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实验动物学方法范文

实验动物学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实验动物学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实验动物学方法

第1篇:实验动物学方法范文

一、改进实验方案

课本上的一些演示实验,可见度小、不易观察,或者学校实验室配置达不到实验要求,可以在确保实现实验教学目的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对实验方案进行改进,选用低成本实验,以达到预期效果。如:在进行弹力教学中,我们取扁的玻璃酒瓶做微小形变演示实验,通过沿长轴挤压液面,将不易观察到的固体形变充分显现。瓶瓶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实验的生活化设计,能激发学生兴趣,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使学生感觉到物理贴近生活,不但降低实验成本,而且有利于提高师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知识运用的能力,培养节约意识和创新意识。

二、变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演示实验

传统的演示实验,总是教师做学生看,学生失去了体验机会。而让学生做演示实验,学生对此一无所知,实验中会出现事先谁都没有预料到的问题,然后针对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原因,提出解决方案,这样的演示实验,才是新课程所追求的。如在单摆教学时,有一个用漏沙的摆来描绘单摆振动图像的演示实验,在引导学生分析设计了实验方案后,请两个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上台演示,学生很自信的上来做,两人简单分工,一人先给沙摆灌沙子,但没有堵住下面的小孔,沙子很快漏光了,他将沙子收集好,重新给沙摆灌沙子,这次他事先用手指堵住了小孔,然后他使单摆偏离平衡位置,释放单摆,同时放开手指让沙子漏出,另一位同学缓慢地拉出下面的木板,结果并未出现大家期待的正余弦曲线,而是一条折线。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是木板拉的太慢,经过改进,效果还是不理想,再分析改进,最终做出了满意的结果。相信学生经过这样的“一波三折”,实验的效果比老师一次演示成功要好得多。

三、变验证性实验为学生探究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是指对研究对象已经形成了一定认识或提出了某种假说,为证明这种认识或假说是否正确而进行的一种实验。它以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验证基本理论原理为主要目标,强调操作技能的程序化和规范化。探究性实验是指在未知结果的情境下,围绕某个问题通过猜想、实验设计和操作、分析得出结论并对结果进行交流的一种实验形式。它以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教学目标,它不仅关注实验结果,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并在过程中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如把影响金属导体电阻的因素设计成探究型实验,先用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猜想,电流通过金属导体时受到的阻碍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明确好探究方向后,把学生分组通过讨论得出实验方案、步骤,设计好表格。学生自己按设计好的方案进行实验。学生完全能在实验数据的比较分析中找到金属导体的电阻与长度、横截面积、材料的关系。演示实验,中学生基本上不参与实验的设计,只是按部就班地观察、读数和记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探究性实验使学生由以往的被动观察实验变为主动地做实验,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探究性实验的全过程体验,学生明确实验设计的思维方法;学会如何控制实验条件;怎样观察物理现象;选择怎样的测量手段,怎样测量;数据记录表格设计等。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的认识,学生思维很活跃,积极参与,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在学习物理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方面得到锻炼,对所学的知识掌握的更扎实牢固,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多媒体技术与物理实验有机结合

有的实验现象瞬息即逝很难观察其变化过程;有的实验历时太长无法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进行……这些都使教学效果受到影响。随着多媒体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多媒体演示形态正在日益成为物理演示实验的一种重要呈现手段。它具有声像并茂、感染力强、再现迅速、重复性好、快速处理实验数据、能突破时空限制的特点,可以把物理现象直观、形象地展示。特别是在实施新课程中,教师应创造性地将多媒体应用到实验教学中,以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1.运用多媒体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见度

有很多演示实验可见度很小,不便于学生观察。我们可以运用实物展台投影放大。如用电流表、电压表、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等进行测量时,由于仪器小、刻度小,可见度差,给教学造成困难,在演示时采用实物展台直接投影到屏幕上,使现象“放大”,提高实验的可见度,增强效果。

2.运用多媒体展现物理现象的内在过程

在进行自感实验时,先用灯泡在断电自感现象示教板中演示断电自感现象,学生观察到断电时灯泡突然闪亮一下后熄灭,但对为什么这样,学生是不容易解释清楚的。教师可用电流传感器替换灯泡,利用数字化实验非常清楚地绘制出断电时灯泡中的电流随时间变化的图像,让学生目睹其内在过程获得感性认识,进而加深对实验现象、结论的理解。

3.运用多媒体呈现课堂上无法完成的实验

第2篇:实验动物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模块化教学方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理论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4-0198-02

一、引言

《机械设计基础》是高等学校工科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通过该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验、课程设计等教学实践,可使学生初步具备运用手册设计简单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为日后从事技术革新创造条件。

本文提出在理论教学环节采用模块化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以提高非机类工科专业的大学生学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模块化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

《机械设计基础》的理论教学部分主要研究机械中的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基本的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目前绝大多数教材采用的是先介绍机械原理(即常用机构)、后介绍机械设计(即通用零件)的编制方案,因此教师一般也按照先介绍平面机构、凸轮机构和齿轮机构等常用机构,然后介绍通用零件如齿轮、带、轴等通用零件的教学安排来讲授该课程。但机构本身是由零件组成的,且机构与零件是相互联系、相互交叉、不可分割的,人为地把机构与零件分开来讲授缺乏连贯性,不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该课程。

本文提出了一种更符合教学规律的模块化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即把本门课程需要讲授的相关内容分成,每一模块由相关任务组成,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完成各个模块的学习任务。在具体讲授每个任务时,首先通过具体案例引出相关的设计任务;然后对设计任务进行分析分解,指出为了完成该任务必须解决相关问题,从而引出相关的学习内容;最后在讲授完相关的教学内容后,指导并要求学生根据相关要求完成一个具体的设计任务,从而形成完整的教学过程。最终,通过学习每一模块及每一模块中的相关任务,把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相关知识有机地统一起来。

下面以其中三个模块为例,详细论述该方法的具体实施过程。

(一)“常用机构的设计”模块的实施过程

第一个模块为“常用机构的设计”,该模块把连杆机构和凸轮机构归为一个整体,具体包括“平面机构的自由度和速度分析”和“凸轮机构”三个章节的相关内容。该模块由两个任务组成: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和凸轮机构的设计。

在讲授第一个任务时,首先通过“焊接夹具”和“公交车门启闭机构”相关图片和视频的介绍,说明这些机构都是采用平面四杆机构的工作原理工作的,并引出@次任务是设计在生产生活实际中使用的平面四杆机构;接着对如何完成该任务进行分析和分解,即为了完成该任务,必须首先解决如下问题:①平面连杆机构有哪些类型?②各种不同类型的平面连杆机构在生产生活实际中有哪些应用?③它们有什么特点?④又怎样进行设计?指出为了回答上述问题,并完成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任务,必须学习“平面机构的自由度和速度分析”和“平面连杆机构”相关章节的内容;最后,在讲授完相关的教学内容后,指导并要求学生完成焊接夹具的设计,要求给出具体的设计方案和设计计算过程。

第二个任务是按照预定要求设计凸轮机构。通过内燃机配气机构和自动车床上的走刀机构等与凸轮机构有关的图片和视频信息,指出凸轮机构是机械中的一种常用机构,因其能实现预定的运动规律而在自动化和半自动化机械中得到广泛应用,从而引出本次任务;接着指出凸轮机构有不同的类型,要想完成设计任务必须首先明确我们要设计的是哪种类型的凸轮机构?其有什么样的运动规律?怎样设计凸轮机构?为了回答以上问题,必须学习“凸轮机构”相关章节的内容;最后学习完相关知识后,指导学生完成内燃机配气机构中凸轮机构的设计。

(二)“齿轮传动的设计计算”模块的实施过程

把齿轮机构、轮系、齿轮传动和蜗杆传动归为“齿轮传动的设计计算”模块,该模块包括三个任务:认识齿轮传动、设计齿轮传动和齿轮系传动比的计算。

第一个任务是认识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使用的齿轮传动。首先通过机械式手表、一级直齿圆柱齿轮减速器、卷扬机等图片阐明齿轮传动是现代机械设备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机械传动;接下来分析常用的齿轮传动有很多类型,但具体有哪些类型?各自有什么特点?在生产生活实际中有哪些应用?什么是标准齿轮?两个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配对使用应满足哪些条件?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几何尺寸如何计算?要想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学习“齿轮机构”相关章节的内容;最后学习完相关知识后,通过计算一个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几何尺寸完成本次任务。

第二个任务是根据实际需要设计齿轮传动。首先通过圆锥齿轮换向器、斜齿轮变速器、手动蜗杆卷扬机的图片介绍指出在工程实际中,不仅应用直齿圆柱齿轮传动,斜齿圆柱齿轮传动、圆锥齿轮传动、蜗杆传动以及轮系的应用也很广泛;那么,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在生产生活实际中有哪些应用?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传动如何设计?提出必须学习“齿轮传动”和“蜗杆传动”的相关知识才能回答以上问题;最后,学习完相关知识后要求学生设计一单级闭式直齿圆柱齿轮传动,从而完成本次任务。

第三个任务是熟悉轮系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使用,并完成一行星轮系传动比的计算。首先,通过图片分析轿车变速器的轮系、行星齿轮减速器,说明在机械传动中仅由一对齿轮组成的齿轮机构往往满足不了工作需要,采常用齿轮系来满足使用要求;那么,轮系有哪些类型?能完成哪些功能?怎样计算传动比?指出在学习了“轮系”相关章节的知识后,不仅能回答以上问题,还能完成计算轮系传动比计算的任务;最后学习完相关知识后,要求学生完成一行星减速装置的传动比计算。

(三)“常用连接的选用”模块的实施过程

“常用连接的选用”模块由两个任务组成:螺纹联接的选用和键联接的选用,具体内容为“连接”章节的相关知识。

第一个任务是完成螺纹联接的选用工作。首先,通过一减速器说明减速器的下上箱体、轴承盖与箱体、视孔盖与箱体的连接采用的都是螺纹联接,且螺纹联接具有结构简单、连接可靠、装拆方便等优点,指出本次任务是掌握如何合理选用螺纹联接;接着分析螺纹接在生产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那么螺纹是怎样形成的?它的主要参数有哪些?常用的螺纹联接有哪些常用类型?在使用过程中如何对其进行预紧和防松?指出在学习了“连接”相关章节的知识后,不仅能回答以上问题,还能完成减速器中螺栓和螺钉的选用;最后学习完相关知识后,要求学生完成减速器中螺栓和螺钉的选用工作,为后叙课程设计中减速器的设计打下基础。

第二个任务是完成键联接的选用工作。首先分析齿轮与轴通过键联接,指出机器中通常要把旋转件与轴连接到一起,使其以同一转速转动,这就要用到轴毂连接件---键;接下来提出要根据机器中载荷要求来完成选用键联接的任务,必须具备以下知识:①键联接的类型、特点及应用;②键联接的选用方法;③剪切变形及强度计算;④键联接的强度验算。而要掌握这些知识,必须学习“连接”相关章节的知识。

三、结语

为提高《机械设计基础》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本文在理论教学环节提出了模块化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并以三个模块为例详细论述了该方法的具体实施过程。

笔者已连续两年在本校的非机械类工科专业开设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理论教学中采用了模块化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实践证明采用该方法后,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及教学效果都有了明显提高,从而证明该教学方法更有助于促进机构与零件的相互融合,更符合实际情况,更有助于学生将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该门课程。

参考文献:

[1]杨可祯,程光蕴,李仲生.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高等教学出版社,2006.

[2]严桂英.课程设计采用机构创新设计的探讨[J].装备制造技术,2007,(7):155-156.

第3篇:实验动物学方法范文

作者:张彩勤 师长宏 毛峰峰

【摘要】 《医学实验动物学》现已成为各大医学院校的一门必修课程,加强并完善该门课程的教学显得格外重要。本文就实验动物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实验操作能力较低等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以期达到提高实验动物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 医学实验动物学 教学改革

实验动物学是现代生命科学前沿领域中研究最为活跃的学科之一,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应用几乎涉及医学科学的各个领域[1]。《实验动物学》已是各大高等医学院校及生物科学类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之一,加强并完善实验动物学的教学体系对促进相关学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为了适应生物医学研究的快速发展,有必要对《医学实验动物学》教学进行不断改革,以期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实验操作技能,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目的。本文作者根据近年来的一些教学经验和体会,针对当前实验动物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展开一些思考和探讨。

1 《医学实验动物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课堂教学效果差

实验动物学是随着医学、生物学的发展而兴起的一门综合性新兴交叉学科,而医学、生物学的不断发展对实验动物又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实验动物学不断发展和提高[2]。实验动物学的教学内容多,涉及面广,致使理论课讲解起来比较枯燥乏味,而且大多教员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导致许多学生对理论课的学习缺乏兴趣。而在实验课上,部分学生不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实践环节不注意操作练习,造成动物实验技能较差,特别在实验中忽视了实验动物的伦理和福利,对实验动物进行伤害性的操作,造成实验结果不准确,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则成为该门课程教学的重点。

1.2 《实验动物学》课程的普及程度不够

大多数高等院校只是在硕士研究生的教学中开设了《医学实验动物学》课程,只注重实验动物学在生物医学等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而忽略了其在一些基础行业的应用[3]。并且这种不分阶段性地把有关实验动物学的一切知识,集中在一个学期内讲解、传授予学生,使他们领悟并掌握如此大量的基础理论和科研应用知识有一定难度。因此,建议在部分相关专业,如药学、临床检验、食品卫生、生物技术和卫生事业管理等专业的本科阶段开设《实验动物学》基础理论课程,从而较大程度的普及实验动物学的基础知识,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有了本科阶段对《实验动物学》课程的初步接触,到硕士研究生阶段再深入学习《医学实验动物学》的科研应用知识则会将前期理论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达到融会贯通,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

1.3 考核制度不够完善

实验动物学是一门以操作技术为主的学科,其实验教学应是整个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实验考核则是衡量学生掌握技能和学习能力的重要尺度,对教师来说也是反馈教学效果的手段之一[4]。目前,我们的教学考核只是采取单一的笔试方式,针对实验教学则没有严格的考核评价体系,这将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学生对实验课的不重视,以致于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敷衍了事,不利于提高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能有效地督促学生认真上实验课,体验难得的科研实验经历。因此,传统的实验动物学考核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2 《医学实验动物学》教学改革的思考和探讨

2.1 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首先,应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学历层次的授课对象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到教学内容主次分明、重点突出,优化授课内容。

对于硕士研究生,应将课程重点放在与动物实验关系密切的各章节,着重讲述动物实验的操作技术、实验动物的选择及应用、动物模型复制技术以及影响动物实验效果的因素等内容,能使学生利用标准的实验动物进行实验设计,提高开展动物实验的能力。而对于本科生而言,则主要介绍实验动物的基本知识、实验动物环境卫生学、实验动物营养学和实验动物质量监测等重点内容。

其次,要不断补充新的教学内容。目前生物技术与生物医学工程已经成为生命科学的主导技术,克隆、转基因、基因敲除、胚胎干细胞的定向诱导与分化等新技术、新方法均与实验动物学有密切联系[5],这些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既是实验动物学内容的扩充和延伸,又促使实验动物学学科体系不断完善,而原有的教材已不能满足新的教学需要。因此,需要授课教师适时将该学科的新信息、新技术以及新动向融入授课内容,让学生掌握实验动物学发展的前沿知识,从而系统、全面地了解实验动物学。

另外,在教学方法上应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针对不同的章节内容,设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实验动物环境控制这一章节,设计通风净化系统、消毒隔离系统、屏障系统中的人流、物流、动物流等,在课堂上讲解既抽象又枯燥,如能让学生边参观边学习,将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另外,针对硕士研究生应该增加实验教学的学时,在学生掌握动物实验的一些基本操作技术之后,应增加设计性动物实验的内容,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最后,在每次实验教学结束后应要求学生书写实验报告,讨论实验结果及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在实验动物学的整个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贯穿动物伦理和动物福利思想,这样才能符合实验动物学教学的国际化需求[6]。

2.2 改革考核模式,完善评价体系

实验动物学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其实践能力和科研素质。因此建议改革单纯依据笔试成绩对学生进行评定的办法,应制定能全面反映学生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即平时考核、理论考核、操作技能考核加实验报告考核的综合性考核制度。尤其应该增加操作技能考核,其考核内容应主要包括操作是否正确和熟练,是否敢于操作,遇到仪器设备故障时是否善于判断并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实验结果的满意程度,完成实验的时间等。实验报告考核的重点应放在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及结论部分。实验报告是学生完成实验操作后分析思考问题、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过程。只有采用这种综合性的评价体系,才能真实全面的反应教学效果。

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的治学态度、授课艺术、实践经验以及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质量和效果。所以,授课教员要做到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技能精湛的“高标准、严要求”,示范教学要规范、准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认真解答或共同探讨,给学生留下认真、严谨的良好印象。

4 结语

实验动物学已经成为生命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并对生命科学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在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7],所以新形势下对《医学实验动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刻不容缓。由于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工程,需要各位教员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推陈出新,探索出更新的教学方法,推出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相信只要能够按照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内容新颖化、考核体系全面化的方向去努力,《医学实验动物学》课程改革将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 考 文 献

[1]陈丽,汪四应,黄德武.医学实验动物学教学改革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9):105-106.

第4篇:实验动物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动物福利 实验动物学 教学

20个世纪50年代后期诞生了一门以研究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即实验动物学,其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了实验动物的遗传、育种、疾病防治以及动物福利等多个方面,而动物福利始终是该学科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所谓动物福利,主要是指让动物在健康快乐的状态下生存,其标准有动物无疾病、无行为异常、无心理紧张等。尽管我国对动物福利越来越重点,也在《野生动物保护法》《实验动物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中提到了动物福利,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在实验动物学教学中充分保障动物福利,已经成为我国该学科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在实验动物学课堂教学中建立科学的动物福利理念

动物福利主要包括五大要素:一是生理福利,也就是没有饥渴忧虑;二是环境福利,也就是要让动物有合适的住所;三是卫生福利,也就是要尽可能地减少动物的伤病;四是行为福利,也就是要确保动物表达出天性自由;五是心理福利,也就是要减少动物的恐惧与焦虑心情。一些激进的动物保护组织与人士提出了极端观点,主张全面禁止动物实验,觉得用动物开展实验并不人道。但是,在目前状况下,绝大多数实验不可能直接在人体进行,牺牲部分实验动物也是不得已而为了。所以,建立科学的实验动物福利理念是实验动物学教学的基础,是要尽可能地确保为人类作出贡献与牺牲的实验动物所享有之基本福利。

二、在实验动物学教学中引入与实施3R原则

近年来,随着各项技术渐趋成熟,3R原则因为自身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而被广泛应用,在实验动物学教学中引入这一原则,不但能够有效维护动物福利与减少伦理学冲突,而且还能提升动物实验的准确性与降低了实验费用,因而具有极强的可行性。

一是减少原则。用最少的动物以达到预期实验效果,这是动物实验教学中的热点问题。一定要明确减少不只是单纯地减少动物之用量,而是应当在确保获得同样实验成效的基础上减少一些不必要浪费以避免动物滥用。为此,要对实验动物的用量作出科学、规范的统筹,切实改变以往在动物实验中随意使用动物的不良习惯,要依据实验的人数与分组来设计动物的用量,确保每位学习者均有实验的机会但是又能减少动物浪费。要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方法预先让学习者了解操作的整个过程,运用计算机模拟等现代化手段来熟悉实验流程,从而有效减少动物的用量。

二是替代原则。以往的动物实验教学的一大特点是进行重复性的验证实验,如果能运用音像、计算机进行模拟教学,就可以让学生们通过看教学片来熟悉实验的步骤,这主要是用于一些只需要了解的验证性实验上。比如,某些损伤观察实验的目的仅仅是观察动物损伤之后的病理反应,就没有让学习者进行亲自操作之必要,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就能实现实验目的。

三是优化原则。教师在实验动物学课堂教学中应当向学生们大力灌输动物福利的重要性;要求学生们尽可能地优化实验的程序以提升实验的成功率,以求减少动物的痛苦感。在实验要求处死动物时应尽量避免其他实验动物的目击以缓解其紧张情绪。通过优化能够减少实验动物能够避免的不必要痛苦,这就要求实验者既有同情心,又有娴熟的操作技术,并且能够一以贯之地把这一优化意识应用到今后的学习、工作之中。

三、全力规范操作程序以维护实验动物的福利

当前,大量动物实验的过程都未能充分考虑到实验动物的感受。比如,在哺乳动物解剖与内部结构观察的过程中,因为没有进行充分预试验,导致经常会出现的剂量不当甚至未经麻醉直接处死动物的情况,从而给动物造成了极大的痛苦。有鉴于此,应当充分规范实验动物学的实验操作程序,全力维护实验动物的福利。在动物学实验之前的准备环节、实验操作环节和实验后处理环节中,均应尽可能地采取有效措施为动物们提供合理的外部条件,满足其生命、健康以及舒适需要,从而实现动物康乐这一基本的目标。在实验准备时,应当认真开展动物实验前的饲养管理工作,从而满足其生存与舒适等需求;在实际动手操作之前,实验者应当熟练地掌握动物麻醉、解剖等各个步骤之要点,从而提升动物实验的成功率,减少动物由于实验而经受本来不必承受的痛苦;在实验操作的过程时,对动物的操作应当温和,不得虐待动物;在实验结束之后应当悉心看护经过实验处理过的动物;对于濒临死亡的动物应及时做好善后工作,尽可能地实施安乐死以降低其痛苦程度。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立足于动物福利视角开展实验动物学教学,是现代高等教育必须遵守的一项重要准则,不仅能够缓解教学中所面临的伦理学压力,而且也有利于动物实验自身,并且推动实验动物学以及医学事业的发展,值得加以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贺争鸣. 实验动物福利与动物实验科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第5篇:实验动物学方法范文

1注重动物福利

实验动物福利的实质就是善待实验动物,是在饲养管理和使用实验动物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使实验动物免遭不必要的伤害、使其不受到饥渴、惊恐、折磨、疾病和疼痛,保证动物能够实现自然行为,受到良好的管理与照料。我们在动物实验教学课程中,注重讲述实验动物福利,不断加入人文关怀的内容。实验动物福利内容主要涉及饲养管理过程与动物实验操作过程中的诸多方面。我国的实验动物福利工作起步较晚,对动物福利的认识更是滞后,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部成型的关于实验动物福利方面的法规。实验动物虽然不是人,但是它是生命。善待动物、关爱生命无疑是动物实验教学的重要内容。让动物在安逸的状态下生存,在无痛苦的状态下结束生命历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动物实验中的事例、有关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感人肺腑的一些影片,来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的情愫。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师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影响到学生,严格要求教师的实验操作行为,带动学生做到不惊吓、虐待动物,尽量给它们创造良好的实验环境,选择最佳仁慈终点,对实验用后的动物实施安乐死等等,让学生从一接触实验动物,就养成爱护动物的良好习惯。

2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

一些学生对实验动物学虽然有兴趣,但惧怕动物,不爱动手操作,这一点表现在女孩子尤为突出。这是由于在讲授理论阶段,我们的学生接触动物实验的机会比较少,为此我们将理论与实践课程相结合,并把常规动物实验技能作为授课的重点,在利用多媒体教学形象、生动的讲授的同时,加大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给学生安排更多的实验操作课程,由专业老师给学生加强规范操作的实验指导,严格执行实验操作抽签考试制度,从而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强调动物实验中实验者的自身防护

首先,加强卫生管理和个人防护。实验操作过程中要求学生每次接触动物或者培养物,以及离开实验室之前,必须彻底洗手。学习操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接触动物、排泄物或感染性材料时,必须戴上手套、口罩、禁止用手触摸面部、鼻、眼、口部,禁止在实验室内进食、饮水、或存放食物。提醒学生实验期间应穿着白大衣,离开时必须脱下,定时消毒清洗。

第6篇:实验动物学方法范文

    实验动物福利的实质就是善待实验动物,是在饲养管理和使用实验动物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使实验动物免遭不必要的伤害、使其不受到饥渴、惊恐、折磨、疾病和疼痛,保证动物能够实现自然行为,受到良好的管理与照料。我们在动物实验教学课程中,注重讲述实验动物福利,不断加入人文关怀的内容。实验动物福利内容主要涉及饲养管理过程与动物实验操作过程中的诸多方面。我国的实验动物福利工作起步较晚,对动物福利的认识更是滞后,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部成型的关于实验动物福利方面的法规。实验动物虽然不是人,但是它是生命。善待动物、关爱生命无疑是动物实验教学的重要内容。让动物在安逸的状态下生存,在无痛苦的状态下结束生命历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动物实验中的事例、有关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感人肺腑的一些影片,来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的情愫。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师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影响到学生,严格要求教师的实验操作行为,带动学生做到不惊吓、虐待动物,尽量给它们创造良好的实验环境,选择最佳仁慈终点,对实验用后的动物实施安乐死等等,让学生从一接触实验动物,就养成爱护动物的良好习惯。

    2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

    一些学生对实验动物学虽然有兴趣,但惧怕动物,不爱动手操作,这一点表现在女孩子尤为突出。这是由于在讲授理论阶段,我们的学生接触动物实验的机会比较少,为此我们将理论与实践课程相结合,并把常规动物实验技能作为授课的重点,在利用多媒体教学形象、生动的讲授的同时,加大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给学生安排更多的实验操作课程,由专业老师给学生加强规范操作的实验指导,严格执行实验操作抽签考试制度,从而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强调动物实验中实验者的自身防护

    首先,加强卫生管理和个人防护。实验操作过程中要求学生每次接触动物或者培养物,以及离开实验室之前,必须彻底洗手。学习操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接触动物、排泄物或感染性材料时,必须戴上手套、口罩、禁止用手触摸面部、鼻、眼、口部,禁止在实验室内进食、饮水、或存放食物。提醒学生实验期间应穿着白大衣,离开时必须脱下,定时消毒清洗。

    其次,严格的实验动物选择及规范实验操作技术。近年来,有不少因动物选择或实验操作不当,导致学生甚至老师感染人畜共患病的事例发生,严重危害到实验者的人身安全。我们教学实验用小动物,如大鼠、小鼠、豚鼠以普及为SPF级动物进行实验,但是某些大动物如兔、狗、羊等都多为普通级甚至民间收取的动物。若由于条件有限,购买清洁级以下动物,引进后必须检疫,检查是否携带人兽共患病原,合格后才能引入动物实验室用于实验。实验操作过程中,选择合格实验动物的同时,规范动物实验操作方法,杜绝因实验动物携带病原体而使实验人员感染。

第7篇:实验动物学方法范文

医学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离不开医学支撑条件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医学科学研究的服务保障能力,也就是服务保障于医学科学研究的能力,即:医学的四大支撑条件。在国际上也称为现代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并称为AEIR[1],A是animal(动物), E是equipment(设备),I是information(情报),R是reagent(试剂),在这四大支撑条件中仅谈实验动物方面的发展。通过这一小小的侧面以此折射医学科学支撑条件能力提升促进医学科研可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1 历史回顾与现有医学实验动物服务保障能力

1.1 历史回顾 1977年,单位工作刚起步,对医学科学研究还不那么重视,主要是日常的简单防疫工作,更谈不上去重视和医学研究配套基础学科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工作。笔者记得那时候无专业技术人员饲养动物,饲养人员就是试验人员或临时工。实验动物无级别,品系名称不清楚,无历史背景资料,无动物质量及环境合格证书。饲养条件简陋,开始用瓦罐到简易塑料盒饲养小鼠,有的实验人员甚至在厕所里做动物实验,更无标准化饲养方法、饲料和笼具。由于条件等等因素做动物实验的课题、人员少。实验结果可靠性及重复性差,相关论文成果不能在国际上交流。笔者还记得,在一次江苏省学术会议上,江苏农科院负责兔病研究的某教授讲:她曾在北京的国际学术会议上,正在交流她的兔病研究论文时,被美国学者当场提问:你们实验的动物有相关动物(兔)背景资料与动物实验级别证明吗?如果没有请您下台!就这样被迫中途停止论文的交流。这说明国内实验动物工作与国外的差距非常大,这件事对医学科学工作、医学实验工作者触动也是非常大的。

1978年后,随着国家大环境的变化,我们单位开始重视科学研究,本单位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工作,开始有了初步的发展,有塑料的笼具和简易小平房饲养动物。见图1。

图1 最初无级别四处漏水简易兔房(历史资料)

1992年以后,实验动物工作发展很快。在国家、全军、军区、单位有关部门领导重视下,和单位其他专业一样,被列入了综合性的基础性学科,单位领导专门安排了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动物的饲养与动物试验工作。筹集50万元,以旧房改建动物实验用房210平方米(一级196平方米,二级14平方米)。1999年,单位又拨款近200万元,新建多单元动物实验楼(二级动物实验)590平方米,从消毒、防野鼠设备到热源微机等都是高标准,高起点。整个实验设施利用率达100%。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实验动物与动物试验的要求越来越高,根据总后卫生部、全军动管办领导有关指示,在2003年、2007年中,中心领导再次分别拨款12万、8万元,将动物实验的实验室升级完善为三级,也就是已能和国际接轨的SPF级。见图2。图2 SDE级实验室(资料)

这些年来,实验动物学科建设、工作发展速度非常快,为单位的科研、生物试剂等开发生产、药品检验配套协调发展奠定有力基础,为单位抓住机遇求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2 现有医学实验动物的服务保障能力 (1)动物实验和实验动物室的负责人是实验动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心高级实验师、江苏省本专业理事、中国实验动物专业委员会委员等,另两名饲养人员也分别取得全军、省上岗证。(2)多年来一直取得全军、省实验动物生产和实验使用许可证书。标准化的实验室设施和服务保障已能和国际接轨。这里做实验的相关论文能在国际学会上交流,实验结果、成果能够得到承认。(3)能饲养全中心所有研究所、站、药品仪器检验所的一级实验观察鼠、兔、豚鼠动物1万只;二至三级大小鼠1000只;SPF级大鼠、小鼠(包括无菌饲养的免疫缺陷动物裸鼠等各种品系鼠)500只。

转贴于 2 简单比较

根据上述情况,把医学实验动物的发展与医学科学研究获得的成果两者关系作一个简单比较:见表1。表1 78年前后实验动物与医学科研成果方面的比较

3 小结

通过这简单历史回顾与比较,说明了30年来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工作方面发展较快,该项工作与所取得的医学科研成果、药检、开发等关系非常密切。笔者认为,各大医院、科研院所做好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工作至关重要。每个单位必须根据本单位用动物量、品系等实际,新建或改建符合GB14925-2001新国标实验动物室或动物实验室,大小鼠饲养室、实验室必须达SPF级。医学实验动物工作者,必须要有奉献、服务意识,极强的工作责任。不断用新的理念、新方法在本职岗位上探索研究,启用局部净化的IVC(独立通气笼盒)[2],做到既要达国标又要节省能源。在工作的每个环节乃至全过程中,始终维持好动物和实验室的级别;同时必须控制好环境污染[3],保证人和动物的绝对安全。动物饲养医学实验动物学科是基础,是影响医学学科及整个生命科学研究重要的支撑条件。同样单位的科研支撑条件另外三个方面与其他各所室的医学科学研究、药检、开发等方面发展关系也是非常密切。只有医学科研的“四大支撑”条件整体能力的提升,才能促进医学科研可持续性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魏泓.医学实验动物学.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4-5.

第8篇:实验动物学方法范文

在传统动物学实验教学中,一般是教师先讲解实验的基本方法,演示实验动物的解剖过程和主要结构,然后学生按照实验操作完成实验。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往往使学生产生依赖思想,无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也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我们的教学方法是在前一次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预习下一次实验内容,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初步了解实验过程。我们还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的全过程,包括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和整个实验操作过程。例如,在原生动物实验前,安排学生到校园及其周边采集水生动物,回到实验室进行培养、分离;鱼类系列实验前,要求学生到市场调查常见的鱼类及其分类。实验过程中,教师不仅只讲解实验原理、目的和步骤,而且需要着重讲解实验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操作,以及实验注意事项,学生分为2至5人一个小组为单位完成整个实验。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一般不采取直接回答,而是逐步引导启发学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或互相探讨,寻找问题的答案。

2.充分利用实习环节,提高实践效果

堂上已讲授了动物分类方面的知识,在实验教学上就不再讲解这方面的知识,既避免了与理论教学的重复,又缩短了教师的讲解时间,使学生有更多的观察、实验操作和探索时间。在动物学实习过程中,我们先在动物园观察和识别鱼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鉴别性特征,并进行分类,为了进一步把理论知识和野生动物联系起来,然后到野生动物园观察其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栖息环境等。野外实习结束时要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和专题报告,既丰富了所学的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今后从事社会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改革实验考核方法,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第9篇:实验动物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GK大鼠;Ⅱ型糖尿病;血糖;变化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73X(2012)06-0012-03

糖尿病及并发症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GK糖尿病动物模型在疾病的发生发展、病理学变化等许多方面都与人类Ⅱ型糖尿病有着相同或相似的特征。

通过资料了解到,Ⅱ型糖尿病也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35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中的发病率近年也有升高的趋势[1]。Ⅱ型糖尿病患者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非完全丧失,有的患者体内胰岛素甚至产生过多,但胰岛素的作用效果却大打折扣,因此患者体内的胰岛素相对缺乏。

Ⅱ型糖尿病患者的病情一般较缓和,有的患者甚至自觉十分健康,仅在体检中发现。此型患者治疗以运动和饮食控制为主或加用口服降糖药刺激体内胰岛素的分泌,一般不需要用胰岛素治疗,但在必要时也以注射胰岛素来控制血糖[2,3]。但到后期仍有部分病人需要像Ⅰ型糖尿病那样进行胰岛素治疗。随着生物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充分应用这些疾病动物模型对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发病机理、预防和治疗进行研究,并最终为人类克服糖尿病发挥重要作用。

GK大鼠是一种自发性的糖尿病模型,GK(Goto-Kakizaki)于1975年由日本东北大学(Tohoku Uni.)培育,在远交系Wistar大鼠中筛选高血糖个体而成。其发病机理又与临床Ⅱ型糖尿病的发病机理极为相似,在糖尿病症发作后,快速出现高血糖、胰岛素分泌减弱等,后期并发视网膜病、微血管病、神经病、肾病[4]。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Ⅱ型糖尿病)研究。和其他啮齿类Ⅱ型糖尿病动物模型不同的是,GK大鼠是非肥胖性的。此项试验能够方便广大医学研究工作者在实验过程中更好地了解GK血糖波动的特点,使治疗更加得当,并能为强化血糖控制提供更全面的资料。

本研究对发病初期的GK大鼠的血糖值进行了日间变化的追踪测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动物

SPF级GK大鼠(试验组)和Wistar大鼠(对照组),来源于上海斯莱克实验动物有限责任公司(许可证号:SCXK<沪>2007-0005),4月龄,雄性,试验组和对照各取20只。

1.2饲养管理

试验组和对照组动物饲养在恒温、恒湿(温度22~24 ℃,相对湿度45%~65%)的屏障设施内;室内照明为人工模拟,12 h明暗交替,照度为200~300 lx;室内换气次数为20次/h,氨浓度为20 mL/m3以下。

所有受试动物饲喂60Co辐照全价颗粒饲料(上海斯莱克实验动物有限责任公司提供,饲料生产合格证号:沪饲审<2012>02009);饮用无菌RO纯水。

1.3实验方法

受试动物采用尾静脉针刺采血法,从7∶00~21∶00每2 h采一次血,共采8个时间点。采用罗氏血糖仪及血糖试纸测定GK大鼠血糖值,并随即采血用Hitachi7020全自动血液生化仪比对。试验期间,动物自由摄食和饮水。

1.4观察指标

日间14h内血糖的动态变化:包括8个时间点的血糖值、该段时间内的血糖最高点、最低点及其分布时间。

2结果与分析

2.14月龄GK血糖值动态变化(7∶00~21∶00内8个时间点)

由表1可知,4月龄GK的血糖值7∶00~21∶00内8个时间点血糖仪检测变化值为8.6~15.6 mmol/L,平均血糖值为12.1 mmol/L,呈典型的Ⅱ型糖尿病中度血糖症状。而血糖仪检测同年龄、同性别对照组Wistar大鼠的血糖变化值为4.8~7.1 mmol/L(平均5.8 mmol/L)。两组数据间有明显差异。用全自动血液生化仪随机测试7∶00、11∶00、15∶00和19∶00时的GK大鼠血糖值作比对,4个时间点的随机血糖平均值为12.2 mmol/L,与微量血糖仪测试值相似。

2.24月龄GK及Wistar大鼠日间血糖最高值与最低值的比较

由图1可以看出,GK大鼠的随机血糖值在7∶00~15∶00间较平均值低,其中9∶00~11∶00时间段内血糖最低(最低值为8.6 mmol/L),在17∶00~21∶00时间段内血糖升高明显,在19∶00时达到最高峰(15.6 mmol/L)。GK大鼠的随机血糖最高值与最低值差为7.0 mmol/L。而对照组Wistar大鼠的血糖值在测试时间段内变化不大,随机血糖最高值为7.1 mmol/L,最低值为4.8 mmol/L,最高值与最低值差为2.3 mmol/L。

3小结与讨论

GK大鼠作为一种自发性的Ⅱ型糖尿病模型,发病需要一定的时间,从本试验中可以看到,4月龄GK大鼠的血糖平均值已达到12.1 mmol/L,比正常的Wistar大鼠的平均血糖值高出一倍,并且在饲养过程中也表现出了糖尿病大鼠多饮、多食、多尿的“三多”症状,可以看作是理想的实验模型,最适宜进行Ⅱ型糖尿病发病初期至中期的研究[5]。

GK大鼠的发病机制与人的Ⅱ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相似,表现为胰岛素抵抗(IR)和胰岛B细胞功能受损。IR贯穿于糖尿病全过程,胰导B细胞功能受损是必要条件,而胰导B细胞功能逐渐衰竭又是糖尿病病情逐渐进展的驱动力量。在患病过程中,胰导B细胞功能在初期还能有效代偿,保持糖耐量的正常;糖耐量受损期有轻度代偿能力[6-8];早期糖尿病时,胰导B细胞功能仍有一定代偿能力,但对高血糖而言已明显不足;以后胰导B细胞逐渐减少,B细胞功能逐渐减退,血糖明显升高,并出现多种并发症。

由于啮齿类动物进食具有不定时性和昼伏夜动的生活习性,与人的饮食规律有本质的不同,因此,实验者在实验过程中如果仅依据人的饮食习惯进行实验,不一定能得到理想的实验效果。本研究发现,GK大鼠的血糖在9∶00~11∶00时间段内血糖最低,在17∶00~21∶00时间段内血糖升高明显,在19∶00达到最高峰。而正常人早上进食后血糖开始升高,午后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第二天早晨2∶00~6∶00时为最低谷[9]。由此可见,两者血糖的最高值出现的时间截然不同,实验者应该根据实验的特点选择理想的时间段进行实验。

上述研究结果也表明,对糖尿病血糖的监控应该是全程、动态的观察,认清实验动物与人的生活习惯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才能更好地强化糖尿病药物的治疗效果,研究出真正适合人类的降糖药物。

参考文献:

[1]周迎生,高妍,李斌,等.高脂喂养联合链脲佐菌素注射的糖尿病大鼠模型特征[J].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05,13(3):154-159.

[2]PORTHA B. Programmed disorders of beta-cell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 as one cause for type 2 diabetes? The GK rat paradigm[J]. Diabetes Metab Res Rev,2005,21(6):495-504.

[3]刘毅,王宗保. 糖尿病肾病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J].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06,14(1):67-70.

[4]王芬,何华亮,刘铜华.自发的2型糖尿病模型[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07,15(5):395-398.

[5]MOREIRA T, CEBERS G, PICKERING C, et al. Diabetic Goto-Kakizaki rats display pronounced hyperglycemia and longer-lasting cognitive impairments following ischemia induced by cortical compression[J]. Neuroscience,2007,144(4):1169-1185.

[6]徐倍,吴国亭,韩玉麒,等. 2型糖尿病GK大鼠病程进展与组织形态学改变[J].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28(5):17-21.

[7]郎江平.新诊断Ⅱ型糖尿病患者24小时血糖波动特点[J].中华糖尿病杂志,2005,13(5):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