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司盈利模式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广义来看,盈利模式主要是指经济体通过投入经济要素之后,获取现金流的方式与获取其他经济利益手段的结合,根本目标是获取现金流[1]。笔者从四个角度对证券公司盈利模式概念进行介绍:第一,盈利途径是指能够给公司带来盈利来源的项目,公司盈利能力与项目数量成正比,前者越多,那么公司盈利能力也越强;第二,盈利方式是指获取盈利利用的载体;第三,业务结构是指公司的收入结构;第四,成本控制主要是为了最大程度控制成本,实现公司盈利最大化目标。从证券市场整体来看,受到市场、政策等因素的影响,盈利模式也需要不断革新,才能够促进证券公司可持续盈利及发展。
二、现阶段,我国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
纵观我国证券公司发展历程来看,其盈利模式存在诸多问题:第一,盈利途径存在局限性。一直以来,我国证券公司盈利业务主要集中在经纪业务、自营业务及发行业务等传统业务方面,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且传统业务与市场关联性较大,极易受到市场的影响,使证券公司处于风险之中。
第二,收入结构不科学。相比较而言,经纪业务收入在我国证券公司总盈利中占比较高,其他方面占比过低,整体收入结构不平衡,且现阶段,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尚不完善,种种因素的共同作用,造成公司收入具有不稳定性。
第三,盈利方式较为落后。目前,我国证券公司业务主要以流程性的通道业务为主,如经纪业务依靠交易所席位为投资者提供交易渠道等,在此盈利模式下,造成盈利与证券市场涨跌存在高度依赖性,行情上涨或者下跌,都将会对证券公司盈利产生极大波动[2]。除此之外,成本控制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影响证券公司盈利水平。
三、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创新的有效对策
(一)转变传统观念,积极拓展盈利途径
要想改变证券公司单一性盈利模式,证券市场主体应积极树立现代盈利理念,将创新作为证券公司发展的核心,推进公司转型,以开拓更为广阔的盈利空间。同时,证券公司在外部环境影响,应不断配置和优化现有资源,树立创新理念,立足于客户需求,加大对增值业务的开发力度,迎合市场发展趋势,并借助证券市场蓬勃发展的潮流争取更多有利机会。证券公司在创新中,要明确自身在资本市场中具有的优势,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创新盈利模式[3]。
众所周知,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灵魂,同样适用于证券公司,在业务创新过程中,要特别重视三个方面:第一,市场及客户需求;第二,行业发展特点;第三,风险可控可测。只有不断完善上述三个方面,才能够真正构建新型盈利模式,促进证券公司可持续发展。
(二)优化收入结构,实施多元化经营
目前,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同质化现象较为普遍,为了突破这一问题,应优化收入结构,开展多元化经营。首先,证券公司积极培育专业的投资顾问,为客户提供专业化服务,落实“服务产品化、标准化”方案,将产品形式作为基础,向客户提供个性化及标准化服务;同时,以产品形式为客户提供服务清单。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实现共赢,还能够引导人们理性投资。
其次,进一步推进融资融券业务。据调查发现,我国融资融券市场未来将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为此,证券公司可以抓住这一契机,大力推广融资融券业务,同时,监管部门要努力配合,适当放宽门槛标准,吸引更多证券数量,使该项业务能够保持高速发展态势[4]。
最后,开拓中介服务市场。开展中介服务市场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加灵活的工具,围绕客户需求开展一系列上市交易基金等服务,不仅能够发挥平抑市场波动等功能,还能够培养客户忠诚度,为构建新型盈利模式奠定基础。
(三)加大风险、成本管控力度,提高盈利稳定性
证券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风险性,加强对证券公司的风险管控势在必行,特别是创新模式下,产品类别多、结构较为复杂,同时,成本作为影响盈利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对成本管控力度。基于此,首先,公司要积极完善治理结构,通过治理结构的平衡,立足于整体,统筹管理;其次,结合公司实际状况,构建完善的风险管控体系;最后,合理调整业务及风险管控之间的关系,使二者协调并进,提高证券公司风险抵抗能力。
(四)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培养创新型人才
>> 跨国制药企业处方药营销模式研究:以诺和诺德公司SoLoMo 营销模式为例 处方药营销模式优劣明辨 诺和诺德相信数字营销的能量 未来处方药营销:多种模式共存 处方药的细化营销战略 处方药市场增长模式演变 处方药销售的新模式 以SAP为例对ERP中高端市场的营销模式分析 商业模式:以国际制药企业为例 以顾客为中心的烟草公司营销模式探析 新形势下处方药临床营销策略研究 处方药营销五大趋势 做最高境界的处方药营销 处方药,把营销切向纵深 非处方药营销渠道现状以及策略分析 传播2.0下的处方药营销 区域性特色产业传统营销模式的现代化转型――以延边苹果梨为例 信息时代跨国公司营销模式研究 简析以媒介为受众的营销模式 浅议现代企业的营销管理——以X公司为例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2.
[10]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Retrieved May 20, 2014, from http://.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403/t20140305_46240.htm
[11]新浪科技.李开复:SoLoMo 将改变零售业. Retrieved May 16, 2014, from http://.cn/i/2011-10-26/01506229261.shtml,2011.
[12]丁香园.2013中国数字医药峰会再回首:“大咖”眼中的中国医药数字营销. Retrieved May 21, 2014, from http:///article/56521,2013-07-26.
[13]医师网.王琼..诺和诺德掌中圈地. Retrieved May 29, 2014, from http://.cn/article.asp?id=38457,2011-11-17.
作者:赵玲(ZHAO LING)
购买推荐
通过对“网络购物第一站”——比购宝(Boogle.cn)收录的博库书城、淘宝网、京东商城、亚马逊中国、当当网、苏宁易购、拍拍网、文轩网、中国互动出版网、99网上书城等众多含图书销售的网站,价格搜索显示,目前,苏宁易购该书为最低价,推荐购买。
内容简介
《互联网企业成长与盈利模式创新研究》以网络经济运行规律为出发点,着眼于互联网企业所采用的各种盈利模式,理性分析其构建和选择等方面的问题,期望能围绕加强互联网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企业的价值创造并带来企业成长这一总目标,利用理论分析、走访调查、文献分析和案例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进行系统地研究,探讨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创新与企业成长的规律。
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互联网企业的成长规律研究。探讨一般企业的成长规律,提出基于核心能力的互联网企业的成长逻辑。②研究互联网企业的核心能力形成与盈利模式的相互作用机制。③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途径、规律以及构成要素研究。通过对目前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进行新的划分,总结每种模式的特点并进行比较;通过对中国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以及对互联网企业经营业务的分析,得出这些盈利模式的一些共性,并分析它们成功的原因。④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的创新途径研究。研究网络经济的特性和网络环境下竞争结构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分析网络经济对企业盈利方式的影响。⑤基于盈利模式创新的互联网企业成长研究。就互联网企业根据自身的特点来选择适合自身的盈利模式的具体案例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价。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问题的提出
1.1.1 网络经济的发展趋势
1.1.2 网络经济的特征
1.1.3 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趋于多元化
1.1.4 盈利模式的困局及其对互联网企业成长的影响
1.1.5 本书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国外的研究发展状况
1.2.2 国内的研究发展状况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成长要素分析
2.1 企业成长的概念界定
2.2 企业成长外生论
2.2.1 竞争优势外生论
2.2.2 环境要素影响论
2.3 企业成长内生论
2.3.1 企业成长进化论
2.3.2 组织控制论
2.3.3 资源基础论
2.3.4 企业交易费用理论
2.3.5 企业认知发展论
2.3.6 企业文化控制论
2.4 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成长理论
2.4.1 多种企业成长理论与企业核心能力论的比较
2.4.2 企业核心能力论
2.5 互联网企业成长系统的思想
2.5.1 网络经济两大递增规律
2.5.2 互联网企业成长的路径依赖
2.5.3 基于核心能力的互联网企业的成长逻辑
第3章 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创新与核心能力形成
3.1 核心能力理论与盈利模式创新
3.2 互联网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要素分析——以第三方网上支付企业为例
3.2.1 资源要素分析
3.2.2 能力要素分析
3.2.3 环境要素分析
3.3 通过盈利模式创新提升互联网产品的黏性
3.3.1 互联网产品黏性的相关定义
3.3.2 用户黏性影响因素
3.3.3 黏性与重复购买意向之间的关系
3.3.4 互联网企业提高产品黏性的策略
3.4 通过盈利模式创新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4章 互联网企业盈利的途径
4.1 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的分类
4.2 网络广告
4.3 增值服务
4.4 网络游戏
4.5 产品销售
4.6 即时通信
4.7 搜索引擎
4.8 多盈利模式结合
第5章 国内互联网企业盈利的特点
5.1 免费
5.1.1 以免费的基础业务吸引用户
5.1.2 免费策略的经济学分析
5.1.3 由“免费”产生的盈利危机
5.2 平台化
5.2.1 基础平台加增值服务的模式
5.2.2 平台注册会员收费,提供差异化的服务
5.2.3 阿里巴巴平台的收费模式
5.3 模仿中创新
5.3.1 模仿与创新
5.3.2 模仿、创新与自主研发
5.4 多元化战略
5.4.1 企业的成长性高低与企业多元化程度
5.4.2 业务横向或纵向的多元化
5.4.3 多元化的经济学分析
5.5 差异化战略
5.5.1 产品与服务的差异化
5.5.2 差异化基础上的垄断竞争
第6章 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的要素分析
6.1 梅特卡夫定律的困境及客户价值论的提出
6.1.1 梅特卡夫定律的困境
6.1.2 客户价值论的提出
6.1.3 互联网企业的价值链
6.2 Web1.0环境下的三代互联网盈利模式要素分析
6.3 Web2.0环境下用户参与的互联网盈利模式结构及特点
6.3.1 Web2.0环境下用户参与的互联网盈利主体关系结构
6.3.2 价值链的整合
6.3.3 淘宝网价值链的特点
6.4 互联网盈利模式要素分析
6.4.1 利润点分析
6.4.2 利润对象分析
6.4.3 利润源分析
6.4.4 利润杠杆分析
6.4.5 利润屏障分析
6.5 A8盈利模式要素分析
6.5.1 数字音乐市场现有的主要盈利模式
6.5.2 A8音乐业务系统
6.5.3 目标客户和盈利模式
第7章 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的创新
7.1 界定和锁定利润对象
7.2 为客户提供有核心价值的产品
7.3 打造具有足够吸引力的利润点
7.4 提高用户的参与程度
7.5 关注特定线上空间个体之间关系的建立
7.6 盈利模式创新——基于3G手机网页游戏
7.6.1 3C网页游戏的特点
7.6.2 3G手机网页游戏新盈利模式
第8章 基于盈利模式创新的互联网企业成长
8.1 知识的溢出效应与盈利萎缩
8.2 网络经济市场秩序的失灵
8.3 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核心竞争力演变特点
8.3.1 网络经济特征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8.3.2 分工和专业化协作的深化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前提
8.3.3 以顾客价值为导向的业务流程重组是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条件
8.3.4 企业管理模式创新是构筑核心竞争力的保证
8.3.5 企业信息网络系统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手段
8.4 基于知识资本的企业可持续成长的路径选择
8.4.1 以特殊性知识为切入点的路径选择
8.4.2 以整合性知识为切入点的路径选择
8.4.3 以配置性知识为切入点的路径选择
8.5 基于盈利模式创新的互联网企业成长分析——以乐视移动传媒网为例
8.5.1 网络视频行业产业链与盈利分析
8.5.2 乐视传媒网提供的基本产品与服务
8.5.3 乐视传媒网的盈利模式创新
8.5.4 乐视传媒网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8.5.5 基于盈利模式创新的乐视网成长途径
第9章 腾讯公司的盈利模式创新与迅速成长
9.1 腾讯公司盈利分析
9.1.1 腾讯公司提供的产品与服务
9.1.2 盈利主要来源
9.1.3 收入结构分析
9.2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腾讯战略分析
9.2.1 腾讯战略定位:以为中心,构筑产品金字塔战略布局
9.2.2 基于技术与应用创新的腾讯竞争战略
9.2.3 基于盈利模式创新的腾讯竞争战略
9.2.4 基于创新的腾讯核心竞争力形成
9.3 腾讯成长路径分析
9.3.1 网络经济下腾讯的成长框架
9.3.2 网络外部性、正反馈与腾讯的壮大
9.3.3 基于盈利模式创新的腾讯成长
关键词:项目经营管理 盈利能力 深化
黑龙江省火电三公司公司是国内一家颇具影响和竞争力的火电施工企业,在项目的经营管理上有很多独到的管理经验,尤其是在提高盈利能力方面,十分重视项目的盈利模式设计,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摸索出了多种多样的项目盈利模式。这些项目的盈利模式体现着火电施工的特征,展示了各自独特的项目经营理念,丰富着火电施工的企业文化,提升了项目的经营品质,闪现着当代火电施工企业经验与智慧的火花。
下面,以黑龙江省火电三公司双鸭山热电工程项目深化盈利模式设计的例子介绍这种项目精细管理方法。
黑龙江省火电三公司双热项目部(以下简称双热项目部)在开工之初,就选择了适合自身项目特点的项目盈利模式,即进度模式,安全风险模式,成本控制模式和质量控制模式。通过盈利模式的设计和盈利模式设计下的经营活动,确确实实使项目的盈利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预期上利润将提高1―1.5倍.应该说,双热项目的盈利模式的设计是成功的,对盈利点的把握也是准确的。
要实现项目的精细管理,在盈利模式设计上必须进行深化,双热项目在原有盈利模式设计的基础上从两个方向进行了深化设计。
一、从专业分工上深化盈利模式设计
专业具有资源,组织,区域的相对独立性,工程的起止时间,总体费用构成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就是因为专业具有的这些特点,使得进行专业的盈利模式设计时盈利点更具体突出,盈利值的核算更易于进行,盈利模式设计的效果也更容易比较和分析。
双热项目的专业盈利模式设计分成五个步骤,
1、将合同的总价以费用的形式分匹到各专业,由于双热项目是总价合同,各专业的费用总额以概算价为准,锅炉专业 (含除灰系统)1933.6804万元,汽机专业(含供水系统) 1172.0496万元,电气,热控专业1337.1593万元 保温专业735.4307万元 土建专业647.97万元 其他费用1006.18万元,
2、编制专业的工程预算和管理费用预算,预算价与合同价的算术差就是第一层次的盈利额(盈利额可正可负).编制预算也就成为一个盈利点.双热项目的的盈利预测见表一。
3,在预算的基础上,确定内部的经济承包方案.内部的经济承包方案依据劳动定额和预算定额(双热项目的劳动定额参考同时期黑龙江省火电三公司各现场的职工收入平均水平编制)。如锅炉本体人工费按电力预算基本人工费21元/工日乘以1.25倍系数.汽机中低压管道根据规格分别乘以1.15―1.5倍的系数,其他项目不乘系数.消耗性材料按定额材料费的70%分包,主材和机械费不承包,在这里全部做为赢利。依据承包方案编制各专业的施工预算. 这个预算与原预算的算术差就是第二层次的盈利额.(可正可负)
4、依据分包的指导价格编制可能分包项目的分包预算,这些项目的分包预算与依据承包方案编制的预算的算术差就是第三层次的盈利额(可正可负),所以选择合理的分包项目,确定合理的分包价格是项目的盈利。
5、对经济承包方进行分析,优化承包方案,确定最终的专业盈利模式,
各专业的盈利值总额是各专业盈利值的算术和.对于其他费用我们把他作为一个专业来考虑,其他费用概念的比预算规定上的其他费用范围要广.与财务科目下的各项费用不完全相同。为了核算方便,在本数学模型里,其他费用指项目部实际发生且由项目部管理口进行计划、实施、控制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所有成本,包括劳物分包项目的机械费、自营及分包工程的项目部采购的主材费,上缴公司和项目内部发生的管理费等。其实际含义是指承包方案和分包合同外需要项目支出的所有费用.其他费用专业的各项盈利值=其他费用各项基准值―其他费用各预算值或核算值。
综上所述,专业的盈利模式设计具有如下的优点:
第一、可以很容易地找到盈利点。
第二、便于盈利值的计算,即使是过程中的调整计算也很容易。
第三、层次清晰,便于盈亏因素的分析。
但是专业的盈利模式设计却也有不能弥补的缺陷,就是反映影响盈亏因素不全面,以专业的条块分割了项目经营的内部联系。因此有必要从另一个方向深化盈利模式,这个方向就是从运营结构入手的盈利模式设计。
二、在项目的运营结构上深化盈利模式设计
项目的运营结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管理制度和流程,二是人力资源的管理,在这里我们分别从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1,在流程方面深化盈利模式设计
各项目都有一系列管理制度和流程,这些管理制度和流程或多或少,或明或暗把节约开支,提高效率,促进盈利目标作为的目的之一。运营结构中蕴藏着众多的盈利点,把这些盈利点找出来,进行量化的分析和归纳,就成为运营结构上的盈利模式设计。双热项目在以下几个流程中进行了盈利模式设计。
1.1、材料控制流程的盈利模式设计
材料控制流程是指从材料提报到形成最终的工程产品的控制流程。首先,材料提报、审核、批准严格控制损耗量。双热项目的主材计划损耗量控制在定额损耗量的50%以下,低于公司的3%的损耗标准,这是第一个盈利点。第二步,要进行材料的汇总归类,尽可能安排大批量的采购,既可节约运费,又可以降低价格,这是第二个盈利点。第三步,材料的采购招标应多选择几家供货商,可以平抑采购价格.这是第三个盈利点。第四步,材料的卸车和贮存要合理,除了要注意分类保管和防护外,还要将防护完好,不易丢失损坏的物资直接卸到施工现场附近,减少二次搬运的费用,这是第四个盈利点。第五步,材料的发放和领用要使用POWER9000软件,可以有效控制材料超领超况的发生,这是第五个盈利点。此外,材料的价格要公布,这样,既可以对物资采购进行民主监督,又可以便于各专业及时核算材料成本。双热项目在主材的控制上,实行副总领导下的专工负责制,不管是节余和浪费,受奖和受罚的都是专工和副总。实践证明只有调动技术干部的积极性才能实现主材的节余.这是又一个盈利点。在选择物资采购的时间点上,要尽量选择市场价格波动的低位区域,双热项目在2006年初钢材价格较低时,提前备料600吨,节约资金20万元。
其实,在材料控制的流程上,盈利点还有很多,只要多发现盈利点,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就能实现更高的盈利目标。
证券市场是社会经济的晴雨表,经济繁荣时证券市场的走势常常平稳而乐观。2006年我国证券市场结束了4年的熊市迎来了波澜壮阔的上涨行情。上证综合指数从2005年底的1161点,上升到2007年10月的6124点,这是一个毫无疑问的大牛市。但是证券市场常常有牛熊市的交替变换,经济繁荣与经济萧条也是在周而复始的发生,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股票指数从2007年10月16日的历史最高6124点至1800点,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就跌了70%,至2009年12月仍在3000点徘徊,大多市场投资者亏损过半,有的甚至达到三分之二,不管是散户还是机构都无法幸免,这给依靠传统经纪业务获取主要收入的我国证券行业以沉重打击,不少证券企业面临倒闭风险。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中国A股的暴跌与国际金融危机是有很大联系的。当漫长的经济萧条时期到来时,如何在全行业低迷危机的时刻实现平稳过度,为下一轮的经济高涨作好准备是我们此刻所要研究的重点。
二、盈利模式稳定性的分析
通过一系列的分析我们明确,在现代金融环境和经济危机不断发生的大背景下,对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的稳定性应作如下理解:
(一)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的稳定性是一种相对的稳定
相对稳定是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在盈利能力受到外来因素干扰时,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最初稳定状态或跃迁到一个新的稳定的有序状态,即使出现大的偏离,所产生的损失也会限定在预先设定的可容忍幅度内。
(二)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的稳定性是着眼于动态的过程,包含着积极进取的内容
金融市场的经营环境是不断变化的,稳定的盈利模式强调的是盈利模式要适应市场环境和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根据客户需求的变化不断地调整其经营策略,改善服务方式和技术,改善业务流程,提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而不是一成不变。如果证券公司消极保守,不能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不敢于创新,就会导致市场份额不断收缩,竞争能力不断削弱,甚至破产倒闭,盈利的稳定性就得不到保证。
(三)盈利模式的稳定性强调安全与效率兼顾
安全与效率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协调可以增强盈利的稳定性;如果不能使二者统一,那么盈利的稳定就无法真正实现。
关键词:绿色建筑;房地产开发;盈利模式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绿色建筑开发的发展现状
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建筑行业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过去7年的年度新开工面积年均增速达到了13.4%。2011年,年度新开工建筑面积达到了42.7亿平方米,竣工面积29.2亿平方米,竣工产值6.2万亿元。与此同时,按投资额计算,2011年全球建筑业的平均增长率仅为0.5%。根据蔡伟光[2]的研究,截止2009年,包括建筑材料生产、新建建筑生产及建筑运行等方面的我国宏观建筑全寿命周期能耗总量约为12亿吨标准煤,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39.5%,是我国最大的能源消费部门。而在我国已经建成的建筑物中,根据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的测算,到绿色建筑所占的比例尚不足1%。
为了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国务院办公厅于2013年1月1日以 〔2013〕1号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制订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在该方案中,提出了我国在“十二五”期间的绿色建筑发展目标。其中,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到2015年末,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3]。各地方政府也纷纷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方案。
与各级政府对发展绿色建筑的积极态度相对照,作为发展绿色建筑的实际执行者的建筑行业的态度却相去甚远。尤其是作为商业开发类建筑的主要运作者的广大房地产开发商来讲,绝大部分都只是被动的去适应政府部门对绿色建筑建造的最低要求,而只有很少一部分会主动的选择开发绿色住宅。究其原因,主要是而绿色建筑建设成本较普通建筑高,而全社会的环保消费意识不足,消费者对绿色建筑的需求弹性大;同时政府对绿色建筑开发的补贴或奖励也无法完全覆盖成本的增额,开发商无法凭借建造绿色建筑而获得更大的收益,故缺乏动力去进行绿色建筑的开发。因此,要实现绿色建筑建造的目标,推动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除了政府从政策层面的鼓励与要求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寻找到建造绿色建筑的创新性盈利模式,从而充分的调动以开发商为首的建筑行业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使建造绿色建筑成为建筑业的内生性需求。
二、当前建筑开发盈利模式解构
盈利模式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步形成的企业特有的赖以盈利的商务结构及其对应的业务结构[4]。如图1所示, 也可以认为盈利模式指的是企业的收入结构与成本结构以及相应的收支方式。各类企业在生产运营中均有自己的商务结构和业务结构,但并非所有的企业均能盈利,故并非所有企业都有盈利模式。只有当企业能够持续的盈利时,其所采用的成本与收入结构才能称为盈利模式。
图1. 盈利模式构成框架图
由于我国的房地产业形成的时间尚短,绝大部分开发商的盈利模式具有高度的趋同性。由于在盈利模式中的成本结构是为收入结构服务的,也就是说在对盈利模式的研究中,最重要的是寻找其收入结构。在某一确定收入结构之下选择成本最低的成本结构便构成了一个盈利模式。对于房地产开发商来讲,根据其开发的房地产产品不同,其收入来源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出售房地产产品获取销售收入,另一类是将建好的物业长期持有并出租获取租金收入。
在我国当前的房地产市场中,采用第一类方式获取收入的开发商,其基本盈利模式中的收入结构如下:
以普通消费者或物业投资者为主要交易对象,以某一套住宅、某一间商铺或一定面积的办公物业的产权(房屋所有权及国有土地使用权)为交易内容,以置业顾问或销售中介采为交易渠道,采用一次性出售的交易方式获取收入。
其成本结构为:投资部门首先通过各种渠道筹措开发资金,然后购买土地,委托设计单位进行设计、施工单位进行施工,再通过聘请中介机构或自身的营销部门进行销售。
对于采用第二类收入来源的开发商,其基本盈利模式中的收入结构如下:以某一间商铺或一定面积的办公物业的使用权为交易内容,以长期出租为交易方式获取租赁收入。收入结构中的其它要素的内容与搭配基本与第一类相同。
而该类盈利模式中的成本结构与第一类盈利模式相比,多出了对物业的运营管理部分。
绿色建筑开发盈利模式创新思路
在目前的房地产开发盈利模式框架之下进行绿色建筑的开发,对于开发商来讲将导致其成本结构中的设计、建造的成本的显著上升。正如前面所分析的,由于目前国内消费者的环保意识不足,对绿色建筑的消费弹性大,因此开发绿色建筑所能带来的收入结构的变化仅仅只是在收入来源中多出了政府的补贴或奖励,以及在营销中相对竞争项目拥有一定程度上的宣传优势。对于开发商来讲,开发绿色建筑除了体现出企业的社会责任以外,并不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盈利,甚至会损害既有的盈利。因此为了使开发绿色建筑成为开发商的自发性选择,最佳的办法就是寻求盈利模式的创新,让开发绿色建筑变成有利可图的活动。
图2 盈利模式分类图
依据前述的盈利模式构成框架,可以利用图2中由朱武祥、魏炜提出的分析工具[5],按照不同的收入来源与成本来源的组合划分为十二个区域,所有的盈利模式都处于其中的某一个区域中。对于传统的房地产开发,其盈利模式属于“盈利模式0”,即由开发商完全支付成本,并将产品出售给直接顾客获利。对于绿色建筑的开发,则可以认为政府的奖励或补贴是第三方伙伴在支付一部分成本,故属于“盈利模式3”。由于政府的奖励或补贴往往只占到绿色建筑投资增加的10%左右,大部分的成本仍然是由开发商来承担。上述分析工具为绿色建筑开发的盈利模式创新提供了以下的思路:
(一)寻求更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
房地产开发作为一项资金密集型的商业活动,其对融资的需求本身就非常强烈,要进行绿色建筑的开发,完全让开发商独自承担增加的成本及风险,其开发意愿将会非常低。因此,可能的解决思路是开发商利用自身作为房地产开发中的核心企业所具有的较高议价能力,将增加的成本在绿色建筑开发的价值链上进行重新分配,使价值链上的各参与主体都分别承担与其收益相匹配的一部分成本,从而降低开发商的资金压力及开发风险。对于绿色建筑开发所增加的成本的分担机制的设计,可以分别对图3中的房地产开发基本价值链中所涉及到的各参与主体进行具体的分析。其中涉及到的对成本影响较大的参与主体包括:设计单位、施工企业、材料供应商、设备供应商等。
图3. 房地产开发基本价值链图
另外,由于绿色建筑的一大特点是前期投资较大,而全寿命周期的成本较普通建筑低。因此,利用合理的金融产品,对绿色建筑的成本进行时间上的调整,将前期投资分配到建筑的整个寿命周期,可以有效降低开发商的前期投入,使开发商的开发成本得到进一步降低。
(二)创造更多收入来源。
如前所述,传统房地产开发的收入来源都较为单一,即房屋产品的销售或出租收入。如此单一的收入来源,在开发绿色建筑时,由于成本的上涨,开发商为了维持自身的利润率,势必提高产品的售价或租金。而如此一来,势必使消费者对绿色建筑的接受程度大大下降。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则是通过利用金融创新方案、开发延伸产品、提供解决方案和授权许可等方式拓宽开发商的收入渠道,使绿色建筑产品的销售价格或租金水平与传统建筑基本持平,甚至略有下降。
绿色建筑开发企业盈利模式建议
在成本分担机制设计中,对于设计单位,除了可以将目前已经大量用于工业和政府投资项目的能源管理合同(EPC-Energy Performance Contracting)应用于住宅、商场及写字楼等商业地产开发之外,还可以通过利用保险等金融产品,使其共同分担开发风险。对于材料、设备供应商,可以通过设备租赁或以购买功能代替购买实际产品的模式,使供应商承担绿色建筑开发中大部分的成本增加。另一方面,为了
而在创造新的收入来源方面,可以尝试将绿色建筑项目中的能源供应系统单独打包建立服务公司,通过提供能源服务代替产品销售,以此获得稳定的长期收益,同时将该收益权作为公司资产进行证券化,从金融市场获取流动资金进行新的投资。同时,由于绿色建筑的后期物业管理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开发商可以考虑成立专门针对绿色建筑的物业管理公司,通过管理绿色建筑获取超出普通物业管理公司平均收入水平的收益。甚至开发商可以与设计单位合作,建立各种绿色建筑技术在建筑中应用的接口标准,通过向绿色建筑技术供应商收取授权费的方式获取收入。
不同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具有不同的资源优势。因此,在开发绿色建筑时,不同的开发企业能够选择的收入与支出结构相互之间往往是有较大区别的。本文并不试图提出一个适合于所有开发企业的盈利模式,而是根据前述的盈利模式创新思路,寻求一些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方法,供开发企业在开发绿色建筑时参考。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J]. 2012
[2] 蔡伟光. 中国建筑能耗影响因素分析模型与实证研究[D]. 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3]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住房与城乡建设部. 绿色建筑行动方案[Z]. 2013
【关键词】飞机金融租赁 租赁公司 航空公司 趋势
一、国内航空发展对飞机融资租赁的需求
改革开放发展以来,无论从飞机数量还是运输数量上来看,我国航空运输业取得了飞速发展,中国的航空市场已经排在了全球第二的水平。航空运输业是一个投入高、风险性强、投入收益比相对低的行业。航空企业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这是一般企业所无法实现的。因此,金融租赁的盈利模式逐渐发展起来。
但是飞机租赁市场长期被国外融资公司垄断,市场占有率高达80%以上。随着我国《租赁公司管理办法》的明确实施,国内的飞机租赁行业才逐渐兴起。
二、飞机金融租赁行业的盈利模式
(一)飞机租赁公司的盈利模式
1.经营性租赁。①利差收益:利差收益也即租赁收入。目前来说,飞机租赁公司主要的经营性盈利模式就是利差收益。飞机租赁是租赁公司从制造厂商或者其他机构购买飞机,然后将飞机租给航空公司或其他承租人,飞机租赁公司与航空公司签署租赁协议,并从中获取月度或季度的租金收入。租赁公司通过对航空公司或银行收取一定比例的利率或租赁费。租赁收入水平主要取决于航空公司中飞机数量和当时租赁市场利率高低。通过规模大小、信用高低、知名度等不同收取不同比例的利率,赚取中间的利差收益。②余值收益:余值收益也即处置旧飞机获得飞机处置收入。余值收益主要针对大型通用飞机等设备,当飞机使用到达合同期限或回收年限时,飞机租赁公司会依据租赁合同进行回收飞机或折合租赁费等方式获取余值。回收飞机残值的价值和扣除租金、维修费用等收益都可算作余值收益。飞机租赁公司可以把整机放入二手飞机市场进行卖出,也可改造为货运飞机或把飞机拆分成各个零件进行卖出。余值收益则是由飞机市场价格决定。
2.融资性租赁。①运营收益:飞机租赁公司可以在自有资金运作的前提下,回收一定比例的租赁资金,再通过银行借款、与上游企业签订首付款等方式进行资金运转。通过运营方式获取一定的息差收益。②服务收益:服务收益是飞机租赁企业根据租赁合同的项目情况收取的一定比例的手续费、项目咨询费、贸易佣金等费用。是随着租赁行业的发展,提供的人性化、全方位的降低风险的一种服务费用。是保障行业稳定发展、专业贸易合作的体现。③风险收益:飞机租赁公司也有一定比例的租赁债权转为相应价格的股权,实现风险性收益。
(二)航空公司租赁飞机的盈利模式
1.短期内快速扩大机队规模。航空公司普遍采用租赁飞机组建自己的机队,主要由于如果一个航空公司全额或贷款购买飞机,则首先需要相当大笔的资金投入,这无疑对于航空公司来说是个沉重的负担。但是如果转为租赁飞机,则可以在同样资金消耗的前提下,短期内获得更多的机队规模。
2.租赁飞机可以保持飞机资产组合的灵活性。航空领域的快速发展和公司自身发展情况,为飞机的机型投入、不同机型的分配组合带来非常大的不确定性。租赁飞机可以减少整机购买的风险性,并减少改变机型组合带来的二手折旧损失和时间占用损失。
3.降低资金占用成本。租赁飞机,可以使航空公司的资金迅速回流,并进一步用来扩充机队或自身的运营投入、服务投入等方面的资金消耗,减少资金占用。在通过租赁飞机运营的同时,使得公司的资产组合更为灵活,资金流动也更为快捷。
4.获得更高的评级,融资更便捷。航空公司在规模化机队和服务的同时,相对轻资产模式运营的航空公司,在市场上更容易获得较高等级的评价和服务肯定,口碑、信誉、知名度等都会迅速提升,从而使得航空公司的融资更容易、更便捷,甚至在自身盈利许可的情况下实现一定数量的自购飞机经营。
三、国内飞机融资租赁发展趋势
(一)出口信货担保下的租赁融资将成为中国民航飞机租赁的新热点
由于进出口银行出口信贷担保的利率相较于银行的商业贷款要低,对机租赁行业来说,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由于租赁行业的减税租赁模式日渐艰难,银行信贷担保的租赁模式则成为一个新的融资租赁发展趋势。对于我国几个大型航空公司来说,均采用了这种租赁新模式。
(二)渠道多元化
由于国内贷款融资渠道多年来比较单一,使得国内金融租赁发展模式也受到制约。银行融资贷款已经不能满足日益激烈的行业发展和资金需求。新人融资租赁渠道也被不断提出,比如由保付商提供的融资渠道,航空公司向社会发放证券的融资渠道,信托融资等,通过社会化的多方融资,转移融资风险和融资难度,获取更快的资金回流和更多的资金收益。
(三)由融资租赁向经营租赁转变
传统的飞机租赁,一般在租赁合同到期以后,由航空公司购买飞机或折合租金等方式购买整机。但是由机制造行业的发展,航空技术的革新,飞机更新换代的实现,使得航空公司在购买旧型的飞机型号后,承担了更大的经营风险和折旧损失。因此,越来越多的航空公司选择经营租赁,减少旧机在本公司运营的成本消耗、资金占用,以及飞机残值带来的损耗。
(四)向国际市场发展
飞机租赁企业要瞄准眼光,放眼国际市场,拓展行业发展。租赁行业发展初期,主要以租赁国外机型、通过国外飞机租赁公司进行租赁。随着我国租赁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以及我国飞机制造业的技术成熟,飞机租赁不仅仅局限在国内航空公司,也逐渐向国际市场发展,尤其向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租赁市场发展。飞机租赁行业的国际化发展已经成为不可替代的趋势。
总之,飞机金融租赁盈利模式的发展经过了单一性盈利模式向多样化盈利模式l展,融资模式也从企业化走向市场化,经营范围也从国内走向国外。一体化经营和全球化盈利成为飞机金融租赁行业的发展必然,飞机租赁行业将会面临更大的机遇和挑战。
参考文献
[1]胡军伟.飞机融资租赁与融资渠道.商业银行.2013年8期.
[2]我国飞机租赁业的发展研究[D].李镇.天津师范大学.2013.
关键词:在线音乐;数字出版;需求导向;盈利模式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2-0068-03
在线音乐与互联网广告、网络游戏、手机出版等细分领域构成现阶段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分类格局。数据显示,2012年以网络动漫和在线音乐为代表的新型数字内容服务形态发展迅猛,营业收入增速高达291.2%[1];2013年在线音乐与网络动漫营业收入增长1.5倍[2];2014年在线音乐收入52.4亿元,比2013年增长20.2%。增长率减缓背后的隐忧是中国“音乐产业,如何转身”,以及探究中国音乐产业的沉疴与出路的问题[3]。传统音乐产业模式迷茫四顾“钱途”和在线音乐蓬勃发展的鲜明对比,其核心在于音乐用户需求导向的改变,实体唱片模式无法适应以用户体验度为市场导向的新型文化经济业态。
音乐市场如何植根于需求导向的数字消费模式,不仅是破解音乐产业发展难题的关键,也是整个数字出版产业未来发展的基石,毕竟音乐市场困境是传统出版数字化转型阵痛的一个缩影。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以拥有全球在线音乐市场领导地位的美国为例,分析其在线音乐产业盈利模式现状及深层次的需求导向逻辑,为国外在线音乐盈利模式的本土化借鉴提供参照范本,也为数字出版盈利模式研究和加快振兴文化产业实践开拓新的视角。
一、需求导向:美国在线音乐产业盈利模式的核心
在线音乐产业的盈利模式是指在线音乐产业链角色依托上下游协作关系,形成产业价值的链式传递,以及企业关联、供需结构和区位空间关系的系统化均衡和利益分配模式。iTunes,Pandora和Spotify的盈利模式是美国在线音乐发展的典型代表,其业务形态转型的重要依据是用户需求导向的变迁。
1.双轨制免费增值模式:以试听权满足用户的听觉欣赏需求。双轨制免费增值模式(Two-tier Freemium Model)是满足在线音乐用户听觉层面的代表性模式[4],该模式提供两种类型的服务,一种是免费的流媒体服务,靠广告业务支撑运营;第二种是包月订阅,并向用户提供包月费用额外的优惠,如目录无限制访问、离线收听和移动设备应用等服务。
免费型的在线音乐服务多以流媒体电台服务的形式呈现,用户通过在线音乐电台享受听觉上的音乐美感,但需以收听广告为代价。流媒体服务商无法从免费用户那里直接获取利润,便将免费理念聚集来的庞大用户规模转化为广告受众,向广告商换取利润支撑企业运营。Pandora,SiriusXM,YouTube和Vevo是美国流媒体电台服务模式的翘楚,其中Pandora拥有超过7500万用户的规模,其广告收入占据总收入构成的七成以上比例。
包月订阅尽管是付费型模式,但付费的目的是扩大用户视听的选择权和实现自定义服务,并没有获取下载权限和音乐的使用支配权。用户仅需缴纳包月费用即可在线试听海量和高品质音乐,性价比相对付费购买下载要高得多,在线音乐服务商也因获取音乐用户的月租费减轻了广告盈利模式的依赖程度,投入精力重视用户听觉欣赏的个性化体验改善。Rhapsody是美国第一批提供包月制在线音乐服务的厂商,用户每月支付9.99美元即可享受无广告的音乐订阅服务。
双轨制免费增值模式受惠最多的是在线音乐用户。对于单纯想满足听觉欣赏需求的用户而言,在线音乐服务商如提供音乐下载收费服务实在是强人所难,同样是收听音乐,试听权和使用权对音乐服务商的版权管理和运营成本要求大相径庭。双轨制免费增值模式的在线音乐服务商出售的只是产品的试听权,仅满足用户的欣赏需求,所以价格可以压低,甚至免费。在线音乐服务商从用户那里获取的费用很低,其盈利模式的重心自然偏向广告商等其他市场角色。
2.产品销售模式:以使用权满足用户的拥有与收藏需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由低层次到高层次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5]。在线音乐用户对音乐产品的热衷超出普通层面的试听欣赏需求时,会产生拥有、收藏式的“安全需求”,如同图书馆借书阅读和书店购书阅读并收藏的选择。满足拥有与收藏需求的途径是付费下载,或是盗版非法下载。在美国由于音乐版权保护制度和音乐用户消费习惯影响,在线音乐服务商推行付费下载的阻力较小,购买的自完全掌握在用户的手中,取决于他对音乐单曲或专辑的热爱程度。
产品销售模式原本是在线音乐服务商最基本、最清晰的盈利模式,将数字音乐视为唱片产品实物销售出去,用户付费获取音乐的使用权。在线音乐的付费下载成本尽管高于试听欣赏的免费或包月订阅服务,但付费下载后的音乐可以离线收听以及不受网络流量的限制,价格差异丝毫没有阻碍下载付费型音乐(含单曲、专辑)成为美国在线音乐产业收入的榜首。iTunes,Amazon MP3音乐商店以0.99美元左右的价格出售正版音乐,苹果公司适时建立梯级定价模式,赋予唱片公司灵活定价权[6];亚马逊主推开放式格式的付费下载音乐服务,给予用户充分自由选择播放器的空间。
3.社交网络服务模式:以音乐分享平台满足用户的社会化媒体交往需求。Facebook和Twitter引领了美国社交网络的潮流,线上媒体互动成为互联网用户每日必需的活动,其中蕴藏的商机成为在线音乐服务商角逐的焦点。尽管日前全球音乐行业的总体销售相对疲软,但社会化音乐网站和流媒体音乐服务却方兴未艾[7]。在线音乐和社交网络的娱乐属性具有天然亲近性,信息分享、粉丝群等习惯容易被植入在线音乐领域。
社交网络服务模式倡导的是用户规模化策略,以用户数量的提升赢得广告价值。iTunes和Spotify均尝试将分享和社交元素融入其服务体系。iTunes推出了独立的社交平台Ping社交网络,提供音乐服务和交友应用,用户可以通过Ping分享个人音乐播放列表和心情,Ping也吸引了许多明星歌手加入,成为专辑、音乐活动等讯息的平台。Spotify则选择与Facebook合作推出社交音乐平台,用户通过Facebook来收听音乐并获取好友音乐列表,Spotify与Facebook实现了用户数量快速增长的双赢,Spotify的成功在于以在线音乐服务商的身份满足了用户社交需求,让音乐发现、分享与互动更为便捷。
4.用户价值增值模式:以创作和在线表演满足用户的自我实现需求。在线音乐用户消费的是版权人的音乐产品,部分用户不乏音乐表演天赋,他们也有在线表演的自我价值实现需求,这与图书读者的自出版如出一辙。在线音乐平台应该是多向度的集成,绝不仅限于用户的购买行为,用户既是消费者也可以是生产者,将自己的音乐原创产品借助在线平台销售推广出去,用户和在线音乐平台双方共同盈利。
用户价值增值模式是迎合用户自我实现需求的盈利业务,用户可扮演歌手的角色在线演唱,也可扮演导演的角色对音乐视频二次创作。音乐视频服务网站Vevo推出了视频首映、现场演唱会和自创音乐秀的在线频道,YouTube对用户原创内容尤其是音乐视频创收服务的改善使得混编视频得以授权和创收[8],非正式的用户原创内容在YouTube平台的收入与正式视频平分秋色。
美国在线音乐产业的盈利模式建立了从用户试听权的听觉欣赏到在线演艺的自我实现的多层次需求导向,iTunes,Pandora和Spotify等音乐服务商根据在线音乐用户的细分需求灵活推出多种交叉业务模式,免费和付费齐头并进、互为补充,在缔造成熟的盈利模式的同时诠释了需求导向理论在美国在线音乐领域的涵义与实践。
二、盗版、品牌与多屏:在线音乐盈利模式的瓶颈
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是建构在线音乐盈利模式的有效驱动力,但需求导向实践的复杂性使得盈利模式同样受到来自盗版、品牌专一化和多屏化表达等关键问题的困扰。
1.盗版需求:亟需技术、教育、法律层面遏制盗版,分流盗版用户进入双轨制免费增值模式。美国唱片业协会RIAA一直努力尝试新技术(如屏蔽侵权网站)和提出法案动议来阻击愈演愈烈的P2P共享、网络存储空间与聚合器等文件传输的在线音乐盗版行为,但文件共享与传输固化为推广音乐的有效方法[9],广告成为盗版音乐服务的主要资金来源等因素制约了打击盗版的精准度和收效。有研究指出,减少盗版并不意味着产业增加利润;相反,美国在线音乐利润最大化的结果发生在盗版存在时,打击盗版很可能是一种自我伤害的战略管理手段[10]。
盗版对市场推广“积极作用”的乱象根源在于音乐消费者将便利的购买选择功能建立在未经授权的在线音乐共享服务基础上。在线音乐产业亟需完善售前采样功能,帮助用户做出细分的、便利的购买选择,以广告换免费,将盗版用户分流到试听权服务的双轨制免费增值模式中去,以免费低质和付费高质的流媒体音乐服务的双重策略对抗数字盗版行为[11]。同时,在线音乐产业亟需转向复合型战略反击盗版,与ISP(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合作实施通知程序对音乐用户进行版权价值教育,与立法、执法、政策制定机构合作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以及与网络应用商店、广告商、支付服务提供商(如美国运通、万事达、Visa等)和搜索引擎(如谷歌)等渠道合作,删除侵权应用内容、链接和停止支付服务,以疏堵结合的战略思维破解盗版需求难题,重建良好的消费心理环境[12]。
2.需求品牌专一化:亟需控制市场集中度水平,优化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美国在线音乐产业一方面完全通过市场的自由竞争进程实现产业集中,另一方面通过联合重组或联合收购的形式建立。苹果公司2014年初收购流媒体音乐订阅服务商Beats Music,以优化其精准定制和音乐发现功能等业务,来抗衡Spotify的付费订阅服务,而Spotify也先后收购了Tunigo和The Echo Nest。用户需求的品牌呈现专一化趋势,造就了美国在线音乐市场结构的典型寡头垄断型格局,市场具有双垄断性,一是企业垄断,如Pandora,iHeartRadio,iTunes Radio,Spotify,Google Play All Access,Rhapsody,TuneIn Radio分别以31%,9%,8%,6%,3%,2%,2%的份额占据美国音乐流媒体服务的逾六成市场[13];二是业务垄断,企业的盈利模式偏向性明显,如Pandora广告占据绝大部分利润份额,广告与订阅服务等其他收益比值持续位于7U1与4U1之间[14]。
寡头垄断是市场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需要,但过速的集中化和寡头垄断亟需政府控制,因为垄断必然带来新市场力量进入障碍、企业竞争决策的局部性和竞争结果的不确定性等潜在危害。《纽约时报》曾传出美国司法部调查苹果数字音乐业务垄断行为。对消费者而言,垄断会侵害他对音乐商品和服务的选择权与公平交易权,企业凭借垄断不再需要取悦消费者,创新动力和降低成本等举措逐渐淡化。美国芝加哥学派强调反对垄断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率,最终是要企业提供价廉物美的商品,增加消费者的福利。美国在线音乐产业亟需优化现有市场结构,保障市场运行机制对音乐资源的优化配置,保护自由竞争,维系企业创新动力,让用户需求和消费福利获得可持续发展。
3.需求的多屏化表达:亟需健全跨界支付体系,推动多屏音乐授权融合。美国在线音乐拥有成熟的版权支付体系,音乐服务提供商与上游的唱片公司合作顺畅,也构建了与下游的终端需求用户间的便捷支付环节,完善的支付体系是美国在线音乐产业拥有清晰的盈利模式的重要保障。但“多屏时代”的到来,用户需求的人性化服务、内容的跨介质授权等变革松动了在线音乐的现有支付体系,“多屏时代”的盈利模式面对的是跨界运作,须满足用户“一曲多屏”的视听需求。
苹果公司已尝试向用户推出iTunes Match服务,匹配音乐资料库存储在iCloud云端,用户可远程访问自己创建的音乐集,服务费每年24.99美元。云技术可以帮助用户享受授权音乐在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等多终端设备间的融通体验,但云共享平台的服务费用标准、盗版的流通抑制、云端映射服务的云间共享等更多深层次问题,以及所引发的支付体系复杂性,亟需寻求技术创新与用户需求间的合理平衡。
三、从在线音乐到图书出版转型:需求导向的启示
在线音乐用户的差异化消费需求是美国在线音乐产业盈利模式的风向标,从听觉欣赏到自我实现的四层需求,在线音乐服务商对应建立了井然有序的复合盈利模式,如此细分的盈利思路对国内在线音乐产业乃至数字出版全产业领域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数字出版产业各领域的用户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我们是否有反思和尝试去深度了解细分读者用户?无法辨清用户的需求差异本质终将难以改变出版转型现状的困顿和彷徨。
以图书出版的数字化转型为例,何时图书出版能细分读者用户的需求,衍生出分层交叉的盈利模式,回归到用户需求差异层面来创新数字业务,而不是传统意义的以学科门类差异、知识内容差异或出版载体差异来主导业务,才能扭转局面,由被动变为主动掌控市场。毕竟从事图书出版业务的出版社与音乐唱片公司一样,曾是产业链中产能最大、最直观的一环,自然也是受数字化冲击最大的领域;当出版社的经营者和编辑团队在尝试转型与在线音乐产业类似的全产业链内容需求服务时,我们的出版社才真正找准了数字化的盈利模式。
参考文献:
[1] 吴娜.数字出版收入在全行业占比继续提升[N].光明日报,2013-07-10(07).
[2] 经济指标平稳增长,产业规模继续扩大[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4-07-10(02,03).
[3] 魏薇.音乐产业,下个赢利点在哪[N].人民日报,2015-01-14(12).
[4] Thomes, T. P.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online streaming music services [J]. Information Economics and Policy.2013,25(2):81-91.
[5] Maslow, A. H.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J]. Psychological Review.1943,(50):370-396.
[6] 肖洋,谢红焰.比较视域下的在线音乐出版盈利模式研究[J].出版科学,2014,22(6):78-82.
[7] 佟雪娜,谢引风.数字在线音乐付费服务模式探讨[J].科技与出版,2014(12):95-99.
[8] Miller, M. YouTube for Business: Online Video Marketing for Any Business [M].Indianapolis: Que Publishing, 2011:22-24.
[9] Sudip Bhattacharjee, Ram D. Gopal, G. Lawrence Sanders. Digital Music and Online Sharing: Software Piracy 2.0? [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03,46(7):107-111.
[10] Sudip Bhattacharjee, Ram D. Gopal, Kaveepan Lertwachara, James R. Marsden. Consumer Search and Retailer Strategies in the Presence of Online Music Sharing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2006,23(1):129-159.
[11] Thomes, T. P.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online streaming music services [J]. Information Economics and Policy.2013,25(2):81-91.
[12] 李智萍,刘云.浅谈当前我国数字音乐出版业现状[J].科技与出版,2011(7):84-85.
很多人利用微博赚到了钱,微博的提供商却一直在发愁怎么赚钱。随着用户的增加、影响力的增大,拥有3亿用户的新浪微博近来加快了商业化进程。
2012年4月,新浪微博广告报价单在网上曝光,从PC端“我的首页”、登录页、推荐话题,到无线端的Wap、手机客户端等位置,都有明确的广告报价;
4月26日,在2012微博营销大会上新浪正式宣布推出微博广告平台,升级企业微博产品至2.0版本,并推出商业开放平台;
4月28日,新浪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递交的2011年年报中称:“我们尚未建立新浪微博的‘货币化’模型,无法确保其他微博服务和社交网络服务提供商采取的盈利模式也将适用于新浪微博”;
5月7日,《新世纪》周刊刊载了《新浪微博双平台之梦》一文,分析了新浪微博目前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商业化迫在眉睫、广告模式是否能解燃眉之急、开放的焦虑和双平台悬疑等;
5月16日,新浪一季度财报显示,虽收入同比增长6%,净亏损达1370万美元,远不及上年同期盈利1500万美元的业绩……
对新浪来说,博客曾带来巨大的流量,但没有带来商业上的成功,新浪微博会不会是下一个新浪博客?
一方面是居高不下的运营开支。新浪微博用户持续攀升、流量急速增加的背后是巨大的成本投入。新浪首席执行官兼总裁曹国伟在2011年第四季度财报电话会上透露,新浪2011年在微博上的投入达到了1.1亿~1.2亿美元,第四季度新浪微博运营成本上升至6073万美元,同比增长30%;2012年投入将达到1.6亿美元。
另一方面是未知的盈利模式,乏善可陈的盈利点。从严格意义上讲,微博的盈利模式仍然未知,正常产业链仍未启动,已成立6年之久的微博鼻祖Twitter,尽管估值已经达到了10亿美元,却始终没有一个清晰的盈利模式。
早在一年前,新浪首席执行官兼总裁曹国伟就透露了微博可能存在的六大商业模式:互动精准广告、社交游戏、实时搜索、无线增值服务、电子商务平台以及数字内容收费。随着即时通信、微群、相册、位置等产品的陆续上线,虽然看起来很热闹,新浪微博开始变得“越来越重”,但基本是赔钱赚吆喝。据新浪年报,新浪微博2011年的大发展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好业绩,加之对麦考林、中房信的投资贬值,新浪在2011年的净亏损达到3.02亿美元,没有业绩的支撑,新浪的股价也从2011年中最高时的140美元左右下挫至现在的60美元左右。直到目前,即便在新浪内部,对微博的盈利模式也没有统一的共识。
此外,新浪微博摸索盈利模式时还必须考虑商业范畴之外的风险,比如政府监管。
图1 :新浪微博3月5日~4月5日流量排名数据(数据来源:Alexa)
2012年3月底,新浪微博为配合政府清理与某些谣言相关的用户评论,将评论功能关闭了三天。根据上图相关的流量数据可以看出,这三天对新浪微博的影响是巨大的。
微博盈利模式之惑:处在十字路口的新浪微博
对新浪而言,前有业绩不足的预期、股价下挫的压力,后有腾讯、搜狐等对手的紧逼,推进微博的商业化的确是迫在眉睫。年初曹国伟透露微博商业化进程包括:“二季度推出基于用户资料和兴趣的新的广告系统;下半年推行自助广告系统,并上线移动客户端广告系统。同时,下半年将同合作伙伴一起推出在线数码产品电子商务。社交游戏的零分成政策也将在今年6月终止。”可以看出,新浪今年将主打广告和电子商务。但新浪年报的风险提示显示:“如果我们的货币化努力不成功,我们对新浪微博的投资将会明显降低我们的盈利能力。如果我们不能提高微博的用户和流量,我们的股价表现将遭受重大负面影响,公司普通股股价将会下滑,投资者有可能失去部分或全部的投资。”
处在十字路口的新浪微博,该何去何从?
1.微博规模发展到多大可以进行大规模商业化
互联网的逻辑就是规模制胜,拥有海量用户和企业客户,收入则水到渠成,如果规模达不到,急于商业化,很容易给用户带来不适感,进而影响整个产品的黏性和用户体验。据新浪2011年第四季度财报,新浪微博注册用户数已突破3亿大关,日活跃用户比例为9%,中国网民5.13亿,占58.5%,如果套用黄金分割点理论,当产品市场占有率超过61.8%时,可以做到赢家通吃,目前新浪微博大规模试水商业化,为时尚早,但如果这种商业化是建立在改善用户体验、增强用户黏性的基础之上,是无可厚非的。
2.品牌至上VS产品至上
毋庸置疑,新浪微博的影响力在品牌上,而非具体产品,当然,我们并不否认两者相辅相成的交互作用,但从目前新浪微博的发展来看,新浪未来的重心依然是对新浪微博品牌的持续维护。
3.定位:信息源VS社会关系网嵌入(单向的弱关系VS双向的强关系)
按照微博鼻祖Twitter的最初设计,其更多地扮演社会的信息源角色,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媒体,这是一种社会单向的弱关系;而Facebook更多是一种社会关系网的嵌入,是一种双向的强关系,这种关系所吸附的社会资本更多、更牢固。在商业运营中,与Twitter的“信息流”广告模式相比,Facebook基于真实的社交关系的广告收入更多,公司估值也更高。去年下半年至今,新浪微博将产品和业务方向定位为两大图谱——社交图谱和兴趣图谱。可以看出,新浪微博更希望成为“中国版Facebook”,而非“中国版Twitter”,抑或是两者的合体,这从新浪微博的“六大商业模式”及新浪微博发力于用户之间的双向关系等可窥见端倪,新浪希望建立的是一个“单向+双向”的关系平台,也可以理解为介乎Twitter和Facebook中间的一种平台。
新浪希望通过信息流来切入社会关系网,然后通过关系链来获得社交网站模式的营收,像利用道教的“小无相功”来练习少林的“七十二绝技”,难度很大,因为Twitter与Facebook这两个产品差异太大,想做以社会关系网为核心的社交平台,必须要做好隐私控制,好友间的交流需要一定的保密空间;微博因其轻便、公开、快速而受到用户青睐,二者核心不同。一旦与用户兴趣无关的商业信息、大量的复杂操作在微博上铺陈开来,其原有的优势将荡然无存。强关系与弱关系能否在同一平台共存,还有待时间检验。
4.单一化的信息平台VS大而全的大杂烩平台
在公共场合的演讲中,曹国伟提到新浪曾经尝试过众多产品,如爱问、邮箱、游戏、社区等,但最终被用户所认可的只有门户、博客和微博。现实运作中,新浪微博面临着是继续做单一化的信息平台还是做大而全的大杂烩的抉择。
从本质上讲,微博是一个社会化信息平台,新浪微博未来的商业化之路如果使得商业、游戏和无效信息等过多的信息熵充斥在用户的信息流和时间线里,会冲淡微博作为信息平台的核心价值,最终反而不利于商业化。这一点在实际运营中也得到了验证,对新浪微博在基于社交关系上的商业模式探索,如社交游戏,外界并不看好,新浪微博开放平台对第三方开发者的吸引力依然不强,因为还没有多少开发者在新浪微博平台上挣到钱,开发者更愿意在苹果的平台及腾讯的平台上开发游戏。
5.主业和次业相辅相成的盈利模式VS百花齐放的盈利模式
新浪微博今年4月正式推出的广告服务,从形式上看,延续了新浪门户的展示广告模式,仍然是按流量购买。
同时,新浪将游戏、相册、即时通信、微群、微币等功能和道具加入微博平台,还正在推进微博支付体系、信用体系和数据挖掘体系的搭建,以进一步完善微博电子商务等商业化的基础设施,“六大商业模式”即将全面开花。但无论怎么说,微博毕竟是微博,微博之微之轻,难以承载太多的商业企图和商业梦想,正如其竞争对手腾讯微博的人员评价的:“新浪现在的感觉就是什么都想要,微博承载了新浪太多的梦想和焦虑。”
业内专家对新浪微博定位于电子商务平台持保留意见,有专家认为微博更多的是广谱的内容,大部分与商品信息没有关系,同时在微博中,用户也不愿意更多讨论具体的商品交易。洪波认为,电子商务平台需要一个可信的交易环境,而微博太过嘈杂,没有评价体系,没有信任机制的控制,无法形成交易平台。
同样,对其实时搜索的商业价值,业内专家也持观望态度,认为目前还很难判定。专家认为用户的实时搜索需求是一致的,即使是百度,新闻搜索也不会卖关键词,因为用户更多是搜索突发的信息和新闻,而非找商品和找服务,与商业内容的关系不明显。
6.差异化VS山寨化
中国的互联网文化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山寨文化,这是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原罪。目前来看,这一文化深深影响着每个互联网公司。综观目前新浪微博推出的诸多盈利模式和手段,都可以看到Twitter和Facebook的身影,山寨化纵然有成本低、跟进快等优势,但必须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目前有些专业化微博在进行积极尝试,如HR伴侣(青岛英网资讯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品牌)推出的“职微博”,它是国内第一个专门针对在职、求职人士推出的开放式沟通平台,专注于分享、互动职场话题,积极嵌入到社会关系整合和社会资本再造的现实社会关系之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收益。
需要说明的是,微博盈利之惑还存在很多的关系和利益点博弈,如用户隐私安全与商业化之间的均衡和博弈,在具体的实践中都必须通盘考虑。
平台经济-粉丝经济-关系经济:微博盈利模式再思考
今天的网民更多地将互联网视做一种工具、平台和环境。基于这种需求,互联网公司要提供更新的产品,帮助他们梳理关系、维系情感、帮助工作、建立未来,并帮助实现用户的需求与被需求,也就是把现实中的关系搬到网络上进行有效处理。进入关系处理的互联网迎来了新的发展周期,互联网公司应该考虑的是如何维系社会关系,如何真实地服务社会、服务网民,这也是被寄予厚望的微博今后发展的根基。
人类从一开始就是生存在关系中,而不是信息中,如何建立并持久地维护人类的社会关系,应是包括微博提供者等所有互联网人士思考的重点。
1.关系经济:未来微博盈利模式的价值本质
对于互联网的盈利本质,目前有不同的认识和评价,最早是平台经济,随着微博的出现,又出现了所谓的粉丝经济,笔者认为微博作为基于一种社会关系的互联网产品,其价值本质也是一种关系经济,基于社会关系之间的嵌入、维系、沉淀、连接、整合等一系列行为而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可以成为关系经济。关系经济本身是对传统经济学的超越,传统经济学是建立在对个体经济人假设的前提之下,研究的是经济体系中最基本单元(个体、企业)的经济行为,而关系经济研究的主体是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及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微博是这种关系经济最直接和生动的体现,也就是说微博所有的盈利增长点都必须建立在关系的基础之上。
2.基于关系经济理念下的微博盈利模式的若干做点
基于以上的分析,微博要在媒体化产品之外寻找新的增长点,并进一步发掘、沉淀用户关系链,使微博从社会化媒体向社会关系网络转型。基于关系经济理念下的微博盈利的若干做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基于关系广告服务的盈利点。基于个性化定制和关系链的精准社交广告,应该是未来微博盈利模式中最为核心的业务。微博广告将实现从流量购买到用户投放的转变,强调广告即内容,通过社交兴趣图谱将内容推送给可能感兴趣的用户,并利用对应的应用页面吸引粉丝互动,激励用户分享创造口碑效应。广告主还可以利用数据中心,对广告效果进行评估,不断优化方案。可以实现将合适的广告推送给合适的用户,把广告变成对用户有用的信息,这样对于平台、用户、广告主各方都是有好处的。
基于关系维护服务的盈利点。目前部分外国企业已经开始享用来自Twitter付费的VIP服务,如一家创业型公司的CEO表示,他们在新浪微博的企业官方微博,拥有300多万的粉丝,有专门的运营团队打理,已经成了公司的一部分。“如果需要花钱从新浪买这个地盘的话,我们也愿意付钱。”
基于关系沉淀服务的盈利点。微博是可以将社会关系变现的互联网产品,新浪微博在用户关系的沉淀上,已小有所成。如在微博的产品架构上加入的即时通信功能,很多人也开始用来与好友聊天。
基于关系提升服务的盈利点。微博的实时搜索服务、基于位置的LBS服务、微信的社交服务都已经凸显了关系提升服务,但这不是关系提升服务的全部,未来的微博应该加强原有社会关系提升甚至社会关系嫁接、迁移服务。
基于关系嵌入服务的盈利点。电子商务平台从某种意义上看属于社会关系嵌入服务,将传统的物流网络中嵌入基于社交网络的服务,在口碑营销的效应下影响社会商品的营销,根据这个思路,微博可以提供基于关系嵌入视角的一切可能,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交游戏和数字内容收费服务也是基于关系嵌入服务产生的盈利点。
基于关系监测服务的盈利点。关系流在微博中呈现出信息流的信息表征,对微博信息流的监测一定程度上是对社会关系流的有效监测。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对客户的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掌握用户的基本社会网络及潜在需求;另外,通过关系流监测,可以向用户提供一些实用化和个性化的收费信息,如向商务人士提供整合后的商界名人对经济形势的深度分析等信息。
基于关系整合、嫁接服务的盈利点。这是微博营销的最高境界,微博在社会中扮演社会关系的整合者和嫁接者,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社会经济运行的信息枢纽,社会关系运行均是基于微博这一产品形态而有效运行。届时,微博不仅为企业打造服务的应用商店,在整个社会中创建有效利益分享机制,内容公司、广告公司、数据公司、应用公司等将构成微博营销的生态链和产业链。
需要说明的,无论是关系经济还是粉丝经济、平台经济,用户都是整个微博盈利中的核心,如果微博获得大多数用户的认可,就无需担心其盈利模式,因为商业总是跟着用户跑。任何互联网产品一旦被用户普遍认可,即使看上去再难盈利的互联网模式,最终都能盈利。
参考文献:
①《新浪微博双平台之梦》,《新世纪》周刊,
②Lyotard, J.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4.p131
③喻国明:《微博:从嵌套性机制到盈利模式》[J],《青年记者》,2010年7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