来完成的,即建筑设计和规划。下面就从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两方面谈谈城市空间对高层建筑设计的影响。

1 建筑设计

1.1 把广场的作用充分发挥

由于高层建筑的规模庞大,人行其中在视觉上感觉其空间是一种由上而下的压迫感,好像使人感觉到无比的压抑,好像从一个宽阔的空间进入一个狭窄的肠道,这是由于高层建筑的体量的对比造成的。因此在对街道两旁体量巨大的高层建筑进行设计时要考虑到个人对物体的视觉反应,应该对其进行后退处理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有必要最好在其退出的用地上设计一个比较实用的广场空间,不要小看这个空间,它将起到空间的缓冲作用,减少视觉上的压力;而且由于高层建筑的建筑面积和其用地面积相差悬殊,容纳的人员较多,人口流动性较大,人口密度较高,交通就容易造成堵塞,所以后退出的广场空间能在缓解交通压力上有一定贡献。从另外一方面讲,广场空间往往在街道空间以及城市空间中起到非常重要作用,设计得当,新颖突出有特点能代来愉悦感,还能够给公众留下较深的印象,也往往能成为城市的亮点,这样的例子在我国有很多,这就是共享空间的优越性所在。有的建筑大师甚至直接设计成下沉式的广场,以人和环境为设计重点,不仅为公众提供了一个舒适的安静的休闲场所,而且使建筑塔楼的形象特征更加突出。这种下沉式的广场往往更容易给人留下印象,就空间形式而言它是一种非常富有情趣的空间。因此在进行高层建筑设计时广场和建筑应该作为一体来考虑。

1.2 高层建筑主体设计

针对一个城市而言,高层建筑往往赋予一种神圣的力量,相当于一张城市名片的作用,那就是城市的代表性和象征性。它可以反映一个城市的活力和发展程度,也是经济水平的集中体现。因此在选择造型上要动动脑筋。高层建筑由于其功能的要求和结构形式的限制,想要创新与实用相结合确实不容易。到目前为止,在造型上往往追随于建筑的结构形式,而不能有太多的变化,但要与四周的环境相结合达到美观而使用,有的高层建筑甚至直接将结构形式外露不加修饰。塔楼可以说是高层建筑的主体部分,塔楼的表现形式是否有特点,又新颖性,这对高层建筑的造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是建筑本身的亮点所在,不可忽视。现今国外和国内的许多高层建筑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识别性很强,对一个城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无形中给城市带来了魅力与色彩。这可以说是高层建筑存在的一个原因。随着近年来资源短缺,建筑业是如此。全球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战略理论,而高层建筑就环保节能方面来说是很浪费的,随之“生态型”建筑的概念应孕而生,如生态建筑师诺曼・福斯特设计的法兰克福商业银行总部大厦。呈三角形建筑平面新颖突出,远看宛如三叶花瓣夹着一支花茎:其组成部分各具功能各显千秋,花瓣部分是办公空间,花茎部分被设计为中空大厅。中空大厅为建筑内部创造了丰富的景观,还起到自然通风作用。而气候设计大师杨经文设计的马来西亚吉隆坡梅纳拉大厦则体现了利用空中开放空间连通建筑内外,贯彻“生物气候大楼”思想,大量的绿色植物成为重点,立面上螺旋上升的垂直绿化和底部斜坡的绿化都有助于调节气候,缩短了人与自然的真实距离,室内外空间的过渡与衔接完美结合在一起。同时对形成良好的城市空间环境也是一种深化。可以看出目前是“生态节能型”。高层建筑设计提出的一个新要求一定要实现

高层建筑主体的下部分虽然对整个城市影响不大,但它相对于街道的尺度和人情化空间的创造而言却有着重要的影响。建筑的裙楼立面设计一般不同于上部立面,需要进行细致的设计,有步骤、有计划的进行,把下部空间设计得丰富多彩一些,不要让人们感到苍白,并要体现人的尺度。因为裙房部分跟公众视觉接触较密切,所以它对街道的空间感影响也是比较大的。。而高层建筑的最上部分―――屋顶对整个建筑形象起到强化个性的作用,虽然它较少影响到生态环境,但对塑造建筑的标志性、丰富城市天际线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应根据建筑的基座、楼身等因素加以塑造。

1.3 巧妙的运用一些处理手法

高层建筑的塔楼部分变化余地不是很大,但是底层部分我们却可以进行一些巧妙的处理来把空间形式丰富多样化。一般可以采用底层架空和入口缩进的手法。它可以在高密度的环境中争取到宝贵的用地,有机的把城市的道路、广场和建筑结合在一起,针对它们不同的特点发挥出最大作用,形成通透的、公共的开放空间,给市民以小憩之地;同时从自然与人文和写上还可以改善人流和视觉拥挤的状况,把几个主要的公共场所互相连通,来增加城市空间的层次感。高层建筑临近城市道路布置时,人口空间凹人建筑下部可以避免主体的被迫后退(用地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争取基地面积的有效使用,缓解人1∶3处各种矛盾冲突;并有可能在建筑的形体设计、空间组织等方面形成新颖的构思,这种人口后退架开的处理不仅空间层次丰富而且给人的印象也深刻。

2 规划设计

2.1 避免高层建筑密集

高层建筑的密集在对城市办公等条件带来方便有利的同时,却给城市空间带来很多无形的压力,到处是密集的人群和始料不及的污染危害。污染已经渗透到密集的人群中。能知道污染危害的却寥寥无几,比如一些高层建筑玻璃幕墙的大面积使用造成以前未出现过的光污染;还有就是形成高压风带和风1∶3,这些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因此在规划设计中要对区域内的高层建筑密度进行限制,避免高层建筑的集中分布。

2.2 高层建筑与城市街道

高层建筑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的商业发达的地段,这些地段由于受到地理条件的影响街道本身交通荷载就较大,成为交通堵塞和交通事故频发地。本身解决这些问题就比较困难。但高层建筑将再次把这些街道的交通压力增加,所以分布在这些街道两侧的高层建筑要把层数和高度控制好,同时在规划设计时要对这些街道进行扩展,加大其通行能力。这样才能缓解高层建筑与车是街道的矛盾关系。

2.3 控制超高层建筑数量

城市超高层建筑我们往往把它定为成象征性和代表性,它因此而存在,从实际上讲这类建筑不但不合理还不经济,一些已建成的超高层建筑投人使用后表明收益并不是很乐观,可以说它仅仅是体现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知名度。

3 结语

高层建筑已匆匆走过百个春夏秋冬,它一开始便成为城市的焦点,其形式和风格也不断发展和创新,越来越适合城市的需要,我国的高层建筑虽然相对发达国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到目前为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像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高层建筑有一定高度的设计理念,给中国高层建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可以说代表了中国高层建筑的发展史,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的融合也正不断的完善发展。论城市空间对高层建筑设计的影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