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舆情安全应急预案范文

网络舆情安全应急预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舆情安全应急预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网络舆情安全应急预案

第1篇:网络舆情安全应急预案范文

关键词:高校;互联网;舆情;监控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6-0086-03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已经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7次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网民的上网设备正在向智能终端集中,智能终端成为拉动网民规模增长的主要因素。在众多网民中,高校学生由于数量较大、知识丰富、思维活跃,成为所占网民比例非常大、影响也极为广泛的一个群体。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加速,网络已经渗透到高校各个角落,在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从互联网时代兴起的留言跟帖、BBS论坛、博客,到后来兴起的QQ群、微博,再到最近兴起的微信群,各种互联网媒介层出不穷,作为新兴的交流工具走进了普通民众特别是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个人言论自由权利因此得到了极大的发挥。特别近年来,手机、即时通讯软件迅猛发展,使得通过互联网进行的信息交流和观点发表变得即时、方便甚至时尚,因而受到了大学生的热烈追捧。即时通讯工具的便捷、互联网媒介的日益丰富,大学生群体思想活跃、乐于表达意见,由此形成的网络舆情成为影响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力量。因此,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研究,成为当前高校教育行政部门、学生主管部门以及信息技术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1.网络舆情的含义

王来华[1]在《舆情研究概论》中,对舆情的定义是: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社会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简言之,舆情就是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还有观点认为,舆情是由个人以及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2]。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民众表达意愿、诉求机制的不断完善,舆情所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宽泛,不仅局限于社会政治、国家方针、政策措施,同时对自己关心的社会热点和突发事件都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并通过各种媒介进行表述。

2.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高校大学生有着较高的文化素质,对政治以及社会事务抱有极大的热情,参与性强[3],往往对国家政治和社会热点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互联网在传播信息方面的优势,使得大学生表达情感、意见、建议更加便捷,以上因素形成了高校网络空间中的舆情。因此高校网络舆情可以理解为在高校网络这一特定的空间中,高校学生对自己关心或者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种事务所持有的情绪、态度、意见、建议的总和。

一是表达的自由性。互联网颠覆了关于传统表达的理论,由于互联网在信息传播技术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使得他很难使用传统法制进行规范和限制。互联网作为新型媒体,是一个开放、共享的平台,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制造者和接受者。高校学生可以利用门户网站、论坛、贴吧、博客、微博、微信等方式,自由地表达对某一事件的看法,互联网让高校学生的舆情表达变得自由与直接。

二是表达主体的隐匿性。在传统的舆情表达中,人们考虑到自身角色和言行之间的关系,往往在舆情表达上受到了限制。网络提供给人们的是一个虚拟的空间,舆情表达主体往往以匿名或者化名的身份出现。因此在网络空间中,大学生的信息表达可以摆脱身份、性别、年龄、学历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使得不能通过传统方式表达的意见、建议、态度、情感能够得到充分的表达。这种充分表达的背后,一方面体现了表达主体的隐匿性,另一方面,使大学生群体摆脱了道德的束缚,很容易导致舆情表达的非理性。这种非理性的情感宣泄,很容易在网络上蔓延,非理性的表述,也很容易在网络上进一步失真、放大。

三是影响的扩散性。互联网具有信息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加上高校学生在网络中表现活跃,使得高校网络舆情表达呈现出传播速度快、影响广泛的特点。由于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信息的者和信息的传递者,因此高校网络舆情会呈现出时效性强、信息渠道广泛、信息量庞杂、影响广泛等特点。但高校网络舆情影响持久力低,如能早期发现则相对易控制[4]。

三、高校舆情监控系统的基本功能

单纯依靠人工从海量的舆情数据中获取有用信息是无法完成的,因此有效利用舆情监控系统等技术手段,以实现舆情信息的自动收集、分类、分析、预警。

1.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舆情监控系统共同的特点:基于自然语言理解技术,按照话题组织内容,将众多话题自动分类、分析,并进行动态展示、跟踪、评估其发展趋势。系统实现对各大搜索引擎、新闻门户、博客、论坛、微信公众号等多种信息载体的监控。实现对重大事件、突发事件、危机事件、民众诉求、正面报道等的监控。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高校舆情监控系统采集数据的覆盖范围不够,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空间,海量的数据是其最大的特点,大部分舆情监控系统对主流的网站进行监控,但网络中每一个区域都受到不同人的关注,任何一个空间的缺失都将导致监控失败;舆情深度加工与智能处理不足[5],舆情监控系统收集的信息无法直接使用,必须经过大量的人工处理、分析才能形成可用的舆情简报。同时无法对舆情发展趋势给出可用的参考信息; 舆情主题中垃圾信息太多,由于汉语语法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语义多议性,导致在某一监控的主题中不相关的垃圾信息过多,增加了人工处理的成本 ,基于中文信息处理和文本挖掘的热点发现算法需要进行一点提高完善。

2.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系统主要功能

由于高校网络舆情涉及海量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单纯依靠人工无法完成,因此使用网络舆情监控系统是高校舆情监控部门的重要技术手段,网络舆情监控系统主要由采集子系统、分析子系统、检索子系统组成,如图1所示,通过使用网络舆情系统,能够对事件的来源、热度、传播范围、传播趋势进行准确的分析。

舆情分析技术是用于舆情信息分类和判断,按照关注的人物、地域、单位、事件、主题等要素进行舆情分类,并对敏感舆情的传播情况包括传播源头、人、传播媒体、传播内容、传播路径进行抽取和分析,提供各类统计数据和图表,掌握舆情事件在网络中传播的全貌。

(1)分类技术:系统内置一套较为科学和完整的舆情分类体系,通过自动分类技术,对用户关注的敏感信息和国计民生的各个重点领域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负面、有害信息。

(2)敏感信息分析技术:负面敏感信息分析是本系统最重要的功能之一,通过预警功能在第一时间将负面或敏感信息告知用户。支持对负面信息分等级预警,参考关注度和负面内容来划分四个预警等级(初级、中级、高级、特级)。系统还提供对有害信息原始网页快照存留来提供证据存取。

(3)热点发现与跟踪热点自动发现:自动识别热点新闻事件,发现网民的关注焦点和热点,提供1天、3天、7天等时间序列的符合用户精确度要求的分类热点排序。

(4)热点自动追踪:对热点信息进行持续追踪,通过趋势分析图和传播路线图等技术展示热点事件的传播趋势。

(5)专题分析技术:专题分析技术用于分析舆情事件或热点事件在网络中的传播情况。根据用户设定的专题条件,自动聚合该专题的相关信息,并对传播媒体、每日传播情况、传播全过程进行分析。

(6)炒手分析技术:通过对者网络发言倾向、发言的网友关注情况和媒体关注情况的综合分析,对人进行打分,分析出疑似炒手和关注炒手。

(7)导控技术:导控技术又称为信息探针,用于追踪舆论的传播影响力和检验处置结果。传播影响力的指标包括:各时段点击数增减情况、各时段回复数增减情况、转载量、搜索引擎快照搜录情况;处置结果检验包括原文删除、快照删除。

(8)趋势分析及预警:根据结构化信息分析关注热点话题在不同的时间段内社会的关注程度,对舆情事件多维度的综合分析,以多种方式展现主题事件关注趋势,获知事件发生的全过程并以此为基础预测事件的发展趋势。

(9)提供实时信息预警机制,可将短时间内发生的突发热点事件以及敏感新闻通过短信、邮件或者弹窗方式通知用户,并帮助用户快速制作出关于此热点事件的统计简报。

(10)舆情统计分析动态生成日报、周报、月报,同时为用户提供强大的自定义统计报表,可自己定义监测范围、监测时段、监测对象、图表显示方式(可定义横坐标、纵坐标以及图形)等,以生成不同报表满足多种个性化需求。

四、建立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除使用舆情监控系统等技术手段外,高校还应配套完善的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工作制度。二者相结合才能快速妥当处置高校突发重大网络舆情,有序引导网络舆论,减少和消除突发重大网络舆情对学校造成的负面影响,切实提升应对网络媒体的能力,营造建设和谐稳定校园和推动高校全面健康发展的良好网络舆论环境。

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包括舆情安全防御体系架构图(如图2),明确各部门责任分工,同时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及早防范的原则,制定处理程序及办法。建立以网络舆情工作小组为核心的网络舆情安全防御体系,处理各种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其中管理部门包括学校办公室、党委宣传部、保卫处、后勤管理处、信息网络中心、学生管理部门、校团委等。院系包括各院系主管领导、班主任、学生干部、学生党员。技术处理团队包括舆情监控人员、IT学生助理、校内论坛站务。技术处理团队负责日常监控、研判预警,结合使用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等技术手段,发现舆情信息后立即上报网络舆情工作小组,网络舆情工作小组根据信息涉及到的范围具体要求相关管理部门和院系处理,并根据情况由班主任、学生干部、学生党员进行安抚,由技术团队进行网络舆论的引导。网络舆情工作小组将事件过程定时向领导层汇报以提供决策支持。

五、结束语

建立高校网络舆情监控体系,应深刻认识到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同时高度重视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树立服务学校全局和学生工作的思想。学校管理层可通过网络舆情分析,准确了解学生的呼声和要求,为学校制定管理制度与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保障学校决策的合理性与科学性,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王玉华.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10-20.

[2]刘毅.网络舆情信息理论体系的构建研究[D].天津:天津外国语大学,2007.

[3]董亚倩.高校网络舆情演变规律及安全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淄博:山东理工大学,2012.

第2篇:网络舆情安全应急预案范文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危机干预;网络舆情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定义及其性质特征

高校突发事件是指在高校内突然发生的,以大学生为主导、以高校师生为主体,对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和生活秩序产生一定影响或危害的事件。高校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复杂性、危害性、参与主体的特殊性等特征,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类。政治类突发事件:这类事件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如大学生以爱国为名义参与非法集会、罢课、游行等活动;治安安全类突发事件:如师生人身意外伤害、校园暴力、失踪、盗窃等;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如传染病、流行病、食堂食物中毒等;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指地震、洪灾等引起的突发事件;学校管理类突发事件:因高校自身管理问题引起学生对抗的行为,如群体性考试作弊、学籍管理问题等。

高校突发事件在网络舆情的推动下,近年逐渐呈现复杂化和多样化的上升趋势。“2011年上半年高校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推荐榜”显示,2011年上半年十大高校舆情热点事件都属于舆情危机事件,其影响力都超出教育系统,影响整个社会。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如何利用高速传播的网络舆情及时处理,对于维持校园稳定、构建和谐校园乃至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二、网络舆情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影响机制

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是指人们在互联网传播方式下对具体高校突发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特征有:传播扩散迅速,社会关注度高;舆情效果不可控,危害性大;舆情信息失真,引导难度大。

在新媒体广泛使用的背景下,网络舆情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舆情监控能有效防范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有利于高校维稳工作、构建和谐校园;另一方面,网络舆情可直接诱导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或加速高校突发事件的恶性发展。由于大学生自身固有的心理特点,且部分学生的辨别能力较弱,在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容易引发他们强烈的情绪共鸣,如果不及时对负面网络舆情进行控制、引导和管理,很可能导致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演化和升温。

三、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

1.加强舆情监控,完善舆情危机预警机制

预防和预测是应对危机事件的重点。各高校结合高校突发事件特征和本校实际情况,树立集信息收集、加工、分析和预警等于一体的科学监督体系。在信息收集、加工和分析环节,高校管理者应及时全面掌握学生信息、判断危机事件可能发生的征兆,并对高校师生进行正面引导和教育。同时,高校管理部门可运用一定的网络技术和方法24小时监测各网站,尤其是重点网站和重点论坛的舆情内容,并及时了解、掌握和分析网络舆情的动态,避免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同时,各高校必须为随时可能发生的危机事件做好准备,重视应急预案及其他各项预备、预警准备工作,如设立高校突发事件管理小组或应急机构等。

2.完善信息报送机制,及时处理舆情事件

在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往往容易因沟通不畅导致信息失真,造成谣言和恐惧,耽误突发事件干预和处理的最佳时机。因此,学校要和学生、媒体形成合力,完善信息报送机制,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优势,透明公开,尊重客观事实,将事件发展向积极的方向引导,有效且快速解决高校突发事件舆情带来的各种问题。

3.加强应急知识教育,完善法律制度

目前,仍然有不少高校不同程度地缺少突发事件相关的应急知识教育、处置和舆论引导等制度规范。高校应把突发事件引发舆情危机的相关应急教育纳入教学内容,且形成稳定的教育制度规范,如加强对师生使用各类网络媒体平台及应对新闻媒体方面的规章制度引导等,此外,应完善高校突发事件引导规章制度的建设,构建完整的引导策略法律体系,用法律法规来保障和推进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

参考文献:

[1]李佐卫,陈庆华,张学忠.论高校突发事件的类型、特征及成因探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4(2):11-15.

[2]陈少平.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及处置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2(3):5-9.

第3篇:网络舆情安全应急预案范文

关键词: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公共卫生事件;舆论引导

1我国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网络舆论现状

自2003年“非典”事件以来,我国对于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十分重视,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和自媒体的不断革新,近年来公共卫生安全事件还是层出不穷。2008三鹿奶粉事件、2010年山西疫苗事件、2012年“毒胶囊”事件、2013年黄浦江漂浮死猪事件、2016年山东非法疫苗事件到2018年问题疫苗事件等等,食品和医疗安全的每一件事情都触目惊心。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与每一个人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在新媒体中的探讨和争论极易放大。

1.1迅速引起网络关注,舆情极易引爆

自媒体时代中,信息的获取趋向于碎片化和自主化,因此信息在传播中非常容易“断章取义”从而引起关注,特别是一些不正规的媒体平台为了赢得大众关注提高自身的影响力,在实施情况中又做了夸大的成分,又因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极易引起大众关注,造成舆情引爆。现如今移动手机的迅速普及,微博、微信、移动新闻app成为人们对于获取信息的优先选择,传统媒体不再对信息有着第一手的掌控权;同时,自媒体的转发评论这些社交功能在舆情面前成为了新闻传播和舆论引爆的条件,在舆情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2舆情演变复杂多样,舆论情绪极端

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是人们日常生活之中非常重要和关心的部分,医疗、食品的不安全是对于基本生活保障的缺失。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一旦引爆,在自媒体这个充满个人情绪的平台上就会充满愤怒、质疑、愤懑等等消极但是非常强烈的情绪。各抒己见的平台使得舆论的情况非常复杂,同时在极端的情绪之中,很容易产生偏颇的情绪和状态,一旦出现受众人数众多的自媒体同时发表了自己的情绪很容易导致舆情进一步的发酵,并会呈现累计式的溯回追问。例如,在2018年假疫苗事件中,有些自媒体不仅提到了此次的疫苗和2016年的疫苗,还追溯到了瘦肉精、地沟油、药品不合格等等一系列发生过与大家生活相关的公共卫生事件,不断戳中大众的伤痛之处。自媒体平台参与人数众多,在公共卫生安全问题中每一个人对于事故的追责和原因都不会停止,同时因为此类问题的受众群体广,每个人都会将问题归位到自身上,认为此类问题不查明原因并解决会波及自身,大众的恐慌心理可想而知。

2我国公共卫生安全事件舆论引导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近十年,舆论引导的环境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时代的发展,给政府反映的时间愈加短暂。从“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大家每天清晨从报纸上获取信息到“2018年假疫苗事件”大家通过手机信息不断刷新最新信息的变化可以发现现在传统的纸媒不再占据舆论的绝对主导权,而自媒体的产生更是给了大家对于事件讨论、评价的平台,更是对政府整合信息,分析事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现阶段国情,我国公共安全事件频发,公共政府仍更多沿用之前的处理问题方式,致使在公共安全事件中的发言权和公信力不再处于优势地位,舆论引导过程中政府容易陷入“塔西佗陷阱”。纵观现如今的舆论局面,在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大家不可避免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同时,我国对于各类的安全事件的处理,特别是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中,虽然在2003年之后国家相继颁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在疫情传播、传染病等等方面应急处理速度有所进步,但是更多着重于事故本身的应急、调查处理等等,而对事故发生时的舆论环境及演变的事态发展、次生舆论情况都较为忽视,致使虽然政府已经快速展开应急的步骤但是舆论环境对其并不友好,网络上的舆情变化非常快,却没有积极主动地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并且,在舆论引导的过程中缺乏和网络舆情需要的信息,特别是在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中没有积极的响应和关怀,导致在舆论引导时步骤机械化,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追根溯源,这些问题都是在应急管理中,忽视了舆论引导的重要性。

2.1舆论引导被动,信息公开延迟不到位

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发生之后,很容易被公众所关注,而现阶段在处理事件时仍是被动地进行舆论的引导,缺乏积极面对事件的态度。如今,自媒体不断地普及,对于政府面对突发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时的反应速度要求越来越高,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一旦在新媒体平台上引发关注,被动参与舆论引导之后导致政府不断地深陷“塔西佗陷阱”。如今,政府的官方微博和公众号等等已经不断在建立,但是在面对事件时仍会抱有侥幸心理或仍有些“官本位”的爱惜羽毛的姿态,认为在大数据的现在有时一些事情从人们眼前划过并不会产生舆论爆点,所以在舆情爆发前,更多的是对信息的删、堵、掩盖此类欲盖弥彰的行为,缺乏了舆情的检测、信息的回馈和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发生时的阐述和信息公开,舆论引爆再弥补,就造成了一次又一次地被动对于事件进行解释引导的现在。在新的网络舆论阵地,很容易先入为主,一旦丧失了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就很难以再取信于民。

2.2舆论引导机械,不善于反馈更新解惑

在非典事件之后,我国开始意识到了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影响力巨大,所以制定了一系列条例、预案对于突发性的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有一个前期的准备。但是,在这十几年中,应对解决事件的速度有所提高,舆论引导的步骤变得极为机械化,事情只报现状不报原因,只重过程不重结果,舆情不断变化爆发时,官方的事情更新也不够及时,群众难以获得自己关切的信息,极易造成态度的偏颇,主观认为事情只是想无限制的拖延,而不是合理地在处理和解决;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事关民生,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信息的空白致使会有很多人被自媒体平台上的谣言所蒙蔽,舆情会更加难以控制。例如芜湖919童馨幼儿园事件中,幼儿园提供的大米生虫、米醋过期变质,在第二天芜湖政府在新闻平台上给出了立案调查、进行幼儿体检、幼儿入园等一系列举措;但是在芜湖多家自媒体平台上没有同步更新人们所关心的调查过程和详细报告,只有@今日芜湖有详细的跟踪调查各家幼儿园的食品安全状况,但是未能引起关注,致使很多人认为此事不了了之或轻信认为“官官相护”,无人关心儿童健康,更有许多人相信了小朋友因食用了这种大米患癌症等谣言,最终的处理结果也是鲜少有人问津。

2.3舆论引导僵硬,缺乏专业素养和关怀

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能否做到“以人为本”的精神,是掌握舆论的重要举措,而目前的情况是政府缺乏应急处理的专业性人才,尤其是在应对自媒体平台和现今直播的会上,这些需要根据不断变化的舆情做出相应作答的岗位更需要专业的培训才能够应对。现在很多官微缺乏专业的素质,在突发性卫生事件发生时避开关键信息,转发其他无关紧要新闻转移视线,造成民众意见纷纷,舆情难以控制;在回应事情相关信息时,用词生硬、官方、不贴合事件等套话来应付公众,引起公众的反感,如果政府在开始的通报中,减少官本位话语、增多民本位话语,从民众关心角度去报道事件,及时公布最新结果,同时自我检讨并表示加大监管力度,力争与网民产生情感共鸣,获取网民信任,如此也许能控制舆情,不会造成愈演愈烈的舆情事件;同时在现今的应急管理之中,小组都是临时成立的,会上确实专业的人员进行汇报和交流,极易出现问题交代不明确,责任越位和缺位的现象,使得会开完公众再次失望,舆情又展开新一轮的爆发。

3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舆论引导对策

3.1确立主体责任范围,培养主体责任意识

政府应该承担起事件中的舆论引导和处理事件的责任,政府在处理事件和舆论时候应该遵从相应的原则:将公众利益摆在第一位,在事件处理中,如果一直抱有不负责任企图用欺瞒、压制的手法来应对事件,这不仅对人民的不负责任,同时也为舆论的引导带来了更大的困难。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面前,这种做法虽然能暂时的延缓事件的爆发,但是一旦到了无法隐瞒的程度,就会给舆论的引导带来巨大的难度。政府应在自媒体的网络重建政府权威和公信力,对于突发的事件时间要有正确的舆论态度,掌握舆论的信息传播和扩散的规律,做好信息的传播者和扩散者,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自媒体的复杂环境中采取有依据的引导措施,同时也能够更好的承担起管理的职责,树立其公信力。面对公共卫生事件,依法对民众公开相关信息,提升政府的公信力,缓解民众的不良情绪,事件发生时也应该通过平台信息满足公众对于信息的需求,减少不良谣言的产生,从而引导舆论的方向,控制负面言论的进一步传播。

3.2协调主体合作能力,形成有效舆论机制

政府需善于与媒体协调,加强合作,提高利用自媒体的能力,在如今,媒体的形式日新月异,媒体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时代政府要转变传统的媒体观念,遵从尊重、主动、适度等原则,使得媒体与政府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使其在事件发生时能够对舆论的引导发挥重要的作用。在意识形态中,主流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引导者社会舆论,政府应尊重群众意见和遵循舆论规律的基础上引导群众,使其在整个社会意识中占据主导地位。李普曼著名的“成见”理论中认为人们已经形成的认知,将会影响人们的意见、态度和对事物的看法。如今,通过个人的信息非常容易形成所谓的成见,如若缺乏意识形态的制约,政府就很容易失去对舆论的引导力。政府也可以通过自媒体平台可以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和当今公民素质的事例,既能够合理地应用新型媒体又能够加强舆论的建设。这样便可以使得政府、媒体、公民有效地合作,形成在事件发生时,能够正确引导舆论的机制。

第4篇:网络舆情安全应急预案范文

一、进一步加强应急体系建设

一是出台体系建设规划。依据省出台的《“十二五”期间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按照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措施有力、科学合理和切实可行的要求,县应急办组织县直有关部门和相关人员制定《县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并针对《规划》的总体要求、建设任务和具体项目,分步分层组织实施。

二是完善应急预案体系。适时调整县乡总体预案,加快推进专项预案修订,对县级专项应急预案进行再梳理,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改完善。加大基层预案编制工作力度,指导各乡镇(工业园、街道办)各单位制定地方性、针对性专项预案,尽量细化任务,扩大预案体系的覆盖面。

三是及时调整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根据人动,及时调整县应急委员会和19个专项应急指挥部成员名单,各地、各部门要在2012年5月底前调整充实自身的应急管理组织机构,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和信息员,县应急办将收集全县各地、各部门应急管理分管领导和信息员的手机、住宅电话、办公电话、值班电话、传真电话号码等信息,并编制《县应急管理工作通讯录》,建立健全全县应急管理联络网和区域协调机制,提高应急处置工作效率。调动全县各类专业性人力资源,成立应急管理专家组,建立专家决策咨询制度。

四是强化基层应急管理。各地、各部门要在去年的基础上,按照“进乡镇、进社区(村)、进学校、进企业”,“有组织机构、有应急预案、有应急队伍、有应急设施、有科普宣教”“四进五有”的要求,抓好应急管理工作。县应急办9月份将在全县范围内检查落实情况。

二、进一步强化值守应急工作

一是加强值守应急工作能力。进一步健全值守应急工作制度,完善由常态转入应急状态的快速反应机制。加强基层值守应急工作能力,各地、各部门要完善24小时值班制度,落实领导带班责任,规范工作流程,保障必需的办公设备;各行政村、学校、社区、企业等基层单位,要建立健全信息报告员制度,特别是灾害易发多发地要完善防控网络,一旦发现突发事件立即上报。

二是加强突发事件信息报告。把县应急值班室作为突发事件信息的“总入口”和“总出口”,进一步完善信息报送体系,严格按照第一时间报送的要求,落实信息报告责任,进一步优化信息处理流程,衔接好信息的接收、办理、报告等环节,确保信息渠道畅通。各地、各部门要变突发事件信息的被动“等、靠”为主动搜集核查,扩大信息收集面,提高信息报送的及时性、针对性、有效性。加大对网络舆情的监控力度,扩大渠道获得信息。

三是加强应急值班督促检查。继续加强对全县应急值守工作和信息报送工作检查指导。在重大节庆日及防汛、防火等重点时段和敏感时期,对全县各地各部门值班工作情况进行抽查。严格落实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工作通报制度,及时发现问题,抓好整改,推动值守应急工作规范化建设。

三、进一步提高应急保障能力

一是提高隐患分析能力。县应急办组织指导各地各部门制定风险分析制度和公共安全形势分析会议制度。各地各部门每个季度要开展各类风险隐患排查(风险隐患排查达到有整治领导机构、有整治实施方案、有整改计划、有整治工作小结等“四有”),建立台帐,并将结果报县应急办备案。

二是提高物资保障能力。按照适度超前、储备适量、突出重点的原则,各地、各有关单位要积极开展应急资源普查,了解应急物资储备情况,摸清各类应急保障资源,保证应急物资储备,并制定应急物资储备及使用管理办法,县应急办将针对重点物资和救援装备储备工作,开展定期和不定期检查。

三是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为了检验预案的可操作性,各地、各部门要根据地域、行业特点和重大活动的需要,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应急预案演练工作,建立快速应急处置机制,切实增强应急快速反应能力。2012年重点围绕地质灾害、安全生产事故、大规模、防汛抗旱、突发环境事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森林防火等方面展开实战演练。同时,注重演练资料归档工作,以上预案演练分别由县国土资源局、县安监局、县公安局、县水利局、县环保局、县食品药品监督局、县林业局牵头负责,相关演练资料整理归档并将于11月20日前报县应急办备案。

四、进一步做好宣传培训舆论引导工作

一是创新应急管理宣教形式。进一步丰富应急宣传的形式和内容,提高宣传的针对性。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各自实际,利用安全生产活动日、全国消防日、世界环境日等,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应急知识科普宣传教育活动,推动应急知识进企业、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提高全民防范意识和能力。新闻媒体要加强舆论宣传,让应急知识走进千家万户,教育广大群众,提高公众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有效增强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二是加大应急管理培训力度。组织一次全县范围内工作人员应急管理知识相关培训。由县国土资源局、县安监局、县公安局、县水利局、县环保局、县食品药品监督局、县林业局牵头负责开展专项应急知识的培训,并将相关资料于11月20日前报县应急办。

三是正确引导舆论导向。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及时、真实、准确、有效、主动突发事件相关信息,积极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稳妥处置,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五、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考核工作

第5篇:网络舆情安全应急预案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引导

新媒体时代,网络成为社会舆论交锋的主要阵地,高校网络舆情成为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1].针对这一点,对高校网络舆情加以有效引导,不仅影响到高校大学生的信息判断、行为习惯以及价值取向等,而且还为校园创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更好地维护校园秩序.

1高校网络舆情现状

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特定群体,具有文化水平高、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等特点.笔者采用发放问卷和BBS网站跟踪,两种调查方式相结合,从以下3点内容了解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首先是高校大学生对热点、焦点问题的关注;其次是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看法;最后是高校网络舆情对学生的思想及行为的影响.通过实际调查,对高校网络舆情现状的分析如下:

1.1大学生对热点、焦点问题的关注

问卷调查显示,网络已经与高校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密不可分.75%的学生每天上网平均时间超过了2小时,上网的内容除了查找学习资料和浏览新闻,更多的是购物、刷朋友圈、更新微博、玩游戏等.BBS网站跟踪调查显示,大学生上网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集中在学习交流、了解资讯、网购团购、休闲娱乐、竞技比赛、情感倾诉等方面.

1.2大学生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看法

对于国内外热点、焦点话题,或者网络突发事件的看法,参与调查的高校大学生表示非常关心并且会积极评论的占45.8%;表示关注但不评论的占43.8%;表示从不关注的仅占总比例的10.4%.因此,关注高校网络舆情,对于深入了解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特征、人生观念以及行为方式起着重要作用.

1.3大学生思想及行为受高校网络舆情的影响

高校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的关键阶段,根据调查数据显示,7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高校网络舆情对他们的思想及行为产生了一定影响.他们的思想还不够成熟,缺乏对网络舆情信息的辨别力和对事物客观认知的判断力.网络传递的错误信息容易对高校大学生造成误导,改变他们对社会、对人生、对价值的原本认知和对事物的正确判断,进而产生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缺失等一系列不良后果.

2高校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

2.1重视力度差,资源投入少

随着高校BBS网站的建立及完善,大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与网络紧密相连[2].一些学生对学校的管理制度、食堂餐饮卫生、超市的价格垄断、后勤服务的不满,却很难得到学校相关部门的信息反馈,这就激化了学生与学校的矛盾,引起了学生对学校的不满,容易产生校园网络舆情热点.另外,高校的舆情信息还停留在信息管理员人工监测的阶段,对监测的人员配备上,多采取学生兼职,很少配有专职人员,资金和技术投入很少.

2.2引导缺乏时效性,处理方式被动

当前,高校网络舆情的应对工作方法单一,反馈形式过于简单.采用普通的垂直管理方式,在高校网络舆情爆发时很难迅速有效地应对,仅适合处理部分突发事件.在这种单一的管理渠道下,高校网络舆情应对工作反应迟缓,效率低下,起到的作用甚小.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主要途径,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很难融入到当前的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中[3].高校通常采取回避、封堵等被动保守方式来处理校园热点、焦点和新闻事件,这使得存在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激化矛盾,问题更加严重.高校在网络舆情引导的过程中,处理方式过于被动、一成不变,使得引导的工作收效甚微.

2.3缺乏制度保障,预警机制不完善

高校在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建设中没有完善的预警及监督机制[4].只有在事件发生后才能进行处理,不能将学生意见在尚未发酵时就进行合理的、及时的疏导,无法做到防患于未然.从网络舆情的传播方面来看,互联网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所以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的建设中,预警机制需要放在首要位置.目前,高校监督的主要精力是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管理方面,对学生的网络舆情预警不到位,很难及时地发现学生对事件的观点、看法和意见,无法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或心理动态,其导致的结果是非常严重的.所以,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在舆情尚未发生前就进行及时的控制与疏导,将可能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是保障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建设的重要手段.

3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基本原则

3.1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理念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原则是“以人为本”,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也要坚持此项原则.首先,要尊重学生;其次,要关注学生,并且要尊重学生的正当权益及要求;最后,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加强学生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

3.2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使思想政治教师与学生处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进行交流,相互多沟通、多了解.讲求实效性是舆情引导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同时也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践主要的特征.高校要切实关注学生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遇到的困难,采取最佳的教育方法,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解决问题,取得理想的舆情疏导效果.

3.3网络舆情疏导与科学管理相结合

要想大学生网络舆情疏导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就必须将科学的管理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建立健全的管理规章制度[5].将思想政治工作所倡导的思想观念,道德涵养充分融入到学校所制定的各项管理制度中,达到了自律与他律的结合,内在约束与外在约束的统一,能够逐步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与此同时,还应将学校的思想教育和网络的管理工作相融合,将舆情疏导工作贯穿始终,扩大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范围.将科学的管理融入到舆情疏导工作中,提高学生的自觉性,保障疏导工作有序地进行,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效果.

4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对策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特点是长期性、综合性、艰难性.要对网络及网络主体加以高度重视,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多角度做好高校网络安全,为校园创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4.1加强对网络舆情引导重视,强化舆情的监测

高校加大对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重视,才能解决网络舆情管理和引导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增强网络舆情危机应对能力.高校应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专兼结合的网络舆情引导队伍,还应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进行网络管理技术和安全技术等方面的培训,从而更好地引导高校网络舆情.另外,高校需要建立网络舆情监测体系,聘用专职的网络舆情监测员,同时各个部门及分院要认真的分析网络舆情所表达的信息,加强捕捉信息的能力,做好网络舆情应对的基础工作.

4.2畅通网络舆情引导的表达渠道,建设专门舆情平台

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一些网络渠道,实时关注并追踪学生的信息和诉求,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广泛收集他们对事件的看法和意见.对于一些敏感信息,需要在认真核实后,与网络舆情引导的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及时解决问题.另外,高校可以根据学生需求,建立专项的网络舆情通道,学生可以用学号或者一卡通号进行匿名注册,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使其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可以尽情地进行交流和沟通,这样可以有效地把握学生动态,对舆情进行精准、合理的分析,从而更好地完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4.3健全舆情引导预警和应急机制,促进网络舆情健康发展

高校应根据网络舆情的具体情况与相关的网络舆情监管部门进行协调沟通,互相配合,全面控制舆情危机的爆发,在舆情爆发初期将影响降至最低[6].高校要高度重视网络舆情的预警机制,对舆情监管及相关工作人员进行预警的培训,定期的进行预警演练和汇报,提高预警反应速度,提升处理问题的能力.在预警演练中还应注意对引导教师及学生的通知,防止学生在演练结束后还继续沉溺于舆情危机当中,给舆情引导工作增加难度.高校需根据学校、学生自身情况,制定出明确的、具体的、详细的应急预案,对舆情的相关工作人员、部门进行明确的分工,将工作职责落实到每个人.这样,在突发性紧急事件发生时,各个部门及工作人员可以及时开展工作,从不同方面降低学生所产生的恐惧感并解除其心中的疑惑,控制发展态势,将不良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高校需要在确保万无一失的情况下,将舆情危机事件的应急处理过程、处理办法、处理机制向学校汇报,并将舆情突发性紧急事件的结果告知学生,并在这些过程中找出当前存在的问题,总结不足,积累应急处理工作的经验,线上线下同时从中吸取教训,为下一次处理突发性事件奠定基础,提供有力保障,进一步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的应急处理机制.

5结论

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对于高校来说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高校时刻关注.由于具有长期性,所以其成效性并不会在引导工作初期立刻显现,这就需要网络舆情引导的相关部门及相关人员重视,从多方面入手,积极探索相关的经验,及时吸取教训,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来做好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工作.

参考文献

[1]周瑛.新时期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几点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1(11):43-46.

[2]曹银忠.高校BBS建设的新拓展:大学生网民热点话题引导[J].思想教育研究,2011(2):57-60.

[3]马晓明,张冲.新媒体传播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J].吉林建筑大学学报,2015,32(1):100-103.

[4]史伟,姜丹,单中元.新媒体视阈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J].社科纵横,2014(7):53-57.

[5]彭湘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舆情演变规律[J].当代传播,2013(5):49-56.

第6篇:网络舆情安全应急预案范文

(一)编制目的

为规范和强化环境空气质量考核预警、重污染天气应对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工作机制,提高重污染天气预测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减少重污染天气发生频率和污染程度,保障环境安全和公众身体健康,编制本预案。

(二)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湖北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关于推进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修订工作的指导意见》(环办大气函﹝2018﹞875)、原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城市大气重污染应急预案编制指南的函》(环办函〔2013〕504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打赢蓝天保卫战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鄂政发〔2018〕44号)、《湖北省环境空气质量考核预警和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管理办法的通知》(鄂政办发〔2019〕16号)、《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hj633-2012)等法律法规和规定。

(三)定义

本预案所指的重污染天气,是指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hj633-2012),aqi大于200,即空气环境质量达到五级(重度污染)及以上污染程度的大气污染。

(四)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阳新县范围内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

(五)工作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属地管理、统一领导,加强预警、提前响应,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

(六)预案体系

本预案是我县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的组成部分,其下级预案包括县政府相关部门实施方案和相关企业单位操作方案、秋冬季工业企业错峰生产实施方案。

阳新县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应包含本级政府相关部门重污染天气应对实施方案和相关企业单位操作方案、秋冬季工业企业错峰生产实施方案。

当国家区域性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湖北省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黄石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启动时,本预案要服从国家区域性、湖北省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或黄石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的要求。

二、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

(一)组织机构与职责

成立县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负责阳新县重污染天气应急组织、指挥和决策。分管副县长任指挥长,县政府办分管副主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环保局局长担任副指挥长,县财政局、县环保局、县住建局、县城管执法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经信局、县发改局、县交通局、县公安局、县卫生健康局、县教育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水利和湖泊局、县气象局、县供电公司、各镇(区)分管负责人为成员。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县环保局,县环保局分管负责人任办公室主任。主要负责贯彻指挥部的指令和部署,组织重污染天气应对研判、会商以及相关信息和上报,督导指挥部各成员单位落实重污染天气职责分工,组建重污染天气督导检查组,指导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组织对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进行分析、总结,负责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管理有关工作,承担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工作(指挥部领导小组名单见附件)。

(二)成员单位职责

1.县委宣传部负责预案的宣传工作,发挥媒体作用,加大对公众健康防护,建议性和强制性污染减排等措施的宣传力度;

督导广播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络等媒体及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做好宣传、信息和新闻报道等工作;

引导公众建立合理的心理预期,增强公众的防范意识和相关心理准备,提供公众的防范能力。

2.县发改局负责制定重污染天气电力行业重点排污企业应急保障预案,组织相关企业编制和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操作方案;

协调预警或应急状态下的能源保障工作;

负责对电力行业重点排污企业落实重污染天气企业应急预案限产限排等措施情况开展督查和检查。

3.县教育局负责组织指导幼儿园及学校落实停止户外活动、停课等应急响应措施,开展学生防护大气重污染应急知识宣传教育和应急演练。

4.县经信局负责制定重污染天气非电力行业重点排污企业应急保障预案并组织落实;

负责对重点排污企业落实重污染天气企业应急预案限产限排等措施情况开展督查和检查。

5.县公安局负责制定重污染天气机动车禁、限行应急保障预案并组织落实;

制定城区内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协同开展高污染排放车辆检查等其他大气污染防治执法工作。

6.县财政局负责做好重污染天气预警与应急工作所需县级经费保障;

保障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预警、大气重污染应急所需资金并加强预算绩效管理。

7.县环保局负责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统筹协调;

负责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会同县气象局开展重污染天气预警会商和环境空气质量预报,向指挥部办公室报告预警建议,并根据指挥部办公室指令预警信息;督促制定重污染天气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执法检查方案,并督导落实;

加大农作物秸秆露天禁烧工作力度;

落实大气工业源“一厂一策”,实施应急减排清单式管理。

8.县住建局负责督导建筑工地、市政工程工地、拆迁工地、预拌混泥土企业、预拌砂浆企业、建筑工地及工程机械落实应急响应减排措施。

9.县城管执法局负责加强城区道路清扫、冲洗作业;

加强渣土车运输扬尘污染监管和查处力度;

实施餐饮服务业油烟、露天烧烤、城市焚烧沥青塑料垃圾等烟尘和恶臭污染、露天焚烧秸秆落叶等烟尘污染,配合公安部门做好城区内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工作。

10.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督导矿山企业落实应急响应减排措施。

11.县交通局负责开展城区违规运输车辆查处、加大公共交通运力应急保障力度,督导城区进出口道路、公路建设工程机械落实应急响应减排措施;

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大宗物料运输物流企业错峰运输管控方案并组织实施。

12.县农业农村局负责制定全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方案,并组织落实;

积极配合生态环境部门开展农作物秸秆露天禁烧工作。

13.县卫生健康局负责开展大气重污染防病知识宣传,组织、协调医疗机构做好心血管、呼吸系统等疾病的诊疗和救治工作,及时处置应重污染天气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

14.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组织开展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期间商品煤质量监管,锅炉节能标准执行情况和锅炉生产、进口、销售环节环境保护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打击生产、销售非标车(船)用燃料等专项行动。

15.县水利和湖泊局负责制定重污染天气水利工程施工场地及施工运输车辆的扬尘控制实施方案,并督导落实。

16.县供电公司负责管控企业用电量调度,积极配合政府部门采取相应强制措施。

17.县气象局负责制定重污染天气气象保障预案并组织落实;

及时提供重污染天气气象预报信息,与环保等部门联合开展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会商与,适时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各镇(区)对本辖区内重污染天气应急管理工作负全责,健全重污染天气应急工作体系,制订和完善本区域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及时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降低人为活动对本辖区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

三、监测与预警

(一)监测

县环保局、县气象局应当建立健全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气象监测网络,建立信息资源交换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建立会商研判机制,重污染天气过程期间,每日对气象要素与污染成分聚合态势和aqi进行分析、研判,及时提出、调整、解除预警建议,为预警、响应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二)预警

1.预警分级

重污染天气预警统一以空气质量指数(aqi)日均值为指标,按连续24小时(可以跨自然日)均值计算,以aqi>200持续天数作为各级别预警启动的基本条件。

重污染天气预警级别统一由低到高分为黄色、橙色和红色预警三级,各级别分级标准为:

(1)Ⅲ级(黄色预警):预测aqi日均值>200,将持续2天(48小时)及以上且未达到高级别预警条件。

(2)Ⅱ级(橙色预警):预测aqi日均值>200并将持续3天(72小时)且出现aqi日均值>300的情况。

(3)Ⅰ级(红色预警):预测aqi日均值>200并将持续4天(96小时)及以上且aqi日均值>300并将持续2天(48小时)及以上;

或预测aqi日均值达到500。

坚持预防优先的原则,当预测未来24小时出现pm10均值浓度>150μg/m3、pm2.5均值浓度>75μg/m3、或臭氧(o3)8小时滑动平均浓度>160μg/m3,且未达到黄色预警级别时,应加强公众健康防护信息提示,结合实际情况可以采取临时管控措施或提前采取黄石预警响应措施。

因沙尘造成的重污染天气,参照生态环境部关于沙尘天气相关要求执行,不纳入应急预案范畴。

2.预警条件

当预测可能出现上述重污染天气条件时,应当按空气质量预报结果上限确定预警级别。

3.预警

达到县级预警条件或接到市级预警启动通知时,县指挥部办公室拟制《启动阳新重污染天气应急预警建议》报指挥部审批。启动Ⅲ级(黄石预警)由指挥部指挥长批准,启动Ⅱ级(橙色预警)、Ⅰ级(红色预警)经指挥部同意后由县长批准。指挥部办公室负责组织本县的预警信息,通知各成员单位启动应急响应。

4.预警的调整与解除

当空气质量改善到相应级别预警启动标准以下,且预测将持续36小时以上时,可以降低预警级别或解除预警,并提前信息。当监测空气质量已经达到严重污染,且预测未来24小时内不会有明显改善时,应根据实际污染情况及时调整到相应级别的预警。

当预测发生前后两次重污染过程,且间隔时间未达到解除预警条件时,应按一次重污染过程计算,从高级别启动预警。预警调整、解除的主体及程序和预警信息相同。

四、应急响应

(一)预案启动。启动阳新县重污染天气应急预警后,即启动本预案。预案启动后,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应按照各自职责和具体应急行动方案,迅速开展应急响应。

(二)分级响应。按照预警时确定的时间启动应急响应。当黄色预警时,启动Ⅲ级应急响应;

当橙色预警时,启动Ⅱ级应急响应;

当红色预警时,启动Ⅰ级应急响应。当市级预警时,应当启动不低于市级预警级别的应急响应;已启动红色预警时,仍执行Ⅰ级应急响应。

(三)响应措施。预警信息后,县指挥部应当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单位和相关企业进入应急响应状态,并采取相应级别的响应措施。

1.预警Ⅲ级(黄色)响应

(1)健康防护措施。儿童、老年人和心脏病、肺病及其他慢性疾病患者尽量停留在室内,暂停户外活动;

一般人群减少户外活动,尽量减少开窗通风时间。室外作业人员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2)建议性污染减排措施。倡导公众节约用电。出行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汽车上路行驶。

(3)强制性污染减排措施。提高道路保洁和施工工地洒水降尘频次2次/天以上。禁止农作物秸秆露天焚烧。对所有区域的有色、钢铁、化工、水泥等重点行业限产10%,减少污染物排放。对主城区的交通主干道进行限行管制。

2.预警Ⅱ级(橙色)响应

(1)健康防护提醒措施。提醒儿童、老年人和病人留在室内,避免体力消耗;

一般人群避免户外活动。室外作业人员减少室外作业时间,并加强防护。

(2)建议性污染减排措施。倡导公众节约用电。出行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汽车上路行驶。暂停露天大规模群众活动。

(3)强制性污染减排措施。提高道路保洁和施工工地洒水降尘频次3次/天以上。禁止农作物秸秆露天焚烧。对所有区域的有色、钢铁、化工、水泥等重点行业限产20%,减少污染物排放。对主城区的交通主干道进行禁行管制。中小学和幼托机构一律禁止室外体育课及户外活动。

3.预警i级(红色)响应

(1)健康防护提醒措施。儿童、老年人和病人留在室内,避免体力消耗;一般人群避免户外活动。室外作业人员减少室外作业时间,并加强防护。

(2)建议性污染减排措施。倡导公众节约用电。出行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汽车上路行驶。暂停露天大规模群众活动。

(3)强制性污染减排措施。提高道路保洁和施工工地洒水降尘频次4次/天以上。禁止农作物秸秆露天焚烧。对所有区域的有色、钢铁、化工、水泥等重点行业限产30%,减少污染物排放。对主城区的交通主干道进行禁行管制。中小学和幼托机构一律禁止室外体育课及户外活动。

五、信息公开

1.信息公开内容

信息公开内容应包括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重污染天气可能持续的时间、潜在的危害及防范建议、应急工作进展情况等。

2.信息公开形式

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移动通讯等媒体以信息、科普宣传、情况通报、专家访谈等形式向社会公布。

3.信息公开组织

阳新县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负责重污染天气应急信息公开,宣传部门负责新闻宣传和舆情引导处置。

4.信息报告

环保部门和气象部门应当及时将本辖区内重污染天气黄色及以上级别预警的启动、级别调整和解除情况每日通过网络或传真按时上报。内容包括发生重污染天气城市的预警启动时间、级别、主要污染物、采取的应急措施、预警信息情况等内容。

5.响应终止

预警解除即响应终止。响应终止由市级指挥部办公室下达指令,县政府根据指令,结合当地重污染天气实际下达本级响应终止指令。

六、总结评估

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和相关企业应做好重污染天气应急过程记录,建立档案制度。应急响应终止后3个工作日内,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将应急措施落实情况以书面形式报指挥部办公室,指挥部办公室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总结评估,提出改进建议报县人民政府和市级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部。

七、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当发生大范围区域大气重度或严重污染时,在县大气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部的统一督导下,各相关单位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体系,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主动、科学、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促进本地区空气质量持续好转,确保环境安全。

(二)物资保障。相关单位根据各自职能,储备种类齐全、数量充足的应急仪器、车辆和防护器材等常备应急救援物资,同时加强日常管理和维护保养。应急响应时所需物资的调用、采购、储备、管理,遵循“服从调动、服务大局”的原则,保证应急救援的需求。

(三)通信与信息保障。建立和完善阳新县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系统,各成员单位应明确应急负责人和联络员,确保通信联络畅通。

(四)监督与考核。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对预警响应不力、履职缺位,失职、渎职等行为依归追责。

第7篇:网络舆情安全应急预案范文

舆情“火山口”喷发

近年来,武汉在“转基因大米”“BBC抨击中国经济发展”“雾霾”等具有区域普遍性的公共事件中成为“典型”。公共事件波及范围往往涉及多个地区乃至全国,但出现“火山口”喷发的地区却并不普遍。武汉为何在全国性公共事件中,频频沦为“活靶”?

追根溯源是由于网民的持续关注提升了特定领域舆情的敏感度,同时也为质疑该领域出现的问题提供了较为深刻的认知基础。大众的情绪积累,就如同火山能量的累积,在达到能量极限时,必然会寻找“火山口”释放,而武汉因缘际会,恰好沦为这个突破的“火山口”。

多年来,雾霾从北京开始,自北向南扩散,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日常出行和身体健康,引起全民关注和反思,民众情绪积累越来越强烈。无论其影响的时间还是程度上,武汉绝非全国最严重的城市。这种大环境下,武汉雾霾舆情也在多时间段反复爆发,甚至出现了全城疯传的“武钢锅炉爆炸”等谣言,当地政府不得不动用多种手段辟谣,这为武汉成为这起环境舆情事件的“火山口”埋下了隐患。随后,央视以“武汉一处违规垃圾焚烧场”为立足点,报道了“其产生废弃比空气比砒霜毒500倍,并致多人死亡”的消息,直接导致武汉成为雾霾舆情爆发的“火山口”。

2014年2月,英国广播公司(BBC)播出了一部观察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转型的纪录片――《中国如何愚弄世界》,作为我国中部崛起战略重镇的武汉欣然应邀担纲主角,却沦为西方媒体镜头下的中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典型。无论从政治还是经济地位而言,武汉都不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城市,论其他现状,也与同线城市差距不大,为何这次BBC的矛头独指武汉?

联系“BBC事件”“转基因事件”等舆论事件,同样可以看到,大拆大建、土地财政一直是全民关注并被各方诟病的话题。武汉大面积突击式的城市建设,早已影响到市民的生活。武汉自然成为BBC最想采访的全国典型。而全国转基因研究基地的所在单位华中农业大学也在武汉,此前该基地转基因种子的流出及相关问题已多次引起网友质疑,但始终未能得到妥善解决。在全民网上关注转基因安全的舆情环境下,武汉成为舆论喷发的“火山口”也就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防患“火山口”喷发于未然

相较于其他网络舆情,公共事件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积累过程,因此,其平息自然也需要循序渐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应为其提供实质性的解决之道。

公共事件本身扩散范围广、持续时间长,而“火山口”会给当地带来沉重的舆论压力。从武汉雾霾舆情喷发的“火山口”来看,环保、市政、城管等部门在以往舆论场中的形象缺失,成为其应对舆情“火山口”喷发的一个重要障碍。

在“BBC事件”中,相关领导和部门应在得知BBC欲在武汉拍摄纪录片的消息之时,随即拟定好议题和预案,构想好自身所想表达的具体内容,并为可能出现的采访问题和突况做好准备。然而,尽管早在拍摄前4个月就有BBC工作人员前来“踩点”,“预警”时间不可谓不充裕,而相关职能部门面对采访却依然是感性有余、理性不足,这足以证明应对方案并未做到位。

从总体来说,管理部门合理利用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适度宣传自身正面形象和作为,打好提前量,塑造自身良好的公众形象,打造应对舆论质疑的良好公众基础,将薄弱地带夯实,则能够在面临蔓延全国的公共事件时,避免被当成典型,成为网络情绪的宣泄出口。

“火山口”往往形成于长时间低度延烧的公共事件中。 2012年秋冬武汉已多次出现“雾霾事件”,相关报道中即潜藏着“火山口”喷发的苗头;“BBC事件”前,武汉5000多个工地、多条地铁开挖给市民生活带来不便,“满城挖”不仅在网上流传,在全国“两会”期间就已出现在记者提问中;在旷日持久的“方崔大战”中,武汉转基因大米也被多次报道。尽管如此,相关单位并未及时回应。因此,相关单位建立健全的舆情监测机制,把握总体的舆情发展趋势,及时判断可能助推舆情波峰出现的事件,并依此做好应急预案,就显得尤为重要。

面对舆情的“火山口”,相关部门不能沉默以待,除对不足之处及时反省表明姿态外,对于夸大或不实的信息也要积极澄清,避免“背黑锅”。在武汉雾霾舆情喷发的“火山口”中,央视报道的焚烧厂附近小区因癌症死亡的人数中,还包括了因肝癌过世的死者。另外,空气“比砒霜毒900倍”的说法也没有得到明确的数据证实。而这显然与“焚烧致癌”并无太大相关,邀请相关专家及时对此辟谣,也应该成为政府面对“舆情危机”的重要选择,从而澄清报道中的疑点与不实之处,让往后的应对措施有确切的事实基础,并为此后改善性措施的披露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第8篇:网络舆情安全应急预案范文

1.1编制目的

正确、有效和快速地处理大面积停电事件,最大限度减少大面积停电事件造成的影响和损失,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安定,保证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1.2编制依据

依据《国家处置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预案》、《电力生产事故调查暂行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电力企业综合应急预案编制导则》、《第一师电力有限责任公司应急救援预案汇编》,结合实际制定本预案。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以下简称“”)处置因电力生产发生重、特大事故、电力设施(包括工作场所、通信、自动化、信息网络、调度指挥场所等)大范围破坏、严重自然灾害、电力供应持续危机等各类突发事件引起的对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安定构成重大影响和严重威胁的大面积停电事件。

1.4工作原则

大面积停电事件应对工作坚持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属地为主、分工负责,加强预警监测、强化应急措施,保障民生、维护安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原则。

1.5事件分级

按照事件严重性和受影响程度,大面积停电事件分为重大、较大和一般三级。

1.5.1发生下列情况之一,为重大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

(1)停电应急指挥部确定为重大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者。

(2)造成电网减供负荷达到60%以上者。

(3)居民停电用户数达到供电总用户数70%以上者。

1.5.2发生以下情况之一,为较大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

(1)造成电网减供负荷到40%以上60%以下者。

(2)居民停电用户数达到供电总用户数50%以上70%以下者。

(3)停电应急指挥部确定为较大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者。

1.5.3发生下列情况之一,为一般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

(1)造成电网减供负荷达到20%以上40%以下者。

(2)居民停电用户数达到供电总用户30%以上50%以下者。

(3)造成政府、广电中心、综合医院、自来水公司、武警支队或公安等用户发生失电。

(4)导致化工(如青松化工、美丰化工、天盈石化)等化工用户的电力中断。

(5)电力公司根据电网设施受损程度、停电范围、抢修恢复能力和社会影响等综合因素,研究确定为一般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者。

2组织体系

2.1组织指挥机构

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是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工作的领导机构,由党委常委、副师长担任指挥长。

2.1.1指挥部组成

指挥长:

副指挥长:

成员:党委宣传部,发改委、工信局、公安局、民政局、司法局、财政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住建局、交通运输局、水利局、气象局、卫健委、应急管理局、城市管理局,电力公司。

指挥部可根据应急需要,依托各成员单位设立电力恢复组、新闻宣传组、综合保障组、社会稳定组四个应急工作组。

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发改委,负责协调各成员单位,办公室主任由发改委主任兼任。

2.1.2指挥长职责

负责主持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指挥部的全部工作,对大面积停电应急事件进行统一指挥。

2.1.3副指挥长职责

负责协助指挥长开展工作,对大面积停电事件的信息进行审查。

2.1.4成员单位职责

党委宣传部:组织开展事件进展、应急工作情况等权威信息,加强新闻宣传报道;收集分析社会公众动态,加强传统和新兴新闻媒体管理,正确引导舆论;及时澄清不实信息,回应社会关切。

发改委:负责协调电力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协调做好社会应急措施落实的综合工作。

工信局:负责因大面积停电事件造成通信故障的事后恢复工作和相关应急通信。

公安局:负责事发现场治安和交通疏导,视情况采取隔离警戒和交通管制等措施;为抢险人员开辟绿色通道,并会同有关部门开展遇险人员的疏散和救助,保障应急车辆优先通行;加强社会巡逻防范,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稳定。

民政局:负责做好群众救助和协调群众安置等事宜。

司法局:负责做好大面积停电事件的相关法律服务工作。

财政局:负责应急预案演练、救援物资储备、应急与抢险、电网大面积停电后恢复等有关的经费保障。

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协助做好因突发性地质灾害造成的大面积停电事件的应急救援,提供地质灾害的监测信息。

住建局:负责协调维持和恢复城市供气、供热等公共设施正常运行,保障居民基本生活需要。

交通运输局:负责应急处置所需的交通运输保障。

水利局:做好因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造成的大面积停电事件的相关处置工作;负责提供雨情、水情等监测信息;协调维持城市供水、排水等设施正常运行;为电力日常监测预警及电力应急抢险提供必要的水文服务。

气象局:负责适时提供威胁电网安全的气象条件的监测和预报,及时灾害性天气预报和预警;负责对事件现场及周边地区的气象监测,提供必要的气象信息服务。

卫健委:负责组织医疗卫生机构做好医疗救治工作;报告事件伤亡情况和救治信息。

应急管理局:协助行业主管部门做好大面积停电突发安全事故调查工作;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安全事故救援,组织骨干应急救援队伍实施救援行动。

城市管理局:负责协调维持和恢复城市市政照明等公共设施的正常运行,并为应急救援提供支援。

电力公司:负责初步研判大面积停电事件的状态等级,并在第一时间报告指挥部;在指挥部的领导下,配合相关部门开展电力抢修工作,并负责电力抢险物资的储备;建立完备的事故监测、预警、报告和应急处理工作制度;做好应急演练及宣传培训工作。

2.1.5各工作组职责

电力恢复组:由发改委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组织电力抢修恢复工作,尽快恢复受影响区域供电工作;负责重要电力用户、重点区域的临时供电保障。

新闻宣传组:由党委宣传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组织开展事件进展、应急工作情况等权威信息,加强新闻宣传报道;收集分析社会公众动态,加强媒体和互联网的管理,正确引导舆论,及时澄清不实信息,回应社会关切。

综合保障组:由发改委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对大面积停电事件受灾情况进行核实,指导恢复电力抢修方案,组织开展事件处置评估。

社会稳定组:由公安局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加强受影响地区社会治安管理,严厉打击借机传播谣言制造社会恐慌,以及趁机盗窃、抢劫、哄抢等违法犯罪行为;加强转移人员安置点、救灾物资存放点等重点地区治安管控;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单位的警戒;做好受影响人员与涉事单位、有关部门矛盾纠纷化解等工作,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2.1.6指挥部办公室职责

(1)负责落实指挥部指示和部署,传达上级领导的有关要求,指挥、协调成员单位和大面积停电事件发生地应急指挥机构参与应急处置工作。

(2)负责提出启动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置方案。

(3)负责处置大面积停电事件时停电信息收集,并按照预案规定对停电事件提出定级建议。

(4)负责事后统计损失情况及受灾情况,并对工作进行总结,提出改进意见。

(5)其他与大面积停电事件相关的应急管理工作。

2.2各团镇(乡)、街道办、经开区管委会及农业科技园区组织指挥机构

各团镇(乡)、街道办、经开区管委会及农业科技园区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建立健全应急组织指挥机构,负责指挥、协调处置区域内大面积停电事件工作。要建立健全跨区域应急合作和联动机制,一旦发生跨区域大面积停电事件时立即启动。

2.3现场指挥机构

发生大面积停电事件时,事发地的团镇(乡)、街道办、经开区管委会及农业科技园区根据需要成立现场指挥部,负责现场的组织指挥工作。参与现场处置的有关部门、单位和人员应服从现场指挥部的统一指挥。

2.4电力企业

电力公司要建立健全应急组织指挥机构,制定停电应急预案,在停电应急指挥部的领导下负责本企业电力突发事件的报告、抢险工作。

2.5重要电力用户

重要电力用户要制定本单位停电事件应急预案,配备应急电源,建立停电事故预防措施,完善重大危险源电力安全保障和防护机制,防范重大危险源因停电引发的次生灾害。

2.6应急专家组

各组织指挥机构根据需要成立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专家组,成员由电力、气象、地质、水文等领域相关专家组成,对大面积停电事件应对处置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参与修订完善应急预案以及事态的处置评估。

3监测预警和信息报告

3.1风险分析

可导致发生大面积停电事件的风险主要包括:

3.1.1自然灾害风险

沙尘暴、冰雹、大雪、冻雨等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电网输变电设备大范围损毁,从而导致电网大面积停电。

3.1.2电网网架结构风险

电网局部电网网架薄弱,单线、单母、单变、同杆多回线等供电情况仍然存在,安全控制难度较大。重要输变电设备、自动化系统故障,可能引发电网大面积停电。

3.2监测

气象、水利、林业、科技、公安、交通运输、国土等部门要将涉及电网安全的相关数据纳入日常监测范围,加强预测预报,提高灾害预测和预警能力。

电力公司应建立完备的事故监测、预警、报告和应急处理工作制度,对出现的问题早发现、早处理,尽量将事故控制在初发阶段和局部地区,防止事故扩大化,电力公司应综合气象、林业、地震、国土、水利等部门提供的信息建立健全电网防止自然灾害预警体系。

3.3预警

3.3.1预警分级

根据可能导致的电网大面积停电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将电网大面积停电预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标示,一级为最高级别。预警分级标准参照事件分级。

3.3.2预警信息

电力公司研判可能发生大面积停电事件时,要及时将有关情况报告至停电应急指挥部,提出预警信息和建议,并视情况通知重要电力用户。停电应急指挥部应及时组织研判,必要时报请批准后向社会公众预警,并通报其他相关部门和单位。

3.3.3预警行动

预警信息后,电力公司要加强设备巡查检修和运行监测,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态发展;组织相关应急救援队伍和人员进入待命状态,动员后备人员做好参加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准备,并做好大面积事件应急所需物资、装备和设备等应急保障准备工作。重要电力用户做好自备应急电源启动准备。受影响区域,相关部门做好维持公共秩序、供气供水、商品供应、交通物流等方面的应急准备;加强相关舆论监测,主动回应社会公众的热点问题,及时澄清谣言传言,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3.3.4预警解除

根据事态发展,经研判不会发生大面积停电事件时,按照“谁,谁解除”的原则,适时终止相关措施。

3.3.5信息报告

大面积停电事件发生后,电力公司应立即向发改委报告。发改委接到大面积停电事件信息报告或者监测相关信息后,应当立即进行核实,对大面积停电事件的性质和类别做出初步认定后,按规定的时限、程序和要求,向应急停电指挥部报告,并通报同级其他相关部门。

4应急响应

4.1响应分级

根据大面积停电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发展态势,将应急响应设定为一级、二级和三级三个等级。

初判发生重大大面积停电事件,启动一级应急响应,由指挥部负责指挥对应工作。由启动本级应急响应。

对于未达到一般大面积停电事件标准,但对社会发生较大影响的其他停电事件,可结合实际情况启动应急响应。

应急响应启动后,可视事件造成损失情况及其发展趋势调整响应级别。

4.2应急处置

4.2.1指挥部应急处置

发生重大大面积停电事件时,指挥部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1)统一领导大面积停电事故抢险、电力恢复、社会救援和维稳等各项应急工作。

(2)组织召开停电应急会议,就有关重大应急问题做出决策和部署。

(3)进入24小时应急值守状态,及时收集汇总事件信息。

(4)派出工作组赴现场指导应急处置工作,成立现场指挥部,协调开展应对工作。

(5)及时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专家组进行会商,分析研判事件发展情况。

(6)组织开展抢修队伍、物资、装备支援。

(7)视情况向兵团提出支援请求。

(8)统一组织信息和舆论引导工作。

(9)组织开展事件处置评估。

(10)协调解决应急处置中发生的其他问题。

发生较大大面积停电事件时,指挥部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1)密切跟踪事态发展,指导督促做好应对工作。

(2)视情况派出工作组赴现场协调事件应对等工作。

(3)根据电力公司和地方请求,协调做好支援工作。

(4)指导做好舆情信息收集、分析和应对工作。

(5)组织做好紧急状态下电量分配和需求侧管理。

4.2.2团镇(乡)、街道办、经开区管委会及农业科技园区应急处置

发生一般大面积停电事件时,由事发地团镇(乡)、街道办、经开区管委会及农业科技园区负责组织、指挥应急工作,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1)建立现场指挥部,负责组织、指挥应急工作。

(2)督促电力公司迅速开展电力抢修恢复等工作。

(3)向停电应急指挥部做好信息上报工作。

(4)根据事态发展,必要时向停电指挥部提出支援请求。

4.3响应措施

大面积停电事件发生后,电力公司和重要电力用户要立即实施前期处置,全力控制事件发展趋势,减少损失。停电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根据工作需要,组织采取以下措施。

4.3.1抢修电网并恢复运行

电力公司要尽快恢复电网运行和电力供应,合理安排运行方式,控制停电范围,调度电网、电厂和用户之间的电气操作、机组启动以及用电恢复,保证电网安全稳定并留有必要的宽裕度。在条件具备时,优先恢复重点地区、重要用户的电力供应。

4.3.2强化应急救援保障

通信管理部门采取多种措施,确保应急通信畅通;交通部门等积极保障发电燃料、抢险救援物资、必要生活资料等的运输;交通部门组织力量,加强道路交通指挥和疏导,保障各项应急工作的正常运行。

4.3.3防范次生衍生事故

重要电力用户要及时启动相关的应急预案,加强重大危险源、重要目标、重大关键基础设施隐患排查与监测预警,及时采取防范措施,有效防止各种次生衍生灾害的发生。消防部门做好各项灭火救援应急准备工作,及时扑灭大面积停电期间发生的各类火灾。

4.3.4保障居民基本生活

供水部门迅速启动应急供水措施,保障居民用水需求;物资供应部门要迅速组织有关物资的加工、生产、运输和销售,保证居民在停电期间的基本生活资料供给;卫生行政部门要立即组织开展相应应急医疗救治工作,保证大面积停电期间各类伤员的救治。

4.3.5维护社会稳定

公安、武警等部门加强涉及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的重点单位安全保卫工作,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对停电区域内繁华街区、大型居民区、大型商场、学校、医院、金融机构、车站及其他重要生产经营场所等重要地区、重点部位、人员密集场所的治安巡逻,及时疏散人员,解救被困人员,防范治安事件;交警及交通部门组织力量,加强停电地区道路交通指挥和疏导,缓解交通堵塞。

4.3.6加强信息

宣传部门按照及时准确、透明公开、客观统一的原则,加强信息和舆论引导,主动向社会停电相关信息和应对工作情况,提示相关注意事项和安保措施。加强舆情收集分析,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澄清不实消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稳定公众情绪。

4.4响应终止

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按照“谁,谁解除”的原则,终止应急响应。

(1)电网主干网架基本恢复正常,电网运行参数保持在稳定限额之内,主要发电厂机组运行稳定。

(2)减供负荷恢复80%以上,受停电影响的重点地区负荷恢复90%及以上。

(3)造成大面积停电事件的隐患基本消除。

(4)大面积停电事件造成的重特大次生衍生事故基本处置完成。

5后期处置

5.1处置评估

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响应终止后,受影响的团镇(乡)、街道办、经开区管委会及农业科技园区要及时组织对事件处置工作进行评估,分析损失及影响,提出明确的整改措施,形成处置评估报告。

5.2事件调查

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响应终止后,受影响的团镇(乡)、街道办、经开区管委会及农业科技园区应立即成立调查组,查明事件原因、性质、影响范围、经济损失等情况,提出处理处置结论。

5.3善后处置

受影响的团镇(乡)、街道办、经开区管委会及农业科技园区要制定善后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保险机构要及时开展相关理赔工作,尽快消除大面积停电事件的影响。

5.4恢复重建

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响应终止后,需对电网网架结构和设备设施进行修复和重建的,由发改委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组织编制恢复重建规划。重要电力用户受到损失的,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进行生产设施恢复重建。

6保障措施

6.1队伍保障

电力公司应建立健全电力抢修应急专业队伍,加强设备维护和应急抢修技能方面的人员培训,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救援能力。根据需要组织动员其他专业应急队伍参与大面积停电事件及其次生衍生灾害处置工作。公安、武警、消防等部门要做好支援保障。

6.2装备物资保障

电力公司应储备必要的专业应急装备及物资、建立和完善相应保障体系。各团镇(乡)、街道办、经开区管委会及农业科技园区要加强应急救援装备及生产生活物资的紧急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工作,保障支援大面积停电事件应对工作需要。

6.3通信、交通与运输保障

通信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形成可靠的通信保障能力,确保应急期间通信联络和信息传递需要。交通运输部门要健全紧急运输保障体系,保障应急响应所需人员、物资、器材等的运输。公安部门要加强交通应急管理,保障应急救援车辆优先通行。

6.4技术保障

电力公司要加强大面积停电事件应对能力建设,使用先进成熟技术设备,加强电网、电厂安全应急信息化平台建设,着重开展信息化系统安全防护工作。有关部门要为电力日常监测预警及电力应急抢险提供必要的气象、地质、水文等服务。

6.5应急电源保障

提高电力系统快速恢复能力,加强电网“黑启动”能力建设。有关部门和电力公司应充分考虑电源规划布局,保障“黑启动”电源。电力公司应配备适量的应急发电装备,必要时提供应急电源支援。重要电力用户应按照国家有关技术要求配置应急电源,并加强维护和管理,确保应急状态下能够投入运行。

6.6资金保障

发改委、财政局等有关部门和各团镇(乡)、街道办、经开区管委会、农业科技园区及电力公司应按照有关规定,对大面积停电事件处置工作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7附则

7.1预案管理

本预案实施后,发改委将会同有关部门组织预案宣传、培训。各团镇(乡)、街道办、经开区管委会及农业科技园区要做好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充分利用各类宣传媒介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公众意识,提高公众应急能力。

7.2预案解释

本预案由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9篇:网络舆情安全应急预案范文

二、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我市各级各部门应急管理机构均已成立,但部分县(市、区)应急办没有实现上级要求的“五到位”(即:人员到位、车辆到位、办公场所到位、办公设施到位、资金到位)。为确保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做到反应迅速,处置高效,各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要确定一名县级领导负责应急管理工作并配备专职的应急管理工作人员。各乡(镇)要明确一名副职专抓,并指定专人负责。村、学校、企业也要有一名负责同志抓应急管理工作,并设立信息联络员,以保证信息渠道的畅通。同时,县、乡两级都要有应急办公场所,配备专门的应急办公车辆。各县(市、区)每年安排不少于5万元的应急办公经费(用于宣传、培训和应急演练)并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三、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各级各部门要按照省、市政府相关要求,借鉴外地先进的应急工作经验,结合自身实际,研究制定应急管理工作的信息报送、监测预警、应急处置、信息等相关制度。要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制定一套组织严密、科学高效、责任明确的应急处置工作流程图,确保能够有效组织、快速反应、高效运转、有条不紊地应对各项突发公共事件。

四、抓好应急管理法制建设。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组织相关人员对《突发事件应对法》进行细致、系统的学习,全面、准确地掌握应对突发事件的具体规定,依法开展应急管理工作。同时,根据本地、本行业的情况,研究制定符合实际的《突发事件应对法》实施办法。

五、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一是加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按照“一队多用”和“一专多能”的原则,以公安、消防、卫生、安监等骨干队伍为主体,整合现有各类专业救援力量,形成统一高效的专业应急救援体系。要在企业中建立专兼职救援队伍。特别是化工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为应急救援队伍配备必要的装备和器材,加强培训,提高队员处置重大事件和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各级应急管理部门要建立应急救援队伍数据库,每年对应急救援队伍区域分布、工作任务、人员装备及培训情况进行一次检查。二是加强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的招募。各级各部门要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志愿者招募及管理办法,通过采取社会招募、自愿报名等方式,尽可能多地吸收志愿者加入到应急救援工作当中。要建立志愿者信息数据库,建立应急志愿者服务机制,形成专兼职救援队伍和社会志愿者共同参加的应急救援体系。三是做好专家队伍的组建工作。各级各部门及大型企业要聘请有关专家和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分级分类建立应急救援专家队伍,发挥专家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决策咨询作用。同时,每年召开一次专家组会议,研究工作,分析形势,为各级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献计献策。

六、切实做好应急演练工作。各级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应急演练计划。采取室内推演和实战演练相结合的方式,有目的地开展演练工作。原则上,市、县专项应急预案的制定部门每年都要组织一次应急演练。在演练中要把预案全过程中的每个环节组织到位,注重实效,不走过场,真正达到落实预案、磨合机制、锻炼队伍的目的。要认真总结演练中的经验,找出问题与不足,对相关预案进行必要的更新和完善。

七、落实应急物资储备。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先急后缓的原则,有针对性的制定应急物资储备计划,合理确定储备物资的品种和规模,建立应急物资生产、储备、调拨、征用、紧急配送体系。要加强对储备物资的动态管理,原则上每年一次对应急物资的储备、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及时解决应急储备物资数量不足、品种不全、布局不合理、运输不畅等问题。市、县财政和市直有关部门每年都要安排应急物资储备资金,为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提供有力保障。

八、完善应急基础设施。城镇人口密集场所和工业区要加强应急通信、应急供电、应急避难场所、应急医疗救护以及消防、防雷等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按要求配备应急器材。充分利用现有的学校教室、敬老院、活动中心等,作为重大自然灾害人员转移、疏散、避难(灾)场所。加强交通、通信、电力、天然气、自来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灾和快速恢复能力。要吸取四川汶川地震的教训,乡村规划建设要避开隐患区域。各类企业、学校、大型商场等重要部门要配备齐全的应急设备,开设应急疏散通道,规划出应急避难场所,为重大突发性事件发生后的人员安全提供必要的保障。

九、加快应急平台建设。省、市应急平台现已着手规划建设。各县(市、区)要多方筹集资金,尽快开展县级应急平台建设工作,实现与省、市政府应急平台的互联互通,完善监测监控、预测预警、信息报告、辅助决策、调度指挥和分析评估等功能,形成统一高效的应急平台体系。

十、开展防灾应急宣传教育和培训。各级各部门要面向大众开展应急宣传教育。各级政府应急管理部门要将每年11月1日作为应急宣传日,统一协调、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应急知识的宣传。同时,不断通过新闻媒体报道、公共场所现场咨询、个案实例讲解、组织竞赛、设置宣传标识等多种形式,让应急知识走进千家万户。要以企业、学校等突发事件易发区作为宣传工作的突破口和工作重点,积极推动应急知识进课堂、进企业,加强对企业职工和学生的应急自救、互救知识教育。要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培训机构,采取“派出去、请出来”的方式,自身培训与大专院校培训相结合的办法,搞好对领导干部应急指挥能力和应急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业务培训。县、乡和市直有关部门的应急管理人员每年至少要进行一次培训。

十一、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和监控。要坚持应急工作“关口前移、预防为主”的原则,针对我市临港靠海、化工企业密集、交通运输繁忙的特点,认真制定风险隐患排查方案,组织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各地对辖区内的每个城镇、乡村、企业、学校要进行全方位的排查,全面掌握各类风险隐患情况。对企业、学校等重点部位、重点单位要进行重点排查,落实综合防范和处置措施。对可能引发公共事件的风险隐患要限期治理,特别是对位于城市和人口密集地区的高危企业,要依法采取停产、停业、搬迁等措施,尽快消除隐患。要建立隐患排查信息数据库,实行分类分级管理。逐步建立风险隐患及时发现、定期排查、有效整改的长效机制。同时,不断完善各种突发事件监测网络,增加监测点,扩大监测覆盖面,提高监测水平。建立预警信息系统,充分利用防空警报、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及时预警信息。各级广播电视、通信等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及时提供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的服务,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处置,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

十二、严格信息报告制度。各级各部门要严格按照省、市有关要求,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制度。突发事件发生后,必须在45分钟内口头报告,90分钟内书面报告市政府值班室和应急办。信息报告要做到及时、准确。对特别重大、重大及持续时间较长的突发事件,要做好事件情况续报工作。对迟报、漏报、瞒报的,视其情节依法追究责任。

十三、全力做好应急处置工作。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各级各部门在向上级政府报送事件情况的同时,要依照应急预案及时采取应急响应措施。事发地政府要统一组织应急处置工作,采取必要措施控制事态发展,防止发生次生、衍生灾害。同时,要做好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和事故现场秩序维护及环境评估等工作。

十四、搞好突发事件的新闻和舆论引导。要严格遵循主动引导、实事求是、及时准确和以正面宣传为主的原则。突发事件发生后,事发地政府和相关部门要主动和新闻媒体取得联系,第一时间内向社会简要信息,随后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等,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和舆论引导工作,以帮助群众消除和化解恐慌情绪,避免猜测性、歪曲性的报道。要完善政府信息制度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舆情收集和分析机制。切实加强对信息、新闻报道工作的组织协调,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十五、建立突发公共事件评估分析制度。各级各有关部门每年要向市政府报送年度应急工作评估报告,准确统计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发生起数、伤亡人数、经济损失等相关情况,对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进行分析总结。各级民政、安监、卫生、公安部门分别归口统计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情况。市政府应急办要编制年度突发事件评估报告样本,各级各有关部门每年底按要照样本要求填写后报送市政府应急办。

十六、着力提高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和督促检查。着力抓好街道、乡镇、企业、学校等基层单位的应急能力建设,及时协调解决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问题。落实人员,保障经费,做好各项应急保障工作,全面提升基层防御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