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动物科学的认识范文

对动物科学的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动物科学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动物科学的认识

第1篇:对动物科学的认识范文

一、 任务驱动式教学内涵

任务驱动式教学是一种建立在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属于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和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时采用。具体包括五个实施环节:任务的提出、对任务进行分析、学习研究、实施任务、总结任务。

任务驱动式教学中把学生当做主体,以老师的指导为内涵,在教学中起到了组织学生、引导学生、促进学生的学习的作用。学习模式的特点:学生做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学到了知识。

二、 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实施

(一) 引入课题

在学习之前让学生模拟一个企业在订单时的场景进行训练,让学生以完成这个订单为目的进行学习。要明确学习的目的,要学会融入进场景中,围绕着任务进行学习,提出疑问,然后去解决疑问。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 分解学习

在接收到任务之后要对任务进行分解,每一步该干什么都要明确化,按照任务要求借助于多媒体或者各种图书类资料进行自主的学习。在学习过后对任务的内容进行实践性操作,可以采用分工合作和个人技能专长相互结合,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教师要及时的帮忙解决困难。在所有的任务都完成后,学生要总结整个任务项目的学习。要对任务的学习做出自己的评价。

(三) 具体实施

任务的实施是实践技能提升的重要途径,也是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的重点。具体的操作流程如下图1所示:

图1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实际操作图

三、 任务驱动式教学的设计方法

(一) 差异化任务设计

根据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和对知识的学习愿望不同,在任务的设计时要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在保证整体知识不变的前提下,把握好整体的思路,强调出重点。教师在日常的课堂讲解中,为学生传授运用知识的技巧,让学生自己根据任?盏哪谌萑プ龀鍪道?。在实例的创作中加强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做到既掌握知识点还要会运用任务模式。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随任务驱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二) 协作性任务设计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是考验团队协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团队合作中每个人都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一个人的智慧和精力四有限的,但是一个团队的智慧是无穷的。在任务的设计时要充分的考虑到每个人的特点,在任务的实施过程中要积极的配合。充分的发挥好每个人的作用,在任务的实施中相互讨论,在争辩中解决问题。

四、 任务驱动式教学在课程中的运用

以“音乐调音台的控制制作与调试”为例。

(一) 任务引入

在实际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和学习的目的,模拟好企业生产的场景,让学生按照企业订单进行自主的处理,在学习过程中要设置疑问,比如调音台里到底有哪些玄机?是怎样通过调音台对音乐进行调控的?调音台的工作原理是什么?然后老师要现场演示调音台的使用方法,要明确的告诉学生本次实验的学习目的,让学生在学习中有自己尝试实验操作的愿望,能够引起学生对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学习兴趣。

(二) 任务分解

在明确了老师的任务后,要对任务进行具体的分析。调音台的构成有哪些元件,每一个元件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元件与元件间是怎样连接在一起进行工作的?

(三) 任务实施

在对任务进行了基本的分解后,要着手于任务的实施,通过自己的学习,将调音台上的工作元件弄明白,这一阶段要配合着老师的讲解进行学习。把在调音台中要用到的每一种元件都找到,在将每一个元件之间的组合是如何进行的弄明白。每人负责一部分元件的处理,在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后进行任务实施。这时候考验的是团队的协作能力。

(四) 任务总结

第2篇:对动物科学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物、动物实验、教学、作用

生物和医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高中生不但要从书本上了解生物医学的知识,也要实际动手操作,获得感性认识,培养兴趣。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动物实验是学生认识和研究生物科学的重要手段,通过动物实验,可以加深对动物器官结构功能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学习的基本技能和观察、分析综合运用生物学知识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加强动物实验内容对培养学生巩固、综合、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十分有益。

一、利用动物实验加强学生对动物的了解

高中生应该了解实验动物不同于家养或野生的动物。实验动物是指经人工饲育,对其携带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动物试验是以实验动物为材料,采用各种方法在实验动物身上做试验,研究动物在实验过程中的反应、表现及发生、发展规律和有关技术问题。实验动物作为人类的替身,可以用来验证一个又一个的生命科学真理,例如探索生命现象,开发新药等。高中生应该了解没有实验动物的巨大贡献,人类对于生命的理解是绝对不可能达到现在这一程度。目前发达国家都相继颁发了实验动物管理条例、法规或规范,已实现了实验动物生产的标准化、商品化和社会化,并且形成了完整的实验动物教育、科研、生产管理与应用体系。我国也出台了实验动物的管理法规。我们应该为实验动物提供良好的饲养环境,干净通风的饲养房间,柔软舒适的垫料,供给充足的专门配制的食物和清洁的水,控制动物的密度,提供动物玩耍的物品,正常的昼夜变化频率。按时打扫饲养动物的房间,更换笼中的垫料。目前发达国家普遍开展了以替代、减少、优化的运动。实验动物的福利还体现在在实验中减少动物的痛苦,进行有损伤的操作前要进行麻醉,处死实验动物时要快,减少其痛苦。

二、利用动物实验培养学生对动物器官结构功能的认识

对于高中生来说,没有条件进行尸体解剖来了解人体的结构,用动物进行替代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例如,要了解人体或其它哺乳动物内部结构,我们可以用解剖大鼠来学习这些知识。用生理盐水和戊巴比妥钠粉剂配制成1%戊巴比妥钠,按4ml/kg对大鼠腹腔注射麻醉,麻药起效后将大鼠用橡皮筋和大头针固定在解剖台上,用解剖剪剪开大鼠的皮肤、肌肉和腹膜,进入腹腔,用棉签拨开观察胃肠肝胰脾等器官结构和位置。通过这样的解剖学习,学生们可以对人体器官结构和位置有更深刻的感性认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对生物学和医学的兴趣。在研究动物器官功能方面,我们可以利用蟾蜍来初步认识生物大脑和脊髓的作用。用大头针从蟾蜍头与身体的结合部向大脑方向插入,左右移动破坏大脑,发现蟾蜍肢体变得僵硬,对刺激无反应。然后用大头针向脊柱中插入,破坏脊髓,发现蟾蜍肢体变得瘫软。同样,我们也可以利用蟾蜍观察心脏跳动,用剪刀剪开蟾蜍胸部和腹部的皮肤肌肉,进而剪开胸骨,观察蟾蜍心脏跳动情况,然后把心脏周围血管剪断,游离心脏,放入纯净水中,发现心脏跳动逐渐减弱。同样把一颗蟾蜍心脏放入自来水中,心脏跳动的时间明显延长。这些动物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思考生物学现象背后的道理。另外,现在网络发达,学生可以通过上网学习在实验中感兴趣的问题。

三、开展综合实验加强学生的自主能力

第3篇:对动物科学的认识范文

1.语言的提升:从儿童化到科学性。

低年级儿童的语言表述很重要,我们一是要关注其连贯性,使其由零碎逐步走向完整;二是要关注其能否用科学的语言来表述,是不是实事求是的表述,尤其要让学生逐步把想象到的与观察到的分开来,使其由个性化、儿童化的表述走向科学化的表述。

【片段1】《形形的动物》

师:我们一起来汇报一下,说一说这些动物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1:它们都需要我们的保护。(同不同意?)

生2:它们都会叫。(同不同意?)

生3:它们都会吃饭。(都需要营养)

生4:它们都需要上厕所。(学生笑)

…………

在这一教学片段中,一年级的学生大多用拟人化的手法来进行表述,怎么引导学生从拟人化的表述走向科学化的表述?教师要适时地进行指导,比如:学生说都会吃饭,教师马上说都需要营养。其实,在学生说到“需要上厕所”等时,教师也可以及时做个示范,用科学的语言来进行描述。在教师的指导下,如果学生学会抓住动物的特征来描述,这对培养学生严谨、准确、规范的科学语言是极有帮助的。

2.思维的提升:从认识到建构。

对学生来说,建构科学概念需要一个过程,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完成。但这并不意味着低年级的教学只需呈现学生原有的认识和思维水平。学生的认知发展究竟到什么程度?究竟怎么发展?我们怎样使学生在认识和思维上向前推进?这些都是我们在低年级科学教学中必须思考的问题。

首先,要重视学生的体验。思维始于动作,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导,所以思维离不开动作和表象,动手做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为学生的思维提升提供支柱,从而帮助他们理解新知――真正做到在动手中动脑。

其次,要关注观察、体验活动后的交流。“儿童是思想者”,思想者拥有思考和交流思想的权力,作为教师,我们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交流空间,在充分的交流中促进思维的碰撞。同时,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教师要多加引导和点拨,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意识,从而促进学生认知和思维水平的提升。

【片段2】《形形的动物》

师:哪一组来汇报一下:你们都用了哪些方法给这些动物分类?

生1:哺乳动物和不是哺乳动物。

生2:有四只腿的和有两只腿的。(好,根据腿的数量来分)

生:跑得快和跑得慢的(根据它奔跑的速度来分)。

生3:一栖、两栖、三栖。

师:嗯,你先告诉我什么是一栖。

生3:一栖动物就是只有一个栖息地的,只有陆地或者只有海洋,比如鱼类就是只有一个栖息地――海洋。

师:那你说一个三栖的?三栖:地、空、海。(生没答上,师提醒:慢慢想。)

师:可见,那么多形形的动物,我们有很多办法来给它分类,但是在分类过程中,要注意一点,就是根据它们的某一个共同的特点来分类。

第4篇:对动物科学的认识范文

在开班仪式上,中国动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德华博士代表中国动物学会致词。他在致辞中讲到,做好科普,是对社会发展极为有利的事情,更是造福大众的事情;科学普及应该成为现代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要做好科普,首先要热爱科学,要具备宽广正确的科学知识,要有奉献精神;提倡和鼓励公众熟悉博物学、热爱博物学,博物学是人们认识自然的最好途径;提倡和鼓励一线科学家做科普,希望科学家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用通俗的语言介绍给大众,科学家要有这个责任,全民素质的提高,才是国家真正的强大;提倡和鼓励撰写科普文章和书籍。随后,中国动物学会科普工作组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动物博物馆副馆长兼展示馆馆长黄乘明博士代表国家动物博物馆致欢迎词。培训班由国家动物博物馆策划负责人张劲硕博士主持。

培训的形式采用传统授课和现场观摩、讲解两部分,在前两天的授课期间先后邀请副馆长黄乘明介绍《国家动物博物馆展陈思路与科普理念》,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郑也夫教授作《博物学的社会功能》的主题演讲,北京自然博物馆副研究员杨红珍讲述《自然博物馆的昆虫学科普》,北京动物园副园长张金国讲授《动物园如何对公众开展动物保护教育》,北京麋鹿苑博物馆副馆长郭耕作《“动物与人”的博物学思考》的报告,以及国家动物博物馆专职馆员、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张春光作《博物馆暨中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历史、现状和展望》的讲座。

在两天授课期间,学员先后在国家动物博物馆的展示馆和标本馆交流与学习。国家动物博物馆收藏各类动物标本约570万号,是集动物系统与进化研究、动物标本收藏和动物科学知识普及三位一体的科研、收藏和科普基地,也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动物标本收藏中心。在2009年正式对外开放的展示馆内,学员了解了该馆的建设特色和陈列规则等,现场观摩期间展示馆还首度对学员开放了精品展厅。作为亚洲最大的动物标本馆,这里是我国最悠久的标本收藏机构,其历史可追溯至1860年由法国传教士韩伯禄(P. M. Heude, 1836-1902)在上海创建的徐家汇博物馆(1930年改称震旦博物院)。参观期间学员们就很多问题详细地向标本管理人员询问,如标本的浸制方法、浸制装置的选择等等。全体学员还前往北京麋鹿苑博物馆和中国古动物馆交流学习。

在培训班的闭幕式上,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副所长李志毅代表动物所讲话,他对中国科协、中国动物学会和北京动物学会的支持表示感谢,对全体学员在学习期间所取得的收获表示祝贺。黄乘明在讲话中则希望明年大家继续参加这个科普培训班,并欢迎更多的单位利用这个交流平台互相学习,促进动物学科的科普工作全面发展。学员代表、来自北京大学的博士生陈涛感言,这次培训班使他获益匪浅,也借这个机会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同行和朋友。许多学员表示在培训班中思想得到融会,知识得到传播,经验得到交流,希望这样的培训班每年都可以继续举办

第5篇:对动物科学的认识范文

小学科学课程具有培养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观察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功效,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启蒙教育,帮助学生探究科学规律,认识世界和构建良好的综合素质,进而逐步形成科学世界观的重要使命。搞好小学科学课教学可有效地辅助其它学科的教学,弥补单一学科培养目标的不足。但农村小学和城里的学校相比就会显得设备简陋、教学资源匮乏、师资力量欠佳、没有少年宫或科学馆等科学展馆,这些因素时时困扰着科学课教学的高效开展。但农村小学也有自身的优势,如何挖地方资源,发挥农村的优势,优化科学课的教学呢?

1运用社区课程资源,充实科学课教学内容

农村虽远离都市,没有了城市的喧嚣与繁华。但农村的孩子天天与鸟兽虫鱼为伍,日日与山川草木相伴,生活的内涵一点也不比城里的孩子逊色。科学课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联系他们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发挥孩子们丰厚的感性认识的优势来服务教学,自觉充实教学内容,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根据时令季节的不同,可以改变教科书中的有关教学内容的顺序,力求做到因时而教、源趣而授,使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的更为紧密。将《各种各样的花》和《花、果实和种子》教学调整到春暖花开的阳春三月,教师带领学生到农村的大自然中,放飞在花的海洋里,观察各种各样植物的花,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就可以掌握花的共性,了解到花和果实的构造,进而认识到完全花与不完全花特征及其区别。而《豌豆荚里的豌豆》则选择在金秋十月的收获季节进行教学,发动学生到家里的菜地中广泛收集各类植物的果实,然后带到课堂中观察,采用浸泡、解剖、尝味等多种实验方法来丰富、增进、完整学生对果实的认识。

又如我们在教学《动物怎样生活》一课时,预先布置学生们亲自喂养家禽家畜和一些可爱的小动物,仔细观察它们吃东西的样子、及食物类别、生活习性等,这些要求,对于身处农村的学生来说,可谓易如反掌的事。教学时,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相互启迪、相互补充,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动物生活的全面了解,进而获得了动物的食性分类知识。科学课中的《形形的动物》、《蜗牛》、《蚂蚁》、《寻访小动物》等很多内容,皆可随时而择、因地而栖。

2“土”“洋”结合,就地取材,丰富科学课教学资源

虽然在创建教育强镇中农村小学创了很多实验教学器具,但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学仪器的短缺现象,仍然时时制约实验教学的有序开展。如何立足于现实,在进一步加大力度装配、建设实验室和仪器室的同时,走自我创新之路,探索出一条既适合于现代实验教学的需求,又富有个性特色的地方实验教学的新路子呢?我们在用足用活现有教学仪器、设施的前提下,深入挖掘地方的物产资源,就地取材,配合相关教学内容开展教师自制教具,发动学生制作学具活动。这样不但解决科学课教学资源的短缺问题,而且为学校充实了大量的教具、学具,也推动了科学课教学器具的更新换代,极大地提升实验教学的开设率。比如《岩石的组成》、《岩石会改变模样吗》等;让学生到沙堆中捡鹅卵石、到石子中捡有植物及小动物化石的石片和其它的岩石也是为学生津津乐道的趣事。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更是同学们的拿手好戏;这些带“土”气的教学具和现代科学课教学具相结合,确保了科学课教学规范化、现代化、一体化的优化运行。

同时,注意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就应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个使学生积极思考引伸发挥的气氛,启发学生把各种各样的想法讲出来,即使是猜想、或者是不合理的解释,甚至是笑话也要鼓励,积极引导,使学生勇于思考,如在上“雾和云”一课时,揭开蒸锅的盖时眼前出现一片“白气”,就让学生猜想这些“白气”是水蒸气吗?它是怎样形成的?学生纷纷作出回答:有说是水蒸气,有说是“热气”等等。老师再让学生回忆水蒸气的性质,加以引导后,说明它不是水蒸气。再通过冰块冒“白气”’的实验,说明它也不是“热气”,最后推想出“白气”是水蒸气受冷形成的许许多多小水点。这样教学,接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亲自动手操作来感知事物,参与教学,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获取的知识也比较生动、形象、深刻。这样施教,不但充实了教学内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增强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

3走出课堂,探究科学

课堂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将学生的学习置于广阔的生活背景,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根据教学内容,带学生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因此我们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里,教室外才是科学的天地,小学生探究科学活动不是一节课就能完成的,要重视课前调查准备和课后的探究活动。

第6篇:对动物科学的认识范文

“证”是机体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反应状态。中医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已被视为实现中医药规范化,客观化乃至科学化的重要环节。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刘建勋研究员首先提出了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拟临床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其研究团队以冠心病作为切入点,采用多因素、多靶点的方法干预模型动物的生理过程,建立了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小型猪模型,利用模型动物的特点和优势,深入分析疾病证候的现代机制和生物学特征,进行治疗相关病证中药新药的研究与评价。相关研究成果在本刊连续5期相继发表系列研究论文,得到了广泛的反响。以下是中医药学不同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分别表述个人观点:

王庆国(教育部“证候与方剂基础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市“证候与方剂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医疾病病机演化规律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它随着外界环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对传统中医病机的认识逐渐向微观化方向发展;同时对病机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在微观上、深层次上认识机体生物活动特点,更加准确的揭示病机演化的本质,促进达到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的统一。在《中国中药杂志》2013年第38卷23期发表的“小型猪痰瘀互结证冠心病“痰、毒、瘀”病机演变规律的实验研究”一文中,作者首先采用模拟临床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方法,将高脂饮食与冠状动脉血管内皮损伤二者有机的结合建立中国小型猪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冠心病模型,并进行病机规律的分析以指导临床诊疗。通过对血脂代谢、炎症反应、血液功能动态变化的分析提示,单纯的痰证、瘀证或毒证都不足概括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病机的发展规律。可以认为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病机发展规律在于“由痰致毒、致瘀,痰毒瘀三者互结,损伤心脉,气血运行不畅,发为心痛”。扩展了中医胸痹的病机认识。此研究采用现代医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从微观角度分析冠心病病理机制,并结合对中医传统致病因素的认识,提出了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痰-毒-瘀”的病机演变规律,其思路和方法都值得借鉴。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所研究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病理生理及客观检查指标的变化应与临床相关病证密切相关,否则对病机的微观分析将毫无意义和价值。

史大卓(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转化或转换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是近年来国际医学健康领域出现的一个新的学科,即从实验室到病床(bench to bedside),再从病床到实验室(bedside to bench),实现“基础-临床”循环往复的研究模式,简称为“B-to-B”。B-to-B模式不仅应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机制研究中,同样也运用于新药研发过程。在转化医学过程中要求基础实验动物模型是有多个方面与临床相关疾病相似的病理改变,相似度越高则由实验室转化临床的效率就越高。因此,对实验动物模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中国中药杂志》2014年第39卷第3,4期发表的“痰瘀同治方对痰瘀互结证冠心病小型猪心功能的改善作用”,“痰瘀同治方对痰瘀互结证冠心病小型猪心肌组织的保护作用”2篇论文,实验不仅采用临床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方法作为致病因素,并且在模型评价过程中以临床冠心病诊断的方法为中心,通过心肌酶谱、心脏超声、无创血流动力学分析观察实验动物冠心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这不仅为冠心病的临床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实验载体,同时也使中药新药临床前评价的数据和结论更有临床参考价值,缩小实验研究向临床转化的距离。因此模拟临床的动物实验研究,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方向,特别是在中医药领域。此研究所建立的中国小型猪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冠心病模型也值得推广和广泛应用。

吕爱平(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院长、讲座教授):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体现了中医学对疾病诊断和处理的特点。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和中医临床实践的深入,如何将疾病证候的变化特征以更客观的现代医学实验室指标来阐述,还需要大量细致的工作。但是在基础实验研究中,通过建立与临床相关疾病证候相似的动物模型,并以病证结合动物模型为研究对象,分析证候发展过程中客观实验室指标的改变将有助于证候本质的认识,辨证与辨病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的结合;同时也进一步提高基于证候分类的疾病治疗疗效。在《中国中药杂志》2013年第38卷24期发表的“痰瘀同治方对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小型猪模型中医证候评分的影响”一文中,实验的设计和思路比较新颖、独特,实验采用模型临床四诊辨证的方法并结合现代医学对中医致病因素的认识,从体重指数、脂质代谢、血液流变学,心功能和心电图改变等对中国小型猪冠心病痰瘀互结证进行证候评价,并建立证候诊断标准,基本符合中医痰瘀互结证的特点。因此以临床病证特点为参照,根据实验动物病理、生理情况,将临床病证的表现通过适当的转变以应用于动物模型中进行评价,将有助于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发展。因此中国小型猪冠心病痰瘀互结证模型的建立促进此方面的研究,而该模型的建立和发展同时也进一步促进疾病过程中证候变化本质的研究。

孙晓波(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研究员):中药复方临床前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将来的临床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而病证结合进行中药临床前有效性评价的方式收到了越来越多的接纳。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建立要求具备现代医学病理学模型和中医证侯学模型两方面的特点。但是由于中医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目前存在的诸多不足导致中药复方临床前评价多采用西医疾病,或者单纯中医证侯的模式进行。在《中国中药杂志》2014年第39卷2期发表的“痰瘀同治方对小型猪痰瘀互结证冠心病血液流变性及血脂的改善作用”和“痰瘀同治方对小型猪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的影响”2篇论著中,则克服了以上中医模型不足和缺陷,值得推荐。通过高脂饲料喂养和冠状动脉血管内壁球囊损伤双因素的刺激方法,建立中国小型猪冠心病痰瘀互结证模型,用于中药新药的临床前评价。在评价方法中,一方面围绕与中医证候相关的因素如血脂代谢的异常、血液流变学的异常等进行评价。另一方面以冠心病病理过程为中心,评价中药复方干预对心肌缺血过程的影响。通过以上两部分的密切结合,可以全面的分析中药复方的作用特点。同时也与当前中医临床辨证与辨病结合的发展一致,更加密切联系临床。不失为一项高起点、高标准的中药复方临床前评价研究工作。

第7篇:对动物科学的认识范文

优势之一:囊括了素质教育的各个方面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最大不同在于,它不是以追求升学率为目的,而是为了让学生的各个方面均得到全面的发展。由于学科自身的局限性和教材的相对陈旧落后,因此,在素质教育的实施中,大多数学科可能只涉及到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而生物学科却囊括了素质教育的各个方面,具有“全面”性。

1.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1)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教育。通过生物教材中物种的起源、进化的证据和学说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唯物主义的进化论观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批判唯心主义的神创论,事物是孤立、静止的观点;通过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生物具有多样性、适应性,以及生物与环境是相互联系的,又是相互对立、统一的观点。

(2)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通过学习我国拥有大量动植物的特有种,以及我国在防治人类疾病上取得的重大成就和一些生物科学方面的重大突破,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通过动物行为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互爱、爱护自己的群体、爱护自己的生存环境是低等动物都具有的天性,而作为最高等的生物——人类,热爱自己的家乡、民族、国家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3)法制教育。通过动物行为的学习,教育学生应自尊、自重、自爱,履行公民的责任和义务;通过《森林法》《环境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学习,教育学生遵纪守法,树立法制观念。

2.科学文化素质教育

(1)文化知识教育。通过生物学的学习,了解病毒、菌类、植物、动物和人类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分类、遗传、进化和生态学的基本知识,从而认识到学好生物学与学习农、林、医、化学、地理等学科的关系以及对人类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重要作用。

(2)科学素质教育。通过对生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生理以及实验的认知、观察、思考,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操作、设计实验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3.身体素质教育

通过人体生理卫生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组成成分、生理功能和发育规律,正确认识到科学饮食的好处,酗酒、吸烟的危害;注意坐、立、行、走的正确姿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自觉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促进身体的健康和发育;提高预防疾病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和减少传染病的发生。通过遗传、生殖、发育和生态学知识的学习,使学生真正理解“计划生育”“禁止近亲结婚”“优生优育”的意义,促进基本国策的实施,推动全民族身体素质水平的提高。

第8篇:对动物科学的认识范文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既要观察、研究生物又要关心爱护生物。在进行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尤其是生命科学的内容,学生接触到许多动植物,如树叶、蚂蚁、蜗牛等。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要用到一些植物和动物的时候,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善待生命、珍爱生命的教育。如在《寻访小动物的家》《蜗牛》《金鱼》《各种各样的花》等课学习中,我们老师要增强学生这种善待生命,感悟生命的不易意识,体会生命的来之不易。教育学生在观察完动植物后,要把动物放回大自然,平时不要随意采摘树叶,也不要破坏小动物的家,不踩死每一个生命,不蓄意伤害生命等。在认识动植物的过程中,要设计人性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对动植物的呵护和爱护。

如教师在教学《金鱼》这课,当要研究鱼鳍的作用时,引导学生用胶布缠住鱼鳍而不要剪掉鱼鳍的研究方法,让学生养成细心善待每一个生命,珍惜爱护每一个生命的意识。如教学《油菜花开了》时,不要轻易解剖花。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我们解剖花,是为了了解花,从而更好地爱护花。在教学《各种各样的花》这一课,教师引导学生到野外采摘,不是随便采摘大量的,而是有选择地仅做些标本使用。上课时,利用实验园里的花,带领学生到实验园里观察。这样,学生不仅在知识上了解了花的各个结构,同时在情感上也懂得了善待动植物,善待生命。

2珍爱生命,树立生命信心

生命是不可循环的,它只有一次机会。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要渗透珍爱人类生命教育。教书是以人为本,人的生命是一切生命的最高阶段。因此,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强调这一点,珍爱生命,珍爱身边的人,生命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启发学生树立生活信心。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穿插许多科学家的小故事,如“爱迪生的故事”“牛顿的故事”“水稻之父袁隆平”等,他们为我们人类创造了许多财富,这是他们对人类的贡献,也是他们对人类生命珍爱的最高表现。本文来自于《教学仪器与实验》杂志。教学仪器与实验杂志简介详见

第9篇:对动物科学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动物学教学 合作教学模式 组织形式

合作教学是一种充满乐观主义、合作精神和创造性的教学体系,它坚信学生的天赋才能和心理潜力是无限的,它以开发学生的巨大的潜在资源为研究对象,它坚持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研究密切结合的科研方向。[1]

一、动物学教学中合作教学模式的组织形式

合作教学模式有多种组织形式,我在本校生物科学专业04级、05级、06级、07级学生进行合作教学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方式得到了专家和同事的充分肯定,受到了学生的认可。我认为以下几种合作教学的组织形式很有实效。

1.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课堂教学。“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方式之一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出一定的问题,师生围绕问题的解决来完成教学内容。[2]另一种方式是教师创设多种情境,使学生尽可能围绕教学内容自发提出各种问题,通过思考与讨论进行解答,教师鼓励学生探索多种解答方式中的最佳途径,并进行开放式评价,使学生认识到问题解决途径的多样化。[3]

2.以小组合作和交流为主的课堂教学。通过自由组合,全班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日常教学活动经常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师加强课前学习指导,例如借助《动物学课程导学纲要》,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在课前进行预习和资料查阅,小组交流。课堂上各组利用所准备的内容进行发言并回答其他组的提问,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借助动物图片、模型、影视等精讲重难点。

3.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专题研究性学习。动物学的很多内容探究性较强,可在课外按以下步骤实施:(1)选择课题,制定方案,要求学生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和学科内容,独立提出课题,教师提出指导性意见。(2)查阅资料,撰写开题报告。(3)展开专题研究。教师要及时了解研究开展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或者调整研究方案。(4)课题小结。要求学生写出小论文及时进行交流,使之在理论和实践上得到提高。

二、动物学教学中应用合作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1.激发学习的愿望。在合作教学的实施中,教师要起好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中介作用,提供学生质疑、证明、反驳的机会;注重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要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触及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作业的设计尽量需要动脑筋或动手操作,让学生多进行实践操作;进行角色互换,让学生来当几分钟的老师,讲解某一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对学生的一些不切合实际的分析讨论,要适时加以引导,提供相关课外书目,让学生通过阅读完善自己对此问题的看法。

2.突出思想性、方法性教育。合作教学模式要求在广泛的认识背景中进行,所以教师要注意结合多个研究领域的相关背景知识,例如,介绍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献身科学的成长历程,关于动物生长、繁殖和发育问题的历史、现状,等等。教师要用系统的观念来讲解动物的生理、发育、遗传、进化、生态、行为等知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并在教学中渗透动物学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等,让学生实际应用对比研究、系统树排列方法、测量统计等来进行学习。

3.体现知识的时代性与前沿性。动物科学和技术的迅速发展,不仅加速了知识的更新,而且使一些新的科技问题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一些过去被认为重要的课程内容(或者其中的一部分知识)在今天来说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而一些以前没有的内容却十分重要。所以在教学中除了讲述经典内容外,对动物细胞工程、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的研究和应用进展、动物遗传育种等方面的成果等,教师可结合相关章节进行介绍,要求学生通过各种生物教学软件、网络上的生物科学教育资源等了解动物学的前沿知识,为合作教学打下牢固的基础。

4.提升教师素质。合作教学的实施要求教师有扎实的生物学知识,深厚的课堂教学基本功,较强的课堂组织和调控能力。因此,教师要具备知识的自我更新能力,从专业上满足学生日益丰富的学习需求,以及他们各种认识能力发展的需求;树立新型的教学观、学生观,使学生能够在教育价值相同但主观评价不同的学习中进行自由选择,引导、启动、激励学生进行独创性和建设性的学习活动。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合作教学模式只是无数教学模式中的一种,并且在不同学科中的应用各有特色,我仅仅阐述了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对动物学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文.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