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实验动物学方法范文

实验动物学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实验动物学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实验动物学方法

第1篇:实验动物学方法范文

我从04年担任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以来就一直在探讨,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并不断结合学生学习实效及应用成效等信息反馈进行充实完善,任务驱动下研讨式学生学习方法逐渐成熟。

一、具体内容

任务驱动下研讨式学生学习方法就是在进行先进教育理念导学过程中,结合理论讲解,在重要章节的关键环节,创设一些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生成一些具体的教学问题,促使电大学生理解并运用所学理论形成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而通过自主或是与他人协作的方式完成任务,并对任务成果进行交流互动,经验共享。

二、运用条件

小教专业学生学习过程中,对于一般性的理论,可以采用宣讲方式,让学生理解并逐渐接受。但对于那些要求学生在以后教育教学实践中务必践行的先进理念,就采用任务驱动下研讨式学生学习方法,增加学生的实践运用、交流互动,以达成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加速理论消化吸收的目的。

三、运用步骤

下面就以09年春小学教育本科学生面授中讲授“教学机智的敏捷性、有效性”为例,谈一谈任务驱动下研讨式学生学习方法的运用步骤:

(一)内容宣讲,理念引领

《现代教学艺术的理论与实践》中有关“教学机智的敏捷性、有效性”的内容只是从理论的高度讲述了面对课堂教学出现突发事件时教师的应对理念要敏捷、有效,学生理解起来容易,但要将这种理念具体内化为能力运用到教学中就很难,因为理论表述很泛泛,学生感觉缺乏参照依据,没有抓手,更说不上以后教学中会由此至彼的联想与引申,所以在此增加一个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教学环节,会加深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印象,巩固他们的的学习成果。

(二)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预先创设一个真实的教学情境:

教师在介绍《月亮的足迹》(人教社七年级上册)作者朱长超时,有位同学开玩笑问:“老师,咱班李长超和朱长超有什么关系吗?”,另外一名同学就起哄:“有什么关系啊,朱长超重点大学毕业,还是科普作家。李长超是个差生!”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李长超低下了头。

生成具体的教学问题:面对这突然的局面,你如何运用教学机智化解眼前紧张的局面并最大限度地消除它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三)任务驱动,理念内化

有具体学习任务驱动,学生在这个具体、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中,须深入理解教育机智不仅是一种教师行动,更是一种直接指向学生的行动。而达到现代教学艺术的境地就不仅要以巧妙的方式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技术,更应该关注学生成长的环境和过程。尤其是师生、生生之间不恰当的语言、行为有伤害学生们脆弱心灵的因素,教师在处理时就要充分考虑学生们的情感因素,采取比较巧妙、出奇、适度地的措施,让学生的知识与情感双丰收。

(四)交流互动,经验共享

任务完成的质量如何,须经过交流研讨才能见分晓。如有的教师就抓住玩笑与作者的联系,采用借题发挥方法来应对:谁说没有关系呢,朱长超和我们每位同学都有关系,他写的《月亮的足迹》我们都很喜欢,而且我相信李长超也喜欢。或许将来李长超也会考上复旦大学,成为朱长超的校友。说不定,以后李长超也会成为一名大作家,那时大家还要找他签名呢!

这位教师不仅对教育机智理论理解比较到位,运用也很成功。他的应对即关注了李长超同学的自尊心,还考虑了开玩笑同学的学习积极性,没有简单责备、批评,并敏锐捕捉到突发事件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于是巧妙采用借题发挥方法,保护了李长超的自尊,融洽了课堂教学气氛,还完全消除了突发事件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将学生讥笑差生的不利因素转化为促进差生进步的有利因素。

四、运用成效

第2篇:实验动物学方法范文

文献标识码:B

1.情境创设,让学生感受实验的趣味性

要想改进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照顾学生的学习感受。通过情景创设,让学生感受到实验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才能让课堂变得灵动起来。

比如,在学习频率有关知识的时候,为了让学生理解频率的概念,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测试自己的脉搏跳动频率。为此,我在教学中引入脉搏测试的情境:首先让学生保持安静,并且闭上眼睛,感受听到的各种声音。学生会回答:听到了心脏跳动的声音。接着让学生感受心脏跳动的快慢。然后,让几个学生在原地做50个蹲起跳。之后,再让学生感受心跳的快慢,并引导学生提出测量心跳快慢的方法,让学生利用教室墙上的钟表来测试自己一分钟的心跳次数,从而获得心跳的频率。进而让学生们总结频率的概念。通过创设情境开展的实验,增强了实验的趣味性,有效地激活了课堂教学,点燃了学生的学习和研究热情。学生在教学情境的感召下,在充满活力课堂氛围的带动下,课堂表现变得异常活跃。能够达到这样理想的教学效果,正是归功于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入了情境创设,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实验的趣味性。

2.兴趣激发,让学生在课堂上充满活力

众所周知,学生只有对所学习的知识有足够的兴趣,才会在实验研究中变得更加主动和积极。

比如,在学习静电这一节知识的时候,我考虑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我利用静电制作了喷泉效果,给学生不一样的学习感受,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我将一个塑料板放在讲台的中央位置,并且把一个装满水的白铁皮水桶放在塑料板上。然后,用一根尖嘴的玻璃管和橡皮管做好一个虹吸通道,让水桶中的水通过橡皮管和玻璃管,从玻璃管的尖端流出。最后,我通过导线把静电感应器和铁桶连接起来。一端用手摇动静电感应器,产生静电,学生从另一端看到从玻璃管中喷涌而出的喷泉,觉得神奇,这给静电这一节知识的学习做了非常好的铺垫。教师因势利导,及时地引入关于静电的教学,实现了课堂教学兴趣的激发和课堂活力的有效生成。

3.开展课堂小实验,让学生获得灵动的思维

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除了教材中的实验以外,还有很多有趣的小实验。这些小实验相比于教材中的正统实验来说,具有鲜明的灵活性和可变性。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就地取材开展实验,在组织和开展实验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比如,在重力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重力有更加直观的认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寻找重心的实验活动。利用小实验的灵活性和可变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给全班同学展示物体的重心在哪里,让学生对重力的方向形成鲜明的印象。在让学生寻找不规则物体重心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对不规则物体重心获得直观的切身体会,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杂技表演,利用学生身边的物体,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顶椅子、顶钢笔等表演活动,在这些学生力所能及的表演活动中,表演者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感受到了物理知识的重要性。观看者看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杂技表演本身,更重要的是从这些杂技表演中掌握了物理规律。这些小的实验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现力,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3篇:实验动物学方法范文

作者:张彩勤 师长宏 毛峰峰

【摘要】 《医学实验动物学》现已成为各大医学院校的一门必修课程,加强并完善该门课程的教学显得格外重要。本文就实验动物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实验操作能力较低等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以期达到提高实验动物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 医学实验动物学 教学改革

实验动物学是现代生命科学前沿领域中研究最为活跃的学科之一,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应用几乎涉及医学科学的各个领域[1]。《实验动物学》已是各大高等医学院校及生物科学类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之一,加强并完善实验动物学的教学体系对促进相关学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为了适应生物医学研究的快速发展,有必要对《医学实验动物学》教学进行不断改革,以期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实验操作技能,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目的。本文作者根据近年来的一些教学经验和体会,针对当前实验动物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展开一些思考和探讨。

1 《医学实验动物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课堂教学效果差

实验动物学是随着医学、生物学的发展而兴起的一门综合性新兴交叉学科,而医学、生物学的不断发展对实验动物又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实验动物学不断发展和提高[2]。实验动物学的教学内容多,涉及面广,致使理论课讲解起来比较枯燥乏味,而且大多教员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导致许多学生对理论课的学习缺乏兴趣。而在实验课上,部分学生不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实践环节不注意操作练习,造成动物实验技能较差,特别在实验中忽视了实验动物的伦理和福利,对实验动物进行伤害性的操作,造成实验结果不准确,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则成为该门课程教学的重点。

1.2 《实验动物学》课程的普及程度不够

大多数高等院校只是在硕士研究生的教学中开设了《医学实验动物学》课程,只注重实验动物学在生物医学等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而忽略了其在一些基础行业的应用[3]。并且这种不分阶段性地把有关实验动物学的一切知识,集中在一个学期内讲解、传授予学生,使他们领悟并掌握如此大量的基础理论和科研应用知识有一定难度。因此,建议在部分相关专业,如药学、临床检验、食品卫生、生物技术和卫生事业管理等专业的本科阶段开设《实验动物学》基础理论课程,从而较大程度的普及实验动物学的基础知识,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有了本科阶段对《实验动物学》课程的初步接触,到硕士研究生阶段再深入学习《医学实验动物学》的科研应用知识则会将前期理论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达到融会贯通,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

1.3 考核制度不够完善

实验动物学是一门以操作技术为主的学科,其实验教学应是整个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实验考核则是衡量学生掌握技能和学习能力的重要尺度,对教师来说也是反馈教学效果的手段之一[4]。目前,我们的教学考核只是采取单一的笔试方式,针对实验教学则没有严格的考核评价体系,这将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学生对实验课的不重视,以致于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敷衍了事,不利于提高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能有效地督促学生认真上实验课,体验难得的科研实验经历。因此,传统的实验动物学考核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2 《医学实验动物学》教学改革的思考和探讨

2.1 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首先,应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学历层次的授课对象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到教学内容主次分明、重点突出,优化授课内容。

对于硕士研究生,应将课程重点放在与动物实验关系密切的各章节,着重讲述动物实验的操作技术、实验动物的选择及应用、动物模型复制技术以及影响动物实验效果的因素等内容,能使学生利用标准的实验动物进行实验设计,提高开展动物实验的能力。而对于本科生而言,则主要介绍实验动物的基本知识、实验动物环境卫生学、实验动物营养学和实验动物质量监测等重点内容。

其次,要不断补充新的教学内容。目前生物技术与生物医学工程已经成为生命科学的主导技术,克隆、转基因、基因敲除、胚胎干细胞的定向诱导与分化等新技术、新方法均与实验动物学有密切联系[5],这些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既是实验动物学内容的扩充和延伸,又促使实验动物学学科体系不断完善,而原有的教材已不能满足新的教学需要。因此,需要授课教师适时将该学科的新信息、新技术以及新动向融入授课内容,让学生掌握实验动物学发展的前沿知识,从而系统、全面地了解实验动物学。

另外,在教学方法上应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针对不同的章节内容,设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实验动物环境控制这一章节,设计通风净化系统、消毒隔离系统、屏障系统中的人流、物流、动物流等,在课堂上讲解既抽象又枯燥,如能让学生边参观边学习,将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另外,针对硕士研究生应该增加实验教学的学时,在学生掌握动物实验的一些基本操作技术之后,应增加设计性动物实验的内容,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最后,在每次实验教学结束后应要求学生书写实验报告,讨论实验结果及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在实验动物学的整个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贯穿动物伦理和动物福利思想,这样才能符合实验动物学教学的国际化需求[6]。

2.2 改革考核模式,完善评价体系

实验动物学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其实践能力和科研素质。因此建议改革单纯依据笔试成绩对学生进行评定的办法,应制定能全面反映学生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即平时考核、理论考核、操作技能考核加实验报告考核的综合性考核制度。尤其应该增加操作技能考核,其考核内容应主要包括操作是否正确和熟练,是否敢于操作,遇到仪器设备故障时是否善于判断并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实验结果的满意程度,完成实验的时间等。实验报告考核的重点应放在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及结论部分。实验报告是学生完成实验操作后分析思考问题、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过程。只有采用这种综合性的评价体系,才能真实全面的反应教学效果。

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的治学态度、授课艺术、实践经验以及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质量和效果。所以,授课教员要做到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技能精湛的“高标准、严要求”,示范教学要规范、准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认真解答或共同探讨,给学生留下认真、严谨的良好印象。

4 结语

实验动物学已经成为生命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并对生命科学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在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7],所以新形势下对《医学实验动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刻不容缓。由于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工程,需要各位教员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推陈出新,探索出更新的教学方法,推出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相信只要能够按照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内容新颖化、考核体系全面化的方向去努力,《医学实验动物学》课程改革将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 考 文 献

[1]陈丽,汪四应,黄德武.医学实验动物学教学改革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9):105-106.

第4篇:实验动物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动物福利 实验动物学 教学

20个世纪50年代后期诞生了一门以研究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即实验动物学,其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了实验动物的遗传、育种、疾病防治以及动物福利等多个方面,而动物福利始终是该学科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所谓动物福利,主要是指让动物在健康快乐的状态下生存,其标准有动物无疾病、无行为异常、无心理紧张等。尽管我国对动物福利越来越重点,也在《野生动物保护法》《实验动物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中提到了动物福利,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在实验动物学教学中充分保障动物福利,已经成为我国该学科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在实验动物学课堂教学中建立科学的动物福利理念

动物福利主要包括五大要素:一是生理福利,也就是没有饥渴忧虑;二是环境福利,也就是要让动物有合适的住所;三是卫生福利,也就是要尽可能地减少动物的伤病;四是行为福利,也就是要确保动物表达出天性自由;五是心理福利,也就是要减少动物的恐惧与焦虑心情。一些激进的动物保护组织与人士提出了极端观点,主张全面禁止动物实验,觉得用动物开展实验并不人道。但是,在目前状况下,绝大多数实验不可能直接在人体进行,牺牲部分实验动物也是不得已而为了。所以,建立科学的实验动物福利理念是实验动物学教学的基础,是要尽可能地确保为人类作出贡献与牺牲的实验动物所享有之基本福利。

二、在实验动物学教学中引入与实施3R原则

近年来,随着各项技术渐趋成熟,3R原则因为自身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而被广泛应用,在实验动物学教学中引入这一原则,不但能够有效维护动物福利与减少伦理学冲突,而且还能提升动物实验的准确性与降低了实验费用,因而具有极强的可行性。

一是减少原则。用最少的动物以达到预期实验效果,这是动物实验教学中的热点问题。一定要明确减少不只是单纯地减少动物之用量,而是应当在确保获得同样实验成效的基础上减少一些不必要浪费以避免动物滥用。为此,要对实验动物的用量作出科学、规范的统筹,切实改变以往在动物实验中随意使用动物的不良习惯,要依据实验的人数与分组来设计动物的用量,确保每位学习者均有实验的机会但是又能减少动物浪费。要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方法预先让学习者了解操作的整个过程,运用计算机模拟等现代化手段来熟悉实验流程,从而有效减少动物的用量。

二是替代原则。以往的动物实验教学的一大特点是进行重复性的验证实验,如果能运用音像、计算机进行模拟教学,就可以让学生们通过看教学片来熟悉实验的步骤,这主要是用于一些只需要了解的验证性实验上。比如,某些损伤观察实验的目的仅仅是观察动物损伤之后的病理反应,就没有让学习者进行亲自操作之必要,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就能实现实验目的。

三是优化原则。教师在实验动物学课堂教学中应当向学生们大力灌输动物福利的重要性;要求学生们尽可能地优化实验的程序以提升实验的成功率,以求减少动物的痛苦感。在实验要求处死动物时应尽量避免其他实验动物的目击以缓解其紧张情绪。通过优化能够减少实验动物能够避免的不必要痛苦,这就要求实验者既有同情心,又有娴熟的操作技术,并且能够一以贯之地把这一优化意识应用到今后的学习、工作之中。

三、全力规范操作程序以维护实验动物的福利

当前,大量动物实验的过程都未能充分考虑到实验动物的感受。比如,在哺乳动物解剖与内部结构观察的过程中,因为没有进行充分预试验,导致经常会出现的剂量不当甚至未经麻醉直接处死动物的情况,从而给动物造成了极大的痛苦。有鉴于此,应当充分规范实验动物学的实验操作程序,全力维护实验动物的福利。在动物学实验之前的准备环节、实验操作环节和实验后处理环节中,均应尽可能地采取有效措施为动物们提供合理的外部条件,满足其生命、健康以及舒适需要,从而实现动物康乐这一基本的目标。在实验准备时,应当认真开展动物实验前的饲养管理工作,从而满足其生存与舒适等需求;在实际动手操作之前,实验者应当熟练地掌握动物麻醉、解剖等各个步骤之要点,从而提升动物实验的成功率,减少动物由于实验而经受本来不必承受的痛苦;在实验操作的过程时,对动物的操作应当温和,不得虐待动物;在实验结束之后应当悉心看护经过实验处理过的动物;对于濒临死亡的动物应及时做好善后工作,尽可能地实施安乐死以降低其痛苦程度。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立足于动物福利视角开展实验动物学教学,是现代高等教育必须遵守的一项重要准则,不仅能够缓解教学中所面临的伦理学压力,而且也有利于动物实验自身,并且推动实验动物学以及医学事业的发展,值得加以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贺争鸣. 实验动物福利与动物实验科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第5篇:实验动物学方法范文

1注重动物福利

实验动物福利的实质就是善待实验动物,是在饲养管理和使用实验动物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使实验动物免遭不必要的伤害、使其不受到饥渴、惊恐、折磨、疾病和疼痛,保证动物能够实现自然行为,受到良好的管理与照料。我们在动物实验教学课程中,注重讲述实验动物福利,不断加入人文关怀的内容。实验动物福利内容主要涉及饲养管理过程与动物实验操作过程中的诸多方面。我国的实验动物福利工作起步较晚,对动物福利的认识更是滞后,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部成型的关于实验动物福利方面的法规。实验动物虽然不是人,但是它是生命。善待动物、关爱生命无疑是动物实验教学的重要内容。让动物在安逸的状态下生存,在无痛苦的状态下结束生命历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动物实验中的事例、有关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感人肺腑的一些影片,来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的情愫。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师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影响到学生,严格要求教师的实验操作行为,带动学生做到不惊吓、虐待动物,尽量给它们创造良好的实验环境,选择最佳仁慈终点,对实验用后的动物实施安乐死等等,让学生从一接触实验动物,就养成爱护动物的良好习惯。

2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

一些学生对实验动物学虽然有兴趣,但惧怕动物,不爱动手操作,这一点表现在女孩子尤为突出。这是由于在讲授理论阶段,我们的学生接触动物实验的机会比较少,为此我们将理论与实践课程相结合,并把常规动物实验技能作为授课的重点,在利用多媒体教学形象、生动的讲授的同时,加大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给学生安排更多的实验操作课程,由专业老师给学生加强规范操作的实验指导,严格执行实验操作抽签考试制度,从而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强调动物实验中实验者的自身防护

首先,加强卫生管理和个人防护。实验操作过程中要求学生每次接触动物或者培养物,以及离开实验室之前,必须彻底洗手。学习操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接触动物、排泄物或感染性材料时,必须戴上手套、口罩、禁止用手触摸面部、鼻、眼、口部,禁止在实验室内进食、饮水、或存放食物。提醒学生实验期间应穿着白大衣,离开时必须脱下,定时消毒清洗。

第6篇:实验动物学方法范文

    实验动物福利的实质就是善待实验动物,是在饲养管理和使用实验动物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使实验动物免遭不必要的伤害、使其不受到饥渴、惊恐、折磨、疾病和疼痛,保证动物能够实现自然行为,受到良好的管理与照料。我们在动物实验教学课程中,注重讲述实验动物福利,不断加入人文关怀的内容。实验动物福利内容主要涉及饲养管理过程与动物实验操作过程中的诸多方面。我国的实验动物福利工作起步较晚,对动物福利的认识更是滞后,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部成型的关于实验动物福利方面的法规。实验动物虽然不是人,但是它是生命。善待动物、关爱生命无疑是动物实验教学的重要内容。让动物在安逸的状态下生存,在无痛苦的状态下结束生命历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动物实验中的事例、有关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感人肺腑的一些影片,来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的情愫。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师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影响到学生,严格要求教师的实验操作行为,带动学生做到不惊吓、虐待动物,尽量给它们创造良好的实验环境,选择最佳仁慈终点,对实验用后的动物实施安乐死等等,让学生从一接触实验动物,就养成爱护动物的良好习惯。

    2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

    一些学生对实验动物学虽然有兴趣,但惧怕动物,不爱动手操作,这一点表现在女孩子尤为突出。这是由于在讲授理论阶段,我们的学生接触动物实验的机会比较少,为此我们将理论与实践课程相结合,并把常规动物实验技能作为授课的重点,在利用多媒体教学形象、生动的讲授的同时,加大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给学生安排更多的实验操作课程,由专业老师给学生加强规范操作的实验指导,严格执行实验操作抽签考试制度,从而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强调动物实验中实验者的自身防护

    首先,加强卫生管理和个人防护。实验操作过程中要求学生每次接触动物或者培养物,以及离开实验室之前,必须彻底洗手。学习操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接触动物、排泄物或感染性材料时,必须戴上手套、口罩、禁止用手触摸面部、鼻、眼、口部,禁止在实验室内进食、饮水、或存放食物。提醒学生实验期间应穿着白大衣,离开时必须脱下,定时消毒清洗。

    其次,严格的实验动物选择及规范实验操作技术。近年来,有不少因动物选择或实验操作不当,导致学生甚至老师感染人畜共患病的事例发生,严重危害到实验者的人身安全。我们教学实验用小动物,如大鼠、小鼠、豚鼠以普及为SPF级动物进行实验,但是某些大动物如兔、狗、羊等都多为普通级甚至民间收取的动物。若由于条件有限,购买清洁级以下动物,引进后必须检疫,检查是否携带人兽共患病原,合格后才能引入动物实验室用于实验。实验操作过程中,选择合格实验动物的同时,规范动物实验操作方法,杜绝因实验动物携带病原体而使实验人员感染。

第7篇:实验动物学方法范文

医学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离不开医学支撑条件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医学科学研究的服务保障能力,也就是服务保障于医学科学研究的能力,即:医学的四大支撑条件。在国际上也称为现代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并称为AEIR[1],A是animal(动物), E是equipment(设备),I是information(情报),R是reagent(试剂),在这四大支撑条件中仅谈实验动物方面的发展。通过这一小小的侧面以此折射医学科学支撑条件能力提升促进医学科研可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1 历史回顾与现有医学实验动物服务保障能力

1.1 历史回顾 1977年,单位工作刚起步,对医学科学研究还不那么重视,主要是日常的简单防疫工作,更谈不上去重视和医学研究配套基础学科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工作。笔者记得那时候无专业技术人员饲养动物,饲养人员就是试验人员或临时工。实验动物无级别,品系名称不清楚,无历史背景资料,无动物质量及环境合格证书。饲养条件简陋,开始用瓦罐到简易塑料盒饲养小鼠,有的实验人员甚至在厕所里做动物实验,更无标准化饲养方法、饲料和笼具。由于条件等等因素做动物实验的课题、人员少。实验结果可靠性及重复性差,相关论文成果不能在国际上交流。笔者还记得,在一次江苏省学术会议上,江苏农科院负责兔病研究的某教授讲:她曾在北京的国际学术会议上,正在交流她的兔病研究论文时,被美国学者当场提问:你们实验的动物有相关动物(兔)背景资料与动物实验级别证明吗?如果没有请您下台!就这样被迫中途停止论文的交流。这说明国内实验动物工作与国外的差距非常大,这件事对医学科学工作、医学实验工作者触动也是非常大的。

1978年后,随着国家大环境的变化,我们单位开始重视科学研究,本单位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工作,开始有了初步的发展,有塑料的笼具和简易小平房饲养动物。见图1。

图1 最初无级别四处漏水简易兔房(历史资料)

1992年以后,实验动物工作发展很快。在国家、全军、军区、单位有关部门领导重视下,和单位其他专业一样,被列入了综合性的基础性学科,单位领导专门安排了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动物的饲养与动物试验工作。筹集50万元,以旧房改建动物实验用房210平方米(一级196平方米,二级14平方米)。1999年,单位又拨款近200万元,新建多单元动物实验楼(二级动物实验)590平方米,从消毒、防野鼠设备到热源微机等都是高标准,高起点。整个实验设施利用率达100%。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实验动物与动物试验的要求越来越高,根据总后卫生部、全军动管办领导有关指示,在2003年、2007年中,中心领导再次分别拨款12万、8万元,将动物实验的实验室升级完善为三级,也就是已能和国际接轨的SPF级。见图2。图2 SDE级实验室(资料)

这些年来,实验动物学科建设、工作发展速度非常快,为单位的科研、生物试剂等开发生产、药品检验配套协调发展奠定有力基础,为单位抓住机遇求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2 现有医学实验动物的服务保障能力 (1)动物实验和实验动物室的负责人是实验动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心高级实验师、江苏省本专业理事、中国实验动物专业委员会委员等,另两名饲养人员也分别取得全军、省上岗证。(2)多年来一直取得全军、省实验动物生产和实验使用许可证书。标准化的实验室设施和服务保障已能和国际接轨。这里做实验的相关论文能在国际学会上交流,实验结果、成果能够得到承认。(3)能饲养全中心所有研究所、站、药品仪器检验所的一级实验观察鼠、兔、豚鼠动物1万只;二至三级大小鼠1000只;SPF级大鼠、小鼠(包括无菌饲养的免疫缺陷动物裸鼠等各种品系鼠)500只。

转贴于 2 简单比较

根据上述情况,把医学实验动物的发展与医学科学研究获得的成果两者关系作一个简单比较:见表1。表1 78年前后实验动物与医学科研成果方面的比较

3 小结

通过这简单历史回顾与比较,说明了30年来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工作方面发展较快,该项工作与所取得的医学科研成果、药检、开发等关系非常密切。笔者认为,各大医院、科研院所做好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工作至关重要。每个单位必须根据本单位用动物量、品系等实际,新建或改建符合GB14925-2001新国标实验动物室或动物实验室,大小鼠饲养室、实验室必须达SPF级。医学实验动物工作者,必须要有奉献、服务意识,极强的工作责任。不断用新的理念、新方法在本职岗位上探索研究,启用局部净化的IVC(独立通气笼盒)[2],做到既要达国标又要节省能源。在工作的每个环节乃至全过程中,始终维持好动物和实验室的级别;同时必须控制好环境污染[3],保证人和动物的绝对安全。动物饲养医学实验动物学科是基础,是影响医学学科及整个生命科学研究重要的支撑条件。同样单位的科研支撑条件另外三个方面与其他各所室的医学科学研究、药检、开发等方面发展关系也是非常密切。只有医学科研的“四大支撑”条件整体能力的提升,才能促进医学科研可持续性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魏泓.医学实验动物学.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4-5.

第8篇:实验动物学方法范文

在传统动物学实验教学中,一般是教师先讲解实验的基本方法,演示实验动物的解剖过程和主要结构,然后学生按照实验操作完成实验。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往往使学生产生依赖思想,无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也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我们的教学方法是在前一次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预习下一次实验内容,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初步了解实验过程。我们还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的全过程,包括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和整个实验操作过程。例如,在原生动物实验前,安排学生到校园及其周边采集水生动物,回到实验室进行培养、分离;鱼类系列实验前,要求学生到市场调查常见的鱼类及其分类。实验过程中,教师不仅只讲解实验原理、目的和步骤,而且需要着重讲解实验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操作,以及实验注意事项,学生分为2至5人一个小组为单位完成整个实验。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一般不采取直接回答,而是逐步引导启发学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或互相探讨,寻找问题的答案。

2.充分利用实习环节,提高实践效果

堂上已讲授了动物分类方面的知识,在实验教学上就不再讲解这方面的知识,既避免了与理论教学的重复,又缩短了教师的讲解时间,使学生有更多的观察、实验操作和探索时间。在动物学实习过程中,我们先在动物园观察和识别鱼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鉴别性特征,并进行分类,为了进一步把理论知识和野生动物联系起来,然后到野生动物园观察其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栖息环境等。野外实习结束时要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和专题报告,既丰富了所学的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今后从事社会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改革实验考核方法,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第9篇:实验动物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GK大鼠;Ⅱ型糖尿病;血糖;变化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73X(2012)06-0012-03

糖尿病及并发症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GK糖尿病动物模型在疾病的发生发展、病理学变化等许多方面都与人类Ⅱ型糖尿病有着相同或相似的特征。

通过资料了解到,Ⅱ型糖尿病也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35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中的发病率近年也有升高的趋势[1]。Ⅱ型糖尿病患者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非完全丧失,有的患者体内胰岛素甚至产生过多,但胰岛素的作用效果却大打折扣,因此患者体内的胰岛素相对缺乏。

Ⅱ型糖尿病患者的病情一般较缓和,有的患者甚至自觉十分健康,仅在体检中发现。此型患者治疗以运动和饮食控制为主或加用口服降糖药刺激体内胰岛素的分泌,一般不需要用胰岛素治疗,但在必要时也以注射胰岛素来控制血糖[2,3]。但到后期仍有部分病人需要像Ⅰ型糖尿病那样进行胰岛素治疗。随着生物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充分应用这些疾病动物模型对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发病机理、预防和治疗进行研究,并最终为人类克服糖尿病发挥重要作用。

GK大鼠是一种自发性的糖尿病模型,GK(Goto-Kakizaki)于1975年由日本东北大学(Tohoku Uni.)培育,在远交系Wistar大鼠中筛选高血糖个体而成。其发病机理又与临床Ⅱ型糖尿病的发病机理极为相似,在糖尿病症发作后,快速出现高血糖、胰岛素分泌减弱等,后期并发视网膜病、微血管病、神经病、肾病[4]。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Ⅱ型糖尿病)研究。和其他啮齿类Ⅱ型糖尿病动物模型不同的是,GK大鼠是非肥胖性的。此项试验能够方便广大医学研究工作者在实验过程中更好地了解GK血糖波动的特点,使治疗更加得当,并能为强化血糖控制提供更全面的资料。

本研究对发病初期的GK大鼠的血糖值进行了日间变化的追踪测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动物

SPF级GK大鼠(试验组)和Wistar大鼠(对照组),来源于上海斯莱克实验动物有限责任公司(许可证号:SCXK<沪>2007-0005),4月龄,雄性,试验组和对照各取20只。

1.2饲养管理

试验组和对照组动物饲养在恒温、恒湿(温度22~24 ℃,相对湿度45%~65%)的屏障设施内;室内照明为人工模拟,12 h明暗交替,照度为200~300 lx;室内换气次数为20次/h,氨浓度为20 mL/m3以下。

所有受试动物饲喂60Co辐照全价颗粒饲料(上海斯莱克实验动物有限责任公司提供,饲料生产合格证号:沪饲审<2012>02009);饮用无菌RO纯水。

1.3实验方法

受试动物采用尾静脉针刺采血法,从7∶00~21∶00每2 h采一次血,共采8个时间点。采用罗氏血糖仪及血糖试纸测定GK大鼠血糖值,并随即采血用Hitachi7020全自动血液生化仪比对。试验期间,动物自由摄食和饮水。

1.4观察指标

日间14h内血糖的动态变化:包括8个时间点的血糖值、该段时间内的血糖最高点、最低点及其分布时间。

2结果与分析

2.14月龄GK血糖值动态变化(7∶00~21∶00内8个时间点)

由表1可知,4月龄GK的血糖值7∶00~21∶00内8个时间点血糖仪检测变化值为8.6~15.6 mmol/L,平均血糖值为12.1 mmol/L,呈典型的Ⅱ型糖尿病中度血糖症状。而血糖仪检测同年龄、同性别对照组Wistar大鼠的血糖变化值为4.8~7.1 mmol/L(平均5.8 mmol/L)。两组数据间有明显差异。用全自动血液生化仪随机测试7∶00、11∶00、15∶00和19∶00时的GK大鼠血糖值作比对,4个时间点的随机血糖平均值为12.2 mmol/L,与微量血糖仪测试值相似。

2.24月龄GK及Wistar大鼠日间血糖最高值与最低值的比较

由图1可以看出,GK大鼠的随机血糖值在7∶00~15∶00间较平均值低,其中9∶00~11∶00时间段内血糖最低(最低值为8.6 mmol/L),在17∶00~21∶00时间段内血糖升高明显,在19∶00时达到最高峰(15.6 mmol/L)。GK大鼠的随机血糖最高值与最低值差为7.0 mmol/L。而对照组Wistar大鼠的血糖值在测试时间段内变化不大,随机血糖最高值为7.1 mmol/L,最低值为4.8 mmol/L,最高值与最低值差为2.3 mmol/L。

3小结与讨论

GK大鼠作为一种自发性的Ⅱ型糖尿病模型,发病需要一定的时间,从本试验中可以看到,4月龄GK大鼠的血糖平均值已达到12.1 mmol/L,比正常的Wistar大鼠的平均血糖值高出一倍,并且在饲养过程中也表现出了糖尿病大鼠多饮、多食、多尿的“三多”症状,可以看作是理想的实验模型,最适宜进行Ⅱ型糖尿病发病初期至中期的研究[5]。

GK大鼠的发病机制与人的Ⅱ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相似,表现为胰岛素抵抗(IR)和胰岛B细胞功能受损。IR贯穿于糖尿病全过程,胰导B细胞功能受损是必要条件,而胰导B细胞功能逐渐衰竭又是糖尿病病情逐渐进展的驱动力量。在患病过程中,胰导B细胞功能在初期还能有效代偿,保持糖耐量的正常;糖耐量受损期有轻度代偿能力[6-8];早期糖尿病时,胰导B细胞功能仍有一定代偿能力,但对高血糖而言已明显不足;以后胰导B细胞逐渐减少,B细胞功能逐渐减退,血糖明显升高,并出现多种并发症。

由于啮齿类动物进食具有不定时性和昼伏夜动的生活习性,与人的饮食规律有本质的不同,因此,实验者在实验过程中如果仅依据人的饮食习惯进行实验,不一定能得到理想的实验效果。本研究发现,GK大鼠的血糖在9∶00~11∶00时间段内血糖最低,在17∶00~21∶00时间段内血糖升高明显,在19∶00达到最高峰。而正常人早上进食后血糖开始升高,午后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第二天早晨2∶00~6∶00时为最低谷[9]。由此可见,两者血糖的最高值出现的时间截然不同,实验者应该根据实验的特点选择理想的时间段进行实验。

上述研究结果也表明,对糖尿病血糖的监控应该是全程、动态的观察,认清实验动物与人的生活习惯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才能更好地强化糖尿病药物的治疗效果,研究出真正适合人类的降糖药物。

参考文献:

[1]周迎生,高妍,李斌,等.高脂喂养联合链脲佐菌素注射的糖尿病大鼠模型特征[J].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05,13(3):154-159.

[2]PORTHA B. Programmed disorders of beta-cell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 as one cause for type 2 diabetes? The GK rat paradigm[J]. Diabetes Metab Res Rev,2005,21(6):495-504.

[3]刘毅,王宗保. 糖尿病肾病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J].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06,14(1):67-70.

[4]王芬,何华亮,刘铜华.自发的2型糖尿病模型[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07,15(5):395-398.

[5]MOREIRA T, CEBERS G, PICKERING C, et al. Diabetic Goto-Kakizaki rats display pronounced hyperglycemia and longer-lasting cognitive impairments following ischemia induced by cortical compression[J]. Neuroscience,2007,144(4):1169-1185.

[6]徐倍,吴国亭,韩玉麒,等. 2型糖尿病GK大鼠病程进展与组织形态学改变[J].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28(5):17-21.

[7]郎江平.新诊断Ⅱ型糖尿病患者24小时血糖波动特点[J].中华糖尿病杂志,2005,13(5):43-45.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