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科学的预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科学教育 教学方法 科学发现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6-0136-02
幼儿从出生就开始探索他们所处的世界,他们运用各种感官来获取有关客观世界的各种信息,然而科学却是较晚进入幼儿园课程领域的。1924年,陈鹤琴先生在《现今幼稚教育之弊病》一文中指出:“孩子与环境的接触太少,在游戏室的时间太多”,并提到“我们的主张幼稚园之课程,可以用自然、社会为中心”。从此“自然”就作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课程出现在我国学前儿童教育体系中。
英国科学家法拉第说:“科学应为大家所了解,而且要从孩子开始。”终身教育的研究表明,生命的最初几年对以后教育过程的成功非常重要,它是智力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幼儿园的科学教育虽然不可能直接培养出儿童科学家,但是科学教育越普及、幼儿对科学的兴趣越浓厚,潜力开发就越有效,最终保证幼儿认知、情感、态度、有关技能的协调发展。
教育部2001年7月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分别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情感和态度教育目标三个方面明确提出科学教育的五个目标:①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②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③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④能从生活中感受事物的数量的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⑤爱护动植物、关注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下面笔者将从两方面谈一谈对学龄儿童科学教育的理解:
一、幼儿园科学教育内容分解
幼儿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变化无穷的世界里,他们通过感官了解和认识自我与周围世界;通过科技媒介了解他们不可直接接触的事物,这就使得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不断扩大,在幼儿课程中,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主要有:①自然资源与自然现象。认识一些动植物,特别是与幼儿生活相近的,也可以是能够引起幼儿兴趣的动植物的外部特征、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知道动植物是有生命的,也像人类一样需要水、空气和食物维持生命;初步了解植物与动物、动物与动物的链条关系;感知和了解与幼儿生活相近的自然现象,如日月星辰、冰川河流、四季交替、冷热等,使幼儿认识到这些自然现象与人类的关系。②日常生活中接触的科技产品认识、接触并探索日常生活中经常用的科技产品如:了解现代家用电器的用途与使用方法;认识各种农业和工业机械,理解它们在工农业中的应用;认识交通、通讯工具在生活中的作用。
通过了解自然资源与自然现象使幼儿有感知身边现象的愿望,喜欢观察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并大胆提问;通过认识日常生活中接触的科技产品使幼儿乐意介绍幼儿园、家庭、社会生活中的玩具和生活用品,积极感知各种科技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二、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教学设计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指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自然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以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有:
1.自由发现——观察
幼儿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自由发现是幼儿完全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的观察和探索,有助于维持幼儿对周围自然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好奇心,在自由发现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是要尽可能的为幼儿提供实物、实景以保证幼儿观察得到最真实的效果,例如:观察春天的自然现象,可以带幼儿到校园、公园等比较开阔的动植物较多的场地,幼儿通过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手去触摸、用鼻子去嗅,甚至是用嘴巴去尝以此来获得真实的印象。
2.动手操作——实验
在教学过程中,可由教师先演示实验,幼儿观察实验过程、现象、变化激发幼儿的兴趣,提高幼儿动手操作的积极性,例如幼儿在学习认识指纹形状的操作实验中,教师先讲解方法,并示范用放大镜观察指纹的方法,引起幼儿的兴趣,然后讲解另外几种方法——用胶带粘、用橡皮泥、印泥等进行观察,幼儿自己操作,让幼儿在有趣味性的活动中生动活泼的进行科学探索。
3.种植与饲养
幼儿在周围环境中最喜爱的东西莫过于动植物了,在对动植物的观察中有目的的让幼儿自己种植一种自己喜爱的蔬菜、花卉,例如春天到了可以让幼儿回家与父母一起种植一种常见的蔬菜,可以是白菜、萝卜、蒜苗等生活中常见的蔬菜,这样既达到了科学教育的目标又增进了亲子关系,需要注意的是在后期植物管理的过程中教师不可代替包办,应要幼儿自己动手,鼓励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
4.分 类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分类的方法是指幼儿把具有某一个或几个共同特征的事物聚集在一起,以学习科学的一种方法。幼儿对物体分类首先要观察物品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发现物品的共同点是分类的基础,这有助于幼儿探索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使认识活动类化、简化,在教学活动实践中可以根据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活动采用不同的分类类型。
5.游 戏
科学与游戏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渗透、相互统一的,游戏精神一直伴随着科学的发展,促进了科学知识的传播,常见的科学游戏有:配对游戏、接龙游戏、拼图游戏、看图识物、看图辨物游戏等,教师在科学游戏的选择上一方面要注意游戏的趣味性、活动性、规则性,还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以保证游戏的开展;另一方面要给幼儿充分活动的机会,师生共同游戏。
当然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如:参观访问、讨论、提出假设、推论等方法,可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方法。总之,在幼儿园科学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当好引路人,要不断鼓励幼儿探索的勇气,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参考文献
1 朱家雄.幼儿园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探究式学习可以从学习方式、活动方式出发,从而达到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目的。在科学教育中实现探究式教育,对教师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评价观提出了要求,同时还对教师能否提供有效地指导和协助提出了要求。
一、创设宽松、安全的探究氛围
没有安全的心理环境,主动探究就不可能发生。所以这里的“安全探究的氛围”是指对幼儿探究的心理氛围进行激励,因为心理上的安全是幼儿主动探究和学习活动的前提保障。在科学教育中,教师要给与幼儿充分的自由,创设宽松的探究环境。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对幼儿的错误要给与宽容和接纳。当然这里所指的错误是指教师包容幼儿在探究式学习中的错误,在包容幼儿错误的同时鼓励幼儿继续进行探索,给予幼儿自信和动力,激起幼儿的探究欲望。在幼儿的探究过程中必定会产生与教师不同的观点、发现和解释。对于这点,教师也要进行接纳和支持,使幼儿产生安全感,袒露真实的感受。所以,在幼儿的发现或结论与教师的预设不同时,教师要尊重并努力寻找发现幼儿的真实认识及其来源。
同时,幼儿对于环境的认识的角度往往会与成人不同,总是充满好奇心加以探究。而此时教师应该做到的就是耐心、仔细地观察幼儿,微笑着倾听他们的谈话,理解他们的思路和想法,不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幼儿,真正的理解幼儿的想法。
二、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
皮亚杰指出:“一个人既不太注意熟悉的东西,因为已司空见惯,也不太注意不太熟悉的东西,因为和他的‘图式’中的任何东西都没有联系。”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不断地与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的。首先,提供的材料必须源于孩子的生活,只有幼儿熟悉和感性的材料才能引发幼儿探索的兴趣,激发起好奇心,所以我们必须仔细关注幼儿的日常生活。比如水、沙、鞋盒子、玻璃瓶、食品包装袋等材料都是孩子最为熟悉的。其次,材料操作性的操作性要强。越是直观、可摆弄的物品越能激起幼儿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在科学操作探究活动中,教师要避免枯燥的讲解。幼儿需要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理解消化。
三、引导幼儿发现和探究
1、引导幼儿自主参与探究活动。培养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究精神与操作技能,不单依靠集体教学活动,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方式是游戏。幼儿每天都在游戏,教师不仅要教幼儿怎么玩,更要教他们如何有技巧的游戏。引导幼儿创造性地游戏,把渗透科学知识渗透在游戏活动中,从而来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对于偶发性科学探究活动,教师既要保护幼儿的探究兴趣,更要抓住机会进行随机教育,及时发现,鼓励、支持、引导,使幼儿成为真正主动的参与者。
2、在幼儿的兴趣和关注点上生成。有时,幼儿虽然有明显的兴趣,但并没有明确的设想和疑问,教师就要顺应孩子此时的兴趣和关注点,提出适宜的问题,引导幼儿思考和探究。幼儿对感兴趣的东西是主动的,不仅如此,其实孩子们感兴趣的和想要探究解决的问题,本身就已经暗含着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教育目标和价值的内容,教师要善于发现、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索的问题来生成探究活动。
3、引导幼儿记录获得信息。记录获得的信息,能使幼儿关注探究过程和事物的变化,把结局具象化,有助于幼儿得出结论,同时还可以帮助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对幼儿的思考和过程强化有很好的帮助作用。老师要明确为什么记录,记录什么以及怎样记。教师在引导孩子记录时应注意:(1)、记录应直观形象。由于幼儿思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因而记录的方式要形象化。(2)、记录形式应丰富多样。记录的方法可以绘画方式为主,此外还可以采用实物或图片粘贴、情景照片等形式,配以简单的文字、符号、表格等丰富地记录方式。(3)、记录可操作性要强。记录方式与过程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水平。(4)、个人记录、小组记录、集体记录有机结合。个人记录是个人的操作探索个体记录;小组记录是几个人共同实验的合作记录;集体记录是由集体记录或由几个小组记录汇集到一起而形成的。
关键词:第二课堂;经管;途径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第二课堂活动通常是指在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程之外,由学生自愿参加、有组织地进行的各种活动。内容涉及学生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包括文娱体育、学科竞赛活动、社团沙龙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等;它涵盖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工程技术等学科领域。
传统意义上普遍把第二课堂认定为丰富学生学业生活、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被认为是第一课堂教学的补充和附属。在倡导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高校第二课堂活动所具有的独特价值正日益凸显,尤其是对于经管类学科的大学生而言,它不仅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而更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
一、第二课堂的特点和价值
高校第二课堂活动对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鲜明的特点和内在价值。首先,第二课堂活动教育环节不同于第一课堂教学环节。第一课堂不但有统一的教材,而且教学的内容仅限于教材和与教材有关内容上,而第二课堂既没有统一的教材,也没有固定的格式,具有非常宽泛的内容和丰富的形式。第二课堂活动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起点,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自身特长,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和参与相关的活动内容;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以学生自主选择参与或者不参与某项活动;并且具有活动内容丰富多彩、贴近学生的特色;其目标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互动中受到教育、启发和领悟,对于提高学生品质、自主意识、创新能力和其他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所具有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其次,第二课堂活动教育环节不同于实践教学环节。在第二课堂活动中,有旨在提高学员思想素质的政治教育、社会调查和公益活动;有为在丰富学员精神生活的文体活动、娱乐活动和艺术活动;有为拓宽学员知识面而举办的各种讲座、读书活动;还有为提高学员知识运用能力和技能培养的各种竞赛;锻炼学员任职能力的实践活动等。成果的评价通常由学生自己完成,学生能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失败的痛苦,学生会更主动的总结活动的收获,对其人格、意志的培养会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再次,第二课堂活动不同于学生从事的其他自主活动。第二课堂是高校综合利用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引导的活动,是高校教学理念对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干预和渗透的过程,这种干预表现为牵头组织一些活动吸引学生参加、以计算一定学分相诱导、进行评奖评优考核相吸引、提供一定的经费场地以协助以及提供指导教师相扶持。第二课堂的形式具有多种多样的特性,既可以是根据各个学员的不同特点和要求不拘形式地开展活动,在活动时间、地点、形式等尽可能满足每个学员的兴趣和要求,也可以在组织形式上以小组的、分散的、全队的、全系、全院等牵头的,既可以校内活动,也可以校外活动等,使第二课堂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二、第二课堂建设存在的问题
高校第二课堂在提高学生品质、思想意识、创新能力和其他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功能与作用日益凸显。然而,由于多方面原因,目前高校第二课堂的发展状况并不令人满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有些部门重视不够,缺乏支持力度。高校的相关职能部门对第二课堂的价值和意义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部门之间对第二课堂的重视和配合不够,其引导、策划、组织等主要依托学校团委、学生处和二级学院学工部门,其他部门往往缺乏支持和配合的意识,导致对第二课堂场地、资金、设备等的有效投入不足,给第二课堂的顺利开展造成诸多障碍。
二是第二课堂活动的效果不佳。多数偏重于文体娱乐型活动,结合专业的理论研究、科技创新活动相对欠缺,体现不出专业特色。尽管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热情较高,但从整体上来讲,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面还比较小,活动对于提升学生能力和素质,特别是专业素养缺乏针对性,效果欠佳。
三是缺乏教师的有效指导。缺乏相应的保障和激励机制,指导教师缺乏投入热情和积极性,不能很好地指导活动开展。此外,有些协会因缺乏教师的专业指导,导致学生自发组织的一部分活动形式虽然很新颖,但是挖掘不到一定的深度,拓展不到一定的广度,领悟不到一定的内涵,实效性差或因得不到支持而无法组织。
四是社团建设力度不够。大学生社团是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主要阵地和载体,社团建设的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效果,高校社团虽然很多,但有一个共性的问题,就是社团的建设受经费、场地和指导老师等方面的制约,部分社团甚至处于半瘫痪状态。
三、第二课堂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通过构建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互通互促,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和价值,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发挥重要作用。
一是设立第二课堂建设的组织机构。笔者所在的高校以经管类学科本科人才培养综合改革为契机,推动教学与学工协同发展,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联动,专门成立第二课堂建设组织机构,负责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制定工作计划,组建社团和兴趣小组,选配优秀导师以及遴选有关赛事等等,从制度和机制层面有效保障和推动第二课堂的大力开展。
二是构建全方位的第二课堂活动体系。第二课堂活动课程涵盖的内容广泛、涉及的学科门类繁多,紧扣经管类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专业特色,分门别类有重点、有层次地科学构建第二课堂活动体系。主要将活动分为综合类和专业类两大类,综合类活动课程如“社会实践协会”、“PPT协会”和“演讲与口才兴趣小组”等;专业类活动课程如“创业创新兴趣小组”、“经济热点分析兴趣小组”、“模拟招聘兴趣小组”、“商务策划兴趣小组”、“商务谈判兴趣小组”、“ERP沙盘模拟兴趣小组”、“财务实务兴趣小组”、“证券投资兴趣小组”等。
三是丰富创新活动内容与形式。应不断拓展活动内容,丰富活动形式,提升第二课堂的吸引力,增强活动效果。内容可以涉及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包括文娱体育、课外科技、学业竞赛、社团沙龙以及社会实践等活动,涵盖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工程技术等各学科领域,场地可以室内外和校内外相结合,形式可以采取专家讲座、主题演讲、知识竞答、团队比拼、专题沙龙等等,丰富多彩,不拘一格。
四是划拨专项经费支持硬件投入和成果孵化。设立专项经费为实施“第二课堂”创建好的硬件条件,搭建多层次、多环节的“第二课堂”活动平台,为增强学生提升能力提供资金和设施保证。笔者所在学院专门出台相关制度,明确社团每年的常规投入,明确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和经费,并设置奖励办法。同时,设立“第二课堂”创业教育成果专项孵化基金,有效衔接创业基地,将第二课堂开展中涌现出来的有价值项目进行转化,以激励更多创业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五是构建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为更好把握第二课堂建设和发展的有关规律,构建一套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涉及社团活动评价,指导教师工作评价,学生能力提升评价等方面,以更好地总结经验、完善方案,不断促进第二课堂建设与发展,把第二课堂建设成为真正受学生欢迎、让学生受益的重要教育环节。
参考文献:
[1] 李娟. 应高度重视第二课堂在大学教育中的作用[J]. 高等教育研究,1995(2).
[2] 郭涛.“第二课堂”: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J]. 中州学刊,2007(5).
[3] 彭巧胤.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课程设置的原则及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0).
[4] 刘国存.对经管类学科大学生第二课堂地位及作用的思考[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8).
[5] 谢相勋,杜理才,李同果.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1).
[6] 严毛新.高校第二课堂活动作用的思考[J].浙年专修学院学报,2006(2).
[7] 何昌珏,周学锋.论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地位和作用[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8] 罗浪,张剑锋.新建校区开辟第二课堂的方法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6(1).
[9] 刘德亮.抓好第二课堂教学,提高学员全面素质[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6).
[10] 刘莹.开发建设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意义与途径[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地域辽阔但是人口相对比较稀少,在我国属于经济落后、需要进行开发的地区。新疆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集中的区域,这使得民族文化相对比较集中。因为历史和环境的关系因素,维吾尔族慢慢形成了现在有着鲜明特色的习俗和风情。维吾尔族在生活上和汉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语言文字、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具有属于自己的民族风格。我们要将地方课程的资源开发重视起来,特别是从小学开始,这样不但可以促进地区教育向素质教育靠近并同步,也可以发扬维吾尔族优秀的民族文化。
2.地方课程的开发原则
(1)地方课程是连接国家和地方学校的通道,在对地方课程进行开发的时候必须要明确国家、地方、学校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往的国家课程所提倡的是一视同仁,忽视了地方课程进行自主开发的能力,一切规章制度都是向政府看齐,这样做在很大程度上对地方课程的开发及建设起着约束的作用。
(2)地方课程的重点就是地方性,不同地方课程的内容也仅限于当地的学生。地方课程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来制定的,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和现实社会及社会发展加强联系。地方课程也属于对国家课程的充实和完善,侧重点在于民族自身的历史、文化、语言等。所以说,地方课程开发要以突出民族特色为基础,在最大程度上解决地方课程和国家课程脱离的弊端。
(3)地方课程和国家课程中有的学科不一样,地方课程并不是一味地学习知识的理论、实际操作,地方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对学生讲解本民族的历史、文化、语言等。
(4)在对地方课程进行运用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学习的方式,要从接受式教育转变为实践式教育,学生要形成自主、创造、开放性的学习方式。
3.小学维吾尔语文地方课程资源开发对课程教学的价值取向
小学维吾尔语文地方课程的开发一定要具有民族文化、传统等相关的价值取向,了解自己民族悠久的历史并为自己是维吾尔族引以为豪。丰富的民族文化经过历史的长河逐渐渗透到了维吾尔族生活的各个角落。从古至今民族文化的沉淀,让该民族有着强大的凝聚力。所以要把增强小学维吾尔语文地方课程的针对性放到首位,把现代化的教育和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不是所有的民族文化资源都可以和现代的课程有效地融合在一起,课程内容中的民族文化资源不但要符合教育学的相关规定,而且还要让学生能够接受和适应。所以说,要以这两个元素为目标合理的对小学维吾尔语文地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在地方课程资源课程的开发运用中,要有针对性地去选择一些关于本民族的历史、艺术、语言等精华的部分。比如维吾尔族的传统歌曲、民族舞蹈和音乐,还有本民族的文字和优秀的作品等,还可以开展一些有着民族特色的课外活动。对本民族的优秀文化要大力弘扬,让学生从小就开始了解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从而增强自身的民族意识,继续传承维吾尔族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民族特色。
4.小学维吾尔语文地方课程资源开发所存在的问题
①在国家为一体的课程中对于少数民族的传统教育考虑甚少,从小学开始因为考试的压力,当地教师会将内地的课程模式生搬硬套的挪过来。而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风俗、宗教等相关内容涉及的很少;②小学维吾尔语文地方课程到现在为止都没有把自身存在的优势充分表现出来。学生对于本民族的了解还远远不够;③小学维吾尔语文地方课程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并没有紧密联系在一起;④因为对小学维吾尔语文地方课程的资源进行充分的挖掘,使得这些拥有着多彩的文化资源没有经过提炼就成为课程内容。
5.对小学维吾尔语文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一些建议
①小学维吾尔语文地方课程资源开发要让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教育模式有效的合二为一;②小学维吾尔语文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内容必须突出本民族的特色;③建立小学维吾尔语文地方课程的资源库,便于积极有效的进行地方课程资源地开发,让该地方的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其作用;④要对小学维吾尔语文地方课程资源进行科学化地管理,可以专门建立一支对地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研究的队伍;⑤对小学维吾尔语文地方课程资源要融入多元化的教育以及跨文化的教育,让地方学生对多元化的社会有更多的了解;⑥教师要时常对在小学维吾尔语文地方课程进行开发和研究时得到的理论进行总结。⑦教师要制定一套完整的小学维吾尔语文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素质教育评估体系。
1 拓宽教育空间,教学活动生活化
如在我们开展“爱我环境,爱我家园”的主题活动时,我们便可以带领孩子在周围的街道和社区走走,让孩子们去观察这些地方的道路、河流、两侧的绿地状况以及房屋的墙壁。孩子们通过观察会发现这些地方有着不整洁的地方,道路上有垃圾存在,河流中有绿藻出现、两侧的绿地有车轮的印记,并且在房屋的墙壁上也长着“牛皮癣”。这时我们便可以让孩子们知道保护环境,爱护我们生活的家园是极为重要的,并且在此基础上让孩子们去思考如何保护环境,并让他们去设计一些可以使得环境变得整洁的物品,等孩子回到学校后便会开始思考办法。有的孩子会制作一些宣传标语;有的孩子会用废弃的材料制作一个垃圾桶;有的孩子会懂得试验一下洗衣粉和洗洁精哪一种对付墙上的“牛皮癣”更加有效,然后我们再让孩子们去评说他们设计的物品的优缺点,让孩子们对于学习设计更有兴趣。
可以说教学环境是孩子在学习中的第三位老师,孩子的学习能力和科学探究活动都在日常的环境中得到提升,孩子通过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使得自己的能力得到发展。而且在教学活动中老师也担当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幼儿的学习和发展与他周围环境密不可分,老师要在孩子学习体验的过程中为他们积极营建一个良好的氛围。当孩子们在思考和制作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老师要积极引导孩子去度过这些困难,并且老师也要仔细观察,看看学生是否遇到了阻碍和困难,要懂得在适当时机去鼓励孩子或是帮助孩子;当孩子遇到失败和挫折时,我们不要去忙于批评孩子或是给他正确方法,而要让孩子们懂得失败是在所难免的,要通过适当的提示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不足所在,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孩子们更加有信心地积极主动地前行;在孩子们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要鼓励他们相互合作,互相帮助,这样不仅他们可以在交流的过程中分享经验,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如在让孩子们理解植物生长的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栽培植物的方式帮助孩子去理解感受。在栽培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对那些不懂得技巧的孩子们进行指引,对那些不能够完成的学生也要注意鼓励,并让他们树立起信心,而且在栽培和种植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团队意识,可以让几个孩子分为一组,共同学习,共同完成。
一、整理教材知识内容
教材内容是大众化的,而学生的学习特点则是多样的,同时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都会存在或多或少的能力差异,可以是学习的方法,对知识点的记忆,或者思维开拓的程度都有所不同,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就应该结合学生日常学习中所反映的学习情况,然后回到教材上,总结或者探索新的符合学生学习情况的有效教学方法或者是教学模式。
例如,可以从目前使用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幼儿心理学》教材内容得知,教科书的内容主要可以整理为四个部分:心理学概述、幼儿心理的特点、国内外儿童心理研究发展新趋势以及幼儿常见心理问题。那么结合目前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将前面的两部分内容作为基础性教学,充分使得学生掌握好基础部分的知识点,然后从后两个部分的内容入手,和学生进行探讨研究幼儿心理在目前社会中的变化,理清幼儿的个性特点、情感和智商的发展情况。
进一步研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儿童智力早期开发和0~3岁亲子教育等儿童心理研究相关的新理论和新成果,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拓展性知识和扩大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视野。由调查数据得知,大多数学生可以深入理解课堂知识内容和掌握相关技巧的是幼儿常见心理问题这一部分,那教师应该把这一部分视为重点,努力探讨如何解决常见的心理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对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二、制定教学新方法
1.进行师生互动,既有效又活跃
首先教师认识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那么教师可以考虑以师生互动的形式思考课堂教学方法,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辩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提问,教师回答;还有就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知识点。
例如,在教学“幼儿心理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把收集的一些有意义性的问题进行相互讨论:“小新,六周岁,特别怕黑,由小到大,睡觉时必须开着灯,至今仍然每晚都缠着妈妈陪他睡觉,白天也不敢在家单独呆着,自主独立性较差。”师生针对这一幼儿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讨论。从这样的互动环节上,教师能很明显地发现课堂教学气氛比起往常都更为浓烈,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以及加深其对知识点的印象。
2.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探索思维
教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有提高学生探索问题的精神。首先,在展开课堂讨论活动时,教师先把学生进行分组,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本班学生人数和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科学合理地编排小组。实践证明,小组成员的数目一般在3到4最为合适,如果过少就会让小组讨论的结果不够全面,如果过多就会让小组讨论内容不集中,让小组长难以管理好组内成员。还有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和个性问题,最理想的是采用互补型的方式进行分配,可以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培养不同的思维方式。
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之后,然后给小组布置拓展性的知识问题,经过激烈的讨论合作后,由小组内任意一位成员进行对问题的解答。如果教师想有多种的形式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不妨进行深入探索,前提是要符合实际情况。例如,教师可以采用组间答题竞赛的方式,这都是比较理想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增强教学课堂气氛。
3.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丰富学生的情境想象思维
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视觉、听觉等身体感官,可以将知识生动、直观、形象化,更好地让学生把精神融入情境当中,利用情境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知识。
例如,在教学幼儿心理学的内容前,教师可以把一些真实的纪录片播放给学生看,学生对视频里的景物、声音、动作表达出来的现象进行理解,或者思考对应的问题。往往可以通过这样的形式表达,使学生对事物发展的经过记忆深刻,在展开讨论的时候可以围绕重点,明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使接纳的知识更为深刻,理解更为透彻。
关键词课堂教学,伴随学习,拼音。
分类号G441
1 前言
汉字是典型的非拼音文字。由于汉字本身不具有明确而可靠的形一音转换规则,初学者难以根据字形知道其读音,因此,人们往往利用汉语拼音作为联接字形和字音的桥梁。拼音作为一种辅助工具。可以促进汉语低年级儿童克服阅读中的生字词障碍。帮助儿童将书面生字词转化为熟悉的口语词汇,实现阅读理解;目前,拼音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所起的作用也日益明显。然而,来自小学教学一线的报道却指出。大量使用注音教材的低年级学生直呼音节的能力很强。而识别汉字文本的能力却较差。有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由于阅读材料不恰当的注音方式使得学生过多依赖拼音、忽视汉字字形造成的。例如,伍新春等人发现无论是在独立阅读还是分享阅读情境下,阅读材料的注音方式都会影响儿童的学习效果。其中,仅为生字注音的阅读材料最不利于学生的汉字学习。这可能是由于在生字注音方式下,拼音作为生字所特有的新异刺激。提示学生这是一个生字,导致学生直接命名拼音,分散了对字形的注意和加工,阻碍了字形一读音之间联接的建立。近期一项针对注音方式对留学生学习汉字的研究。也得到了相似的结论。
上述研究虽然均发现了生字注音方式不利于学生的汉字学习,但对于何种注音方式最优却没有一致的结论。在独立阅读条件下,无论是汉语一年级儿童还是留学生。均在全文注音条件下的学习成绩最好;而在教师有一定参与的分享阅读条件下,学生阅读没有拼音的文字材料时学习率最高,并且生字注音方式对能力差的学生干扰作用最大。这可能意味着在探讨阅读材料的最佳注音方式时,阅读材料的使用情境和阅读者的能力水平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目前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讨论在没有教师的直接词汇教学时,注音方式对儿童伴随学习(incidental learning)效果的影响。而在伴随学习过程中,儿童不以学习生字词为外显目的,只是在阅读过程中随意、偶然地习得生字词,汉字学习是阅读活动的一个副产品,其研究结论对于儿童课堂汉字学习的指导意义有限。在目前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本中。除了主要依靠于学生伴随学习的二类生字之外,还有相当数量的一类生字,要求学生通过教师的重点讲解掌握其形音义,达到四会。这两类汉字的学习效果差异究竟有多大?每一类汉字是否存在最适宜的注音方式?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最适宜的注音方式是否不同?为此,本研究试图探讨在课堂语文教学情境下,教学形式和注音方式在儿童汉字学习中的作用,理论上可深入认识影响儿童汉字学习的有关因素,实践上可为今后的汉字教学实践提供重要参考。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北京市普通小学的四个一年级自然班。共107人。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语文能力分为高(37人)、中(36人)、低(34人)三个组。所有儿童的母语为普通话,参与实验前已熟练掌握拼音。
2.2 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为4个故事。每个故事的总字数(200字左右)、生字密度(20%左右)基本匹配,整体难度基本一致。每个故事有三个版本:全文注音、生字注音和无注音,共计12份学习材料。
从每个故事中挑出20个生字,这些生字都没有在小学一年级课本中出现过,并经过教师评定,匹配汉字的笔画和出现次数。将每个故事中的10个生字作为重点教学汉字(一类生字),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解其音形义。另外10个生字作为伴随学习生字(二类生字),无重点讲解。
将80个目标字制成三个随机序。分别做成单字测验(仅呈现单独的目标字)、新词测验(将目标字组成一个原文中没出现过的词,非目标字注音)和句子测验(引用故事中原句,非目标字注音)。要求儿童命名。所有测验均个别施测,儿童每答对一个目标字得1分。
2.3 实验设计及实施
将上述12份学习材料以及4个故事的不同学习条件。用拉丁方设计分成四个组,每组中的四个故事分别对应全文注音、生字注音、无拼音和不学习四种条件中的一个。请一名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小学老师,采用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法,分别为四个班各讲授三个故事(第四个故事不学习,作为基线)。每个故事两个课时,在同一周内进行,每个班的学生接受一组实验材料,除了传统的阅读教学之外。教师仅对每个故事中的10个重点教学生字进行详细讲解。
2.4 数据收集与整理
在课堂教学结束两周后进行测验,分别计算学生在不同教学形式和注音方式下学习生字的成绩以及基线水平。为避免测验顺序不当造成学习效应,每个学生均按照单字、新词、句子的顺序接受测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注音方式的作用分析
以单字测验、新词测验、句子测验的正确率为指标,分别计算儿童对伴随学习和重点教学汉字的命名正确率。
以单字测验、新词测验、句子测验的正确率为因变量,学习方式(三种注音方式及基线)为自变量,分别对伴随学习和重点教学的汉字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伴随学习和重点教学条件下得到的数据模式基本相同,学习方式的主效应显著,进一步的多重比较发现,凡学习过的生字测验成绩都明显高于基线水平。但三种注音方式之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表明在课堂教学情境下,无论是教师详细讲授的重点教学一类生字,还是不要求学生达到四会的伴随学类生字,儿童均可进行一定的学习,并且学习效果不受阅读材料注音方式的影响。
3.2 教学形式的效果分析
伴随学习和重点教学的生字并不相同,为了避免材料选择造成的可能差异。首先检验了两类生字的基线水平是否相同。结果发现,在三种测验情境下,两类生字均不存在显著差异,由此可认为两种教学形式下所选择的生字原有难度相同。由于三种注音方式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分别将伴随学习和重点教学条件下不同注音方式的各个测验成绩合并求均值,分析两种教学形式的效果差异。
以单字测验、新词测验、句子测验的正确率为因变量。教学形式为自变量的多元方差分析表明,重点教学生字的测验成绩要明显好于伴随学习的生字,F(1,104)=80.650,p
趋势,这可能意味着教师的讲解能够较好地促进儿童汉字知识的掌握和迁移,但对原来语境中的再认作用相对较小。
3.3 能力因素分析
为了考察能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按照通行的方法,去掉基线(不学习故事)的测验成绩,以单字测验、新词测验、句子测验的平均正确率为因变量,能力因素为被试间自变量,注音方式为被试内变量。对伴随学习和重点教学汉字分别进行3(能力)×3(注音方式)的多元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两种教学形式得到的数据模式基本相同。即注音方式和能力之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注音方式的主效应不显著,只有能力因素的主效应显著合并儿童在各种注音方式下的学习成绩,计算不同能力的儿童在两种教学条件下的各个测验成绩。
进一步的分析显示,对于伴随学习的生字,在单字测验和新词测验中。三组学生之间两两差异显著(p
为了比较课堂教学情境中的伴随学习率与分享阅读、独立阅读条件下的差异,根据伴随学习生字的单字测验成绩,计算了学生的伴随学习率。计算公式为:伴随学习率=(单字测验正确率-基线)/(1-基线)。结果发现,本研究中全体学生的平均伴随学习率为11%,能力高、中、低学生的伴随学习率分别是15%、11%、8%,表明各种能力水平的学生都在自己原有水平上获得了一定的提高,并且学生的语文能力越高,其伴随学习的可能性也越大。
4 讨论
4.1 注音方式对儿童课堂汉字学习的影响
阅读材料的注音方式是一个十分重要但又少有人进行深入探讨的课题。为了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顺利完成从书面文字向口语词汇的转换。我国的教育者常常为汉字加注拼音,但是拼音的添加方式却有很多种。最常见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低年级语文教材和课外阅读材料通常采用的全文注音方式,另一种是小学中高年级教材所使用的生字注音方式。已有的关于拼音在分享阅读和课外阅读中作用的研究表明。生字注音方式分散了学生对汉字字形的注意,拼音对于儿童建立汉字的形音联系起到了阻碍作用,不是一种理想的注音方式。而本研究却发现,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无论是重点教学生字还是伴随学习生字,不同的注音方式对于学生的汉字学习没有显著影响。
汉字作为非拼音文字。除了少量形声字之外,无法根据字形正确读出生字读音,初学者在学习生字时。主要依赖于他人的示范或者汉语拼音来获得读音信息。本研究中的学习材料、注音方式和实验设计与已有的探讨拼音在儿童分享阅读和独立阅读中作用的研究完全相同,所不同的是儿童所获得的教师的支持以及与阅读材料的互动方式、接触时间及次数。在独立阅读条件下。既无成人的指导,也不鼓励学生之间的讨论,因此,学生需要更多地依赖于拼音来进行阅读:而分享阅读是介于独立阅读和课堂阅读教学之间的一种早期阅读方式,虽然教师对于学生的阅读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但整个阅读活动以激发儿童的阅读动机为主要特色,不强调对生字词的讲解,阅读活动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因此,拼音仍会起到一定的提示读音的作用。而在本研究中,课堂情境下的常规语文教学强调对阅读材料的精读和深度分析,两课时的教学时间也是已有研究的两倍,学生不仅有时间熟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并理解细节。还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重点教学生字的形音义:对于伴随学习的生字,也可在教师的多次示范朗读和课文讲解过程中反复接触。因此,拼音的作用已经完全被教师的课堂教学所取代,注音方式对儿童的学习没有显著影响。综合以上研究的结果来看,儿童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的外部支持越多,对拼音的依赖程度越低,注音方式对儿童学习的影响也越小:而在成年人指导较少的情况下,则需慎重选择理想注音方式的读物。
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已有的关于注音方式的研究,均为短期的实验教学干预研究,测验指标也多是儿童的汉字识别或阅读理解成绩,且都以普通话儿童为研究对象。至于注音方式对于汉字学习的长期影响如何,是否会在激发儿童的阅读动机方面具有不同作用,这些结论是否适用于方言地区的儿童等,则值得进一步探讨。
4.2 课堂教学中的伴随学习与重点教学
阅读的基础是字词知识,儿童字词知识的多少能有效地预测其阅读理解成绩。目前大量有关“从语境中自然学习生词”的研究已证实,词汇知识的获得除了依赖于课堂中的字词直接教学之外。伴随学习也是儿童词汇量迅速增长的一条重要途径。
本研究采用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首次系统比较了汉语一年级儿童在伴随学习和重点教学条件下对生字的学习效果。结果发现,无论在何种测验情境下,重点教学汉字的学习效果都显著优于伴随学习的汉字。这表明,就教学效益而言,教师的讲解对于促进儿童的汉字学习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的分析显示,随着测验中语境的增强,重点教学的优势呈下降趋势。这可能意味着教师的重点讲解对于促进儿童在无语境或新语境中的识别汉字的作用更为显著;而在原来的句子语境条件下,儿童可以通过上下文语境来推测生字的读音,表明一年级的儿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测生字读音的能力。
4.3 能力与课堂伴随学习的可能性
针对能力因素的分析显示,对于伴随学习的生字,除了高能力和中能力学生在句子测验中的成绩没有显著差异之外,能力不同的学生在其余测验中均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学生原有的语文能力是儿童汉字伴随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相关因素。儿童原有的语文能力越好,在阅读过程中伴随学习生字的可能性也越大,这和已有的研究结论完全一致,表明能力与伴随学习率的关系具有跨越阅读情境的一致性。而对于重点教学的生字,高能力和中等能力学生在所有测验中的差异均不显著,两组儿童都明显优于语文能力差的儿童,这可能意味着中等能力的学生在教师的字词教学中受益最大。字词知识的外显讲解可减少他们和优等生之间的差异。
单字测验没有提供任何语境,其测验成绩一直被用来计算伴随学习发生的可能性。本研究发现,通过两节课的课堂教学,儿童的伴随学习率为11%;而在已有研究中,经过一个课时的分享阅读或者独立阅读,儿童的伴随学习率分别为8%和6%。这可能说明,对于完全相同的阅读材料,只要增加学生与阅读材料的接触机会和阅读时间,提高互动,就可提高一年级儿童在阅读过程中伴随学习词汇的可能性,并且这种伴随学习是在儿童阅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发生的,避免了直接词汇教学的枯燥和艰难,对于儿童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找不到具体的时间和操作者)。心理学家让两组男士分别评价,同一张照片上女孩外貌的美丑程度。但让其中一组在作评价之前,先看电影《神勇俏娇娃》(其中三位女主角都非常漂亮),另一组则没看。结果发现看了电影的男士,与另一组男士给予照片的分数相比,明显较低。原因是看了电影的男士,受到了女主角美貌的影响,在评价照片时,生出了“对比作用”。也就是说,照片中女孩的相貌,被电影女主角比下去了,显得“不太吸引人”。
另一项实验发现“对比作用”是否有效,还要视两人的关系而定。如果是陌生人,没有什么感情因素在里面,很容易有“对比作用”。但如果两人是好朋友,则会出现爱乌及屋的“辐射效应”。也就是说,即便是相貌普通的人,会受其漂亮的朋友“辐射”,显得比较可人。就象我们总想,他是老总身边的人,即便水平再差,也差不到那儿去。
所以前面的三个问题,也就有了答案。当你和女友的关系很好时,和她逛街,如果遇到别人,可以增加你的魅力。如果你和那个头号骨干是朋友,那别人也会说你也不错,但如果不熟悉,那还是距离他远一些为好。
对于讲师来说,我建议还是要多走动,讲师是孤独的行者。有课时,一个人提着行李去上课,没有课时,在家耐心地开发教材,自我修炼,不断地学习。一般的讲师能耐得住这种寂寞吗?你可以连续二十天不出门,都在写文章或找资料吗?很难!空闲时间太多的日子,也是不好过的,尤其是在培训的淡季。所以讲师的互相交流,可以让你有找到组织的感觉,看到一些同类人,让你有安全感。
关键词:校企合作;第二课堂;服装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教学质量提升
检 索:.cn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832(2015)03-0152-03
The Methods and Effect for Promoting the Quality of Fashion Design Major Teaching by Using Auxiliary Teaching Such a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and “The Second Class”
LIU Tian-peng(Tianj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Boustead College,Tianjin 300384,China )
Abstract :The structure of the clothing industry in China which have adjusted since the initiation of reform and opening in 1978 requires that the Fashion Design major graduates must have both innovative and practical ability to get recognition from businesses and societ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actively trying various patterns of the talents training to adapt the requirements of businesses and society. Independent colleges which take the “advanced applicative talents training” as the primary goal have gradually become the focus of clothing enterprises and educators’concern. After many years of teaching practice, independent colleges have already obtained certain achievements in application of Fashion Design major. Based on the research, however, it is shown that there is largely a false prosperity in Fashion Design major teaching of independent colleges, the outcome is not positive. This paper which takes the independent colleges as the study objective is committed to the innovation research of teaching mode and scheme that enhance the quality of advanced-applicative-talents-oriented Fashion Design major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to the Fashion Design major teaching.
Key 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the second class;fashion design;practical teaching;teaching quality
Internet :.cn
一、前言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作为艺术学下设计学类的一个专业,已经被很多的独立学院开设。但很多独立学院服装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教学计划和各类教学(课改)研究,绝大多数依然沿用着二本或一本大学方案或模式,仅仅是在培养方案上做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语言描述,但无论是人才培养方案,还是教学计划、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均没有与“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 特点联系起来。但因为二本院校与三本独立学院对学生培养模式的不同,以及独立学院的学生也不二本院校有着很大的不同,故在制定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应遵循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导向,以企业(社会)需求、专业特点、培养目标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笔者在本人长期的独立学院服装专业一线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以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2009级至2012级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实施的《“校企合作”“第二课堂”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为基础,来探讨社会实践如何辅助课堂教学提升服装专业教学质量,并对该模式的发展思路、教学方法和实施效果予以探析。
二、独立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分析
独立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综合考虑一下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一)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服装专业的专业特点;(三)实践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一)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
笔者认为人才培养模式应由三个部分组成:⒈培养模式和目标;⒉为实现培养目标和规格而进行的整个教育过程;⒊为实现培养目标而制定的管理和评估制度。
笔者于2009年5月至2013年9月间,通过深入调研、网上问卷和电子邮件等方式对国内100所独立学院艺术专业的教学管理人员、一线教师和部分学生进行了调查,了解其人才培养模式。经调查得知,各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虽各有侧重,但其总体趋同。在此,笔者以此次调查结果为基础对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予以分析:
⒈独立学院培养规格和目标
培养规格和目标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的本科高级应用型人才。
(1)独立学院培养规格为本科教育
根据国家教育部规定,独立学院一般处于高考招生批次的本科第三批。虽为“三本”但其本科教育规格不容置疑。故被调查的独立学院全部将培养规格均定位为本科教育。
(2)独立学院培养目标为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目前,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和大多数学者比较认可的是将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分为理论研究型、基础研究型和应用型三大类。独立学院由于起步较晚,其文化积淀、师资水平和科研能力与一二本高校有一定差距。故学界认为独立学院应属于教学型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应是学生能够把己学到的理论和技法,在实践中进行创造性应用的高级专业人才。
上述100所独立学院,有87所在学校简介或教学计划中明确提出培养应用型人才。有9所虽未明确提出,但根据其教学计划中亦能看出其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思路。由此可见,绝大多数独立学院认可本科教学型院校的分类,亦将培养目标为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
⒉ 完成培养目标和规格而进行的全部教学活动
必须明确,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决不能走为培养动手能力强的人才而放弃理论教学的类似专科的教学路线。应建立以在保证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的教学路线。
(1) 教学过程以理论教学为基础,以实践教学为核心
独立学院为本科规格,其学生应掌握与本科相符合的理论知识。相对一二本院校,独立学院虽可略降低理论知识的难度,但也应坚持最基本的理论教学以保证本科水平。在此之上,强调实践环节的比重和质量以达到既有本科理论水平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在本次调查中,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中实践环节占该门课的总课时30%以下的有28所、占30%-50%的有54所、占50%以上的有14所。当今学界普遍认为实践环节在总课时的30%以上可视为重视实践环节。本次调查中有近七成独立学院重视实践环节,若再排除某些专业方向确系理论性更强之外,从这个统计结果来看,可谓形势喜人。
但是,在笔者与其中30所独立学院艺术类教师深入的沟通后,得到的实际结果与调查结果并不一致。很多学院实践环节不是停留在教学计划上并未真正实施,就是程度和力度并不够并没有让实践环节真正起到作用。在这30所独立学院中,有13%的学校因为没有监督机制,教师对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实践环节视而不见,并未依照计划进行实践教学;约80%的被调查教师多数对实践环节的教学停留在教师课堂演示,学生动手操作这个层次,且很多实例是很久没有更新的老例子;仅有7%的教师利用各种方法加强实践教学。
(2)教学方法以教师演示学生实践操作为基础,以校内外相关竞赛和实践项目为重点。
“教师演示,学生动手操作”作为最初级的实践教学法在授课中应当使用。但这种方法因其具有模仿性,故只能在基础练习中使用,对需要进行创新设计的实践环节不太适用。可以采取将课堂作业与校内外竞赛或实践项目相结合,将竞赛主题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做。
本次调查中,几乎所有的教师均采用过或一直沿用“教师演示,学生动手操作”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基础内容的练习,效果很好。但教学与比赛结合或与项目结合的方法,有63所独立学院虽有制定,但实施的并不好。主要原因往往是校外竞赛或活动的时间不确定,举办时没有相应课,而有课时有没有合适的比赛或活动。这就造成了教学计划有制定,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被忽略过去。或者有的教师偶然为之,但真正能够长期贯彻实施的几乎没有。
⒊实现培养目标而制定的管理和评估制度
本次调查中发现约20%独立学院的管理和评估制度是“有制度,无实施”,根本就没有进行相应的校内教学评估。有30%左右的独立学院有校内教学评估或检查制度,每学期也进行教学检查,但其过程大多都是类似“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无意义的评估,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很多监管流于形式,就造成了评估制度没有成为提高教学水平的保障。
(二)服装专业的专业特点
服装产业作为一项操作性极强的产业,需要大量有很强动手能力的工作者。我国的服装专业的教学通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依然有很多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一线教学经验并结合服装行业的改革和未来趋势,提出以下观点:
首先,实践教学模式结合企业生产实际
学生走出先门进入企业工作后,第一要务就是尽快地融入自己所在的岗位。服装企业所需人才无外乎设计师、制板师、跟单人员或营销人员等,这就要求在教学计划的设置中应根据岗位的工作内容设置相应的课程,授课中应将服装设计理论与实际工作相对应。似的学生通过有针对性的学习,也间接了解企业的岗位设置情况,同时亦符合应用型人才教育的特点。
其次,创意服装训练与实用服装训练并重
目前很多时尚类的竞赛和电视节目的涌现,加之这些比赛大多都是创意性的,使得学生错误的只关注其中的纯创意性服饰。应该明确的是,创意性没有错,纯创意的服装也是服装设计的一个门类,但其并不是服装设计的全部,只是企业或设计师对外展示的一种方式。大多数的纯创意性的服装只能归入艺术品的范畴供人欣赏,而其实用价值并不大。而企业需求的更大规模人才其实是能为企业带来真正利润的实用型服装的设计人才。因纯创意的服装与实用型服装有很大差别,故学生着迷于纯创意性服装的设计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我们需要在学生忽视实用类服装的设计和学习时,教师必须对学生在意识和认知上给予相应的纠正,使学生在创意的同时相应地注重实用。
(三) 实践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方案
鉴于这种学习状态,教师可以围绕教学内容参加竞赛,利用竞赛激发学生做作业的欲望,以及用荣誉对学生的吸引力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教学效果。
创新性的实践教学的教学模式。
我国大多数独立学院的教师都是二本甚至一本优秀大学的高材生。其潜意识里往往还具有一二本高校常见的以讲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形式。而独立学院的生源一般是刚刚能达到本科分数线的学生,与一二本的大学生相比他们文化基础差、自我约束能力差以及对学习的欲望不高是不争的事实。
经过调查调研发现独立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在教学中主要遇到以下三个问题:
⒈ 课堂教学如何更紧密的联系社会实际?
⒉ 课堂教学如何更好的提升学生自信心?
⒊ 课堂教学如何提高学生主动的、自主的学习兴趣?
鉴于这种学习状态,教师可以围绕教学内容参加竞赛,利用竞赛激发学生做作业的欲望,以及用荣誉对学生的吸引力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教学效果。
三、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校企合作”“第二课堂”辅助独立学院课堂教学提升服装专业教学质量》的教学模式
本教学模式以理念的创新,推动教学实践创新,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热情,提高独立学院服装专业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专业能力。探讨独立学院专业教育创新的方法与思路,为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参考资料。
(一)解决的教学问题的思路
在我国高校中,教学与社会实际工作具有较大的差距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服装专业亦不能幸免。结合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本课题所解决的教学中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⒈ 课堂教学如何更紧密的联系社会实际?
探讨和解决学校(课堂教学)与实习基地(实训实践)的协调发展问题,使专业教育与社会人才需求、大学生就业紧密结合,使教学模式与就业模式相联系。
⒉课堂教学如何更好的提升学生自信心?
将课堂学习与参加社会活动相结合,利用社会综合实践,开阔学生眼界、提升学生自信心和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实现学生的创新型、应用型和发展型统一。
⒊ 课堂教学如何提高学生主动的、自主的学习兴趣?
探讨和解决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差距,利用“第二课堂”、“以赛代练”推动在校学生参与各类专业竞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自主学习欲望和专业能力。
(二)决教学问题所采用的方法
艺术设计系服装教研室利用以下方法解决教学问题:
⒈ “校企合作”解决课堂教学脱离社会实践的问题
宝德学院服装教研室通过与某知名生产型服装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设置在实习基地各部门和各岗位进行的现场实际授课的集中实践课程、优秀学生(自愿)利用假期在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工作或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兼职工作等方法,促进学生深入生产一线,进行认识、体验和实际工作。
学生通过在企业的实战,能够更直观的感受服装从设计到制作以及到最终营销的全过程。能体会到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与在企业实际工作的联系,缩短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的距离。通过此种教学模式,学生普遍反应受益匪浅,不仅使得学生在学期间就对本专业的实际工作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拥有了“工作经验”,能更明确了自己的兴趣点和长处,也发现了自己许多的不足之处,可以再返校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更有针对性的进行提高学习或弥补不足。
成立制版兴趣小组和形象设计兴趣小组,吸纳优秀学生进行专项学习和实践。践行国家提出的就业准入制度,为毕业生就业打基础。
⒉ 利用社会综合实践进行“第二课堂”教学,开阔学生眼界、提升自信心和提高知名度
将社会实践引入教学,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和本专业相关的各项社会活动,开展“第二课堂”教学。例如,2012年天津春晚、天津第十次党代会文艺晚会部分表演性服装的设计与制作。通过“第二课堂”的教学,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了学生的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不仅开阔学生的眼界、展示学生专业能力,而且通过自己的作品在电视的播出,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
⒊ “以赛代练”丰富教学内容,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欲望和专业能力
“以赛代练”教学模式通过将各种专业竞赛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解决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动手欲望不强的问题。通过大赛可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通过部分学生的比赛获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推动了课堂教学向实践成果转化的进程。
四、总结
具体总结如下:
⑴ 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基地),现场实地、实际授课;
⑵ 参与大型社会活动,将“第二课堂”作为普通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⑶“以赛代练”将专业竞赛融入课堂教学。
以上三种途径,将课堂教学与企业合作、社会实践、专业实践结合在一起,将枯燥的专业学习多元化、生动化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自主的主动的学习的兴趣、热情和能力,最终提升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徐仂.独立院校应用型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教论坛.2012(17):78-80.
[2] 杨丽,倪进方.独立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思路探讨[J].山东纺织经济. 2012(7):92-94.
[3] 齐冀.米兰欧洲设计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J].装饰.2014 (4):102-103.
[4] 陈长美,陈思云.服装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广东科技学院服装专业教学改革[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3(3):109-110.
[5] 高昌苗.中外高等教育中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1.
[6] 江莎莉. 高校服装教学探究――以培养符合武汉服装企业优秀设计人才为例[J]. 艺术教育.2013(3):180-181.
[7] 李琴. 浅谈如何运用多种课堂模式进行服装教学创新[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3(6):113-114.[8] 任哲雪.高校服装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D].延吉:延边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