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西医结合现状范文

中西医结合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西医结合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西医结合现状

第1篇:中西医结合现状范文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手卫生;依从性;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 R18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9(a)—0167—02

手卫生作为降低医院感染最可行、最重要的措施,正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重视。在医院手所接触的物体表面经常受到院内病原体的污染,可能使其成为带菌者从而引起交叉感染。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医务人员,在手卫生临床实践操作工作,中医操作多,且不注意手卫生的现象普遍存在。如按犘、针灸、拔罐、刮痧等。通过医务人员的手接触受污染的物体表面导致的危险不容忽视,本研究希望通过对本院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调查、了解,对目前中西医结合医院接触患者前后手卫生现状改进作参考。报道如下:

1 手卫生—洗手的好处、优势

(1)手卫生是非常简单的一个行为,也是预防医院感染发生的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洗手可显著减少手部暂居菌。耐药菌是暂居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院的病房里手卫生是切断耐药菌通过接触传播的主要措施。肥皂水洗手30 s后手部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对数减少值为2.54,铜绿假单胞菌的对数减少值为2.8,99%暂居菌被消除。(2)手卫生可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和耐药菌感染,国外有研究表明,通过加强手卫生可减少20%~30%医院感染。(3)通过加强手卫生,降低与预防外源性感染,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生命安全,通过控制感染、减少医疗费用的支出、减轻医务人员的工作量、缩短平均住院日、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最终使患者、医院和社会共同受益。

2 目前医护人员手卫生存在问题

2.1 手卫生执行率不高

本院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和护理部不久前对中医科、康复科、针灸理疗科、神经内科、软伤科等调查发现,科室医务人员在接诊患者前后及诊疗操作后手卫生过程进行观察,采样培养,总是洗手的占调查总数的50%~80%,而按照消毒规范总是洗手的少于调查总数的60%,洗手卫生情况有待改善。被调查人员接触患者前后,医护人员卫生执行率的差异明显,表明大多数医务人员自我防护意识均强于预防交叉感染,与以往文献报道结果一致,(1)医务人员洗手消毒频率低于其他综合医院,和日常工作量不成比例:每位医生平均每天处理患者12例,护士为20例,而其每天平均洗手却不超过8次。(2)手卫生规范操作性差,中医门诊手卫生状况就更显不足,中医科室与不同科室、不同岗位医务人员不同,调查表明,临床医师、护士和中医师在执行接触患者之前,手卫生依从率分别为35.0%、40.7%和30.0%,手卫生依从性、洗手率较低。

2.2 对细菌传播途径的认识不够

不是每个医务人员都知道手上有哪些细菌,护士、医师或其他医务人员做一个简单的操作都可能增加手上的细菌100~1 000个。例如:把患者从床上扶起来、测量血压或脉搏、针灸、拔罐、刮痧、推拿,都会将医院相关性病原体从一个患者传播至另外一个患者。

2.3 手卫生执行不到位的主客观原因

手卫生用品引起刺激和过敏、洗手意识低、容易忘、手卫生依从性低、工作忙、没时间、没有洗手池或洗手不方便。

2.4 防护意识亟待提高

由于过去教育理念和中医技术的特殊性,很多工作人员没有手卫生消毒意识、思想上不够重视、粗心大意,不了解中医技术与手卫生对医务人员及患者的危害。在接受调查的135名工作人员中,仅有35%的医护人员知道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CDC)推荐的医疗保健机构手部卫生指南和中国手部卫生指南[4];对于六步洗手法有30%的医护人员不清楚;普通肥皂或皂液流水洗手的时间有50%的医护人员不知道;有53%的医护人员不知道使用肥皂或皂液流水洗手和快速洗手液指征的区别;绝大多数人认为在无菌操作前后、无工作状态需要洗手,其后依次是接触患者后、手套破了、脱手套后、与患者接触前、戴手套前洗手比例最低。另外,由于不掌握防护技能,特别是人少事多的情况下,部分医务人员认为工作繁忙,不可能按照手卫生规范严格操作,更是将防护工作丢在脑后,尤其老中医认为从医几十年也没有引起自身感染,卫生手消毒是浪费财力、浪费时间。护士长则是因为成本核算,要求护士尽量少用。

2.5 对手卫生的重视度不够

本次调查显示,大部分医护人员在培训前的洗手依从性较差,有的甚至没有洗手概念,对于规范性洗手仍存在认识差异,操作前洗手较少,光有操作后或下班前洗手的意识。通过手卫生依从性的培训和宣传、操作、考核,使医护人员洗手依从性高于培训前,而且还加强了手卫生概念,特别是外科的手消毒及重点科室的手卫生,提高了控制医院感染认识,预防医院感染必须从手卫生做起。

3 改进手卫生现状的建议

3.1 加强医护人员防护知识教育

组织医护人员认真学习国务院颁发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克服医务人员的侥幸心理,要加强普遍性预防的理念,加强防护意识及中医师的基本技能的培训。增强其自身防护意识及清洁消毒的观念。在工作中提高医务人员对手卫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与医疗质量、患者安全和医务人员安全有关,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水平。

3.2 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

加强手卫生的监督、反馈,建立激励机制,改善手卫生设施,包括洗手池,提供洗手液和干手设施,尤其中医操作后,按洗手指征和洗手程序进行手消毒。

第2篇:中西医结合现状范文

中西医结合经过近50年的发展逐渐壮大起来,专家队伍和复合型人才的数量越来越大。然而,中西医结合药学的发展则相对滞后,落后于医疗科技发展对中西医结合发展的要求,这种现状会影响到我国中西医结合的发展。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就要增加中西医结合药学人才的数量,但是我国中西医结合药学的硕士、博士点还很少,即使有也没有完善的培养途径,形不成专业的人才队伍。因此,必须要重视中西医结合药学人才的培养,对中西医结合药学继续教育的问题进行深思。

1 中西医结合药学的继续教育

中西医结合药学具有药学科学的基本属性,药物是其研究对象,研究的范围是药物的来源、功能作用、加工制备和质量保障等,研究内容是药物与人体或与致病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中西医结合药学还具有中西医结合的属性,其主要特质是在中西医结合的基础上对药物进行应用和研究。

中西医结合药学的基本属性决定其相关人才是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这类人才要熟悉和掌握中医药学、西医药学、中西医结合药学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技能,并能开展中西医结合研究,以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和方法研制新药。

继续教育是20世纪40年展起来的一种教育模式,其根本指导思想是终身教育。中西医结合药学从继续教育入手,根据中西医结合发展的不同阶段,在实践和研究中提出问题,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引导,使中西医结合药学随着医药科技的发展而成长。同时,中西医结合药学具有阶段性,从中西医结合的内在规律出发,根据不同发展时期的特点,确定其内容重点。

2 中西医结合药学的重要性

中西医结合药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中医学和西医学相互补充相互融合,中药学和西药学相互交叉相互融合;采用先进的现代医疗科学对传统中药进行研究,可以研制出大量的新药,现在已经在中西医结合研究上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和进展,创造出了许多国际领先水平的的科技成果。另外,用中药理论对西药进行研究或指导西医的临床用药可以进一步推动中西医结合学术思想研究的深入发展。

3 推动中西医结合药学继续教育的进程

3.1 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中西医结合药学继续教育的重视度

中西医结合药学继续教育的成长和发展同时受到学术、教育、经济和政策大等因素的影响,要使中西医结合药学继续教育更好地成长和发展,就需要政府和学术界相关部门对中西医结合药学相关人才滞后的情况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大力宣传或出台相关政策提高全社会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程度,加强教育力度。组织有关部门开展有关中西医结合药学教育的研究,并把这些研究运用到实践中,进行总结并相互交流,组织中西医结合专家和教育专家根据中西医结合药学的学术进展研究相关人才的培养方向、培养重点和培养要求,为中西医结合药学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指导。

3.2 注重中西医结合药学研究人才的培养

中西医结合药学继续教育应把着眼点放在相关研究人才的培养上,把中西医结合药学继续教育的相关研究落实到实处。向学者们提供系统的中医药和西医药理论与方法,提供现阶段中西医结合药学研究的进展、成果与经验,提供中西医结合药学的理论与方法可能对医学界产生的影响等,组织号召中西医和药学的有志青年在成长的关键时期学习中西医结合药学的理论和技能并进行学术交流,通过不同学术观点的碰撞,产生出新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出一批不仅具有扎实的中西医药学理论和技能基础,并且拥有中西医结合思想,能够进行中西医结合药学的相关研究的专业人士,促进相关人才的成长和专业队伍的形成,为中西医结合药学继续教育的良好发展奠定基础。

3.3 新药研制是中西医结合药学继续教育的关键

新药研制就是以中西医结合药学理论为基础,采用正确的中西医结合药学方法,研究开发新型药物。现代医学的主要任务是防病治病、增强人的体质、提高免疫力、提高智力、延长寿命等,研究开发的新药就要满足这些方面不断增长的需求。我国的中医药可以弥补生物化学和生物工程等研制新药中投入高、周期长和风险大等的不足,中西医结合研制新药成为了当代社会研制新药的捷径,它不仅是中西医结合药学的结合点,而且是相关人才培养的生长点。把培养利用中西医结合方法研制新药作为中西医结合药学继续教育的出发点,既是药学根本任务的要求,又是我国医药业发展的要求。因此在推进中西医结合药学继续教育的过程中,要把培养研制新药的相关人才作为关键点和突破点。

第3篇:中西医结合现状范文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科研;西化;误区

[中图分类号] R2-0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8(b)-0176-03

中西医结合的提法在我国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在临床方面取得了许多令人满意的成果,但关于中西结合的思路至今仍无清淅的认识,没有形成一整套理论体系[1]。究其原因,与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在科研上完全机械地借用西医科研方法而忽略中医自身的特点有关。虽然“中医西化”、“中医现代化”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它和“全盘西化”不同。“全盘西化”是不顾自身特点,盲目照搬西方技术,从而使中西医结合科研走入歧途[2]。本文通过对现今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关于科研常见模式与误区、中西医结合建设现状进行分析,探索解决中西医结合学科科研方法误区的思路和方向。

1 现今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关于科研常见的模式及误区

1.1 单味药或药物提取物的临床疗效随机对照研究

临床疗效随机对照研究是现今借鉴西医研究方法较为完善的一种中医药现代科研方法,这也是中药药理学研究、中药新药研究的主要方式。主要包括植物药现代提取工艺研究、中药或提取物在机体内产生作用的生理生化研究、单味药或药物提取物临床疗效实验研究。这种模式将中药完全按照西药开发过程进行研究,最有名的当属青蒿素的研究,其他还有黄芪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有益气、活血、生津等功效的药物有效成分提取物研究,某味中草药抗病毒、抗肿瘤有效成分研究等。虽然较多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不错的疗效,但也明显存在“舍帅保车”的误区,丢弃中医整体观,不以中医系统理论指导中药使用,致使药效发挥受到限制,药物不良反应及副作用突出,特别是在西医院应用时,中药制剂的不正确使用所致不良事件屡见不鲜。

1.2 某中药方剂对某西医病名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

作为中药方剂,因其药物成分复杂,采用西医作用机制的方法不易研究,这种研究模式一般选取经方特别是药物种类少的方剂,如白虎加人参汤、芪参汤、金匮肾气丸等,利用动物建模进行西医机制研究;也有用这些方剂在临床上针对某一西医病名进行随机对照研究,利用统计学方法观察药物有效率。这种模式在中成药开发、以现代化方法探究中药作用原理及疗效、增加药物西医说服力方面有着不可否认的功劳,但这一研究模式的误区主要在于“一概化”,忽略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西药在用这种模式时是建立在不同个体之间存在一致性的生理、生化、病理、分子生物学等基础上,所以药物机制的研究与应用具有普遍性。而中医则是建立在辨证论治、个体差异区别论治的基础上,同一病症在不同阶段、不同个体、不同季节甚至不同环境的治法处方都会有所不同。所以一方一病的临床疗效研究这一简单化模式使方药在应用时失去了中医辨证论治指导,不能灵活选方、加减化裁,使临床疗效大打折扣;如果按病选方,方不对证,甚至会加重病情,延误治疗。

1.3 Meta分析与文献综述

这是一种很好的临床经验积累学习的方法。Meta分析作为科研与临床的良好纽带,在西医基础研究-临床成果转化-联系指导临床医生的过程中被应用得淋漓尽致,以致发展为一个专门学科——循证医学[3-4]。在国内,由于缺乏如国外科研严格谨慎的态度,很多研究结果存在偏差,借鉴现象较为严重,科研创新较少,对于Meta分析、文献综述的真实性、前沿性有一定影响。

1.4 中西医结合疗效与西医疗效的对比分析

查阅文献可以发现有不少此类研究,很多疾病都有两种治疗方法的相关疗效对比研究,其最后结论常常是中西医结合的疗效更好,值得推广。这类研究多以西医为主,中医仅为辅或从属性作用,对于中西医结合的推广有着积极作用,但其对于中医、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少有实质性作用。

1.5 某一治法对某证、某病的临床疗效研究

这是传统中医临床研究的延续,借助统计学、流行病、传染病等方法结合相关电脑软件等现代工具使得中医研究更加高效、深入。这种模式也是一种很好的中医学习方式,但在研究开展的过程中却不免让研究者力不从心。因为法同治不同,方亦不一定相同,按严谨、周密、精确的西方医学研究方法,这种模式在技术方法设计上难度较大,很难达到统一标准,在推理环节更是难以按数理等还原论逻辑让人达到信服。方药、针灸取穴组合灵活、变化多样,所以在中医的学习中对规律方法的总结很重要;此外,治法之下的灵活运用需要临床积累,万变不离其“宗”,医“宗”需要在临床中长年摸索,慢慢领会感悟。

2 中西医结合建设的现状

在现阶段中西医结合建设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果,如急腹症、骨折、针刺麻醉及针刺镇痛原理,多脏器衰竭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和研究,抗疟新药青蒿素的研制,砷制剂治疗白血病等研究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医院建设及临床发展方面,截至2012年,我国已建立中西医结合医院256家,拥有中西医结合医院执业医师13 568名,中西医结合医院诊疗人次为27 025 861人次,门急诊人次为26 336 118人次[5]。《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把中医药与西医药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6]。近年来,我国中西医结合医学学术活动和国际交流日益活跃,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召开国际和全国性学术会议30余次。通过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国际学术交流,及中医药西医科研数据支持,使中医药在更多国家尤其是欧美国家医学界得到更广泛的认识和传播。当然,中西医结合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有一些误区,已在前文提及,不再赘述,这些问题是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不能回避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过程正是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以糖尿病这一类慢性病为例,中西医结合治疗有着突出的优势,如今关于糖尿病的治疗方式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已经由传统胰岛素注射扩展到中医汤药、针灸以及太极拳、五禽戏、推拿、气功等养生锻炼。除血糖控制外,中西医结合在疾病症状缓解、并发症预防等方面有着突出的疗效,这也是现今医学界有目共睹的事实。

3 中西医结合在国内的发展趋势

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我国的疾病谱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慢性非传染病的比例大为提高,成为威胁人民健康的重要疾病,单纯采用中医或西医都不能取得很好的疗效,而中西医结合能分别针对不同发病环节,发挥各自优势,互补彼此的不足[7]。这种改变无疑为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利的大环境。特别是目前我国在基层医疗机构大力推行全科医生团队服务模式(也称家庭医生团队服务模式),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需要大量的全科医生,而全科医学在我国发展很缓慢,目前基层医疗机构需要的全科医生只有通过转岗培训,既懂中医又懂西医的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医生无疑是转岗培训的首选对象,中西医结合转型的全科医生将是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主要力量。

4 小结

综上所述,鉴于中医和西医各自的特点,既要“中医西化”又要“西医中化”,要取长补短,充分发挥两者的优点。比如在药物运用上不能以中药代替中医,诊治上要正确处理“四诊”与西医检查的关系,疗效上不能拘泥于用西医衡量中医疗效,也不可以仅在实验室验证中医。本文非对现有中医、中西医结合的科研方法全盘否定,而是将查阅文献、参与科研和平时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常见误区罗列出来,供初涉医学的新人吸取前人发展中医道路上的探索经验。做到正确学习、运用和研究这两门医学,既要认真学习西医,特别是西医分子生物学、生化、生理、病理等基础学科,又要回顾中医经典,结合临床,从传统中医角度感悟中医,认真思考,准确把握研究的切入点。加强中医基础研究,从根本上吸收中医精华,并以基础研究发展带动临床发展,而非表面形式化功夫、生搬硬套。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中西医结合科研不但要能融会贯通并灵活应用生物医学和西医的一些研究方法,还要注重借鉴中医的一些先进经验和方法。在中医知识宝库中可以找到许多推动现代分子生物研究的灵感,如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的发现与临床药物研发,EPO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上各种贫血的治疗[8],其中最有效的是肾功能衰竭、尿毒症并发贫血的治疗,其他对肿瘤相关性贫血、早产儿和孕产妇贫血、围术期减少异源性输血等方面也有良好的疗效。《中医基础理论》[9]中提到的“肾精生髓是通过肝,肾精归于肝,由肝化而为血”,几千年以前中医对于造血就已经有这样的认识。直到近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才发现EPO以及它的形成过程:在胚胎早期,EPO由肝生成,然后逐渐向肾转移,出生后主要由肾小管间质细胞分泌,并且血液中许多功能性成分也是在肝脏合成、代谢。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中医的子午流注学说与现代的时间生物医学、心主神明与现代医学心脏与记忆有关的发现、中医气一元论与基因的研究等等。可见,中医涉及的很多经验、理论非常有助于指引启发现今生物医学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当注重这方面中西医结合高端人才培养,从基础出发,才能更好地促进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发展中西医结合学科及人才培养,不仅需要注重临床,还应注意加强西医基础知识的学习、实验科研能力的培养。中医是大量临床经验的积累,在西医临床经验到基础研发这一环节,要充分利用中医上千年丰富临床经验积累这一优势。

西医完善的基础科研-临床成果转化-临床用药指导-经验收集-提供基础科研资料这一模式也有很多值得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西医注重基础研究,在临床成果转化上有很多自主研发药厂,依靠药物专利收入再投入新药研发,不仅创造了巨大的利润,也促进了医药的发展。为扩大销售渠道,医药公司会尽一切办法将药品知识传播推广到临床中,而医药研发本身又离不开真实可靠的临床信息,如此形成良性循环。中医在传承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存在隔阂与断代,很多宝贵经验因此流失,基础理论研究与临床各个环节联系不够紧密甚至脱节。中西医结合医生由于临床上利益的驱使,中医经验积累及学习难、医院大氛围影响等原因更是日趋西化。新事物产生之初必定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知道问题所在,不断改善,随着认识的深入、理论的完善、经验的积累,相信在我们共同努力之下中西医结合学科会有一个美好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孙泽庭,聂正怀,邓崇平.中西医结合现状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2006,27(3):77-79.

[2] 吕维柏.谈中西医结合于中医西化的问题[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1):6-7.

[3] 但汉雷,白杨,张亚历,等.Meta分析方法及其医学科研价值与评价[J].2003,16(1):12-15.

[4] 何杰,刘树贤,刘殿武.Meta analysis方法的研究进展[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0,21(3):182-184.

[5] 卫生部.2011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1:45.

[6]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Z].2009.

[7] 王敏.中西医结合现状的SWOT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3):161-162.

[8] 叶亮,杜心,灵夏,等.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对心肌梗死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化医学杂志,2006,86(39):2776-2780.

第4篇:中西医结合现状范文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疗养院;人才培养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sis the method and countermeasure for the training of the professional of Chinese medicine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in military sanatorium. Methods We take several methods, such aspost-training, mid-career studies, academic certificate-enhancing to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of the professional of Chinese medicine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ResultsThe cost on training and benefit were increases year by year during 2005 to 2007.Conclusion The professional of Chinese medicine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were the main component of professional staff, the training of them should be emphasize in sanatorium.

【Key words】 Professional of Chinese medicine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Sanatorium;Personnel training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医疗市场行业内部的竞争日趋激烈,人力资本的投入成为医疗行业竞争胜负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疗养院普遍把体检保健、疾病康复、养生咨询等作为首选发展方向,中医中药其独到的保健康复效果在疗养院业务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如何加强中西医人才队伍的培养与使用,提高对外开放和在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形势的生存与发展,成为疗养院建设与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现将我院2004~2008年对中西医结合专业人员的培养及效益情况分析如下,希望为军队疗养院建设、合理利用卫生资源提供参考。

1基本情况

1.1人员基本情况2005~2007年我院中西医结合医务人员数量不断上升,到2008年,我院共有中西医结合医务人员16名,占现有医务人员的14.1%,与2004年的8人占8.9%相比,全院中西结合医务人员的比例增加5.2%;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有7人,与2004年相比增加5人;现高级技术职称人员5人,中级职称6人,初级职称5人,与2004年的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4人比,人员数量增加,人才结构、人才梯次更加合理。

1.2中西医结合人员培训投入情况2005年以来,平均每年中西医结合专业人员外出进修2人、参加培训4人、参加学术会议10人,13篇,人均投入培训经费

1 200元,中西医结合岗位人均创收35.4万元;而2004年全年中西医结合专业人员外出进修1人,参加学术会议2人,4篇,人均投入培训经费560元,中西医结合岗位人均创收8.9万元。通过一系列的有计划、有目的的培训,提高了中西医结合医务人员的个人能力,发展了科室业务,提高了科室知名度,也给疗养院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1.32005~2007年中西医结合科室创收情况我院中西医结合岗位有中医科、康复科、理体疗科,采用药物、针灸、推拿、理疗、现代康复等手段,主要从事运动系统、心脑血管系统及神经系统疾病的中西医康复。2005~2007年,3个科室收治人次稳步上升。

2培养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2.1立足本职,开展岗位练兵围绕岗位职责,在医务人员中广泛开展业务训练活动,通过明确和细化中西医结合各类职别人员的工作标准,突出业务技能训练,使岗位练兵有目标,监督有依据,考核有标准。在拟订岗位练兵计划时,注重短期目标与长期规划相结合,注重理论学习和临床应用相结合。充分利用日常早交班、查房、病历讨论、临床带教等时机,严格落实训练计划,确保训练时间、人员、效果、内容四落实。实践证明,立足本职岗位开展训练,是不断提高医务人员履行岗位职责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能最大范围覆盖训练人群,是有力的训练手段之一。

2.2择优送学,培养技术骨干根据院明确的“强特康扩”的建院发展思路,我们把健康管理、专病疗养和疾病康复三个学科作为技术骨干培养的重点方向。在年度考评的基础上,选拔优秀中西医结合人员推荐参加军队、地方举办的骨干培训和学科带头人培养。积极鼓励中西医结合人员参加研究生考学。5年内,有2人取得博士学位,3人取得硕士学位,2人被推荐为军区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现在,这些同志都已经成为各科室的骨干力量,部分人员还引进了本专业新技术和新项目,如我院应用的Brunnstrom方法、Bobath 方法、Rood方法等较先进的运动疗法,在骨伤康复、心脑血管病康复及运动系统疾病康复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并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2.3医研并重,互相提升由于疗养院任务和服务保障对象的特殊性,高层次疗养技术和知识难以提升,临床实践机会少。按照医研并重、互相促进的思路,有效地解决了疗养院搞科研难的问题。针对部分医务人员科研意识不强的问题,我们建立了科研奖励机制,将个人的科研与医疗放在同等位置,凡是获得科技成果奖的科室和个人,不仅予以一定的奖励,还与职称评定、级别晋升、立功受奖等挂钩,目前,在我院技术人员中科研服务于临床、临床总结出科研的思路已经深入人心。

2.4名医帮带,搭建人才梯队为加强科研建设力量,吸引、保留中青年技术骨干,加快培养速度,进一步带动和提升中西医学科建设的质量和层次,按照“不为我所有、能为我所用”的原则,建立了特聘专家来院工作制度。现院区有特聘专家4名,定期来院交叉坐诊、教学查房,并对单位技术建设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帮助“顶层”设计,提出咨询意见和建议。同时,院区积极推荐优秀中青年技术骨干跟随特聘专家参与院外科研合作。通过系统性、长期性的有序培养,院区中西医结合科研课题立项逐年增加,去年有一项科研课题获得军队科技成果三等奖。

2.5合理安排经费,最大限度发挥训练效能我们在积极鼓励医务人员参加军地专业学习和申请基金课题的同时,制定了《参加学术活动规定》和《科研课题管理办法》,对项目、人员、经费使用等做了详细规定。外出参训的同志返院后安排科室或全院业务讲课,扩大学习效应。对立项的课题,定期进行审定,促进科研课题按期保质顺利结题。

3讨论

我院是一所以西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疗养院,经过多年建设,逐渐发展成为集康复与保健为一体的预防和康复疗养院。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人员是疗养院专业技术队伍的重要组成。培养中西医结合专业人才是疗养院学科建设中人才储备的重点。在人才培养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培养方向与目标必须以人为本要选择热爱军队疗养工作和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医务人员作为培养对象的首要条件,这是开展和搞好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前提[1]。如果对军队疗养工作和中西医结合工作有模糊概念、缺乏主动学习的欲望和行动,就不能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创新突破的精神不足,就会造成卫生人才资源的浪费,就会阻碍中西医专业的学科建设。

3.2培养方向要与军队疗养院的总体建设目标相一致根据疗养院和科室建设目标,确定培养计划。要综合考虑学科建设中人才、设备、技术、编制设置等多重因素,确保培训内容、效果两落实。培养计划的制订力求详细、准确,在落实过程中,不要轻易改变计划内容,最大程度的保持培训的长期性和序贯性。

3.3中西医并重发展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源自循证医学,而循证医学的最主要措施就是大规模的前瞻性干预随机临床研究[2]。中医是祖国传统医药经验的积累和沉淀,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在于取两医之长、补两医之短。人体作为统一的有机体,病情的发生和转归不仅与各系统脏器有关,也与自然和社会有密切的联系。在临床实践中应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3],在对人体进行医疗干预时,必须根据个人的特点,选取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与手段。

3.4建规立制,善于引导激励要制定出激励其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的保障措施[1]。规范考核机制,创造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可以极大地调动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由被动学变成主动学,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实践证明,良好的用人机制有力地促进了中西医结合人才的成长,目前,人才梯次合理,有比较充足的后备力量储备。现有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床位100张,学科带头人在军地有较高的知名度。

我院实践证明,立足现有,主动求变,采取针对性强的多种培训手段,可以有效地解决人才结构不合理、工作主动性不足、科研创新能力不强、适应新任务能力不完备等问题,达到优化干部队伍知识结构,强化中西医技术骨干队伍建设的目的。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大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加快医疗器械等配套设施的建设,不断提升我院中西医结合医疗服务水平,满足军队疗养员和地方康复保健人群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志深,于庆麟,崔东晖.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需考虑

的几个问题[J].中国卫生经济,1997,16(171):41

2黄绍烈,汤益明,徐炽度,等.中西医结合人才应具备的

素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5,13(1):40

3卢传坚.浅析中西医结合医疗服务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第5篇:中西医结合现状范文

一、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

(一)标准参差不齐

尽管我国中西医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时间较长,但是从培养现状来看,以研究生为主要对象,本科阶段依然将中医与西医完全分离开来,并未实现有机结合。由于本科阶段缺乏对中西医结合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所以导致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与本科阶段完全脱节。与此同时,相当一部分研究生本科阶段并未学习到中西医结合知识,传统的思维观念模式影响至深,并没有形成健全和完善的中西医结合思维模式。

(二)课程设置欠科学

通过研究得知,我国绝大多数医学院校在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并未将中医与西医有机结合起来,将二者完全孤立开来,这样的课程设置,势必无法培养出专业化、技能型、复合型中西医结合人才。同时,中西医结合教学过程中,倘若仅仅将中医与西医简单的联系在一起,必然起不到中西医结合教育的作用,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依然存在偏科现象,在临床医学操作过程中,并不能将中医与西医有机关联起来,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和科学性[1]。

(三)教材内容不合理

目前,我国医学类高校在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所使用的教材并不完全统一,基本上是各自为政、百花齐放。从大纲结构和教材内容设置方面来看,可谓是杂乱无序,一些高校分别进行了中医、西医两门课程的设计,也有一些高校将中西医结合起来,进行了一本教材的编写,教材内容编写质量层次不齐,基本上尚未形成系统、全面的教学用书体系。

(四)师资力量薄弱

众所周知,任何一门专业课程的教学都离不开优秀教师队伍的有力支撑。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中西医结合院校缺乏专业化、高素质、复合型教师,尽管一些教师的文化程度较高,也具备一定的临床医学教学能力,但是其知识体系过于单一,以理论知识为主,缺乏实践操作能力,从而无法完成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任务。另外,由于专业化程度不同,对中西医临床医学教学的认知度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缺乏对中西医临床医学的专业、系统化认知,极大影响和阻碍到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策略

(一)设置统一的人才培养标准

作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必须加大本科阶段教育力度,各级教育部门要高度重视、集中统一,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进行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统一标准的设定。同时,要重视中西医结合医学人才知识结构的调整和均衡,重点以本科阶段教育为主,在本科教育阶段进行中西医临床医学课程的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另外,逐步由本科教育向研究生教育过渡,确保两个特殊阶段的连贯、有序,積极研究和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重要可行依据。

(二)课程设置的科学规范化

传统的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教育通常由中医和西医两部分构成,也就是将中医与西医简单的组合起来,这种简单的结合并不能达到完全意义上的中西医结合。因此,要注重研究和探索中医、西医之间的衔接性,通过理论、实践等知识的有机关联,形成互补优势,以此为切入点来实现突破。同时,通过运用中医、西医等知识,分析各类常见疾病的属性、机制、症状和特征,进而提出科学、可行的预防、治疗方法。学生通过学习中西医结合理论知识、掌握中西医结合实践操作方法,进而能够达到准确分析病因、诊断病情、治疗疾病的目的。此外,专业课程的设置要科学、可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积极主动性的目的。总之,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要符合实情、结合实际、突出科学规范性,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三)教材内容设计的合理性

在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教材内容设计过程中,要确保教材内容编写与市场人才专业性完全相符,将中医、西医两大医学知识、临床医学技巧有机关联起来,确保教材内容能够开拓思维、教学大纲符合预期、内容简单、减少冗余,课程安排科学、合理,理论与实践比例设置适中[2]。同时,注重融入中医、西医之间的联系理论课程,也就是能够起到密切联系和纽带桥梁的作用,进而实现中西结合,达到中西医临床医学资源合理分配、有机整合的目的。

一套系统、全面的中西医临床医学教学体系,与精简、优秀和高质量的教材内容密不可分。因此,只有确保教材内容编写的科学、可行,方可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奠定基础。对于我国中西医临床医学院校来讲,要将教材内容、教学大纲设置放在核心位置,尽可能多的编写有针对性、高质量教材,并邀请国内外中西医临床医学专家、学者参与课程内容的编写和大纲的制定。另外,教材内容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环节比例适中,不但要丰富学生理论学识体系,而且要为学生中西医临床医学实践操作提供有力依据。

(四)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对于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来讲,在创新、先进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过程中,必须注重专业化、高素质、技能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完善。通过研究认为,首先,各大院校要结合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现状,进行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相关培训机构的建立,让学生接受国内外知名中西医结合院校讲师、教授的系统、全面讲解,通过中西结合的有机关联培训,达到更新理论知识、提高学生专业化技能的目的;其次,高校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进修,不断提高学历和科研能力,掌握中西医结合相关知识;再次,中西医院校要定期组织专业化知识和技能鉴定大赛、知识竞赛,通过组织竞赛来激发学生学习潜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升专业化操作技能;最后,要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来鼓励在职年轻教师参与学术交流、专业讲座,以此来增广见识、拓宽视野,学习和掌握核心技术,吸取先进经验,更新知识体系,最终打造一支专业化、高水平、高素质师资队伍,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3]。

第6篇:中西医结合现状范文

【关键词】慢性肾炎;中医药疗法;临床分析;讨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通过对70例患有慢性肾病的患者进行分析,观察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效果。本次的70例患者中,男42例,女28例;年龄在15~76岁之间,其中在21岁以下的患者有9例,21~30岁者13例,31~40岁者22例,41~50岁者15例,51~60岁者10例,61岁以上者1例;患病时间最长的有30年,2年以上的48例。

1.2治疗方法

该70例患者都需要卧床休息治疗,在依据患者的发病的轻重缓急、患病时间的长短及具体引发并发症的情况给予适当的疗程:对于发病急,合并症少的疗程,至少应控制在2个星期;针对那些久治不愈、体质虚弱,同时并发症又多的患者,最短的治疗周期在1个月或几个月。

1.2.1中医疗法中医的治疗理念是使用辨证的治疗方法,对病人进行治疗,如肺肾气虚型[3]:其症状是面部水肿严重,面色饥黄,身体虚弱,体乏无力,免疫功能降低,腰酸背痛,舌淡苔润,边尖有齿印,脉搏柔弱。针对这样的病人,应对其补益肺肾,方选无比山药丸加减,药用黄芪、怀山药、熟地、山茱萸、菟丝子、五味子、怀牛膝、白术、茯苓、芡实。

1.2.2西医疗法西医治疗为一般治疗,主要从病人的饮食、控制感染、降压、降脂、调节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等方面入手,主要使用潘生丁300mg/d,及ACEI类药物;在此基础上,再利用中医进行辅助治疗,如加用川芎嗪注射液200mL/d,连用2周为1个疗程,以1~2个疗程为治疗周期。

根据病人合并症的多少、病情的轻重,适当使用利尿、抗感染、降压的药物,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应用等疗法。利尿药:速尿、双氢克尿塞、安体舒通等。(1)抗感染:首选青霉素静脉滴注;(2)降压:利血平;(3)免疫抑制剂(适用于肾病型):氮芥、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等。

针对一些有高血压的患者,要对症治疗高血压,首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和/或钙离子拮抗剂降压治疗,血脂高者降脂药口服;抗凝治疗予血小板解聚药潘生丁。

2治疗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判断标准是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的标准来考量。在结合治疗后完全缓解:即水肿等病症以及其他基本病症消失,尿蛋白检查持续阴性或24h尿蛋白定量

基本缓解:患者的水肿症状和其他基本症状消失,尿蛋白检查持续减少50%以上,高倍镜下尿红细胞不超过3个,尿沉渣计数接近正常或基本正常,但肾功能没有明显的恢复。好转:病人的水肿等症状已经明显好转,尿蛋白检查持续减少至1个,或24h尿蛋白定量持续减少25%以上,高倍镜下尿红细胞低于5个,肾功能有一定的恢复[6]。无效:主要的临床表现就是,病人没有明显的好转迹象,但是病情也没有因此加重。在对这70例患者进行的中西医结合的治疗中,完全缓解26例,基本缓解29例,好转1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

3讨论

慢性肾病会引发高血压症,即肾性高血压,该病症多因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或气阴两虚,肝阳上亢导致。蛋白尿多因脾气下陷,肾功能降低,失于封藏之职所致。肾炎血尿多因脾肾气虚,不能摄血;或肝肾阴虚,虚火灼伤血络所致。

综上所述,慢性肾炎的治疗须补益脾肾,才能达到治疗目的。中医药中的黄芪就有补肺健脾益气,消肿的功能;补骨脂、菟丝子、续断温有利于恢复肾功能;旱莲草、枸杞子、桑椹、阿胶补气养血。经过以上的治疗观察,不难看出,中医治疗有良好的减少蛋白尿的作用。具体机制为:中药可以更好的保护和修复肾小球基底膜蛋白,使肾小球基底膜的电荷屏障的完整性得以稳定,降低人体内蛋白的流失;增加尿蛋白的选择性,有助于改善尿蛋白患者因蛋白尿对身体的损害,同时还能保护肾功能。中医的辨证论治:慢性肾炎常分为肺肾气虚型、肝肾阴虚型、气阴两虚型,如同时配合雷公藤多苷片进行辅助治疗,对治疗蛋白尿有很好的效果。在不断的临床观察中,可以看出,采用综合调治,汤药成药并举,中西医结合提高了临床疗效,为治愈患者带来的新的希望。

参考文献

[1]孙怡.芪七灵芝汤对慢性肾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4(5):296~297.

[2]张国华,张蓉珍,申兆文等.川芎对小儿肾病综合征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6:463~464.

[3]冯均才,李有华,杨必奎.川芎制剂对肾脏病治疗的现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4(5):183~184.

[4]朱建英,胡伟新.蛋白尿损害肾脏的机制及其干预措施肾脏病与透析[J].移植杂志,2003,12(1):66~69.

第7篇:中西医结合现状范文

【关键词】泌尿系统结石;中西医结合疗法;效果

泌尿系统结石是临床上发病率最高的结石性疾病。此类疾病主要包括肾结石、输尿管结石和膀胱结石等,其中以肾结石的发病率为最高[1]。临床研究发现,泌尿系统结石患者可出现结石部位疼痛(多为绞痛)和肉眼血尿等症状,病情严重者可合并尿潴留和肾功能受损,从而危及其生命安全[2]。过去,临床上一直使用西医疗法治疗泌尿系统结石,但效果一般。最新的临床实践证实,使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泌尿系统结石可取得很好的效果。为了进一步证实此疗法的有效性,我们进行了本次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2012年5月~2015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50例泌尿系统结石患者。这150例患者的病情均经影像学检查得到确诊。我们将这15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75例患者。在观察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50例,女性患者25例。他们的年龄在25~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65±3.34岁。他们的病程在2个月~3年之间,平均病程为1.08±0.59年。他们中有肾结石患者30例,输尿管结石患者28例,膀胱结石患者17例。他们结石的直径在0.4~1.2cm之间,平均直径为0.75±0.13cm。在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49例,女性患者26例。他们的年龄在24~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30±3.52岁。他们的病程在2个月~3年之间,平均病程为1.01±0.63年。他们中有肾结石患者31例,输尿管结石患者29例,膀胱结石患者15例。他们结石的直径在0.4~1.3cm之间,平均直径为0.70±0.15cm。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我院使用西医疗法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进行西医治疗使用的药物和用法为:山莨菪碱,其用法为:取10mg山莨菪碱,将其加入到250ml浓度为5%的葡萄糖注射液中,用此药液为患者静脉滴注,每天用药1次,应连续用药7天。黄体酮,其用法为:取20mg的黄体酮,用此药为患者肌肉注射,每天用药1次,应连续用药7天。

1.2.2我院使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进行西医治疗的方法与对照组患者完全相同,其进行中医治疗使用方剂的药物组成和制用法为:金钱草、海金沙各30g,石韦20g,牛膝、通草、白茅根各15g,生甘草6g。将上述药物一起入锅加适量的清水煎煮后去渣取汁,每天服1剂,分2次服下,应连续用药7天。

1.3观察指标

治疗结束后,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

1.4疗效评定标准

①显效:经过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其体内的结石完全排出或缩小70%以上。②有效:经过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一定的缓解,其体内的结石缩小30%~70%。③无效:经过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无变化或在加重,其体内的结石缩小不足30%或在扩大。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统计学处理

我们使用SPSS17.0软件包对本次实验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采用χ2检验,用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2%。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3讨论泌尿系统结石是临床上的常见病。此病主要是由于患者存在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引起的。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的改变,此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3]。进行西医治疗一直是临床上治疗泌尿系统结石的主要方法。在本次研究中,我院对对照组患者进行西医治疗使用的药物为山莨菪碱和黄体酮。其中,山莨菪碱具有解痉止痛和松弛输尿管平滑肌的作用。黄体酮具有利尿和扩张尿道的作用。不过,大量的临床研究发现,单独使用西医疗法治疗泌尿系统结石的效果一般。因此,在本次研究中,我院使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对观察组患者进行了治疗。中医认为,泌尿系统结石是由于患者血瘀气滞、下焦湿热,使尿液运行不利引起的[4]。在本次研究使用的中药方剂中,海金沙具有疏通水道的功效。金钱草具有清热利尿的功效。牛膝具有消石利水的功效。通草具有清热利水的功效。白茅根和石韦具有凉血止血、清热利尿的功效。生甘草具有调和诸药的功效。将上述药物合用,具有消石通水、清热利尿的功效[5]。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使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进行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使用西医疗法进行治疗的对照组患者。这说明,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泌尿系统结石的效果确切。此疗法可作为临床上治疗泌尿系统结石的优选方法。

参考文献

[1]姜杰,闫力,解东等.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中老年泌尿系统结石40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9):2127-2128.

[2]吴继宏.中西医结合治疗泌尿系统结石40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8):1736-1737.

[3]李继生.中西医结合治疗泌尿系统结石临床体会[J].当代医学,2011,17(16):154-155.

[4]许礼伟.中西医结合治疗泌尿系统结石350例临床体会[J].西部中医药,2012,25(7):75-76.

第8篇:中西医结合现状范文

本文通过对近十年来癫痫持续状态的护理相关的文献检索,对于近年来癫痫持续状态的护理进展进行综述。

1、癫痫持续状态的常规经典护理制度进展

通过对多篇相关文献[1-7]归纳总结,将癫痫持续状态的护理制度总结如下:

1.1 安全护理:癫痫发作时,应用裹好纱布的压舌板放与于上下臼齿之间,防止唇舌咬伤;在发作期, 应托住枕部, 轻压四肢,立即将病人置于软面床铺上,以防肢体或头颅部撞伤,勿用力按压抽搐肢体,防止骨折、脱臼或损伤等。

1.2 静脉通道用药护理:静脉通道应建立在前臂较大血管处,且应采用及时有效的药物控制发作,地西泮10-20mg稀释至10ml以每分钟不超过2mg的速度,缓慢静脉注射,可迅速控制发作,因地西淬静脉注射后半衰期很短,也可用地西伴5Omg稀释于5%葡萄糖盐水500ml中以每小时5Oml的速度缓慢滴注。

1.3 呼吸道护理:癫痫持续发作期间让病人平卧,头偏向一侧,松开衣领, 迅速清除口腔和呼吸道分泌物或呕吐物, 防止吸入性肺炎和窒息。病人昏迷,喉头痉挛,分泌物增多,应随时吸痰,防止窒息,每次吸痰不超过15s,以免引起反射性呼吸心跳停止;检查病人的牙齿是否脱落,有义齿应立即取下。中、高浓度供氧以改善缺氧状态,采用鼻导管供氧,深插1cm-2cm,不易滑脱可保证供氧。故常规给予鼻导管吸氧(流量1L/min-2L/min),发绀明显者可选用有机玻璃面罩吸氧(流量不宜小于5L/min)。

1.4 并发症护理:癫痫持续状态可导致多种并发症,如误吸、发热、外伤、颅脑水肿等等。此时应对症处理。如存在误吸可能的患者应随时清除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发热患者予以物理降温并遵医嘱予以退热药物,高热不退者还可予以冬眠疗法等。

1.5 心理护理:大多数院前急救患者,病情复杂,症状严重,患者及家属的心态和求医心理复杂多样,最突出和常见的心理反应是焦虑和恐慌,护理人员应多为病人着想,尽力救治病情。待抽搐得到控制, 神志清晰后,护士应热情诚恳的与他们交谈,使病人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与了解,树立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护理,只要保持心情愉快,按时服药,本病发作是可以预防的,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

2、癫痫持续状态的临床新型护理思路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医学思维方法的不断进步,临床上出现了许多新型的护理思路,应用于救护患者过程中,取得的较好的效果,对完善癫痫持续发作状态的临床护理的理论及实践均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2.1 中医整体护理观念:王氏[8]、刘氏[9]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采取整体护理,如设专人看守,加床栏保护,防止坠床、自伤、窒息;严密观察和记录抽搐的次数、程度、间隔时间和持续时间;防止水电解质失衡及支持疗法;加强心理护理,讲解疾病有关知识,解除其精神上的负担,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等。并将整体护理的患者恢复情况与一般常规护理的患者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均示整体护理的病人从身体疾病上恢复效果明显好于常规护理的病人。

2.2 癫痫持续状态的循证护理:龚氏[10]运用循证理论对癫痫持续状态中出现的循证问题如:控制抽搐;脑水肿的预防与控制;高热的降温;保持气道通畅;生命征的监测;皮肤护理等,进行循证支持及护理干预,强调护理人员的知识及经验在寻求证据过程中的价值,并与临床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促使护理人员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主动地查阅文献,并且通过讨论,制定出最适合患者的护理方案。并通过对16例癫痫持续状态患者的急救护理采用循证护理思想指导的方法,取得了满意效果。

2.3 癫痫持续状态的中医外治护理干预:刘氏[11]在癫痫持续状态的一般护理前提下,采取中医辨证与辨病结合,辨明寒热虚实,采用探吐法清理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通畅;采用指压法,以指代针,按压人中、内关、合谷、涌泉等穴位促进苏醒;并对症使用中药。这一新的思路促进中西医护结合,实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新型护理模式,为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护理癫痫提供有效的支持。

2.4 癫痫持续状态的营养饮食护理干预:缺乏维生素B6和维生素D促使癫痫发作,平时护理宣教需要侧重这方面的内容,使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维生素补充剂。在少数病例中,营养不足和血糖偏低也可能导致癫痫的发作。因此,患者应定时进食,并注意均衡营养以保持正常的血糖水平。

3、结语

癫痫持续状态患者起病突然、病情凶险,致残率、病死率高,及时正确的院前急救和护理可有效地控制病情发展与恶化,减少并发症发生,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在癫痫患者整个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要了解并掌握癫痫患者的发病规律、心理特点、临床表现及治疗护理方法,并能将新型思想及观念运用于临床实践中去,做好癫痫患者的临床护理和健康指导,与患者及其家属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以帮助患者有效控制疾病和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白英军;癫痫持续状态的护理[J],现代护理;2007.28(4):64

[2] 陈雪莲;成人癫痈持续状态发作的护理[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5,28(1):90

[3] 伍慧;65例癫痫持续状态病人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全科护理:2010.12(8):3138-3139

[4] 梁雁冰,关常青,梁庆元;成人癫痫持续状态的急救护理,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9(7):39-40

[5] 杨丽平,欧阳玲;癫痫持续状态病人的急救与护理[J],当代护士:2007,4:67-68

[6] 罗东霞;癫痫持续状态35 例的护理体会[J],护理研究:2010,17(6):103-134

[7] 沈倩,朱相格,张红;癫痫持续状态患者的护理[J],实用医药杂志:2008,25(1):55-56

[8] 王献梅,马珍;癫痫持续状态病人的整体护理[J],黑龙江医药:2005,28(2):101

[9] 刘瑞华,李玉梅;探讨系统的整体护理对癫痫患者康复中的影响[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09.7(3):107-108

第9篇:中西医结合现状范文

【关键词】 中西医综合疗法;肝病;临床效果分析

肝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肝脏发生的病变统称为肝病。肝病是一种常见疾病,但它的危害性很大,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同时也给患者的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针对我国肝病治疗的现状,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对肝病患者进行治疗,得到了很好的治疗效果,现将治疗效果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10月至2011年9月间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

两组患者均有乏力,恶心,食欲减退,厌油腻,腹泻及腹胀等乙肝的临床症状。实验室化验结果显示肝功能异常,乙肝表面抗原(HBsAg), E抗体(HBeAb)和核心抗体(HBcAb)检测均呈阳性。结合肝脏彩超检查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

治疗组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22例,患者平均年龄(42.5±18.6)岁,平均病程(5.2±3.8)年。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22例,患者平均年龄(40.8±19.4)岁,平均病程(5.5±3.2)年。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p>0.05,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方案为口服拉米夫定片(规格0.1g/片 安徽贝克联合制药有限公司生产)一次1片,一日1次。对患者给予抗病毒治疗[2]。同时运用中医辨证理论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每一个患者制定相应的调理方案,运用中医下法,配以驱除病邪、补血养肝、柔肝益气的中药 [3]进行调理。

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西医治疗:口服拉米夫定片(规格0.1g/片 安徽贝克联合制药有限公司生产)一次1片,一日1次。对患者给予抗病毒治疗。

治疗疗程:两组患者治疗疗程均为6个月。

1.3 观察项目 治疗期间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加以观察和记录。每个月取患者清晨空腹血样化验肝功。治疗结束后对患者进行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和肝脏彩超检查。

1.4 疗效评定标准[3] 基本治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肝功检查正常;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查中病毒复制指标转阴,肝脏彩超检查结果显示肝脏形态恢复正常。

好转:临床症状消失半数以上;肝功检查正常;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查中病毒复制指标有一项转阴,肝脏彩超检查结果显示肝脏肿大情况明显回缩。

无效:临床症状继续;肝功检查结果异常;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查中病毒复制指标仍呈阳性,肝脏彩超检查结果显示肝脏肿大情况未见好转。

1.5 统计学处理 分别统计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基本治愈、好转、无效的患者数,基本治愈的患者数加好转患者数计算有效率。采用SPSS 12.0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组数据进行组间卡方检验比较,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基本治愈、好转、无效的患者数及治疗后有效率统计如下:

结果表明: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观察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采用单纯西医治疗的对照组。两组数据进行组间卡方检验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4]

在肝病治疗方面,西医西药多采用抗病毒治疗的方案,从根本上对肝病加以治疗,但因患者免疫状态的个体差异导致治疗效果差异很大;而中医多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改善症状、调理机体,恢复机体免疫自稳机能达到恢复肝功能,抑制病毒的作用,使病情趋于稳定。因此现代治疗中多采用两者相结合的治疗手段,优势互补。

通过对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肝病效果的分析,总结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肝病的临床经验。为中西医综合疗法在肝病治疗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陈国超,浅谈慢性乙型肝炎临床与病理诊断[J].中外医疗,2009,06(5):160.

[2] 涂燕云, 张红星, 陈枝俏, 蒋阳昆, 林海,中西医结合治疗慢乙肝及对T 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2):25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