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线上教学技术培训范文

线上教学技术培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线上教学技术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线上教学技术培训

第1篇:线上教学技术培训范文

关键词:农机技术培训;振兴战略;乡村

农业机械化技术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也是农业生产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农业机械化技术就是农业生产技术手段的改革。通过农业机械的不断应用和推广,能够让传统的农业向着现代化方向发展,在现代化农业中,有着不能跨越的阶段,为农业的生产提供生产资料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并且现代化的农业有着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各种资源都能够循环利用,可以有效提高环境的保护力度,进而提升了乡村的社会经济效益。

1现阶段的农机技术培训现状

现如今,中国的农机技术培训工作已经发展了很多年,在开孙莉(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农业机械化技术学校,江苏如东226400)展的过程中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也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但会对农机技术培训产生影响,也让农民在农业的活动中的应用效果不理想。其一,就是在培训时所培训的对象较单一,在从前很长时间里,国内的农机技术培训中的学员大多都是农民,这就让所培训的对象相对较为单一,并且所培训的内容也较单一,教授的内容大多都是一些传统的机械原理,这就让农机技术的应用效果不理想。现在的农村发展很快,农民的知识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也就让农民对这种单一的培训内容不感兴趣。其二,政府部门没有加大对农机技术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部署和落实过程中,没有认识到农机技术培训的重要性,这就让这项工作的发展受到了阻碍。而在缺少政府支持的前提下,培训人员的薪酬待遇和保障都严重不足,这就对农机技术的培训形成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因而农机技术培训工作就会缺少专业性和科学性,对于农民实行的相关培训政策也缺少系统性,这就让培训的效果变得不够理想。其三,中国有很多的农机技术培训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都不够,在培训时缺少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这就降低了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并且,这些教师对市场并没有足够的了解,也不了解农民的实际需求,这就让培训工作的效果变低。再加上有些教师的思想较传统,教授方式较落后,这就让培训质量不够高[1]。其四,在农机培训中,所培训的服务功能较弱,缺少监督管理制度,没有利用网络技术方便监督管理工作,这就导致农机在工作过程中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另外,在农机技术的培训管理中,现代化网络设备不足,传统的机械设备占据了主要地位,这就导致了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智能化网络设备很少,而且也没有建设网络在线培训课程,不能邀请专家对学员进行培训,这也就让现代的网络技术培训得不到很好的实践。

2提高农机技术培训振兴乡村的策略

2.1加大农机资金力度

现在的城市农业机械设备的发展不均衡,这就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阻碍之一,而为了振兴乡村战略,政府部门需要对农机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出台一些相关的政策,加大对其资金投资力度,改变城市农业发展不均衡的状况。这样通过政策来确保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支撑,政府部门还要发挥自身的调控能力,通过宏观的调控来促使当地农业技术的发展。并且还要加大农机的网络设备方面的投入,让学员可以真正地接触到网络设备,能够与时俱进,更好地振兴乡村。另外,农机技术培训工作的开展离不开领导的支持。农机技术培训工作有着一定的复杂性,其培训的内容更会涉及到多个领域,会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所以工作人员需要对现在的农机技术培训工作加以分析,以此来制定出合理的宣传方案,让社会公众认识到农机技术培训工作,从而转变农民传统的思想,主动接受新型的农机技术,让农民的经济收益得到增长。

2.2创建专业的农机技术培训团队

在农机的技术培训中,教师们的专业知识和素养能够直接影响到学员们的培训效果。所以政府部门需要不停优化培训团队,让这些教师能够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知识和素养,这样就可以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率。首先,为了实现这种多样化的培训模式,就需要将培训的地点不断开拓,让农民在培训基地或农田实行实际教学,并结合现实情况,有效提高培训效果。其次,为了让培训的内容更加的吸引人,培训教师就要不断改进教学内容,这样就可以让培训内容变得多种多样,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可以满足农民的具体需求[2]。而为了提高培训的趣味性,教师就要创新培训方法,运用农民喜欢的方式进行培训,这样就可以提高农民的学习兴趣,从而培训的质量得到了加强。最后,可以聘请一个些专家,实行网络在线授课,这样就能够让学员更加的对先进技术知识有所了解,从而提高学员的专业技能,使学员可以自主学习。例如利用抖音直播,建立和谐、平等、时间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农民能够快速有效地接受教师的授课内容和方法。

2.3加强农机技术培训的管理工作

在对农机技术培训时,可以利用农机管理站来实现,但是因为缺少对这些部门的约束力。这就让农机管理部门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吸引了农民主动参与到培训中。确保农机技术培训的专业性,减少培训过程中不安因素,加强培训质量。而因为农民所受的教育较低,这就需要教师在培训过程中需要采用更加丰富的培训方式,从而让农民可以愉快地参与到培训中。并且要运用网络技术对农机技术培训工作进行管理,对学员更加规范化、系统化地进行管理,只有这样不断地提高农机技术的培训管理工作,才能够确保其培训的效果,让农民从事农业活动时更加的方便,进而提升农民的经济收入。

2.4建立完善的培训监督管理机制

为了能够保证乡镇农机技术的培训工作可以更加有效地实施,农机技术培训监理部门需要建设一套完整的农机培训监督管理机制。明确农机技术培训管理责任,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农机技术培训安全管理制度。并且定期组织农机技术监督管理培训,对农民不定期进行农机技术安全检测工作,并针对每个学员都进行访问,对培训中所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沟通,反馈给培训教师,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并且还要加强现代化网络技术的农机体系的建设工作。要想振兴乡村就需要在农机设备中融入现代化网络技术,让农业与网络信息相结合也要将农机的监管记录录入到计算机中,综合性地分析监督管理工作,如果发现问题就会及时的利用网络计算机技术反馈给工作人员,这样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发展为农机技术的创新提供了可能。

2.5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农机技术

创建农机技术的推广网站,为了充分做好农机技术的工作,在现在的农业管理中能够按照当地的农业推广需求,创建专门的农机技术推广网站,把一些先进农机技术内容发到网站上,并定期对农机技术知识进行更新。如果有能力还可以聘请农机计划方面的专家,定期在网站上进行座谈,与农民进行在线的技术交流,将农民的问题集中起来,并加以解决。另外,还可以在各种在线教育平台中实现在线课堂教学。在完成教育任务后,还可以对学员进行技术考核工作,也可以利用社交软件进行信息的传播,而现在的信息传播软件较多,所以可以创建微信公众号、微博号等对农机技术进行定期维护工作,并及时教授给农民农机的使用技巧,让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在线上进行指导。为了农机技术培训的推广工作,还可以为农机知识建设一个网站,这个网站中会有先进的农机技术,利用视频、文字或语音进行讲解,进而让农民能够及时更新农机技术方面的知识,也更加方便了农民接触技术知识,这样农民就可以及时运用搜索引擎解决相关的疑难问题,提高教学的效果[3]。

3结语

综上所述,现如今国家大力发展乡村,这就对农村的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而农机技术培训工作在振兴乡村战略中有着重要地位。但是现阶段的农机技术培训工作仍然有着一些问题阻碍了振兴乡村的脚步。

参考文献

[1]陈永志.为农业机械化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农机鉴定技术支持[J].现代农业装备,2018,No.234(03):74.

第2篇:线上教学技术培训范文

在学校教务的工作安排下,按照课程标准要求,认真专研教材,认真备课,把课标、教参与实际操作能力有机结合,按时完成了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并确立“以学生为主体”,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切实落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从而使学生在语文、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方面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认真制定班级工作计划和撰写工作总结,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师德、校本教研、新课标、教育技术培训、科学发展观知识等培训学习,每次学习都能提前安排好工作,做到学习、工作两不误。

此外,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尊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认知能力,引导学生认识本民族文化,鼓励他们大胆探索和创新,并结合本民族文化内容进行文学创作,取得很好的效果。

在课余时间里,我不断加强理论研究,撰写教育教学论文,还创建了个人博客和网校个人空间,把平时的教育工作、教学得失、听课感受、培训心得、教学困惑和生活随想等内容上传和网校同行交流分享、共同进步,还丰富了业余生活。

在新的一年中,我将以优秀同行为榜样,加强自身政治学习、业务锤炼,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学校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3篇:线上教学技术培训范文

关键词: 信息化管理 青年教师 专业成长

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向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使网络在现代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育信息化时代已然来临。幼儿园的发展与教师的成长密不可分,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利用新兴的技术手段,优化教师队伍管理,促进青年教师成长,让他们优质高效地完成教育教学和科研任务?我们从以下三方面作尝试。

一、搭建网络平台,让资源“流动”起来

1.完善设施设备,为信息环境提供保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效利用信息技术,首先要完善信息化设施设备。我们从硬件的建设入手,不断优化和完善信息技术设备,如实现全园网络覆盖,班班配备电脑,更将先进的电子白板、iPadTV、投影仪等设备引进园,带入教师的工作环境中。

2.借用多种平台,让教师间沟通零障碍。

要想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有了完善的硬件设备,还需要有效、便捷的软件平台。我们首先创建了幼儿园网站,在“公告中心”版块,教师可及时查看学期工作、科室工作、每周工作,可以自主、合理地安排班级工作;在“资源中心”版块,教师可以将基本素材、优秀课件、活动设计和活动方案上传、下载,共享优秀的教育资源;在“专题网站”版块,可以围绕一个议题,自由发表想法,在交流碰撞中闪烁出思维的火花。其次,我们利用现在流行的微信、QQ等交流平台,建立了“湖幼组长群”、“大班级组群”、“中班级组群”和“小班级组群”。在这里,我们及时传达工作通知、推送优秀教育经验、开展小范围研讨等。

这些软件平台的建立与应用,为我园教师打开了一个可以跨越时空界限的交流窗口,形成了一个无界限的网络社会,方便了大家之间的信息互通、交流合作、共同探讨和解决教学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强化了教学效果。

二、优化教研方式,让思想“飞扬”起来

1.变“传统研讨”为“线上研讨”。

传统的教研方式,一般都集中某个地方进行研讨,这容易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我们把部分需要教师亲临现场的集中性研讨转变为“线上研讨”,借助校园网站等各种软件平台,让教师不受时空的限制、不受内容的限制、不受场地的限制,随时随地进行相关的讨论、学习。

2.变“面对面教授”为“无限制沟通”。

我们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了师徒带教的方式。由原有的只能面对面修改教案、讨论教法等,变为通过网络上传教案,进行即时的修改、相互讨论。这一做法除了跨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更有利的是跨越了“师傅”的限制。当“徒弟”遇到不同的问题时,可向“在线”的、对于这一方面比较擅长的“师傅”取经,这一做法能更好、更快地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能力与素养。

三、分层培训活动,让能力“跃升”起来

1.基本技能培训。

先进的信息化设施设备,是需要幼儿园每位教师都熟练操作的,这样才不会使这些设备变为摆设。我们邀请多位专家,来园进行专题讲座、现场教授,不断提高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和水平,学会用网络表达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2.个性化特色培训。

在系统、全面的培训中,不乏涌现出许多对信息技术方面感兴趣、有特长的教师,他们对这一方面有着更多、更高的需求,普通培训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因此,我们将这些教师“送出去”,参加园外的各类信息化技术培训、活动等,拓宽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每次外出学习后,会请他们对全园老师进行再培训,以提高我园教师整体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四、完善教研制度,让观念“变革”起来

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是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建立以园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使每一个教师都能尽快适应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工作。

1.以教师发展为目标。

以教师持续的自我发展为目标:帮助教师获得信息技术应用的教学实践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促进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立足于本园或本地区实际,将有关理论应用于本园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实践中,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建构具有本地、本园特色的教学模式。

3.考核与激励相辉映。

第4篇:线上教学技术培训范文

一、教育教学工作:

在学校教务的工作安排下,按照课程标准要求,认真专研教材,认真备课,把课标、教参与实际操作能力有机结合,按时完成了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并确立“以学生为主体”,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切实落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从而使学生在语文、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方面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认真制定班级工作计划和撰写工作总结,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师德、校本教研、新课标、教育技术培训、科学发展观知识等培训学习,每次学习都能提前安排好工作,做到学习、工作两不误。

此外,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尊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认知能力,引导学生认识本民族文化,鼓励他们大胆探索和创新,并结合本民族文化内容进行文学创作,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其他方面:

在课余时间里,我不断加强理论研究,撰写教育教学论文,还创建了个人博客和网校个人空间,把平时的教育工作、教学得失、听课感受、培训心得、教学困惑和生活随想等内容上传和网校同行交流分享、共同进步,还丰富了业余生活。

三、努力方向:

第5篇:线上教学技术培训范文

疫情肆虐的特殊时期,全国各地各类学校都在想方设法力争做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数以亿计的师生涌向有限的教学网络平台,一时间各平台人满为患。我和我的同事们一样按照学院要求并根据学院推荐选择“雨课堂”,而且全身心投入,全程参加了线上教学技术培训。培训期间,登录难,上课过程中,电脑/手机黑屏,声音时断时续等各种现象时有出现,真的很担心是不是能够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学院领导也早早提醒我们做好预案,要有两手甚至三手准备!

我的新学期第一次课是2月18日下午3点整开始,4点40分结束。为了能够准时开始上课,我两点半就开始尝试登录“雨课堂”。到现在我也没有闹明白,到底是因为网络不给力,还是作方法不对,20分钟过去了,我愣是没能成功登录!距上课时间只有5分钟的时候,我在作为预案提前建好的上课专用微信群给同学们发出了通知,3点整微信群里上课。

3点整,我在微信群里发出第一条指令,要求同学们发一个笑脸或者其它任意符号以示签到(可以课后统计迟到和缺课),随后开始上课。先给同学们简单通报本学期总体时间规划,接下来即进入教学环节。我首先给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让他们思考(语音或者文字都可以的,无异于常规课堂上的口头教学和板书),并明确两分钟后提问。两分钟后,我指定两名同学作答(语音和文字均可),之后又发出全班同学自愿作答的指令,眨眼间,一长串答案跃然屏幕上。我快速看完所有答案(同时要求同学们都看),然后开始点评,讲解。

问题接连提出,同学们持续思考,作答,我再进行点评讲解。每一个问题的提出,总能引起同学们的认真思考和积极作答。就这样,作为第一次尝试,微信课堂在老师和同学们紧张而又轻松愉快的互动中顺利推进!

时间不知不觉地在课堂活动进行中消逝!4点40分,我宣布下课,同时发给同学们“打卡”的指令(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同学们上课疲劳,还有预防早退的考勤功效哟)!

第一次微信课顺利结束,而且感觉课堂气氛挺好的,上课效果也一定不错,心中的惶恐不安随之释然!但是,用微信群上课真的能行吗?带着这个疑问,我决定18日下午再试一试!

这一次提问还是同样收到好的效果,同时还有意外收获:有同学悄悄离开了(我提问他,却等不来他的答案)!

第6篇:线上教学技术培训范文

一、搭建“信息化教研”的“立交桥”

伴随着天津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和“三通两平台”工程的推进,许多区县和学校成立了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条件较好的学校更是实现了任课教师“人手一机”,部分学校还建了PAD交互教室。可是,巨额投入似乎并没有给教育教学带来霎时惊艳的变化,甚至有人提出教育信息化进入了“高原状态”。从哲学观点来看,事物的发展是呈螺旋式上升的。对于教育信息化来说,假若我们只看到前进中的漩涡,势必缩手缩脚、踯躅不前,实际上这是目光短浅的保守之举;假若我们只看到教育信息化给教育教学带来的巨大效益,势必猛冲猛打、多干快上,实际上这是急功近利的冒进之举。其实,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广大教师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参与其中,需要各方面人力资源的整合;教育信息化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教育优化,既是工具和资源的统一,又是人文和技术的统一。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天津市河北区在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找准了自己的功能定位,即管理中枢、资源库、共享平台。同时,我们做好区域信息化教研软硬件的顶层设计,鼓励基层学校设计自我发展的路径和平台。我们加强对基层学校的指导、协调、监督、观察、扶持,做到在实践中应用,在应用中推广,以点带面,以点促面;做好区域内各学段各学科教师的多种、不同层次的信息化素养提升培训,增强教师运用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的能力,帮助教师掌握信息资源建设的技能与规范,指导教师合作组或教师个人构建各种网络研学工作室。

目前,我们以河北区教育信息中心为网络核心,搭建了河北区教育城域网,将区内所有中小学和幼儿园接入教育城域网;将河北区教育数据中心与电教中心整合,以河北区教师进修学校为依托,成立了河北区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进一步加强了教研信息化的力量;以“天津基础教育教研平台”为基础,开展河北区教育资源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基础教育优质资源的管理及服务系统,在全区范围内开展特色高中课程资源、名校网络选修课程资源、“名师课堂”教学资源、教学素材类资源等项目的建设。目前,我们正在进行旨在弘扬河北区文化历史积淀的《文化河北》及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人文素养的《古诗词选读》两门区本课程的开发工作,这两门课程都依托网络平台,融合声音、图像及书法等多种呈现形式,为全区中小学校开展德育工作、开发校本课程提供资源和范例。

二、创建“联动教研”的“活动场”

1.让“联动教研”的理念深入人心。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研应该变“单向式”为“联动式”。我区的“两级联动”教研模式是发生在区校间的教研行动,即区级层面和校级层面在同一个主题下共同参与,分别利用固定时间组织教研活动,对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教改难题和教育话题等,通过专题研讨、课例研究、对话交流、专家引领等形式,寻求答案或获得启发。随着实践的深入和信息化的发展,我们发现“联动教研”的理念和模式没有问题,但途径过于单一,信息技术手段的缺失使得“联动教研”远眺目标信心满满,行动起来却步履蹒跚。于是,我们对“联动教研”的理念又增加了信息化的要素,即继承弘扬线下高效优质的教研模式,拓展线上新途径,努力创建信息化联动教研的新常态,让“联动教研”的理念深入人心。

2.开展线上线下的“联动教研”活动。

依据区域“联动教研”的理念,我区的中学教研和小学教研分别通过“研学共同体”和“主题式两级联动模式”,开展有效的线下活动,特别是中学教研开展的“减负高效”主题联动教研活动反响热烈,获得基层学校的好评和欢迎,被天津电视台、《天津教育报》、河北区有线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此外,我区的中小学语文、数学、英语学科教研,依托“中国研修社区网”开展了学科网络团队研修实践;中学数学教研组在天津市第二中学进行了微格教研的活动实践,并在全市进行了展示;中高考学科教研员与我区优秀教师合作打造的“高效试卷讲评课优秀案例”已全部录制完毕并上线,成为供全区分享的优质教育资源。我区的学科博客群、QQ群、微信群、名师工作坊等多种形式的教师合作体早已成为常态的“活动场”,由学科教研员、名师、骨干教师、首席教师领衔的各个线上研学活动组织,拓宽了教师互助学习的渠道,丰富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资源,弥补了线下教研的不足。

三、分享“信息化资源”建设的“云成果”

1.启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专项培训。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为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按照天津市教委关于基础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的实施意见,结合河北区的具体情况,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为目标,以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本,制定并出台了《河北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专项培训实施方案》。培训分为两级:一是通过管理干部和骨干的集中培训,搭建起区、校两级培训的支持体系,培养各学校的信息技术培训骨干指导教师;二是通过全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网络培训,提高我区每位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内容包括:教育技术发展动态(地平线报告、MOOC、翻转课堂)、数字化资源的应用(数字图书馆)、互联网新技术应用(云存储、WiFi协作学习、微信公众平台)等。

2.实现中小学阶段检测互联网远程阅卷。

当今的教学不管是方式、内容,还是质量要求,与传统的教学相比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对教学质量的统计分析与跟踪监测,传统的人工方式显然难以满足需要,大量的数据处理与分析工作必须依靠现代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才能有效实现。由此可见,要实现教学管理科学化、高效化、信息化,必须拥有教学管理所需数据的自动采集与统计分析手段。我区中小学毕业年级阶段检测已全部实现互联网远程阅卷,这种方式提高阅卷质效、节省教学成本、减轻教师负担、接轨升学考试、诊断教学问题、提高办学效益。

3.打造小学生英语学习网络空间新环境。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归根结底是要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所以,如何依托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硬件建设成果,积极引入社会化运营资源,为学生提供网络学习的个性化空间和针对性资源,提升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已成为教研部门思考的一个新问题。目前,我区依托“一起作业网”资源平台和互动手段,在9所小学进行了英语教学及学习的实验探索,参与教师以此项目为基础进行了科研课题立项,使实验探索更加理性和有意义。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热情高涨,家长每天关注孩子的个人学习空间,对这种线上学习的新方式颇为认同和赞赏。

4.发挥自身信息化建设引领功能。

作为引领区域教育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龙头”单位,我们的“研究、指导、服务”功能在多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通过开通天津市河北区教师进修学校公众微信平台,使得信息、资源共享、经验传播、交流互动的渠道更为便捷和有效。此外,我们积极建设课程资源,我校申报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案例的实践与分析》课程入选天津市基础教育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库,现已上线成为天津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项目网上培训课程。

5.推动基层学校信息化建设上水平。

第7篇:线上教学技术培训范文

【关键词】3D打印 逆向技术 专业资源 企业需求 对接服务

【课题项目】2014年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项目编号W2014350。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25-02

高职院校近年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专业建设中相关资源的水平有了大幅的提升,与行业企业密切贴合,将教学、科研、生产实现一体化衔接。先进的专业资源拓宽了服务企业的范围和途径,使其可以发挥更多的功能和作用,提高了专业资源的综合效能[1]。3D打印与逆向技术是目前对制造行业改革与发展影响较大的先进技术,3D打印与逆向专业资源与企业的资源对接是校企都愿意尝试的实践合作。[2]

一、专业资源与企业需求对接研究思路及方法

以3D打印与逆向专业资源对接服务企业需求的研究思路为:

1.深入到制造类企业中调查了解企业对学校可以提供的专业资源的相关需求,如3D打印机的制造企业、3D扫描设备的制造企业、其他相关制造类企业。

2.深入到同类高职院校中调查了解专业资源与企业对接服务的情况,虚心的学习及请教,获取相关的信息资料。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了调研法和比较法,根据调研收集的信息,针对辽沈地区的企业需求情况进行相关比较,有针对性的有选择的开展关于3D打印与逆向专业资源与企业需求的对接合作。[3]

二、依托3D打印与逆向技术专业资源对接服务企业需求的实践

1.专业资源对接企业需求的优势互补研究

通过调查研究辽沈地区相关企业需求发现,制造设备的相关企业与学校的合作意愿多于企业。对于新兴技术产业推广和实践,学校有更多企业不具备的优势条件,在政策的支持下为了满足教学科研学校需要购置技术领先的设备资源,对设备的使用多在于提高其综合效能,使设备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使用。此外,对于设备的相关操作和技术培训,学校教师具有更多优势,可以为设备制造相关企业提供更多潜在的技术推广和培训的讲师。

其他制造类的相关企业中,对于3D打印和逆向技术的需求多处于技术需求的尝试性阶段。该类型企业希望通过与学院的合作,解决目前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考虑生产成本和技术环节创新的需要,依靠学校提供的专业资源如设备、人员、技术支持满足企业在技术创新发展中的需要,而学生是学校专业化人才培养提供给企业人力需求的重要资源。对于学校专业建设来说,毕业生的良性就业与口碑是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校企合作服务社会的目的也在于使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形成良性循环。

2.3D打印与逆向技术专业资源建设

3D打印与逆向技术专业资源建设分为三个部分:3D打印技术资源建设、3D扫描技术资源建设与逆向工程技术资源建设。资源建设中除了设备相关的硬件配置,还要具有一定水平的资源建设。资源建设内容来源于相关企业的技术培训,为行业企业解决的实际案例,以及由行业企业参与组织的各类赛事内容,通过以赛促学方式积累相关的学习资源。

3.3D打印与逆向技术服务团队建设

3D打印与逆向技术服务团队的建设以专业技能为基础实现与企业的互补对接。服务型团队建设除了结构、学历、职称层次上的合理性,还需要考虑团队发展的可持续性,同时需要调动企业技术人员、学校教师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校和企业方面以校企合作共建工作室为依托,使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共同参与,同时针对学生的技术团队可以通过学生兴趣小组的方式得以实现。这样专业技术培养的可持续性和团队队员有效更替,使团队具备完成对接服务企业工作任务的条件。

4.构建专业资源对接服务企业需求的实践模式

专业资源与企业的对接服务中,企业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人力资源需求、技术资源需求、设备资源需求、创新需求等几个主要方面。构建专业资源对接服务企业需求的实践模式有以下几种途径:针对不同的企业需求搭建专业资源对接企业需求的服务平台,通过平台的构建实现需求的及时反馈与更新,线上平台可以通过各种群资源共享得以实现,线下以工作室为载体,进行与企业的沟通与合作;由企业牵头建立行业协会分支,通过行业协会组织为资源的对接服务提供条件,具体对接服务模式如图1所示。

三、专业资源对接服务企业需求的实践结果与保障条件

1.专业资源对接服务企业的实践结果

模式就是指按照一定的已经确定的规则来推动和使用,模式的建立在于职责权利的对称。专业资源与企业需求的对接关键在于校企资源的优势互补,通过各种对接的实践模式,整合校企间的资源平衡,形成良性循环后对学校的专业发展、对企业发展,以及地方经济的发展都具有促进作用,如图2对接企业资源服务模式的生态链所示。

2.专业资源与服务企业需求的对接的保障条件

(1)专业资源的领先程度决定企业对专业资源需求的依赖性。新技术革新是产能过剩现状改变的重要途径,企业的发展转型依靠技术创新。先进的专业资源对接并服务企业是企业对新技术进行尝试的有利方式,为学校创建了校企合作的新形式,为学生的就业积累了企业的潜在需求。

(2)实践过程中关注合作进行的节奏,简化行政过程、提高服务效率。合作的目标是校企双方都能在合作的过程中获得各自的需要实现双赢,对接服务的过程中重点在于是否能够考虑学校的教学规律和企业的生产规律控制好提供所需的各种资源的服务节奏,简化合作过程中的各种行政过程,提高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3)学生资源和教师资源培养的可持续性在对接服务企业需求中起重要的保障作用。在服务企业的过程中,学生因为能参与和接触真实的企业案例使其成长的更迅速,更容易对专业、企业产生归属感,同时以兴趣小组为依托的学生资源是获得企业对人才培养认同的有效途径。师资培养的过程中更需要考虑阶段性的进修学习和与企业共同进行通过横向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师在技术研究方面的能力,使教师知识更替的时效性更强,具有服务企业水平。

参考文献:

[1]刘镍.关于高职教育效率评价指标的选择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年第4期59-63

第8篇:线上教学技术培训范文

上面的例子,仅仅是农业部为农民所办实事发挥作用的一个小小的缩影。2016年,是农业部开展为农民办实事的第15个年头。年初确定的13件实事,着力从政策信息下乡、开展技术培训、技术示范推广、生产支撑服务、改善生活环境和质量等方面为广大农民朋友送去实惠。一年来,各单位各部门扎实深入开展工作,全心全意将每项举措办实办好,使农民真正感受到@些实事带来的温暖。

送民以策,惠农政策信息到田间。为使农民群众深入了解中央“三农”政策,农业部编印了《2016年国家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政策措施》宣讲材料,通过媒体和网络刊登转载,进行广泛宣传。向农村基层赠送30万份《农民日报》、5万份《农村工作通讯》,向3759家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以及7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合作社和2个农业部定点扶贫地区合作社、甘肃贫苦地区合作社赠送6万余册《中国农民合作社》。向广大渔民、基层渔政干部等赠送1.2万份《中国渔业报》。向贫困农场、热区经济作物站、技术推广站赠送《中国农垦》、《中国热带农业》、《热带作物优势区域布局》、《热作产业形势分析报告》。向全国2083个农机专业合作社赠送2.4万册《农机科技推广》,向1000多家示范社赠阅全年的《中国农机化导报》、《农机质量与监督》等专业报刊。向湖南省湘西州等贫困地区捐赠各类图书7.2万余册。免费播出公益扶贫广告近4000分钟,帮助全国27个省(区、市)近400个贫困县销售了近10亿公斤滞销农产品。通过12316短彩信平台向广大农户与“三农”工作管理人员发送涉农信息近3000万条,服务对象40多万人;定制十余个资讯类APP提供信息推送服务。通过农广在线网站累计农业实用技术视频教学节目7760个、音频教学节目2750个、网络课件1700多个。

授民以技,各类培训课堂到农家。农业部通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内容的全方位培训,切实提高农民创业就业能力和生产技能。新增5个农业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部级基地总数达到30个,覆盖26个省(区、市),全国农村实用人才示范培训网络初步建成。依托培训基地,举办177期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示范培训班,培训1.77万人。举办5期农业部定点扶贫地区及联系地区产业发展带头人培训班,培训500人。安排手机应用技能培训课程,在20余个省开展培训1600余场,培训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2万余人次,参与网上答题的农民超过140万。编制《农民手机应用》培训教材,制作完成《手机上网》等9门微课程;在农业部网站上线手机培训专题子站,开发一批APP,建立多个微信公众号开展线上培训。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和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在全国8个省,30个市和800个县开展重点示范培育。大力开展水产种业助推提质增效增收行动,在全国20多个省(区、市),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技术指导600多场次,派出科技人员800多人次,编写和发放相应的技术培训资料1.6万余份,培训农(渔)民3万人次,扶持示范户200余户,辐射带动近1200户。举办农机维修技能师资培训班和农机操作安全师资培训班、农机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培训班、示范社理事长培训班和农机合作社辅导员培训班,全年培训鉴定农机技能人才总计8万余人。在全国30个省(区、市)开展水产养殖规范用药科普下乡活动,举办各类渔民培训班和水产技术推广人员培训班3000次以上,提供相关技术咨询与服务30万人次以上。组织实施百县万名农民骨干科学用药培训行动,在19个省的200多个县(市、区)开展技术培训1660场,培训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成员和农民骨干7.01万人。举办乡村兽医师资培训班和官方兽医能力提升培训班。

示民以优,展示示范试点到眼前。通过组织开展一系列新品种、新技术、新举措的示范试点,向农民进行直观呈现,提升示范带动效果。在全国149个粮棉油大县组织开展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工作,建立展示方270个,展示品种3000个,建立示范方340个,示范品种840个。积极争取粮改饲试点补贴资金增加到10亿元,试点范围扩大到“镰刀弯”和黄淮海的17个省(区)121个县。开展包虫病防治技术示范推广,制订相关技术规范。建立了犬只投药、家畜免疫、投药免疫综合防控3种模式,在四川、青海和新疆设立了6个技术推广示范区。组织一系列技术推广活动,在四川、青海等地组织包虫病防控科技下乡、全国包虫病防控现场会等活动。连续第9年开展渔业互助保险中央财政保费补贴试点项目,已累计承保渔船23644艘,承保渔民19797人,实际补贴资金2125.64万元,有力带动各级地方政府相继出台政策文件支持发展。

第9篇:线上教学技术培训范文

关键词: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812.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政策的落实,各地信息技术教育在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学校教育的各个领域,尤其在农村小学教育教学中,有其独特的魅力:既激励着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其思维空间;又能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拓宽其视野,减轻其负担;同时在家园共育活动中,丰富了活动内容,受到家长和学生的欢迎。因此,信息技术的运用,在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已日见成效,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一、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分析

1、思想认识有待提高。时至今日,面对信息化社会飞速发展及我国加WTO 所面临的经济全球化及前所未有的挑战,绝大多数农村教师对在农村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站位不高,思想上存在种种畏难情绪。他们多数人认为信息技术离农村还很遥远,师生学无所用,学好语文、数学才是正事。

2、教育观念相对滞后。多数学校将信息技术教育等同于计算机教学,只停留在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计算机上,农村信息化建设尚局限于添置教学设备,使用率不高,电脑和网络还未实现完美结合,不能很好交互,难以实现资源共享。即便建立了校园网也或多或少存在学校本位主义思想,

“你的可以是我的, 但我的不是你的”,许多优质教学资源不能共享。

3、新课程理念理解不透。农村课堂教学软件只有在优质课、公开课才难得一见,且普遍存在“只要运用了现代化教育手段,就一定能够促进教学”的错误认识。忽视质量和效果,真正从为学生服务的角度设计的教学软件很少,并忽视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的反馈和评价。

4、师资队伍素质较低。农村小学掌握信息技术教育理论的专业人才凤毛麟角,多数教师自身专业水平不高,对现代教育意识与现代教育观念缺乏了解,难以发挥其引领作用。

二、提高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措施

1、转变教育观念,增强信息意识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目前社会上评价学校大多数还是看学生的成绩,很多学科得不到重视,信息技术教育也是如此。部分家长在认识上产生误区,甚至有少数家长还认为,孩子只要上网就会变坏。所以,很多因素决定农村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路是曲折而艰难的,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1)以教师的认识转变学生的认识

信息技术进入学校教育后,学生的信息源发生多层次、多方位的改变,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得信息的唯一源泉,网上教育信息的“海量”不是一个或几个教师大脑的信息量所能比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多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如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常用软件的使用技能;自制简单课件的能力;利用网络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的能力;等等。教师只有通过自身的学习,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大岭中心校联入Internet,学校里的每台电脑随时都可以上网或调用、检索和下载相关的资料,为教师学习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提供了物质基础。而且学校把教师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水平作为教师职务聘任、职称评审和评先进教师、年度考核的必备条件,从而使教师感受到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自觉地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在提高自身信息意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到教育信息的海洋中遨游。

(2) 以学生的认识转变家长的认识

传统的教学中,学生捧着书本乏味地听,教师拿着书本枯燥地讲,依靠死读硬背去记知识,学生难免有厌学心理。而在网络信息教学中,学生处在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下,可以通过图、文、音、像等生动形象的信息去学习,不是“一切只跟教师走”的模式,而是主动、探究地学习。为此,学校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信息学习环境,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知识的天地是广阔的。那么,家长从孩子的学习氛围中也一定会认识到自己已经落后,不能再让孩子输在信息时代的起跑线上。这样,以学校带动教师,以教师引导学生,以学生影响家长,信息技术之树才能更好地在农村学校开花、结果。

2、 利用有效资金,合理配置信息技术教学设施

信息技术教育设施的建设投资巨大,所以资金制约是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瓶颈。那么,在设施建设上要从实际出发,不可好高骛远,盲目攀比。在资金投放和管理上非常严格,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最需要的地方,让它发挥出最大的效益。采取高低搭配、新旧结合的方法,配置出多媒体教室。这样既节约资金,又把信息技术教育落到实处。

3 、加强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建设一支适应信息技术教育的师资队伍,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关键。有了设备没人用,甚至不会用,一切都是空的。尤其是农村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很缺乏,专业人才少,大部分教师对计算机还很陌生。针对这种现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先提高微机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不放过上级任何一个信息技术培训的机会,让微机教师参加学习,回来后,对学校的其他教师再进行培训。并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措施,分时间、分层次进行培训。

(1) 分时间培训 农村教师,除了担负繁重的教学任务外,还有很多农活,因此在培训上要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除每学期安排少部分系统培训外,对大多数教师要结合学校实际需要,利用寒暑假、节假日、学生放学等时间,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

(2)分层次培训 由于教师的年龄、文化层次都大不相同,教师的培训一定要做到分层次。对一般年龄大的教师要求掌握计算机的入门知识和基本应用技能;对中青年教师,应掌握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理论,教学软件的设计制作与评价知识。

4、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上好信息技术教育

课堂教学过程中,让他们感受学习知识的快乐,不是讨厌、漠视课堂,而是热情地融入课堂,这就需要教师了解学生需要什么,目前处于什么状态,培养他们遇到问题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优势。对于小学阶段,主要是在上网、文字处理等知识时遇到问题,想办法解决,还达不到把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建立模型,进行解决。但对于把问题分解成小问题,联系方法,解决问题,这种思路还是相通的。在课堂上要培养学生利用资源进行终身学习的习惯,重视学习过程。这样的学习过程应该始终包括在这样一些过程中:(1)知道什么时候需要信息;(2)确定针对特定问题需要的信息;(3)寻找所需信息并且评价信息;(4)组织信息;(5)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解决问题。这样一种对学习过程的重组,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而且能够赋予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信息技术在农村学校是一门相当年轻的课,在其开展的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很正常,我们作为学科教师应努力克服工作中的困难,多发现,多思考,多行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信息技术学科在农村学校的前景才会越来越美好

参考文献:

[1] 赵可云, 薛庆文. 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定位的思考[J].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7,(22)

[2] 顾明. 如何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J]. 学生之友(初中版)(下), 2011,(06)

[3] 占强运. 国外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浅析及思考[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0,(05)

[4] 刘春来. 技工学校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18)

[5] 刘赣洪, 贺伟荣. 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分析[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