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医养生学特征范文

中医养生学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医养生学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医养生学特征

第1篇:中医养生学特征范文

文献标题:基于CNKI的中医养生保健文献计量学分析

参考文献:

[1]刘敏.北京市公务员和科技人员亚健康及生活状况调查[D].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1.

[2]于琦,李敬华,高宏杰,等.中医养生数据库建设[J].中国数字医学,2015,10(8):73-75.

[3]薄智云.亟须系统构建“治未病”学科[N].中国中医药报,2015-05-29(3).

[4]司富春,宋雪杰,高燕.我国养生保健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策略研究[J].中医研究,2014,27(9):4-7.

[5]朱吉,贾杨,陆超娣,等.上海市长宁区医疗机构与社会养生保健机构联动下的“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平台”建设[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22(5):13-15.

[6]袁尚华.中医健康体检在“治未病”中的作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22(1):8-10.

(收稿日期:2015-11-10)

(修回日期:2015-12-10;编辑:向宇雁)

附1: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市场准入法律问题研究

参考文献:

[1]喻文迪.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探析.世界中医药.2009(2).

[2]黄建银.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战略选择的探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医药国际服务需求曲线模型.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12).

[3]司富春、宋雪杰、高燕.我国中医养生保健发展的现状及思考.中医研究.2013,26(7).

[4]刘薇.WTO对法律服务贸易的规制及中国应对.中国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10.

[5]木泉.中国国际旅游服务贸易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6]石静霞.WTO服务贸易法专论(第1版).法律出版社.2006.

[7]吴益民主编.国际服务贸易法学(第1版).上海交通出版社.2013.

附2:芍药谷景区发展中医养生旅游产业市场分析

参考文献

[1]苑庆磊.中国芍药花文化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1.

[2]宋焕芝,于晓南.中西方芍药花语及其景观应用_宋焕芝[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1002-1003.

附3:中医养生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方法研究

参考文献

[1]邸朝华.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J].教育科技资讯,2010,(23):210.

[2]伍婷.简论文化中的情绪养生[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01):5255.

附4:中医养生儒家思想探讨

参考文献:

[1]毛淳.论儒家思想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6,(03).

[2]徐正德.中医养生理论与实践[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

[3]彭昊.与道家思想[D].湖南大学,2010.

[4]张时.中医个体化运动养生体系的构建[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

[5]魏胜敏.中国传统导引养生术的方法论特征及其当代价值[D].福建师范大学,2012.

第2篇:中医养生学特征范文

随着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养生健康的渴求也就越来越迫切。然而,养生是直接涉及人们身体健康的学问,所以最需要那些可靠、权威、科学的声音。

体质有九种,对号入座对症调理

世界上没有一片相同的树叶,更没有相同的人。人后天形成的生活条件、各种文化教养、经济状态都不一样,构成了种族的多样性、个体的差异性。因此,人们的养生最应该注意的应是因人制宜的养生方法,因为最好的养生方法,不是名贵的东西,而是适合你的东西。同一种东西,有的人吃了很好,有的人吃了却会流鼻血。

中国人心理、生理、遗传以及对社会和所在环境的适应性,从这四个维度去考察来划分人的特征,就形成了现在的九种体质。这九种体质简单来讲分别为:

1.怕冷派(阳虚体质)。顾名思义,最大特征就是怕冷,即使在最热的时候也要穿长袖衬衫,更有甚者夏天穿毛衣、棉衣。因为他是阳虚体质,体内阳气不足,身体就像冬天少了火炉的房间,从里到外的冷。

2.缺水派(阴虚体质)。这类人怕热,喜欢冬天吃雪糕,因为有时候会觉得心里燥热。晚上睡觉的时候手心、脚心发热。所有人都认为这是年轻,火力旺,且不知,这样的人可能是阴虚体质。

3.痰派(痰湿体质)。最大特征是肥胖,胖乎乎的,还有这种人舌苔很厚,四肢很沉重。肥胖了就不爱运动不动弹,这种叫痰湿体质。

4.长痘派(湿热体质)。和“痰派”有点相似的湿热体质,在外观上其实最好辨认,一张冒油的脸和满面痘痘是明显标志。有的人认为长痘不一定是坏事儿,说明还年轻,还有长“青春痘”的本事,其实是体内的湿热过重,里面又不“通风”,它们只好变成痘子往外挤。这种体质的人却偏爱吃辣,越吃热就越重,痘子就越多。

5.气短派(气虚体质)。气虚的人说话没劲,低声低气的,话说多了气虚,容易疲乏无力,爬三四五层楼就开始气虚气喘,但不是哮喘病,而且这类人的耐力很差,容易出汗感冒,甚至更严重的气虚导致胃下垂、脱肛等疾病。

6.长斑派(瘀血体质)。与长雀斑,蝴蝶斑、老年斑有关的就是瘀血体质,如果有人经常为痛经而烦恼,就更需要了解一下这种体质,所谓而瘀则不通,不通则。如果你的身体经常出现莫名的瘀青,就更要留意自己的瘀血体质,它可能跟很多种疾病有关。

7.郁闷派(气郁体质)。气郁体质容易气不顺,神情抑郁,忧虑脆弱。抑郁体质的人是抑郁症的高危人群。

8.过敏派(特禀体质)。然后,还有发作起来让人生不如死的过敏,同在一间屋子,窗外偷偷飘进一片柳絮,别人只是揉揉鼻子就过去了,你可惨了,不停地打喷嚏,鼻涕、眼泪一起流。还有海鲜过敏、鸡蛋过敏、牛奶过敏……无所不在的过敏源你怎么才能躲得开?远离过敏源只是一种不得已的办法,想要治本,还得调整你的特禀体质。

9.健康派。最重要一种体质,就是人人都渴望的平和体质。平和体质的人发黑如墨,脸色红润,身材匀称而充满活力,他们的性情开朗、阳光,绝对不会为小事斤斤计较,也不会轻易郁闷或动怒。平和质,不只是一种体质,而是一种生活状态,一份对健康的美好愿望,一个和谐生命的范本。

有了这九种体质的分法以后,就可以根据什么人选择适合的养生方法,比如你的起居方式、膳食结构,包括你的适应能力,都能找到对应的方法。对应的方法有了,这样就相当于找到了一个量身定做的一种方法,适合你的一种养生之道。

养生如牧羊,心态平和加适时调整

第3篇:中医养生学特征范文

关键词:中医;理论体系;构建

前言:

健康的身体是高质量生活的保障和前提,养生学的出现为我们的健康身体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和基础,相对于其他的国家和地区,我国的中医养生学受到哲学思想的影响较大,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1何为养生

所谓的养生学,是指人类为了自己的健康长寿和自身生存,依据生命的客观发展规律,所进行的减少疾病,保养身心,有利健康的一系列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中医养生都是以医学理论为指导背景,探究生命理论,以增强体质,颐养身心并且预防疾病的方法为宗旨,进行保健养生活动,从而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之目的。

2中医养生理论的现代应用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高科技影响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在享受着丰富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不得不面临高科技带来种种弊端,要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很必要的。

现代的中医理论赋予了养生极其深刻的内涵,即通过各式的保养增强人的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力合抵抗力,减少疾病;或者通过保养,达到阴阳协调,身心健康的状态。

在养生学的作用下,人们清楚的认识到养生要从自己做起,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身心健康,参与各式各样的社会活动等,以此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在日常的生活当中,人们经常根据自身情况,构建适合自己的养生疗法,实现起居规律、情志舒畅、饮食调节、动静结合、形神共养、适应力极强的生活方式,以及中医辨证调料等方法的结合,已达到少得病、不得病、晚得病的目的、气是生命之根,是推动各种生命物质在体内交流的动力,气的衰盛,直接影响人身体的强弱。因此在现代养生中,要强调正气之本,精与神的统一和谐。在复杂的人际交往社会,人们的心理障碍越来越明显,要保全精与神,就需要一种人生哲学抚慰为心灵。

孔子认为:要想养生,就要先从养德开始,发挥人善良的本性,清除人心理上的不良障碍,要达到身心平衡。

3中医养生体系构建背景

3.1哲W背景

哲学家们经常说,“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哲学”所以,中医养生理论的发展也肯定离不开哲学。不管科学家们采取何种方式和态度,最后还是需要哲学的支配。在构建中医养生体系的过程当中,深受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

3.1.1道家

早期的道家老庄养生法,存在着消极的思想。这与中医养生理论中积极适应自然是不相符的。道家养生思想中的清静无为,以柔为贵,道法自然以及精气学说,对后期中医养生原理的确定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思想指导。

3.1.2儒家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意识形态领域、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其养生理论是在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和前人的经验总结上建立起来的,在具有更高的实践性的同时,具有更高的理论价值,后来也被纳入到我们的中医养生理论体系当中去,其中的“天人合一”和“中和思想”也成为我国现在中医体系中重要参考理论[1]。

3.2社会背景

生活在原始时代的人类,在劳动中发现了石头的重要性,一直用石头的棱角击打同一个部位,会使那个部位消失不见,在这种现象重复发生了很多次以后,人们开始用石头来缓解自己身体上不适症状,以达到健身的目的。但因为处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原始社会,加上人们的思想意识尚浅,一直没有形成相对系统完善的思想理论体系。

以秦始皇为代表的帝王们,依然在苦苦追求着所谓的长生不老,士大夫阶层甚至是最底层的劳动人也参与其中,使得养生学不可或缺的同时也模糊的存在着。对于长生不老的美好向往和对神仙的盲目崇拜是人们在养生途中的弯路所在。今天,我们可以客观的对这种现象做出评价,但是不可以忽视它的存在。虽然并没有十分显著的作用和成效,但对后世的养生学依然具有启蒙作用的。

3.3医学背景

在夏商西周时期,医学和巫关系密切,虽然两者并不相同,但是依然在同一时期艰难的并存着,此后,才逐渐开始出现分流,并最终在战国时期,医摆脱巫而单独存在着。随着时间的积累,哲学开始慢慢向医学领域渗透,具有代表性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元气学说等等。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已经累计到相当的程度,医药使用率在增多,医学知识也在不断丰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医养生学经过了漫长岁月的积累和沉淀后才逐渐开始形成。

《内经》这一部医学典籍的强力问世,升华,总结了以前的零散而丰富的养生实践理论经验,也吸取了诸子百家对待生命的认知态度,将原有的不系统的养生文化完整的纳入到养生理论中,使得中医养生学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快速蓬勃的发展。也初步建构中医养生体系的基础,在经过后世的医学家不断完善和补充,才形成了今天的独具特色的中医养生理论体系[2]。

4构建中医养生理论的重要性

4.1人类对生命的追求

人们常说,人类是大自然之子,也是地球发展到一定的时间段的产物,从原始社会到世世代代的转变,人们的身体性能及外貌特征,智慧水平和思想观念,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一切都在变化,但是不变的是对生命本身的追求,观与这一不变规律,现代社会也一样适应,因此,构建养生体系,追求养生,是人们自身生命追求的体现。

第4篇:中医养生学特征范文

取准穴位是穴位养生基础

王国玮指出:近年来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网络基本都有养生的栏目,应该说中华五千年中医养生智慧在今天又一次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欢与认可。但是,要想掌握养生的要领,还真的要下一番功夫。一般来说,电视、书本上面的穴位图都是给懂医学知识的人看的,如果不是学医的人,只是通过这种观察就在自己身体上取穴,容易找不准,就是学中医的,如果长期没做针灸医生,取穴也不一定准。所以,取准穴位是穴位养生的基础。每个穴位都有一定的位置,寻找穴位位置的方法称为“取穴方法”,穴位养生疗效的好坏与取穴准确与否密切相关。

临床上,一般有三种取穴方法:

1 人体体表标志取穴法。就是依据人体表面特征部位作为标志,用来选取穴位的方法,如五官、毛发、脐窝、骨骼突起及孔隙、肌肉隆起等。

2 骨度分寸法。可谓是最精确的取穴方法,就是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周身各部的大小、长短,并依其比例折算尺寸作为定穴标准的方法。如腕横纹至肘横纹作十二寸,也就是把这段距离划成十二个等分,取穴就以这为标准。

3 手指同身寸法。这是依据患者本人手指为尺寸标准来取穴的定位方法。有中指同身寸,以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一寸,可用于四肢部取穴的直寸和背部取穴的横寸;拇指同身寸,以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一寸,适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横指同身寸,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手指同身寸法一般应用在较短距离的测量,不适合较长距离的测量。

穴位养生有远近取穴之分

中医的穴位养生是在中医理论基础上采用的,如果你不懂得中医,则很难取得较好的疗效。穴位养生有“近部取穴”与“远部取穴”之分,“近部取穴”是指在病痛的局部和邻近选取穴位,其应用非常广泛,大凡其症状在体表部位反映较为明显和较为局限的病,均可应用,也就是取痛点和痛点附近的穴位,越近效果越好。例如,眼病取眼睛附近的睛明、球后、攒竹、风池穴等;鼻病取鼻子周围的迎香、巨髎穴;胃痛取胃旁中脘穴等。背部、胸部的穴位还能治疗相近的内脏疾病呢。“远部取穴”就是在距离病痛较远的部位取穴,临床上多选择肘膝以下的穴位进行治疗,例如胃脘疼痛可取腿上的足三里穴,腰背部疾病可通过腿部的委中穴治疗,心胸问题找手臂上的内关穴,面部疾患选取手上的合谷穴,久痢脱肛则取头顶的百会穴等,都是应用按经络取穴的原理。

穴位养生有利有弊因人而异

王国玮告诉人们:穴位养生不是只有好,没有弊,这跟每个人对中医基础掌握程度、采用的方法和个体差异有关。比如,针刺、按摩、艾灸、拔罐、刮痧等都是通过刺激穴位来达到养生的目的,但不是哪种方法都适合自己,为此,要因人而异。

1 针刺:适用范围广,病种涵盖内、外、妇、儿、伤科等绝大多数的疾病,但是针刺有时可能会痛,许多患者为此惧针,很容易在操作中出现滞针,而且针刺常常需要一个疗程,不是针刺1、2次就会有明显的效果,最主要的是没有学过中医的人,不能随意自己给自己进行针灸养生,否则很容易出现意外。

2 艾灸:虽然适应症也很广,但艾灸较温性,适合寒症、虚症病人,热性病人用后适得其反,所以,需要辨证。为此,究竟自己是属于那一种体质,最好还是去看一看中医,有助于对症治疗和保健。

3 拔罐:最适合实症、热症、瘀血症者,但虚症、寒症者宜慎用。

第5篇:中医养生学特征范文

【关键词】 中医;养生保健;老年人

中医养生以及保健主要是通过经络调养、饮食调节以及药膳保养等方面对身体进行保健活动, 进而达到增强体质, 对疾病起到防御作用, 延长人体寿命。近年来我国对中医事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 很多医院以及社区相继开展中医保健养生以及治疗项目, 但现代中医水平与往期相比要下降很多。《黄帝内经》有云:上医治未病, 中医治欲病, 下医治已病, 因此中医养生保健是中医医学中的精华, 非常值得后人研究学习。

1 老年的含义以及衰老的机理

人会随着时间的流逝经历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 因此随着年龄增长发生衰老是一种自然现象。中医认为“五十岁, 肝气始衰, 肝叶始薄, 胆汁始减, 目始不明。六十岁, 心气始衰, 苦忧悲, 血气懈惰, 故好卧, 七十岁, 脾气虚, 皮肤枯。八十岁, 肺气虚衰, 魄离, 故言善误。九十岁, 肾气焦, 四脏经脉空虚。百岁, 五脏皆虚”。因此五十岁开始则视为老已。而衰老的原因主要分为先天、后天、内因、外因几个因素。人的先天禀赋决定了人的体质和寿命, 先天禀赋也为先天之精气, 取于父母濡养, 气渥则体强寿命长, 气薄则体虚寿命短。后天因素对人的衰老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后天精气主要来自水谷精华, 也就是饮食结构[1], 《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法于阴阳……而尽终于天年, 度百岁乃去”, 而“以酒为浆, 以妄为常……起居无节, 故半百而衰矣。”其明确指出饮食结构与生活规律是导致人体加速衰老的主要原因。此外, 情志失调以及环境因素也会加速人体的衰老。

2 老年人发病的病因和病机

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下降, 脏腑功能衰竭, 气血不足, 而五脏六腑功能衰竭直接导致气血阴阳失调, 进而出现不同的疾病, 因此脏腑功能衰竭为发病的根本原因。而脏腑中, 最容易出现衰竭的就是肾脏, 肾为先天之本, 主藏精, 主纳气, 主生殖, 因此肾气早衰则会出现阳事不举、月经早停、腰痛、耳聋耳鸣等现象。其次为脾胃衰竭, 脾胃为后天之本, 容纳水谷精微, 若出现阳明脉衰, 面始焦, 发始堕, 则表明脾胃脏腑开始衰竭[2, 3]。老年人脾胃衰竭很容易出现纳呆、少食、消瘦、便秘等症状。而心、肝、肺功能的失调也是衰老的特征, 例如肝郁气滞、心神失养、肺失宣降等。而五脏六腑之间的功能是相辅相成的, 其作用也是相互关联。

3 老年中医养生保健法则

老年中医养生保健主要可以分为调补脏腑气血和调整阴阳平衡。在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老年人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在脏腑衰歇以及气血不足等方面, 因此在调节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药膳的使用, 还要注重非药膳调节方式。

3. 1 药膳调理 药膳调理主要是从各脏腑角度进行调理, 肾为先天之本, 因此首先要对肾脏的情况进行调整。多数老年人由于肾脏亏虚, 很容易出现健忘、耳聋耳鸣、小便异常情况, 因此对于肾脏要以补益为主, 可选用鹿茸、附子等补药进行保养, 但具体补药还是要因人而异, 对于体壮火热的人并不适宜, 体壮火热的老年人选择平补药物即可。

脾胃为后天之本, 脾胃进补也是非常重要的养生保健环节, 有调查表明老年患者的脾胃虚弱情况要明显高于肾虚的情况, 因此养生环节中要尤其重视对脾胃的养护。老年患者的脾胃衰弱主要表现在升发功能下降, 因此多数老年患者会出现食少、纳呆、便溏或便秘等情况。益气健脾, 升举阳气可选用升麻葛根汤合四君子汤进行治疗, 若要益气健脾, 滋阴润燥则可选用茯苓、地黄、黄精、天门冬、防风、柏子仁煎服。

老年人很容易出现肝郁气滞的情况, 或出现情志不畅导致易躁易怒, 因此对肝的养护主要体现在疏肝解郁方面, 其常用的保健药物为陈皮、佛手、枳实、降香、郁金等, 方药可选用柴胡汤加减。心为神志所在, 神凝则气聚, 神散则气消。对心脏的保健能够充实五脏, 调养气血, 降低血瘀气滞的发生率, 可采用天王补心丹进行保养。肺脏也是需要进行保养的主要脏腑之一, 肺气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减弱, 因此要着重对肺气的保养, 防止其出现早衰的情况。若肺气不宣很容易出现痰浊中阻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的肺系疾病, 因此主要以温肺化痰利气为主, 可食用川贝、杏仁、白果、枇杷等进行调养, 方剂可选用梨贝猪肺汤、参杏猪肺汤、海带瘦肉汤。

3. 2 非药膳保养 除了使用药膳对身体情况进行保养以外, 老年人还要注重非药膳的保养活动, 例如体育锻炼、饮食调节、生活规律等方面。

生命在于运动, 因此适当的运动能够帮助老年人舒展筋骨、通经活络、调和气血。老年人的运动不可过于激烈, 因此要采用相对舒缓的运动进行锻炼, 例如散步、太极、健身操等, 锻炼要持之以恒方能有效。不仅能帮助其舒展筋骨还能扩充肺容量, 增强患者体质。

情志的调节也是非常重要, 保持一个乐观的情绪不仅能使老年患者心情舒畅还会使肝脏得到一定的调节。《内经》中就有记载:“恬淡虚无, 真气从之;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 “喜则气和志达, 荣卫通利。”进一步说明情志的舒畅对身心的重要。一个愉悦的心情能够使老年人情志舒畅、阴阳调和, 反之则会导致肝脏受损、气机失调、气血逆乱。老年人可以通过养养花草鱼鸟或练习书法、绘画等方式对情志进行调节, 充实人体的精神力量, 进而达到预防疾病的作用。

人到老年由于脾胃功能下降, 因此对饮食的要求越来越高, 《金匮要略》有言:“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 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成体, 害则成疾。”而《养老奉亲书・饮食调治第一》也有云:“其高年之人, 真气耗竭, 五脏衰弱, 全仰饮食以资气血。”足以说明老年患者的饮食要以清淡为主, 且不可过食、多食。中医讲求八分饱、勿贪食, 对于老年人来说也不可过多饮酒, 因此要多食高蛋白、易消化、低脂低盐低油的食物[4, 5]。

除上述内容外, 老年人还要对生活规律进行调节, 要做到居室清洁, 睡眠充足, 起居有常, 老年人不仅要保证休息时间, 还要注意生活中的习惯, 不可久坐或久立, 既要保证睡眠时间又不可睡眠过久, 过剩或不足都会对老年身体产生影响。此外很多老年人在睡眠过程中会出现失眠、多梦的情况, 对此种情况可以叮嘱老年患者多食新鲜水果, 例如香蕉、苹果, 可以在睡前饮用牛奶。

总之, 中医养生保健不仅重视药膳保养, 同样重视非药膳保养。中医博大精深, 可以根据老年人不同的生理特性进行有针对性的养生保健, 并能做到本虚兼顾, 能够有效帮助老年人提升身体素质, 达到延年益寿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茅飞波.中医老年保健古代文献资料整理研究.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 12(6):99-102.

[2] 徐正德.中医养生理论与实践.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 11(6): 76-78.

[3] 叶明花, 蒋力生, 曹征.高血压病的中医养生保健.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0, 14(3):82-83.

[4] 文颖娟, 陈梦园.中医养生探幽.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2, 15(3): 143-144.

第6篇:中医养生学特征范文

【关键词】虚拟仿真技术;“医学生-孤寡老人-孩童”模式;“春夏秋冬”健康养生体验中心

Virtual Simulation Technology is applied to the Proc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Transmission

YUAN Ye-min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school 2014 grade,Shenyang Liaoning 110032,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limitations of modern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in communication, and expounds the advantages of virtual simulation technology in the transmission of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Based on virtual simulation technology, the establishment of communication mode of three generations and healthy health experience center are to promote the spread of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Key words】Virtual simulation technology;“Medical students-Widowers-Children” model;“Spring and summer autumn and winter” healthy health experience center

1 中t药文化在传播中的局限性

中医药文化传播是通过各种直接或间接的载体和路径向人们宣传中医药文化,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中医药,从而达到认知中医、运用中医和传承中医的水平[1]。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21世纪,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不仅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目前,中医药文化在传播质量、传播范围和被接受程度上,都还存在着局限性。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虚拟仿真技术逐渐成熟。为了促进更新中医学文化传播的内容,提高其传播质量,扩大其传播范围,增强群体的接受程度,把虚拟仿真技术运用到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已成为一种趋势。

2 虚拟仿真技术在中医药文化传播中的优势

虚拟仿真技术包括虚拟现实技术和仿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是一门快速崛起的计算机技术,它通过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相结合生成逼真的视、听、触等信息,使参与者以自然的方式与虚拟环境进行交互作用,能够身临其境地参与到虚拟环境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从而获得最大的控制和操作整个事件的自由度[2]。而所谓“仿真”,就是构造出一个“模型”(包括实际模型和虚拟模型)来模仿实际系统内所发生的运动过程,这种建立在模型系统上的试验技术称为仿真技术或模拟技术[2]。虚拟现实以仿真技术为基础,仿真引擎是虚拟现实的核心,在中医药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应用,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与传统的传播方式相比较,虚拟仿真技术具有四大优势。

2.1 沉浸传播,提高传播质量

虚拟仿真技术通过计算机建立三维虚拟环境,使体验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体验者从视觉、听觉、触觉方面感受到的事物和自然感觉一样真切。在该环境下认识、了解和感受中医药文化,这种“沉浸性”的感觉使人们更为真实地接触到中医药文化,便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学习中医药文化,这就大大提高了中医药文化的传播质量。

2.2 交互传播,扩大传播范围

体验者在三维的虚拟环境中,可以操作其物体,及时、实时地得到反馈的信息,这称之为交互。在这种三维交互中,体验者是交互作用的主体,与虚拟事物客体间可以进行信息的交换。这种交互传播可以建立在远程控制技术基础上,实现异地实时交互的效果,从而扩大中医药文化的传播范围。

2.3 自主设计传播,增强接受程度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建立的三维虚拟环境,具有自主设计功能。体验者根据自身需求,可以对虚拟环境中的系统功能模块进行自行设定,设计出适合自己的虚拟现实环境。这项功能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学习需要,增强其对中医药文化的接受程度。

2.4 绿色传播,节约医疗资源

虚拟仿真技术不仅提供了更多的虚拟现实体验,而且也大大减少医疗模型的使用,降低学习体验成本,规避现实操作中的危险与不安全隐患,降低环境污染,实现绿色教学,节约医疗资源。

3 传播内容与方法

以各科常见病、多发病为素材。运用虚拟仿真技术诠释常见病、多发病的主要病因、发病特点、主要症状、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建立视觉、听觉、触觉以及形体、手势一体的多维化综合信息集成处理环境,使体验者获得身临其境之体验。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所提供的感知功能,让体验者感受体验中心随着季节、气候等的变化,而产生的相应变化,学习四时养生知识,达到健康养生的目的。

3.1 “医学生-孤寡老人-孩童”模式

孩童是祖国的未来,家庭、社会、国家对他们的教育早在其牙牙学语时就已经开始了。养老院,这里是一个被孤立的角落。高等中医院校的学生埋头于堆积如山的理论知识课本,而在学校的教学模式下不能熟练地掌握临床实践技巧。将幼儿园、养老院、高等中医院校开办在一起,并在养老院建设中医药虚拟仿真体验室,创建虚拟现实系统,典型虚拟现实系统模型图如图2-1,组成“医学生-孤寡老人-儿童”三代沟通中心,在这里会有奇妙的化学反应发生。笔者认为这对于中国目前的学龄教育、孤独老人、中医学生实践能力等问题都会有深远的影响。

图1 虚拟现实系统模型

医学生为孩童、老人科普中医药文化的知识,讲解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主要病因、发病特点、主要症状、治疗方法、预防措施和突发疾病的应急措施,以及健康养生的常用方法。三个不同年g阶段的主体在同一个虚拟现实环境下相互交流学习,从而收获快乐、获得知识、感受中医药文化的魅力。虚拟仿真体验室全年对中医学生免费开放,但是当他们体验完之后,必须陪伴老人一段时间。这段时间里,孩童也自愿来到这里,汲取中医药文化的精华。建立“医学生-孤寡老人-孩童”三代沟通模式,实时传播中医药文化。

3.2 “春夏秋冬”健康养生体验中心

在社区建设“春夏秋冬”健康养生体验中心,一年四季供社区住户免费体验。中医养生学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祖国医药学伟大宝库中的一支奇葩,符合中医“治未病”的理论核心。在目前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之下,中医的“治未病”的理念,一定程度可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进而缓解社会矛盾,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世界万物想要发展,重在顺应自然。四时养生,是根据一年中四季的时间、气候、物候、阴阳等变化规律,来调摄人体生命活动,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从而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目的的一种养生方法。具体包括:春三月养生、夏三月养生、秋三月养生、冬三月养生,“春夏秋冬”健康养生体验中心即包括这四个部分。

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所提供的感知功能,让体验者感受体验室里随着季节、气候等的变化,而产生的相应变化。由于传感器技术的限制,目前虚拟仿真技术所能提供的感知功能仅限于视觉、听觉、力觉、触觉等[3]。构建虚拟仿真系统,虚拟仿真系统主要由五个模块构成,如图2。该系统包括四大板块的内容:起居,饮食、情志、运动和服饰,春夏秋冬四时的板块形似略有不同,以春季养生要略为例,如图3。使人们能在虚拟环境中观察、聆听、触摸、漫游、闻赏不同节气的变化以及养生要略,并与虚拟环境中的事物进行交互,学习抽象和复杂的人类感知特性,达到传播中医药文化的良好效果。

图2 虚拟仿真系统的构成

图3 春季养生要略

3 价值效用

长期以来,中医药文化承担着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的任务,这也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的优势。把虚拟仿真技术技术运用到中医药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可以加强中医药文化发展的优势,开创中医药文化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局面,让千百年来的中医药专家的思想得到传承。通过各方面的力量,提升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水平,加强医疗健康领域的国际合作,充分调动资源、整合力量、提高效率[4]。

3.1 加强中医药文化发展的优势

虚拟仿真技术与中医所独有的“预测未来疾病的发生、性质、趋势”相结合,使人们更为直观地了解中医药文化中“治未病”的思想。虚拟仿真体验室给人们展现的是虚拟的环境,其实进一步而言,就是没发生会发生疑惑可能发生,即未来的情况,因此虚拟仿真技术在加强中医药文化发展的优势方面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2 开创中医药文化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局面

目前,社会上存在一些特色的技术方法创新跟中医药发展不协调等现象,使得中医药产业破坏严重,中医药文化传播面临条件差、人才匮乏的问题。把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开创中医药文化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局面。

3.3 传承中医药文化的核心思想,弘扬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文化在数千年风雨历程中积累了养生保健的丰富经验,这是中医药文化事业得以继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医药文化强调顺应自然,维护人类与自然的和谐;注重形神兼养,维持心身的和谐;倡导保养精气,以提高机体防御和抵抗疾病的能力。这些养生保健的思想原则,对21世纪医学发展趋势而言,具有前卫作用,值得传承。在虚拟仿真技术的基础上弘扬中医药文化,使之得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4 结束语

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医学文化,在新世纪的潮流中该走向何处?目前,需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体现中医药文化的优势。虚拟仿真体验室是中医药文化与计算机技术深度结合的现代产物,是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播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如今西方文化盛行的时代,应该利用中医药文化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与多学科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科学理论和计算机技术,为中医药文化传播所用,对未来中医药文化发展必将带来新的气象。21世纪,一门既能保留中医学传统精华,又能融会现代先进科学成果,具有新世纪时代特色的中医学,将展现于世界医学之林[5]。

【参考文献】

[1]徐桢,王晓青.中医药文化传播路径分析及对策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5(3):94-96.

[2]张希黔,黄声享.建筑施工中的新技术[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5: 11-12.

[3]杨胜华.气动喷嘴式触觉再现装置的仿真与试验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 2008.

第7篇:中医养生学特征范文

关键词:湿热质;皮肤养生;组方;药膳;化妆品

一、中医体质的概念

中医学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在对人体体质的认识与研究方面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其中,《黄帝内经》为中医体质理论的源头,《伤寒杂病论》为体质理论应用的开端、历代医家为中医体质理论的延伸与应用积累了丰富的认识。

中医体质(con stitution of TCM)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

中医体质学中的体质概念一方面强调人体体质的形成基于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两个基本因素。先天因素是人体体质形成的重要基础,而体制的转化与差异性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后天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机体内外环境相统一的整体观念,说明个体体质在后天生长、发育过程中是与外界环境相适应而形成的个性特征,即人与社会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可以看出,中医学的体质概念与其他学科体质概念的不同点就在于,充分体现出中医学“形神合一”的生命观和“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关于中医体质的概念王琦认为,体质是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王琦的九分法把体质分为平和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9种基本类型。并且这些标准也纳入了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ZYYXH/T157-2009)中。

1 中医体质判定方法

回答《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中的全部问题,见表1(这里只列举湿热质的判定方法,其他体质略),每一问题按5级评分,计算原始分及转化分,依标准判定体质类型。原始分=各个条目分值相加。

2 中医体质判定标准

平和质为正常体质,其他8种体质包括湿热质为偏颇体质。判定标准见表2。

二、湿热体质的人群调查及分析

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带领的体质研究课题组,历时30年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中国人的体质主要有9种,其中,比较健康的平和体质占32.75%。

关于体质体质辨识的研究工作还有2007年12月1日至2008年12月1日,有相关专家广东省中医院进行中医体质辨识的人群,其中包括到广东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进行体质辨识者,也包括自然人群健康体检选择中医体质辨识者。排除病情危重者及拒绝填写体质调查问卷或不能配合完成中医四诊检查者。数据见表3和图2。

本次研究的6525例中,男2703人,占41.43%;女3822人,占58.57%。平均年龄为(34.7±13.2)岁,男性与女性年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8,P>0.05)。

另外,地域的不同,体质也有不同。在广东地区,湿热体质所占比例(11.92%)明显高于全国(9.88%),人的体质与他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其饮食结构、风俗习惯、、生存环境,都会影响到个体体质。我国东部地区湿热体质较多;南部地区湿热体质和血淤体质较多;西部地区气虚体质、阴虚体质较多,阳虚体质较少;华北地区湿热体质较多;东北地区气虚体质、阳虚体质较多。气虚体质在西部和东北较多,可能与西部高海拔地区低气压、低氧分压的特殊地理环境以及东北冬季长、春秋气温比较低有关阴虚体质在西部较多,可能与西部地区多风、干燥、强紫外线辐射等特殊气候环境有关湿热体质在南部和东部较多,可能与南部和东部地区高温多雨,易酿生湿热,且经济发达,老百姓生活相对富裕,常吃热量大的饮食有关注意了上述因素,采取相应防治措施,可避免很多疾病的发生。

三、湿热体质的概念与特征

在了解湿热体质之前,首先应了解什么叫湿、什么叫热。湿,通常被称为水湿,它有表4内服方剂外湿和内湿两种类型:外湿是由于气候潮湿、涉水淋雨或居家潮湿,使外来水湿侵入人体而引起;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与人体消化功能有关。两者是既独立又关联的。

热是一种热象,而湿热中的热是与湿同时存在的。或因夏秋季节天热湿重,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或因湿久留不除而化热所造成,因此,湿与热几乎都是同时存在的。

湿热体质的定义:以湿热内蕴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

成因:先天禀赋,或久居湿地,喜食肥甘,或长期饮酒,湿热内蕴。

特征:①形体特征:形体偏胖或偏瘦。②常见表现:主项:平素面垢油光,易生痤疮粉刺,舌质偏红苔黄腻,容易口苦口干,身重困倦。副项:心烦懈怠,眼筋红赤,大便煤结,或粘滞,小便短赤,男易阴囊潮湿,女易带下量多,脉象多见滑数。③心理特征:性格多急躁易怒。④发病倾向:易患疮疖、黄疸、火热等病证。⑤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湿环境或气温偏高,尤其夏末秋初,湿热交蒸气候较难适应。

此外,湿热体质还可能引起脂溢性皮炎的发生。

体质分析:湿热泛于肌肤,则见形体偏胖,平素面垢油光,易生痤疮粉刺;湿热郁蒸,胆气上溢,则口苦口干;湿热内阻,阳气被遏,则身重困倦;热灼血络,则目睛红赤;热重于湿,则大便燥结;湿重于热,则大便粘滞;湿热循肝经下注,则阴囊潮湿,或带下量多。小便短赤,舌质偏红苔黄腻,脉象滑数,为湿热内蕴之象。

湿热郁于肝胆则性格急躁易怒,易患黄疸,火热等病症;湿热郁于肌肤则易患疮疖;湿热内盛之体,对潮湿环境或气温偏高,尤其夏末秋初,湿热交蒸气候较难适应。

1 湿热体质的界定

湿热体质是否可以定位于病理体质?首先,从概念上讲,体质是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的固有特质,是个体相对稳定的生理特性和体质状态。除平和质外的其他八种体质,由于其体质特点处于某种失衡状态,这种特点或隐或现地会体现于健康和疾病过程中,造成其对某些疾病或证候一定的易感性和倾向性。但就体质本身而言,我们不能将其界定为一种病理体质。

病理,是指疾病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和原理。也就是说,病理是以疾病发生为观察时点,观察其演变过程和机理;而湿热质只是一种失衡的状态,只有疾病发生的倾向性和易感性,却还没有达到疾病的阈值,二者是质与量的区别。故湿热体质只能称其为偏颇体质,而不是病理体质。

2 湿热体质和湿热证表现的关系

湿热体质的定义如前文所述。湿热证则是指湿热互结,热不得越,湿不得泄,以身热不扬,口渴不欲多饮,大便泄泻,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从湿热体质与湿热证的定义对比来看,二者的着眼点不同,描述的表现程度也不同。前者主要从其形体外貌特征、体质演变趋势等生理角度出发进行综合描述,而后者则是从疾病状态人手,描述湿热证这个阶段的病态特征。

证候一词最早见于《伤寒例》,其谓“今搜采仲景旧论,录其证候、诊脉、声色,对病真方,有神验者,拟防世急也。”也就是说,证候是指已病状态下,用来概括和解释这一群症状、体征特点的。

王琦认为,体质与证是有区别的,体质主要是在先天因素、后天因素、社会因素的影响下,经历很长时间缓慢形成的,跨越健康与疾病的整个生命过程。证则不然,其形成从发生、发展、变化到结束,其过程是伴随在疾病过程中的,是随疾病的变化同时发生变化的。证候的表现是在机体发病时的特殊反应。因此,与湿热证相比,湿热质的形成和变化过程是缓慢而持久的,信息表达强度较弱,表现于外的症状程度也较轻。

四、湿热体质的生活调理

1 饮食调养:饮食以清淡为原则,可多食赤小豆、绿豆、空心菜、苋菜、芹菜、黄瓜、丝瓜、葫芦、冬瓜、藕、西瓜、荸荠等甘寒、甘平的食物。少食羊肉、狗肉、鳝鱼、韭菜、生姜、芫荽、辣椒、酒、饴糖、胡椒、花椒、蜂蜜等甘酸滋腻之品及火锅、烹炸、烧烤等辛温助热的食物。应戒除烟酒。

2 生活起居:避免居住在低洼潮湿的地方,居住环境宜干燥,通风。不要熬夜、过于劳累。盛夏暑湿较重的季节,减少户外活动的时间。保持充足而有规律的睡眠。

3 体育锻炼:适合做大强度、大运动量的锻炼、如中长跑、游泳、爬山、各种球类、武术等。夏天由于气温高、湿度大,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较凉爽时锻炼。

4 情志调摄:克制过激的情绪。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学习,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5 药物调理:酌情服用六一散、清胃散、甘露消毒丹等。

五、湿热体质与疾病的治疗用药与治疗要点

1 内服方剂(见表4)

2 外用方剂

外用多选用膏、霜、酊、中药喷雾、中药面膜、中药倒膜、中药熏洗、等系列疗法治疗痤疮。例如:玫芦消痤膏、复方消痤霜、复方甘草酊、复方丹参酮祛痘胶等等。

六、适合湿热质人群皮肤养生护理的食品与化妆品

1 适合湿热质人群皮肤养生护理的化妆品

湿热质人群一般容易患有青春痘、面部易出油,因此湿热质人群宜选用祛痘、去油、控油、去头皮屑等化妆品。

2 适合湿热质人群皮肤养生的食品(见表5)

第8篇:中医养生学特征范文

关键词:护士亚健康中医养生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283-02

亚健康状态通常是机体并无明确疾病,但却呈现活力降低、适应力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是人体于非病非健康、有可能趋向疾病的状态。较多的流行病学资料证实亚健康在护士中高发,护理人员亚健康问题不容忽视。每天,面对各种病人痛苦的表情,暴露于各种职业危险因素(如病原微生物、噪音等)中,出现亚健康,在所难免。

1护士亚健康状态

1.1亚健康及其表现。

1.1.1亚健康状态通常不被人们所意识,不被社会所承认,也不为医学确认。非常普遍和严重;既可向疾病发展,又可向健康逆转的双向性。它是人体多种疾病的重要起源。

1.1.2在护士亚健康人群中,躯体症状出现率较高的为易疲劳、腰酸腿痛、头晕头痛、双眼干涩、少气懒语、体力不足等。生理状态又直接影响心理状态,即出现心理亚健康,失眠多梦、困倦、烦躁易怒等不能保持正常生活质量、良好工作状态。在家庭生活、情感交流、人际沟通、精细操作等方面,护士们都会感到困惑、压抑、郁闷等。

1.1.3亚健康发生年龄分布在20~45岁之间,护理人员、女性、中级职称及工作年限长等特征的人群较严重,且女性略占多数。护理工作是致力于人类健康的服务性工作,临床护士在紧张繁重的护理工作中承受着很大的精神、心理压力,再加上家庭、社会、环境诸多因素的影响,其工作性质和特点决定护士的职业压力很高,常常导致护士出现身心紧张性反应,直接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生活和工作,故临床护士的亚健康问题尤为突出。

1.2护士亚健康的发生原因。

1.2.1生活不规律。护士因长期三班倒、工作不定时、节奏快、作息时间不固定等,容易出现入睡困难、难以维持睡眠、睡眠程度浅、经常梦魇、早醒等睡眠障碍的症状,不能规律的生活和睡眠,而且夜班常只有一个人,工作紧张、工作压力大、责任重等,严重影响其睡眠质量。因此,睡眠的缺乏是健康的重大杀手,长期倒班造成的睡眠质量低或睡眠缺乏是护理人员群体高发亚健康的重要因素。

1.2.2工作责任重。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护理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护士每天面对的是表情痛苦的患者,情绪压抑,如有急危重症患者时精神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而且家属的期望值较高,重大的责任关系常使护理人员背负了沉重压力,各式各样医疗事故或纠纷的报道,也让护士们不敢放开手脚,无形之中加重了护士们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

1.2.3心理压力大。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更新,护理人员在完成紧张的工作之余,还要完成各种各样的培训与考核及参加继续教育,如规范化护士培训、三基理论基础与技能、急救知识和技能等培训与考核,这样无形中给护士增加了很大的压力。同时还参加全国职称考试、职称英语考试、职称计算机考试等,沉重的压力使她们身心疲惫,心理压力加大。

1.2.4护士人力不足,超负荷工作。各医院护士大都缺编,护士与床位配比严重不足。一个护士往往要负责几项工作,工作量大。经常拖班,不能按时就餐往往使机体不是处在饥饿状态,就是暴饮暴食,使得机体不能按照一定规律摄取营养物质。

2中医与养生

2.1中医在防治亚健康状态有其独特的优势,中医认为亚健康状态的总病机为肝肺气血失调,阴阳失衡。正常体质的人因为社会环境、生活环境的变化、心理压力的影响,正常中医体质可能转向不健康中医体质。

2.2饮食养生。医食疗方法中的食药同用、食药同源,一直是中医饮食养生的一大特点。现代研究如生山楂、燕麦可以降低血脂,芹菜、木耳可以降低血压,莲子、百合、龙眼肉可以安神,核桃可以消除大脑疲劳等。总之,以饮食调理或治疗机体的例子不胜枚举。

2.3起居养生。护士长期处于竞争激烈、超负荷运转的状态,加上缺少锻炼与自我调节,导致身心出现疲劳、乏力、健忘、失眠、头晕头痛等而不得缓解的亚健康状态。中医养生强调起居有常、动静结合,其中起居有常主要是指日常生活中包括食衣住行、站立坐卧、苦乐劳逸等都能够有一定的规律并合乎自然界和人体生理常规,对于人体的养生保健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2.4情志养生。现代人由于长期处于快节奏且高度紧张的竞争环境下,造成精神状态与社会适应能力的不协调,由精神因素引起的心身症状已是亚健康人群普遍存在的现象,因而精神心理的保健也成为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医学认为人有七情,而七情致病不但影响人体气机血液的运行,也影响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

2.5心理护理与养生。中医认为形与神在生理上、病理上相互作用的密切相关联的。治病要形神共治,因此中医注重心理养生。当护士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心里失衡时可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学会情绪的自我控制和调节方法,进行自我修养方面的锻炼,自我淡化和松弛。

3亚健康人群的产生

虽然尚未达到疾病的诊断标准,然而在生理、心理与社会环境方面已反映出不和谐,这些不和谐可通过适当的预防手段转化为正常健康状态,若不加以干预则会进一步发展为疾病状态。中医养生保健方法有着独特性与实用性,在西方国家也逐渐受到多数人的欢迎与推广。护理职业有着特殊的服务对象―身心失衡的病人,由于工作压力大、工作负担重、长期高度紧张,极易造成护士心理和体力的透支,如护理人员本身处于亚健康状态,身体不适,精神不振,则不可能对患者进行高质量的护理,甚至还易发生护理差错。因此,降低或消除护士群体亚健康状态和发病率,保证护理人员以健康心态和充沛精力对患者进行高质量的护理,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护士亚健康状态以中医体质学说理论为指导,制定出科学的、安全的、有效的治疗、保健、康复等一系列的个体化调养方案,包括起居、药膳食疗、情志调节、动静养生等,它既符合当代科学技术的相互交叉、渗透、融合发展的客观规律,体现祖国医学“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观”、“辩证观”和心身康复的特色,又与现代医学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相统一。

参考文献

第9篇:中医养生学特征范文

1中医学和武学的文化交融

1.1中医学和武学在理论上的契合

中医起源于远古时期,是中国人民通过各种手段长期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武术经过长期的发展,最终成为人与人之间搏斗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医和武术都经受着传统哲学以及儒释道等主流文化的影响,并从中汲取营养,总结经验,建立起联系密切的理论体系。

在天人合一整体观的思想指导下,中医把人看成一个内外一体、五脏相应、六腑相通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讲究从整体出发,辨证施治,调人治病。而武术在修炼过程中也是讲究内外合一、内壮外强、内意气外形力的技击整体,讲究“踢打摔拿靠”的全息技法,以及“头肩肘手胯膝足”无所不练、无所不用的整体技击部位。此为中医学和武学在天人合一整体思维观上的契合。

精气神学说是对中医和武术影响最大的中国古典哲学之一。在中医中,精气神是人之三宝,精和气是人体生命的动力,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者。精气可以相互生化,而神则是由精气化生而来。精可以化气,气可以生精,精气生化而生神、养神,而神又有统领精和气的作用。张介宾在《类经》中指明:“虽神由精气而生,然所以统驭精气而为运用之主者,则 又在吾心之神。”而在武术的修炼中,讲究内外双修,即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肉,因此,精气神也是武术内修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是武术修炼的三个不同的阶段,精足、气盛、神明是武术人追求的高级境界。此为中医学和武学在精气神学说上的契合。

在中医中,阴阳用以解释人体生命的特征和现象,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在武术的修习中,阴阳也是用以解释人体的阴阳二气、人体结构、动作结构、运动规律、技击原理等。因此中医学和武学在阴阳学说上是相互契合的。

五行学说同阴阳学说同属于中国古代哲学的范畴。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以及生克规律来认识事物、解释世界和探索宇宙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中医学中,五行学说用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在武术中,五行学说的运用在心意六合拳、形意拳、少林五行拳和太乙五行拳中达到极致,讲究五行生五拳,五拳配五脏,外练五行以生克变化、克敌制胜,内练五行以濡养五脏,壮内强外。可以看出,其中的五拳配五脏以及练五拳养五脏的理论是在中医五行配五脏的理论基础上形成的,因此,中医学和武学在五行学说的理论上是完全相同的。

在中医经络学说中,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脉有路径之意,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为经络系统的主干;络脉是有网络之意,是为经脉别出的分支,较为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其功能是沟通表里,联系脏腑,行气血,养脏腑,传导感应,调节脏腑机能,以及保卫机体。经络不但是营养脏腑、四肢百骸的气血运行通道,同时也是信息能量交换的通道。而在武术的修习中,特别是在内功的修习中,也正是以疏通经络为主,调整气血的运行,以达到强筋壮骨的目的。武术内功中的打通任督二脉、奇经八脉、十二经脉等循经导络的基本理论是对中医经络学的直接借鉴,所以说武学和中医学在经络学说的基本理论上是完全一致的。

1.2中医学和武学在实践上的交融

中医学和武学在实践上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中医骨伤、针灸推拿、养生等都是中医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导引、吐纳、行气、服气、武术修炼等都是中医骨伤、针灸推拿、养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中医骨伤、针灸推拿中的手法、技法的来源,离不开导引、吐纳、行气、服气、武术等内容特别是武术内容的支撑。在临床实践中,正骨、针灸、推拿过程中的劲力、感知力和耐力的展现更是离不开武术功力的支撑。传统中医养生的手段和方法从总体上来讲不外乎四个方面,即饮食养生、起居养生、药膳养生和传统运动养生,传统运动养生是根本。

在武术的修习中,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观贯穿始终,崇尚力发全身的“整劲”,追求“身上无处不弹簧,无点不打人”的浑圆之力;外练“明劲、暗劲、化劲”的三个阶段,又要求配合“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三个内练阶段;同时又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来指导动作的变化规律和生克关系,以在外练五体的同时濡养五脏;而中医经络学说则是武术内功实践中打通任督二脉、奇经八脉、十二经脉等循经导络的理论指导。因此,习武之人喜欢中医,懂一些中医的基本理论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许多武术家们研习中医,并且悬壶济世者也大有人在,单从近现代来看,就有黄飞鸿、杜心武、孙禄堂、王子平、万籁声、郑怀贤、吕紫剑等等。在中国武术史上,武术的传承机构、武馆同时也是医馆的记载也颇多,最著名的的就是少林寺,许多武功造诣颇深的高僧同时也是医术高明的大医家。

1.3武学在中医学影响下价值功能的丰富和转化

    在武术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武术套路、武术功法和对抗格斗三种运动形式。从传统武术的本质来讲,这三种运动形式是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她们共同构建了传统武术“打练结合”、“练养一体”的特性。也正是传统武术的这一特性,使传统武术由初始单纯的“技击”属性而转变成以“技击”功能为主、兼具“健身”、“强身”、“修身”、“养性”、“医疗”、“养生”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特别属性。这一特别属性使武术的价值功能得到丰富和转化,而传统武术这一价值功能的丰富和转化直接得益于武术功法也即是武术内功的产生。武术内功的产生是武术在传统哲学以及儒道佛等主流文化的影响下借鉴中医基础理论、融合导弓I、吐纳、行气、服气、食气等中医传统养生实践的结果。

武术内功的产生首先丰富了武术练习的内容和形式,同时也丰富了中医传统养生功法和中医伤科、中医针灸推拿功法的内容和形式。由于受中医基本理论的指导和影响,所以武术内功不但可以为武术的技击本质服务,还可以为传统医学的技术实践服务,并为人民大众提供健身、强身、治病、养生的技术和方法。所以说,武术内功的产生,也拓展了武术的习练群体,使武术的价值功能得到了丰富和转化。

    1.4传统武术桩功在武术功能丰富和转化过程中的角色和地位

    在武术发展的过程中,传统武术桩功的产生是伴随着武术内功的产生而产生的。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检验,越发显现出其特殊的作用,因此不断的被加以强调、重视和改进。长期以来,她已经成为传统武术的入门功法,同时又是提高其技术、技法、功力,从而达到武学大成的必修功法。从传统武术桩功的概念来看:广义的桩功泛指各种武术内功的锻炼功法,它是采用或静、或动、或站、或坐、或卧的各种身体姿势或组合套式,精神内敛,调节意、气,锻炼人体运动时意、气、力、形四者一动俱动、一到俱到、一止俱止的能力,从而达到内壮外强、内外合一以及激发人体潜能的效果。狭义的桩功是武术内功中静功的站功,即采用武术中的某些步型保持静站姿势,以求得腿力充沛’下盘稳固,犹如桩之栽于地中的效果,并且通过精神内敛,意念、气血的调节,达到以意领气、以气运身、以身发力、内壮外强、内外合一以及激发人体潜能的效果?9]。一般来讲,我们通常所说的桩功多是指狭义的桩功。在武术功能丰富和转化的过程中,传统武术桩功伴随着武术的发展而发展,并影响着武术的发展和衍变。由于武术的本质属性是技击,因此,随着武术的发展,武术内功的静站式功法也即是狭义的桩功成为武术内功的主要练习形式。

武术桩功的发展使武术“内外兼修”之“内修”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出来,从而出现对内修极为重视的内家拳法,如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在武术的发展过程中,受桩功影响最深的当属近代武术家王芗斋先生创立的意拳。意拳的训练没有套路,只有站桩、试力、发力、推手和散手,用王芗斋先生的话说就是“万法皆得于站桩”要知拳真髓,首有站、桩起。“由此后期意拳的发展不单单是健身和技击,还能通过不同的桩式和不同的意念以及不同意守部位来辅助治疗多种身体的慢性疾病。由此可以看出,传统武术桩功在武术功能丰富和发展的过裎中扮演着核心角色,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不可或缺的作用,她是武学和中医学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中间桥梁,她既是武术功力提升、人体潜能开发的途径,同时也是中医养生和辅助治疗某些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从武术的角度看,她具有内外双修的技击价值和民族特性,从中医学的角度看她具有健身、强身、防病、治病的医疗价值。因此,无论是在武术内功中,还是在中医传统养生功中,传统武术粧功都可以说是精髓部分。

2中医学视角下传统武术桩功的医学价值

2.1中医学视角下传统武术桩功的“治未病”价值

    “治未病”理念最早见于我国的医学古典《黄帝内经》,它既是传统的、先进的医学预防思想,又是现代、全新的预防医学课题。在中医领域中,“预防为主、防重于治”是众多医家的一贯主张,因此有“上工治未病”的说法。在古代防治疾病的过程中,利用中医气功、导引、吐纳来进行积极的健身锻炼是极其重要的手段,《素问·移精变气论》中记载:“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其中的“动作”就是指古代的导引可以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擎天地,把握阴阳,呼气,独立守神,筋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其中的“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正是传统武术桩功的雏形,这也可以说是远古时期上古之人利用桩功来健身、养生、延年的写照。

武术功法运动即武术内功,是武术在中医学的影响下,结合导引、吐纳等传统养生方法形成的重要运动形式之一。传统武术桩功是武术功法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动形式特别,健身价值独特。从广义上看,桩功是一种静止或缓慢柔和的运动,从狭义上看桩功是一种静止的各种站立式的运动。但无论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其外在的表现都不是绝对的。外在静止的桩功有着丰富的内动,这种内动包括内在的意动、气动和全身肌肉的“蠕动”,也即是意拳站桩里所说的在不动中的“微动”,在微动中的“速动”,所以静止的桩功,静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外在柔和缓慢的桩功有着安然的内静,这种内静包括神定、意专、气静,也即是武术练习中要求的“形动而神不动、意不乱、气不喘”,所以运动的桩功,动是相对的也不是绝对的。也正是传统武术桩功这种特殊运动模式,即相对“静”或“动”,才使其在锻炼过程中既能达到外调身形、又能达到内调意气的独特健身效果。这样“练养结合而不伤”,“气以直养而无害”,同时又有利于开发人体的潜能。所以说,运动形式的特别,决定了传统武术桩功和中医养生功法具有相似的健身防病价值。

在中医理论和实践中,人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形体官窍、经络皮部、五脏六腑、奇恒之府都通过经络相连、气血相通。它们互为表里,彼此所主,又分属五行,并通过五行的生克变化规律相互影响,紧密联系。所以通过传统武术桩功这种内外兼修的练习,外练筋、骨、皮、肉可以舒经活络,通达脏腑气血,颐养元神,达到练外以壮内的奇特效果;内练精、气、神、意可以濡养脏腑气血,通达形体官窍,强筋壮骨,达到练内以强外的独特功能,从而达到内外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提高、内壮外强的全身锻炼效果。因此,中医学的整体观原理和传统武术桩功中的内外兼修原理也决定了传统武术桩功具有健身防病的“治未病”价值。

2.2中医学视角下传统武术桩功的“治未病”价值

    《黄帝内经》是记载导引、养生功法能够治病的最早的古典医籍,据不完全统计,《黄帝内经》中涉及导引法达14处之多,其中《素问》5处,《灵柩》9处。治疗范围由单纯治疗关节痛发展到能治疗19种病症,包括内、外两科和急慢性两大类疾病。

传统武术桩功是武术内功和中医导引养生中的精髓部分,因此,她既有健身、技击的价值,同时也具有“治已病”的医疗价值。由于传统武术桩功的锻炼具有能波及到身体各处的独特作用,因此,它对全身几乎各处的病变都能有一定的缓解和医疗作用。中医学受整体思维观的影响,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强调从整体出发,把握全局,讲究“调人治病”。而传统武术桩功内外兼修的整体锻炼原则刚好和中医学的治病原则和出发点相契合,在锻炼过程中外调“引体令柔”内调“导气令和”,从整体上调整人体阴阳的动态平衡,促使人体机能向健康的方向发展,能通过扶植正气,而祛除邪气,因而使其具有了能够“调人治病”的可能。

在传统武术粧功治疗各系统疾病的过程中,由于其涉及的范围较广,病种较多,因而在治疗不同的疾病时,内在和外在的要求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其相同点有:心理上“排除杂念、神意内敛、抱圆守一”的要求,呼吸上“腹式呼吸、气息绵绵、若有若无”的要求,是进行气机调节、祛除疾病的内调基础。身形上,“屈膝下蹲、头顶项竖、命门后顶、脊柱竖直、两臂不过曲也不过直”的要求,“肌肉松而不懈、紧而不僵、松紧适度和用意不用力”的要求,是调整形体肢节、疏通经络的外调基础。不同点有:心理上“意守病罩、气贯痛点、意念假借、引浊外放”的要求,是进行气机调节、祛除不同疾病的内调基础。身形上,“姿势高低、动作各异”,是调整形体肢节、疏通经络、内合意气、治疗不同疾病的外调基础。因此,有了以上丰富的内调和外调基础,才使得传统武术桩功具有能够治疗全身多个系统、多种疾病的医疗价值。

3结论

(1)中医学和武学在基本理论上是相合契合的,包括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思想“精气神”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等;中医学和武学在实践上也是相通的,特别是在古代“医中寓武,武中存医”,没有严格的分界线,在实践过程中相互弥补,相互为用,相辅相承;传统武术在中医学的影响下价值和功能进一步得到丰富和转化,而传统武术桩功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核心角色,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不可或缺的作用,她在中医传统养生功和武术内功中都可以说是精髓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