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树立科学的儿童观范文

如何树立科学的儿童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树立科学的儿童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如何树立科学的儿童观

第1篇:如何树立科学的儿童观范文

一、 21世纪幼儿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1.现代化的教育观。所谓现代化的幼儿教育观念就是现代人们对幼儿教育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涉及幼儿教育的价值观、目的观、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等观念。幼儿教师应帮助儿童关心社会、国家的经济和生态利益,关心全球的生活条件,关心他人,关心家庭、朋友和同伴,关心其他物种(包括动物和植物),关心真理、知识、学习,关心自己和自己的身心健康。幼儿教师只有用现代化的教育观念指导教育实践活动,才能实现二十一世纪的教育目标。

2.科学的儿童观。二十一世纪的幼儿教师必须树立科学的儿童观。科学的儿童观主要应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儿童是一个社会的人,他们具有一切基本的人权。(2)儿童是正在发展的人。(3)儿童是独立的人,应有主动活动、自由活动和充分活动的机会和权利。(4)儿童是完整的人,除了健全的身体外,还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必须高度重视其在身体、认识、品德、情感、个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教师只有科学地认识儿童,才能正确对待儿童,才能使儿童得到健康成长。

3.发展的眼光和未来意识。幼儿教育的对象是未来世界的主人,幼儿教师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培养人才,要用未来社会的标准来培养今天的孩子,应该具有强烈的未来意识,因此前瞻性的战略目光对二十一世纪的幼儿教师来说尤为重要。未来意识主要包括环境意识、竞争意识、国际意识、全球意识等。

4.娴熟的教育技能。在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幼儿教师能歌善舞却缺乏应有的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技能,在幼儿师资培训过程中往往也是忽视了有关教育技能的培养。而教育技能对于一个幼儿教师来说更为重要。新世纪的幼儿教师应充分重视教育技能问题,并通过各种途径加以提高。教育技能主要包括观察了解幼儿、创设幼儿园环境、组织教育活动、与幼儿和家长的沟通等技能。

5.健全的人格特征。教育家乌申斯基强调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可见,教师的人格作用不容忽视,尤其是幼儿,他们正处在个性形成时期,可塑性最大,模仿性最强,而且教师在他们心目中具有相当高的威信,幼儿教师的人格对幼儿的作用尤为重要、尤其明显。

二、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幼师学生进行幼儿教师素质的培养

1.加强理论学习,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幼儿教师战斗在幼教一线,他们是教育理念的直接践行者,所以,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教育理念的培养尤为重要。对德州市100多所幼儿园的抽样调查中显示,有半数以上的幼儿园缺乏先进的科学的教育理念,仍徘徊在八十年代的水平上。这也是造成部分地区幼儿教育落后的根本原因之一。只有具有了现代教育观念的教师,才会实施现代的教育。所以在教学中应让学生通过对中外教育理念演变的了解,对先进教育理念的关注,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现代化的教育观和科学的儿童观。

2.创设宽松、公平、多元化的环境,帮助幼师学生建立积极健康的心态。加德纳认为:“人类所有的智力活动都是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中展现的。”个体智力的发展受到环境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教育条件的极大影响,甚至因环境和教育条件的不同而表现出差异。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点是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公平和多元化的文化环境,使之形成健康向上的积极心态。

3.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反思幼师的教育教学,不难发现,在培养学生个体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滞后于形势的发展,以致于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缺乏将教育教学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因此,幼师教育教学的内容应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之掌握创造性地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2篇:如何树立科学的儿童观范文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引领学生以科学的眼光观察社会和生活,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比传授科学知识更重要,对学生今后科学思想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要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放在首位,处理好传授科学知识与培养科学素养之间的关系。结合教学实际,对传授科学知识和培养科学素质关系进行了思考,特总结如下:

一、从生活实际出发认识科学,树立科学意识。

小学科学从学生熟知的生活现象入手,引导学生认识自身成长和身边的科学现象。这符合小学生的认知习惯和学习特点,教师也要结合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从自己熟悉的事物或现象来认识科学。比如,从家中的电器、手机、人体秤、无线网络、有线电视等入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其中的神奇之处,初步感受科学带来的愉悦和便利,同时激发学生对科学的认识和探究兴趣。

同时,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和周围人,观察自己和周围人的异同,观察不同年龄人群的外貌特征,并通过测量、称重、对比等方式认识人与人之间的相同与不同,引领学生认识:人也是科学学习的一部分。

鼓励学生观察自己生活的社区、街道、公园和校园的各种植物,以及生活在其中的各种小昆虫、小动物以及鸟类等。让学生初步懂得植物有多种多样,且高低、外形各异;各种动物的体型、生活习性也千差万别;各种鸟的外形和叫声也各不相同。

让学生通过这些观察认识,逐渐树立起“科学知识覆盖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意识,学会以科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认识生活、思考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初步树立起科学意识,懂得主动去思考自己所接触事物中所蕴含的科学知识或者科学道理。比如,学生在上学的路上看到汽车与自行车的行驶状况,就会思考:为什么汽车比自行车跑得快?仅靠两个轮子自行车不能“站”起来,为什么人骑上会不倒呢?等。当学生懂得对司空见惯的现象提出疑问时,学生的科学意识已经初步树立起来了。

二、鼓励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探究科学原理。

科学教学的本质不在于我们向学生传授了多少科学知识,而在于我们让学生学到了哪些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因此,教师要将鼓励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进行科学探究,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获得“一根点石成金”的手指头,可以主动、积极去进行科学探究。比如,在学习《水与生命》内容时,教师不按照课本编排的内容讲解,而是引导学生去观察、测量、记录生活中人、动物、植物与水的关系,并整理出科学的数据。当学生通过观察明白人、动物、植物的生存都离不开水时,学生真切感受到“水是生命之源”这句话的科学含义,比教师的讲解的感受和体会要深刻的多。

在学习那些具有探究意义的科学原理时,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去感受科学现象,思考科学原理。比如,在学习“沉与浮”时,教师让学生对身边事物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进行试验,通过直观现象来认识沉浮现象,激发学生对其成因的思考。并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实践操作经验来改变事物的形状或条件来改变其在水中的沉浮状况。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需要反复试验、不断思考、不断改变条件并再次试验,直到到达自己预期效果为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手、眼、脑并用,操作、观察促进思考,思维反过来提升操作,在互相作用、互相辅助中得到发展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得到了同步发展,尤其是学生对科学的探究能力得到快速提高,为学生今后的科学探究活动奠定基础。

三、引导学生将所学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学以致用是科学学习的最终目的,也是学生体验科学学习成就感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要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一方面促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另一方面也能促进学生得到延伸和发展。比如,在学习了“热胀冷缩”、“除水垢”等科学知识后,引导学生将相关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当圆珠笔或者水杯上的橡胶套圈脱落后,如何能利用热胀冷缩原理将其成功套上去;踩瘪的塑料物品通过热水浸泡让其恢复原状;利用先将水壶烧干,然后加冷水的方式除去水垢;通过放几汤匙食用醋来除掉水垢等。很多科学知识在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让学生“学中用”、“用中学”,促使科学成为改变学生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指南。比如,夏季炎热的天气中,学生能够自然想到:自行车胎不能打气太胀,否则容易爆胎;在庭院中拉晾衣绳,如果是夏季要想到将其拉松些,留出冬季缩的长度;如果是冬季,则要拉紧些,防止夏季变得更松,

这种学以致用的学习习惯,是学生科思想得到渗透、科学素养不断提高的具体表现,也是学生科学学习所追求的最终目标。

四、帮助学生树立甄别意识,辩证看待科学成果。

科学教材中,有很多介绍现代科学对人来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内容,比如“洗衣粉对水域的污染”,介绍了科学的发展进步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带来了危害。这些内容在向学生渗透“科学是把双刃剑”的辩证思想,极具现实意义。教师要以此种内容为契机,帮助学生树立甄别意识,对人类的科学成果进行辨证地看待,既要看到其为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也要看到其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并思考如何趋利避害,如何去做到危害最小化。

这种科学意识的树立,能促进学生对科学的正确认识,以更理性的眼光去看待科学,冷静地思考如何利用科学更好地服务人类。

第3篇:如何树立科学的儿童观范文

一、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主要表现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是指幼儿园教育不遵循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在教学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常规管理、教育评价等方面向小学阶段的教育标准看齐,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教学目标上以掌握知识为唯一目标,忽视儿童能力的提升和习惯的养成

幼儿园教学目标都应以发展幼儿的技能、能力、情感、态度等为目的,不能以灌输知识作为幼儿园教育唯一目标。但当前有很多幼儿园教育存在明显的单一化、片面化的倾向,把学习文化知识作为幼儿园主要教学目标。他们不重视培养儿童的综合素质,完全忽视了幼儿园教育的重点――能力的提升和习惯的养成。

(二)教育内容以小学低年级课程内容为主,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要求相去甚远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的教学内容是广泛的、启蒙性的,按照幼儿学习活动的范畴,可以划分为健康、社会、语言、科学、艺术等五个方面。但是,许多幼儿园不遵守这个要求,分科学习小学阶段内容,开设写字、拼音、数学、英语等课程,教授奥数、珠心算等孩子很难理解的课程,统一使用只有通篇文字没有图片的教材和教辅资料,完全违背了儿童认知规律。

(三)在教学方法上重视知识讲授,轻视幼儿自主学习,缺乏游戏性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在教学方法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们将幼儿园教学课堂化,以教师讲授代替幼儿活动与游戏。幼儿园应开展游戏、观察、散步、娱乐、体育、劳动等活动,而不是总像小学生似的上课。教师应该用集体、小组和个别活动相结合的方式组织一日活动,而不是以一成不变的集体活动模式为主。

(四)幼儿园常规管理不遵守幼儿园相关规范要求,机械照搬小学标准

教师将小学生的行为规范搬到幼儿园来,往孩子身上生搬硬套。要求儿童像小学生那样遵守纪律,凡事规规矩矩,多学习少玩耍,认为孩子游戏等于浪费时间。不执行幼儿园一日活动流程,依照小学作息时间,按小学课表上课。要求幼儿对老师绝对服从,不准顶嘴,不准辩解,如果孩子犯一点错就大声训斥。上课要求认真听讲,不准开小差,老师经常以提问来检测孩子是否认真学习。上课不准做小动作,不可以说话,坐姿必须端正,回答问题得先举手,完全按小学的标准来管理幼儿。

(五)在教育评价上只重结果、不重过程

把孩子掌握多少知识与技能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实质就是重视结果、轻视过程。这种评价体系之下,老师不关心孩子如何学习,不知道孩子是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学习,也不清楚孩子发现探索时的乐趣、碰到困难时的迷茫和各种尝试活动中的期待,当然就不可能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完全忽视了孩子的个性差异。在这种评价标准之下,必然会制约孩子创造的热情,泯灭儿童活泼的天性。

二、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对幼儿的危害

(一)扼杀儿童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

人的所有活动都是由动机推动的,而动机是由需要引起的。超前的小学化幼儿园教育使幼儿不堪重负,这种讲授式教学扼杀了幼儿的天性,不利于幼儿学习兴趣的培养,增加了幼儿的学习负担。学龄前儿童如果长期处于这种机械的读、写、背的学习状态中,成天在紧张与焦虑中度过,容易对入园和上学产生焦虑或厌烦情绪,抑制了他们对外界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并削弱了他们探索外界事物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扼杀了幼儿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

(二)不利于儿童良好意志品质的养成

意志是指一个人自觉确定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以达到目的的心理过程。一般来说,意志坚强的孩子,学习的自觉性较强,并能克服困难,坚持自己的学习,最终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相反,意志薄弱的孩子,往往会影响学习成绩的提高。培养孩子的意志,应该从具体的事情开始,教师布置给孩子的任务一定要明确,并且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然后指导孩子按照原定的目的和计划,一步一步地完成任务,对任务完成得好的幼儿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对他们的意志行为不断进行强化,使其慢慢形成意志的自觉性。而小学化的幼儿园教育给孩子的任务往往都是孩子力所不能及的,幼儿很少能体验到完成任务的快乐,久而久之,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三)影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也就是儿童的心理成熟过程,儿童的社会性是在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孩子进入幼儿园,应该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和师生关系,这些关系都需要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不断建立。孩子为了在老师、小朋友中保持良好的关系,就必须学会某些必要的品质,在心理上体会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进而主动适应社会。幼儿园教育小学化,过多的课程式教学,使多种多样的自主游戏活动缺失,进而造成幼儿不能从广泛的交往活动中体验他人的情感、意识和价值观等等,进入社会和学校后,孩子不知道与人交往的方法,从而形成孤僻、依赖、抑郁的性格,甚至产生较严重的社会行为问题。

三、杜绝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策略和建议

(一)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对办园者的培训和指导,让办园者树立科学的办园思想

当前,学前教育领域正呈多元化发展态势,政府大力投资兴建公办幼儿园,民办学前教育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一些民办幼儿园特别是基层民办园,为了吸引生源、迎合家长意愿,无视幼儿发展规律,引进大量小学化的教育内容,危害幼儿的健康和发展。而我国学前教育目前的现状是大部分幼儿园还是民办性质的,所以这种危害幼儿健康发展的影响是相当广泛的。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幼儿园办园者的培训和指导,让每一个幼儿园领导者都有科学办园的指导思想,坚持走科学发展的办园路线。

(二)幼儿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首先,幼儿教师应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儿童都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对周围的世界非常感兴趣,他们总有提不完的问题和问不完的为什么,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努力学习,储备丰富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其次,幼儿教师应有系统的教育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幼儿教育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社会实践和教育工程,教师承担的任务具有多面性,影响儿童成长的因素具有多样性,而教育本身又具有复杂性。所以,幼儿教师应该认真掌握系统的幼儿教育专业知识,懂得幼儿教育规律,熟悉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教学艺术。另外,新时代的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以下能力:学习能力、组织能力、敏锐的洞察力、创新思维等;幼儿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起到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旁观者、管理者的作用。

第4篇:如何树立科学的儿童观范文

有关资料表明,一些西方国家的孩子普遍从6个月时开始“阅读”,4岁进入大量阅读,逐步过渡到独立阅读。我们国家的孩子普遍是8岁进入独立阅读。

心理研究表明人有80%-90%的信息从视觉获得,人在新生儿期已具备通过视觉学习获取信息的条件。美国心理学家推孟发现:有42%的天才男童46%的天才女童是在5岁前开始阅读的。美国最新的研究资料表明,人的阅读能力是在3-8岁形成的。人的阅读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层面,即阅读技巧的学习和通过阅读获取信息方法的学习。一般来说,8岁以前儿童重点要学习阅读技巧。8岁以后重点学习如何通过阅读获取信息,即用阅读来学习。

人生早期是阅读能力获得的关键期。如果在婴幼儿期不及时启蒙阅读意识,激发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孩子入学后会有学习适应上的困难,如不会拇指和食指配合逐页翻书,缺乏阅读兴趣,阅读理解能力差等,严重者会导致阅读障碍的发生。因此说“早期阅读是终身教育的基础,是基础教育的灵魂”。重视早期阅读教育不仅是家长和教师的责任,也是整个社会的责任。

二、解析早期阅读

西方国家一般认为阅读是人的基本学习能力,从0岁时,就应该逐步渗透阅读教育,培养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至关重要。他们采用的主要是亲子分享阅读、多元阅读的方式,重点让孩子体会读书带来的快乐,获得丰富的阅读经验,帮助他们在大脑中积累大量理解图书内容所需的内部“图式”。在我国“先识字后阅读”的观念根深蒂固,导致在个体成长历程中,阅读活动启动时间偏晚。尽管近几年已有很多人认识到及早对孩子进行阅读教育的价值,但是大多数的人仍然只是重视早期识字教育。这种教育理念会带来只重视识字量,而忽视孩子阅读过程中积极情绪的体验、多种阅读经验的积累,这很可能酿成孩子疏远图书的后果。

(一)早期阅读的科学定义

早期阅读是指“婴幼儿凭借色彩、图像、成人的语言以及文字来理解以图画为主的婴幼儿读物的所有活动”。由此分析早期阅读,首先,它具有广泛的内容:色彩、图像、符号、文字等等主要由视觉参与的一切感知活动;其次,它具有多元的参与途径:视、听、触、肤、嗅、动等多种感觉通道的参与丰富早期的阅读经验;再次,它具有分享的活动特点:获得成人、同伴的帮助,分享阅读带给彼此的愉快情绪体验,积累有益的阅读经验等。最后,它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因此,早期阅读不等于早期识字,也不等于早期诵读。

(二)早期阅读教育的开始时间

既然0-8岁是阅读能力获得的关键期,那么从何时开始对孩子实施早期阅读教育?一般来讲,新生儿已经具备良好的视觉能力,他们喜欢看简单明了、清晰鲜艳的图形。5-6个月的婴儿对待书就像对待其他东西一样,会把书放在嘴里咬,用手去拍、推、撕。9个月以后,婴儿对书的兴趣使他们想去翻动书页,但往往一把抓起好几页,他们常常倒拿着书喃喃自语,这些都是孩子对阅读的早期探索活动。1岁以后,孩子的口语与认知能力快速发展,为早期阅读的学习提供了条件。14个月的孩子开始看图指物,1岁4个月-7个月时,孩子已能大量说出图中物的名称。2岁到了“命名期”,常常主动询问“这是什么?”的问题。由此可见,早期阅读的起始时间以9个月到1岁为直。

(三)科学的早期阅读教育理念

引导儿童早期阅读活动,成人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若把儿童早期阅读能力发展比做一棵大树,树根应该是阅读动机、兴趣、习惯的激发;树干与主枝应该是阅读技能、策略的早期预备教育:树的花和果应该是儿童听、说、读、写等语言能力的全面提高;树的叶和冠应该是开启智慧,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第5篇:如何树立科学的儿童观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 小学化 防止

近年来,随着应试教育的深入发展,为了迎合家长和市场的需求,很多幼儿园将小学办学理念、管理模式渗透或运用于幼儿教育实践中,使之常规化、教学化、普遍化和趋势化。这种“拔苗助长”型的教育管理模式,严重危害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幼儿的成长及为不利。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纲要》要求和本人从事幼儿教育的调查与研究,现就如何防止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谈谈自己的一些观点。

一、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成因及具体体现

家长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思想焦虑。有部分幼儿园,特别是民办幼儿园,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迎合家长对孩子发展的需求,无论从办学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注重知识的传授。很多大班或学前班只重视周期性短、能突显孩子的外显行为,而轻视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个性、兴趣、智力潜能等方面的培养。

二、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对幼儿的危害

1.不利于幼儿未来的学习。许多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让幼儿过早学习不适合其年龄阶段应该学习的内容,学会了拼音、简单的算术、识字和写字,而忽视了幼儿游戏活动的时间,幼儿大多数时间在教室里听课学习,户外活动时间极少,超出了幼儿身心发展的水平,违背了幼儿的认知规律。游戏才是幼儿最好的学习方式,应该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以幼儿的发展为根本。

2.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日本大阪教育大学和筑波大学的专家们曾经对中国和日本3~7岁的儿童做了一个实验,发现中国的孩子在辩数的概念、分类、时间和序列等能力方面比日本的小孩更突出,而日本的孩子在运动、组合、容积和空间转换等方面比中国的小孩更优秀,这就说明了我们只重视左脑的开发而忽视了右脑的开发,影响了幼儿左右脑的均衡发展。《指南》明确指出,要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描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这就要求幼儿要全面发展。

三、防止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思考和建议

1.幼儿园要遵循幼儿教育规律。《纲要》指出,要“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纲要》还强调指出“尤其要避免只重视知识和技能,忽略情感、社会性和实际能力的倾向。”教育学家卢梭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这段话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教育幼儿不能拔苗助长,要顺应幼儿发展的自然规律。遵循幼儿规律成长的马拉松长跑,才是成功的教育,是不是输在“起跑线”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赢在终点。

2.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家长的错误认识是造成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直接因素。所以幼儿教师要多与家长沟通交流,相互了解幼儿在家在园的表现,对家长在教育幼儿方面的困惑,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耐心为他们解答,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工作,取得家长的配合,让家长建立符合时代需要的科学的、现代化的幼儿观,让家长重视对儿童良好身体素质的培养。在家长会上,共同学习了解《纲要》和《指南》要求,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提供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来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幼教态度。

3.正确做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幼儿教育是入学前的准备教育,搞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能使幼儿较快、较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工作主要是入学准备工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整个幼儿园教育过程中促使幼儿在体、智、德、美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二是对大班幼儿做好有针对性的、专门的教育工作,即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良好学习品质和学习能力培养,入学意识教育。通过开展《走进小学》主题活动,让幼儿亲自走进小学校园,感受小学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生活,参加小学的升旗仪式,在课堂上与一年级的哥哥姐姐一起上课,这些都为幼儿入学做好了准备。幼儿教师要及时和小学老师进行沟通,了解小学的教学内容,并根据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来有效地接近小学的教学模式,在具体操作上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探讨和思考。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是幼教工作者一直在探讨的一个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幼儿教师不断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把理论知识运用于我们的实践工作中,帮助幼儿顺利完成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

第6篇:如何树立科学的儿童观范文

关键词:

伴随着《小学科学教育课程国家标准的修订稿》的新鲜出炉,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性质由“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提升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可以说科学教育已经成为儿童成长经历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那么反观我们的科学教学,对于儿童,我们真正了解了多少?对于每一个阶段的儿童特性,了解了多少?我们更多是站在成人的立场上去看待儿童,因而以儿童的立场来理解科学,显得尤为重要了,理解儿童,理解儿童眼中的“科学”。那么科学教育的核心价值,即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就水道渠成了。

   以亲近儿童的态度审视科学教育

儿童眼中的“科学”是什么?当我们蹲下来,倾听一下儿童的心声,可能会有新的发现。在对南京市力学小学三至六年级的学生调研中,孩子们是这样回答的。

三年级中,有一些孩子会认为科学就科学知识,科学就是神秘,科学很有趣;四年级中,有一些孩子会认为科学是一种探究,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是能使生活更美好;五年级中,有一些孩子会认为科学是一种方法,科学能帮我们改造物体;六年级中,有一些孩子会认为科学是一个系统,推进人类文明,还有一些孩子会认为科学在大自然中无处不在,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看上去很难,离我们很遥远,但其实有很多都在我们身边。

这些儿童的语言或许看起来很稚嫩,但却是真实的,是符合儿童的发展规律的,透过表象看本质,孩子们在科学课中收获的不仅仅是科学知识,而应是对科学本质的不断深入的理解,正如美国科学教育标准特别强调“科学学习,是让学生去做,而不是把做好的东西给他。”每一位科学教师在教学之前,心中是否装着儿童,是否听一听儿童的话语,对科学教育是大有裨益的。

    以亲近儿童的方式引导科学探究

诚然,在了解了儿童的想法之后,那如何学科学?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重要课题。以往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儿童更喜欢探究式科学学习,那么如何去探究学习?这是每一位从事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师所要思考的。正如美国当代科学教育家施瓦布(J.J.Schwab)认为:“探究学习是儿童通过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

那么,儿童的探究是要在教师引导、组织和支持下进行。教师在探究过程中起到的是一个引领者、陪伴者甚至是跟随者的角色。当儿童在进行科学探究,遇到困难时,教师要适当的点拨;当儿童在进行科学探究,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时,教师应成为他们的第一倾听者,学会分享,学会交流;当儿童在进行科学探究,有了自己的发现时,教师应抱有赞许和鼓励的眼光。一旦教师选择以亲近儿童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时,学生们就会把老师作为他们学习的伙伴,这样他们会更乐意去主动参与,主动去获取知识,逐步建立起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当学生在科学探究中获得的科学知识,是鲜活的。

    以亲近儿童的姿态理解科学本质

当教师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展开科学探究之后,我们就要了解学生究竟懂了没有。而衡量学生是否掌握了科学知识的标准,不是学生是否把它记住了,而是学生是否理解它了。

儿童有儿童的理解,这是我们每一个成人所不能代替的。我们认为儿童对科学真正的理解有两个方面:一是对科学知识的表层理解更加深入,即对以书面语言形式表述的科学知识,理解更为深入;二是获得了对科学知识的深层理解。

同时,科学方法的掌握、科学情感的升华都是儿童在科学探究中获得的宝贵财富,这是他们所要终身受用的。众所周知,科学教育的本质并不是要把每一个儿童培养成科学家,而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让学生理解在科学发现过程中,问题是怎样提出的,如何得到验证的,最后又是怎样得出结论的……

第7篇:如何树立科学的儿童观范文

关键字:幼儿;阅读能力;影响因素;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2-0245-02

一、引言

为什么同龄的儿童,在后期会有不同的语言表达能力?儿童早期的语言能力到底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家长和幼儿园又能够为儿童语言能力的培养做出何种努力呢?研究表明早期阅读训练能够有效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但是需要对儿童进行科学的指导(柯南,1994)。教育者在儿童3~8岁时提供阅读技巧是促进儿童早期阅读能力形成的关键(张明红,2005)。然而我国幼教中,教育者对早期阅读指导普遍不足。如何将理论工作者提出的策略有效地应用于早期阅读实践活动中,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的。

二、幼儿阅读的目的

一般阅读目的分为两种,即提升阅读能力和获得相关信息。8岁前的儿童阅读的目的主要是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提升阅读能力;8岁之后在进一步提升能力同时以获取相关知识和信息为主要目的(周兢,1995)。因此幼儿园的教育对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显得至关重要,重点在于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建立起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对应关系,提高对书面语言的敏感水平,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提升阅读能力(周兢,2002)。

三、幼儿阅读的能力

所谓阅读能力是指综合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相关的阅读技巧顺利地进行阅读的一种能力,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吕中舌,1998)。根据Gunn等人的研究,我们将幼儿早期阅读能力分为5个层次:①文字意识;②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之间关系的知识;③文本结构知识;④语音意识[6]。

四、影响幼儿阅读能力的影响因素

1.教师的早期阅读教学观。儿童早期阅读能力的形成主要受教师的影响。阅读能力的形成过程就是老师对阅读技巧和知识进行编码,然后通过一定渠道传输到儿童,儿童解码吸收最终形成自我知识的过程。因此幼教老师一方面对早期阅读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组织过程和教学评价设计都直接受到教师教学观的影响,这反过来会影响儿童阅读能力的形成。

2.家庭的阅读环境。一般阅读能力形成来源于学校的正式教学和课下的非正式教育。家庭的阅读环境作为一种非正式教育对儿童阅读习惯的养成起到重要作用。家庭阅读环境的好坏受到阅读的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两方面的影响,前者主要指与阅读相关的有形资源,比如阅读材料、灯光等,后者主要涉及阅读的心理环境,比如阅读氛围、家长行为态度等。

3.幼儿园优秀的阅读材料。研究表明优秀的阅读作品能够有效吸引儿童的阅读兴趣,帮助幼儿在愉快阅读中提升阅读技能;另外阅读作品的种类直接影响了儿童阅读选择的范围,导致阅读兴趣的局限性,因此一个幼儿园优秀阅读作品的丰富程度是幼儿园开展早期阅读训练的必备条件和基础。判断阅读作品的优劣性主要从两方面看:一是具有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二是应贴近幼儿的生活,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条件的改善,大部分幼儿园都能够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但是质量参差不齐,优秀的阅读作品较少,限制了儿童阅读能力的提升。

4.幼儿园的阅读教学氛围。幼儿园阅读氛围的营造会对幼儿阅读习惯的养成起到基础性作用,是幼儿园开展早期阅读教育的“软件”条件。同一个班级的儿童无论在年龄和心智发育上还是兴趣爱好上都具有相似性,这会导致儿童间阅读的交互影响,形成互相模仿和相互竞争局面。如果从开始,幼儿园就有浓厚阅读氛围,那么儿童入园后会面临群体压力,主动效仿以保持群体的一致性,逐步养成阅读习惯。而阅读的教学氛围主要受到幼儿园室内教学环境和室外环境的影响,前者主要涉及到幼儿班级内的阅读心理环境,如幼儿同伴之间的阅读互助、分享阅读行为等,后者指幼儿班级之间、教师之间就阅读教学所形成的关系。

五、提升幼儿阅读能力的策略

1.教师应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幼儿园早期阅读教学的内涵。既然幼师的教学观会对幼师教学实践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对儿童阅读能力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那么树立科学的教学观显得尤为重要。儿童阅读教学活动就是教师通过有形的阅读材料和教学条件,通过一定教学方式讲解出来,以让儿童理解学习的交互过程。这种交互过程决定了教与学的主体不仅是教师,还应该包含学习的儿童,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教师主体根据阅读材料创设出适合儿童学习的教学环境,学习主体才能更好地接受和消化吸收。这种主体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因此教师应该尊重学习主体的意愿,主动与儿童建立平等互动的情感关系。

2.丰富儿童阅读材料,选择合适的阅读作品。对于儿童来说,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是从视觉和触觉开始等,因此具有绚丽多彩的图画书和形状各异的读物能够引起儿童的阅读兴趣。当前我国幼儿园在引进阅读材料时,一方面不要以成人的视角采购,要以儿童的兴趣为主,选择不同种类的图画书和形状各异的读物。另一方面需要注意图书的内容,一般图画书都是以图文的形式串写一个图画故事或者讲解一个事物,那么故事的趣味性、思想性和科学性是决定一部作品是否优秀的关键。好的图画书中富有趣味性的图画、恰当的色彩搭配、合理的节奏展开、动人的故事情节以及细节描写等符合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能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和动机,促使幼儿通过图画书获得快乐和情感上的满足。

3.建立班级读写中心,浓厚阅读氛围。幼儿读写中心也就是幼儿读写工作站,它的主要功能是鼓励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为幼儿提供听说读写一体化的环境设施,在发达国家被广泛应用于早期幼儿阅读教学过程中。我国幼儿园应该结合幼儿成长规律,构建适合幼儿实际的读写中心,具体做法就是在幼儿园的教室中堆放不同种类的幼儿阅读材料,然后让幼儿进入中心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阅读材料进行阅读,分享阅读内容和经验。有研究者认为“读写中心”在建立同伴小组的同时,为儿童提供了读写技能自动化和联系读写方法的空间。幼儿与同伴在读写中心的讨论时,被双方的问题和观点所引导,每当同伴有机会相互提问、分享观点、谈论书籍和其他读写经验时,他们的想法可能会转化,提炼出抽象的观点,甚至产生新的观点。另一方面,通过一起阅读、倾听和对话,并对相同的问题和阅读内容进行讨论和分享,有助于密切同伴之间的关系和友谊。因此,在班级建立读写中心不但有助于提升幼儿的阅读兴趣,还有助于帮助幼儿提升同伴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

[1]柯南.图画书:幼儿文学的现代形式[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94,(6):7-10.

[2]张明红.从信息加工心理学的理论看早期阅读的教学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05,(1):27-30.

[3]周兢,程晓樵.论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J].学前教育研究,1995,(2):13-15.

[4]周兢.培养幼儿自主阅读能力是早期阅读教育的关键[J].幼儿教育,2002,(9):2-5.

第8篇:如何树立科学的儿童观范文

关键词 独生子女 家庭教育 问题与对策

一、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7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家庭渐趋增多,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四世同堂已趋减少,核心家庭日趋渐多,家庭成员少、规模小、成员序列简单,“421”型之家常见。独生子女成了家庭成员中的核心,是父母双方共同倾注感情的焦点,他们这一特殊位置与生长环境在一开始就注定了其教育的特殊性,并且其性格、品德、习惯、心理素质等与多子女家庭的孩子存在着显著差异。在教育上,独生子女身上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则为他们成才带来不利影响,家庭教育的缺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父母的溺爱和过分保护,导致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产生

在现代家庭中,“独生子女家庭具有较高而且稳定增长的经济水平,子女抚育费提高,在消费模式和余暇时间的支配上均偏重子女。”家长过分的娇宠和照顾 ,使独生子女缺乏生活自理自制能力,胆小怕事,缺乏自主自立精神;而过多地限制孩子与外界交往,剥夺了他们与人交往的机会,使孩子对新环境难以适应,与人交往显得十分笨拙。

(二)神童教育,导致孩子失去探究世界的欢乐与主动

有些家长不管孩子的基础如何,一味追求卓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子女进行神童式的施教,学了书法学弹琴,打了篮球踢足球,学了作文有英文,时间排得满满的,扼杀了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失去了自主探究世界的欢乐与主动,造成他们精神负担过重,结果厌恶学习,最终造成独生子女个性的丧失。

二、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策略

所谓独生子女问题,其本质上是教育问题,尤其是家庭教育方式。要防止独生子女受到社会影响,就必须采用科学教育的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他们。我们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独生子女进行家庭教育:

(一)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子观、亲子观、人才观、评价观

家长的教育观念应当包括人才观(家长对人才价值的理解)、亲子观(家长对子女与自己关系的看法)、儿童观(家长对儿童的本身及其发展的认识)、教子观(家长对自身、对子女发展的影响力和本身能力的认识)等等。教育能力体现在是否尊重孩子的意愿、是否侵犯孩子的隐私、是否经常打骂和威胁孩子以及是否欣赏自己的孩子等因素。

孩子的启蒙教育在家庭,家长是孩子的笫一任老师。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必须以更新家庭教育观念为先导,要树立民主平等的儿童观,使父母认识到要尊重儿童,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地教育他们,要“使儿童的个性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让他们在“一种充满快乐、爱和相互理解的氛围中长大”。

(二)构建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氛围,为孩子成长营造良好的笫一环境

家长要改变自己的角色,从照料者、培养者、教育者,转变为孩子的伙伴和引导者,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要构建民主型家庭要做到以下几点:

1.家庭的各个成员要相互信任、彼此尊重和爱护,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做孩子生活的导师。要注重教育的整体效应,要配合默契,协调行动,在孩子面前不出现意见分歧和冲突,形成的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影响合力,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2.严慈结合,爱而不溺,严而不专。对孩子的教育切不可溺爱放任,不可“无教而有爱”,要顺应儿童心理,既不培养出“小皇帝”,又不是“小奴隶”的心理健康的儿童。

3.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既有父母对孩子思想上和生活上的关怀、期待鼓励、循循善诱、严格要求,又有孩子与父母一起交流思想感情,感受到心理上的满足。父母理解孩子,尊重孩子,信任孩子,也严格要求孩子。

(三)挖掘教育资源,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而教

家庭教育是教育中的一个子系统,他无疑受到学校、社会等多因素的影响,作为具有生活化的家庭教育要与正规化的学校教育衍接,特别是与素质教育衍接,在培养孩子兴趣、能力上下功夫,促进他们素质的全面发展。社会是一个大熔炉,它对人的影响是泛化的,作为孩子一坠地就将面临社会的浸染,作为家庭教育应给孩子注入适应社会风吹浪打的抗体,而不仅仅是物质的满足。社会特别是社区要为孩子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共同促进其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发表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里,提出了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人们普遍认识到,学生应该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人,一个“清晰而有效的沟通者,自我指导的终身学习者,创造性和实际的问题解决者,负责任的和参与的公民,合作的和优秀的工作者,整体的且富有信息的思考者。”无疑,它为独生子女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方向。我们相信,只有家庭、学校、社会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相互配合,运用科学的教育理念,遵循儿童的成长规律,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一定能够培育好我们的下一代,使新一代的独生子女能更好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第二届中国人口学家前言论坛》会议手册, 2006, 7.

[2] 关颖:《论独生子女社会化的家庭因素》.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第5期.

第9篇:如何树立科学的儿童观范文

理财,一种生存能力

当今的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接触到钱。不仅有平时的零花钱,节日的红色压岁钱,而且连考试取得了好成绩,乃至做家务都可以得到一定数额的奖赏。小孩子持币现象相当普通,而且数额越来越大,这是不争的事实。孩子们手中的钱来自于成年人,但他们作为独立的个体有着强烈的消费需求和欲望,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和差异,是科学的理财教育必须要解决的。

事实上,在对孩子的教育中,理财教育仍然是个肓点。体验过贫穷的家长,希望自己过去未曾得到的要在孩子身上得以补偿,为满足孩子各种过度的欲望而慷慨解囊。有的家长怕自己的孩子被别人瞧不起,只要孩子要钱,不论什么理由都尽量满足。也有的家长认为,钱不是好东西,孩子手里有钱不是好事,所以对孩子用钱严加管束,即使是正当要求也苛刻对待。

其实,以上的想法与做法都是错误的。有研究结果表明,有偷窃行为的孩子,多半生长在“这样”的家庭里:要么是给大量的钱供他们花,要么就是父母们忽略了他们经济上的合理要求。还有的孩子小时候自己没有花过钱,长大上了寄宿钱学校,离开父母,连生活用品也不会买,不会花钱成了无能的代名词。因此,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学会理财,确实应引起我们大家的重视。

在现代生活中,理财教育与孩子们成长中的各种问题息息相关。理财能力是人的生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社会每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直接关系到人的发展和一生的幸福。如果我们能让孩子从小就了解钱的来源、用途以及如何支配,对于他们就是一种生存能力的训练。

理财教育重在人格培养

“一个有理财观念的人,会把握‘付出了与收获’之间的关系,获得事业的成功;会对家庭有责任感;会让自己的生活过得富足,有意义,而不会为迷失人生的方向。”这是因为:理财不仅是一辈子要做的事,而且理财涉及的教育内容是关系人一辈子成长的大事。

对于成长中的少年儿童来说,学会理财,不仅是如何攒钱、用钱、挣钱的问题,而且包含了多方面的教育内容和多种能力的培养。首先,理财教育中自始至终包含着品德教育的内容。例如,通过认识工作与金钱的关系,懂得父母挣钱的艰辛,珍惜别人的劳动,进而逐步树立孝敬父母、回报父母的意识,产生回报社会的情感和行为动力。例如,通过了解银行业务与个人理财的关系,懂得诚实、守信是信用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优良品格,进而逐步养成诚实品质,深切体验勤劳致富,智慧生财的道理。

其次,理财教育中包含着不少媒介教育的内容。例如,面对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和名目繁多的促销活动时,需要帮助孩子作出符合自身实际的判断和选择,不被媒体宣传所左右,进而提高辨别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养成适度的满足感,知足常乐,“学会买自己所需要的,而不是所有想要的东西”,养成俭朴作用。例如,在对商品的价格,质量等等进行考察,再三考虑购买的必要性、合理性之中,帮助孩子在得到物有所值的商品的同时,锻炼经济头脑,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第三,理财教育中也包含着管理知识和组织谋略。现代成功学创始人卡耐基说:“在每个家庭的孩子中都潜藏着我们所渴求的未来企业家,问题全在于如何去发现,挖握和培养他们”。当前,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大批高层次的懂管理、善经营的人才,时代需要大批能与世界经济事务接轨的企业家、金融家,因此,通过孩子接触钱、使用钱、了解钱和管理钱,有利于培养经济观念、金融意识,提高理财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经济生活的需要。

0— 6岁孩子的理财计划

“婴幼儿时期是多彩人生的开始,在这层未曾开垦的沃土上,你播下什么种子,就会生什么根,发什么芽。在播下人生智慧种子的时候,千万别忘记,在孩子的心灵深处播下一颗理财的种子。”

孩子的金钱意识发展大致有六个层次。3岁以前的孩子处于“没有金钱功能意识”的层次,他们视金钱为一种玩具,视一张纸币为一张可以随意摆弄的纸。但并不是说在0—3岁这个阶段不可以推行理财计划,其实,孩子学着用手去碰击或拨弄他所看到的东西,这些动作对孩子理财智慧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强化孩子对一些东西价值的认知,是十分重要的。

玩木偶(手偶,布袋偶)是很有趣的游戏。父母在与宝宝玩木偶中灌输一些生活用品概念,使宝宝获得关于物品用途的经验和知识。分类能力是理财的基础,培养宝宝的分类能力,可以从最简单的事做起。例如让宝宝猜猜妈妈买回了什么东西,用手摸一摸,是苹果还是面包?让宝宝把玩具分组配对,依大小分组,或者以颜色结对。做“物物交换”的游戏,辨别硬币和纸币,或带3岁孩子逛超市浏览商品,也是不错的理财启蒙。

4—6岁的孩子处于“朦胧的金钱功能意识”水平属第二层次,他们只知道钱可以“换”东西,没有自觉的买卖行为。但是,当他们知道钱并不是长在树上的时候,就已经朦胧地感受到人生与金钱的关系了。在这个时段中,可以在边说边玩中,告诉学龄前的孩子“钱”的由来(即钱的历史),在“买卖游戏”中认识“钱”是什么,认识人民币的各种硬币和纸币,在读数字中加深对人民币币值的了解。同时,可以帮助孩子知道钱是父母通过工作挣来的。培养孩子学做家务的兴趣,并通过讲故事(“农夫的遗产”,“小神探捉贼”等)表述金钱和人生的关系,让孩子正确金钱观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