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粮食浪费的现状及对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水资源;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V213.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632158
水资源作为自然资源,它是人类、工业、农业等生产最基本的条件之一。而当前喀左县中三家镇水资源缺乏,对经济发展和人类的生存影响严重。因此,如何解决水资源缺乏问题,已是当务之急,所以,要从水资源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分析。
1 中三家镇水资源的现状
1.1 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少
中三家镇水资源总量约为370.2万亿m3,居喀左县第12位,人均资源占有量为860.2m3,在喀左县排名20位,是喀左县最缺水镇之一。
1.2 降雨量少
喀左县平均降雨量500mm左右,由于地理位置、气候和地形地貌等原因,喀左县中三家镇降雨量只有400~450mm,比喀左县平均降雨量少50~100mm。并且,降雨多集中在7―9月份,春旱、秋吊严重,常年出现干旱局面。
1.3 水土污染严重
中三家镇是喀左县重工业区,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排放总量达0.01亿t。在农业上喷施农药0.0007万t/a,施化肥0.15万t/a,应用塑料簿膜0.0004万t/a,畜禽养殖排放粪便7000t/a,使水土受到一定程度污染,水土受到面源污染后,水质变差,耕地受重金属和工业粉尘污染,造成土壤板结酸化、盐渍化,使土壤理化性质变差,耕地质量下降,中三家镇约有226.7hm2耕地受污染减产粮食153t/a。
1.4 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
近年来,由于矿产品的开采,森林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再加上部分荒山秃岭和大量石质山的存在以及降雨过度集中,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对水土资源及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每年土壤侵蚀模数>6000t/(km2・a),每年流走大量的土壤、泥沙,淤塞了河床,严重削减了蓄水能力,使降水大量流失,加剧了水危机。
2 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2.1 干旱严重,农业受灾面积不断扩大
喀左县是一个农业县,农业用水占总用量75%,由于降水少、干旱缺水,再加上全球气温变暖的影响,农作物受灾面积逐年扩大,20世纪50年代中三家镇受旱成灾面积约66.7hm2,20世纪80年代中三家镇受旱成灾面积133.3hm2,20世纪90年代中三家镇受旱成灾扩大到333.3hm2,如 2009 年中三家镇在7―9月连续干旱3个月,造成所有农作物绝收,损失惨重。目前,中三家镇因缺水每年减产粮食300万kg。
2.2 旧的水利设施年久老化,重建轻管
以前的农田水利工程多建于20世纪50―60年代,由于勘测、规划、设计仓促,经费不足,配套不全,施工条件简陋,工程质量差,后期又缺乏维修管理,经过几十年的运行,不少工程已超过规定的使用年限,普遍老化损坏,农田水利田间工程的现状更令人担忧,输水效率也较低,渗漏损失大。只建不管、重建轻管及水利设施带病运行的问题比较普遍,使众多小型水利设施功能丧失殆尽,农业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建设。
2.3 农业采用大水漫灌,用水浪费严重
漫灌就是在田间不做任何沟埂,灌水时任其在地面漫流,借重力作用浸润土壤,是一种比较粗放的灌水方法。灌水的均匀性差,水量浪费较大。目前,随着农田水利工程项目的实施,农田灌溉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大水漫灌的农田灌溉方式依然是农田的主要灌溉方式,大水漫灌造成了水资源严重浪费。土壤养分的流失使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污染,加速土壤结板,降低粮食产量与质量。
2.4 工业大量用水,地下水严重超采
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倍增,而中三家镇又是喀左县主要工业区和矿山区,工业生产和矿产品加工需要大量的水,因此与农业争水矛盾突出,由于地表水资源贫乏,所以就大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水位不断下降。
3 解决对策
3.1 建立节水型社会
节水主要包括工业节水、农业节水和生活节水。工业节水主要依靠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减少废水排放量,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限制高耗水、重污染、低效益行业的发展,努力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减少废污水的排放量。随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应进一步促进循环经济模式的不断发展。农业节水应使节水灌溉与节水农业结合起来。在节水灌溉发展中应以滴灌、喷灌为主,采取防渗措施,井渠结合,发展渠系灌溉。在生活节水中,应尽快研制新型的节水器具并进行推广,降低小城镇供水管网漏失,增强居民的节水意识,提高生活用水效率。现在急需进行节水技术的革新,增强普遍节水的意识,建设节水型社会。
3.2 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全力做好抗旱工作,加强对旱情的监测研判,科学合理调配水资源,千方百计减轻旱灾带来的影响和损失。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发展节水农业,大力应用推广微灌、滴灌、喷灌、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和设备,努力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积极l展节水灌溉设备产业,培育形成节水灌溉产业集群。加快节约集约用水技术研究,学习借鉴国内外的好经验好做法,不断提高节水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大力推广先进节水技术和装备,加强产学研结合,搞好节水技术人员培训,推动节水技术大规模普及应用,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3.3 封山育林,加强沟塘小流域治理,搞好水土保持
进行封山育林,严禁放牧,对现有荒山荒坡,分期分批,种树植草,进行绿化,本着适地适树的原则,营造水保林,用材林、经果林发挥林业含蓄雨水效应,从而改善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防治水土流失,增强大自然抗御干旱和洪涝的能力。加强沟塘小流域治理,拦水防洪,减少洪水冲刷,有效地保持水土。
3.4 推广覆盖栽培,增施有机肥
在农业上大力推广地膜覆盖、秸杆覆盖栽培,覆盖栽培能减少土壤、植株棵间水分蒸发,尽最大能力保持土壤水分,起到保墒增产作用。特别是秸杆覆盖后翻入土中,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提高土地生产力,增施有机肥,增加土壤的蓄水能力。
3.5 加强水污染治理
加强环境保护,对工厂、采矿区、矿产品加工进行严格管理,广泛进行《水法》、《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的宣传,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防治对水土污染。要加强水土的点源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要特别对化肥、农药、畜禽养殖粪便排放的控制,最大限度减轻面源污染。在小城镇中推行污水处理后再利用措施,缓解缺水问题。
参考文献
[1]高振江.加强农村水利建设,促进地区经济发展[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6(11).
1.1 国外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设施农业的出现是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发展和进步而逐渐兴起的一个农业发展模式,它是与自然农业生产模式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为农作物的生长创造一个可以人工调节的、适合其作物生长的环境氛围,从而让农作物提高产量和生产效率。有关国外的设施农业技术的发展其起步于上个世纪的70年代左右,最初意识到设施农业技术发展的重要性的是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因此这些国家在农业设施发展的投资力度比较大,同时国家政府也提供了一些了农业设施补贴的方针政策。而这些发达国家中设施农业发展较快的有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他们在世界设施农业总占地面积量中拥有一定的分量。这些国家对于设施农业的发展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无土栽培、温室培养等方面研发出一系列先进的技术方法。
1.2 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探究
我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对于一个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农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之一,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因此国家始终对农业的发展和未来走向放置在关键位置,同时对于设施农业的发展也十分重视。从时间的角度看,我国的实施农业早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比如说唐朝人们用天然的温泉水去种植培养农作物如瓜果等。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发展轨道后,人们普遍对塑料大棚种植和玻璃温室种植比较注重,经过不断地实践与探索,我国温室种植技术有了明显的进步,这在传统温室种植的基础上又前向跨越了一大步。又由于我国在交通运输及其铁路、公路建设上有了越来越显著的成就。所以,我国南北方的设施农业技术实现较便捷的交流平台,大大增加了我国南方和北方的蔬菜等农作物大棚种植和温室培养技术的交流频率。到本世纪初,也就是2001年,我国的设施农业的占地面积已经达到200多万平方公顷,在世界设施农业面积范围内成功跃居于第一位。
2 我国设施农业中出现的问题以及相关的解决对策
然而,任何一种事物的发展和成长过程都不是只有利而没有弊端的,随着我国设施农业的迅速发展,在给我国农业种植带来高产量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可避免的问题。其主要问题有,一是我国的设施农业技术水平较低。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设施农业总体水平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发达国家在对农业的科技化发展提出的口号是“用最大的投入获得最高的生产量”,但是由于我国的经济和技术方面相对落后,于是在设施农业技术的新进展上有一定的难度。二是基础设施条件不足。我国的设施农业中栽培种植面积在总体上较大,但是其所用的设施水平却较低,在我国的采用设施农业技术,如无土栽培、大棚种植的农户中,他们大多使用的是及其简单的设备,其简单程度到有些设施仅仅可以用来防雨和保温,因此这种低水平的农业设施对于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较差,其设施的技术水平与设施的使用费用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就显得相形见绌了。三是目前我国设施农业基础的土地使用率低,资源浪费率较高。由于一些农业基础设施的技术跟不上,其结构也不完善等因素,就会造成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对土地占用率较大却又得不到高效的使用从而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情况。
这对这一系列的设施问题,我们应该积极寻找相关对策,从而进一步优化我国农业设施的使用水平,让我国的设施农业进入一个新台阶。下面提出几个主要的问题解决措施,首先,应该加强对农业设施技术先进的国家学习与合作交流。学习他们先进的而技术水平和设施利用的理念,然后再将所学的知识和经验结合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的本身情况,采取融合创新的措施,促使我国设施农业保持在良好发展的水平上。其次是要坚持设施农业的发展符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因为我国地大物博,其气候条件也多种多样、水文、地质也有所不同,我们在发展农业设施时要对症下药,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的设施体制逐步走向完善。此外我们还应该重视对于设施操作者和管理者的专业水平的培养,提高他们对设施使用的高端操作技术水平,从而做到设施价值发挥的最大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3 对于我国设施农业的未来展望
从整体上说,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水平的提高空间很大,对未来我国设施农业的进步应秉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因此我们要密切的将设施农业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完善设施的配套体系和整体技术水平,在设施的节能、环保上大下功夫,以响应我国正在努力建设的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号召。与此同时,要把农业设施的研究发展与互联网等现代技术结合,利用高效的网络科技实现农业设施的智能化,这必将会给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带来可观的发展前景,因为它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从而有利于实现农业设施的现代化。此外,我国是一个十三亿的人口大国,这对粮食的产量需求有更高的要求,在这十三亿人口的农业大国的总体背景下,我们对设施农业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如人们对蔬菜粮食的干净、卫生。营养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在倡导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的今天,在设施农业的农作物生产中也对其产品的质量要有严格的把关。
4 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在工业、农业。林业等方面发展迅速,国家及其政府一直关注的就是三农问题,可见有关农村、农业问题对于我国而言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主要对设施农业的现状及其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并对未来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前进行科学合理的展望。 设施农业是我国农业向现代化道路不断迈进的必经阶段,我们有必要再次提高对农业设施的深度认识。民以食为天,只有充分保障国家在农业方面的稳定持久的发展,我们才能对其他领域的发展有足够的发展实力。解决好农业问题,尤其是对设施农业问题,我们才能在如今高速发展的科技时代占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毫无疑问,设施农业是我国当代农业发展中至关重要的成分,因此我们必须以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对待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问题,这需要国家、社会,甚至是个人的共同努力,积极为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水平做出应有的贡献,大力培养相关的科技人员,完善其设施的措施及其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休耕轮作;补贴;政策体系;可持续性
中图分类号:F323.2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7-0016-02
引言
耕地是人类最为宝贵的资源,一直以来,我国用世界上7%的耕地养育着世界上20%的人口。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为了提高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人们不断提高耕地的利用率,增加农药、化肥的施用量,粮食产量得到很大的提高。然而,在粮食增产的同时,很多环境问题也随之产生。如过度开垦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导致的土壤、水体污染,物种急剧减少等。目前,我国耕地质量和土壤肥力普遍很低,有机质含量仅为1%,显著低于欧美国家(2.5%-4%)。河南省是我国传统农业大省,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很高,耕地过度利用的情况更为显著。为应对这一困境,河南省开展探索休耕轮作制度,这对于河南省耕地的可持续发展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河南省耕地使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耕地后备资源逐渐枯竭
我国第二次土地调查结果显示,河南省目前耕地面积为12 288万亩,居全国第三;但河南省人口密度超多600人/km2[1],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23亩,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2亩)。与此同时,河南省人口数量在缓慢上升,人均耕地面积也相应逐渐下降。此外,由于河南省土地开发利用程度高,如郑州、许昌等地即将耗尽后备耕地资源。
(二)耕地土壤养分下降,土壤贫瘠情况严重
土壤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是作物生长和发育的基础物质,也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来源,尤其是其中的有机质是土壤肥沃程度的衡量指标。此外,有机质对于土壤的团粒结构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而团粒结构对于调节土壤的热量、肥力、水分和氧气等至关重要。土壤养分根据有机质含量来划分,共分为6级,级别越高,土壤养分越差。河南省耕地的平均有机质含量为8.9g/kg 土壤,处于土壤养分的V级(6.1g/kg―10.0g/kg)行列之中,河南省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较低。此外,河南省耕地作物生长必须的部分微量元素含量也很低。如有效钼、有效硼和有效锰等均低于临界值。
(三)耕地受污染情况严重,食品安全受到影响
科学合理的农药和化肥使用可以减少害虫,为农作物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而大量不合理的农药化肥使用将会导致土壤、水源、产品污染。所污染的作物农药残留超标,会降低作物品质,危害人体健康。据调查统计,2007―2014年间,河南省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化肥单位面积施用量由 2007 年的 254.6 kg / hm2增长到378.2 kg / hm2,增加 1.48 倍,农药的单位面积施用量由8.28kg /hm2增长到12.36kg/hm2,增加了1.49倍[2]。据河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对全省37个重要水源监测的结果显示,64.9%的水源水质超过了国家规定的Ⅲ类水质标准,其中有机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农药[3]。很多农民对于农药的认识不够,缺乏剂量的认知,盲目追求药效,导致施用过量,造成农药残留和水源污染。
与此同时,严重的污染也来自于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由于工业的快速发展,“三废”不断排放,加之监管不足,导致三废通过降雨、降尘和排水进入土壤,造成耕地的污染。其污染主要为重金属污染,常见的有镉和砷[4]。这种情况在城镇郊区的耕地尤为严重。
二、休耕轮作在河南省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国外学者对休耕轮作的研究较为深入,主要侧重于休耕补偿、休耕地选择和休耕时限的研究。如美国、日本、欧盟等的休耕制度已经较为完善,且已经取得显著的成效(表1)。河南省面临着生态环境污染、土壤退化等一系列问题,休耕轮作将会收到显著成效。
(一)有利于河南省生态环境的保护
迄今为止,河南省农业生产主要以提高农产品数量为目标,对于质量和生态环境保护认识不足,农药、化肥污染及大量抽取地下水等均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休耕轮作减少了作物的种植面积,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环境的污染。
(二)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由于传统农业经营观念已经在河南省农民思想中根深蒂固,对于新的种植方式和种植品种不敢尝试。这种情况导致了我国某些作物产量过高,而有些作物产量又过低。与此同时,由于我国农业生产的分散性,人力成本、资金成本均较高,农产品利润较低。然而我国却因为国外粮食作物较低的价格或是国内作物产量较低,需要大量进口某些国外的粮食作物。休耕轮作制度可以逐渐改变这一现状,通过补偿或补贴的方式,引导农民在不降低收入的情况下执行休耕轮作制度,同时改善我国农产品的种植结构。
(三)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多年来,随着化肥农药的广泛使用,耕地掠夺式的经营方式就愈加严重。耕地生产力不断下降,土地更加贫瘠化,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通过休耕轮作,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减少地下水的抽取和增加地下水的积蓄,改善耕地生态环境。对于污染严重的区域,如焦作工矿区,环境污染严重,可通过强制休耕或轮作污染物超富集植物(忍冬、蜈蚣草、印度芥菜、苎麻)[8],降低土壤中的污染物,当土壤污染治理达标后再恢复农业生产。
三、河南省实施休耕轮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休耕补偿问题
τ谂┟穸言,最关心的是休耕的补偿问题。休耕制度的实施在短期内势必会导致粮食作物的产量降低、农户收入的降低。因此,实行休耕补贴的根本目的是保证农民的正常收入。然而农户经营耕地的方式多种多样,每亩地的经济收入也是不同的。因此,休耕补偿补多少、怎样核算补贴又成为关键问题。既要考虑政府的资金承担能力,又要考虑农民的心理接受能力。各地方政府需要制订切实可行的补偿方案。
(二)轮作作物选择和休耕期的确定
河南省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不同,生态类型多样化,不同地区的轮作作物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和地理条件,选择合适的轮作作物,确实保证和提高农民的收入,才能得到农民的支持,才能可持续的推行下去。除了轮作作物种类的选择之外,休耕期的选择也是至关重要的,休耕期过短,地力恢复不足,起不到休整的效果;休耕期过长,又会导致耕地的荒废和浪费,影响地方粮食的整体产量。
(三)休耕农户的生计问题
耕地休耕后,休耕区域农村将会有大量的富余劳动力,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大量农民将会外出务工。加上近年来农民外出务工收入远超过农业收入,所以农民外出务工后,再次回归农村务农的可能性较小,即使继续耕作,也往往是家中的老人(50―70岁)进行耕种。多数老人文化程度低,对于科学耕作认识不足,尤其是缺少农药化肥的科学施用知识,很难达到通过休耕提高地力、保护耕地的目的。因此,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如何留住青壮年农民,有效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耕地的科学耕作,提高农民收入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四、河南省实施休耕轮作的政策与建议
(一)做好休耕轮作的宣传教育
部分农民文化程度较低,对于休耕轮作的长远意义认识不清,对休耕轮作后的利益保障不能确定。因此,各地政府需要就休耕轮作的意义、制度、补贴等进行大力宣传,消除农民的顾虑,确保农民自愿主动参与到休耕轮作的政策中去。
(二)制订合理的休耕轮作方案
在对多地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确定休耕轮作试点市(县),应用4年的时间调整休耕轮作方案和组织形式。然后由点及面,在全省范围内逐步推广休耕轮作制度。在制定休耕轮作制度时,要注意到以下几点:(1)不会影响到省、国家的粮食安全,休耕面积控制在全省耕地面积的20%,粮食生产总体质量、经济效益超过实行休耕轮作之前。(2)注重统筹规划,成立由国土资源部门、环境保护部门、水利保护部门和农业主管部门联合成立的休耕轮作管理小组,相互配合,协调统筹,明确实施单位,逐步实施,细化责任。(3)建立严格监督制度,农业主管部门会同各级政府机构要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定期开展检查,特别是任务和补贴落实情况。对于任务落实情况可以采取遥感技术,实现动态实时监测。对于挪用、截留资金的,要按照法律规定,严肃处理。
(三)确定耕地休耕轮作的合理补贴标准
对于农民而言,休耕轮作最重要的是不影响经济收益。因此,在制定补贴标准时候,要深入市场调查,确定最合适的补贴标准。同时,还要区分休耕和轮作情况的不同,对于轮作作物种类,给予相应的技术指导建议,并制定相应的补贴标准。对于休耕,要根据市场价格制定适宜的补偿标准。
(四)进一步健全土地流转政策体系
小规模农户发展效益不足与现代化农业存在着矛盾。而休耕制度的执行,必然带来进一步的农户分化,使农民更加难以专注于农地经营。一直以来,土地是农民的生活保障、生存之本,农民离不开土地。然而小规模的农地效益很低,难以保证收益,所以农民兼业、务工情况普遍。但是由于城乡二元化体制的限制,农民在城市中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因此,农民仍然计划着老年时期回到农村,经营土地,为自身养老。近年来,该省各地土地流转势头强劲,各种经营主体不断涌现,效益显著。然而,近年来土地纠纷日益增多,多数涉及土地流转中的资金截留、价格因素、土地权属、生活保障等诸多问题。在休耕和轮作地的土地流转过程中,涉及到补贴归属的问题,因此,必须明确土地的承包权、经营权和受益权,健全土地流转政策,只有“三权明晰”才能避免土地纠纷,完善土地流转,进而确保耕地休耕轮作的顺利开展。
结语
河南省耕地资源保护面临诸多挑战,通过休耕轮作可破解耕地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休耕轮作意义显著,但在河南省推广起来仍需很长时间,效益也需要进一步检测和评价。通过部分试点,全面推广,最终可以实现耕地保护、地力培养、生态环境改善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Tong Yan,Niu Haipeng,Fan Liangxin.Willingness of farmers to transform vacant rural residential land into cultivated land in a major grain-producing area of central china.Sustainability,2016,8(11):1192.
[2] 魏瑞.河南省农业面源污染成因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划,2016,37(8):67-71.
[3] 唐琳,赵辉.河南省农田农药残留的现状与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11,(9):201-203.
[4] 王想霞,麻顺广,李林奇,等.濮阳市10类食品重金属及农药污染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5,21(6):695.
[5] 各国轮作休耕制度有何借鉴[J].国土资源,2017,(1):58-59.
[6] 卓乐,曾福生.发达国家及中国台湾地区休耕制度对中国大陆实施休耕制度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6,(9):80-85.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5-46-1
1农业机械化现状
1.1农业机械化的功能和作用
农业是一个国家稳定的根基,21世纪粮食安全问题依旧存在,稳定的粮食供给对国家安全稳定至关重要。随着土地面积的减少,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作物产量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农业机械化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并且能减轻农民劳动负担。传统的手工农业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技术革命带来的机械化将是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
现代化农业利用科学技术的能力,用机械装配代替手工劳动,扩大生产规模,改善农业生产状况。科技的发展,导致了新技术的产生,进而产生新的农业机械。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又能促进农业发展,保证粮食安全,进而促进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科技的发展。机械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技术提高的体现,将彻底改变传统的人工劳作方式,进一步促进农业的现代化。我国的农业机械,从传统的农业机械,例如收割机向经济作物机械、牧草机械等发展,产业不仅涉及传统的水稻、麦子,也涉及蔬菜、水果。随着国家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的实施,各种农业机械销量急剧增长,这些都为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做出很大的贡献。
1.2我国农业机械化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机械的起点低,技术落后。虽然我国农业机械的品种超过3500种,但是仍旧缺乏核心计划和部件,关键技术和关键产品依靠进口。高科技产品发展不足,低端产品供过于求,农业机械产业的问题和矛盾日益突出。
我国农业机械技术简单,科研水平落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智能机械等高端产品的发展严重滞后。例如大型拖拉机依旧依靠于进口,这些都为国家的粮食安排带来风险,也制约了国内农业的发展。机械化水平不高又是一个问题,目前在山区依旧存在着人畜劳作,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间接导致劳动力的浪费。农业机械化不仅关系着农业生产效率,也关系着国家的粮食安全,更关系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农业机械化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2.1技术落后,缺乏核心竞争力 我国农业机械创新不足、新产品研发和推广支持不足。智能化等高科技产品的发展问题尤为突出,缺乏核心技术,重要部件依靠进口。
1.2.2科技投入不足 企业生产产品单一,产品效益低,由于企业规模多偏小,企业的科技投入明显不足。国内农业机械企业多而小,缺少集中的科技投入和新产品开发。
1.2.3行业恶性竞争 企业无序竞争,却未能合作研发。部分地区,由于地区保护政策,本该淘汰的小企业依旧存在,这严重影响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1.2.4缺乏统一的标准 标准化一直是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而农业机械行业的标准目前仍不完善,很多标准仍在制定中。
2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策
2.1加大农机先进制造技术的投入
国家应重视农业机械的科技研发,将技术研发列入国家规划中,加大投入,充分利用企业、市场的资源,保证机械研发、推广的顺利进行。国家应支持建设一些机械科研基地,一些高校也应设立相应研究所。只有保证资金和人力的稳定投入,才能保证新技术的研发稳定,才能满足农业对机械技术的需求。在投入上,要关注农业、农民的实际需求,要注重高科技产品的科研攻关,要力求打破国外垄断,为农业科技做贡献。
2.2加强制度建设
制度标准是农业机械发展的保证,我国农业机械面临的制度落后的困境。随着我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一些地区性的标准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国际的需求。我国需要制定相应的行业制度、行业标准,要制定和出台一系列的行业法律法规。要以制度指导行业发展,要尽快制定一些规章制度以适应国际需求。
2.3走生态农业道路
农业机械的发展要符合于生态农业的要求,要淘汰落后的农业机械企业和落后的农业机械设备。机械化必须服务于生态农业,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环境,在提高产量的同时,不危害自然环境的稳定。
2.4建立培养人才队伍
高校和科研单位要注意技术培训,培养一批科技好手,努力培养专业人才,注重科技技术培训和科普宣传,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整体水平。
3 结 语
农业的机械化对我国农业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因此,要坚定不移地加大农业机械投入,保证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和提高生产效率的保证,因此,必须要重视。我国农业机械面临着技术落后、品种单一、产能低下的困境,为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要加大科技投入、完善规章制度,走生态农业道路,努力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国舫,汪懋华.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203-213.
关键词:农药化肥;环境污染;生态保护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加快,现今农村的变化翻天覆地,农村建设和农民收入都大幅提高,但随之而来巨量农药化肥的使用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愈发突出。过量施用化肥农药,主要会导致耕地盐碱化和板结;过量的氮磷使水体出现富营养化,水环境受到污染;氨的排放污染大气,氮氧化物的排放助长温室效应。农村农药化肥使用的现状,一是农民不懂得如何科学施肥,缺乏相应的知识技术,全凭主观感觉,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二是化肥农药制造厂家,在产品销售过程中进行偏颇不科学的广告宣传,使农民买到的肥料结构不合理,最终导致不合理的化肥施用;三是某些磷肥的生产不合格,含有重金属,而重金属易在施用后积累在土壤中进而被农作物吸收,而后经食用进入人体,损害生命健康。
农村耕地面积较广,农药化肥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同时存在、同时作用,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加强农药化肥施用及污染的控制迫在眉睫。
一、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分析
糜滩乡位于甘肃省靖远县,东南以黄河为界与东湾镇、乌兰镇相邻,西南部与刘川镇、北湾镇相接,北与三滩乡接壤。糜滩乡土地总面积153.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400亩,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是靖远瓜果蔬菜生产基地。但由于农药化肥的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也开始突出,其中黄河水体污染和土壤盐碱化问题最严重。本次共向村民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收回195份,深入地了解了糜滩乡村民使用农药化肥的情况,当地环境污染的类型,污染程度,污染防范与治理措施的落实情况,以及村民的农药化肥施用常识和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态度。文中运用IBM SPSS Statastics数据分析软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
(一)农药化肥使用状况
由图1-图3可知,在回收的195份问卷中有66人选择对农药封口保存,49人选择对农药高处放置,40人选择对农药干燥放置,40人选择对农药用多少买多少;有117人选择集中处理使用后的农药瓶,78人选择乱扔使用后的农药瓶;有184人认为由于化肥的使用给土地带来盐碱化,有7人认为由于化肥的使用给土地带来板结,有4人认为是其它原因;说明当地人对剩余农药的保存方法欠妥,对使用后的农药瓶的处理方法不当,如此,发生因农药引起的事故的概率会非常高,现阶段,县、乡级政府工作人员应组织当地农民,积极开展农药使用及处置方面的相关培训,让农民牢固树立这方面的意识。
(二)农药认知程度
由图4和图5可知,在回收的195份问卷中有156人知道农药的功效,39人不知道农药的功效;165人不知道哪些是国家禁用的农药,30人知道哪些是国家禁用的农药,说明当地人对化肥的了解不够全面,现阶段我们应该向当地人广泛宣传国家禁用的农药及其相关功效。
(三)化肥认知程度
图6-图8表明,绝大多数人由于长期种田致使其使用农药、化肥经验丰富,但是由于使用农药、化肥的时间、量把握不准还存有缺陷。在回收的195份问卷中有124人种田时会选择使用复合肥,有43人种田时会选择使用二胺,有22人种田时会选择使用尿素,有6人种田时会选择使用磷肥;有190人通过乡村商店购买化肥,5人通过城镇专卖购买化肥;购买化肥时经常听销售商建议的135人。说明当地人购买化肥渠道单一、对化肥的功效了解不够全面,其次近年农业发展迅速但其带来的污染已愈发严重,政府应该在当地组织关于如何高效使用化肥的宣讲会,让更多的农民受益。
二、农村农药化肥污染调查结论
农村粮食种植过程中,大量施用农药、化肥的现象非常普遍,且施用量不断增多,导致耕地出现盐碱化、板结沙化、营养成分下降等问题,水土流失严重。现在化肥投入量所带来的粮食增产量比例越来越低,而农民的施肥措施还是粗放型的,农药、化肥的利用率很低,所带来的危害很大。根据调查,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对农药化肥使用量掌控不到位。近年来我国化肥施用量逐年增加,农民不懂得合理有序地安排施肥,往往盲目地一次性施用过量化肥,超出了农作物的需求,造成种粮成本上升和土壤质量严重下降的问题,对地下水和湖泊的影响很大。
二是对农药化肥使用方法不清楚。农民的施肥方式比较粗放,基本不按照农作物的合理需求,而是希望省时省力的“一炮轰”。部分企业缺乏职业责任感,在生产化肥时也不顾不同农作物的需要,所产化肥在营养结构上都不科学,直接导致农民施肥的不科学。
三是对农药化肥的功效认识不清。我国化肥利用率只有40%左右,剩余的化肥均成为污染的重要源头,主要原因是农民对农药化肥的功效认识不清,不能正确的根据农业问题进行合理施肥,使其不能发挥应有的功效。
三、农药化肥污染问题建议
要实现土地的增产高产和农民的增收,只凭着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已不可能,农业生产必须实现作物种植规模化、管理规范化、用肥科学化。需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科学施肥技术。
一是全面监测耕地质量,从源头抓粮食安全。人们对待饮食,愈发注重安全,土地是饮食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需加大土地监测的人员设备投入力度,严控进入耕地的化肥农药等施用物,把握好耕地质量关。
二是建立健全耕地质量保护的法律法规。我国肥料使用方面的法律法规依旧空白,需从保护耕地质量方面立法,加大农药、化肥、农膜、灌溉等的管理,合理管控对耕地的利用,做到耕地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科学施肥技术,让农民学会科学用肥。目前的测土配方技术已经非常成熟,问题在于市场上没有适应于测土配方的肥料,使得科学施肥技术较难推广应用。因此,一方面要指导农民掌握测土配方技术,另一方面还要鼓励企业积极生产科学配方的肥料,保证科学施肥技术的顺利实施。
四、结语
农业的发展事关国计民生的根本,而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是否做好直接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农业生产一直以来在产业化规模化上较为落后,提高农作物产量基本依赖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由此导致的农村环境问题非常突出。农业生产必须改变盲目的耕作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保护耕地质量,提高粮食安全。这需要政府及全社会的不懈努力,农村环保工作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王曼芮,李翠兰,邱友凤.连云港市郊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05).
[2]马志超,杨勤元,刘宗院.浅谈农药安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家畜生态,2004(04).
[3]李宝刚,谭超,何容信.化肥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9(04).
[4]张颂.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及防治措施[J].辽宁化工,2010(05).
关键词 小麦;生产机械化;问题;对策;安徽宿州;桥区
中图分类号 S233.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0-0312-02
小麦是世界第一大粮食作物,是人类生活依赖的重要食物来源,在我国仅次于水稻和玉米,是第三大粮食作物,小麦生产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小麦生产在耕、种、收环节已基本实现机械化,但小麦生产过程中田间管理、秸秆综合利用和产后烘干等环节的机械化程度还有待提高,推动全程机械化小麦生产向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现就宿州市桥区小麦生产机械化发展进行探讨。
1 小麦生产机械化发展现状
宿州市桥区位于安徽北部,地处黄淮海平原腹地,是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全区土地面积2 826 km2,人口170万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性气候,其农作物种植主要以小麦、玉米、大豆,平均复种指数为2。近年来,随着“小麦二次高产攻关活动”的开展,种植面积稳中有升,总产逐年提高。2012年小麦单产为6 300 kg/hm2,播种面积为12.33万hm2。2012年底,全区农机总动力达到205.96万kW,拥有大中型拖拉机7 626台,其中58.8 kW以上的拖拉机2 541台,机引犁55 177台,旋耕机7 002台,精量播种机11 536台,免耕施肥播种机906台,深耕(松)机799台,秸秆粉粹还田机1 556台,秸秆打捆机35台,小麦联合收割机4 650台,玉米联合收获机429台,谷物烘干机2台。小麦生产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95%以上[1]。
2 小麦生产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耕整地作业质量较差
目前,桥区在小麦播种前整地多数采用旋耕作业和小四轮带两铧犁先耕翻后耙作业。旋耕作业虽然具有碎土能力强、作业效率高、抢农时等优点。但在作业过程中,机手特别是跨区作业的机手多数只追求经济效益,不重视作业质量,作业层深度和小四轮耕耙作业深度差不多都在10~15 cm,深的也是18 cm左右。有些机手糊弄农户,地头旋深,里边旋浅,导致犁底层上升,耕作层变浅,熟土层变薄,影响小麦根系下扎和生长发育,旋耕作业后如不镇压耙实,造成土壤松软,透气性好,保墒性差,如遇干旱天气,土壤水分大量蒸发,小麦根系悬在土壤空隙中,吸收水分和养分困难,导致苗小苗弱,严重时现死苗,影响小麦产量。
2.2 化肥施用效率低
近年虽有采用化肥深施技术,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桥区种小麦施底肥60%以上都是在耕整地前进行地表撒肥,从2011年开始部分使用撒肥机进行撒肥,但人工撒肥较多,造成施肥不均匀,再加上旋耕整地虽然肥料搅拌均匀但整个旋耕层都含有肥料,肥料浪费大。土壤表层肥料被阳光照射蒸发损失严重,种子层肥料易烧苗,造成缺苗减产。
2.3 播种质量差,技术低
2.3.1 播量过大。目前,桥区小麦生产主要推广的品种是烟农19、皖麦50、皖麦52,约占总播种面积的85%以上。以上均为半冬性品种,如墒情好适期播种,播量应控制在150.0~187.5 kg/hm2为宜。过去认为小麦是“三分种,七分管”,现实变成了“七分种、三分管”,群众普遍存在“有钱买种,无钱买苗“的传统观念,在播种小麦时,习惯采用大播量,根据调查,1/2以上播量在210~300 kg/hm2,有的高达450 kg/hm2以上。近年随着药剂拌种和种子包衣技术的应用,小麦播种成苗率有了很大的提高,继续采用大播量,便产生麦苗拥挤、病害多、易倒伏等诸多危害。不仅使生产成本增加,而且造成基本苗过多,影响小麦后期生长。
2.3.2 撒播面积近年有扩散趋势。这是一种比较原始的播种方式,具有省工、个体分布疏散、单株营养条件好等优点,但覆土深浅不一,容易形成“三籽”(露籽、深籽、丛籽)、出苗不齐、田间管理不便等。近年由于农民外出务工较多,种植不仔细,采用撒播方式的有所增加。
2.3.3 播幅较窄。根据小麦高产栽培农艺要求,小麦播种行距一般应在20~25 cm。而农户使用的播种机大多是小四轮带的小型播种机,行距只有15 cm左右,容易提早封行,麦田通光透气性差,易产生虫害和病害,也给倒伏埋下隐患。另外,行距太窄给田间管理带来不便。
2.3.4 播种太深。根据不同土质,在适期适墒范围内播种深度应该在3~5 cm,而在实际生产中,特别是在旋耕作业地块,由于镇压不实,表层土壤疏松,不少田块播种深度超过6 cm,造成苗弱,有的田块形成“拖秧”不能出苗。
2.4 小麦收获技术要求
小麦收获机械化水平发展速度快、水平高。近年来,虽然联合收割机动力在不断增大,喂入量越来越大,已完全满足高产小麦收获的技术要求,但机手为了经济利益,不顾技术要求,一是收割速度快,小麦脱粒清选不净损失大;二是割茬难以满足控制在15 cm以下的技术要求;三是联合收割机普遍未安装秸秆碎草或集草装置,对收获后的秸秆切碎还田或秸秆清除都带来许多问题,直接影响下茬播种,影响午季禁烧工作的开展。
2.5 小麦田管、秸秆回收及烘干机械化水平低
小麦田间管理分苗期、中期和后期,内容包括追肥、除草、防治病虫害、灌溉以及预防干热风等。近年来,小麦追肥主要靠人拉单腿播肥机进行作业和等下雨前人工撒肥;病虫害防治主要是使用手动喷雾器;灌溉方式粗放,大水漫灌仍然是目前小麦灌溉的主要方式。追肥、喷药和灌溉的工作效率低,劳动强度大,浪费和污染严重[2]。小麦收获时大多收获机不带碎草器,大量秸秆无法处理,秸秆还田和回收打捆机械化水平还很低,普遍存在大面积焚烧秸秆现象。随着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出台,种植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及种粮大户不断增加,因收获后害怕霉变,不管市场行情好坏,都要出售,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农民的收益。
3 发展对策
3.1 加强宣传示范,改变传统耕种观念
近年来,宿州市桥区农机局虽然先后在桃园镇光明村、灰古镇核心示范园区、夹沟镇夏刘寨等村多次召开了新机具、新技术现场演示会,实施多种作业技术路线演示。今后区级、乡镇要有标准化的试验示范基地,把好的经验做法利用广播电视及远程教育基地等进行广泛宣传,把使用示范成功的做法加以推广,通过宣传、示范,带动干部群众改变传统的耕种观念。
3.2 加大机补额度,提高装备科技含量
加快落实老旧和高能耗农业机械报废更新补偿制度,逐步淘汰老旧农业机械。加大购机补贴数额,以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经营者发展功能多、效率高、节能环保型农业机械。要抓住公共财政资金向农村倾斜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强机耕道路、农田排灌等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提高小麦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3]。
3.3 抓好技术培训,提高机手操作水平
由于购机补贴政策的带动,大马力多功能的农业机械在大量增加,农机部门要以区农机校为依托,利用阳光工程等国家惠农政策,深入村镇及农机专业合作社进行技术培训,使农民会操作使用,会保养维护,会进行简单的故障排除。同时,要对机手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教育机手不能只讲经济利益,降低作业质量,要有为民服务意识,要组织群众现场观摩和开展技术培训。
3.4 加强技术交流,促进农机农艺融合
农机、农艺都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农机、农艺技术人员要相互学习,从知识结构、思想观念上强化农机农艺相融合,农机、农艺要相互协作共同发展,农机部门在对机手进行技术培训时,要多请农艺方面的专家讲解小麦种植农艺要求。
3.5 加快农机合作组织建设,推动土地流转速度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收入多少,来自于农机作业量,而经营效益与土地规模经营息息相关。近年来,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人员年龄大,妇女、儿童较多,且对种地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粮食要高产,就需要大批农机专业服务组织来完成,桥区虽经农机部门积极引导帮扶,到2013年一季度底,已成立114家农机专业合作社,但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还要大力发展和规范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政府应在银行信贷、政策补贴、税收、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农机管理部门应在机械入户、年审及技术培训等方面的费用给予减免,应鼓励农机专业合作社、企业及农村能人参与土地承包,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4]。
4 结语
实现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促进小麦生产又好又快发展,要进一步提高农机作业质量检查执法力度,规范农机作业服务质量,在农机化技术推广方面,应把增产增效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机化新技术应用面积稳步增加,推动农机化技术服务由小麦产前、产中向产后延伸,从而实现小麦增产增收。
5 参考文献
[1] 候振华.冬小麦种植新技术[M].沈阳:沈阳出版社,2010.
[2] 小麦生产机械化现状及发展对策[J].(2010-9-7)[2013-3-25].http://.cn/2010/0907/639080205340.shtml.
关键词:粮食安全;产业化;思路
1 粮食生产现状及农业发展水平
(1)基本情况。墨江是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农业人口33.5万人,耕地面积67.9万亩,其中25度以上陡坡耕地14.1万亩,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主要种植粮食、油料、甘蔗、烤烟、茶叶、咖啡、橡胶、水果和发展养殖业,是国家级贫困县。2010年人均占有粮食328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2658元。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81.33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1.53万亩,产量12.1万吨,平均亩产197公斤。
(2)农业生产条件,全县有水田13.37万亩,水浇地1.9万亩,水利化程度仅为20.34%。全县玉米播种面积25.4万亩,陆稻4.5万亩,豆类11.8万亩,主要以四大作物为主。旱地多为陡坡地,退化严重,生产条件差,农业基础设施脆弱,贫困面大,投入不足,农业科技应用推广慢、素质低,田少地多,山高水低,是墨江的农业特点和现状。
(3)农业科技推广情况。由于历史和客观原因,又处少数民族、山区,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农业科技应用推广慢,全县良种推广面积23.21万亩,占播种面积的37.7%,农业增产实用技术措施应用窄,周期长,科技经费投入不足,技术到位率低,步伐缓慢。
(4)粮食生产现状。根据墨江县委、政府的有关规定,2010年种粮面积将逐步固定在60万亩左右,减少1.53万亩,保持在2010年全县粮食生产水平,每亩单产必须达到210公斤以上,在现有条件下,难度较大,将造成全县粮食总量和日益增长人口的人均有粮下滑。所以粮食安全生产威胁是客观存在的,必须高度重视不能掉以轻心。
2 目前墨江县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1)种粮面积有所减少。随着结构调整和退耕还林还草的实施,速生丰产林(核桃、板栗等)建设,人地矛盾日益突出,造成粮食生产总量及人均占有口粮下滑。种粮面积由90年代的72.3万亩降到2010年的61.53万亩。
(2)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脆弱,生产条件差,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墨江全县2010年水利化程度仅20.34%,水田多为中低产田,雷响田、旱岗田、冷浸田、旱地多为陡坡耕地。多靠自然肥力和天然降水,退化严重,土壤贫瘠,旱情严重,病虫草鼠害频繁,靠天吃饭,雨养农业仍然是墨江县农业基础的真实写照。
(3)贫困面广、程度深,投入严重不足。山区农民既缺粮又缺钱农户占有相当比例,该地区生产条件较差,经济落后,素质较低下,普遍缺粮,也是扶贫工作的主要对象,只有下大力气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才能保证全县粮食稳定,谈得上增收。
(4)种粮科技含量不高,良种覆盖率低。我县除杂交水稻推广覆盖率高,效益较明显外,其它良种推广覆盖率低,平均不到30%,特别是杂交玉米推广1/3,冷凉山区水稻良种更少。农民素质相对较低,农业实用技术和增产措施应用面窄,推广慢,部份山区农民受“刀耕火种”习惯影响,广种薄收现象普遍。
(5)复种指数低,冬农开发形不成规模,上不了档次。全县复种指数仅为130%,一方面种粮面积越来越紧张,同时不能充分利用土地,造成温热资源和土地浪费。
3 发展粮食生产的优势和潜力
(1)提高单产潜力大。粮食作物单产低,潜力大,只要提高良种覆盖率或改善栽培技术措施,就能较大幅度提高单产。如果目前良种覆盖率30%计,全县还有4万亩可推广,则良种一项可增加2.5万吨,农民人均增60公斤。
(2)复种优势。提高复种指数是扩大种植面积,保证粮食总产有效途径,在墨江山区显得尤为突出。目前该县复种指数130%,近70%土地只种一季未利用;同时可以充分利用光温资源,大力发展冬季农业,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3)科技优势。良种覆盖率低,农业科技增产技术应用面窄,再加上科技不断发展,所以我县要应用的范围和要推广的农业科技成果及配套技术很多很广,农业科技工作潜力大责任重。
(4)人力优势。全县农业人口较多,不论种粮还是开发其它产业,劳动力优势明显。县乡农业机构健全,相对稳定,只要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提高专业人员和劳动者素质,就能承担起粮食安全生产的重任。
4 发展对策措施
粮食生产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在紧紧围绕我县提出的“稳粮、兴畜、保胶、促桑、升茶”的农业发展思想下,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加强领导,重视发展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墨江是农业大县,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各级各部门都要支持服务于广大农村和农业,实实在在减轻农民生产投入,得到更优质服务,激活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种粮农户利益受到保护。
(2)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继续抓好人均一亩高稳产农田改造,固定旱地,抓坡改梯,有条件地区逐步配套完善排灌沟渠和发展山区“五小水利工程”;大力积造和使用农家肥,积极推广种植绿肥、秸杆还田技术,进行间、套种或轮作,发展可持续农业。加强建后配套管理,使之改造一亩,培肥一亩,成功一亩,常抓不懈。
(3)保证种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要确保种粮面积,保证粮食安全,结构调整不等于简单压缩种粮面积。必须是在提高单产,增加总产基础上调整;例如传统的双季稻和留养再生稻等也是山区落后地方最有效增粮办法之一。
(4)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必须始终贯彻发展粮食生产依靠科技的指导思想,千方百计加大科技投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推广步伐,提高单产和效益,才能保证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
(5)加大扶持,保证农民既增产又增收。在条件相对较好地区,可以引进推广高产、优质粮食新良种,提高单产和效益。可以开发优质粮油,发展订单农业,增加收入;可以发展地方特色品种,大力发展养殖业,种养结合转化增值粮食效益。做好服务环节,降低农民投入成本,增加收入。
(6)加大扶贫力度,整合资金财力,重点扶持。积极各级政府对农业的扶持投入,加强协作,强化服务功能,明确职责,改善扶持方法和手段;统筹协调整合资金,突出重点,结合项目技术和重点扶持原则,发挥有限资金力量,加强监督检查力度。
(7)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农民增收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走产业化道路;同时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要充分利用上海、香港等对口扶贫条件,加大培训和输出力度,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全面发展。
5 山区民族地方发展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
在保证粮食自给的前提下,不断加大品种和产业结构调整,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积极扶持和探索产业化发展道路,追求农业和种粮利益最大化。
(1)联户发展。培植扶持农村经纪人,或者是有能力会经营的营销大户,联合集中收购和销售;组织订单,联户发展种植,逐步发展壮大,上规模上档次,逐步发展。
(2)发展集体经济。用集体经济形式带动农村产业化发展。以个人和家庭经济为单位,有很大的分散性和独立性,加之山区民族地方农民文化素质低,经营管理能力有限,所以需要懂市场会经营会管理的人(或组织)带头。这样有利于扩大生产规模,抗击市场风险,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3)以农村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促发展。要扶持引导成立农村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专业合作组织推动产业化发展。有利于形成一村一品或一乡一品格局,同时能够促进种植效益的大幅度提高,推动专业科技的普及应用。
(4)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引进或扶持培植龙头企业带动发展。给予优惠政策,宽松环境,通过多种合作形式,把企业和农民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培植龙头企业和骨干产品,力争达到企业和农民双赢。
[关键词]农产品 运输 合理化 现代化
我国是农业大国,其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其农产品品种多、数量大。这些商品除部分农民自用外,其余大都分成为商品需要物流,因此,形成了巨大的运输市场,而且还在不断扩大。但由于我国农产品物流主体呈现多元化特征,但规模普遍偏小、竞争力不强等原因,导致我国农产品在物流运输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善待解决。
一、 我国农产品运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不合理运输。在农产品的运输过程中经常出现返程空驶、对流运输、迂回运输、重复运输、、过远运输、运力选择不当等不合理运输现象,如不根据农产品的数量及重量选择,而盲目决定运输工具,造成过分超载、损坏车辆及农产品不满载、浪费运力的现象。尤其是“大马拉小车”现象发生较多。由于农产品的装运量小,单位运输成本必然增加。这些造成了运力浪费、运输时间增加、运费超支等问题的运输形式。
2.技术及相关设备落后。与农产品生产的季节性和上市的集中性、大量性相比,我国农产品物流设施、设备发展相对滞后,其问题相对突出,也造成了农产品“卖难”、“丰产欠收”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交通网络还不够发达,有些边远山区尚未达到村村通公路,有些地区交通拥挤堵塞,使农产品物流不能做到物畅其流。二是在农产品运送过程中,运输车辆还是使用敞蓬汽车散装运输,缺乏冷藏冷冻设备,箱式冷藏车严重不足。
3.运输企业规模不大、人才缺乏。目前我国运输企业所提供的运输服务,多数以家用电器、电子产品、重型机械及纺织服装行业为主,肉、乳、粮食农作物等的比例并不高。众所周知,我国农业使用小规模的生产和经营方式且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小型生产与大市场存在矛盾。而农产品的特殊性如季节性、难储存性和地域性使其运输环节相对于工业品或者家用电器都更难以实现。与此同时,农产品运输所需的专业人员、技术人员缺乏,许多人员对运输现代化的技术了解、掌握不够,不会使用现代化的技术,严重制约着我过农产品运输合理化和现代化的实现
4.物流主体不成熟、组织化程度低。农户主体在我国主要是以分散经营的小农户为主,但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也有一些规模经营的农户联合体。中间环节的主体比较多样化,既有各种类型的合作组织,也有各种不同规模的私营收购公司。我国农产品零售商的情况最复杂,包括各种农贸市场、规模大小的超市及综合性的零售店和地摊销售等。目前我国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约有5000多个,城镇乡村农产品集贸市场约8万个,年交易额约4219.6亿元,是农产品商流与物流的主要载体。但是农产品交易仍以传统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流通模式主,物流系统建设还很落后,因而是一种初级市场。
二、实现农产品运输合理化及现代化的对策
1.加大对基础设施、设备的投入。要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农村公路是农产品物流的载体,也是农产品流向全国、流向世界的路径。要做到村村通公路,并完善公路网络,提高公路网的通达深度和能力,确保农产品的运输道路畅通无阻,物畅其流。要加强农产品储运工具和设备的开发生产。为了推动我国农产品冷藏保鲜物流,降低储运环节的损耗率,必须扩大冷藏货运车辆的生产和营运,淘汰不符合公路及食品卫生标准的车辆,保障冷藏货物的质量。另外,还要加强粮库、糖库、保鲜库、冷藏库的建设,增加温控设备和防潮设备。
2.依靠科技进步,加强对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研究开发。据统计,我国每年有3.7万吨蔬菜、水果在运送路上腐烂,其如此之多的农产品足可以供养2亿人的生活。造成此浪费的主要原因,大多是由于从事商品流通环节的企业及人员对冷冻保鲜物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技术手段落后。采用配载、零担等方式提高车辆装载率,同时采用供应链管理的理念,缩短运输时间,减少不必要的环节,给车辆装备GPS技术,加强对运输车辆的监控,及时掌握运输车辆的运行情况,从全局出发,以达到运输时间最少、运输成本最低,运输效益的最大化。
3.政策的支持。运输合理化及现代化的实现,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交通部门要重视农村道路建设,借新农村建设的东风,完善农村道路交通,构筑道路网络,为农产品的运输铺好道路,打好基础。鼓励甚至扶持有发展前景的运输公司,给予公司政策、资金、税收等方面的支持,鼓励其发展农产品的运输,构筑完善的运输体系,通过有效的农产品运输解决广大居民”菜篮子”问题。加大科研投入,大力发展保鲜、冷冻等技术的研发,采用GPS技术,来降低运输成本,最终降低农产品的价格,给民以实惠。
4.重视人才的培养、提高运输企业的组织化程度。为了更好地实现运输合理化及现代化,上至国家,下至企业都要重视教育的发展,以培养专业的人才,以胜任农产品运输过程中的工作,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细胞”,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与农产品运输息息相关的运输企业的组织化程度,事关农产品运输的效率,作为农产品运输的企业应该从实际出发,通过提高本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综合竞争力来实现企业组织化程度的提高,以更好的实现运输的合理化及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刘伟斌,刘建阳.运输合理化的有效措施[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4年11期
[2]孙莹,何维达.我国农产品物流问题及对策[J].改革与战略,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7第9期第23卷(总第169期)
[3]唐步龙.我国农产品物流现状及对策[C].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08.36(7):2984—2986
关键词 玉米;现状;问题;建议;吉林省
中图分类号 S513;F32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9-0050-02
我国是玉米生产和消费大国,播种面积、总产量、消费量仅次于美国,均居世界第2位。玉米是重要的粮食、饲料及工业原料作物。玉米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玉米生产的发展对我国农业及国民经济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在玉米价格上扬的带动下,国内玉米产量稳步增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12年《农村绿皮书》预计2012年玉米产量将超过稻谷,成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1]。国家高度重视“三农”,特别是重视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2],出台了2012年中央1号文件等一系列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长、农民增收的最直接、最有力、最果断的政策,政策的出台为吉林省农业的发展必然带来更好的机遇。吉林省作为玉米主产省和国家的重要商品粮基地,近几年玉米增产幅度较大,在生产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不可否认的是经过各部门努力,包括国家对吉林省农业政策扶植、资金支持,促进了玉米生产。但也要看到吉林省玉米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一步搞好玉米生产。
1 吉林省玉米生产现状
1.1 2008—2009年玉米生产情况
2008年吉林省玉米播种面积为285.97万hm2,比2007年增长0.2%,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65.77%;2008年玉米产量2 100万t,占粮食总产的76%;玉米播种面积已占全国玉米播种面积12%左右,产量已达到全国总产量的15%左右,出口占全国50%以上[3]。由于玉米价格持续上涨,充分调动了农民种植玉米积极性,2009年虽然吉林省玉米播种面积有所增加,为293.33万hm2,但因气候原因,产量有所下降,为1 810万t左右。
1.2 2010—2011年玉米生产情况
2010年吉林省玉米春播面积在300万hm2左右,较2009年略有增加,但与前几年基本持平。2010年全国玉米播种面积增加,吉林省内播种面积没有明显变化,维持在300万hm2左右,2010年吉林省玉米产量2 150万t;2011年吉林省玉米播种面积359.73万hm2,产量超过3 000万t。2011年,吉林省玉米总产量为2 339万t,同比增长16.72%;产量为6 365.5 kg/hm2 [4]。
1.3 2012年玉米生产情况
2012年随着玉米加工业的快速发展,玉米需求量增加,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玉米播种面积有所扩大。这与吉林省对农业的重视,特别是对玉米育种的重视是分不开的。2012年吉林省玉米播种面积370.93万hm2,比2011年增加11.20万hm2 [5]。
2 吉林省玉米生产存在的问题
吉林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3 000万t,刷新历史纪录,到2015年,吉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将达到3 500万t,这是吉林省向国家、向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6]。近年来,吉林省粮食产量提高较快,国家产业政策扶持力度较大,由于农业科学技术进步,突破了2 500万t的大关。吉林省玉米生产要上新的台阶,达到既定目标,还有不少需要有待改进的地方,不能忽视和回避一些存在的问题。从农业经济布局、种子品种、市场销售、玉米资源的利用、基地建设等方面指出其不足,以进一步做好玉米生产。从粮食生产上看,近些年粮食产量波动大,遇到好的年景产量高,不好的年景产量不仅未上升反而有所下降。
2.1 家庭式分散经营,整体效益差
吉林省玉米生产主要以农民家庭为主,由于每个农业人口人均耕地只有3 333.33 m2左右;在玉米产区平均每个农户只能提供1 t左右商品玉米。而美国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逾46.67 hm2,每个农业劳动力平均播种面积173.33 hm2以上,收获玉米1 500 t;法国每个农业经营者平均经营38.47 hm2土地,可提供商品粮1 000 t以上。与发达国家相比,吉林省粮食生产缺乏规模效应或劳动生产力方面的优势。玉米生产的成本并不高,但由于生产规模小,商品率低,虽然国内市场玉米的价格较高,农民总收入并不高[7]。
2.2 二元结构的玉米品种模式
目前,吉林省普遍种植的玉米是一个“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二元结构,这与吉林省作为玉米大省乃至玉米产业大省有些不相称,因此玉米种植业结构要有所转向。要想培育出好的玉米品种,必须打破二元玉米品种模式带来的结构性问题。
2.3 玉米秸秆利用率低
我国森林资源有限,在国家强调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今天,应尽快研究推广玉米秸秆利用的先进技术,增加其玉米秸秆的使用效率。借鉴国外生物质能源培肥地力、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技术。从总体上看,吉林省玉米秸秆利用率仍很低,大部分被焚烧掉,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环境。这涉及到玉米利用的整体效益问题。
2.4 吉林省东部制种基地选择不当
吉林省东部半山区制种基地选择不当[8]。此种情况较为突出,一定要注意东部半山区制种基地的选择与品种布局。一些中小企业存在盲目性,随意在本区域确立一些有种植风险的地块作为种子生产田,未充分考虑自然因素对制种的影响,一遇秋季低温多雨,种子在正常收获期内不能安全成熟,造成种子灌浆不足,播种品质下降,种子发芽率达不到国家标准。
2.5 玉米品种及销售市场混乱
目前玉米品种种类繁多,据对吉林省伊通县的调查发现,玉米品种多达200个以上,有些品种经过不同的经销商包装,农民很难从中选出理想的品种;加之现在种子市场开放,其中有一部分玉米种子从业人员不是专业人士,根本不了解种子的特征。种子不同与其他商品,种子的优劣关系到农民一年的收成,弄不好会给个人和国家造成很大损失。品种混杂,降低了商品品质。如糯玉米的利用,目前主要是鲜食和面粉,使用的品种多数是农家品种,这些品种退化严重,产品品质也不理想。
2.6 吉林省粮食产后储粮设施简陋
吉林省是全国粮食主产省,但农户储粮方法原始、设施简陋、技术水平低。玉米储藏以穗储为主,主要采用玉米仓、玉米楼子、玉米栈子、玉米吊子、茓子囤,或直接散堆露天地存放(俗称“地趴”)。全省“地趴”粮占农户总数的50%;上栈子储粮占25%;上楼子储粮占农户储粮总数的15%;其他方式储粮占10%。据调查测算,吉林省农户粮占15%,其他方式储粮占10%;玉米损失损耗率与储粮损失损耗率一般为8%~10%,其中玉米损失损耗率在11.77%。因此,提高吉林省农户科学储粮水平,减少农户产后损失,已成为当务之急[9]。
2.7 玉米产量年季波动大
由于吉林省玉米产量年季波动大,需要进口大量的玉米,加上国外的玉米进口价比国内的便宜,随着玉米深加工企业的崛起,包括食品加工、药品等诸多领域需要玉米作为原料,导致省内的玉米缺口,企业纷纷从国外进口玉米。吉林省要宏观上控制,尤其是大型玉米加工项目,预测今后一段时间吉林省还会大量地进口国外玉米。
3 建议
3.1 培养新型的农村种粮大户
随着农村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要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考虑实行土地流转制度,农村专业合作社(农村专业合作协会)应成为领军人物,培养新型的农村种粮大户,走玉米生产专业化之路将是一个努力的方向,同时也便于农业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应用。
3.2 玉米二元结构转向三元结构
玉米二元结构向三元结构方向发展是一个选择目标,即“粮食作物,饲料作物,经济作物”,如培育果蔬玉米、高油玉米、高赖氨酸玉米、黑玉米等。另外,用于工业生产,如加工变性淀粉、加工淀粉糖等培育的专用玉米品种少。还有畜牧业在吉林省农业生产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应培育优良的饲用玉米品种,以增加肉、蛋、奶等畜产品的供给,促进玉米产业的转化。
3.3 秸秆还田,培肥地力
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增肥地力。秸秆中含有大量的能源物质,还田后土壤生物激增数量、活性强度提高,接触酶活性可增加47%,提高有机质含量,利于抗旱保墒。秸秆还田还具有抑制土壤水分蒸发、储存降水、提高地温、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优化环境、防治污染等诸多优点。秸秆还田使秸秆中的有机质得到充分的利用,有利于生态农业和环保农业的发展。深松整地培肥地力是玉米持续增产的基本要素之一,深松整地可以建立土壤水库,提高耕地的抗旱、抗涝能力。可以抢农时、增积温,减少低温冷害对农业的影响,提高农业的产出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深松能打破犁底层,改善土壤的3项比例,培肥地力,使作物增产10%~20%。保护耕地,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推动农业标准化建设,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3.4 加强吉林省东部制种基地的建设
确保种子数量、质量、品种安全。加快培育玉米新品种,通过玉米种质资源引进、挖掘和创新利用,着力培育抗逆、高产、优质、适于密植的突破性新品种。继续组织实施生物育种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积极稳妥地推进玉米生物育种技术研发应用,做好战略技术储备。在玉米种子的生产上,处于半山区吉林省东部地区的制种企业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品种布局,保证在种子区内生产既能安全成熟,又能发挥地域屏障优势,可采用地膜覆盖技术来确保种子在特殊温度下安全成熟。
3.5 研制推广“自然干燥储粮仓”
在目前土地实行个人联产承包制度的体制下,应开发家庭用储粮设施。吉林省作为玉米产粮大省,农户储粮设施仍很简陋,应补助农民购买自然干燥储粮仓,实现安全储粮,科学储粮。研制储粮过程中能降低水分和防治鼠害的金属罐存储玉米的自然干燥储粮仓,减少玉米的产后损失。
3.6 加强制种基地建设
吉林省应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级种子生产基地,提高种子综合生产能力。国家玉米工程研究中心设在吉林省,其实力雄厚,具有人才优势、综合科研实力强等特点。应加快建立商业化育种新机制,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研人员与企业合作,实现育繁推一体化。另外,对私有化的民营育种企业进行政策上的扶植,民营育种企业作为国有育种企业的有益补充,对搞活玉米育种活跃市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此,可通过对其资质的认证,申请国家玉米育种专项资金,形成有序的玉米育种市场格局。
3.7 保护好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
2012—2013年作物种植面积将扩大约2%,我国仍将依靠玉米进口,预计进口数量为600万~800万t[10]。玉米是吉林省乃至我国消费需求增长最快的作物种类,一是畜牧业的发展,二是深加工企业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对玉米的需求。应把握好进口时机和节奏,避免冲击国内生产,防止出现成为第2个大豆,挫伤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粮食安全问题绝不能依靠国外来解决。
4 参考文献
[1] 郭坤龙.我国玉米产业发展浅析[N].期货日报,2012-06-04.
[2] 石勇,张宏宇,董俊萍.吉林省玉米生产现状与产业发展展望[J].吉林农业,2010(3):24.
(下转第53页)
(上接第51页)
[3] 吉林省粮食局.吉林2008年玉米产量有望超210亿公斤[EB/OL].(2008-10-07)[2012-07-08]..
[6] 长春市农委.吉林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600亿斤刷新历史纪录[EB/OL].(2011-11-25)[2012-07-08]..
[7] 朴实,王长坤.浅谈吉林省玉米生产现状及对策[J].策民营科技,2011(10):196.
[8] 杨雪,陶宏,王永利,等.吉林省东部半山区制种基地的选择与品种布局[J].种子世界,2006(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