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世界经济基本知识范文

世界经济基本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世界经济基本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世界经济基本知识范文

(一)经济发展阶段与增长模式相近首先,处在较为相似的发展阶段。日本从1955年到1973年保持18年之久的长期高速增长。1968年,日本从数量上完成了追赶欧美的任务。上世纪70年代初,GDP总量居世界第三位,人均GDP是4000美元。实际上,70年代初日本已经完成工业化化目标,跨入了成熟阶段的门槛,要比我国现在所处的阶段还要前进一步。但是,从整体的经济实力和经济质量上看,当时日本仅仅是在“大量生产和大量消费”体制下,实现了大路货生产的世界一流水平。一些高端的产品,比如计算机、高级精密仪器、精密机床、高级汽车等还无法和美国、欧洲相比。而80年代中期,日本在上述领域已赶上甚至超过欧美。我国现在已成为“世界工厂”,钢产量、煤产量以及中低端家电产品世界第一,劳动密集型的服装等还是出口主导产品,但在高端、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方面并没有优势。所以,相对来说,与70年代的日本比较接近。其次,增长模式也差不多,都比较粗放。当时日本的增长主要依靠设备投资和出口牵引。民间企业设备投资增长率在1973年和1974年曾高达20%。外贸出口增长率,1971年为19.8%,1973年~1974年受石油危机的影响增速减缓,但1975年又达到17%。这一点和我国现在的状况也比较类似。而8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发展以内需主导,特别是消费主导的特色已十分明显。再者,就是严重的公害问题。日本由于长期追求高速增长,结果导致环境的破坏和公害的泛滥,以至于在70年代初出现了震惊世界的“四大公害诉讼”事件。我国现在的环境状况不容乐观,甚至比日本当时的状况还要糟。而80年代中期,日本已不存在明显的环境问题。

(二)面临的国际环境比较接近首先,是对美贸易顺差增大并在外压之下汇率升值。自1965年以来,日本对美贸易顺差不断增加,外汇储备从1970年的44亿美元猛升到1971年的154亿美元,一年增长了约4倍。在这种背景下,日美贸易摩擦不断,美国强烈要求日本开放市场,提高日元汇率。1971年8月中旬,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突然宣布美元对黄金不挂钩,要求包括日本在内的西方各国货币升值,结果导致布雷顿森体系崩溃。日本将这一事件与石油危机冲击相并列,称其为“尼克松冲击”。1971年年底在美国举行了西方10国财长会谈,美国财长要求日元升值25%。迫于压力日本不得不宣布实行浮动汇率,日元从1美元兑换360日元升至308日元,升值幅度为16.88%。自1949年以来日本一直实行固定汇率制,1美元兑换560日元的低汇率已持续22年。对日本来说,这是第一次在美国逼迫下的升值。我国目前也面临对美贸易不平衡问题,由于顺差过大,导致外汇储备不断增加,现已超过1.3万亿美元。我国现在实行自主的人民币汇率改革,但也不能完全排除来自国际的压力因素。其次,国际油价上涨问题。战后初次油价大幅度上涨始于1973年10月爆发的第一次石油危机,油价从过去的每桶2.8美元涨到11美元,涨幅达4倍。而现在国际油价攀升趋势是尽人皆知的,突破每桶100美元只是时间问题。日本所需的石油百分之百依赖进口,我国现在石油进口依赖度也接近50%。石油的战略意义对两国同样重要,而石油涨价所带来的课题也同样严峻。

(三)国内经济形势比较类似第一,资产价格暴涨。上世纪70年代初,为了消除日元升值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日本政府采取了扩大内需的政策。1972年,时任首相田中角荣发表了著名的《日本列岛改造论》,提出到1985年期间保持年平均10%的经济增长率,要在全国建设众多的25万人口规模的城市,对国土进行全方位的大规模开发。在“列岛改造热”的氛围下,股市和地价飞涨。日经平均股指从1970年12月的平均1987点猛升至1973年1月的5256点,短短25个月上升2.65倍;1971年~1975年的5年间地价上涨1.93倍。列岛改造的风潮和我国现在的无序开发也颇为相似。第二,国内通货膨胀。与80年代中期的低物价相比,70年代初日本却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由于石油上涨,很快带动国内的物价上涨,1974年进口物价上涨66.3%,受其影响CPI上升了24.5%。当时发生了许多哄抢商品和囤积居奇的事件。我国现在物价的上涨也是受到了来源于国际能源、资源、粮价上涨的影响。

二、日本采取的政策措施值得借鉴

针对恶性通货膨胀,时任藏相福田纠夫首先说服田中角荣首相叫停“日本列岛改造计划”,并迅速出台强硬的抑制政策。首先是对石油产品等进行价格统制。其次是采取紧缩的财政和金融政策。从1973年4月至1974年3月,政府两次推迟公共事业计划的实施时间;央行先后四次提息,央行再贴现率从4.5%一直调高至9.0%;五次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其三是强化“窗口指导”。所谓“窗口指导”是指央行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对民间金融机构贷款规模进行的指导和规制,它始终是日本传统金融政策的一种补充手段,有时甚至比传统金融手段更奏效。1973年7月以后,将规制对象从城市银行扩大到地方银行、长期信用银行以及互助银行,甚至对外国银行也进行了严格规制。其结果,城市银行的贷款额在1973年4月~6月停止增长,7月~9月转为负增长,10月―12月资产资金供给总额也开始下降。物价得到控制,1978年CPI终于降至3.8%的正常水平。

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后,迫使日本加速调整产业结构。日本从治理恶性通货膨胀入手,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开发节能技术,开发新能源,企业开展瘦身运动,终于克服了石油危机,迎来了经济发展的新。工业化发展的重点从基础材料型产业向汽车、机械、电子加工等组装型产业转移。日本这次产业结构调整非常成功。据原兴业银行的调查,在1973年以后的10年中,日本实际GNP增长47%,而一次能源的消耗量只增长了17%,单位GNP的石油消耗量下降了一半。在降低重化学工业比重的同时,能耗较低的电子、家电产业,特别是汽车等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平均水平超过美国。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大力开发节能技术、新能源和石油替代技术。日本分别于1974年6月和1978年4月提出了“日光计划”和“月光计划”。前者是太阳能、煤能、地热和氢能等新能源开发计划。后者强化对节能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提高能源转换效率,回收和利用尚未被利用的能源。值得一提的是,在“摆脱石油”的战略中,核电的发展最具成效。1970年日本核电站仅有3座,到1980年达到21座,90年代中期以来核电已占到整个电力能源的30%左右。此外,鼓励和支持生产厂家通过技术创新的手段,尽量降低家用电器的耗电量。目前日本的太阳能发电、蓄电池等技术以及其他节能技术在世界居领先地位,其基础都是在70年代打下的。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节能战略一直影响到现在。2004年,日本的GDP占世界的16%,而一次能源消费仅占世界的5.3%。与此相比,我国的GDP占世界的5%左右,而一次能源消费占世界的10%强,单位GDP的能耗,约为日本的10倍。这一时期也是日本治理公害和保护环境力度最大的时期。在1970年的临时国会上一举通过十四部公害与环境相关法律,那一届国会也因此被称为“反公害国会”。1971年设立环境厅,统一管理全国的公害治理和环境保护事宜。在国民、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上世纪80年代初期,日本的环境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并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事实上,我国也提出了与日本上世纪70年代初中期相似的政策和理念。例如转变发展方式、节能减排、构筑循环型经济,特别是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等等。这些政策无论从政策本身还是采取这种政策的背景,与日本当年都有相似性。

第2篇:世界经济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环境会计、环境管理、全成本评估、清洁生产

1 引言

随着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人们越来越关注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冲击。在这一背景下,作为经济微观主体的企业开始重视其环境效益。一方面,由于消费与需求的绿色偏好提高,绿色生产将成为未来企业提高产品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若企业能生产出具有绿色特色的产品,便可创造产品差异性,从而可提高产品销量与利润,并提升企业价值。另一方面,外部成本内部化的趋势使环境成本在生产成本中的比重日益增加,降低环境外部成本将有利于提高产品的价格竞争力[3]。因此,提升企业环境管理绩效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环节,企业环境管理也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决策工具[1]。

鉴于早期注重末端治理技术的污染防治措施不具有成本有效性,环境管制越来越重视经济诱因的考虑,而逐渐转变为整合型环境管理措施。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生态效益及其真实储蓄已成为企业环境管理的重点,其中又以企业环境会计的建立及全成本评估最受重视[4]。通过环境会计的信息搜集与管理,一方面可与外部关系人充分沟通,避免邻避现象[2]的发生,另一方面也可使企业进行最佳投资评价的选择,促进企业长期发展。而全成本评估作为一个全新的财务分析工具,已广泛于污染防治投资计划的评估。基此,本文将探讨环境会计在企业环境管理的角色与功能,并分析如何通过环境会计资料库系统进行清洁生产的全成本分析,以环境会计系统建立的企业清洁生产信息系统为基础,利用全成本分析系统帮助企业选择较优的清洁生产替代技术,促进企业生态效益的实现。

2 环境会计的意义及架构

环境会计是将会计学和环境保护相结合,采用多元化的计量手段和属性,以有关环境、法规为依据,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间的关系,并运用专门,对企业给社会资源、环境造成的收益和损失进行确认、计量、披露、分析,以便为决策者提供环境信息的会计理论和方法[6][10]。环境会计的发展并非用来取代传统财务会计,而是要补充其不足之处,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环境会计已成为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信息来源。

环境会计主要以传统财务会计为基础,并结合企业活动对环境冲击的生命周期评估(LCA),寻求最佳清洁生产(CP)方式,并进行全成本评估(TCA),提升企业生态效益及企业真实储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5]。另外,对于企业编制环境会计的内涵,包括其意义、功能及性质说明如下(如表1):

表1 环境会计的内涵

环境会计特性 说 明

意义  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 维持与小区互利关系

 追求有效率的环境保护活动

功能  内部功能:提高环境管理绩效,并支持企业投资决策参考

 外部功能:通过环境报告与外部关系人沟通,完善会计责任

性质  相关性:①公布的环境信息必须与企业环境管理有关②及时将社会最关注的环境议题纳入到企业环境管理体系之中

 正确性:①提供可以有效地说明分析相关环境议题的信息②信息的完整性及方法的零误差

 可了解性:①具有可用性 ②可提高企业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与外部关系人的沟通效率及企业竞争优势

 可比较性:①比较不同期间及不同企业间的环境冲击效果,可作为评定企业环境管理绩效的依据②信息的一致性是信息可跨期比较的基础,但需考虑跨期与空间差异的特性

作为环境信息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一套完备的环境会计帐户应包括资料搜集、资料分类、资料记录、资料配置、资料分析和资料沟通等项目,而且应将环境会计纳入企业环境政策系统之中,其主要编制步骤包括目标界定、制定会计架构、建立资料清单、进行冲击评估、实施责任分配及拟定清洁生产政策以提升企业绩效(如表 2 所示)。

表2 环境会计实施步骤

步 骤 产 出

步骤一:目标界定

1. 界定目标  目标

步骤二:会计架构

2. 定义会计帐户  会计帐户

步骤三:建立清单

3. 记录资料

4. 汇总资料  资料表

 建立汇总清单

步骤四:冲击评估

5. 分类资料

6. 信息特色化

7. 信息评估  冲击分类

 建立指标

 生态平衡指数

步骤五:责任分配

8. 分配会计责任  建立详细区域划分与目标资料

步骤六:绩效提升

9. 整合信息

10. 解释结果

11. 执行与控制  建立环境管理系统

 界定环境管理弱势及改进策略

 生态效益提升

3环境会计与企业环境管理的关系

企业环境管理是具有价值的活动。企业实施环境友善的生产行为,一方面可以大幅降低资金成本及平均成本,实现环境管理的绿色红利[7],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环境风险,提高并延长股东价值增加期限。近十年来,国际著名环境管理标准制定机构(包括国际标准组织(ISO)及欧盟的环境管理及查核计划(EMAS)等)制定很多环境管理标准,对企业环境管理制度的发展影响很大。通过共同环境管制标准的制定,利用与绩效相关的技术或程序,能持续改善企业环境管理绩效,提高企业环境管理的有效性。通过ISO与EMAS的环境管理措施比较[3](如表3所示),可以发现两者存在着很多共同点,而其差异在于 ISO 不需要对外部报告,而EMAS 需要向外部关系人提交环境报告书。

另外,无论是ISO或EMAS两套环境管理制度都具有高度绩效[3](如表4),平均环境管理费用回收期低于1.5年,环境管理的投资报酬率很高。进一步观察环境管理制度,可以发现环境管理工具是由传统管理工具演化而来的[3](如表5),且主要差异仅是关心的目标不同,由原来关心产品质量及财务绩效转变为追求企业绿色生产行为及生态效益的提升。一般而言,企业通过环境成本会计进行环境管理可提高企业价值,主要由于:(1)反映真实成本,让更多外部成本内部化;(2)内部化未来环境风险:可进行环境风险管理等活动,且最终以生态效益指标的提高作为衡量环境管理成效的依据[8]。

表3 ISO 与 EMAS 环境管理措施比较

ISO EMAS

 制定环境保护目标与政策

 建立有效率的环境会计(信息管理)

 评估环境绩效(决策支持)

 执行计划

 建立高效率组织  制定环境保护目标与政策

 建立有效率的环境会计(信息管理)

 评估环境绩效(决策支持)

 执行计划

 建立高效率组织

 与内外部关系人沟通

表4 ISO 与 EMAS 环境管理绩效比较

ISO(2003) EMAS(2003)

ISO曾经审查500 家实施ISO标准的企业,其中:

 超过 80% 具成本有效性

 60%投资回收期小于1年 调查约800家企业执行EMAS环境管理系统,平均成本100,000 美元

 1/3 企业每年可节省80,000 美元

 1/3 企业每年可节省320,000 美元

 平均环境保护投资的回收期为1.5元

表5 传统管理与环境管理工具的比较

传统管理工具 环境管理工具

与成本化 生命周期评估

财务会计 环境会计

查核 环境查核

财务报告 环境报告

总质量管理 总环境质量管理

控制 环境控制

4 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全成本评估架构

4.1企业实施环境会计的架构

环境会计制度建立涉及财务、会计、信息及环保人员,因此,编制之初应组成跨部门项目小组负责推动。主要建设项目包括建立厂商环境成本会计科目、搜集与建立环境成本会计资料处理程序与文件、环境成本会计科目的定义及作业说明,并调整或增删现有会计制度(包括科目、流程及作业程序)、建立环境成本会计的作业手册等。另外,环境会计资料的登录应以企业所有经济活动为主轴,并衍生至其与周边与上下游的互动关系,而在金额确认上,则是以当期支出为原则,并以附加方式调整现有财务会计系统。有关我国目前推动中的环境会计原则如下[10]:

1. 环境会计成本及效益认定:原则上在其所发生的同一会计年度计算

2. 环境成本与效益计算:实际金额计算有困难时,可采取估算方式

3. 环境成本与效益金额过小时(低于总金额 1%),不应列入计算

4. 环境保护专属事业(如环保业),其本事业体营业项目及产生利润均不得列入环境会计

5. 收托性质工作所产生的环境成本与效益,计为委托方(负担费用者)的委托成本

6. 海外分企业以当地货币计算相关环境成本及利益

(一) 环境成本

所谓环境成本指执行环保相关活动所发生的总费用,包括环境保护等所有减少环境冲击的成本。其会计科目可分为设备投资、研发、人事、动力、维护检测、耗材、委托、、捐赠及其它等。有关环境成本确认原则如下[3]:

1. 专款用于环境保护及减少环境冲击的支出金额

2. 支出用于多项用途,然而环境用途金额可清楚分开

3. 支出用于多项用途,虽然环境用途无法清楚分开,然而其金额配比认定超过50%以上时。

(二) 环境效益

所谓环境效益指进行环境保护等所有减少环境冲击的活动所获得的收益,如污染防治费及罚金等减少,或因获得环保表彰提高企业形象而增加订单等收入增加。环境效益确原则[3]:

1. 能够精确的金额

2. 非因企业努力于环境保护所获得的效益不应确认

3. 产品研发效益已发生才确认

4. 效益延迟发生,原则上仅确认3年效益(一次确认)

5. 因纸张、能源、水、原料及废弃物等减少而节省的金额,应列出其个别效益

(三)环境财务信息编制

为方便与现行财务信息整合,环境成本会计信息一般采取多元方式,随企业型态及规模大小弹性调整。

4.2 全成本评估与清洁生产

全成本评估(TCA)是协助企业进行环境管理,针对各种可行清洁生产替代技术或方案,其生命周期冲击的环境总成本(或环境效益),并将其纳入到企业相关投资决策之中,以降低企业环境成本,提高其环境管理绩效及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可持续的目的[4],其主要评估有:

1、成本最小化方法:计算各种清洁生产技术的生命周期的环境成本再加总该清洁生产技术的会计成本,获得总成本,选择其成本最小者。

2、收益成本比最大化方法:比较各种清洁生产替代技术与当前使用技术的生命周期的环境冲击,计算各种清洁生产替代技术的环境效益,再依据其会计成本,选择其中收益成本比最大者。

一般而言,全成本评估在清洁生产中的实施大致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利用生命周期评估(LCA) [9]确定企业各生产阶段的环境冲击效果,为后面的全成本评估提供基础资料和信息,下一步便是对各清洁生产替代方案进行评估,以寻求推动清洁生产的可能方案,最后是建立清洁生产的量化评估工具,利用TCA技术进行清洁生产各替代方案的经济效益分析,从而选择较优的清洁生产替代技术,其具体步骤如下:

(一)以LCA确定各生产阶段的环境冲击效果

其详细步骤如下(如表6):

表6 LCA选定企业各生产阶段环境冲击效果的步骤

步 骤 产 出

步骤1 进行案例厂商背景资料的收集与分析,背景资料包括:(1)营业状况及行业属性(2)产品类别、原物料耗用情况(3)环境现况与污染防治情况等  背景资料

步骤2. 界定生命周期评估作业的目标与范畴,包括:

(1)系统功能:对产品的功能规格(效能特性)的陈述

(2)功能单位:表示最终结果的标准化/一致性参数

(3)数据品质:说明数据的代表性/来源/涵盖范围等  系统功能

 功能单位

 数据品质

步骤3. 进行盘查资料收集与分析工作,包括:

(1) 盘查窗体的制作,确保系统界限内每一单位过程的数据均被搜集

(2) 清点案例厂商的产品与活动在各个生命周期阶段中所耗用的能源与资源及所排放污染物的数量。  能源与资源及所排放污染物的数量

步骤4.进行生命周期盘查结果计算,包括:

(1)确认数据盘查阶段:可分为摇篮到坟墓、摇篮到大门或大门到大门等三种特性来决定;

(2)定义分配原则:根据案例厂商的产品特性采用重量比或价值比等方式来分配;

(3)污染负荷的计算过程:将数据质量的精密度、完整性、代表性、一致性及重复性等列入考虑范围之内。  数据盘查阶段

 分配原则

步骤5. 根据生命周期盘查结果,进行环境冲击分析,包括:

(1) 分类:将盘查数据归入冲击类别

(2) 特征化:将冲击类别的盘查数据模式化;

(3) 拟定指标:分为地区性、区域性和全球性指标。

(4) 确定案例行业在分析过程中污染冲击的最大可能程度;  冲击类别

 类别指标

 冲击的最大可能程度

(二)评估清洁生产替代方案所有可能性

从 LCA 盘查结果鉴别推动清洁生产的可能性,为后期成本分析做准备。根据选定的最大可能冲击程度,进行清洁生产各替代方案的分析:

1、确认推动清洁生产的可能性:改进产品设计、改进管理方式、改进场内物料管理、取代毒性原料、修改程序及废弃物厂内再利用等;

2、从进料改变、技术改变、内部管理或原料处理等途径,寻求推动清洁生产的可能方案,以便于后面利用TCA技术进行经济效益分析。

(三)建立清洁生产的量化评估工具

根据LCA的结果,鉴别出污染冲击的最大可能程度,进而从进料改变、技术改变、内部管理或原料处理等途径,寻找推动清洁生产的可能方案。然后,利用TCA技术分析各项清洁生产替代方案的经济效益,经济分析将作为企业环保相关决策的依据。

(1) TCA技术

首先,搜集并分析TCA技术的资料。然后搜集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及了解产品的制造流程,并确定清洁生产的替代方案,搜集现有技术与清洁生产替代方案的相关成本资料(常用净现值、内部收益率及回收年数,作为TCA的财务指标,但是全成本分析不包括外部成本的分析)。

其次,全成本分析的评估计算需案例厂商全力配合并提供相关财务成本资料及其经营决策与目标。最后对所做的决策予以定义,确认并了解各项成本(如直接与间接成本、意外、形象与关系成本),然后分析财务绩效,并做出决策,确定清洁生产替代方案的可行性。

(2) LCA与清洁生产替代技术的全成本分析

因企业的产业类别不同,产品性质与种类也不同,LCA只提出CP可能的方向。利用生命周期评估方法找出对环境冲击最大的产品制造流程或阶段,据此提出清洁生产技术可能的替代方案。实际操作中,具体的CP方案主要通过与企业成员沟通交流后才能确定可行的清洁生产替代方案,还要预测相关的技术与经济成本,且某些成本资料可能由经验法则或专家提供,其准确性较难掌握,其成本效益也难以量化。

就经济而言,技术与成本具有对偶关系,清洁生产替代技术的成本可以由相关信息估算。一般以避免环境损害发生作为推算环境改善效益的最佳代替值,然而环境损害的推算存在着较高的不确定性,不易获得其精确值。而环境会计分析作为一种衡量环境改善效益的替代方法,通过环境会计分析可以掌握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维护成本信息,了解各生产阶段的环境成本估计值,并以此作为衡量环境维护效益的替代变量值。但值得注意的是,此替代变量值通常低于实际环境效益值。

在了解生命周期分析的清洁生产替代技术的成本资料之后,再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从中得到各种清洁生产替代技术的择优排序,以选择最佳清洁生产替代技术。方法上,先看技术的可行性,收益成本比大于1者为可行。然而,考虑到未来的不确定性因素,稳健作法是选取内部报酬率超过15%以上者作为清洁生产替代方案。

5 结束语

总之,企业的环境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必须坚持双赢的原则,既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效益,也不能为了保护环境而抛弃企业经济的发展。推动环境会计资料库系统的建立,创造企业环境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并通过环境会计资料库系统进行清洁生产的全成本分析,以帮助企业进行最佳投资评价,选择较优的清洁生产替代技术,将有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促进企业生态效益的实现。

:

[1]Atkinson G. Measuring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2000, 43 (2).

[2]Dunk A. S...Product quality,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and Quality Performance [J]. Accounting, Auditing & Accountability Journal.2002, (15).

[3]Jasch C... Use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ccounting (EMA) for Identifying Environmental Costs [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03, (11).

[4]Kennedy M. L...Total Cost Assessment for Environmental Engineers and Managers [J].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1998, (7).

[5]John Wiley & Sons, Inc. Milne M. J...On Sustainability; the Environment and management Accounting [J].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 2004, (7).

[6]Ministry of the Environment (Japan).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M].Concepts and Practice, Greenleaf Publishing.2002.

[7]Guidelines.Schaltegger S. and R... Burritt.Contemporary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Issues [M]. Concepts and Practice, Green leaf Publishing. 2000.

[8]成金华,谢雄标.我国企业环境管理模式探讨[J].江汉论坛.2004,(2).

[9]邓南圣,王小兵等.生命周期评价[M].北京:化学出版社.2003.7.

[10]乐菲菲,李丽华.对我国环境会计的初探[J].财会,2005,(5).

Study On Total Cost Assessment Mechanism Of Actualizing Clean Production

In Enterprises Based On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Zeng Youqi, Wang Jingfang, Yang Liguo

(Management Department of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Xi’an 710072)

第3篇:世界经济基本知识范文

一、公司的出资模式多样化

创建一个公司,由于《公司法》的规定,需要我们以实物出资,例如货币资产、房屋厂房、汽车等。在以往的概念中,只要我们有钱,就可以创建公司,其实是不然的。假如我们拥有知识产权,我们可以以它来作价出资,只要评估机构给我们一个估价,其他股东同意就可以了。公司的章程是公司这个所谓的“帝国”的王法,但是公司的章程也需要符合现代法律的规定,假如公司章程中泛泛规定了本公司可以以某某经理的人力资本作为投资方式,在法律上来说,是行不通的,即使《公司法》规定的投资方式再灵活也没有法律依据。

二、对人力资本的理解与分歧

人力资本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或许有人会认为是和劳务出资类似的出资方式。有人会说人力资本就是只在公司出力,不在公司出资。其实人力资本简单来说,是综合人的能力,包括执行力、管理力、技能等人的综合能力的经济产出投资资本。假如一个人各方面能力都很高,包括接受过高素质的教育,拥有特别多的工作经验,工作技能特别高,他以自己的能力证书、技能证书以及工作经验证明出资,或许我们都会疑惑,这能作为出资方式吗?当然,或许有的评估机构,可以大概估算出一个人具体的综合价值,可是换做公司的债权人,他们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人力资本确实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笔者认为,假如一个人接受的教育投资程度高,参加人力综合素质培训多,执行力管理力比较强,他就可以成为和现代企业执行经理类似的角色。但是如果在综合权衡了人力资本的价值后,让股东信服是很难的,这就需要我们探究到底是什么让人力资本出资陷入如此纠结的境地。我国《公司法》还没有明确规定人力资本出资的合法化,这是一种诚信问题,假如恶意相对人伪造自己的综合能力资本价值证明怎么办?到底非货币财产包括什么,或许在以后《公司法》的修订中会有更好的答案,但笔者认为人力资本应该属于此处的非货币财产,它虽然不像其他财产权一样可以依法转让,可是人力资本也是可以以其他方式“转让”的。

三、人力资本出资的主要问题

1.关于人力资本诚信问题

一个人的出资,假如以货币形式出现,我们可以核实;假如以实物出资,我们也可以核实;但是人力资本的出资需要当事人具有比较高的诚信度。目前的社会信用体系,我们不排除有些人涉及欺诈。古代社会,像诸葛亮这种具有大将风范的谋略家并不多见,如今也一样,我们公司出资了,股东并不像合伙人一样相互可能比较熟悉了解,股东之间可能谁也不认识,这就需要我们强调诚信问题。

2.关于人力资本的检测问题

假如股东顺利根据公司章程规定以人力资本出资,检测就成了一个难题,究竟他具有的人力资本是不是符合公司的需要?是否是他所具有的?都成为难题。因为我们不可能通过一个简单的能力测试题就能测算出人力资本代表的价值。

3.关于人力资本出资人行为能力丧失问题

股东出资后,当一些突发事件发生时,不可避免地使公司其他股东和债权人面临着风险。如果其行为能力丧失,那就完全不能处理自己在公司内的任职行为事项,假如出资人生命丧失,那就不可避免面临资本的继承问题,人力资本如何继承,如何转让同样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四、关于人力资本出资问题的解决

1.要明确建立人力资本出资诚信档案

如今的公务员录用要建立诚信档案,对于恶意出资人也要形成一种威慑,工商行政机关保存诚信数据库,对于不符合出资资本的出资人的恶意出资行为进行记录,并明确恶意人力资本出资人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比如行政处罚,甚至对于造成严重后果、严重侵害债权人、公司权益的恶意出资人进行刑事追责。

2.设立人力资本出资验资程序

“先试”,顾名思义就是在人力资本出资后,对人力资本出资人进行预先适用,设立三个月试用期,假如人力资本出资人发挥了自己的人力资本价值,就需要公司监事的全程监督。此项验资程序是一个需要专人负责,专人监督,专人记录的程序,容不得半点疏忽,因为诚信来自内心,而真正的能力需要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3.完善人力资本的继承转让法律规定

人力资本是比较具有依附性的,假如在先试验资程序中,验资合格,评估合格,那么我们可以规定对于出资人的继承者以公司股份的形式或者以补偿金的形式转让给继承人,当然一切都需要法律制度的规定。

第4篇:世界经济基本知识范文

以往传统的线下业务其实也沉淀了大量的数据,只不过这种数据的负载形式是物理的,传统的统计形式更多的依赖人工,所以这些沉淀的数据一直在沉睡而没有被唤醒,因为人工的方式根本没法做到。互联网充当了唤醒这座数据金矿的重要角色,使得人类第一次对数据的效用重视起来,所以大数据的概念风靡当下,不能不说这是互联网带来的意外之喜。

互联网将传统线下业务搬到了线上,于是这种大数据的形式就凸现出来,因为既然互联网具有去中介化的天然特性,那么这种中介化的价值信息就附着在海量的数据中——除了数据,互联网的价值链就显得没那么有价值了,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互联网时代的中介化,就是沉淀的海量数据形式。这和传统的物理中介当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只不过互联网时代,很多传统的物理中介都受到了虚拟中介的冲击。本质上,这只是中介身份的一种转换,而不是物理中介被消灭了。

例如,银行、证券、交易所等金融机构都是物理中介,其业务所积累起来的数据非常可观,当这些数据被海量的搬到线上的时候,我们并不能简单的认为这些金融机构被消灭了,而应该认识到,这些金融机构的身份,是以搬到了线上的海量数据为新的虚拟中介形式的,物理中介反而成了虚拟中介的生产源。这些生产源的本质属性是不变的,例如,金融方面,其股权、债券、信托等金融核心功能不变,其所涵盖的契约也是不变的,所面临的金融风险、所面对的监管的基础都是不变的,这种本质属性的固定,并没有在互联网时代因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而发生改变。当我们在分析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冲击时,往往用去中介化来描述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冲撞,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这种去中介化,并不是消灭了物理中介,而是摆脱了物理中介,实现了和以大数据为依托所形成的虚拟中介的联姻。

所以,大数据的形式其实是一种互联网时代的虚拟中介,它是从传统的物理中介中衍生出来的,从此,市场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一种线上的虚拟中介,一种线下的物理中介。整个市场被重新构造起来,线上线下两种生态共同支撑着当前的互联网时代走向一个较为繁荣的阶段。

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一书的作者)认为,大数据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而因果性倒是处于其次。

第5篇:世界经济基本知识范文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各国的农业价值链融资都处在蓬勃发展的阶段,本文以印度旁遮普地区的乳制品行业的农业价值链融资作为分析对象,以期对我国的农业价值链融资提供经验借鉴。

一、印度农业价值链融资运作

本文以印度乳制品行业为例探讨农业价值链融资运作。乳制品行业在印度发展迅速,由于农户缺乏市场组织和信贷机构,阻碍了乳制品行业的规模和生产力。随着价值链融资的兴起,印度乳制品业有超过半数的农户通过专业合作社、跨国公司和私营加工商进行内部与外部的价值链融资,极大地改善了农户的融资难问题,产品也得以有效推广。

通过对印度乳制品行业农业价值链融资进行剖析,对我国乳制品行业或其他行业的农业价值链融资有借鉴意义与参考价值。

(一)印度乳制品行业的融资现状

1.融资需求与融资来源。不同奶农的融资来源存在差异,53%的农户从一个或几个渠道获得融资,这些奶农中四分之一选择价值链内融资,也就是主要通过牛奶经销商,剩余的奶农利用外部融资渠道,包括从商业银行、放债者和亲戚朋友获得信贷。通过价值链外融资的奶农中能够从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获得信贷的只占到五分之一,其余33%的奶农融资渠道是亲戚朋友,通过放债者融资占21%。

2.融资需求满足程度。借贷需求比较旺盛的是将牛奶销售给经销商的奶农和销售给加工商的奶农,占比分别是72%和68%,但是,这些有融资需求的奶农中仅有三分之一能通过价值链内主体获得融资。经销商与加工商提供资金融资主要是为了维持稳定的采购量,他们提供的融资通常是短期的并且是无息的信贷资金。借贷需求相对较少的是将牛奶销售给跨国公司和专业合作社的奶农,占比分别是37%和46%,其基于价值链进行融资的比例较低,分别是28%和14%。我们发现专业合作社本身是不提供资金支持的,主要是通过合作社管理的牛奶收集中心优先提供给需要贷款的牛奶供应商。

3.融资用途。奶农借款的目的不同,首先,超过42%的借款人表示主要是用于购买奶牛扩大生产规模。其次,38%的借款人表示融资获得资金主要是用于购买饲料和贮存饲料仓库的建设。第三个融资资金的重要用途是用于建设或升级牲畜棚。融资目的因农场规模的不同也有相关性,小奶农融资的主要目的是购买饲料,大型奶农融资的主要目的是扩大生产经营规模。

(二)印度乳制品行业的参与主体、运行模式与融资机制

1.价值链上的参与主体。印度旁遮普乳制品行业规定,农户向乳制品合作社销售牛奶的前提是该农户应是合作社社员身份。跨国公司通常与拥有较大规模的牛群(25头或更多)的大型生产商订立合同,它们会提供牛奶冷却器、挤奶机、饲料与兽医服务给签订合约的农户。为了整合小型生产商,跨国公司建立了村庄牛奶收集中心,由当地奶农管理委员会进行管理。同样,国内私营加工商在村庄也设立了牛奶收集中心,由于交易习惯,大多数的农户向同一买家提供牛奶。

2.运行模式。印度旁遮普(位于印度西北部)奶农的市场选择。农户销售牛奶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农户通过正式的价值链将牛奶卖给合作社(由旁遮普国家合作牛奶生产商联合会控制,俗称Milkfed)、国内私营加工商、跨国公司(如雀巢印度有限公司和葛兰素史克公司)。第二,农户也可以通过非正式方式卖给经销商和消费者,这些经销商一般与农户同属一个地区,从奶农手中收购牛奶主要是以零售的方式卖给城市消费者,如城市居民、餐馆、茶馆等。第三,奶农也可直接向消费者出售牛奶。见下图。

3.融资机制。在印度,乳制品行业尽管有很大的潜力在农村土地、劳动力和资本方面等共同作用下产生高回报,但是还是受限于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限制存在资金短缺的困境。缺乏融资渠道的一个主要障碍是农户提高生产规模、提高生产率和技术输入的意识不够强烈。通过上图显示的乳制品价值链内外部融资的资金流我们可以发现,农户利用信贷从价值链内部与外部都有借款活动,内部融资主要从价值链主体获得,它们除了收购牛奶之外,也提供给农户资金用于乳制品经营相关活动。外部融资类似于“信贷-产品联系”,农户做出售产品承诺,资金提供者提供信贷,外部融资可以从正规的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小额信贷机构、农村合作银行获得,也可以从非正规渠道如亲戚朋友、高利贷获得。

二、我国农村地区农业价值链融资运作

通过针对印度旁遮普乳制品行业的农业价值链融资的融资现状、参与主体、运行模式与融资机制的分析,我们发现其融资模式有一定的借鉴价值。进一步研究,我国的农业价值链融资现状与印度是否相似?哪些因素将影响我国农户对农业价值链融资模式的选择?各种模式的融资成本是否会影响农户的选择?

(一)我国农村地区农业价值链融资现状

为了解农户参与价值链融资现状,我们针对农户设计了调查问卷,主要从农户的融资需求与主要融资来源、农户参与价值链融资的情况和农户融资需求的满足程度三方面进行调查,通过小样本预调查,最终我们选择了越城区、诸暨区和新昌县3个区县,再选择其中的8个村的农户进行实地问卷调查。在剔除一些空白、缺答等无效问卷的基础上,我们收回的有效问卷是258份。

1.农户融资需求分析。在被调查对象中,我们发现有220位被调查者反映有融资需求,占比85.27%,38位农户表示没有融资需求,进一步调查发现,这些没有融资需求的被调查者他们的年均纯收入较高,不存在流动资金的缺口。针对有融资需求的农户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三年内曾经有借款行为的有175人,占比79.55%;从借款额度看,借款5万元以上有18人,占10.29.%;借款5万元及以下的占比为89.71%,说明绝大多数农户对小额的资金需求比较强烈,这些流动资金主要是用于满足季节性生产需要。

2.农户主要融资来源分析。从主要融资来源看,农户主要是从银行、中小企业、合作社、亲友、小额贷款公司等获得借款,农户从亲友获得借款的比例最高,为34.29%,这可能主要是由于亲友之间借贷手续比较简便,利息比较低,有些甚至是无息的;其次是农户从银行借款的比例是26.86%;再者从中小企业借款的比例是25.71%;最后,农户从小额贷款公司借款的比例是最低的,为1.71%,这说明农户借入高利贷的现象较少,其金融保护意识还是比较强的,大多数农户选择通过正规的金融机构借款。

3.农户参与价值链融资情况。在被调查的有融资需求的175位农户中,参与价值链融资的有151人,占比86.29%。未参与价值链融资的24人,占比13.71%,这说明目前农户对价值链融资的参与度与认可度的比例还是较高的。在这些农户中,认为价值链融资对其缓解资金压力作用较大的有121人,占比69.14%;认为作用一般的有29人,占比16.57%;认为没有作用的有25人,占比14.29%。

4.农户融资需求的满足程度。将农户按照是否参与价值链融资分?e进行分析,以便比较两种情况下农户受到信贷约束的程度。我们发现,那些参与价值链融资的农户其获得的资金支持程度与未参加价值链融资的农户相比要较好,数据显示有半数以上的农户获得了较好的融资需求满足程度。针对参与价值链融资的农户作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价值链内融资获得的资金需求满足程度要高于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的,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虽然价值链外融资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缓解农户融资困境的方式,但是其对农户的信贷约束仍然存在。

(二)农业价值链融资存在的困境

1.信用内生关系薄弱。在农业价值链体系中,首先,农户面对当今市场的快速变化,缺乏创新发展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存在依赖性强、合作机会少、多轮博弈的现象,造成契约意识薄弱、合同条款约束不严的后果;其次,农产品受市场行情、自然环境和气候影响较大,多数企业与合作社通过订单合同达成与农户的契约关系,但是合同条款执行难度大,并对违约的惩治力度不强;第三,从我国的征信体系看,法律规定对个人不良信用记录的保存期限是5年,较为宽松的征信体系助长了道德缺失与逆向选择的发生。农业价值链融资的优势是能够在特定情形中,以个人信用或商业信用来弥补银行信用不足,从而促进各方达成信贷关系。但是这对社会的征信体系的完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以保持价值链内核心主体高效的信用传递。

2.价值链融资不均衡。农业价值链中的加工企业多数为中小企业,其本身的发展特质与潜力限制了这类企业的融资能力。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带一路建设,小规模的生产商、加工企业与销售商受到很大冲击,由于这些中小企业缺乏资源尤其是资本来改进它们的技术和创新能力从而面对市场竞争。农产品的价格波动和严格的农产品安全标准也影响了中小农业企业的生产发展。在目前的资本市场中,较少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可以利用资本市场获得融资,而许多成长性较好的深加工企业很难在资本市场获得资金融资。

3.主体带动作用较弱。价值链融资主要依靠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社这两类核心主体,其规模、财务管理制度和经营管理能力直接影响参与的农户等主体。一方面,目前产业内农业企业各自发展,上下游企业的融合度不高,未能形成产业集群关系,也就无法发挥价值链融资的信用辐射效果,不能起到主体带动作用。另一方面,专业合作社大多数是由公司或专业大户发起设立的,农户只是从属依附,而与建立农民利益联结机制的初衷相背离,再加上部分专业合作社存在财务运作不规范、贷款主体不合格以及还款能力较弱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价值链融资操作难度较大。

4.金融环境有待改善。价值链融资发展目前面临的困境还包括正规金融机构贷款规模小,农村金融机构服务网点少,互联网及物流体系不完善,融资工具开发不足等。虽然各大商业银行开发了很多的价值链融资工具,但是缺乏应用可行性。如价值链中的标准仓单融资需要发达的物流系统和准入条件,出口双向保理业务则对出口企业的规模和出口标准有严格要求,还有一些金融工具对核心企业的信用等级、销售收入、存货规模等要求较高,这些规定对大多数农业企业来说并不具备。

三、印度农业价值链融资的经验借鉴

(一)印度农业价值链选择影响因素

通常认为,小型生产商由于相较于大型生产商而言需要更高的交易成本而被排除在价值链融资之外。根据比较分析,我们发现农户对价值链的选择反映了买家在选择合作商过程中更倾向于选择那些拥有较大规模土地、较多资本和较多资源的农户合作,从而降低与合同相关的交易成本。如果买方倾向于选择与规模较小的农户合作,其主要目的是控制农户生产过程、分散采购风险,解决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担忧等方面。在印度调查中发现,大型农户由于他们在价格谈判中拥有更强的讨价还价能力,使得他们能实现更高的利润。在价值链融资过程中,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合规性会对利润产生很大影响,那些意识到食品安全标准重要的农户比那些没有意识到食品安全标准重要的能够实现更高的利润。

(二)印度农业价值链融资成本分析

在整个融资过程中,印度旁遮普乳制品行业主要选择的是价值链外部融资模式,其融资成本主要考虑从资本成本、时间成本和交易成本三方面进行分析。其中,资本成本是指农户通过向银行申请贷款需要定期支付的银行利息费用,受到借款本金、借款利率与借款期限的影响;时间成本是指从农户与核心企业签订合同到实际获得银行发放的贷款需要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农户可以创造的经济利益或者由于资金短缺给农户造成的损失,也就是机会成本,由借款本金与农户的投资报酬率以及借款所需时间决定;由于农户是通过核心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的,并且提供订单作为担保,因此信用成本表现为农户为取得核心企业所提供的担保需要付出的代价,由借款金额与农户的守约能力来衡量;交易成本是农户与核心企业签订订单合同所要付出的成本,以及核心企业与银行签订农业贷款协议需要付出的成本,由签订合同的次数和交易费用决定;因此,在这种价值链融资方式下,农户的融资成本主要受资金的资本成本、时间成本和交易成本的影响。

四、基于农户角度的我国农业价值链融资成本的比较分析

通过分析印度乳制品行业的农业价值链融资模式与我国农业价值链融资现状,我们发现,农户在进行农业价值链融资选择时,融资成本是他们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有时甚至是决定性因素,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融资成本进行进一步研究分析。本文借鉴Miller and Silva根据融资形式以及参与主体的差异进行的分类,将农业价值链融资分为价值链内部融资和价值链外部融资,价值链内部融资是价值链上主体之间通过贸易信贷形式形成资金流,价值链外部融资是通过价值链外部金融机构向价值链上的某些主体提供金融服务而形成的资金流。无论是哪种融资模式,核心企业(农业龙头企业,现有研究都习惯称为公司,为了叙述的一致性,下文中统称为公司)都为价值链增值的实现提供了保障。

(一)我国农业价值链内部融资模式融资成本分析

基于农户视角的农业价值链内融资模式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公司+农户”模式,另一种是“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本文从资本成本、时间成本、信用成本和交易成本四个方面比较了两种农业价值链内模式的融资成本,对其融资成本进行分析。见下页表1。

通过比较分析,两种模式的融资成本的主要差异在于时间成本,这主要是由于“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中,农户通过专业合作社这种途?浇杩睿?农户需要的资金可以做到随借随提,不会产生借款时滞。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农户需要考虑自身情况选择合理的融资方式。

(二)我国农业价值链外部融资模式融资成本分析

基于农户视角的农业价值链外部融资模式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银行+公司+农户”模式,另一种是“银行+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本文从资本成本、时间成本、信用成本和交易成本四个方面比较了两种农业价值链外模式的融资成本,对其融资成本进行分析。见表2。

通过比较分析,两种模式融资成本的主要差异在于信用成本,因为第二种模式,核心企业为农户的借款提供了担保,农户为了获取担保需要向核心企业支付必要的担保费用。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农户个体情况存在差异,借款利率、投资报酬率、交易费用都会存在差异,农户可以根据自身可以负担的成本、获得借款的效率等因素综合考虑后进行选择。

五、我国优化农业价值链融资的路径选择

通过对国内外农业价值链融资模式的比较,尤其是从农户角度针对各种融资模式下融资成本的分析,政府部门、银行与农户在进行农业价值链融资模式选择时应进行综合考虑。

(一)政策层面

由政府部门牵头制定有利于农业价值链融资的扶持政策、完善农业价值链融资的信用环境和法律环境、建立相应的风险补偿机制以及增加基础设施投入等创造有利于农业价值链融资的政策环境。金融机构可以与其他机构合作,扩大服务范围,确保产品符合市场需求,保证价值链内的商业活动都能产生相当的附加值。农业合作组织通过农户进行统一采购,提供科技服务,培育种植大户,重点发展订单农业和基地建设,让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龙头农业企业在农业价值链融资中充分发挥核心作用。

(二)金融机构层面

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可以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进行价值链融资的推广。印度的畜牧部门(制酪业和畜牧业)农业信贷的份额占总量的比例很少超过5%,这远低于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为20%)。商业银行把对乳制品行业的信贷看作是投资信贷,意味着资金主要用于购买牲畜和物流建设等。

但是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牲畜作为可再生资源,可以很容易为农户积累财富,但是高昂的饲养成本,如牛奶生产过程中饲料成本占总成本的大约四分之三,限制了乳制品行业的扩张和改进技术、质量提升。

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例如“乳制品信用卡”“合同抵押贷款”为农户的融资提供了便利。商业银行在对农业价值链各融资主体的融资过程中,把握融资风险和信贷风险,改变传统的农业信贷信用评级方法。

(三)农户层面

第6篇:世界经济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职学生 专升本 应用型大学

当前,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的问题颇受社会各界关注,选拔优秀高职学生进入本科学习是一项构建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的人才成长“立交桥”的重要举措,受到了高职学生、高职院校及社会的欢迎,高职“专升本”制度的积极作用值得肯定。坚持高职培养目标,完善“专升本”选拔方式,解决好“专升本”现行制度中存在的知识结构衔接不畅,既坚持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本质属性,又能满足部分学生继续深造的愿望,已成为高职教育发展必须认真思考与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现行高职“专升本”的问题

笔者作为高等职业学院系部学生管理负责人,近十年来连续不断地组织和参与了本系学生一年一度的专升本推荐和报考工作,对国家“专升本”政策有理解,对高职“专升本”制度的积极做用认同。可以感觉到学校、老师、学生、家长对待该项工作的态度都很积极,我系不少学生入学不久,就把专升本当做第二次高考,每一年都有近百分之十五左右的毕业生实现专升本的愿望,从报考的院校无论是二本还是三本学校几乎全是研究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专业似乎对口可课程设置几乎完全是理论课程,根据升本后学生反映的情况,进入大学后没有单独编班,都是直接进入大三学习,?高职升入本科院校的学生,因专业招生人数很少只能插班上课,知识结构衔接的不畅、课程体系的差异、教学方法的差异、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等,让升本后的学生们普遍感到很不适应。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现行的“专升本”制度学生升的是学科教育体系,而不是高一级的职业教育体系,把职教学生导入学术本科和学术硕士,存在着最终会把职业教育变成普通教育预备班的风险。这就意味着专升本以放弃专科阶段的职业教育为代价。实际上使得许多学生脱离了职业教育范畴,导致了职业教育规模的隐性萎缩,对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造成冲击。现行的“专升本”制度虽在客观上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但影响到高职人才培养的特色,改变了职业教育的性质、改变了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向。可以看出,现行制度是与国家建立完善职教体系的要求,构建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的建设任务,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要求相矛盾。

二、高职 “专升本”对接“应用型大学” 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合理路径

要解决高职现行“专升本”存在的问题,就是要找到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合理路径,就是既要在学历层面提升又要在技能方面提高,又不改变职业教育的方向、不影响职业教育的特色。

那么,如何才能保持职业教育具有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打通高职教育与专业学位间的通道,促使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有机结合,我认为:实现高职 “专升本”与实施应用性高等教育的主体,“应用型大学”的对接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渠道。

我国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合于理论研究和科技开发型人才的培养,培养的人才暴露出缺少专业实践应用知识、动手能力差、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弱点,不能适应培养具有职业化的技艺型、实用型、操作型、管理型高级人才的需要,这也使创建应用型大学成为必然性。

“应用型大学是从事以本科层次职业(技术)教育为主并从事相关实用研究的大学”。 应用型大学的基本特征的描述应该是:以为地方区域或行业经济发展服务为宗旨,以要直接为生产生活工作服务的一线应用型人才,应用性人才培养为目标。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高端职业教育目的也是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定位,也恰恰是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

应用型大学培养的人才其应用性集中体现在,学术、技术和职业三者的结合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的提高,这也正是高端技能型专门人的基本特征。

从教学方法上讲应用型大学的教学方法是学科性教学方法与应用性教学方法相结合,这种教学方法更适应从高职升入的学生。

尽管到目前,我国对“应用型大学”还没有准确的定位, 应用型大学的性质、特征、如何办好应用型大学还需进行系统、实证的进一步研究。但在世界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有成功的先例。如: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澳大利亚的科技大学网络、中国台湾地,一批由技术学院升格了科技大学等,都可属于“应用型大学”范畴,都是定位于满足职业需求,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并立足于应用研究和开发,所培养的学生特点明确,深受企业界的欢迎。

国内也有一些教育机构对实用型大学含义、特征、模式、学科与专业、科学研究、师资队伍以及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等诸方面开展不断深入的研究、尝试和大胆的探索并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尽管“应用型大学”的生源组成并不是单单来源于专科层次高职学生的“专升本”,但高职“专升本”学生若升入应用型大学,不但保持了职业教育具有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又打通了高职教育与专业学位间的通道,学历层次得到提升,知识结构更加合理,职业能力得到提高,是从技能型人才向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过渡的直通车。

第7篇:世界经济基本知识范文

经济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及较强的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就经济学专业的特点而言,与其他经济管理类学科相比,经济学专业口径更宽,理论基础更厚。因此,经济学专业的学生相较于其他经济管理类的学生应具有更为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更高的可塑性。

为了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遵循经济科学的教学规律,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合理安排必修、选修课的比例。根据我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体系主要以专业教育模块为主,专业教育模块包括了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以及专业教育实践训练。专业基础课程囊括了国家教育部所要求的经济学专业特有的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的设置是加强学生在相关学科领域的理论基础和知识深度,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特色,使其成为高素质的复合性人才。专业选修课是学生在完成专业必修课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兴趣在专业上继续延伸和拓展,进一步提高在经济学相关领域的知识储备,为实施专业教育实践训练即学生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专业教育的整体规划体现了加强学生理论基础培养同时不断为学生拓宽视野的课程建设思路,但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随着学科发展适时添加新的教学内容,并以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为教学目的。

二、经济学专业必修课创新教育思路的必要性

经济学专业必修课程是为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能力而设置,因此专业必修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思路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专业必修课程是经济学专业所特有的在自身特定学科领域向纵深发展的专业化课程,包括经济学说史、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世界经济学等课程。在专业必修课教学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创新不足,只一味地填鸭式灌输,忽略了学生的反应,而削弱了教学效果。要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教师照本宣科或是学生被动式的学习都不能取得良好效果,而且被动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乐趣,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种接受式教学中被抹杀。要使学生真正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学有所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要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应加强经济学专业必修课的教学教育创新。

以世界经济学课程为例,教学过程面临两个问题:第一,世界经济学课程在教学环节中不设置实践性环节,因此课程体系以学科的逻辑顺序进行设置,但目前学术界对世界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仍未形成统一的认识。第二,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世界经济学某些教学内容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课程重复。学生可能已修读了与其具有交叉内容的相关课程,如在教学过程中再重复讲授,学生很难提起兴趣。因此如何建立本门课程的理论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专业必修课实施创新教育的具体做法

由于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着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的缺陷,而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经济学专业必修课应在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等方面实施创新教育,下文仍以世界经济学课程为例进行说明。

(一)课程体系的创新

首先,课程体系的设置对课程而言至关重要,同时也是高校教学创新的一个核心问题。世界经济学学科历史较短,课程体系不强,与国际贸易等诸多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也尚未形成固定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对象。因此教师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就应针对经济学专业学生及时代特点进行创新。世界经济不是各国国民经济的简单总和,而是一个在国民经济(以及其他世界经济行为主体)基础上由国民经济密切联系而形成的世界规模的有机体,这一点国内外学术界已经达成了共识。因此世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是割裂的国别经济,而是相互联系的经济整体。从经济一体化的角度来建立该学科的体系,即以国际化—全球化—一体化为主线研究世界经济的发展规律,这样可能更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这种设置形式既符合逻辑思维方式便于学生把握教学思路,又符合该课程是现实性较强的专业必修课的特点,可以将现实的热点问题穿插于课程中进行探讨。

(二)教学内容的创新

教学内容是课程的核心,具有较完整教学体系的课程在内容创新上相对较难。针对世界经济学到目前为止没有完整的教学体系这一特点,整理、归纳己有教材在教学内容上的共同点,探索教学内容的发展趋势,从而建立比较完整的教学体系,是教学内容创新的重要方面。由于世界经济学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其教学内容应该反映当代世界经济的新发展、新变化,其研究对象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作为发展中的学科,新事物和新现象不断出现,而世界经济学的教材更新速度难以紧跟实际情况的变化,所以在讲授该课程时,如果仅仅是照本宣科,就不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世界经济学课程教学在选定教材的基础上,教师无须按教材内容一一讲解,可以采用专题式的讲授。可以根据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就世界经济的研究对象和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设计专题,既可以介绍教材中所提及的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相关原理,同时又联系经济实际,从而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避免出现与交叉学科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但教师在授课时也应有意识地引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各学科的知识来深入分析问题,使世界经济的教学内容更丰富,也更具有理论深度。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师应该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学生能力的培养者。教学方法的创新要使学生真正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学有所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要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选择一些既是热点又结合中国实际的问题组织课堂讨论。具体操作方法是让学生自由组成讨论小组,选择不同问题通过课后的资料收集,撰写小论文,然后每小组派一名代表在全班发言,其他学生可以对其发言进行提问,由发言者进行回答,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通常用2-3个课时的时间。通过这些讨论发言,提高学生的搜集资料、分析解决问题、口头表达和组织能力。这种讲解和讨论的方式使学生既加深了对世界经济基本理论的理解,也对中国经济问题给予很大的关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也可以从中吸取大量的信息,学生的某些观点推陈出新,也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得到提高,起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同时教师应注重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世界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科理论发展动态,以多媒体课件作辅助,适时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应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针对学生想学习的课外知识,教师可根据情况适当添加到多媒体课件中。

(四)课程考核方式的创新

第8篇:世界经济基本知识范文

《商务统计轻松学》(美)莱文斯蒂芬著高国印张丹董入芳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定价36.00元

推荐指数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统计学的基本知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逐步讲解统计学的主要技巧,这些技巧在金融、质量、营销、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都是必不可少的。每一个技巧都有通俗易懂的解释、实例和用Excel工作表或统计计算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行家指导。所有的统计学基本概念都以简单明了的语言进行定义,并配以实例和说明进行阐释,使读者对概念一目了然;书中编排了丰富的实例和习题,其中“问题详解”不仅是统计理论的简单应用,还为读者指明了相应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此外,本书还配有大量的网上资源和习题供读者下载练习使用。本书是那些畏惧统计学的人和在日常生活中将会用到统计学的人的最佳读本。

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

《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

(美)萨拉・邦焦尔尼著闾佳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定价28.00元

推荐指数

当圣诞节来临,美国人萨拉忽然发现,39件圣诞礼物中,“中国制造”的有25件;而家里的DVD、鞋、袜子、玩具、台灯……也统统来自中国。面对此情此景,她不禁自问:如果没有中国产品,美国人还能否活下去?全球化真的已经悄悄地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吗?于是萨拉突发奇想,决定从2005年1月1日起,带领全家开始尝试一年不买中国货,从而诞生了《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本书按时间顺序讲述了这场有趣却又充满挫折的真实冒险。作者用生花的妙笔写下了一家人的动人趣事,也为中国给世界消费者带来的巨大受益、在全球经济中日益重要的地位留下了一幅清晰的图画,并从小人物的角度做了精彩的阐释,从而引发人们对世界经济格局的重新思考。

Photoshop数码照片处理

《Photoshop数码照片处理》

华联科技编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

定价29.80元

推荐指数

本书主要讲解在P h o t o s h o p中处理数码照片的相关知识,包括数码照片和Photoshop基础知识、Photoshop高级技术在数码照片中的应用、调整数码照片的色彩与色调、基本问题的校正和修补、风景照片的特殊处理、人物照片的调整与修饰、添加艺术效果、写真与婚纱艺术设计等知识内容。本书以初学者的需求为出发点,以精炼的语言和丰富的内容为基础,图文并茂地讲述了如何使用Photoshop处理数码照片,并将一些概念和功能以生动的场景再现。同时,在每一章后面还附有小结,使读者能够掌握知识重点,以巩固理解:特设的过关练习题,还能够加强读者对Photoshop的掌握,并使读者能够解决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徐滇庆再论房价

《徐滇庆再论房价》徐滇庆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定价28.00元

第9篇:世界经济基本知识范文

因而,学生在报考时一定不要盲目跟风,而应结合自身兴趣、性格及职业规划作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

国家重点学科

拥有生物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的高校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武汉大学和中山大学。

拥有生物学国家二级重点学科的高校(不含已拥有生物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的高校):

培养目标

生物类本科专业基本分为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三大方向,以及师范类。

生物科学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生物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一定的教学、科研能力,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及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及管理工作的生物科学高级专门人才。

生物技术专业培养具备生命科学的基本理论和较系统的生物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或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能在工业、医药、食品、农、林、牧、渔、环保、园林等行业的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生物工程专业通过掌握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科学原理、工艺技术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能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

就业前景

生物专业的发展潜力巨大,然而,在我国范围内,其目前的就业形势却相对有点“冷”。很多相关岗位通常需要求职者具备极为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实操能力,因此仅持本科学历的毕业生是较难找到对口工作的,生物技术专业在2010年已被教育部列为10大“红牌”的本科专业。以生物工程专业为例:

优势 社会认可度高,对本专业有较高期望;知识范围广,生物学基础强,工科知识扎实,二者有机结合;基础扎实,应用广泛,可以很容易的转到生物科学方向或其他相关应用专业,比如食品科学,制药科学;理性思维强,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动手操作能力,可以进行独立课题实验;保研考研比率很大,很多学生有机会出国继续深造。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