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企的核心竞争力范文

国企的核心竞争力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企的核心竞争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企的核心竞争力

第1篇:国企的核心竞争力范文

[关键词]我国企业 战略管理 核心竞争力

一、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企业定位不准,协同意识缺乏

在经济全球化使国际竞争延伸到国内市场这一新的竞争态势下,我国一些企业还处于重视不够、准备不足的状态,有的企业尚没有自己的战略定位,有的定位不准确,产业策略、市场策略、经营策略都大大缺乏,不仅原有的竞争力难以保持,甚至导致了核心竞争力衰退以至丧失。在战略管理上,受传统经营思想的影响,企业各业务单元之间的联系被人为割开。

2. 信息化建设薄弱,市场反应能力不强

受传统管理模式的束缚和限制,我国企业在获取、传递、利用信息资源方面处于无力、无序的状态,对市场上的重要机会和外部威胁不能做出有意识、有效的反应。人的行为和经营流程不能形成系统化运作。尽管付出了较大的管理成本,但是企业还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决策的理性和科学性不强,决策效率和效益都不高,对市场反应的能力亟待提高。

3.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技术贡献率低

目前,我国多数企业研发经费严重不足,研发机构不健全,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还没有真正形成。多数行业、企业的关键和核心技术基本依赖从国外引进,自主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弱。一些企业尽管经济效益在不断提高,但是所实现的利润和销售收入的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市场价格的拉动,产品附加值低,技术进步对企业、对整个社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过低。

4. 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不健全,企业后劲不足

我国相当数量的企业还没有把人的因素作为一种资源去看待,缺乏约束和激励机制,人才流失已经成为企业的通病。企业普遍缺乏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市场开发人才和管理运作方面的人才。

5. 企业形象仍需完善,伦理品质有待提升

当前,制假贩假、虚假宣传、虚假广告等非诚信行为依然存在,在有些行业和领域甚至愈演愈烈。屡禁不止的假药案、假酒案、假奶粉案、假种子、化肥案,给每个企业都敲响了警钟。有的企业结合企业文化建设,虽提出了做企业如做人、产品彰显人品的口号,但全社会对非诚信行为的监督还没有形成人人喊打的氛围。

二、提升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1. 搞好战略定位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前提

第一,明确产业战略定位。选择一个好产业远胜于选择一种好产品。企业必须对参与何种产业的竞争作出选择,要选择那些在市场上处于成长的、能够为企业提供长期盈利的产业。企业应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产业生命周期的哪一阶段,适时进行战略调整和转移,变换产业领域,构建新的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把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成为市场的领导者。

第二,制定市场战略定位。企业进行市场战略定位,首先要分析所面临的市场环境,了解顾客的需求,寻找市场机会。企业不能只满足于在原来较小且受保护的市场上占有优势,而要确立在国际国内广阔市场上竞争的战略思想,要从自身的状况出发,考虑企业市场战略调整和发展问题,实施恰当的市场战略定位,以保持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三,做好经营战略定位。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分工的细化,对企业经营战略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要取得竞争优势,就必须不断开发新产品和新服务,将原有的开发、生产、营销、服务等环节,进行重新设计和组合,将资源集中于特定的业务、核心的业务,取长补短,以最大效率地发挥有限的资源。企业不能仅仅考虑成本策略,还要完成差异化,在服务上进一步完善。

2. 加强信息化建设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第一,全面落实企业信息化战略。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要大量采用信息技术,对企业固有的经营思想和管理模式进行根本性的变革。通过不断改进和强化企业物流资金流、人员流及信息流的集成管理,达到企业资源的整合,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第二,通过信息化增强应变能力。企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能够带来科研水平、工艺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信息技术时代,赢得市场的关键在于迅速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企业通过组织结构变革,使供应、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直接面对市场,几乎在同一时间即可响应客户的要求,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提供市场需要的产品,满足市场需求的多样化要求,增强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

第三,通过信息化提升决策科学化水平。正确决策的基础是信息。对企业来说怎样比对手早一步获得有效的市场信息显得尤为重要,这正是信息技术的优势,而这种优势依赖于企业信息化的实现。企业信息化能够极大地提高企业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分析研究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从而提高对企业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把企业决策建立在及时、可靠、高效的信息的占有基础之上,进而提高企业的决策科学化水平。

3.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

第一,充分认识技术创新的重要意义。当前,雄厚的资本、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员工不再成为企业成功的必然要素,而成功的关键是要确定以技术创新为中心内容的企业竞争战略。在新的生产方式革命面前,我国企业必须重新规划自己的发展战略,而当务之急的战略应该是技术创新战略。

第二,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首先,要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自催化作用,促进创新成果在企业内部的应用; 其次,要通过技术创新最大限度地实现范围经济。当企业联合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产品的总成本低于单独生产这些产品的总成本时,企业可共享核心技术等生产要素,通过共同管理来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对于多元化经营的企业来说,由于技术创新成果在不同产品领域间的扩散、渗透,将产生收益放大效应。

第三,政府要大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一是政府必须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保障,组织、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完善创新开发体系,增强创新开发能力; 二是要加强科技合作,通过合资合作、购买专利技术或许可证等形式,引进一批能促进产业发展的技术,并加强技术的消化和改进; 三是要建立技术创新的人才保障机制。要重视企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氛围。

4.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第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企业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靠事业留人,靠待遇留人,靠感情留人。只有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企业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第二,构建人力资源培养和开发机制。首先,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应以智能型人才为重点,要着眼于员工思维方式的培养,提高他们的洞察力、判断力和创造力; 其次,人力资源开发应着眼于健康人格的培养,包括持久的工作热情,坚韧不拔的意志,人际沟通技能以及团队合作精神。有些企业的失败,往往不是缺乏人才,而是缺乏对人才实施有效管理的机制,因此建立一套凝人心、聚人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是至关重要的。

第三,有效地激励人才。有效激励必不可少,企业应结合实际,不断提高员工的物质报酬,使员工受到激励,进而对企业心有所属、忠诚服务、努力工作。在有效激励的基础上,企业也要明确约束措施,要把员工的报酬与绩效挂钩,奖罚分明。在满足了生理、安全的需要之后,着眼于员工自我实现的需要,企业还要为员工创造广阔的发展空间,适时晋升,提供充分施展才能的舞台。

5. 塑造诚实守信的企业形象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保障

第一,形成诚信的企业文化。在企业文化的内涵当中,诚信是最基本的要求。市场经济演进的历史告诉人们,市场经济越完备,竞争越激烈,越要求企业肩负责任、恪守信用。只有坚持诚信经营,才可以在组织内形成一种类似磁场的效应,通过企业领导者的经营理念、价值取向向整个企业组织传播,形成自身的企业文化,并以此促使员工聚集在相同的理念和发展目标之下,从而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

第2篇:国企的核心竞争力范文

1.把握自主创新,形成鲜明特色。(1)自主创新战略是形成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重要基础。自主创新使现代企业具有全新的意识和观念,雄厚的资本、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员工已不再成为企业赢得未来优势的必然要素,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的关键在于形成以自主创新为中心内容的企业竞争战略。(2)只有按市场需求不间断地自主创新,才能持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3)自主创新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日本学者小田昭二郎指出:“企业未来面临现有相同类型企业、新进入企业、替代品、买方和卖方等五种力量的竞争。而作为防御者或竞争者可采取的策略, 大致有成本最小化、产品差别化、建立新的学习曲线与模式、产品或原料替代、开辟新的市场消费需求等多个方面, 这些都与自主创新密切相关。没有自主创新水平的提高,这些都将视为空谈。”

2.重视重组合并,力图做大做强。(1)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点进行企业的重组合并。在组建的过程中,可根据行业及企业对高新技术发展的要求及前景分析,确立某一两项高新技术为重点突破口,并以此形成相应的企业群。(2)以某种核心产品或服务为支撑点促成企业的重组合并。这种类型的企业在重组时, 一定要选择确实有发展实力的产品或服务项目,再以此形成相应的强强联合。(3)政府组织应积极引导,提供必要的人力、信息、资金等方面的帮助,切忌按政府意愿为企业人为地组合。

3.构筑战略规划,谋求超常发展。(1)企业高层管理者必须具有战略思维与理念,站在国家、社会、行业对企业要求的高度去规划各项具体工作。(2)运用逆向思维,谋求超常规发展。为此,必须善于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盯准事业发展的期望效果水平,运用富有实效的手段和方法,谋求相同外界条件制约与影响下的最好结果。(3)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推行常规化、高效化的督导管理机制,由过去单纯的人员相互管理,转向依靠先进的制度和规范进行督导的机制。吸收各级人员和企业外专家参与决策、参与管理、参与监督,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管理与调控的机能,全面提升企业的综合素质与水平。

4.推进制度创新,形成内在优势。(1)建立企业战略管理与业务管理相结合的制度。企业首先要确立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的战略管理思路,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对企业长远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战略举措。同时,在此基础上高度重视和全面落实企业中各相应环节的业务管理,完善各部门、各环节、各岗位的业务管理制度。运用各种定量分析方法,建立上述相应管理活动的常规管理运行系统和综合经济效果评价系统,全面提升业务管理的水平。(2) 建立各项常规管理与例外应急管理相结合的制度。(3) 处理好管理工作中制度建设和人本管理的关系。在管理运行与考核评判过程中,既要坚持制度的规范性,又要善于运用相应的激励手段调动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体现以人为核心,以人本管理为主体的思想。

5.强化行业职能,注重指导服务。(1)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 制定行业发展战略和具体的目标构想,提出可供企业借鉴的具有战略性、指导性的发展思路。(2)制定行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目标规划,鼓励并扶助企业实施科工贸一体化,进行资产重组,将科技资源、工业生产资源、国内外市场贸易发展网络系统等要素有机地组合起来,形成行业扶助与指导下的企业技术创新优势。(3) 组织行业内企业产品和市场开拓,借鉴国外同行业企业产品创新与开发的经验, 为企业产品开发提供前瞻性和科学性的发展思路与信息,力争在行业专家的具体指导下,迅速形成企业的产品优势。同时,还要利用行业组织与国外同行业间全球性、区域性信息沟通的优势,为企业提供可借鉴的市场信息,推动本行业企业迅速形成立足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市场优势。(4) 发挥行业组织的人才优势,对本行业所属企业进行必要的咨询诊断,解决企业发展中各种棘手的问题,围绕企业改制发展与核心竞争力培育要求,组织专门的培训,借助行业组织的力量使企业自身不能处理的问题得到解决。

第3篇:国企的核心竞争力范文

唐骏先生的这些观点无可置疑是正确的,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中国的中小企业而言,这些都只能是他们向往或者期待的目标。那些还处于生死边缘或者刚刚进入小康“生活”水平的中小企业,谈资本和技术还比较遥远,绝大多数企业还不具备自主的研发能力,也没有太多的资金投投入的技术上。

在这个时期他们所追求的只有市场,通过市场的运作实现销量,是自己先生存下来。就象李嘉诚先生说:不要对金钱无象征的追求,人要有高的社会责任感。你说这句话对吗?他说的肯定是对的,但是对于一个穷人来说,能这样做吗?很显然不能,因为李嘉诚已经是金字塔顶端的人了,而很多穷人呢,必须要为自己的肚子负责,因此金钱对于穷人来讲就是生存。

同样的道理,唐骏先生工作过的每一个企业都与国内绝大多数的企业不在一个层次上,因此唐骏先生之所以提出这样的核心竞争力法则,主要是建立在他曾经工作过的企业的实力和背景的基础上的。就好比很多国外的经典理论一样,说的都非常的有道理,为什么那么多企业学习了之后,却没有任何效果呢?原因就是那些经典的理论来源于经历上百年积累的跨国企业,而不是每一天都为生存奔波的中小企业。

记得一个故事这样讲:

爱因斯坦对学生说:“有两位工人,修理老旧的烟囱,当他们从烟囱里爬出来的时候一位很干净,另一位却满脸的煤灰,请问他们中间谁会去洗澡呢?”

一位学生回答说:“当然是那位满脸煤灰的人喽。”

爱因斯坦说:“是吗?请你们注意,干净的工人看见另一位满脸煤灰,他觉得从烟囱里爬出来很脏;而另一位看到对方很干净。我再问你们,谁会去洗澡?”

另一位学生很兴奋地发现了答案:“噢!我知道了!干净的看到另一位很脏时,觉得自己也很脏;但是脏的人看到对方很干净时,却觉得自己并不脏啊!所以一定是那位干净的人跑去洗澡了。”

所有的学生似乎都同意这个答案,只见爱因斯坦慢条斯理地说:“这个答案错的,两个人都从老旧的烟囱里爬出来,怎么可能一个会是干净的,另一个会是脏的呢?前提不正确,结果肯定没有意义!”

实际上,正如这个故事所讲的,研究的背景和对象不一样那么研究的成果对于众多国内的中小企业而言,其意义自然不大。

当然,这里无意诋毁唐骏先生的4+1核心竞争力理论是没有用的,而是建议企业依据自己技术、实力等方面综合衡量,同时也要深入研究唐骏先生提出该理论的背景资料。

依据我们多年为国内众多中小企业的提供咨询策划服务的经验来看,目前,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应该将工作重点放在市场和品牌上。

所谓市场就是要实现销售,获取市场占有率,品牌则是通过正确的操作方法在销量中实现品牌的经营。

真正的品牌一定是企业的一个虚拟利润中心,它要为销量、利润和品牌资产负责,也就是说要通过品牌经营实现产品的畅销、长销和高价销。对于中国的绝大多数企业而言,离开销量就等于没有生存的基础,没有了利润就丧失了发展的源动力,如果不能在发展中积累品牌资产,必定无法保证品牌的长盛不衰。

因此,中小企业必须从打造畅销品牌开始,实现销量和市场占有率,然后通过溢价品牌的塑造,实现品牌的盈利能力,提升品牌的整体形象感和价值。同时,在整个经营中打造资产品牌(长销品牌),只有有资产的品牌,才能实现长久的发展。

第4篇:国企的核心竞争力范文

关键词:造船企业;核心竞争力;AHP分析法;对比分析

作为造船业发展历史极为悠久的传统大国,中国造船规模一直以来位居世界首位,然而,在产品结构上,我国出口的船舶多集中在技术水平较低的常规型船舶上,而日韩作为国际市场上船舶制造业竞争力较强的国家,其出口结构则更为多元化,对于高端船舶以及海洋工程尖端装备设施具有垄断性优势。本文基于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并分析了各类因素对于我国造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力大小,比较分析了我国造船企业和日、韩两国的优劣势及差距,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我国船舶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相关策略。

一、构建造船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评价指标设计

一般认为,我国造船业既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又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在此特征下,通过参考以往研究,将各类影响造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归纳为六大关键因素,具体见表1。

(二)量化权重

然而,由于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各类指标错综复杂,实践过程中难以确定六类影响因素以及众多分指标的确切权重,因此本文采用了AHP层次分析法来计算各级指标的权重。假设六类主要指标为(Yi,i=1,2,…,6),而其分指标则为(Yij,i=1,2,…,6;j=1,2或1,2,3),本文选取了2015年《中国船舶工业年鉴》中得分前15的中国造船企业,包括大连船舶、外高桥、金海重工、扬子江、渤海重工、中远川崎、浙江造船、江南造船等知名船企发放问卷,并收集了30份来自大型船企管理人员与高级工程师的有效问卷结果,利用判断函数f(x,y)量化各类指标的重要程度。如f(x,y)

由此计算得出企业资源、生产规模、经营能力、技术水平、营销推广能力以及社会资源整合六类关键因素以及共计十四项分指标的具体权重数值,具体见表1。

(三)结果分析

影响我国造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各类因素中,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反映企业硬实力的资源占有情况与生产规模上,而企业资源又包括资金资源和人才资源两个重要影响因素;另一类是反映企业软实力的四个关键指标。

最后结果显示:企业资源、技术水平和经营能力对于造船企业核心竞争力水平影响最为显著。而企业资源中,又以人才资源对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贡献最为明显。而六大关键影响因素指标下,十四分项的权重计算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人才与管理水平是影响我国造船企业核心竞争力水平的最为重要的因素,而同时,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比例较高的企业往往也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二、中日韩造船企业竞争力比较分析

(一)企业资源对比

企业资源主要体现在资金资源和人才资源上,作为对提升造船企业竞争力贡献最高的一类指标,其主要贡献还是来源于优质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日本现代造船业发展最为成熟,其高额的技术研发投入和多年积累的丰富管理经验造就了日本造船企业较高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素质。而韩国通过政府大力支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投入大量成本培育技术人才,大大提高了韩国造船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目前已经逐渐追上日本,在造船工艺和软件开发上表现出强劲的国际竞争力。相对而言,我国企业在这一块仍然显著落后于日韩企业。由于对于技术研发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学习投入不够,对于国外先进经验吸收不足,目前自主创新能力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具体表现在:一是产品结构上出口国际市场的主要是技术含量较低的常规型船舶上,而对于油船、散货船、大型高技术船舶以及高附加值船舶等类别上市场占有率不高。

(二)技术水平对比

作为影响我国造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第二大因素,技术水平无疑是各国造船企业竞争国际市场的最为重要的利器之一。造船企业人才资源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其技术水平,因此,我国造船企业在这一指标下的表现仍不如人意。

目前我国仅有一些骨干造船企业能够承接设计开发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的任务,但整体而言,对于新产品的开发能力仍然较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相比之下,日韩两国造船强国的地位正是由其先进的技术水平奠定的,但两国技术发展上又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日本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以及本国技术的成熟,主要以成组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机器人设备的开发应用闻名。造船企业通过大量机械设备取代工人体力劳动,并形成了现代工厂区域规划分明、分工细致明确的流水线作业,成组技术因此大大提升了企业生产效率。此外,机器人研发与应用也极大地提高了日本造船工艺的质量与效率,三菱重工设计的智能自动焊接装备就是一大典型。而韩国主要是巨资引入国外技术,并通过吸收消化先进技术提升了本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虽然在具体的制造技术上,韩国略逊于日本,但由于韩国造船企业极强的创新能力,其设计能力已接近甚至赶上日本,韩国企业油船与散货船船体的建造质量可以说不逊于日本企业。

(三)我国企业的比较优势

随着日韩船舶制造业的成熟,相对而言,其政策支持力度明显小于我国。在庞大的资金支持下,我国建设完成了大量的具有国际水平的码头、船坞等基础设施,便于大型船坞的启动。此外,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我国造船企业最大的优势在于巨大的“人口红利”优势。一方面,我国造船企业劳动力丰富,另一方面工资报酬远低于日、韩水平,仅为日本的5%、韩国的10%。

三、提升造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议

一方面,企业自身要做出不懈努力。目前影响我国造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主要在于人才和技术,因此今后发展中,要从人才和技术两方面入手采取相应措施。

首先,要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重视人才储备。我国造船企业在研发阶段缺乏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的人才;而生产阶段往往采用外包等方式将具体生产流程转移出去,缺乏高水平的技术工人;在整个造船企业管理过程中,又由于管理经验上的欠缺导致管理人员水平明显落后于日、韩。因此今后要加大对于高素质的技术工人、高水平研发人员以及优质管理人员的培养投入,通过培训、国外交流等多种方式培养人才。另外,还应当通过与高校合作,充分发掘新人才。为了留住人才,企业也应当充分吸纳国外经验,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通过绩效管理发现并奖励各类价值创造行为。

其次,企业要充分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尽管我国造船企业承接订单数量还比较可观,但在价值链视角下考察我国造船企业,则发现我国造船企业创造的出口增加值还处于较低水平。因此今后为了占据高新技术船舶以及高附加值船舶等市场,我国造船企业还应当充分吸纳国外先进技术,在吸收消化的基础上开发我国特有的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

另一方面,政府应当为我国造船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作为资本密集型产业,造船所需要的资金投入是巨大的,而在当前产能过剩的背景下,造船企业融资也越发艰难。因此,政府可通过优惠税收、政策性金融支持等等措施降低企业成本,改善融资环境。

参考文献:

[1]陶永宏,钱伟,潘崇义.江苏造船业核心竞争力研究[J].中外船舶科技,2014(01).

[2]彭祖赠, 孙韫玉.模糊数学及其应用[M].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3]何育静,刘树青.我国造船企业竞争力研究[J].船舶工程,2015(01).

[4]郭娅,李天煜.加快国际标准化步伐,提高中国造船业竞争能力[J].船舶标准化与质量,2014(05).

第5篇:国企的核心竞争力范文

中国企业运用工业工程的现状分析

工业工程早在100多年前就已经提出,它的定义就是,通过对于工作人员、材料以及设备信息等的组合系统分析设计,并加以改善,最终实施的工程技术,它综合了应用数学、社会学以及物理学等多种学科知识及技术,运用工程分析的手段对于组合的系统进行验证和评估。这个定义一直到目前也有人沿用。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在引入这一技术之后,结合本国的经验,重新对它进行了定义。IE是一种能够有效的整合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各种资源,并能够为市场提供有效、廉价的服务,使从事这一工作的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一种技术。不管怎么定义,其实它都是一种能够整合企业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的潜力,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收益最优化的技术。

工业工程的显著特点就是投入低、收效快,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不少企业根本不必投入大量的资金,甚至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以优化重组,适当改进操作的方式及工作的秩序,实行标准化的管理就能使企业的潜力得以显现。这显然适应我国目前产业结构调整和实现经济形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但在引入的过程中一定要与我国的国情相结合。

工业工程在我国的应用及推广可以上溯到20世纪80年代,在改革日益深入的背景之下,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开始逐渐引用,到目前为止,已经在家用电器、信息咨询、建筑建材等行业得到大规模的推广,并且效益十分显著。根据调查的资料显示,投入和收益的比值在1∶200以上。尽管这些成绩十分喜人,但就总体而言,我国在工业工程的推广和应用方面与西方国家相比依然有很大差距,至今仍存在不少制约因素,主要的表现就是资金和人才的短缺,技术和管理的滞后等,这与外资企业不遗余力的应用工程工业的态度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国本土企业应该重视知识的累积,加强运用这方面知识的意识,使企业的员工能对工业工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使其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价值。

中国企业引入工业工程的意义

(一)时展的需求

工业化一直是一个国家是否发达的主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总体实力的表现,没有工业化也就谈不上现代化,更不能妄论提高企业和国家的竞争力。我国开始工业化的时间是20世纪50年代,远远落后于西方,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但是因为基础差、底子薄等问题,目前我国的工业化水平依旧与西方国家存在明显的差距。主要表现就是总体上已经达到了工业大国的要求,但在人均上甚至达不到中等水平;在某些尖端科技上领先世界,但一般的技术却不尽人意。这些都说明我国的工业化水平还有待提高,企业还应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总体竞争力,而这些都需要引入并推广工业工程。

(二)外部的需求

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是借助于改革开放的春风发展起来的,对于企业实行的是家族式的严密控制,虽然这种管理模式在创业的初期能够起到明显的效果,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弊端也日益显露,特别是在我国更深入地融入世界经济之后,这些企业所面临的不仅仅是本土企业的竞争,还有外国企业的挑战。这些企业能否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关键在于生产效率的高低。因而在这种形势之下,对于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

(三)内部的需求

我国企业不少都是从小作坊发展起来的,没有相应的生产、管理等方面的措施和制度,生产和经营的方式比较粗糙,并没有真正达到工业化的水准。这就需要大量的具备现代管理知识,能够进行科学管理的职业经理人,这也是西方国家在工业化初期所面临的问题。

因而,引入工业工程应该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市场的需求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费者的需求也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观念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对于企业来说,如何把握市场的变化,适应消费者的需要,快速而准确地占领市场先机,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能够得到消费者的认可,这是一个企业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关键。引入工业工程就能够保证企业能够及时地适应多变的市场。

工业工程的应用,不仅能够是企业走出困境,而且能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支持企业的结构调整,提高生产效率,实现企业由传统管理到现代科学管理的改变。因而,在企业中推广和应用工业工程,不仅符合时代的需求,也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企业应用工业工程的对策

工业工程在我国起步很晚,目前属于新兴的行业,但在我国的发展态势并不让人满意,特别是在理论研究、系统开发和应用推广等方面有很多不足。将工业工程应用到企业可以提高企业在整个竞争大环境中的实力。要做好它在企业内部的推广,必须做好教育培训工作。

(一)做好培训工作

一是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培训课程。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和职业结构都在发生巨大变化,对企业和员工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培训机构在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的时候,一定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所处的社会环境、员工素质的高低量身定做符合企业需要的工业工程课程,结合具体的事例进行培训,这样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二是不断开发新的培训方法。企业在进行工程培训的过程中,要根据以往的培训经验和企业的具体情况,不断的开发新的培训方法。比如在技能培训的时候,课程可以设置成为课程指导,让学员自己实际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掌握标准化的操作。同时还可以采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针对学员在培训中出现的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分析。采用多媒体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声音和画面,让学员更加直观地看到所学知识,能帮助加深理解,使其接受更快。

(二)做好前期准备和对企业需求做出准确分析

企业要实施工业工程,就应该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对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类总结,找出解决的办法,明确自身需求,重新制定业务流程,在企业内部调整组织分布。工业工程中的“5WHI”技术的应用,就能为企业更快找出企业存在的各种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为企业实施工业工程做好准备工作。

(三)局部应用工业工程

在企业中工业工程的实施,不一定要在整个企业活动中全部应用,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在企业的某一职能部门进行应用。比如运用生产计划技术合理的对生产的过程进行组织,以达到制造过程中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四)成立跨职能团队

在局部的工业工程应用达到预期的效果后,就应该在企业的内部进行推广,全面应用。在企业中采用工业工程模式可采用跨职能团队的工作方式。工业工程部门和企业其它部门同等地位,采用跨职能团队的方式参与到企业各个职能部门的业务中但不参与具体业务,可以为企业管理提供有效的决策。

(五)加强产学研相结合

工业工程的应用,应该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高校集中了理论研究的高级人才,他们在工业工程学科的研究中掌握了最新的发展动态,同时也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担。如果企业能和高校合作,借助高校资源可以更好地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

第6篇:国企的核心竞争力范文

摘 要 中小企业由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而普遍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然而,我国中小企业又普遍存在着核心竞争力弱、可持续发展能力差的问题。本文运用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在对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含义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原因,并提出了提升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关键词 中小企业 核心竞争力 对策分析

中小企业由于在促进经济增长、解决就业、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目前,包括个体工商户在内,我国的中小企业数量已达5200 多万户,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5%以上,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年主营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30-35万户。上交税收超过全国税收总量的50%,进出口额达到全国总量的60%,尤其是广大中小企业解决了全国75%以上的就业问题。然而随着中小企业不断发展和壮大,它们普遍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缺乏竞争力,特别是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这极大地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深入分析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中存在的问题,探索相应的对策措施,无疑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

“ 核心竞争力” 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Gary・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文章中提出的。普拉哈拉德和哈默认为:“所谓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能力,尤其是协调各方面资源的知识和能力”。他们认为“就短期而言,公司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决定了公司的竞争力,但长期而言,起决定作用的是造就和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此观点一提出,就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认可,并引起了企业家的高度重视。一般来说,广义的核心竞争力指企业所独有的核心资源,包括技术、管理、战略设计、组织结构、生产制造、市场营销、企业文化等多个方面。而狭义的核心竞争力仅指形成能够创造独特客户价值的专门技能和技术,以企业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企业战略决策、系统控制、市场营销、组织管理以及企业文化的相互整合,促进获得长期竞争优势。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首先我国中小企业缺乏先进的价值理念做指导,只注重短期经济效益而不注重企业文化的培育,片面强调公司或个人利益而缺乏对社会和公众的服务意识,中小企业的价值观中过分强调物质层面而忽视了员工内心的需求等。其次,我国中小企业组织结构不够科学,普遍存在战略管理不够合理,以至于企业的制造成本和管理成本较高。最后,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资金短缺和融资难的问题阻碍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企业技术水平较低,创新能力不足,产品同质化比较严重,企业信息化技术水平不高,企业管理队伍素质偏低,尤其是缺乏高技术人才。这些问题综合起来表明,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相对较弱,核心竞争力面临着提升难度大的困境。

二、我国中小企业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管理者素质偏低,人力资源匮乏

市场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在现代企业的发展中,人力资本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者许多是缺乏教育背景和生产经验的劳动者或是自主创业者,企业大多采用家族式的管理模式。管理理念陈旧、管理方式落后,忽视或阻碍了企业引进优秀人才。一般而言,较高级的人才又倾向于选择那些声誉良好、待遇较高、能提供较大发展平台的大型公司,从而导致中小企业极度缺乏擅长战略决策、技术创新和营销管理的高素质人才。

(二)缺乏宏观思考,战略定位不明确

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发展过程中,企业战略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明确的战略定位对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及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它表明了企业对未来前景的理性思考。从目前来看,我国多数中小企业战略管理不够完善和科学,普遍存在着重战术、轻战略、依赖经验决策的思维定式,许多企业的经营活动属于短期行为,存有投机心态,产业定位模糊,他们不顾一切地追求发展速度,扩大生产规模,或盲目地把有限的资金、人力、物力投入到其他业务领域,导致决策失误,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这些都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维持,甚至会使原来的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丧失。

(三)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受限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源自于企业创新。而企业的研发能力是企业创新的动力。目前在我国众多的中小企业只着眼于眼前利益,未能做长远打算 ,在技术创新和人才引进、培训方面投入较少,据有关数据表明我国中小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平均水平不到0.4%,而国际上普遍认为,企业要有竞争力,研发经费应占销售额的5%以上,足见差距之大。在企业缺乏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的情况下,根本无法形成核心技术能力,更无法将核心技术能力转变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四)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方式单一

调查表明,我国中小企业最大和最主要的债务融资渠道是从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贷款,当企业出现资金紧张时,大多数企业主要采取向银行借款方式来缓解资金压力。但很多中小企业对融资知识不了解,不知道银行贷款有哪些种类、审批有哪些流程,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存在信息不对称。加上中小企业发展前景不明朗,存在诚信问题。比如欠息不还、逃债赖债、偷税欠税等不良现象。以至于金融机构在提供贷款时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因此,我国中小企业在银行信贷市场面临着严重配给矛盾,使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非常困难,造成中小企业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

三、提升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一)对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战略规划

核心竞争力是支撑企业长久竞争优势的战略性能力。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要基于战略高度来对核心竞争力进行总体规划和整体设计,并与企业战略有效结合,形成基于战略模式的核心竞争力发展机制。首先,企业要科学、合理的审视自己各种资源的优劣势,对已经拥有或将要拥有的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及其发展方向进行分析,给予正确定位;其次,中小企业必须对自身所在的环境进行系统评估和分析,对可能发生和出现的重要事件(机遇、威胁、优势、劣势)及时做出灵敏和正确的反应,从中明确企业未来发展的外部机遇与挑战。中小企业要根据自身战略发展的整体要求,从中寻求符合企业能力特点的、其他企业无法模仿的核心优势,并将这种优势将以有效的组合、整理和培育,使之成为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二)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培育和提升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中小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关键是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首先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技术创新的目的是形成自身的核心技术,从而占领市场。二是要以联合创新为突破口。中小企业规模小,研发能力有限,在进行技术创新时由于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没有能力单独承受研发活动的市场风险。因此,多家中小企业可采取联营的方式,以参股、控股、合资、合作等方式组成联合研发公司,或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联合进行技术攻关。另外,中小企业也可以通过市场手段获得企业需要的核心技术,实现优势互补,从而达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同时,企业要加大对科技开发资金的投入力度,充分调动科研、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三)提升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

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提升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是中小企业实现核心竞争力的保障。因此,中小企业要积极构建人力资源培养和开发机制,彻底转变用人观念,采用合理的薪酬结构,有效地吸引人才、激励人才。同时,要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待遇留人。在满足了企业员工生理、安全的需要之后,还应着眼于员工自我实现的需要。通过不断培训提高企业职工的整体素质,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企业员工的潜能,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四)构建我国中小企业优秀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发展 、创新 、创造的源泉。一个好的、先进的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员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有着重要的作用,从而对企业发展起着内在的、无形的推动作用。我国的中小企业一般不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 ,因此,为了提升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小企业应充分分析企业现状,结合企业外部环境 ,建立适合本企业的独特的企业文化,当企业员工有了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时,这个价值观就形成了对员工的激励,逐渐地就会演变成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熊卫. 微型企业非技术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策略.企业经济.2012(6).

[2]王尧.浅析我国中小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意义及现状.商场现代化.2011(16).

[3]张建民.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再认识[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1).

第7篇:国企的核心竞争力范文

国际货运,在国际货运市场上,处于货主与承运人之间,接受货主委托,代办租船、订舱、配载、缮制有关证件、报关、报验、保险、拆装集装箱、结算运杂费,乃至交单议付和结汇,把国际贸易货运业务中相当繁杂的工作相对集中地办理。这些工作联系面广,环节多,国际货运行业是国际商品流通过程的必然产物,是国际贸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根据中国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时的文件,从2005年12月11日起,外商可以在我国设立独资国际货物运输公司,取消了之前外商不能设立相应独资公司的限制。为此,商务部出台了《外商投资国际货物运输企业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规定,企业注册资本只要达到100万美元,外商就可在我国设立独资的国际货运企业。一经批准,独资企业可以经营国际快递(不含私人信函和县级以上党政军机关公文的寄递业务)、国际展品、私人物品及过境货物运输、订舱(租船、包机、包舱)等业务。

这将使得国际货运巨头如一些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的著名公司,德国DHL、大田物流、联邦快递公司等在我国的货运市场获得巨大的上升空间,将在国内货运市场上获得更多份额。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货运行业在竞争发展中将造成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以及人才的快速流动。

当前,国际货运行业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国际货运人队伍不断壮大,并已成为促进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繁荣运输经济,满足物流消费者服务需求的一支重要力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据统计,世界各国已有国际货运公司40000多个,从业人员达800-1000万人之众。在西欧主要国家,平均每个国家都有300-500家的国际货运公司。

在这只有竞争才能生存的社会里,我国的中、小货代企业如何避免成为残酷竞争下的牺牲品,应该从西门子,奔驰等欧洲著名企业的百年传奇及大学、宗教的百年生存延续中,深化对核心竞争力的认识,从而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奔驰汽车从最初开始,就以注重品质为基础。从其1900年12月,向其客户Emil Jellinek 献上了世界上第一辆以梅塞德斯(Mercedes)为品牌的轿车(以Jellinek女儿的名字Mercedes命名),到1926年,“梅塞德斯―奔驰”汽车公司成立,今天奔驰汽车已成为德国第一大汽车公司,在全球汽车工业公司中,仅次于美国的通用、福特和日本的丰田而居第四位。在美国《幸福》杂志公布的全球排名前500家公司中,奔驰公司名列第十。奔驰公司在全球汽车产业中的实力和地位,尤其是经过了百年的风雨仍能保持强大的生命力,保持赢利的稳定性,探其100多年来的发展史是其以品牌为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史,优秀品质是企业制胜的法宝。品牌是企业产品的名称,也是产品品质、服务品质的标志。奔驰汽车在质量、款式、价格、服务、信誉上的优异表现,使其得到了极高的市场占有率,其品牌背后的深层内涵告诉我们:谁拥有优秀的品牌,谁就拥有竞争的主动权,谁越拥有叫得响的品牌,谁就越拥有较大的无形资产。代表产品品质、优质服务、顾客至上的品牌宗旨,使享誉百年的奔驰汽车,一直拥有使自己保持不败的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行业,每个参与的企业都在演绎着成功与失败的故事,但始终有德国西门子公司独领,哈佛大学商学院迈克尔.波特通过竞争战略理论证明了西门子成功的秘诀。他指出:“现代企业的成败归结为核心竞争力的竞争”。哈佛大学教授乔纳森・D・利维认为:“企业的人力资源和知识管理能力是企业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

成立于1847年的西门子,始终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开发智力资源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通过凝聚力形成人才优势作为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西门子在百年基业的经营中,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其人力资源开发的理念有专家归纳为:员工在最大限度上是个人发展的推动者;员工的业绩和潜能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给予员工公平的自我发展机会和空间;双赢战略,即员工的利益和公司的利益同在。

于其他公司相比,西门子公司的人才流失相对较少,其用人之道已成为一种文化的积淀,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凡进入西门子公司的人,必须接受培训。培训是理解西门子文化,加强管理,创新、沟通的法宝,人力资源成为西门子领先于竞争者的核心竞争力。

哈佛大学的百年历史,其生存的根基在于生源素质优秀,教育质量高。哈佛大学实行的英才教育,其把学生培养成世界公民作为学校的目标。在培养过程中注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强调领导才能的培养和团队精神的培养。哈佛大学保证提供世界一流的教学质量,建一流大学、一流师资 、一流声誉是哈佛大学的生存竞争法则,是生源和财源不断的根本保证。

(二)

宗教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信仰,其子系统的安慰功能,对当今世界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苦苦挣扎的人们来讲,是最大的“精神安慰剂”,其特有的人文关怀,深刻包容,理解,指导人们的行为、思想、观念,并将一种理念根深蒂固的印在人们的脑海里,使信仰宗教的人们对其产生无比信赖、无比忠诚。

从其中我们寻求到的货代企业在竞争中生存的最佳答案是:提高物流员工素质,建立一流物流组织,形成一流物流营销队伍,提供一流物流产品,提供一流物流服务,承担一流的明礼诚信和物流产品货真价实的责任,与物流消费者建立密切关系,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货运企业横跨物流及外经贸两个重要领域,尤其作为外经贸领域的重要环节,关系着一国经济的做大做强。为此,货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21世纪的竞争最终体现在人才的竞争上。货代企业要想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必须重视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的文化管理成为货代企业发展的新趋势。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激发人的主动性,开发人的潜力、这已日益成为货代企业管理的关键与核心内容。人力资本已成为货代企业战略竞争的核心,是获取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是货代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货代企业要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就必须注重企业的各项培训。一流的货代企业必须有一批一流的货代从业人员。货代企业培训的目的就是为了造就高素质的员工,使其实现知识更新化,技能多样化,能力综合化,增强其团队凝聚力和协同意识。货代企业的培训还体现在对货代从业人员素质的重视程度上,因为这些从业人员要直接面对面地与客户打交道,其综合素质的高低对货代企业开拓新客户,巩固老客户至关重要。为此,应把提高货代从业人员的素质作为货代企业头等大事来抓,其培训的内容包括员工的从业品德、仪表、对客户说话的语气及货代业不断出现的最新的法律、法规、及不断更新的物流技术等。这对于货代企业适应物流环境的变化、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满足员工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及提升货代企业的经济效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货代企业的员工培训应该作为企业战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所谓企业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又称核心能力,是1990年由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普拉哈拉德(C.K. Prahalad)与哈默尔(Gary Hamel)提出的,并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中,其指出:“随着世界的发展变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加强,企业间的竞争会逐渐加剧,产品的成功不再归功于偶然的产品开发或灵机一动的市场战略,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核心竞争力是在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的能力。

(三)

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企业存在的目的就是创造顾客,因为只有为顾客创造了价值,满足了顾客需求,企业才能获得发展。”

满足物流消费者的需求不仅需要货运界的努力,更需要一套全面的服务体系和其他部门的配合做支撑,而这一切协调配合的背后是追求物流消费者满意的企业文化在起作用。实施高效的客户关系管理,追求客户的全面满意,从而能够在竞争激烈的货运业中不断发展壮大,保持自己的持久竞争优势。

客户关系对于货运企业而言,是一种能创造超额附加值的资源;把追求客户全面满意作为货代企业文化的中心部分,并以此为凝聚力产生 “聚合效应”, 使其他经营战略围绕在物流消费者满意这一中心,用物流消费者的需求来衡量所提供的货运产品质量,以求赢得物流消费者的忠诚,遵守诚信原则,与竞争对手实行积极的合作策略,招聘一支多元化且积极参与的货运人队伍,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努力在货代企业内承担对员工、对社会和物流环境的社会责任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遵守商业道德,良好的客户关系将形成竞争对手难以模仿、无法超越的核心竞争力。

货代企业的经营应该以达到物流消费者全面满意为目标,从而赢得客户追随,获得利润。要达到这一目标,在很大成度上要依赖于物流服务质量,注重货运企业售前、售中及售后服务。

优质的货运企业,要注重售前服务,以“质”取胜。从源头到售前服务减少一切可能为物流消费者带来不便的因素,因为现代营销理论特别强调售前服务的重要性,把售前服务作为货代公司节约成本和争取客户的重要手段,尽量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中”。货代企业提供的物流产品的质量非常关键。把客户满意作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并把这种理念灌输给每一位货代从业人员,这样,不仅可以减少以后一些不必要的成本损失,还能令物流消费者从一开始就对货代企业提供的物流产品和服务满意。

优质的货运企业要有高效的物流售中服务,以“细”致胜。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使客户满意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如果物流提供者拥有娴熟的服务技巧和体贴入微的服务方式,将能有效地把挑战变为机遇。从细微处着手,从物流消费者客户的角度出发,给物流消费者带来超过预期的惊喜,令物流消费者全面满意,对物流消费者所在地区的环境和风俗、文化十分熟悉。只有这样,才能迅速拉近与物流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消除一些不必要的误解,提高货运服务质量。

优质的货运企业要有高速的售后服务,以“快”获胜。想物流消费者之所想,甚至想物流消费者之所未想,时刻把物流消费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根据物流消费者的需要设计快速、便捷的物流运作。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物流服务,最大限度的减少物流产品带给物流消费者客户的损失,提高物流消费者客户总体满意度。

第一个舞步中国的国际物流巨头跨国快递公司DHL,1981 年,与中外运达成互为协议,1986 年,中外运-敦豪国际航空快件有限公司在北京正式成立。 20多年来,中国外运集团总公司在中国外贸运输市场的经营优势与敦豪从事国际快递业的丰富经验的成功结合,在供应链服务方面的丰富客户服务经验和专业知识为国内外客户提供全面的一站式优质物流管理服务,使中外运-敦豪目前已居中国航空快递业之马首。

第8篇:国企的核心竞争力范文

关键字:物业管理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议;

中图分类号:C939文献标识码:A

物业管理在中国发展与国外相比,虽然发展起步较晚,由于国家的重视和支持使我国物业管理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效果。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物业管理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物业管理在我国得到有效发展。但是,其中还是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阻碍我国物业管理企业的健康发展。综观众多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可以总结为我国物业管理企业的发展存在两极分化的严重趋势:一方面实力雄厚的物业管理企业大有人在,从管理规模到管理及技术水平都是相当先进并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具有相当的竞争力,但是按照全国的物业管理企业的数量来看还是占据了少数。另一方面发展规模相对小,实力偏弱的中小物业管理企业居为多数,其中三级资质的小规模的物业管理企业所占比重较大。另外,由于我国领土广阔,地域的风俗文化、经济发展水平及地方政策不同,导致我国南方与北方、东部与西部的物业管理企业的资质、规模和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

一、我国物业管理企业发展状况及特点

从我国的物业管理企业发展情况来看,优秀的物业管理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带头作用,为今后的物业管理发展带来一定的推进作用。但是中小型物业管理企业是当前我国物业管理企业发展比重比较大的一部分,尤其的三级资质的小型物业管理企业更是占据多数。我国物业管理企业发展之所以存在众多的问题,一方面与目前针对物业管理发展相关的政策法规还没有完整健全,另一方面还是由于中小型企业占据多数,管理技术和服务水平低下,营业收入如履薄冰,从而导致恶性竞争,缺乏诚信,知识物业管理市场鱼龙混杂,具体表现为:

(一)企业资质低,规模小

根据中国物业管理协会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自辖市4600家物业管理企业最新调查数据显示,二级以下物业管理企业4235家,占调查总数的92. 1,其中三级资质及以下资质物业管理企业占77,平均管理面积1804万平方米,平均职工67人,管理人员人均管理面积1. 38万平方米;而一级资质企业平均管理面积224. 18万平方米,平均职工882人,管理人员人均管理面积1. 88万平方米,企业职工人数和管理面积都是三级资质企业的10倍以上。中小物业管理企业缺乏规模效应,是物业管理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最大阻碍。

(二)企业服务意识落后

物业管理是服务行业,提供有偿服务来满足业主生活和工作上的需求,同时物业进行专业的维护修缮,使物业增值保值,保护业主的利益。在当前物业管理服务工作中,中小型物业管理企业没有正确看待物业管理服务的本质,管理与服务概念不清,混淆企业与业主的定位关系。在物业管理服务中,常把自己作为管理者看待,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业主,不尊重业主的权利和利益,物业收费和使用不透明,经营管理情况不向业主公开,使业益得不到保障。物业管理服务意识落红、服务不规范,常常导致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发生严重的纠纷,严重影响了物业管理企业在顾客心中的形象与地位,阻碍了企业的竞争与发展。

由于服务意识的落后,服务质量低下,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企业往往采取偷工减料的做法以降低投入成本,服务质量更加恶劣,致使物业管理费的收缴更加困难,长久以往形成恶性循环,损害了企业形象,也损害了业主的利益。

(三)服务产品单一,缺乏创新

物业管理企业通过提供有偿服务来收取服务费用。物业管理服务一般分为三类:公共服务、延伸服务和特约服务。目前绝大多数中小物业管理企业只是开展常规性的公共服务,即安保、保洁绿化、工程维修等业务,对于延伸服务和特约服务都没有开始。而且物业管理服务收费价格一种是由国家或地方政府统一定价,为的是维护市场秩序,如果企业在这种情况下仅仅开设常规性的公共服务很难使企业带来可观的利润。所以服务产品的单一,缺乏创新会影响业主对物业管理服务的需求,更重的是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四)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中小型物业管理企业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在管理规模和人员配备上与优秀物业管理企业存在巨大差距,从业人员的文化层次普遍偏低。根据中国物业管理协会的调查报告显示,物业管理从业人员中专以下学历所占比例84%,管理人员中67%没有中级以上职称,操作人员中90%没有中级技工证书。物业管理作为服务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有着很高的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物业管理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敬业精神和“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目前我国物业管理企业以中小企业居多,由于专业人才缺乏、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致使管理服务的观念、内容、质量很难到位,管理水平不高、服务质量不好,严重影响了行业的形象,也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

二、我国物业管理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原因

(一)缺乏对策划能力的培养

物业管理企业的策划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依靠良好的策划使企业的资源和能力进行有效的组织协调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而目前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我国物业管理行业最缺乏的就是策划能力,没有形成超前的策划和服务意识,在物业项目的招投标过程中往往处于不利,在后期的物业管理服务中也没能进行良好的策划,使服务产品单一,性能落后,使企业缺乏强有力的服务能力,导致物业管理服务费收缴的困难,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物业管理中的责任关系不明确

物业管理服务中出现的责任纠纷一直是我国物业管理发展的大问题,原因在于物业纠纷问题出现后,物业管理企业与房地产开发商及业主之间没有一个明确的责任关系。责任关系的不明确分为两种状况:一方面是物业管理企业与房地产开发商还是存在着明显的隶属关系,导致物业管理企业在经营决策和收益以及承担的风险很大程度上收房地产开发商的影响,没有完全的自,物业管理企业往往成为房地产企业在物业纠纷问题上的替罪羊,这样不利于物业管理企业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对物业管理建管分离口号的进一步促进,一些房地产企业逐步放权于物业管理企业,使物业管理企业在经营决策上有了一定自,名义上使物业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际上物业管理企业还是没有万确脱离房地产企业。当物业管理企业与业主之间出现纠纷时,房地产企业会出来干涉,进一步破坏了物业管理企业的经营发展。另外,物业管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也缺乏必要的诚信,不能兑现对顾客的承诺,损坏了企业形象和诚信度。

(三)缺乏企业文化的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是物业管理企业营造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企业文化反映了企业个人到组织以及整个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观,是企业的精神和灵魂的所在,把这种思想贯彻到企业员工及组织部门的任何角落,让他们在精神上形成有种企业的归属感,形成有效的内聚力。企业文化是正确端正的态度、是对企业经营决策、管理制度、思想观念、职业道德的一种正确认识,营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塑造企业良好的形象和品牌。目前,我国物业管理企业缺乏的正是对企业文化的培育,忽视品牌的塑造,在经营过程中缺乏诚信。

三、提升我国物业管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议

(一)建立和加强策划部门的建设

我国物业管理企业对企业经营中策划还不够重视,单纯的以为做好相应规范的物业管理服务就可以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营,在这种错误的观点下,使物业管理的服务内容单调,功能落后,完全满足不了业主的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因此要重视物业管理企业的策划工作。

策划部门是物业管理企业能够正常运营的一个支撑点,是企业发展的智囊。物业管理企业的策划部门等同于制造行业的生产研发部门,都是企业最核心的部分。企业有了策划,才会有经营方向和发展目标。没有策划能力的物业管理企业是不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生存的。重视企业策划部门的建设工作,积极培养专业的策划人才,发动企业全体员工融入到企业策划过程中,更好的完善企业知识资源的积累、管理和共享。

(二)加强知识管理建设

对于物业管理企业而言,知识管理是构成物业管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核心能力并不是核心资源,组织能力应该是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组织能力更多体现在企业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的提升必须注重提升组织和个人的知识管理,帮助企业打造不可复制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依据物业管理的特点,物业管理企业要重视企业知识管理工作的建设,建立学习型组织,利用现代科技和网络技术建立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做好知识的储备和管理工作。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本、组织资本与关系资本的提升及相互之间的转化,使企业的知识资产增值。例如:企业通过导师制将自身知识与经验传授与所指导的员工,就是一种实现人力资本内部知识转化的方法;而员工将方法和成果通过出版书籍、发表刊物或在企业网站上,与外界分享知识成果,以建立企业和个人的声誉,则是从人力资本到关系资本的知识转化;通过工具、模板、流程等形式将优秀员工所拥有的知识转化成企业内固有的“组织记忆”,则是人力资本到组织资本的知识转化。

(三)重视人力资本的经营

企业的发展需要充实的人力资源储备和知识资本的积累,这一点对服务行业尤其重要,服务的过程需要认为的操作才能实现,对人力的价值的体现尤为看重。物业管理企业要重视人力资本的经营,吸引和激励更多优秀人力资本所有者,企业加强内部培训,尽可能的发掘具有潜力的人才,企业通过实施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人力资本价值实现的积极性,提升企业人力资本的储备,确切的说企业在人力资本经营中可以使用多种方式的激励方法,来实现人力资本的储备。例如:可以通过薪酬激励加强对人才的吸引力,通过环境激营造一个良好的组织氛围和文化氛围,使员工形成一种精神上的激励,提高对企业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也可以通过个人目标和榜样目标的激励方式,激发员工工作热情、责任心、上进心、执行能力等。总之,不同的激励方式带来的效果有所不同,但都是以提高企业人力资本的价值为最终目标。

(四)注重企业文化的培育

文化的本质就是个性,就是利益。只有个性化才会给资源以导向,才会形成竞争力。文化是有个性的,是很难模仿的,文化个性一旦转变成产品竞争力,也就形成了独特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可以说是一种经营管理理念、道德诚信、理想与目标、价值观等的综合表现。要培育企业文化,首先要遵循“以人为本”理念,是企业内领导与员工之间,同事之间形成一个和谐、公平、公正的企业氛围,让员工体会到人生抱负和自我价值在企业中得到实现和重视,提高和培育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激励员工不断进取。利用完善的企业文化制度约束与规范员工的行为和思想,端正工作思想和态度。注重企业品牌的建设,提高企业的形象和诚信度。建立学习组织,营造企业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企业的理念、目标、道德准则及价值观融入到企业的各个角落,在员工之间持续的流传下去。

(五)实施绿色环保经营

对资源节约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物业管理企业在社会发展与人民工作生活中正式充当的这样的角色,通过对物业建筑、设备设施、绿化植物等一些列的保养维护,为人民提供一个健康、温馨、快了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物业管理服务工作涉及领域广泛,因此在材料、配件及设备的选择和使用过程要遵循节约、健康、环保、循环再利用的原则,打造节约型物业管理企业是社会对未来物业管理企业发展的要求,物业管理可以带动健康、环保的新思想,为人类营造一个健康的环境。通过有效的环保、节约措施,使企业降低了运营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通过绿色环保经营理念,大大提高了物业管理企业在社会上形象地位,有利于企业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

结语

当前物业管理企业要真实情况发掘自身的优势资源和能力,探索一条适合企业发展的经营道路。这要求物业管理企业根据行业特点明确其行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所在,发掘企业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培养企业的策划能力,提高其服务能力,以管理和技术能力为支撑,实现企业资源和能力的整合。注重知识积累和管理,加强人力资本的经营,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逐步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保持持续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邱景奇.物业管理服务创新机制的探索[J].浙江房地产.2012 (6)

2、徐婷.贵阳物业管理企业现状的初步分析研究[J].科技与生活.2011 (21)

3、肖启荣.浅谈物业管理人才素质培养[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4)

第9篇:国企的核心竞争力范文

关键词:中国路桥企业;核心竞争力;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5-0041-02

一、中国路桥企业全产业链现状

中国路桥企业的主要经营范围包括从事国内外桥梁、道路、隧道、港口、铁路、机场等工程承包,兼具物流、租赁、贸易、投资等服务业务。依据经营业务中国路桥企业的产业链可以分为规划、研发和设计、材料制造、科技检测、工程施工、监理、维护、社会服务业等。

1.规划。规划一般包括桥梁和工程的规划设计,现阶段我国路桥企业一般都具有自己的规划设计院,这一部分在产业链中占据一定的位置。规划处于路桥企业产业链的最上游,也是附加值较高的一个环节。规划的内容相当广泛,常见的主要有桥梁、道路、机场、隧道、港口、房建、景观、机电等交通工程的规划。

2.研发和设计。研发和设计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桥梁施工装备研发,二是桥梁设计和施工技术研究。

3.材料制造。在路桥企业的产业链中,材料制造是关键的一个环节,而我国路桥企业的制造主要是钢材。

4.科技检测。科技检测主要是指企业依据自身的高尖科学技术,为产品或工程提供科技检测服务。

5.工程施工。工程施工是路桥企业产业链的主体部分,目前,我国路桥企业的主要利润来源于工程施工部分。建筑承包业务量非常大,但从整个行业获利前景来看,建筑承包业务将仍旧面临着低毛利率的未来。

6.社会服务业。社会服务业是我国路桥企业延伸产业链的重要一个环节社会服务业属于第三产业。

中国路桥企业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各组成部分的有机整体性。构成中国路桥产业全产业链的各个组成部分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关联的,尤其是在经济和技术方面具有高度的关联性。上游产业(规划、设计、材料制造)和下游产业(工程施工、社会服务业)之间以及与产品市场或辅助组织之间存在着大量的信息、物质方面的交换关系,且它们之间存在多样化的链接实现形式。

2.产业链的层次性。中国路桥产业全产业链有两个层次的表达:一是产业层次的表达。在这个链条中,作为单元的路桥企业基于一定的技术手段对自然资源采集、运输和加工,在历经了不同的生产阶段的加工处理之后,自然资源的物理形态得到改变,价值得到提高,最终自然资源被转化为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消费者以满足消费者的效用。二是路桥产业关联程度的表达。产业链中的产业关联,一方面反映了产业链上各环节之间的纵向延伸关系,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产业链内主次链条之间的关联,即横向的关联拓展关系。产业关联性越强,链条关系越紧密,资源的配置效率也就越高。

3.供求关系与价值的传递性。从资源供给的角度看,中国路桥产业全产业链是将资源进行集中、传递和累计的重要手段。各种资源(资本、信息等)在中国路桥企业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上进行传递,并不断地把这些资源的价值累加在产品之中,使得原材料的价值或效用不断增加,并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二、中国路桥企业产业链整合模式

(一)产业链横向延伸整合模式

中国路桥企业产业链的横向整合是增加路桥产业链的宽度,扩大产业链横向规模,从而使得链条中的关键环节更强大,薄弱环节得到加强,提高产业链运行的稳定性,提升路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加强制度管理。通过对路桥企业制度的规范和管理,可以解决产业链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保证产业链的稳定性,提高产业链的效率,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2.识别并利用关联。中国路桥企业的能力整合重点是注重关联企业之间的协同效应。根据协同效应明确产业链上相关企业之间关联关系,这种关联关系包括有形和无形两种。有形是指关联企业之间具有能看得到摸得着的一些联系,如原料供应商和原料加工商之间的关联;无形是指企业之间存在关联,但是这种关系不是实体性的事物,而是通过间接或无形的方式连接着。

3.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和业务流程创新。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是利用信息和计算机技术,提高企业的信息共享和自动化管理,提高企业内部运行的效率和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在面对市场需求和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企业应当整合现有业务、创新业务流程、提高工艺能力。

4.培养优秀的中国路桥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作为“软”管理,不同于传统管理观念。企业文化管理模式能够给员工带来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达到“软约束”——员工约束的自我行为的目的。另外,优秀企业文化的建立,也能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社会形象。因此,企业文化的建立不是强迫性的行为,而是用价值观引导员工和消费者自愿行动。事实上,企业文化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无形的企业能力集成,培育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产业链纵向延伸提升核心竞争力

中国路桥产业链的纵向整合途径即拓展主导业务的范围、掌握产业链主导环节和关键环节,从而实现资本渗透和控制、契约约束和技术控制。主要整合方式有:战略联盟、投资自建、联合投资、兼并收购等形式。这些形式各有利弊,比如,自建投资的企业具有完整的产权,可以全面调配企业的资源,能够保护企业的关键技术和产权等优点。但是,这一类型的整合要求企业具有较强的资金实力。兼并收购是纵向整合手段较为常用的手段。联合投资则可以有效地解决企业资金短缺的问题,但却常常会带来关于利益分配和知识产权控制权方面的问题。战略联盟具有较大的适用范围,它既可以用于在能力和资源方面存在差异的企业之间进行互补型的联合也适用于在能力和资源实力相当的企业之间形成强强联盟。

(三)产业链混合延伸提升核心竞争力

1.产业链纵向整合——由点到线的深度拓展。这个内圈的主体是由产业链内部的核心企业通过纵向整合形成的,内圈的3个部分之间存在密切的产业关联,并以技术和资本为经济联系,实现各种资源有效整合,每一部分协调运转,从而实现产业链的效益最大化。产业链内部核心企业主导的纵向整合的重点在于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耦合度、延伸力以及完整性,从而实现产业链由点到线的过渡拓展,增加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价值增值的能力和空间。在完备性方面,产业链的纵向整合接通产业链的断续环节,弥补产业链的缺失,保持产业链的畅通和连续。在延伸力方面,核心企业凭借自身较强的科技研发能力,不断拓展市场,加速技术和知识向更深更细的方向渗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强化链条发展的深度和长度。在耦合度方面,产业链上的节点企业能够很好地合作和沟通,保持生产的协调,提高生产资料的配置效率,有效避免生产要素的重复和往返现象带来的价值链“短路”。

2.产业链横向整合——由线到面的宽度扩展。对单一的产业链来说,产业链的纵向整合虽然能够提高资源加工的深度,但是,也会带来产业链运行的稳定性和规模方面的限制,因而,产业链的发展应当是“粗”和“长”的方向。在“粗”方面通过产业链横向整合来实现,壮大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将单一“线”状的产业链拓展为“面”状的多层次的产业链。核心企业通过重组、兼并、收购等资本运作方式与产业链内的关联企业进行合作,企业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相互关联形成产业链的若干个子链,成为产业链主链的重要支柱,形成群体效应明显、集中度高、关联性强的产业集群链。

3.产业链的综合整合——由面到网的广度拓展。 产业链的综合整合主要表现在产业链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这种整合可以实现产业链之间突破产业与产业之间以及产业地理空间上的限制,在交互影响下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状系统,加强产业链之间的联系,由产业链发展成为产业网。

随着产业链整合进程的深入,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强化产业链内在逻辑关系上的作用不断显现,并带动产业链不断扩张。由于知识、技术等溢出效应,产业链会不断吸收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形成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

因此,在路桥产业链整合过程中,应当注重公共服务平台的搭建,并对相关的配套服务产业进行整合,这能够为路桥产业链的多极化扩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另外,也要注意避免链条内的企业恶意竞争。同时,路桥产业链整合要和国家的产业政策以及可能的产业结构调整动向相一致,产业链中的企业在制定短期战略和长期战略时要依据国家政策导向,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实现产业链整合和产业链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郑大庆,张赞,于俊府.产业链整合理论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6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