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美术的常识范文

关于美术的常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美术的常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美术的常识

第1篇:关于美术的常识范文

艺术市场“火”进美术馆后的“山寨”现状

“山寨”,这一源本于制造业的流行热词,在2008年彻底通过中国网络环境演变成了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精神语汇及其所代表的文化症候,这个名词片刻之间应用于我们这个国家琳琅满目各种行业各个领域万千现象无不恰如其分。在我的理解里,当前意义上的“山寨”现象是世界上所有欠发达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普遍具有和相似性极高的衍生产物,如同山寨手机客观上推动了中国通讯业的发展一样,我相信“山寨”版的美术馆现象也正在杂乱混沌一片里对我们的艺术文化事业产生着积极有益的促进功能。

只要“山寨”集中的地方,总免不了和利益的集中是挂钩的,所谓无利不起早,预见到好处自然会群起而效尤之,从目前中国民营美术馆发展的三个间歇性过程看,残酷的资本现实已经向我们宣示,单纯的理想主义不可能支持事业的长远发展,最早期诞生的民营美术馆大多都随岁月流逝而烟消云散了,当年较活跃的成都上河美术馆是其中的典型样本,上河美术馆的经营方式相对简单,没有自己的经营部门,资金全部来自当时还是地产商陈家刚的公司。上河美术馆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其内部管理的体制化和明确的学术定位,展览、收藏、研究部门的设置完全按照西方标准,并且几乎严格地遵守和照搬了西方的策展人制度,这样的氛围吸引了当时中国最优秀的策展人和艺术家纷纷到这个“艺术界的延安”策划和参加展览。上河美术馆被业界看作中国当代艺术体制试验的典型,在企业、学术界和大众之间建立的互动形态成为之后民营美术馆的基本形态模式。但上河美术馆最终的倒闭,预示了民营美术馆依靠单一企业投资模式在中国的失败。基本上所有诞生在上世纪90年代的民营美术馆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盖一个美术馆容易,经营一个美术馆却面临远非想象的艰难,其中的瓶颈在于一是缺乏资金来源,二没有管理运作经验,不知道方向和出路在哪里。因此,早期的民营美术馆事业在步履蹒跚坚持到本世纪初年的时候,便自然地处于了倒闭风潮之中,幸存下来的凤毛麟角。

“山寨”美术馆现象是从2003年开始的,也就是利益和兴奋点开始集中起来的时候,等到2004年结束差不多两年的时间里,整个中国艺术市场,尤其是以当代艺术为代表的新兴艺术形态在国际环境、媒体和自身生态的交互作用与集中催生下不断上扬,新的格局被打开,到2005年开始的当代艺术井喷行情,彻底拉开了各种艺术力量的疯狂扩张时期,一时间以北京和上海为龙头,艺术家迅速集中,各种画廊画店纷纷开张鳞次栉比,民营美术馆的发展也迎来新的扩张时期,在此期间很多原本打着画廊招牌的经营机构也随着营业展示空间的扩充,陆续高调更名为美术馆、艺术馆、艺术博物馆等,鱼龙混杂的“山寨”美术馆效应被迅速放大。

繁荣与乱象背后的冷思考

2008年,全国各地民间美术馆遍地开花,扎堆而起达到登峰造极的新高点,在北京、上海、深圳等经济文化走在前沿的大城市里,名目繁多的各式文化创意区批量涌现出来,全国各地从大到小的城市画家村、艺术区、艺术家聚落、集中营、公社、基地、艺术园区,那扩充和蔓延的速度,成为一种艺术。成万上千的艺术家浩浩荡荡挤进了各类城郊地皮操作者临时搭建的艺术集中营里,仅在北京一地,一时之间冒出来的“美术馆”便不下好几十家,各个艺术区都有临时搭建或挂牌的美术馆,像环铁、一号地、上苑、东坝黑桥等等不一而足,798艺术区里更多的画廊将招牌换成了美术馆的字样,著名的中国宋庄画家村,这个京东原本偏远闭塞的原生态的农村,到08年时,在建和已建的打着美术馆旗帜的场地已经超过十余家,更多的不管大腕儿抑或后进的艺术家们也纷纷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空间改为“个人美术馆”。尤为显著者,游离于艺术界外的“山寨”中极品――深圳大芬村行画基地,据说在申请为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和文博会分会场的辉煌中,也怪模怪样建立了大芬美术馆。可谓二十年目睹中国艺术之怪现状。

然而,同样是在这个风头浪尖的2008年,全球经济衰退的肇事者“金融危机”,残酷地戮穿了艺术市场虚假繁荣的表象,而美术馆是个“烧钱”的“玩意儿”,相信那些即便当初信心满满已经介入其中盲目跟风的投资人也都早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对其所面临的困境还是严重估计不足。

中国的民营资本经过剧烈的前期积累和扩张,必然进入不断运作、放大的进程中。民营资本进入艺术领域,这两年在中国十分普遍。资本想要在艺术中得到什么?这个问题很简单,却很终极。与公立美术馆相比,对于私人经营或是企业投资的民营美术馆来说,最迫切的问题就是生存,这是本质和核心问题。陈丹青曾经表达:“我们没有真正的美术馆,这是因为我们没有美术馆文化,而只有美术馆。”对于民营美术馆来说,目前为数众多的都只是挣扎在能如何保证“只有美术馆”这个基本层面而罔顾其它。

生存:内部造血机制的生成和构建

中国大陆的所有美术馆几乎都存在着收取场地租金的办展模式,当前的这种尴尬局面肯定还将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持续下去。良好的美术馆经营与发展策略是实现一切宏愿的现实基础。在这个意义上,成功的民营美术馆就必然构建稳固的内部造血机制。在这方面,国内有志于美术馆事业的经营者首先系统借鉴国外成功美术馆的经验是很务实的选择。我们知道,尤其在美国,美术馆大都是私立的,如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古根海姆博物馆、惠特尼美术馆、纽约现代美术馆等等,美国有明确的艺术品免税制度,所以大家都愿意捐赠。而且他们有这样的一个意识,捐赠到了一定数量就有可能进入这个美术馆的董事会,文化和艺术赞助事业将变成价值实现的纽带。

在这个意义上,国内那些目标远大的新兴美术馆必然面临了一个似乎对立的抉择:第一,即使是民营美术馆也必须使其变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非盈利艺术机构,获得公共性的资源和社会化力量的广泛支持。这样艺术家和社会资本才有可能无偿捐赠进来支持美术馆的发展。第二,这个非盈利性机构同时必须通过相关的衍生产业机制实现内部盈利,只有这样才能稳定确保美术馆的日常运营开支、展览、馆藏、交流研究与教育等支出。目前国内的民营机构中位于北京的今日美术馆以及上海的证大是率先尝试脱离原地产企业母体而公共化运营的初期代表。

艺术与地产的联姻从第一家民营美术馆诞生直到现在就一直是人们争议的话题。有人对目前存在的民营美术馆的投资方做了一个统计,95%的民营美术馆背后都有地产商的影子。不管是早在1998年就出现的成都上河美术馆,还是已逐步形成规模的今日、证大,它们的场地大多是投资企业的楼盘或房产,其运作和收藏的资金也来自企业。也正因为如此,这些美术馆究竟是提供公共艺术服务的“美术馆”还是企业的变相广告,也引起了不少非议。但毋庸质疑的是,资金来源的相对多元化,资金和业务运作上的独立性,必然将使得美术馆在展览和收藏方面优于其他企业附属品性质的民营美术馆,生命力也必然更为强健与长久。

新设立的美术馆,一没有馆藏,二缺乏知名度,其实这个知名度就是品牌,任何美术馆在经营层面上就要当一个商业去做。此中的佼佼者当算是美国古根海姆,最初只是美国的一个地方美术馆,后来在西班牙开设分支,逐步变成一个和城市发展、创意产业相关的类似连锁性质文化品牌,古根海姆的招牌就变成了一个超级符号。每个美术馆必须先研究自己的定位,从这个品牌上可以做多少产业化的东西,这都是可以拓展的。要为美术馆注入营销、推广、经营的理念,这样的概念能够促使美术馆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本支持,不再完全靠着赞助生活。在艺术与商业品牌之间建立良性的融通渠道是不应该被漠视的。一个优秀的美术馆如何在品牌建立上、学术上、资金来源上获得成功是对管理者的真正考验。

民营美术馆的发展:问题和思路

目前国内还未出台较为完备的解决民营美术馆的诸如税收、捐赠等具体问题的有关法规,致使国内企业无心捐赠,国外基金无法介入,美术馆资金来源单一化。资金问题是关系到民营美术馆生存与发展的最根本问题。而背后相关的政策和体制的尽快松绑,是未来解决美术馆资金保证美术馆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西方国家,对此有着相对完善的政策优惠,特别是税制方面的优惠。这些优惠政策为基金会的成立创建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也激励了捐赠,慈善活动,保障了私立美术馆资金的来源。国内几乎所有的企业附属模式的美术馆都在对“免税”政策翘首以盼,但问题是,一方面如果美术馆依然属于企业,企业向下属的美术馆投入资金,政府再给予其免税的政策优惠,企业就成了最大的获利者。所以核心问题还在于美术馆必须先脱离企业,获得独立的社会身份,企业的资金投入只是作为捐赠,而不是向下属的文化产业部门投资,企业才能因为这一捐赠行为而享受社会化待遇。另一方面个人与企业向艺术机构、艺术项目进行捐赠或赞助所应享受的“免税”原则,是许多发达国家为博物馆、美术馆所提供的造血机制,这一先进的国际化立法原则从根本上保障了美术馆的生存可能。在这种情形下,国内有限的赞助资源在面临来自时尚、影视、演艺等大众娱乐项目的激烈竞争下很难有序流向艺术领域,那些大众性项目在知名度、投资回报等方面的优势显然是绝大多数视觉艺术项目所不能比拟的。

实际上,常规化运营一个美术馆的边际成本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一家成功的企业来说也是一个惊人的数目。因为“母公司”的资金发生断裂而导致民营美术馆“打烊”的事例在业内早就是耳熟能详。那批在第一波建设浪潮中诞生的民营美术馆基本都在运营了两三年后就纷纷倒闭了。

美术馆是社会化的,社会化的意义就是它的投资者是全社会。美术馆所有藏品归国家所有,美术馆的社会化越广,品牌认知度就越高,关注的人越多,参与的人越多,社会效应就越强。这样就会有更多人参与到资金的支持上来,这其实是一种公共文化观念的培养,同时对于最初的创办者来说也荣享获益。

在欧美国家,非盈利的艺术机构的运营都是建立在捐赠和免税制度上。注册为非盈利的社会文化机构包括私人美术馆、艺术家组织、博物馆和另类艺术空间可以得到免税和有资格申请各类政府和非政府基金,有影响力的非盈利艺术机构还可以得到各种公司的赞助,因为法律规定支持和赞助非盈利的社会文化艺术和公益事业可以获得不同程度的免税。相当多非盈利性质的美术馆绝大部分收入依赖于社会捐款。美术馆通常拥有馆址建筑和藏品的所有权。海外艺术生态中的基金会制度也是私立美术馆赖以生存的重要方面。许多投资和赞助的企业家并没有时间和精力直接和艺术机构发生关系,所以大部分捐款人将自己的资金捐献给专业艺术基金会。基金会的作用之一,避免了游资对艺术和文化项目的直接干预。

第2篇:关于美术的常识范文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粉尘的扩散机理 粉尘都有一个扩散过程,粉尘由静止状态变成悬浮于周围空气中的过程为“尘化”作用。

(一)剪切造成的尘化作用 筛分物料时,随筛的振动,使松散的物体不断受到挤压出来,当这些气流向外高速运动时,由于气流和粉尘的剪切作用,带动粉尘一起逸出。

(二)诱导空气造成的尘化作用 块、粒状物体在空气中高速运动时,能带动周围空气随其流动,这部分空气即诱导空气。

(三)综合性尘化作用 在带式输送机转运站的落煤管中,原煤从高处落下时,由于物料粉尘和空气的剪切作用,被挤压出来的高速气流会带着粉尘向四周飞扬,另外物料下落过程中,由于诱导空气的作用,高速气流也会使粉尘飞扬;碎煤机在工作时由于转子带有固定的转臂和环锤,在旋转中像一台鼓风机一样在转子中心处形成较大的负压;另外物料所受的剪切和诱导空气的作用,在碎煤机出料口形成的高速气流使碎煤机处成为粉尘污染最严重的地方;叶轮给煤机在缝隙煤槽中拨煤及煤落到输送机过程中,叶轮旋转使原煤受到剪切、挤压和下落,形成的高速气流使粉尘飞扬;犁煤器在犁料过程中,原煤受到冲击、挤压及在下落到煤斗中形成的高速气流都会造成扬尘。

二、除尘设备选择的优先性原则 根据实际经验,除尘设备有三种不同层次的选择:首选是防尘,也就是像各种疾病一样,预防总是比治疗合算,比如装卸料、皮带转运时加个流槽,就可以大幅度减少粉尘产生和处理量,采用局部密闭,使产生的粉尘、烟尘在其中循环消耗其动能后,粉尘就大部分自然沉降下来。这类防尘、除尘方式被称为无动力除尘,在大多少场合中的大部分粉尘都适合采用无动力除尘。 其次是辅助采用喷水雾、或泡沫除尘。直接喷雾一方面可以使粉尘颗粒润湿后,相互粘接、凝聚、长大,然后就容易于大气分离;另一方面对于温度比较高的烟气,直接喷雾实现蒸发冷却就可以用少量水使烟气冷却,体积收缩,速度降低也有利于除尘。过去的教科书、设计手册都说喷雾除尘只适合处理50%em以上的粉尘,除尘效率只有40-70%。实践经验证明,由于喷雾技术的进步,通过喷雾系统可以去除10%em以上的粉尘接近90-95%。 从减排、又节能降低成本的角度考虑,一定要先考虑无动力封尘和直接喷雾、喷水抑尘,在国际也普遍采用无动力封尘和水雾降尘、抑尘系统来解决煤尘问题,实在不得已时才考虑第三个选择,就是通风除尘。通风除尘又可以分为干式和湿式。常见的形式有喷淋式除尘器、文丘里式除尘器、水膜式除尘器、袋式除尘器、静电除尘器等多种形式。

三、火力发电厂输煤系统常用的除尘方法 电厂中输煤系统针对尘源的性质选择治理大多采用抑尘、封尘、吸尘三种方式,一般三种方式结合起来使用。

(一)抑尘 抑尘就是依靠物理方法,将黏附在原煤上的粉尘仍控制在被输送的原煤上,使其不扩散或飞扬,抑尘的常用方法是喷水,含尘的煤遇到水增加湿分以后,能把粉尘微粒粘住使其不飞扬,另外空气中悬浮的粉尘,遇到细小的水滴,也会黏结在一起形成较大的颗粒下落,但是喷水量不宜过多要适量,否则将产生副作用如皮带打滑、黏煤等。通常在皮带机导料槽出口、斗轮机轮斗、叶轮给煤机入料口,落煤管入口处等安装雾化喷淋头;在堆煤场周围安装大型喷枪,大型喷枪喷射距离从40-100米喷枪、喷嘴洒水均匀,水雾效果好,布置时避免盲区出现,可有效地对煤场起到抑尘、固尘作用,有效的减少因风造成的煤损失又保护周围环境。

第3篇:关于美术的常识范文

[关键词]审美眼光 艺术认知 能力提高

不同人的审美眼光和艺术认知能力是不同的,正如罗丹所说的“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一个人能否发现美,如果能发现,那么这种发现又能达到何种程度,很大程度取决于其审美眼光和对艺术认知能力的高低。对艺术品的审美眼光高,从艺术作品中所接收到的艺术认知能力的信息就多,所做出的结论也就较准确;反之,审美眼光不高、艺术认知能力欠缺的人,从艺术作品中所接收到的信息就少,所做出的结论也就很可能不准确。

一、掌握美术常识是提高审美眼光与艺术认知能力的基础

美术常识就是关于美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艺术语言等,美术常识重在研究美;美术欣赏是一种视觉心理活动,重在感受美。如果美术欣赏课只重视作品的直观感受分析,而忽视了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其结果必将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欣赏方法难以掌握,欣赏能力难以形成。在掌握美术常识基础上提高审美眼光与艺术认知能力。高层次的美术欣赏都是以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为理论支撑而得以实现。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由于学生缺少美术欣赏的理论知识、方法和经验,在面对一件作品时,只会用现有经验来判断:“像不像”“画的是什么”“好看不好看”等审美态度来对待,这只能使美术欣赏活动误入歧途。所以我们会在“毕加索”、“米罗”的画展上发现,许多不专业的人解说:“这些画的是什么?那是画的是什么”而不是提出“我感觉到了什么”等评价性的解释,以“好看不好看”“像不像”来评述美术作品的解说,对慕名而来的观众来说是肤浅的,我们知道,“美”给人的感受是多样的:有和谐美,悲壮美,崇高美,有形式美,也有内容之美。美具有多元性,复杂性,不少的“美感”是通过不美的形式来表现的,有效的评价这些来源不可或缺的美术常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高对作品的认知能力,从而提高审美的眼光。

二、不断获取多种审美体验是提高审美眼光与艺术认知能力的途径

1、避开“标准答案”式的教学

传统的审美评价都是教师一锤定音的。有些教师在作品分析中往往坚持课本或自己认同的一种观点,通过不断的暗示、诱导,使学生抛弃自己的观点,而步入教师铺设的标准轨道,这无疑是给作品贴上了标签。这样的行为,忽略了学生自我和群体的评价能力,影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发挥,也影响了学生获取多种审美体验的机会。教师在讲解作品前,首先对自己的判断作内省的理性分析,理清情感中审美的和非审美的成份。在教学中,把自己的判断从推测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感知和评价作品。如,“我体验到……”和“我感觉到……”等非定性语气,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评价也并非是权威的和终极的。于是,学生也会进行自我分析,使他了解他的哪些反应代表自己个性中的基本和永久的成份,哪些是暂时的情绪和突变的东西,或是片面的判断。将自己的判断和他人的判断进行对照,使其看到自己的评价哪些方面符合多数人的意见。

2、开展演讲讨论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参与评价

在“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中,总结、评价不再仅仅是老师一个人的事,更主要的是由老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参与评价,通过评价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开展课下小组讨论的形式。组织学生从自身体验出发,对提交的小组课下讨论结果征选,对不同观点的、有较新见解的讨论结果,在课堂上让小组代表以演讲的方式陈述,提高竞争意识和团结合作意识,不但大大增加了学习的自主性,师生间形成良性互动,而且为某论点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利用每位同学掌握的不同知识和观点,可以丰富更多同学的知识面,体验多种审美评价,形成良好的互补效应。在此之后,需要教师的点评,启示同学们在鉴赏作品时应有针对性,并且让他们在积极愉快的教学氛围下思考问题,从不同层次来欣赏作品,同时提出宝贵的观点和问题。在鉴赏作品时思维开阔,观点自由。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参与评价,学会用“专业”语言对作品评价能力的培养,同时演讲式教学的构建,将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作品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可能成为现实,提高的将是包括思维、鉴赏、评价与创造在内的学生的整体素质。从欣赏中不断获取多种审美体验是审美评价在美术欣赏课的目标。只有这样积极的教与学,才能培养良好的综合素养,才能真正做到修身养性,提高文化素养。

3、将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机整合

美术欣赏课程不是完全独立的存在的学科,它与音乐、戏剧、文学、历史、地理等领域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让学生在多领域的自主体验学习过程中,学会触类旁通。多领域知识的碰撞不仅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还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智慧火花。如中国古代绘画中的文人画,既是绘画的珍品又是这些文人的文学、哲学等方面的思想;建筑、绘画等美术作品中的节奏,又和音乐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古希腊建筑中的“黄金分割”定律又和数学联系了起来。通过与其它学科的整合,既丰富了学习的内容,也扩展了艺术认知能力的途径,促进了审美眼光。

三、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调动多种感官的参与,提高审美眼光与艺术认知能力

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声音、图像、文字、影像以及交互功能的作用,使欣赏课从一门“老师讲,学生看、听、理解的灌输过程”,变成一门“集声音、图像、动画、电影等融于一体的视觉理解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美术作品的欣赏中视觉器官发挥着重要的审美功能,但仅仅从视觉感知经验出发是远远不够的,恰当的辅以其他感官,如听觉、触觉,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等等,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感知美的兴趣,加深对审美对象的感知体验,增强学生视觉审美感受能力,提高审美眼光与艺术认知能力。

综上所述,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和探究,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美与科学、美与社会、美与生活的和谐关系,提高美术教学质量,使美术课堂成为能开阔学生眼界、拓宽学生知识面的重要阵地,并实现自我创新和跨越。

参考文献:

1、《中国美术史》 洪再新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年2月

第4篇:关于美术的常识范文

[关键词]美术创作;艺术规律

对于美术创作,常听到有两种几乎相反的意见:一种认为,美术创作的过程仅仅是表现的过程,具体表现上重形式和技法技巧,甚至走进形式的死胡同。另一种认为,美术创作只关涉到观念和思想,功到自然成,根本不需要或忽视艺术传达和表现的技法。中外美术史上都有这种忽视或否定表现形式和表现技巧的认识和观点。西方的达达主义、行为艺术都有这样倾向。在表面上看来,关于美术创作传达和表现这两种意见似乎互相矛盾,其实是一致的。即是认为美术创作是不能教的,也不必学的,只要苦练基本功,学好技巧,创作的路子是由每个人自己闯出来的。我认为这两种意见都是不全面的。

美术创作有它的规律,是可教可学,而且是必须教与学的。创作本身也有练基本功的问题,不是素描才是学美术必须苦练的唯一基本功。创作也如素描一样,有步骤、有规律、由浅入深、由简到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决不是不学而会,一蹴而就的。如果说在美术学院里只要学好素描,创作是毕业以后的事,便把素描与创作割裂开来。但素描应该为创作服务,这是常识。这种纯技术观点,显然是片面的。

唯物辩证法教我们全面看问题,不要只看一面而忽视另一面。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互相矛盾的部分,在研究问题时,如果只顾其一不顾其他,则都是片面的。我们可以推广来说,一切事物有两点,学习美术也有两点,即一点是技术,另一点是创作。技术和创作是在美术学院学习的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的关系是对立统一,是相互联系,却又不相同,但它们却是不可分割的。学习技术是为了提高创作。学习技术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提高创作能力的一种手段。艺术的表现技法不能离开审美的内容和观念而独立存在,同样审美观念和内容需要最能传达其意义的表现技法。我们要了解:美术创作是人的审美创造活动。它是一种复杂的审美认识活动和审美表现活动,同时也是一个从审美认识到审美表现、从艺术构思到艺术传达的过程。美术创作的最终成果是美术作品。所以通俗地说,美术创作就是从酝酿、构图到制作完成美术作品的一系列活动及其过程。

那么,从事美术创作,首先要会画,这是个常识问题,要画得好,就要苦练基本功,这也是个常识问题。但是,事实有时证明这种看法是不够全面的。我们常看到有些基本功较差的业余美术创作作者却创作出较好的作品。这就说明基本功对于美术创作虽然是十分重要的,但作品成败却不完全取决于它,还有作者的思想、生活、表现手法、艺术修养和反复实践等等,都是更重要的条件。比如一个好医生,得先要有医德,又要掌握足够的医学原理,做更多临床实践。如果只满足于学些病理知识、药物知识、解剖知识等基本功,是远远不够的。他虽也能医好几个病人,却不能算已具备作为名医的全面条件。我们学习美术,要创作出好的作品,成为一名成功美术家,也应该这样。我们不但看到基本功技术的重要性,而且要认识到作者的思想、生活、表现手法、艺术修养和反复实践的重要性。技术多偏重于手和眼的联系,理论偏重于思想内涵的修养,而艺术规律却包涵了实践与理论的学习,其内容更广,掌握它也更难。所以要花更多时间来研究它们。

美术创作是美术家的思想感情通过艺术的手段加以表现,完整的美术创作过程,一般包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两个方面和两个阶段:一是美术家的审美认识活动方面,也即创作构思阶段。通常是以美术家对生活丰富的观察、感受、体验为起点,经由融入审美理想、精神情感的把握、分析、提炼,形成基本的艺术构思,这是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是美术家的审美表现活动方面,也即艺术传达阶段。美术家运用一定的材料媒介、技艺手段和美术语言,将在艺术构思阶段形成的审美认识和审美意象表现出来,物化为美术作品。一般说,美术构思是美术传达的前提和内容,美术传达是美术构思的深化和实现。但在实际的美术创作中,这两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相互影响的。美术创作常常是多次的构思――传达、再构思――再传达的反复过程,美术作品常常是这种反复过程的最终结晶。我们知道:创作必须源于生活!当我们进行创作的时候,时常会遇到这几种情况:一种是先有主题构思,然后到生活中去搜集创作素材;一种是在生活中有所感受,据此创作构思;再一种是从间接资料中获得启发,然后到生活中收集材料,进行创作。不论是哪种情况,作者都得先去熟悉生活,熟悉人物,这样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首先,任何美术创作,不论摹仿现实主义美术创作,还是偏重于内心体验的表现主义,都必须植根于现实生活中。没有生活积累,美术创作便成了无本之末、无源之水。那种认为美术创作是“纯然想象”或是一种天才的表现,灵感的表现,无意识、潜意识表现,或是被压抑的里比多的升华等等,都是否认美术创作的生活基础和认识活动。美术创作是一种意识形态,是社会生活在创作主体头脑中的反映。即使那些在美术创作中非理性的因素,也是社会生活在创作主体大脑的曲折反映。

但这并不是说有了生活积累就能创作出美术作品。有的人虽然经历许多生活事件,但并不能感受生活。美术家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他能敏锐地感受生活,而这种感受是不同于功利的、政治的、道德和宗教的独特的审美感受。柏拉图曾以辩证的诘问而著称,他说按常识,艺术家肯定不如将军和战士对战争的经历和知识多,为什么美术家能创作出令将军和战士感动的军事题材的作品呢?这关键在于艺术家能够运用独特的审美感受方式和高超的表现技巧,在有限的生活空间中获取比别人更多的东西。有了丰富的生活审美感受力和进步深刻的思想,这只是创作主体必须具备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必须具有创作的技能技巧,以便能把主体的主观情态、艺术意象物化为美术作品。画家通过构思所得到的审美意象须要用线条、色彩、笔墨、布局等技法技巧表现出来,艺术的传达和表现在美术创作中是比审美感受和审美认识要更为重要的一环。没有技能技巧,敏锐的审美感受和体验,丰富的精神创造活动就不能成为物化形态的作品。这就是艺术的创作规律。

我们不论遇到哪些创作情况,都要耐心地,细致地提高我们对艺术规律的理性认识,不可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上。(下转第87页)(上接98页)我们要抓住艺术的本质,掌握艺术的创作规律,扩大和深化创作的主题思想,把生活内容表现的更高、更强烈、更集中、更典型,这才符合创作的要求。创作成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意识形态的产物,它也不能违背一切事物发展的基本法则,所以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既要重视创作,学习创作,就必须认识、掌握和运用这些规律,不然创作实践就无从谈起。艺术规律是在艺术实践中客观存在的辩证法。美术作者要支配其他美术创作,就得认识和正确运用这些艺术规律,使之成为我们所掌握,并为我们服务的东西。这样,我们在美术创作的实践中就能取得主动权,获得创作的真正自由。所谓“得心应手”,就是步步走向预期效果,从而达到最后的成功。

美术创作既然有客观的艺术规律可循,那么,我们必须主动的掌握它,才能获得创作的主动权。这主动权就是作者有意识去争取的东西,而不是现在的、随手可得的东西。争取的方法首先是从理论上去发现它,认识它,然后通过创作实践去证实它,学习它,掌握它和巩固它,使它逐渐成为我们自己的东西,并且运用自如。这时,也只有这时,我们的创作实践才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的艺术规律。也就是说,艺术规律才能够正确而熟练地得心应手地为作者所适用,从而创作出好的或较好的作品来.

艺术规律是各种构成艺术表现的要素。在艺术实践(创作)中加以应用的规律。例如形象、空间、线条、色彩、色调、明暗……都是构成造型艺术的要素,而运用这些要素于美术创作上的构思、构图、用笔、用色、塑造形象、安排情节、概括提炼、节奏调节、创造意境、增加联想、对比照应、陪衬烘托、张含蓄、加强感染力、创作艺术语言……用于表达作者思想和感情的一切艺术手法,都体现着艺术规律。在绘画艺术创作中,艺术家把情感和现实印象进行创造性的加工与改造,凝结成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不同的情绪状态会导致作者对创作内容的取舍、色彩的运用及构图、用笔的不同。人类心理情绪表现模式的一致性特点,都体现了绘画中的艺术规律!

艺术规律是人们不断的艺术实践中逐步发现和总结而认识的。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实践、不断的观察、体验,去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事物、一切阶级、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才能在复杂和生活观察中发现生活的本质和艺术的本质。同时,我们还要善于学习别人(当代的和前代的,中国的和外国的)经验和实践成果。古今中外的优秀文艺作品绚烂夺目,犹如满天星斗,只要我们用心研究,学习得法,就能发现其中许多成功地运用艺术规律的实例,近而认识和掌握这些艺术规律,从而按照自己的艺术特点和思想感情,选择最有意义、最值得表现的主题,进行艺术构想,运用逻辑思维。创造自己的艺术语言,完成一部既表达自己,又能感动观众的优秀的美术创作!

[参考文献]

[1] 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7月.

[2] 吴云生,王哲平.《现代美育指要》.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第5篇:关于美术的常识范文

论文摘要: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教学模式传统陈旧,缺乏针对基础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与探索。因而,要调整课程结构与设置,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才能突出师范性。 

 

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是培养基础教育美术教师的主要渠道。其培养的人才素质、能力高低将直接关系到未来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新课改实施后,对美术教师各方面的能力要求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而我国现行的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教学模式却仍沿用专业美术院校的教学模式,偏离了师范性的方向,培养出来的教师很难适应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因此,要明确培养目标、调整课程结构、精选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所需要的合格教师。 

 

一、缺少师范性的表现 

 

一是课程设置不合理,多数高师院校仍套用美院的课程设置体系。重视学科课程,尤其是其中的技法类课程,这类课程占总学时量的80%以上;而教学论、教学法和教育实践等课程仅占总课量的5%左右。教育实习一般为4周~8周,这样的课程设置,培养出来的学生重技法轻理论,重专业(美术)轻职业(教师),缺少职业实践能力和经验,很难适应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二是学科课程的教学仍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教学只注重对学生的绘画技能的培训,缺少画理分析,更缺少学生评价环节。美术史论课的教学也多是教师一言堂,缺乏师生互动,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因而,当学生的角色转变为教师角色时就很难适应。三是不重视教育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如两字训练、技法演示、口语表达、欣赏评述、课件制作等。 

 

二、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学如何突出师范性 

 

《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美术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美术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因此,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也要针对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进行改革与调整。 

1.调整课程结构与设置 

《美术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因此,调整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计划势在必行。一是减少部分绘画技法课的开设时间,转变教学观念与要求。如删减素描课教学的部分内容,改变纯光影素描的训练要求,以线和结构素描训练为主。二是增加部分与基础教育联系紧密的综合类的课程。如增开“儿童画欣赏与创作”、“手工制作”、“色彩创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欣赏与评述”等课程。三是在选修课中,增开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赏析等。 

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是不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只是单纯地强调对学生绘画技能的训练,没能把画理、欣赏评述、美术教学方法等和技法训练结合起来,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也是只注重美术技法上的训练,不知学习为何而用,缺少师范性。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的重点是在课堂:一是在技法课教学中增加绘画常识内容。如构图、透视、解剖、色彩常识等。二是增加优秀作品赏析。优秀作品包括中外名作和优秀学生作品,目的是通过作品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三是增加学生的评述环节。评述对象包括中外名作和学生习作;评述形式以学生自评、他评为主,教师点评为辅;评价内容可以是个人对作品的理解或认识,可以是对作品构图、色彩、透视、创意等某一方面的见解,也可以是对作品(或作者)背景的分析,等等。这样,一是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变机械、被动学习为理解性、主动学习,从而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二是锻炼学生的思辨和口头表达能力。面对评述对象要想评述好,学生必须事前有所准备。同时,学生在评述过程中口头表达能力也能得以提高,为学生将来适应教师角色打下坚实的基础。 

3.重视教育实践,丰富实践内涵 

增加教育实践的时间,将一次性的教育实习改为先教育见习,了解中小学的教学情况,再进行实习,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高师的美术教育实习通常被安排在最后一学年一次性实习,时间一般为4至8周。这种“晴蜓点水式”的教育实习对师范生来说,很难起到培养教育实际能力的作用,只能算是一次简短的基础教育考察。我们应参考和借鉴其它国家教育实习的有益经验,增加教育实习时间,改革过去单一的一次性的实习方式,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渐进式的教育实践方式,统筹安排教育实践。同时,丰富教育实践内涵。高师教育实践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还应重视教育见习、模拟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学校行政管理实习和课外、校外教育实习等,从而改革教育实习的内容与形式单一的现状。使集中实习、分散实习、阶段式目的实习等有机结合,各种实习相互交融,并通过不同的教育实习内容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同时各校也可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性质、培养目标、师资状况以及学生特点,开发有本校特色的实习形式。 

4.加强对学生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 

教学基本技能包括板书、技法演示、口语表达、欣赏评述、活动组织、课件制作等。近年来,师范院校毕业的新教师在“两字一话”等传统教学基本功方面,能力很不如人意,让很多人感叹“今不如昔”。如多数青年教师板书较差,部分青年教师乡音较重,说不好普通话,这都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因而,高师教育专业要重视对师范生基本功的训练,从大学第一学期开始就应有序安排,精心组织,辅导训练,同时,举办形式多样的基本功展示和比赛,加强基本功训练。此外,更要加强现代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如信息收集与处理、多媒体应用、课件制作、课程开发等。使得我们培养的未来的教师,能够更好的适应信息社会下的基础教育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美术课是中小学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所设置的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其目标是以审美教育为主线,以学生的智力和才能培养为核心。审美教育以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内容,是按照美的规律施行的一切教育。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具有它的整体性和特殊性,其任务不是使受教育者的短期行为在局部把握审美的要求,而是注重在对受教育者从心灵上塑造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个体品质高尚的人才。这意味着它本身的伦理、知识、审美特征与德育、智育和美育的紧密联系,最终使受教育者的人格趋向完善。高师美教教育专业只有针对性地了解中小学美术课程发展的现状,有针对性地培养小学美术教师,才能适应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需求,培养出合格的中小学美术教师。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委员会.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89]教社科字003号.1989. 

[2]刘丹.浅析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0). 

第6篇:关于美术的常识范文

一、美术教育的空间直感教育特性美术教育的空间直感教育性是由美术自身具有的二维或三维空间性与视觉直观性决定的。在美术教育过程中,除了实践教育的一般育人特性之外,首要的是向美术学习者说明其接受有效捕获美术灵感、加强对美术形态的直观感受与造型感觉能力培养与训练的重要性与意义。无论是专业美术教育,还是非专业美术教育,对学生关于美术的空间直感意识与能力教育,都是重要的。英国艺术评论家赫伯特·里德在1937年著的《艺术与社会》一书中讲:“我们认为,某些天生素质对艺术家来说十分重要,只有拥有这种素质的儿童才有可能成为艺术家。”[2]接着里德又说,那么“采用什么方式才能成功呢?……教育问题已经显而易见了”[3]。所以美术教育首先必须努力引导、发掘学习者自身内在潜藏的或被外界因素所压抑了的美术资禀(即美术天赋)。也就是说,美术教育者要积极引发学生个体内在的力量,激励学生对其生存环境发生积极的感受、体验与反映,促成学生以美术特有的思维和艺术认识论去积累对自我与外在客体的经验,并积极地选择自我的生存理由与方式,以获得进取的自信心和美术创造的力量。

其次,要有效引导、训练学生对美术形态的感性认识,强化对学生的美术造型感觉的培养训练。如要求学生用素描表现手法描绘“在风中的动人旋律”、“一个正毛骨悚然的胆小无赖”等。“造型感觉,指的是将人们对形状、形式和色彩所形成的直觉传输给岩石、陶土和颜料(也包括词汇和音符)等印象性材料的能力。”[4]在美术教育行为中,空间直感教育性是美术教育的首要本质。它也是一般教育的育人性本质的升华和具体化。无论是美术教育者,还是美术学习者,都应充分认识此特性。进而才能找到各自深入学习、研究、欣赏美术的有效切入点。

二、美术教育的启迪诱创教育性美术教育的启迪诱创教育特性,是由美术本体的追求大审美价值的视觉实现特质所决定的。美术作为艺术大家族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它的特殊本质之一,就是在极度想象活动中追求美的视觉实现。罗宾·乔治·科林伍德曾在其《艺术哲学新论》中讲:“艺术是想象,但想象是活动。想象不应简单地让连续的意象闲散地漂过心灵,它应努力去想象和从事想象。象一个人可以想象其它任何东西一样,他也可以随意想象;因此,虽然一个完全可以毫不费力地想象,但他为了努力更好地想象就要从整体和从长远的观点上来更好地想象。”[5]在美术教育中,怎样在激发起了学生丰富的为美术所需的想象之后,再“更好地想”呢?重要的一点,就是美术教育者应及时有效地启迪引导学生去努力探索出将其丰富想象予以外化表达的教育方法。换句话说,美术教育者应着力去启迪、诱发学生将个体独有的美术灵感、特有体悟的内在心灵和美术情感予以有效地宣泄、展示,并激励学生在不断的美术创造实践中,把最具魅力的美表现出来。关于此,连极力贬低艺术的柏拉图也认为:“艺术是对情感和我们本质中不受约束部分的表现。”[6]虽然有艺术家说,艺术是不可教的。实践证明,真正的艺术不是教出来的。但,这并不是意味着美术教育者在美术学习者面前毫无办法或无能为力。只表明,其要求美术教育者要能探索寻求出独特的、易于启示、引发学生创造力的科学、艺术、实效的教育方法。要成为一位真正永远拥有良好美术教育方法的美术教育者,是艰辛不易的。

第7篇:关于美术的常识范文

在俄罗斯,无论是大学还是中小学,都有专门负责德育教育的副校长。俄罗斯虽然没有专职的德育教师,但每一位教师都承担着德育教育工作。俄罗斯德育教育的三大支柱是:学校的课堂教学、课外补充教育体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

俄罗斯中小学的德育教育课程主要有两门。一门是社会知识课,针对五年级至十一年级的学生,课程目标是综合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伦理观,使学生形成对自我、他人和社会的认识,培养他们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社会知识课的内容很广泛,包括逻辑、伦理、社会哲学、经济学基础、社会学基础、政治学基础、社会心理学基础、法学基础等。课程分为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两个阶段都有各自的课程实施方案,分别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提出了不同程度的要求。五年级至九年级的学生每周上一节社会知识课,十年级至十一年级的学生每周上两节。俄罗斯中小学的另一门德育教育课程是宗教文化与世俗伦理常识。课程目标是使学生尊重俄罗斯多民族文化和宗教传统,进而与其他文化和世界观进行沟通。课程任务是使学生了解东正教、伊斯兰教、佛教、犹太教文化常识,了解世界宗教文化和世俗伦理常识,发展学生关于道德规范的意愿和价值的概念,对学生在小学阶段获得的关于精神文化和道德方面的知识及概念进行总结,使其形成价值观、世界观,有助于学生下一阶段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完整掌握。发展学生在多民族和不同环境中交往的能力,要把这种能力建立在互相尊重和社会和谐的基础上。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不同的宗教常识,据相关统计,2012-2013学年,约有1/3的学生选择学习东正教知识。

除了学校的课堂教学以外,俄罗斯还有很庞大的课外补充教育体系。国家有统一的补充教育标准,课外教育机构包括课外教育中心、少年宫、学生之家、活动站、艺术学校、体育学校等,当然,每所学校内部还有各种各样的课外小组。课外教育机构所教授的内容包括音乐、美术、舞蹈、体育、科学、外语等各个方面,仅莫斯科就有350所课外艺术学校,而且,俄罗斯的课外教育都是免费的。苏联时期,70%的学生下课后都会到课外教育机构学习;2012年,有49.1%的5~18岁学生会到校外教育机构接受教育。

俄罗斯德育教育的第三大支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普京关于爱国主义的讲话涵盖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营造良好的政治文化环境,包括制定与落实相关法律制度、提高对媒体的要求等,让青少年在健康的社会环境中成长;二是爱国主义是国家教育政策的基础;三是军事爱国主义;四是关注公民健康,大力推广健康的生活方式,发展群众体育事业等。俄罗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举措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实施俄罗斯公民爱国主义纲要;二是在全国各地设立青少年公民意识与爱国主义教育中心;三是成立总统社会公益项目局,其主要任务是拟定加强俄罗斯社会精神道德基础,完善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机制,制定和实施社会公益项目的建议,该局还负责总统与社会团体之间合作的组织与报障工作。

俄罗斯的德育教育对我们有三点启示。第一,俄罗斯的大教育概念。俄罗斯的德育教育不分德育、体育、智育、美育,而是从教养的角度审视一切教育活动。第二,学生的德育教育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需要课堂教学、课外教育和整个社会爱国主义教育的整体推进。第三,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应能够唤起学生民族自豪感,而不是苦难、悲情、狭隘的民族仇恨。俄罗斯利用各种各样的社会题材进行教育。例如,利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的悲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用在事故中牺牲的那些人的精神教育学生。综上所述,俄罗斯在德育教育方面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

第8篇:关于美术的常识范文

关键词:农村小学美术教学 现代化教学手段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c)-0243-01

我从事农村小学美术教学已经17年,可能在农村教过学的老师和我有同样深的体会,以前农村师资和设备都很有限。美术课一直都是让学生自由的画,自由地涂,没有统一的训练目标。由老师板演简笔画学生照葫芦画瓢模仿出来就算大功告成。即使老师想改变这种老式的教学方法,但是美术教材是城乡共用的,而一些课本内容与农村学生生活实际相隔甚远,学生没有亲身体验,无法表现出有生命力的作品。还有些内容受到学具的限制所以无法展开教学。在多年的教学和不断地反思中让我深刻的体会到美术课要想上好不是那么容易,课前的精心准备,课堂的情景设计,环节的安排,个性辅导都是我们每位教师十分关心而又实际的问题。但是现在不同了,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农村小学的大量投资,美术教具,多媒体的匹配加上现在的实验教材培训和教师们的自身学习,我们每位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新的改变,在我们的教学中不断地表现出来。

《美术课程标准》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2)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3)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4)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5)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所以说课程改革给美术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不仅仅停留在过去的以学习美术技能为主的教学模式,而是加入了更多人文性的质的内涵,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需要美术教师有很高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充分地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欣赏和感知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上好农村小学的美术课呢?在一次次的实践检验中我设计了一节成功的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的美术课,人美版小学美术第三册第12课《雄伟的塔》一课。

1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更多塔的知识,认识古今中外的塔,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古迹的意识。

(2)学习比较分析,描述塔的特征,能将自己记忆中的塔或设计的塔画下来,并进行简单的装饰。

2 教学重点

把自己见过的塔画下来或设计一座漂亮有新意的塔。

3 教学难点

根据塔的特征进行表现和设计。

4 教材准备

画纸,彩色笔,铅笔。

5 教学设计

(1)欣赏导入出示课件《古代建筑》,例如,北京四合院和一些古代低矮的建筑,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看和欣赏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这是孩子们在农村所见不到的。

(2)启发入境。

教师提问:在辽阔的祖国大地上还可以看到一些高耸云霄的古代建筑,你们能说出它的名字吗?这时让学生投入到积极地讨论中。有的同学会想到是塔吗?这时教师会出示另外一组课件《古代的塔》,如,西安的大雁塔、小雁塔、大理三塔、山西应县木塔……通过这些名作的欣赏教师适时引出课题《雄伟的塔》并提出问题,我们的家乡朝阳有没有这样的建筑呢?学生讨论后汇报出,我们朝阳有著名的南塔和北塔,教师马上给予表扬并出示课件《南塔》《北塔》学生看到自己家乡的塔更有了极高的学习热情,同时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教师质疑:你们还想知道关于塔的哪些问题?这时教师鼓励学生照问题,提问题,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学生马上会提出一些关于塔的常识,如,塔的组成、塔的种类等问题。

(3)引导欣赏。

教师出示课件《塔身知识》学生与教师共同学习塔的有关知识,教师并适时给予讲解①塔的作用:望,藏经,存放舍利……②塔的形状:有粗的,细的,尖的。③塔的结构:地宫―塔基―塔身―塔刹。④塔的材料:土、石、砖、木、金、银、铁、瓷、陶……这样在师生互动的同时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

(4)学生评述。

教师提出让我们欣赏外国的塔并谈谈你们的感受如何?出示课件《埃菲尔铁塔》《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引导学生进行分析:①外国塔的造型,质地,美感。②中外塔的不同之处》。此时,教师阐述这些塔的历史背景,《埃菲尔铁塔》法国桥梁工程师亚历山大・居斯塔夫・埃菲尔设计,故称埃菲尔铁塔,比埃及的金字塔还高一倍多,它还是法国电视中心,电视台,广播电台均在塔上安装了现代天线发射装置向全世界播送节目。它能俯看巴黎市全容。而后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分析出中外塔的不同之处,中国:庄严・稳重。外国;雄伟・壮观。通过分析了解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不同风格。

6 布置作业

(出示课件提出作业要求)

(1)每人设计一座漂亮又新意的塔。

(2)并将塔加以装饰。

(3)构图安排画面丰富,线条流畅,并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大胆设计,发挥创新能力。

7 学生作业评价

(1)展示作品。(2)自评、互评、互相欣赏。(3)教师评价,选出最有创意的给予表扬,鼓励有创新的。通过互评自评发挥双主体,提高评价能力。

8 教师总结

希望同学们休息日亲自去南塔欣赏感受。

我的这节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农村小学美术课,改掉了以往的陈旧的一板一眼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学生在兴味盎然中完成了美术教学,合理的完成训练的目的,课件在教学中,只要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就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就能够提高学生对美术的认识,着岂不是事半功倍呢?在新的课程指导下,在以后的教学中肯定还会有更多的新问题新现象新思路等着我们去思考,我会进一步完善自我探索更新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把农村的小学美术课上好!

参考文献

第9篇:关于美术的常识范文

我们不企求谅解,但必须向您如实汇报,这是本刊自创刊以来连续发行87期的最大幅度的一次改版,也是最大胆的一次尝试,其目的是以图“提升品质,形成风格”。

一直以来,总觉得与同类刊物相近似,总是不能满意自己,总感到有许多潜质未能发挥出采。我们虽然尽心尽力,并且不断发起和创办了“首届中国收藏界排行榜”,三次“民间国宝研讨会”,“首届中国民间国宝评审”,“国宝歌曲征集”,“百位文化名人保护民间国宝倡议”,“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提名奖”,“中国收藏界年度十大事件十大人物盘点”等全国性活动,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但在刊物风格和内容上却没有跳出藏刊类“熟面孔和老面孔”的雷同现象,这便是我们思考许久的课题。今天我们下定决心,以晚几天出刊为“代价”。基本达到了改变现状的目的。

在办刊宗旨上我们仍然倡导“知识财富滚滚来”的价值观念。“知识就是生产力”,可以说古往今来人所认同。因此,我们的宗旨就是传播知识、启迪思想、增长智慧,创造收藏财富。

在刊物风格上我们初步形成了独立的面貌,自己的特色,杂志内容更是尽全力而为之。本期前80个页码基本保持了原来的栏目,但文章精炼和优化了。今后我们还将源源不断地采编更多的好稿件、好文章。

本期内文增加了8个版,一方面丰富刊物内容,扩大信息量,一方面让读者感受到改版确实提高了“含金量”,虽然每期因此增加了几万元的成本,我们觉得值。

改版亮相后的《工艺美术大师》是对“刊中刊”的全面升级,对此,还有个称谓叫“收藏界序刊”,意指做好做精做久。关于《工艺美术大师》前面的总编视线和中间的“开篇语”已经向您作了介绍,在此仍有必要就以下观点和您沟通与交流,希望得到您的认同。

一、“创新收藏文化”。是我们对“工艺美术大师”这一称谓从历史、现实及未来趋势的深刻认识与高度提炼、概括而得出的科学发展观。“创新收藏文化”既是办刊理念,又是《工艺美术大师》的形象口号与形象特征,目的是在传播过程中好懂易记,好写易念,朗朗上口,便于识别。

二、创新栏目内容

如刊中刊《工艺美术大师》,“经典人物”、“大师论道”、“五星上将”、“伯乐与千里马”等栏目。都是此次改版推出的全新创意,全新内容,力争做到不与任何人雷同,充分体现出本刊恪守“原创诉求、发现价值”的核心理念。一句话,就是让读者真正享受到优质的品味、优质的不同和优质的力量。

三、适应收藏趋势

在发行过程中,我们发现不断有大批新读者订阅本刊,开始涉足收藏,因此构成新的庞大的收藏群体,形成新的收藏市场,更显现出新的收藏趋势。如何面对并把握新的发展趋势,既不能一味厚古薄今。也不可完全热今凉古。在纵观华夏几千年几个重要时期的盛世收藏现象,通过深入研究和总结发现,“当朝的器物。后世的文物”,古人世世代代早已验证了无数次。那么,不言而喻,今天的工艺美术就是明天的珍贵文物。

众所周知,现在的艺术品拍卖和古董收藏市场,仿品、赝品泛滥成灾,鉴定混乱,难辨真假,伪专家四处走穴,诚信度更是令人担忧。因此现在正是收藏当代工艺美术品的良好时机。当然,判断和选择当代工艺美术品收藏,也不能人云亦云。而应认真分析和考量下列因素:

材质、产地、稀有度、文化底蕴、科技含量、工艺水平、艺术特色、艺术流派、作者背景、有无留款、作品数量、价格、价值、包括是否为正规权威机构授奖、有无收藏证书等等,逐一验证后。方才根据自己的喜好程度。或用于馈赠或投资理财或观赏把玩收藏。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