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科学概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主要任务
1、解读、试用和评价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数学课程标准,解析并把握小学数学新课程的内容要点,明确数学学科的教学改革方向;运用数学课程标准理解、把握小学数学新教材,指导新教材的教学;通过解读和试用,按数学课程标准对教材作评价,提出修改、完善数学课程标准的建议。
2、通读、试教和评价小学数学实验教材。通读并把握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的内容体系,将新教材与旧教材对比分析,找出新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发现并把握新教材的“新质”;通过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的试用,验证小学数学实验教材中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并探索总结使用过程中具有规律性的教法,对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内容结构、体系及其应体现的基础性、整体性、均衡性、前瞻性作出评价,对小学数学实验教材试用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修订、完善建议。
3、探索研究实施小学数学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在实验过程中组织和引导数学教师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改革,运用现代课程论和现代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努力探索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学新方式,新方法。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借助现代教学手段,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形成一套系统的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的,与使用新教材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
4、探索研究对实施小学数学新课程的评价。在小学数学课程实验的同时,加强对小学数学新课程的评价研究,在数学课程标准指导下,探索并逐步形成促进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的,促进课程不断完善的评价体系。
5、总结整理一年来本人在课程改革中好的经验、典型案例、教学设计,并汇编成册。推广符合课改精神,具有创新性、示范性的课堂教学模式与操作方法,使之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
二、具体措施
1、集体备课,重点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研究教材,教法,设计教案,制作课件。
2、公开教学,上好实践课,重点探索新课程标准、新教育理念在课堂中的体现。
3、专题研究,重点研究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以及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
4、优秀教学设计、优质课评比活动。
5、定期进行实验课题的研究活动,组织实验教师研究探索教学规律。
一、生活化数学课堂的构建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也就是说,在数学课堂中,我们要立足于数学教材,要有意识地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到课堂当中。这样一来能够打破传统课堂的弊端,活跃课堂气氛,二来能够让学生从自己的已有经验出发,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应用知识,从而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学习态度走进数学课堂。
例如,在教学“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问题”时,为了能够构建出学生熟悉的课堂,也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在本节课的导入课时,我借助生活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即:为了迎接十一国庆节,商场销售一批T恤,平均每天可销售20件,每件盈利40元。为了在国庆节期间提高销量,商场进行了一些调查,在一定的范围内,T恤的单价每降1元,商场平均每天可多销售2件。如果商场每天要盈利1200元,请问该批T恤的单价应该定位多少?这样的情境在商场中是经常看到的,所以,引导学生在这样的生活情境中思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对和谐课堂气氛的形成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操作性数学课堂的构建
动手操作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该方式不仅打破了传统教师的一言堂模式,而且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操作性课堂的实现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寓教于乐,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找到探究数学的乐趣,同时加强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时,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二次函数的性质,也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借助“五点描图法”,将对函数y=x2;y=x2+1;y=x2-1的图象自主画在一个坐标轴上,并思考三个函数图像之间有什么异同点,同时,引导学生思考Δ的特点,进而使学生掌握Δ>0,图象与x轴交于两点;Δ=0,图象与x轴交于一点;Δ<0,图象与x轴无交点。接着,引导学生在动手画图的过程中掌握二次函数的基本性质。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印象,加强学生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高效数学课堂的顺利实现。
三、多元化评价体制的建立
评价是数学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多元评价体制的建立不仅是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优缺点,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而且对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构建精彩而有效的数学课堂中,我们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制,不仅要进行师生之间的评价,还要组织学生进行生生之间的评价;不仅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等等,恰当的评价有助于学生重拾学习的信心。以上述“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教学过程为例,在评价时,我们要积极肯定学生的想法以及学生观察到的函数的性质或者特点,并给予正确的引导,以保持学生对数学学习的长久兴趣,进而为有效课堂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课程改革下,我们要借助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确保学生在教师构建的精彩而有效的数学课堂中掌握有价值的知识,同时获得良好的发展。
例如,“球”概念的形成过程:
体验――看到球,感受颜色,摸球,把球放在手里,拍球,滚球,踢球等活动体验了球的许多属性。
语言――球的发音与“球”联系起来,红球、白球、黑球等。
图画――首先认出球的图画,图画虽然不能滚动,摸着也不一样,但是图画和自己体验的球有共同点,然后画出球的图画(需要有球的直观来帮助理解)。
符号――认识并写出“球”的文字(完全脱离球的实体进行抽象表达)。
这四个过程是学生从实物直观到抽象表达的必经阶段,其中体验是对概念的初始感知阶段,语言是概念形成的发生阶段,图画是概念形成的发展阶段,符号是概念形成的稳定阶段。儿童在体验活动中发现事物的共同或不同属性,挑选一些共同属性自发形成概念。合适的体验能加速学生对事物的感知,然后用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反复活动能澄清一些感知中的乱象,保留有效信息特征,如对物体长度、形状大小的认识,以及从二维的平面图形到三维的立体图形的认识都需要足够的实践活动。
语言是对体验结果的抽象表达,在活动中对实物的描述是客观对象在内心的具体反映,如用数词和几个物体相对应并用语言表达出来是认识事物的心智活动体现。实际上,在儿童没有对数字意义的理解之前一般都会先进行数数练习。比如从1数到100,然后再进行个数与数字的对照理解,通过做游戏或其他方式强化小数字的练习,达到儿童一眼就能说出物体个数的情形,这样就完全理解了数字的实际意义。
图画是活动对象在人脑中的再现,是离开实物本身来表达实物的一种方法。用图画来表示活动过程、内容,或用图画表达抽象的数目,同样能起到感受直观的效果,从图像中直接感受事物的大小关系、颜色差别、数量不同,甚至对图形间的关系进行直观推理或用不同的标准对实物图形进行鉴别。同时,儿童绘画也训练了儿童识记图画及动手画图能力,有时用语言文字表达事物间的关系后再用图画来表示一些信息更为直观。
符号是熟悉客观对象后的一种高度综合的抽象概括表示,是一种约定的记号形式。数学符号是数学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把一个“概念”浓缩成“便于处理”的形式,如十进制计数法、加减法算式等,总之,数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符号运算的学科。
下面通过几个例子说明儿童数学概念形成的基本过程。
“长度”概念。在学习长度概念时,首先让儿童理解长度单位的意义,然后用直尺去测量一下身边物体的长度,如书桌的长、宽、高,这些直边的测量有助于儿童形成尺度常识,如半米有多长,一米有多长,一公分有多长,十公分是多长,甚至可以目测小数字长度(当然不能是太小的尺寸)。对长度单位概念的理解,可采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去度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如可用儿童自己张开的手指宽度作为长度单位去度量桌子的宽度,要是儿童理解单位长度只是一个度量长度的参照标准,单位长度不同,同一个长度会有不同的数值,并及时告诉儿童大家公认的、经常使用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然后引导儿童对长度概念进行更广泛的理解,由测量直边的尺寸,逐渐过渡到弯曲物体“弯的”长度,可先用细绳子贴着弯曲的边,然后将细绳在直尺上去比对,就得出弯曲的边的尺寸。除此之外还要拓展一下儿童的视野,如测量特别长和特别短的长度时,单位长度的选择特别重要,像测量宇宙中的空间距离时,常用光年作为长度单位去度量,而测量很小的空间距离时,常用纳米作为长度单位去度量。
因为儿童的思维不能完全摆脱具体的活动情境,所以测量长度可以帮助儿童对物体的形状有更细致的理解。如物体的大小、长度和高低以及物体间的相互关系(如全等),以及物体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如长方形的长与宽,正方形各边关系,三角形各边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要求儿童能用直尺画出简单的图形,动手去做一做、剪一剪,在具体的学习方法下认识几何图形的几何特点。
“基数、序数”概念。当儿童对一堆东西进行数数活动时,容易出的问题是多算或少算,那就要提醒儿童物体排列的顺序或按照某种特征进行分类排序才不会出错。另外,让学生理解基数与序数的意义差别,序数相当于给物体一一编号,带上标签,便于区分,而基数则相当于考虑一堆东西的整体数目,两者意义绝不相同。
“比多少”“加减法”与“分开”的概念。“比多少”是一个抽象的数学概念,儿童在开始比较时,一般是依赖图画、情境比较两类物体的多少。也可以让学生根据两类物体的多少画出两类不同数目的图形,这样就自然形成了“比多少”的概念,但这必须在儿童形成稳定的小数目概念之后才有效。加减法是在“比多少,多多少,少多少”的基础上进行思维角度的改变,在书写算式时,有数字与抽象符号“+”“-”“=”的共同组合,所以烘托某种情境氛围,使学生增加关注的力度去理解加减法的运算很重要。如:“树上有3只鸟,又飞来2只,问树上有几只鸟”或“树上有5只鸟,飞走了3只,问树上有几只鸟”,最后让儿童大声阅读自己列出来的数学式子。
把一堆物体分成几个小组,分法有好多,例如5=3+2,5=4+1,5=1+2+2,5=1+1+1+2,5=1+1+3,反过来进行逆向思维,让分的几组再进行“合成一组”,这样有收有放,可开发儿童的逆向思维,让儿童有更多的思维成分在活动中。这样最终使儿童明白,其实加法、比多少,减法、分开这几种算式在数学上只是同一件事的不同表达形式而已。
“图形”概念。儿童在观察、触摸、拼接、折叠、组合、拆分等摆弄各种玩具时就对空间物体进行着了解,甚至很感兴趣。在这种活动中,对平面图形的平的、直的、弯的、边、角、面以及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基本平面图形的概念以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等立体图形概念有了明确的区分,而且在成人的引导下能用语言表达。儿童能从一堆几何图形中找出某一个或者一类图形,用不同形状的图形拼接成一个机器人或鸟之类的图画,说明儿童对于一些图形的形状和性质是有一定感知的。
几何图形中的“比多少”是要训练儿童的眼睛识别能力及直觉思维能力的活动体验,如“这个三角形比那个三角形要大一些”,“这根小棍是四根中最长的”,并可以通过实物比照去验证自己的感觉是否正确。
“容积”“质量”“时间”概念。长度不同的物体,可用眼睛去观察其长短的不同,或直接去比对,看到底哪个更长一点,但不同容器内所装液体的多少则不容易用眼睛直接去目测出正确的结果。因为当容器的形状不同时,液体形状会随着容器形状的改变而变化,所以比较容积时就会产生错觉。这种错觉来源于儿童对容积形状的大小附加在容器的大小上面。解决的办法只能是让儿童亲自在活动中体验,去获得一定的生活经验。首先让儿童体验一样多的溶液倒进相同的杯子中,其容积是相同的,然后将几个小杯子里的液体倒进大杯子中,体会大杯子装的液体比小杯子多的事实,最后是确定容积的单位(比如一个小杯子),可以去度量大杯子的容量,或者不规则容器的容量是多少(大杯子的容量尽量是小杯子的整数倍),甚至可以将实验作为训练加减法的实验模型。
儿童对质量的感觉来自于自身的体验,起初可让儿童两只手同时拿起两个小物体,感觉一下谁重谁轻,然后在天平上检验。让儿童理解质量的实物单位也是必不可少的,可以选择已知重量的小物体作为实物单位,然后在天平上度量其他物体的质量。在比较物体轻重时仍会受到视觉上的干扰,正如一个儿童会感觉“一团棉花比一小块石头要重一些”,体验活动须使儿童认识到物体的质量与其形状大小无关,区分物体的大小和其轻重不是一个概念,这很重要。
一、传统的教学策略
1.故事
几千年的中国书法史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书法小故事、小常识。这些是教师书法教学中丰富的教学资源,也是教师与学生沟通与交流的桥梁。在书法教学过程中适当插入故事可以缓解学生大脑的疲劳,防止过长时间握笔导致的手指肌肉疲劳,提高练习效率。通过讲述古代书法家的故事、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既可以增加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又可以陶冶性情。
故事,自古有之。无论是3岁小孩还是八旬老翁,都喜欢听故事。现代书法课堂教学中,同样需要故事。运用在课中穿插书法故事、课后收集整理书法故事等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热爱书法,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这里特别推荐的是“分析字形结构”故事法:教师在分析字形结构的时候,根据字的各部分编写小故事讲给学生听。特别是一些象形字(如日、月、水)和会意字(休、采),让学生能够在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对汉字产生探究的兴趣。这样的故事法,不仅能够引发学生认字、爱字的兴趣,还能够较好地突破教学难点,达到教学目的。
在学校的课堂教学板块中,有一个“走近书法家”的板块,或介绍书法家其人,或介绍某种书体。任何关于书法的故事都提供了一定的文化背景和知识,我们可以把讲书法故事看做是传承文化的一个过程。
讲述书法小故事毕竟是一种辅助教学活动,在书法课堂上运用书法故事开展教学还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趣味性:小学生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强,他们学习书法主要是出于兴趣。因此,教师在运用书法小故事教学时,应注意故事的生动性和趣味性。生动有趣的书法故事能丰富课堂氛围,增强课堂活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娱乐与学习相结合,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适时性:教学目的是教师选择故事的一个重要依据。教学中预设达到什么目标,则选择什么样的故事,不要变成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毫无目的。如,欲让学生明白读帖的重要性,可讲“欧阳询观碑”等历代书家读帖的故事。在学生对学书兴趣下降的时候多讲一些激趣的故事。教育学生学书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可选择“张芝临池,池水尽染”一类的故事等。
时间性:书法课不是故事课,它是一种教学手段,不可能整节课都讲故事。因此从时间上看,应选择比较短小的、易于在课堂教学中随时穿插的书法小故事。
2.讲授
讲授法是每一位教师都习惯采用的教学方法,它历史悠久,发展成熟,具有通俗和直接的特征。针对小学书法课程中的书法技法、理论,书法教师更多的是借助于外化的语言形式,形象具体、浅显易懂地教给学生。
哈尔滨市延兴小学在书法教学中曾尝试借助学生的“看帖——读帖——议帖”环节换掉“讲授法”。结果课堂教学费时费力,学生学得“含糊不清”,不尽人意。在反思中,我们发现“讲授法”是不可替代的。
但是由于讲授的内容往往比较枯燥,如果教师控制不好时间,学生就有可能失去耐心,教学效果较差。在实践中,除了要做到精讲,也就是讲授的内容一定要条理清晰,简洁明了,把讲授的时间控制在一定长度之内,还要和其他教学手段相结合。如与多媒体手段、示范书写相结合等,为讲授的内容增加直观性和新鲜感,以此调动学生无意注意的行为,把讲授内容传达给学生。如在讲授楷书“错落有致”结构美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懂得这一特点,教师制作了课件:一幅倒映在水中的青山图,借助多媒体技术,勾勒出青山的“错落有致”。这时教师的讲解语言就可以减少了,教学的目标反而达成得更快。又如在结构教学中讲授“水”的结构时,教师用多媒体制作了几个小动画,在竖钩上先给出一条射线,通过这条射线,竖钩端正、挺直的特点不道自明。在横折撇的转折处与竖钩之间给出一个闪烁的圆环,横折撇与竖钩的相离关系一目了然……制作“水”、“永”二字的分合动画效果,剖析结构异同、特点恰到好处。通过这样的方式和手段,教师讲授的趣味性增加了,也保证了讲授的质量。
同样,讲授的同时结合着教师的示范书写,也会起到相同的作用。它可以融进“看帖——读帖——议帖”环节,“师说”与“生说”相结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简单的“多媒体”融进书法教学
书法是视觉造型艺术,书法欣赏和实践教学是以传递书法艺术视觉信号并让学生充分感知和体验为内容的艺术教学。随着科技的进步,新的教学媒体不断涌现,电脑、投影仪、电视录像诸媒体先后用于书法教学,改善了书法教学条件,书法教学效果也随之提高。
2007年,哈尔滨市延兴小学为每一个班级配备了电脑、电视。在此基础上,经过几次尝试,学校把摄像头搬进教室。摄像头+电脑+电视=一个“视频投影仪”。这个简单的多媒体,也把学校的书法教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改变了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几本字帖的单一教学手段。
1.“视频投影仪”下的教师范写
在现在班额较大状态下,传统的书法示范展示是一大难题。学校在自己创建的“视频投影仪”下,教师的范写展示不再是困难。教师的示范书写过程以及其中具体的书写环节,如教师的执笔、运笔、线条表现效果以及字的结构等,通过“视频投影仪”的协助能让全班学生都看清,也大大节约了教师用于示范的教学时间。教师做到所写既所摄,所摄既所展,教师书写示范的过程即是全班学生仔细观察的过程,相当于微型的“现场直播”,大大提高了教学信息传递的质量和效率。
目前医院院内仅有车位300余个,根本满足不了患者、家属及职工停车的需求,院内停车无序,同时由于医院内部人员有限,管理不善等原因,出现了院内“停车难,行车难”甚至交通拥堵的现象。“开车容易行车难,有车容易停车难”成了时下进入肿瘤医院司机的口头禅。相应的医院内部车与路、车与车、人与车的矛盾更加突出,尤其是到医院就诊车辆的停车困难成了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这不仅是一个道路交通堵塞的问题,而且还涉及到安全隐患问题,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医院的管理和形象。
面对如此庞大的车流人流,要保持车辆停靠秩序井然、使道路畅通得到有效控制,扩大医院内停车容量,提高医院的“车/床”配建标准,解决“车位不够、车流不畅、标识不清、管理不严”的问题也就成为医院迫切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为更好地落实“三好一满意”的活动,解决患者、家属及职工 “停车难” 的问题,方便群众就医,有利于职工更安心地工作,就院内“停车难”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在院内建立多层“智能化立体停车场”
使车位向高空发展,节约停车的占地空间,可使停车场容量增加5~10倍。“立体停车场”可根据停车的性质划分不同的停车区域,低层对外开放为短时流动车停泊区,高层为长时间停泊区。如建10层左右的立体停车场,5层以上可设为长时间停泊的职工区,这部分车辆流动性差,停车时间一般为上班时间的7点到下班17点之间;5层以下为短时流动车辆停泊区,对外开放,主要满足就医者及探视家属停车的需要,并且利用电脑进行智能化管理,停车实行电脑控制的刷卡制度,随时掌握院内车位的动态数量,只要有车辆离开,倒出空位,就会通知管理人员,引导司机停放车辆。这样既解决了职工停车难的问题,又节约了部分占地空间,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各种车辆停车的需要。多层的“立体停车场”将是医院配套建设的必要设施和发展趋势,还可考虑开发其他功能,以便在闲时充分利用,减少资源浪费。
扩建地下停车场
使车位向地下发展,减少占地空间,这样既可避免恶劣天气对车辆的影响,还减少了大量汽车轮胎带着泥沙灰尘或其他杂物进出院内,减少了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同时也大大改善医院的外部形象,建立患者对医院的好感和信任。
改建医院的出入口
扩宽院内道路,规定有序的行车路线(单向行驶),建立医院附近及内部的交通指示标志,引导车辆进出医院。
建立完善的“管理系统”
医院停车场管理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系统”及配套的管理人员。从香港医院停车场管理的经验来看,大多数医院都存在车位不足的问题,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医院的土地和地形的限制;二是车位的数量总体来说供应不足。而系统管理的优势在于可以有效地控制医院内部员工车辆的出入时间,系统的记录功能也便于车场管理人员对一些违规停车车辆进行有效控制。
管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
*分区管理
院内的分区管理和控制,需在统一指挥下进行,划分职工停车场和外来停车场,使用完善的信息化系统,清晰地引导职工和外来的车辆停靠在不同的区域(社会车辆和内部员工车辆一定要分区停放),职工的车辆尽量停在地下车库和立体停车场的高层,以减少院内车辆拥堵;鼓励职工车辆在医院附近的居民小区停车;以缓解院内停车紧张的压力。
*分时管理
周一到周三是就医者最多的时段,要求医院附近的职工尽可能不开车上班,除部分专家和急诊医生外,职工车辆可部分限制停靠,把大部分停车空间让给患者及家属,这样的措施非常有利于医院的停车管理,使得停车秩序井然有序。
*刷卡管理
院内停车尽量刷卡,收费标准参照市区机动车停车管理收费标准执行。根据不同收费标准,调节停车位的使用效率,限时停车,越时收费,减少部分车辆在院内停车时间,尤其是出租车,以部分缓解院内停车紧张的压力。我院停车场实行分时段计费,分为免费时限、三小时以内时限和三小时以外累加时限的收费,收费最低的是临时停车,每次3元,超过该时段,按照不同情况累计递加。这样避免了不必要的院内停车,提高了停车位的使用效率。实行刷卡停车,将有效缓解医院停车拥堵现状,也避免了部分车辆长期占据医院停车资源的困扰。
*有序停放
保证有序停放车辆,提高车位利用效率。增加管理人员,疏导交通,加强引导,严控车流方向,防止因寻找车位的车主随意穿插、掉头、违章停放等行动而导致的紊乱状态的发生,避免加剧拥堵局面,全面保障进入医院车辆的安全。
与交通、建设等部门协同合作
医院的服务范围决定了其人流、车流量较大,解决好医院周边交通拥堵问题,不单单是医院的事情,同样离不开公安和交通、建设等部门的协同合作。如果医院周边能够形成有效的交通管理引导系统,增设现代化的车位显示屏,高峰时段配备必要的警力加以疏导,拥堵局面实际上能得到部分缓解。例如,在医院门口至少500米范围安装护栏,分设行人和非机动车单行车道,或者与城管部门共建文明窗口,实行“门前三包”,治理乱停乱放和流动摊点占道经营等问题。
【关键词】儿科学;TBL;理论教学
【中图分类号】R-4;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6-0227-01
儿科学教学对临床儿科医学生能否顺利转换角色成为优秀的医生至关重要,因此,如何提高儿科学教学水平,培养医学生的科学临床思维,是儿科学教育工作者一直探索的问题。儿科小患者病情变化快、不能表述病情、家属要求高,是医患纠纷的高发科室,很多医学生离开校园后面对临床时对儿科敬而远之,故在进入临床学习和临床工作前提高医学生对儿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至关重要。
1基于网络环境的团队学习教学方法模式概述
基于团队学习(teambasedlearning,TBL)由美国Oklahoma大学的LarryMichaelsen等(2002年)正式提出,是一种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方法,是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通过发挥学习者团队协作来完成学习目的方法[1]。TBL通过学生主动学习、讨论、协作式的拓展性学习,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信息碰撞,让学生自主地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2]。德国的Brich教授在神经病学教学中也采用了TBL教学法,结果显示学生更乐于接受TBL教学法,同时学生认为TBL教学法提高了他们对神经病学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团队意识[2]。等[3]将TBL教学法运用到麻醉学实习中,结果发现经过TBL教学的学生理论考试成绩明显优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lecturebasedlearing,LBL)教学。尽管TBL教学在国内近几年才逐渐开展,但是也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2.在儿科教学中建立TBL教学模式的具体策略
2.1构建网络多媒体课程体系
儿科学是综合性临床学科,需要学生掌握常见的发病机理、病症体征、诊断治疗等多方面的知识,学习内容复杂知识繁多,在网络教学资源创建之前,需要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确定。内容设计上包括学习计划、问题讨论、病例分析、学生自我考核和总结等几个关键的教学环节。网络互动教学模式当中,教师借助互联网将上述相关内容的声音、图片、文字、视频等传送到网络上,建立网络教学平台课程体系。网络互动学习模式采用的主要网络技术包括直播、点播、PPT动态浏览、教学资源上传和下载,答疑,视频会议等。在网络互动当中教师对教学资源要进行合理的整合和设计,做好学生信息资源索的方式,以便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网络互动式教学还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限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便利。
2.2基于网络教学资源的互动策略
2.2.1课前
2.2.1.1分组:对每个班级学生,按学号进行分组,8~10人为1组,由组内成员选出1名组长,负责组织和协调组内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确定后长期保持不变。
2.2.1.2个人测试:每堂课结束后进行个人课后测试,目的是让学生容易进入自主学习的氛围,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
2.2.1.3小组讨论:小组内成员可分工协作,互相讨论,小组内部意见分歧较大时,协调人(组长)要适当介入。各小组之间相互独立,当各小组将测试内容形成结果(临床病例分析)后,提交评判人(为儿科学教学教师)进行点评,指出各组存在问题。
2.1.2课中
运用“职教云”平合“腾讯课堂”直播,实时更新最新教学方式,以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运用“问卷调查”、“弹幕”等互动方式时刻询问“难点”或表达“困惑”,腾讯课堂“答题卡”功能让学生线上答题,实时掌握学生达标情况。教师作为网上讨论的主持者,而学生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参与作用,学生之间的互动,对学生思想交流问题解决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学生之间就儿科问题进行讨论,各抒己见,并且在辩论过程中解决疑惑,提高能力。同时交流辩论,还可以让学生获得集体的认可,感受到存在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儿科热情。
2.1.3课后
创建QQ“儿科学答疑解惑互动群”和进行每月一次的“儿科学答疑解惑网络视频会议”。课后练习题作业,巩固知识点,统计高频错题,下次课前再次巩固和梳理。附件作业形式和收集“儿科学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后再次调整教学方案。
2讨论和展望
关键词:服务学习;科学教育;科学探究活动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1-0133-03
服务学习是美国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兴起的教育方法,十几年来发展迅速,广泛运用于小学、中学及大学教育的各门学科。目前,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等国以及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实施了服务学习。服务学习指的是一种通过学校和社会的合作、将提供给社会的服务与课程联系起来的方法。学生参与到有组织的服务行动中,以满足社会需求,并培养社会责任感,同时在其中学习以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与同伴和其他社会成员合作分析评价及解决问题的能力。[1]服务学习是一种教与学的理念与实践方法,将社会服务融入课程中,让学生通过筹划、执行、反思和评估促进自身的发展,并且满足社区的需要。对学生而言,这种以学生为中心、将社会服务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使他们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运用知识。同时,学生在关注社会和关心他人的过程中,成长为一个富有责任感并有能力服务于社会的人。[2]
受服务学习思想的影响,湛江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与湛江师范学院附属幼儿园进行紧密合作,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科学教育团队师生和幼儿园教师合作研究幼儿科学探究活动设计,以及幼儿科技活动设计。本研究中的科学教育本科大学生将所学到的科学实验、科学探究活动、科技活动知识,与幼儿园教师合作,设计成适合幼儿认知心理的科学探究活动,探索儿童科学探究活动设计的教学效果以及评价方式。笔者作为教师教育工作者,非常重视这一教研合作的过程,在过程中始终注重引导大学生与儿童交流,在学生实践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创造力、建设性的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促进个体的成长与发展。本文集中讨论其中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幼儿科学探究活动设计——纸杯咯咯叫探究活动和踩鸡蛋探究活动。
一、理论基础
教育家杜威的“做中学”论述中认为,学生的经验是教育的核心,学生不仅直接从课程中学习,而且也从所参与的活动中学习。经验活动不仅使学生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没有的知识和技能,还为学生提供了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并将各学科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机会。杜威认为“教育即生长”,也就是说,教育目的是由个人自己在经验中获得,目的本身具有连贯性。教师不应只是注意教材本身,而应注意教材和学生当前的需要和能力之间的相互作用。杜威的教学设计观点在于教材资料居于次要地位,而最重要的是学生能在教学活动中自发产生的兴趣,能在情景中激发求知欲。而学生只有在与日常生活有联系的学习中产生求知的欲望,从而主动学习。因此,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是要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如何亲自动手工作,在工作中获得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杜威同时认为,学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校内学习必须与校外学习联系起来,并自由地相互影响,最终使儿童将校外日常生活中获得的经验带回校内,同时将校内学到的东西应用于校外日常生活。[3]在杜威看来,教育应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会运用它们,使学生在学校内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能够真正帮助他们适应社会生活,学会生存。
关于幼儿怎样学习,建构主义者认为儿童应通过动态的、互动的过程而建构知识。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儿童科学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要基于对儿童如何学习科学的过程与规律的认识,所以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索,一定要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提供符合他们最近发展区的科学探究活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鼓励把操作视为儿童建构知识的主要方法。在操作中,儿童亲自进行,直接参与,与物体和材料发生互动,儿童在动手操作中,手眼协调运用自己的感官来获取新的知识。儿童是科学家,他们真正积极地进行实验操作,进行观察来建构他们有关世界以及世界运转的日渐复杂的理论。[4]皮亚杰曾经说过:“知识来源于动作,而非来源于物体。”科学活动中提倡幼儿“做中学”,让幼儿在做做、玩玩中学习科学。[5]
基于以上理论基础,设计以下两个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科学教育本科大学生结合服务学习思想,在幼儿园教师指导下进行实践。
二、活动设计实施与初步讨论
如前所述,我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科学教育团队师生和我院附属幼儿园合作,进行一系列幼儿科学探究活动设计研究,本文选择其中两个具代表性的幼儿科学活动设计来进行分析。
1.纸杯咯咯叫科学探究活动
教学对象是幼儿园大班18名学生。这个活动计划是由科学教育专业3位本科生(“准教师”)主导设计并实施,幼儿园教师从旁提供意见和教学支援。该活动的目标旨在促使幼儿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通过观察趣味科学实验现象,感受物体发声的现象。该活动中的主要科学小实验,是将用牙签将纸杯底中心捅穿一个棉线可以穿过的小孔,将棉线从纸杯底穿过,然后再系一小节牙签,使得外面拉棉线卡在小孔处。用手沾一点水,轻轻往下摩擦棉线,就可以听到很大声的类似母鸡咯咯叫的声音。往纸杯里装一点点水,再轻轻往下摩擦棉线,除了听到类似母鸡咯咯的叫声外,还可以看到水花从纸杯中溅出来。该活动为每一位学生准备一次性纸杯1个、棉线一小段、牙签一根及一些水。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4~5个人。
开展这一科学探究活动,先以准教师提问学生有没有听过母鸡叫,然后可以让听过的学生模仿母鸡咯咯的叫声。接着,准教师拿出已经准备的纸杯,跟学生说,现在手里有纸杯也可以发出母鸡咯咯的叫声。同时,当场制作并演示纸杯咯咯叫的现象。由于该实验现象非常明显而且趣味性很强,学生马上被吸引住。这时,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纸杯可以发出声音,并给他们思考和回答的时间。这段导入时间为5分钟。接下来,是准教师交给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纸杯咯咯叫。给学生发放已经准备好的材料,让学生跟着教师一起制作。教师详细地介绍纸杯咯咯叫制作的每一个步骤,并强调注意事项。然后,另外两位准教师分别加入到各小组中,指导学生制作纸杯咯咯叫。在学生制作好纸杯咯咯叫后,让他们轮流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要对学生的展示给予指导和适当的鼓励。这部分的时间为20分钟。然后,教学回到一开始就是为什么纸杯会发出声音这个问题,准教师对这个问题不要从深奥的科学理论去解释,只是当场给学生演示:往纸杯里装一些水,接着摩擦棉线,可以听到纸杯发出咯咯的声音,同时看到水从纸杯中不断地溅出来,让学生感受到纸杯发出声音和手不断摩擦棉线以及纸杯的水溅出来等现象有一定的联系,感受到物体发出声音和振动的有关系的这种表象认识。
幼儿园教师在课后交流中提到,纸杯咯咯叫科学探究活动的教学目标适合幼儿的认知心理,该科学探究活动趣味性强,容易吸引学生兴趣。还有,就是该科学小实验比较容易制作,适合幼儿进行科学制作。此外,该科学探究活动涉及的各种材料都较易获得,教师较易操作。准教师在一个班中实施该活动之后,幼儿园的教师接着在其它的班别也进行了纸杯咯咯叫科学探究活动。
2.鸡蛋大力士科学探究活动
教学对象是幼儿园大班18名学生,这个活动计划是由科学教育专业3位本科生(“准教师”)主导设计并实施,幼儿园教师从旁提供意见和教学支援。该活动的目标旨在幼儿通过亲身体验,经历科学探究,感受拱形结构物体受力现象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活动中主要的科学小实验是:用手握住一个鸡蛋,使劲挤压,鸡蛋怎么都不破。还有一个实验是一块泡沫板,在泡沫板中挖四个和鸡蛋大小差不多的洞,接着将4个鸡蛋放在四个洞中,然后人站在鸡蛋上面,鸡蛋不破。该活动准备泡沫板一块,鸡蛋几个,同时为每个小组准备鸡蛋1个。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4~5个人。
这一科学探究活动,以准教师跟学生讲述在家里不小心碰到鸡蛋,鸡蛋是不是很容易就破碎的事例,大部分学生都回答有这样的经历。得到学生的肯定后,准教师就提出了与学生认知相冲突的一个观点:“其实鸡蛋是个大力士,不信老师跟鸡蛋比力气给大家看。”接着,准教师现场演示握鸡蛋实验。学生很惊奇地看到,鸡蛋怎么都握不破。同时,让学生思考:鸡蛋为什么握不碎,鸡蛋的力气真地很大吗?这段导入时间为5分钟。接下来3位准教师指导每个小组的学生进行跟鸡蛋比力气的握鸡蛋实验,同时让学生谈谈与鸡蛋比力气的经验,以及为什么鸡蛋握不破的一些想法。接着,准教师在总结学生经验之后,提出再次感受鸡蛋大力士的实验。准教师站在放在泡沫板中的鸡蛋上面现场演示,鸡蛋还是完好无缺。接着让几个学生体验这种站在鸡蛋上而鸡蛋却毫无受损的现象,整个时间为20分钟。
然后,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为什么鸡蛋的力气这么大。准教师当场演示:一张纸平放在两个木块上面,往上面放重物,很快就塌下来。将纸变成拱形,靠着两个木块,再往上面放重物,可以放很多重物才塌下来。然后,将切开成两半的鸡蛋空壳给学生看,让他们感受鸡蛋壳和拱形纸形状的相似性,感受到鸡蛋这种拱形结构与它受力的现象。最后,跟学生讲述妈妈一般是将鸡蛋放在什么样的装置上将鸡蛋运回家的,让他们感受到拱形结构物体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幼儿园教师在课后交流中提到,基于做中学的理念,利用鸡蛋这种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设计成形式比较有趣味性的科学探究活动,实验的现象对幼儿已有认知冲突挺大。也许,有些知识点无法向学生解释,但是,通过与鸡蛋比力气、站在鸡蛋上面鸡蛋不破的这些体验,可给幼儿留下很深的现象,让他们对拱形物体以及它的受力有一个表象的认识。
三、总结
幼儿园教师从这上述案例的实践交流总结指出,大学生到幼儿园进行这种服务学习是非常值得欢迎的。他们认为,大学生的这种服务学习对幼儿的科学教育起到很大的支持作用。幼儿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幼儿的认知心理,但由于科学资源相对缺乏,导致“准教师”实施幼儿科学探究活动还有一定的难度。如果科学教育专业大学生能将专业课程和幼儿科学教育结合起来,无疑会丰富幼儿科学教育。
服务学习是一种教与学的理念与实践方法,将所学的课程服务于社会中,并通过筹划、执行、反思,促进学生的发展。对于科学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实践后的交流总结中得知,他们从这种服务学习中对专业技能锻炼的效果很明显。科学教育专业的大学生所学的专业课程如《科学探究》、《科学实验研究》、《科技制作》等课程,使得他们具备很丰富的科学探究资源,但是他们缺乏在幼儿教育中的理念和实践经历。在幼儿园中的服务学习,实际就是让他们向具有丰富经验的幼儿教师学习,在实践中获取与幼儿交流的经验,并从这种交流中获得职业的认同以及自信。
上述两个个案的实践表明,科学教育本科大学生利用所学的课程内容,和幼儿园教师一起合作开发设计,以低成本、高教育价值的幼儿科学探究活动进行服务学习,不管是对大学生的科学教育还是幼儿的科学教育,都有着现实与积极的意义。笔者希望本文能对大学生服务学习思想和幼儿科学教育的实践有一些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希斌,邹泓.美国服务学习实践及研究综述[J].外比较教育研究,2001,(8).
[2]周加仙.美国服务学习理论概述[J].外国教育研究,2004,(4).
[3]杜威,(赵祥麟,王承绪译).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4]克里斯汀·夏洛.劳拉·布里坦,(庞丽娟编).儿童像科学家一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刘燕平.谈幼儿科学教育中操作能力的培养[J].小学科学(教师),2012,(04).
1 资料与方法
1.1纳入分析对象 为2012年全年在我科住院的所有病历,共2037份。
1.2方法 用回顾分析法将所有患者按月份及疾病系统分类。
1.3统计学方法 对疾病在每月的分布用计数方法统计,对每月分布的疾病谱用计数及百分比方法统计。
2 结果
2.1我县儿科住院患者有较明确季节性特点,冬季住院患者明显增多。而1~2月份因处于春节期间,住院患者为全年最低。我县5~8月份气侯炎热,感染性疾病相对增多,消化系统疾病及地方病恙虫病增多,患者数也相对增多。每月病例分布见下图1。
2.2各系统疾病分布有特征性。呼吸系统疾病在各系统疾病中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消化系统病病,新生儿住院患者数相对稳定,只有春节期间较少。血液系统疾病集中在3~4月份,主要与我县蚕豆病在此季节发病有关。神经系统、泌尿系统、循环系统疾病少,主要与诊治水平有关。归为其它疾病者在4、5、8月份3个月份有所增多,因4~5月份我县为马桑果成熟季节及农忙,所以中毒增多,而8月份为恙虫病高发季节。病例每月疾病谱见下表1。(我院设有传染科,故我科未对传染性疾病进行收治,内分泌系统及免疫结缔组织疾病较少,与中毒及部分感染性疾病如恙虫病、皮肤感染性疾病归为其它,新生儿未进行疾病系统分类而总归为新生儿。)
图1 2037例病例月份分布图
3 结论
3.1从我院儿科住院患者情况看,呼吸系统疾病多,均占到每月病例数的50%以上(51.1%~74.1%),由于诊治条件所限,我院收治的呼吸道疾病基本上为急性呼吸道感染,与《儿科学》第五版的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概述所公布的结果有一致性[1]。而肺炎为呼吸道疾病住院的常见病之一,其死亡占到了5岁以下儿童死因的首位,而我省也是当前我国儿童肺炎死因报告中最高的省份之一[2]。所以,我科所有儿科医生应加强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学习,提高临床诊治水平,尽量降低儿童死亡数量,加强抗生素合理使用,这将使广大儿科患者受益。
3.2我院儿科住院患者具有季节性特点,冬季患者多,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疾病尤为明显,这可能与我县冬季气温低及疾病的发病季节尤其是轮状病毒腹泻的发病季节相关。科室要作好相关方面的安排,提供充足的医疗设备,以满足患者需求及提高患者医治水平。可考虑引入多种病毒检测技术如呼吸道合胞病毒、轮状病毒等的监测,从而对病因有进一步的了解及掌握其流行趋势。
3.3我院新生儿住院患者稳定,为我科设立新生儿室提供了依据,可在稳定中求发展。新生儿室作为我科的一个新设病区,我们要切实加强科室管理,提高医疗护理水平,因我们采取全托模式,一定要把护理工作做好,作为一个让患者家属满意的亮点而行。
3.4我科其它疾病患者数少,为我科医生发出了紧急信号,我们应加强对其它系统疾病的理解与认识,减少其它系统疾病患者转出,减轻患者负担。
3.5结合住院患者特点,进一步做好健康宣传教育。如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的自我保健与防范,于院内采用板报等方式加强宣传力度;蚕豆成熟季节健康教育及蚕豆病患者的健康教育,继续发扬我科所使用的予蚕豆病患儿出院时携带卡片,明确告知其不能接触的药物、食物,加强此类患者的自身防范意识,可起到有效减少此类患者的发生;8月份左右的恙虫病高发季节要注意外出时的野外管理。
参考文献:
[1]王慕逖.儿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72-284.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96例患儿中,男65例,女31例,年龄3个月至13岁,全部病例分别经脑脊液,CT、脑电图检查,符合病脑诊断,有前驱呼吸道或消化道症状68例,发热症状者56例、头痛呕吐87例,意识障碍66例、呼吸道衰竭54例、精神异常29例、昏迷42例、肢体瘫痪4例、共济失调1例。
1.2 诊断 重症病毒性脑炎诊断依据《诸福棠实用儿科学》[1]诊断标准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和暴发型,本文所有病例均符合重型或暴发型,入院后均经腰椎穿刺留取脑脊液标本,做常规、生化、细胞形态学及病毒抗体测定。脑脊液细胞数升高[24-346]×106/L]54例、轻度蛋白升高81例、有红细胞7例。52例脑脊液标本采用固相酶联免疫吸附法及免疫荧光法2次,测定病毒抗体包括IgM和IgG,阳性25例、其中单纯疱疹病毒9例、乙型脑炎病毒8例、腮腺炎病毒3例、肠道病例毒4例、麻疹病毒1例。除腮腺炎病毒为IgG例,其余为IgM。86例于后院后3-7天头颅CT检查,58例异常,显示大脑灰质,脑干、小脑密度改变和(或)脑室扩张48例、颞叶或额叶低密度灶7例、轻度脑萎缩3例、外周性脑积水1例。81例型脑电图检查、79例异常表现为中、重、度弥漫性异常70例、轻度异常9例、脑电图见单/双侧普遍连续高幅慢波或θ波,治愈和好转者在出院后1-2月随诊复查脑电图均明显恢复。
2治疗与转归
2.1治疗:
2.1.1呼吸衰竭的治疗,合并呼吸衰竭76例,12例行气管插管,2例行气管切开,28例行鼻塞CPAP给氧,34例行盲目端鼻导管给氧。氧治疗前2h血气分析显示PaO2为(8.3±2.3)KPa,PCO2为(7.9±2.4)KPa,机械通气时间为16小时至11天,气道峰压1.471-1.961 KPa,呼吸末正压0.39-20.0 KPa,PCO2在3.3-4.0KPa。
2.1.2抗惊厥治疗,74例患儿因抽搐应用抗惊厥治疗,选用药物为鲁米那钠,氯硝安定,安定和水合氯醛。应用鲁米那钠的负荷量为10-20mg/kg,首次量10mg,静脉注入45min后,未能控制者,追加5mg/kg,重复1-2次,24h后用维持量,维持量为3-5mg/(kg/d)。每日分1-2次给予,应用3-8天,其中66例1-3天后抽搐停止。8例对难治性惊厥持结续状态的患儿抽搐4-13天。治疗情况见表1
例1.2应用鲁米那钠后应用安定负荷量及维持量静滴4天,抽搐停止。例3、4应用大剂量鲁米那钠,首次用量为10-20mg /kg,30-60 /min后重复使用1次,负荷量分别为14.7mg /kg,和28.9mg /kg,维持量10mg /(kg/d),应用2天和5天,抽搐未止,追加鲁米那钠量分别为30mg/kg和50mg /kg,追加方法为每次10-20mg /kg,每30-60min/次,追加6天和7天后抽搐停止,监测患儿鲁米那钠血药浓度分别为97mg /L和174mg /L。撤离呼吸机,拔除气管,呼吸循环功能稳压。例5-8在鲁米那钠米未达到有效浓度时,即同时应用氯硝安定维持静滴4-5天,控制惊厥后改用氯硝安定口服,应用上述抗惊厥药物基本控制惊厥后,即予丙成酸钠和(或)氯硝安定口服(鼻酮)3-5天,达到有效浓度后撤用静脉抗惊厥药物。
2.1.3脑水肿治疗,本组患儿均进行了脑水肿的治疗,选用甘露醇、速尿,或速尿加白蛋白、地塞米松。甘露醇的用量因脑水肿的程度而定,本组4例脑疝,33例重度脑水肿。甘露醇用法:脑疝首次量为2g/kg,第2h为1g/kg,重度脑水肿首次剂量1g/kg,之后两者均为2-4n给药1次。根据抽搐缓解、意识状态、球结膜水肿,前囟张力及眼压改善状况瞳孔等大后先减量至每次0.5g/kg,给药间隔不变,再根据上述体征的进一步好转,延长时间隔至每8h给药1次。轻、中度脑水肿首次量为0.5-1g/kg,每6-8h给药1次,每次0.5g/kg。②速尿与白蛋白的应用:在应用甘露醇的前后均应用速尿,用量为1-2mg,每日2-3次,对1例合并肾衰而停用甘露醇的患儿,应用速尿2mg/kg,每4h/次,3次后仍无尿,应用速尿持续静脉滴注0.1mg(kg/h),4h后尿液排出,每小时尿量>8.5ml/kg。8例患儿在应用速尿的同时,应用20%白蛋白静脉滴注52例患儿应用血浆10ml/kg,每日或隔日1次。 ③肾上腺皮质类固醇的应用;本组病人初始用量为每次0.5~1.0mg/kg,每次12h或每日1次,应用2-3次后减量为每次0.5mg/kg,每次1次,应用3-7天,4例脑疝患儿甲基泼尼松龙每次20mg/kg,每6h用一次,应用1-2次后改为每次0.5-1.0 mg/kg,每6h用1次,用3天。
2.1.4抗病毒治疗,在确诊病脑后,本组56例病人应用精制干扰素100U/d,用2-3天;应用大剂量两种球蛋白疗法,总量为2g/kg,分为1、2、5日疗法给予。旧疗法:每次1 g/kg,每12h用1次,用2次,2日疗法:1g(kg:d),用2日,5日疗法400mg/ kg/d,用5次。
2.2转归:96例,治愈65例(67.71%),好转20例(20.83%),自动出院9例(9.38%)、死亡2例(2.08%)。
3讨论
3.1早期诊断除根据流行病学资料病原学及免疫血清学的检查外,病脑早期脑电图的变化较脑脊液及颅脑CT变化为早。本组病脑的脑电图中可见散在性的弥漫性慢波和(或)弥漫性出现的散在性慢波,前者提示慢波在每个脑区出现涉及各皮层部位,而后者提示病变在深部皮层下部位向皮层投射,明确区分上述,两种脑电图波形有助于判定病变的部位和程度。另外病脑脑电图的背景节律的频率降低,为异常节律的慢波,且为非局限性或弥漫性的,这常常意味着脑部有广泛性的异常及脑水肿的存在。以往常将脑脊液检查作为小儿病脑早期诊断的主要指标,有资料报道病脑伴癫痫波脑电图阳性率为100%,显著高于脑脊液检查[2]。本组病例的脑电图检查提示脑电图亦应列为早期诊断的主要指标。尽管脑电图的异常并非病脑的特异性诊断指标,但其变化早于脑脊液及颅脑CT的变化,故对病脑的临床早期诊断有积极的意义。
3.2惊厥持续状态的控制,有资料统计病毒性脑炎伴抽搐发生率为62.69%,大多是大发作[3]。本组8例难治性全身性强直阵挛性惊厥持续状态患儿除常规应用鲁米那钠负荷量及维持量外,还间断应用安定,氯硝安定。鲁米纳用于治疗难治性惊厥持续状态优于安定类药物,血浓度可达到70-344mg /L,远远大于药物手册中的中毒剂量,提示病脑中难治性惊厥的持续状态患儿必须给予麻醉剂量的鲁米那钠才能控制此类惊厥的发作[4]。此法必须在ICU中实施,需要呼吸及循环支持以及心电监护仪对生命体征的全面监护作为保障。
3.3脑水肿的治疗 甘露醇的应用在重度脑水肿及脑疝的急性用药间隔以每4小时一次为宜,用量应根据脑水肿程度而定。中、重度脑水肿主张小剂量短间隔给药,使甘露醇血药浓度波动小,而总量不变,维持血压及颅压的稳定。撤退时采用先减量由1g/kg减至0.5g/kg,再延长间隔。撤退时间应该以病人意识状态为监测指标。总疗程以不大于1周为妥。
参考文献
[1]欧阳泉红病毒性脑炎概述,见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主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756
[2]李军,小儿病毒性脑炎比例临床,南通医学学报,1998.18(4):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