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范文

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1篇: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范文

 

论文摘要: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国有企业欲在新经济时代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最有效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即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国有企业应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信息化为动力,以争创名牌为手段,以企业文化为后盾,有效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1世纪是新经济时代,新经济是指以知识主体作为资本主要形态,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网络技术等新兴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全球化经济。国有企业要想在新经济时代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最有效最关键的一点,即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生命线,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是我国国有企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问题。国有企业在规模、实力和管理水平上和世界500强企业相差甚远。调查表明:2004中国企业500强与世界企业500强相比较,资产规模仅为世界企业500强的5.61%,营业收入为7.3%,利润为5.22%,人均营业收入、人均利润额和人均资产,分别只相当于世界企业500强同一指标的16.23%、l1.62%和12.46%。中国企业500强与世界企业500强的差距,不单是量上的差距,更重要的是企业的素质、经营能力和竞争力的差距。这说明,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已成为摆在我国政府和企业家面前迫在眉睫的任务。国有企业应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信息化为动力,以争创名牌为手段,以企业文化为后盾,有效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通过有效的购并活动。壮大企业规模,为有效培育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规模基础

 

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资本运营形式把企业规模扩大,形成一批大公司和大型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提高国有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乔·j·斯蒂格勒在研究美国著名大企业发展的经验时,有这样一个著名的结论:纵观美国著名大企业几乎没有一家不是以某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应用了兼并、收购而发展起来的。企业的发展单靠自身的积累是难成大气的,兼并、收购、联合、重组,是企业壮大的必由之路。通过兼并、收购、联合、重组等资本运营方式进行”强弱联合”,”强强联合”的扩张能使企业规模迅速扩大,增加市场份额和竞争优势,实现超常规发展,这是世界著名公司常用的扩张策略。近年来企业的兼并浪潮风起云涌。1998年7月3el,德国大众汽车公司以4.3亿马克(约合2.46亿美元)的价格签约收购英国劳斯莱斯汽车公司,创造了强弱联合,提高核心能力的典范。1997年8月4el,世界航空制造业排行第一的波音公司正式完成与排行第三的麦道公司的合并,新波音开始运作,创立了强强联合的典范。

 

与世界日益风靡的“大些、大些、更大”些的并购浪潮相比,我国国有企业规模显得太小,难以控制市场和迎接国内外竞争的挑战,更谈不上争当世界霸主。因此,国有企业要在未来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彻底打破地区部门限制,按照全国一盘棋的要求,关闭各地技术水平低的企业,走联合之路,组建中国大型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核心竞争力。国有企业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组建企业集团,要了解国外企业集团发展趋势,在突出主业的基础上进行多元化经营。同时,企业集团经营国际化、网络化,实行小组协作制的新的工作制度,塑造和维护良好的企业形象。还要采用兼并、收购、联合、重组、控股、参股、产业金融一体化,无形资产运营等多种方式,因时制宜,因业制宜,不拘一格,和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建立紧密型、松散型等多类型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

 

二、积极打造人力资本,为有效培育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智力基础

 

新经济时代是一个以人才为主导的时代,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吸引、培育、留住和充分发挥人才优势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可靠保证。

 

(一)构建与企业特点相符的人才结构。企业的人力资源的质量并不能仅仅用人才数量的多少和学位的高低来衡量,企业人才配备的优与劣是以整体人才结构和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否为企业的业务内容所需为重要衡量标准。引进的人才要组成合理的结构。此外,要让人才在企业的一些重要技改项目的实施和战略制定的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自身素质、提高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同时,继续教育要以企业的专业技术为指导,使企业的知识结构更好的符合企业发展需要。

(二)营造优良的人才环境,培育人才、留住人才。随着知识经济向广度和深度的发展,人力资源将成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的战略基础,人力资源管理考虑的是如何使人力资源成为智力资本,为创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做出更大的贡献。所以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使企业员工发挥更大的潜能。这种环境的营造要借助相关政策的制定和企业文化的参与,此外还要建立多元化和“绩效优先”的收入分配制度和保障制度,减少人才对企业的不安定感,使人才安心的为企业奉献。

三、以构建虚拟科研网为主要途径,提高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加强技术创新,这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现代企业制度体现的是企业资源配置的高效性,而这种高效率能否充分发挥,主要依靠核心技术和技术创新。一个企业要形成和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可以说核心技术是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国有企业在打造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必须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核心技术是什么。如不十分清楚或把握不准,可以对现有技术进行分解和整合,也就是对核心产品进行技术分解、归类和整合,弄清哪些是一般技术、哪些是通用技术、哪些是专有技术、哪些是关键技术。然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专有技术和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攻关、开发、改造,并进一步提高和巩固,以形成自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由于国有企业的r&d投入严重不足,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要想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其中一条有效途径就是构建虚拟科研网,拓展企业自身的能力,实现技术互补,分散风险,降低研究开发成本,获得规模效益和持续发展能力。这种联盟既有战术上的联盟,也有战略上的联盟,其主要功能是拓展企业自身的能力,它能够比一个独立的实验室发掘出更多种类的知识源泉。通过组织外部的专题研究,原型产品的生产与检测或专门的设计,企业能够比竞争对手以更快的速度推出多种多样的新产品,快速占领市场制高点,保持企业产品的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

四、以信息化为动力。促进国有企业管理创新。

信息化是新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信息化的要求使国有企业生存和竞争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加强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国有企业可以将信息化广泛应用于企业重组、技术开发、市场开拓和产业调整中,使企业数据通信网络化、经营管理电子化、生产流程自动化、产品设计智能化、信息服务社会化。加强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强化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促进管理创新,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全球最大的商业零售商沃尔玛就是一个信息化的典型。沃尔玛在信息化上的巨大投入为其带来的是丰厚的回报。在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500强(按营业额排序)排行榜上,沃尔玛于2001年、2002年、2003年和2004年连续四年高居榜首。

在我国,也有一些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企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和成功,如海尔、邯钢等企业都通过信息化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信息化可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那么企业怎样实现信息化呢?信息化涉及的环节很多,但最主要和 最关键的两项:一是企业的核心业务和主导流程的信息化,二是人的信息化。

许多成功企业的信息化都是紧紧围绕着企业的核心业务和主导流程。沃尔玛的核心业务是商品零售,主导流程是货物配送,因而它不惜花巨资来“信息化”它的核心业务和主导流程。又如,海尔是一个加工型企业,它们在国内率先上了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现在海尔全面实行了“索酬、索赔、跳闸”的内部市场链(sst)管理制度。海尔的“市场链”就是以“日事日毕,日清日高,人人都管事,事事有人管”(简称oec)管理模式为基础,以订单信息流为中心,带动物流和资金流的运行,实施“三个零”(质量零缺陷,服务零距离,运营零成本)目标的业务流程再造。

五、以争创名牌为手段,整合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

当今世界,品牌时代已经到来,品牌成为企业竞争力的综合表现。名牌作为高品质、高文化的象征,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是一个企业永恒的竞争力。争创名牌是整合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重要手段,争创名牌整合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进行成功的cis设计。通过企业规范化管理,调动每个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使企业各职能部门的经营能有效地运作,通过社会公众对企业的认同和关注,建立理想的企业形象。20世纪90年代初,经过深入调研海尔成功导人cis理念,将企业名称简化为“海尔集团”,以英文“haier”为主识别文字标志,实现了商标标志与企业简称的统一,在设计上实现了简洁、稳重、大气、信赖感和国际化,建立起了长期稳固的视觉形象,为海尔名牌战略的实施及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形象基础。

2.恰当的品牌定位。品牌所表明的是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品牌定位的目标在于使品牌所体现的价值与消费者的购买动机相吻合。品牌不应只反映产品的特性或功能,更重要的在于要赋予产品一种与众不同的思想,从而引起共鸣,实现相互间的沟通,最终作为可信赖的印象沉淀在消费者的心目中。

3.注重产品质量。产品质量是品牌价值的基石,没有质量就没有名牌。长期以来,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总体形象是质次价低,这与中国企业落后的质量观念和质量管理体制不无关系。注重产品质量对正处于品牌经营起步阶段的中国企业来说有重大的意义。

4.取得有关国际标准认证。在国际市场上,不少工程项目的招标、主要物资的采购和贸易洽谈,都日益以取得iso9000和iso14000认证为前提条件。因此,取得有关国际标准认证是中国企业创世界名牌的必由之路。1992年,海尔在全国家电行业率先通过了iso9001认证。1996年8月,海尔冰箱又通过了iso14001环保认证。在过去的近20年中,海尔先后通过了美国ul、德国vde和gs、加拿大csa和eev、澳大利亚saa、中东ssa、欧盟tuv和ce、日本s—mark等十几项认证,取得了进军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在国际市场上有了相当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5.保持独特的个性魅力。名牌是一种富含品质、文化形象与承诺的品牌,它具有独特的个性魅力。个性魅力代表了一个品牌核心的且不具有时间性的要素,是品牌价值的灵魂。全力维护和宣扬品牌的核心价值以保持独特的个性魅力,已成为许多国际一流品牌的共识。

6.进行成功的品牌宣传。享誉世界的名牌,无一例外都具有成功的品牌宣传。中国企业中也不乏成功的品牌宣传的案例,海尔通过“砸冰箱”等典型案例以及“海尔,真诚到永远”等广告的宣传使“海尔”拥有了较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和信赖度,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六、以企业文化创新为后盾,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所共同创造的群体意识,是形成企业管理思想和管理风格的文化基础,是形成团队精神的思想根基。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表现。约翰·科特和詹姆斯·赫斯特在《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一书中明确地指出:“企业文化在下一个10年中将成为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因此,要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进行企业文化创新,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1.“以人为本“对内是指尊重知识和尊重人的文化,充分重视人才价值的实现。企业要建立有效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使员工工作富有成就感、对未来充满信心,从而充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员工自觉为企业出谋划策。“以人为本”要培育员工的团队精神,唤起广大员工对企业文化价值观的认同,发挥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使员工自觉朝着企业制定的目标迈进。

2.“以人为本”对外的含义是指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要以顾客的需求和潜在需求为经营导向,提高顾客对产品的满意度,从而使顾客对企业产生信赖和忠诚感。企业的命运由顾客决定,适应顾客需求的变化是企业管理创新的源动力,获得顾客的情感和忠诚是企业的永久的追求。

第2篇: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范文

一、零售企业开发自有品牌产品的必要性分析

1.培育自有品牌商品有利于我国零售企业形成自己的经营特色,摆脱竞争压力,从容面对市场浪潮的冲击。

(1)零售行业大量竞争者的涌入和潜在竞争者的增多使我国零售业的竞争越来越残酷。零售业相对难以集中和垄断的行业特点,使零售业的竞争更加普遍和激烈。同时,零售业的投资少,见效快和利润丰厚,再加上零售业市场的进入障碍和退出障碍都较小,使新的零售竞争企业增加,零售业的竞争变得更加残酷。

(2)零售企业竞争策略的同质化使我国零售业行业利润越来越少。多种经营形式的现代零售企业发展旺盛。零售企业由于受到制造商和消费者两方面的压力,不得不更新观念加速发展多种经营业态。但这种业态的发展仅限于价格和服务方面的变化,竞争策略相同或相似很难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因此价格战愈演愈烈,促销活动越来越多,其结果是零售商的利润越来越少。

(3)外资企业的涌入又增加了我国零售企业面临的压力。外资零售企业在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快速的扩张期。他们以其成熟的价格优势,规范的零售理念,完善的配送系统和灵活的人才机制,给中国的零售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我国的零售企业寻找方法来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而培育自有品牌商品有助于零售企业形成自己的经营特色,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可见零售企业培育自有品牌商品是很必要的。

2.培育自有品牌商品有利于缓解目前国内市场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的状况。我国市场上的假冒伪劣商品无孔不入,数量巨大,给受到分割的名牌企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零售商开发自有品牌商品,在零售商严格控制的销售渠道内销售,从根本上杜绝了假冒伪劣品牌的出现,品牌质量得到了保证,有利于抑制假冒伪劣商品的蔓延。

3.零售商自有品牌在国外尤其是西方国家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发展而且效果显著,相对而言我国零售业自有品牌的发展水平还很低。我国零售企业应该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加快培育自有品牌商品的开发并发挥其竞争优势。

二、零售企业开发自有品牌产品的可行性分析

1.许多规模大,信誉好的零售企业的涌现为培育自有品牌商品提供了条件。零售企业通过不断的深化改革,出现了许多规模大实力强的零售企业。很多商业企业具有广泛的进货渠道,强大的销售功能和融资能力,丰富的促销经验及较高的知名度和与信誉度,具备了培育自有品牌商品的条件。

2.零售商具有制造商无法比拟的营销优势

(1)零售企业直接面向消费者,能及时准确的把握市场需求动态。由于零售企业直接面向消费者,所以与消费者接触的机会很多。它能够更加快速和详细的了解顾客的喜好,判断顾客对各种商品的需求状况,及时并准确的把握市场需求动态。

(2)零售商在促销方面的优势。零售商的顾客群目标明确,且地域集中。所以宣传促销的针对性强,促销费用经济;零售商的购物环境对消费者的促销影响是制造商所不能比的。

3.众多中小型生产企业的窘境为零售商开发自有品牌提供了很好的机会。目前,我国众多实力薄弱的中小型生产企业由于盲目闯市场不了解市场需求而导致产品销售困难。零售商们若能依据自己的营销优势采用自有品牌,组织或委托厂家定牌生产,送来的订单对于身处窘境的中小型制造商来说是求之不得的。零售商可以据此从容的挑选合适的制造商作为自己的业务伙伴从而为自己的自有品牌战略提供了生产基地。

4.自有品牌产品的竞争优势分析

(1)价格竞争优势。对零售商来说,开发自有品牌产品最直接的吸引力就是成本低廉。发展自有品牌,可以减少中间环节,大大节省交易费用。第一,大型零售商业企业自己组织生产自有品牌的商品,使商品进货省去许多中间环节,节约了交易费用和流通成本;第二,使用自有品牌的商品不必支付广告费,零售商已有的良好信誉就是自有品牌商品最好的广告;第三,自有品牌商品仅在开发商品的商业零售企业中销售,可省去为打通流通渠道所需的费用;第四,大型零售企业拥有众多的连锁店,可以大批量销售,取得规模效益,降低商品的销售成本;第五,自有品牌产品的包装大多简洁、朴素、大方、实惠、包装费用少,从而取得了价格方面的优势。

(2)差异化竞争优势。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消费者的市场需求日益复杂和多样化。零售终端要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必须与众不同,在销售服务方面凸显自己的特色。使用制造商品牌的商品,通常各零售企业都可以经营,这使得各零售商业企业在所经营的产品品牌上的差异日趋缩小。而实施自有品牌营销战略,零售企业直接面对消费者,能够迅速了解市场需求动态,并及时做出反应,而且电子计算机技术在零售企业中的广泛应用,使零售企业准确把握市场需求的优势更加明显。零售企业可以根据目标消费群体的不同开发自有品牌商品,使企业的商品构成和经营富有特色,以独有的特色经营赢得顾客,从而与其他零售企业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3)渠道权力优势。“厂家,渠道,消费者”式的传统经营方式使零售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极为被动的地位。实施自有品牌战略,可以提高零售商与生产商之间的博弈能力,取得市场经营的主动权和制定价格的主动权。零售企业的渠道权力优势使零售企业由被动的制造商产品的接受者变为市场经营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增强了企业的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实现了产业利润由制造商向零售商的部分转移。

(4)品牌形象竞争优势。信誉好知名度高的零售企业开发自有品牌商品,能够把企业的良好形象注入到商品中,消费者极容易把企业的优质服务和严谨管理自有品牌的优良品质联系在一起,增强消费者对商品的认同感和忠诚度,从而形成对企业自有品牌商品独特的消费需求。而自有品牌商品的成功,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强化顾客对企业的满意度。因此自有品牌商品的发展使企业的无形商誉资产流动起来,新增了企业的利润源,形成企业形象和产品信誉的良性循环发展。

(5)规避风险的优势。自有品牌商品是商业企业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开发的,它科学准确的把握了消费者的需求,所以一经上市即可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接受,这就大大减轻了商业企业在商品品种选择上的压力,降低了经营风险。此外,由于自有品牌商品是由零售企业自己生产或指定厂家生产的,进货渠道有序规范,商品质量有严格要求,这就可以有效地保证销售商品的质量,防止由于管理不慎而经营了假冒伪劣商品,给企业带来声誉和经济上的损失。

三、开发自有品牌产品时应注意的问题

1.品牌的核心是诚信和认同。消费者对自有品牌的认可程度是自有品牌产品达到理想销售效果的关键之一。仅凭主观意识把产品帖上自己的标识,然后凭借自己的渠道优势把自有品牌的产品塞满货架并不能赢得消费者。因此零售商必须以诚信赢得消费者的认同,以消费者为中心利用渠道优势与消费者沟通,生产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自有品牌商品。

2.开发自有品牌商品的关键在于质量而非低价。随着消费者购买力的提高,部分消费者已经不认同低价商品,他们宁可为高价商品付出相应价值。高质溢价策略已经成为开发自有品牌商品的一种新的流行趋势;自有品牌商品是一种双刃剑,任何一种自有品牌商品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其他商品的商誉,并直接影响到零售商的商业信誉。因此,以质量取胜,争创名牌是实施自有品牌战略的正确选择。商品质量更是商家制胜的决定性因素,一旦定牌加工企业的质量控制不好,就可能对零售企业的声誉造成极大影响。尽管目前实施商品市场准入制度还有一定的过渡期,但如果零售企业不从一开始就严格把关,恐怕就会给自有商品的发展及品牌声誉蒙上一层阴影。

3.处理好自有品牌与制造商品牌的关系。自有品牌的发展并不意味着能够排挤掉制造商品牌。首先,制造商品牌会增加零售商对顾客的吸引力,当一个商店缺乏著名制造商品牌的时候,消费者会降低到该店购物的兴趣,而转到别的商店;其次,用一个商店名称涵盖多种类别的商品,与用一家制造商的名称这样做一样,会使这一名称的形象模糊不清。从实证研究结果来看,使用自有品牌的范围也不是越大越好,决定采用自有品牌的因素包括:制造商的生产能力过剩;商品的性质包括保鲜,保质要求程度高的商品,如熟食,水产等还有需要现场加工的产品;高购买率,高周转率的商品;生产的低技术障碍;几乎无产品差别;制造商投入较低。因此我国零售企业在发展自有品牌商品时,要求根据自有品牌自身的状况,合理选择制造商品牌和零售商品牌之间的比例。

4.要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市场定位是建立在企业经营特色上的一个方向性问题,它决定了企业的整体发展思路。市场定位与一个企业的竞争优势密切相关。零售商品牌作为企业面向消费者的载体,要使消费者把对商家的信赖转化为对商品的信赖,吸引其注意,必须给予其适当定位。

第3篇: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范文

【关键词】国有企业;竞争力;提升

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的整体能力体系,包括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环境能力和文化能力等诸多要素以及战略管理能力等若干个子要素,这些子要素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研究国有企业在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进程中采取的对策以及成效,力求为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启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不断得到提升,逐步缩小了同跨国公司之间的差距,部分企业跻身全球领先企业之列。特别是在“十五”期间,我国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企业参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促进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及国际竞争力的不断增强。但从整体上讲,国有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是不容乐观的。首先,我国多数企业不掌握产业核心技术,无法与全球领先的跨国公司同台竞争。在当前的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我国多数企业位于产业和市场低端。在我国全部出口商品中,高科技产品所占的比重较低,而且90%以上是由中外合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提供的。其次,我国多数企业无法取得类似于领先跨国公司的经营业绩。经营规模小、获利能力低、国际市场占有率低、品牌知名度不高,仍然是我国企业的显著特征。再次,我国多数企业尚不具备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的能力。在资源获取方面,真正能够充分利用世界各国自然资源、技术资源、人才资源和信息资源的企业寥寥无几,多数企业只能在国内甚至本地区非常狭小的要素市场获取资源。我国的企业要想在经济全球化的利益中获得国际利益,必须巩固和培养企业的竞争能力,通过各种途径提高竞争力水平,建立完善的企业竞争力管理系统,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提高竞争能力。

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是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制度保证

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是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规范、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是构建和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制度上的要求和保证。国有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就必须自觉规范企业行为,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平台。国有企业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规范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断强化信息披露,主动接受股东监督,树立对股东、员工和公众负责任的大公司形象。进一步优化子公司产权结构,使母子公司管理体制更加健全,产权更加明晰,责任更加明确,运作更加规范。加强董事会实体化建设,建立健全董事会的各项制度,明确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关系。

二、准确的战略定位是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所在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之源。金川公司站在战略的高度对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进行准确定位,明确树立“变革思维、创新行动”的观念,发扬“艰苦奋斗、敢争第一”的精神,培育“爱公司、爱岗位、爱学习”的风尚,坚持“出资者满意、员工幸福”的宗旨的企业发展理念。制定了未来的发展战略为坚定不移地走规模——成本——效益型发展道路,壮大主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实施资源控制战略,为公司做大做强提供充足的原料;大力采用高新技术,提升主流程的工艺技术,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利用信息技术,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全面完成股份制改制任务;加强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坚持一业为主,相关产业共同发展;大力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全面提高员工素质。

三、特色管理机制的形成是核心竞争力构建的保障

(一)追求自主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石,对于提高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回顾金川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技术创新史。

(二)重视产品质量和成本控制

国有企业以提高产品质量为重点,在产品产量不断增长的同时,千方百计提升产品质量。将抓质量作为公司产品生产贯穿始终的决策。按照IS0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真抓好产品质量达标管理工作,通过依靠科技进步、创新工艺、提升装备水平,积极开展选难题,攻难关等活动为产品质量创造了有利条件。提倡广大职工把维护产品质量当成一种自觉的行动贯穿到日常的生产中,立足本职岗位,推广先进操作法,实施精细化操作。聘请专职质量检查员,每天到现场进行包装质量检查,注重质量信息反馈及质量波动分析,并有针对性地制定整改措施,不断提升产品质量。

四、人力资本的打造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条件

人才是企业的核心战略资源,企业之间的较量归根结底是人才及其综合素质的较量。金川公司坚持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人才战略,建设一流企业,造就一流人才,不断提高员工队伍整体素质,造就一批有技术、懂管理、适应国际经营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不断健全和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建立了技术改造负责人治和科技项目负责人治,激励广大技术人员积极参与科技攻关。出台了项目负责人管理办法、科技进步奖励办法、专利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重要的管理制度,这是国有企业实现国际化经营,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最重要的保证。制订了与经济责任制相配套的一系列考核管理制度。成立了国家人事部批准的博士后工作站和中级、高级工商管理培训基地、甘肃省继续教育基地。每(下转第19页)(上接第23页)年选送一定数量的中青年技术骨干外出深造,对取得硕士、博士学位的工程技术人员给予高额工资性奖励。

五、企业文化的培育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企业核心竞争力不仅受到组织、资源、管理模式等因素的影响,而且与企业的文化密切相关。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元气,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活力之根和动力之源。近年来,金川公司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出发,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公司的一个发展战略来实施,通过不断地实践、总结、提炼出公司企业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核心价值观念;通过学习,借鉴国际国内成功企业的优秀企业文化,不断提升企业文化建设的文化底蕴;通过继承、挖掘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已有的经验和优势,全面创新企业文化建设;通过系统、扎实的创建活动,精心培育,稳步推进,成功构筑了企业文化的基本框架。 参考文献

[1]费明胜,水家耀.核心能力——现代企业持续竞争的奥秘[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第4篇: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范文

关键词:市场经济;国有企业;经济管理创新

引言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的国有企业的发展将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国有企业应当要与时俱进,对自身的经济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优势,将自身的生产要素进行合理的分配,这样才能够使得自身更好的适应我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进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再加上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的经济市场环境也变得更加的复杂,国有企业要想在这样的背景下获得更好的发展,只有积极的践行创新管理,不断的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才能够确保自身又好又快发展。

一、国有企业进行经济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1.改善国有企业发展现状的必然前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我国政府对于国有企业的管理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但是我国大多数的国有企业在经济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比如:缺乏健全的管理机制、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手段技术性含量较低等[1]。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一直处于比较缓慢的状态。因此,国有企业必须要改变这一现状,那么这就需求国有企业必须要是对自身的经济管理模式进行不断的创新,以此来促进自身的又好又快发展。

2.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就显得非常的落后了,这也是制约我国国有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国有企业必须要对自身的经济管理模式进行不断创新。并且在对国有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进行创新的过程中,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管理层的积极管理的意识,同时还可以发现更多制约企业发展的问题,制定出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措施,确保国有企业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提升国有企业的运行效率,进而为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3.国有企业改革创新的必然途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企业要想得到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那么都必须要进行不断的创新。国有企业要想得到健康发展,同样也离不开改革和创新,而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则是国有企业改革和创新的重要内容,其可以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扫清障碍,同时还能够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生力,有助于国有企业更好的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进而促进国有企业健康、长远的发展。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途径

1.转变企业经济管理理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的全体员工必须要积极的转变传统的经济管理理念,并树立“以市场为导向,坚持创新”的管理理念,进而实现社会、企业、客户、员工共赢的局面[2]。其次,国有企业还需要对自身的发展战略进行调整和创新,即在对企业发展战略进行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必须要将发展的方向放置与全球竞争当中,同时还需要充分的利用各种外部环境,不断的建立新的核心竞争力,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经营环境和业务领域,这有这样才能够使得自身的市场核心竞争力得到不断的增强,进而确保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2.对管理机制进行创新

传统的国有企业经济管理体系普遍存在缺乏自我约束机制和动力机制的问题,这不仅会对我国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效益产生不利的影响,并且这样对我国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国有企业必须要对自身的经济管理机制进行创新。这就要求国有企业需要对市场和行业发展趋势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对自身的组织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和设计,转变传统的单一的经济管理模式,采取分级管理和分工监督的经济管理模式。另外,国有企业还需要不断的完善经济管理机制中的自我约束机制。在传统的经济管理体制中,政府是国有企业经济管理的主要约束,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这样的管理机制会导致国有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缺乏经营自主权。这就要求国有企业在对经济管理自我约束机制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即要保持经营自主权,同时还需要进行自我约束。因此,国有企业必须要建立完善的自我行为的监督和约束机制,自负盈亏,这样才能够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即能够放开手脚的依法经营,从而使得自身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环境。

3.对核心竞争力管理进行创新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也变得更加的激烈。而在这样的经济环境背景下,我国的国有企业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那么就必须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获取主动权。国有企业可以对自身的资源进行分析和整合,将自身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比如:针对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素质高的国情,国有企业就可以充分的利用这一点,不断的提升自身在生产方面的优势,尤其是家电、纺织、轻工业等国有企业,就可以以此来不断的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使得自身能够在国际市场中抢夺更多的份额,从而确保自身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3]。另外,国有企业还需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市场分析能力,这样才能够对自身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能力进行准确的定位,同时还能够更好的对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进行预测,尽早的投入资源,不断的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获得发展的先机,让自身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并谋得更好的发展。

第5篇: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范文

摘 要 本文研究探讨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首先从当前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出发,集中体现在认识误区问题、形式化问题以及功利化问题三个方面,然后对如何加强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应对措施从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在国有企业发展中的核心竞争力作用、确立国有企业文化战略目标,建立企业文化长效机制以及正确处理好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希望为今后提升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水平,强化企业文化在实践过程中的作用奠定一个具有参考价值的文献基础。关键词 国有企业 文化建设 问题及措施

一、当前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认识误区问题是对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存在两种认识误区,即“神话论”和“载体论”。具体而言,“神话论”是过分夸大国有企业文化的作用,从而将国有企业文化当成是解决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1],往往忽略了企业具有的长期融合以及居安思危的特点和自身历史性的发展规律;“载体论”恰恰相反,认为国有企业文化是一种可有可无的东西,是国有企业生产经营的附属品[2] [3]。从而在实践的过程中加重了国有企业文化的政治意识色彩,造成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及其功能的正常发挥。

形式化问题主要体现在大部分的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拘泥于形式,热衷于表面文章的工作,从而将国有企业文化建设赋予了华丽辞藻[4]。形式化的问题直接造成国有企业文化真正内涵被严重忽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念也就根本无法深入到员工的内心,从而更加不可能让员工遵循国有企业文化的行为方式进行日常工作,自然而言就造成企业丧失了快速发展的精神动力。

功利化问题体现在当前部分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只是注重短期的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发展。一方面是国有企业对自身价值追去错位,另一方面是国有企业现行的行政体制以及管理体制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国有企业文化的建设。在国有企业生产经营的实践过程中常常会自觉或不自觉的为获取眼前的短期利益而置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于不顾[5]。

二、加强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应对措施

(一)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在国有企业发展中的核心竞争力作用

当前国有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诸如国际市场的冲击以及国内市场竞争环境的激烈程度加大、广大消费者有了众多的选择余地等等。因此,如果不注重对企业文化的建设,就不能从根本上提升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就不能够在激烈的国际和国内市场上获得一席之地。因此,必须要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在国有企业发展中的核心竞争力作用,提升企业文化在国有企业发展战略制定的地位。

(二)确立国有企业文化战略目标,建立企业文化长效机制

确立国有企业文化战略目标,建立企业文化长效机制一方面需要建立一个国有企业文化管理的长效机制,注重对企业文化建设规划、实施的过程监控以及动态化的调整,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短期行为的控制力度,保障国有企业文化的延续性和长期性。另一方面,需要积极吸取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借鉴国内外企业成功经验的基础之上,根据时代的发展要求,不断丰富企业文化的内容和内涵,保障其成为国有企业未来发展的强大内在动力。

(三)正确处理好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正确处理好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一是要将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结合到具体的经济工作中,保障企业文化内容立足于生产经营,为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工作服务。二是要将国有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结合政治的形势,带有明显的阶段性和政治倾向性,为国家和政治服务。在上述基础之上,需要紧密结合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各方面,在保障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及实效性的基础上,促使企业文化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提升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结语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经营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延续、被企业全体成员共同遵循的习惯性及认识性的行为方式,是企业发展的一种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在当前企业改革及发展的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研究探讨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首先从当前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出发,然后对加强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应对措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希望为今后提升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水平,实现国有企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奠定一个具有参考价值的文献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强.浅析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现代商业,2010.15:158-159.

[2] 邹丽岩.国有企业改制清产核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经营管理者,2011.19:216.

[3] 袁华,皮菊云.当前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3.14:166+160.

第6篇: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范文

论文关键词 国有企业 经济效益 财政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国有企业作为我国的支柱性产业占据着核心地位,国有企业在我国加入WTO以后面临着更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一、影响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国有企业控制着国家经济的命脉,是国家很重要的一种财政来源,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依托,它集中体现了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经济竞争力,国企的这一重要地位决定了它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要性。

(一)影响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提升问题

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国有企业整体经济效益比较差,其发展的状况很不符合其现在所处的地位和它所占用的大量而优异的社会资源。因此,国有企业改革势在必行,但对它改革还存在着诸多的困难,并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致使不仅没有有效利用其所占据的资源,反而导致了其资产的流失及经营的破产等不良后果。

(二)影响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提升原因

从国有企业自身结构的角度分析,影响其效益提升的原因主要体现在:

其一,国有企业的机制比较落后,缺乏经营活力。也就是说,企业缺少激励职工及领导者的机制,尤其在责任、产权和职业这些方面,约束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其二,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比较低,导致对企业的管理不完善。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平是该企业综合素质的一种体现。管理出现问题,就会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运行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就目前而言,我国国有企业的管理已经处于老化的阶段,不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从而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提高。

其三,企业重复性建设导致规模结构缺乏合理性。其具体的表现是企业不管大小,都追求“全”,这就导致企业在分工协作上的水平较低,从而降低了生产效率,导致规模不经济。我国国有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还主要是粗放型的,零散的经营模式使之缺乏规模效应,同时,由于国有企业的产业结构缺乏合理性,并缺少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及一些高附加值和低耗能的产业,又由于其低端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得国有企业缺少与自身产业相关的一些产业链接,难以实现产业的转型及升级。

其四,企业创新能力比较差。创新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国有经济能否顺利转型的关键。就我国目前的国有企业而言,创新能力总体上都比较弱,企业的主营业务并没有得到较大的发展,而对那些新型经济增长的领域而言,也并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从而未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由于国有企业缺乏自主创新的意识,研发投入严重不足,或者由于投入研发的成果未能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从而使得国有企业缺乏含金量比较高的产业,自主品牌也不多。

二、提升国企经济效益以推动社会发展的路径探析

要想有效地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要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就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我国的国有企业必须要加大对核心竞争力的重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地积累自身的能力和资源,然后作出统筹规划,一步一步地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在实行市场经济的今天,政府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的发展经验并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放弃对国有企业的直接微观的管理,转变为宏观地调控,用经济和法律的手段取代行政的手段,实现对企业的间接调控,对企业制进一步加强完善,做到国有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的真正分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占据主导地位,使国有企业真正进入市场竞争,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同时,还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市场规则及相关法律,实现对市场秩序和行为的有效规范。打破国内人为和地区性的封锁,为那些比较优势的企业顺利进入市场扫清障碍,并完善退出机制,使那些劣势的企业能及时有效地退出。并且,为了向企业提供一种良好的市场环境,使企业之间展开公平的竞争,有必要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统一和开放的市场。国有企业也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增强竞争意识,逐渐摆脱对国家的依赖,使自身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强大。

(二)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高企业科研创新能力

企业之间的竞争,简而言之就是科技实力的竞争。因此,国有企业要想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就必须加强自主创新的能力。企业要想培育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将核心技术的创新作为重点。就技术创新而言,我国的目光应该放眼于国际市场而非国内,要参照本行业的国际领先企业,并尽力形成国际范围内该行业的技术优势。要抓住重点,争取在一些我们比较占优势的领域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产权,这样做不仅可以使自己的竞争能力得到提高,而且还能带动其他类别的企业的发展,最终使得整个国家的工业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在那些我们占比较优势的领域,企业应该将节约资本技术的研发放在首位,使原来占优势的领域更具有竞争力。而对于我国比较劣势的领域,企业就应该加强技术研究,加大产品和技术研发的资金的投入,先模仿创新,再技术创新,最终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

(三)重视人力资源开发,优化人才资源配置

就企业的经营者而言,他们应该形成敢于更新人才的观念,营造一种利于人才竞争的良好环境,并从制度上对人才的选拔及使用加以保证,积极做到对人才的争取,并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国有企业更应如此,应该结合自己企业的科技创新和进步,将重点放在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上,当急需要高层次的科技人才时,可以实行滚动式的培养,培养的重点放在他们的适应和创新能力上。国有企业还应该对用人机制进一步加强改革,营造一种良好的利用和激励人才的环境。要对人才流动的障碍在制度层面加以根除,在各领域全面的推行聘用及辞职和辞退的制度,实现人才和企业的双向选择和人才的竞争上岗。同时,还要对收入分配制度加以改革,要始终坚持效率优先和兼顾公平这一原则,积极鼓励各种生产要素,如管理、知识和技术等参与效率的分配。

(四)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优化企业结构对于一个企业而言不仅可以增加自己经济效益,而且可以使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企业在发展的各个阶段优化企业结构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企业不断适应自身发展需要的过程,该活动主要表现出治本性。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关系,而非对立关系。如果说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短期的、治标的活动,那么调整产业结构就是一项治本和长期的活动。通过实践我们知道,只有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才能够做到标本兼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为了实现国有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就要做到扩大企业的规模、实现产业的升级、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三、提升经济效益应坚持的原则

就目前的国际国内市场环境来看,国有企业由于多方面日益严格的要求,如建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实现可持续发展及保护生态环境等,使得我们必须再付出更大的努力来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而这同时也是和谐企业得到发展的必要条件。具体表现在:

(一)坚持以科学发展为首要任务

经济的发展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因此,只有实现经济的快速、全面和可持续发展,才能为和谐社会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有效地解决我国国有企业在目前的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和矛盾,真正达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二)要坚持经济利益为第一发展目标

利润对一个企业而言至关重要,它不仅是企业实现扩大再生产的基础,也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一个企业如果利润得不到增长,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国有企业更是如此,它们虽然看上去比较强大,但实际上是外强中干。因此,国有企业也应该将利润指标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企业在进行投资时,也应该把利润最大化放在首位,以此来确保国有资产和企业的保值增效。

(三)要坚持三效合一的原则

三效合一指的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有效结合。虽然国有企业要强调经济效益,但并不是说要因此排斥环境和社会效益,而是要求企业在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也要主动去承担一定的和会责任,并保护好生态环境。

(四)以和谐为宗旨,推进国企发展

这里的和谐包含内外两个方面,内部和谐指国有企业内部干群关系和上下结构的和谐,外部和谐指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和谐、社会的公共利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和谐。国企要想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就必须做到以下几个工作:

第一,正确认识和谐二字的真正内涵。和谐从本质上讲实质上是指包容性格、坚定原则并互让利益,国有企业只有珍惜和建设和谐,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实现以人为本。也就是要实现好、发展好并维护好国企全体职工的利益,将其作为企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要始终坚持共享、共赢的经济发展理念,广泛听取广大员工提出的各种建议和意见,并自觉的接受员工的监督,将国有企业的生产成果和广大员工共同分享。

第三,要通过科学的指导来提升经济的发展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国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并集中精力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

第7篇: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范文

【关键词】国有企业 人力资源外包 外包风险

随着当前市场环境下,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为追求竞争优势,以快速度、高质量、低成本与对手展开竞争,势必将主要精力放在具有核心竞争优势且利润较大的业务上面,而将其他的不擅长的业务外包出去。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成为企业业务外包的主要选择之一。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指企业把部分或全部人力资源管理内容外包,但是由于复杂的经营环境,造成企业对自身核心竞争力的识别能力不足,对外包不确定性的估测缺乏,再加上人力资源外包市场相对不完善,最终导致实际外包结果与预期外包结果不一致,甚至导致整个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活动失败。

一、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外包的现状分析

(一)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与一般企业不同,国有企业除了盈利之外,还包括执行经济政策,调节市场经济,维护市场稳定等。由于国有企业的这些特殊职能,造成国有企业可以获得政府的扶持,这也导致其缺乏积极进取,努力向上的精神,主动创新能力较差。在选人用人方面,国有企业存在领导意识强,人情关系与排资论辈等不良现象等问题,而客观用人标准与技能明显缺乏。国有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标准,对员工培训的重视亦不足,降低了员工的潜能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现状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能够帮助国有企业规避劳动风险,使其专注于核心业务,获取更高的竞争优势。总体而言,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有助于改善国有企业管理职能。但是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第一,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市场竞争无序,机构众多,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第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处在初步发展阶段,未制定完善的政策法规来规范该行业;第三,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普及率较低,覆盖面较窄;第四,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认识相对狭窄,主要集中于人事社保与员工档案关系两个方面。

二、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风险分析

(一)外包探索阶段的风险

首先,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前,国有企业没有明确外包目的。如果目的不明确,这将给企业带来很大风险;其次,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成本计算上不科学。人力资源管理由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招聘选拔、培训、绩效考核、薪酬福利管理与劳动关系管理等部分组成,是一个复杂过程。与此同时,由于外包商与企业员工之间的不了解,可能导致外包效果较差或外包失败,造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上升。

(二)外包商议阶段的风险

首先,外包商选择错误的风险。由于国有企业与外包商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再加上市场上外包商质量良莠不齐,导致国有企业很难找到合适的外包商。如果错选外包商,会使得外包效果达不到企业预期目标。其次,外包合同签订不合理的风险。企业由于对外包商专业水平、财务能力、与企业文化差异性等不熟悉,造成双方签订不安全的外包合同,进而给企业带来风险。再就是在签订合同时,外包合同不够详细全面,也会给企业带来风险。

(三)外包实施阶段的风险

首先,企业文化不兼容的风险。外包商与企业文化的差异使得外包商与企业员工沟通存在差距,导致外包很难获得企业员工的支持,造成员工工作效率下降,甚至导致优秀员工流失的风险;其次,企业员工抵制外包的风险。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后,原有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转变会导致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很难适应外包后的管理格局;第三,外包质量保障的风险。

(四)外包退出阶段的风险

这各阶段主要包括:商业机密泄露的风险与对外包商产生依赖的风险。人力资源战略规划、薪酬制度等都是与企业的商业机密,一旦泄露,将会对企业形成不利的影响。

三、国有企业规避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的对策建议

(一)企业内部风险控制策略

首先,明确人力资源管理的外包目标。明确企业文化、经营战略及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确立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短期与长期目标;第二,慎选外包项目。可以选择外包的项目包括:员工招聘、领导选拔、员工培训、员工绩效考核体系设计、:员工入职与离职、社保福利、工资发放等方面;第三,科学分析外包成本效益。只有当外包前收益与成本比小于外包后收益与成本比时,采取外包对企业才是有利的,有助于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第四,消除员工顾虑。主要包括:加强与员工沟通、妥善安排冗余员工。

(二)对外包商的风险控制策略

首先,合理评估选择外包商。对外包商的科学合理评估是控制外包商风险的重要环节。第一步,考察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市场,选择几个意向外包商;第二步,评估外包商的能力架构,包括人员素质、硬件设施与软件技术;第三步,评估其收费标准与依据,确定企业以最低成本获得更专业的服务;其次,签订标准合同。外包合同是维护双方权利与义务的凭证。一份标准合同应包括:外包的费用构成、对外包安全性与保密性要求、对外包商执行外包项目的审计要求、分包合同与多重外包商的关系以及明确双方责、权、利的关系;第三,加强沟通与合作。在外包过程中,企业与外包商应建立通畅的沟通渠道,与外包商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第四,监控与激励机制并用。在外包过程中,企业采取一系列外包质量管理措施,并通过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对外包商进行间接监管。

四、结论

虽然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可以提升国有企业的竞争优势,但是由于外包市场的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造成国有企业与外包商间的关系非常复杂,使得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活动的整个过程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为了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发展,并且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中获益,国有企业就必须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的有效控制。

第8篇: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范文

关键词:煤炭企业;重组改制及上市;意义

中图分类号:F276.5;F83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01

一、引言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有企业也处于改革的重要关头。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下,传统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资源型企业如何适应国际国内形势、紧跟市场经济发展步伐,通过不断改革,再造辉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摆在企业面前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二、国有煤炭企业重组改制有利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有的难以模仿的发展能力,主要体现在企业所具有的学习能力、进入市场的能力、为客户提供服务的能力等方面。国有煤炭企业由于普遍存在产业结构“大而全”、“小而全”、产业领域分布过宽、产权不清、投资控制力度弱、经营机制不活、适应市场变化能力不强等制约因素,阻碍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国有煤炭企业通过重组改制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优化资源重新配置的配置效应。通过将非经营性资产或盈利能力低下与主业无关的非主营业务剥离,转让资源枯竭的矿井,整合下游产业,清理企业办社会职能。例如剥离盈利能力低且与主业无关联的房地产公司、物业公司、建材公司、餐饮公司等,连同土地、地上附着物与资源即将枯竭矿井一起出售,清理职工技能学校、医院等社会职能机构,可以有效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减少亏损、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的赢利能力。将优秀资源集中于核心业务,升级改造有潜力的矿井,扩建或新建矿井,收购优质煤炭资源,突出主业优势,将主业做大做强,形成核心竞争力。

二是发挥管理重组的协同效应。通过建立业务标准化、流程化、业务线贯通化等标准制度,建立并完善煤炭企业的统一信息平台、煤炭生产平台、煤炭供销业务平台、关键数据管理平台、物质设备管理及采购等系统平台,促进业务间的协同,降低企业管理成本,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不断释放管理重组新效益,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三是外向联合重组,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当前,全球范围内煤炭的竞争激烈,而国有煤炭企业的状况尚不能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今年以来,国内煤炭价格和销量受经济危机影响持续走低,受进口煤的冲击也很明显。新形势下迫切需要煤炭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引进优秀战略投资者,充分利用各方区域优势和互补优势,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重组改制及上市是引入战略投资者的最好平台,通过重组改制及上市可以吸引更多的优秀战略投资者,使其更好地了解国有煤炭企业。

四是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激励效应。通过重组改制,可以使企业摆脱包袱,轻装上阵,使企业成为真正完全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依靠核心业务,提升市场竞争能力。竞争的外在压力将发挥其对企业内部效率的激励作用,使之起到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并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三、国有煤炭企业上市有利于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进行生产活动的必要条件,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要保障。企业的发展,是一个融资、发展、再融资、再发展的过程,企业发展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规模的资金需求。传统的资金来源为企业经营积累或负债筹资。依靠企业自身积累往往规模较小,企业跨越式发展对资金需求是巨大的,企业积累的资金往往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求。负债筹资具有使用上的时间性,需到期偿还,不论企业经营好坏,需固定支付债务利息,从而形成企业固定的负担,增加企业风险。在经营不利的情况下,可能产生不能偿付的风险,甚至会导致破产,债务筹资也不能满足企业跨越式发展的资金需求。

企业发行股票并上市,可以为企业搭建融资平台,建立长期融资的机制。通过股票的发行和增发、配股,实现融资、再融资,满足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资金需求。企业上市后,从资本市场上募集到的资金将远远超过企业多年的经营积累,只要企业运行健康,有资金需求,就可以连续不断地从市场中再融资。

四、国有煤炭企业重组改制及上市有利于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

我国国有煤炭企业是高度集中计划经济的产物,其生产经营不是按市场规律进行,而是由政府进行统收统支,统一管理、统一调配,很大程度上国有煤炭企业是政府部门的附属单位。改革开放后,这种状况有所改变,但仍是政府附属物。在上世纪末煤炭部被撤销,大部分国有煤炭企业由央企转变为省属煤炭企业,政府部门对煤炭企业仍有不同程度的干预。这样的管理模式成为煤炭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增强活力的障碍。国有煤炭企业的改制,需要政府实现职能的转变,从过去既是公共权力的行使者又是国有企业经营者的身份中摆脱出来,成为一个单纯提供法律、政策、服务等公共产品的主体。政府应以制定煤炭企业发展战略、行业规划,组织制定行业章程、整顿经营秩序、实施安全管理等方面为主要职责。将政府与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转变为资产纽带关系,把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国有资产管理职能与企业经营管理职能分开,使企业摆脱与政府的依附关系,具备与其他经济成分平等竞争的外部条件。

通过重组改制及上市,无论是企业的所有制形式还是内部机制都将发生本质的变化,政府对国有煤炭企业也从传统意义上的管理变为国有资产监管,即从管理型向服务型、监管型转变,最终实现政企分离。政府职能的转变既有利于国有煤炭企业自身潜在能力的提升,也有利于政府职能的改变,使双方各自专注于自身的本职任务,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率。

参考文献:

第9篇: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范文

管理是一种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手段,物力和人力是非常重要的两种资源。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不断发展建立在对人力资本价值的认识基础上,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企业无可替代的,处于战略地位的核心资源。本论文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作为企业战略管理的范畴来研究,其意义在于:一是有利于认识和建立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和功能;二是有利于明确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目的和内容;三是有利于以次此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坚持贯彻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特别是坚持“以人为本一”的原则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成为推动国有企业发展的重要选择。

一、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概述

就现代企业而言,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功能一般包括人员获取、整合、保持和激励、调控、开发,它随着企业管理环境的变化而逐步演变和不断完善重组人力资源管理功能,使人力资源的各种功能之间相辅相成、互相配合、互相影响,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独有的、能为企业带来消费剩余的、支持企业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从企业的战略角度看,所研究的企业成长模式主要体现为产品战略,是企业战略体系的核心内容。

二、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运用

1.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这部分内容详细地介绍了人力资源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联性关系,并运用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核心竞力关系的模型说明了它们之间的密切关系,最后通过黑箱模型与环节控制模型来进一步研究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制。

2.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系统这部分先说明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思路与评价原则,然后根据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作用,具体设计主要由文化力、学习组织力、创新力、人力资源竞争力四大指标构成的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评价体系,并设计出由评价流程、评价指标的测度以及综合评价三方面组成的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方法体系。

三、现代人力资源发展的基本趋势

随着国际社会对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地位认识的不断强化,人力资源发展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以及人力资源发展工作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展开,在整个世界范围内,人力资源的发展无论在观念形态上,还是在实际行为上,都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向。这些趋向反映了世界范围内人力资源发展方向的基本趋势:

1.人力资源投资观念的确立与人力资源开发投资的增强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经济性资源,它具有资本属性,又与一般的资本不同。它作为一种资本性资源,与一般的物资资本有基本的共同之处。资本的共同属性表现在:(1)它是投资的结果;(2)在一定时期,它能获取利益;(3)在使用过程中也有损耗或磨损。人力资源同样具有这三种属性。首先它是投资的产物。传统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这一点,甚至错误地认为它是自然形成的同质资源。事实上,人力资源确实是社会和个人投资的产物。人力资源的质量完全取决于投资程度。一个人的能力固然与先天因素有关,但能力获取的后天性是最主要的。一个人后天获取能力的过程,便是接受培训教育的过程,教育培训就是一种投资。在当代世界,“投资于人力资源并使之优先发展”已成为大多数国家的战略共识。许多国家尽管受到财政的压力,但仍试图不断加大人力资源投资的强度。在发达国家用于人力资源的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平均为6.5%左右,发展中国家平均为4%,世界平均水平为5.7%。“投资于培训”已成为许多企业和公司的投资重点。当日产汽车公司在美国田纳西州开始经营时,在工厂开工之前,它花了6300万美元培训约2000名工人,每个人培训多达3万美元。美国伦纳德公司每年用于每位员工的培训费用达1000美元。超级秘书网

2.终身学习和培训的确立在当今世界,知识、技能、价值观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学习已经不是人生某个阶段的事情。在处于不断变化的新信息社会中,我们不能期望受到一次教育就一劳永逸了,现在没有一种知识或技能可以终身受用。教育与培训第一次真正成为以这种或那种方式贯穿于,人的一生过程,其目的和形式必须适应人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需求。

3.培训教育的制度化与法制化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的“人力资本投资”和“终身教育”等现代人力资源开发观念的影响下,培训教育作为社会发展战略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纳入法制化与制度化的轨道。

综上所述:在世界经济步入新经济时代的过程中,人力资源开发与规划工作中最核心的问题是人才理念的变革,新经济时代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时代,对人力资源开发与规划工作的要求空前提高。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学习,我深深认识到在制定人力资源开发战略规划时更多的要考虑一些可变因素,充分结合企业实际,综合考虑企业发展战略和企业外部动态因素的影响才能够制定真正适合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规划。

参考文献:

[1]魏杰,人力资本的激励与约束机制问题[J].新华文摘,2002,(1).

[2]陈刚,吴焕明著.《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