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 战略联盟 知识获取 日产汽车公司
〔分类号〕F270
Construction of Enterprise's Core Competencies Based on Knowledge Acquisition Through Strategic Alliances
――Taking Nissan Motor Company as an Example
Wang Chuanqing
National Science Librar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100080
〔Abstract〕After introducing the promoting effect of strategic alliances on enterprise's core competencies and analyzing the 6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knowledge acquisition through strategic allianc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of enterprise's core competencies based on knowledge acquisition through strategic alliances with the example of Nissan Motor Company in the aspects of intangible asset reorganization, technology coordination, sale supporting, and employee training. In the end, the paper draws the conclusion that enterprises could improve or get a new core competency based on knowledge acquisition through strategic alliances.
〔Keywords〕core competenciesstrategic allianceknowledge acquisitionNissan Motor Company
面对世界范围的激烈竞争,企业仅仅依靠自身实力会使企业显得势单力薄。基于合作竞争和互补性资源利用的战略联盟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它充分运用战略联盟成员各自的核心竞争力,强强联手,优势互补,为竞争而合作,靠合作来竞争,以寻求企业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成立的战略联盟数目以每年超过25%的比例增长[1]。所谓企业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实现资源共享、风险或成本共担、优势互补等特定战略目标,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同时通过股权参与或契约联结的方式建立较为稳固的合作关系,并在某些领域采取协作行动,从而取得“双赢”效果。
知识获取是指从企业外部环境获得知识并使之能够为企业今后使用的过程。知识获取作为知识管理的一项重要活动,不仅仅是管理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而且是一种重要的企业能力,它可以根据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识别与捕获企业外部知识,从而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从企业管理实践来看,若企业知识获取能力越强,企业就越易建立或维持其核心竞争力。本文仅从战略联盟知识获取角度来探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设问题。
1战略联盟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促进作用
战略联盟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2]:
1.1使企业获取互补资源,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这种有限性不仅表现在资源的数量上,还表现在资源的种类上。企业通过与其他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可以沿着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方向,既可以巩固企业原有的资源,也可以更有效地获取本企业原先所不具备的互补性资源,还可以加快企业对技术和有形资源等各种竞争力要素的整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创造新的企业资源优势,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众所周知,微软公司的超常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微软与英特尔公司的战略联盟。
1.2有助于企业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扩展核心竞争力
规模经济是指当企业的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单位产品的成本便会下降并维持在最低点,从而实现企业以低成本进行生产经营的一种经济现象。战略联盟是企业争取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有效手段。战略联盟能够将经营同类产品的企业结合成一个整体,加强分工,强化技术进步,使不同企业之间的资本、技术、人力、信息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灵活的组合,使企业充分利用市场机会,最大限度地降低产品成本,扩大生产规模或将其核心技术专长在不同地区和产品之间进行转移利用,以此作为争取规模经济效益和更大程度地实现范围经济的有效手段。同样,在营销领域,企业也可以通过战略联盟,扩展其在品牌商标、信誉、营销模式和渠道方面的核心竞争力。
1.3有利于企业占领技术高地,巩固和更新核心竞争力
面对激烈变动的外部环境,企业通过战略联盟可以实现从技术自给向技术合作的转变。战略联盟可以承担单个企业力所不能及的巨额的研究开发费用,集合技术优势共同攻克高新技术难关,加速技术商业化,使企业始终保持技术的领先地位,从而有利于企业巩固、推进乃至更新核心竞争力。我国无锡小天鹅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建立技术联盟进行合作创新,实现了外部技术资源内部化,大大提高了小天鹅洗涤机理和微控制技术研究和应用水平,使公司的核心技术能力得到了迅速的提高。
1.4使企业获取学习机会,强化核心竞争力
从长期来看,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来自于企业比竞争对手更强的学习能力。这里的学习不仅包括知识的传输,还包括知识的创造。对于战略联盟来说,学习的意义更大,许多战略联盟由于重视学习而被称为学习型战略联盟。战略联盟内部成员企业在缔结战略联盟时就应该清晰地认识到缔结联盟是学习过程的开始,每一个联盟成员企业通过内部修炼成长为“学习型组织”,并通过合作竞争关系学习成员伙伴的核心技能与知识,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1.5可降低企业投资风险,维护核心竞争力
一般来说,企业的经营风险主要来自政治、资金、技术等方面。虽然企业是一个经济组织,但依存于某一国的企业总是要受其政治影响的。战略联盟能使合伙企业风险分摊,利益共享。面对资金较大的市场机遇,战略联盟也可以实现投资的多元化,承担单个企业不敢承担的金融风险。战略联盟还有助于成员企业解决技术难题问题,使联盟双方原有的技术、人才、固定资产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而降低开发成本,减少经营风险,避免过度竞争,维护各自的核心竞争力。
2战略联盟的知识获取
从战略联盟的发展趋势上看,早期的战略联盟均以共享市场和资源、分担风险、降低成本为战略目标,而现在是以开发新技术、控制产业的新的行业标准和维护市场实力为根本目标的战略联合。联盟间以知识的双向和多向流动为特征,相比早期的战略联盟,更重视学习效果和知识的创新,以增强自己的环境适应能力,增加企业的创新能力,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以资源互补或风险共担等为特征的战略联盟已向知识联盟转变。
国外许多学者强调了战略联盟在企业之间进行知识获取与学习的重要性。例如,英克潘(Inkpen)认为战略联盟把拥有不同技能与知识基础的公司集合起来,为合伙公司创造了独特的学习机会。战略联盟包含共享的资源,公司可访问成员公司的技能与知识,而这种访问是新知识的最主要来源。在大多数情况下,若没有战略联盟的正式结构,这些新知识是不可能得到的。那些把这种访问当作学习基础的合伙公司就有机会获取用来改进公司战略和运行的知识[3]。
知识获取虽然是偶然的和非线性的,但是不是随意的过程。一些研究者发现,组织可以制定政策、结构和流程来促进学习与知识获取[4]。在某种程度上,战略联盟的构成表示一种有可能获得经验与采取行动的战略计划和可以提供学习基础的战略选择。然而,战略联盟的形成不能保证其学习潜力得以实现。管理者必须采取明确的措施来投资潜在的联盟知识。
战略联盟的知识获取受如下6种因素的影响[1]:①联盟伙伴是否高度保护他们的知识。在伙伴之间存在高度竞争的情况下,由于担心公司知识溢出到伙伴公司,公司一般都很不情愿地共享知识。出于竞争原因,联盟伙伴可能高度保护其知识资源。②联盟伙伴之间的信任氛围。增强联盟伙伴之间的信任可以减轻伙伴的知识保护,因为信任反映一种对伙伴履行其职责或诺言的信心,信任氛围有助于伙伴之间知识的自由交流。③联盟知识的隐性属性。由于隐性知识很难与其他人交流或共享,所以联盟伙伴想要获取的知识的隐性越强,知识获取就越困难。④联盟知识的相关性。伙伴公司之间的知识差异越大,知识获取的可能价值就越大。公司与联盟的关联越紧密,公司学习能力就越大,就可获得更多的伙伴知识。⑤联盟伙伴过去的共事经历。如果公司过去曾经共事过,他们就了解彼此的技能与能力,这将激发进一步的学习与知识获取。⑥公司与联盟之间的知识连接。不同于大多数资产,组织知识当得到共享时实质上可以实现本身的增长。为了使联盟内的知识迁移到母公司,在联盟与母公司之间就必须存在知识连接,它包括4种方式:联盟与母公司之间的人事调动、技术共享、联盟与母公司的交互、母公司与联盟战略的连接[5]。这4种方法为经理向他人交流联盟经验建立多种连接,并为知识综合成为集体知识奠定基础。
3基于战略联盟知识获取的日产汽车公司核心竞争力建设
日产汽车公司(以下简称“日产”)在经历了20世纪70、80年代的辉煌后,90年代陷入困境。1999财政年度日产亏损额为6 848亿日元,创下日本企业的最大亏损记录,日产的全球市场份额由1991年的6.6%降至4.9%,同期产量下降了60万辆,不含销售贷款的净负债额高达21000亿日元。为重建企业竞争优势,1999年3月,日产与法国雷诺汽车公司(以下简称“雷诺”)签订了一个全面的联盟合作协定,雷诺以6000亿日元资金收购日产36.8%股份,旨在加强日产的财政地位,同时两公司形成有效互补,提高联盟的竞争力。
雷诺―日产战略联盟的目标是在一种平衡的战略伙伴的基础上,组建一个强大的、注重经营业绩的跨国集团;在保持对雷诺、日产两个公司品牌个性、企业文化差异性的充分尊重和信任,保证双方各自的独立经营地位的前提下,更进一步地强化联盟的连贯、平衡和竞争力。作为全球性的战略伙伴,联盟提出两个关键性的预期:①共同面对来自市场、产品、技术革新等各方面的全球化挑战;②形成强有力的优势互补,尤其在生产、采购和市场领域联盟。为提高联盟核心竞争力,他们采取的具体措施包括如下方面[6]:
3.1通过无形资产(特别是技术与知识)的重组与共享来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和实现范围经济
战略联盟可以很好实现日产先进技术开发能力与雷诺在产品开发、造型设计和成本管理能力的有机结合与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地降低产品成本,为提高规模经济效益与实现范围经济创造条件。2001年4月,日产与雷诺建立了第一个共同的全球联合采购中心机构――RNPO (雷诺―日产采购组织),它是一个联合的、股权均分的采购公司,双方各出资50%。RNPO以“一个声音面对供应商”为基本经营原则,在运营的第一年内,就超额完成了降低成本的承诺,成功地为不同项目选择了146家共同供应商。通过集中采购,日产在2000年至2002年间将占总成本60%的采购成本削减20%,由原来的3兆6 000亿日元的采购成本降至28 800亿日元,省下的经费支持了这一时段的22款新车开发。2002年7月1日,联盟建立了第二个合资企业――雷诺日产信息服务公司,它作为一个子公司独立运营,为雷诺与日产的信息部门提供全球信息服务。
3.2通过联盟内的技术协同来巩固和更新核心竞争力
雷诺和日产采取了平台共享的策略,即通过使用共同的组件、建立一个可供同一平台车型使用的“动力传动配件库”、工业生产流程趋同以共享生产能力,从而使一辆平台共享的车型,根据目标市场所处的地理位置,可以选择在雷诺或日产中的任何一家的车厂生产。
B平台专门用于小型车,其产量潜力很大,共性也很大。从2002年3月至2003年12月底,日产用B平台生产的轿车达65万辆。而雷诺则用B平台生产2004年底投放市场的Modus和新一代克丽欧(Clio)。
C平台主要适合欧洲市场的需要,但也用于其它类似市场(拉丁美洲)。此平台用于中型车。自2002年7月以来雷诺生产的第二代梅甘娜(MéganeII)家族使用的便是C平台。日产也将用改动后的C平台生产自己的车型。
D平台第一次采用了模块化的做法,加强了灵活性,工作重点放在附加值很高的共用配件上,如刹车等,并对这些配件联盟往往进行统一采购。
另外,为了支持平台共享的策略,雷诺和日产扩大和优化了发动机变速箱系列的供应,一方面互换两家公司的发动机和变速箱,另一方面开发新的共用零配件。雷诺在威赛帝(Vel Satis)和太空车IV(Espace IV)上使用了日产的6缸/3.5升发动机,在甘果4×4(Kangoo 4×4)上使用了日产的4轮驱动传动。而日产则从2002年起在Almera上配用雷诺的机械变速箱以及雷诺原产的两种共轨柴油发动机,即用于Almera的1.5升发动机和用于Primera的1.9升发动机。2003年上市的新Micra上配有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发动机之一雷诺K9K/1.5升。在欧洲,雷诺向日产提供的组件从2002年的3万件增加到2003年的25万件(其中柴油发动机5万台)。双方还开发共同组件,比如M1D/M1G 、S2G发动机和MT1变速箱以及使用替代能源的发动机(氢气和燃料电池)。动力设备组件的交换策略提升了双方组件在成本和质量上的竞争力。
3.3通过销售技能与渠道的支持与合作来提升核心竞争力
雷诺和日产的地区合作建立在一个简单的原则上,即销售力量比较强的一方积极支持比较弱的另一方的销售和(或)生产。在营销合作领域,日产和雷诺都选择了雷诺开发的用于优化销售网点枢纽的Argos模型。自1999年以来,雷诺和日产在欧洲市场建立了一系列共享的结构以减少销售成本、分摊固定成本、加强销售网络的竞争力。在一些国家(如法国、西班牙、英国、意大利)的子公司采取了“二重法律实体”的组织形式,即在法律上是分立,而一些与顾客没有直接接触的部门归双方共有。继雷诺获得日产在欧洲的所有财务附属机构后,联盟的联合分销组织在保持品牌和相关客户服务独立的前提下,在欧洲部署了“配送中心”并采取了枢纽策略,重组了经销商网络,目的是选择一批少而精的经销商并同时扩大销售范围。除在欧洲市场上,雷诺―日产战略联盟在马格里、中东和亚洲都建立了一些共同的销售组织。而在另一些国家(如瑞士、荷兰、德国、奥地利、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的子公司采取“单独法律实体”的形式,即法律上是同一实体,而一些与顾客服务相关的部门却是分立的。从2000年5月起,日产经销商不仅在日本开始销售雷诺的车型,而且大力支持雷诺重返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墨西哥、台湾市场。
“交叉生产”与“交叉贴牌”也在提升联盟竞争力上发挥了特殊作用。2000年12月,雷诺“风景”(RenaultScenic)在日产的库埃纳瓦卡工厂开始进行“交叉生产”。雷诺“罗汉”(Renault Trafic)也在日产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工厂生产。而日产皮卡(Frontier)在雷诺巴西的库里蒂巴轻型商用汽车新工厂生产。2002年3月后,在欧洲市场上的日产Interstar就是雷诺的Master,这种交叉贴牌有利于日产轻型商用车在欧洲的发展。
3.4通过加强员工培训与学习来增强联盟核心竞争力
加强员工培训与学习是雷诺―日产战略联盟成功要素之一。为了克服远隔万里、语言不通的障碍,两家公司建立了一个员工辅导项目,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人员互换,涉及几百名合作人员、外派人员和共同组织的人员;二是培训计划,已经参加联盟经营方法培训计划的员工有几千人。培训计划旨在一方面增进双方最佳工作实践的交流与认识,另一方面是让员工了解日本和法国文化的差异并熟悉对方的工作方式。此外,雷诺和日产还成立了专门学习小组,分析各种合作的可能,寻找和交流如何使利润最大化的途径。
通过上述多种方式的知识获取、共享与利用,日产获得了新生。2002年度利润率重新跃入全球汽车制造业最高水平,达到10.8%;2004财政年度销售了3 057 000辆汽车,增长了287 000辆,增长率达10.4%,13年来首次突破300万辆大关,同时取得了创记录的8 250亿日元运营利润,增长了11.9%,运营利润率达11.1%,再次肯定了日产是世界上盈利性最高的汽车制造商之一。从此案例研究可以得知,通过战略联盟之间的知识获取,联盟双方可以构建新的核心竞争力或维持与巩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Inkpen A. Learning,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strategic alliances.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1998, 16(2):223-229.
[2] 章淑华.联盟制胜:稳固和催化企业核心竞争力.开放时代,2001(6):71-75.
[3] Inkpen A. Learning and knowledge acquisition through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allianc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1998, 12(4): 69-80.
[4] Nevis E C, DiBella A, Gould J M. Understanding organizations as learning systems. 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5, 36(2):73-85.
[5] Inkpen A C. Creating knowledge through collaboration.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96, 39(1):123-140.
[关键词]战略管理会计;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平台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7)06-0080-05
进入21世纪,全球经济趋于一体化,企业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求生存、谋发展,成了企业界日益关注的问题。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适应了企业战略管理的需要,为保持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充足的信息,战略管理会计已经成为企业战略管理所需要的决策支持系统。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内涵
战略管理会计(Strategic Management Accoun-thg)简称SMA,这一概念由英国学者西蒙斯(Sim-monds)于1981年在其论文《战略管理会计》中最先提出,他将战略管理会计定义为:用于构建与监督企业战略的、有关企业竞争对手的管理会计数据的提供与分析。战略管理会计是以动态性为特征以“权变”思想为基础,是企业战略管理与管理会计相结合的产物,旨在为企业提供外部市场和竞争者的信息,是帮助企业制定、实施战略计划的手段。
二、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
(一)战略目标的制定
战略管理会计首先要协助高层管理者制定战略目标。企业的战略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公司战略目标、竞争战略目标和职能战略目标。公司战略目标主要是确定经营方向和业务范围方面的目标,竞争战略目标主要研究的是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竞争的目标问题,职能战略目标所要明确的是在实施竞争战略过程中,公司各个部门或各种职能应该发挥什么作用,达到什么目标。战略管理会计要从企业外部与内部搜集各种信息,提出各种可行的战略目标,供高层管理者选择。
(二)战略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是管理会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一个对投资立项、研究开发与设计、生产、销售进行全方位监控的过程。战略成本管理主要是从战略的角度来研究影响成本的各个环节,从而进一步找出降低成本的途径。相对于作业成本动因而言,战略成本动因对成本的影响更大。从战略成本动因来进行成本管理,可以避免企业日后经营中可能出现的大量成本浪费问题。企业可以通过采取适度的投资规模、市场调研、合理的研究开发策略等途径来降低战略成本。
(三)经营投资决策
战略管理会计是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各种相关、可靠的信息,它在提供与经营投资决策有关的信息过程中,应克服传统管理会计所存在的短期性和简单化的缺陷,它应以战略的眼光提供全局性和长远性的与决策相关的有用信息。战略管理会计在经营决策方面应摒弃建立在划分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基础上的本量利分析模式,采用长期本量利分析模式。战略管理会计以现实的现金流量为基础,更能反映企业投资的实际业绩,为企业注重持续发展提供有用的信息。
(四)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战略管理会计的重要内容。它包括为提高企业和个人绩效而进行的人事战略规划、日常人事管理以及一年一度的员工绩效评价。前者主要是人员招聘和员工培训方面的规划。战略管理会计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能来激励员工以获取尽可能大的人力资源价值,并采用一定的方法来确认和计量人力资源的价值与成本,进行人力资源的投资分析。
(五)风险管理
企业的任何一项行为都带有一定的风险,企业可能因冒风险而获取超额利润,也可能会招致巨额损失。一般而言,报酬与风险是共存的,报酬越大,风险也越大。风险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会威胁企业的生存。由于战略管理会计着重研究全局的、长远的战略性问题,因此,它必须经常考虑风险因素,其对风险的管理主要是在经营与投资管理中采用一定的方法,如投资组合、资产重组、并购与联营等方式分散风险。
三、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
(一)作业成本法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适应制造环境的变化,作业成本法应运而生。它是一个以作业为基础的信息加工系统,着眼于成本发生的原因即成本动因,依据资源耗费的因果关系进行成本分析。即先按作业对资源的耗费情况将成本分配到作业,再按成本对象所消耗的作业情况将作业分配到成本对象,这就克服了传统成本计算系统下间接费用责任不清的缺陷,使以前的许多不可控间接费用在作业成本系统中变成可控。同时,作业成本法大大拓展了成本核算的范围,改进了成本分摊方法,及时提供了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优化了业绩评价标准。
(二)竞争对手分析
竞争对手分析主要是从市场的角度,通过对竞争对手的分析来考察企业的竞争地位,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信息。竞争对手分析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竞争对手是谁;二是竞争对手的目标和所采取的战略措施及其成功的可能性;三是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和劣势;四是面临外部企业的挑战,竞争对手是如何反应的。
(三)预警分析
预警分析是一种事先预测可能影响企业竞争地位和财务状况的潜在因素,提醒管理当局注意的分析方法。它通过对行业特点和竞争状况进行分析,使管理当局在不利情况来临之前就采取防御措施,解决潜在的问题。预警分析可分为外部分析和内部分析。外部分析主要分析企业面临的市场状况、市场占有率;内部分析主要分析劳动生产率、机制运转效率、职员队伍是否稳定等。
(四)质量成本分析
全面质量管理制度的实施,尤其是近20年来,电脑化设计和制造系统的建立与使用,带来了管理观念和管理技术的巨大变化,适时制采购与制造系统应运而生。在此系统下,为了使产品达到零缺陷,企业非常重视质量成本分析。它主要分析质量成本的四个部分,即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质量损失和外部质量损失。只有全面掌握与质量有关的成本信息,管理者才能进行正确的质量成本预算,借以转变目前重产量轻质量的观念。
四、战略管理会计的研究目标
(一)营造企业的竞争优势
战略管理会计提供了超越会计主体范围的更广泛、更有用的信息,战略管理会计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营造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应突破会计主体的限制,获得有关竞争对手的信息,了解相对成本,将竞争对手的支出和其面临的本量利条件反映出来。
(二)提供更多的非货币信息
战略管理会计提供了大量诸如质量、需求量、市场占有率等极为重要的非货币信息。以市场占有率为例,它是联系成本与利润的重要指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未来的现金流入量,它的变化代表了
企业竞争地位的变化。相对市场占有率还可用于揭示主要竞争对手的实力。
(三)改进评价企业业绩的指标
传统管理会计忽略了相对竞争地位在获取投资报酬中不可抵估的作用。事实上,企业持续稳定的盈利更多地来源于企业相对的市场竞争地位,这就要求将战略思想贯穿于管理会计的整个业绩评价之中,以竞争地位变化带来的报酬取代传统的投资报酬指标。战略管理会计应服从于企业的战略目标,而不能忽视企业的价值观念和非财务战略目标。战略管理会计是通过对竞争对手的分析,运用货币和非货币指标,借助战略性业绩取得整体目标的一致性,增加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
(四)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传统管理会计重视企业的主要生产活动,忽视辅助活动,而战略管理会计却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中,提供有关竞争对手的信息对企业保持竞争优势至关重要。因此,战略管理会计特别强调各类相对指标或比较指标的计算和分析,如相对价格、相对成本、相对现金流量以及相对市场份额等等,使企业管理者做到知己知彼,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持企业长久的竞争优势。
4.战略管理会计更加注重长远目标和全局利益。传统的管理会计着眼于有限的会计期间,以“利润最大化”目标为驱动,注重单个企业价值最大化和短期利润最优化,忽视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忽视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重要因素――风险,容易导致企业的短期行为。战略管理会计超越单一的期间界限,着眼于企业长期发展和整体利益的最大化,着重从长期竞争地位的变化中把握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它更注重企业持久优势的取得和保持,甚至不惜牺牲短期利益,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5.战略管理会计为企业提供更多的与战略有关的非财务信息。在市场竞争中,衡量竞争优势的指标除财务指标之外,还有大量的非财务指标。传统管理会计提供更多的是财务信息,忽略了非财务信息对企业的影响,使企业的管理者忽视市场、管理战略等方面的许多重要因素。而战略管理会计则提供了大量极为重要的非财务信息,包括战略财务信息和经营业绩信息、竞争对手信息以及与企业战略相关的背景信息,如市场占有率、与战略成本有关的数据、企业经营业务、企业资产的范围和内容、产业结构对企业的影响等。
6.战略管理会计是一种全面性、综合性的风险管理。传统管理会计一般偏重于企业自身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而战略管理会计从战略的高度,把握各种潜在的机会,回避可能的风险,如从事多种经营而导致的风险,行业产业结构变化而导致的风险,资产、客户、供应商等过分集中而出现的风险,流动性差而导致的风险等,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加企业的盈利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战略管理会计突破了传统管理会计的一些局限,视角从企业内部转向外部环境,重视对企业全方位的管理。
五、战略管理会计的特点和新突破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特点
一是战略管理会计为企业提供了超越企业会计主体本身的更广泛、更有用的信息。二是战略管理会计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与战略管理有关的非财务信息。三是战略管理会计改进了评价企业业绩的尺度。四是战略管理会计为企业提供了更及时、更有效的业绩报告。
(二)战略管理会计的新突破
1.战略管理会计对传统管理会计的重大变革。传统管理会计的前身是成本会计,正如管理会计是对成本会计的重大突破一样,战略管理会计是对传统管理会计的重大变革,而不是管理会计的一个分支。传统管理会计将管理会计方法引向工业界、商业界和学术界,而战略管理会计则是将工业界、商业界和学术界带人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
2.战略管理会计将对财务会计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表面来看,管理会计是企业自主进行,没有统一标准,而财务会计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在公允的原则下建立的。但实质上,管理会计的内容从未停止向财务会计的转化,管理会计的任何重大变动都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引起财务会计的变动,就像现金流量表从企业管理会计范围转变为财务会计范围一样。战略管理会计一旦在管理会计领域确立,他的信息很可能会因被要求公开披露而转化为财务会计信息。
3.战略管理会计更注重企业外部环境。战略管理成功的企业主要是通过创造和保持持久的相对竞争优势而获取的。管理会计应该指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相对地位,提供有利于企业进行战略调整的各种信息,但传统的管理会计却未能提供这种信息。战略管理会计跳出了单一企业这一狭小的空间范围,将视角更多地投向影响企业的外部环境、提供超越企业本身的更广泛、更有用的信息,其争优势的源泉。(2)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拥有的战略资产,是能够为管理者共同感受到的并共同参与创造的企业核心资源。(3)核心竞争力的本质是企业特有的知识(学识)。这些知识(学识)是以企业内部的个体和组织为载体的。正是由于企业拥有独特的知识,使得企业获得了实现竞争优势的异质性资源,而这种异质性资源就是企业的核心要素。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包括价值性、异质性、难以模仿性、延展性和动态性。
六、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特征
核心竞争力是在一定环境下保证企业持续生存与发展,供企业长期依赖并开发的核心技能的集合,是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和主要利润的源泉。它的基本要点包括:(1)企业核心竞争力论是一种战略观,它寻求以企业内生的核心能力来解释企业竞理、技术发展、后勤等辅助活动也纳人战略管理会计的范围内。另外,战略管理会计还放眼于未来各种可能发生的活动,如扩大经营范围的前景分析等。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中国企业正面临着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竞争挑战,在信息时代和管理科学现代化的今天,企业管理者的行为无时无刻不涉及到战略问题,战略管理会计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方式,给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必将成为中国推动企业制度创新和管理发展的有力工具。
七、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应包括以下四方面:创新能力、资源优势、管理协调和企业文化。
(一)创新能力
核心竞争力的不断积累过程也是企业持续创新的过程,是企业不断学习的过程。企业越来越强的模仿、复制和追赶能力,使得任何企业都不可能长期拥有某项特殊技术或专长。因此,企业只有不断学习创新,充分发掘和利用自己的核心专长,不断强化自己独特的优势,才能为未来的发展争取较大的空间。企业要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强大动力,必须具有在面临竞争环境发生变化时进行自我更新的能力,即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企业驾驭变化并保持持续发展的根本作用力,是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发展之魂。
(二)资源优势
资源提供了建立竞争力的基础,不同企业间资源的差异是造成各企业竞争力差异的重要原因。
如果说没有资源的竞争力是无源之水的话,那么没有核心资源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无米之炊。核心资源就是能为企业带来独有的、难以模仿的、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性资源。这种资源对于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很好地把握竞争性投资机会具有关键性作用,而资源价值取决于需求、稀缺性和独占性,这种价值资源实际上就是能为企业带来独有的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它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三)管理协调
协调能力是企业运营效率的动力,使企业能够根据市场机会和经营变化,迅速、低成本地完成企业资源结构调整,使企业资源与环境相适应,能力与结构相一致。管理协调反映资源组织能力和经营能力,是企业核心能力的直接体现,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管理作为生产要素早就得到了学术界和企业界的肯定,尤其是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培育、管理等各个环节都是管理协调的结果。
(四)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的核心理念、道德、团队精神和员工的默契度等,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根据兰德公司对企业竞争力的分析,企业竞争力包括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企业主产产品及控制其质量的能力、企业的服务能力、成本控制能力、营销能力、技术发展能力(即产品层);第二层面是各经营管理要素组成的结构平台、人、事、物、环境、资源关系、企业运行机制、企业规模、品牌、企业产权制度(即制度层);第三层面是以企业理念、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内外一致的企业形象、企业创新能力、个性化的企业特色、稳健的财务、拥有卓越的远见和长远的全球化发展目标(即核心层)。
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强化的关系。资源优势是基础,如果企业没有核心资源,企业核心竞争力将成为无源之水、无米之炊。创新能力作为企业产生和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需要管理为其提供支持。企业文化则从企业内部统一价值观,使全体员工都凝聚在企业长期战略目标之下。从而为企业保持独有的持续竞争优势提供了动力之源。同时,企业文化又是在创新、管理的长期运行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加强的。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中某一个要素出现了问题,不能给企业带来独有的持续竞争优势,其他要素就会自动丧失效用,整个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也就成了空中楼阁。
八、战略管理会计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一)战略目标的确定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基础
与传统企业相比,现代企业的发展必须具备发展的计划性、前瞻性和科学性,因此现代企业应制定一定的发展规划或战略。企业的发展战略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市场定位、产品定位、资源定位、技术定位、战略定位的整合,企业只有具备一个完善而科学的发展战略,并组织实施、校正和管理其发展战略,以确保发展战略的科学合理、切实可行,才能为企业培育核心竞争能力提供最基本的条件。另外,战略管理会计运用动态的战略预算对企业现存和未来可获得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协调及整合企业内部的各种技术与技能,如核心技术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市场活动能力,从而为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提供有效要件。
(二)战略管理会计的外向性是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条件
战略管理会计不仅关注企业的内部运营,还时时关注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并不断把外部信息向管理层反馈,从而为管理层随时调整战略目标,巩固和发展核心竞争力提供了信息支持。核心竞争力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其异质性。如果核心竞争力不具备这种最起码的特点,就不可能成为企业的“核心”。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经济体系下,企业所面对的市场不再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而是全球化的市场,在异质的基础上求“发展”,通过不断地发展,企业的“技术”才能始终走在科学的前沿,才能成为企业的“核心”。战略管理会计瞄准市场,着眼于“知彼”,即充分了解竞争对手,将本企业战略决策的分析技巧应用到外部竞争对手、供应商和顾客中,从而能够使企业始终处于领先地位,为企业保持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关键词:品牌战略;质量管理;改进
中图分类号:F27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7-0022-01
安庆中船柴油机有限公司隶属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是目前国内较大的船用中速柴油机生产基地之一,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公司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引进日本大发柴油机株式会社的船用柴油机专利技术,先后开发生产了PS-26H、DS-18A、DL-20、DK-20、DK-26系列柴油机,主要用于远洋船舶的推进动力和发电装置。由于目前整个船舶市场急剧恶化,供需不平衡,安庆中船柴油机有限公司的发展面临市场困境。在困难面前,安柴人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团结一致,进一步解放思想,正视困难,坚定信心,审时度势,充分发挥现有条件和自身优势,变压力为挑战。因此,公司领导层决定实施品牌战略,打好质量牌,以质取胜,以质量来占领和开拓市场,化“危”为“机”。
要想自己的产品成为名牌产品,首先要了解自己产品与名牌产品的差别在哪里。经过与国内外同类产品的分析、对比和对顾客的调查,以及在对外交验过程中的整改项进行统计了解到,公司生产的柴油机的内在质量完全可以同国外柴油机相媲美,但外观质量相比之下却有明显的差距。对此,公司的主要领导向全体员工提出了明确要求,不但要把我们的柴油机做成产品,更要把它做成精品。
公司为此对柴油机外观质量的现状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以顾客的眼光查找不足。并针对查找的质量问题,成立了由总经理任领导小组组长的质量专攻组,下设管系质量、柴油机表面油漆质量、铸件质量和外购外协件质量4个质量专攻小组。各专攻小组根据各自的质量改进活动范围,每周制订出滚动的质量改进计划并实施,由公司职能部门对活动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同时要求所有改进成果均以书面材料进行固化,构建长效整改机制。
通过近几年的外观质量专攻活动,公司共完成了1 000余个整改项目,实施整改措施近1 320条,形成或完善作业指导书、技术文件80份,确保专攻活动取得实效,使得柴油机的外观质量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观,基本达到或接近国外原装机的水平,对外交验整改项目多次为零,受到顾客的充分肯定。
质量优先要敢于投入,从这个意义上说,质量是要花成本的。但从质量给你的回报来说,质量投入不是成本。基于这种认识,公司在发展资金不宽裕的情况下,把资金用在刀刃上,在投入大量资金购买一流的生产装备的同时,购买了大量先进检测设备。此外,公司对质量管理所需的资金要求给予充分支持,设置了专门的质量奖励基金,由质量管理部门用来奖励自主质量管理搞得好、产品质量水平高的部门和个人。
在加大质量问责力度上探索了建立部门质量业绩考核制度。公司根据近年来质量指标完成情况,统筹考虑质量绩效的需要,提出了年度各个部门的质量指标,公司与3个分厂、7个部门签署了质量责任状。对于日常监管中发现的一些属有章不循、有规不依的质量问题,则进行了坚决而严肃的责任追究,保持了质量监管的高压态势。处理产品质量问题做到“凡问题必记录,凡记录必处理,凡处理必结果,凡结果必关闭”,不仅注重验证措施的实施情况,还注重验证措施的实施效果。
为推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有效运行,保证产品质量的持续稳定,公司精心策划内部质量审核项目,基本每月都有审核任务,及时查找管理上的不足。不仅注意发现问题,还更注重问题点的系统整改。此外,为了体系的有效运行,公司不仅高度重视来自内外的改进意见,而且每年邀请技术专利方“日本大发公司”派专家来公司进行质量管理体系监查审核,以期体系运行质量与大发公司保持接近。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大发公司专家组在审核后量化评价得分为86分,达到了日本大发公司的合格标准。
为了提高本公司的质量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公司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办法,了解国外先进质量管理经验和方法。聘请了3名日本大发柴油机株式会社的专家长期进驻公司检查、指导质量管理和产品生产,并长期聘请日本大发公司守山工场的副场长进驻公司担任“5S”管理顾问,指导公司的“5S”管理工作。公司每年还派出近100人到日本大发柴油机株式会社考察,并进行专业对口培训。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办法,使我们了解了日本的质量管理和生产管理的先进经验,提高了自身的管理水平和员工技能。
公司始终将满足顾客的需求放在突出位置,注意收集和倾听顾客的意见。通过多渠道与顾客沟通,与各大造船公司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我们的金牌大客户中有著名的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澄西船司、日本常石(舟山)造船公司等等。
(一)核心竞争力的含义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能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的水平,具有明显优势的能力。在市场调研、新产品开发、采购、生产经营、售后服务等一系列过程中形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拥有的优势技术、资金、机制、人才、文化等因素能产生巨大的经营实力和资本能量。
(二)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1、充分的用户价值,即能为顾客提供根本性效用。如沃尔玛的天天平价,对消费者来说价格是最在乎的指标,因此为消费者省钱理财的优势是沃尔玛核心竞争力。
2、独特性。企业的专长能给企业提供持久的竞争力,如果竞争对手可以很快建立企业的专长,或者竞争对手很容易模仿企业的专长,它就不是核心竞争力。
3、一定的延展性。即它能为企业打开多种产品市场,能提高和促进企业一系列产品或服务的竞争力。比如耐克的品牌效应,让其不仅是在服装上具有优势,更令其延伸到了包、鞋、帽的领域。
(三)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意义
1、核心竞争力能将企业之间竞争从产品竞争提升为企业整体实力的对抗,超越了具体的产品和服务以及企业内部所有的业务单位。关注核心竞争力能准确地反映企业的长远发展,避免企业只关注具体产品和业务单位,从而规避因目光短浅所导致的战略性误区。
2、核心竞争力可以大大增强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强大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可以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而且可以增强企业相关产品的品牌美誉度和市场影响力。
二、创新战略资源
(一)创新战略资源的含义
创新战略资源是指企业在原有的战略资源上的改进与更新。战略资源创新是就创新而创新,只是将原有的陈旧过时的资源单调的进行创新,这样做的目的也只是为了应付竞争的需要,为了给企业谋求一线生的希望。而创新战略资源是将企业的所有可利用资源进行再创新、引进先进技术创新或自主研发创新,以求达到企业的各个资源紧密联系,形成一股有力的“绳索”,以此来做到竞争者的不可复制。
(二)创新战略资源的内容
1、采购与供应实力。企业应具备有利的供应地位,建立和谐的供应厂家关系,保证畅通的渠道,以合理的价格来获取所需的资源等。
2、市场营销与促销实力。企业应具备强大的开发市场实力,拥有一支高效率的销售队伍,制定有效的市场策略等。
3、人力资源的实力。企业应拥有一只一流的领导者、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管理团队,其知识水准、经验技能保证企业的发展,具有先进的意识,形成强大的企业凝聚力等。
(三)创新战略资源的特点
1、紧密性,由于创新战略资源是将企业里所有可利用的战略资源进行创新结合,使战略资源的流动方向和流动速度能规划一致。
2、可变性,创新战略资源虽然是将企业所有的战略资源进行紧密的联系创新,但企业也可以根据需要对各个资源进行组合或是单独使用,促成另一种创新战略资源。
3、分合有度,创新战略资源的结合创新是为了促成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上升,企业还可根据发展的需要将每一个战略资源进行合理利用。
(四)创新战略资源的意义
1、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有很多的战略思想被竞争者所模仿使用,而创新战略资源因为将每一个资源都有效的与其他的资源进行结合创新,使得每一个都有其新的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如果想要模仿使用就只得将企业的所有战略资源、战略思想进行模仿,但这是不可能的至少是很难做到。这样一来竞争者就难以复制,保存了企业的实力。这也是因为其具有不可复制的特点。
2、由于创新战略资源的紧密性,让每一个战略之间都环环相扣,让竞争者无懈可击,使企业的每一个战略资源的作用都发挥到极致。
三、核心竞争力与创新战略资源的关系
(一)核心竞争力的提出是创新战略资源演进的结果
创新战略资源是为企业提供发展方向、实现目标的能力,企业要有这样的能力就要掌握好创新战略资源的内容。然而企业的战略资源就是企业分散在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推动企业发展的武器,只是这些资源没有很好的结合利用,就不能形成一股巨能的竞争力。
关键词:企业 核心竞争力 品牌 企业文化 人才 销售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内部经过技能和知识的整合,构成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文化、知识体系,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任何一个企业要保持长足的发展和进步,都必须不断根据市场变化而调整经营战略,并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战略进行战略管理,形成战略优势,从而在促使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做大做强的健康良性发展目标。
一、我国企业在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经营战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缺乏品牌经营战略意识
21世纪,面对日益激励的市场竞争,在中国,绝大多数不同企业同类产品在质量、性能、成本方面会变得极为相近。一个企业要想成为21世纪最具影响力、最具竞争力的企业,仅靠高新的技术远远不够,还需具有特色的“软实力”――品牌效应。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设计,通过它们的组合运用,藉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类销售者的产品及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所呈现的作用,我们称之为“品牌效应”。然而,在当企业经营战略中,许多企业过分重视竞争者的目标、销售战略与业绩提升,往往在技术、设计、产品质量上大费周折,很少花时间、心思来让自己的产品发挥品牌效应,从而失去竞争优势。
(二)企业文化建设不完善
企业文化是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市场环境中,所创造的具有该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其独特的特色是竞争优势的真正来源。因此,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软实力,在提高企业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我国许多企业在企业文化战略建设方面存在如下问题:
1、认识到位,行动不足
许多企业管理者能够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但在具体实践中还存在没有制订完善的企业文化发展战略规划及企业文化建设内容不全面等现象。
2、行动到位,创新不足
企业文化是企业个性的体现。目前,许多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创新推进实施的过程中缺乏深层次的挖掘,照搬照抄大中型企业的规章制度,管理思维、企业形象设计理念等等,建设出来的企业文化缺乏本企业鲜明的个性特色和风格,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
(三)企业缺乏有效的人力资源培养方式和开发途径
人力资源也指一定时期内组织中的人所拥有的能够被企业所用,且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的教育、能力、技能、经验、体力等的总称。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这句哲理尽管是大家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但却说出了一个道路: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是人才。然而,目前许多企业都面临着人才流失、高水平、高素质人才缺乏等问题,集中体现在企业难以吸引、留住和合理运用优秀的员工。这主要是因企业人力资源缺乏战略培养和开发途径,在人才培养上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在人才开发途径上力度不足、途径单一。
(四)企业产品销售方式陈旧、销售渠道单一
企业的营销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关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当前,部分企业在在产品销售方式上营销观念陈旧,缺乏灵活有效销售方式的探讨,从而导致销售方式老套,营销队伍建设滞后,市场推广不力等等现象,企业产品销售不畅,库存增加,成本上升,效益下滑,生产经营面临较大困难。在销售渠道上狭窄、单一,缺乏对网络平台的有效利用,仅限于市场和专营店,而这些渠道所接触的消费人群毕竟有限,在本身品牌价值没有体现,品牌影响力不够的情况下,是很难吸引顾客,打开更广泛的销售市场。
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经营战略研究
(一)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企业品牌效应
品牌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级的产物,它包含着知识产权、企业文化、以及由此形成的商品和信誉,促进企业形象的塑造。其得以迅速发展即在于品牌使用给商品生产者带来了品牌效应,即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扩大品牌传播度、提高品牌满意度、维护品牌忠诚度是医疗器械企业在市场营销中取得竞争优势的真正来源。
(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凝聚力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避免盲目的追赶潮流,应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结合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理性地建立和完善企业文化体系。根据企业文化的定义,其内容是十分广泛的,但其中最主要的应包括如下几点:企业形象。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企业保持活力的外在动力,是企业广大员工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的价值追求。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员工所具有的共同内心态度、思想境界和理想追求,它表达着企业的精神风貌和企业的风气。管理制度。企业的管理组织能力是企业推行内部管理战略和外部交易战略的结果,符合时代特色的管理制度才能促进员工与企业的共进退。因此,企业在管理制度上,应把部门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等转化为全体员工贯彻执行制度的自律、自主、自觉的行动,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理念,获得管理竞争优势。
(三)完善企业人才培养方式
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应加强人才培训的重视,形成企业各部门员工广泛参与、积极进取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企业人员队伍状况的分析,确定合理的培训目标,策划全面的培训内容、促进培训项目高效实施的人才培养机制。在培训整体方案中纳入公司发展和运营中需员工创造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素质,提高培训项目的实效性、针对性和对专业业务变革的敏感性。着力培养一批沟通协调能力强、执行能力强、创新水平高、善于沟通协调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四)创新企业销售方式,丰富销售渠道,打开更广泛的销售市场
1、创新促销方式
企业应打破传统产品促销方式,在收集客户信息、联系人信息的基础上,打破各业务和管理单位之间资源、信息人的封闭状态,合理分配并及时共享信息资源。将促销模式由单兵作战转向整体协同运作方向转变,让促销员直接面对客户并对公司整体目标负责,形成公司和促销员在客户资源管理方面规范的协作体系与工作流程,提高促销效率。同时,为了实现促销活动的高效执行,企业终端销售代表需要定期拜访门店,并检查促销活动是否按照企业的标准执行。总决策层可以掌握全国即时的执行反馈情况,迅速作出相关决策。
2、合理利用网络营销平台
企业可在互联网上建立企业主页,对产品的用途、性能和价格进行宣传并供消费者浏览,同时附上技术支持(technical support)人员的电子邮(Email),促进消费者通过互联网可以与企业技术人员取得联系,以一种快捷、方便、有效的途径去熟悉和掌握产品的功能、性能、使用方法、选购方法、保存方式以及维修处理等,进而促进产品形象、服务质量宣传渠道的拓宽,吸引着相对稳定的、忠诚的客户群。
3、开拓分销渠道
企业可进一步结合产品类型及组合做出更为精细的细分市场,并预测出市场容量市场潜力和目标市场大小,选择合适的分销商。然后,分销商们可以借助网络分销平台,更好地发展二级供应商和经销商,建立广泛的扁平化渠道管理。从而拉直了产品和消费者之间的迂回路线,缩小了产品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消费者在分销商处直接购买,大量的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成本,扩大产品覆盖面,扩大消费者购买力。
三、结束语
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经营战略实施中,应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企业品牌效应,获得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凝聚力,实现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的和谐统一;应完善企业人才培养方式和开发渠道,积聚企业发展的人才优势;应创新企业销售方式,丰富销售渠道,打开更广泛的销售市场。从而实现从品牌、企业文化、人力资源以及销售等方向实施更有效的经营战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汪涛,徐建平,吴忠义.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4(03)
[2]向荣.标准化和创新协调发展 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J].中国标准化.2005(01)
[3]张亚东.企业核心竞争力之我见――读《中国企业怎样建立核心竞争力》有感[J].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2003(08)
【关键词】企业集团 财务战略 核心竞争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企业不断向国际化和集团化趋势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变成集团之间的竞争,从而企业集团在现代经济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面临经济全球化、资本市场一体化和激烈的国际竞争,发展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企业集团成为当前社会的紧迫任务。由于现代企业集团经济活动的多元化和产权关系的复杂性,决定着财务活动的多元性和财务关系的复杂性,这也要求现代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水平尽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新的角度,制定正确的财务战略。
一、企业集团财务战略的内涵
“战略”一词最早应用于军事领域,其本意是基于对战争全局的分析、判断而作出的筹划和指导,后来,演变成泛指重大的、全局的、决定成败的谋划。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财务战略管理,改变了传统财务管理的视角,将财务职能管理提升到战略的高度,为企业提出了明确的财务发展目标。
企业集团是以产权为主要联结纽带,同时结合企业之间的协议方式为补充纽带的多法人企业联合组织。具有多法人、具有联结纽带、多样化经营、多功能、多国化的主要特征。企业集团财务战略的制定就必须着眼于整个集团的整体利益,而不能仅考虑集团公司或某些子公司利益。
二、财务战略管理正在提升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中的经济功能
(一)财务战略管理使企业集团获得竞争优势
企业集团在评价财务战略管理业绩时,将企业的竞争地位以及提升企业竞争力作为一个重要的分析因素,有助于借助外部标准,衡量企业的竞争能力,认清自己与竞争对手的差距,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采取更为恰当的财务战略。
(二)财务战略管理有助于提升企业集团的竞争力
财务战略管理是围绕企业集团的战略目标编制预算,从战略的高度把企业内部基本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管理等价值链活动都纳入规划与预算管理体系之中,客观上要求企业必须运用战略思想和方法,重视财务战略问题的研究,实现企业长远发展。
三、核心竞争力视角下的财务战略管理方法
目前,财务战略管理的实践与研究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远远落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中国经济同世界经济接轨的时候,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理论与实践都有待提高“财务界需要思想革命”已经成为财务管理界的一大共识。
(一)正确处理企业战略共性与财务战略个性之间的关系
财务战略管理是企业战略管理的一个子战略,融入企业战略大系统中的财务战略才具有生命力。财务战略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同与其他职能战略的管理内容。企业财务战略管理既要体现企业战略管理的原则和要求,又要遵循企业财务活动的基本规律,使总体战略的发展目标以及各个子目标具有可靠的财务保障。
(二)财务战略与财务环境相吻合
财务环境研究在财务战略研究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需要以企业外部财务环境及自身内部资源条件分析为起点,在财务战略管理目标的指导下,对财务政策进行谋略性和系统性的整合。一个完美的、不需调整的财务战略是不现实的,需要高效的财务战略要有良好的预见能力,又要很好地对意外事件的反应能力,这些都需要很好把握财务战略与财务环境的动态平衡。
(三)协调财务战略与其他职能战略的关系
由于各职能战略之间的关联度不同,所以只应整合那些必须协调的职能战略,试图将所有的职能战略完全协调到一份整合的计划之中是有局限性的。各种职能战略应当只包括最重要的问题,应不含过多的细节,这既可以减少各职能战略的冲突,又使得战略协调人员只关注真正重要的问题。财务战略要以集团整体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导向,不仅要贯彻企业战略的总体要求,而且必须考虑与其他子战略保持一致性。
四、总结
在一个开放、多元、复杂的市场中,企业集团要站稳脚跟,发展壮大,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财务战略管理必不可少,即能适应环境,又能充分利用环境,并重视长远问题与具体有效性问题,对企业合理配置资源,优化发展方式尤为重要。
长期来看,财务战略管理可使企业财务资源与能力可持续增长,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短期来看,财务战略管理可保持企业健康的财务状况,并可以有效地控制企业的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杨玉龙.企业集团财务战略研究[J].企业集团财务[J].2013,(01).
[2]蒋宇凡.我国企业集团财务战略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财会研究,2013,(06).
[3]谢金月.核心竞争力视角下企业财务战略管理探析[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3,(02).
[4]郎冬梅.基于未来企业财务战略管理探讨[J].财务与管理,2013,(06).
在当前的内外环境下,公司必须注重通过开发人才资源来促进企业发展。实施人才开发战略:不能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如何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实现人才的自身价值。公司化经营,急需提高人员综合素质。国际化运营,使中国联通对人才开发更加迫切。国内外通信运营商想方设法抢夺中国通信业人才,我们必须通过实施人才开发战略,留住人才、吸引人才。
实施人才开发战略,使之成为不断发展的推动力。从而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在战略管理层面上制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
经营企业先经营人才。在企业中,大家都习惯于制定雄心勃勃的业务发展计划,收入增长计划,市场份额增长计划等等,却很少从深层次去思考企业的人才开发规划,比如,要实现企业在一定时期业务经营目标并使企业得以持续快速发展,需要多少人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是自己培养还是通过引进等其他方法解决? 为适应中国联通长远发展的需要,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应该侧重为:有计划地通过外部吸引、招聘选拔和内部培养发展的方法适时地为公司提供经营管理所需的各类人才。要树立整体性人力资源开发观念,建设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服务营销人才三支队伍。
二、要把“竞争、开放”的经营理念引入用人机制
1.竞争上岗、末位淘汰,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要建立员工择优上岗、内部下岗、末位淘汰制,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促进员工进步的动力。如果企业员工流动不畅,冗员不适量淘汰,就容易产生惰性。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定百分比的不同层次的内部下岗、末位淘汰制。职工能进能出。根据经济学的2:8定理(20%的人创造了80%的价值),我们不妨把中国联通的核心员工队伍界定为1万~1.5万人,深入研究这支队伍的特性和需要,把管理的重心放到这支核心员工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上。
2.既要培养“为我所有”的人才,又要吸纳“为我所用”的人才。“为我所有”的人才就是企业的核心人才队伍,对企业有很高的忠诚度,公司培养的四个“百名”能手就是企业的核心人才队伍。“为我所用”指的是一种人才战略的合作关系,这部分人才多为政府机关、国内外院校、科研机构、大公司的高级人才,他们不一定要成为公司的正式员工,其服务于公司的方式,可以直接也可以间接,可以短期也可以长期,可以专职也可以兼职。这也是企业走向成熟、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
3.人才合理配置,才能发挥最佳效应。对特殊人才要“因人设岗”。将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是员工充分发挥工作能力的前提。只要配置合理,人人都可以成为人才。知人善任,既能避免“大材小用”,也可以避免“小才大用”。组建团队能注重考虑人员在知识、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的互补搭配,整个团队在生产经营中便能发挥出最佳的配置效应。对特殊人才的引进和使用不应受企业机构设置的条条框框所限,要“因人设岗”,提供特殊人才发挥才能的最佳平台。
4.设立公司命名的奖学金,吸引国际化人才。公司可尝试设立以公司命名的奖学金,资助一些博士生、硕士生,特别是一部分出国留学生,与他们签订协议,让他们学成后再来我们公司工作。我国每年有申请留学的10万多名学生,其中有3/4能拿到国外院校的录取通知书,却只有不足2万人能顺利成行,而其余同样优秀的人因为没有全额奖学金失去了成为国际化人才的机会。如果我们设立奖学金,资助这些未来的国际化人才,并将之纳入企业人才库,必将是一笔庞大的资源。
5.重视和培养创新型人才,并不断激发人才的创新精神。现代创新型人才指那些拥有坚实的科技知识,又具有开放的现代观念、开阔的国际视野,有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开拓进取精神的人才。企业需要创新人才,人才需要不断创新。在现在的竞争条件下,光靠革命的“老黄牛”、“愚公移山”式的工作是不够的,竞争的个体只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会取胜。
三、通过搞活分配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
如果用于分配收入总额一定,搞活分配机制就尤为重要,换句话说,钱还是这些钱,但用法不同,效果就会不一样。
1.要体现“动态管理”。员工收入实行一定基础上的浮动制度并与其工作业绩紧密挂钩。比如,维护人员收入与其维护的指标挂钩,大客户营销人员薪资与其对应服务的大客户使用联通业务的增量挂钩。
2.给予员工报酬的一定“基数”固然有必要,但关键是要给予员工理想的发展“加速度”。激励的效果取决于增量,在工资结构上,要给年轻员工提供充分的“上升空间”,从而可以留住他们并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同时也能使低收入者看到希望,产生动力。
3.要逐渐加大收入分配的倾斜力度。要逐步拉开简单劳动与较高技术含量岗位、普通岗位与特殊岗位的分配差距,对战略性人才及骨干人才实行“特岗特薪”。公司评选21世纪优秀人才,并给予较高奖励的做法已经给出了信号。但还需要在更大的层面上加大力度。
四、建立学习型组织,不断促使企业人才辈出
知识经济时代,学习成为一种终生行为,成为个人和组织生存的条件。开发员工就是在开发企业的未来。公司要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要健全员工继续学习培训的机制,不断提高员工工作、学习的水平。对普通员工要采用有计划的全员轮训。对于关键岗位的技术人才和中高层管理人才,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深造。调整原有的不适应的企业员工培训的相关制度,鼓励员工不断学习。
五、积极引导人才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培育人才对中国联通的“忠诚度”
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具体分为5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受人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们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追求较高层次的需要。根据马斯洛的需求论原理,对企业的人才,我们在不断培养和使用的同时,要积极引导人才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对人才的职业理念、职业道德的培养,使人才的个人奋斗和企业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 诚然,对高素质的技术人才、管理骨干,提拔晋升的机会毕竟有限,这就需要企业通过不同形式正确引导,合理设置岗位,并适时更新岗位,让人才在不同层面、同一层面的不同岗位施展才华,实现自我价值。同时,营造宽松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关心人才、尊重人才,不断激发人才对公司的忠诚度。
六、充分准备,预防人才流失和企业资源流失
关键词:电信;重组;战略;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经营战略的核心内容,国家经贸委曾提出以下建议:第一,深化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的改革,为增强大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制度保证;第二,推进大公司特别是企业集团组织结构调整,提高企业管理能力;第三,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第四,建立政府对大企业的“窗口指导”制度,对核心竞争力建设进行直接指导和推动。此外,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促进核心竞争力与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
然而,什么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如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摆在每个企业领导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特性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时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能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从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同表现形式角度可将企业核心竞争力分为三类:核心产品、核心技术和核心能力。他们之间关系密切,产品来自技术,技术来自能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其他类型竞争力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它具有如下三个主要特性:(1)价值性。核心竞争力富有战略价值,它能为顾客带来长期的关键性利益,为企业创造长期的竞争主动权,为企业创造超过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超值利润。(2)独特性。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独自拥有,难以被其他企业所模仿和替代。(3)延展性。企业核心竞争力可有力支持企业向更有生命力的新事业领域延伸。
二、研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
在竞争的环境中,为什么有的企业能长盛不衰,有的只能成功一时,有的企业却连一点成功的机会都没有?人们无法简单地从企业所处的行业、企业所有制结构、企业的组织形式、企业的规模或企业管理层和员工的努力程度等方面解开这一问题的答案。
企业之间竞争的实质,就是企业为其生存和发展进行的对环境中企业所需资源的争夺战,企业竞争力是企业争夺环境中资源的能力。传统企业竞争力理论未能对企业长期性的盛衰原因做出令人满意的回答。而核心竞争力理论从对企业的短期性资源优化配置能力的研究,延伸到对企业的长期性资源优化配置能力的研究。为确保企业可持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有比其竞争对手更强的长期优化配置资源能力,也就是必须要有很强的核心竞争力。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核心技术的管理
核心竞争力的管理包括核心竞争力的识别、规划、培育、部署和维护等五个环节。识别就是判断企业自身的优势、劣势、能力、资源,确定企业要培育的核心竞争力及其支持要素。
规划是在识别的基础上,企业必须要有富有前瞻性的核心竞争力发展计划,保证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长盛不衰。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需要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成功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部署就是要使核心竞争力能在企业的多个领域中发挥作用。为保护和维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领先地位,企业要经常对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进行分析检验,尤其是在进行重大战略决策时更应如此。
培育以核心技术形式的核心竞争力,往往成为这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管理的主要内容。培育技术形式的核心竞争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分解现有技术组合;(2)判别关键性技术;(3)培育核心技术。在关键性技术的基础上,制定出培育核心竞争力的计划,开展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工作。要根据对竞争对手和未来商机的分析判断,设计出自己要具备的核心竞争力。
四、对当前中国电信企业的SWOT分析
1.中国电信企业的S(Strength:优势)分析。经过近20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电信企业己形成规模效益。面临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国电信企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和发展优势。主要表现在客户规模、网络规模、人才储备规模、品牌优势等方面。中国电信企业网络优势已经成为当前企业发展的核心能力,同时具备了向相关专业延伸的基础和实力。中国电信企业在发展中培养和储备了一大批了解本地市场、熟悉通信设备的电信管理和技术人才资源。品牌优势主要体现在:经一些著名的市场调查公司的调查,中国电信品牌认知度最高。
2.中国电信企业的W(Weakness:弱势)分析。中国电信企业拥有资源优势,缺乏资源运作优势。改革的风险将可能导致不能很好地合理利用优势,并使优势在发展中逐渐消失。中国电信企业的发展弱势与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忽视长远战略,不能统观大局;缺乏应对复杂多变环境的企业运作战略策划人才。这个问题是当前实现企业持续发展、保持长久竞争优势的核心问题。
3.中国电信企业的O(Opportunity:机遇)分析。从移动电话业务看,尽管移动和联通的客户规模以摩尔定律方式增长,但全国普及率仍不到14%。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稳定增长,消费者购买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移动电话需求进一步增长,市场潜力将不断增大。这对未来中国电信进入移动市场和扩大市场份额提供了发展机遇。除此之外,互联网和固网智能网业务的市场规模和盈利能力将随着企业外部环境层次的提高不断扩大。
4.中国电信企业的T(Threat:威胁)分析。(1)电信市场竞争格局由局部转向全面、简单转向多元、约束转向无序。在竞争趋势方面,国内中期竞争将由价格竞争向核心能力创新竞争过渡。首先,竞争重点体现在互联网和长话业务领域竞争方面,大客户是竞争的焦点。其次,电信市场的ICP、EMAIL、数据库、传真、视频会议等增值业务首当其冲地受到较大冲击,对电信企业的稳定增长产生影响。其三,虚拟运营商将逐步增加,通信管制力度将进一步加大。虚拟运营商将会以自身优势,利用电信企业资源在本地市场开展服务和竞争,市场竞争格局将更为复杂。(2)电信人才流动将会加快。人才的流动是竞争的必然结果。因此,如何体现人才价值、发挥人才潜能,是电信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一环。
因此,要使电信企业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实现持续的发展,必须要求企业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不断建立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确立比较优势,这必然要求企业在整体发展上做好竞争战略选择。
五、中国电信企业竞争战略选择及其措施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市场的放开,电信企业优势主要靠业务高差异或低成本(规模经济)战略实现;电信企业长期独占资源,从而获得独特的资源和能力;电信企业通过对大量资源的高度集中,从而拥有在资源和能力上的相对优势。而在动态环境下:(1)企业优势具有不可保持性,企业所有的优势都是暂时的,最终都有可能消失或者失效;(2)巩固、维持优势可能会成为创造新优势的障碍,企业战略目的不是保持优势,而是主动放弃原有优势,并不断创造新优势。这才是电信企业长期获得高于平均收益水平利润的主要途径。
中国电信企业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已经形成固网和数据领域的规模经济,加之新业务、新应用的不断开发和推广,低成本和差异化已构成了当前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比较优势较为明显。但电信网络和业务的低边际成本性和规模经济特性,导致竞争对手必然逐步建设和扩大业务网络,并在各个业务专业上加大竞争力度。使中国电信客户规模和网络优势将逐步缩小,核心竞争力将受到挑战和威胁。因此,电信企业必须重新审视比较优势,立足强化既有的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以创新为切入点,不断推进企业流程重组,建立动态竞争条件下的企业组织,不断培养和发展新型的核心竞争力。这是企业不断保持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这是所提到的企业业务流程重组(BPR),BPR(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是对企业业务处理过程中的核心过程,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并彻底地重新安排流程通过企业经营过程重组,使企业的各项关键性能,如成本、质量、服务、速度等同时获得大的改善。展开BPR的目的不是渐进提高和局部改善,而是性能和绩效的巨大飞跃。建立全新的体制,使企业管理发生质的变化,以不断提高顾客满意度和企业竞争能力。
中国电信企业作为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的行业企业,可根据企业面临的环境,选择最佳的方案组合。可通过企业间的动态联盟方式形成虚拟组织,即保留企业经营、维护、财务、人力管理等核心功能,将其他功能通过外购、外包的方式虚拟化。此组织形式能有效地集聚与整合企业内外资源,具有敏锐的市场反应力,可降低交易时间和成本,减少经营风险。
积极推进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中国电信企业属于典型的知识型企业,需要不断创新才能维系竞争优势。然而没有高素质的员工,就没有知识型企业的创新活动。在企业中,由于知识型员工具有自主性、创造性强,劳动过程难于监控、劳动成果较难衡量、成就感强和流动性大等特点。因此,可根据知识型员工特点,开发、利用和发展知识型员工的创造力与潜能,提高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热情,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团队归属感,增加企业的凝聚力,从而实现企业与员工共同的持续发展。在开发和管理过程中,基于知识型员工不同于传统员工的特点,企业应以自我管理为基础,以企业共同目标为引导,创造一套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产业竞争结构核心竞争力
上世纪80年代,M•E•Porter根据多年来对不同产业的研究结果,提出了分析产业竞争结构的五力模型,在具有潜在高利润的产业竞争中,企业应根据自身力量与五种力量的对比情况来选择低成本、差异化或集中化等三种战略之一作为自己的竞争战略。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发现培养企业的异质性要比选择产业更为重要,由此诞生了竞争优势内生论。企业能力理论是优势内生论的主要组成部分,为分析产业竞争结构以及选择竞争战略提供了新的角度。
一、产业结构分析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
对于产业内单个企业间竞争态势的分析,Porter认为,产业内部的市场竞争态势主要取决于产业内部的五种市场力量的作用,这五种市场力量分别是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购买方和供应方的讨价还价能力以及现有竞争者的竞争。通过对产业内部竞争结构的分析,企业可以采取进攻性或防守性行动,在产业中建立起进退有据的地位。
然而,即便企业处于同一产业且面临着同等程度的五种竞争力量,但它们的市场绩效仍然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传统企业战略理论的静态分析方法以及对产业特性的忽视对于阐释企业竞争优势及其持续性存在较大缺陷,Parahlad和Hamel(1990)提出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
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通过分析企业竞争状况,集中有限的资源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企业不具竞争优势的某些基本能力实行外包或是外购,从而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为企业赢得持久的竞争优势。Parahlad和Hamel认为,核心竞争力的实质是一种能力,但是它们并不是一般或普通的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应具有三个特征,即价值性、难以模仿性以及延展性,只有同时满足这三个特征的企业能力才能被称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及作用
Porter认为,企业可以通过如下途径获得超额利润或者说竞争优势:与竞争对手相比,企业以更高的效率运作,从而获得定价优势;企业的产品能为顾客提供更多的价值,从而可以享有超出成本的价格。而通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同样可以有效地防御来自于产业内部的竞争,这一点是由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所决定的:
(一)核心竞争力的价值性
核心竞争力对于实现客户看重的价值能够做出显著的贡献,如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高服务效率等。尽管可能存在着强大的竞争作用力,核心竞争力的价值性可以使企业在与同行业竞争者的争斗中受到保护,因为企业相比其它竞争者更能满足消费者某一方面的需要,并且这种价值能够为顾客所感知,从而在竞争中占有优势。
价值性同样有利于企业在强大的购买方威胁中保卫自己,核心竞争力的价值性体现在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中,受消费者欢迎的产品可以为购买方带来收益,客户与企业的合作可以相互提供价值。而与客户企业良好的合作也构成对供应商强大威胁的防卫,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可以通过与购买方的沟通有效缓解卖方产品涨价的压力,必要时甚至可以将这种压力转移到位于下游的购买方身上。客户的忠诚以及某一竞争对手要创造同样价值需付出的努力就构成了潜在竞争者的进入壁垒。而且核心竞争力的价值性可以为顾客提供可感知的价值,这种价值往往是不可替代的,并且具有积累性和存量的特征,会随着企业的经营不断加强,从而防御来自替代品的威胁。
(二)核心竞争力的不可模仿性
核心竞争力之所以能够成为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使企业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长期屹立不倒,根本的原因是其具有不可模仿性。在同行业竞争中,核心竞争力的不可模仿性保证了企业的竞争优势难以被模仿和超越,始终保持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歧异性,使企业始终在同行业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这种不可模仿性同时限制了购买者的选择空间,购买者无法在行业中得到同质或相似的产品和服务,使其难以产生对企业产品价格的敏感性,从而削弱了顾客讨价还价的能力,保证了企业的主动性。
通过形成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不可模仿性意味着企业的经营流程有别于同行业内的其他企业,供应方会很难搞清楚在企业经营中所占地位,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讨价还价的能力,同时终端产品的差异性会给企业带来较高的收益,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缓解来自供应商的压力。构成不可模仿性基础的一系列有形与无形的模仿障碍,一方面通过建立起强大的进入壁垒,可以有效地将潜在竞争者挡在行业之外;另一方面当企业面对替代品威胁时,其所处地位会比其他竞争对手更为有利。
(三)核心竞争力的延展性
企业在某一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一旦形成之后,可以支持公司向多个产品或服务领域发展,而不是只适用于某一种产品或服务。核心竞争力的延展性,实际上是为企业在同行业竞争中开辟了后路,一旦竞争环境恶化,企业可考虑在相关行业求得发展。
延展性为企业提供了进入相关行业的可能,可以有效防御来自供应方和购买方的威胁,因为企业在条件成熟时,可以通过基于核心竞争力的纵向一体化实现对产供销的控制。而竞争优势的可以转移,使企业在面临潜在进入者和替代品的威胁时,具有更加灵活的选择。
综上所述,集中资源加强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可以作为企业的另一种有力的竞争战略加以实施。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战略,能够通过实现价值性、不可模仿性和延展性三方面的特征,有效防御行业内五种竞争力的威胁,建立起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
三、实施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的条件
成功地实施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需要相应的资源和技能,在组织安排、控制程序和创新体制上都要做出改变,总体来说有三方面内容:
(一)准确把握消费者需求
企业要了解顾客的需要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满足顾客需求,为顾客创造价值。只有当企业的资源和能力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好的满足客户需求时,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才可能建立起竞争优势。除了关注现有产业结构和产业规则中的竞争,满足顾客现时需求之外,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更多地要求企业关注顾客的潜在需求。通过预见未来的竞争能力,引导和创造需求,并设法让顾客感知这种需求,才能为顾客创新最大的价值。
(二)具有关键技能和技术
一般来讲,一个企业至少有一个或若干个关键技能和技术,这是整个核心竞争力系统中的主导和中枢,是企业独具的超越竞争对手的绝对优势。关键技能可以是资源维度上的,包括强于其他竞争者的资本积累能力和控制能力等;也可以是能力维度上的,包括企业有别于他人的、能够保持竞争优势的、积极的组织和行动能力等。获得单项技能的方式不仅包括自行开发,还可以从外部引进,通过消化和吸收转变为企业内部的技能。
(三)整合能力与资源
任何单个要素都不会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核心竞争力构建中,要形成以一个或若干关键环节为主导、能对各种要素不断进行有机整合的机制。随着行业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价值链的组合越来越复杂,只有通过持续的内部组织变革,调整资源配置,明确核心竞争力的内容,积累相关必要的技能与知识,才能最终形成与实施核心竞争力战略所需要的技术、市场、组织等相适应的企业基础结构。
四、企业核心竞争力策略的实例分析
(一)索尼(SONY)公司在手掌游戏机行业中的竞争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掌上游戏市场就被任天堂(Nintendo)一家所把持,接连推出GAMEBOY、GAMEBOYADVANCE等产品击败了诸多对手,保持着行业垄断地位。作为电子行业,多数企业直接寻找零售商,购买方的力量并不强。手掌游戏机行业的主要供货商是SHARP、SUMSUNG、NVIDIA等大型公司,具有很大的影响。替代品威胁来自于其他便携娱乐设备,如MP3播放机、便携式CD机等。Nokia等厂商也在推出加入游戏功能的手机,可能成为潜在的进入者。
索尼公司在设计、制造以及销售微型电子技术产品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其在微缩化方面的核心竞争力就是由其市场界面能力、基础设施能力、芯片、微型电源和包装等多种技术和技能的整合。经过细致的调研,索尼公司于2004年12月推出了一款集游戏、音乐、电影等多种娱乐功能为一体的掌上游戏机PlayStationPortable(PSP),抢占了大量市场份额。索尼的微型化能力使其为PSP设计了微型光盘系统,相比任天堂的卡带式游戏机更能满足消费者需要。得益于索尼的制造能力,PSP的大部分配件都由本厂生产,在压低售价的同时,也削弱了配件供应商的力量。PSP综合微缩了MP3音乐、MP4电影以及JPEG图片浏览功能,几乎集合了替代品的主要功能。索尼公司的9000名工程师和科学家每天工作10~12个小时,每年在新产品研发方面的投入超过了15亿美元。在时间、资金和其它组织资源上的投资以及技术积累优势为潜在进入者设置了相当大的障碍。
(二)丽华公司在快餐行业中的竞争
近年快餐业发展迅速,肯德基、麦当劳、永和豆浆、马兰拉面等海内外企业各展其能,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快餐行业的团体客户主要是各企事业单位的员工集体,这类客户通常较稳定,但一旦流失对企业影响很大。大规模的连锁快餐店都有自己固定的原材料供应商;而中小规模的快餐企业原料选购通常经由农贸市场,供应者数目众多,讨价还价能力不强。替代品主要是传统的餐饮服务店,除正规的快餐连锁店外,许多依托周边写字楼的顾客资源进行经营的小业主成为快餐行业的潜在竞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