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从近半个世纪的企业现代竞争理论的演变看,经历了以战略管理为中心,以市场结构为中心和以企业素质为中心的竞争理论的三个不同阶段。正式主流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不足,促使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迅速兴起。从实践来看,核心竞争力也成为企业成长的重要武器。通过对世界500强以及中国优秀企业的研究,我们发现这些毫不例外地拥有代表其特质的“核心竞争力”,使得它们可以被很容易地区分开来,可以被目标客户接纳,提供它们所擅长的产品或服务,进而创造商业价值,不断成长。中国企业只有选准核心竞争力战略,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生存与发展。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何谓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理论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核心竞争能力就是一个企业优于其他企业的、特有的技术优势;有的认为核心竞争能力是在政府相关优惠政策或其他支持性政策的扶持下,形成的一种综合竞争力;有的认为,是基于企业资源优势的一种无形的东西,如技术决策,独特的企业文化,良好的营销网络等;也有人认为,是一种隐含知识的创造、利用和传播能力。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为:
1.所谓核心竞争能力是指一定制度框架下,企业所拥有的、基于独特知识技术积累的一种竞争能力。一个成功的企业,总有一种能够使它赢得维持竞争优势的核心竞争能力。这种竞争能力的表现是层次的、多样化的、包括独特的技术、难以模仿的技巧、合理的组织方式、良好的营销网络、与众不同的文化或管理模式、较强的已有资源重组能力或者融合、稳定的客户资源等。
2.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就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资源和核心能力。包括技术能力、商业能力和管理能力。技术能力是指在物质开采、加工转换、组合利用方面的能力,包括产品开发、工艺实现、技术创新能力等,如大规模集成电路开发与生产能力,矿物的综合利用能力等。商业能力是指在市场上吸纳资源、推销商品的能力,包括资源能力、招聘能力、采购能力、商务谈判能力等。管理能力是指集体活动配置资源、建立秩序、营造氛围以实现预定目标的能力,包括计划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控制能力。
3.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是指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核心竞争能力。它可更详细表达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长时期形成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能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
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
1.加大管理改革力度,完善企业内部创新机制
一是加大创新教育力度。要让高层次管理和基层员工清醒地认认知,核心竞争力战略在市场竞争特别是国际竞争中的作用, 以“差异化战略”整合企业资源,使企业在经营管理,技术创新,营销与服务等方面,形成与同行业显著差异,而这些特殊价值的开发,往往是构成本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二是加大技术开发力度。一个企业要形成优势竞争力,必须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因此要清醒第把握本企业核心技术是什么,弄清哪些是一般技术、哪些是通用技术、哪些是专有技术、哪些是关键技术。然后集中人财物力对专有技术和关键项目,开展创新、攻关、形成具有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三是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多数成长在良好的环境土壤之中。为什么不少国有企业高不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企业制度约束。如产权不明晰、出资人不到位、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等,使企业无暇顾及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故此,必须遵循“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改革现有体制弊端,创新发展机制,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升级,提供健全的制度保证。四是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有位著名企业家说,“文化无处不在,你的一切,竞争对手明天就可以模仿,但不能模仿我们的文化”。可见,企业文化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深层次要素,有了全员共识的核心价值观,在无形中就会形成对员工的超强激励,使他们终生为此奋斗,进而形成独具企业个性的核心竞争力。
2.开发企业外部创新渠道,提升市场竞争优势
如何提升企业形象声誉,改进营销技术和营销网络,建立巩固的企业联盟,拥有广泛忠诚顾客群等。形象声誉,是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生命线。在产品市场上,是企业对消费者作出的不售假冒伪劣产品的承诺;在资本市场上,是企业对投资者作出的不滥用资金的承诺。营销技术是企业通过产品、价格、促销和营销渠道等整合,向顾客提供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商品和服务。如,电子商务为核心的营销技术创新,在当前消费者时代,其绩效甚至比制造技术更具有竞争力。营销网络是企业推销产品或服务的前沿阵地,如,将配送中心、营销网点、信息系统等统筹联结,形成覆盖较大区域的市场网络。
企业联盟包括知识联盟和企业兼并。知识联盟有助企业之间专业优势互补,创造新的交叉知识,凸显其竞争力。企业兼并是扩大企业规模,快速进入其他竞争领域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兼并,可重新整合内部资源,构造新的企业经营格局和经营机制,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竞争力目标。发展忠诚顾客群,也是提升外部竞争力的重要渠道。顾客群越多,忠诚度越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就越强。故此,必须重视企业各细分市场顾客群的忠诚度培育,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公关等各个营销节入手,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论文摘要: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期形成的,能使企业长时间内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21世纪是信息时代,过去工业时代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变化。本文探讨了信息化改变传统的经营思想和管理模式,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使得核心竞争力得到了增强,同时提出了当前我国信息化环境下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策略,并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体系。
核心竟争力是企业针对特定的环境,根据自身的能力要素特点,形成企业独有的,竞争对手在短时间内不可模仿的企业能力,使企业在市场竟争中保持优势。信息时代使企业生存的内外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已经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导致信息打破了物理空间的有形界限,传播更加迅速便捷,同时信息量的爆炸式增长致使企业面对的外部环境迅速变化,企业面临巨大的危机,信息和信息技术不仅作为企业资源来支撑企业的战略,而且也成为企业战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在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中起到越来越关键的作用,企业信息化成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可抵挡的发展趋势。
1企业的杨心竞争力
1.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核心竟争力是指形成能够创造客户价值的专门技能和技术,它以企业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企业战略决策,系统控制、市场营销、组织管理以及企业文化的相互整合,以获得长期竞争优势的能力。核心竞争力不仅是企业在本行业、本领域获得明显竟争优势的保障,而且还是企业开辟新领域、建立新的利润增长点,甚至是建立新的主导产业、实现战略重心转移、寻求不断发展的重要手段川。
1.2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价值性核心竞争力有助于企业实现顾客所看重的核心价值,如能显著降低成本、提高企业效率、提高产品质量、增加顾客的效用等,从而为企业创造长期的竟争主动权,给企业带来竟争优势。独特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而成的,孕育于企业文化,深深融合于企业内质之中,为该企业员工所共同拥有。因此它是特定企业的特定组织结构、特定企业文化、特定企业员工群体综合作用的产物,是企业个性化的产物,难以被其他企业所模仿和替代。延展性核心竟争力可以渗透到企业的方方面面,以维系整个企业的运行发展。在企业能力体系中,核心竞争力是核心,可使企业在原有竟争领域中保持持续的竟争优势,也可围绕核心能力进行相关市场的拓展,通过创新获取该市场领域的持续竞争优势。动态性企业核心能力总与一定时期的产业动态、管理模式以及企业资源等变量高度相关,随着彼此相关的变化,核心竞争能力的动态发展演变是客观必然的,曾经是核心能力可能演变为企业的一般能力。
1.3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企业核心竞争力可能会来自多个方面,可能是决策层的战田备现划,也可能是业务过程的某个环节,比如研发、制造、营销等;一般来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企业的经营能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经营出来的,就是生产制造、营销和研发等各环节的契合。企业根据自己的经营特点,对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进行战略谋划和模式革新,当某种企业特有的运营模式难以在短时期内被复制,其本身就能创造出强大的竞争优势,是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企业的管理能力良好的管理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之一。由于企业发展的历史不同,管理者的经验和偏好不同,更为主要的是员工在技能、经验、认知等各方面存在差异,因此企业管理能力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这成为企业之间最为本质的差异,是无法模仿的。因此这种企业独特的管理理念和文化可以成为企业核心竟争力的重要因素。
企业的综合创新能力创新就是改变原有的规则和方法,对现存的业务或管理流程中的某些环节进行革新。它是企业打造其核心竟争力的动力源泉,只有不断仓嘶才能形成企业自身的特色,才能使企业在全球化和激烈的竞争的市场环境具有短时期内不被超越的竞争优势。为此,企业必须准确把握世界科技和市场发展动态,制定相应创新战略,使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工艺创新等协调展开。同时要求企业的决策层、管理层、业务层要有敏锐的观察捕捉新事物的能力,根据市场和社会变化提出大胆新颖的推测和设想,进行认真周密的论证,不断地创新和适应市场,保持企业的竟争优势。
2信息时代对企业杨心竞争力的影响
2.1信息时代的特点
工业时代的特点是物质性,所有产品者提以实物形式生产销售并使用,企业资本积累速度较慢,当企业形成一定的规模和竞争力后,这种竟争优势可以维持较长的时间。而随着信息在企业资源以及企业价值增殖中越来越重要,工业时代的这种竞争优势已经越来越不明显,尤其是现在12世纪的信息时代,生产力高度发达,互联网遍及世界各地,对于企业来说信息时代的特点是:公司的规模大小与其创造的价值的大小没有必然的联系。在Itn er nte的世界中,大公司可以变的很小,小公司可以变的很大。主要因素是企业所掌握的信息,以及利用信息能获取的最大商业价值。
市场环境的变化已经不可预测,迅速且另人难以置信。随着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人们可以获取其所需的任何信息和知识。客户的多样性需求得到了最大化的体现,因此企业所面临的市场也变幻莫测。因此信息时代的企业在向客户提品和服务过程中不断转变观念,不断地试验,投资和计划,以适应多变的环境。企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化和区域局限性的打破。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导致了新的企业经营模式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出现和发展不仅使企业有可能以新的方式组织经营,提供新产品和服务,而且几乎可以在瞬间之内把那些产品和服务销售给成千上万的人,打破了营销的地区壁垒,使企业信息交流变得直接和简单,扩大了企业的辐射范围。新的时代特点导致现代企业面临的风险和危机更多,企业必须正视在信息时代企业竞争优势可以在短时期内出现和消失的现实,也必须更加注重信息化对于企业核心竟争力关键作用。信息技术正在从产品的信息含量和经营管理的信息化两个方面迫使企业重视和加强信息化建设。
2.2信息化对企业杨合竟争力的关键作用
创新离不开信息化在企业创新中,信息化扮演着推动者的角色。例如在体制创新中,如果没有有效的资产管理信息体系的支持,不仅做不到产权清晰,更做不到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如果没有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就无法实现岗位责任的确定和岗位责任的监督,也无法实现资产经营者责任的履行。在技术创新中,如果不能运用信息技术收集市场信息,就不能进行企业产品和工艺的研发。而在管理创新中,企业如没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实现对企业内部资源的整合,就不能充分利用企业有限资源去实现价值最大化,而且如果没有从研发到制造,从客户到供应,从财务、资金到产品库存的信息支持是无法实现业务重组和管理模式创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信息化是实现企业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信息化改进了核心竞争力的要素企业核心竟争力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包括产品、服务、技术、营销、管理等各个层面。企业信息化为这些要素注入了新的活力。信息化改变了企业的传统竞争方式。它使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中间商的竟争,逐步转变为直接面向消费者的竞争。由以往的以产品和服务设计为中心的竞争,转变为以管理和营销为中心的竞争;由以往的产品和服务成本与质量的有形竞争转变为争取消费者信心的虚拟竟争。信息化扩大了竞争领域。互联网技术打破区域局限性,既为企业提供了新的竟争方式,又为企业提供了新的竞争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减少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环节,缩短距离,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提高成本优势。信息技术减少出错率实现了企业业务流程的高效化。据统计,在设计、规划方面,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规划,可使出错率从手工设计、规划时的5%降低到现在的1%,其工效提高6一8倍,投资至少节省2%一5%,产品试制周期缩短1/3一1/2。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和资金利用率。
信息化促进了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建设。企业信息化由于信息注支术的大量采用,改进和强化了企业物流、资金流及信息流的集成管理,对企业固有的经营思想和管理模式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最终导致企业竟争力的增强。信息化可以加强合作,充分利用外部资源。由于任何企业所拥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在所有的业务领域都获得竞争优势,因而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就必须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核心业务上。与此同时,企业必须与全球范围内的在某一方面具有竞争优势的相关企业建立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将本企业中的非核心业务交由合作企业来完成,充分发挥各自独特的竞争优势,从而提高竞争能力。
3在当前我国信息化环境下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当前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企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增强企业经营、管理和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我国企业在应对国际与国内市场激烈竞争、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时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3.1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体系
要想利用信息化技术来提升企业竞争力,就一定要从企业整体出发,对企业进行全面管理,因此要建立一个符合信息化发展的竟争力体系结构。构建核心竞争力的横向结构横向结构指的是企业中各项业务流程,包括物流、资金流等的信息化。首先要在企业业务流程中消除部门壁垒,明确各部门在流程中所承担的职责。以流程管理代替职能管理,并对流程中相关部门职责进行描述,并形成制度。
规范业务,并确定流程中的关键控制点。梳理业务流程,删除流程中不必要和冗余的环节,然后对关键业务流程进行优化,以事物发生的自然过程对流程进行重新设计,成为提高企业运行效率的重要途径。使信息将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中流动起来,打破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信息在企业业务流程中传递流畅,实现业务数据和信息共享,提高了工作效率。构建核心竞争力的纵向结构纵向结构是指企业的管理层从决策层、管理层到业务层获取、利用信息的能力。
信息时代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获取和处理信息能力,因为正确的决策的基础则是信息。对企业来说怎样比对手早一步获有效的市场信息显得尤其关键,这正是信息技术的优势,而这种优势依赖于从企业管理业务层到决策层的信息传递,包括业务层和管理层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分析研究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从而使决策层把企业决策建立在及时、可靠、高效的信息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加强对企业资源有效开发利用进而提高企业的决策科学化水平。
人力资源和创新理念贯穿体系在竞争力体系中,有两个因素是始终贯穿在体系的每一个环节中,就是人力资源和创新,这是因为:推进企业信息化,提升核心竟争力,人才是根本。因此要尽快建立与企业核心竞争力体系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包括引人和培养既善于经营管理又懂得现代信息技术,还具备管理理念的复合型人才,将人力资源的规划和管理渗透到体系的每个流程中去,对人才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和管理。
创新是信息化企业杨白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而竞争力体系的构建就是提高企业创新的速度和能力。因此创新理念应核渗透到体系的每一个环节中去,提高企业的敏捷性和应变能力。这是因为企业只看到信息化带来的效益而没有认清企业信息化发展所必须的条件和背景。所以我们在实施信息化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信息化要与企业实际相结合,才能全面提升竞争力。企业要根据自身的行业特点和经营特色,设计适合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体系结构,才能为信息化的成功实施奠定一个良好而且重要的基础。
不要重技术而轻管理。有些企业过分强调软件技术的重要性,把企业信息化作为技米部门负责的项目,这是认识上的误区,企业信息化仅仅是一种更为先进的管理方式和更为科学的管理手段,但是这一切的基础仍然是管理理念。’信息化是全员参与的工作。信息化的实施不仅要求企业各部门的协调和配合,更要求企业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特别是打破部门壁垒的业务流程的重新设计,尤其需要全体员工的大力支持才能进行下去。
[关键词] 核心竞争力 知识管理 知识链 知识链模型
21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不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思维方式,也使企业的发展从依靠资本积累逐渐转向知识积累和知识创新。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崭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已引起普遍关注,正成为目前一个热门的前沿领域。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也在资源学派(又称能力学派)的基础上,出现了基于“知识”的能力学派。文章对目前学术界有关核心竞争力与知识链管理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进一步对基于“知识”的能力观进行充实,并指出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在知识管理中的重要性。
一、企业竞争力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的关系(金碚,2003),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企业竞争力是指,在竞争性市场中,一个企业所具有的能够持续地比其它企业更有效地向市场(消费者,包括生产性消费者)提品或服务,并获得赢利和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即哪个企业能为市场提供更优秀的产品或服务,其竞争力就越强。企业竞争力是可以进行比较的,而且企业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可计量性,可以通过市场进行交易获得,或者可以模仿其他企业而形成。而核心竞争力(又或称为核心能力)通常是指企业所具有的不可交易和不可模仿的独特的优势因素。核心能力往往是难以直接比较和计量的。企业的核心能力和企业竞争力在企业发展中可能会有共同的表现:即能够持续地比其他竞争对手更好、更有效率地向市场提品或服务,并获得经济收益。核心能力是企业维持和增强持续性竞争优势的关键,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通常存在于竞争力的“知识”层面的最里层。
二、基于知识的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提出
以往的研究已将决定企业竞争力强弱的因素划分为四类因素,分别为关系、资源、能力和知识,这里的知识是指不受物质资源约束而本身却能够物化为企业的“资源”和“能力”的“知识”或者“学识”。从其性质来看,知识本身也是一种能力。由此可见,十几年来,对企业能力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已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隐藏在企业能力背后并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是企业掌握的知识。实际上,C.K.Prahalad和Gary Hamel(1990)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是“组织的积累性的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集成的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这里的学识、生产技能和技术都是“知识”的一种。而且,这里知识的积累性,以及对不同的生产技能和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进行的协调活动,无不体现了知识的动态性以及过程性特点。
从对核心竞争力的根源把握来看,实际上在C.K.Prahalad和Gary Hamel年代,核心竞争力的表述就已经体现出“知识”的特性。在后来的研究中,如Verna Allee所认为的那样,组织制定核心能力战略不仅要从当前的知识效用出发,还要从获取未来知识的角度出发,也就体现了核心竞争力的持续性,同时也体现了核心竞争力构建的非短期行为,因为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知识体系并不能通过短期行为形成。另外,由Hamel所述的,构成核心能力的隐性知识是难以模仿和难以交易的,这也就说明知识是构成核心竞争力的不可交易和不可模仿的独特的优势因素。
三、知识链及其管理
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崭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引起普遍关注。为提高竞争力,谋求持续竞争优势,企业意识到只靠自身所拥有的知识,竞争能力是有限的。于是越来越多的企业与合作伙伴、竞争对手、供应商、客户等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知识为核心、人为主体,以知识共享和创新为目的,展开了“链”与“链”的竞争。
1.知识链管理的含义
目前,与知识有关的“链”的研究主要有知识供应链、知识价值链和知识链等。就知识链的研究,从文献资料看,研究的重点大都从供应链的角度提出知识供应链的概念,例如,Rechard hall和Pierpaolo Andriani(1998)认为,知识链是一种管理供应链隐性知识的方法。其实,知识链的管理过程就是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知识的识别、培育和转换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美国学者C・W・Holsapple和M.Singh(2001)从组织内的知识和组织的核心竞争力的关系出发构建一个系统的知识链模型,该知识链模型包括了知识链的主体和知识链的产出,知识链的主体部分包括了五种初级活动和四种高级活动。在美国学者C・W・Holsapple和M.Singh研究的基本上,国内学者刘金希、徐建锁、王平等人都从不同角度对知识链理论及其模型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改进的知识链模型。本文认为知识链由知识获取、编码、转化、存储、整合共享和创新等节点形成的一条循环往复的增值链。知识链管理(Knowledge 则是指核心企业通过组织内员工间的知识共享和组织间的知识流动,实现知识链上的知识整合与知识创新,增强知识网链的整体优势,从而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的决策过程。知识链的核心是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
2.知识链管理的原则
知识链管理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整体性原则。从知识链的定义来看,知识链的成功实施除需要企业内部人员的整体配合外,还需要知识链上的每一个成员,通过知识共享与交流及科学的管理方法,进行知识的合理的配置与重新整合,以提高知识创新的效率。
(2)动态性原则。加强知识链与外部知识源的交流,可以使企业从外部获取一定的知识资源,以弥补自身知识能力的不足。关于这一点,企业首先将企业知识链置于一定的环境中,加强链上每一个节点与外界环境的联系。外部知识网能够提供新的知识源,可以提高企业知识的多样性。
(3)双赢原则。企业间合作目的是弥补自身能力的不足。合作企业之间有着不同的知识差异和利益趋动,促使企业之间通过一定的约束条件,寻求能够弥补自身知识能力不足的企业作为合作对象,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共享,提高知识创新的效率,谋求双赢,而达到自身能力增加的目的。
3.知识链管理措施
知识链与企业核心竞争能力间的关系,促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展知识链的管理活动,但成功率并不高,如何才能提高知识链成功的几率呢?本文认为,知识链的成功实施除要将企业知识链置于一定的环境中,加强链上每一个节点与外界环境的联系外,更重要的是企业应该谋求提高企业内部知识链管理质量的措施。内部知识链管理质量是与外部企业进行合作的基础。
如何才能提高企业内部知识链管理的质量呢?通过对知识链的认识,我们认为:
(1)企业首先应该建立企业内部知识交互平台和知识库。知识库的建立,不仅使组织知识资源为企业内职工所共享,也可以成为决策者进行决策的依据。而知识交互平台的建立,可以使企业员工及时进行信息交流,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也就有了硬件支持。
(2)企业应建立有效的知识共享激励机制。已有学者从激励系统构成要素的属性出发,认为当前员工知识共享行为的激励理论存在三种基本观点:经济利益激励观、社会利益激励观和心理利益激励观。并有学者通过因子分析法认为,经济利益激励对员工知识共享行为的激励效果较弱,甚至为负。本研究认为,基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否采取经济利益激励,关键看被激励者所处的需要层次。
(3)应该重视对企业员工的知识培训。通过培训可以缩短员工学习知识、吸收知识、运用知识的时间。往往员工会认为接受培训会表示自身能力不足,从而会影响到自身利益。作为企业管理人员应该洞察员工的心理,使员工正确认识培训的重要性,提高培训效率,从而在知识期内提高员工的知识素质,缩短员工之间知识能力的差异,为知识交流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另外,企业成功实施知识链管理,还要注重企业员工之间和企业之间良好信任关系的建立,尤其是企业之间相互信任关系的建立。由于合作企业之间可能来自不同的地域,拥有不同的背景,在合作过程中,会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习惯性的防卫心理和行为,良好的信任网络和沟通渠道则可以使各成员企业能充分而及时地进行信息沟通,从而为知识共享提供可能。
四、结束语
知识管理(KM)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技术”系统工程,核心是知识链管理。当前,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组织之间的知识流动,实现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尽管知识链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成功率却很低,许多企业在知识链的实践过程中走了一些弯路,没有取得预想效果。因此,必须实施知识链管理,提高知识链的成功率。本文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及有关知识链的理论进行了整理,提出了企业为有效实施知识链管理,应该遵循原则和一些相应的措施。当然,关于知识链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尤其是知识链内的知识共享效率的提高与基于知识链的管理系统设计等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希望本文所提出的一些想法能够为企业成功知识链管理提供一些参考,也能为学术界开展知识链管理的研究提供一些启发。
参考文献:
[1]金碚:竞争力经济学[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2]刘冀生吴金希:论基于知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知识链管理[J].清华大学学报,2002,(1):68~72
[3]李翠娟,宣国良.知识供应链:企业合作知识创新的新方式[J].科研管理,2006,(3):42~49
[4]王平等:基于知识链的企业战略知识管理框架[J].情报杂志,2005,(6):83~85
[5]徐建锁等:基于知识链的管理[J].天津大学学报(哲社),2003,(4):133~136
[6]顾新:知识流动、知识链与知识链管理[J]. 软科学,2006,(2):10~16
关键词:财务管理 建筑企业 核心竞争力 监督机制
一、加强财务管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意义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蕴含于群体或者团队中的能够使企业为各户提供特别利益的一系列根深蒂固、互相弥补的独有技能与知识的组合。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市场竞争的逐日加剧,行业间的利润逐渐趋于平均化,且同一行业的企业间利润的差异也在逐渐缩小,这就要求企业更加注重自身实力的提高,并形成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核心竞争力由企业的技术核心竞争力和管理核心竞争力构成,而财务管理则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部分。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通过实施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强化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由于建筑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且建筑行业大部分技术已较成熟,即便其拥有设备上的优势,也只能形成短期内的竞争力,随着长期中技术的进步,设备优势带来的竞争优势也会很快消失。因此,对于受资金影响较大的建筑企业,加强其财务管理以控制成本,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才是促进企业稳定发展的有效途径。
建筑企业具有投资较大、生产周期长且生产环节较多等特点,通过财务管理的加强,使企业经济活动围绕成本控制开展,能够充分集约企业资金,对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着重大意义。建立健全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是企业应对经营风险、抵抗市场冲击的有力保障,企业可以通过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应对资金筹措、成本控制及项目投资等问题,以确保管理者制定出的决策能有力推行;加强财务管理是建筑企业寻求成本与利润平衡点的有效途径,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建立内部财务控制体系对建筑企业提高其决策水平和企业竞争实力有着重要意义;加强财务管理对建筑企业控制施工过程和经营成本、发挥资金最大效益有着积极的意义,是建筑企业实现管理正规化、标准化水平,并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二、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对财务管理重视度不够
建筑企业通常会受到企业规模与员工素质限制,较缺乏高级财务管理人才,因此未能重视财务管理对于企业的重要作用。对财务管理工作指导与管理的缺失导致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很难开展和突破,从而造成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无法有效应对与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存在较高的财务风险隐患。
(二)财务管理缺乏监督机制
财务管理工作须在健全完善的监督机制下开展,然而建筑企业却普遍存在监督环节缺失、有法不依、有章不循、有规不守及有责不负的现象。财务监督机制缺乏会造成建筑企业财务秩序混乱、企业经营质量大打折扣的局面。建筑企业财务监管力度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会计核算体系不规范,很多建筑企业没有严格按照相关的会计准则进行会计核算,账簿设置不合法、做错帐及漏记账的情形时有发生,对于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费用支出与成本支出、当期支出与后期支出及资本核算对象等未能进行严格区分,甚至存在私设账簿、制造虚假财务报告等违反会计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的现象;二是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力度不足,内部控制机构不够完善,建筑企业往往对财务管理重视不够,通常建筑企业存在人员精简、一个员工身兼多职、分工不明确、自我监控能力较差的问题;三是财务管理外部监控比较随意主观,外部监督主要由会计师及银行、工商及税务等部门开展,然而这些监督部门很多时候总是从自身利益角度各行其是,给监管工作带来很大阻碍。
(三)职能部门责权不够清晰
每个企业都要在一定的规章制度下进行管理,而企业各职能部门及管理人员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然而有权无责、有责无权的现象却在我国建筑企业中普遍存在,这种只行使权利却不承担责任的现象,导致企业资产严重流失。重大经济损失也没有责任追究制度,使企业财务管理更加混乱。有些企业领导承揽工程后,不能对合同进行深入了解,加之对财务知识的一知半解和对财务管理管而不理或者理而不管,对企业经济运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四)财务机构设置和员工素质有待提高
企业要保障经营中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得信息,就必须设置科学合理的财务机构,进行管理层次的精简,设置高水平的管理人员。然而在我国,建筑企业的财务机构设置往往具有层次繁多、效率低下、理财观念落后等缺点。由于缺乏现代化的管理意识与先进科学的管理方法,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单一、管理人员的职业技能与专业知识贫乏,与快速发展的经济产生矛盾,导致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难以开展。
(五)财务控制薄弱
建筑企业财务控制薄弱源于其生产经营管理格局的局限。首先存货管理环节薄弱,相当多建筑企业的月末存货所占资金都超过了成本的两倍,给资金周转带来很大困扰;其次,对应收账款的控制环节薄弱,没有严格规范赊销政策与催收政策,许多建筑企业虽然账面显示有钱,而实际上账面上的资金却不能为企业所用,为企业的全面发展造成很大障碍,企业帐目上的钱不能及时收回,长期拖欠便导致应收账款成了呆账坏账,这不仅会严重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还会让企业背负沉重的利息负担;最后,重钱不重物的现象较为普遍,许多建筑企业管理者只重视对现金的管理,对固定资产、原材料及半成品等的管理不够严格,保管不够完善。
三、基于财务管理提升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一)树立核心竞争意识
建筑企业只有具备相对其它竞争对手更强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保证企业以良好的势头稳定发展。因此,建筑企业应树立核心竞争意识,制定出以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为基础的发展战略。建筑企业还应进一步扩大核心竞争力培育力度,通过科学的成本控制进行资金投资,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其最大效益,同时增加研发投入,加大核心技术的创新力度,为建筑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抢占市场先机、掌握竞争主动权创造条件。
(二)树立全新的财务管理观念
财务管理观念是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建筑企业只有树立适应当今社会的全新财务管理观念,才能在激烈的世界竞争者取胜。树立全新的财务管理观念包括以下几方面:现金流是企业收到并可用于再投资的现金,是财产与价值的衡量标准,它往往与会计利润的产生是不同步的,建筑企业应重视现金流量,强化对子公司的现金收支管理;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生产经营最终的目标,建筑企业强化财务管理应明确利润最大化的观念,加强对子公司的利润考核,以保证集团公司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实现;财务管理的性质要求建筑企业确立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发挥其预测、计划、决策及控制等方面的职能,以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还应树立市场风险观念,进行合理投资经营。
(三)强化财务预算管理
建筑企业财务控制主要集中于年度财务计划预算及内部审计工作。只有做到及时准确预算次年财务支出、安排财务工作、分解下达财务指标等,才能保证企业的顺利发展。建筑企业强化预算管理主要做到以下几方面:首先做到盘活存量、优化增量及以收定支,即将优势资源导入优势企业,使亏损的企业及项目处于受控状态下,并严格规定业务量,生产性单位应以成本控制为主,经营性单位应以费用开支控制为主;其次,控制资本性的支出,即投资、购置及借贷等大型资本性支出应归属集团公司总部管理;最后,维护预算严肃性,即资金支出应做到量入为出,应依照利润总目标制定分目标,并严格控制各项费用支出,做到不在预算行列的经济事项一律不可实施,财务部门不能安排预算外的资金支出,特殊情况不得不开支时,应经由财务总监等相关管理人员审批后方可执行。
(四)强化财务控制
财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应以消除隐患、防御风险、提高效率、规范经营为宗旨,建立完善的财务控制体系。强化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率,做到合理科学分配流动资金与固定资金、对资金收回及支付时间准确预测、加快资金流动与周转;严控现金与银行存款收支,不可超限额使用;合同签订时应综合评价客户信用以确定收款的时限,定期分析应收款项账龄,并及时催收以防止呆账及坏账的产生;应于存货采购前预测经济订货量,严格控制总成本;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应在审核分析后尽快实施,以加快生产的运行速度;应严控企业各项业务的成本,推行责任成本管理模式。
(五)健全完善财务监督机制
建筑企业应建立一套涉及事前、事中及事后的全方位财务监督体系,该体系应包含预算监督、资金流动监督、收支监督、资产使用管理监督、周转资金监督、转向资金督等;同时应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配合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进行资产的完整性、财务信息真实性、经济活动收支规范性、会计记录真实性等的审查;建立财务风险监控与预警系统,依据企业规模、经营状况及面临风险等因素建立一套财务风险预警的指标体系,从盈利能力、运营能力、偿债能力及发展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定期评估企业财务风险以尽早采取化解危机的措施。
(六)全面提高财会全员管理素质
建筑企业普遍存在账目不清、财务管理混乱及信息失真等问题,使得财务部门的财务核算无法有效开展,企业出现虚盈实亏、虚亏实盈等不良经营业绩。为决绝上述问题,建筑企业应加强对其财会队伍的建设,从专业技能及职业道德全面提升出发对其进行业务技能培训及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亦应加强全体员工的素质教育,企业内部从上至下所有员工都应树立规范财务意识和加强财务制度观念,从而全面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钱华平.关于如何加强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的思考[J].现代商业,2007,(02)
[2]陈相宏.关于如何加强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的思考[J].中国商界,2009,(01)
[3]孙亚萍.基于财务管理的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对策[J].财经界(学术),2010,(23)
[4]张丽.加强建筑企业项目财务管理策略分析[J].现代商业,2009,(17)
[5]张野.浅谈新经济时代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J].现代商业,2009,(02)
[6]王立明.我国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及对策探讨[J].财经界(学术),2010,(23)
[论文摘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以及知识管理的理论,知识管理与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房地产企业应以知识为基础、以管理为保证,通过对企业资源的整合与管理,走自主创新道路,以实现房地产企业的持久繁荣。
一、知识管理与房地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知识管理的概念
知识管理,是将知识看作最重要的资源,把知识和知识活动看作企业财富的核心,通过人(People)借助于一定的技术手段(Technology)对知识(Knowledge)的学习和运用、创新和传播以及企业内部知识共享(Share)的结构和机制进行管理(Management)的过程。
(二)房地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房地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经营中,逐步积累起来的一种稀缺的有别于其它房地产企业的持续竞争力。其最直接体现是在品牌、规划设计和工程质量、市场营销、物业管理、土地开发、资本运作等外围因素上,但实质上其灵魂是组织学习和创新能力,而组织制度和人力资源开发是不可或缺的支撑体系,其最根本最深层的核心竞争力土壤是基于知识的强势企业文化。
(三)知识管理对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作用
知识管理通过捕获企业内、外部资源中的指示,将其作为知识源融入到企业内部,再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和信息管理分别对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进行分类处理,形成一种技术优势,最后通过市场营销管理,营销管理’ target=_blank>营销管理使这种技术优势转化为独特的市场优势,从而有效地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从挖掘、培育到形成市场独特竞争优势这一管理过程。
二、基于知识管理来提升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国的房地产企业总体缺乏自主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内部结合流程,以知识为基础,以管理为保证;外部综合开发土地、人力和资金三种资源,从而打造知名品牌,走自主创新之路。
(一)内部结合企业运作流程,营建强势企业文化
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学说认为房地产开发过程 “基本业务活动”包括前期开发策划、规划设计、工程建设、营销销售和售后服务5个主要环节;企业要保持的竞争优势,实际上就是企业在价值链的某些特定战略环节上的优势[2]。结合流程分析企业核心能力,就是通过审视组织的资源状态,关注和培养在价值链的关键环节上获得的重要核心能力,以形成和巩固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优势。房地产企业必须营建强势企业文化:
1.确立企业核心层面的精神文化。核心价值观不是自发产生的,它需要企业的高层领导者有意识的引导与锲而不舍的执著追求和长期培养。
2.切实执行各项规章要求。有了制度,没有执行,还是会没有结构,所以企业的制度必须体现在全体员工的行为上。因此,还要建立合适的行为文化。
3.以物质文化作保障。仅有行为还不行,企业的生存发展是以盈利为前提的,所以企业文化最终必须体现在优良的产品和服务,体现在满足消费需求的程度和为消费者带来更大的受让价值上。
(二)外部综合开发三大资源,重构企业竞争支撑体系
1.抓好土地的开发与管理,奠定稳固根基。房地产企业对土地的开发与管理,主要是指土地开发权的获取以及生产高质量产品两个方面。这里,我们提出以下四点建议:首先,认真研究国家的土地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关注最新动向;其次,严格进行可行性论证,避免决策失误;再次,作好市场调研,因地制宜,生产适销对路的房地产产品;最后,运用知识网络模型,及时跟踪调查,优化用地结构。
2.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作好“开源”工作。知识经济时代,房地产企业要十分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大投入,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规范人的行为,激发人的潜能,培养知识型员工,从而加快知识创新的步伐,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应注意两点:注重知识型员工的学习与培训;以人为本,实现分散式管理。
3.完善融资与资金管理体系,实现有效“节流”。房地产企业是资金密集型企业,房地产企业竞争能力的大小,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融资能力和资本规模上[3]。首先要调整心态和思路,面对现实,制定多元化融资发展战略。笔者认为比较好的途径有:
(1)买壳上市。同样是进入证券市场,与IPO上市相比,房地产企业选择买壳上市的方式具有很多优势:不用考虑IPO上市对经营历史、股本结构、资产负债结构等诸多方面的特殊要求;只要企业从事的是合法业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符合《公司法》关于对外投资的比例限制,就可以买别人的壳去上市。
(2)房地产信托以资金成本降低时间成本的新型融资方式。房地产开发商通过实施信托计划,虽然资金成本约比银行同期贷款利率上浮20%,但相比之下,可以大大节省“时间成本”,许多资本金不够的开发商在拿到土地后,在办理各项审批的“时间差”里,通过信托计划可以很快筹集到资金,进行拆迁等前期投入。
(三)塑造房地产企业品牌,形成核心竞争力
品牌是品牌属性、名称、价格、历史、声誉等的无形总和。它所强调的是与消费者的一种关系。众所周知,万科凭借其品牌优势,成为中国地产界的第一品牌。鉴于此,笔者认为房地产企业品牌的构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1.准确的品牌定位。房地产企业应根据自己的资源和能力,根据市场的细分情况和消费者的需求,找准市场切入点,进行一个准确且明确的品牌定位。例如碧桂园的“大规模,快速生产、价廉物美的房屋工厂”,其针对的市场主体是买得起房但又不是很有钱,对价格比较敏感的一批人。
2.做好品牌传播。品牌传播,是通过富有成效的广告运动等传播形式向消费者展示项目卖点和传播企业理念的系统活动,是积累品牌资产的重要途径。因此,房地产企业品牌的传播应将短期项目销售目标和长期企业核心理念传播结合起来,采用大众媒体、互动式媒体等形式的组合模式,构筑全方位的传播策略。
3.正确实施品牌延伸战略。我国房地产企业品牌的延伸战略可以采用以下方式:由住宅地产向商业地产延伸,例如保利地产成功开发了保利花园等多个住宅产品,随后将品牌“保利”延伸到商业项目中,开发了北京新保利大厦、保利佛山水城等项目;由最终产品向房地产产品整个价值链延伸,即由房地产开发向设计、施工、物业管理、会所管理等延伸,例如万科、金地都承接了各自旗下的所有楼盘的物业管理。
基于知识管理,实现人、技术与流程的和谐统一,从而塑造的品牌是房地产企业的生命和灵魂。品牌运营是企业短期迅速发展、克敌制胜的营销法宝,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的房地产企业在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外资的冲击下,构建企业品牌才是决胜之道。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 企业价值最大化 核心竞争力 战略管理
2006年10月30日, 财政部了《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这标志着新的会计准则体系构建工作已基本完成。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 为我们打开了开拓会计职业新境界、提升会计工作新水平、创造会计事业新辉煌的希望之门(王军, 2006) 。同样的机遇和挑战, 也将在新会计准则的构建和实施过程中提供给企业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者。加之我国金融改革、税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政治经济改革的同步持续深入, 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管理影响的广度和深度, 会因企业内外环境变化的交互影响而得以放大和复杂化。透视影响并有效应对变化, 将成为企业财务与会计必须成功解读的命题。
一、基本层面的概述: 主流财务理论的框架
借鉴当前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 我们认为, 分析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应该以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与核心竞争力为根本出发点, 以价值创造和风险管理为两条主线, 按照环境战略组织行为绩效市场的经济与管理思维循环进行。
(一) 新会计准则对财务管理环境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在财务报告目标方面强调决策有用性, 财务报告在反映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同时,应当按照法定要求向企业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这将降低投资者、债权人、员工等利益相关主体在市场上的信息搜索成本, 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资产负债表核心地位的确立, 公允价值的合理应用与多数资产减值准备不可转回等方法, 使得企业财务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反映企业价值。这将缩小投资者尤其是资本市场上投资者对企业价值评估的误差, 使企业经营业绩与企业价值之间的直接关系在资本市场上得以在较短时间内得到体现。同时, 由于新会计准则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趋同, 也提高了会计信息国际间的可比性, 更有利于专业机构和人士的估值比较, 拓宽中国企业投资和融资的范围与渠道。
总之, 新会计准则下企业财务会计信息能够更加真实、透明、完整的反映企业价值。根据有效市场理论、产权理论、理论和博弈论等实证研究结果, 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和信息披露的充分, 将减少市场主体的信息搜索和监督成本, 降低信息不对称和契约不完备程度, 从而有利于市场效率的提高和财务约束作用的发挥, 大大改善财务管理环境。
(二) 新会计准则对财务管理目标的影响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在理论上经过了企业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和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等发展阶段。但就我国目前的企业组织形式主流为非上市公司、资本市场的弱式有效、法治建设处于起步期、商业伦理有所缺失、公司治理结构逐步构建等现实背景下, 财务管理目标定位为企业价值最大化具有最强的理论逻辑性和实践有用性。
新会计准则中研发费用资本化等规定, 体现了企业科学发展的要求, 服务企业创新和价值持续增长;财务报表列报、中期财务报告、合并财务报表、分部报告等具体准则, 可以使企业充分披露并真实反映企业价值的会计信息; 职工薪酬、股份支付、政府补助等制度, 可以通过会计手段协调企业、政府、投资者、员工等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 合理进行企业价值分配。以上对我国当前阶段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确立为企业价值最大化提供了财务与会计协调一致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导。
(三) 新会计准则对财务治理的影响
财务治理是一组联系各相关利益主体的正式和非正式关系的制度安排和结构关系网络, 其根本目的在于试图通过这种制度安排, 以达到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责任、权力和利益的相互制衡, 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合理统一, 主要解决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合理配置问题(林钟高、王锴、章铁生, 2005) 。
新会计准则构建和实施的决策有用导向, 能够方便机构投资者的发展, 促进财务控制权市场的竞争并进而发挥资源配置作用; 改善企业和银行都存在的“预算软约束”现状, 发挥债权人治理机制。尤其是在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即将完成, 股票市场进入全流通时代和主要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并成功上市的背景下, 新会计准则对企业外部财务治理的作用会因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而放大。
职工薪酬、企业年金基金、股份支付等新准则的增加, 有利于企业激励与约束的财务创新、人力资本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以及财务分层治理机制的构建。而这些都是对企业内部财务治理完善的表现。
(四) 新会计准则对财务战略的影响
企业战略管理体系的一般框架如下:
从上模型可以看出, 企业财务会计信息与财务管理职能贯穿于企业战略管理体系的全过程, 并集中体现于财务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财务战略决定了企业主要资源配置的方向和方式, 深刻影响着其他子战略的制定和执行。虽然对战略实施效果具有决定影响的战略评价的体系超越了财务的范畴, 但以企业预算和财务业绩衡量为支撑是必不可少的, 尤其是对当前中国的企业而言, 更是如此。
如前分析,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既改变了企业外部财务环境, 也对企业内部财务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财务战略受到企业整体战略和其他业务子战略调整的冲击, 必然要进行修正。比如, 新会计准则实施后, 企业跨国经营和海外投资与融资的会计制度障碍减少、资本成本降低, 可能转向外向型发展战略。这样一来, 企业财务战略可倾向于采用相对稳健的筹资战略、适度分权的投资战略和低股利分配战略, 注重发挥资本运营的作用等。
(五) 新会计准则对财务风险管理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严格了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转回、不允许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购买法、可转换债券在股价上升情况下的损失确认等, 有利于财务稳健和风险防范。新准则关于允许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非货币交易、投资性房地产、金融衍生工具等10多个具体会计准则中应用, 体现了国际趋同, 成为一个亮点。但另一方面, 企业经营管理层可能会出于保护上市公司“壳”资源、获得既定盈利水平等动机, 不正当运用“公允价值”, 操作“数字游戏”, 违背新准则制定的精神和目标。而且, 使用公允价值后, 未实现收益和损失都要加以确认, 增加企业账面利润, 由于此部分损益没有现金流量支撑, 可能导致收益实质上的超分配, 增加财务风险。
此外, 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和套期保值等准则, 为企业在金融市场开放、金融工具创新等环境下, 利用金融工具、套期保值等进行财务风险规避提供了制度基础。
(六) 新会计准则对财务管理组织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在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财务报表与列报等多个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 并新增了多项针对企业最新经济业务事项的准则。这要求财务与会计人员具有敏锐的职业判断力和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
通过培养学习型团队, 提高财会人员的职业能力和管理能力, 梳理并改变原有业务流程, 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等, 是财务管理组织建设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前后较长时期内的一项紧急任务。
因此, 可以预见, 新会计准则实施后, 财务流程再造将无法避免。新准则体系下的财务流程再造, 一方面体现出财务组织内部分工的细化, 即财务管理、财务会计、税务会计、管理会计将逐步分立; 另一方面, 以财务信息化和权责分配与流程结合的跨职能协作将更为重要和频繁。新的财务组织将在体现专业化分工的同时, 突出无边界价值创造。
(七) 新会计准则对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影响
企业集团下属单位数量多且组织形式不一, 在新会计准则执行的内容和时间上都可能存在差异。这为企业集团财务政策统一、合并报表编制、业绩评价模式等提出了新的难题。同时, 分部报告准则的增加和关联方披露的变化, 也是企业集团财务管理面临的新课题。
新会计准则实施调整期, 企业集团母公司如何协调、监督下属子公司新会计准则执行时间, 调整财务战略和资源配置, 也是需要认真研究并妥善处理的财务管理问题。
二、具体决策的分析: 一个综述的视角
(一) 新会计准则实施与财务决策观念转变
在企业管理领域, 有一句通俗而又深刻的话语被经常提起: “思路决定出路, 细节决定成败。”按此思想, 我们可以类推为“财务决策理念决定财务决策结果, 财务决策结果决定财务业绩”。新会计准则强调企业财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和对受托责任履行评价的支持, 突出企业真实价值的透明反映, 重视企业现金流量信息。这将对财务决策理念产生直接影响: 立足企业价值创造和持续成长, 着眼企业资产质量和良好的现金流量。
(二) 新会计准则实施与资本成本降低
前文已经提及, 新会计准则实现了国际趋同, 获得了iasb、欧盟等组织的认可, 这一方面使得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在全世界更大范围内得以接受, 另一方面也降低了财务报表编制和会计信息理解与应用的成本。这两个方面的进步或成果, 会提高中国资本市场的效率、降低国内外投融资成本、减少国际贸易摩擦、增强跨国经营管理水平。上述这些, 既降低了财务投融资的成本, 又拓宽了企业投融资的渠道和市场。
(三) 新会计准则实施与资本结构改善
我国大型国有企业的股权融资偏好和多数国有企业融资对银行贷款的依赖, 是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突出特征。这也是我国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的重要表现。这一问题的产生, 缘起于股票发行制度的不完善、国有法人股的不流通、资本市场效率低、债权人相机治理机制缺失、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委托链条过长、产权改革不到位等多种因素。
新会计准则实施, 长期利好于资本市场发展和投资者、债权人、员工等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价值的评价, 加之资本市场改革、金融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多个领域改革的同步深入, 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将趋于合理, 与“新优序融资理论”、信号模型、最优资本结构理论等西方资本结构理论的偏离得以逐步纠正。
(四) 新会计准则实施与财务指标的正确评价
新会计准则在财务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计量属性等重大方面都较原来的准则和会计制度进行了深刻变革。尤其是债务重组、非货币交易等准则的实施, 难以完全避免企业运用公允价值进行报表粉饰的可能。比如, 在新旧会计准则转换调整期, 有些企业出于业绩改善、保护上市公司壳资源、吸引战略投资者等目的, 可能会通过资产减值准备集中转回、非正规债务重组、关联性企业合并等方法, 将“非正常收益”计入企业“正常损益”, 粉饰财务报表。正是基于此, 中国证监会、财政部等部门已经针对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专门制定下发了部门规章。
因此, 企业在进行财务决策, 尤其是投资决策时, 要对资产负债率、资产周转率、投资报酬率等财务指标, 进行深入分析, 特别是通过截面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 掌握财务指标的真实业绩, 合理剔除非正常影响, 保证财务决策的稳健。
(五) 新会计准则与股利分配政策调整
股利分配政策是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政策, 直接关系到投资者的利益和公司的资本结构。对上市公司而言, 还会对其股票价格产生影响。新会计准则的实施, 对资产、负债的分类及部分计价方式的改变, 特别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 导致企业财务报告反映的当期净利润和可供分配利润的指标等发生变化。
企业的账面利润不仅包括企业自身营运业绩的体现, 还包括公司以外的环境变化对利润的影响, 即因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而确认的未实现的损益。此部分利润的增加与现金流量的净增加脱节, 有可能出现按照公司法进行股利分配的现金窘迫, 对企业经营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此, 企业应考虑股利分配政策的内外部因素, 并进行相应调整。
(六) 新会计准则实施与预算管理和业绩评价的改进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企业预算管理的内外环境、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影响。企业需要重新考虑预算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对企业经营指导的有效性和激励作用, 需要更加关注对现金流、资产质量、经营风险的管理, 修订业绩评价指标, 使企业由关注利润表转变为更加关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企业以利润表为核心的预算管理控制体系需要改进。
传统的以财务业绩评价为主导的企业业绩评价方法, 存在着与企业战略脱节、过程与结果分离、短期业绩不能反映企业持续发展能力等严重弊端。这些弊端与企业价值最大化和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的战略目标产生了冲突。因此, 新会计准则实施后, 企业业绩评价模式和方法也必将创新。业绩考核尤其是对国有企业考核, 除了要发挥其“保值增值”等导向作用外, 还要发挥其以下“四个导向”作用: 一是要把企业引导到加强战略管理和可持续发展上来; 二是要把企业引导到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上来; 三是要把企业引导到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上来; 四是要把企业引导到节约能源资源和提高增长质量上来(黄淑和, 2006) 。
上述作用的发挥有赖于经济增加值管理体系( eva) 、平衡积分卡方法和全面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新型企业业绩评价模式和方法的建立与改进。
三、财务管理的变革: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考察
(一) 企业战略—核心竞争力—财务管理
哈默与普拉哈拉德1990年于《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 标志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进入一个新纪元———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战略管理阶段。这一阶段的核心论点在于企业成功的根基在于持续竞争优势的获得, 而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源在于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的界定、培育及维护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中心内容。
通过战略管理这一纽带, 财务管理与核心竞争力紧密相连: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战略管理离不开财务管理的支撑; 而企业财务管理必须以核心竞争力培育和提升为导向, 服务企业战略管理, 才能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
(二)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财务管理变革
1. 实施财务战略管理。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企业资源, 是其他企业不可模仿、不可复制且能增加企业价值的核心能力。财务战略定位的准确与否、运用的好坏, 直接决定着整体资源配置的有序性、运转的高效性和企业经营的效益性(张云亭, 2003) 。因此, 没有财务战略管理的支撑, 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将无法进行, 其最终的结果就是在不确定性日益增强的激烈竞争环境中出现财务危机, 并退出市场。
2. 支持企业创新。在财务资源配置上, 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新会计准则中关于无形资产、研究开发费用等规定, 减小了企业创新投入对利润的压力, 鼓励企业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投资; 股份支付、企业年金、职工薪酬等新准则的制定, 大大方便了企业对人才的引进和激励, 减少了“人本战略”实施的财务障碍。这都是新会计准则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贡献。企业财务系统要主动参与创新文化的建设, 并从企业战略发展的高度, 重新审视财务管理的职能, 创新财务管理工作。
3. 打造学习型财务团队, 提高协作管理和无边界价值创造能力。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是对财务人员和组织的一次重大考验。它不仅要求财务人员要学好、用好新会计准则, 而且要向利益相关方积极传送新会计准则对企业影响的信息; 提高沟通能力, 与其他部门无障碍协作, 实施新准则下的管理变革, 破除传统的囿于本职本岗的工作思维, 跨部门进行无边界价值创造。
另外, 企业在实施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财务变革时, 要注意财务能力对战略的动态性和适应性: 既要关注现实的财务能力, 更要关注与企业战略保持协调的财务能力的培育、形成和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王军. 2006. 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新会计准则, 全面提升会计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服务效能. 会计研究, 8: 1 - 9
林钟高, 王楷, 张铁生. 2005. 财务治理: 结构、机制与行为研究. 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
张云亭. 2003. 顶级财务总监: 财务治理、价值管理和战略控制. 北京: 中信出版社
李心合. 2006. 财务管理学的问题与出路. 会计研究, 7: 45 - 51
吴珊. 2006. 新会计准则与财务决策论坛综述. 会计研究, 9: 89 – 92
[英] 西韦尔著, 姜法奎等译. 2003. 核心竞争力. 北京: 华夏出版社
[美] 弗雷德·r. 大卫著, 李东红等译. 2003. 战略管理.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江西铜业集团(余干)锻铸有限公司 江西上饶 335100
[摘要]财会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财会管理提高财会核心竞争力是提升企业市场竞争优势的的有效途径。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各个企业间的竞争变的越发激烈。如何加强企业财会管理,提高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经济效益快速提升是当今企业值得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分析了企业会核心竞争力的定义及表现特征,在此基础了提出了如何提高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的策略,供相关企业参考。
[
关键词 ]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策略
一、企业财会核心竞争能力含义及主要表现特征
(一)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含义
就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而言,归属企业财管管理范畴,提高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对提升企业市场核心竞争优势有着积极的影响和作用。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是以企业资金、财会管理及财会相关文化知识为依托,为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提供财务综合管理和服务的一种方式。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财会资源及财会管理能力的突出表现,是有形资源同无形资源相综合的结果。其中就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而言,其核心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企业财会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和素质、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以及财会资源。
(二)财会核心竞争力的所具备的特征分析
1.具有价值优越性。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不仅能够帮助企业用最少的资金投入创造经济效益最大化,更能降低企业发展战略方面的成本投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财务风险最小化。
2.具有独特性。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企业经过长期摸索及经验积累而形成的。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是财会管理工作特色的表现,具有独特性及适用性,不会因企业内部个别财务管理人员的主客观变化而发生明显变化,具有不可转移和复制的独特特征,这样可避免企业的相关先进财会管理模式和方法被其他企业效仿。
3.具有持久性。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是以企业自有资源为基础,即企业建立健全的财会管理制度及在企业优良的财会文化背景下而形成的,财会制度都能够被财会人员及管理人员认同。
4.具有延展性。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对企业其他经营活动的开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是因为企业其他经营活动的开展都同企业财会存在必然的联系,只有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提高,才能带动企业其他经营活动的健康有序开展,为企业创收更多的经济效益。
5.具有动态性。虽然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由企业长期对财会探索和总结过程中形成的,但基于市场经济变化具有动态性,相应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战略调整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动态而变化。
6.具有不可交易性。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的高低无法通过市场定价来评判,具有不可交易性。
二、提升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一)从企业财会管理角度分析财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1.从经营管理的角度分析。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当今企业发展战略原则。作为企业应认清社会发展态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财会管理理念,重视财会人才的培养,不断完善及探索出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财务管理机制,提升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
2.从知识管理与组织学习的角度分析。按照知识管理学角度分析,企业财会竞争力指的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企业自身特点的财会管理模式或者手段;为了能够更好地凸显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应加强对企业财会人员及管理人员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只有财会管理及财会团队凝聚一心,精诚合作,才能确保企业财会工作的有序开展,为企业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后盾。此外,企业财会服务意识培养也不能忽视,企业应定期组织财会人员以及财会管理人员开展有关财会服务方面的专项座谈会,积极探讨财会工作中存在问题,共同研商解决措施,完善企业财会管理制度,优化调整人员结构,增强企业财会核心竞争能力。
3.从财会治理结构角度分析。企业财会治理结构的完善与否对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有着直接性影响。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如果其财会治理结构比较完善,各项财会制度健全,财会管理利益明确,那么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就能够永葆活力,使企业长期在市场经济中占据优势地位。如果企业财会治理结构不完善,缺乏相关财会制度约束,财会管理利益含糊不清,那么将难以提升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更不利于企业的长足发展。所以,作为企业在财会核心竞争力如何提升方面,应重视财会制度的科学制定,明确财会管理利益关系。
(二)从企业财会治理结构角度分析,提高企业财会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1.提升企业对财会信息管理能力。财会海量信息是企业开展财会工作的重要资源,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财会信息是提升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手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传统的财会工作及管理手段难以适应新经济形势的发展,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企业应更新观念,改变思想,与时俱进地结合企业财会工作开展实际情况创新财会工作方式及管理模式,充分借助现代互联网及媒体平台,动员所有财会人员及管理人员积极学习有关财会及财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扎实财会人员的业务技能,提高财会人员整体素质。
2.提高企业财会管理应用水平。市场经济环境比较复杂,市场变化风云莫测,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波澜不定。为了能够确保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能够永葆发展活力,其首要任务就是要抓好企业财会管理工作,透彻分析市场经济发展态势,科学制定财会管理措施,并成功地应用到企业生产经营运作过程中。
3.加强对企业财会系统整合能力的培养。随着市场经济一体化发展,企业财会管理工作也应紧跟时展脚步,在财会管理内容和方式上进行创新,要放眼世界,突破企业财会有形界限,充分地借助外部财会资源整合成果来提升企业自身的财会核心竞争力。这是当今企业财会管理工作的方向及任务。
4.提升企业财会战略实施管理能力。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财会战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企业财会管理,不断完善和改进企业财会管理方法其实就是提升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所以,企业应将加强企业财会管理工作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重点工作来抓,专注和持续投入企业财会管理,保持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长期占据市场优势地位。
三、结语
总之,在新经济形势下,企业如果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那么企业必须要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情况优化改进提升财会核心竞争力的方法和手段,做好企业财会工作。
参考文献
项目管理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从最初的国防和航空航天领域发展到其他各个领域,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作为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也已经被完全和充分开发,而现在,项目管理又越来越更深入地进入我们的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一个普遍的方法来完成各项工作。
一、项目和项目管理的简介
1.项目的定义
项目是一个临时的、通过一次性努力而创造出的独特的产品、服务或成果。更具体的解释为,该项目是为特定的客户而利用有限的资源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特定的目标的一次性工作。资源指的是需要用来完成的项目的人力资源、资金和材料,时间则是指项目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时间,客户是指一个提供资金,确定需求和获得项目的结果的组织或个人,目标是满足产品和服务的要求,并且有时他们是不可见的。项目的实现通常被视为实现组织战略计划的方法。它们与公司的业务不同,项目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临时性、独特性和渐进性。
2.项目管理的定义
项目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和管理任务与资源来完成预定的目标的过程,同时,它往往需要满足其约束条件,如时间,资源或者成本。项目计划可以很简单,比如在笔记本上列出的任务以及他们的开始和结束的日期,它也可以很复杂,包括成千上万的项目,如任务和资源,以及上百万元的项目预算项目。大多数项目管理工作涉及到一些相同的活动,包括项目被划分为多个可管理的任务,安排任务的日程,交换工作组的信息和跟踪任务的进度。所有的项目包括以下三个主要阶段:一是创建一项计划;二是跟踪和管理项目;三是结束该项目。这三个阶段进行的越成功的,成功完成这个项目的可能性就越大。
当组织在其业务中采用项目管理方法时,具有许多好处:
(1)目标更具有针对性。国际组织在操作过程中会有一个更确定的目标来避免由于目标的模棱两可所产生的损失,混淆??和混乱。
(2)资源更集中。项目管理会最大化成本和资源的有效利用性,降低费用,并获得最好的效果。
(3)责任更具体,这将减少推卸责任所造成的资源损耗和效率低下。
(4)任务的有效性更加明显。这一点可以从成本、材料和人力资源的有效地利用看出来。
当组织在其业务中采用项目管理方法时,具有许多风险:
(1)在项目的组织和管理中的风险。
(2)在项目评估中的风险。
(3)项目的过程中所涉及的风险。
二、项目和项目管理的深刻理解
1.项目与日常业务运营的不同
(1)性质和内容的差异。一般来说,日常业务中所包含的是常规性的,重复性的任务, 但是项目则是具有创意的,独特的一次性任务。
(2)在工作环境和方式的差异。一般日常业务工作的环境相对封闭和相对确定的,但是项目的环境,是相对开放和相对不确定的。
(3)组织的差异。由于日常业务的工作是重复的,相对确定的,所以该组织的业务工作是静态的,项目是一次性的、不确定的,所以项目是变化的,暂时的。
(4) 管理中的差异。业务工作管理系统关注职能分工,主要运营方向和管理制度,而项目的管理模式主要是指流程和活动的管理系统。
(5)经营目标差异。日常运作强调效率和效益,而项目则强调项目目标的实现
2.判断项目成功或失败的标准
什么是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一直是项目管理的研究和应用领域最重要的课题之一。了解什么是项目的成功的关键因素,有助于提高项目经理实现项目的预期结果能力,帮助项目经理预测未来项目的状态,找到项目的现存问题,优先提供能源或者限制资源,以确保项目的顺利完成。项目失败可以被形容为不符合成功的标准的项目。
(1)满足已达成的协议:成本、进度和规格的满足。该项目的成本和时间,是两个确定该项目效率的因素。相对较低的成本,可以提高项目的效率,也影响了竞争力的项目。相反,如果一个项目也逐渐显现出成本超标,它也许仍然会得到机会继续进行,但亏损增加及肉眼无法捕捉的复苏迹象使得取消这个项目变得必要。在许多情况下,如果不对项目移交日期做出积极的例行监测和跟踪,局势的进展会变得失控。
(2)客户的满足:需求的满足,交付使用和客户满意。顾客的满意度决定的项目未来,这是项目的发展的基础。满足客户的需求是项目的基本要求,它通常指的是现存的项目。同时,客户的满意是对客户持续的吸引力,这将导致客户持续选择,促成顾客忠诚度的提高。这些因素促成了项目的基本成功。
(3)执行状况:市场占有率,新产品和新技术。市场占有率直接反映了项目的大众接受度以及认可度,这是项目成功与否的明确标准。同时,新技术也是一种直接的方式来完善项目的发展,促进了效率,降低了成本,也可能满足客户的需求更加全面,为将来做好准备。
【关键词】企业财务战略管理;企业核心竞争力;财务能力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要赢得生存与发展的市场空间,必须重视企业的财务战略管理,因为这关系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具体说来,一是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直接影响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二是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决定了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财务资源和财务能力;三是企业财务战略管理能够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供健康、可持续的财务条件,并有效控制企业在财务方面的风险。
一、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直接影响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企业是微观的经济实体和市场经济最活跃的细胞,其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广泛领域。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的日趋加剧,客观上也已经出现了打破行业、部门、产业、地域和所有制界限的企业集团,它们开展各式各样的经济协作与联合,并力求最佳规模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
因为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着两种成本,即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阶段内不随产量变化而变化的费用,如管理人员的薪酬和固定资产投资等;可变成本是指一定时期内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费用,如原燃料、零部件等费用,但该成本变化并不随产量而等比例增减。所以为了获取规模效益,激励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需要加强和完善包括成本管理、生产制造管理、进销存管理、项目管理、资产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管理、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的企业管理,特别是要加强企业财务战略管理。企业应该提高对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认识,明确其在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所谓企业财务战略管理,是指为适应企业未来发展的需要,运用财务战略管理的分析工具,在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对资金流动的影响基础上,对财务战略的决策与选择、实施与控制,计量与评价,以谋求企业资金均衡和有效流动而进行全局性、长期性和创造性的战略动态活动过程。它是战略理论在财务管理领域的运用和延伸,最终是要达到维持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以及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李祚海认为: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本质是建立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重点是分析企业战略环境因子;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目标是追求企业长期的盈利能力。而福州大学的王萍则认为:企业财务战略管理要根据企业战略、财务战略总目标以及企业内外环境因素来确定财务战略具体目标,而且财务战略可以利用“信息输入阶段”、“匹配阶段”和“决策阶段”三阶段的综合战略制定框架来进行战略方案的设计和制定,然后将选定的战略方案付诸实施。
财务战略的科学制定与实施会对企业产生显著和持久的影响,并不断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与竞争优势。财务战略的制定不只是为了解决企业的眼前问题,而是为了谋求企业未来的长远发展。财务战略规定了企业未来较长时期内财务活动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基本途径和策略,其一经制定就会对企业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的财务活动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可以说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制定直接影响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二、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决定了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财务资源和财务能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以企业生产率为核心,反映企业的运营和管理方式与效率,包括企业是否有核心创新能力、是否可获取高额利润、是否树立良好的企业文化以及得到社会认知的程度等。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企业的价值目标应体现于企业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最优化,这一目标能否实现又取决于企业能否掌握和提升核心竞争力。很多企业由于缺乏核心竞争力而在面对经济危机和企业转型过程中付出了很大代价。
戴洋和孙照龙认为,企业的价值目标同样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企业价值目标的直接体现是企业目前及未来的现金流量是否得到最优化的配置,其能否得到实现关键在于企业的财务战略是否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并有助于企业总体战略的实现。而王满则认为:财务战略管理不仅仅是对筹资、投资、分配等财务管理内容的战略性思考,更是以战略的视角对财务管理研究内容的重新审视和界定,从战略的本质挖掘财务战略管理的内涵,搭建符合战略管理规律的财务战略管理框架。
由于在战略管理领域,竞争战略观已经得到了普通认可和接受,以提升企业竞争力为导向的战略管理已经成为一种大趋势,所以提高企业竞争力是财务战略管理的本质体现,是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核心。在财务战略管理的实践中,企业财务战略的选择总是围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创造、保持持续竞争优势展开的。因而,可以说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决定了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财务资源和财务能力。
当然,企业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会有不同的经营策略和战略规划,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也就有不同的筹资战略、投资战略和股利分配战略等财务战略管理。一个企业的发展,需要经历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历史阶段。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核心竞争力和不同的战略;不同的核心竞争力和企业战略又需要不同的财务战略予以配合。
在创业阶段,企业还没有明晰的企业发展战略和财务战略管理,但企业创办者在进行决策时,应当具有战略思维。生存是企业在创业期的第一要务,凝聚人心和业务导向是这个阶段企业战略的关注点。而当企业进入成长期后,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主营业务不断扩展并快速增长,各种资源全面紧张,发展是企业在成长期的硬道理。组织扩张和有序管理并重是这个阶段企业战略的关注点。与此同时,企业在成长期的财务战略管理的选择主要是快速扩张型财务战略,这时企业的经营者在财务指标之外,更加关注顾客需求、交货期、价格和成本、质量和服务等方面,因为此时的企业市场需求空间较大,产品平均利润较高,外部的金融环境也较为宽松,负债融资比较容易实现。企业需要在将绝大部分乃至全部利润留存的同时,大量地进行外部筹集资金,更多地利用负债,快速谋求发展。
成熟阶段是企业生命历程中最为理想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企业的灵活性、成长性及竞争性达到了均衡状态,此时的企业能够获取最大利润,财务状况大为改观,初创阶段及成长阶段入不敷出的局面被相对宽裕的资金流所取代,现金流入量大于流出量。这个阶段企业战略的关注点有两个:一是如何深化自己的管理水平并将其塑造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二是为企业自身未来的战略发展变化做好充分准备。与此同时,企业在成熟期的财务战略管理的选择主要是稳健发展型财务战略,企业应该把尽可能优化现有资源的配置和提高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及效益作为首要任务,将利润积累作为企业资金规模扩张的基本资金来源,注意提升企业整体的核心竞争力。
衰退期是企业生命周期的衰落阶段,此时企业增长乏力,整体竞争能力和获利能力全面下降,资金紧张,既缺乏成长性,又缺乏灵活性,更缺乏创新力和竞争性。战略方向的调整成为这个阶段企业战略关注的重点。与此同时,企业在衰退期的财务战略管理的选择主要是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企业要把尽可能减少现金流出和尽可能增加现金流入作为首要任务,通过摆脱的侵蚀,精简机构等措施来盘活存量资产,节约成本支出,同时为企业注入更多更新的活力,以实现企业的“再生”。
三、企业财务战略管理能够有效地控制企业在财务方面的风险
财务战略管理既要体现企业战略管理的原则要求,又要遵循企业财务活动的基本规律。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关系到企业健康发展的全局,甚至决定着企业的命运。它通过建立财务运营活动内部之间的配称、财务运营活动与企业其他运营活动的配称、财务运营活动与外部环境的配称,寻找最有效地为企业配置内外部财务资源的路径,从而最终实现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
香港中国电力国际有限公司广州代表处的周欣认为,在全球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竞争对象也呈现出国际化趋势,财务管理环境更加复杂,财务活动日益多样,理财活动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政治格局、国际经济格局等因素的影响,财务风险管理将备受关注。特别是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至今仍在扩散和蔓延,欧洲一些国家也相继出现债权危机,中东北非局势更是进一步恶化,大有失控的迹象。这对世界整个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和影响。大量企业出现生产经营压力加大,库存积压严重,资金链面临中断,盈利水平大面积下降等突出问题,企业财务风险进一步加大。企业面临外部环境恶化、投资风险加剧、资产质量下滑、财务负担加重等新情况新问题。
正如东北财经大学王满教授所言:“任何企业都拥有一定的经济资源和财务资源,但是,如何支配和驾驭这些资源,如何将这些资源转换形成企业核心能力,如何将这些核心能力变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是每个企业真正关心和考虑的问题。”因此,企业为了适应运营环境的快速变化,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必须完善财务战略管理,有效筹集、科学投放和合理分配财务资源,建立适合自身需求的战略管理系统,否则势必造成资源浪费,不利于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最终被市场所淘汰。
参考文献
[1]李祚海.企业发展中的财务战略管理[J].新财经(理论版).2011(1)
[2]王萍.浅论企业财务战略管理[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5(4)
[3]戴洋,孙照龙.论企业战略管理会计对企业财务战略制定的作用[J].企业导报.2010(8)
[4]王满.基于竞争力的财务战略管理研究[J].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6
[5]贺艳.加强企业财务战略管理之我见[J].现代商业.2009(17)
[6]普方,吴娇.人力资源部[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6版
[7]周欣.试析企业财务战略管理[J].现代商业.2008(35)
[8]罗浩斌.危机下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实施[J].中国外资.2009(7)
[9]黄国良,潘华,钟晓东.基于企业核心能力培育的财务战略研究[J].当代财经.2004(5)
[10]汤永君.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