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民族学研究方向范文

民族学研究方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民族学研究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民族学研究方向

第1篇:民族学研究方向范文

>> 基于CSSCI(2000~2011)的我国民族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CSSCI(2000~2011)的我国体育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CSSCI(2000~2011)的我国统计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CSSCI(2000~2011)的我国外国文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CSSCI(2000~2011)的我国语言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CSSCI(2000~2011)的中国文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CSSCI(2000―2011)的我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CSSCI(2000~2011)的我国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CSSCI(2000~2014)的我国档案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CSSCI的2000~2010年旅游学科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2000-2009年基于CSSCI关键词的科技查新文献分析 基于CNKI(2010―2015)的我国文献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CSSCI的1981―2014年我国学科建设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基于CSSCI的国内公共安全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2003-2009年我国开放存取研究知识图谱:基于CSSCI来源期刊 中美汇率利率互动效应研究:2000—2011 基于CSSCI数据库的国内媒体融合研究 2000~2011年我国通货膨胀形成原因的实证研究 2000—2011年我国电子文件管理元数据研究综述 2000年~2011年我国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研究综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5]苏新宁. 构建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评价体系[J]. 东岳论丛, 2008, 29 (1): 35-42.

[6]鞠秀芳. 民族学期刊学术影响分析——基于CSSCI(2004~2006年)[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9):66-77.

[7]李平.我国民族学图书学术影响力报告——基于CSSCI(2000~2007年)数据[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7):71-80.

[8]万接喜. 民族学期刊引用网络分析[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版),2011,(8):230-234.

[9]严明. 我国民族学研究状况分析——基于CSSCI(2000~2008年)数据[J]. 民族学刊, 2010,(1):19-23.

第2篇:民族学研究方向范文

>> 金星社区 唱响民族团结之歌 关于解析民族团结教育难题的思考 关于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认识与思考 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思考与启示 地方高校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以社会实践为载体加强民族院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地区民族团结的新思考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 从“民族团结教育”到“民族团结进步” 民族团结教育课程设计之思考 关于新时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理论思考 关于打造武定省级民族团结示范县的思考 关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新疆社会稳定的思考 关于做好伊宁市民族团结工作的一点思考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培养和民族团结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彝族传统文化与当代民族院校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 云南民族学院民族团结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民族团结的“使者” 在乡土教材建设中凸显民族团结教育的思考 企业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③金星社区民族团结示范社区创建情况[DB/OL].2016-07.

【参考文献】

[1]金星社区民族团结示范社区创建情况[DB/OL].2016-07.

[2]金星社区“五级治理”汇报材料[DB/OL].2016-07.

第3篇:民族学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卫生职业院校 民族职教生 国家认同感

[作者简介]李荣良(1967- ),男,江苏盐城人,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医学人文教育;蔡红星(1962- ),男,江苏盐城人,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医学职业教育;王树树(1965- ),男,江苏盐城人,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处处长,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医学职业教育。(江苏 盐城 22400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科基金项目“卫生高职院校对联合办学民族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研究”(项目编号:2011SJB880056)和2011年盐城市哲学社科基金项目“卫生高职院校民族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索”(项目编号:11-D-1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3-0185-02

一、研究设想和研究过程

1.国家认同感的定义和维度界定。国家认同感的定义。认同是某一对象对另一对象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归属感,是潜意识地向另一个体模仿的过程;国家认同感是指个人从内心归属某一国家的文化与政治身份,具体表现在国家的制度、物质和文化上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特征。维度界定。认知是指个人对国家一般知识的了解程度;情感是指个人对国家政策、制度和具体物质的热爱程度;行为是通过个人的具体行为体现国家认同程度。

2.研究过程。研究对象。研究以在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异地培养的新疆籍164名学生(临床医学专业78名,护理专业86名)与新疆伊宁卫生学校同年级与同专业的175名在校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1714份,回收有效问卷1694份。

研究的流程。研究采用自编的在校生国家认同感调查卷。第一部分是个人信息,包括年级、性别、民族、专业。第二部分是国家认同表,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下面又分别设置了制度、物质和文化三个因子。每个因子下设置两道题,总分100分,匿名答卷。首先,对2009年秋学期准备来我院异地就读的新疆籍学生与新疆伊宁卫校职教生共339名、我院同年级与同专业的334名在校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性别、民族角度对比研究其国家认同意识的差异。 其次,将新疆籍学生根据不同的专业分成四组,即来我院异地培养与在新疆原地培养按临床与护理专业划分成四组。对在我院培养的新疆籍学生采用国家认同强化培养方案,分别于第一、二、三学年末对在我院学习的新疆籍学生与伊宁卫校同年级相同专业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与研究,对比分析其在不同影响条件下国家认同教育效果的差异。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数据以±S 表示。按籍贯等分组进行方差齐性分析和t检验。对三个维度的影响因素与国家认同水平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并以方差分析进行显著性检验。两组均数间的比较用Wilcoxon秩和检验,变量间的相关关系用Spearman相关分析,以p

二、两校民族职教生国家认同感差异性分析

1.新疆与江苏籍学生国家认同感的比较(入学前)。无论江苏籍还是新疆籍职教新生,女生与男生相比,他们的国家认同感基本相似, 但江苏籍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分别为86.35±0.63、83.39±0.78、82.60±0.65)的国家认同感明显高于新疆籍(认知、情感、行为分别为83.76±0.55、81.49±0.62、79.56±0.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的p 值依次为0.008、0.036、0.005)。

2.新疆籍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国家认同感的比较。在我院异地培养的新疆籍学生与入学前(临床组:认知、情感、行为分别为83.45±0.82、81.63±0.61、79.05±0.60;护理组:83.64±0.67、81.74±0.58、79.94±0.67)相比,在第二学年末临床组(临床组:认知、情感、行为分别为85.59±0.43、85.98±0.61、80.75±0.68;护理组:86.25±0.67、86.45±0.92、83.81±0.62)认知、情感两个维度(p值依次为0.038、0.047)与护理组(p值依次为0.031、0.008)国家认同感水平有明显差异。行为方面,临床组(p值为0.087)没有统计差异,但护理组(p值为0.031)明显提高;在第三学年末(毕业前),无论临床组(认知、情感、行为分别为89.83±0.47、91.83±0.53、87.87±0.44)还是护理组(认知、情感、行为分别为90.93±0.51、92.98±0.56、88.58±0.34)与入学前(临床组:p 值依次为0.007、0.004、0.009;护理组:p 值依次为0.005、0.004、0.008)相比,国家认同感明显上升,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一、二学年末与毕业前,新疆本地培养的职教生国家认同水平与入学前相比,虽然有提高趋势,但没有统计学差异。毕业前,在我院异地培养的新疆籍学生三个纬度的国家认同水平明显优于同期在新疆地方培养的职教生(临床组:认知、情感、行为分别为84.57±0.44、82.73±0.62、80.53±0.78;护理组:84.37±0.73、81.98±0.56、80.75±0.74),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的p 值依次为0.006、0.003、0.007)。

3.国家认同感影响因素分析。将分值变化在2分以上为1,2分以下记为0,经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认知、情感和行为强化均构成国家认同感显著的影响因素。将上述经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认知、情感和行为强化同样构成国家认同感的独立影响因素,见下表。

三、讨论与结论

1.导致职教生国家认同感显著差异的原因之一是民族成分。我们对339名新疆籍与334名江苏籍新生在入学前进行了问卷调查与汇总统计分析,结果均发现男、女生国家认同感的三个维度非常接近,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这说明无论是新疆还是内地,绝大部分男、女生都非常爱国,性别差异不会导致国家认同感的巨大迥异。但研究结果证实,江苏籍学生与同龄、同专业的新疆籍学生相比,其国家认同感明显偏高,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特别是在认知与行为两个维度,差异极其显著。新疆籍学生受语言、地域、民俗文化、教育水平等现实因素的影响,其对国家的认知水平相对于江苏籍学生还存在不足。江苏籍学生更愿意用行为去表现自己对祖国的认同感,而新疆籍学生在行为上表现得较为平常,甚至有些学生还存在民族自私与狭隘,有国家认同不作为倾向。

2.国家认同三个纬度强化教育效果明显。对来我院异地培养的新疆籍学生进行国家认同三个纬度强化教育,无论是临床组还是护理组其国家认同感明显上升。数据表明,在我院异地培养的新疆籍学生国家认同水平逐年提高。毕业前相比入学时,其国家认同感存在巨大差距。而在新疆本地培养的职教生由于没有采取针对性的强化措施,其国家认同水平虽然也有所上升,但与入学时比较,其差距不明显。根据数据我们发现,入学时所有新疆籍学生的国家认同水平几乎一致,但毕业时,在我院异地培养的新疆籍学生,无论是临床组还是护理组其国家认同感明显高于在新疆本地培养的职教生。可见,通过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的强化教育可以有效培养民族卫生职教生的国家认同水平,增强国家自豪感,树立其为国家富强奋斗的决心。

3.三种强化因素与国家认同感的提升都有必然联系,情感强化是关键。我们对认知、情感、行为三方面强化因素与国家认同水平进行关联分析,并比较三种影响因素对国家认同感作用的大小。通过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发现,认知、情感、行为三种强化因素对少数民族职教生国家认同水平有独立影响,其中情感强化作用最大,是促进国家认同感提升的关键要素,发挥着纽带作用。情感强化与其他两个因素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国家认同感的形成与发展。

四、对进一步增强少数民族职教生国家认同感的建议

1.利用东部职业院校隐性教育资源,培育职教生的国家认同意识。国家认同教育要发挥好隐性教育资源的感化作用。需要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自身特点,设计一套系统的切实可行的方案,充分利用东部职业院校隐性教育资源,潜移默化地影响少数民族职教生国家认同感的建构。第一,不断更新和完善爱国教育材料,使其鲜活化,富有民族特色与时代感。教育内容要丰富、具体、深入浅出;教育形式要形象、生动、多姿多彩,寓教育于课堂内外的学习、文化活动、日常生活之中。第二,尊重他们的原有生活习惯,关心少数民族学生的日常生活,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提供各种学习与生活便利,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第三,恰当运用各种礼仪庆典活动,强化少数民族职教生国家认同情感体验。大型活动和精彩的传媒都能强化国家在学生心中的印象。通过升国旗、奏国歌、参加民主选举、参观各种历史展览与名胜古迹、回顾民族往来的悠久历史等活动,让来自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在现实与历史记忆的基础上,建构国家意识。第四,充分认识情感在三个维度强化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注重职教生爱国情感的培育。根据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朴素、注重情感的思想特征,因时地宜灵活运用教育疏导、激励吸引、解决需要、谈心对话等方法,自然地同国家认同教育有机交融。

2.利用医学的人文特征,将国家认同教育与医学技术教育有机结合。少数民族职教生要跨越国界,抛弃狭隘的民族本位思想,把自己的大爱奉献给全人类。医学以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的人为服务对象,担负着维护人类健康的崇高使命。医学的本质是人性,人首先是自己国家与家乡的人民。医学的职业特性决定了医学生本人必须是思想高尚的人,否则尊重生命、救死扶伤都会因自身修养不足而流于形式。卫生职教生通过卫生专业技术的学习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被医学人文精神所熏陶与感染,不断提高医学人文素养。

虽然新疆地区卫生职教院学生的国家认同水平明显落后于沿海地区,但通过三个维度的强化教育,在我院异地培养的新疆籍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提升速度显著快于在边疆培养的职教生,其中情感强化发挥了关键作用。因此,必须结合卫生职业教育的人文特点,注重职教生爱国情感的培育,多种措施并举,特别要发挥好隐性教育资源的感化作用,潜移默化地做好国家认同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第4篇:民族学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少数民族预科生 文化适应

引言

少数民族大学预科班,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西部培养输送人才的重要举措。少数民族预科生大多来自经济文化不发达地区,教育普遍比较落后。不仅如此,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使得少数民族预科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文化适应问题。

所谓文化适应,国内外学者都有系统深入的研究,国内学者认为,文化适应是指从一种文化转移到另一种与其当初生活的文化不同的异质文化中后,个体基于对两种文化的认知和感情依附作出的一种有意识、有倾向的行为调整[1]。从定义可知,文化适应是两种文化在接触过程中发生的文化变化过程。从理论上来讲文化的变化是双向的,即接触者双方的文化都要发生变化,但就实际情况而言,文化的变化主要发生在弱势文化群体的一方。

1、少数民族预科生文化适应的表现类型

1.1 少数民族学生对就读院校当地的气候、饮食不能很快适应。以笔者工作地点南昌为例,很多学生无法适应南昌的湿热与酷寒,无暖气,南昌饮食的辛辣等等。

1.2 少数民族学生对就读院校的各项管理制度不适应。比较突出的是作息制度、学生宿舍管理制度,因此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表现出焦虑、压力和不安的情绪。

1.3 少数民族学生对文化氛围的不适应。觉得缺乏适合各自民族文化、生活方式的文化体验机会和平台,看不到民族的气息。

1.4 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不适应。 在学习英语、计算机、数学等学科上往往比汉族学生面临更多的困难,自学能力、自控能力较弱,而对音乐、舞蹈、体育等学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明显优于汉族学生。

1.5 少数民族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不适应。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之间言谈举止显得格外小心拘谨,唯恐犯了忌讳或因与对方的信仰行为准则不相符而引起矛盾冲突,这使得同学间的互相了解和沟通产生障碍。少数民族学生人际交往面较窄,容易产生孤独感[2]。

2、少数民族预科生文化适应的阶段[3]

2.1 接触阶段:刚进入异文化时, 少数民族预科生对异文化表现出强烈的兴趣, 异文化的许多方面对他们来说都是新奇的, 同时, 由于他们刚进入异文化,因而他们还没有感受到来自异文化的冲击和压力。

2.2 不统一阶段:在这一阶段, 预科生开始觉察到异文化与母体文化的差异, 并且体验到了来自异文化的压力, 在异文化的压力下, 他们感到混乱、困惑、无力、孤独, 并且易于产生抑郁感,在这一阶段, 他们理不出适应新文化的头绪。

2.3 否定阶段:在这一阶段, 预科生开始否定文化差异, 并且时不时地会产生攻击的意愿, 他们对异文化开始产生疑问和否定。在这一阶段产生疑问和否定是其坚持主见和自尊心的表现。

2.4 自律阶段:在这一阶段, 预科生开始承认文化差异, 他们原先怀有的心理防御态度在这一阶段也开始解除。在自律阶段, 个体已经能比较自如地应付新异的环境。这一阶段是安定期的初期,在这一阶段, 个体开始变得沉着而自信。

2.5 独立阶段:对文化差异的认识进一步确立, 能够体验丰富充裕的感情生活, 能够采取实

现自我价值的行为。在这一阶段, 预科生不但能担负起社会职责, 日常生活也变得日渐顺利。

3、少数民族预科生文化适应问题带来的启示

3.1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及态度, 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对自身民族认同的态度。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进入大学校园后, 面对异文化的冲击,他们一方面既想努力保持本民族文化, 又担心过分认同本民族文化而不能融入主流社会;既想尽快适应主流文化, 又担心过分认同主流文化会丧失本民族文化[4]。因此, 许多少数民族大学生普遍面临文化适应的考验和心理疏离感的困扰, 同时还面临着民族认同的困境。

3.2 高校要采取措施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与民族认同的教育引导工作。如何较好地实现对主流文化的适应, 同时又能保持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及强化对本民族的认同, 是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大学后面临的严峻考验。

3.3 高校应对少数民族预科生实施积极文化关怀。脱离了民族环境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到大学后,往往首先感知的是学校环境与其原生环境的差异,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组织、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方面都有诸多不同。要促进其克服文化适应困难,就必须从根本上给予文化关怀,使其由于文化而产生的适应障碍得以根本上的缓解。

4 、结语

随着文化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内地大学求学深造,由于文化差异,民族预科生往往都要遭遇文化适应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关系着民族学生未来社会的适应,及其在大学学习生活的顺利进行,也影响着我们的民族团结。针对少数民族预科生文化适应的研究,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努力,需要学校,教师以及学校一起合作,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黄彩文,于爱华.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与民族认同―以云南民族大学为例[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9,( 7)

[2]袁淑清.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文化适应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5)

[3]王亚鹏,李慧. 集美大学学报,2004,(3)

[4]宋元元. 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与民族认同研究,2016,(9)

第5篇:民族学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多元文化语境;少数民族;三语习得障碍;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17-0032-02收稿日期:2016-05-09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三语习得下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认同研究”(13YJC740050)的中期成果。

作者简介:练丽娟(1975―),新疆医科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卡力贝努尔・木台力甫(1981―),维吾尔族,讲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

一、前言

对于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来讲,三语学习是具有一定难度的,由于汉语、英语与维吾尔语(维语)存在很大差异,在学习中他们经常会面临很多问题。在三语教学逐渐推广开来的情况下,教师有必要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学习中暴露出的问题,制订有效的改进措施,以帮助学生消除学习障碍,实现多元教育。

二、基于多元文化语境的少数民族学生三语习得障碍探析

(一)障碍成因

结合新疆的语言环境来讲,少数民族学生的三语习得障碍成因主要包括:①语言类型差异。新疆学生的三语学习通常涉及维吾尔语、汉语和英语三种语言,但三者分别属于阿尔泰语系、汉藏语系、印欧语系,再加上所属的语族也不一样,三者的语言必然差异很大,无论是发音,还是语法,都完全不一样。以维吾尔族学生为例,他们的母语是维吾尔语,已经习惯了其语法和词汇的构成方式,所以,在学习汉语和英语的初期,他们会下意识地使用维语语法,即使经过学习后可以基本明白汉语和英语的语法习惯,但这个学习的过程将是非常艰难的,需要学生学会语法转换。

②文化差异。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所以,三语学习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维语是维吾尔族文化的彰显,而汉语和英语则分别体现了汉族文化、西方文化。所以,三种文化间的巨大差异,也增加了语言学习的难度。只有学生掌握认知转换规律,才能够真正掌握三种语言。

③学习模式的影响。一项围绕新疆地区英语课程设置情况展开的调查结果显示,该地区比较普遍的情况是:初中教育阶段设置了英语课,但却在高中阶段取消。这一情况的出现与高考体制有着密切联系,导致的后果是英语学习存在断层,大学英语学习几乎又要从零开始。另外,学生每天在外语学习上花的时间过少也是学习障碍产生的原因之一。

(二)对策建议

1对三语教学的外部环境进行优化

三语教学是一项基于多元文化语境的创新举措,在实施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挑战,学生存在三语习得障碍只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项。对于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外部环境的限制作用,正视教育环境对三语教学的影响力。客观而言,新疆并不属于经济特别发达的地区,而教育事业也会受此影响。从深层次来讲,经济影响教育资源,使其无法实现均衡覆盖,是导致三语习得障碍产生的客观因素。此项不利因素对三语教学存在束缚作用,是三语教学中不得不面对的现实,由此造成的资源相对匮乏问题,制约了三语教学成效的改善。仅就语言学习来讲,社会环境的影响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表现为其能够决定学生态度及教学设施的完善程度;其二表现为其可以借助政策措施的作用,实现对三语教学的管理和控制。所以,要想提高三语教学的成效,就必须关注外部环境的影响作用,并根据其作用原理,制订优化措施。

在这方面需要注意:①必须发展好区域经济,只有经济均衡,才能保障资源均衡,教学成效的改善才会有保障。②必须优化教育战略,对现行教育模式进行合理调整。③政府应大力扶持新疆地区的教育事业,为三语教学的进行提供有利条件。④以教育环境的改善为契机,增大信息技术的引入力度,并以此推动教育资源的全面覆盖,为实现公平教育及资源优化奠定基础。⑤根据三语教学目前的问题,以完善政策的方式,做好此项工作的长期部署,确保三语教学目标清晰。⑥保证课程设置连续,为学生外语学习的有效衔接提供保障,防止教学断层。

2放大教师在三语学习中的正面作用

相关研究表明,在外语学习中,教师类型与学生学习成效关联密切。教师在三语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无需多言,因而,在帮助学生消除三语习得障碍的过程中,也可以适当利用教师的影响力,借助放大其正面作用的方式,使教师充分展现能动性。

可行措施包括:①结合新疆学生学习外语的特点来讲,小学阶段应尽量由民族教师教授英语课,因为这个阶段学生的汉语水平有限且属于首次接触英语,若由汉族教师授课,不仅师生沟通会加大学生的学习难度,教学深度也无法保障。而民族教师则不需要考虑语言问题,沟通会更加顺畅,再加上民族教师能够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他们对于外语学习的抵触情绪就不会那么强烈,有助于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中学教育及高等教育中,应注意控制好民、汉教师的比例,要求是既要确保有利于学生第二语言能力的提升,又要有助于三语学习的进行。②做好师资培训。三语教学归根结底是服务于人才培养的,而作为重要的保障力量,师资队伍的建设则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问题。新疆目前有不少学校都存在双语教师数量较少且缺乏专业外教的问题,再加上教学方式也比较陈旧,不少学生并未熟练掌握汉语、基础较差,这就造成其英语学习中需要解决的难题更多。外语教学是一项综合性活动,必须坚持与时代同步,所以,外教的知识与理念也必须不断更新。考虑到新疆地区的实际状况,建议当前阶段以规范师资准入为切入点,加大教师培养力度,为满足双语教师的数量要求提供机制保障。对于在职教师,则需要狠抓培训工作,借助教师进修及专业培训等方式,将师资优势转化为教学推动力,以此带动外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3“教材改良”与“学习渠道拓宽”同步实施

教材本质上属于教学辅助工具,同时其也是外语教学活动展开的依据,因此,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有必要对教材实施改良,做好教材建设。但需要明白,教材并不能帮助学生解决三语学习中的全部问题,所以,为了使学生的疑惑与问题能够及时得到解答,在教学中,教师可适当鼓励学生拓宽学习渠道,善用网络资源。

在具体推行阶段,本文建议:①重视外语教育的连续性,并以此为指导展开教材建设。②充分利用学习工具与相关的辅助资料。比如,新疆学生在维英双语学习中,可以借助维英词典来掌握基本的词汇;在练习发音的过程中,可以借助网上的学习软件或者视频资料;在英语语法学习中,可以通过观看原声电影的方式,来了解英语的语言习惯。这些方式都可以起到帮助作用,对于学生尽快掌握外语很有益处。

4鼓励学生创新学习方法

新疆地区生活着很多少数民族,由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大多使用民族语言,因此,不少人对汉语学习存在误解,认为学习汉语现实意义不大,此种情况在英语学习中也比较常见。持有此类观点的学生,对于外语学习往往比较抵触,不愿意主动参与,在课下时间也不会主动练习。对于此项问题,一方面需要转变思想,让学生明白三语教学是其适应多元文化语境的必要措施,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引导。

对此,本文建议尝试以下措施:①结合民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其多沟通,使其明白学习汉语及英语对其以后发展的影响,强调学好外语对其适应开放性社会的重要性。从根本上扭转其对外语学习的错误认识,让学生愿意尝试学习外语,消除其思想障碍。②对于当前很多学生都存在的学习方法效率低的问题,教师应指导学生优化学习策略、丰富学习方法,使其养成良好的外语学习习惯。③鼓励学生多说、多练,消除其知识运用障碍,使其能够在“听、说、读、写”中发现外语学习的乐趣。

5注重文化教育

三语教学实施的最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其能够利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实现真正的跨文化交流。语言是文化的体现,如果语言学习忽视文化,将会造成学生误解文化或者对文化的认识存在偏差,导致交际障碍的形成,影响三语教学目的的实现。因此,语言学习不可能完全剥离文化而存在,这也就意味着三语教学必须关注文化教育,正视文化对语言学习的影响力。所以,在三语教学中,还必须保证文化均衡输入,使文化教育与语言教学保持同步。

6根据学生外语能力实施分级教育

由于每位学生的个人特长及对外语学习的看法不同,他们的外语能力也经常存在很大的差异,若教师不关注此项事实,则会导致学生学习状况两极分化。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实施分级教育,以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要求。在具体展开的过程中,教师应首先以外语能力为依据,对学生进行分类,将擅长外语和不擅长外语的学生分开。其次,在实现科学分级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理解能力和外语水平,采取与其能力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其中应引起注意的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点,分级教育应循序渐进,教学策略应根据学生学习状况不断调整;第二点,教学中应确立差异目标,并注意评价标准的优化;第三点,注重反馈信息的收集,及时发现问题;第四点,将阶段评价与整体评价结合起来,在科学进行静态评价的同时,辅以动态评价,推动教学成效不断改进;第五点,关注学生的想法,避免伤害不擅长外语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结语

在多元文化语境下,三语教学不仅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影响极大,也关系到高校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成效。所以,当前阶段必须针对三语习得障碍成因,积极采取应对措施,通过社会、学校、教师三方的努力,来帮助学生消除学习障碍,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来讲,上述目标的实现,需要一个长期过程,其中,教育创新非常关键。 本文结合新疆地区外语教育实际,围绕民族生三语习得障碍进行了探讨,希望文章所述可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胡蓉探究新疆高职院校汉语言教学班中少数民族学生的管理策略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6,(1):211.

第6篇:民族学研究方向范文

比较音乐学的产生与研究对象

民族音乐学最初被称为比较音乐学。比较音乐学的名称是进入20世纪后首先在德国开始使用的,英文为“ComparativeMusicology”,其实比较研究的方法用于非欧洲音乐研究最早在17世纪就开始了,但是这一学科的建立是以1885年阿德勒的《音乐学的范畴、方法和目的》和亚历山大约翰·艾利斯的《各民族的音阶》为标志的。其研究对象是欧洲以外的种族、民族的音乐文化,正如萨克斯所定义的异国文化的音乐。这一学科的建立和研究对象的确立是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研究者的立场有着密切关系的。首先,比较音乐学的产生和发展与欧洲殖民主义的兴起和扩张有密切的联系。以18世纪为开端,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跨入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进入这些地区的西方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文化学家首先向外部世界开启了这些非欧国家民族的传统文化之门。他们用西方学者的观点和方法试图了解、认识和把握这些国家和民族所具有的令他们新奇的特殊文化,想将这些相异于欧洲文化,不被欧洲人所知的文化公诸于众,加之古典进化论学派和马克思、恩克斯对于人类进化和原始社会经济的科学认识,至19世纪60—70年代,民族学作为一门科学在欧洲和美国产生并兴起,Enthnology一词1830年首先由法国人让·雅克·昂佩勒提出,30-70年代民族学、人类学学会先后在法、美、英、德和意大利建立起来。比较音乐学则是在民族音乐学进入80—90年代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时应运而生的。这一时期的欧美出现了一支受过专业训练的民族学队伍,开展了世界范围的、有目的的民族学田野调查工作,异国的民间艺术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与此同时,欧美的许多城市建立起了人类学和民族学的博物馆,收藏了许多非欧洲的乐器和有关的音乐文物与手稿,记录亚洲、非洲、美洲民族音乐的材料大量增加,使人们对于非欧洲地区音乐文化的注意力进一步增加,加之1877年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对无文字非欧民族音乐的研究产生了无法估量的推动作用。在这些基础上,比较音乐学这门学科在民族学诸多研究的影响下,应强烈而广泛的社会和时代需求产生了。英国语言学家兼物理学家和数学家艾利斯和阿德勒、艾斯比塔等欧洲学者为比较音乐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由此可见,比较音乐学研究的异国音乐文化是相对于当时殖民者的主体文化而言的,也是相对于起初参与比较音乐学研究的这些欧洲学者自身的文化体系而言的。相对于其原本欧洲音乐文化知识体系的未知领域就成了比较音乐学研究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异国音乐文化=非欧洲音乐文化,即形成了欧洲文化特别是欧洲城市艺术音乐文化相对于非欧洲音乐文化的比较研究。实质上是一种以欧洲整体作为一个中心以欧洲大民族为立场而进行的研究。

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整个人类文化研究的进步和不同种族的非欧洲国家的学者对比较音乐学研究的参与,比较音乐学的研究环境和立场出现了变化和拓展,其研究方向和对象也出现了扩大和性质的变化,最初的比较音乐学的名称被民族音乐学所代替。

比较音乐学到民族音乐学的确立

我们不得不承认,音乐的发展往往是在别的学科带动下进行的,在创作方面,西方城市艺术音乐的派别经常是步文学、美术之后尘,如古典派、浪漫派、印象派的产生,在学术研究方面,史学、比较学、民族学的发展都深深地影响和引导着其对应的音乐学的学科发展。比较音乐学的建立受到民族学研究的影响,并在民族学发展的影响下最终成为了民族音乐学。

进入20世纪后,民族学产生了众多学派,提出了不少新观点。传播学派是20世纪40年代在欧洲民族学界影响较大的一个学派,这一学派的先驱——德国学者拉策尔提出了把文化研究置于具体的地理环境中,同时重视各民族自身的历史条件的研究方法;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马列诺夫斯基认为每种文化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要重视当前生活与现状的研究,反对殖民者对土著居民文化的粗涉;美国波阿斯学派又称文化相对主义学派提出了文化标准是相对的,各民族文化珍品不能进行比较等观点和理论思想。这些立场、观点和理论我们都可以在比较音乐学的研究中找到其对应的影子。特别是波阿斯为代表的美国学派的兴起,使得二战后的比较音乐学有了较大的发展,即在重视非欧洲民族音乐研究的同时,开始重视对本民族音乐的研究。波阿斯提出的各种文化价值平等、文化不可比较、反对欧洲中心主义的观点使得比较音乐学研究的对象的相对基础,即欧洲整体作为一个大的中心民族的基础动摇了,突破了比较音乐学研究的非欧洲音乐的局限,对文化是否要相互比较提出了质疑。

同时,美国人类学家开始认为人类学的种种研究方法不但可以研究非母系文化,而且应该更多地用来探究其自身所属的文化,从而使美国人类学家开始以更多的精力研究美国的自身文化。与此同时,其中一部分人类学家开始带着这种思想积极地参与民族音乐的田野采录工作,而这在欧洲比较音乐学领域是不多见的。美国人类学家的参与虽由于本身音乐能力的限制,无法将其深入,只形成了一种思想趋向,但这种思想趋向却使比较音乐学的研究发生了很大变化。它使得美国的一些音乐家从音乐界转入人类学界,一些人类学家去研究音乐行为(并从技术上分析),同时还带动了这一思想趋向在欧洲研究机构的出现。

这一切的结果是,二战以后几乎所有的比较音乐学者都开始把注意力转向现存的自然民族音乐的人类学研究方向。于是,比较音乐学的研究范围和立场发生了质的变化,从地理性民族和欧洲中心看世界的角度转向了文化相对论,即站在全世界民族音乐文化平等的立场全面考查研究各民族(包括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于是,比较音乐学在研究对象和立场发生巨大变化和没有进行更多比较的情况下引退,取而代之的是民族音乐学这一名称。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前叶,中国、日本和东欧学者对比较音乐学研究的参与,对于这一学科的转型也起到了比较大的作用。他们在美国开始重视研究自身民族文化之前就开始了对其本民族音乐文化的研究。实事求是地说,最初美国学者对本土音乐文化的研究还不如这些国家学者来得纯正,毕竟美国的学者也大都是英、德等欧洲国家的移民或后裔,他们的文化体系和观点和欧洲同出一辙,而他们对于本土文化的研究起初是热衷于北美大陆印第安民族音乐的探根溯源,从某种角度上说,属于一种异民族音乐文化的研究,但其提出的对本土文化的研究观点及其后来的发展,对突破欧洲中心论是极为重要的。而在这之前,的确有不少学者真正作了对本土音乐文化的研究。在东方比较音乐学研究中,中国的王光祈早在1926年就著有《东西乐制之研究》,其后又有1929年的《东方民族之音乐》和1934年的《中国音乐史》,日本的田边尚雄于1936年创立了东洋音乐学会,1948年著《东方的乐器及其历史》;匈牙利作曲家、音乐家巴托克和音乐学家柯达依分别于1906年和1905年开始对匈牙利的民歌进行收集研究,并分别出版了《匈牙利民歌》和《论匈牙利民间音乐》。虽然他们仍是用比较音乐学的观点和方法对本土音乐文化进行研究,力图从东、西方音乐的比较中得到某些结论,尚属比较音乐学的范畴,但是他们参与研究的这一行为本身,和他们自身的非欧洲特质和立场已经使比较音乐学的研究发生了立场上的变化,虽然和美国学者的指导思想不同,却起到了异曲同工的作用,打破了比较音乐学研究的异国文化的框框,促使了民族音乐学的建立。二战后,荷兰人普·肯斯特提出了用Enthno-musicology这个术语代替ComparativeMusicology,首先被美国人所接受并固定下来。1959年,孔斯特的《民族音乐学》问世,这一学科正式成立。

民族音乐学研究对象各家学说的分析及思考

自从比较音乐学因研究对象的变化而更名为民族音乐学以来,学术界就如何划界才属民族音乐学领域进行了不少讨论,有趣的是,这种讨论尚未终结而社会的发展却使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对象不断在拓展,民俗音乐和伴随着产业化社会而迅猛发展的大众音乐已无可争议地成为了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对象。所以,如何来划定民族音乐学研究的领域更加成为一个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看各家各派的观点。孔斯特在他的《民族音乐学》的开头就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包括从所谓未开化的人一直到文化民族的一切种族、民族的音乐,研究所有类别的非西洋艺术音乐。民族音乐还把外来音乐的传入现象,即不同性质的音乐要素相结合而产生的影响这类社会学方面的问题也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西洋的艺术音乐以及通俗音乐不包括在这个领域之内。[1]

梅里亚姆在他的《民族音乐学的研究》中认为,“民族音乐学的目的和着眼点与其他学科的目的和着眼点并没有什么明显不同”,“它的特殊之处就是使用的特殊的方法,尤其在认为有必要使人类学与音乐学这两类资料相结合这一点上”,并强调“民族音乐学通常是由音乐和民族学这两个不同的部分组成,可以认为它的主要任务并不是强调任何一方,而是采用双方都考虑进去这种特征性的方法,使其融为一体”,提出“对文化中的音乐的研究”[2]。有人便据此认为民族音乐学就是研究所有的音乐文化,可以替代音乐学成为一个没有边缘的音乐学科。笔者认为这是不正确的。梅里亚姆在谈到民族音乐学者的工作的第一个阶段时阐明:“资料的收集,一般意味着对欧洲美国以外的地区进行实地调查。”[2]这句话应代表着他对民族音乐学研究对象或者说是着眼点的看法。

涅特尔在《什么叫民族音乐学》中对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对象进行了分类,他认为这门学科“主要探讨三类音乐,第一类有关无文字社会的音乐(musicofnonliterate),第二类亚洲及非洲北部文化中的种种音乐,即中国、日本、爪哇、巴厘岛、西南亚、印度、伊朗以及阿拉伯语系诸国家(和地区)的音乐文化,第三类是民俗音乐(folkmusic)可定义为,在上述亚洲高级文化和西方文明中,以口述方式来传承的音乐。”[3]

美国学者胡德在他的《民族音乐学导论》中则就美国的具体情况对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对象作了较为具体的阐述,他不仅提到了对美国以外的异国文化的研究、美国本土土著音乐的研究、民俗音乐的研究,还涉猎了新兴的电子音乐的研究——著名的甲克虫乐队[4],但同样回避了欧洲城市艺术音乐。

以上是欧洲和美国学者的看法,20世纪中后期兴起的以日本学者为代表的东方民族音乐学家们以他们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和视角逐渐为世界民族音乐学界所注目,他们对这一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日本学者岸边成雄先生认为:“比较音乐学成为民族音乐学主要是学者们对自然民族的研究,后来又加入了东方高文化民族的艺术音乐。”[5]山口修先生则认为“民族音乐学就是认识民族音乐的各种方法中的一种,即学术性的认识法”[6],也就是说民族音乐学的认识研究对象是民族音乐,他对民族音乐加以定义:“民族音乐则是作为各个民族集体所拥有的庞大文化事项中的一个项目而在其中占有一定地位。民族音乐是主要以‘音’作为表现媒介体的象征的产物之一种。”[6]在中国,从1979年民族音乐学这一学科引进以来,就开始了对这一学科研究对象的争论。基于中国音乐学的特殊情况,这种争议也有其特殊性。从1980年到1988年,争议的核心是“民族音乐学”是不是就是研究“民族民间音乐”的问题。后来,王耀华先生、杜亚雄先生将中国传统音乐加以梳理,得出结论:传统音乐包括民间音乐、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7]。中国民族音乐包括我国的传统音乐和新音乐[8]。而赵宋光先生和赵fēng@①先生则提出用Sinology-misicology来表达中国民族音乐研究,即汉民族与中国境内的各民族的华夏音乐。黄翔鹏先生认为“这一学科就是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并强调“用民族学、人类学、地理学、民俗学来讨论问题,不可避免涉及到音乐形态的差异”[9]。

近来,很多学者又认为没有音乐不是民族的,所以民族音乐学要与音乐学整合,研究所有的音乐和音乐有关系的东西。有人则提出民族音乐学只特殊在其研究方法上,用文化的、人类学的方法研究所有的音乐就是民族音乐学,并且应该更名为音乐文化人类学。同时,人们在对研究对象进行争议的过程中,也不断提出新的研究立场和方法,如70年代开始的文化视野看待音乐研究、重视人文性,90年代开始的全球视野,都对这一学科的范畴和定义作了相应的讨论。

综上所述,我们首先可以认定民族音乐学作为一门学科无论在世界上,还是中国都是已经确立并真实存在的。而作为一门完善学科一定有其确定的、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其中方法和对象是相辅相成的,特殊的研究对象需要特殊的研究方法,特殊的研究方法有其适应的研究对象,它们同时决定着一个学科的特殊性、独立性,如同哲学、美学、历史学、人类学各有其独特的研究方法和与之相应的研究领域。民族音乐学是一门民族学和音乐学相结合的学科,也正如梅里亚姆所强调的“民族音乐学通常是由音乐和民族学这两个不同的部分组成,可以认为它的主要任务并不是强调任何一方,而是采用双方都考虑进去这种特征性的方法,使其融为一体”[10]。所以,要用文化的视角、人类学的方法来研究民族音乐学,用文化视野、全球视野进行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民族音乐学有其特殊的研究方法,这些认识都是正确的,也正是由于民族音乐学有这样的特殊的方法,才定义了它的研究领域和对象,即适合用这些方法去研究的对象和领域。所以,民族音乐学研究对象不是无限宽泛的,而是可以而且是有必要划定的。

无论民族音乐学的学者们怎样争论,最终都要落实到民族音乐学家们究竟研究了些什么。我们看到在中国和日本等非欧国家,很多学者致力于本民族音乐的研究,也有很多学者涉猎到自己本土以外的音乐文化的研究,如日本的拓植元一先生对西亚音乐的研究、中国的杜亚雄先生对匈牙利音乐的研究、王耀华先生对日本琉球音乐的研究、罗艺峰先生对东南亚音乐的研究、陈自明先生对南亚音乐文化的研究等等。由此来看,用国别、洲别甚至民族之别来划定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对象并不可取,仅研究本国的传统音乐更是不可能囊括民族音乐学的研究领域。

既然学者们早已开始用一种全球化的视野进行着全球性的民族音乐文化的研究,那么我们就应该把所有民族的音乐文化平等的摆在我们面前进行研究概括。笔者很认同山口修先生对于民族音乐的定义,即:民族音乐是主要以“音”作为表现媒介体的象征的产物之一种。也就是说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以音为特征存在的文化。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音”,无论要研究它是什么样,还是为什么是这个样,无论它是一样乐器还是一个仪式,无论是强调文化背景、群体还是个体,都要首先有音乐这个最基本的定位,一切都是与之有关进行衍展的。二是存在,无论你要追根溯源还是要展望未来,无论用历时性方法还是共时性方法,都要有一种音乐文化活生生的在你面前,然后将它呈现出来,再进行挖掘。当然也有用历时性的方法从前往后进行梳理,但在今天找到与之有关的对应的音乐现象是必不可少的。其实,这一总结是和这一学科的方法密不可分的。人类学的田野调查的方法可以说是这一学科必不可少的、并使之独立于其他音乐学学科的方法,田野工作是每一个民族音乐工作者的必由之路,没有一个民族音乐学学者可以在图书馆里完成他的课题。那么,可以并适合进行田野工作的音乐文化,即以音为特征的存在的文化就成了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对象。

明确了这一点有利于更好地运用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有针对性的进行民族音乐学的研究。这一点尤其值得亚洲、非洲等非欧民族的民族音乐学学者注意。因为,这些国家的民族音乐学研究属于引进学科,与西方接轨时不免要遇到视角立场的变化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冲击,如,西方把对非本土音乐的研究都归为民族音乐学类,而在非西方国家则不能这样做,中国的欧洲音乐史研究学者肯定不同意将自己的研究对象划归民族音乐学研究范畴,而且也不适合这样做。还有,这些国家有着悠久的音乐历史,但是大多记谱法不发达,成为表现于文字的哑音乐史,而这些哑音乐史由于多文字少曲谱,使其包含的领域与西方的音乐史很不相同——不是音乐家、作品的历史,对于它的研究与西方的方法、成果也有所不同,因此在涉及到这个领域时,这些国家的民族音乐学工作者们不应一味照搬西方民族音乐学学者对西方音乐史的研究理念。由于西方记谱法的普及运用较早、较成熟,大部分艺术音乐史上的作品都可以还原为音,并且很多至今流传,符合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对象条件,只要从民族学的新角度,运用民族学的新方法进行再研究,就可以得到不同于以前历史学研究的结果,如对贝多芬的民族音乐学研究。但很难想象中国民族音乐学者对万宝常、李延年的研究会达到如此效果。民族音乐学家眼里西方的音乐文化无非是有乐谱记录的音乐文化和无乐谱记录的音乐文化——被归为口传心授的民俗文化,大都适合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因此那些认为民族音乐学就是研究一切音乐文化的论调也不足为奇。但是很多象中国一样具有丰富的哑音乐文化的国家的学者,要对这一论调有清醒的认识,在对本国音乐文化进行研究时应更好地认识民族音乐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这是非常重要的。

收稿日期:2001-12-25

【参考文献】

[1]孔斯特著.袁静芳,俞人豪译.罗传开校.民族音乐学[荷][A].民族音乐学译文集[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121.

[2]A.P梅里亚姆著.俞人豪译.金文达校.民族音乐学的研究[A].民族音乐学译文集[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206.

[3]B.涅特尔,龙君辑译.俞人豪译.金文达校.什么叫民族音乐学[A].民族音乐学译文集[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178.

[4]胡德,金士铭译.景zhān@②校.民族音乐学导论[A].民族音乐学译文集[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226.

[5]岸边成雄著.郎樱译.比较音乐学的业绩与方法[日][A].民族音乐学译文集[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265.

[6]山口修著.江明译.罗开传校.民族音乐与民族音乐学[日][A].民族音乐学译文集[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6):226.

[7]王耀华主编.王耀华,杜亚雄编著.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8]杜亚雄.民族音乐学的学科定位[J].交响,2000(3):11.

[9]黄翔鹏.关于民族音乐型态学研究的初步设想[A].中国音乐年鉴[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231.

[10]A.P梅里亚姆著.俞人豪译,金文达校.民族音乐学的研究[A].民族音乐学译文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206.

字库未存字注释:

第7篇:民族学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英语思维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113-02

1.引言

在沃夫萨皮尔假说(Sapir?鄄wholf Hypothesis)中的语言决定论中,美国人类学家萨皮尔及其弟子沃夫提出一个人因其只能根据母语中编码设定的范畴和区别定义来认识世界,故一个人的思维完全由母语决定。这个假设的提出无疑给了外语学习者一个重要的信息,即要掌握一门外语的关键是尽力摆脱母语思维的干扰,而向目标语的思维靠拢。所以,在外语学习正热的今天,外语思维的培养已经成为外语教学的重要研究方向。

2.英语思维

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不同的语言便反映出不同的思维方式。汉语为母语的人在与英语为母语的人的交流中,因思维不同所产生的问题是屡见不鲜的。在寒暄时,中国人习惯关心人的温饱问题,一句“你吃了吗?”便能拉近人之间的距离,然而若中国人用“Have you eaten yet?”来向一个英国人示好的话,只能带来尴尬。因为这种表达方式是中国思维式的英语或称为chinglish(中式英语),在英语为母语的英国人的思维中,这完全不符合他们习惯。所以学习者的英语思维是成功沟通的关键。看来英语思维培养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否则只会导致交际的失败,这是成功的语言学习者最忌讳的。

英语思维固然重要,但是究竟什么是英语思维呢? 所谓的英语思维,即英语的掌握程度与母语一样,可灵活的使用流利的、纯正的英语表达所思所想,形成本能的条件反射式的思维方式。

语言思维培养的最佳年龄虽然被普遍认为是3-6岁,这也被称为学习语言的黄金期。但是成人经历一定的训练也是能具备一定程度的英语思维。

3.少数民族预科生的英语思维调查

3.1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均为笔者所任课的122Y10,11班全部学生,共108人,都是2012级的新入学的本科一年制少数民族预科学生。

3.2调查工具

本调查所使用的工具为《民族预科生的英语思维调查问卷》。此问卷是笔者在阅读相关文献,征求周围意见的基础上设计的。调查表分为两大部分,共15 题。第一部分为个人背景,共2题,第二部分为调查正文,共8 题。个人背景包括生源地,民族,正文部分主要涉及家乡的教育质量,对英语的兴趣,高考英语分数,和英语思维有关的英语交际口语,学习英语的时间,方式,环境,用英语表达时的心译情况,日常所犯的英语错误及对英语思维培养的看法等。

3.3 数据收集

调查问卷由笔者本人发给学生, 并要求学生如实填写。共发出问卷108 份,回收108 份,其中100 份为有效问卷,有效率为93%。

4.结果与讨论

从问卷的调查结果看,学生的英语思维普遍欠缺。这可以体现在调查问卷的第6,7题对于英语交际用语的测试,60%的选择是中式英语的表达。来自北方民族的学生,特别是来自东北的少数民族学生,如满族,朝鲜族学生的英语存在大量的中式英语的表达,因这来自这一地区的学生的英语深受标准汉语的影响,从其英语的发音再到英语的句式翻译,都可看到标准汉语的影响。相对于北方民族的学生,南方民族的学生则情况稍好些。同时,从问卷结果可看到对英语感兴趣的学生,则其更能摆脱汉语的影响,有一定的英语思维。而那些只简单学习教材内容的学生,英语思维较那些会积极从课外汲取英语知识,如通过看电影,听英文歌曲来进行学习的学生弱很多。同时,接受过外教教学的学生,以及曾经接受过课堂全英文教学的学生的英语思维也较好些。

总而言之,这份调查问卷的结果告诉我们,英语思维的具备情况存在地区差异,同时受学生的兴趣,学习方式,学习环境及性格的影响。

5.培养英语思维的途径

我们可以从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思维的问卷调查中,找到适用于在对这些少数民族学生进行英语思维培养的策略方法中。

5.1英语思维的培养应从模仿开始。模仿是学习语言的最初手段,从听觉定向活动开始,经过其大脑分析器的作用,由心理活动器官的操练而定式。如同婴儿对母语的学习靠模仿一样,先听再模仿,少数民族学生英语思维的培养也可首先通过模仿这一手段。北方民族的学生,尤其是来自东北的学生,首先应抓其语音问题,让其通过听,模仿,教师指正来纠正其以辅音结尾却常加原因的现象,从语音入手,再到句式,不断的让其进行汉英句式对比,再模仿等手段减少其英语的汉语句式化现象,从而让其意识到汉语和英语的思维差异对语言的影响。

5.2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因曾经的英语教学质量较低影响其学习兴趣从而影响到其英语思维的形成的现象,教师在预科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可尝试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简单易学的英文情景剧,在有策略的鼓励学生去模仿其语音,语调,甚至是其丰富的身体语言同时学生会注意到隐藏于其背后更有趣的影响其思维形成的文化因素。毕竟思维决定文化,文化则反映思维。

5.3 对说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程度也直接影响着其思维的培养。故应鼓励学生多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英语思维的培养不光来自于教材,同时课外的知识将会激发,加深其所学知识。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英文原著阅读,鼓励其看英文原声电影,聆听英文歌曲。时刻有英语去影响的环境自然会对学生产生耳濡目染的效果。

5.4教师在不断鼓励学生加强英语文化知识输入的同时,应加强其输出的练习。英语思维具备与否可通过其心译的频率来检测。一个会用英语进行流利表达的学生自然其已经能较少的运用心译,而这种效果可通过不断的练习来达到,用英语思维是英语语言知识和适用技能达到一定程度是所产生的结果。

5.5 在预科英语教学中,应提倡英文授课,在训练学生听力的同时鼓励其用英语想英语,用英语表达英语。从而减少 其对汉语的依赖,却习惯使用英语。这样,由刺激和反应之间的稳定关系便构成了习惯。

6.小结

在英语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方式是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最佳途径,尤其是对少数民族学生,通过对这些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不高的认识,并采取针对性的策略,将很有效的提高少数民族的英语教学,让其在预科打好基础的同时更适应今后大学英语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徐玲,白文飞.习惯形成机制的理论综述[J].北方体育大学学报,2005(5).

[2]陈满平.浅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用英语思维的习惯[J].海外英语,2010(10).

第8篇:民族学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边疆高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055-0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全新的课程形态,是在学生已完成专业基础课和一定的专业方向性课程学习的基础上,根据专业教师设计的实训项目,在教师指导下集中一段时间进行的综合训练项目。高等师范院校设置英语教育专业的目的和任务是培养合格的中小学英语教师,其培养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中小学英语教育教学的质量。因此,实践是高等师范院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于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很多学校都不重视这门课程,担任教学的也大多是兼职教师,因此有必要对它给予足够的关注和研究。近来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具体表现在对它的概念及内容界定;课程实施状况研究;实施过程中各方面支持因素的分析;评价研究与现状反思以及该课程的开发研究。现阶段的开发研究主要集中在一般的概括以及对城市地区已有成功经验的介绍和研究等方面。对农村地区,尤其是民族地区的课程研究还比较少。这些研究具有以下特点:1.从关注理念到关注实践的转变。该课程的前期研究,较多地集中在对课程的性质、特点等一些理念问题的阐述上。随着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研究者关注的角度也从最初的理念层面转到实践环节,以期解决课程实施中遇到的各种问题。2.从一些宏观性的论述转向了微观分析。3.研究领域的进一步扩大。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一些问题的重复性研究多,未有实质性突破,仍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和理解。当前研究中仍存在专家学者多、一线教师少,理论阐述多、实践验证少等问题。

一、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经教育部批准的,由云南省教育厅主管的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校现有教职工352人,其中专兼职教师261人。以培养培训中小学师资为主,涉及英语教育、数学教育、中文教育等35个专业,目前在校生数目已突破6000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培养应用型合格人才的必要保证,包括教育见习、实习、专业实践、毕业实践、实验教学、毕业论文(设计)、劳动、军训和社会活动。教师教育类专业的实践环节的学分占总学分的30%,高职类专业的实践环节的学分占总学分的40%。外语系是我校建系最早的系部之一,共有教师33人,其中在读博士1人,研究生22人,本科生11人。每年有12个英语专业班,2个缅语班,学生500多人,主要是培养中小学英语师资。三年制英语教育专业的实践分为实验实训和实践环节两部分,总学时数为918学时,51个学分,占总学分的40.64%。三年制应用缅甸语专业的实践总学时数为1062学时,59个学分,占总学分的44.36%。

我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历时一年,主要由实习实践和论文写作两个部分组成。为期十八周的教学顶岗实习安排在第五学期,毕业论文安排在第六学期完成。实习是一个过程体验,论文写作则是一个实习结果的分析、整理和呈现。首先,系里组织对指导教师的培训,让指导教师对自己的指导工作有细致的了解。其次,给学生做岗前培训,培训方式主要采取讲座和具体指导相结合。第三,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习单位(初中/小学)所上英语教材内容完成教案的撰写。第四,试讲。在完成教案撰写工作后,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两次教学试讲。第五,进入具体的实习阶段。实习学校可以学生自己联系,也可以由学校统一安排。学生去实习之前要和指导老师商定好论文题目,拟出提纲。论文题目都与英语教学有关,以便学生在实习中收集资料和进行调查。第六,次年3月返校继续学习,交论文初稿,经多次修改于6月定稿。

二、实施中的问题与建议

一是教师的角度。

第一,专职教学的教师兼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在开设课程的时候,都没有专职指导教师,只是由专职教学的教师兼职该课程的指导工作,导致指导力量不足。由于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或办公室工作,因而难以全程指导学生活动,跟踪服务与评价的状况并不乐观。再加上近几年高校扩招,在校学生数目不断增加,导致指导教师工作量加大。以2009级学生为例,共有三个班,学生176人,实习指导教师21人,平均每位教师都要指导8-9个学生。指导教师从哪里来、如何选派指导教师?这可能不仅仅是该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管理技术问题,更是学校教师岗位体制的问题。专职教师策略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既有利于对教师的管理又有利于对教师的培养,还能减少教师兼职上课的现象。就长远来看,不但有利于提高整体管理水平,而且更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整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过,由于编制紧张的原因,学校很少会划出一部分编制来招聘该课程的专职教师。因此,人手不够的问题似乎还将继续存在很长的一段时间。而且,除了编制的问题,还有这部分教师的职称评定问题、教师工作量的计算问题等。所以,不仅要设置专职的指导教师,还要建立全新的教师政策。教育部和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应明确教师编制、为学校安排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主要负责人提供可能,明确该课程教师职称评定的方式与程序,确定教师工作量计算的基本标准。

第二,教师缺乏对未来问题和困难的预设。在学生进行实习活动之前,指导教师会对学生的实习活动主题做出一个具体的指导方案。具体表现为根据学生实习的学校、内容、时间、步骤以及论文研究的方向等给予提示并帮助学生确定实习活动主题,并要求学生写出计划和提纲,再提出一些建议以完善之。可以说,我们的指导教师都认真地在6、7月份完成了制定活动主题的指导方案,但是问题在于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展开过程可能遇到哪些具体的问题和困难缺乏预先的设想和解决方案。换句话说,可控制的是学生在本校的实习演练,不可控制的是学生的实际实习过程。提前做实习岗前培训可以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培训不能预见全部的问题,但是可以根据以前指导实习的经验和经历选择一些经常出现的问题来讲,为实习做一些准备,也为学生奠定必要的认识基础和方法论基础。培训方式主要采取讲座和具体指导相结合,由本系主管领导、教师以及中学优秀教师来给学生做讲座,培训内容主要有教师职业道德、教案的规范撰写、专业授课要领、课件与多媒体使用和班主任工作等。

第三,缺乏对实际调查过程的方法指导和掌控。在近几年的教学和实习工作中,我发现教师的指导过于宽泛,针对性不强。要求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要进行调查,搜集资料等工作,但是究竟如何进行调查,如何收集资料?又如何设计调查问卷呢?学生往往对怎样制定一份合理的调查问卷、怎么进行有效访谈,如何分类和整理资料,怎样分析资料证明或者证伪观点一头雾水。而且,对于个体的实习学生来说,指导教师对他们的实习过程是无法全部掌控的。我们只能预测实习中经常出现的、普遍性的问题,并不能预见特殊性的问题。民族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可以为实习提供方法指导。是经过专门训练的民族学工作者亲自进入民族地区,通过直接观察、具体访问、住居体验等方式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的过程。它是民族学研究最主要、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民族学工作者的看家本领。田野调查方法主要有:1.文物文献搜集。2.直接观察与参与观察。有目的地细致、全面、深入地观察,注意观察的技巧,确定问题,制定计划、设计提纲,进入研究现场,进行观察活动,记录观察资料,整理和分析观察资料,检验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等。3.个别访谈。访问的对象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内容紧紧围绕调查主题。包括制定访谈提纲、访谈对象的选择、访谈中的提问、访谈中的互动、访谈记录等。4.问卷法。问卷法是调查中为观察研究而采用的一种由调查对象填写表格的方法。5.座谈法。6.影像技术。民族学对调查者在方法的培养、能力的培养、素质的培养方面都有一套体系的训练方法。我觉得都可以把这些训练方法借用到学生的实习活动中来。只不过民族学以民族为研究对象,主要内容是文化,而实习则以实习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为对象,主要内容是拟定的论文主题。

二是学生的角度。

第一,①选题的盲目性、无创新价值和程式化。学生在写论文之前遭遇的首要难题就是不知道选什么题目来写,通常选的都是以往写过很多次的题目,缺乏创新价值。项目教学法作为课程改革的主要方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项目”而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它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着项目组织和开展教学,使学生直接全程参与,体验、感悟、论证、探究。在指导2010届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时,我的项目小组围绕一个中心主题“导入策略”展开,根据各个学生的专业特长,跟学生探讨并商定了个人的侧重点,拟定个人的研究方向,例如导入策略的理论研究、多媒体在导入策略中的运用、文化导入、导入策略的有效性、导入策略的多样性、接受者对导入策略反应的个体差异等。经过两年的实践,我发现项目教学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选题盲目、无价值和程式化的问题。但是,提供的这个主题不一定每个学生都感兴趣,而且如果他们不熟悉这个领域的话,对主题的掌控难度也大。这仍然需要指导教师根据各个学生的特点帮助他们找到他们感兴趣的切入点,再以自己的专业知识给予学生足够的支持、帮助和指导。

第二,对实习和调查没有预设。很多学生在去实习之后都反馈,虽然去实习了,但是不知道怎么做,自己不会主动寻求指导,都是等着实习学校和指导教师来安排。我觉得还是可以借鉴上文的田野调查法,在学生去实习之前对其进行一定的调查培训和具体的任务安排,此不赘述。

第三,缺乏实践机会、课程和社会资源。鉴于教学质量的考虑,大多数的实习学校都不敢让实习教师给学生上课,怕教不好反而耽误课程和学生,只是程序性地、象征性地给他们上几节课。学生大多是在跟着老师听课以及批改作业,教学实践的机会比较少。有效的交流与合作可以增强对对方的信心,为双方提供启发与帮助,减轻学校和教师的压力,实现共同发展。要打破学校之间、区域之间的界限,积极开展两校间的观摩、研讨、成果交流等活动。要充分发挥实习学校骨干教师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发挥他们自身的资源优势。建立实习教研组,让实习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学习经验,增加实践机会。增加经费投入可以帮助增加课程资源,但这受到整个教育体系以及学校的整体经费筹划的影响,如果能吸引到一些校外的资助则更好。学校还可以积极开展与其他学校、科学研究机构及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协作,实行优势互补,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再者,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师指导的需要,研制指导性强、有针对性的学生活动资源包和教师指导手册,开发“资源包”,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受到足够的关注和研究,它的有效实施,就如它的名字一样,需要学生、教师、管理部门、学校乃至整个教育体系的“综合”协作,单一一方的努力都无法达到最好的实施效果,要解决来自学生、教师、学校等方面的问题,而且要加以时日,任重而道远。近几年,随着桥头堡建设的契机,德宏吸引了大量企业、投资者和建设项目,发展迅速,成为通往东南亚的一个重要门户。这无疑会对边疆的政治经济建设起到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同时,它也有利于吸引社会资源和资金,加强社会各行业的合作;最重要的是,它对教育行业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为学生以及教师、学校提供更多的课程资源和社会资源、实践机会和就业机会。有着特殊地理区位优势和良好发展契机的德宏师专,应该抓住这个发展的机遇,推动边疆教育事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若干问题及策略[J].[updated23Febrary 2008;cited 3 September2011],Available from

[2]宋蜀华、白振声.民族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6

[3]张俊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近期研究述评[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0,11(3).

第9篇:民族学研究方向范文

>> 影像?记忆与认同――口述史纪录片的历史真实 浅论纪录片与故事片之关系 纪录片对城市品牌传播的影响 浅论纪录片的真实之美 纪录片的视听愉悦之美 林则徐与水目山《真如沙门之碑》 短篇幅纪录片之美 纪录片“真实”之再认识 细节:纪录片之魂 纪录片与历史 纪录片的责任与影响 中国纪录片摆拍史初探 文化背景对BBC纪录片和CCTV纪录片的影响 国际纪录片节对纪录片产业格局的影响 纪录片与品牌传播 剪刀手――类型片之纪录片 纪录片的公益传播 凝固的杂音:盲目城市化之痛的怵目与惊心 《云之南》:一部英国纪录片的中国制造 张以庆 解读纪录片的真实之镜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⑥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0页。

⑦ 陆旭:《影视史学再探讨》,《兰州学刊》,2006年第2期。

⑧⑨B11B16 周兰:《纪录片――影像对历史的传播》,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7页,第72页,第116~121页,第241页。

⑩ 单万里:《纪录电影文献》,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第486页。

B12B13 林少雄、陈剑峰:《意识形态的形象展示――纪实影片发展与执政党的文化策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页。

B14 R.Raack:Historiography as Cinematography:A Prolegomenon to Film Work for Historians,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istory,Vol.18,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