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浪费粮食的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珍惜节约粮食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国旗下的讲话题目是《珍惜粮食,从我做起》。
我们学过一首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如今,人们的生活开始富裕了起来,餐桌上的菜多了起来,人人过起了衣食无忧的生活,但却容易忘记了农民的辛苦,在餐桌上总会剩下很多的饭菜。渐渐地就养成了铺张浪费的不良习惯。
要知道,中国的粮食现状是不容乐观的。虽然我国粮食的总产量占世界第一位,可是按人口平均,人均粮食仅有几百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还低,甚至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我国人口有十三亿多,这么多人的吃饭问题是我国的第一大问题。就世界而言,粮食并不富裕。每年都有好几亿人口因贫穷或自然灾害或战乱经受着饥饿。在现代,世界上仍有很多人在忍受着饥饿与寒冷,我们比起他们来说是幸福的。可以这么说珍惜粮食就是珍惜生命、珍惜大自然,就是珍惜我们的地球家园。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也是粮食的消费国。民以食为天,“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粮食,是我们的生存之本,更是我们的命根子。如果有哪一顿让我们吃不上饭,就不能正常学习和工作了。
粮食是宝贵的,要珍惜粮食。这谁都会说,但在现实生活中,能真正体会粮食重要性的人却并不是很多。在校园里,时常能看到有些同学将馒头咬了一口就随手扔掉,水槽中经常会出现一堆堆白花花的米饭……在他们看来,倒掉一些剩饭剩菜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一点剩下的饭菜也值不了几个钱。同学们,你可知道,这些倒掉的粮食,粒粒都是我们农民们用汗水换来的!看着这些倒掉的饭菜,真让人心疼,我们要知道,浪费粮食应该是可耻的行为之一。
每年的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它的宗旨在于唤起全世界对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今年是第39个世界粮食日,作为青少年,我们应该成为节约粮食的表率。节约每一粒粮食,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我们作为学生更应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以节约粮食为荣、以浪费粮食为耻。
老师、同学们,珍惜粮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谢谢大家!
珍惜节约粮食演讲稿
亲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我的名字是…
我来自中央小学四年级,今天很荣幸站在这里演讲。我演讲的题目是—— 《珍惜粮食,告别浪费》。
大家都知道这样一句诗:让我们一起记住这首古诗(会背的同学请一起背)
“锄地日是中午,
汗水将谷物滴入土壤,
谁知道中国菜,
粒粒皆辛苦。"
是的,每一粒都是来之不易的,它凝聚了许多劳动者的心血和汗水。每个人都应该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珍惜食物。作为学生,我们不应该浪费食物。
俗话说“人以食为天”,“人不吃饭就慌”,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
没有人能没有食物。每个人都需要食物。我们要珍惜。但在生活中,只吃几口馒头,扔掉一半食物等浪费现象随处可见。同学们,我们有剩饭剩菜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菜是很难来的?当我们扔掉不喜欢的食物时,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有多少兄弟姐妹?
妹在挨饿;当我们挑肥拣瘦、讲吃讲喝的时候,我们可曾想到这世界上有多少人因饥饿正在死亡的边缘徘徊!我国有13亿人口,如果每人每顿饭浪费一粒米,加起来就是13亿粒米,那么一天、一月、一年浪费的粮食可以养活多少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从 小就会唱;“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我们从小就知道;长大之后我们更应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一粒粮食从播种到收割,再加工成成品粮,中间要经过耕地、播种、浇水、施肥、除草等至少20多道工序,这中间勤劳的农民付出了多少心血,可以说粒粒粮食都是他们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浪费粮食糟蹋的不只是粮食本身,更是对他人劳动的不尊重。
同学们,我们是国家的小主人,美好的明天有待我们去创造。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吧!爱惜粮食、节约粮食,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让节约粮食成为你我的自觉行动!
我今天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珍惜节约粮食演讲稿
从以往的“民以食为天”随着时代逐渐的发展渐渐演变成了“民以食为乐”越来越多新奇古怪花样百出的食物出现在我们桌上,让大家渐渐忘了食物原本的意义。
逢年过节,家里常常来了许多人做客,一套套传统的菜被端了上来,老人们的眼里都布满了笑容和满足,而小孩子却在旁边拿着筷子嘴里嘟囔着:“怎么又是这些菜呀。”
记得那天,当桌上端上了菜,表妹就开始抱怨:“这些菜吃了那么多年早腻了,我们出去吃肯德基麦当劳。”桌子被敲得咚咚的响,爷爷奶奶有些生气了,眉间显露出了一股沧桑感,双目盯着那几道菜,眼神飘得很远:“你们这些小孩呀,现在整天就想着吃好的,其实有的吃就已经很不错了,想当年我们那会吃饭吃肉都不是顿顿都有的呀!”
坐在一旁的大人们也开始议论道:“爸妈,现在是二十一世纪了,不要老是跟孩子们说旧时代的事,孩子们,总想着吃些好的,人之常情么。过去的就过去了就别再想了。”
爷爷奶奶听了,神情显得有些尴尬和失望,无奈的摇了摇手:“说的是这样没错,但是。。”“好了好了,别说这些了。”话还没说完就被打断了,他们深深的叹了口气。
饭吃完了,桌上剩许多剩饭剩菜,看着这些菜,爷爷奶奶想说些什么但还是犹豫着没有说什么,安安静静的坐在旁边同时我仿佛又听到了他们的叹息。
坐在一旁的我听着大家的絮絮叨叨,想到在书上看到过的文章,现在的生活哪有好转,那些受到战争侵略的人呢,他们不是跟爷爷奶奶那辈一样么。许多人因为战争饭都吃不饱,他们没有心思去想吃好的,因为他们却连吃饭都显得有些奢侈。尽管我们现在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可是也不能处处都想到自己啊,也许节约一点食物节约一点水资源,那些人民也不会显的那么贫乏了。
中学文明餐桌倡议书【1】
亲爱的同学们:
有一种节约叫光盘,有一种公益叫光盘!所谓光盘,就是吃光你盘子中的食物。拒绝浪费,珍惜粮食!从我做起,始于今日你同意吗?你赞成吗?你支持吗?看看我们身边浪费的现象是多么地严重、多么地令人心疼啊!食堂里面的泔水桶处,堆满了吃剩的白花花的大米饭、包子、米粥、蔬菜、肉菜,甚至连牛奶都被毫不吝惜地倒进桶中。
同学们,我们幼儿时期就会背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现在也知晓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国家现在也提出浪费就是极大的犯罪。对此,同学们应该怎么办?立即将口号变为行动,将行动化为习惯。在校就餐时,根据自己食量确定饭菜数量,不剩饭,不浪费,吃多少,要多少,吃不了,兜着走!在家用餐时,吃多少盛多少,不挑食不偏食,不扔剩饭剩菜。从今天开始,加入光盘族,一起对浪费说不!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不但要争当文明餐桌、勤俭养德的行动表率,更要做光盘行动的宣传使者。积极倡导节约文化,广泛宣传节约理念,从自己的家庭做起,发动和监督自己的亲朋好友都参加到光盘行动中来,都来做一名节约达人。从学校到家庭再到社会,通过小手牵大手,使同学们的节约习惯能延伸到校园外,让更多家长向浪费说不。
今天,你光盘了吗?
中学文明餐桌倡议书【2】
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学生们:
你们好!
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珍惜粮食、尊重劳动成果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在餐桌上打交道。小餐桌,大文明,承载的不仅仅是人类的生生不息,更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为贯彻落实教育系统广泛开展的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重要指示精神,我校决定开展以不剩饭不剩菜为主题的文明餐桌行动,大力倡导文明消费、节约俭朴的良好风气。为此,特向全体师生员工提出如下倡议:
弘扬传统美德,倡导节俭用餐。
我们每个人都要自觉做到传承礼仪之邦的传统美德,号召大家踊跃参加到文明餐桌行动中来,积极打造温馨、文明的就餐环境,享受文明消费、节约俭朴的快乐。坚持绿色消费、理性消费,做到按自己需要在食堂购买饭菜,每餐不剩饭、不剩菜,杜绝舌尖上的浪费。
遵守社会公德,倡导文明用餐。
自觉遵守公共道德规范,坚持使用文明语言。餐厅内不得恶意损坏或丢弃餐具,损坏公物要赔偿。请保持良好的就餐秩序,坚持排队就餐,不插队,不拥挤,就餐时不大声喧哗,不敲打碗筷,不得夹取他人碗中饭菜,取餐后尽量在食堂就餐,不要把饭菜带到宿舍或教室。
坚持低碳环保,倡导卫生用餐。
请不要随地吐痰、乱扔杂物,不要随处乱倒饭菜,不得把剩饭、剩菜及其他杂物遗留在餐桌上。不要在餐厅内吸烟喝酒。注意自己的仪表、穿着和行为,为他人创造干净整洁的环境。集体用餐时提倡公筷公勺,不使用一次性筷子,不使用一次性饭盒,不到校外摊贩处购买饭菜,讲究用餐卫生,不随意造成用餐环境污染。
讲究科学饮食,倡导健康用餐。
树立科学的饮食养生理念,科学搭配,注重营养,追求健康,摒弃酗酒、暴食等不良饮食陋习。合理搭配菜品,从寻常食物中吃出健康;不吃变质的食物,不买三无食品,不吃垃圾食品。
推广餐桌礼仪,倡导节约用餐。
要求各个班级召开以餐桌上的礼仪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宣传用餐文明,讲明节俭用餐、卫生用餐、安全用餐的好处,讲清剩菜是地沟油的主要来源,讲明餐桌礼仪在中国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举办文明餐桌行动活动,强化对师生的文明就餐教育,使同学们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餐桌就餐礼仪知识,学会文明用餐。政教处将依据两课日志进行监督考核。
全体师生们,文明从衣食住行起步,幸福从身边小事做起。让我们身体力行,与文明牵手、向陋习告别,做文明餐桌行动的倡导者、践行者,将文明餐桌行动持续、有效开展下去,将环保进行到底,吃出文明的修养,吃出安全、理性、健康的生活方式!
西安惠安中学政教处
中学文明餐桌倡议书【3】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小餐桌,大文明,餐桌文明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尊重劳动、珍惜粮食、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为积极响应今年在全市广泛开展的文明餐桌大行动号召,结合我校的就餐现状,现向全校师生发起文明就餐倡议:
一、传承传统美德。我们每个人都要自觉做到传承礼仪之邦的美德,号召亲朋好友踊跃参加到文明餐桌行动中来,积极打造温馨、文明的就餐环境,享受文明用餐,节俭惜福的快乐。
二、做到合理消费。绿色消费,理性消费,按需点菜,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做到不剩饭不剩菜,吃不完就打包。
三、倡导文明用餐。自觉遵守公共道德规范,不肆意喧哗,不在禁烟场所吸烟,注意他人的用餐感受;讲究用餐卫生,不带宠物进餐厅,不随意造成用餐环境污染;低碳环保,使用公筷公勺,杜绝使用一次性筷子;开车不喝酒,酒后不驾车。
关键词:农村土地 管理制度改革 措施
Abstract: Actively promoting the reform of rural land management system to protect the land rights of peasant is the foundation to coordinate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The reasonable arrangement of rural land will promote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Faced with the fierce land competition between rural area with urban and argiculture with industry, it is important to take measures to protect farmland. The former imperfect rural land management system caused a lot of conflict of land, resulting in serious waste of rural land with low utilization. And in expropriation of land, a variety of land rights competition occurred occasionally, even the frequent large-scale illegal land use. The imperfect rural land management system not only suppresses the people's interest in land, and also causes some coordination in laws and regulations. Therefore, it is imperative to promote the reform of rural land management system.
Key words: rural land;management system reform;measure
中图分类号:D92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引言:
合理的分配土地问题,是协调我国的城市、农村、与工业规划的基础。按照我国的土地管理的现状分析,理清关于土地现状的思路,推动土地管理的改革,使原来不完善的制度得以修正。让改革的指针落实到每个农村、每个城市、每个工业上,使其对于土地的规划也更加完善。对于农村土地管理的改革,科学的分析了我国的国土资源形势,通过系统的总结分析我国这30年来的农村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造就了如今的改革方案,指导了农村土地管理的方向,对于以后的农村土地管理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一个目标推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建立良好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保护农民的权益,合理的配置安排土地使用,统筹城乡发展,为建立新农村新形势建立良好的基础。通过产权的稳定管理,来保护农村土地所有者的合法权益。通过对使用者使用用途的严格管理,来管制用地的各种建设,防止土地资源浪费以及违规的操作。通过节制用地来控制用地的资源,以防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利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严格的控制土地资源的配置,提高土地的使用率,,节约用地资源,保护土地所有者的个合法权益.在改革的推动下,提升我国的农业实力.提高抗风险能力,增加粮食的生产率,进而提高农民的收益.以建立良好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保护农民权益为目,标,积极推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
二、严格实施耕地保护措施
农业的生产是人们粮食的主要出产地,民生问题关系到人们的生存,与每一个人都有关系。而面对我国的实际情况,人口众多,但是人均耕地面积却不多,因此对于实施耕地的保护措施是非常最要的。一些人对于耕地没有进行粮食的种植而是开垦实施建设用地,使得粮食种植面积持续缩小,这样不仅会给农村的发展带来影响,也会给粮食问题造成负担。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这种现象的发生及发展。随着人均耕地面积的逐渐减小,有些市县的人均耕地面积已经不足一亩,站在了国际警戒线的边缘。面对这样的严峻现象,实施耕地保护措施势在必行。面对现在的种种现象,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严格的执行保护耕地制度。
对于耕地的保护是实施各项农业事项的前提,不管实施什么制度,对于耕地的保护都是必要的,要达到耕地数目不减,质量不下降的标准。在对于农村的标准的改革中,国家设定了建立基本农田制度,将一些灌溉设施好、水土保持好以及分等定级高的农田进行特定的保护,并设定为基本农田。对这些农田要进行特殊的保护措施,并且除了国家规定的建设外,其他一切用地建设都不允许,并且对于土地拥有者要进行农田补贴,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三、严格控制节约用地
关键词:保山;粮油;检验监测;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S-1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70213001
粮油质量检验,是依据国家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粮油及其制成品的物理特性、工艺品质、营养品质、食用品质、储藏品质及卫生指标进行分析与评价[1],政策性、社会性强。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和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2006年《国家粮食局关于建立国家粮食质量监测体系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建立国家粮食质量监测体系,加强粮食质量监管,及时发现粮食质量与原粮卫生安全隐患,从源头上确保粮食质量安全[2]。保山自古以农耕文明著称于世,素有“滇西粮仓”的美誉,粮油质量安全检验监测能力建设一直是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探索粮油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建设新模式,建立资源统筹、运转高效、结果共享的粮油检验新格局,是新时期保山粮油检验工作者面临的新任务。
1体系建设的现状
1.1机构设置情况
保山市具备检验检测机构资质的粮油产品质量检验站共有2个,其中市级站1个,县级站1个。保山市粮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市级站)成立于1979年,2011年明确为全额拨款正科级事业单位,国家粮食局于2013年第五批确立建设为区域性国家粮食质量监测站,现有实验室面积不足600m2,共有编制3人,均为初级职称。腾冲县粮源粮油检测有限公司(县级站)依托粮油承储企业,为公司化运作。市内其余粮食企业基本设有化验室,但检验设备不全,检验人员匮乏,仅能开展基本的物理指标检测。
1.2检验监测能力情况
全市检验监测能力分布不均,受资金投入,人员编制,检验场地等因素影响,地区差别较大,仅有市级站纳入粮油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建设。市级站主要承担国家、地方粮油质量安全标准的宣传贯彻,承担对全市范围内省和地方各级储备粮、军供粮、救灾救济粮、水库移民粮、学生粮及全市区域内的粮食的质量检测、技术鉴定工作,确保口粮的绝对安全;承担各级下达的粮食收获质量调查、品质测报、粮食质量安全监测及各项专项检验任务,监测关口前移,从源头确保舌尖上的安全;协同有关部门做好粮食质量监督工作及粮食食品安全工作,同时面向社会开展粮油(原粮)及粮油产品质量检验,为政府部门确保保山粮食质量安全提供了技术服务和支撑。“十二五”期间,全市争取到国家、省、市各级投资总额约合1000万元,检化验设备新增50套台。目前,具备检测大米、稻谷、菜籽油等14个完整产品和204项检测参数,包含了重金属(铅、砷、汞、镉等)、真菌毒素(黄曲霉毒素B1、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玉米赤霉烯酮、赭曲霉毒素A等)、农药残留(敌敌畏、乐果、甲拌磷、甲基毒死蜱等12种农药)以及常规物理化学指标。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检验监测人员结构不合理
保山作为“滇西粮仓”,粮油检验机构成立早,初期多有公务员从事检验工作,随着粮食市场化以及政事分开的推进,有的明确为事业单位,有的转变为企业,有的因未纳入财政预算,资金匮乏,设备老化,缺乏技术人才,不具备申请检验检测资质,无法出具具备法律效力的检测报告,已经形同虚设。目前,全市共有事业单位在编在职专业技术人员3人,全部为初级职称,企业在职2人。全市检测人员整体呈现年龄结构不合理、老中青年龄段人员失衡、素质参差不齐、中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匮乏的特点。企业检验人员素质普遍不高,大多没有受过专业的技术培训,待遇低,检验人员更替频繁,导致检验效率低;国有粮食收储企业虽设有化验室,但资金基本自筹,投入有限,设备少,专业检验人员基本没有,难以满足检验工作的要求。保山市粮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作为市级中心站,只有编制3人,粮油检验业务量迅速增长与人员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从2010—2016年,人均业务量增长了2~3倍,人员数量却没有增加,已完全不能满足日益严峻的粮食安全形势。
2.2检验检测资源利用率不高
“十二五”期间,保山市共获得国家、省、市粮食检验监测体系建设资金近1000万元,全部用于建设市级中心站,其中国家和省级资金600万元,全部用于购买检验监测设备,检测设备的检测能力已经基本覆盖“十二五”粮食检验监测能力发展主要参数指标。目前,保山市多家质检机构职责重叠,均具备粮油检验检测资质,重复购置检测设备现象严重,检测参数雷同,检测仪器和人才资源浪费严重。同时,保山市粮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作为保山专业的粮油检测部门,受制于人员编制,人员数量无法拓展,实验室面积不足600m2,達不到区域性国家粮食监测站房屋建筑面积不低于1000m2的要求,也无法满足检测功能区布设和仪器设备安装使用的要求,致使仪器设备使用频率较低,检测业务开展受限,无法满足粮油市场化的需求。县级粮油检测站和粮油企业化验室,人员少,设备不足,只能单一的针对国有粮食企业的原粮开展检测,不能面向社会开展检验工作,仪器设备闲置率同样较高。
2.3检验监测机构核心竞争力不强
粮油质量检验机构发展初期,立足粮油,定位相对狭窄,检测参数和样品来源单一,核心竞争力弱,致使社会认知和自身发展受到限制。保山市粮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虽属于保山专门的粮油检验监测站,但并不是唯一的粮油检验检测机构,多家检测机构开展粮油检验,致使政府投入资金和人员编制被分散,粮油产品的营养结构分析、地沟油检测和转基因粮食鉴定等重点领域和新技术领域检测能力不足,新项目扩项、检测技术研究、新标准研制等力量不足,吸收和引进先进检测技术和高素质人才方面薄弱,不利于粮油检验监测体系的建设。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农业;循环经济;立法完善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中原经济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立法完善
收录日期:2013年5月31日
一、中原经济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中原经济区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地理位置重要,粮食优势突出,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2011年1月“中原经济区”被正式纳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2011年9月29日,《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正式下发;2012年11月2日,由国家发改委将中原经济区范围基本确定后,《中原经济区地图》编制正式完成,标志着中原经济区正式成立。2012年11月1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中原经济区进入全面发展建设时期。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线性经济的一种革命,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农业循环经济则是将循环经济的基本理念融入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闭路循环,从而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作为全国重要的主体功能区,以河南省为核心的中原经济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农业循环经济的探索和实践。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中国,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责无旁贷。中原经济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必要性主要有:
(一)保障中原经济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河南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和粮食大省,其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农业经济的有力支持。但是,长期以来,河南省乃至全国农业经济都是一种传统的不可持续的粗放型增长道路,人均资源占有率低且浪费严重,人地之间矛盾突出,农业生态环境恶化,产业链条较短,农业产出较低。《中原经济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并明确了中原经济区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的战略定位,提出建成全国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的重大目标。要建设全国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就必须探索一条可持续的农业经济发展道路,在大力发展农业支持工业发展的同时还能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的优化。而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则是一条必经之路,也是实现中原经济区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和发展低碳经济的最佳选择。只有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遵循循环经济发展三原则,即“减量化、再循环和再利用”原则,积极推广节水、节地、节电、节肥、节药等节约型农业循环经济措施,大力开发农业资源再循环和再利用技术,才能从源头减少资源的投入,进而通过资源的闭路循环实现废物减量的最小化,从而有效提高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河南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粮食安全尤为重要。如何在人地矛盾突出的前提下保证粮食的持续稳定增长是中原经济区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中原经济区建设要坚持稳粮强农,毫不放松地抓好粮食生产,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规划》在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部分也明确提出,要构建具有中原特点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夯实“三化”协调发展的基础。然而,目前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土地租赁制度的逐步推行,河南省粮食安全正面临严峻挑战。由于耕地征占和耕地荒废现象较为严重,使得扩大粮食种植面积严重受限;粗放的粮食生产经营方式和农业科技应用、推广的局限造成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粮食生产成本较高,而农民收入较低,现有种粮补贴政策不完善等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降低;加上外出务工青壮年增多,种粮农民日益减少;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致使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提高粮食产量难度增大等。面对粮食安全方面的严峻挑战,必须借鉴国内外农业发展科学模式,以科学手段确保粮食增产增收,大力发展以高效节水灌溉等措施为支撑的“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路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不仅能够有效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而且能进一步增加就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真正在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确保中原经济区粮食安全。
(三)保护和改善中原经济区农业生态环境的关键。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良好保障,必须打造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现代农业体系,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环境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中原经济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美丽中原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打造。由于长期以来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模式,中原经济区农业生态环境在局部有所改善的情况下,整体生态环境并不容乐观。目前,存在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两个方面。其中,生态破坏主要表现为水资源短缺,人均耕地资源逐年减少,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严重以及森林覆盖率降低等方面。据《河南统计年鉴2011》资料显示,2005年河南省水土流失面积为60,970平方公里,2010年为61,154平方公里。另据资料显示,2010年第二季度,河南省部分地区相继遭受了风雹、洪涝、低温冷冻、山体滑坡、病虫等自然灾害袭击,农作物受灾面积达292.09千公顷,其中绝收面积4.16千公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3.73亿元。农业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农膜的过量使用等带来的面源污染、农村畜禽养殖及生活垃圾造成的污染以及乡镇企业生产带来的污染等。要保护和改善中原经济区农业生态环境,须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通过农业生产园区的小循环带动整个中原经济区的大循环,从而推动工农业复合型循环经济发展,真正从源头上减少资源的投入和污染物的排放。
《规划》明确要求,要坚持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中原、生态中原,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方面,要推动工农业复合型循环经济发展,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继续开展循环农业示范试点工作。2010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的通知》(豫政[2010]27号)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河南省“十二五”规划也明确指出,积极发展绿色农业和生物农业。大力发展节水、节地、节肥、节药、节能农业,推进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和林业剩余物的资源化利用,逐步建立“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农业循环系统。
二、中原经济区农业循环经济立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传统尝试较早,但是现代意义的农业循环经济尚处于探索阶段,发展还不很成熟。各地根据不同的地理特点和区位优势尝试了不同模式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河南省是全国开展循环经济试点较早的省份,早在2005年,河南省引发了第一批《关于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的通知》,选择了20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2007年又开始第二批试点。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促进重点行业和区域节能减排以及促进资源再生利用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但是,河南省在农业循环经济的实施和推进方面,还有一定的距离。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还是以传统粗放型的农业发展模式为主,系统的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并不多。相关法律制度的缺失、农业资源产权不清、缺乏合理的农业资源价格体系、农产品质检体系不健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以及发展循环经济的愿望不强等均是目前河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各国实施循环经济的实践证明,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是循环经济得以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关于循环经济的立法主要包括:《循环经济促进法》、《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可再生能源法》、《废弃家用电器与电子产品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大气污染防治法》、《建筑节能条例》等,此外,还有一系列关于有关循环经济基本制度、原则、激励措施及标准的相关配套文件。中原经济区有关循环经济的地方立法主要有河南省关于循环经济的地方立法,如《河南省节约能源条例》、《河南省节约用水管理条例》、《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的通知》、《河南省节能减排实施方案》、《河南省节能监察办法》、《河南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实施办法》以及周边省份的相关地方立法等。虽然目前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层面均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制度体系,但关于农业循环经济的立法却很缺乏,相关立法大多没有明确规定。如作为循环经济领域基本法的《循环经济促进法》关于农业循环经济的规定非常原则,在相关配套实施细则没有出台的情况下就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在有关循环经济的地方立法方面,也大多集中在工业领域的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方面,有关农业循环经济的专项立法还很缺乏,并且还存在地方立法无法统一的情况,亟须出台适用于整个中原经济区各个省份的统一法律法规。
三、中原经济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立法完善对策
首先,应加快出台有关中原经济区区域发展基本专项立法,为中原经济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基本法律框架。国外区域发展的成功实践表明,立法先行是区域资源开发成功的关键,然而我国目前尚未颁布关于区域开发的基本法,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主要依据仍然停留在规划层面,尚没有专项立法的支撑。当务之急是出台统一的《区域开发促进法》,明确开发与建设中的基本法律问题,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更高层次的立法支撑。虽然现在我国区域发展如火如荼,但是我国“十一五”规划之前的区域划分大多以经济发展作为主要目标兼顾区域协调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全国主体功能区已经开始注意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承载力相适应和协调,强调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尽管如此,我国区域发展的主题思想仍然是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的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这种理念和指导思想从中原经济区规划纲要中可见一斑。所以,在区域开发立法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区域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不能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在条件成熟时,应出台《中原经济区开发促进法》,对中原经济区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做出明确规定,为中原经济区发展提供统一的法律依据。为解决中原经济区所辖区域立法机关之间的沟通与协调问题,关键是要尽快构建一套有利于法制统一的体制机制,才能真正保障中原经济区资源与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其次,完善中原经济区农业循环经济的具体法律。鉴于目前有关农业循环经济的立法不完善,建议国家尽快出台有关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基本法律问题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为增强《循环经济促进法》在农业循环经济方面的可操作性,建议国家尽快出台相应实施细则,对区域发展中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法律问题进行细化,为我国农业循环经济提供具体的法律依据。此外,由于中原经济区的特殊区位特点,应结合中原经济区的农业生态环境现状有针对性地出台有关该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地方立法。由于目前关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地方立法之间并不完全统一,如何出台适用于整个中原经济区的农业循环经济立法非常关键。
再次,对现有相关法律、法规作出修改和完善。中原经济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专项立法的支撑,还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配合。应及时对现有法律法规进行清理和修订,避免相关法律法规之间的冲突和矛盾现象,尽快形成有关中原经济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协调一致的法律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河南省民政厅.我省2010年第二季度自然灾害分析综述.
春节年关,是一个特殊的消费时节,单位、私人、社会、企业……各种大大小小的宴会不计其数。在中央关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若干规定出台后,餐桌上的情况究竟怎样?记者2月7-8日两天在成都随机进行了调查。
现状:私人宴请浪费依然存在
地点一:一品天下大街某知名酒楼
7号晚上8点半,一品天下大街一家知名大酒楼前。记者看到,往日紧张的停车位已显得不那么拥挤。这家酒楼的保安告诉记者,平日里这里停车就餐的很多都是商务宴请,单位聚餐的也多,一家人来消费的很少,如今全国都在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开公务车来的明显减少了。
记者走进这家酒楼,正好碰到一桌宴席刚刚散场。然而,桌上10多个大碟大碗的菜肴,没有一个是见底的,仅动过几筷子的鱼,剩下的大半只鸡,还有残留的大汤碗的面条……
“太正常了。剩这么多不奇怪,不剩下才奇怪呢!”服务员熟练地收拾着盘中的剩饭剩菜对记者说。
“一顿饭花费几千上万元的很正常”。当记者询问起花费时她这样说道。
地点二:交大路附近某中餐厅
高档餐厅的浪费历历在目,那中档消费水平的餐厅情况又是如何?第二天中午,记者又来到位于交大路附近的一家中餐厅。这家餐厅虽然规模不大,但生意特别好,每天都有百余位顾客光临,到了节假日,更是可以看到很多顾客在排队等候就餐。
问到目前餐桌上的浪费现象,一位等餐的李姓顾客马上给记者摆起了龙门阵:“上个月参加一位亲戚的婚礼,浪费太大了,后面上的几道菜,几乎都没怎么动筷子就被扔掉了。五十多桌呢,真是太可惜了!”
这家餐厅的大堂经理王女士称,她们餐厅主要经营家宴或朋友之间的宴请。她坦言,从企业盈利的角度上讲,客人消费的总额越高,企业的利润就会越大。从这一点来说,她肯定是希望客人多点菜、多消费,但每天要倒掉近80公斤重的剩饭剩菜还是会觉得很可惜。
地点三:罗马广场自助餐火锅店
晚上七点半,成都市高升桥附近的罗马广场热闹非凡,往里走,一排写着“冷锅鱼自助餐”的招牌显得格外醒目,这里是青年朋友们的聚集区。
被起起伏伏招揽客人的吆喝声吸引,记者来到其中一家自助店。记者看到,有些桌上,菜盘被层层叠叠地堆放着。桌下,白色的纸屑扔得满地都是。一部分人用餐结束后,桌子上和火锅里都剩下了不少食物。
“你们知道‘光盘’行动吗?”记者拦住了一位正准备起身离开的顾客。这位年纪不大的顾客,望着还没吃完的锅底,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知道啊,下次一定注意!”
“吃自助餐,只要想着少浪费点就很不错了。”这家火锅店的张老板说,他们每天都要倒掉很多剩下的食物,“我们都是从苦日子过来的人,看到这么浪费很痛心。”
缘由:面子心态在作怪
高档的商务宴、朋友接待宴、自助宴和婚宴是目前浪费现象最为普遍的“四宴”,采访中,多位顾客都表示不同程度地碰到过浪费现象。
为何在餐桌上会存在铺张浪费的恶习?剩下的饭菜又有多少人会选择“打包”?
一品天下大街的一家酒楼负责人就坦言,由于“一品天下”的消费水准相对其他地方来说较高,在这里吃饭的客人多数都是冲着面子和排场来的,什么菜贵就点什么,先点上满满的一桌再说,甚至都不太关心菜的味道和口感。
“中国人讲究的就是在饭桌上谈感情,很多时候喜欢争场面,这是造成餐桌上铺张浪费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位领班这样说。
“打包?我看很少有男的会这样做。”看上去40多岁的吴先生连连摇头,“剩就剩呗,就那么一点了,剩菜打包又麻烦,带回去估计也没有谁愿意吃。”
另外一位陈先生则补充说道,“一般婚宴主家才有饭菜打包的习惯,但是婚宴一般都是十几桌,甚至几十桌,全部都打包带走放在冰箱也不现实。”
还有顾客认为,剩菜打包得视情况而定,如果是与家人就餐会考虑打包,如果是与不熟的人共同用餐,为了卫生起见,一般不会选择打包。
支招:如何遏制浪费
调查显示,“讲排场”、“好面子”、“打包麻烦”、“剩菜不卫生”等观念是造成铺张浪费的主要原因。那么,这些浪费现象该如何遏制呢?
自从中央的八项规定和省委的十项规定实施以来,在成都,目前各大餐饮企业,已经主动发起了劝导消费者崇尚节约、反对浪费、提倡文明消费的活动,并推出了“半份菜、点到即止、拒绝剩宴、文明劝导、打包族、光盘行动”等系列活动。
“我们也在努力改变”,交大路附近一家中餐厅的王女士说。“在接受客人点餐订餐时,我们通常都会在最后将客人点的菜单核对一遍,在点菜过多或者不合理的情况下,会好心提醒,现在浪费少了很多。”
“有的客人是第一次到我们餐厅,向我们咨询时,我们会根据平时的经验直接给出消费建议。有的订餐是朋友之间的宴请,我们也会询问顾客的订餐标准,建议他们进行配餐,这样也会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浪费。当然,我们也准备了打包袋和公筷,随时为顾客提供。”她说。
自助火锅店的老板则倾向于用罚款的方式,“我们店里有规定,剩菜如果超过了300克,我们会另外加收钱,以此给顾客们提个醒”。
不过,在成都美食文化产业协会会长彭小平看来,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消费者应更好地从自身做起,重视健康、科学的饮食,提高文明的消费意识。
记者手记:
小时候,我们每个人都会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长大后,是否人人都记得?
总理曾经说过:在中国,任何一件小事,乘以13亿,都是一件大事。可想而知,如果每个人都认为只浪费了一点点,扩大到13亿的中国人,浪费的粮食又是多么庞大的数量。
粮食是生存之本。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民以食为天”的格言。我们虽然不拒绝消费,但我们反对铺张浪费。
关键词:中部地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
一、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含义
关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历年来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因此其内涵已被诠释的相当丰富。总结起来,主要的观点有三个方面,即生产的可持续性、经济的可持续性以及生态可持续性。第一个方面主要是指农业的发展要保证农产品的稳定供给,以满足人类发展的基本物质需要;第二个方面主要是指在前一个的基础上,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其生活水平,使社会产品更加丰富,这需要调整产业结构、产业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努力;第三个方面是指人类不能改变规律,只能适应和合理利用规律的特性,一方面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开发、合理利用以及保护资源环境的能力。只有农业经济和环境和谐发展,才有可能不断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才能维持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
二、中部地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现状
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也是我国农业人口最为集中和"三农"问题较为突出的地区(中部地区农业人口多,人均耕地少)。2009年,中部地区农村人均耕地仅为0.141公顷,第一产业占全国的比重为27.3%;乡村人口占全国乡村人口的比重为28.84%,占中部地区总人口的比重高达57. 68 %;中部六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793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153元);中部地区农村恩格尔系数为42. 50,高于东北地区和东部地区。国家统计局2011年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中部地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为13.0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1%)、东部地区(6.30%)和东北地区(10.63 %),略低于西部地区(13.15% ) ;粮食、棉花和油料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30.6% ,27.89%和43.36 %,除了棉花占全国的比重低于西部地区(44.33%)外,其他两项均高于东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509.62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919.O1元)和东北地区(6434.5元)。
近年来,中部农业己经出现了不可持续的发展态势,农业耕地表土流失,土壤肥力降低,土地生产力下降,下游河道、水库淤积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耕地生态赤字严重((1.8543 hm2/人)。比如,农业大省河南人均耕地而积目前只有1.22亩,是全国人均水平的80%,是世界人均水平的35%。河南省耕地而积每年以20多万亩的速度在减少。
三、中部地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轻生态效益,资源浪费严重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更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更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期利益,所以在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大多数地区仍旧强调追求高产出、高经济效益,对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认识还有很大的不足,对于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也没有足够的重视。一是农业资源承受的压力增长。中部地区人口占全国的比例高于土地和耕地所占的全国比例,更加突显了该区域的资源紧缺。中部地区耕地质量也有逐步恶化的趋势,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耕地污染严重、耕地有机质量普遍偏低等。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进一步延伸,城市化进程加剧,中部地区的农业资源将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二是农业资源利用过度、浪费且效率低下。近些年来,中国中部地区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建设用地逐渐增加,大量城市郊区和村镇附近的良田菜地被占用,导致耕地数量减少。(1)水资源出现紧缺。中国中部地区的水资源尽管在全国相对比较充裕,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水资源需求量将越来越大,水资源将仍显匾乏。例如,山西是中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81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6,比国际公认的人均500立方米的绝对缺水线还低119立方米,山西省人均年供水量170立方米,是全国平均值的41%,在中国各省区中排名倒数第一。(2)农业资源利用率低。中国的农产品长期低质、低档次大量生产,导致资源闲置和浪费。从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来看,化肥仅为30%,灌溉水不到40%,农业副产物还不足2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而中部地区也同样面临这个问题。
(二)农业结构单一,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和相关制度滞后
中部地区农业结构单一,以传统农业为主,产业化水平不高,成本大,效益相对较低,赋税等财政负担重,而且中部农村还而临农业基础设施和基础教育、医疗保险等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滞后的现实问题。另外,据国家统计年鉴显示,中部地区近年来农业稻谷播种而积和粮食产量均有明显的下降趋势。虽然政府和农民都在探索新的农业模式,但是相关制度不够健全。首先,土地管理制度不明确,一些农田在流转过程中非粮化、非农化,造成耕地面积的减少。其次,监督和保护制度不健全,在农业生产中,许多农户注重短期效益,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如燃烧秸秆、乱砍滥伐、任意排污等。
(三)资金投入不足,技术水平支持滞后
目前农业普遍技术水平较低,设施落后,而引进先进设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目前,资金投入主要是群众白筹和政府帮扶,但相对于农业的缺口来说仍然差距较大。现有的资金投入主要集中在可见性利益的投资上,比如先进的农业配套设施如耕种、收割等方面,对于先进的节水灌溉设施和污水处理设备等隐蔽利益方面的投入则较少,这主要还在于观念落后的原因。
而在一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如生态农业的项目中,配套技术很少。如在无公害蔬菜水果方面,我国农业只是强调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而没有从技术上根本提高产品的质量;在植保技术方面,我国刚刚达到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有机农产品生产、节水灌溉等方面的技术也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四)农产品物流水平落后
一方面,农业物流组织水平低、资源配置不合理。农业生产仍以农户为主,生产规模小,分工不细,对物流需求不足而且分散,这制约了物流的供给水平。农业物流的货场、仓库、运输车队、铁路专用线和码头等自成体系,独立运作,相互之问横向联系不多,物流设施设备难以得到充分有效利用,结果造成一方面物流企业数量上供过于求,另一方面,在质量上又满足不了市场需求,物流技术落后。与工业品相比,农产品具有生物属性,容易腐烂变质。"新鲜"是鲜销农产品的生命和价值所在,因此,对运输效率和流通保鲜条件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四、中部地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有利保障,是实现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农业是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退化的有效途径。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立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生态农业建设是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生态农业适应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调整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并结合地区优势和产业特点,确定农业发展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措施。同时,通过生物链加环和产业链延长,形成了以种植业-养殖业一一加工业的良性转化增值的"农户+公司"的模式和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为主的龙头企业,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业为龙头,产加销贸一体化的格局。可见生态农业不仅保护生态环境,而且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持续高效发展,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以技术创新推动中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
由于中部地区传统农业所占比重较大,因此应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把推动农业技术创新、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培育特色优势农业结合起来,努力构建多元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一是政府要继续加大科技支农和惠农力度,用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条件改造传统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传统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以农业技术创新促进农业资源的节约。二是农村经营主体要改变农业经营方式,积极发展集约型农业,把推进中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放在促进农业的规模经营和科技进步上,在适度规模经营基础上推进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促进耕地向农村的种田能手转移,稳步推进农业规模经营,通过农业集约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积极培育、发展和壮大中部地区农产品物流主体
农产品物流主体包括农产品物流企业、中介组织、批发商和商等。目前,我国中部地区农产品物流主体规模小,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较差。因此,培育和壮大农产品物流主体,发展多元化的农产品流通渠道是改善中部地区农产品物流的一个关键。具体措施有:第一,大力培育物流企业。要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多元化的办法,打破所有制、地域、行业界限,培育更多的农产品物流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鼓励龙头企业问和龙头企业与运输企业、商业企业问联合,积极引进发达地区和国外物流企业。大力推动涉农大中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第二,培植农民经纪人和农村运销户,促进农民、农业企业与其原材料的供应商、农产品的加工商和销售商形成联盟。第三,遏制国有粮食公司和供销合作社这两种物流组织市场占有率下降的局面,积极推进供销社改革,充分认识和发挥这两种物流组织作为原有农产品产销主渠道的优势。第四,积极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在中部地区培育出约5万家农家店为基础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逐步缩小城乡消费差距。
(四)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支持
加快农业发展最急需的是资金,所以,应通过多种途径加大对中部农业的资金支持。首先,进一步提高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的标准。扩大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的标准和规模,将对中间环节的补贴转向直接生产者,将农业补贴的重点从农产品流通领域转向农业生产领域,这不仅可以减少补贴资金的流失,而且能使补贴更直接、更具体,更能达到补贴政策的目标要求;其次,建立中部地区的粮食风险资金,实行粮食销区对口扶持产区政策;第三,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起一个真正为"三农"服务的农村金融体系。引人竞争机制,扩展金融服务范围,进行金融创新,为农民提供更多的金融工具和金融选择,简化手续,为农民提供信贷服务;第四,建立农业保险服务体系。国家应鼓励现有商业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或建立政策性保险机构,同时积极吸引国外保险公司在我国粮食主产区设立农业保险机构。另外,在严格规范的前提下,允许中部地区发行相关基金、发行重大开发项目债券等。
五、结束语
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传统农区和商品粮基地,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实现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任。中部地区农业发展特别是粮食生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但目前农业生产中面临的自然资源支撑能力、农业产量产出能力下降等诸多现实问题,尚未提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来定位和推进中部地区的现代农业发展。针对中部地区农业生产特点与问题,农业发展须强化国家主要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中心的地位,加快农业优势产业带与基地建设,提升现代高效农业水平,提高农业产业对中部地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力和贡献度。
参考文献:
[1]刘彦随,彭留英:我国中部地区农业发展定位与战略[J].经济地理.2008-07(4):646-649
[2]袁久和:我国中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态评价与发展对策[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3(1):14-21
[3]关明文: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J].农业经济.2013(2):70-71
[4]李莉:中部农业崛起的现实基础与路径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0(10):34-35
[5]赵峻樱,赵柄灵:农产品品牌营销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艺术文化交流.2013(2):221-222
[7]吴峰:中部地区现代农产品物流发展初探[J].理论视点.2007(5):19-21
关键词:量化宽松;物价上涨;生活消费;应对策略;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F1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6-0218-02
一、量化宽松背景下大学生基本生活消费的现状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主要发达国家搞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即间接印钞票,导致了国际、国内粮食价格和能源价格的上涨,并造成流通中的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弱势群体和大学生生活的消费。2011年10月吴琼课题组对在校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情况实施了“物价上涨对大学生生活影响”的问卷调查。从收回的有效问卷和同学反映看,食堂饭菜价格全面上涨和超市的食品、日用品价格也在不断攀升。这对于无收入来源大学生的生活消费影响较大。大学生生活消费的资金主要来源调查显示,来源于家长工资占93%、勤工助学占2.5%、贷款占4.5%。个体每月生活费支出在800元以上的占6.6%、在600元~800元的占38.4%、在400元~600元的占49.6%、在300元的占 5.4%。价格上涨前大学生月生活费用多集中在300元~500元之间。物价上涨后,生活费用在600元~800元、800元以上的学生比例都有所增加,月生活费用普遍上涨了200元左右。唯独生活费用在300元以下的同学比例有所下降。由于学校食堂饭菜价格上涨导致大学生生活费用增加。调查中我们对学校食堂饭菜价格的变动也进行了统计,学生日常最常吃的馒头、米饭、面条、蔬菜、肉、豆腐等六种饭菜的价格都有大幅度的上调,最低的上涨幅度也在30%,这就说明日常伙食费用的增加成为大学生生活费用增加的主要因素。
二、正确看待物价上涨对大学生生活消费影响、特点及原因
物价上涨对大学生的生活消费造成一定的影响,主要增加了大学生生活负担,尤其是加大低收入家庭大学生的生活压力。55%同学对物价上涨有一定的抱怨和无奈,认为生活消费上涨幅度过大,造成家庭负担加重。生活费用的增加过多,使部分家庭困难的同学不得不减少生活开支,以致有些同学放弃价格较贵的荤菜,只能是吃便宜的菜饭,长期以往会导致营养失衡、身体不佳,影响学习和健康。45%的学生基本能接受,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由于自然、国际等原因造成的一些难以预见的困难,物价上涨是可以理解的,国家给予一定的控制和补贴、对他们的生活并未造成很大的影响。物价上涨有着多样性的原因,尤其是在量化宽松背景下的全球商品价格都在上涨这一显著的特点,我们要端正态度、正确认识。
1.商品成本价格上升。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主要粮食和农产品的价格一直处于低位,稻谷、小麦、玉米、大豆、油菜籽、生猪等主要农产品的价格多数和十年前的价格持平,只有个别商品价格略高。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种植养殖和农村劳动力价格的上涨而使成本价格大幅上升,中国农产品价格上涨带有明显的合理性质;铁矿石、煤炭、石油、水泥、钢铁等重要原材料的价格大幅上涨;近几年民工用工紧张和新劳动法的推行使中国劳动力价值急速增加即工人工资不断上涨,这无疑推动商品成本价格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中国的通胀和物价上涨。
2.商品供求结构失衡。市场对玉米、大豆等农产品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导致国际市场粮价大幅度上涨,进而拉动国内粮食价格、饲料价格的不断攀升。近年来,生猪收购价格偏低、饲料价格上涨,养猪成本提高使猪肉供给减少,迫使价格提高;财富和收入的增加,人们对肉食类的需求量大幅增加,造成供给小于需求的不平衡,使中国肉价大幅上涨;同时猪肉、粮食价格上涨还影响到以粮食为原料的食用油、肉、禽、蛋、奶等主要副食品价格的上涨。使肉类、粮食的供应更趋于紧张。这是猪肉价格变化、饲料成本增加的共同作用,和国际上相关物价上涨的波及影响的共同结果。
3.美国等发达的国家大量印钞票。温总理说:“这次物价上涨不是中国一个国家的事情,在国际上带有普遍性。”为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各国相继推出宽松的货币政策,特别是主要发达国家“出台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使过量资金在刺激经济复苏的同时,造成全球流动性过剩,进一步加大了全球特别是新兴国家尤其是中国通胀压力。美国2011年6月完成两次量化宽松,一些发达国家积极跟进、中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也是被迫的跟进。连续两年货币信贷超额投放,这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物价上涨,一些游资趁机参与囤积居奇、投机炒作,必然造成通货膨胀。
4.天灾人祸等意外因素的发生。中国由于粮食猪肉等商品价格的持续上涨,加上南方出现“猪高热病”、蓝耳病等疫情的影响,部分养殖户直接降低饲料原料质量控制、营养水平、忽视免疫、消毒等方法导致了猪群抗病力下降死亡率增高,也加剧猪肉供应紧张。同时部分省区又先后遭受了干旱、洪涝、风雹、低温霜冻、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等灾情,以致影响中国粮食、肉类等物价呈现出较大幅度的上涨。
三、高校应对物价上涨冲击的对策
教育部去年要求各高校进一步加大对学生食堂的政策支持和经费补贴力度,解决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要求各高校食堂应减少浪费、降低成本,并给予高校一些补助资金和支助政策,限制饮食大范围的涨价。尽量减少物价上涨带给大学生的生活负担。
1.高校领导要高度重视物价上涨,尽量减低对大学生生活消费的影响。首先,要严格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加强对校内食堂、超市等商业行为的严格监管,监管食堂保证饭菜质量的前提下合理控制食堂饭菜价格的涨幅,维护市场秩序。其次,要从点滴小事上体贴关心大学生成长。建议在饭厅放两个微波炉供大学生热饭使用,让大学生在冬季能吃到可口的热饭菜。最后,指导食堂农产品流通工作,畅通“绿色通道”即从田头直接购买新鲜又便宜的菜,降低菜价成本、稳定物价,增强调控能力。
2.高校领导要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有针对性的做好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首先,引导学生,不参与一些不负责任的炒作,防止不安定的因素,维护学校的稳定团结。其次,要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消费理念,适度消费。根据个体生活、学习和文化多方面的实际情况把握消费“度”,即不脱离家庭收入状况和父母的经济承受力的消费。学生时代应以智力投资和学习消费为主,生活消费为基本保障,文化娱乐以及其他的消费作为生活的补充,不应该本末倒置。最后,要引导大学生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树立勤俭节约的精神,防止浪费,避免攀比消费、高消费等不良行为;以降低生活成本。
3.高校领导要不断“完善奖励补贴制度”。首先,对弱势群体和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多给予关心和支持。保障低收入家庭大学生的正常生活学习,保证他们的身心健康。通过增加勤工助学岗位,给低收入家庭大学生生活补贴、给贫困大学生减免学费、杂费。提高优秀大学生奖学金的覆盖面和金额等方式来应对物价上涨。其次,建立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即建立健全学校小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这是当前保障低收入家庭大学生生活消费的一个立竿见影的措施。减轻大学生的生活负担,并激励大学生上进心,为学生的顺利的完成学业提供有力的保证。
四、大学生应对物价上涨冲击的对策
1.大学生要独立、冷静、机智地对待物价上涨不随波逐流。曾经有学生在互联网上关于“全国大学生联合起来抵制食堂的菜价,在学校餐厅罢餐”的呼吁。虽然响应的大学生人数不多,但能体现在物价上涨背景下,个别大学生不理智、不考虑后果的做法。作为当代的大学生要以科学的态度冷静、理性、正确对待物价上涨。要正确认识当前的物价上涨的多种因素,从自身内部思考应对物价上涨的措施。如制定个体生活消费计划,包含一个近期、中期、长期的消费计划,这些计划都必须符合自己的经济能力和实际需要。尽量降低物价上涨对大学生生活消费的影响。
2.大学生要学习科学理财、合理规划生活消费。首先,要理性消费。平时不急于用的东西不随便买,控制个体消费欲望。以联络感情为目的,和朋友经常性的上饭馆消费,应当有所节制,做到合理规划理性消费。其次,学会科学理财。科学理财需要理性的思考和独立的行为,这是现代大学生消费观念不可忽略的问题。科学理财要细化生活消费的内容,学会制定个人预算,做到“消费有数,消费有目”。最后,要有储蓄意识。储蓄意识是为应对突发事件发生,而需要的应急消费。这是生活中必须要有的观念。既要想到当前利益,又要想到长远利益。大学生的科学理财反映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运用的实践能力发挥。
3.积极提倡网购、团购、批发购买等形式这是应对物价上涨的一种新消费方式。大学生生活消费支出增长的压力是改变生活方式的动力。网购因成本较低,价格便宜受到学生欢迎。在大学生集中地——学校,也可以集体批发购买一些日用品、食品等回到学校在同学中具体分配。班级生活委员可具体负责办好此事,这在批发购买具体工作中可能很麻烦,但减少了零售和批发之间的差价,节省一部分钱,为同学服务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这也是大学生应对物价上涨及通胀的一种手段。
总之,应对物价上涨关系到经济发展的大局、社会和大学生稳定。决定大学生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高低。对当前物价形势,既不悲观,也不盲目乐观,既充分认识调控物价的复杂性,也看到稳定物价的有利条件。在发挥各高校大学生智慧基础上,把各项措施落到实处,确保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
参考文献:
(湖北省襄阳市土壤肥料工作站,湖北 襄阳441021)
摘要:从技术推广、网络覆盖、节本增效等多方面系统总结了襄阳市实施测土配方施肥9年来所取得的成效,从配方肥推广、科技亮点、队伍建设等方面分析了测土配方施肥面临的问题,从创新、技术结合等方面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测土配方施肥;成效;现状;展望;襄阳市
中图分类号:S1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5)03-0593-03
肥料是农业生产中资金投入最大的生产资料,发展中国家粮食增产的55%来自化肥[1,2],肥料的科学施用,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粮食增产做出了巨大贡献[3]。但近年来,我国依然存在氮肥用量大,施肥结构不合理,肥料利用率不高的现象,在没有显著提高作物单产的同时还造成了环境污染[4,5],肥料的比较效益逐年下降。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能有效解决施肥结构不合理及肥料利用率不高的问题,通过加大配方肥、复合肥、复混肥的应用,解决作物施肥“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湖北省襄阳市是农业大市,2012年耕地面积为45.93万hm2,占全国的0.34%,但粮食产量却相当于全国粮食产量的1%,全省的20%。2012年,全市上下抗击旱涝灾害,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加强病虫害防治,取得了抗灾生产的决定性胜利,粮食生产呈现面积增、总产增、单产增的“三增”格局。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0.14亿kg,再创历史新高,成功实现粮食生产的“九连增”,比2011年增产2.64亿kg,增幅为5.55%,比实施测土配方施肥之前的2004年增产19.03亿kg,增幅为61.15%,成为全省第1个和全国第27个超过50亿kg的粮食大市。2012年农民人均收入为8 684元,比2011年增加1 135元,增幅为15.04%,比2004年增加5 624元,增幅为183.79%,农民收入增幅连续四年“超居民”,城乡收入差距逐渐拉近(表1)。
襄阳市取得粮食生产“九连增”,成功创建粮食产量超过50亿kg的粮食大市,测土配方施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2005年国家启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以来,全市先后有11个县、市、区、农场被纳入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实施单位。9年来,在省土肥站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农委的高度重视下,通过建立“市县两级领导小组+技术专家组、乡镇技术骨干+村组示范户”工作体系,完善“测土、配方、生产、供肥、施用”一体化技术服务体系,构建“县有示范区、乡有示范片、村有示范田”示范应用网络,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9年来全市土肥工作不仅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做出了巨大贡献,土肥系统的面貌亦焕然一新。过去9年,全市土肥工作者为改变落后的施肥习惯,实现科学施肥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汗水,全市累计采集土样68 435个,完成化验367 180项次,完成各种田间试验665个,发放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150多万份,累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370.87万hm2。
19年推广成效丰硕
9年的推广,9年的努力,测土配方施肥为襄阳农业、土肥事业带来了焕然一新的变化,突出表现在6个方面。
1.1网络恢复,队伍壮大
2005年之前,襄阳市7个县市中只有两个县市的土肥站能正常开展工作,现在全部运转正常,人财物管理有序,工作有声有色,土肥系统线断网破的局面根本扭转,全市从业人员由57人增加到115人。
1.2手段强化,条件改善
每个县市都有了化验室,全市化验室面积达到3 000多m2,仪器设备全面更新升级,各化验室都有两名以上持证上岗的化验员,服务手段强化了。同时,办公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为土肥站干事、留人营造了环境。
1.3观念转变,水平提高
9年来,通过反复、立体式的宣传、培训,农民根深蒂固的传统施肥观念有了大的转变。南漳九集农民多次收到测土施肥通知单后说看不懂,但知道要用复合肥,不用碳铵磷肥。枣阳农民说:“用配方肥一抓一把麦,用碳铵磷肥一抓一把草。”简单的一句话,反映出的是观念的深刻变化。据调查,2012年粮、棉、油等主要农作物碳铵肥、磷肥、复合肥与配方肥施用量平均分别为444.0、123.0和453.0 kg/hm2,与2004年相比,碳铵肥减少394.5 kg/hm2,磷肥减少307.5 kg/hm2,复合肥和配方肥增加了381.0 kg/hm2(表2)。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几年来,襄阳市科学施肥水平明显提高,碳铵肥用量减少47.05%,磷肥用量减少71.43%,复合肥、配方肥用量增加529.17%,肥料利用率提高了42.86%(表2)。
1.4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项目实施9年以来,我市粮食连年增产,2012年实现粮食总产量超过50亿kg,成为全省第1个和全国第27个50亿kg粮食大市,农民人均收入达到8 684元。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提高科学施肥水平发挥了主要作用。夏粮生产是襄阳的特色,以小麦为例,2002-2004年小麦平均产量为4 575.0 kg/hm2,2011-2013年小麦平均产量为5 617.5 kg/hm2,近3年的单产比实施项目的前3年单产增加1 042.5 kg/hm2,增产22.79%。2002年以来,我市小麦栽培品种一直是郑麦9023,栽培、植保也没变化,发生较大变化的是肥料,因此粮食产量的提高是科学施肥的结果(表3)。
1.5污染减少,品质提高
肥料利用率的大幅提高,减少了资源浪费,减轻了化肥对环境的污染。肥料品种和施肥结构的优化,也提高了农产品品质。
1.6评价完成,系统建立
市、县两级土肥站全部完成了耕地地力评价工作,基本掌握了全市耕地土壤肥力状况、耕地质量状况,建成了完整的耕地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和耕地地力等级评价体系。
2测土配方施肥工作面临的问题
过去9年,国家累计向襄阳市投入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资金3 000多万元,土肥系统为农民节本增效15亿元以上。然而,目前的施肥现状只是阶段性的工作成果,离全面用上配方肥的终极目标还有一道很难逾越的障碍:
1)肥料品种尚待优化,要再用几年的时间,逐渐放弃碳铵肥、磷肥的使用。
2)配方肥应用任重道远,农业分散经营与农民素质差增加了配方肥推广难度。
3)测土配方施肥停留在氮磷钾上,中微量元素很少涉及。
4)专业人才缺乏,全市土肥系统115人中,植物营养与施肥专业的仅11人。
5)化验室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检测能力和检测项目需要培训升级。
6)土肥专业需要新的科技亮点。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同样也是一个行业发展的不竭动力。目前农业生产主要还是念“三字经”:氮、磷、钾,粮、棉、油。念好“三字经”是必要的,但也要与时俱进,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新战略,应在土壤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土壤信息技术、肥料增效剂、缓控施肥等方面寻找工作切入点,增添土肥工作内容和活力,这样更有利于将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做得更好、更精彩。
3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展望
测土配方施肥是施肥新技术的核心和关键,针对性很强,要求很高,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一项民心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特别是在当前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和实施优质农产品生产的过程中,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生产,对测土配方施肥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施肥的功能和目标发生了新的变化:要保证人、畜、环境的安全;要改善农产品的品质;要增加农产品的数量;要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要增强农作物的抗逆性;要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在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作中,应适应新的形势,采取超前一步的对策和措施。
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的落脚点是配方肥下地,在财政支持和省站领导下,襄阳市有信心快速实现配方肥下地新突破。
3.1创新提供加速度
终端机的应用是一个创新。襄阳市2013年设置了8个网点(表4),争取摸索一套管理、服务、经营的可行办法,使其成为土肥站服务的平台、农民施肥的老师、经营户赚钱的门道,让终端机应用在襄阳健康发展,争取2014年达到30个网点。
3.2结合提供加速度
除了传统的推广办法,与高产创建、阳光工程培训、种粮大户密切结合,让更多的配方肥下地。
3.3政策法规提供加速度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耕地和肥料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矛盾。中国要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7%的耕地又用了世界30%的肥料,本身也说明了当前土肥工作的重要性。政府和社会对土肥工作的关注,将推动耕地质量管理和肥料管理的立法;土地流转加速使耕地利用集中程度提高。这些将为科学施肥工作和行业发展提供正能量,加速肥料推广工作。
3.4九年的积累提供加速度
我们将继续强化宣传,进一步组织好农企对接,开展标准化验室创建工作,推进配方肥下地。
3.5财政支持提供加速度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是襄阳市土肥系统的中心工作,终端机的应用是配方肥下地的好途径。今后,襄阳市将创新机制,探索更为灵活的配方肥供应模式和测土配方施肥工作长效机制,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扶持,将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提升为长期性、群众性、全面性的工作,让测土配方施肥为襄阳市巩固50亿kg粮食大市建设成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巨晓棠,张福锁.关于氮肥利用率的思考[J].生态环境,2003,12(2):192-197.
[2] 张福锁.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要览[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6.
[3] 孟远夺,杨帆,姜义,等.我国化肥市场供需情况调查与分析[J].磷肥与复肥,2014,29(3):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