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期货稳定的盈利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证券公司盈利模式业务管理业务构成
中图分类号: F8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1770(2009)011-054-03
盈利模式是一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步形成的赖以盈利的商务结构及其对应的业务结构。企业的商务结构主要指企业外部所选择的交易对象、交易内容、交易规模、交易方式、交易渠道、交易环境等商务内容及其时空结构,企业的业务结构主要指为满足商务结构需要的企业内部从事的包括研发、采购、生产、储运、营销等业务内容及其时空结构。通俗地说就是企业以恰当的成本和方式从客户那里获得收入,实现盈利的方法。
盈利模式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经营问题。只有有了好的盈利模式,企业才能实现持续盈利,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形成长期竞争优势;同时一个盈利的企业只有充分了解和认识本身的盈利模式,才能找到增加企业盈利的关键环节,从而提高绩效水平,提升核心竞争力。
回顾我国证券公司近几年经营情况,如图1、图2所示
我们不难发现,证券公司的盈利情况普遍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盈利来源以经纪业务和自营业务为主;二是盈利的周期性明显,波动大。从盈利模式的视角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当前证券行业的外部商务结构(包括行业政策,客户需求,金融深度和发展历史等)决定了我国证券公司盈利来源主要倚重经纪业务和自营业务,而这两项业务与市场交投活跃程度是同步强相关的。股票市场呈现周期性的繁荣与低迷,当没有其他业务来源或者其他业务规模太小无法对冲这种波动的时候,就会导致盈利的强周期波动。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由于成本刚性的存在,中小规模的证券公司盈利波动幅度比大型证券公司更大。
笔者认为证券行业盈利强周期波动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方面是外部商务结构决定了证券行业的先天周期性。如证券公司主要业务大都与呈现周期性波动的股票市场正相关,缺乏负相关的业务模式;国内财富管理市场尚处培育期,弱周期的资产管理业务等客户需求量较少。另一个方面是证券公司现有内部业务结构与外部商务结构不匹配,进一步影响了盈利能力的稳定性。
外部商务结构的改变有赖于金融市场深化发展和监管政策改变,是比较宏观的影响因素,难以对其施加影响。因此,证券公司可以更多思考如何平衡发展不同盈利特征的业务,如何通过改变自身内部业务结构,加强管理,更好地匹配外部商务结构,从而增强盈利的稳定性。笔者建议可以采取以下三个方面的措施:
一是积极拓展弱周期的盈利模式
随着资本市场金融深化,证券公司的盈利方式有所扩充,出现和即将出现一些弱周期的盈利模式,如集合理财、资产管理等收费型业务,通过向期货公司介绍客户收取中介费,权证创设、要约收购等套利收入,融资融券等信贷收入,直接投资带来的实业投资收益和发行上市带来的出售收益。这些业务可以较好地平滑资本市场周期性繁荣与衰退对证券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因此,每个券商都很有必要根据自己的经营特点和资源禀赋,大力向上述弱周期盈利模式拓展,实现强周期与弱周期业务的均衡发展,合理布局。
同时,证券公司传统业务也有弱周期的盈利点,比如存量资金的利差收入,基金和国债的代销手续费等。在政策和市场允许情况下还可以学习国外券商向投资者收取账户管理费,红利收集费等收费项目。在经营管理中,需要加强对这些盈利来源的分析和统筹。
二是针对不同业务分类和外部商务结构,匹配不同的管理策略,调整内部业务结构,增强各种业务盈利能力
目前,国内证券公司的业务可以分为经纪业务、投资业务、投资银行业务等,每种业务的关键要素和盈利模式是不同的,需要对应不同的内部业务结构。
(一)经纪业务
经纪业务通过向投资者提供交易渠道,同时提供必要的资讯和投资咨询,根据交易金额收费。分析经纪业务的盈利模式,我们可以拿百货超市等商业渠道做类比,营业部是投资者进入市场的必经之路,有如大家都去超市买日用商品。券商提供的渠道服务存在严重的同质性。因此,存在两种可行的盈利模式,一是以[低价-低成本-交易量]为组合的盈利模式,在提供同质的基础上以低成本取胜,有如超市;二是以[高价-附加服务-大交易量]为组合的盈利模式,通过创造差异化服务获取高毛利,从而提升盈利,有如精品百货。
[低价-低成本-交易量]盈利模式的核心是成本控制能力与规模销售能力。对应的需要在经纪业务上采取降低成本的大集中,大统一,大营销以及经纪人制度等管理措施,调整内部业务结构,创新运营模式,大力推行虚拟运营和网上交易;由于需要进行严格的成本控制,建立与客户开发挂钩的激励考核机制,且其业务与证券公司其他业务紧密度不高,走低价模式的证券公司比较适合将经纪业务单独成立子公司进行运作。
[高价-附加服务-大交易量]盈利模式的核心是开发愿意为附加服务支付额外佣金的大客户,对应的需要采取强化附加服务、有针对性地开展高端营销,收入费用与绩效挂钩,提供交叉投资服务等措施,国内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有中金公司。
有必要提醒的是,近几年券商经纪业务正充分享受行业性繁荣,整体盈利状况都很好。但这并非盈利模式优化的结果。其主要的原应是一方面证券业协会对交易佣金费率的管制使得国内交易佣金价格战一直打打停停,外部市场结构尚不是完全竞争市场;另一方面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之后,大小非存量资产被激活,导致市值和交易总额增加,而券商总数却因为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大幅减少,更少的竞争者分享更大的市场,导致了券商经纪业务的阶段性繁荣。在行业环境宽松的时候,管理者往往会忽视成本控制,放慢业务转型步伐。但随着行业管制放松,券商规模扩大,或者资本市场陷入低迷,经纪业务的盈利能力将重新受到挑战。只有在管理上向低成本渠道或高附加值渠道发展才能脱离同质化竞争的红海,从而提高盈利的稳定性。从这点来说,经纪业务内部结构的调整利在长远,且刻不容缓。
(二)投资业务
投资业务包括自营业务、资产管理业务、直接投资业务。其盈利模式的核心是优秀的投研能力。尽管资产管理业务有收费的盈利特征,但缺少了优秀的投研能力,是无法实现规模扩张的,而资产规模是资产管理业务提升盈利能力的重要一环,因此笔者把资产管理业务的核心盈利要素也归为投研能力。
针对强化投研能力,需要在管理上采取[高薪+恰当绩效激励+高淘汰率]的措施以及开放性的人才结构。国内证券公司很少实行以岗定薪,投研人员的收入大都还是与他的工作级别挂钩;绩效方面的量化考核与激励往往是软约束,弹性很大,导致公司对投研团队的激励不正确或者不足;而在淘汰率和人才结构开放性方面比例则很低,这些造成了整体投研能力落后于后起的基金公司。在投研方面,国内券商应当学习基金公司,重点改革用人机制与激励考核机制。
(三)投行业务
投行业务包括证券承销、财务顾问、兼并与收购等。其盈利模式是通过提供服务收费,盈利的核心要素是要保持一定的业务量规模和积极开展交叉销售。
当前,国内投行业务呈现承销独大,财务顾问、兼并收购业务规模偏小的特点,投行业务能否盈利主要看证券承销业务。而证券承销业务受到监管部门的严格控制,与市场繁荣情况密切相关,项目周期较长,不确定因素较多,造成投行业务收入波动较大。投行业务的成本结构中人力成本较高,且具有刚性。在分析收入与成本特点基础上,我们不难发现必须维持一定规模的业务量,才能平滑项目周期长且干扰因素多的业务特点,克服成本刚性达到盈亏平衡点。然而,国内投资银行业务又是一个寡头垄断的市场,市场份额集中度很高,这造成很多中小券商的投行业务始终处于“吃不饱”的状态,挣扎在盈亏平衡点附近。
因此,要构建和强化投行业务的盈利模式,对于已经占据市场较大份额的优势券商来说应当继续巩固份额,增强公司在公关能力、资源协调能力和保荐能力上的优势,扩大业务量。而对于处于劣势的中小券商,或者采用高投入模式,引入人才团队,强势扩大份额,或者需要另辟蹊径,对公司的内部业务结构进行调整。
投资银行是券商业务中一项接触高端客户的业务,打交道的都是企业的决策层,因此也提供了对机构和高端客户进行交叉销售的机会。中小证券公司可以据此调整内部业务结构,建立内部结算体系,以交叉销售的业务量为重要指标,加强交叉销售的激励与考核,引导投资银行业务在既有客户上做深做细,深度挖掘客户价值。同时,还可以结合直投业务,通过做精项目,提升盈利能力,克服规模劣势,从而在一个寡头垄断市场上形成自己特有的盈利模式。
(四)其他业务
证券公司其他业务有研究信息的销售,指数产品,客户介绍收费等,这些业务的规模都比较小,对证券公司的经营发展不构成全局性的影响,故不作展开。
三是强化企业整体风险控制能力和财务资源调动能力
证券公司的最终盈利状况不仅取决于各项业务的开拓及盈利,还与公司整体的风险控制能力和财务资源调动能力相关。证券公司应当建立谨慎的风险政策,正确地运用杠杆,严密防范风险,据此可以大幅提升证券公司盈利的可测性,形成券商盈利模式的稳定力量。
参考文献:
1.(AdrianJSlywotzky)亚德里安 J 斯莱沃斯基著.《盈利艺术》[M],2002年版。
2.(AdrianJSiywotzky)亚德里安.J.斯莱沃斯基和大卫.J.莫里森.《利润模式》[M].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年版。
3.何诚颖 陈东胜.《开放条件下中国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研究》[Z],2004年版。
关键词:商业银行 盈利模式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8-195-03
一、商业银行盈利模式概念及类型
所谓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就是指商业银行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机制环境下,以一定资产负债结构为基础的主导财务收支结构。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根据划分标准不同,有着不同的类型,本文根据目前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结构来看,将盈利模式分为传统业务型和非传统务型两种。
(一)传统业务型
传统业务型顾名思义就是以传统业务为主导的盈利模式,即收入来源中以信贷利息收入为主,而利息收入中又以批发业务利息收入为主。这类盈利模式导致商业银行的发展需要以资产规模扩张为主要手段,以存贷款规模的增长来维持利润的增加。自然,由于更多的关注信贷,其所提供的服务品种就相对比较单一,银行之间服务的差异化较小。我国商业银行无疑是这类盈利模式的典范。
(二)非传统业务型
顾名思义,就是非传统业务收入占较大份额的盈利模式。这里的非传统业务主要指:
1.零售银行业务。零售银行业务是相对于批发业务而言的,批发业务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公司、集团,而零售业务面向的是零散的消费者和小企业。就提供的服务而言,批发业务主要是信贷,零售业务除了贷款外,还包括信用卡、财产管理、个人理财等业务。零售银行业务具有客户广泛、风险分散、利润稳定的特点,但同时也需要商业银行具备完善的机构网络。
2.中间业务。所谓中间业务,就是商业银行除了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以外,不直接承担或不直接形成债权债务,仅动用自己的少量资金,为社会提供的各类金融服务。参照巴塞尔委员会的分类并结合中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中间业务大体可分为性中间业务、结算性中间业务、服务性中间业务、融资性中间业务、担保性中间业务、衍生性中间业务六种。目前银行的金融创新大部分在中间业务,其触角涉及到资金清算结算、基金托管、现金管理、买卖、财务顾问、企业银行、理财服务等;也涉及到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外汇买卖、理财、汇款、工资、缴交公用事业费等等。中间业务是目前大多数国际商业银行盈利的重要来源,例如美国花旗银行,存贷业务带来的利润占总利润的20%,其余80%的都是由承兑、资信调查、企业信用等级评估、资产评估业务、个人财务顾问业务、远期外汇买卖、外汇期货、外汇期权等大量中间业务创造的。
3.私人银行业务。私人银行业务,是指商业银行通过对客户按重要性分层管理,为重要的客户群提供个性化、差别化、全方位金融服务的银行业务。其具体服务内容包括:财富管理业务、信托产品、咨询服务、遗产规划、托管业务等。私人银行业务与零售银行业务相比有三大特点:一是要求较高的准入门槛;二是私人银行业务提供的是一种综合解决方案;三是私人银行业务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顶级的专业化服务。私人银行业务位于商业银行业务金字塔的塔尖,它以资产管理业务为基础,已成为国际知名商业银行的战略核心业务。
二、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现状、原因及问题分析
(一)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的盈利模式现状体现为两个主体:一是收入总额中以利差收入为主体;二是利差收入中批发业务占主体。近几年来,为了改变利息收入比重过高的盈利模式,我国商业银行纷纷致力于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在零售银行业务、私人银行业务、中间银行业务和混业经营盈利模式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就。虽然我国商业银行非传统业务有了跨越式的发展,但应该看到,截至目前为止,传统的盈利模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利息收入依旧占到各商业银行全部收入的80%以上,而非利息收入不到20%,与国际先进银行差距还很大。另外在20%的非利息收入里边,又以低技术含量的手续费收入为主。而各种创新业务,中资银行却少有涉足。
(二)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形成的原因分析
1.间接融资占主体的金融市场结构。长期以来,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结构始终未得到根本的改变,从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的发展来看,银行贷款占比实际上始终高于80%。近年来,随着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的逐步壮大和完善,我国直接融资比重有所提高,但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结构仍未得到根本改变。而在间接融资中,银行贷款又是其最为主要的融资途径,这种金融结构为我国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维持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市场环境。
2.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属于典型的投资拉动型,在过去的30年中,我国的投资率是世界各国中最高的,由于投资的增长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度很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大。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发展的经济发展阶段,积累和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投资拉动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需要保持投资较快增长。改革开放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资金是发展的原材料,高速的发展形成了我国长期以来资金供不应求的基本格局,而这种格局为商业银行的传统信贷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由于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使得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充分享受了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能够保持高速的贷款扩张。近十几年来,我国银行业的贷款平均增速都以2倍于GDP的增速在增长。多年以来的贷款快速扩张使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利息收入居高不下,传统批发信贷业务非但没有减弱,甚至有进一步强化的情况。
3.利率管制与高利差。当前,我国仍是一个以管制利率为主的国家。虽然我国早在1996年就开始了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但是直到今天为止,利率市场化进程并没有完全结束,特别是存贷款利率,依旧受到央行严格的管制。在行政干预的情况下,我国一直保持了平均3%到4%的息差水平,虽然这一息差水平相对于其他转型国家6%的息差而言还不算高,但与成熟的工业化国家2%的息差相比,还是为商业银行提供了稳定的利润来源。
4.高储蓄率。受历史、文化及经济状况影响,我国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储蓄率,与高储蓄相对应的是低消费水平。虽然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收入的不断增加和投资市场的逐步完善,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居民投资于股市、债市的支出日渐增加,但高储蓄的根本格局依旧没有改变。高储蓄率为我国商业银行提供了一个成本低廉、稳定性高的资金来源,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传统信贷业务能够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5.其他金融市场的不发达。我国金融市场改革落后与经济发展的步伐,金融市场虽然在近年来得到了一个较快的发展,但总体而言,我国的金融市场依旧处于初级阶段,金融机构还显得较为单一,金融产品还不够丰富,金融创新的动力不足。而像综合理财、投资银行业务、衍生性金融业务等新型业务的开展需要一个完善的外部金融环境。企业的多样化融资以及家庭收入的理财投资实现都离不开一个完善、发达的金融市场环境,而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与国外成熟市场相比,在这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企业融资渠道严重单一,居民投资渠道短缺。在这种环境下,个人将储蓄更多地存入银行而不是去投资、企业向银行借钱而不是发行债券、银行更多地依靠信贷业务而不是其他业务便成了各个金融活动参与者自然的选择。
6.商业银行的成长历史。我国商业银行从改制至今,仅仅经过了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商业银行虽然已不再是计划体制下的财政出纳,但也没有完全转变为现代金融体制下的新型金融机构,其整体的经营体制、人力资源、客户结构以及发展理念依旧深深地打着“传统信贷模式”的烙印。这种现象的改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虽然目前各大商业银行都纷纷调整发展战略,将中间业务等作为下一步发展的重要领域,但可以看到,在传统因素占主导的经营环境下,信贷业务依旧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盈利来源。
(三)我国商业银行现有盈利模式的缺陷分析
1.传统业务的不可持续性。首先,利率市场化将给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带来新的冲击和巨大的挑战。利率市场化是未来我国利率改革的必然趋势,而实行利率市场化以后,银行自主决定存贷款利率,银行间激烈的竞争使存贷款利差有缩小的趋势,利差的缩小将对银行的盈利状况和经营状况造成巨大的挑战,传统利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型面临不可持续的风险。
其次,金融脱媒化导致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客户日益减缩。近年来,随着股市、债市及大型财务公司的快速发展,我国金融也渐渐出现“脱媒”状况。以财务公司为例,目前中国已有许多家财务公司,资产规模庞大,资金调配能力加强,不仅分流了公司客户在银行的存、贷款量,而且开始替代银行提供财务顾问、融资安排等服务,已对银行业务造成了强有力的冲击。
2.单一收入来源缺乏稳定性。传统盈利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业务以批发信贷业务为主,而批发信贷业务与外部经济发展环境有着高度的相关性,很容易受到宏观经济波动、利率市场化导致的利差收窄及利率波动风险的影响,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缺乏相对的稳定性,呈现出被动的周期性波动特征。
3.新型业务发展“千行一面”。我国大多商业银行已经在零售业务、中间业务及私人银行业务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尝试,也取得了较快的增长。但就目前而言,这些新型业务的发展依旧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已开发的新型业务和新型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普遍缺乏有自身特色的差别化产品,缺乏对中间业务整体发展真正起到核心、支柱作用的重点产品;另外就是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开发创新力度仍然不足,吸纳型和模仿型创新较为多,自主式创新较少。高附加值产品少,在一些新业务、新产品的种类与功能拓展方面,还不能及时跟上市场需求与客户需要,导致在一些低层次的中间业务上出现了销售为主、尽先压价的恶性竞争局面。直接制约了商业银行发展非利息收入业务的能力。
三、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变趋势及不利条件分析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面临不可持续的局面,转变传统的盈利模式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已是不争的事实,商业银行也在这方面作出了许多积极的尝试,但结果并不是很理想,在金融危机面前,大家依旧只有靠打“信贷”这张牌来度过危机。出现这样的情况并不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变身”的信念不坚定,而是有着深刻的背景原因。只有对这些因素有全面而清晰的认识,才能明确我国商业银行要不要转变盈利模式,如何转变盈利模式有更好的解答,这些因素包括:
(一)非传统业务具有时滞性
由传统业务到非传统业务,商业银行需要根据业务的转变而对自身的人力机构、信息系统、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以及客户群体进行全方面的更换,同时非传统业务相对与成熟的传统信贷业务而言,具有高投入低回报的特征,盈利能力并不强,而且商业银行很难足够快地建立与新型业务相应的规模和技能来迅速产生新的利润,这些业务需要数年才能产生足够的利润,投入与回报之间有着较长的时滞性。
(二)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发达
目前,我国的金融体系市场发育程度依旧不是很高,资本市场不发达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这直接导致了目前我国仍然是一个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畸形金融体系,“金融脱媒”现象在我国表现并不明显。商业银行依旧可以通过扮演资金媒介依靠存贷利差的商业模式而存续。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商业银行发展业务多元化、去拓展非利息收入业务的内在冲动。同时,投资银行业务、综合理财业务、金融顾问、私人银行业务等非传统银行业务的发展无一不是建立在资本市场高度成熟的基础上的,我国资本市场的欠发达,导致这些业务开展缺少良好的产品设计环境,从而直接抑制了商业银行非传统业务的发展。
(三)存在着严格的金融管制
目前,我国依旧对利率、汇率以及金融产品等实行严格的金融管制,在监管模式上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管理模式,这直接限制了商业银行发展风险资产交易、股票基金买卖等交易业务的发展,也限制了商业银行发展非利息收入业务的空间。而交易业务收入往往正是西方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重要来源。
(四)商业银行创新能力不足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目前非传统业务的发展呈现出高度同质化趋势。缺乏核心创造力是我国商业银行非传统业务发展的一大难题。由于非传统业务需要的高知识、高技术含量特征,导致在研发、管理等方面都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作为支持,涉及到许多专业性知识、现在科技手段以及一系列法律法规,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很高,而国内商业银行员工一直从事单一的信贷业务,普遍远离信托业、证券业,缺乏从事投资银行业务、财务顾问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这是导致商业银行创新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四、我国商业银行转变现有盈利模式的发展建议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发展处在一个非常微妙的时刻,一方面都意识到传统模型的各种弊端,都在通过各种努力希望改变现有的单一而又传统的盈利方式;但另一方面造成目前盈利模式结果的各种决定性因素依旧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商业银行在短期内实现盈利模式的大变身并不现实;而与此同时,外部经济、金融等各方面的积极发展变化又为其实现盈利模式转变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条件。因此,商业银行的变身过程,在这种微妙的现实情况约束下,将是一个曲折、渐进而又略显漫长的过程。在机会不断闪耀而基本面仍未出现根本性变化的这个时刻,商业银行在发展新型业务方面的一些方法和策略就会显得异常重要。
(一)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依旧坚持传统业务为主的发展策略
虽然长远来看,传统业务具有不可持续性,但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经济增长对间接融资体,具有高依存度,以及较高的利差水平可望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传统业务还将为我国银行业带来丰厚的利润。就目前而言,传统业务更加适合目前我国经济现状和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状况,全面发展非传统业务的条件还不具备,时机还不成熟,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需要依靠公司银行业务来实现盈利水平的提高。
(二)坚持渐进式发展思路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非传统业务发展的条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着较大的差距,要使我国商业银行达到国外银行其他业务收入占50%的程度还为时过早。可以看到,资本市场的发展、金融监管模式的转变、商业银行内部结构的转型及自身创新能力的提升等都需要一个长期累积渐进的过程。这些因素的不断变化会对商业银行发展非传统业务产生越来越多的影响,同时也提供越来越多的机会。因此,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既不能放弃非传统业务的发展,也不能超越条件的限制过快的发展。目前情况下,更应该进行小规模的探索和试验,通过渐进式发展,始终保持与外部条件的同步向前。
(三)坚持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发展原则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商业银行非传统业务的领域非常广泛,内容涉及到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不可能所有的银行在所有的非传统业务领域都齐头并进,也没有一家银行有能同时在所有非传统业务领域都处于领先。非传统业务的这一特性就决定了商业银行在转变盈利模式的时候必须坚持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发展原则,尤其是对于众多的中小商业银行,由于在规模上存在绝对的劣势,而非传统业务的发展又需要高的投入,在投入产出间还有较长的时滞性。因此,在判定发展哪种非传统义业务时,必须对外部条件和发展趋势及自身实力和优势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估,在此基础上选择一种或几种非传统业务进行重点投入和发展。而不是盲目地随大流,以致出现一窝蜂现象,等到投入了许多才发现自己完全不具有优势的时候,其他业务往往已经错失了最佳的发展时机,而且再次转型往往比第一次转型需要更多的投入和存在更多的风险。由此可见,在目前非传统业务发展程度还比较低,发展趋势还不明朗的时候,各商业银行更需要注重投入前的评估和规划,坚持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发展原则,用有限的资金和时间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五、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商业银行还处在由传统盈利模式向非传统业务类型的盈利模式转变的过渡阶段,处在发展变化的十字路口。商业银行需要积极转变自身盈利模式,但在各项条件还未完全具备的情况下,依旧要坚持传统业务为主的发展策略,同时在发展中坚持渐进式发展道路和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发展原则,实现盈利模式的成功转型。
在国内棉花期货去年9月中旬开始的一波急涨行情中,一些期货公司的保证金出现异常增长情况,不排除部分境外热钱钻了期货公司开户审查的空子,流入商品期货市场。而这些游资在通胀预期下的大肆投机,将损害期市的稳定健康发展。
尚处于新型加转轨时期的中国期货市场,其基础依然薄弱,投资者结构单一,产品种类不够齐全,应对国际市场冲击的能力还不够成熟。
在上述情况下,中国证监会和中期协都先后提出了“防范系统性风险和道德风险,维持期货市场稳定”的重大课题,因此,保证期货市场稳定和有序发展,就成为当前期货行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行为偏差导致市场过度波动
尽管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外部因素,导致期货市场频繁波动,但要探寻期货市场波动的深层次原因,还要关注市场内部投资者的行为方式。行为金融学理论认为,投资者行为偏差造成了各种各样的市场异象,而各种异象又是造成市场波动的根源。因此,投资者行为偏差,是造成市场不稳定的最根本的原因。
可以用图示来描述市场波动的传导机理:
如图所示,期货市场中,投资者的认知与行为偏差,如过度自信、处置效应以及羊群行为导致了一系列市场异象的出现,如价格的动量与反转趋势效应,期货价格的日历效应等异常现象,这一系列市场异象造成了期货市场的量价波动,而市场的波动又反作用于投资者,加剧了他们的认知和行为偏差,恶性循环,从而造成了更大波动,形成一个偏差-异象-波动的来回循环传导的现象。因此,要稳定期货市场和平抑市场波动,必须从投资者交易行为偏差入手。
完善期货市场投资者结构
在分析清楚了投资者行为与市场波动的传导机制后,需要进一步探讨投资者行为与市场波动的稳定机制。所谓稳定机制,即如何平抑投资者行为造成的恶性循环,避免市场过度波动的原动力。从笔者提出的传导机制来分析,投资者的认知与行为偏差是市场波动的根源,要形成投资者行为与市场波动的稳定机制,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降低投资者的认知和行为偏差。而减少和降低此类偏差,除了加强投资者教育外,主要应由完善期货市场投资者结构入手。
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投资者结构,发展机构投资者,满足现货企业利用期货市场发现价格和套期保值功能至关重要。
目前国内期货市场95%的交易者是中小散户,机构投资者只有5%的比例,这一比例很不正常。因为期货市场与股票市场不同,股票市场是大众投资者投资理财的工具,期货市场的主要功能却是现货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因此,功能不同决定了中国期货市场更应该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而非个人投资者。对于期货市场监管方而言,要深入研究培育期货市场机构投资者的相关法规政策,进一步完善市场结构,提高市场定价效率和市场流动性,满足广大现货企业发现价格和套期保值的需要。
期货公司是期货市场上最重要的中介机构,连接现货企业和市场的桥梁,其作用非比寻常。中国期货公司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尚未建立完整的信息披露机制,宣传和市场开发行为不够规范,内部管理制度和风险控制制度不够健全等等。在中国期货市场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的形势下,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尽管最近十年间有越来越多现货企业参与到期货市场中,并成功锁定风险和利润,实现套期保值,但是仍然存在着市场参与程度较低,参与广度和深度不够,对期货合约的作用和风险缺乏认知等问题。而国外一些成熟期市(例如美国期货市场)中的现货企业,基本不存在上述问题。因而参与中国期货市场,本身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发展机构投资者对于中国期货市场而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对期货新品种的规划与建议
随着中国第一个金融期货――沪深300股指期货的上市,期货市场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可以预见在将来,上海、大连、郑州三大期货交易所会有更多品种上市,中国也会逐渐成为农产品、金属和能源期货的国际定价中心;而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也会有更多产品推出,例如国债期货、外汇期货等。会出现期货投资基金,而金融资产配置和理财的手段也会更加丰富和多元化。
根据对中国期货市场未来发展的趋势分析,得出新上市品种的合约规划与建议如下:
一是对已有期货合约的波动性继续深入研究,探讨市场波动的根源,并为新品种上市储备经验。笔者基于行为金融理论,提出了投资者认知与行为偏差――市场异象――市场波动的传导机制,对市场波动作出了部分解释。然而期货市场波动性研究的内涵远不止于此。通过传统的对期货品种定价效率、期货合约套期保值有效性的研究,也可以为期货市场波动提供理论依据和解释。
二是针对期货市场异常现象的研究,理论要走在实务之前。目前此类研究较为匮乏,主要原因在于缺乏高质量的实证文献。而通过对已有期货品种运行中市场异象的考察,可以丰富期货研究的内涵,从而有利于一些新品种引入后,在最短时间内找到提高定价效率的方法。
三是在新品种上市之前,可以采取市场调研的方式,通过各种形式的投资者调查活动,了解投资者的想法和操作方式,并帮助投资者建立合理的盈利模式。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商业银行
20世纪70年代以前,世界各国大都对利率实施管制,利率管制虽然保护了中小金融机构,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但扭曲了利率的市场定价和资金导向功能,资金使用效率及资源配置效率低下,金融脱媒等问题。因此,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不少金融发达国家开始进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而我国自1996年以来实施了一系列逐步放松对利率的管制的政策措施,尤其是2004年央行宣布开放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更推动了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逐渐深化。
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决定市场利率,市场主体可以在市场基准利率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金融交易的特点,自主制定利率。一般而言,利率市场化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市场化;二是中央银行通过间接调控的方式影响市场利率。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在市场利率制度下,商业银行集利率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于一身,根据以同业拆借利率为代表的市场利率、本行资金需求、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成本结构和风险结构的匹配情况等因素,灵活调整本行利率政策,达到降低成本,减少风险,争取最大盈利的目的。中央银行间接调控利率,在市场利率制度下,中央银行不是直接管理商业银行的所有利率,而是实行间接调控政策,由商业银行自主决定本行的利率。同时,中央银行通过再贷款、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等业务间接调控货币市场资金供求的方式,调控同业拆借利率,并由此影响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
纵观各国利率市场化的经验,不难发现,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由于利率管制的放开往往导致利率水平大幅飙升,造成银行业以及企业的融资成本上升,银行竞争加剧,各行各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此,我们仅研究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利率风险凸显
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以传统的存贷利差为主要盈利模式,这一盈利模式本身就决定了对利率的稳定和利差的稳定的依赖,以及受制于被动选择和期限结构的影响。
利率的波动在目前的商业银行运作模式下直接决定了收益和盈利情况。当商业银行自身资产负债结构存在缺口时,无疑就暴露在了利率风险之下。当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即正缺口)时,利率上浮会使银行收益增加,利率下调银行收益将减少,而当利率敏感性资产小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即负缺口)时,利率上浮会使银行收益减少,反之则收益增加。在利率市场化实施之后,利率由资金的供求双方协商决定,无疑将加剧银行业的竞争,而竞争的结果是使定价趋于边际成本,也就是说贷款利率与存款利率之间的利差会在竞争中不断的缩小,传统的依赖稳定利差为收入来源的盈利模式无疑会减少银行的利润。
同时,存款期限结构的短期化和贷款期限结构的长期化也使银行业暴露的头寸面临的利率风险加大。通常我们使用持续期缺口来衡量这一利率风险,当持续期缺口为正时,利率的上浮会使银行收益下降,利率下降则会使银行收益上升;而持续期缺口为负时,利率上浮会使银行收益增加,利率湘江会使银行收益减少。而存贷款利率的期限,却不是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的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及暴露头寸可以及时调整甚至主动选择的,这一期限决定于存户或者贷款企业与银行协商选择的结果,同时由于同业之间对于优质客户的严苛竞争,使得银行不得不妥协于一种其自身并不期待的期限结构,并导致更大的风险头寸。
二、利润短期内大幅下降,甚至出现少数银行的破产倒闭
利率管制的放开必然导致了市场的开放性,形成一个趋于完全竞争的金融市场资本环境,在这一环境中,利差的减少无疑会使大多数银行的利润在短期内出现大幅的下滑。这一过程,一些经营不善,或者没能及时调整管理方式以及盈利模式的银行,必然面临着被淘汰的命运。同时,国内对于外资银行业的逐步放开,而这些外资银行已经历了其本土的利率市场化阶段,业务方面已经有较为成熟的存贷款以外的盈利模式,这无疑也是我国商业银行业面对的又一严峻的竞争态势。而少量银行的被淘汰,无疑会造成一定范围内的萧条,会使经济处于一个较为低谷的状态。发展新的业务领域和盈利点需要一个探索,实施,普及的过程,这一过程中,银行业需通过先进的管理和风险规避手段保持虽然低速但是持续的发展。这样的一个发展是度过这个利润下滑阶段的保证。利率市场化作为一个竞争引入机制,终会将金融市场带领到一个更加健全而完善,自由而顺畅的全新的环境中。
三、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信用风险和逆向选择使原本就已经脆弱的商业银行运行举步维艰
银行无法准确了解贷款企业或项目的所有资信情况和风险程度所面临的不能收回逾期贷款本息的风险,即为信用风险。而逆向选择则是因为贷款方由于拥有信息优势,了解银行所不了解的内容,为了弥补贷款成本趋于投资向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从而增加了银行所面临的信用风险。信息不对称原本就是金融环境中所普遍存在的现象,而其导致的信用风险和逆向选择更是始终贯穿在银行业经营的上百年的历史岁月之中。已经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受到很大影响的银行业在面对信用风险和逆向选择时将需更加谨慎对待,一不小心就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因此,对于信用风险的管理更显得重要。
商业银行要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这诸多挑战,就需要整合管理理念,从根源上开辟新的业务范围,实现业务创新,将挑战化作机遇,赋予创新的活力,引领金融业进入新的时代。
1.大力发展中间业务,适当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
我国商业银行业的盈利90%来自于传统存贷款业务,而在金融业高度发达的国家中,中间业务则占到了30%-40%,这不可避免的使商业银行暴露在了利率风险之下。要从根本上规避利率风险自然是将业务开展到与利率不直接相关的领域,即中间业务。当然,目前的形势看来我国的商业银行业在中间业务方面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具体来讲,可积极拓展代收、代付,以及资产管理、基金托管、代客理财等等,甚至尝试混业经营,将经营范围扩展至保险,证券投资,投资咨询等领域。在发达国家,已经证实这些领域无疑是未来的金融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且盈利性不容小觑。
2.充分利用和开发衍生工具,建立成熟发达的衍生品交易市场
如前文所述,银行业的经营过程中,总会面临利率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风险,而这些风险在经营过程中总会存在,就需要我们的银行业学习使用衍生产品来规避此类风险。比如,在经营中暴露在利率风险下的头寸可以通过利率期货,期权,以及利率互换来规避,只需付出较小的成本就可以规避蕴藏的巨大风险,对于商业银行这样以稳健作为经营理念的机构而言无疑是最好的工具。而对于信用风险,西方金融机构已经开发的CDS,CDO等工具曾经帮助解决和转嫁了信用风险,虽然之后爆发的次贷危机与他分不开,但是相信只要有完善的法规建设,危机是可避免的,同时商业银行业也需自律,仅将衍生工具作为风险规避之用而不是用于投机,以期通过准确的市场预期用暴露头寸来获得巨额收益。
3.规范银行业的管理机制
我国的商业银行业,管理机制存有国有企业的气息,且由于我国不存在银行业的再保险机制和退出机制,国家以及纳税人作为银行业的最终担保人承担了无限责任,导致了银行业主动规避风险的意识薄弱。同时由于我国衍生产品市场的落后,银行业缺乏衍生品市场的专业人才,因此一旦需要运用和发展衍生品市场,就极有可能出现使用衍生品来进行赌博性投机的可能。因此,需要建立起完善健全的自律的管理机制和国家统一颁发的法律法规和行业准则为整个银行业乃至金融业健康有序的发展保驾护航。
在商业银行经历了大胆的改革创新之后,经历利率市场化的洗礼之后,相信一个更加安全高效,自由发达的金融体系将会逐步的建立起来。中国金融业也将开始了新的一页。
参考文献
[1]盛朝晖.从国际经验看利率市场化对我国金融运行的影响. 金融理论与实践[J].2010(7):41-45.
[2]陈昆,高昊,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风险分析―以5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例[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3):57-61.
存货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销售或者耗用而储备的物资,通常是流动资产中所占比最大的项目,对企业经营特点的反映能力也强于其他的资产项目,其重大错报对于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都会产生直接影响,审计中许多复杂和重大的问题皆与存货相关。因此,存货审计常常是报表审计中的重点和难点。
有色金属大宗商品的金融属性决定了可以利用金融杠杆进行投资炒作,也可以进行保值或融资,企业的利润表现与其价格的起落息息相关,因此,有色金属大宗商品的价值和风险管理成为众多有色企业经营管理的重中之重。同时,有色金属大宗商品存货因其价值大、风险高,且贸易模式不断推陈出新,因此,对其的内部审计既有普遍性的特点,又有个性化的需求。本文就以贸易公司内部审计实践为基础,结合有色金属大宗商品存货业务的特点和新业务模式下风险点,从内部审计角度来探讨有色金属大宗商品存货审计应关注的问题。
二、有色金属贸易模式及其风险点
有色金属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材料,应用领域广,生产和消费规模较大,贸易量逐年增长。同时,有色金属大宗商品许多品种都有期货,价格透明度高,简单的低买高卖利润微薄。再者,有色金属大宗商品的金融属性和良好的自然属性,也成为库存融资的首选。因此,有色金属大宗商品贸易模式不断推陈出新。目前来看,贸易模式可以分为传统贸易和融资贸易两种。
传统贸易盈利模式为持货待涨或转手赚取差价。由于有色金属价格波动大,稳定盈利风险高,贸易实践中多运用期货进行套期保值。
融资贸易是以有色金属大宗商品存货为质物,资金需求者向银行或其他资金提供者出质从而获得贷款,在现实实践中,有存货质押融资和仓单质押融资等形式。
(一)有色金属贸易中的风险点
由于大宗商品贸易融资环境尚未完全成熟,业务开展中暗藏着诸多风险。对于企业来讲,价格风险、敞口头寸风险、资金风险以及质押物风险等贸易融资中的重大风险点都与存货直接相关。
首先,有色金属大宗商品交易中,由于价格比较透明,购销双方多以期货价格为基础确定最终价格。在起伏波动的期货市场中,有效的管理价格风险,才能获取稳定的利润或者减少损失。
其次,有色金属价格波动频繁,存货若有敞口,就会面临价格风险。锁定采购成本和销售利润,管控敞口头寸的规模和适时止损,对企业稳健经营至关重要。
第三,融出的资金是否获得等值的质押物,且当质押物价值变化低于融出资金额时,是否能够及时获取资金补充或有权处置质押物,以弥补资金损失,也是融出资金的重大风险点。
第四,有色金属大宗商品贸易融资以质押物为基础,质押物的物权是否清晰、选择的质押物是否容易变现对融出资金企业具有很深的影响。
以上重大风险点,对有色金属贸易企业的经营业绩评价和以后年度的经营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有色金属大宗商品贸易存货内部审计的重点
内部审计不仅要关注企业的风险防控机制和内控机制,而且要关注存货的价格形成,核实存货的数量以及所有权,确定存货价值是否真实以及是否存在潜在的亏损。
(一)审查大宗商品存货的风险防控和内部控制
企业要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对大宗商品贸易业务风险的识别与防范。选择可靠的、合适的业务模式、对风险大的业务模式选择规避;对业务涉及的存货、合同、应收及预付款项、客户信用、仓储库存与产权归属、货物或仓单质押担保、第三方监管等进行重点排查;梳理和完善大宗商品贸易内控管理制度,建立客户资质信用调查和后续跟踪管理制度,防止上下家均由同一人控制发生资金被套取;严禁开展无真实货物交易、无商品实物、无货权流转或原地库存的融资性贸易和“空转”贸易业务。
因此,对有色金属大宗商品贸易的内部审计,首先要关注被审计单位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以及重大的风险因素,关注被审计单位是否建立了风险防控机制,是否对贸易业务模式、风险评估、成本效益等进行分析,是否对系统性风险制定了应对措施。审计人员可以依据风险防控情况合理识别和评估财?毡ū碛泄卮婊跸钅康闹卮蟠肀ǚ缦铡?
其次,对大宗商品存货各个环节内控制度的制定以及执行情况开展审查,重点围绕以下两个方面实施审计:一是审查存货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至少应当包括对收发货、收付款、审核审批、分级授权、监督制衡等关键环节的规范;二是审查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有效实施和执行,是否定期对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完善。
(二)审查大宗商品存货的数量
内部审计人员要做好存货库存实物的监盘,以确定被审计单位的存货是否真实存在,是否与账面记录相符;还要获得相关证明文件,从而判断被审计单位是否对存货拥有真实的所有权。在实地监盘时,要特别注意货到单未到、货发款未收、款收货未发以及抵押、质押、委托加工等各种情况是否做出记录,查找出账实不符的原因。
对利用有色金属大宗商品贸易进行融资,尤其是仓单质押融资业务,重点要审查交货环节,是否实际控制货物以及货物流转,若只是处理、传递合同单据的“空转”贸易,则令其坚决杜绝。
(三)审查存货价格的形成
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高度相关,可以提前反映市场供求变化,有色金属大宗商品贸易中多以“期货价格+升贴水”的交易模式定价。实践中,有月均价和点价两种基价选择方法。月均价即期货市场的月平均结算价,点价则随行就市,双方协商。如何运用基价主要取决于买卖双方的商定。
审查有色金属价格存货价格的形成,首先要关注基价的选择。从实践来看,月均价定价风险较小,点价风险较大。
其次,若选择点价,则要看买卖双方点价的权利,即由谁来决定在规定的期限内确定价格。如果被审计单位有点价权,则要关注是否按期点价,若延期点价,需向对方追加保证金,交纳延期费,则会增加点价成本。
再次,要关注点定的价格是否与市场价格差异较大。如有异常,则需要查找原因。
(四)审查大宗商品存货的计价方法
存货计价存在可选择性,存货购入采用实际成本法,存货发出可以采用实际成本法、先进先出法、个别计价法、移动加权平均法等方法,被审计单位若不遵守企业存货计价方法的一贯性原则,随意变换存货计价方法,则可以达到调节销售成本、从而调节利润的目的。有色金属大宗商品贸易中,存货实物形态通常由第三方监管,没有作弊空间,在有利润指标压力的企业中,年度内采用变更存货计价方法达到调节利润的做法最为常见。例如某公司年末铜出库结转方法由累计加权平均法改变为后进先出法,在市场价格单边下跌的情况下,就会造成销售成本减少,利润虚增。
其次,由于存货的形态及流转变化万千,价值结转与实务流转程序有一定的差异,若两者不一致,将影响到会计循环的全过程。有色金属大宗商品若遭遇市场价格大幅波动,尤其是在市场价格单边下跌的过程中,价值结转若与实务流转非同时期、同批次,也可以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例如某公司某年12月份共出库5万吨铜,其中第一批5万吨采购均价为30,000元/吨,第二批5万吨采购均价为28,000元/吨,该企业日常采用月末一次移动加权平均法结转成本,12月分两次出库,而且先将第二批低价铜先出库,第二批高价铜后出库,此做法导致第二次移动加权平均基数变小,出库成本减少,当年利润增加。
第三,在大宗商品贸易中,物流、资金流与票据流通常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于货到款付票未到、货发款收票未开的存货不仅要核对账务与库存数量的差异,还要注意与预付账款、预收账款等科目核对,审查是否存在重复挂账,虚增存货与负债的现象。
第四,审查存货的期末存货跌价准备计提是否合理、准确,当有色金属大宗商品贸易在价格单边下跌的过程中,若没有进行保值,则可能出现购销亏损的情况。内部审计要关注被审计单位是否按照市场价格计提或提足减值准备,是否存在潜在的亏损。
第五,利用横向或纵向对比的方法,剔除价格上升下降因素,与近期或相近品牌、相近质量的存货相比价格是否合理,价格高出很多的应视为潜在的亏损。例如,审计人员在对某有色贸易企业铝商品的销售价格审计时发现,当月销售价格多在12,000-15,000元/吨区间内,有几笔销售价格却为20,000-25,000元/吨,经查找原因,发现是该企业为完成年底销售收入指标,人为提高销售价格,拟在下一年度再进行回购。此业务造成当年利润虚高,形成下一年度的潜亏。
(五)审查大宗商品存货的风险敞口
有色金属大宗商品具有成熟的期货市场,是构成整个金融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利用金融杠杆来进行投机、保值或融资,追求更高的投资回报,备受许多企业青睐。为了规避有色金属价格波动风险及融出资金风险,减少损失,关注大宗商品存货风险敞口便成为有色企业的日常功课。
内部审计对有色金属大宗商品风险敞口的审查,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审查是否建立了分级授权、限额审批、风险监控、适时止损的风险防控机制,以及风险防控机制是否在实际操作过程得到遵循。
第二,审查业务的流转过程,查看库存现货是否保值,保值量是否超过企业的风险承受度,是否存在存在投机头寸,提示风险敞口给企业带来的潜在盈亏。
第三,审查融出资金是否取得质押物,质押物权属是否完整、评估价值是否覆盖融出资金,以及质押物是否能够及时变现、质押物贬值是否有权处置等事项,确定融出的资金是否可以安全、完整的收回。
(六)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内部审计建议
内部审计人员要对存货审计中发现的??题进行深入分析,诊断其产生的根源,结合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模式,对存货管理程序上的缺失和不当进行揭示,提出改进意见,使被审计单位通过落实内部审计建议,提高存货管理活动的经济性和效益性,以更好地防范和控制经营风险,确保企业资产安全。
【关键词】 六度分割理论;SNS;发展对策
当今二十一世纪,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高速时代。从Web1.0到Web2.0的发展过程中,通过网页把社会信息网络起来,逐步实现了个人信息网络化。一时间我们所称谓的“SNS”网站的大量涌现,又把分散的个人信息积聚组合起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网络虚拟社区。综合各种关于SNS的定义,它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是一种辅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同时,SNS这一新生产品是在六度分割理论下催生出来的。可以说六度分割理论是社会网络建立的理论基础,而社会网络又是SNS发生的理论基础。如下就六度分割理论与SNS的关联展开讨论。
一、六度分割法的相关理论
1、六度分割法概念
在1967年,美国哈佛大学的著名心理学教授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首先提出著名的“六度分割理论”,英文称作“Six Degrees of Sepration”。米尔格伦把“六度分割理论”简单解释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以上就是关于六度分割理论的定义说法。事实上六度分割理论只是一种“假说”,它在今天仍然饱受许多争议。
2、六度分割法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对于六度分割法,国内外并没有过于深入的研究,其程度还停留在数学模型上。虽然它只是作为一种“假说”,但是它所具有的意义也是巨大的,也引起的很多人关注。前文已述,SNS理论本源是六度分割法。当我们把六度分割理论应用到互联网络之中就会显示出巨大的作用。
六度分割理论所引伸出的“弱链接” 关系成为了催生SNS网站的驱动力所在:最亲近的朋友可能生活圈子和你差不多,你们的生活几乎完全重合。而那些久不见面的人,他们可能掌握了很多你并不了解的情况。只有这些“微弱关系”的存在,信息才能在不同的圈子中流传。[1]我们假设每个人平均认识260人,其六度就是260的6次方 =308,915,776,000,000(约300万亿)。消除一些节点重复,那也几乎覆盖了整个地球人口若干多倍。
所以说研究六度分割法对于互联网技术的更深发展具有的意义是重大的,我们必须重视六度分割理论与现实的技术结合。
二、基于六度分割理论下网络SNS模式
1、SNS在目前全球的发展状况
自从2003年在美国兴起,SNS一时间就风靡美国。渐渐全球互联网就掀起了一股SNS网站的促生热潮。下面主要以美国在SNS上做的最成功也最有影响力的社交网络Facebook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了解SNS在全球尖端的发展模式及成果,从而了解SNS目前的发展状况。
(1)从用户群上来讲。Facebook有着庞大的用户群,拥有了庞大的用户群就意味着具备了稳定的价值来源。Facebook采取了实名注册的方式,网络的虚拟性会增加网络用户的心理不确定性,采取实名注册可以增加网络社交的可信度,Facebook又注重区分不同类型的用户。在此同时,它上面的网络小游戏可以吸引更多的用户到此驻足,使它的用户群在不断的扩大。
(2)Facebook扩大了社交的网络结构,因为它是免费的。当然,Facebook也要有自己的盈利方式,它的盈利的方式主要通过广告服务、app开发商、“Facebook”调查问卷、虚拟礼品、游戏充值业务等方面进行的。因为它最初是免费的吸引了广大的用户群,在此前提之下才能完成通过各种服务进行盈利。
当然,广告还是它最重要的盈利来源。像app开发商,就是指的是Facebook与其他商业组织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现在Facebook有超过两万四千多的应用程序,全世界也有不计其数的开发者为它开发应用程序。虚拟礼品和游戏充值就是采用网络虚拟货币直接从用户手中赚取利润。
(3)Facebook有着开放的平台。就是让用户自主开发并应用网站的功能。向第三方开放平台,第三方可以自由的开发安装应用,这是它最大的创新之处。这个广阔的开放平台,不仅为自己带来了利益而且也为第三方带来了发展的空间,形成了共赢的局面。像Facebook上面的服务十分广泛,有婚介服务、酒店预订、网络招聘、网上商店等。Facebook利用其影响力,可以把广告平台扩展到更多的网站。
总结Facebook的成功模式主要在于,它有着严格实名制要求,这样透明的社交平台有利于吸引更多的用户。再者,它有十分开放的平台,这就为广告主广告提供了便利广告主可以把这些广告直接提供给实名用户,同时这些广告对于有需要的用户来说了解广告信息也变得直接而方便,所以说Facebook降低了交易成本,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共赢模式。
2、基于六度分割理论下网络sns模式的作用
在前文的六度分割中,已经假设平均每个人认识260个人,最后推测出他远远足够认识全世界的人。其实,我们可以进一步抽象成一数学公式:n=log(N)/log(W),其中n表示复杂度,N表示人的总数,W表示每个人的联系宽度。
我们可以利用树型结构来分析。我们假设一个前提,就是一个人平均认识的260个人彼此之间不相互认识。那么我们就可以建立一个树型结构。树的顶点代表一个人,然后画出260条分叉,由上至下,分叉六次。那么在树型底层的结点的数目就代表树顶一个人可以通过六次遍历所可能认识的人,通过计算,这个数字约是三百万亿,它远远大于地球上的人数。那么树型结构中任意两个结点要相互联系,遍历都不会超过六次。我们再假设,如果结点之间相互认识的话,减去重复的分叉,这个时候树型底层的结点也远远大于地球人口。
以上虽然是用树型结构来分析的,实际上社会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呈现出网状结构。整个世界的人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网,从六度分割理论中可以发现,每个人都可以比作是这张无形的大网之间的一个结点。如果一个结点发生作用力,可以把力无限扩展开来,实现无限的循环。这样,就为SNS中用户之间的信息无限传播提供了可能性。
当今也是信息爆炸的时代,Internet现在遍及200多个国家,容纳近60万个网络,提供了包括600个大型联网图书馆,400个联网的学术文献库,2000种网上杂志,900种网上新闻报纸,50多万个Web网站在内的多种服务,总共近100万个信息源为世界各地的网民提供大量信息资源交流和共享的空间。而社交网络作为Internet面对大众更直观的接口,带来的巨大社会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所以说认识到六度分割理论并能合理运用能为SNS网站的发展提供巨大的推动作用。
3、SNS模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SNS作为一个新生的事物,其不断发展壮大,在此同时竞争压力也不断增强。如何在强者之中崭露头角获得更多的用户,不断创新成为关键所在。经济危机的发生,资金的不断缩水使投资商转变了投资方向,这些都是SNS模式的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即便是风靡欧美的 Facebook和 Myspace 也都面临着盈利模式的考验,尤其是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作为主要盈利手段的广告收益急剧下降。可见,探索创新盈利模式已经成为全球SNS 网站生存发展的关键。[2]
(2)SNS网站也同样面临着法律的困境。例如,不久前Twitter的用户诺亚・克拉维茨遭到其业务公司的,这讼起因是因为诺亚・克拉维茨曾经为一个商业手机网站写文章,并在Twitter上拥有大量的粉丝。诺亚・克拉维茨辞职后,手机网站要求他不能再发表与其原业务相关的言论。后来又对他在Twitter上的言论提讼。这个案件的中心在于Twitter的用户对自己的账号是否存在使用权,这是法律制度没有界定清楚的问题。
(3)SNS用户数据库也成为一把双刃剑。以Facebook为例,由于它是严格的实名制注册,所以它拥有的庞大的用户信息。一方面,这是Facebook成为庞大的商业帝国的关键所在,另一方面它还面临着安全保护用户数据的挑战,如何保护用户隐私成了一个重要议题。Facebook 如何处理从8.45亿注册用户处收到的数据已经成为世界消费者、法庭和监管机构严格审查的对象。严格的隐私策略不仅会影响 Facebook 的广告收入,同时这对作为一家积极筹备上市的公司,如何找到将这些数据转变为利润的新方式也成为 Facebook 所面临的巨大压力。[3]
4、我国SNS发展现状及不足
中国的SNS发展在2008-2009年属于繁盛时期,这段期间SNS网站的数量迅猛增长。但是到了2010年网站数量开始大幅度的回落。
据CNZZ统计,到2010年12月我国SNS网站仅为680个,较1月下降了34.80%,到2011年12月仅为633家。从这个数据上表明我国SNS网站在经历了蓬勃发展之后开始进入“瓶颈期”。目前在我国发展的比较好的SNS网站有针对白领阶层的开心网和针对学生阶层的人人网。我们课题组主要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搜集SNS使用者认为其目前存在的问题,总结归纳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针对之前对SNS目前发展状况的研究,寻找并指出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人人网为例,通过对人人网使用者的调查问卷、对我国网络各种行业技术人员进行访问调查,总结调查研究结果认为我国SNS发展的不足之处在于:
(1)用户黏度的降低,SNS网站对用户的吸引力不够。很多SNS网站都会用小游戏来吸引用户群。殊不知,这些小游戏很容易导致用户失去兴趣,这样的话就很难吸引住用户,使网络受众单一化。我们在问卷调查中发现,大多数人人网用户对人人网上的小游戏很快就失去吸引力。
(2)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新。中国的SNS大多模仿国外的成功经验。中国SNS中大多都是类似的功能,往往一个应用出现的同时,各种SNS网站会一窝蜂涌现进行复制,例如“开心农场”“停车位”之类的游戏比比皆是。这样导致的情况是缺乏自己的特色缺乏创新,不能增强网站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也会导致用户对整个网站失去兴趣。
(3)盈利模式比较单一。我国的SNS网站缺乏营销策略,对于其盈利模式的界定仍然比较模糊。现在很多SNS网站中的主要收入是广告,而我们调查发现只有30%的用户才会主动有兴趣去点击页面上的广告。缺乏特色的盈利模式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由于缺乏资金,很有可能威胁到SNS的生存。
三、我国基于六度分割理论下网络SNS模式有效途径
1、增加用户的黏度,克服过于单一的运营模式
仅仅靠这些小游戏等来吸引用户的策略并不完整。SNS网站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增加网站对用户的吸引度。HeySPace“视聆通”集团总裁孙政权认为:“纯粹的SNS没法生存下去,它必须增加一些垂直性的应用,包括视频、音乐、游戏,包括更加个性化的服务。SNS是一个免费的平台,基于这一平台创造价值内容,才可以确保SNS长期运作下去。”[4]
2、SNS要不断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SNS的创新不仅包括自身产品技术的创新来吸引更多的网络受众,而且需要在市场盈利模式上进行创新,加快自己革新的速度,从而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要克服依赖于“模仿”的经营策略,我们要“借鉴”国外成功的先进的SNS的经验,而不是“复制”经验,避免同质化的发生。相信如果我国的SNS提高了创新能力,那么它才有长足发展的动力和抵御外部冲击的实力。
3、政府在加强互联网信息监管的同时,也要出台政策支持SNS的发展
信息时代里,个人的隐私泄露已经成为一个重要问题。网络实名制,SNS网站拥有用户真实信息,也会导致“人肉搜索”等法律问题的产生,所以我们的立法者和政策制定者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要不断弥补SNS中产生的各种制度漏洞。加强监管的同时也要加大扶持力度。我们国家的网络发展事业起步较晚,但这也就代表了发展潜力是巨大的。所以我们政府要支持网络经济的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产业的迅速增长,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四、结语
2012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13亿。在我国有着如此庞大数量的网民数量的背景下,SNS也存在着庞大的现实和潜在的用户数量,它作为信息传播工具的作用也日益显现。但是机遇和挑战是并存的,尤其是对于我国这种互联网起步较晚的国家而言。随着信息时代的进步,SNS在不断崛起壮大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的挑战,它自身也存在许多问题。我国目前SNS仍存在不足之处,各方都需要努力进步,以促进我国互联网事业的蓬勃、安全发展。
【注 释】
[1] 丁华俊.SNS发展探析[J].中国证券期货,2011.4.
[2] 张雪超.SNS网站:探索中前行[J].互联网天地,2008.
[3] “Facebook波折不断面临四大难题”http:///n/133192/.
[4] 王楞晓.社交网络与传统媒体[J].中国传媒科技,2008(12)12.
【参考文献】
[1] 许彬.理性细分务实开放-SNS的现在与未来.传媒,2009.5.
[2] 袁梦倩.论SNS新型社交网络的传播模式与功能―基于“校内网”的现象研究 [J].今传媒,2009.4.
“目前正在做公司资产的审计评估,完成以后才会上报正式方案。”该人士向《财经》记者表示,“具体股改挂牌时间还未确定,可能是在年内。”
为此,华融已聘请财务公司和评估公司进行审计评估,以盘实资产,顺利获批股改转型。
华融总裁赖小民曾多次公开表示“远学工行、近学信达”,因而当前完成的华融转型方案也部分拷贝了信达的模式――改制后的华融将由财政部100%控股,历史形成的巨额挂账损失以“共管账户”方式解决,700亿元央行再贷款停息挂账、适时核销。
在处置历史旧账的同时,华融为自己确定了不同于信达的商业化盈利模式:资产管理、中间业务和财务投融资、牌照业务三大主业。
信达、华融、东方、长城四家资产管理公司(Asset Management Corporation,下称AMC)不约而同地希望,通过转型实现金融控股的蓝图。但以不良资产处置起家的AMC们是否能够在综合金融的风口浪尖上赢得商机,仍存颇多争议。
处置历史旧账
成立于1999年的四家AMC,是中国为处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不良贷款而对口成立的。当年,财政部向四家公司各提供了100亿元资本金,央行同时向其发放了5700亿元的再贷款,AMC遂以固定利率2.25%的8200亿元金融债券为对价,收购了四大行剥离的1.4万亿元金融资产。
成立初期,华融以账面价值接收工行4077亿元损失类贷款。随后,2005年6月,华融再次以委托处置的方式承接工行2460亿元损失类贷款。
2004年,为配合国有银行股改上市,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再次接受来自工、中、建、交行共7791亿元坏账。但在此次不良资产剥离中,华融通过商业化招标形式仅竞得工行可疑类贷款227亿元,是四家AMC中接受不良资产最少的。
截至2009年底,华融累计处置政策性债权资产3376.21亿元,回收现金580.12亿元;累计处置损失类资产2428.84亿元,占接收资产的98.72%,回收现金60.06亿元,全部损失类资产现金回收率达到2.16%,已完成财政部核定的回收目标。
目前,华融的商业化收购资产包已完成处置,累计回收现金35.37亿元,累计归还央行再贷款本息26.01亿元。政策性不良资产也基本完成处置目标,不良资产遗留不足200亿元。然而,尽管政策性的不良资产已经处置完成,但是回收现金以及公司利润均不足以支付巨额的3130亿元金融债及700亿元央行再贷款。这成为改制转型中面临的首要问题。
工行现持有华融十年期金融债3130亿元,年息2.25%。按此推算,华融每年至少需要偿付利息78亿元,然而,2010年华融利润创造最高点仅20亿元,单靠华融自身力量显然难以还清。
去年,工商银行公告称,工商银行持有的上述华融债券,维持现有年息2.25%不变。
针对这一巨额历史挂账损失,华融的改制方案采取信达的方式,复制工行、农行财务重组的模式,与财政部共设“共管账户”,将其剥离至此账户,存续时间为十年。通过工行与华融共同的利税返还,以及未来上市后的财政部股份减持来进行偿还。
另外,改制方案初步计划,华融所欠央行700亿元再贷款也将停息挂账,适时核销。
在转型方案中,通过共管账户的设立,剥离此损失。“这一方案厘清了政策性不良资产挂账损失,为走市场化的道路清除了历史障碍。”一位资产管理公司人士说。
“这一模式是很现实的选择,考虑了资产管理公司的自身基础和实际架构。”华融人士评价道,“四家公司处理历史损失的方案会大同小异,毕竟历史背景都差不多。”
搭建三大主业
华融与其他三家最大不同点为其不良资产留存较少,这使得华融能够更专注于商业化转型后的市场化金融业务发展。
“我们已经找到了持续的盈利模式:资产管理、中间业务和财务投融资、牌照业务三大主业。”华融高层人士称。
2010年华融利润首次达到两位数,实现净利润20.18亿元,比2009年8.21亿元利润增长146%。而其中27%利润主要来自于资产管理业务,特别是处置不良资产。
而在此前,华融总裁赖小民曾表示,资产管理业务已经成为中国华融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特别是商业化收购资产规模大幅增加,2010年收入9.01亿元,较上年增长267%。
AMC的转型动力最初源自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理殆尽后的生死危机。有业内人士认为,应当让资产管理公司肩负起在经济震荡期处置危机、维持金融稳定的责任。但是经济危机的发生具有周期性及不稳定性,并不能构成资产管理公司持续日常经营的主业。
“AMC不能在被动中等待危机,虽然这些年也摸索了一些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前述资产管理公司人士表示。
基于十年收购处置不良资产中掌握了一系列收购处置不良资产、投资融资股权处理等经验,AMC在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殆尽的时候,将资产处置范围进行外延。“华融的思路,将资产管理的范围从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扩展到非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甚至到正常资产。”前述华融人士告诉记者。
前述华融人士举例,此前收购某处未完工楼盘不良债权,完成建设后,随着近年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已是身价倍增。“系统性的金融风险是不会持续发生的,不过局部的则会经常发生,诸如半拉子工程、企业欠债等,资产管理公司应当发挥啄木鸟的作用。”他说。
2010年,华融陆续搭建了华融湘江银行、华融渝富基金、华融期货、华融汇通资产管理四个新业务平台。
除前述四家子公司,华融旗下还拥有华融金融租赁、融德资产管理、华融证券、华融信托、华融置业、华融致远投资等平台公司,形成了以资产经营管理为主业,证券、租赁、信托、投资、基金、期货、银行等业务为依托的综合性金融服务体系。这些平台公司,也成为了华融利润的主要来源。
据悉,2010年,华融逾11亿元利润来源于这些平台子公司,这超过了利润总额的一半。
其中,华融金融租赁2010年利润接近4亿元,同业排名靠前,目前已进入上市辅导期,由中信证券进行。
下一步,华融的扩张步伐还会迈向保险领域,金融控股公司综合化经营的思路日渐清晰。
如何发挥好多块金融牌照,实现协同效应,也是摆在华融面前的一大挑战。“资产管理公司的优势在于可以利用众多金融牌照,按企业需求提供融资、租赁、上市辅导、财务顾问等一揽子的金融服务。尤其是对于中小企业,能够提高效率节省成本。”华融人士分析。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王松奇则表示,目前AMC的思想观念与人才建设还并不完全适应商业化转型的需要。平台公司多组建于重组问题机构上,业务发展基础差,整体抗风险能力较弱;队伍结构不合理,年龄偏老化,缺乏市场化专业人才。要真正实现金融综合化,市场化转型,对于资产管理公司来说还有不小的挑战。
考验监管模式
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建立于同一时间,成立背景也几乎相同,但是近年来呈现不同的发展速度,直观表现在各家2010年的利润上,信达90亿元,华融20亿元,东方10亿元,长城8亿元。信达一家便远超其余三家之和。
基于此,财政部制定了“一司一策”的转型指导理念,由于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在国内尚无先例,此举也意在让四家公司自己探索,明确自身定位。
各方面指标最好的信达在去年先行试点改制。财政部对信达政策放开,允许其不良资产的收购范围从银行业扩展到非金融机构。信达也明确了转型后的主业之一为不良资产处置。
长城于去年在天津成立了国内首家金融资产交易所。东方在继续处理工行490亿元、建行450亿元不良资产的同时,也加大了平台公司的建设,正在构建以证券信用评级为重点的金融服务产业链。
“东方金诚信用评估公司是东方追求差异化发展的重要一步。”东方人士表示。然而评级公司盈利能力很难实现较大突破。
寻求差异化转型的四家AMC不约而同地将金控公司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在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终结之前,以参股、控股方式将证券、基金、保险、信托等多种金融牌照迅速纳入囊中。
“综合金融是大势所趋,既要发挥好协同效应,又要避免关联交易带来的风险,不妨让资产管理公司来做金融改革的试点。”某资产管理公司人士设想。
虽然金融综合化是资产管理公司发展的趋势,混业经营却一直是监管部门监管最为审慎的部分。综合经营可能因一个子公司或业务发生局部风险而形成连锁反应,导致整个公司处于系统性风险之中。
关键词:期货投资咨询;证券投资咨询;商品交易顾问;定位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10)02-0021-06
The Suggestion of Establishing China’s Futures Investment Consulting Institutions
WU Qi-you
(School of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230026, China)
Abstract:Besides broking, the futures operating institutions can take consulting as another business activity in the future. According to nowadays domestic futures markets, the experiences of the China’s securities consulting agencies and the America’s Commodity Trading Advisors are helpful. Considering the market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in China, this paper suggests the establishment of futures investment consulting institutions.
Key words:futures investment consulting; securities investment consulting; commodity trading advisor; suggestion
1 引言
在国际市场上,期货中介机构由于具备多种类别的金融中介职能,根据自身优势在成熟的中介服务体系中自我定位,相互分工协作,不仅承担风险,而且分解风险、转移风险。通过期货中介机构优化风险配置,期货市场发挥发现价格和规避风险的功能。
目前,我国的期货中介机构有期货公司和介绍经纪商(Introduce Broker)两种类型,而作为主要中介机构的期货公司,其金融中介职能有限,只能客户交易结算从事经纪业务。这与国际成熟市场上期货中介机构种类繁多、功能齐全、业务丰富的现状相差甚远。
期货投资咨询业务是除经纪业务之外,期货公司应具备的基本业务。开展期货投资咨询业务,有利于扩大期货市场信息供给,提高市场信息质量;对投资者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可满足部分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获取期货资讯的内在需求,既能提供投资决策及分析判断市场的信息,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投资者教育功能,促进其理性投资。
制度经济学认为,一种制度创新必须是在其预期净收益大于预期净成本的条件下才能被创造出来。期货市场和期货公司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有降低交易费用的功能。具体是通过降低契约成本与履约成本;降低信息成本;减少风险成本,从而提高了市场的运作效率。制度创新依照动力方式和过程的不同,可分为诱致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强制性变迁是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实现,由于是自上而下的制度变迁,国家的作用至关重要。正是我国经济体制不断深化的改革导致了现有制度外潜在收益的生成,为了获取这些潜在收益,才有了期货市场的制度创新[1]。
2 我国期货投资咨询业务现状
2.1 关于期货投资咨询的法规
我国曾于1997年颁布《证券、期货投资咨询管理暂行办法》。其中,关于期货投资咨询的规定,由于操作性不强,与实际脱节,未能在期货市场上实施。
1999年颁布实施的《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允许期货公司在从事期货经纪业务的同时,天然地取得“期货信息咨询、培训”业务资格,咨询业务未有单独发展。180余家期货公司业务相同,同质竞争愈演愈烈,再没有其他出路。
2007年修订后颁布的《期货交易管理条例》里,期货投资咨询业务与境内期货经纪业务、境外期货经纪业务并列,成为期货公司可以发展的业务范围。但由于期货投资咨询业务的定位不明,这一业务创新资格也未被任何期货公司取得。
2.2 期货公司的相关业务发展
实际情况是,期货公司在经纪业务之外,已经走的更远。
一是提供免费信息。我国的期货行情信息有两种传递途径。一种是基本有偿提供,在“交易所―信息服务商―期货公司(会员)”里的环节有偿,但在向客户提供时有的公司有偿,有的无偿。另一种是无偿提供,在“交易所―交易结算软件商―期货公司(会员)―客户”里的所有环节都是无偿的。目前,除了大连商品交易所和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在做探索之外,“交易所―信息服务商―终端用户”的期货信息产业链服务模式在我国实现尚有距离,因为谁提供有偿服务谁就会失去客户。
国外期货市场各层级用户大多都能从信息服务商处获得从Level-1到Level-2、Level-3等不同深度内容服务,这也是成熟市场的基本要求。2006年,期货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期货交易所如CME、CBOT、NYMEX、HKEX等,其期货信息经营收入分别占总收入的7.24%、15.94%、12.80%、9.43%。而国内期货交易所的期货信息经营收入未占总收入的1%,差距在20~50倍之间。
二是提供免费咨询和服务。绝大部分期货公司设立研究部门,网站专栏时时更新,定期研究报告、投资策略免费提供给潜在和现有客户。甚至主动分析客户以往交易记录,免费帮助客户寻找亏损原因。总之,提升咨询和服务水平,已成为期货公司吸引客户的一种手段,甚至使某些无现货商背景、券商背景等优势的期货公司培养了一批忠诚客户。
三是提供各种方式的委托理财。在法规的模糊地带,期货公司是有操作空间的。
国外咨询业务的赢利点,在国内期货市场上已被压缩殆尽。期货投资咨询业务最关键的是要解决核心盈利模式问题。
2.3 规范期货投资咨询业务的必要性
投资咨询行业的诞生源于信息的复杂性。投资者无法取舍大量复杂信息,需要借助咨询公司的分析过程来完成投资决策。
虽然现有的60余万期货投资者队伍相对较小、商品期货操作相对简单,但不能以此否认规范期货投资咨询业务的必要性和发展前景。
首先,明确合规和违规的边界,可提高期货市场信息质量,增进市场定价效率和透明度,也增加违规成本。其次,满足个人投资者需求。在以散户为主的市场格局下,大量中小投资者缺乏入市经验和风险意识,信息来源渠道不畅,没有能力和精力从事市场分析,客观上存在一个巨大的期货投资咨询业务的需求市场。另外,专设期货投资咨询公司能使这一业务具有独立性和公正性。当本公司大多客户持有某一期货品种量较大时,有的期货公司出于主观考虑,往往做出对自己有利的分析判断。有的公司出于风险防范和争取佣金收入最大化考虑,要求一边说涨,一边说跌,或者要求今天看涨,明天看跌,让客户频繁短线交易。以上现状在专业期货咨询公司里可以避免。
3 美国的经验
3.1 CTA概况
美国承担期货投资咨询角色的是商品交易顾问(Commodity Trading Advisor,简称CTA),商品交易顾问意指:(1)为获取报酬或利益,直接或间接通过出版物、书信或电子媒介向他人提供下列有价值的可行易指导,①根据合约市场或衍生交易执行机构的规则做出的或将要做出的远期交割商品的合约买卖;②受授权的商品期权;③受授权的杠杆交易;(2)获得报酬或利益,以及作为常规业务,发表或传播解析关于(1)项所指的活动报告[2]。
被称为CTA的职业基金经理所管理的基金叫“管理性期货”(Managed Futures)。但是CTA不能公开发行基金份额,必须严格地向投资者揭示风险,还要将管理账户的业绩定期上报监管机构供检查并公布。
一个商品基金(Commodity Pool)里可以有多个CTA,每个CTA管理一部分资金。CTA受聘于商品基金经理(Commodity Pool Operator,简称CPO),投资者将资金投资于CPO。或者,投资者个人可直接雇佣一个或多个CTA来管理其资金。CTA对“管理性期货”进行具体的交易操作,决定具体投资策略。投资者将资金交由CTA管理,实际上相当于购买了CTA的交易技能,其好处在于免去公募和私募基金的管理费。
CTA既交易商品期货也交易金融期货。许多CTA采取相当技术化和系统化的方法来交易,其他的则选择更为依托基本面和更能机动抉择的交易方法。一些CTA集中于特定的期货市场,诸如农产品、货币或者金属,但大部分分散于各种市场。
基金或投资者个人支付给CTA的费用包括固定咨询费和业绩激励费两部分。固定咨询费以CTA所管理基金投资组合净值的0~3%计算;业绩激励费以CTA所管理的投资组合使得基金产生净增值的一定百分比来进行支付,一般在10%~30%之间。
期货中介机构既有专营CTA业务的,又有把CTA业务与期货经纪业务、商品基金经理业务、中间介绍业务形成各种组合的。截至2008年11月底,在美国期货业协会(NFA)注册的期货中介机构共有3802家,其中896家专营CTA业务,有926家兼营CTA业务。
3.2 CTA的优势
根据巴克莱集团的数据,截至2008年3月,世界期货市场上比较活跃的CTA有927家,对冲基金5727家。虽然期货市场比证券市场有更高的风险性,但“管理型期货”在同等回报率下的风险并不比在证券市场高。“管理型期货”日渐受到市场青睐的原因在于其分散投资风险的能力上。
从美国市场的经验看,CTA与期货市场上的个人投资者相比具有三大优势:一是CTA具有明确的长期一致的投资策略,以及资金管理和风险控制体系;二是CTA会持续不断地监控市场,分析市场的价格变化所带来的风险与机会,从而在相对恰当的时机投资或减少风险头寸;三是CTA有着严格的交易纪律,可以避免投资者心理波动对交易策略效果的影响。
利用“管理期货”理念,以账户模式代客理财,是投资者迅速进入期货市场的重要手段,既可降低个人期货投资风险,提高盈利率,又可设计投资组合,灵活应用金融衍生工具,回避现货市场风险。
CTA的发展不仅为个人投资者减少期货投资风险提供了途径,而且也成为银行、对冲基金、共同基金及养老保险等机构投资者分散风险、扩展投资组合有效边界的工具。相应地,对于美国金融期货市场来说,随着市场结构多元化,部分个人投资者将期货投资委托CTA等专业机构操作,使市场不成熟所造成的交易风险也被大大降低。
“管理型期货”是期货投资基金的过渡形式。
3.3 对CTA的监管要求
2000年修订的《期货交易法》规定,所有的CTA都必须在美国期货管理委员会(CFTC)登记注册;登记有效期为一年,过期需重新登记;保持帐册和记录至少3年,定期向CFTC提交,或接收CFTC、司法部代表的检查;应向客户充分披露其期货头寸;定期向所有参与者提供会计报告,报告里应包括参与人有利益关系的所有交易账户的完整信息。
CTA不准欺诈客户;不能以任何方式明示或暗示某CTA或其从业人员已得到美国或其他机构、官员的赞助、推荐或同意,或者该机构或人员的能力和资格已得到认可。
《联邦条例法典第17章――商品期货及证券交易》[3]规定,CTA不能接收现有或潜在客户的资金、证券等以CTA的名义去购买、保证任何客户的利益。对潜在客户的披露文件、风险揭示声明、业绩披露、记录保存、广告等有详尽的要求,但是当客户是“有胜任能力的合格投资者”(Qualified Eligible Persons)时,对CTA的一些要求可以豁免。
CTA必须成为美国期货业协会(NFA)的会员,定期向NFA提交报告,进行信息披露。
简单地说,美国的CTA履行的是资产管理的职能。如果借鉴美国的模式,实际上就是把我国对期货产品的委托理财规范化、阳光化。
4 我国证券投资咨询业务的失败教训
我国设有投资咨询公司开展证券投资咨询业务,但经过实践检验,其业务定位是失败的。这是探索期货投资咨询业务的前车之鉴。
因业务模式取向不同,自2002年起我国的证券咨询机构逐渐分为财务顾问和会员制两类。财务顾问类咨询机构为上市或非上市公司在关联交易、股权分置改革、企业改制、资产重组、境外上市等方面提供专业鉴证和服务。会员制咨询机构为会员提供具体的股票操作建议,收取会员费。会员制业务于2001、2002年由台湾人引入内地证券咨询行业,由于投入小、见效快、操作简单、易于模仿,迅速在全国咨询机构中得到推广。
就财务顾问业务而言,虽然咨询机构具有业务团队和资源,但规模小、实力弱。同券商、会计师事务所相比,缺乏类似保荐、承销、审计等的法定业务,外加大量无资格的咨询机构加入竞争,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
会员制业务模式的核心是营销,公司通过对投资咨询业务的商业性包装,夸大宣传投资业绩,明示、暗示投资收益,诱骗公众投资者入会以实现业务收入和盈利目标。2004年个别投资咨询公司的会费收入超过1亿元,税后利润超过3000万元,其他各咨询公司纷纷效仿。为了迅速占领市场、快速获利,各公司手法无其不用,欺诈色彩越来越浓,最终发展成为有组织、跨地域的证券咨询欺诈团伙,为诱骗投资者入会甚至不惜操纵市场。目前,会员制业务在全国部分地区已经完全停止,各证券咨询机构在注册地和分支机构所在地之外不得开展业务。专营证券咨询机构的制度设计彻底失败。究其原因,本人认为主要有四:
第一,与证券公司的业务重叠。在《证券法》里,证券公司的业务范围已经包括“证券投资咨询”和“与证券交易、证券投资活动有关的财务顾问”。证券咨询机构没有核心竞争力,没有生存空间。会员制业务增长来源于大范围、高密度的营销,而非建立在为客户提供具有实质价值的信息产品基础上。虚假宣传、欺诈诱骗客户、一次性收费轻易获得增量客户、服务质量难以评价等业务固有缺陷,使会员制业务最终变成“圈钱”游戏。财务顾问业务的法律地位不明确,市场份额较小,产品同质化严重,陷入价格降低―资源投入不足―研究水平降低―行业地位下降―价格进一步降低的“怪圈”。
第二,进入门槛过低、实力弱,股东盈利冲动较大。目前,证券投资咨询机构的最低注册资本是100万元人民币,会员制机构实收资本不得低于500万元。在法制环境不完善时,投资成本低必然造成:股东谋求盈利的冲动比较大;更易出现治理不善、内控制度缺失等;人才培养和使用受短期利益驱动,执业人员素质差,出现大量违背职业道德和规范的行为。
第三,监管层次比较单一,过于倚重行政监管,尚未形成有效的多层次监管体系。表现在:广告监管缺位,对部分禁止性广告缺乏具体规定,也缺乏有效机制查处和制裁虚假广告行为;忽视证券咨询主体对投资者的披露义务,未能发挥投资者监督作用;自律监管松散,证券分析师定位不清晰,难以差异化监管,从业人员缺乏严格的淘汰机制。
第四,法律约束软化。法律规范存在大量空白和模糊之处。对于咨询主体的义务缺乏细致规定;对投资者权益的救济没有配套规定;民事赔偿处罚偏轻,操作性和执行力较弱[4]。
从以上可以看出,与证券公司业务重叠是导致证券投资咨询业务失败最致命的因素。因此,在定位期货投资咨询业务时,就应着力避免与现有期货公司服务内容的重叠。
5 我国“新兴加转轨”阶段资本市场特点
探讨我国期货投资咨询业务,不能脱离我国“新兴加转轨”的经济发展阶段。此阶段资本市场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投资者的非理性等人文心理因素。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小投资者来说,收入低、投资渠道有限、整体文化、知识素质和教育水平偏低;相对缺乏经验,心理承受力相对虚弱……隐约其后的种种民族、历史、文化的心理沉淀,昭示着市场整体文化和个体心理不成熟,对信息存在较大的依赖(不一定信赖)和盲从。即使是机构投资者也有明显的散户特征。
第二,较为普遍、严重的信息失灵。新兴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其经济信息化程度低下和信息产业不发达,加上信息法规制度不健全和垄断、操纵、欺诈等行为的人为影响,使得新兴市场遍布严重的信息差别和信息不对称现象。
第三,社会信用文化和诚信缺失,投资者道德与价值判断标准失衡。体现为投资行为选择趋向非理性和偏好投机赌博的心态,追求利益不择手段,回避道德与制度约束,轻视风险和法规意识,中介机构和机构投资者缺乏诚信和社会责任感。
第四,新兴市场的外部效应相对更大。金融体系的不健全和不透明、法制建设滞后和监管不力等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使得在新兴国家市场上,存在着危及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的可能性。新兴市场外部性的特殊表象反映在整个社会经济更容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冲击,更敏感于市场变化,从而产生更广泛、更深刻、更全方位的外部影响。监管部门要把目光投射到更为广阔的金融系统乃至国民经济整体的各个方位和各个层面,并把市场稳定乃至社会经济稳定视为首要监管目标之一。
第五,政府监管部门相应奉行更多“家长主义”监管原则。积极培育和教育普通投资者,推动机构投资者的形成;在现行法规制度缺省状态下采用行政手段以扼制不良行为;在市场运行的早期采取更严厉、更直接的干预手段;直接参与市场微观结构的构建与完善……总之,监管者必须花费更多的精力,致力于保证与市场相关的各类金融中介机构的偿付能力和稳定性[5]。
种种的市场、投资者及监管者的特点决定了期货投资咨询的业务设计须是相对安全、稳健、谨慎的,并考虑社会责任问题。
6 期货投资咨询业务定位设想
与证券投资相比,期货投资风险更高、专业性更强,客观上更需要发展专家型的咨询业务。有证券投资咨询业务的失败教训,如何在“新兴加转轨”的大背景下,既借鉴美国的有益经验,又发展自己的期货投资咨询业务呢?
现有法规允许期货公司申请期货投资咨询业务,也未禁止专设期货投资咨询公司。无论这一业务最终放在哪种期货中介机构里,必须做到定位不能重叠。如果扶持专业期货投资咨询机构,那么对期货公司目前进行中的主要咨询业务应有明确限制。如果期货公司从事这一业务,需要解决独立性和公正性问题。
业务定位可做如下探索:
一是借鉴美国商品交易顾问CTA管理客户账户的经验。短期内提高个人投资者的期货投资专业水平难以达到。相对来说,引入CTA为投资者提供交易建议或直接管理账户更为容易。不仅中小投资者可参与“管理型期货”,机构投资者也可通过此渠道参与期货。期货专家理财具有客观的市场需求。早期,可通过设定门槛圈定一个投资者范围。无论选择的是哪类投资者群体,都能优化我国期货市场的投资者结构,改善目前机构投资者不足期货客户总数5%的窘境,也为设立真正意义的期货投资基金奠定基础。
由于法规限制,期货公司不能直接开展委托理财业务。以期货公司设立子公司的形式,开展CTA业务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期货公司在资本实力、组织结构、风险控制、内部流程设计上已经具备了管理专营CTA业务子公司的能力。但是,期货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必须设置严格的防火墙制度,并从法律上明确两者的责权利关系。客户开户、风险监控以及资金划拨都在期货公司,子公司在建立和实施严格的业务规范和内控制度基础上,承担账户的操作管理职能[6]。
设立CTA还要考虑募集资金的管理问题。可利用信托投资公司发行信托产品等方式,来管理募集到的资金。
二是以期货投资分析软件和信息数据库的开发与销售为经营模式。可利用对各品种的理论、经验研究形成的多个数学模型和数量化分析,总结一套投资市场理性分析工具为客户提供智能化投资组合管理,包括资产配置、风险评估、投资组合优化和套利策略,并通过数据分析进行未来价格预测。
此类业务“瞄准”机构投资者是有市场的。但其前提是,我国期货市场的机构投资者已“浮出水面”。日后,CTA做深、做细、做精,也会有此方面的需求。
期货行情信息由“无偿”转向“有偿” 提供给期市投资者,优化信息服务产业链条,形成供应―加工增值―最终用户的产业链模式大有文章可做。投资咨询和信息服务功能的重叠,可满足市场不同类型投资者的差异化需求。但在这种模式下,无资格的软件公司、技术公司如为推销软件、产品而不负责任地进行咨询,可能给市场带来混乱。
三是与中间介绍业务IB捆绑。目前只允许证券公司从事IB业务,法人居间人、自然人居间人没有获得IB业务资格,制度设计上仍然是空白。但法人和自然人居间人在行业内长期存在是不争的事实。居间人存在的合理性之一就是承担了一定的客户咨询、服务功能。
待法人居间人的身份合法化后,与期货投资咨询业务捆绑,不但使投资咨询业务有固定的客户资源,为客户提供配套服务,而且通过业务协作,发挥综合经营优势。自然人居间人的管理已经是个大问题,在规范前不适宜对其发展。
提供研究分析报告、担当风险管理顾问、为客户个性化诊断、专业培训服务等业务当然也可考虑,但要求期货公司立即停止提供这些现有的免费增值服务,恐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
7 结束语
经过多年的基础性制度建设,我国期货市场基础夯实,具备了应对和化解系统性风险的能力。中国证监会提出鼓励优质期货公司产品创新、业务创新和技术创新。由于期货投资咨询业务是期货公司的法定业务,何时开展、怎么开展终会有答案。深入挖掘期货投资咨询业务的内涵和可能性,是期货公司、期货市场做大做强不可回避的。
参 考 文 献:
[1]殷晓峰.转型经济中的期货制度创新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88-92.
[2]上海期货交易所“境外期货法制研究”课题组.美国期货市场法律规范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90-91.
[3]Code of Federal Regulations Title 17:Commodity and Securities Exchanges[EB/OL].gpoaccess.gov/,2001-04-01.
[4]深圳证券交易所综合研究所.我国证券投资咨询问题研究[DB/OL].证券期货报告数据库,2007.08-16.
融资融券试点的脚步越来越近,中国证券市场经过二十年的创新与发展,终于将迎来中国股市做空时代。2010年1月8日,中国证监会宣布,国务院原则同意开设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业务,并表示稳妥有序推进融资融券制度创新,既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步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重要步骤,也是深化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的战略举措,对于完善证券市场内在机制,提高证券市场运行质量,促进证券市场稳定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何为融资融券
融资融券又称“证券信用交易”,是指投资者向具有像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会员资格的证券公司提供担保物,借入资金买入本所上市证券或借入本所上市证券并卖出的行为。包括券商对投资者的融资、融券和金融机构对券商的融资、融券。
融资是借钱买证券,通俗的说是买股票。证券公司借款给客户购买证券,客户到期偿还本息.客户向证券公司融资买进证券称为“买空”。
融券是借证券来卖,然后以证券归还,证券公司出借证券给客户出售,客户到期返还相同种类和数量的证券并支付利息,客户向证券公司融券卖出称为“卖空”。
融资融券是负债经营,因此只要投资者进行“买空”、“卖空”交易,就是放大了投资的财务杠杆。《证券公司融资融券试点管理办法》规定,投资者交付的保证金与“买空”、“卖空”交易的金额比例不能低于50%,例如某投资者信用账户中有100元现金,当投资者进行“买空”交易时,可以向证券公司最多借入200元进行股票购买,实际上投资者借债200元进行负债经营,投资者的负债比例是200%,再如某投资者信用账户中有100元现金,当投资者进行“卖空”交易时,可以向证券公司最多借入200元市值的股票进行卖出,实际上投资者也是借债200元进行负债经营,投资者的负债比例也是200%。
中信证券金融方面研究员杨青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由于融资融券交易是“买空”、“卖空”机制,有人会认为融资融券会增加市场的投机氛围,产生助涨助跌的负面影响,我们不能过分强调助涨助跌,这是对这一创新的误解或片面理解。
杨青丽说,推出融资融券业务试点是资本市场繁荣发展的内在要求,推出融资融券既不是为了市场涨,也不是为了市场跌,而是为了完善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创新交易机制体制,完善证券交易方式。
光大证券融资融券部总经理王赐生说,由于融资融券业务采用保证金交易方式,存在交易杠杆,因此,客观上融资融券有证券投资亏损被放大的风险。对放大投资风险的这种特性,市场参与者,尤其是投资者与证券公司应高度正视。就投资者而言,必须考虑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要将融资融券规模控制在自己的承受能力范围内。就证券公司而言,要做好“适当性”管理,选择好客户。帮助投资者全面正确理解和认识融资融券业务,为投资者充分揭示融资融券业务中的风险。
为券商带来利好
目前,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融资融券业务的推出,证券公司是最大的受益者,此将为券商带来新的盈利模式,有利于券商收入结构的多元化。融资融券将从多个方面改变证券公司的业绩预期:一是推动市场交易活跃,带来增量经纪佣金收入;二是带来稳定的利息收入和手续费收入;三是推动市场份额向试点证券公司集中,改变经纪业务竞争格局;四是改变投资业务的盈利模式。
而根据海外经验来看,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都会明显刺激股票交易量的增加,而资本金和牌照的差异则会加速证券行业内部分化。这意味着,净资本规模越大、参与融资融券越早的券商获益越多。
同时,按照证监会的公告,证监会将综合衡量净资本规模、合规经营、净资本风险控制等指标择优选试点券商,融资融券注定是少数优质大券商才有资格分享的盛宴。根据证监会的《关于开展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出最近六个月净资本在50亿元以上、A类评级等七大指标,将首批试点候选者粗略圈定在30家A类券商中。
记者获悉,截至2月20日,曾参与联网测试的11家券商已全部上报融资融券试点方案。这11家券商包括海通证券、光大证券、东方证券、中信证券、国泰君安、广发证券、招商证券、华泰证券、申银万国、国信证券、银河证券等。
从净资本来看,海通、中信明显领先于其他券商,有可能成为首批试点公司,光大以及招商人选可能性同样较大。从受益程度来看,业绩基数较低的海通和光大证券将最大程度的受益于融资融券的推出,业绩敏感性为最高。
另外来自证监会的最新消息显示,中国证券业协会专业评价工作小组3月初将正式对券商试点方案进行专业评审,评审顺序将遵循“上报券商的综合资质和方案质量优先”原则。在评审完成后,各辖区证监局将对券商展开现场审查。之后,监管层将正式接受券商申请材料,券商在接到业务批复后需要更换营业执照,并向深沪交易所申请相关席位和权限。
杨青丽说,按此进度,首批试点券商在4月初正式获准开展融资融券业务的可能性较大。而据记者了解,深沪交易所1月底起为券商提供试验性测试的长期测试平台将于2月底停止运行。在首批试点券商名单出炉后,深沪交易所和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还将组织试点券商开展一次系统联网测试。
另外,记者了解到,在融资融券业务开展初期,多家券商的融券规模不会超过融资融券总规模的10%,其中部分公司比例仅为5%。目前光大证券、招商证券、海通证券已公开其融资融券业务总规模分别为50亿元、50亿元和80亿元,若按融券规模占比为5%-10%计算,其融券规模为2.5亿元-8亿元。按照各券商业务总规模上限计算,则最有可能参与首批试点的5家券商目标规模最高约300亿元,那么融券市场推出初期的规模将不超过30亿元。
标的股的确定
2月12日,沪深两交易所公布了《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初期标的证券和可充抵保证金证券范围》。据记者了解,这份名单与深证成指和上证50指数成份股范围相同,多达90只。业内人士说,这说明融资融券业务的推出步伐正在加快。
一旦融资融券业务正式开通,券商需要从二级市场购入股票,供客户融券使用,并从中获取利息性收入。那么,券商究竟会买人哪类股票?长江证券分析师朱晓东认为,那些具有较为确定成长性的个股很可能最受券商青睐。
朱晓东说,以宝钢股份为例,虽然该股也属于大盘蓝筹股,市盈率也不高,但由于钢铁行业的成长性较差,券商长期持有这种证券只能获得融券的利息收益,而不会得到股价受
益,就显得非常不合算。而如果买入那些成长性较好的个股,则可获得融券利息收益和股价长线上涨的两方面收益。另外,对于那些周期性行业,例如有色金属板块,券商的兴趣也不会太大,毕竟其波动幅度太大,长线持有容易坐“过山车”。
另外,流动性好的股票更受青睐。朱晓东说,从实战的层面考虑,券商在选择自己的融券标的物时,必然更倾向于买人那些流动性较好的个股借给客户。因为在融资融券的初期,参与融券的都是机构类客户,融券额度大、周转快。而且作为券商必然要考虑到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一旦出现股票资产难以抵是保证金的情况,券商要及时敦促客户强行平仓。如果所融的股票本身交易清淡,强行平仓反而导致股价大幅下跌,就将导致券商的不必要损失,因此券商买入的融券标的股票的流动性至关重要。
朱晓东介绍,例如工商银行这只股票的流动性就比较符合券商的要求,通过测试,即便在短时间内抛出价值2个亿的工商银行股份,也很难使该股跌一分钱,这种股票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保护券商的资产安全。
在融资融券初期试点标的证券名单的90只股票中,选择成长性好、流动性好的个股之后,下一个问题则是如何选择介入的时机。对此大通证券许鹏认为,如果近期市场出现一定幅度的调整,那么投资者在市场下跌过程中就可适当建仓此类个股,等待中线上涨机会。但如果近期市场没有出现深幅调整,投资者则应继续等待,直到融资融券公布推出时间表,进入倒计时的阶段,才可寻机介入。
从操作策略上,许鹏建议投资者以操作波段为主,这一方面是由于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推出后市场的震荡将加剧,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此类个股经过快速上涨后必然出现激烈的多空分歧,只适合高抛低吸。成交量将具有更为明显的指向性意义,低位连续缩量可介入,连续三个交易日上涨后如果放量就应撤退。
许鹏说,预计试点初期,融资业务规模将高于融券业务规模,融资融券业务试点推出将对大盘蓝筹股构成一定利好,但影响有限。
门槛会逐步降低
另外,记者了解到,为了控制融资融券业务的风险,保护投资者利益,证券公司对于参与融资融券的投资者严把资质关。
目前许多券商要求投资者参与融资融券业务需要符合以下条件:普通证券账户开户满18个月,证券账户资产总值在50万元以上,开户手续规范齐备;金融总资产在100万元以上;普通账户最近6个月内交易5笔以上;机构投资者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以上;具有一定的证券投资经验和风险承受力,无重大违约记录。还有消息称,现在准备试点的11家券商,将投资者适当性标准定在资金100万元、开户18个月以上,甚至200万元、开户24个月以上。
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最新公布的2009年12月份统计月报显示,截至2009年12月最后一个交易日,沪深两市有效账户数合计为1.47亿户,其中A股账户数1.38亿户。统计显示:期末的A股流通市值高于50万元的自然人+机构账户数为142.81万户,100万元以上的自然人+机构账户数为58.61万户。那么,这就意味着未来理论上能够参与融资融券的只有142万户,如果按照100万元的“门槛”标准,则只有58万个账户才能参与融资融券。
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展战略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王晓国也认为,融资融券适当性标准不宜过高。他说,从已有实践看,在融资融券试点筹备工作中,华泰证券建立合格客户池,东方证券与银行共享征信记录,招商证券设立推荐人制度,中信证券实施证书管理,证券公司分别从多种角度探索投资者适当性制度。11家参与启动试点全网测试的证券公司几乎都将投资者适当性标准定在资金100万元、开户18个月以上,甚至200万元、开户24个月以上,一味优中选优,这种做法值得商榷。
业内人士认为,这个“门槛”对于机构投资者来说几乎无门槛,但对于普通意义上的“散户”来说,这个“门槛”几乎剥夺了他们的做空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