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解决浪费粮食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粮食加工;损失浪费;措施
粮食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必需的生存要素,然而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受到多个方面挑战,粮食从产地到餐桌的各个环节都面临着巨大挑战,都存在着粮食安全问题。据调查,由于部分企业加工工艺的落后,加工机械水平不足,过度追求粮食的精度和亮度,对粮食进行多次抛光和打磨,使得粮食加工环节的损耗达到75亿公斤,严重损害了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咱1暂。粮食加工是指对粮食进行处理,从而达到市场化要求的一个过程,其目的在于能够提高粮食的质量水平,促进粮食深加工,提升粮食的营养。粮食加工的发展不仅能够促进当前粮食产业的发展,推动粮食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粮食生产到消费的跨越,最终能够提升粮食安全,并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由于当前粮食加工行业受到市场不规则的诱导,促使粮食加工环节的损失浪费大幅度增高,不仅不利于粮食加工效益的增加,还会造成大幅度的浪费。当前,粮食加工环节造成损失浪费的原因大体上有以下几点:人们对粮食消费的预期和消费的习惯误区造成粮食加工环节的损失与浪费;粮食加工企业为了迎合市场需求,生产精细白的粮食。根据当前统计数据显示,在粮食的主要品种稻谷的加工环节中,每次抛光后出米率就会降低1%咱2暂。而小麦更为严重,降低率为大米的2倍。由于低水平的粗加工,人工的不熟练和机械的落后,大量加工环节的综合副产物没有得到利用,也会造成粮食加工环节损失浪费严重。为了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加工业的发展,对全国粮食加工环节损失浪费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当前,国家关于粮食加工环节浪费的问题研究已经有了初步的进展,国家粮食局多次下达通知,要求企业适度加工,减少浪费,推动粮食生产的精加工和深加工,减少市场上流通的无营养的精米和精面,要科学地组织宣传活动,逐步提升人们的消费理念和节约粮食的知识,降低粮食加工环节的损失。基于上述的背景,本文从国内外粮食损失浪费的现状出发,分析导致当前我国粮食加工环节损失浪费的原因,最终提出相关的对策和解决措施与建议,从而促进粮食加工业的发展。
1粮食加工环节损失浪费比较分析
1.1粮食加工环节损失浪费的定义
对于粮食加工环节损失浪费内涵的理解,首先要从粮食损失浪费进行分析。粮食损失浪费是指在粮食从生产到消费这一整体化的过程中,由于部分原因导致粮食数量和质量损坏,造成人们无法正常食用而导致的损耗。对粮食加工环节损失浪费原因进行深层次探究,就必须要明确粮食加工环节损失浪费的内涵,本文对其定义为:在粮食加工过程中,由于加工工具和加工水平等原因,导致粮食数量和质量下降,最终无法供人类食用和吸收的粮食。
1.2加工环节与其他环节损失浪费比较分析
目前,我国粮食损失和浪费形势十分严峻,不同环节都出现大量的损失和浪费,其中在消费、仓储和加工环节尤为突出,带来十分严重的问题。在我国,导致粮食损失和浪费的原因是多样的,根据相关部委数据显示,我国粮食仓储损失严重,其中农户储藏损失率达到8%左右,而且每年损失的粮食绝对量也十分高。我国粮食储备主要是政府进行专项储备,农户也拥有部分的自有储备,由于农户储备设施与储备方式较国家存在巨大差异,导致粮食储备不到位,最终也造成损失。从消费而言,我国还属于发展中国家,粮食消费层次有了一定提升,但与较发达国家差距依旧明显,其中我国餐桌消费量损失达到2000亿元,居民节粮消费意识薄弱,粮食大幅度浪费。在加工环节更为严重,根据调查数据,由于产后加工不合理,加工过度,造成的损失高达75亿公斤,这比其他几个环节损失更加严重,损失量更为惊人。
1.3我国与其他国家粮食加工环节损失与浪费比较
粮食能够满足居民的供给与消费是各国都在追求的目标,但目前世界上依旧存在着很严重的粮食危机。粮食危机的形成不仅与较低的生产率存在巨大关联,还与粮食损失和浪费相关,这也导致许多国家粮食加工环节损耗十分严重。当然,由于国家间的差异和粮食加工业之间的差异,导致各个国家间粮食加工存在差异。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粮食加工损失和浪费主要原因是粮食加工技术落后、行业产能不足、加工处理不符合规范。大多数企业在生产大米时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生产过度加工的稻米,导致市场上充斥着无营养、过度加工的稻米。而对于发达国家而言,粮食加工业十分发达,技术先进,行业发展完备,粮食加工环节损失浪费比较少,但这并不代表发达国家粮食加工环节不存在损耗,国外粮食加工环节损耗由于加工量大、加工范围大,也导致粮食加工环节损失和浪费严重。当然对于我国而言,粮食加工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还十分明显,需要提升的空间还很大。
1.4粮食加工及其他环节浪费的原因比较
当前,粮食损失浪费并不单一发生在生产与加工环节,其他环节也由于不同原因存在巨大的浪费。而且在各国和各地区间由于不同的加工技术和不同的加工水平,导致粮食损耗产生的原因也存在差异。在许多贫困地区,粮食自给率十分低,粮食产量受到冲击,本国粮食主要用来消费,粮食损失和浪费的原因主要发生在生产环节,由于国家经济水平和种植水平差,所以大量粮食由于种植水平不足最终导致粮食减产和损失。当然,对于在粮食自给率比较高的发展中国家,粮食生产和供给基本能够满足本国居民的消费,粮食加工业也形成一定规模,粮食损失和浪费主要发生在加工环节,这并不意味着在其他环节损失不够严重,但随着这些国家居民饮食消费需求从满足饱腹到满足营养层次需求的上升,对粮食质量要求更加提升,所以损失和浪费大多是由于粮食营养价值无法满足人们需求。对于发达的日本和美国等国家,粮食加工科技发达,粮食种植和加工水平都居于世界前列,主要粮食损失浪费发生在消费环节。由于发达国家具有先进的粮食生产和加工技术,生产出丰富的粮食产品,大量产品由于没有及时消费,由于食品拥有一定保质期,最终导致食品过剩造成浪费。
2粮食加工环节损失浪费现状与原因分析
2.1企业规模小,过度加工
我国粮食加工企业大多分布在粮食主产区,分布不合理,且大多采用传统加工工艺,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导致粮食出现损失。而且,我国广大的粮食加工企业大多存在于农村和乡镇地区,粮食加工产能小,规模弱,导致企业加工量有限,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大多企业并不是通过购买先进加工机械来改善生产加工条件,而是过度加工迎合市场畸形需求获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有了更高的标准,以大米为例,精、细、白的大米受到消费者一致好评,导致大多数企业为了迎合消费市场的需求,从而对大米进行了10道程序的加工。加工程序包括:原粮的清理、脱壳、谷糙分离、分离出大米中的未熟粒、碾米、白米分级、色选、抛光、白米分级、打包。在进行稻谷加工的过程中,由于我国大多数稻谷加工企业小,管理粗放以及稻谷缺乏综合利用技术,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粮食的损失。很多企业只是片面追求高精度等外观品质来满足消费者的追求,多次抛光,忽视产品的营养品质,最终稻米的营养大幅度流失,损失严重。
2.2粮食加工设施落后
我国粮食加工业发展历史虽然悠久,但是粮食加工设施提升速度远远低于粮食加工的需求。我国粮食加工在加工工艺上落后,粮食加工设备水平不高,许多企业购买国际淘汰的、低科技含量的设施,导致粮食加工存在巨大浪费咱3暂。例如北方的稻谷在色选时采用PE/PP/PA复合的塑料包装袋,这些塑料包装袋耐热性较差,会使大米的保质期变短。随着技术的发展,一些新的技术和材料应用到大米保鲜中,如大功能的保鲜材料、微胶囊技术、新型纸袋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大米损失,但粮食在加工过程中的损失还是很严重。而日本推出了一种强密封性大米功能性保鲜包装袋,具有较强的隔氧作用,可以长久保持大米的色、香、味,且袋内产生的二氧化碳还有防虫和防霉的作用。
2.3粮食加工标准存有缺陷
对待粮食加工损失浪费,必须有一定的界线进行明确,什么样的粮食是符合标准和可以食用,什么样的粮食达不到食用标准必须舍弃。界定明确才能够有效定义粮食加工损失和浪费,这就要求必须有严格的评价和加工标准。不仅对每个环节更要求对每一工序进行严格要求,但就目前我国制定的粮食加工标准来看是远远不够的,当前我国对粮油加工标准制定达到400多项,但将这些符合标准的产品适用于国际标准二次评价,合格率远远低于我国标准下的合格率。由于当前我国粮食加工业行业标准混乱且不规范,部分执法部门执法不严,导致部分企业出现投机行为,为了获得更多利润,节省粮食加工成本,降低自身标准,出台企业的“双重标准”,应付检查的是合格产品,市场销售不符合标准的粮食产品,导致大量粮食产品由于达不到国际标准而被损失和浪费咱4暂。
2.4粮食在加工过程中营养素损失
当前,居民对粮食制品消费水平从低层次向高层次需求的转变,消费者对粮食制品的要求不断上升,对含有丰富营养的粮食制品需求也随之得到大幅度提升。但粮食加工业受到错误导向,大多追求生产高、白、亮的米面粮油产品,使得消费者形成错误导向,大多消费者对粮食产品认识不足,通过利用色度和精度判别粮食产品的营养,使得最终形成双向恶性循环。粮食加工企业生产过度加工的粮油产品,消费者舍弃较好的粮食加工产品购买加工过度的粮食产品,造成粮油产品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最终粮食加工企业由于过度加工,机器损耗严重,粮食的营养素被流失咱5暂。大米的营养主要存在于胚中,胚是米粒中的精华,大米留胚越多就越有营养,但是现在为了满足人们对大米高标准外观的追求,都对大米采用3~4次反复加工、磨白,导致营养素大量流失。
2.5粮食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率低
粮食加工的过程十分复杂,不仅是稻壳分离这一简单过程,而且在粮食加工过程中,多数粮油会产生多样的副产物,如何合理利用副产物等问题也成为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许多粮食加工企业出售产品主要是大米,大量生产的副产物被直接丢失或者作为初级饲料加工,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造成粮食企业大量损失咱6暂。而且,当前粮食资源的浪费主要来源于没有进行高层次精深加工的副产物,对粮油副产物进行高层次的提炼和加工,可以创造许多新产品,如米糠油等,这会大大降低粮食损失和浪费。当前,我国粮食加工转化增值比仅为1颐1,仅10%的粮食转化为工业品,每年都会有过千万吨的稻壳、碎米等加工副产物产生,而且大多数都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和进行开发,造成大量损失浪费。
3粮食加工环节损失浪费解决措施与建议
3.1重视粗粮营养重要性,发展并推广粗粮
目前我国粮食已经基本做到能自给自足,粮食的营养却因为生活节奏的加快而慢慢被忽视,粗粮的摄入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杂粮食物的偏碱性可中和人体酸性环境,缓解疲劳,其中的植物纤维也能有效缓解和预防现代人高发的便秘,减少结肠癌的发病率。通过推广杂粮的食用,能够有效地促进粮食营养的吸收。推广环节应做到线上线下同时进行,通过使用多维度的新媒体设施,将粗粮饮食的优点传播到消费者内心深处,延伸并辐射周围的消费者,让他们了解粗粮的积极意义。政府和相关企业也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政策支持和媒体宣传,推动人们形成粗粮饮食文化。
3.2改良加工环节,做到保质保营养
对于饲料工业用粮,要提高饲料用粮的转化率,升级粮食加工企业设施设备。对于工业用粮,要严格监管,有序引导生产,保持合理产能规模,避免出现与人争粮、与畜争粮的情况。通过推动企业的科技创新,不断淘汰落后的机械加工器具,改善加工工艺,通过高技术和高科技含量的加工技术,减少粮食加工环节的营养损失。通过加工环节技术的改良,推动粮食加工制品的分级化,满足市场多层次和多品种的需求。
3.3制定相关的粮食加工行业标准和政府标准
粮食加工行业由于标准不统一和标准落后,导致大量粮食加工企业在加工过程中,脱离标准和偷工减料,导致大量的粮食由于加工标准不达标,最终被损失浪费。粮食加工企业应该制定自身的加工标准,来严格管控自身的加工环节。地方粮食局也需要同相关的粮食行业协调,制定相关的行业和地方标准,也有利于粮食加工后市场的检验。国家也需要制定国家粮食加工环节的管控标准,联合相关的农业部门和检疫部门,制定粮食加工环节的限定标准,减少由于加工不合理而导致的粮食变质和营养不达标问题。当然,标准制定也需要能够保证企业按标准实施,也要建立监控和惩罚机制,对违反标准的企业,加大查处力度,粮食质量问题关乎消费者的安危,必须从严执法,减少加工环节的损失浪费。
3.4提升粮食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率
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粮食加工环节废物利用成本较高,许多企业不愿意进行废物利用的原因也在于此,可以通过政府的补贴和管理来进行,补贴可通过补贴废物利用的机器购买费用或者直接补贴进行。通过对粮食加工环节的废物利用,采用严谨的工艺水平,采取无害化处理,加大对粮食加工环节的废物利用咱7暂。粮食加工后的副产物多种多样,由于粮食所涵盖的范围广、品种多,这也造就大量的粮食副产物出现。由于粮食副产物综合利用率低的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必须加快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合作交流,通过对粮食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与开发,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企业资金对科研的经费的支撑,从而降低粮食加工副产物的损失。利用对粮食加工环节综合副产物的精深加工,不仅能够减少损失,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生产企业的产业链。
3.5培养优秀的粮食加工人才和粮食科研人才
关键词:谷物烘干机;市场前景;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S2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9868(2016)05-0095-03
引言
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供粮食等农产品有效供给,是农业部门确保粮食安全生产的头等大事[1]。近年来,云南省楚雄州农业部门在保证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粮食连年增产,2015年全州粮食总产量达到125.23万t,其中水稻种植面积6.68万hm2,总产量达到49.8万t,创造了州内粮食年总产量新的纪录。面对粮食连年丰收,在珍惜农业生产来之不易的好局面的同时,有必要思索如何减少粮食收获后因天气变化和晾晒等生产环节造成的损失。据资料显示,采取传统的日光晾晒方法因晾晒不及时、晾晒不当及储存方式不合理等因素,造成粮食虫害、鼠害、霉变及发芽等损失粮食率为5%左右[2]。因此,从这一意义来讲,大力推广谷物干燥机械化技术势在必行。
1楚雄州基本情况
1.1农业生产基本情况
楚雄州辖9县1市,共有103个乡镇,总面积2.9万km2,总人口272.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67万人,占总人口的61.2%。全州境内多山,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0%以上,盆地及江河沿岸的平坝所占面积不到10%,最高点海拔3657m,最低点海拔556m,年均气温14.8~16.2℃,年均降水量800~1000mm,有耕地总资源32.5万hm2,农田有效灌溉面积9.66万hm2,高产稳产农田4万hm2。2015年,全州人均有粮459kg,农村常驻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03元。
1.2水稻机械化生产基本情况
水稻是楚雄州的主要粮食作物,年平均种植面积约6万hm2,全部为单季稻,海拔1400m以上中高海拔地区品种以粳稻为主,海拔1400m以下低海拔地区种植有少量籼稻,全州水稻种植面积中60%的田块适用于中小型机械开展机械化作业。近年来,楚雄州农业部门把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纳入了高产创建项目,列入了农机推广部门的工作重点,扶持和创办了一批整村推进的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点,推广了以机耕、机插和机收作业为主的农机新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15年,楚雄州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44.5%(其中:机械耕作水平85%,机械栽插水平为10%,机械收获水平为25%),在云南省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2谷物烘干机械化技术及现状
2.1谷物烘干机械化技术
谷物烘干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步骤,也是农业生产中的关键环节,是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谷物烘干机械化技术是以机械为主要手段,采用相应的工艺和技术措施,人为地控制温度、湿度等因素,在不损害谷物品质的前提下,降低谷物中含水量,使其达到国家安全贮存标准的技术[2]。谷物烘干机按其受热脱水方式分为以空气为介质的烘干机、远红外烘干机、高频烘干机和微波烘干机等多种。目前,出于设备投资和生产费用的考虑,农业生产上常规使用的均是以空气为介质的烘干机,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加热的空气把热量传给谷物,再由空气把谷物蒸发出来的水分带走[2]。
2.2国内谷物烘干机现状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和体制状况的不断变化,谷物烘干机械最初在部分国有农场、粮库及集体企业使用,专业化、集约化规模经营的农业系统的种子和粮食生产基地也逐步装备起成套的谷物烘干设备,并与仓储、加工等设施配套成龙,成为谷物烘干机械的主要用户[3]。近年来,谷物烘干机被列入了农业部门的购机补贴目录,得到了各级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推广。对于水稻种植区域的众多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社而言,烘干机械已经成为一种“刚性需求”,其保有量增幅快速攀升,发展势头迅猛。楚雄州谷物烘干机推广工作2015年刚刚起步,共有6户种粮大户共投资128万元,分别安装8台套低温循环式谷物烘干机,当年共示范烘烤水稻2800t,示范效果较好。
3谷物烘干机械化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3.1谷物烘干机械化是水稻全程机械化的薄弱环节
在水稻生产从塑盘播种、工厂化大棚育秧、大田耕耙、插秧、病虫害防治、施肥、灌溉、收割、运输到干燥入库全程机械化中,机械烘干是谷物入库之前的最后一道环节。据资料显示,目前国内每年机械烘干谷物仅占全国谷物总产量的1%左右,而世界发达国家机械谷物烘干能力达已到总产量的95%左右,可见我国谷物烘干机械的发展水平已远远落后,不能适应于谷物生产发展的现代化需要[3]。特别是楚雄州此项技术的推广才刚刚起步,有较大的推广潜力。
3.2谷物烘干机械化是粮食规模生产的必然要求
随着近年来土地流转进程的不断加快,粮食种植大户越来越多,种植面积越来越大,种粮大户对高效、方便和快捷的烘干机械需求越来越迫切。由于机械化收获的快速推进,出现了高效快速的机械化收获方式与原始的谷物干燥方式严重不适应,致使大批高水分的谷物无法及时晾晒,装在口袋里或被堆积在一起容易发热甚至霉变,影响其食味、品质。据资料介绍,高水分的谷物收获后3h内应进入机器干燥,24h内应将其水分降到安全储存标准,方可确保谷物生物活性与品质不受影响[2]。谷物烘干机的推广还可减少晒场用地,1台12t烘干机能满足40hm2粮食种植面积的干燥作业,按规模种植地区的晒场与粮食种植面积比为1.0%~1.5%测算,就可置换出0.4hm2晒场,对于节约土地资源有较好的现实意义。
3.3谷物烘干机械化是减少粮食损失和节约劳动成本的需要
干燥机械化技术的采用,使得谷物干燥不受气候、场地等条件的制约,特别在收获季节遇到阴雨灾害性天气,可大幅度减少霉变损失。据在牟定县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调查测算,采取传统的院落、房顶及村中硬化道路等场地太阳晾晒方法,谷子从收获时的水分点20%左右晾晒到14%的储备要求,需2~3d时间,损失率为2%,计算平均晾晒成本为200元/t,而采用谷物烘干机(光裕牌5HXG-15型)烘烤1t谷子平均耗时仅需1.5h,电费、燃料、机械损耗及人员工资平均成本费用为160元/t,与传统太阳晾晒方式相比,能节约成本40元/t,减少损失30kg/t。
4谷物烘干机械化存在的问题
4.1重视程度不高,推广工作起步较晚
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围绕“多打粮、打好粮”,农业部门从上到下把工作重心和项目资金都放在了粮食的产前、产中环节,普遍忽视粮食的产后处理特别是烘干问题,缺乏对粮食烘干环节的重视、研究、扶持和指导,缺乏相应的推进措施,导致粮食主产区在粮食烘干与仓储方面发展步子迟缓。粮食烘干机械的示范推广起步较晚,与土地规模化种植和粮食生产的持续发展不相配套,抵御气象灾害、抗击自然风险能力薄弱。
4.2投资主体培育乏力,农户积极性不高
目前,从事粮食烘干业务的业主明显不足,特别是与省外及省内周边州市相比,楚雄州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机械烘干市场主体。截至2015年末,楚雄州各类农民合作社总量有2394家,其中农机合作社有30家,而开展机械烘干作业的仅有6家,烘烤作业才刚刚起步,仅满足于自我需求,社会化服务仅零星开展,宣传面太窄。另外,由于烘干机械一次性投资较大,有效运营时间短,利用率不高,投资回收慢,业主投资积极性也受到影响。加之楚雄州粮食种植以小户分散经营为主,水稻收获时期又多处于干旱少雨季节,也影响了农民使用粮食烘干机的积极性。
4.3政策不配套,用地难、融资难问题突出
近年来,虽然国家和各级部门出台了稳粮增收的多项政策,但诸如粮食晾晒、烘干及仓储等附属设施的用地需求没有明确的政策支持,由于受指标和规划的限制,农民合作社和种粮大户的粮食晾晒场地难以解决,烘干设备和粮仓的用地难以审批。同时,由于农民合作社和种粮大户资本积累有限,加之前期在流转土地、购买农资、农机等方面的生产性投资较多,所以在粮食烘干与仓储方面的筹资更加困难,而且目前农村金融业务发展相对滞后,农民贷款难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以解决,制约了烘干机械等较大型农业机械产品的发展。
5发展谷物烘干机械化的对策建议
5.1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农机推广部门一是要尽快引进、试验、示范一批使用可靠、节能环保、经济适用的中小型通用机型,探索一条收获与烘干相结合、分散烘干与集中烘干相结合、固定烘干与移动烘干相结合的谷物机械烘干模式,根据能源条件,科学合理地选择煤、电、油、秸秆及太阳能等能源;二是把粮食烘干纳入水稻高产创建示范工程,采用现场会、观摩会和培训班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三是要重点扶持有条件的农机合作社或种粮大户先行购买示范,建立粮食烘干示范基地和粮食烘干服务中心,创建一批可看、可学、可复制的典型和样板;四是要根据各县(市)粮食种植面积和农民需求,做好前期调查,进行合理布点,探索粮食烘干最佳服务半径,减少粮食运输成本,防止一哄而上,造成烘干机械重复购置浪费。
5.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针对谷物烘干机推广才刚刚起步的实际,建议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中适当提高烘干机械补贴比例,鼓励有条件的各级地方财政对烘干机械实行累加补贴,解决业主“买不起”机械的问题。国家财政用于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农业项目资金,要切块专门用于粮食烘干环节,引领带动粮食烘干工作。城乡建设部门要将粮食烘干用地纳入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和乡村规划,给予优先考虑[3]。对符合设施农用地条件的粮食烘干设备及库房用地,国土部门要按照农用地标准及时审核解决,对属于建设用地的,采取新增建设用地计划、盘活农村闲置及低效用地等方式统筹解决。
5.3多渠道解决晒粮问题
目前,楚雄州水稻收获时的含水量较大,一般在18%~22%,必须晾晒或烘干到含水量小于14%后方能储存。建议从农村实际情况出发,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多渠道解决农民晒粮难题。对于普通农户,引导他们利用自家院落、房顶或村中硬化街道等场地,或利用蓬布、篾席或塑料薄膜等工具或设施,对收获后的水稻进行晾晒。对于种粮大户,在不影响土地产出的情况下,可利用承包地建设简易的晾晒场,将耕地平整压实后晾晒、囤放粮食。粮食晾晒、囤放完毕,再对晾晒场地进行耕起,错季种植相应的粮食或蔬菜。为节约土地,不提倡建设永久性晾晒场。同时,在新农村文化体育场地建设中要统盘考虑粮食晾晒问题,做到既可满足村民文体活动需要,又可用作粮食晾晒。
参考文献
[1]高明飞.关于山东省粮食干燥与储存问题的对策建议[J].农机质量与监督,2014(10):7-9.
[2]赵学伟.周兵.我国粮食干燥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J].粮食与饲料工业,2003(2):15-17.
光盘行动是2013年1月16日由北京一个名为“IN_33”的团体发起的公益活动,光盘行动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每个人,那么光盘行动调查报告怎么写呢?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光盘行动调查报告范文,仅供参考。
光盘行动调查报告范文1:摘要:中国紧急快速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的提高。在大学,每到开开饭时间,餐桌上总是杯盘狼藉,在这些餐盘中,剩着大量未吃完的饭菜,这些剩下的饭菜都将倒入食堂打潲水桶中,一天下来,倒掉的剩饭要累积好几大桶。在这样的前提下,“光盘”行动在各大学中逐渐展开,成为一种公益活动。我院积极参与其中,做起了“光盘”行动的号召,学生们积极响应,以身作则,本次调查报告就是对这次活动成果的调查,总结。
调查背景:全社会各行业兴起了“光盘“行动”,在我院也得到了积极响应。 调查目的:对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光盘”行动进行成果调查,进行总结。 调查时间:2013年04月15日—2013年05月05日
调查地点:吉林财经大学信息经济学院一食堂、二食堂
调查对象:大学生
调查方法:1、调查采访2、食堂调查
调查人:陈思聪
正文:“光盘”行动在社会的搭理宣扬下逐渐成为一种热潮。我就一些和食堂就餐的相关问题采访了一些同学。
首先是同学的基本生活费是多少?这个问题与“光盘”行动有着很必然的联系。经过调查,有85%的大学生的生活费在800-1200元,约有7%的大学生生活费在1200元以上,而仅仅只有8%的大学生生活费在500-800元。根据采访的一些同学说,刚进校时食堂的砂锅6元一碗,现在已经大多7元-8元一碗。原来一个月的生活费会比现在省一些。生活费的富裕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浪费现象,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人们大多会珍惜粮食。
然后是每天的就餐次数进行了提问。平均每天就餐三次数的学生最多,达到了63% ,就餐两次的有33% ,仅仅只有4%的学生就餐一次,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就餐一次到两次的同学,他们只是在中午和晚上回去吃饭,早饭大多数都是不想去吃,只有在个别情况下才回去吃吃,而午餐和晚餐浪费的情况明显不多。而就餐三次以上的同学生,会因为不是很饿等原因,不同程度的浪费粮食。
接着是浪费粮食的情况。通过调查可以看到有65%的同学从不剩饭,但在问他们时,他们大多数都有剩饭的时候,有时候也会因为其它原因会倒掉几次,但都很少这样做。每个人都会有浪费食物的时候,只是看是不是经常这样做,
浪费食物与生活费的多少不是有直接的关系,同学们浪费食物的原因有很多的因素,有60%的人都是因为饭菜不好吃,这是主要浪费食物的原因,剩下的有些同学是因为点餐量过大,吃不完。有些是觉得食物不干净,吃不下。还有些是因为没胃口,不想吃。然而有些是因为其它的原因而浪费,比如说:自己的原因、挑食,天气的原因、没胃口,身体不好是也吃不完的原因。同学们的浪费都是有多种原因的,这让我们觉得他们的浪费是乎可以理解的,但事实是这样么?
最后是看到别人浪费粮食时候的感觉。有30%的学生觉得浪费食物的现象没感觉、习惯了。有62%的学生觉得食物的浪费是可惜的,应该节约,不应该浪费。仅仅只有8%的同学是觉得愤怒的。在这一项调查中反应出,大学生对食物浪费的意识薄弱,对食物的浪费没有什么感觉,没有什么责任感。在对待事物的处理方式中,仅仅只有一人打包带走,有42%的人置之不理,有56%的学生会看情况而决定怎么做。怎么是这样的现象呢?通过在调查是的访问得到的答案是,吃不完的食物打包太麻烦,就算打包了,拿回去不一定会吃掉,还不如不打包。有些觉得吃不完就吃不完呗,打包回去吃都不新鲜了,说不一定吃了会拉肚子,没必要打包。有些同学是不好意思,别人都不在乎你在乎什么,想打包也不好意思。有些同学觉得打包感觉很丢脸,不愿打包,打包会觉得别人会用奇怪的眼光看自己,所以不会这么做。有些同学觉得这也不算浪费,因为吃不完的食物会有人处理的,他们回去拿去喂猪,这样不是浪费。他们好像说的很有道理,可是实际上是对自己浪费行为的辩解。
通过采访调查,不难看出现在浪费粮食的现象确实比较严重,在现在富裕的生活环境下,人们的意识已经发生改变,对浪费已经习以为常。不是十分的在乎,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思想。接下来是对食堂的调查。
我选取了早中晚三个时间段去进行查看。早上和中午的浪费情况基本很少,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同学们自觉地吃光盘子的食物,装剩饭剩菜的大桶,以前经常满的,现在也少了很多。晚上的剩饭情况比较严重,但比之以前还是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现在比较提倡晚上少吃,我感觉和这个有些关系。
“光盘”行动在一定程度上讲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同学们的意识并没
有过多的改变,我们应该继续努力。
我国高校众多,学生数量更是庞大。同时他们是一个比较敏感的群体,处于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各自的最前沿,代表的是一种新的力量、一种新的思想和新的潮流。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使这个群体脱离了最直接食物获得过程的参与,缺乏辛苦劳动的亲身体验。加之本身极易受其它人群的影响以及没有过真正饥饿的感受,导致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想当然的认为食物获得轻而易举,或者说只要拥有财富就可以不愁吃喝,因而忽视了甚至是漠视粮食的重要性。这种对粮食重要性的无知,成为了大学生中普遍存在食物浪费的首要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因素。这也是为什么在农村中就很少有粮食浪费的原因,不一定是因为农村贫穷,而是因为农民能够认识到粮食获得的艰辛和粮食的重要性。学生只有在真正理解“粮食”的基础上才能有效的减少和杜绝粮食浪费,否则,一切努力都是空口白话,无济于事,并不能真正从根本上解决肆意浪费粮食的问题。
对于食物浪费的不良影响,从小的方面来说,浪费是个人的不合理的消费方式,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偏颇和瑕疵。毕竟任何资源都是一种劳动的结晶,浪费资源就等于不尊重劳动本身,作为解决温饱的粮食,自然也不例外。这是对个人而言的。一个人对于食物浪费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认为这不是什么值得关注的事情,那么在这一方面他就形成了错误的价值观。
“浪费可耻,节约光荣”这句话我们大家都懂。可是在平时生活中,我们在学校就餐时,迫于种种原因,最后饭桌上总会剩下一堆食物,结果不外乎是倒,甚少有人会想着去打包。“光盘”行动之所以能如此迅猛广泛传播,体现了人们对浪费有了一次理性的回归。我们也应该把这种思想坚持下去,不应该只当做一时的热血。应该持之以恒的去坚持!这样浪费的情况才会得到改变,我坚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会做到。
光盘行动调查报告范文2:前言
中国人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一年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还有一亿多农村扶贫对象、几千万城市贫困人口以及其他为数众多的困难群众。这种“舌尖上的浪费”触目惊心,令人痛心,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势在必行。随着全国主流媒体对“舌尖上的浪费”大加挞伐, 一项倡导将盘中餐吃光、喝净、带走的“光盘行动”正在全国兴起,并得到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
一、调研主题:
有关“光盘行动”的态度
二、调研目的: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为大力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引导全院学生养成健康文明、绿色低碳的生活习惯,在全院倡树文明消费、绿色消费、低碳消费的俭约之风,积极倡导节约文化,广泛宣传节约理念;从点滴做起,从餐饮开始,将口号变为行动,将行动化为习惯。
三、调研方式:
四、调研对象:
管理学院全体在校学生
五、调研时间:
2014年3月25日
此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形式,调查对象为随机抽取的在校学生,此次活动受到同学们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共计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8份,回收率98.67%.
“有一种节约叫光盘,有一种公益叫光盘,有一种习惯叫光盘”,所谓“光盘”就是吃光你盘里的食物,吃不完的打包带走,拒绝浪费,珍惜食物。根据调查显示,有50.03%的人听说过并对具体内容有所了解;23.6%的同学仅听说过不了解具体内容;仍有16.89%的同学没有听说过。这意味着当代大学生对“光盘行动”的较关注,仍有部分同学对此没有引起重视,需加大力度宣传。
自网友徐侠客在微博上提出“光盘行动”以来,随着全国主流媒体对“舌尖上的浪费”大加挞伐, 一项倡导将盘中餐吃光、喝净、带走的“光盘行动”正在全国兴起。就目前而言这项活动得到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然而,该行动是“昙花一现”还是会“持续下去”呢?有网友对此表示置疑。
有一种现象叫痛心,我国每年仅在餐桌上浪费的食物蛋白和脂肪就高达800万和300万吨,这相当于最少倒掉了2亿人一年的口粮;如果每天浪费的粮食回收5%,可以救活400万饥民。我们每天都可以看见许多同学在就餐后,倒掉盘里的饭。据图显示18.24%的同学基本上没有剩饭,5.41%的同学倒掉了四分之一,1.08%的同学剩下了二分之一,仅有15.54%同学“光盘”,根据这个数据,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仅仅一个食堂每天得浪费多少粮食,而这些粮食又可以养活多少人。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去重视的不好习惯。
光盘行动调查报告范文3:一、行动宗旨
为了响应大队部的号召,认真贯彻杜绝浪费的节俭精神,全力做到桌桌“光盘”,我们在春节期间自己所参加的聚餐和饭局中,进行了一份“光盘“行动调查报告,以期监督和落实这一行动的开展,为这场关乎着国计民生的大行动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二、调查方法
在春节期间自己参加的聚餐和饭局中,进行观察和记录,统计出各个项目后,登记在表格中,制成“光盘“调查表。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光盘”行动调查表
地点
人数
服务员是否提醒
光盘率
除夕年夜饭
余姚新皇潮酒店
9人
是
80%
初一中饭
余姚花园酒店
18人
否
60%
初一晚饭
余姚新皇潮酒店
19人
是
85%
初二中饭
大隐阿鑫饭店
13人
否
95%
初二晚饭
大隐外婆家中
14人
否
100%
四、结论
调查情况数据显示,本次春节期间的五次聚餐及饭局中,光盘率最高为大隐外婆家中的100%,最低为余姚花园酒店的60%,平均光盘率84%。
五、原因分析
从调查情况的数据来看,光盘率的高低有这么几点原因:
1) 大隐聚餐时的光盘率高出余姚聚餐时的光盘率,可以看出,农村人的节约意识比城市人更强;
2) 而余姚聚餐中新皇潮酒店的光盘率高出花园酒店的光盘率,可以看出,服务员的提醒对食客起到的作用不可谓不小;
3) 最后,大隐聚餐中外婆家中的光盘率高出阿鑫饭店的光盘率,可以看出,在家中聚餐时菜肴根据客人口味作出调整,光盘率比饭店普遍高出一个层次。
4) 人数与光盘率没有太大关系。
六、活动建议
将影响光盘率的几点原因加以系统分析,在此我提出几点建议:
1) 每个人必须加强自身的节约意识,尽量做到多吃少剩。
2) 点菜时不必铺张浪费,注重排场,不然只会导致更严重的浪费,给客人留下坏印象。
3) 订餐时需谨慎考虑各种菜肴的口味、分量,与客人的口味和食量、人数做好对比,最大限度的杜绝浪费。
4) 酒店需要做好光盘行动的宣传,将海报置放于醒目处,并派遣服务员对食客进行提醒。
关键词 光伏农业;光伏发电;现代农业;应用;陕西宝鸡
中图分类号 S21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9-0222-02
在国家加速推进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建设宝鸡关天副中心特大城市的新形势下,随着市区东扩南移北上,川道土地逐年减少,粮食安全面临着新的挑战。“果菜上塬、粮食入山”已成为宝鸡粮食安全的不二选择。设施蔬菜、农业大棚以及粮食生产向农村、郊区和山区转移后,面临能源、传统电网难以到达这些地区的尴尬局面。因此,在一定的土地空间、农业设施上发展光伏农业、光伏大棚,实现农业作物和能源发电效益的“双赢”就成为现代农业的又一亮点。
为了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丰富、农村、农业设施可利用充裕的优势,带动陕西省光伏发电应用加快发展,陕西省人民政府在2014年下发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支持光伏产业、光伏农业的发展。光伏农业是指在现代农业中,把农业中应用传统能源的替代为新型能源,也就是将太阳能发电广泛应用到现代农业当中,包括种植、养殖、灌溉、病虫害防治以及农业机械动力提供等领域的一种新型农业[1]。光伏农业符合生物链关系和生物最佳生产原料能量系统要求、遵循农产品生产规律并创新物质和能量转换技术,以达到智能补光、补水及调温的目的,而其产出的农产品将比现有方式生产的产品更安全、更营养、更高产。
1 宝鸡市光伏产业发展条件
1.1 自然条件
宝鸡市位于陕西省西部,辖3个区9个县,总面积1.82万km2,人均耕地面积0.095 hm2,地处东经106°18′~108°3′,北纬33°35′~35°6′,日照较充足,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日照时数在2 000~2 200 h之间,太阳总辐射量438.68~480.12 kJ/cm2。从太阳能可利用开发的地域来看,宝鸡地区属于我国太阳能资源较丰富的地区。
1.2 可利用资源条件
1.2.1 集雨窖。宝鸡市耕地面积42.67万hm2,其中旱耕地29.01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68.0%,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近几年,随着国家政策向西部地区倾斜,国家对宝鸡市旱作农业区投资不断增加,为解决山区旱地农业用水特别是灌溉而修建的集雨窖,初步统计全市有2 000余个,而这些集雨窖因没有供电配套设施或集雨面小等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如果长久不使用很容易报废,造成极大的浪费。
1.2.2 太白县无公害蔬菜。太白县先后被命名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国家农产品出口创汇示范基地”“全国第五批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县”和“陕西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县”等荣誉,该县农民收入的60%~70%来自蔬菜产业,绿色无公害蔬菜年种植面积9 000 hm2左右,因此绿色无公害蔬菜已成为该县的主导产业,太阳能杀虫灯等新型绿色植保产品在绿色无公害蔬菜上应用前景广阔。
1.2.3 设施蔬菜。随着宝鸡市建设特大城市步伐的加快,人口数量将很快增加,宝鸡市紧紧抓住陕西省扶持设施蔬菜基地建设的机遇,近几年设施蔬菜产业持续较快发展,势头强劲,面积达到2.08万hm2,数以万计的各种蔬菜大棚,光伏产业可利用空间巨大。
1.2.4 畜牧大市建设。宝鸡市是陕西省的畜牧大市,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畜牧业的发展,市政府相继出台了扶持奶牛、生猪和肉羊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把肉牛、奶牛、肉羊作为推动畜牧业突破性发展的主导产业来抓,对奶牛小区、大的养殖场等给予财政补贴,并以标准化、规模化养殖为发展方向,加快肉牛、肉羊养殖由传统的粗放饲养向现代化的规模饲养转变,不同规模的养殖场发展迅速,牛舍羊圈数量猛增[2-3]。
2 光伏农业对现有资源的改造利用
2.1 改建集雨窖
根据集雨窖容积的大小,加造不同大小的光伏太阳能电池板,增加集雨面积,增加蓄水量,满足灌溉用水量;利用太阳能发电解决灌溉用电,多余的电量按照国家补贴政策可以并入当地电网,增加收益。
2.2 安装太阳能杀虫灯
对无公害蔬菜和田间没有电源的地块,安装太阳能杀虫灯设备,取代农药或少用农药,有效解决传统农业中因大量使用农药而带来的(蔬果)、粮食农药残留严重、农业废弃物大量增加的问题,从而达到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减少食品安全事故,保证粮食、蔬菜安全的目的。
2.3 应用新型薄膜光伏太阳能电池逐步替换传统大棚棚面材料
新型薄膜光伏太阳能电池的最大优点是可以透光,而且温度系数低,在阴天、雨天和雾天也能发电,常年累计发电量比晶硅电池发电效率提高20%左右。据调查,这种薄膜太阳能电池的最大吸收波峰为400~600 nm,而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有效光谱为440 nm的蓝光和660 nm的红光区,在理论上薄膜太阳能电池的最大吸收波峰与植物光合作用的吸收波峰并不冲突,可以通过薄膜分光技术将植物吸收的光透过太阳能电池板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其他的光用来发电。这种新型农业大棚能完全实现能源自给,既节能环保,又极易维护,相对于传统大棚,其成本低廉、农产品质量高。
2.4 改造现有养殖场,建设太阳能光伏养殖场
建设太阳能光伏养殖场是将现代清洁能源工程与传统养殖事业相结合,在养殖场屋顶建设光伏电站,用以改造和提升传统畜牧养殖业并提供绿色能源的一种全新尝试。它可为养殖基地提供能源供给,还可以给牲畜、养殖场所提供热量和电力,以确保其顺利过冬。
3 光伏农业发展建议
3.1 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
宝鸡市政府应制定出光伏农业资金扶持政策,以鼓励相关企业投入到光伏农业领域。国家、省级已分别出台了光伏产业的资金补贴政策,但市县级并没有相关补贴政策,这对发展和普及光伏产业不利,建议宝鸡市农业局或市科技局申请专项经费用于推广光伏农业技术或产品,加快光伏农业的发展步伐。中央、省级相关部门应和陕西省农业厅牵头,打造光伏农业样板和示范工程,专款列入各级财政预算,为其发展培养优秀人才和培育初级市场,带动有条件的涉农单位、企业发展光伏农业。此外,还应在农业部现有的每年农机补贴经费中增加光伏农业产品补贴的份额和范围,扶持光伏农业的快速发展。
3.2 加强宣传
利用电视、网络、广播、报纸等传播途径,宣传光伏农业及光伏发电的重要意义。我国电力约90%的燃料来自煤炭,煤炭的大量开采和发电已经对我国的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解决节能环保问题,是扩内需、稳增长、调结构以及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因此,要利用各种媒体和平台宣传光伏农业和光伏发电的优点,让光伏农业、光伏产业蒸蒸日上,蓬勃发展[4]。
4 参考文献
[1] 房玉双,铁生年.光伏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甘肃农业科技,2015(5):61-63.
[2] 李天天,赵宪军,马烈.河北省光伏农业发展问题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5(12):13-14.
水资源的过度浪费和部分地区极度缺乏水资源,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品质和经济收入。节水灌溉设备的进步,不仅有效提高农业用水的效率,也增加农民的基本收入,对生态环境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缓解了缺乏水资源的现象,确保了国家粮食安全,也为今后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好的基础。因此,本文主要阐述了节水灌溉装备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节水灌溉;发展现状;建议
我国在农业用水上存在过度浪费的现象,导致了水资源严重缺乏,阻碍了农业发展。在经济方面,由于我国可以用于开发的土地较少,节水灌溉的设备成本比较高,根据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和实践,要想做好节水灌溉,不仅要在技术上做到科学规划以及建设质量上做到较高的保障,还要制定高效的管理制度。要节约每一滴水,做好水资源保护工作,提升水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实现节水灌溉事业的良好发展,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循环利用,也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实现人与水共同发展。
1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1.1我国水资源的现状据资料显示,我国占水面积在世界排行中排名前十,而我国人均占水面积却在世界排行中排名后几位(见图1),这跟我国人口较多存在着关系。由于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量比较大,水资源缺乏,再加上浪费水的现象特别严重,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利用。
1.2存在的问题我国面临着水少人多的问题,这也限制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因此,大力发展节水灌溉设备,不仅可以缓解现在水资源紧缺的问题,也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节水灌溉发展趋势
2.1发展概况节水灌溉设备早已进入到发达国家农业生产中,尤其是日本,他们把生活、工作中的污水进行优化,再将优化好的污水合理的应用农作物的灌溉中来,从而减少对净水的浪费,保障了人们的生活正常用水。由于我国节水灌溉设备使用相对较晚,节水灌溉设备也和一些发达国家存在着差距。经过多年的实验和研究,节水灌溉设备已经可以满足我国农业发展的需求,这也为我国今后节水灌溉事业发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见图2)。
2.2节水灌溉的发展趋势根据目前我国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着力完善节水灌溉设备,它不仅要适用于各种农作物的灌溉,还能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例如把生活中的污水合理运用,减少水资源的浪费。还可以根据灌溉的农作物种类,设置高压喷头和低压节能喷头,从而降低对水资源的浪费。最近几年,世界各国都开始广泛应用节水灌溉技术,减少了节水灌溉设备成本,降低了工程的投资,也为我国的节水灌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节水灌溉的发展建议
虽然我国的节水灌溉设备已经取得了良好的进展,但与一些发达的国家仍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根据我国目前的状况,各个地区都存在差异,也对灌溉技术需求存在差异。为此,就要找到节水灌溉中存在的最根本的问题并进行解决。首先,要制定正确的节水灌溉的政策,鼓励农民节约用水,适当提高农业用水的价格,提高节水灌溉应用。其次,利用政策支持,增加资金的投放,改进节水灌溉设备。借助政府的积极政策,带领农民走向正确的农业道路,从而提高农作物的生产效率,为农民带来更好的经济利益。最后,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将我国的节水灌溉不完善的地方加以改进,更有效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为改善农业生产做出努力,也为今后的农业发展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
4结语
本文对节水灌溉设备的应用及发展方向进一步分析,得知节水灌溉技术正在面临新的挑战,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节水技术的合理应用,对于农业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而提升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是现在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中应该着重解决的问题,所以在进行农业发展的过程中,科技人员必须要考虑合理利用水资源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根据实际情况,对节水灌溉设备进行合理的设计。
参考文献
[1]袁寿其,李红,王新坤.中国节水灌溉装备发展现状、问题、趋势与建议[J].排灌机械工程学报,2015(01):78-92.
[2]张贺增,张春平.浅析我国节水灌溉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J].农业装备技术,2015(02):11-13.
关键词:粮食增产;粮农收益;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1-0020-02
粮食安全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由于人口增加和消费水平的提高,粮食需求刚性增长的态势不可逆转,保障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作为人口大国,促进粮食持续稳定增长,立足自身解决粮食问题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目标。保护粮农利益、提高粮农收益是最关键的环节。
一、粮农增收与粮食增产的关系
1.粮农增收是保护耕地和集约用地的重要条件。目前中国粮食安全所面临的最主要的两大问题:一是人口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所带来的粮食需求量继续增长,二是工业化和环境不断恶化等因素导致的耕地面积逐年减少[1]。耕地保有量是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我国耕地面积2010年约为18亿亩,人均0.097公顷,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8%[2]。耕地资源不足是实现粮食增产目标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在现代社会,耕地的用途更加多样化。应该看到,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建设用地的占用具有不可避免性,或者说,在某个时期,耕地减少是发展经济的必要代价;但也必须看到,在城乡建设中,一是存在对耕地乱占乱用现象,二是在农业生产中,存在撂荒和粗放经营现象。耕地被浪费的关键在于耕地价格和耕地用于农业生产的相对收益较低。首先,耕地是稀缺的资源,稀缺性需要通过价格加以体现,如果价格不能反映其价值,即使再宝贵,也很难珍惜。其次,耕地作为生产要素,在用途上具有流动性,耕地资源在农业用途和非农业用途之间的配置与两种用途的边际净收益有关,如果耕地用于农业的相对收益过低,土地就容易流向非农用途。其三,耕地的价值主要反映在产出物上,耕地资源在粮食生产和非粮作物生产之间的配置、耕地的利用程度也服从收益规律,如果耕地用于粮食生产比较收益不高,就不能稳定粮田面积和有效利用。现实也表明了耕地保护和利用程度与收益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如在实行最严格耕地保护政策的条件下,依然存在土地浪费。为实现耕地资源社会配置状态的帕累托最优,政府实施耕地保护政策具有合理性也有必要性,但要达到预期政策目标,必须充分考虑耕地资源使用者和决策主体的私人决策函数。也就是说,只有提高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比较收益,才能较好地实现保护耕地和稳定粮田面积的目标。
2.粮农增收是推进农业技术进步关键环节。提高单产是增产的根本途径,而农业技术进步对提高粮食单产具有显著和持久作用。农业技术进步不仅反映在研发水平上,而且反映在对现有技术的利用程度上。中国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为48%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更低,很多新技术不能很好地得到推广和应用,由此导致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粮食实际产出远低于生产能力。如中国虽然培育出了多个粮食高产新品种,但农户在种子选用、施肥、灌溉和种植等方面的技术知识相对薄弱,利用新技术的积极性也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粮食单产水平的提高,也浪费了稀缺的资源。农业技术的进步不仅需要研发力量、研发投入等供给条件,而且要靠市场需求的拉动。需求是研发的目的,需要是研发的方向,需求是研发的动力。农户是农业技术需求的主体,也是农业技术应用的主体,但他们对技术的需求强度取决于自身的素质和物质条件,更取决于应用新技术的收益率。应用新技术不仅有成本而且存在风险:新技术的应用需要增加物质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新技术的应用需要专门知识从而产生学习成本;应用新技术也会存在更多的不确定性。在运用新技术成本一定条件下,能否有效运用新技术取决于使用者的预期收益。如果预期收益较低,农户在人力资本积累方面的激励和运用新技术的动力必然不足。虽然可以通过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推动技术创新,虽然可以调动农业推广、科研、教学单位以及龙头企业的技术力量,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但技术创新和推广效果最终依赖于应用主体的积极性。只有当技术被农户应用从而产生更多收益时,才能更有效地推动技术研发和推广。
3.粮农增收是提高粮食生产要素质量和利用率的核心。粮食生产是自然再生产与社会再生产交织的过程,粮食的产出水平是在一定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资本、劳动,技术等多种生产要素综合投入的结果,但劳动要素或生产者的积极性无疑起关键性作用。其一,各种生产要素的存量与质量提升都与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密切相关。进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保护性耕作,改造盐碱地、渍涝地、风蚀沙化地和旱地等,不仅依赖于农业科技的进步和资本的投入,而且依赖于生产者积极参与;物质技术装备、人力资本是粮食生产率和粮食产出的重要条件,而装备水平提高和人力资本积累更要依赖于生产者对收益预期。其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和粮食增产的重要条件,但只有在服务对象(生产者)获得更多收益的条件下,才能为专业服务市场的建立和完善提供持久和内在需求。其三,粮食生产的当期投入与存量要素的利用率决定粮食的实际产出,投入的多少和能否有效地利用存量要素直接取决于生产者当期收益。归根结底,粮食产出的根本问题是解决粮农的激励问题,而激励强度主要取决于投入粮食生产的资本收益和劳动收益的多寡。从长期看,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积累与粮农的收益高度相关;从当期看,收益决定了农户的投入决策,即农户愿不愿意进行充分投入和有效管理。当种粮不赚钱或种粮收益与社会平均收益过于悬殊时,物质技术装备很难得到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资本及劳动要素的外流或闲置也是难以避免的[3]。总之,保证种粮收益是提升粮食生产要素质量和有效利用的核心因素或前提条件。
二、粮农增收的实现路径
1.完善粮食生产补贴稳定增长的制度,提高粮农的收益。粮食增产满足了社会全体对粮食增长的需求,但由于粮食需求弹性较小而供给弹性较大,粮食价格提高空间有限。如果市场不能完全解决粮农的平均收入问题,由政府进行直接补贴是合理政策选择。2004年以来,中国已先后出台了综合性收入补贴、专项补贴和最低收购价政策,这些政策措施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同时也提高了粮农的收入。但目前的补贴额度还不足于补偿要素成本的上升,难以解决粮食生产者比较收益问题。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粮农相对收益过低的问题可能会越来越突出。因此,应根据财力和居民收入水平变动的情况,逐步增加补贴规模,提高对粮农收入的保障力度。
通过公共财政投入改造中低产田和推动科技进步不仅具有现实性,也具有合理性。不断加大国家公共财政投入比重改造粮食生产的要素条件,不仅可以调动地方政府和农户参与的积极性,加快粮食生产现代化的速度,而且可以降低粮食生产的长期成本,从而提高粮农的间接收益。
2.改善宏观调控的方式,防止粮农的收益波动。产量波动是粮食生产发展中循环出现的一种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4]。中国粮食生产和消费长期中可能是一种紧平衡状态,但不排除现阶段性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供给过剩不仅导致“谷贱伤农”,而且导致粮食生产波动,破坏已形成的生产能力。因此,在关注粮食安全的前提下,通过以下措施解决粮农收益波动甚至下降问题:(1)建立预警机制,密切关注粮食的供求关系和价格变化状况,增强政策调整的及时性、弹性和有效性,这包括充分利用国际市场,通过粮食国际贸易调节供求,在取得贸易利益的同时保护生产者利益。(2)充分认识粮食生产与农业生产乃至非农产业发展之间存在复杂的制约和促进关系,充分认识实现粮食安全目标与促进经济发展目标的一致性。这就要求在关注粮食增产的同时,应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非农产业的发展,促进农业内部种植结构动态调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最大限度提高农民收入。(3)粮食生产面临着自然与市场双重风险,为防止粮食生产和粮农收益的大起大落,应积极探索农业灾害保险的路径,实施大宗粮食作物政策性保险的政策,提高粮农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总之,稳定和提高粮农收益是防止粮食生产波动最重要的一环。
3.促进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粮农的规模收益。在现有的经营规模条件下,通过多种措施,可以实现中国粮食增长目标;但在农户目前经营规模的条件下,无论是通过财政的补贴还是保护性的价格政策,都无法从根本解决粮农的收入过低的问题。以粮食主产省河南省为例,每个劳动力经营不足0.33hm2地,过小的土地经营规模,制约了种粮效益的提高,也造成粮食产业与其他产业在利益上的极大差别,影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5]。粮食生产与其他行业一样,农户的生产资料占有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收益的多寡;与其他行业不同,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要素——耕地总量难以扩大,农户的经营规模问题只有通过土地流动来解决。在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提高适度规模经营的内部条件;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寻找出路、减少农业人口是推动土地流转、扩大农户经营规模的外部条件和前提条件。而解决后一问题的必有之路是在不断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基础上,消除要素流动壁垒,给进城农民同等的城市居民待遇,从而加快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的转移步伐。
参考文献:
[1] 钱万强,钱小勇,刘燕美.促进农业基础研究,保障中国粮食安全——973计划对中国粮食安全的贡献及其发展建议[J].中国软
科学,2010,(3):9-13.
[2] 王卿,陈绍充.基于粮食安全视角的“18亿亩耕地红线”的战略意义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0,(3):75-78.
[3] 魏剑锋.中国粮食产量增长的潜力及实现机制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4):168-174.
一、基本情况
××位于滇东,地处滇桂黔三省区五地州结合部,境域纵距约90千米,横距56千米,国土面积2783平方千米,总耕地面积6.5万公顷,林地16万公顷。最高海拔2409米,最低海拔737米。年平均气温14.3℃,年平均降水量1219.7毫米,年平均日照1626.4小时,年无霜期244~344天。辖8个乡镇109个村社。共10.37万户39.4万人(农业人口32万,占90%;少数民族人口6.75万人,占17%)。?粮食年产1.5亿公斤。
二、抽样调查的乡镇及户数情况
为全面提高粮食储藏安全知识,减少粮食损耗,查找粮食储藏中施用农药所存在的安全隐患,粮食抽出专人组成工作组。于XX年10月至12月进行调查。分别对高良、五龙、龙庆、竹基、丹凤、葵山、彩云等7个乡镇13个村民委员会,24个村民小组,62户农户进行了实地走访调查落实。共出动车辆18车次,人员90余人次。共计调查家庭人口286人,土地面积701.4亩,年产粮食254100公斤,平均亩产粮食362公斤,人均产粮888公斤。其中自用粮食(口粮、养殖用粮)137000公斤,占53.9%,卖出粮食117100公斤,占46.1%,大部分是本地销售。
三、粮食储藏方法
1.存放的方法:在调查中有70%的农户储粮都是采用袋装,少部分为铁皮仓、木桶、木柜或零散堆放。
2.杀虫方法和用药情况:农户收起后的粮食有33户使用“甲敌粉”、“敌毒粉”拌在粮食里入仓的,占总调查户数的53.2%;有19户在粮食生虫时用纱布或棉布包扎“磷化铝”埋入粮袋(仓、桶柜)中杀虫的,占30.6%;粮食数量少,储藏条件好当年用完不留余粮的,不施任何农药的仅有10户,占16.1%。
四、农民储粮存在的问题
调查结果表明,农民储粮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没有适用的设施。目前,农户储粮既无适合的农家仓房,又无适用的储粮器具,少部分农户将粮食堆放在没有防潮的地板上,由于达不到防潮要求、又缺乏储粮技术,虫蛀、霉变屡见不鲜;大部分农户将粮食堆码在厨屋或住室边角部位,由于达不到有效防护,雀食、鼠盗极为普遍;还有少数农户由于居住面积较小,将粮食堆放在简易棚中,更免不了家禽家畜的随意糟蹋,在家庭储粮施药治虫过程中,因密封不善会造成的毒气外泄,直接危害着农户的居住安全。
2.粮食损耗量较大。由于近年来,农村强劳动力大部分都外出打工,农户家中缺乏劳动力,所储的粮食没有能力管理和晾晒,除正常的虫蛀、鼠盗之外,还有部分粮食因入储时没时间整晒水分较高或在储存期间返潮、结露等原因造成霉烂变质,调查结果表明,损失损耗粮食为2万余公斤,损失率8%—12%左右。按照农户留下的自用粮食比例计算,全县每年将损失粮食达1000万公斤左右。
3.使用高毒、剧毒农药杀虫。大部分农户将粮食与人居共处,粮食储藏中存在随意性或不科学性地使用高残留农药杀虫、灭虫。调查结果表明:使用“甲敌粉”、“敌毒粉”拌在粮食里入仓的33户,占调查户数的53.2%;使用“磷化铝”杀虫的19户,占调查户数的30.6%。
这样以来,粮食中会有很高的农药残留。食用含有大量高毒、剧毒农药残留的粮食或粮食转化的其他食物(如:酿出的酒、大米、面粉等)会导致人、畜急性中毒或群体性中毒事故。长期食用农药残留超标的农副产品,也会导致慢性中毒,导致疾病的发生。目前储粮杀虫剂中最有效、最方便、最实用的也就是“磷化铝”药剂。“磷化铝”药剂杀虫主要是靠“磷化铝”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映后产生的磷化氢剧毒气体杀虫,在施药过程中一定要使粮食装具充分密闭、远离人、畜住地,如果粮人共处一室会带来直接的生命危险。
4.影响居住环境。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农民在注重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收入的同时,还注重生活方式的转变、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居住环境的变化,传统的农户储粮模式既不卫生、也不安全,直接影响农村环境的优化。
不过好消息总是伴随着坏消息——与人口相关的各种失衡问题纷纷突显。世界50%的人口生活在城市,2亿左右的人离开了出生国;人类每年消耗22亿吨粮食,其中的2/3用在了饲养牲畜;人类的渔业捕捞量是1.5亿吨/年,其中9000万吨是野生鱼类,5000万吨来自人工养殖;可用耕地逐渐缩减,地下水层遭到破坏,77%的鱼类惨遭过度捕捞;2000年,人类的石油消费量达到100亿吨,是1900年的10倍。世界上1%的人口占有世界20%的财富,30%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15%的人口不用为生计发愁,0.1%的消费大户消耗了20.1%的能源,而75%的劣势人群只能消费27.1%的能源。
如果目前的发展态势延续到2050年,那么世界人口将会达到90亿,其中2/3会生活在城市。不过,如果生育率能进一步降低,人口总数也有保持在80亿的可能。可如果事与愿违,生育率升高,那么2100年的世界人口总数就会突破100亿,其中非洲妇女生育率是最关键变量,它的变化一旦大于预期,那么突破150亿也完全有可能。
如果资源消费的态势也延续下去的话,那么到2030年,可支配水资源量与水资源需求量之间就会出现40%的赤字。如果人类继续毁坏土地、破坏潜水层,同样会是在2030年,农业产出将无法满足28亿吨的粮食需求,渔业的自然捕捞和人工养殖加在一起也达不到人类2亿吨的消费需求。能源消耗如果照现在的速度增长2倍甚至3倍,那20年后的地球所能做的也只有“打白条”了。
很明显,一场彻底的革命势在必行,否则2050年的蓝色星球根本无法养活90亿人口!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展望未来呢?首先,人口数量一定不能增长到150亿。要实现这一目标,发展非洲的教育,提升妇女独立意识是最关键,也是最根本的举措。
其次,必须想办法使地球养活90亿到100亿人口成为可能。事实上,提高粮食产量、全面节约能源,降低生产对环境的破坏都是完全可能的,因为这一切都取决于人类的作为。
我们要深刻反思自己以往的发展方式,与各种形式的浪费进行坚决斗争,采取有效的改革措施。下面列举的10项举措是众多国际研究者经过多年调研共同给出的建议:
1.提高大多数地区,尤其是非洲、拉丁美洲,东欧地区的农业产出,鼓励种植更适宜当地生态环境、抵抗力更强的农作物,推广使用现代化机械。
2.降低对大农场的依赖,控制大农场土地占有规模,提升对小农种植的信心,尊重小农的土地权,鼓励小农合作经营。引导发展粮食种植而非出口型作物种植。
3.发展水产养殖业,建立自然捕捞的限额制度。欧盟出台的海洋捕捞措施已经提供了很好的范例,要把捕鱼管理和渔民培训结合在一起。
4.实现农业产出最优化,充分利用灌溉水、合理使用化学肥料,适度借助可靠的基因技术和生物技术。
5.尽量提高素食在饮食中所占比例,目的是为了减少用于养殖业的粮食种植。这意味着人们要少吃肉,会不会所有人都变成素食主义者呢?
6.杜绝浪费,减少由于管理不善造成的损失。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调查,有30%到60%的粮食和蔬菜在生产或运输、储存过程中被浪费。
7.制止以毁坏森林,尤其是以热带雨林为代价的农田开垦行为,采取一定的财政措施补贴农民,保护森林。
8.制定长远的粮食存储计划,以抵抗粮价波动对农民粮食种植的影响。
9.彻底改革现有的能源消费习惯和结构,保证2050年的能源消费总量不超过285亿吨石油当量(Tep)。这就要求发达国家必须降低40%的能耗,而发展中国家不能走发达国家的老路,必须开创节约型的新模式。
10.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风能要在2050年从现在的0.03吨石油当量发展到30亿吨,400万座大型风力发电站的建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保证。现在的太阳能利用几乎为零,2050年要发展到30亿吨石油当量。另外,水力发电也要再增长20亿吨石油当量,地热以及潮汐能的利用也要达到35亿吨石油当量。与新能源大力发展相对应的是化石能源利用的相对稳定。核电还将继续发展,但会更加谨慎和理性。
关键词:农户 干燥 储藏 黄曲霉毒素 玉米
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饲料兼用作物,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调整食品结构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010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为3250万公顷,产量同比增长8%,达到1.77亿吨。
随着粮食流通体制的变化和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原有的以国有粮库储藏为主的储粮格局已经打破,农民对手中存粮拥有最终的决定权,储粮比例不断增大、待售时间也随之变长,加工企业和饲料企业的介入,使玉米由“卖难”转为“买难”,农户储粮逐步成为我国粮食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我国重视粮食的种植和产量,而忽略了粮食收获后的干燥、储藏等产后产地加工环节,由此带来玉米在干燥和储藏过程中腐烂霉变,损失很大,对农民增收、农产品质量安全产生不利影响,值得引起关注和重视。
一、农户玉米产后损失主要环节
农户玉米产后损失的主要环节为干燥和储藏环节,主要原因有虫害鼠害、腐烂、霉变、自然损耗等[1]。据对吉林省14个县的调查,玉米产地的损失率为11.77%,其中霉变损失5%左右,鼠害4%左右,自然损耗3%左右。
在玉米产后干燥环节,对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调研发现,当前农村仍然延续传统的场院晾晒、马路晾晒的自然干燥方式,基本没有适合农户使用的玉米干燥机。在对河南的调研中了解到,玉米产后干燥主要采用自然生长干燥和自然晾晒干燥两种方式。在自然晾晒中,80%为公路晒粮,20%为庭院及房顶晾晒,玉米自然晾晒干燥占总产量的99%以上。
由于玉米产后农户采用自然晾晒等落后的干燥方式,一方面虫害鼠害时有发生,而且容易受到马路沥青、车辆排放尾气的污染,严重影响玉米品质;另一方面,自然晾晒受制于天气,正常年景造成的损失约为5%左右,若遇灾害年景不利天气因素,玉米籽粒经过晒、堆、盖等过程造成玉米发热,加速了玉米的霉变,造成黄曲霉毒素、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增加,损失率有时达到15%,不仅玉米品质很难保证,还危及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目前农户储藏玉米的方式也十分原始落后,以吉林为例,玉米储藏以穗储为主,一般储存半年左右。储存设施主要包括玉米仓、玉米楼子、玉米栈子,还有的直接散堆在露天里,俗称“地扒”储粮,“地扒”粮占农户储粮总量的50%。在河北,玉米收获后一般采用编织袋或粮囤进行穗储,也有企业采用水泥仓对玉米进行暂时储存。许多农户家里的储粮仓直接用木桩或秸秆搭建,没有任何的防雨、隔热措施,有些农户家里虽然建有粮仓,但在选址、建设等方面都比较随意,不具备安全储粮的条件。
由于储藏方式落后,玉米储藏期间因鼠害、虫害和霉变造成的损失平均为8%左右,远高于发达国家1%~2%左右的粮食损失率。
由于玉米产后产地加工缺少必要的干燥环节和适宜的储藏技术,造成产后损失巨大。据测算,我国玉米在农户产后干燥储藏环节损失约886万吨以上,相当于2437万亩以上(占玉米种植总面积的5%以上)的产量,价值177亿元(以2000元/吨测算)。落后的干燥及储藏方式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也降低了玉米的品质和商品价值;同时,减少农民收入,对下游饲料产业乃至食品工业的持续发展和国民健康也构成了潜在威胁。
二、农户玉米产后损失原因分析
玉米产后因干燥储藏环节处理手段落后,造成大量损失,主要有以下三点深层原因:
1.适用于农村农户使用的小型玉米干燥设备缺乏,处于使用上的空白点
干燥是玉米产地加工的重要环节,对解决产后减损、实现安全保存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常见的干燥设备主要为日处理500吨、200吨等大中型玉米干燥设备,但受国有粮库粮食收购不足的影响,很多大型干燥设备都处于闲置状态。而且我国干燥机的生产制造环节存在生产厂家数量多、规模小,自主开发的产品少、模仿多,干燥设备型号多、类型杂、制造质量差等问题,并且都是针对粮库和加工企业。目前缺乏适宜于农户使用的价格适中、运行成本低廉的小型干燥设备,无法对农户手中储有的大量粮食进行有效处理。对于大多数农户来说,一方面难以承受大型干燥机昂贵的价格,近年来粮食干燥机逐步进入农机购机补贴,但补贴比例较低,干燥机价格仍然远高于农民预期。另一方面伴随着燃料、电力以及人力资源价格的增长,使得玉米的干燥成本很高,这些都限制了大型干燥设备在农村的应用。以东北地区为例,由于气候寒冷,干燥设备作业环境温度大都处在-15℃~-25℃之间,且玉米水分高达32%以上,使得烘干1吨玉米的费用达到70~80元。另外,农户科学储粮意识普遍淡薄,储藏观念陈旧,接受新技术能力差也是限制产后产地加工技术推广应用的一个因素[2]。
2.农户玉米产后加工处理技术研究缺乏,处于技术上的薄弱点
随着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流转制度的深入,种粮大户和专业合作社不断涌现,已经成为我国粮食生产主流发展方向,规模化、集约化和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对相应规模粮食产地加工处理及储藏设施设备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虽然我国有从事粮食干燥仓储研究的科研机构和人员,但对农户粮食产后产地处理相配套的干燥、仓储设施、工艺装备及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很少,在该领域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介于小型农户和国有储备库之间的种粮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粮食干燥储藏问题十分突出,农户产地加工过程中各种常规技术或规范的应用研究也处于空白状态。
3.农户玉米产后加工政策支持缺乏,处于政策上的忽视点
目前国家普遍对粮食生产比较重视,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粮食增产增收的政策,但是涉及产后产地初加工环节的政策较少。另外,我国国家粮食储备加工体系已比较完善,但针对农户尤其是种植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的产地加工体系还未建立,缺少相关服务体系或部门对农户产地加工进行指导、及时发现并解决农户产地加工过程中问题。由于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力度不足,适宜技术装备的相关推广工作滞后,致使产后加工技术手段落后,损失量大。
三、玉米产后黄曲霉毒素污染严重
玉米产后损失的重要组成是霉变玉米,玉米产后受黄曲霉毒素污染严重,而玉米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饲料兼用作物,黄曲霉毒素污染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很大,更应引起关注。
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寄生曲霉等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主要有黄曲霉毒素B1(AFB1)、黄曲霉毒素B2(AFB2)、黄曲霉毒素G1(AFG1)、黄曲霉毒素G2(AFG2)等,其中以AFB1毒性最强,通常所说的黄曲霉毒素多是指AFB1。黄曲霉毒素是一种剧毒物质,在霉菌毒素中毒性最强,是氰化钾的10倍。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I类致癌物质。
玉米收获以后,由于不良干燥和储藏条件,如仓储温度高、湿度大、通风透气性差等因素有利于霉菌的生长,会加剧玉米中黄曲霉毒素的污染。此外,如果正常玉米中混杂有受黄曲霉污染的玉米,若不能很好地控制储藏条件,黄曲霉很容易生长,并会迅速污染周边的玉米。
我国50%左右的玉米用作饲料,饲料是人类食物链的一环,饲料品质最终将影响人类的自身健康。动物饲用了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玉米后,毒素会在动物体内蓄积,人类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粮食、畜禽产品等食品后,也会对自身健康产生损害,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据近期在河南的调研了解到,玉米由于自然晾晒发生霉变和鼠害等造成的损失量在30%左右,其中黄曲霉污染造成的损失率在5%-6%之间。黄曲霉素超标迫使当地一些将玉米用于饲料的大户,不得以在超标量大的玉米中添加脱霉素。脱霉素虽然可脱掉霉变玉米中的黄曲霉毒素,但也造成玉米自身营养结构的损害,脱霉素使用不慎可导致鸡、猪等禽畜的繁殖率低,影响饲养禽畜的质量,对养殖业的危害非常大,也会间接对人体产生伤害。
鉴于黄曲霉毒素对人畜健康的危害,世界各国都制定了严格的限量标准。我国今年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2761-2011)》规定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玉米中AFB1的的限量值为20μg/kg[3],高于美国(黄曲霉毒素总量20μg/kg)、WHO/FAO(黄曲霉毒素总量15μg/kg)及欧盟(AFB1为5μg/kg)的规定。我国《饲料卫生标准GB13078-2001》中规定了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限量,玉米中黄曲霉毒素限量值为50μg/kg[4]。
控制中玉米黄曲霉毒素污染,主要是对玉米收获前后和贮藏过程发霉的预防,玉米成熟后要及时收获,通过机械烘干等方式快速彻底干燥;同时改善储藏设施,加强通风,避免发霉[5]。目前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脱毒方法主要有吸附法和生物脱毒法。使用霉菌毒素吸附剂是目前处理霉变饲料的主要方式。市场上常见的主要有铝硅酸盐类和酵母细胞壁提取物类吸附剂,活性炭、菌制剂、PVPP等其它类型的吸附剂。但从益生菌或食用菌中开发出的酶制剂及生物吸附剂,在降解或吸附食品及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同时不影响其营养价值和适口性,不产生二次污染,将是今后黄曲霉毒素脱毒技术研究和应用的一个重要方向[6]。
四、政策建议
1.推广适合于种粮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使用的玉米烘干和储藏设备
随着土地流转经营方式的推广,农民合作社的形成与壮大,以单个分散农户为主体的生产方式将逐步被适度规模经营所取代。通过调研了解到,吉林省部分地区种粮大户的种植面积约占农村耕地的1/3,加入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数量基本占到农村农户数量的50%以上。种粮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亟需相应规模的玉米产后处理及储藏设施设备以实现节本增效、减损增收,并且在玉米产量和经济投入方面也有农户不具备的优势。因此面向种粮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广适用的玉米烘干与仓储设备,受益面大,带动效果明显,有利于提高玉米品质和质量安全水平,确保丰产丰收,带动农户增收。
2.筛选适合于不同区域粮食产后烘干与储藏技术,尽快启动“农产品产地加工惠民工程”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各异,应针对不同地区的特殊情况制定相应的玉米产后减损技术方案,筛选出有针对性的设施与设备进行推广。如针对东北地区普通农户可推广储粮仓、一般种粮大户可推广储仓与干燥机的组合、超大种植户或合作社主推干燥机。长江流域玉米产后减损的主要任务是防止发霉,干燥则是唯一可行的办法。因此,在推广之前,应该先组织业内专家对技术进行论证筛选,然后对筛选出的技术设备进行技术集成,形成一定模式,并尽快启动惠民工程,采取试点示范,补贴设备的方式,组织科研力量解决示范点运行过程中的技术问题,不断进行完善,待模式发展成熟,在示范实践中取得成功之后再进行推广。
3.加快建立完善的玉米产地加工服务体系,加大对玉米产地干燥与储藏技术的宣传推广和培训
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省区的优势,做好玉米产地加工整体规划与区域规划,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产地加工服务体系。另一方面加大玉米产地干燥、储藏等技术的推广力度和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户粮食产后科学处理的意识,加深农户对机械化干燥与储藏技术的认识,有效减少粮食损失,不仅对农民增收有重要作用,对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有着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邓会超,董梅等.玉米产后流通中减损降耗应关注的主要环节[J].粮食流通技术,
2009,1:7-8,27.
[2] 高树成,董殿文等.辽宁农户玉米产后损失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
粮食加工,2008,33(5):69-70.
[3] GB2761-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S]
[4] GB13078-2001,饲料卫生标准[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