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设计要求范文

城市设计要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设计要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设计要求

第1篇:城市设计要求范文

【关键词】集约型;居住综合体;功能组织;交通流线;空间

一、集约型居住综合体的概念

集约型居住综合体属于居住综合体范畴,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规划卷)》中对“综合体建筑”做如下的定义:“综合体建筑(building complex)是指由多个使用功能不同的空间组合而成的建筑,……它有两种类型,一种为单体式,即只有一座建筑;一种是组群式,有多座建筑物。”参照“综合体”的概念,可以认为“居住综合体”是指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并由多种不同使用功能的空间组合而成的建筑单体或建筑群体,各功能之间优化组合,满足多样化生活的需求。

对该定义加以分解,可以看出:①集约型居住综合体是居住综合体中的一种,以居住为主,还需要包含多种城市功能,如商务办公、酒店、商业、休闲娱乐、会展以及纵横交叉的交通及停车系统的居住建筑群体。从定义中的“复合型”一词可见,各种功能并非简单地并存,而是相互作用、互为价值链的。②“体现高密度开发”是对“集约型”一个方面的解释,其强调高强度开发、混合使用的土地利用模式,旨在减少对能源的消耗和资源的浪费,以求在更大的范围内保护生态环境,创造适宜的人居环境。③“街区型”指集约型居住综合体具有街区的特点,通过街区实现与外部城市空间的有机结合、与交通系统的有效联系,并且营造“街区型”的开放人居环境,延展了城市的空间价值。

二、集约型居住综合体的主要特征

(一)区位上的高可达性

由于集约型居住综合体是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而非单体建筑本身,所以其强调土地的综合开发,旨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上合理解决更多人口的居住、生活等城市问题,所以区位上往往位于城市中心区、次级中心区、城市CBD、新城市中心区等一些密度较高的地段及区域。从能源节约的角度看,这些区位集中了大量的办公人员,为了不加剧城市的交通压力,更应大力发展及建设相应的居住建筑。

(二)组群式的高密度居住形态

高密度开发具有保护土地资源和降低能源消耗的双重意义,集约型居住综合体追求节约资源、避免“摊大饼”的模式与高密度开发存在着对应关系。在我国土地面积有限、人口向城市集中的信息化与城市化时代,作为城市化的一种对策,用现代化技术向高空获取空间是一种必然的手段,这也决定了集约型居住综合体的高密度的居住形态是必然的。

(三)功能的网络化

“功能的网络化是以地面为基准对各种空间进行水平面和垂直面的综合开发形成协调有序、立体复合的网络群组,功能的网络化模型是对传统的城市功能组织模型(二维树形结构)的发展和修正。它综合体现了现代城市多元集约与高效的需求。”

三、城市对集约型居住综合体的设计要求

(一)功能组织与布局

集约型居住综合体的功能是以居住为主,且包含多种其余城市功能。功能的网络化是其主要特征之一,是对传统二维的城市功能组织模型的发展和修正,多种功能的优化配置可产生1+1>2的激发效益,满足人在有限时间内的多种需求。

1、节约省地的布局模式

集约型居住综合体对土地的开发强度较大,在功能布局中,除留出必要的广场、庭院以及疏散的场地外,经常会出现建筑满铺基地的情形,建筑的占地密度及容积率均较高。在南京中泰国际的设计中,建筑密度达到59%,容积率达到6.3,建筑布局采取院落围合式;而较高的建筑密度并不意味着降低绿化率或减少室外活动空间,其只是将绿化与室外休闲空间抬高到了空中――往往位于裙房之上,中泰国际的裙房屋面为空中休闲花园,对应的塔楼位置为面向花园的会所、餐饮业等。该居住综合体的功能组织其实是在三维坐标体系中进行规划布局,“节约省地的布局模式”言外之意也就是布局模式从二维转向了三维。

2、内外有别的空间环境

集约型居住综合体作为街区型城市居住建筑群体,对“外”是形成清晰的街道界面,将需要有对外开放性的功能布置于沿街界面上,如商业、餐饮、办公楼的出入口等,对内则营建具有一定私密性的舒适的居住院落空间。在国内诸多小区的设计中,通常引入一条“内街”将办公区、商业区与居住区划分为内外有别的空间环境,如北京SOHO现代城、深圳万科四季花城等,均是在水平方向、二维层面上区分“内”与“外”。由于集约型居住综合体立体式布局的特点,“内”与“外”也会在竖直方向、三维层面上加以区分,如南京中泰国际四层的空中花园之上为“内”,下部商业为“外”,“内”与“外” 其实只是相对而论。

3、高效利用的城市资源

集约型居住综合体在开发建设中,其公建配套设施的建设可根据周边情况,采用“取长补短”的配套方式,一方面利用周边现有的城市资源,另一方面补充完善一些服务功能,相互依存、相互开放与城市互动。该类居住综合体具有街区型住宅区的特点,注重与城市的有效结合,住区的配套服务功能是通过街区之间的共享来实现的,而不是每一个街区内的自我完善。街区价值的提升将同时带来城市价值的提升,并且有利于多样化生活的营造。

(二)交通流线组织

1、步行系统与城市的接口

居住综合体内的步行系统与城市接口包括地面人行道、城市广场、地下通道、过街天桥、商业街等。由于集约型居住综合体沿街界面所具有的开放性的特质,从地面人行道、城市广场等二维层面均可直接进入居住单元内,这是较简单且普遍的设计方法;而在一些城市与建筑一体化设计的案例中,可由过街天桥、商业街、地下商业街等接口直接通往居住建筑。

2、车行系统与城市的接口

综合体的车行系统与城市的接口,按衔接方式分平面和立体两种。平面接口方式容易理解,机动车辆直接从二维层面进入居住区域。出入口的设置要以城市道路性质为依据,车速高、通行频率高的城市一级主干线道路上不宜设主要出入口及服务口;若迫不得已而设,则建筑基地内应布置较大的广场空地作为缓冲区。立体接口是指衔接空间出入口以立体交叉的形式与城市道路相接。

3、与城市交通枢纽的结合

对公共交通的倡导是集约型居住综合体与城市有机融合的重要设计原则,相应的,建筑与城市交通枢纽相结合能够提高公共交通的利用率,这既是城市的需要也是建筑的需要。综合体建筑产生的人流及物流量极大,靠近交通枢纽建设或与其结合建设,可有效地缩短人流、物流的交通距离,提高设施利用率,减轻对周围城市交通的压力。集约型居住综合体与城市交通枢纽的关系,主要包括“与交通枢纽相结合”和“与多种交通枢纽相连接”。

(三)空间组合

由于综合体建筑功能构成的复合型和复杂性,使得其空间构成类型也十分复杂,几乎可以涵盖所有空间之形式。从不同角度研究其空间构成会有不同的分类,如从领域性角度,可以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私密空间;从功能角度可以分为居住空间、办公空间、商业空间、休闲空间等;从空间方向性角度可分为水平空间、垂直空间等等。虽然本文强调集约型居住综合体所具有的多种功能复合化的特点,但是也非常注重社区人文环境的营造,重在挖掘集合居住文化的深层内涵以及空间领域性的划分。显然,居住、办公等属于私密空间,街区级道路、空中庭院等属于公共空间或者半公共空间,这种公共空间或半公共空间的设计是集约型居住综合体的魅力来源,是综合体空间组织的核心。

参考文献:

第2篇:城市设计要求范文

【关键词】农业、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计探讨

水利工程的建设主要是为消除水害和开发利用水资源而修建的工程。按其服务对象分为防洪工程、农田水利工程、水力发电工程、航道和港口工程、供水和排水工程、环境水利工程、海涂围垦工程等。可同时为防洪、供水、灌溉、发电等多种目标服务的水利工程。当前在农业发展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应用较常见,在农田灌溉中只有修建一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才能可以很好且有效的控制水流,在防止洪涝灾害,并进行农田水利浇灌水量的调节和分配,以满足农民生活和生产中对水资源的需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设计过程中其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双重的,具有一定的两面性,对于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作为农田水利工程的设计、施工者要及时进行修正和解决;对于有利的影响应更多的扩大其所产生的效应,以更好的促进当前我国农业的发展,促进农田水利工程的科学建设。

一、当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当前一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计中科技含量、水平较低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科技水平低,科技推广缓慢是目前我国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计的现状,存在“三低一高”现象:“三低”主要指:一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科技含量低;二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将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三是科技转化成果普及率低。“一高”主要是指: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计和建设方面往往存在投入较高的问题。

2.当前农业生产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计者在捕捉市场信息,市场发展方向上能力不足

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计方面,有效捕捉农业市场市场信息、捕捉农业市场发展方向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只有有效的做到这一点才能根据农民和市场的需要切实的设计出适合当前农业发展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以更好的实现“低成本、高产出”的农业生产、发展目标。

3.当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计方面工程建设设计者存在创新意识不强

农村经济发展速度不快、发展质量不高,农业水利工程建设与利用不能充分实现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一部分农田水利工程设计者的思想还不够解放,观念还不够更新,创新意识不强,这一点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计者群体中表现的尤为明显。主要表现:一是“旧”,即意识、观念、知识陈旧,二是“靠”,即自力更生、开拓创新精神不强, “等、靠、要”思想还存在,发展的精神动力不足。三是“怕”怕这怕那,经济意识、风险意识不强。四是“懒”,即缺乏发展和创业的激情,照搬一些大型农业水利工程的设计案例,不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做出相应改进,直接要过来,缺乏创新意识,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些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都在一定程度的影响着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中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普及以及充分的利用,最终影响着我国农业农田的优质高产和增收。

二、针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解决建议

1.运用科技创新,设计建设新型生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

对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计来说,是一门崭新的科学研究,也同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科技创新举措,应考虑到多方影响的因素。为解决当前农业发展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设计、施工中所产生的科技创新问题,工程建设必须在服从生态经济区域的整体性规划建设的基础上,从系统的思想规划出发,按照科学水利工程设计专业原理和农田发展建设原理及农业学建设专业原理,并运用现代科技研发的成果和现代水利工程施工的设计与策划手段,尤其是利用好生态水利工程这一重要建设性创新提案,和传统水利工程设计、建设有效经验的结合,使之获得较高的生态效益、农业经济效益乃至社会效益。应用现代工程建设的科技创新设计解决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计中的问题,不但可以获得较好的生态经济效益,还丰富了农田水利工程的施工理论和生态工程设计建设的专业理论。促进当前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计的生态化、高效化、智能化,达到既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又完成了农田水利工程促进农业发展的经济建设目标。

2.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计方面,管理者要针对其设计方面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推广政策和机制

针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计者对农业市场信息捕捉能力不强、对农业发展方向掌握不清的问题,农业生产管理者要完善农业投入机制,让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计者可以通过农业投入机制的变化切实的了解当前农业市场的发展方向,并以集体和农民投资为主体,以利用外资和吸收社会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投入加大支农投入的机遇,促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设计方面具备大量资金支持,有助于农田水利工程设计的科技创新。同时,坚持围绕道路要“畅”、农田水利要“兴”的目标,修好路、护好渠,把农业基础设施筑得牢牢实实。实行财政资金与其他资金相结合,从而全方位地加强对农业的资金支持。建立农田水利工程设计的农业科技培训网络,培养一支素质较强的农田水利设计队伍;采取措施稳定农科推广队伍;并在小型农田水利设计方面注意抓住人才,建立发展农村民办技术研究会,实现普及科学技术为目的,实现“一带多”建立一批专业农田水利工程设计技术研究会,以求更好的服务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总之,农业作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产业,是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道路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重要性不容忽视。要想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政府加强农业的资金投入,还要加强科技力量的支持,特别是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计方面,在政府方面,增加其财政补贴的同时也要加强高新科学技术的支持。在设计者方面,要加强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计者的观念革新,在设计中利用好当前先进的高新技术,并坚持生态环保、可持续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计理念,在追求农业增收经济效益的同时,维护农业发展的生态效益,最终实现我国农业科学、可持续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史明昌;王玉;徐晓桃;许永利;黄兆伟;雷章.《GIS在水土保持规划设计中日常化应用――流域空间信息服务》.[A].中国水土保持学会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张玉平;迟海龙.《农田水利灌溉高级应用软件研究与开发》.[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信息化专委会2010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第3篇:城市设计要求范文

一、新课程标准的再回顾。

新课程标准和其反映的先进理念,我觉得概括起来讲,就是我们一线教师要把握四点。

第一, 要树立新的课程观。

课程是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是组织教学活动的最主要依据;而现行的课程与教材又不适应推进素质教育和当前时展的要求。新的课程观也就应运而生,它与旧的课程观的最大差别是,旧的课程观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课程结构又过于重视学科本位,学科过多又缺乏整合,教学内容难、繁、偏、旧,缺乏与社会生活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新的课程观则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和谐并全面的发展。因此,旧、新课程的转变反映了从过去只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变成强调要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进而获得知识、技能,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新课程关注:

1、哪些是要让学生获得的终身必备的知识与技能;

2、从过去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转而更多地关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这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问题;

3、最为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要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科学的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促使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第二、要建立新的教材观。

旧的教材观是以教师为中心,教科书则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媒介,教师和学生都死抠“教科书”。新教材观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教科书、媒体,都是保证学生学好的环境。教科书已不是知识点的代名词了,网络系统支撑的庞大知识世界及不断的新发现为学生提供了无可限量的知识资源,教科书只不过是诸多媒体中的一个。即过去的“教教科书”转变为“用教科书教”。与此相应的,教材要服从、服务于教学目标,这就有必要对教材进行整合,即我们教师要学会编书。另外,除教科书教材,还应包括其他的视听教材、现实教材、电子教材、图书教材等。

第三、要建立新的教师观。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改变并不断更新;教师的角色即功能也要转变。教师不再是单纯的教书匠、知识的传播者,而应是专家型的教师。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从传授知识的核心角色中解脱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具体表现在两方面:(1)、教师应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处于信息时代的当今社会,全部知识靠老师传授根本不可能,而高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开发,获取知识的渠道更趋多元化。教师无疑应在培养学生如何获取知识、如何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如何根据学习的需要处理加工各种信息等方面下工夫。(2)、教师应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教师要在学生前进的道路上,不断设置更高目标并引导学生前进,还要成为学生健康心理、良好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新课程本身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创新,其在实施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多新问题,这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所不能解释和应对的,教师必须通过实践逐步予以解决。这样,新课程设置的目的才能达到,教师也才能在教学发展中发展自己。

第四、要建立新的学生观。

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在学生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基础上,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是装知识的容器;而新课程实施的灵魂就是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挖掘、发展。学生需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师生之间也需开展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对话,达到共同探讨、研究的目的,教师无疑是在起疏导作用。

二、传统的教师备课特点及分析

传统的教师备课,是教师所作的课前准备。它一般包括钻研和组织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教学方法;此外,还要准备有关教具和设计板书等。备课分为学期(或学年)备课、单元(或课题)备课和课时备课三种。其中的课时备课,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案,它在上每节课之前预订,是对每节课的设计,是教师讲课的依据,直接关系到课的质量。它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项目:班级、学科、课题、教学目的、上课时间、课的类型、教学方法、课的进程和时间分配等,有的还列有教具、板书设计和课后自我分析等项目。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传统的教师备课有如下浅层次的特点:第一,它是教师上课前所作的准备;第二,它包括钻研与组织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教学方法和准备教具等一系列环节;第三,传统备课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教案,即备课情况以文字来表达;第四,它的内涵和外延不是固定不变的,有其扩展和发展余地。

传统的教师备课,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它是教师上课的课前准备。无疑,其形式——教案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课前准备情况,记录着教师的教学轨迹,反映着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这也正是我们学校领导检查老师教案的依据。其用心可谓良苦,但往往问题也就出在这儿。据专家统计,中小学教师的无效劳动大约占了其劳动总量的50%,而在这其中,备课又是牵扯他们时间精力最多的一项内容。经我多年的观察也发现,教师的无效劳动大多表现在七个方面:常规项目多,重复工作多,作业批改多,编造材料多,参加会议多,应付检查多,重复培训多。在这“七多”中有“四多”都和教师的教案有关。传统备课的表现形式主要就是教案,在教案上讲究也就多了:对教案的要求是课型齐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关键、教具、教学过程、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板书设计、时间分配等项目要填写齐全,每节课后要写教后记。最要命的是每个教案要写日期,表示过期作废,年年要从头再来,做重复工作。而领导是“周查月评”。这些材料,做不过来就补,就应付,就抄,就造,教师疲于应付。其危害可想而知。新课程要求我们树立新的教师观、学生观、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但不管哪一“观”,都离不开教师埋下头来潜心研究,并不断给自己充电,充实发展自己,否则根本适应不了新课程的要求和新课程实施后带来的日新月异的教学新变化。在这样一个新形势下,老师的负担更重,问题无疑会变得更加严重:哪来的时间可供浪费?处在传统观念和新课程理念夹缝中的教师又该如何备课?

问题是谁造成的呢?管理中的因循守旧,不信任教师,将备课理解为写教案固然是一原因;但旧的传统备课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其主要表现形式就是教案”只是浅层次的表面原因,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我们放在下面与现代教学设计对比起来讲)。这也就构成了现代教学设计要取代传统备课。转贴于

三、现代教学设计的特点及分析

现代教学设计并不是对传统备课的全盘否定,而是与传统备课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有着一定的历史继承性:都是课前的教学准备,有各自的具体环节,包含对教学内容的分析过程,考虑采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必须形成一定的教学实施计划,有自己的教学评价,也都涉及到文字记载等。

但现代教学设计又不同于传统备课,脱破了其形式和要求,实现了教学设计的现代化、科学化和规范化,体现了新课程精神和要求,是教学上的一次深刻革命。它具有以下特点:

(一)、现代教学设计广泛地运用了现代教育理论和科学技术成果,实现了教学从自发的经验型向自觉的科学型的转变。

传统的备课即编制教案,往往是教师个体或群体教学经验的产物,教师缺乏教学的系统性。现代教学设计大大地拓宽了备课的理论和技术基础,把与教学相关的各种理论都广泛地运用于教学设计之中,因而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在这里,教学设计遵循一般的模式。其过程由一些基本要素或主要环节构成,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和八个基本要素,列表如下:

组成部分 教学设计过程中的基本要素(主要环节)

教学目标设计 ①教学对象分析

②教学内容分析

③教学目标编制

教学策略设计 ④教学内容的顺序编排

⑤教学方式与方法

⑥教学媒体的组合与运用

教学评价设计 ⑦形成性教学设计

⑧总结性教学设计

(二)、现代教学设计摈弃了“教学为中心”和“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全新的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备课中,教师是为了方便教学,更好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设计教学方案,教师自始至终扮演着操作木偶的演员角色,而学生只不过是木偶。学生没有较多的主动性,更谈不上有创造性。

现代教学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一系列先进的教学理念。从教学的价值观上,它倡导“一切为了学生”,学生是教学过程的始端,又是教学过程的终端,始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 从教学的伦理观上,它要求“高度尊重学生”,把其看成是教育的本质和原则,看作是实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从教学的行为观上,它主张“全面依靠学生”,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教学设计不是为“教”而进行的设计,是一种真正地为被教育者的“学”而设计。

(三)、现代教学设计突破了传统的单向式的教学程式,把教学过程看成一个多向的师生互动、共同提高的过程。

传统的教师备课,把教学看成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单向活动过程,不能全面反映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的关系。现代教学设计真正体现教学相长原则,它把教学过程看成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学生间、师生间交流、交往、共同提高的互动过程,构成了多向性的信息交流网络。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要体现高尚的师德,尊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选择、运用知识的能力,激发和发展学生的潜力,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合作中学习,学会学习。与此同时,实现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提高。

(四)、现代教学设计要体现对教师和学生都具有激励导向的评价观。

评价是现代教学设计的不可或却的重要环节,对教学设计本身也起到激励和导向作用。这种评价观,有以下基本功能:一是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特别强调的是,它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在语言、数理逻辑等方面潜能的挖掘和发展;它建立了多方面的发展评价项目并及时改革评价的方法,力求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潜能;它关注个体的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二是调动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积极性,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设计水平和各种教学能力;彻底抛弃传统备课给教师带来的消极被动感和厌恶感。

(五)、现代教学设计适用的范围更宽,运用的资源更丰富,手段更先进。

第4篇:城市设计要求范文

(辽宁东煤基本建设有限责任公司,辽宁 沈阳 110112)

【摘要】伴随国内工业的迅速发展,许多生产安全事故也频频见诸报端,尤其是在煤炭行业。为了全面提升煤矿井下作业的安全性,全面数字化的瓦斯监控十分关键,需要将电子信息远程化系统应用至瓦斯监控系统中,保证安全救护的高效运作。所以,本文文介绍了构建瓦斯原厂联网监控系统的基本要素及要求,分析其重要功能,并阐述数字化瓦斯远程监控应具备的设计要求。

关键词 瓦斯;安全监控;数字化

作者简介:李成祥(1964.09.26—),男,辽宁人,本科,管理专业,研究方向为煤矿建设。

作为一种新型的计算机远程监控技术,联网监视系统主要应用于煤矿井下作业的安全监测。联网系统主要有三部分组成,即煤炭井下作业采集系统、采集传输系统、煤炭井上处理系统。当前,随着国内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在煤炭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通过多种参数对井下作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能够快速有效的处理井下安全事故,保障地下施工作业人员的安全。

1瓦斯远程联网监控系统的构建

1.1瓦斯监控系统的组成要素

瓦斯煤炭监控系统主要有四个部分组成,主要有:传输器系统,瓦斯井下数据分析系统,信息传输系统,地上瓦斯信息控制机处理系统。每部分在系统中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于地上系统而言,主要包括打印机,显示器,主机等基础设备。井下设备作为收集数据的终端,其主要设备为89C51 型单片机。此类设备内安装有隔爆和本质安全电源,在低浓度瓦斯的条件下也可以施行正常化供电。传感器类型为KG9701型,此种传感器在第一时间内监测到瓦斯的含量。将实际的瓦斯浓度以数字的形式进行显示,随后将其大小传输至整个模块中。此类瓦斯传感器功能较多。除了一些基本功能外,可以将现场的断电信号进行输出,增强了数据传输的有效性。

瓦斯监控系统的结构为树形,以便在井下安装。同时,在需要的情况下,可以将这种树形结构进行拓展,即将瓦斯系统转换为一种多级分布系统。地上模块与地下模块的连接只是通过一根电缆就可以完成,将地下各个模块以并联的方式联接至电缆中,以此来实现正常化的传输。

1.2瓦斯远程监控系统的要求

1.2.1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与保真性

在数据传输的过程中,要将安全性与保真性放在首要位置。信息安全在网络中凸显出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样对井下作业的安全生产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井下作业的具体情况,建立一套完善的瓦斯监控传输网络。同时,考虑到实际的系统运行成本,一般采用专线接入的方式,使用SHD 传输平台来使相关信息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

1.2.2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稳定性

除了上述安全性与保证性之外,要使用E1线路以此保证各个节点间能够实现互联,同时传输线路中的各项误码率较小,使数据能够在系统内稳定的传输。利用DSH数据传输平台,可以提升数据的传输速度。如果第一传输平台出现故障,那么系统将会启动第二传输平台。

1.2.3发挥B2112传输平台的作用

对于远程数据传输, B2112传输平台能发挥非常好的功能。此种平台的主要特点为模块化。如果某个板卡或端口出现故障,系统可以使用另一模块进行替代,这样就可以提升了整个系统的安全与稳定性。在电源系统中,可以使用双电源模块进行系统性的混插。如果整个模块出现问题,但是系统仍然可以正常化运行。

1.2.4实现传输系统数据的延展化

对于计算机远程联网传输系统来说,需要应用一些基本的模块对数据监控系统进行设计,组建多种配置口延展方式,保证数据传输模块与网络巧妙结合,进而使整个瓦斯监控系统与网络联系有效的联系在一起。

1.2.5保证监控系统网管的集中统一

对于井下数据采集系统而言,主要应采用集中统一的网管。如果网管与整个传输监控系统联系在一起,就能实现远程设备带动内网管,提高数据传输的安全性。此外,应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可降低整个煤矿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的资金投入。

2瓦斯远程监控系统的功能介绍

当前,随着国内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等在煤炭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于瓦斯远程监控系统而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功能:

2.1全面有效的收集煤炭井下作业的相关瓦斯数据

对于煤炭井下监控系统,计算机可以利用瓦斯传感器将井下出现的不同瓦斯情况进行分类。随后根据收集的相关数据,进行数据间的相互转换,将这些数据进行处理,进而制定相关的解决措施。在数据传输过程中,瓦斯传感器获取的数据可作为一种物理参数,结合井下工作的实际特点,计算出实际瓦斯传感器数量。

2.2完成瓦斯数据的预处理

进行此项工作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数据传输的噪音,以此来获取更为有效的信息。预处理同样也属于信息净处理。它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多余,冗杂的信息及时地进行清除,以此来保证整个数据传输的过程中高效性。在此项处理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退化现象。如果出现瓦斯事故,系统就会出现较多的干扰因素,各种数据在单位中得到进一步显示。所以,如果影响因素确定,在应用模式识别前需将数据进行预处理。

2.3判断瓦斯的阀值,测算数字量信号

此功能也是监控系统的核心功能。在一般情况下,通过空气中分布的瓦斯就可以确定瓦斯的阈值。通常,空气中瓦斯的含量在5%-12%时,就可能会引起爆炸。所以,瓦斯的最大值应为5%。应根据计算机远程瓦斯监控系统,对不同类型的数据进行处理,并将多种数值作出比较,以此来保持数据间的畅通。另一方面,将瓦斯传感器获取的数据与最大阈值进行对比,得出一些基本的数字量信号,增强对象的识别能力。

2.4归类识别对象,方便进行分析决策

在监控系统中,有一部分可以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将识别的对象进行归类,并根据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得到实际的决策规则。随后,将决策规则中的一些被识破的对象作出进一步分类,将实际瓦斯的最大值与数字信号进一步的分析处理。这样就可以获得实际的井下瓦斯是否超出标准,一旦确立超出标准的情况,就应当立刻采取相关措施,保障煤炭井下作业的安全。

3瓦斯远程监控的数字化要求

3.1瓦斯监控系统传感器的节点设计

系统传感器主要分布在井下,不同的构成部分能够分别进行有效、合理化的控制。从内容上来说,系统传感器主要有控制及通信传输系统、瓦斯传感器系统、电源系统。此类传感器为KG9701型,即便在3V的电压下也能判断井下的环境,确定瓦斯的阀值,同时还具备自动化调节功能。控制以及通信监控系统为JENNIC-5139 模块,此模块在待机状态下的电流可以达到30uA,并应用嵌入式的(下转第362页)(上接第351页)模块,将多种模式结合在一起,把瓦斯含量的模拟信号可以转换为数字信号。而系统传感器可以准确地监测出井下温度,如果超出预定设定的最大温度,系统将会自动报警。同时,地面模块中的UART将CAN联系在一起,同时也具备其他多种的功能。

3.2瓦斯监控系统模拟量输入通道设计

模拟量转换是在应用多选一方式进行操作模式,进而可以完成整个模拟样的采用。根据CD4067多路转换器的原理,将多路模拟进行转换操作。此种模拟器应用的电流较小,这样就将电导阻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保持一种稳定的状态。对于瓦斯监控系统,系统模拟器信号为SHA1144。此种转换器主要包括两部分,即数字芯片与模拟芯片。对于数字芯片而言,它们分别为逻辑控制电路、逐次比较逻辑寄存器等。对于模拟芯片而言,其原理主要是应用12位单品而组成一种数字信息转换器。

3.3瓦斯远程监控系统中数据库设计

在对远程数据库进行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井下作业的实际情况,同时也要考虑到实际运行情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数据库设计合理性与安全性。对于煤矿数据设计,应将动态化作为首要考虑的因素,将模拟量作为一种实际的参考数据。通过现代化设计软件,应用SQL程序语句建立动态管理数据库。同时也要注意,在正式运行前,要进行数据库运行预先测试,以此来在正常运行时各个部分都能正常化运行。连接测试是整个正式运行前最为重要的测试环节,要每隔12s进行一次测试,以此来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保真性。

4结语

当前,电子信息技术在快速发展,将这些现代化技术应用至煤炭瓦斯事故的防范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瓦斯远程监控系统的日趋数字化,不仅能提升系统的调节周期,在最短时间内准确获取最为有效的数据信息,还能实现煤炭企业的安全化生产,保证煤炭工人能够在安全条件下进行正常化作业,全面带动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倪冠华,张超.中小型煤矿瓦斯监测监控系统的设计[J].煤矿安全,2011(3).

[2]常利铭,胡淑霞,戴剑波.煤矿瓦斯监测联网系统的设计[J].工矿自动化,2011(8).

第5篇:城市设计要求范文

关键词:城市设计;设计导则;基本功能

Abstract:Urban design guidelines are the core of the preparation for urban design project, and are an important way for urban design to take part in the management of urban construction. Strengthen the preparation work for urban design guidelines will contribute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urban design and its control in urban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urban design guidelines, their basic functions and the principles of the preparation for design guidelines to be followed.

Keywords:urban designp;design guidelines;fundamental func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5-0066-02

1引言

随着我国20世纪90年代早期将“城市设计导则”引入部分城市的规划管理中,其作用已逐渐得到认可,并作为实施城市设计的有效工具被广泛推广。但是,城市设计导则作为城市设计理论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对其作用与价值还缺乏深入的研究。因此,了解城市设计导则的本质与作用,并在编制与表达上适应城市规划管理的需要,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课题。

2城市设计导则的定义与分类

2.1城市设计导则的定义

“设计导则”一词由design guideline和design guidance翻译而来,也有学者将其译为“设计指南”、“指导纲要”、“设计指引”。本文将其翻译为“设计导则”,是因为在汉字的解释中“导”即引导、指导;“则”即规范、准则,两字的组合更能反映其本质,体现出城市设计对城市开发控制和引导的双重作用。城市设计导则是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即从人的行为、心理诸如艺术性、可达性等出发,研究建筑空间布局与城市环境品质之间的关系。从工作的深度看,导则可以说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精细化,尤其是对于某些特定地段( 如传统商业步行街) 和特定要素(夜景、商业招牌等)的设计。导则是在定性、定量和图文结合方式下的弹性控制。

在城市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导则是实现城市设计目标和概念的具体操作手段,是对未来城市形体环境元素和元素组合方式的文字描述,是为城市设计实施建立的一种技术性控制框架。

2.2城市设计导则的分类

针对不同类型、层次的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与表达应该有所区别。总体城市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总体规划级城市设计、分区规划级城市设计),目的在于从宏观层面把握有关城市发展在城市设计方面的构想,设计原则抽象概括;而详细城市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级城市设计、修建性详细规划级城市设计),目的在于为具体项目建设提供直接的管理依据,相应导则也表现为在对城市局部地段进行详细研究后制定的具有针对性的设计建议与规定。城市设计导则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从关系上看:大体分为总则与通则。总则指开发设计项目的设计目标与用途,即一个总体思路,特别是城市开发建设中的价值理念和宏观要求;通则是在总则指导下的具体要求,两则的关系类似于文章的主题思想与具体内容①。从设计导则管制的深度上看:大体可分为绩效性导则和规定性导则对城市加以管制。绩效性导则主要采用过程描述的形式,按照作用的方式刻画事物,提生具有希望特征的事物的方法。遵循这一思路,绩效性导则并不限定设计采用的手段,而只提供设计必须达到的特征与效果,并通过“为什么”、“怎样做”的原因与方法鼓励达到设计效果的多种可能途径。对于绩效性导则而言,其限定的最终设计效果而不制约设计方法和过程,为设计者留下自由发挥的空间,不会过多的禁锢设计思路,相反还能提供设计思路。这就是导则中“导”的含义所在。相对于绩效性导则,规定性导则明细标准的管制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设计师的创作和发挥。这种制约的目的不在于制约建筑师的思路,而在于更多的维护公众的利益,避免少数个体为了私人利益损害大众的利益。设计导则的最终目的是为建设城市环境提供一种有理性的弹性控制。

3城市设计导则的基本功能

城市设计导则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对城市整体空间环境是一种保障,对整个城市空间也是一种整合;而且在城市设计的实施中,在城市整体和局部地段的改造与建设实践彰显出强大的功能。城市设计导则的本质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承上启下

从城市设计的过程而言,设计导则为上一层次规划与设计的目标与原则作出进一步的解释与说明,同时也为下一步的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奠定基础;并为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在划拨土地等其他管理方面提供一定的参照依据。

3.2 保持城市特有风格、城市文脉的延续

文脉设计是城市设计中最重要的要素。城市设计重在特色,把握“源”与“流”的关系。城市设计应抓住“源”加以梳理、提炼,保持并发扬,形成特色。设计导则不仅保护城市现存的风貌,还要促使城市新的成长和发展的和谐。例如城市传统商业街区的改造,其设计导则的建立目的在于确定传统商业街区独特的风貌,并力图确保进行的改造有助于风格的保持。“改善的途径不应当是大拆大改,而是有机更新,即保存完好的,修缮半好半坏的,拆除最坏的加以重建。”②

3.3保证公众的利益

城市设计导则重在以“人”的活动为中心,重在考虑人的行为人对空间的感知,一切都是为人服务的是为广大市民而设计。城市设计导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给广大市民创建一个宜居的空间环境,而不是让城市设计师自己画着看的,设计导则不仅要研究建筑的高低和空间的大小,更应真正从市民的角度去考虑究竟建造一个什么样的城市环境。例如不解决好市民依法所提出的日照间距问题,即使再好的空间设计理念也难以实现。通过制定设计导则还可以避免少数个体一味的去考虑经济因素,造成对城市整体空间环境品质的破坏,从而达到保障公众的利益。

3.4保证改造开发的环境品质和空间整体性

“城市规划没有更多的去试图去创建整体性。它只是忙于执行某些法律条文。建筑学也没能这样做,因为建筑学更多的是关注建筑单体本身。因此,城市设计是最应当负责城市整体性的。”对于城市设计来说,最大的危险在于,只把它看作是不同的零碎的建筑单体之间的拼接。城市设计追求的是城市环境的连续性。一个传统中心商业街的改造开发由许多过程组成――新建筑的建造、建筑方案的投标、开发商的利润追求等等。他们的活动是无序的,完全不同的动机促使他们行为的各异。目标的多重性,最终使得该商业区的发展建设不是由一个明确的目标指导,而是被各种动机不同的大杂烩指导。传统商业街改造后的大部分建筑不像原来的设计,因为大多数项目被分包给几个开发商,导致支离破碎的开发,缺乏设计上的整合。城市设计导则的建立,是从整体入手,着眼于局部要素,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控制,在一定规模内统一秩序,从而保证其中每一个较小组成要素的合理与完善,并形成城市(或建筑)的总体特征。设计导则的目的不是得出最终的结果,而是保证“在成长中构建环境的相对整体性”。

3.5促进公众参与的推进

城市设计过程,已逐渐成为一种要求公众参与性的过程,即最终的使用者或其代表应参与到这一过程中。“城市设计中所用的理念或者概念,可以通过推论过程,参考一般理论产生,或者由一个诱导性逻辑过程的论据产生。”但是,这些理论听起来和街道上生活的人们非常陌生。城市设计导则将城市设计的理念通过必要的图示、数据和文字进行表述说明,为公众参与提供了一个框架,公众可以此为基点,对设计改造建设进行评论和评估,从而提出自己的设计和改造想法,真正做到公众参与。

4城市设计导则编制应坚持的原则

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应采用整体着眼系统控制的方法,不能孤立地针对设计范围内的每一个个体及每一个元素作出明细的规定,而是跃出个体层面,将研究对象看成是处于一定联系中的整体,从整体出发,找出影响设计的关键部分加以限制。结合上述讨论的城市设计导则的内容及基本功能,可以认为城市设计导则编制应遵循以下原则:

4.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城市设计研究的核心是人,是对人的关怀,重视人的感受,设计者要从城市中受益人的角度去设计,旨在为城市中受益的人提供一种人性化的设计。在导则的制定过程中,应考虑到公众的意见,理解公众对环境可能做出的反应,并将这种对公众的理解融入到导则中。

坚持以人为本,在设计导则中就要关注人的需求,研究人的行为。对城市硬件、软件环境的改造,都应体现人文关怀。同时,还应强调市民参与,引导市民关心城市建设,以此来达到改良街区环境的目的。

4.2坚持弹性制的原则

城市设计中导则的弹性制原则体现在各个方面,如导则的控制要素,不同类型的城市设计,在特定内容上是不同的,如在历史街区的城市设计,对建筑的高度、屋顶形式、色彩等有更深入的要求;不同的用地区位,也产生不同内容的设计导则;不同的时间和环境条件,设计导则的编制重点也不同等,在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中,应坚持弹性制的原则,适应不同特定条件下的要求。

4.3坚持动态性的原则

规划设计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分配城乡空间开发权利的政策工具,必须反映不同阶段不同利益主体的声音,社会利益格局随时在调整,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应动态的,及时应对,与时俱进。

任何一个城市设计导则都是相对于某一时段和设计目标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目标与层次目标的实现,又会激发出新的矛盾,从而产生新的设计导则。

5结语

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个好的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受多方因素的影响,需要公众参与、政府管理、规划师衔接等多方的努力。作为城市设计由设计语言转译为管理语言的主要成果, 城市设计导则是城市设计导控作用得以发挥的媒介, 它将对未来城市空间的美好预期与日常的规划管理联系起来, 其作用效果直接影响城市空间的品质。因此, 深入理解城市设计导则的涵义与作用, 通过导则的编制有效地将规划师、管理机构、公众有机结合起来,对促进我国城市设计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戴冬晖,金广军.城市设计导则的再认识.城市建筑 2009年.

[2]吴松涛,郭恩章.论详细规划阶段城市设计导则编制.城市规划 2001年.

[3]刘涟涟,边界.对城市设计导则的认识.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

[4]陈振羽,朱子瑜.从项目实践看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城市规划 2009年.

[5]高源,王建国.城市设计导则的科学意义.规划师,2000年.

第6篇:城市设计要求范文

关键词:城市设计 过程 设计导则 实施

1、对于城市设计概念的理解:

本论文立足于二次订单设计的意义诠释,从城市设计不直接创造物质城市、而创造一个使他人能够进行直接创作的决策环境的角度进行研究。

2、城市设计的有效性的理解――过程论:

城市设计是一个设计和实施没有断裂的过程,两个阶段相互依存和影响,前一阶段所提供的技术成果是否符合实施管理的要求,是否为建设项目设定了适宜的标准;后一阶段协商过程中的自由裁量尺度,不完善的专家决策,缺乏公众影响力等,都可能带来并不是理想模型所预期的实效的城市设计。

2.1方案设计层面的有效性

对于城市设计方案有效性的理解是多方面的,从不同角度看,对于有效性的理解是不同的。

如就空间本身的设计而言,其空间形态设计是否符合审美标准、空间效果是否宜人,就设计的研究基础而言,其研究内容是否有翔实准确,对策是否有针对性等等,这些都是城市设计有效性的必要组成部分。但这些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本文所讨论的有效性只针对设计层面面向实施阶段或与实施阶段紧密相关的内容。它包括(1)设计成果必须符合管理者、开发商、公众等各个方面的利益。(2)设计导则的合理制定,能够切实有效的指导后期的实施过程(3)对于整体设计过程的设计与安排。

2.2实施层面的有效性

一个合理的城市设计方案如果只停留在图纸上,文本里是毫无意义的,只有通过管理部门的落实,开发商的实施,才能最终影响城市的建成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设计的有效性还包括实施层面的有效性。它包括(1)部分指标法定化(2)实施激励机制的指定(3)项目审批过程的公众参与(4)开放的规划控制平台的设立。

3、提高城市设计有效性的途径:

3.1设计层面

3.1.1对于设计程序的设计:

相对于传统的技术型内容,对目标的研究、对过程的设计更是提高城市设计实效的重要成果。从“过程论”的角度出发,设计师要对城市设计全过程推进方式进行预先的安排,城市设计工作应该具有一种对资源和调控资源的要素进行主动组织的行为。设计阶段的进度安排,各个阶段应当被纳入到讨论范围的组织机构,项目实施阶段的启动顺序,涉及部门等等都应该在程序设计的过程中予以体现。这样才能使各相关部门对于城市设计的目标以及自身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所担当的职能有着清晰的认识,使各部门形成合力规划师应该有意识地调动和组合社会资源营造城市设计实施的全面支持环境

3.1.2城市设计导则的制定:

大规模城市设计项目实施往往并非立竿见影的短期行为,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在所难免。在长期的建设过程中,各种环境因素的干扰无法预测。仅靠设计方案来指导实施,往往沦为纸上谈兵的空想。所以科学合理的制订导则,既不失之概略,又不可失之巨细。才是切实有效的贯彻城市设计思想的方法。

3.1.3设计过程中的公众参与:

在城市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应当积极地组织公众参与,使各利益群体能在导则的制定上达成一致。公众参与的人选问题上不应一味强调人数的增加,而应该强调在尽可能覆盖利益群体基础上的数量集成。参与城市设计运作的主要利益群体可以分为三类其一为开发商与企业集团,其二为地方社区组织,其三为相关政府部门。在确立相关利益群体的基础上,设计人员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召开各类会议等形式获取公众对于导则制定的看法和建议。

3.2实施层面

3.2.1部分指标法定化:

对于建筑设计成果进行核查把关是城市设计决策得以有效贯彻的主要途径。项目审批的执行应以城市设计导则为主要的评审依据,这意味着必须将导则的地位从普通的城市设计阶段性成果上升为具有强制约束力的法令工具,这种地位的转变是审批程序得以执行的前提条件。我国的规划体系当中,城市设计并没有被纳入到法定的规划体系当中,业已具备法律约束力的导则条例应当依附于控制性详细规划。可以考虑将规定性导则的相关内容纳入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成果当中,使城市设计导则能更有效的在项目审批程序中发挥效力。

3.2.2项目审批过程的公众参与

城市设计的运作往往由设计师、政府官员等社会精英分子作为操作主体,一个城市设计的最终实施是多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的结果。政府、开发商、市民、建筑专家等都是广义上的城市设计师,彼此的相关性和矛盾都影响着对物质空间品质标准的选择。如果仅凭少数精英分子,最终只能导致其 “努力贴近”而无法“完全代表”社会需求。所以,只有通过广泛的公众参与,才能缩小设计人员与社会公众之间的认识差异,从而提高设计产品的效用。

项目的审批过程是将城市设计导则纳入相应级别的城市规划成果作为建设开发依据,再通过“一书两证”的建设管理体系完成对设计个案的城市设计管制的过程。在颁发项目建设工程许可证之前,应当组织审批阶段的公众参与。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以及公众的广泛监督。

3.2.3实施的激励机制

我国土地国有政策从原来的计划经济下政府统一安排向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相结合的方向过渡和转变,开发商总是根据自身的利益做出决策判断,在有利可图时趋之若鹜,反之则退避三舍。鉴于此,城市设计有必要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激励政策对私人开发加以引导,调节个体开发与社会整体发展之间的偏差。

在此可参考美国城市设计激励的机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资金策略:通过直接或间接形式的政府资金投入,向开发商表明政府建设决心。增加项目吸引力,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开发成本,以此拉动私人资本投入,确保项目顺利运转。城市设计资金策略主要包括经费援助、赋税/租地价减免与信贷支持三种形式。

(2)开发权转移:将限制性地带的项目开发转移至其他地区进行建设的综合技巧。这一措施既有助于稳定开发市场,同时也使得特殊价值用地在开发中得以保留。

(3)连带开发:以社会责任分摊为原则,要求私人开发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附加建设与自身项目无关但有益于公共利益的项目

3.2.4开放的规划控制平台:

4.1.2位置和周围环境

街坊位于中心区南片区西侧,北临深南路,东、西两侧分别为益田路、新洲路,南侧为福华一路。街坊北侧为正在设计中的深圳彩电中心,东北和东侧为正在设计中的市民中心和中心广场,东南方向为今后开发的商务中心区,22号街坊南侧为办公楼和社区购物公园。23-1号街坊南侧为预留发展用地,街坊西侧为五洲宾馆。

用地面积:22号街坊6个地块面积合计5.32万平方米,23-1号街坊7个地块面积合计5.66万平方米。

4.2本次城市设计的要求

(1)根据中心区的整体城市设计概念,及22, 23-1街坊所处的位置和开发时序,考虑与其它周围区域特别是未来发展的商务中心区的衔接和配合,从而确定该地区城市形象基调,提出总体城市设计原则,为各地块的单体设计提供指导 。

(3)进行交通组织分析,并确定各地块机动车出入口、停车数量、人行系统布置。

(4)对外部空间进行统一的环境设计,包括人行道、广场、绿地、广告及各种公共设施 (如座椅、电话亭、垃圾桶等)。

4.3.1SOM公司提交的阶段设计成果

SOM公司最初提交了三个概念汇报说明:经专家研究讨论后,第三个方案被确定为优选方案。

这三个方案都缩小了每个地块的面积,第三个方案在利用每边多出来的退后红线用地,集中处理,形成两组公园,东边一组,西边一组。三个土地调整的方向都是缩小地块,增加建筑覆盖率,增大容积率,避免出现退后红线过大,或者在红线内造小公园等。

4.3.2本次城市设计导则的主要内容

(1)导则所涉及的内容

本次城市设计导则涵盖了空间的重新构筑、街道和开放空间的设计、建筑设计、保护环境设计四个方面。

在空间的重新构筑这一部分中,导则要求新区根据田字形街道网络布置:13个开发区段的形状力求简单,大多成直线形;拟建东西两个社区公园;设立福华一路和公园的街道为主街;连通两个公园的街道为食街;面临建筑后面或者侧面的街道为辅助街;由建筑立面构成的街道立面线不允许有后退或者参差不齐;高层建筑必须错开建造;地面停车场的必须设在街景视线以外。

在街道和开放空间的设计指南部分中,导则要求街道和人行道以及骑楼使车流和人流尽量分开;并提出了道路的剖面设计;人行道、铺地材料、路灯、街头设施和街道绿化的设计;公园的设计。

在建筑设计部分中,导则要求部分建筑的正面与规定的街墙立面线看齐;规定了低层建筑的外墙材料和窗墙比;连拱廊的位置、高度和宽度;对建筑后退部位和突出部位的位置、距离、塔楼体积变化的部位加以控制;塔楼顶部可适量使用玻璃,设计必须表明塔楼顶部的形式与建筑的整体协调并尊重周围环境。

本次城市设计的内容如下表

(2)导则的具体表达

评审委员意见:1号方案符合城市设计的要求,塔楼体量处理较好。功能分区明确,空间联系合理,商业面积大而集中,建筑平面利用率高,立面细部处理细致简洁,不足之处是群房立面处理不够,群房内部空间处理缺少变化3号方案在城市设计和功能布局等方面处理较好,但是立面不够简洁,缺乏形式的统一感4号方案比较突出,立面处理简洁明快,群房内部设置了大量的公共空间,塔楼设置了空中花园,楼顶还考虑了节能方面的设施,设计有新意,但空中花园过多,减少了实用面积2号和5号方案与城市设计的要求有明显差异。

免税大厦的中标方案可以说严格依照导则上的建筑外观方面的标准进行设计,因此,对中标方案的修改过程比较简单。

4.4.2总结

4.4.3.1设计层面

总体来说,导则的制定是相当有效的,通过绩效性与规定性指标的分等级制定,对于整体城市空间的塑造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但在建筑单体的某些控制指标上,有些细节指标制定不够合理,详述见下文。

导则的制定方面还存在一些其他的问题:

(1)导则编制过程缺乏有效的公众参与,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公众参与设计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公众参与还处于“咨询型”的低级阶段,对城市设计的编制没有重大影响。

(2)只是完成了设计阶段导则的制定,没有对整个设计程序进行总体的设计和考虑。设计师应该对城市设计全过程推进方式进行预先的安排设计阶段的进度安排,各个阶段应当被纳入到讨论范围的组织机构,项目实施阶段的启动顺序,涉及部门等等都应该在程序设计的过程中予以体现。这样才能使各相关部门对于城市设计的目标以及自身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所担当的职能有着清晰的认识,使各部门形成合力规划师应该有意识地调动和组合社会资源营造城市设计实施的全面支持环境

4.4.3.2实施层面

城市设计导则的执行力度

(1)结合实际情况,对导则中有关建筑立面窗墙比以及建筑体量的规定评审后期有所放松。

导则对于建筑窗墙比和退台的规定如下:

低层建筑为地面到14-17米之间标高之间的建筑部位,外墙至少有40%的面积使用石料或者铸石贴面;二层至40米标高内,玻璃面积不得超过墙面的40%;塔楼外壳的玻璃面积可达40%-50%;塔楼顶部可适量使用玻璃。

早期建设的两栋写字楼和现在建设的写字楼在外形上有很大区别。譬如:建筑风格和窗墙比。如图,分别是最早期建设的国际商会大厦和中期建设的中心商务大厦,前者的窗墙比严格按照40%-50%,而后者的塔楼外立面部分是玻璃幕墙,很明显,后期管理部门执行城市设计导则的力度与早期相比,已经大大放宽。这主要是由于在建设过程中发现,为满足窗墙比的规定,本来可以设计的明亮通透的办公空间被高密度的竖线条墙垛遮挡了大部分光线,狭小的窗洞无法为使用者提供开敞的视线。因此,在后期评审工作中,评审委员有意放松了对于窗墙比的限制。

(2)导则中合理有效的规定严格遵守,各个项目街墙、步行系统和塔楼的位置等严格按照导则规定进行评审。如骑楼的建设,符合深圳的气候特征,能够为烈日炎炎下的行人提供一个良好的步行环境;统一街墙的规定,导则提出减小并统一建筑退红线的规定,从而使建筑更好的限定出街道空间。

可以说在评审过程中,基本是按照导则的要求进行审批的,同时评审委员也结合实际对导则当中一些不合理的因素进行了调整,总体的实施过程是理想的。

但在实施层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1)由于没有固定的评审委员会并且在实施过程中城市设计导则的制定者没能全程参与其中,对于导则的理解有所差异导致项目的评审有一定的不稳定性。

(2)在项目实施阶段没有能够有效地组织公众参与,公众参与地组织会直接影响城市设计的可行性。

5结论:有效的城市设计不只是将包装精美的产品交送出去,而必须在组织体系中制定一个适应需求、实践变化的弹性规则,并将城市物质空间改造的过程与社会及权力系统紧密结合在一起。将城市设计视做一个从设计到实施无断裂的过程,才能真正提高城市设计的有效性。

参考资料

[1]george r v.a procedural explanation for contemporary urban design;金广君译.当代城市设计诠释.规划师,2000(6):98-103

[2]从长期的城市设计实践过程中解读城市设计;王瑛、张若冰.城市规划,2006(9)79-83

[3]Simon H A.Science of Artificial;杨砾译.关于人为事物的科学.北京:出版社,1985

[4]都市设计在台湾;林钦荣.创兴出版有限公司,1996

[5]从长期的城市设计实践过程中解读城市设计;王瑛、张若冰,城市规划,2006(9)79-83

[6]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对城市空间形态控制的探究;曹 曙 翁一峰.城市规划,2006 (12)

[7]《深圳市中心城市规划设计指南》;「美SOM建筑与规划设计公司

[8]《美国现代城市设计运作研究》;高源,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9]城市设计的运作;庄宇.规划师,1999(2)

[10]作为一种管理策略的城市设计;庄宇.城市规划学刊,1998(2)

[11]详细城市设计导则的操作可行性及有效性研究――以深圳市中心区22、23-1街坊城市设计为案例; 房文君.2004

第7篇:城市设计要求范文

ABSTRACT: The reflection of the localization , integration , standardization and legitimation in urban design are the present need and a newly work field be opened as well as a base of the breakthrough of urban design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Beautification only in urban design is very single consideration that should get rid of in operation. The paper expresses the links between localization , integration , standardization and legitimation in urban design.

近年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市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城市景观、环境品质日益受到重视, 城市设计也越来越多地运用于城市规划管理中。但由于缺乏全面的认识, 城市设计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效能。因此, 正确认识城市设计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准确把握城市设计的定位与发展趋势, 确立当前城市设计工作的思路和重点, 对当前城市建设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1  当前城市设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认识上尚未达成共识

现代城市设计从开始产生到现在, 经过长期的研究和摸索,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取得了长足进展。然而, 由于城市设计在我国开展的时间较短, 在城市设计缺乏主流理论的情况下, 人们对城市设计的内涵与外延的认识还比较模糊, 在认识论上和方法论上尚未达成一定的共识, 特别是城市设计在现有城市规划体系中的地位与关系不明确。对于城市设计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存在、还是依附于现有的城市规划体系而存在, 对于城市设计在何种层面上或何种程度上与现有的城市规划体系相结合等问题没有明确, 导致管理人员和设计人员在工作中的认识错位。

1.2  宏观上缺乏整体性

目前, 国内城市设计的开展缺乏宏观层次上的研究和系统指导。城市设计不是在城市的整体范围内、在统一策略的指导下有重点、分层次、全面性地开展,而是盲目地投入于城市局部地块、街道的景观环境设计, 在很多情况下, 只顾及于为城市重点形象工程服务, 甚至与景观整治、环境改造联系在一起, 成为城市中掩丑遮弊、装点修饰的重要手段, 沦为城市美化设计。这种状况, 是与城市建设水平的发展不相适应的, 严重影响了城市景观、环境品质的全面提升, 导致城市品质的参差不齐, 使城市设计的宗旨大打折扣。

1.3  实际运作中缺乏法制依据

目前, 我国还缺乏成熟的城市设计法规, 完整的城市设计法规体系更是没有。这种情况, 一方面导致管理部门的工作缺乏章法, 主观性、随意性因素比较大, 例如, 城市设计的编制就是五花八门, 管理部门面对多种多样的设计成果, 缺乏明确的评判指标, 在审批过程中难于决择;同时, 没有明确的审批程序, 导致城市设计成果的管理和落实实施缺乏明确的步骤安排。另一方面, 严重影响了城市设计工作的权威性和合法性, 也不能满足城市设计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的要求, 使城市设计的实施目前只停留在政府行为深度参与的公共性很强的项目上。在许多主要由业主开发行为聚合而成的地段建设中, 城市设计往往只具有技术的引导性, 不具有法令的强制性和行政的实效性, 严重影响了城市设计的实施效率。

2  城市设计的地方化

2.1  是当前城市设计研究的切入点

当前, 对城市设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城市设计的基础理论; (2) 城市设计的具体手法。

基础理论的研究, 无疑是不断提高城市设计水平的根本, 同时也是它更好地服务于城市建设的依托。然而, 由于研究角度的不同, 对各种概念的界定不同,对城市设计的外延与内涵的理解不同, 城市设计在理论上还存在着很多纷争, 主流理论尚未确立, 有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的检验和总结。固执地停留在基础理论的争论上, 不仅会降低城市设计的实效性, 同时也延缓了城市设计在实际建设中发挥作用。

具体手法的不断摸索和创新, 是一个充满生活情趣和想象力的领域, 对于城市空间景观环境品质的提升, 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然而, 孤立的手法营造,可能会使城市建设出现点睛之笔, 但也会丧失对大规模的空间景观环境的关照, 同时使自身失去现实的实效。

从地方化的思路出发, 紧密结合城市自身的空间景观环境特质, 结合城市设计工作的实际状况, 使理论研究与现实实践结合在一起, 从而使理论手法运用与城市特色相融合。因此, 地方化是城市设计研究的切入点, 使其在理论上和手法上都获得支撑。

2.2  是城市建设发展的要求

任何一个地区或城市, 必须根据自身城市化的特点, 审时度势, 及时开展城市设计活动, 以确保城市空间环境、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 能够协调、均衡地发展, 促进城市生活质量的实质性提高,顺应并一定程度上引导地区城市化的进程。日本横滨从1960 年代中开始意识到城市设计问题,于1970 年代初成立了日本历史上第一个城市设计小组, 结合横滨在空间环境方面的缺点和特质, 展开了切合实际同时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设计工作, 为城市空间品质的提高和改善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使横滨走上了一条“创造性和实验性的城市”道路。1980 年, 发表《城市设计宣言》, 1989 年发表《城市设计交流宣言》, 1992 年举办《横滨城市设计论坛》, 横滨成为现代城市设计的焦点城市。

2.3  是体现城市特色的要求

没有特色的城市是不会得到人们认可的, 城市的发展不能以某种既定模式为基准, 而要结合特定的地区和城市特点形成自己的特色。城市设计活动中, 确立一种合情合理的价值准则和理性标准, 以引导城市建设形成特色和独有的魅力, 避免与其他城市的雷同, 有现实意义, 也是城市设计的终极目标之一。

横滨城市设计小组在工作中, 根据横滨城市自身特色确立了工作的重点, 如: (1) 保护步行者的权利; (2) 尊重地形和绿化的地域自然特点; (3) 保护和延续历史的城市创造; (4) 丰富绿化和开敞空间; (5) 尊重沿河和滨海开敞空间; (6) 增加人们相互交流和接触的公共场所; (7) 既要有形式的美, 又要有内容的善。围绕这些课题, 横滨经过近30 年的建设, 形成了由水、绿化、开敞空间交织相衬的城市特色, 成为颇富特色的日本现代城市。

3  城市设计的整体化

3.1  是对城市设计的全面理解

城市设计的目的不是仅仅限于城市中局部地块的环境改造和景观整治, 这样还只是把城市设计局限在局部“美化城市”的层面上。城市设计以人的精神感知和行为活动的品质作为目标价值取向, 其所涉及的控制要素跨越了从人文到自然各个层面, 构成一个以有形要素为载体的环境系统。因此, 城市设计不是狭隘的景观环境设计, 更不是局部地块的形象工程设计, 景观环境设计只是整体的系统环境中的一个子系统, 是不能脱离整体而独立完成的。同时, 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和人人平等的民主原则, 城市设计的终极目的就应当促进城市整体范围内的空间、景观、环境品质的全面提升, 因此应当涉及整个地区或整个城市等大规模环境。

3.2  是形成城市特色的保证

目前, 国内许多城市在城市建设中不考虑自身的人文和自然景观特征, 不顾城市实力, 把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形象工程的建设中。这种做法, 造成了许多城市的雷同, 事实证明,简单依靠几个地块、几个街区的景观环境表现, 不会形成城市的整体特色, 甚至会造成城市的分块割裂, 给人华而不实的印象。

横滨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围绕着地形和绿化、步行空间、沿河和滨海开敞空间这些特色要素, 长期经营, 塑造了独特的城市风貌。由此看到, 整体化正是形成城市特色的基础。城市特色的形成, 需要整个城市范围内的环境品质的互动协调, 需要特色景观环境要素在一定程度上的均质分布。通过对全市域范围内的城市景观环境要素的整体研究,确立特色纲领, 树立全局观念,提炼具有特色的控制要素, 在整体范围内统一协调, 合理分布,有利于城市特色的整体凸显。

3.3  是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关系的基础

城市的形态特征存在着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的划分次序, 正确的整体化思路是确保城市设计工作统一在一个完整的构架之下, 在保证城市景观、空间、环境平均品质的基础上, 确立从整体到局部的划分体系, 并从中确立重点。

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划分,首先需要从宏观的层面确立城市空间、景观、环境特征及要素构成与分布, 并划定重点地区, 在此基础上, 针对重点地区展开详细的景观空间环境设计, 构筑城市精华。每一层次都取决于上一层次设计的限定, 尽管每一层次之间的限定可适当松弛, 但整体的、方向性的限定仍是基本的,局部与整体之间始终存在引导与反馈的关系。

4  城市设计的规范化、法制化

4.1  是城市设计发挥实效的必要条件

历史表明, 城市设计的理论、实践与立法是相互促进的,现实的生活环境问题促进了设计理论的探索和实践, 而在引起各种影响因素共同关注的时候, 其规范化、法制化又成为必须。

城市设计规范化、法制化,包括设计管理、实施维护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条例, 是为整个设计过程服务的一个行动框架和对社会经济背景的一种响应。同时它又是保证城市设计从图纸文本向现实转化的法制保障, 城市设计的内容作为土地使用的外在条件(规划设计要点是土地使用的本质条件, 具有法律效力) , 从统一有序的城市空间总体上指导和控制具体的建筑设计和环境设计, 同时又为个体设计和环境设计留下充分的创作余地, 成为城市整体与个体之间的纽带。从管理层面上看, 城市设计是城市建设规划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有必要通过规范化、法制化的手段, 加大管理力度, 提高它在规划管理中的实效性。

4.2  地方化为城市设计的法制化、规范化奠定了基础

普遍性的城市设计法规法令是否具有现实意义值得深思, 在城市设计发展和应用比较早的美国、日本等国, 都没有覆盖全国的城市设计法规。目前, 国内各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建设水平有比较大的差异, 所面临的城市设计问题也不同, 被动地等待普遍性的城市设计法规和操作规范是不可取的, 将会严重滞缓城市品质的提升。因此, 地方化的思路为城市设计法规的法制化、规范化奠定了基础。不同城市, 可以适时地根据自身城市化的进程和城市设计工作的实际状况, 因地制宜的拟定城市设计的相关法规法令, 维护城市设计工作的客观性和稳定性, 促进城市设计工作持续、规范地开展。

4.3  是城市设计整体化的保障

各阶段的城市规划、各种层面、各种范围内的城市设计, 都是城市设计实施的依据, 就整体性而言, 仅仅依靠这些是不够的, 要实现在城市整体范围内品质的均质提升, 解决大规模环境的特色和质量问题, 需要从政策层面上来进行积极的引导和规范管理, 制定更深入细致的政策和标准。

美国旧金山针对城市自身的特点, 编制了覆盖全市的《城市设计准则》, 作为城市中环境建设的管理依据, 对城市整体范围内的空间景观环境进行引导。尤其是对那些非中心、非重点的地区, 对那些没有专门编制城市设计方案的地区, 标准与准则极大地发挥了作用, 使这些地区的空间景观环境纳入城市整体的水平控制之中, 避免建设品质的参差不齐。因此, 通过各种政策、标准和设计审查来管理较大地区范围的环境特色和质量的作法应当成为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 上述政策和标准的制定也正成为城市设计师的重要工作。

5  规范化、法制化的三个层面

5.1  规范机构组织形式, 促进城市设计工作的有序开展。

目前, 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城市设计都是由分散的各职能机构负责, 各机构分别处理各自管辖范围内的专项设计问题。这种形式有不少弊端, 尤其是在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 各机构履行的职责常常混淆, 导致城市设计目标不确定, 缺乏整体策略指导及相互间的协调。

事实上, 城市设计往往受到政治、经济和文化及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因素的影响, 城市设计必须寻求一种能够统一和均衡这些因素的机构组织。

日本横滨在城市设计实施的开始, 即成立了城市设计小组,主要通过一些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建筑的建设, 步行商业街区和绿化开放空间的复兴, 向市民们传播普及城市设计的信息, 同时, 设想发展出一套能促进各行政机构之间和政府与民间合作的工作体制。随着形势的发展, 横滨城市设计小组升格为城市设计室, 职能也有所转变, 管理、引导和协调成了工作的重点。与外其他设计者相互合作逐渐增多, 城市设计的实施面也不断加大, 甚至扩展到横滨市郊区。鉴于城市设计活动性质和范围的扩大横滨城市设计室又增加了景观建筑师、市政工程师等新成员。从而保证了这一机构能更有效地工作。同时也与外聘专家,如照明工程师、雕塑家、历史学家、行政官员及城市管理者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这在一方面, 适应了城市设计活动数量增长的需求, 另一方面又促进了城市设计组织和相关体制的改革和完善, 工作亦更具规范。到了1990 年代, 全日本的城市设计活动在横滨的带动下, 取得了显著成绩, 社会各界及市民们亦对城市设计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而城市设计室这样的机构自身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有关城市设计的各种活动和实践亦更易于为广大公众所接受。

因此, 严密高效、统一稳定的机构组织, 会使城市设计工作卓有成效。有效的城市设计机构组织应该包括城市设计实施管理机构和城市设计技术机构。实施管理机构具有行政管理权, 是城市设计实施的协调、审查和批准部门。城市设计技术机构是实施管理机构的技术支持部门, 为实施管理机构提供技术咨询, 包括城市设计的总体策略研究、城市设计的编制、各种城市设计法规的制定等。

5.2  明确城市设计体系, 促进操作程序的规范化、法制化。

在我国, 城市规划体系是具有法定地位的完整体系, 是当前城市规划管理的主干。而城市设计无论是整体的或局部的阶段都不具备独立的法定性和完整性,在以法制为核心的管理体制中更不能独立运作。因此, 当前的城市规划体系作为完整的、法定的体系, 是城市设计落实与实施的基础和依托。各阶段城市设计的纲要性内容都应该在各层次的城市规划中得到落实, 从而保证城市设计的核心内容在法制管理中获得落实。

按照地方化与整体化的思路, 将城市设计划分为单独编制的城市设计和各阶段城市规划中的城市设计, 单独编制的城市设计又分为整体城市设计和局部城市设计, 与城市规划各阶段相互配合、紧密协调, 构筑完善的城市设计体系。

整体城市设计主要是针对对城市整体空间景观环境具有结构性影响的范围所展开的城市设计, 通过研究自然环境、历史文脉和物质空间等宏观层次控制因素, 从整体上确立设计范围内的城市结构、景观环境特征及其构成, 建立长远的、有特色的城市形态与人文活动的目标体系和结构体系, 在此之下, 确立实现这一目标体系和结构体系的要素构成与控制原则, 划分重点地区和一般地区, 为局部城市设计的展开提供依据。

局部城市设计主要根据整体城市设计的原则, 对整体城市设计所确立的重点地区和广场、灯光等城市构成要素展开专项城市设计。对于以政府行为为主的重点地区, 如政府行为深度参与的公共程度较高的公共环境设计等, 可以由局部城市设计直接指导具体的方案设计并进入实施管理; 对于以业主开发行为为主的重点地区, 需要将局部城市设计转换为具体地块的城市设计指引, 由城市设计管理部门通过行政管理的手段, 对个体建筑设计和环境设施的设计进行指导、审查和批准, 使城市设计得以实施。

对于一般地区, 其空间、景观、环境方面的设计和控制, 主要根据整体城市设计所确立的基本要求与控制原则, 通过在各阶段城市规划中城市设计的逐步落实, 并最终提出一般控制要点来进行实施管理。而在此过程中所确定的需要重点控制和细化的地区, 则进一步开展城市设计, 并据此提出城市设计指引。

5.3  健全法规体系, 促进城市设计的依法运作与管理。

健全的法规体系不仅是城市设计工作自身必须遵守的共同准则, 同时也是城市设计在城市建设实施中的法规保障。

健全法规体系, 首先应该明确对一个城市应该从哪些控制要素上重点开展城市设计工作。当前, 对各种控制要素的内涵与外延界定不清, 随意性比较大, 有的以景观作为控制要素, 有的以环境作为控制要素, 有的以空间作为控制要素, 也有的则是混合交叉在一起。针对这一问题, 通过对各种城市设计理论进行理性和切合实际的梳理, 根据不同城市的空间景观环境特征, 并结合城市设计工作的实际状况, 对各种控制要素进行界定, 建立科学、合理的要素分类, 确定城市设计控制要素体系, 作为编制各种城市设计成果以及管理实施的重要技术支撑文件, 对于一个城市的具体的城市设计工作的展开是可行而必要的。

健全法规体系, 需要在明确控制要素体系的基础上, 制定全市性的城市设计策略和规则, 为各种城市设计成果与控制文件提供普适性的标准或准则, 从宏观上指导城市设计在城市整体范围内的实施, 保证城市空间景观环境品质的整体水平与持续提升。在美国, 除了在“土地利用区划管理规则” (Zoning Control) 以及“土地细分规则” (Land Sub2pision) 中包括的城市设计内容以外, 还制定有“全市性城市设计规则”和“全市性的城市设计导则”, 或通过“城市设计白皮书”之类的政策。

为避免城市设计成果的形式各异, 促进各种成果的有机衔接和体系化, 需要制定关于城市设计编制的各项技术规定, 从成果的构成上对城市设计的编制进行限定, 使城市设计编制工作规范化、系统化。

为了使城市设计成果实施,需要将方案有效地转换成具体地块的管理文件, 因此还需要制定关于编制城市设计指引的相关技术规定, 对如何编制城市设计指引进行了系统规定, 实现从城市设计的各项控制导则到每块用地的具体指引的有效转化, 提高城市设计实施的效率和可操作性。

6  结语

城市设计的定位和发展趋势, 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深化的课题。城市设计的地方化、整体化与规范化、法制化还只是对城市设计的一个阶段性的理解, 避免了城市设计在“城市美化”层面上和单一设计项目范畴上的局限性。其立足点, 是紧密结合城市自身的空间景观环境特征和城市设计工作的具体状况, 这一点,正是当前城市设计最具实效、最有开拓性的工作领域, 也是城市设计在理论上和手法上获得突破并得到验证的基础。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深圳市规划国土局. 深圳市城市设计体系背景研究. 2000.

2  段进, 著. 城市空间发展论[M]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第8篇:城市设计要求范文

关键词:建筑设计:城市设计;思路;途径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Discussion on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ideas and ways to return to the level of city design

Zhao Zhiqiang

130184198007021516

Abstract: the city design is accompani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is a comprehensive arrangements for the city building, public space, traffic system, service facilities and amenities such as deployment.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is further city design and extension, mainly is the research and design of the buildings on the city of plane layout, space composition, external image, landscape greening and meticulous.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is the implementation of city design in space,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turn to the city design, is a modern city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Key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city design; ideas; way

1、引言

一个优秀的建筑师是十分关注建筑本身的外部形象、内部空间,同时也关心人们对自己设计作品评价的好坏以否。但是除此之外,建筑物是否尊重周围的环境,是否与周边的其它建筑相协调,是否对整个城市的形象提升而做出应有的贡献等同样是一个建筑师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一个环境优美的城市应该有着高水平的建筑,同时也应该有着其标志性的建筑,比如说纽约的自由女神,深圳的开荒牛。但是从城市整体来看优美的城市形象并不是高水平建筑的简单堆砌,也不是单独的一个标志性建筑彰显出来的,城市之美是需要组织得,那么也就需要城市设计。

2、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的关系

首先,建筑是构成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颇具特色的建筑可以彰显城市的形象,并且凸显其个性。总体来说,建筑设计一般有模仿、再生以及创新三种手法。在建筑设计之中,功能作为主题,形式通常只是外表,但是二者都可以不断地被建筑师们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再生以及创新。通过实践我们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各具特色的建筑形式被展现出来,从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城市面貌。对于建筑的表皮,即建筑的形式,已经成为了一个单独被研究的对象。与建筑表皮相关的各种元素包括文脉、保温、承重、环保、维护、装饰等相互结合和变化,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饶富内涵建筑表皮和立面形式。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建筑形式被展现出来,而城市的个性化也则被凸现出来了。

其次,一般来说城市设计的对象是整个城市,建筑设计的对象是建筑本身,但是建筑设计则是在城市设计的前提之下进行的,并且二者之间存在着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关系。城市设计是一门处于不断发展完善的学科,是有关城市发展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的综合性学科,并且具有独立的设计方法。城市设计对于城市的线以及面都作了比较明确的安排,并且为城市的整体形象建立了基本的框架。然而建筑设计则是在城市设计的基础上,基于一定的建筑技术以及目标要求而对建筑本身做出设想,并且依据建筑物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建筑物的空间布局,这解决的是点以及面的问题。也就是说,通过城市设计中的线面同建筑设计之中的点面来结合,形成了城市比较具体的形象。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城市设计的对象是整个城市,而不仅仅包括比较宏观的景观设计、城市规划以及建筑设计,并且还包括了城市中的某一个局部,比如说城市之中存在的桌椅、灯具这些标志物等等。

3、建筑设计回归到城市设计层面上的措施

3. 1、应该坚持做到建筑设计服从城市设计原则

美国著名的城市规划师伊·沙里宁曾经提到过,设计即是把设计本身放在一栋房子之中,而房子要放置在一个具体的环境中,而具体的环境应该放在城市规划中。所以,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之中,则应该坚持服从城市设计的原则,并且用城市设计的要求以及标准作为设计的基准,并进行再创造。一方面,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应该依据城市规划的要求来进行设计,保证建筑设计同城市规划的目标不背离;另一方面,在进行建筑设计之时,则应该充分考虑到建筑周围环境的关系,建立在城市设计目标之上而设计出同城市和谐相处的建筑产品。在我国经济这个巨大引擎的的带动之下,建筑设计同时也表现出了多样化以及个性化发展趋势,但是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在建筑个体不断个性化的同时,还应该关注到城市设计的要求,并且尽最大可能做到与城市的和谐统一。当前很多城市建筑在设计的过程之中,并没有对环境以及人文进行相应的关注,仅仅只是追求创新,出奇,而忽视了对建筑物本身所处的环境。比如说,北京的长安街,每一个建筑个体都是最为优秀的建筑师来创作的,并且在其中倾注了很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可谓是呕心沥血。但是站在艺术价值的角度来看的话,则受到了相当多人的批判。探究其中的原因,主要则是建筑本身的造型表现出个性化的趋势,但是却忽视与周边建筑和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这样的话就会使得这样优秀的建筑作品变成了艺术中的孤岛,而不能成为艺术之中的瑰宝。

3.2、应该认真对待城市设计

建筑设计的前提以及基础是城市设计,如果要想让建筑设计可以回归到城市设计层面上去,第一应该要保证城市设计的合理性以及科学性。城市规划设计它是一种设计城市的建筑形态、空间形态、城市布局的社会实践,更是一种设计社会空间以及物质空间的社会实践。所以,在城市设计的过程之中,则应该保证城市设计从策划到维护的所有内容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并且在设计城市之时,则应该注重的是城市的交通流线的设计、功能分区设计,同时还应该注重城市之中的建筑物的体重、比例、造型、规格、尺度、色彩、材料等等,于此同时应该强调整个城市设计的和谐统一。总而言之,在城市设计的过程之中,最为重要的理念就是把不同的建筑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的话可以不断地促进城市的功能以及形态实现最优化。

所以,为了使建筑设计可以回归到城市设计层面上去,那么就应该认真对待城市设计,并且应该综合考虑到城市之中各种建筑本身的设计以及各个建筑之间的关系,并且使得城市建设实现科学化的目的。

3. 3、应该建立起建筑设计方案的评审制度

当一个建筑设计方案正式出炉之后,应该做好方案的评审工作,保证方案的合理性以及科学性,以实现建筑设计方案同城市设计方案的统一。建筑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一个城市,所以建筑设计的质量如何,那么则就会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形象。为了可以使得建筑设计符合城市设计的要求,那么则就应该建立建筑设计方案评审的制度,同时应该通过组织专家来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相应的评审,对

设计方案能否符合城市设计要求以及建筑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科学可性来进行评审,尽最大程度来保证设计出优秀的建筑作品。除此之外,在建筑设计方案进行决策的过程之中,除了应该关注建筑物本身之外,并且还应该关注建筑物同周遭环境的和谐程度。一般而言,如要实现科学地进行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工作,那么就要不断的提高管理者的决策水平,在价值观上消除标新立异这样的标准。建立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制度,这样可以改善不合理、不科学、不可行的建筑设计方案,并且让建筑设计可以不断地满足城市设计的相关要求。

3.4、建筑风格与城市风格相协调

城市的风格一般形成于一定的年代,比如说我国的故宫建立于明代永乐十八年,是明、清两代皇室所居之地。在建筑上继承以及发扬了我国传统的材料、色彩、装饰这些形式以及风格。明清两代在北京建都时间达600年之久,长期作为政治中心,这样的话就使得北京这座城市具有皇族的霸气。故宫以其宏伟,浩大的风格与整个城市的风格统一了起来。

在研究各种建筑流派之间的融合性方面,比较突出的例子既是贝聿铭先生设计的卢浮宫的扩建工程。它是现代建筑同古典建筑的直接的对话,贝先生考到了玻璃“金字塔”其自身的体量与卢浮宫体量之间的关系,以及两者他们的距离问题,最为重要的是,它的建成,不但解决了卢浮宫参观者的流线组织的问题,并且站在建筑艺术角度来讲,玻璃“金字塔”为卢浮宫广场艺术氛围的营造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4、结语

我们不仅仅需要的是一座好的建筑,更需要的是一座好的城市,而建筑师的职能不只是盖房子而已,最高的理想则是建设城市,并且建设适宜人们聚居的环境。从这个角度讲的话,建筑则就必须回归到城市之中,而建筑设计也必须回归到城市设计。

参考文献

第9篇:城市设计要求范文

关键词:城市设计,城市规划,建筑设计

1城市设计的涵义与内容

1.1城市设计的涵义

《中国大百科全书》给城市设计(Urbandesign)下的定义是:“城市设计是对城市形体环境所进行的设计。一般指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为近期开发地段的建设项目进行的详细规划和具体设计。城市设计的任务是为人们各种活动创造出有一定空间形式的物质环境,内容包括各种建筑、市政设施、园林绿化等方面,必须综合体现社会、经济、城市功能、审美等各方面的要求,因此也称为综合环境设计。”城市设计是介于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的一种设计。相对于城市规划的抽象性和数据化,城市设计更具有具体性和图形化,但是它又不等同于具体的建筑设计,它的研究范畴仅局限于城市形体环境的层面。城市设计的目的在于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城市景观和城市整体形象的艺术水平,创造和谐宜人的生活与工作环境。

1.2城市设计的具体内容

城市设计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城市总体空间设计;城市典型要素空间设计(中心广场,商业街道,居住区,滨水区等);旧城保护与更新空间设计;城市交通设计;城市环境保护设计;城市生态防护圈设计;城市景观设计;城市地下空间设计;城市环境设施与建筑小品设计等。

2现代城市设计的基本特征

1)创作性是城市设计的重要特征。城市设计要实现具体的三维形态框架的建构,它必然是一个创作过程的产物。城市设计的创作过程是设计者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与创作灵感交织,而形象思维则是城市设计的主要思维。城市设计的创作需要有城市设计的基本技巧,精通城市职能、形体及三维空间关系的处理。2)强调以人为本。即以具体的活生生的人为根本出发点,满足人的需求,以人的心理与生理行为为依据,关注城市空间设计的场所感、归属感,追求舒适和有人情味的空间环境。3)以城市意象为依据。城市设计中强调对城市历史、地理、文化背景进行分析,对其提供有生命力的城市机理延续;要求分析城市的地形、地貌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城市地理位置的优劣势,与周围交通系统的联系。城市意象空间正是人对以上各类客观因素的综合反映。4)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建筑学、风景建

筑学密切关联,而且还涉及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环境心理学、法学和城市管理学等学科。城市设计是这些相关学科在城市物质环境设置、使用和体验这一结合点上的综合体现。借助多学科知识,城市设计追求空间形式上的统一与完美,综合效益上的最佳与优化,社会生活上的和谐与协调。5)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只有空间而没有时间的环境是没有活力的。现代城市设计在使环境美达到具体化与视觉化的设计中,除了使用传统的三维环境视觉理论外,还在大范围内把人的时间运动与空间环境视为统一系统,将时间和空间概念从建筑范畴运用到城市环境设计中。

3城市设计的原则

1)表现的原则。即城市设计要反映城市的本质和内涵,要强化城市区别其他城市的地方特色,要形成有个性特色的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景观,使它们成为城市的典型识别标记。2)相互协调的原则。即城市和自然之间、城市各部分之间、城市建筑群之间要相互协调。另外,要协调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关系,保证生态效益的充分发挥;协调保护与建设、景观与生态、投入与产出的多重关系。3)有机秩序的原则。这是“宇宙结构的真正原则”,生物是这样,城市也是这样。城市设计要为城市社区建立一种有机的秩序,包括物质秩序和社会秩序;城市设计必须在城市规划指导下进行设计,要严格执行城市规划法规。

4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区别和联系

4.1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区别

1)追求效益不同。城市设计主要追求环境效益。城市规划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者的平衡发展。

2)出发点和关注点不同。城市设计强调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以人的生理和心理行为为依据,关注具体的城市生活与工作环境。而城市规划是以物质环境为出发点,作为城市建设管理的依据而制定的硬性控制指标,关注是城市整体的协调发展,它较少涉及与人的感性和活动相关的环境场所问题。可以说关注人还是关注物是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分水岭。

3)形态维度不同。城市设计是城市三维空间的环境设计(如建筑群体空间布局、开放空间和环境设计、建筑小品空间布置和设计等)。而城市规划是城市二维空间的总体安排(如用地规划、道路两侧平面安排等)。因此二者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维度。

4)工作属性不同。城市设计工作属性属于艺术创作,强调环境人文因素,容纳历史积淀,铺垫地区文化,表现时代精神,并结合人的感知经验建立起具有整体结构性特征、易于识别的城市意象和氛围(如城市意象、室外空间、街墙界面、整体材质色彩等)。而城市规划工作属于技术经济规划,以城市建设法规为指导,注重各类技术经济因素(例如交通容量、功能分区、用地开发强度、建筑高度、密度、容积率等数据)。

5)工作成果不同。城市设计工作成果图文并茂,图纸、文本、导则在其中起重要作用,且具有一定的实施操作弹性,并附有具有三维直观效果的表现图纸。城市规划工作成果偏重文字性的法律条款、政策、方案,图纸是次要的。

6)参与人员不同。城市设计主要由建筑师和城市设计专家承担。城市规划是各种专家(如经济学家、社会学家、规划学家、地理学家等)共同合作的结果。

4.2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联系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紧密结合、密不可分。城市设计的三维空间景观的塑造与城市规划的平面布局是一种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的关系。城市规划在涉及城市的用地布局、路网结构、市政设施等诸方面的同时,必然包含了对城市空间特征塑造的思考,没有“纯二维”的规划,而且规划的思想观念和意图也必须最终反映在城市三维空间中才能得以实现。

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所要研究的对象都是人们所处的城市,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它们都以创造一种良好的、有序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目的,都要综合协调各项城市功能,安排城市各项用地,组织好交通和安排好各类工程设施,都要研究城市的社会发展,考虑城市的历史文脉等。可见,它们之间交叉、重叠的领域涵盖了城市建设系统各个方面,两者统一于一个完整的规划过程之中。规划的平面布局图,也是城市设计进行城市三维空间环境塑造的基础依据和前提。另一方面,对城市空间的塑造与安排,又可反馈回来对平面布局进行完善、补充和调整,从而使两者都趋于更加合理化。

5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区别和联系

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是整体环境与个体形象的关系。两者在设计的规模、尺度和层次上是不同的。城市设计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面和线问题,它属于城市整体环境设计。建筑设计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点的问题(单体、群体建筑在城市都是一个点),它属于城市个体元素设计。建筑设计虽然也要考虑环境效果,但一个良好的城市形态环境更多地取决于城市设计的效果而不是建筑设计的效果。城市设计以多重委托人和整个城市人民作为服务对象,更多反映公众利益和意志。建筑设计一般以单个委托人作为服务对象(大型公共建筑除外),主要取决设计者本人和委托人的目标价值取向。

美国城市规划师伊·沙里宁曾经说过:“通常做设计是要将一栋房子置于周围的环境中;将周围的环境置于一个城市规划中。建筑师在设计单体或群体建筑时,必须考虑建筑的大环境和开发地盘红线内的小环境问题。”这段话清楚地说明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城市规划的有机联系。这种有机联系体现了城市空间形态(城市设计解决的问题)和建筑空间形态(建筑设计解决的问题)的连续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