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策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Java程序设计”;互联网+;混合式教学
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已经对我国的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和改革也迎来了挑战和机遇。因此,为了提高“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探索线下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显得非常必要。教师要不断深化和改革课程教学,创新教学模式,最大限度上提高课程价值。混合式教学(即线上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即线下教学)相融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Java程序设计”高职院校的教学获得新的成效。然而结合实际情况,虽然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开展了“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混合式教学,但是,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和弊端。因此,高校教师还需要深入对“Java程序设计”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讨。
1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Java程序设计”是我国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其主要内容比较广泛,而个体差异广泛存在于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中,并且很大一部分学生的计算机思维能力较弱,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较差,这就导致了在进行“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时存在着巨大的困难[1]。
1.1 学生正确学习意识不足
由于高职院校中的学生普遍缺乏良好的自我约束和自我学习能力,同时也对专业不够重视,对课程的认识性不足,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中打瞌睡、玩手机,这让“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变得十分困难。
1.2 课程实训安排不合理
由于“Java程序设计”课程在很多高职院校中只会开设一学期,因此学生对于课程的整体学习和课程进度的把握显得十分有限。“Java程序设计”课程目前朝着多样化的趋势发展,然而,我国高职院校“Java程序设计”课程普遍缺乏对实训课程的合理安排,并且可能会降低已有的实训课程难度来满足基础较差的同学,导致实训效果和实训效率很低。
1.3 课程体系建设还有待加强
许多高职院校在进行“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和设计时,往往都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基础能力是比较薄弱的,忽略了学生只是软件技术专业的“初学者”身份。教师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也没有进行对阶段性教学成果的总结与反思,只是不断地要求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对课程的总结和反思。同时,缺乏对“Java程序设计”这门课程的后续安排,缺乏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使得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课程前后衔接不完善也导致了学生出现知识脱节的情况,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学习。
2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分析
2.1 合理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笔者认为,一个完整的课程评价体系应当是贯穿在整个混合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体系应当完整地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状态展示出来,在教师进行课程的全面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鼓励学生积极自主参加教学评价,从而让学生能够掌握自身的学习状态。教师也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对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和技能掌握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且设置学习小组,对学习小组长进行领导力评价。建立起这种评价体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积极性。
2.2 充分认识学生的学习需求
学生的学习需求是任何一门课程能够良好实施的重要基础。课程教学目标应当在充分结合了学生学习需求的基础上进行设定,为后续的教学工作最大化提供便利[2]。学生的学习需求一般来讲是分为主观和客观的。在学生的角度而言,主观学习需求就是对教学成果和教学目标实现的期望,而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社会地位、薪资待遇等因素则是学生的客观学习需求。“Java程序设计”课程混合式教学要充分地对学生的主观和客户学习需求进行平衡,尽量做到主观需求和客观需求能够对等。
2.3 教学策略制定
“互联网+”大背景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已经成为各高职院校教学的基本模式。传统式教学是一种很强的主观式行为,强调的是教师的教学行为,而混合式教学策略则是充分展示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等元素。在制定混合式教学策略时,教师要注重随时对课程进行优化和改善,比如可以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对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安排不同的教学实施任务,能够帮助教师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也能够高效地达到教学目标。
3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Java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具体应用
3.1 设置合理的教学项目和情景
“互联网+”背景下,不同课程的教学项目和情景、课程设计形式等都是多种多样的。通过利用互联网将学生的学习和课程的教学紧密联合在一起,是一种当下非常新兴的教学模式,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教师需要把互联网课程与课程实施项目、理论情景进行紧密结合,比如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图书馆管理系统、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等情景,并对其进行合理设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
3.2 提高实验课程占比,提高实验教学力度
实验教学在“Java程序设计”课程中占比非常大,教师在设计混合式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着重突出实验教学的力度,充分体现“Java程序设计”教学的实用性和适用性,增加实验教学在课程中的课时占比[4]。教师还应当在每一次实训课程开展前,提前给学生布置实训任务,让学生充分地对学习任务进行了解和预习,这也能够让学生在课外进行自主探索学习。此外,教师在课程的期中考核和期末考核中也应设置充分的实验内容,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的能力。如此,才能够大大地提高混合式教学的教学效率,充分发挥实训教学和实训课程的作用。
3.3 优化和不断完善课程体系
“Java程序设计”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编程能力,提高项目开发能力,因此,课程体系的不断优化和改善对于“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混合式教学实施显得尤为重要。“Java程序设计”前中期要求学生重点掌握语法基础、数据库等知识,后期则需要学生重点掌握面向对象、Java高级特性等知识。所以,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掌握学生的学习需求,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教师不断优化和改善课程体系的良好方式。只有构建出合理且科学的课程体系,“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实施效果才能得到良好的保证。
4 结语
总之,开展和实施混合式教学对于“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高职院校也在大力地建设和发展自己的网络课程,并已经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混合式教学。教师也可以在“互联网+”大背景下不断地进行网络课程教学创新,为学生创造和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
[参考文献]
[1]刘长旺.基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 (25 ):134-135.
[2]左春海.基于移动互联网+微课的课堂教学改革―以Java程序设计课程为例[J].农村科学实验,2017 (5 ):112.
关键词:互联网;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分组协作;教学改革
随着时代的发展,充分运用信息化教育的手段,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如何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将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信等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到教育教学中,使得学生“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传统课堂模式不同,借助信息化辅助手段进行智慧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利用智慧教育、人机互动学习、大数据统计等将传统的课堂灌输式教学模式进阶为多元化、智慧化的生态教学[1]。“材料工艺学”是材料科学和设计学领域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其授课内容包括石材、陶瓷、木材、玻璃、金属、塑料、无机胶黏材料等建筑装饰材料的特性、工艺技术及应用特点。该课程的教学需要平衡“专业知识的传授”和“锻炼学生的实践创新技能”两者,以保证学生全面掌握课程知识与技能。传统的教学方式会导致老师授课乏味,学生课堂兴趣低、课后作业完成度低以及动手能力差的问题。因此,针对此问题,笔者结合近年“材料工艺学”课程的教学实践,探索多种智慧教学模式的结合,实现教学媒介的多元化,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改革化,线上线下有机结合化,旨在使学生能够实际掌握现代建筑装饰材料在产品中的应用,帮助学生在今后实际工程案例中合理、高效地设计和使用现代装饰材料。
一、“材料工艺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以南京林业大学“材料工艺学”为例,该课程主要面向环境和室内艺术设计、视觉传达和城市景观设计等专业的学生,每年授课人数约500人。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与本专业方向相关的应用材料和性能、加工和成型方法、如何正确选用材料等各方面的基础知识,进而培养学生具备在产品设计中选择材料的能力,根据其材料特性设计产品的造型和结构,并以低成本、合适的工艺方式实现其设计理念。具体到产品的设计上,需要基于材料自身特点,根据使用者的要求来优化设计方案,以保证产品在满足客户要求的同时,也要与周围环境保持协调。“材料工艺学”课程作为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学生是否切实的掌握材料和工艺相关知识,将决定学生在课程设计实习以及工作中设计成品的好坏。这是因为“材料工艺学”课程与实际应用紧密相关,学生需要对材料的外观、性能和工艺特点等有精准的了解,从而结合客户需求来制定设计方案。
二、“材料工艺学”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长期以来,该门课程在我校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使学生的基本功不够扎实,最终导致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好地因“材”设计。我校“材料工艺学”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教学内容缺乏持续性。“材料工艺学”课程内容庞杂,范围比较广泛,加上课时数少,致使课堂上教师不能将所有内容进行翔实的讲解。此外,作为专业基础课,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得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与该课程之间缺乏很好的连续性。在本课程授课时,学生当下可以很清楚明了地获知“材料工艺学”课程重点和难点,但本课程结束后相关材料的应用场所和特点就忘记了,从而导致在后续课程设计实习,乃至走上工作岗位出现了无法正确选择设计材料的问题,缺乏对知识的系统掌握以及知识应用的持续性。(2)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单一、落后。随着新材料的快速发展,“材料工艺学”教材和知识体系逐渐趋于多样化,传统的授课方式不足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同时授课内容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在教学方法上,通常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以任课老师为教学主体,课堂上的讲学讨论拖沓,忽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不能充分活跃课堂氛围,缺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限制了学生对知识主体和主观认识能力的自主探索,抑制了学生对问题研究和实践创新的主动能力。在授课内容上,主讲石材、陶瓷、木材、玻璃等传统材料,缺乏新型材料的引入,不能紧跟材料发展前沿,从而使得学生对“材料工艺学”知识掌握不全面。(3)缺乏实践教学和课外训练机会。“材料工艺学”课程的授课对象主要是应用型的设计专业的学生,然而学校提供实践教学的场地有限,学生对相关产品或建筑材料没有实际接触经历,对课程内容没有代入感,无法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4)考核方法单一。多采用试卷的传统考核方式,不能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全面评估,同时也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所遇到的问题,更不能及时进行合理的教学反思。针对上述“材料工艺学”课程存在的问题,笔者从多种智慧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向进行了以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三、“材料工艺学”智慧教学新模式设计
根据“材料工艺学”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三方面开展课程改革。教学内容方面,根据各专业的培养方案来设置课堂讲授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多分析实际建筑和设计成品案例。教学方式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借助现代化设备、信息化手段和线上共享平台,通过互联网联合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积极性、学习乐趣和学习动力。教学方法上,摒弃传统灌输式教学,采取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相结合、分组协作学习和线上线下互动学习3种授课方式展开教学。
(一)“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相结合”授课
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其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要通过实际操作来获取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进而提高综合素质[2]。实践性是其主要特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虽然在性质上有较大差异,但并不属于两种相对的教学系统。首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本身就有着密切的内部联系,实践教学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和指导,同时也可以加深理论知识和理论价值的深刻认识,并为理论的创新提供经验[3]。其次,两者均属于学校教学系统的有机构成部分,两个方面任一的缺失都将导致学校整体教育系统的不健全,致使教学质量下降。因此,在授课过程中,理论和实践教学起到相互强化和补充的作用,任一方的衰弱均会导致另一方教学效果的下降。所以,将理论和实践教学相互融合成为了地方大学应用性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在“材料工艺学”的授课过程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交叉融合,通过在课堂上分析石材、陶瓷、木材、玻璃、金属、塑料、无机胶黏材料、新型材料等建筑装饰材料的应用案例,把课堂理论和实践应用相关联;将材料带上课堂,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到材料本身,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交叉;每2周组织学生观察身边产品或建筑的使用材料,并进行课堂分享汇报,提高学生对材料的自我分析和认知能力;通过穿插2—3次课外实践课程,以装饰城、家具卖场和新地标建筑等为例,要求学生在实践环节亲自体会教学环节所涉及的所有装饰材料。此外,依托学校“产—学—研”平台开展校企合作,一方面组织学生参观企业,了解行业发展动向;另一方面给予学生在企业实习机会,锻炼学生实践能力;进而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材料工艺学”理论知识、行业需求和发展,以及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二)“分组协作学习”授课
分组协作学习的本质是使学生通过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学习,且在交谈过程中找到解决难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动脑能力和增强实际操作技能。在授课过程中,分组协作是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一种管理学生的手段。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从而形成较强的凝聚力,进而使学习优势得到更好发挥[4]。针对“材料工艺学”课程,在分组方面,根据学生基础和水平的差异,适当搭配,学生之间互相查漏补缺,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在任务分配方面,让每位组员都能够参与到材料和工艺的专题讨论中,并且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到知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课堂教学结束,向学生公布本学期的“材料与工艺”相关专题,要求学生以典型建筑为例,研究性学习一种或多种建筑装饰材料的应用及特色;此外,鼓励学生组队参与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由教师指导、学生执行实施,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学生通过调研、指定计划、分配任务、设计方案等一系列步骤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锻炼学生团队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在效果评估方面,根据学生的汇报内容、课堂汇报表现、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来进行打分。
(三)“线上线下互动学习”授课
在网络信息化的大环境下,“材料工艺学”课程应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来展现教学内容,如利用网络上的设计实例视频来展示课程理论知识,同时课上就实例视频进行分组讨论,进而构建以教师授课为主体、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体系[5]。针对“材料工艺学”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教学内容缺乏持续性的问题,利用线上教学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更加灵活,同时课程结束后学生还能够继续回顾,从而达到时间的合理利用和课程的持续性目的。随着虚拟现实VR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把VR技术运用到“材料工艺学”课程教学上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6]。VR技术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材料的加工过程、材料的应用情景、产品的外观构造等。同时,VR技术有助于“材料工艺学”课程的线下教学讲授,其在解决教学方法手段单一、落后问题的同时,也促使学生对课程产生兴趣。“材料工艺学”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材料特性、工艺技术及应用特点,单一的线下授课方式很难让学生对材料有直接的感观接触,从而使得学生在设计实践或工作中出现不能因“材”设计的问题。借助VR技术能够将平时接触较少或者无法近距离参观的建筑、工艺品、景观等,以3D形式展现出来,进而让学生对这些建筑、工艺品、景观等有全面了解,并能够掌握其中产品设计的细节。线上线下互动教学过程可分为课前探索、课中指导、课后拓展3个部分。课堂授课前,了解班级学生的个性化特点、知识的储备情况,查找相关材料和工艺的制作视频、流程图、幻灯片、景观或建筑的VR视图等,通过钉钉软件分享课前导学作业和学习资源。学生在课前(线上)观看相关教学视频和图片等资源,从而提升学习乐趣,促使他们自主学习课程基础知识。此外,在平台上课程测试习题,并设立答疑/讨论专区,学生可以在此专区内讨论学习中的难点和重点以及课程建议,同时指导教师也可以及时在专区内帮助学生解惑,并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提醒未完成课前任务的学生。此外,通过收集学生的线上反馈,来制定课堂教学策略,聚焦教学的重难点。课中,点评学生在线遗留的问题,采用集中性讲授的方式,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通过材料工艺应用案例项目教学,引导学生“分组协作学习”,再结合实践学习所获的知识,将所学所想分享至线上讨论学习,有助于同学们随时相互查阅,并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课后,通过线上平台布置思考作业,进一步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并根据作业完成度对学生进行评分。总之,教师根据线上反馈制定线下教学方案,通过线下教学成果整合线上资源内容,使得线上线下优势互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来提升教学质量。
四、“材料工艺学”智慧教学新模式的实施效果
“材料工艺学”课程教学结束后,笔者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课程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借助教育信息化的背景,通过“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相结合”“分组协作学习”和“线上线下互动学习”三种授课方式的结合,加深了学生对于材料和工艺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86.5%的学生表示该课程改革有助于加深对材料的理论理解,82.5%的学生认为提高了学习效率,81.5%的学生认为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81%的学生认为提高了学习兴趣,具体实施效果见下表。此外,以2017级室内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为例,本课程考试的平均分较16级同专业的提升了近6%。
(一)提高了学生理论认识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授课方式,使“材料工艺学”课程更具象,帮助学生充分认识材料实际应用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此外,通过实际案例的讲授和课外现场实地教学,使得学习内容更有代入感,理论知识得到了巩固,学生作业完成率和正确率也均有了大幅提高。
(二)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
同时,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使得“材料工艺学”课程的授课变得更加灵活,解决了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的问题;而且,教师能够实时在线了解学生学习动态,通过跟踪线上的答疑/讨论区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使得学生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三)增强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课堂分组协作讨论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课堂氛围,又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程讨论中,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线上线下互动学习”模式解决了教学内容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低等问题,扩展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时间和空间,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保证了课程学习的持续性。总之,三种授课方式的结合,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学生出现思维疲劳,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能,有助于创新实践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轶,谷士艳,李金洋,刘越洋,薛志.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探讨———以《风能工程》课程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9,3:28.
[2]于恒,张幼琴,王惠丽.浅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J].实验室科学,2006(4):125-126.
[3]肖伟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4):81-84.
[4]叶天赋.分组协作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神州,2017(8):987-988.
[5]曹侃.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为例[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7,34(2):106-109.
关键词:通识教育;通识课程;慕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14-0073-02
一、通识教育是完善高校学生文化素质的根本方法
通识教育其实被理解为两个根本不同的含义,一是指学生在自己的专业知识之外再接触一些其他专业知识的教育,实现对知识面的扩展。另一个指撇开专业知识,给学生以“成人”的教育,让他们在独立思考、价值判断、理流、人的价值上成长为“人”,这样的人被称为“自由之人”。我们现在需要明确的是,通识教育应该是指后一种教育,也就是作为“自由教育”的“人文教育”。
通识教育最根本的教育目标是大学生各学科之间彼此交融,文理渗透,使学理工的学生脑海里装一些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学文的生活中会运用一些科学文化知识,使大学生能够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地运用所学知识,既能为社会进步作贡献,也能够充分享受人生。
二、我国高校通识课程的状况
如果需要实现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那么必然涉及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课程。
例如,复旦大学通识课程教育的目标是站在中国现代化大学教育的开端,在传统人文教育的基础上提倡科学教育,将两者创造性地纳入中国传统“文”与“质”的两种相辅相成的育人目标中,指出人文与科学并重的育人目标就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所以,一边提倡学习科学新知,一边反对盲目推崇科学,尤其反对科学万能论,道德是人文教育的核心,通过设置以古典语言为取向的人文课程,强调国学与西方文化学习并重,以涵养人的德性。
一些高校在实施通识教育时认为实施通识教育就是要多开设一些这类课程,于是,造成高校的课程越开越多。在课程科目的设计上,教师与学生的认识差异比较大,一些学生认为重要的课程,教师却认为不重要,反之亦然。很多大学课程的设置基本上是从学校和教师的角度出发,考虑学生的实际期望较少。因此,学生难免对有些课程不感兴趣,也难免有价值不高的课程混在其中。而在课程评价上,有的大学往往只从选修该课人数的多少及学生最后考试的分数高低来评价课程效果的好坏。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不够合理,阻碍课程的改进和提高。
三、慕课时代的到来对高校教育的影响
“慕课”是“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首字母缩写MOOC)的音译名称。“M”是massive(大规模)的缩写;第二个字母“O”是open(开放)的缩写,以兴趣为导向;第三个字母“O”是online(在线)的缩写,在线学习不受时空限制;第四个字母“C”是course(课程)的缩写。
2012年5月,麻省理工大学和哈佛大学宣布投资EDX,并承诺这将是非营利且开放资源的平台,让其他学校可以降低提供课程的阻碍,而且他们相信在全世界持续使用和检验后会产生最好的平台。在2013年6月这个由斯坦佛大学、加州柏克莱大学、昆士兰大学共同贡献原始码的平台开放给了大众,最基本的平台包含自行控制的学习、线上讨论小组、维基协作、学习评价、线上实验室。慕课是“在线课程”层面上的网络教学形式之一,属于已经发展了十几年的在线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对以往的网络教学有重要借鉴意义。
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我国高校也开始进行慕课建设,如中国大学MOOC平台;清华大学慕课平台,一站式MOOC、支持制课、学习、考试、评分;西安交通大学慕课平台,慕课时代,传统课堂 VS翻转课堂;上海交通大学宣布,将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重庆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共同建设符合中国特色的中文“慕课”平台。
四、应用型本科高校通识课程在慕课背景下的改革研究(1)慕课基本上解决了高校通识课程存在的问题。解决了课程评估中的
质量问题、教师的积极性问题、提升学生学习兴趣问题、知识产权的问题、学分认证的问题等。
(2)慕课通识课程要注重内容的完善及选择。通识必修课严格贯彻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设置思政类、军体类、英语类、人文素养类及创新创业类等七个板块。
通识选修课旨在拓宽学生知识广度与视野,提高学生能力与素质,优化学生知识层次结构。各专业群可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教师教育等五类通识教育课程模块的基础,选择三个以上类别课程模块为专业群限定通识选课模块,也可依据专业群人才培养需求设置素质培养模块;为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跨专业选修其他专业课程置换通识教育选修课学分。
(3)混合教学,线上线下“双互动”。
“混合式教学”不仅带来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内容设计、在教学中所担当的角色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混合式课堂采用每班不超过40人的小班教学模式。上课时间以网上学习为主,课堂中有70%的时间在网上,不明白的问题可以让老师进行指导,面对面地答疑,研讨时间原则上不超过课程总学时的30%。①上课没听明白的,课后还可以观看慕课视频研习;②在课前预习慕课视频后带着问题去听讲授,或者带着问题在课后去回放慕课视频,这样会更高地提高学习效率;③慕课上定期的、多样化的在线训练与自动测试作业,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④作业允许重复提交答卷,成绩取最高分,当成绩不理想还可以再次提交,直到评分满意为止,这样可以强化所学的知识点。这样将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融合,使得“线下”(面授)和“线上”(网络教学)结合得更加完美,实现线上线下“双互动”。
(4)基于慕课的通识课程评价更加完善。慕课课程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及在线学习成绩组成,期末考试形式可采用线下考试或在线考试的方式,例如学生看视频只占成绩的40%,网上作业占20%,期末考试占30%,参与讨论和答疑各占5%。修读慕课课程的学生必须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之一进行身份认证:在线模式,学生先直接在平台选课,平台将修课学生名单反馈给学校审核并认定;线下模式,学生在院系选课,由学校审核后统一提交平台。学生对课程不满意,在课程运行至三分之一前申请退课,退课可以采用在线或线下模式进行,对课程的评价可根据平台提供学生操作的各种活动数据、问卷调查等形式运行。
应用型本科高校通过慕课教学建设,利用在线教育技术及“混合式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提升了地方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理念,为学生创设了一种自知、自由、自主的大学学习和更优质的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关键词】OBE;MOOC;操作系统;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教学改革
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基础教学中最早出现基于学习结果的教育模式(outcomes-basededucation,OBE)[1]。OBE教学理念下,教师需要事先对学生的个人学习能力有明确而清晰的认识,进而个性化设计以成果为导向的教学内容,包括授课内容、指导大纲、评价标准等,强调能力培养和能力训练从而达到预期目标[2]。OBE教育模式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提倡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指针,要求教师更新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3]。作者在操作系统课程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引入OBE教育理念,探讨提高操作系统课程建设的新的有效途径。滨州医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卫生信息化方向)是学校和山东济南浪潮公司合办的校企合作专业,旨在培养在企事业单位、医药卫生机构等领域从事信息资源建设、信息系统设计开发与维护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将OBE思想引入卫生信息化专业学生核心课程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教学模式将以学生为中心,既是课程教学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力保障[4]。
1操作系统课程的专业特点及现状分析
医疗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医院实现信息化服务的日常工作,医疗卫生行业信息管理专业具体的就业岗位主要是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管理岗位,在大型医院的信息中心或计算机中心,为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维护与使用、管理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服务。卫生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从行业信息化建设相关技术技能的学习、从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出发,旨在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更加符合市场需要的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懂得医学基础知识、掌握管理学核心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操作系统是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课,课程特点是内容复杂,知识点多并与实践联系紧密,是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计算机类课程[5]。传统的操作系统课程教学中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理论讲解与实验相结合,并以主流操作系统Windows或Linux操作系统为实例,探讨有关进程管理、CPU管理、内存、文件、设备管理等各类基本概念以及相关的调度、分配等基本算法,特别是一系列经典的算法,包括进程间通信的哲学家就餐问题、生产者和消费者问题[6]。作者在多年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重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很难将学到的理论应用到具体的系统实践中。课堂教学活动主要以PPT、教材、作业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载体,方式较单一。学生在完成后,虽然对相关概念和算法能够较好地掌握,但却难以将所学内容进一步提升为操作系统的设计和分析应用,人才的实际技能培养方式急需改进。
2基于OBE的操作系统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
随着卫生信息化的推进,医疗卫生行业对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缺口逐渐增大,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开设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相关院校根据社会和市场需要进行教学改革,从而培养出更多适应医疗行业发展的专业人才。为适应时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作者对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了系统梳理和优化,采用混合式教学法和OBE理念对课程进行了全方位的教学改革。教学实践表明,混合式教学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教学要求,有利于教育模式创新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将中国大学MOOC引入操作系统课程教学,使用慕课堂学习平台辅助教学,授课视频、授课PPT、电子教材和课程拓展资料相辅相成,培养学生养成课下提前观看视频学习的习惯,并在同学与教师帮助与指导下解决问题,以此提髙学生学习效率。授课过程中通过讲解重点难点等内容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推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不断创新。教学过程中通过学习统计,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优化课程内容,更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7]。MOOC平台的课程学情统计见(图1)。MOOC在对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进行培养的同时,还增强了学生学习互动性。
2.1基于OBE及混合教学模式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
在OBE教育理念下,课程采用以线上课堂为辅助的混合式新型课堂模式,重视学生学习效果,不断优化授课主题。在第一章概论中,对操作系统的功能理解,可以结合学生日常碰到的常见有关操作系统应用方面的问题,比如说如何安装操作系统?操作系统启动过程中扮演了一个什么角色?分别从Windows和Linux系统出发,结合BIOS设置这一实验项目,使学生对操作系统的功能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也调动了大家对操作系统学习的积极性。进程的同步与互斥是对操作系统内涵的理解至关重要。在应用多道程序设计思想的现代常用操作系统如Windows、Linux系统中,如何管理多道程序设计?各进程怎么才能有序向前推进?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虚拟机搭建Ubuntu或Centos环境来分析相关进程的执行过程[8]。通过融合线上、线下教学安排,布置课前预习作业、进行在线检测、布置课后习题等,促进学生积极主动使用课程学习平台、开展课外自主移动式学习形式。教师将信息化手段融入课堂教学,进一步活跃课堂气氛,保障课堂效果。通过探索线上教学与传统课堂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群签到、随机提问、随机点名等信息化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2实验教学改革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需具备医学、计算机应用能力、管理学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系统分析和设计能力。因此课程具备实践性强的特点,这也决定了实践环节在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在实践课中设计一些与学生日常应用操作系统相关的实验,促进学生思考、不断去探索系统功能的实现原理,不断提高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例如,要求学生在Windows环境下,编写一个算命大师的批处理程序,命名为算命大师.bat,程序运行后,输入:出生年月日,系统输出属相和星座,例如:你属猪,狮子座。或者编写一个累计求和的批处理程序,从中熟悉Windows、Linux系统的常用命令。Linux的进程管理实验中,采用GCC编译器,在Ubuntu或Centos环境调用Fork函数,实现进程的进程创建及撤销、进程同步、进程通信等功能。将设计Shell程序引入实验环节,编程完成系统的自动维护,例如电脑关机与重启、删除垃圾文件等功能的实现,熟悉Shell程序设计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系统编程能力的提高。
2.3混合式教学评价方式改革
针对课程自身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学习过程要结合有效评价,因此在考核时需要考虑多方位因素,比如观察程序的编程运行过程,要求学生提供相应的运行结果来加以考核,从而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改进评价机制,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将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结合。过程性考核包括平时课上表现(包括出勤率、积极主动回答问题的学习态度和提问情况)、平时实验考核、阶段测试、课程设计。平时实验、阶段性测试和课程设计考核,全面考核基本理论理解与运用、动手实践操作能力、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等。终结性考核考试形式采用闭卷考试形式,试题类型有单选题、多选题、综合题、应用题。考试课最终成绩的计算方法如下:总成绩以百分制记分,课程最终成绩=(平时课堂表现×30%+阶段测试×30%+平时实验成绩×20%+课程设计×20%)×50%+终结性闭卷考试成绩×50%。
2.4基于OBE混合式教学改革成效
通过将MOOC、微课堂等现代信息化手段加入课程教学,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和设计系统的能力,提升教学效果。目前,大数据、“互联网+”等不断发展更新,学生可以从丰富的网上资源中筛选有用、有效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信息化技术中,吸收、整合、处理相关专业的案例,教会学生解决专业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方式方法。
3结语
【关键词】MOOCs SPOC 微信公众教学平台 大学理论课程课堂教学改革
一、问题的提出
教学质量是大学教育教学的生命线。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和网络快速普及,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几乎成为每一位当代大学生的标配,网络已经成为每位大学生每天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网络的发展对传统大学理论课堂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是课堂上冲击正常教学秩序。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游戏的现象非常普遍,很多学校采取了多种措施加以制止,如要求学生课上将手机关机,将手机统一交到课堂前面等,但收效甚微。二是在课下,手机几乎占据了学生大部分时间。在校园里、教学楼里、食堂里,一手拿着充电宝一手拿着手机的学生随处可见;更有甚者,有的学生终日沉迷于网络难以自拔,最终导致学业荒废而不能毕业。总而言之,大学生被互联网带离大学理论课堂的现象已经成为大学校园的常态,课堂教学效果出现滑坡。
大学生注意力为什么会脱x大学课堂教学呢?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在互联网等新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理论课堂教学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忽视或者拒绝接受新的教学技术,致使传统大学课堂教学暴露出与现代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局限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实践性差。一般来说,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的知识,理解就会更加深刻,更有利于培养创新素质和能力。但是,目前大多数理论课程包含很多抽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如果找不到形象的案例,学生就不能亲自操作实践,因此容易导致课堂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对相应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产生困难,从而就会影响教学效果。这种情况是比较常见的。互联网则更注重使用者的参与程度。
第二,趣味性差。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是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和钻研的主要动力,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特长。但是,大学理论课程中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内容本身就比较枯燥乏味,如果教师的课堂教学手段单一,缺少变化,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有效地开展师生互动,使得课堂教学成为教师的“独角戏”。互联网则更注重激发使用者的兴趣。
第三,自主性差。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集思广益,让学生自行构思学习方案,开展小组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而传统理论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主体地位,整个课堂上只有教师一个人在“表演”,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缺少参与;学生之间缺少观点的碰撞,思维被禁锢了。互联网则赋予使用者较大的自主发挥空间。
第四,开放性差。开放的教学资源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传统理论课堂教学属于封闭式教学,学校为了保持本校的教学模式和特点,较少引入其他院校相关的教学资源。这对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是非常不利的。互联网对使用者没有时间、空间和规模的限制,是开放的。
二、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型大学理论课堂教学方式比较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互联网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在不断创新,涌现出了许多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范式。根据互联网技术与大学课堂教学结合的程度和方式划分,这些新的教学方式分别为MOOC、SPOC和微信移动课堂教学模式。
(一)MOOCs
MOOCs译作“慕课”,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缩写,其中文意思为“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它是依托互联网平台,将课程视频、课程数据采集与分析集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社交功能的知识传递平台。2012年被称为“MOOCs元年”。从此,MOOCs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发展。Udacity,Coursera,edX等多个MOOCs平台被美国顶尖级大学及其教授创建出来;随后,欧洲远程教育大学联盟牵头在欧盟的11个国家发起“泛欧MOOC计划”;在中国,清华大学了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平台――“学堂在线”,向全球提供中文在线课程。MOOCs受到世界各国高校的重视,说明MOOCs代表一种新型的教学范式。
MOOCs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首先,开放式在线学习是促进MOOCs快速发展的前提。开放式在线学习最大限度地强调了人类应该共同创造并免费共享知识,同时也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们学习的愿望。
其次,学习者规模上无限制是推动MOOCs快速发展的外部动力。在MOOCs平台上,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学习者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进行学习,在人数上没有限制,甚至各个MOOCs平台都希望在自己的平台上注册学习的人数越多越好。
再次,优质的微课资源是MOOCs平台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各个MOOCs平台纷纷以各领域的权威专家为核心,组建专业团队,将专家的授课制作成5~15分钟的视频微课,放在平台供学习者学习,直接接受最前沿、最权威的讲解。事实说明,权威专家的视频微课成功吸引着大量学习者参与其中。
当然,MOOCs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真正完成学习任务者的人数太少。由于MOOCs开放式学习对学习者的知识基础没有限制,所以尽管MOOCs平台上成功注册的学习者人数众多,但是其中绝大多数的学习者知识基础较差,致使能够完成课程学习的人数非常少。此外,建设和维护MOOCs平台的成本非常高,创建和维护MOOCs平台,需要支付教师薪酬、课程制作和平台使用等高昂费用,对学生实行免费开放教育,使得大学也难以为继MOOCs的长期稳定运行等。
(二)SPOC
为了克服MOOCs的局限性,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圣何塞州立大学、邦克山社区学院、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等高校纷纷利用SPOC改革MOOCs教学模式。
SPOC是英文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的缩写,其中文意思为“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它是实现MOOCs与传统教学实地衔接的发展,是针对小规模特定人群实施基于MOOCs资源改变高等教育现状的一种解决方案。它大致有以下两类:
首先,针对大学校园课堂,将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结合在一起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也就是,以MOOCs的讲座视频(或同时采用其在线评价等功能)为基础,实施翻转课堂教学。其基本做法是:教师根据自己的偏好和学生的需求,把MOOCs视频材料作为课下作业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下自主学习;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与学生一起处理作业或其他任务,回答学生的问题,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并具体解决那些还没有被消化的知识点。这种方式也被称为线上线下(O2O)混合教学模式。
其次,针对纯粹在线学习的学习者,SPOC课程设置学习者的申请条件,并设定参加学习的人数规模。SPOC课程要求在线学习者必须保证一定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强度,应参与在线讨论,并完成规定的作业和考试等任务,通过者将获得课程完成证书;否则,只能以旁听生的身份学习相应在线课程。
SPOC创新了课堂教学模式,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热情和课堂活力,让教师更多地回归到课堂上,在小型在线课程上,教师成为真正的课堂主导者。对学生来说,SPOC增强了他们学习的目的性,使他们能够获得更完整、更深入的学习体验,显著地提高了他们课程的完成率。
(三)微信公众移动教学模式
微信是移动互联网技术与微信软件、微信公众平台相结合形成的具有交互功能的社交新方式。微信支持Android、IOS、Windows、Black Berry等操作系统手机,基于微信的平台无须再针对不同的移动终端单独开发客户端程序,降低了开发难度。
通过微信与学习空间的底层对接,学习者在微信中打开学习平台,即可完成身份识别及登录,无须输入用户名、密码,缩短了接入时间,符合碎片化学习的快速接入需求。微信直接向学生提供学习资源,使得学生无须额外安装软件,无须学习新软件的使用方法。这些都是高等院校教师将微信平台建设成为向学生提供学习资源新型教学平台的重要优势。
目前关于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微课应用最为广泛的是语言学习类的公众平台,如“follow me app”公众平台就是通过美剧让学习者进行英语的学习。其次为学科教学类的公众平台,如面向小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公众平台。另外,公众平台的微型移动课程还应用在其他领域的培训中,如音乐、金融知识、公务员辅导、职场技能等。
现在微信在大学生群体中已基本普及,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可能由于技术、制度等方面的原因,鲜有高等院校将微信公众平台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相结合。
三、结论
科学技术快速进入并改变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展趋势。技术对教育的最大作用应该是让学生沉浸于一种技术中介的环境,利用技术却感觉不到技术的存在,从而专注于“学习”而非“技术”本身。虽然目前我们不能确切地知道MOOCs教学模式能否全面取代大学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但是从各国的教学实践可以看出,互联网技术在大学理论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肯定会越来越广。也就是说,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对于大学理论课程教学,首先,任课教师和大学应重新认识互联网普及给课堂教学带来的新机遇,把互联网技术作为课堂教学内涵挖掘和外延拓展的新手段,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求知欲。其次,针对大学理论课程教学特点,利用MOOCs平台的数字教学资源优势、SPOC平台适合小规模学生教学功能、适当发挥微信公众平台学生普遍使用的特点,构建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教学机制,保证理论课程教学的实践性、趣味性、自主性和开放性,真正将大学理论课程教学的课堂内外结合在一起。再次,大学教学要改革“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使任课教师真正转变为课程教学的组织者,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贺斌.慕课:本质、现状及其展望[J].江苏教育研究,2014(01):3-7.
[2]张文锦.课内外一体化,构建创新教育新平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10):9-12,17.
[3]王朋娇.现代信息技术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2.
[4]康叶钦.在线教育的“后MOOC时代”――SPOC解析[J].清A大学教育研究,2014,35(01):85-93.
[5]刘淼,李彦蓉.翻转课堂在工科专业课中的教学研究[J].中国职工教育,2014(24):198-199.
[6]孟凡丽,陈琳.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学习空间构建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10):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