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校合作的课题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职校数学 课题研究 思考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以亲身体验为宗旨。这种学习方法有以下一些特征:自主性、广泛性、问题性、研究性、过程性、实践性、创新性、协作性、综合性、 开放性等。
一、强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自主性是研究性学习的关键。研究性学习贯彻“自由选题、自主探究、自由创造”的原则,即由学生自主选择确定研究课题,由学生自主开展探索研究,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在研究探索过程中要强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生了变化,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在教学中也将遇到自己不熟悉的、甚至从未见过的新问题,在心态方面,教师也有一个调整和适应的过程。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权威”,教师牵着学生走,而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只是“指导者”,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选择,帮助学生选题,给学生以点拨引导、提供信息和研究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观察、关注,做好记录,并进行评价。
二、课题研究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载体和途径
通过课题研究可以培养学生信息处理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科学态度、科学道德和科学方法,使学生获得参与研究探索和情感的体验,使学生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
三、课题研究强调合作学习
1.学生与学生合作
课题研究小组以4~6人一组,在课题研究中大家分工合作,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一起讨论、共同切磋、相互争论、相互补充,能者为师,在争辩中激发思维的火花,在争辩中获得真理。每位学生在小组中均可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智力特点,取长补短。
2.学生与教师合作
教师要引导学生虚心向同学和老师学习,要引导学生乐于把自己的经验与同伴分享,要发动学生始终全员参加。
3.教师与教师合作
无论是学生的调查报告、小论文还是教师撰写的课题实施计划、教学计划、教案,还是教学总结、教学评价、课题阶段性总结,都需要课题组内教师齐心协力、互相配合,仅靠一个人单枪匹马是很难完成的。
课题研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课题研究中自己也得到了提高,即“教学相长”,它为全新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提供了可能的途径,有利于教师知识的更新。
四、课题研究是综合过程
课题研究有益于各学科知识的整合。课题研究是一个提高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过程。三年来,笔者学校学生共撰写了500多篇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和小论文、数学作文,其中收录在学生论文集中的就有94篇。学生们还制作了100多件立体几何模型,充分展现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学生小论文题材十分广泛,既有教科书中的课题研究题目如: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应用、线性规则的实际应用、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杨辉三角等,又有教科书以外的课题,如《铅球问题》,利用数学和物理知识独立地研究出推掷铅球的最佳角度是38°~42°,乃至推广到火炮上应用,实现“数字化炮兵之梦”,在实现我国国防现代化方面有重要意义。从《太阳伞的撑法》到《荡秋千的奥妙》,从《图论和染色问题》到《奇妙的纸带》,从《你了解足球吗?》到《一张纸可以重复对折多少次》……学生小论文题材广泛,异彩纷呈。
五、课题研究的评价
对学生课题研究的评价,应将重点放在同学们的参与程度和交流合作的态度上。先由学生自评、互评,然后任课教师给予点评。通过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讨论来评价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成绩。评价主要是正面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肯定学生的创造性劳动,同时也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六、课题研究的收获
第一,通过课题研究,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数学要“做中学,研中学”,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写作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第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数学素质。第三,课题组的教师通过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及课题研究、教学实践,转变了教育理念,推进了素质教育。同时,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得到了最佳结合与落实。老师们通过课题研究也取得了一大批教科研
一、撰写毕业论文的意义毕业论文写作是高校教学的重要实践环节。从一般意义来讲毕业论文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能力,促进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来讲,法学本科开放教育试点,其目的是探索多种方式培养法学专门人才的路子。实践环节进行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对试点项目的评价和远程开放教育的未来。
二、毕业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1、目的要求毕业论文是带有学术研究性的理论分析文章。撰写毕业论文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并且使学生受到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训练。学生要在实事求是、深入实际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写出具有一定质量的论文。文章观点明确,材料详实,结构严谨,层次清楚,语言通顺,格式规范。2、内容要求毕业论文的体裁应具有学术性。毕业论文包括目录、提纲、论文摘要、正文、引用的参考资料,其中正文是论文的主体,它包括绪论、本论、结论三大部分。毕业论文的内容容量与所给予的时间和学分相适应,字数不得少于6000字,专科毕业生不得少于4000字。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3、选题要求(1)、毕业论文的选题限于法学专业的范围内,一般以本科阶段所学课程内容为主要选题方向。(2)、要紧密结合法学研究动态和我国立法、司法、执法实际。(3)、选题避免过大。(4)、选题避免过度集中,要有新意,要结合专业,学生自选两个题目,交指导教师平衡后,确定其中一个为你的论文题目。选题时要注明以哪门课程(法)为主。(5)、学生在专科阶段所写的毕业论文不可直接或变相作为本科的毕业论文来使用。三、成绩评定办法与步骤毕业论文的成绩分为优秀、良好、中、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该文章由diyifanWEN.COM(第一§范┆文网)整理;
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写作态度和论文的质量,提出建议成绩,学生经过答辩,由答辩小组根据指导教师的建议及答辩质量,写出答辩评语,经答辩委员会审核,确定最后成绩。毕业论文不及格者,可于当年补做一次。四、组织机构:学校设毕业论文工作委员会,下设指导组和答辩组,成员分别由学校领导、教师和校外专家担任(名单见附件一)。论文答辩设若干小组,每组由三名教师组成,设答辩主持人一人。答辩小组根据论文研究方向设立,本人的指导教师不担任该答辩小组成员。五、指导教师、答辩教师的工作职责:指导教师的工作职责:1、指导学生选题和收集资料,指导论文写作方法,介绍参考
开题报告参考:
《基于合作的高中数学名师工作室建设的行动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2013年12月,作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嘉峪关市教育局成立了何军海名师工作室。在制定工作室建设方案时,我们提出的工作室定位是三个基于:一是基于研究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数学学科教学改革与学科建设;二是基于发展的高中青年数学教师的业务培训与能力培养;三是基于合作的名师工作室行动实践和团队建设,并以此申报甘肃省首批陇原名师工作室。2014年12月,省教育厅正式挂牌成立了“陇原名师何军海高中数学工作室”,同时恰逢甘肃省教育厅《陇原名师助力贫困县区优秀青年教师成长计划》的实施,通过遴选,又有幸在通渭县挂牌成立了“陇原名师何军海高中数学(通渭)工作室”。在制定《陇原名师工作室建设方案和工作规划》《陇原名师工作室助力通渭县优秀高中青年数学教师成长计划》《陇原名师(二级)工作室工作规则》等一系列方案与规则的同时,通过积极开展活动进行探索和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我们也认识到成立陇原名师工作室在我省尚属首次,而建立二级工作室也无先例,工作室全体成员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更重要的是我们也看到了机遇:起步阶段是艰难的,但行动研究也许更会获得成就感。因此,我们在《工作室建设方案》中第三个基于的基础上,提出课题《基于合作的高中数学名师工作室建设的行动研究》。
二、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界定课题《基于合作的高中数学名师双向工作室建设的行动研究》的核心概念,我们重点关注到“双向”“工作室建设”“行动研究”和“基于合作”等几个关键词。所谓双向,就是一级和二级工作室建设同步研究;因为工作室成立伊始,各方面都还停留在建设层面,加之我省名师工作室起步较晚,成熟和优秀的经验不多,所以工作室建设至关重要,至少还不敢谈发展;所谓行动研究,就是在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的前提下,积极进行适合我们工作室特点的探索与实践,在具体的活动中获得研究成果;而基于合作则是突出工作室建设中的团队特征,这种特征在双向工作室运行过程中尤为凸显。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尚志老师给我们工作室题字:“勤思考,多钻研,讲协作,促发展。”从中不难看出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我们注意到,作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青年教师培养的重要平台,近几年全国各地名师工作室的成立如雨后春笋,特别是南方教育发达地区名师工作室的运行,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机制,在操作层面也确实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将名师工作室建设与发展作为一项系统的科研课题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者为数不多,况且发达地区的操作环境未必适应我省的实际,这也许就是目前的研究现状;而甘肃省在2014年底才正式启动首批陇原名师工作室,同时实施陇原名师助力贫困县区优秀青年教师成长计划。如何在我省的教育环境下做好名师工作室的建设,如何发挥陇原名师二级工作室的作用,助力贫困县区优秀青年教师成长,这应该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而对这一课题的行动研究,不仅可以探索一条适合我省教育实际的名师工作室建设之路,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双向工作室的合理运行。所产生的研究成果既是工作室建设所需要的实践推动和理论沉淀,也是为一级工作室所在地区教师队伍建设和二级工作室所在贫困县区优秀青年教师成长贡献力量,这也许就是选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所在。
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陇原名师何军海高中数学工作室及其通渭县二级工作室的各项行动研究,探索适合本地区实际的名师工作室有效运行模式,跟踪名师工作室在搭建青年教师成长平台中的影子,寻找高中数学名师工作室建设和高中数学学科建设之间的有效对接点,从而在首席名师与名师团队之间、在名师与学员团队之间、在一级和二级工作室团队之间形成合作新常态,最终实现两级工作室的高效运转。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双向工作室工作规则的合理性行动研究;双向工作室课程结构和内容的可操作性行动研究;双向工作室网络研修平台的有效性行动研究;双向工作室工作跟岗研修的常态化行动研究;双向工作室导师专业能力提升的学习型行动研究;双向工作室学员评价与考核的激励性行动研究等等。
课题研究的拟创新点是:通过课题研究,努力实现一级工作室建设对于二级工作室建设的行动辐射到成果辐射的跨越,形成一套陇原特色的双向工作室运行模式和建设经验,为我省今后全面推开《陇原名师助力贫困县区优秀青年教师成长计划》提供借鉴。
四、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课题研究的整体思路:紧密结合两级工作室三年工作规划和年度工作路线图,根据各阶段工作的重点,将具体的行动研究以小课题的形式渗透到各个环节中,不妨称为“单元行动研究”,最后将单元行动研究的成果加以整合,形成总体研究报告。
课题研究方法是:采用“整体行动研究”“单元行动研究”和“网络模拟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突出合作交流,强化整体提升,适当降低起点,预期提高落点。真正体现基于合作的名师工作室建设行动研究的内涵。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是:以双向工作室的学术行为和培训行动为自变量,以工作室团队成员的专业发展为因变量,整体推进双向工作室建设和工作室所在地区的高中数学学科建设。不仅关注实际过程的行动体验,更重要的是完成相应的理论生成。
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5年4月—2015年12月)按照工作室制定的2015年工作路线图,3月底已完成了通渭二级工作室的挂牌和首次现场研修活动;4月底将全面完成两级工作室网路研修平台的建设,导师团队与学员通过工作室的课程资源进行学习交流和网络研修,一定会对高中数学教学产生新的认识,甚至对于本学校高中数学学科建设产生积极的思考,在课题组成员的引领下,工作室教师把这些感悟撰写成论文,在2015年12月完成课题研究第一阶段的成果,即“名师工作室推动高中数学学科建设成果集(系列论文)”,由课题组成员甄荣、卢会玉负责。
第二阶段(2016年1月—2016年12月)经历了2015年各项前期工作的准备完善和实践探索,2016年应该是工作室建设的关键之年,两地教育主管部门对双向工作室的考核也转入正常。这一阶段将是行动研究的黄金时期,除了继续在青年教师培养和推动学科建设方面做出成果之外,由分管一级工作室的嘉峪关市教研室副主任、课题组成员陈爱农和分管二级工作室的通渭县教研室主任、课题组成员王绍龙负责,提交一份高质量的“基于行动研究的双向工作室建设总结报告”,作为课题研究第二阶段的成果。
第三阶段(2017年1月—2017年4月)课题进入结题阶段,首先是由前两个阶段性成果的负责人最后统稿整理,完成《名师工作室推动高中数学学科建设成果集(系列论文)》和《基于行动研究的双向工作室建设成果报告(总结报告)》两项成果的最后审定。然后课题负责人全面分析课题组两年来在名师工作室建设的行动研究中取得的成果与出现的不足、获得的经验和留下的遗憾、可借鉴的做法及需要改进的地方作出全面的分析和评估,写出一份高质量的《基于合作的高中数学名师双向工作室建设的行动研究》实验报告,提交课题组全体成员通过后,形成总的课题研究报告,整理上报,接受2017年度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鉴定。
参考文献:
陈燕.上海市中学生命科学名师工作室活动的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注: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GS[2015]GHBZ039)成果。
编辑董慧红
一、读书学习,让教师专业成长更快捷
加强理论学习,把提高教师理论修养作为重中之重,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工作室一直很重视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为了让工作室的成员更好的学习理论知识,本着专业需求、各取所需的原则,特别在各成员学校之间开展了教育专著类书籍阅读漂流活动,为老师们提供了《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和教师的谈话》、《语文教学谈艺录》、《教师的人整魅力》等多部精选理论书目,要求各位成员不断充电,认真学习并做好读书笔记。采用漂流阅读方式,解决了各成员校分散不易集中学习的难题。
二、扎实教研,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平台
(一)教师研修群,让教师的交流更快捷
为了更有效的利用网络进行交流,为了弥补平时集中研讨的众多不便,创建了工作室研修群,利用研修群进行网络教研,突破了教师之间只能小范围、短时间互动的局限,使教研全员参与、大范围经常流变成了现实。研修群吸纳了热爱语文教学的一线教师,改变骨干教师在课改中演“主角”的局面,即最大化地实现思想共享、全员参与,让更多老师得到了好处。利用网络把教师共同开发的课程资源全部进行归类整理,建立了学科教学课程资源库,如课件库、试题库、最佳教案库、优秀案例库等,努力实现教学资源的整合、共享。实现“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的教学模式。
(二)四级备课,促使教师不断反思
工作室实行分组集体备课制度,以备课组为单位,开展四级备课:个人备课―集体备课―修正教案―课后反思。第一级是个人备课:是由工作室成员独立完成的备课,它是教师个体层面上的备课,是所有备课的基础;第二级是集体备课:是工作室内集体层面上的备课,体现的是同伴互助、团队合作的精神,以达到资源共享为目的;第三级是修正教案备课:是根据集体备课的成果,结合自己任教学校实际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再对教案进行个性修正,使之更适于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学习风格,以便更好地授课和提高课堂效率;第四级是课后反思:是教师授课后进行的交流,以课后记载的形式不断反思,有利于找准研究课题和总结教学经验。
(三)依托课堂,实现高效教学
以“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交流研讨、共同发展”为宗旨,打造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网络交流为载体,融科学性、实践性、研究性于一体的研修团队。主攻语文生态课堂、高效课堂,着力强调两点。一是课堂上教师高效教学,包括教法研讨、高效提问、优化教学设计、优化课堂评价等。二是学生有效学习,包括课堂听讲、课堂练习、课堂思维等。力求在一个工作周期内使教师在师德规范上出样板,课堂教学上出精品,课题研究上出成果,管理岗位上出经验,实现工作室研修员的专业成长和专业化发展,以引领学科教学共同发展。
三、建设网站 为教师交流实现共享
1.加强网站建设的学习培训,使研修网站能够尽快建立并运行。组织全体研修员就网站的基本情况、网站内容的上传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多次培训,使每位教师尽快熟悉网站的基本运行,从而保证后续工作的良性循环。
2.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网站导航栏,使网站的运行切实为成员的发展服务。围绕高效课堂的研究目标及各兄弟校教学实际,确立了备课中心、课堂教学、课题研究、运行轨迹、活动掠影、交流空间等栏目,并设立了具体的内容分类。使网站内容将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将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真正成为大家交流经验、共享智慧的乐园。
3.注重运行管理。工作室把开展网上交流和研讨活动办成一项常态活动,通过成员上传精品教案、教学札记、读书笔记等供大家交流。为了有效地运作和管理,将内容进行分类,并适当搭配,滚动上传,管理员及时备份,为工作室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四、科研引路,影响辐射兄弟学校教科研工作大发展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使教师对工作感兴趣,必须引导其走上科研之路。”课题是科研活动的一个载体,让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反复学习实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教师业务能力的练兵场。因此,学校努力为教师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鼓励教师投身教育科研中锻炼自己,提高能力,并建立了“工作室――片区组――成员校――实验教师”四级科研管理网络,开创了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全员参与课题研究的新局面。
(一)教师人人有课题
工作室倡导“校校有课题 ,人人做科研”的办学理念,要求每位教师都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老师们立足教学实际,着眼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了许多具有价值的课题――《小学语文课堂练习设计的研究》、《提高后进生阅读能力的策略研究》、《提高小学生诵读能力的策略的研究》……通过开展“学习―实践―研讨”的研究活动,教师头脑中陈旧落伍的教育思想被激活,强烈的科研意识和崇高的科研精神得以形成,教育理论素养和教学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学生有课题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小学生对于动手实验,验证书本理论有浓厚的兴趣。鉴于这一灵感,便成立了学生课题研究管理小组,指导学生从书本出发,从身边的小事出发去探究问题,确立研究课题。
一、多学习
张大千说:“作画如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这句话深刻阐述了作画与读书学习之间的微妙关系,其实做课题也一样。要想成为研究型教师,在教育科研中真正找到“幸福之路”,教师应该强化学习意识,培育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好习惯,把阅读、学习融入自身的职业生活中。教师学习的广度可以很宽,就从研究的角度说,我认为应侧重加强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学习。我们在小课题研究过程中应结合本课题研究方向有针对性地阅读相关教育专著、专业理论书籍,以夯实在本课题研究领域内的理论基础,帮助我们站在更高的角度来认识课题。如“加强六年级学生自习课堂自主管理的研究”这一小课题,应加强四个层面理论的学习,一是教育学、心理学等基本原理的学习;二是古今中外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如魏书生班级自我管理思想、苏霍姆林斯基自我教育思想、杜威的儿童中心论等理论的学习;三是当代教育理论主要流派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体性教育、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等的学习;四是学术刊物中发表的有关该课题已有研究成果的相关文章的学习。以上这些理论、思想对于深化我们的课题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正如爱因斯坦所言:“你能不能观察到眼前的现象取决于你运用什么样的理论,理论决定着你到底能观察到什么?”说得极有道理。
二、多合作
古语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课题研究也是同样的道理,它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一个课题组需要由多人甚至十几个人员构成就是这个道理。小课题研究虽然“小”,但它也具有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一般特征,所以“合作”也同样不可或缺。因为合作与互助不仅可以通过共享信息,开拓思路,全局地思考问题,让研究更全面、更深入、更有成效,还能对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也有巨大地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教师之间的相互讨论、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共同分享经验与成功,会让教育科研活动变得轻松有趣,生机无限,从而使老师们在研究中享受职业的幸福。当然这里的“合作”不仅包括了课题组成员合作,也包括与校内老师合作、与校外老师合作、知名专家合作。不过,在合作研究过程的过程中,要特别强调的是,研究者应遵循公正、公平的原则,充分尊重每一位参与者的付出,不能把合作的研究成果“独吞”,而应学会共享成果,同时“合作”应是建立在自觉、自愿基础之上,是源自于教师之间内心的需要,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愿望,不受单位行政权力的影响,也不受团体意志外加,只有这样的“合作”才能使研究走得更远、更有生命力。
三、多实践
陆游有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由于小课题研究是以课堂为现场、以教学为中心的教学研究,课堂教学是小课题研究活动的主阵地,所以它特别强调在教中研、研中教,要求研究目标与教学目标,研究内容与教学内容,研究过程与教学过程融为一体,因此,小课题研究不仅仅是一种研究方式,也是一种教学方式,是教学任务和研究任务的合而为一,正所谓“教学即研究”、“课堂即研究室”。当前倡导小课题研究的初衷就是:让教师把研究始终定位在课堂之中,形成“课题从课堂教学中去选,研究到课堂教学中去做,答案到课堂教学中去找,成果到课堂教学中去用”的良好氛围。所以小课题研究必须切实做到“基于课堂,为了课堂,在课堂中的研究。”做到小课题研究与日常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因此教师要持之以恒地把课题研究作为教学活动这个整体的有机部分,时时做到“带题授课”,并形成常态化,那么小课题研究的质量自然不在话下。
四、多反思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指出:经验+反思=教师成长,这说明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应进行不断地反思,做好研究反思也是做实小课题研究的关键。小课题研究的过程就是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过程进行自我审视、反思与探索的过程。小课题研究在实施过程中,大都是采用行动研究法来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其研究流程一般是围绕“困惑(问题)—设计—实践—反思”四个环节循环反复进行。从以上研究流程可以看出,反思就是对行动过程及效果进行回顾、判断、解释,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研究结论或重新设计研究。它是行动研究上一个循环的终点,又是过渡到下一个循环的中介。
做实小课题研究,研究反思应着重把握两个重点:一是把定研究成功的判断标准。研究反思要从三个方面把定行动成功的标准:①通过研究,原有的状况是否改变了。即原初的问题是否解决了。②研究结果是否产生了“副作用”。即是否出现了可能给人或行动带来一些负面影响。③改变的效果可否长期保持。即研究结果不是即时的。只有同时达到以上标准,研究才算成功。二是把准研究成败原因的分析路径。当行动未能带来预期的效果,应该从以下方面寻找原因:①问题界定适当吗?②研究设计有效吗?③研究实施正确吗?④资料收集齐全吗?⑤结论分析客观吗?只有对以上这些原因进行全面深入的反思,我们才能真正找寻到研究成败的关节点,从而引领研究向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
五、多融合
教育科研是以探索教育教学规律、解决教育教学中碰到的问题或困惑为目的的创新性认识活动。教学研究是教师以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为研究内容,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目的,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为主要途径的活动。两者都是学校工作中的重要方面,在学校工作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教研主要关注“做什么”和“怎么做”;科研(主要指课题研究)要更关注“为什么这么做”。因此,在教研基础上有效提升教研的科研含量,以课题研究来深化教研活动,浓厚科研的教研氛围,使教研和科研有机融合,成为了当前提高教研水平、提升科研质量的有效途径。我们应明确:平时的集体备课、听评课活动是一种日常教研活动,但不一定是科研活动,只有上升到课堂观察的高度来进行观课和议课才可以说是科研活动;平时的教案、教学设计、同课异构是一种日常教研活动,但只有上升到教学课例研究、教学案例研究的高度才可以说是科研活动。在当前教育科研特别强调重心下移、大力倡导校本教研的背景下,作为小课题研究者应充分利用平时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本校组织的主题教研活动等等途径来开展课题研究,把科研有机渗透于平时的教研活动之中,实现教育科研与教研的有机整合。
六、多收集
鲁迅先生说:“无论什么事,如果不断收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可以说,收集资料是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一项基本技能。其实,课题研究过程就是在研究、总结、资料收集梳理中逐步完善的过程。因此,收集和积累资料是课题研究过程的一个关键环节。一些研究者确确实实做了很多研究性工作,但缺乏对研究过程的完整记录,以致造成了过程性资料的缺失,最终导致课题研究成果质量的下降。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自课题立项之日起,就必须及时建立“小课题研究档案袋”,因为它是一项有效进行小课题研究自我管理的举措,是引领研究者做实做大小课题的重要措施。平时不仅要有意识地将课题计划、研究方案、研究过程记录、体会、论文、研究取得的成效凭证、阶段小结等材料及时放入其中,而且要善于对资料进行分门别类、归档汇总。这些收集来的过程性资料是小课题结题的一项重要依据,有些选题不错、成果也颇多的课题获奖率不高,与其材料的缺乏有一定关联。所以要做实小课题研究,材料的有效收集必不可少。
七、多写作
一、课题研究酝酿阶段
早在98年底,*同志参加了盛书山老师组织召开的“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研讨会,于是*同志就在自己所教的初二(1)班进行了课题实验。效果不错,1*9-2*0年,当时教平行班的陈荣胜老师也加入其中,并把整个年级分成三个等级的教学班,到中考时,语文学科喜获大丰收,于是*老师在语文教研组教研例会上作了关于“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的专题介绍,随后任家文老师也参与其中,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三位语文老师就选择了“‘异步’点拨与整体‘推进’关系研究”作为研究课题,并申报立项,在20*年*月获得县级立项。
二、建立研究组织,明确研究内容
该课题申报立项获准后,课题组就成立了组织。*同志为该课题负责人,具体负责课题研究的有关理论文章的收集,研究活动的安排,研究成果的整理。任家文老师侧重研究异步层次的划分,侧重于阅读教学的研究。陈荣胜老师侧重于学生学业的评估,侧重于作文教学的研究。整个研究活动分为五个阶段:一是异步层次的划分;二是异步教法的设计;三是异步活动的安排;四是学业成绩的评估;五是个体提升与整体推进关系研究。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每学期开学要制订本学期的研究计划,明确研究的重难点。力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期末要进行课题总结。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每学期要上一节公开汇报课,相互讨论,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方案。每节公开课,力求突出一个研究重点,突破一个难点。在这方面,陈荣胜老师的作文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他不仅自己有若干或获奖,同时他辅导的学生也在报刊上发表了文章。
三、更新教学理念,加强纵横联系。
教学中有一句常用语“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为了做好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每位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用新的教学理念来完善自己的教学实践,课题研究也是如此,在课题研究中,课题组成员先后认真学习了盛书山老师的理论文章:《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初探》、《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再探》、《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三探》,同时,课题组成员还把《学语文》、《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读写月报》、《语文报》等刊物作为研究的图书资料,认真研究与课题有关的理论文章,提高研究人员自身的理论素养,避免盲目的实践。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还积极主地参加外校的教研活动,曾参加了无为中学、无为三中等校的课题研究活动,曾观看了朱宏春老师、马启群老师、丁少国老师、周可学老师的课题观察课,吸收了他们的宝贵经验,弥补了自己的不足,同时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还积极撰写科研论文,有多篇论文获奖或发表。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研究阶段及其成果
课题研究共分五个阶段,每一阶段的研究内容及其成果如下:
(一)异步层次的划分
本阶段是课题研究的起始阶段,是课题研究的前提,它属于操作层面、研究的重点是层次划分的依据。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划分层次的标准不唯一,而且是变动不居的。具体来说,依据有语文考试成绩,兴趣爱好,家庭环境,情感态度等,从划分依据来看,既有智力因素,也有非智力因素;既有个人因素,也有环境因素。而且在操作过程中,是以学生自愿组合为原则,同时每个学生的层次是隐藏在教师的心中,且处于变动之中,这样做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又不损伤学生的自尊,这一阶段主要是摸清学情。
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教学中要深入研究教学对象,要用变化的眼光看待学生,要心中有人。
(二)异步教法的设计
异步层次划分后,接着就是异步教法的设计与操作,这是课题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本阶段的研究内容主要有:①每个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定位问题。②课堂上每层学生的活动问题。③异层学生的配合问题。④师生的配合问题。通过研究,我们发现,看似无法统一,难以控制的异步教法,在实际操作中,能较好地统一起来。通过实试,我们得出结论:恰当的异步目标,打破了齐步走,一刀切的僵化局面,出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活跃局面,有效地利用了教学班级的教学资料,层次不同,目标各异,教法设计更加科学合理。
(三)异步活动的安排
教学中的活动是形式多样的,它既有课堂内的动手、动口、动脑(思)活动,也有课外的读说听写活动。异步活动的安排更是如此。在研究中,我们着重研究了如何根据学生个体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把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引向深入,进而培养学生在这方面的特长,如音乐欣赏与语言文学;诗画转换;名著欣赏与个人修养;影视广告与语言艺术;网络语言与创新。通过研究,我们感受到,语文活动的天地是广阔的,让学生在活动中学语文,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弥补了语文教材的不足。
(四)学业成绩的评估
以语文考试成绩作为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唯一标准,它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学生还有许多与语文相关的因素没有涉及,它不能代表学生语文成绩的全部。在课题研究中,我们以多个标准来评估学生的学业成绩:考试分数、活动开展、组织表演等。只要学生在语文活动中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呈明显的上升态势,或是积极、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我们都给予充分的肯定,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发挥了学业评定的激励作用。
(五)个体提升与整体推进关系研究
开展课题研究活动的目的,不在于培养少数尖子生,而是最大限度地提高授课班级全体学生的语文水平。前面的四个阶段可说是分项训练,最终落脚点应在“整体推进”。本阶段研究的主要内容有①个体与整体关系。②尖子生的带头作用。③后进生的适应问题。④整体平庸与“两头生”的关系。通过实践,我们感受到:尖子生的带头作用是巨大,它能在班级产生“鲶鱼效应”;一个尖子生的作用甚至超过十个教师的说教。中等生的提升是“整体推进”的关键,营造积极向上,努力拼搏的人文环境,是中等生提升的成功要素。防止后进生的掉队脱变是“整体推进”的保障。
五、课题研究喜结硕果
从课题立项至课题研究截止,课题组成员在教育教学教研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现就教学教研方面的成绩统计如下:
(一)教学方面
1、*老师执教的20*年初三语文中考成绩均分98.4*,位于各完职中第四,优秀率17.37,位于各完职中第四。
2、任家文老师执教的2*2年初三语文,中考均分名列全县第12位,及格率名列第1*位,在所有完职中,均分及格率均名列第四。
3、*老师执教的2*3年高三语文高考成绩:
文科均分87.5*,及格率42%,位于普通完中第一。理科均分84.29分,位于普通完职中第三。
4、陈荣胜老师执教的20*届高三语文,均分、及格率均位于普通完中第一。
5、任家文老师执教的20*届初三语文,均分103.48,及格率98.*5%,均名列全县八十五所学校第五。
(二)实验班级与比照班级成绩统计对照。
2*
六、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在教育教学中开展课题研究,能够迅速地提升研究者自身的理论水平,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更新教学理念,适应时代的发展,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很多实际问题,提高自已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本课题是在现行的大班教学的情境下,在如何提升全体学生的学业成绩方面做了深入的探讨。通过“异步”分层点拨,让每个层次的学生从由所学到由所得,因材施教,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不歧视差生,不搞一刀切。它能有效地发挥授课班级的教学资源的作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可操作性强,教学效果显著。自课题研究至今,“‘异点’点拨与整体‘推进’关系”已成为实验教师的一种教学理念,落实到备教批辅考的各个环节,通过个体提升来推动整体前进的教学策略,既有利于特长生发挥特长,又带动了全体学生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没有遗忘差生。学生通过自愿组合的方式形成学习小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课外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迅速地成熟起来,他们已成为我校语文组的骨干教师,课题负责人*老师已由一个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挑起了高三文科重点班的语文教学重任,走上了高三年级组长的岗位,成为教学上的领头人,课题研究工作还得到了校领导和县教科室领导的好评。
【关键词】高职;校企合作;对策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对理论与实践的把握度还不是很到位。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思想比较根深蒂固,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缺乏一定的实训活动。而高职教育主张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特征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1]高职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的高技能型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不仅完全必要,而且也非常重要。然而,当前的校企合作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以下将会从四个方面来具体分析当前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以便提出更好的应对方法。
一、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1.缺乏一定的校企合作理论研究为基础
虽然校企合作作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已经被不少学者关注和研究,并提出了不错的合作模式,比如“双证制”、“顶岗实习制”等。但是,大多数的校企合作项目都仅仅是停留在经验层面,还没有形成有指导意义的理论。实际上,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是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特别是在如何让高职院校与企业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校企合作的项目中去,培养企业与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实际上,如果在校企合作的项目中,想实现双赢,就必须要进行深入的校企合作理论研究,但目前的情况却显示在这一方面的课题研究相对滞后。毕竟,深入的校企合作理论研究是需要花费很大的人力与成本,而这些仅靠高职院校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需要得到来自政府与企业的支持。但就现状而言,校企合作的理论研究并没有纳入政府课题研究规划中。在相对滞后的理论研究的支持下,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项目的实施才出现不少的问题。比如,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的待遇问题、安全问题等。
2.有关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虽然从1995年至今政府已经出台了多部与促进科学技术发展有关的法律法规,但由于一方面这些法律还不完善,另一方面这些法律还未具体到校企合作方面,例如,当前法律法规还未规定企业和高职院校合作研究开发的项目可以获得一定的优惠,政府还没有建立相关的基金来扶持校企合作,这些法律法规虽然多但是可操作性不强,而真正意义上与校企合作直接相关的法律法规很少。实际上,由于企业得不到来自政府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任何必要的参与校企合作的成本补偿,对以盈利作为主要目的的企业而言,是不愿意花费过多成本去投入到校企合作项目中。因此,如何在立法层面上完善整个校企合作机制以促进经济、学术等各方面的发展在中国还有待探讨。[2]
3.校企合作往往停留在浅层次合作模式上,深层次合作开展力度有限
从学校来讲,由于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教育仅仅是在个别的专业试点上,而大多数的专业仍是采取传统教育模式。实际上,一方面,专业培养计划都是根据学校的要求去制定以及设置课程与内容,并都以理论教学为主;另一方面,实践教学环节得不到企业的通力配合和认可,这比较容易产生的问题就是,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得到不到企业的认同。从企业来看,由于没有相应的企业人才培养法律的规范下,企业容易缺少对实习学生进行人才培养的责任感,也不愿意花费过多资金去投入到校企合作项目中。同时,在当前的人才就业市场中,供求双方的需求不平衡的状态也容易产生企业不公平用人甚至是无偿用人的情况。
4.校企合作持续性较差
校企双方往往在合作之初,合作意愿比较强,但容易产生一方面,企业为了吸纳廉价劳动力答应与学校的合作,而在另一方面,学校为了解决学生就业而盲目的与企业合作从而忽略对企业品质的评估考核。在这种合作情况下,校企双方的合作往往比较仓促,学校极易将“劣单”企业引人学校,而企业也不会真正开展学校所需要的合作项目,学校往往在得到经验教训后不得不提前终止合作关系,导致一次性合作现象突出。而在与优质企业的合作中,由于缺乏再续合作,也使得已有的合作成果得不到巩固和加强,而在教育部面向全国135家企业所开展的校企合作调查报告结果显示,没有参与任何形式的校企合作的企业数量比例占到了18%;而57%的企业仅与学校开展过浅层合作,即与学校建立的是一次性,非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与校方合作全面、深入、稳定,在安排学生实习、顶岗或就业,改革培养方案或者教师轮训等各方面都是校企双方紧密合作的企业数量不超过10%。[3]
二、对策建议
(一)把校企合作理论研究纳入国家科研规划
虽然高职院校开展了校企合作的实践,但总结的经验比较零散,不够全面,不具有超前性,其结论远没有形成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校企合作没有形成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专业可资借鉴的模式。要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靠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力量,把这项研究纳入科研规划,设立课题请专家进行系统研究,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成功模式和经验进行总结,对校企合作过程中的难题予以破解,用最新的理论来指导实践,从而推动校企合作理论逐渐走向成熟,更好地指导实践,推动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事业的发展。
(二)完善有关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
校企合作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必须得到政府与企业的高度重视,尤其是来自政府的强力支持,为校企合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外在助推力。在校企合作办学法律制度制定之际,需要对对中央校企合作的政策与地方校企合作的情况进行认真梳理和总结,在校企合作的统筹协调机构、优惠政策的实施、行业组织的协调上和高职院校师生赴企业实习实践等具体方面用法律制度予以明确,将校企合作更加规范化。
(三)校企双方的协助与管理
校企合作是基于双方互相提供资源、互相学习促进的合作关系,但目前大多数学校把该合作关系错误的理解为企业单方面提供培养资源而忽视自己对本资源(学生)的管理和约束,导致双方合作后期产生很多管理矛盾和法律纠纷。因此,建立合作关系的前提因先针对企业的相关培养计划制定出自我的管理机制。以某大专院校为例,因其采用最新的分段教学方式理念,本校学生得到提前顶岗实习机会。面对大批量顶岗实习,该院校与顺丰集团(上海)顺丰速运有限公司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并成功运作“顺丰班”项目,解决学生大批量输出实习的难题。当然,大批量输出实习的同时,对学生的约束和管理也成为该校需解决的一大问题。对此,企业方作出了相应鼓励计划、校方则配合企业方做出相应管理机制。[4]
顺丰集团(上海)顺丰速运有限公司在针对大批量实习生到上海、杭州地段顶岗实习管理措施是运用鼓励形式进行对学生积极性和稳定性的维护,其在与该院校合作中,制定《顺丰人才储备经理、主管“蓄水池”计划》,该计划为该院校实习生提供良好培训平台、晋升空间,对基层骨干人员提供前置培养机会,也加快实习生在企业提前转正的时间以便适应当地高消费水平。同时,其还在该院校设立“顺丰奖学金”项目,项目奖金高达10000元。此举,进一步加强实习生对该企业工作积极性。[4]
三、结束语
高职职业教育与企业是一个互惠互利的双赢的关系,从教育学的角度考虑,职业教育与企业结合即“校企合作”不仅提供劳动技能型人才的培训,也为企业改进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因此面对校企合作这样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的动态发展过程,作为校方只有在推进校企合作过程中,从实际出发,有所借鉴、有所发展、有所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新机制,才能推动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胡萍.走校企合作之路,培养高技能人才[J].中国职业技能教育,2007(2).
[2]张秉钊.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高教探索,2005(4).
子课题探究
“探究式”教学设计的研究
多样化的探究形式与探究内容选择的研究
信息技术与探究性学习的整合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科学探究是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是物理新课程的一大突出特征。在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是与科学内容并列并处于上位的内容,因而,科学探究贯穿于新课程始终。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基础课的课堂教学应当也必然是开展探究活动重要阵地。
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活动,并不能等同于科学家搞科学研究,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要素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观察、分类、比较等等。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水平,学生很难重复体验科学家当年的科学发现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活动可能只涉及科学探究的一个要素或多个要素,学生需要探究过程的体验来激发兴趣、感受方法,学生也需要探究的结果来获得愉悦,满足成就感。
物理课堂探究式教学不是忽视物理知识的学习,而是注重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自主建构过程,科学探究与知识的建构是在同一过程中发生的。探究式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学习合作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协作完成,凭借学生主动探索、亲身体验,完成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的大脑去独立思考、探究、交流、学习,不断发现事物变化的起因和内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使学习内容有更强的内在联系、更容易理解,同时实现学生认知策略的发展。
所以学生课堂上的探究活动是需要设计的,这种设计并不是将学生带入一个固有的套路中,而是教师要提供给学生适当的素材,对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有所思考和估计,在活动中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通过多样化的物理课堂探究式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对于实现课改新课标所提出的课程目标,无疑是有很大现实意义的。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实用主义探究式教学理论
杜威首次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探究式教学理论,强调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探索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说开辟了教学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引起人们对学生主体性的极大关注以及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深刻反思。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
建构主义强调在教学活动中:⑴明确“以学生为中心”;⑵ 重视“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⑶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⑷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应是针对学习环境的设计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⑸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⑹ 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
3、探究式教学的信息加工理论
科学在本质上是探究,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中。如果把教科书上的知识当作不变的真理,把实验仅当作验证科学概念和原理的方法去教学生,容易使他们形成绝对化的科学知识观、错误的科学方法论和片面的科学发展观。从信息处理过程出发,认为教学与其着眼于知识的掌握,毋宁更注意教学信息处理过程本身,并建立了与此种思想相对应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4、人本主义的探究式教学理论
人本主义探究式教学理论不仅对学生提出了科学探究的具体目标,而且为了使科学教师能切实开展探究式教学,《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主张“对从学生们所亲历的事物中产生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探究,是科学教学所要采用的主要做法。”反对把探究式教学演变成纯粹的学术活动,使其脱离社会和学生个人的生活实际,而是围绕与社会和个人生活有紧密联系的重大现实问题进行。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①设计高中物理的教学探究过程中,初步总结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唤起创新的意识,使学生想探究;创设良好的氛围,使学生敢探究;注重方法引导,使学生会探究;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学生爱探究。
②设计物理教学的探究重在增加学生体验性的探究机会、通过交流合作式的方式体现主体性的学习过程。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设计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2、设计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活动的原则和切入点。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课题研究采用开放式的实践探索研究方法:即由参加课改的教师共同合作,共同探讨,自定课题,在平时的教学中边实践、边探索、边进行经验总结交流。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⑴课题研究的准备(2003年9月~2004年3月)
全体课题组成员广泛搜集中外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及实践资料,每个成员都花较长时间系统学习这些理论及资料,摘录重要理论和实践经验,提升理论水平,清除认识误区。增加对搞好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
⑵课题开题报告会(2004年5月)
课题组成员及全体物理教师集中研讨,提出改进意见,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并召开课题开题报告会。
⑶课题实验(2004年9月~2006年6月)
课题组成员按照分工,通过研究教材、集体备课、上试验课、实验操作、正误分析、调查方案、撰写案例、考查对比等环节进行了大量的实践。近两年的实践中,课题组成员除了正常的工作外,经常挑灯夜战,见缝插针,不厌其烦,带病工作,为教研课题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和辛勤的汗水。
⑷汇报成果阶段(2006年6月~2006年9月)
课改教师汇报各种研究成果,包括课件、论文、材料、数据等。
⑸修改完善阶段(2006年9月~2006年10月)
在大量数据、案例、实验基础上,对已形成的研究成果提出评价和修改意见。
⑹上交专家评审(2006年11月)
⑺进行课题结题报告。(2006年12月)
八、课题研究的保障
1、课题成员的保障。
成立由校长、主任、副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等参加的骨干教研成员,为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
2、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保障。您正浏览的文章由DIYIFANWEN.COM(第一·范·文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在校长的统一部署下,各处室和漳平市进校领导也都大力支持教研组课题研究工作,为课题组的各项活动的正常开展打下基础。
3、学校网络资源的保障。
学校电教中心,电子备课室为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4、课题组教师的精诚团结和团队精神奉献精神为课题研究提供了保障。
九、课题研究成果
1、探索尝试出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其课堂结构是“情景激趣问题导引活动探究反馈交流应用活化”。
具体概括如下:
(1)学生围绕教师创设的物理情景或现象引发学习兴趣,教师设法激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并提出探究问题;
(2)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探究问题,形成和检验假设,解决问题,解释观察结果;
(3)学生分析、解释数据,对自己的观点进行综合;
(4)教师与学生共同回顾与评价所学内容与学习方法;
(5)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新情境,以拓宽理解,形成新技能。
2、设计探究课的教学时主要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程序性原则
探究式教学直接脱胎于科学探究活动,具有很强的程序化的特色。因此,整个教学设计必须非常严密,具有内在的逻辑性。
(2)多样性原和选择性则
课堂探究中不可能探究过程的每一步都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活动,应该具有探究过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因此,教师应把握科学探究的本质,而不是将其形式化和程式化。
(3)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是探究式教学最显著的特性,开放性决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这就要求设计者更充分地估计学生学习现状、教学内容的难度,同时更恰当地进行环境设计、媒体设计等。
(4)问题性原则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所以教师应精心设置探究情景,使情景中隐含着要探究的问题,给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质疑的动机是应该关注的设计原则。
(5)主体性原则
发挥学生主体性原则要求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对问题情境或探究内容的兴趣和动机,要保证整个探究过程对学生的开放性,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自主创造的机会。
(6)激发兴趣原则
学生对探究内容的兴趣是探究活动进行下去的动力源泉。把生活中的物理问题与物理规律与教学实际相结合进行探究,会增强学生对物理课的亲切感和趣味性使学生感到兴奋,产生探究的欲望
3、设计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活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作为切入点着手进行:
(1)选取适当的物理情景,以“激疑导问”为切入点,培养探究意识和探究态度。
(2)选择适当的物理问题,以“竞猜遐想”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
(3)选取适当的物理实验,以“自主设计”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探究方法。
(4)联系生活和技术,以“学会应用”为切入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关键词:幼儿课题研究; 幼儿发展; 教师发展; 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1-110-001
裕元幼儿园短短九年的建园历程,已成为省优质园。这一切都源于我们对课题研究的重视。“十二五”以来,我们对园本特色课题《农村幼儿园美术特色教育的实践研究》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让课题研究根植于课堂教学,确立了在实践中探索的研究思路,落实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取得了比较好的研究效果。现不避粗浅,谈些感悟,与同行切磋。
一、加强特色课堂与课题研究相结合
在申报“十二・五”课题时,我们就思考着将我们的办园特色和课题研究结合的问题,确定办园特色为“美术”,课题为《农村幼儿园美术特色教育的实践研究》。根据园的总课题及美术的三个领域:绘画、手工、欣赏,衍生出三个子课题:《幼儿园绘画活动促进幼儿多元发展》《幼儿园美工活动的组织与引导》及《优化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的研究》。三个子课题分别由三个教科组长担任课题负责人,同时我们努力做到引导每位教师结合幼儿园特色及教师自己的特长爱好、幼儿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科研小课题,作为班级的特色。这就最大限度地激发了老师的参与热情。
1.每周特色活动丰富多彩
我园五轨十五个班,每班两位教师经过协商确定一个子课题,并将实践研究以班级特色呈现,让班级特色的建设更有生命力,如手工方面的特色有泥工、折纸、剪纸、创意手工;绘画方面有:线描画、创意作画,创意美术等等。每学期初各班教师就针对本班实际情况制定特色计划,每周安排一次特色活动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将有效的研究方式融入课堂教学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反思在特色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将困惑重新列为课题研究重点,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探索,寻找解决的方法。
2.每学年班级特色展示活动
自“十二・五”课题开题以来,我们每学年每个班都要开展班级特色展示活动,展示的形式可以是一学年以来在班级特色方面取得的成果展示,也可以是开展一个教学活动,呈现班级特色的教学方式及幼儿在本特色方面的发展水平。两年来,这个活动开展了两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展示活动中,有线条画、折纸、泥工、手工、水墨画、沙画等,全园呈现出一派“百家争鸣”的态势。有的班级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有的采用教师经验交流的方法,有的采用幻灯片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全体教师们展现了各自班级特色成果。
二、注重每月课题实验课活动
“课题实验课”是指日常课堂教学中融入相关课题研究所需要的有效课堂观察的实践研究课。它是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一个单元或片断,将若干个单元或片段循序渐进地连接在一起,便形成课题的研究过程与整体脉络。同时,在系列研究课上所收集的实验观察数据,经过分析、整理加工后,也构成课题结论的有效论据。课题研究的首要目标是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课堂质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将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有机地整合。“课题实验课”的提出就是为了解决整合的问题,就是要将教育科研引入课堂实践。一线教师在课题研究中遇到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不知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过程资料的积累,以至于课题研究中缺乏有效的数据支撑。“课题实验课”的引入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教师们在课堂上进行有意识的课堂观察,并将观察到的实验数据归纳整理出若干份完整的实验记录,这便形成可支撑课题研究的过程材料。
在日常实践研究中,教师们每月开展一次有针对性的“课题实验课”,在实验课开展之前要制定研究目标,确定研究方法,课后要结合自己的子课题进行研究结果的分析与反思,在“课题实验课”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逐步尝试以研究者的意识实施课堂教学,经过这样多次反复的实验,参与教师不但能逐步完善日常教学所需的基本技能,还能熟悉和掌握课堂观察的基本要领,使自身的专业素质得到不断的提高。
三、每学期课题实验研讨活动扎实有效
我们每学期都要开展一次全园性的课题实验研讨活动,本活动分为备课研讨上课、听课互动交流三个阶段。
备课研讨阶段:依据学科特点、重难点、目标等,确定研讨问题,以此作为研讨课的切入点;讲课教师在个人自备组内研讨个人修订教案后递交说课稿和教学详案。
上课、听课阶段:教科主任组织好组内教师听课。
互动交流阶段:教科主任及时组织评课研讨活动。先由授课教师说课,组员们再结合研讨问题进行剖析和反思。上课教师递交个人反思材料,听课教师递交评课材料。教科主任就课题研究和如何有效进行课题实验活动等方面与教师们进行深入的探讨,鼓励教师通过课题实验课的展示交流活动,勇于大胆尝试、不断总结反思,深化课题研究的过程。不断积累经验,有效提升科研能力,做到扎实、规范,使课题研究真正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服务。活动的开展,使教师对课题实验研究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提高了教师的研究热情,引领教师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研究、在研究中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新课程所提倡的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理念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教师的每一个课堂教学活动,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让孩子在宽松的氛围中学到本领,提高能力。
四、参加片市级教科“双优”评比活动热情高
一、共读经典著作,浸润名家思想。
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教师们要“读书、读书、再读书”。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们也感受到了阅读的重要性:备好课,须要阅读大量的文本、素材;搞好课题研究,更需丰厚的理论积淀。因此,为了切实提高学年组在备课、上课、教研等方面的实效性,我们把阅读教育经典著作很自然地融入到了学年组建设中。
1、保证阅读时间,提高阅读质量。
尽管工作任务繁重,学年组内的每位教师都努力做到每天至少读书半小时。结合个人实际情况既可选择学生放学后进行,也可在家中完成。多数老师有每天睡前读书的习惯。为保证阅读质量,在个人自由阅读的基础上,我们学年组每周三进行一次集体共读。组内老师做到了遵守共读时间,珍惜相互碰撞的机会,共读积极性高,大大提高了共读的质量。
2、共读成果综述
(1)共读教育著述,读研结合。
结合远程研修、继续教育等平台,我们学年组共同阅读了《点击陶行知》、《点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等教育著述。尤其在共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以后,大家真切地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视角在转变,研究学困生的能力在增强。
苏霍姆林斯基在第86条建议中这样说:“请记住:每一个儿童都是带着想好好学习的愿望来上学的。这种愿望像一颗耀眼的火星,照亮着儿童所关切和操心的情感世界。他以无比信任的心情把这颗火星交给我们,做教师的人。”研读这部分内容,组内的同事都意识到了尊重学生,保护他们的自信心的重要。再面对班级里的孩子时,每位老师都觉得班级里的学生好可爱,发自内心地愿意拉着孩子们的小手前进。
第52条建议《为什么学生感到越学越难了呢?》:如果少年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阅读,那他就连教科书也读不好。如果学生其他的书读得较多,那么他不仅能够学好正课,而且会剩下时间,去满足他在其他方面(创造性的智力活动、锻炼身体、参加劳动、审美劳动)的兴趣。
通过共读这条建议,大家对引导孩子阅读达成了共识,并着手开展班级图书馆建设,竭力引孩子踏上阅读的幸福列车。
(2)共读优秀儿童作品,先行探路。
仅仅认识到带领孩子开展阅读的重要性是不够的,通过大家的研讨,我们确定了与学生们共读的童书。并相约星期三进行童书的共读、讨论,深入品析了优秀童书故事的张力、文采的优美及童书背后暗含的深刻意蕴。如共读《木偶奇遇记》,我们意识到有必要在某个环节引导孩子展开讨论,体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孩子”需全力以赴;共读《苹果树上的外婆》,我们拓展了马斯洛的需要理论的学习,认识到需要与被需要的重要,及以何种方式呈现给孩子。
有了对优秀童书的先行探路,再带领孩子们共读时在引导、点拨方面真的能做到游刃有余了。
二、坚持校本研修,深化主题教研。
能否有效地开展“教研”活动,是一个学年组的生命力之所在。把主题教研落到实处变成了学年组建设的重中之重。
1、确立研究课题。
在主管业务副校长的带领下,我们学年组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罗列、筛选,确立了学年组研究课题《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及每个人的小课题(从兴趣、方法、评价等方面入手)。确立课题后,组内的同事们立即进入了教育理论的阅读与准备阶段。
2、夯实集体备课。
我们在个人细致备课的基础上,每周保证了一次集体备课,即每周一为集中备课时间。每次集体备课时,主备人都会结合教材围绕学年组课题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设计方案。大家会结合主备人的方案,给出修改意见。主备人对于修改意见进行整理,反思,力求在个人的第二次备课时实现消化、整合。
3、注重观课、研讨的实效性。
学年组每周会有一次教研课,这节课教研课正是在集体备课基础上进行的。每星期一集体备课,星期二集体教研。上教研课,大家会结合教研主题,从不同的层面进行观课,目光更多的聚焦于学生的学。课后,我们会集中进行研讨,主要有执教人反思、大家评议、总结几个环节。教研效果较好。
4、立足常规课堂,推进课题研究。
由于每个人结合各自班级学生的实际有不同的研究课题,所以,教研只有常规化,才能真的解决问题,才有研究的价值。所以,经过集体备课、研究后,大家对课题研究的方式方法及存在的问题有了深入的探讨后,再面对自己的学生时就能有新的思考。我们学年组在努力借助教研的平台使课题研究日常化、常规化。每个人都养成了时时思考、认真钻研的习惯,在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方面有很大的提高。
5、勤于反思、笔耕,形成个性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