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电商服务中心盈利模式范文

农村电商服务中心盈利模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电商服务中心盈利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电商服务中心盈利模式

第1篇:农村电商服务中心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老龄化;住房需求;养老地产

Abstract:The change in the demographic structure has an effect on the demand of the housing market. Under the backdrop of an aging population in China,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preferenc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ousing demand of the elderly.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pension real estate market,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some thoughts and advice on how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ension real estate market.

Key Words:aging population,housing demand,pension real estate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3)11-0028-05

收稿日期:2013-10-15

作者简介:杨巧,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房地产研究所讲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房地产市场、房地产金融。

联合国国际人口学会编著的《人口学词典》对人口老龄化的界定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例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的比例超过7%,则属于人口老龄化国家或地区。从发达国家发展历史看,人口老龄化对国家经济发展、公共政策设计、居民生活水平的影响不亚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制度红利与人口红利的释放使得中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而随着人口结构拐点的到来,理论界与实践界对我国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系列问题进行了研究。住房市场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位置,近年来的住房市场调控政策大多从需求角度出发,人口结构变化会对住房市场需求产生系列冲击。本文拟从人口老龄化的角度分析这一趋势对住房市场需求产生的影响,为养老地产业的发展提供有效建议。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一)老龄化程度指标

按联合国国际人口学会标准,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年龄人口比重达到7%;同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00年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10.33%,两项指标均意味着从2000年开始我国正式步入人口老龄化阶段。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765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3.26%,当年65岁及以上人口总数为1.1894亿,占总人口比重为8.9%。

我国老龄化程度近年来呈上升趋势,但从全国水平看,这一指标远低于其他国家。世界银行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美、英、法、德、日5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分别为13.3%、16.84%、17.07%、20.59%和23.39%,金砖四国中巴西、俄罗斯和印度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分别为7.19%、12.76%和4.99%,考虑到我国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因此从当前数据来看,无论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相比较,老龄化程度均相对较轻。

虽然从整体水平上看尚可,但国内个别城市老龄化问题已较突出。以一线城市中的北京和上海为例,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发展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沪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增至367.3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5.7%,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45.27万人,占总人口的17.2%;截至2011 年底,北京市户籍总人口1277.9 万人,京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47.9万人,占总人口的19.4%,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77.6 万人,占总人口的13.9%。此外,从65岁及以上人口的区域分布来看,城市、镇和乡村65岁及以上人口占到老年总人口的比例分别为26%、18%和56%,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老龄人口所占的比重却最高。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虽然从全国范围看,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尚不算太高,但一方面存在人口老龄化的地域差异,结构性特点较为突出,另一方面我国人口基数大,整体比例虽不高,但老龄人口的总数量较多。

(二)老龄化速度指标

国际上通常以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由7%增加到14%所需要的时间来反映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从发达国家老龄化的历史看,日、美、英、德、法这5个国家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由7%增加到14%分别经历了24、69、46、42、114年。由于1949—1957年是我国建国以后出现的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这期间出生的人口从2014年开始将依次达到65岁,即仅保持当前速度,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也远快于美、英、德、法4国。从联合国2010年的估计和预测看,2020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将提高到13.6%,2030年达到18.7%,2040年达到26.8%,2050年则会高达30.8%。此外,如表1数据所示,截至2012年底,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达到9.4%,2000—2012年间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年均增长3.1%,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快于全国总人口的增加速度。和目前老龄化严重的发达国家比较,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呈现速度快、来势猛的特点。

(三)社会经济影响指标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龄人口呈现总数量高、区域分布不均衡、人口老龄化速度快的特点,这为社会养老事业和经济增长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用来测度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影响的指标包括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和总抚养比。表1数据中显示,2000年后我国老年抚养比呈不断增长趋势,截至2012年底,老年人口抚养比达到12.7%,与老年抚养比的增长相对应,近年来少儿抚养比不断下降,且下降速度远快于老年抚养比的下降速度,这也使得总抚养比指标呈现下降趋势。从今后趋势来看,计划生育的执行、人口寿命的增加以及第一次、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的人群逐步迈入老年,将进一步带来少儿人口的减少和老年人口的增多,这也是导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向老年型再进一步向高龄化发展的根源。

从其他国家发展历史看,经济发展与老龄化基本同步,对老龄化产生的影响能从经济上负担。而我国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阶段,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不同步。在老龄化问题最为严重的日本,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7%、10%、14%时,人均GDP数据分别为1967美元、11335美元和38555美元;而我国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为840美元。同时,2011年数据显示我国人均GDP水平远低于金砖四国中的巴西、俄罗斯,也低于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相当的新加坡和斯里兰卡。未富先老的格局对社会保障与公共财政支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会对劳动力供给质量、居民消费结构和经济增长水平造成一定影响。

二、人口老龄化对中国住房市场需求的影响分析

我国当前的人口老龄化状况决定了其对经济系统各环节各部门的影响会持续增加,而在这个过程中,人口老龄化对住房市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需求领域。

(一)家庭养老模式下住房市场需求

比较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见表2),可以看到这10年间城市家庭户数增加迅速,2000年城市一代户家庭占家庭总户数的比例为28.4%,2010年这一比例增加到41.2%,2010年比2000年增加了1.2倍,而同期二代户家庭、三代户家庭数量的增加倍数分别为0.23和0.32。一代户家庭数量的迅速增加有婴儿潮一代成家后独立成户的因素,另一方面独生子女政策与城镇化进程也使得大量二代户家庭在子女异地求学或者工作后形成空巢家庭。从全国数据来看,2010年一代户中65岁以上的一个老人户和只有一对老夫妻的家庭户数量相比2000年增长了一倍,北京市和上海市这一数据分别增长了1.21倍和0.69倍。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000年和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也显示,无论城镇还是乡村,老年人①独立居住比例呈上升趋势,2000—2010年,城镇空巢老年人的比例由42.0%上升到54.0%,农村由37.9%上升到45.6%,增幅均较为显著,其中城镇独居老年人比例由7.4%上升到8.6%,农村从8.3%上升到10.6%;城镇仅夫妻同住老年人的比例由34.6%上升到45.4%,农村从29.6%上升到35.0%。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家庭分裂速度的加快使得开发商进行住房市场需求研究时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细分。北京润土咨询公司《2012中国城市养老居住模式报告》显示,在来自于上海、北京、石家庄、济南的1000个样本中,平均的养老金金额为2600多元, 60%的老人希望与自己的子女居住在同一小区或邻近。这一调查结果显示,老年群体仍倾向于和子女距离较近的家庭养老模式。对于城市空巢家庭老人来说,虽然大多拥有自己的房产②,但是房屋建成年代较早,房屋质量和功能已经老化,也没有老年人生活所需的电梯、健身等设施,单独居住并不方便,且当前人口流动的状况使得很多空巢老人与子女并不在同一城市,在大多数老人和子女更倾向于居家养老的模式下③,将原有房屋在二手市场上变现,而在与子女生活较近、环境熟悉的城市和区域购置房产是其较优选择,此类住房需求的特点在于需求区域集中在大中城市、需求产品类型上偏好中小户型,此外对居住环境和房屋设施有一定要求。而对二代和三代户家庭,子女与老人共同居住,除了房屋功能分区、户型设计减少互相干扰的要求外,在小区设施和物业管理上也需要提供针对老年人群体的服务。

表2:全国不同规模的家庭户类别(城市)(户)

[\&一代户\&二代户\&三代户\&四代户\&2000年\&24089165\&49344394\&11168865\&286614\&2010年\&52968879\&60675840\&14703720\&312275\&]

(二)社会养老模式下住房市场需求

随着老龄人口规模的迅速上升,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难以满足多样化和专业化的养老需求,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亟待发展。国务院《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提出,到2015年,中国将实现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0张,即3%的老年人要在专门的养老机构养老。这一比例意味着到2015年,中国需要近700万张养老床位,而截至2010年底,中国只有314万张养老床位。养老床位供给稀缺为养老地产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老龄人口年龄不断增长,家庭的421结构使得家庭养老负担不断加大,老人年纪越大,对社会化养老的需求也越高。根据社会化养老需要提供的护理水平的难易程度由高向低排列,社会需要的养老地产项目包括老年康复中心、养老服务中心、养老院和托老所几类。老年康复中心服务对象是由于疾病失去了部分自理能力的老人,养老服务中心针对要求较高水平的生活照料和全面医疗护理服务的老人,养老院和托老所的服务对象为生活基本自理、身体较为健康的老人。从服务对象的差异性可以看到,未来我国社会化养老不仅面临需求总量快速上升的特点,还有着各类不同层次的需求,需求结构在不断细化中。当前社会养老在我国主要依赖政府出资建设的养老院与福利院,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多,需要改变当前供给主体单一的格局,鼓励企业进入,保障养老床位的供给并提供多样化的养老服务。

综合起来,无论是在家庭养老还是社会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对住房功能上的需求已不仅仅是居住功能,还包括医疗护理、生活休闲、文化沟通、精神与价值诉求等方面的要求,因此从需求特点出发进行的养老地产开发,除了从设计上要能满足老年人对居住的安全性和私密性的要求外,还需要建立完整的医疗服务体系、较为丰富的运动娱乐配套和方便学习交流的场所环境等。

三、我国养老地产的发展现状

(一)养老地产产品类型与运营模式单一

从目前养老地产业的项目定位和运作情况来看,主要产品类型包括老年公寓、老年社区。养老公寓是在住宅小区内,专门规划出几栋楼,按照老年人居住的要求来设计并建造,将居家养老和小区针对老人的物业服务相结合,如北京万科“幸福汇”下的活跃长者住宅,专为老年人设计,并在小区内有配套“活跃老人之家”,由专业养老团队上海亲和源运营管理,为老年人生活、医疗等提供服务;老年社区与老年公寓类似,但老年社区项目出售后并不对居住者有年龄等限制,建筑设计上也兼顾了老年人和家庭成员共同居住的需要,如北京太阳城,项目设在北京顺义,户型设计考虑共同居住需要,多为大户型,针对老年人的项目配套包括大型康体中心、社区农庄、老年大学等。从养老地产业项目运营模式看,有全销售模式、销售+持有模式、会员制管理模式和只租不售模式。全销售模式下,一次性收回投资资金并实现利润;销售+持有模式下,部分项目完全出售回笼资金,解决资金瓶颈后,部分项目和配套对外出租获取长期经营收益;会员制管理模式通过会员卡的销售,使购买者获得一定期限内的居住权;租赁模式下根据租住者承租时间、租住者的生活自理状况和健康状况分级别收取租金。

从国内养老地产项目类型和运营模式看,目前养老地产业的产品类型较为单一,定位主要针对高收入老年群体;由于缺乏成熟的开发经验和盈利模式,养老地产项目大多采取全销售或者销售+持有模式以期快速收回投资实现利润,采取会员制管理的上海亲和源项目和只租不售模式的燕达国际健康城项目均受制于土地使用权性质(前者为公共建筑用地,后者为医疗用地)而不能出售,亲和源通过会员卡形式一次性购买20—30年房产使用权来收回投资实现利润,燕达国际健康城从出租经营情况来看收益较差,投资回收期较长。

(二)养老地产亟待金融支持

养老地产涉及的产业链较长,投资规模大,投资回收期较长。在其规划、投资、开发、持有、运营和服务环节都需要金融业提供支持。

从国际经验看,养老地产融资模式较为多样化。养老地产的开发管理主体包括三大类:投资商、开发商和运营商。以美国为例,开发商根据投资商或运营商的要求为其定制开发养老地产项目,并按照事先约定的价格将项目出售给对方;投资方有私募基金、非盈利性组织和REITs几类,私募基金面向机构投资人,关注资产升值收益,非盈利性组织主要利用政府补贴并接受捐赠资金用于补贴中低收入群体,解决这一群体老年人的住房问题,REITs强调资产的长期持有,以获取持有期内的稳定租金收益和资产的长期增值为目的;运营商则利用自身的管理经验和管理的规模效应盈利。由于资金来源多样化和长期化的特点,再加上税费减免和贷款利率优惠,国外养老地产业的发展有着足够的金融基础。

当前参与我国养老地产发展的主体主要是房地产公司,此外还有部分保险公司也在进行养老社区的开发与建设④。养老地产业具有复合性,管理组织也较为复杂,其产业链的各环节都需要金融业的支持。从定位看,目前我国养老地产业投资商、开发商和运营商的角色存在重合,金融业对养老地产的支持仅在前期开发环节体现,并且金融支持方式较为单一,主要来自银行贷款,支持力度也较小。

四、我国养老地产发展方向建议

人口老龄化对住房市场需求总量、需求区域、产品结构和配套要求均产生一定影响,当前养老地产业的发展还存在一定问题,需要进一步从需求角度出发来推动其发展。

(一)完善推动养老地产发展的政策和商业环境

发展养老地产是解决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养老问题的重要思路。政府应促进和完善当前的政策体系和商业环境。如设立有效的养老地产行业进入退出机制,将老年住宅建设纳入政府居住区规划管理控制范围等,目前国家出台有《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这一指导性文件,但缺乏具体明确的ISO标准,实践中还需要将设计规范的实施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管制等结合起来。养老地产的发展需走产业化的道路,因此在商业环境的培育上,还可通过税收减免、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利率优惠或贴息等方式促进金融业对该行业的支持。最后政策设计上应鼓励非盈利机构的成立,接受社会捐赠和政府拨款,以社区义工等形式提供服务,改进独居老人的生活质量。

(二)从需求特点出发促进养老地产供给类型的多样化

从我国实践出发,今后需要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社会养老为补充的服务体系。不同的养老方式对居住的要求也存在差异,以此为前提,养老地产的供给也应分别基于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角度对住房要求的特点出发。在家庭养老地产产品上,向日本学习,推进大型社区的“住宅适老化”,除了在老年公寓和老年社区的户型设计上注重居住的舒适性、安全性(如卫生间扶手杆的设计、厨房与餐桌的距离较近、楼房通道的无障碍通道设计等),还要在社区和物业服务中提供必要有效的医疗设施、活动设施、老人看护及餐饮服务等,让独居老人和几代户家庭都有较好的居住体验。在社会化养老地产项目供给上,老年康复中心、养老服务中心、养老院和托老所分别针对有着不同要求和支付能力的养老群体,政府福利型的社会养老模式主要应集中力量针对中低收入和积累少的老年人群体,通过政策优惠等方式鼓励民间资本进入中端市场提供社会养老地产产品。

(三)促进养老地产运营主体的独立化和连锁化运作

养老地产的运营需要专业的管理服务经验,目前国内养老地产业的后续运营主体和投资人、开发商的角色是重叠的,大多数项目出售后的后续管理无法得到有效保证。由于养老地产产品消费过程中不仅是房屋使用价值的维护,还需要提供各方面的专业服务,因此需要有独立专业的运营主体来完成。从规模效益角度看,连锁化的运作模式也有利于有关运营主体降低管理成本,分摊经营开支,总结提炼管理经验,进一步促进养老地产业的发展。

(四)以“反向住房抵押贷款”金融创新产品推动养老地产业的发展

老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的现实下,传统养老观念也在改变。在推动养老地产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可以考虑引入反向住房抵押贷款这一金融创新产品,老人将产权房反向抵押给金融机构,以此获得养老院的居住权益,费用由金融机构承担,金融机构委托房屋银行对房屋进行日常出租管理,获取房屋租金。该模式既可以推动社会化养老业务的发展,又有利于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和房屋中介的业务拓展,老年人也比较能够接受以个人房屋产权换取社会专业化养老服务的模式。

注:

①该调查针对的老年人年龄为60岁及以上。

②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对城镇老年人在住房、居住意愿与环境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城镇老年人拥有自己产权住房的为75.7%,属于子女的为14.8%,租公房为4.9%,租私房为1.6%,其他占3.0%。

③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显示,城镇老年人愿意住养老机构的比例2000—2010年10年间从18.6%下降到11.3%,农村老年人则从14.4%下降到12.5%。

④中国人寿在河北廊坊投资1000亿元在建设中的养老社区,合众人寿投资100亿建设的合众健康社区等项目。

参考文献:

[1]裘旭波.中国养老地产存在的问题及突破途径[J].中国房地产[J].2013,(5).

[2]陆秋虹,邓用林.我国养老地产开发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建筑经济,2012,(12).

[3]罗福周,韩言虎.我国养老地产发展研究[J].商业研究,2012,(10).

[4]蔡昉.未富先老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J].国际经济评论,2012,(1).

[5]闫克峰,彭亚.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住房需求[J].经济研究导刊,2011,(11).

第2篇:农村电商服务中心盈利模式范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追求盈利最大化,盈利的基础是消费者的购买,消费者购买的前提条件是企业提供了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所以,商家总是费尽心机捕捉消费需求的变化,从各方面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只要农贸市场能够使消费者的综合需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使购物活动省钱、省时、省力,使其购买的满意程度增加,消费者就会积极购买,从而形成需求拉动力,使农贸市场得到迅速的发展。因此顾客的购买范围和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农贸市场经营企业的兴衰。新疆农业县农贸市场内联乌昌地区农产品物流,外联中亚市场,具有较大的市场需求,同时由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本地居民及外来流动人口的增加对农产品的需要更多,对于今后无论是农产品内外物流,还是县域内自行进行农产品生产与深加工都将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人口密度和分布的变化。农贸市场区位选择的影响更多体现在人口密度和分布的变化上。农贸市场是城市的消费场所,从社会效益方面看,农贸市场必须为每个居民提供均衡的活动机会,从经济效益方面看,农贸市场必须满足整个城市消费市场的要求,争取较大而有效的服务范围。因此,居民活动的社会效益以及农贸市场本身的聚集经济效益要求农贸市场位于城市居民购买力分布重心地区。购买力分布受很多因素影响,如居民的职业差别,收入分布的不均衡等,但主要是由居民分布状况所决定的。人口分布越集中,密度越大的地域农贸市场区位也较多,规模也大。即使该区域范围内的经济欠发达,但人口的高密度仍然可以为农贸市场的发展提供机会。而人口密度越低越分散的区域,则对农贸市场位置的影响越小。因此农贸市场主要集中在居民分布密度高、集中成片的地区。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已形成的农贸市场又会反过来吸引人口,人口分布与农贸市场的布局存在明显的相互吸引效应。交通条件。联系顾客与农贸市场设施的载体是城市道路交通。它是制约农贸市场经营企业聚集与选址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包括城市区域间的交通条件、区域内的交通条件等,农贸市场销售活动的经济原则要求有尽可能大地吸引范围,保证尽可能多的顾客方便地到新疆农业县农贸市场。因此交通可达性最佳的地点是农贸市场设施的选址重要考虑因素,在农贸市场经营企业追求最大货物销售范围的原则下,选址应使交通费用达到最小,因此农贸市场交通可达性的实质是:所有的购物出行者到达农贸市场的出行时间总和最小。新疆农业县独特的气候条件对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形成了得天独厚的生产优势,依托新疆瓜果多种特色农产品形成的专业批发农产品市场,是对农贸市场交易水平的提升,以此聚集较多物流到新疆农业县进行农产品交易,由此形成了陆空运输两种输运方式内联国内各地的市场,外接中亚、欧美、香港等地的国际市场,近年来依托新疆跨越式大发展的机遇,多条重要高速公路及国道都能够连接到新疆农业县,并将在“十二五”期末,形成连接航空、铁路、公路三位一体的便利交通,更加方便快捷的进行农产品的交易。城市规划政策法规。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都根据城市现状和发展要求对农贸市场的分布、商业建筑的布局等作出一系列的规定。农贸市场发展应重视城市规划的设计,服从城市总体发展的要求,不仅要考虑区域现状,还要了解未来的发展变化,尤其要了解城市建设的长期规划。一般农贸市场的营运模式有两种:一种是BOT模式,由政府委托开发商开发或者改建,政府拥有产权,开发商拥有一定的年限使用权。这种方式下开发商将手中的使用权转卖出来。另一种是产权式,将农贸市场等配套作为土地拍卖中规划的条件,使农贸市场完全和其他的商业地产一样,产权、使用权、经营权三权合一。按照新疆农业县城市发展需要,农贸市场的发展成为规划的重点之一,城市发展的便利与民生需要,需要更加科学的依据城市发展的要求,进行相关建筑风格,建筑面积等的科学规划,并由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参与农贸市场的管理。内部因素分析农贸市场是一种传统的商业业态,存在很多制约其稳定发展的因素,有硬件的因素也有软件的因素。这些因素无论在大城市发展成熟的市场还是在新疆农业县这类中小城镇发展滞后的市场都具有很多共性,主要制约因素如下:市场基础设施落后管理不善,致使市场变得“脏乱差”,场内摊档位十分陈旧,有的甚至是临时搭建的摊位;农贸市场的水电设施和排污设施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市场经营的需要,它已经成为影响市场形象的关键因素。基于新疆农业县农贸市场基础设施陈旧、排污能力差、经营和购物环境差,使部分市场的人气和经营效益每况日下,因此改善基础设施成为多数新疆农业县农贸市场实行升级改造的主要方面。不合理的市场业种配置和布局属于制约市场发展的硬件因素,很多农贸市场自从建立以来,其业种配置和布局就很少根据市场消费环境变化而进行科学有效的调整,导致多数市场长期以来的经济效益难以达到质的飞跃。市场收益率低:农贸市场有很大部分属于公益性质,为实现政府所要求的“民生工程”建设,市场建设的资金投入往往是投入大、收入小,致使市场日渐破败,甚至改造升级后其经济效益不升反降。市场收益率低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农贸市场的盈利模式单一,目前新疆农业县农贸市场的经营收入是以租金收入为主,由于市场租金提升有限,市场经营规模难以扩大,使市场的租金收入长期以来难以提升。人才制约着农贸市场行业的发展:有人才才有经营管理和发展水平的提高,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农贸市场行业是一个“夕阳”行业,认为农贸市场是很低层次的行业、工作环境脏乱差、发展前景有限,导致农贸市场长期以来吸引不了专业的人才。没有人才,一方面使农贸市场的经营缺乏战略性规划,另一方面使农贸市场管理人员难以正确理解落实公司的发展措施,使执行力不够。

农贸市场发展改革思路

引入多种机制改善农贸市场基础设施加快引进多种竞争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创新投资管理体系。加快建立“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运作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和外地资本多渠道投资建设农贸市场,本着“政府扶持一点、商务部门向上争取一点、各相关部门帮助一点、市场主体筹集一点”的原则,分期分批彻底解决好基础设施差的问题。吸引人才,加强管理新疆农业县虽然长期发展特色农产品,但是农贸市场缺乏相应的营销管理人才,经营管理理念落后,对市场的认识和反应也比较滞后,今后要加强农贸市场特色农产品的经营管理人才的吸引,建立品牌效应和规模效应,积极完善农业协会职能,依托农业协会吸收各类人才,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售后服务水平,特别是今后的农贸市场将形成统一结算、信息传递、配送等辅助功能,满足两个市场需要,一是外部市场对新疆农业县特色农产品的需求,另一个是新疆农业县对外部市场农产品的需求。

政府宏观管理机制

加强新疆农业县农贸市场的统一规划工作。今后,新疆农业县在城市总体开发建设中,首先规划出市场用地,合理布局农贸市场。农贸市场的建设审批应规范化、程序化。在县城发展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时,要充分发挥商务部门的职能作用,参与农贸市场建设项目审批。对不符合建设要求的农贸市场坚决不予审批,对符合建设要求的市场必须统一规划,明确管理责任,增强农贸市场布局的合理性、科学性,全面体现市场的整体功能。加强各行政管理部门配合,规范市场管理。成立新疆农业县市场建设和管理领导机构,由主管县长牵头,商务、国土、工商、规划、建设、交通、公路、交警、消防等单位组成,商务部门负责日常工作,加强全县农贸市场的规范管理,重点解决划行归市、入场经营问题,彻底改变挤占马路、阻塞交通、妨碍消防通道的现状。各乡镇政府成立相应机构并明确相应的主管领导,明确职责,各负其责,齐抓共管,促进农贸市场健康、快速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目前新疆农业县特色农产品交易方式由传统的现金、现货、现场交易为主,向洽谈订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交易方式转变。农贸市场功能由单一的商品交易向商品展示、信息汇集、价格形成、产品创新等方向拓展。新疆农业县需要通过政策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开展物流配送等业务,提高新疆农业县农贸的市场建设与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做好日常行政管理。农贸市场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地位举足轻重。由于农贸市场建设工作投资大收益慢,仅凭农贸市场主管单位来投资,很难完成新疆农业县市场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因此,政府要高度重视,把农贸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城市建设的公益性事业中,适当安排经费,切实改善市民的购物环境。除积极吸纳民间资本外,县财政每年应安排专项资金加强农贸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市场条件,切实提升新疆农业县农贸市场品位与档次,同时农贸市场管理部门要增强责任感,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和管理水平,在农贸市场巡查上下功夫,加大农贸市场巡查力度,维护农贸市场秩序,保障农贸市场经营户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在办事意识和服务意识上下功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切实为农贸市场广大经营户办好事、办实事;在行业自律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农贸市场服务中心的桥梁纽带作用,调动广大经营户共同参与农贸市场的监督;在安置就业、维护稳定上下功夫,千方百计招商招租,促进农贸市场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