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于浪费粮食的建议范文

对于浪费粮食的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于浪费粮食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于浪费粮食的建议

第1篇:对于浪费粮食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 餐饮浪费 节约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和粮食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却仍然处于耕地少、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力近最大值的状态。全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水平的六分之一,人均粮食占有量长期一直处于三百公斤左右的较低水平。进入20世纪后,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增长,我国的粮食供求更加紧张,然而浪费粮食的现象在我国仍然相当严重。据有关资料统计,全国每年损耗和浪费的粮食约占年总产量的百分之五,即全国每年约有240亿公斤的粮食被损耗和浪费掉。在全社会的粮食消费损失中,高校是不容忽视的一环,大学生浪费粮食现象非常普遍。

一、大学生餐饮浪费现状――以武汉市为例

本科研组在武汉市随机选取了十多所高校,以实地走访和发放问卷的形式,对武汉市高校大学生餐饮浪费现状展开了为期一个月的调查研究。

通过发放问卷了解到,在大学生可能的就餐场所,食堂、餐馆、酒店和家中,34.25%的大学生认为食堂的浪费量最大,其次便是餐馆,在食堂每顿饭浪费10%以上的人数达到了31.23%。在各个大学走访时,也对食堂的工作人员进行了访谈,通过访谈发现,一个能容纳四千人左右的食堂,每天被浪费的饭菜可以达到600kg,当然这里面不包括直接带走的饭菜。据此,按照平均法估算,武汉市118万大学生(2011年数据)每天浪费约177吨粮食,浪费量十分惊人。

在调查中,本科研组发现,对于如何处理吃不完的饭菜这件事,只有20%的大学生会选择打包带走,而73.23%的大学生都选择了不做任何处理。96.85%的大学生都明白节约粮食的意义,但是能身体力行的人却并不多。在某大学的食堂,通过采访其食堂经理了解到,他们为倡导大学生节约粮食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拉横幅、“光盘”行动等,但是效果却并不明显。与此同时,对于大学生本身的调查,超过半数的大学生认为“光盘”行动这些宣传活动对于大学生的影响并不大。

浪费量仅次于食堂的餐馆,本科研组也进行了实地访谈,他们表示大学生打包的情况很少,普通大学生顾客剩饭菜量不太多,但是大学生在聚会时或饮酒时浪费会比较严重。在一家餐馆,一桌刚刚离去的大学生顾客,有两个菜基本没有怎么动,全浪费掉了。

二、大学生餐饮浪费的成因

在调查中,本科研组发现只有10%的大学生认为食堂的饭菜质量很糟糕,但是大学生就餐的浪费量仍然很大。这说明食堂饭菜质量的高低并不是决定浪费量大小的最主要原因。对于其浪费原因,经调查研究后,总结如下。

1、大学生生活水平的提高

随着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费用也在不断提高。交叉统计数据显示,生活费用的增加,浪费量也在逐渐增加。数据表明,随着生活费用增加,浪费率

在日常生活中,本科研组也留意到,家庭条件较好的大学生,节约意识较弱,在就餐时通常点菜多(本科研组称之为超量点餐),结果导致浪费较多。在访谈到的一位生活费较多的大学生时,他就表示“节约没有必要”。

2、后勤工作不够完善

后勤工作不够完善,具体表现为菜品质量不高;食堂菜品结构配置不合理;分量少、打包服务、饭菜加热服务不到位;食堂就餐环境较差。

食堂作为大型公共就餐场所,每天就餐人次众多,饭菜基本是供不应求的,这就导致某些大众不喜欢的菜销量也不错,从而导致浪费。虽然部分食堂的菜品种类相对较多,但是每天都是相同的菜品,也导致大家的浪费量逐渐变多。问卷数据中49.7%的人在“浪费原因”中选择了“打不到爱吃的菜”,在访谈中这个原因也是大家吐槽最多的,说明菜品种类配置不合理是导致浪费的重要原因。

饭菜分量不合适。具体表现为饭菜打少了不够吃,打多吃不了。在调查中,一位女生说她通常打两个菜,吃不完只好倒掉,但是如果打一个菜又不够吃,因此导致了浪费。打包服务不方便。在调查中,走访的食堂基本都提供打包服务,但是面临打包餐具较贵等问题,打包带走一次的平均费用为五毛钱左右,这也是很多人不愿意打包的原因。饭菜加热服务不到位。在学校,一般宿舍楼是没有加热设备的,即使打包回去也不能加热,这在客观上影响了大学生打包的积极性。

食堂就餐环境不好。武汉夏冬温差大,夏天气温高,冬天气温很低,导致很多人在食堂就餐没有食欲。在调查中,本科研组发现只有极少的食堂有空调暖气设备,即使是有,在气温不适宜的天气为了节约成本也未必开放。

3、大学生节约行为的弱化

在面对浪费时,90%的大学生是明白节约的意义的,但是在行动上只有20%的人是身体力行地做到节约二字。面对剩下的饭菜,73.23%的大学生选择了不做处理,会将剩下的饭菜打包的仅仅只有21.65%。这些数据表明,大学生在节约上是有很清楚的认识的,也是明白应该节约粮食的,但是一旦从理论的层面到了实际生活中,其节约意识便会大打折扣。

当代大学生基本是九零后,生活习惯和家庭生活方式的变化使得大家对于节约这种行为大打折扣,奢靡之风也在高校之中逐渐漫延,在一定程度上侵蚀了大学生的节约意识。同时对于粮食的重要性,其认识也不够深刻,这些都导致了大学生节约行为的弱化。

4、餐饮行业对于节约行动的抵触

通过对校外餐饮服务行业的走访了解到,大多数商家对于提倡节约响应不大,积极性不高,大学生消费越高他们的效益才会越高,而且他们经常会有鼓励消费的措施,比如达到一定消费金额送菜活动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浪费的行为。本科研组知道,校外餐饮行业是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法人,大多数为了盈利不顾社会效益,反映了餐饮服务行业的社会意识不高,这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急需解决的缺陷之一。

三、减少大学生餐饮浪费的对策

本次的调研活动让大家极为深刻地认识到大学生浪费问题的严重性。采取措施减少浪费势在必行,这需要大学生个人、学校、政府、社会四方面共同协作。结合相关数据以及访谈结果,本文就减少大学生餐饮浪费提供几项建议

1、个人方面

增强节约意识,重视节约行动,对于节约不能仅仅只停留在意识层面,要在行动中得以体现,从小事做起,做到点滴节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和避免浪费。比如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表,饮食规律,吃多少打多少等。

2、学校方面

(1)提高菜品质量。菜品质量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浪费量,因此提高菜品质量是减少浪费的有效途径。学校食堂可以进行聘请专业厨师、改善食堂硬件设施、进行饭菜质量评比、设置监督台接受大学生投诉等行动。

(2)避免形式主义宣传,真正营造节约氛围。在传统的悬挂横幅、粘贴标语的基础上,采取新形势,比如每周在食堂门口摆放大宣传板,公布一次食堂一周就餐总人次、总浪费量、人均浪费量等。看到大学生有浪费行为的,食堂工作人员应提醒,在打饭菜时,工作人员也应给出建议份量。

(3)优化菜品结构,加大受欢迎菜品供应,淘汰不受欢迎菜品。食堂因为就餐人数多,导致一些大学生无法选到爱吃的菜,从而导致了浪费,食堂可以通过评选等活动选出最受欢迎的一些菜,加大受欢迎菜品供应量,避免大学生因为打不到爱吃的菜而浪费食物。

(4)改善就餐环境。武汉夏季气温高,是三大火炉城市之一,食堂应尽力改善就餐环境,安装足够量的风扇、空调。另外,要及时清理餐桌,保证食堂环境的洁净,营造干净、舒适的就餐环境。

3、政府方面

(1)实行奖惩措施值得反复考虑。现在各地政府为了厉行节约,陆续有部分政府文明办出台了节约奖惩措施,比如武汉市《剩饭剩菜行为的自律公约与处罚办法(试行)》拟实施,对浪费严重的个人和单位进行处罚,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在调查中,“您对减少浪费的建议”一项中,只有20.55%的人支持实行奖惩措施,大多数人并不赞同对浪费多的个人、单位实行处罚。

(2)出台有效机制,鼓励节约。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在各高校之间进行评比,将高效浪费情况纳入考核范围,以此鼓励高效厉行节约。此外还可以设立相关奖项奖励对减少浪费有着突出贡献的个人。对于浪费严重的单位和个人,可以采取媒体曝光等措施。

(3)鼓励小分量饭菜的推行。小分量饭菜是指量少价低的饭菜,这可以满足不同消费量人群的需求。调查显示,45.45%的人是支持小分量饭菜的,说明小分量饭菜是可以实行的。

4、社会方面

(1)从小培养大学生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从家庭做起,以父母为表率,建立节约家庭。父母是大学生最好的老师,大学生在学校的行为很多是受其父母的影响,如父母以身作则,勤俭节约,那么大学生必定会有极高的节约意识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2)控制大学生的生活费用。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家长给大学生的生活费用也越来越多,但是前面本科研组分析过,生活费用越高浪费也就越大,因此呼吁家长将生活费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

四、结语

浪费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并不仅仅只是存在与大学生之中的问题,在某种程度来说,大学生浪费也是受到了社会浪费风气的影响,但大学生作为新一代青年,作为高素质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也对社会风气有着良性的引导作用。因此大学生建立勤俭节约的习惯不仅仅有利于个人的发展,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利于社会节约意识的形成,故倡导大学生形成节约的习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让我们共同努力、勤俭节约,为真正构建节约型社会而努力,为国家的粮食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2篇:对于浪费粮食的建议范文

从元旦、春节,到热热闹闹的元宵节……年才算是过完了。按以往的经验,为了“年年有余”的好彩头,很多市民的年饭、年货都特别丰盛,别说吃到年十五,就是吃到阳历三月都没问题。

面对价格不菲的盆菜、味道不错的香肠腊肉、打包带回来的点心和剩菜……真是令人犯难:弃之的确可惜,不是说要爱惜粮食吗?吃吧,又实在有点撑不下,经过多日“持久战”,肠胃早已有些疲惫。

到底如何处理才合适?面对年饭剩菜和各类年货,市民一定要区别对待,坚持“三有道”原则――食之有道、弃之有道、存之有道:而与浪费粮食相比,更得不偿失的就是消耗健康,二害相权要取其轻。

食之有道:剩菜务必加热熟透再吃

如果是当天的热菜放凉了吃也可能没问题,但如果是隔夜了的饭菜,建议还是回锅加热后再吃。毕竟冰箱里的温度不能彻底杀灭新滋生的细菌,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细菌的繁衍,所以在食用前一定要加热,以避免发生胃肠道功能不适或食物中毒。

而对于荤菜,尤其是鱼、海鲜类食物,专家则建议食用时要加热更长时间,必须熟透、热透才能吃。这是因为,空气中的有害细菌会黏附在一些高蛋白、高脂肪的剩菜上繁殖,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此外,如果本身就属于胃肠道老病号或消化能力较弱、容易胃胀气的老人和小孩,最好不要吃太多剩饭剩菜,以免刺激胃部,造成不适,诱发疾病。

弃之有道:

隔夜海鲜尽量不要吃

哪些菜弃之不足惜?首先,叶类蔬菜绝对不宜过夜。蔬菜中维生素C等水溶性维生素很容易在空气中氧化,或随烹调过程或汤汁大量流失。隔夜蔬菜存放时间久,非但其营养价值不高,而且经过反复加热,蔬菜中的维生素很容易被破坏。更严重的是,隔夜蔬菜亚硝酸盐的含量较高,亚硝酸盐在人体内可转化成亚硝胺,后者是致癌物质。所以剩下来的叶类菜最好不要再吃了。

为了防止剩下的蔬菜对身体的危害,专家建议:就餐时可以先吃茎叶类(如大白菜、菠菜),因为茎叶类蔬菜硝酸盐含量最高,最好不要有剩余;瓜类蔬菜(如丝瓜、黄瓜、苦瓜)硝酸盐含量稍低,而根茎类(如胡萝卜、竹笋、红薯)和花菜类(如花椰菜、西兰花)居中。

此外,隔夜海鲜凉吃也容易引发疾病,这是因为海产品体内存在的某些细菌在高温下并没有完全杀除掉,经过冷却之后,细菌会自然再生或者重新复活,因此如果非要隔夜食用这些食品,加热的过程必须够久。吃海鲜一定要煮熟,当然最好还是不吃隔夜海鲜。

存之有道:剩饭剩菜先凉透再放冰箱。

饭菜剩下来后储存也很有讲究,必须待凉透之后才能放入冰箱保存。这是因为热的食物在低温的环境下,热气会引起水蒸气凝结,促进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同时,也易导致冰箱中不同的食物之间发生交叉感染,引起食物中毒。

其次,剩饭菜不宜用铝制器皿盛放。因为铝在空气中易被氧化,表面生成氧化铝薄膜。若将咸制品、汤水置于铝制器皿中会产生化学变化,生成铝的化合物,摄入后可能破坏人体正常的钙磷比例,影响人体的骨骼、牙齿的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所以,建议用清洁的瓷器盛放后再用保鲜膜包上放进冰箱。

第3篇:对于浪费粮食的建议范文

1.降低采购成本更有利于提高粮食加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随着国内市场经济国际化发展,国内企业不仅仅面临国内行业的市场竞争,更要时刻准备着应对国际行业的竞争压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对外开放地市场竞争环境中占得先机。目前,国内知名的食品加工企业都意识到采购环节产品成本控制的重要性,比如河南大程粮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在保证生产品质不变的情况下,不断的降低采购成本,用总成本领先战略,成就了资产高达14.3亿元的“伟迹”,成为国内同类粮食加工企业中的佼佼者,有效提升了国内外市场企业的竞争力。由此可见,降低采购成本在提高粮食加工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中占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2.降低粮食加工企业总成本的关键是降低采购成本

就世界范围的企业而言,企业的采购成本在经营成本中占据着重大的比例,有的甚至高达总成本的60%。而就国内粮食加工企业而言,这一比值要高很多,有资料统计显示,国内粮食加工企业的采购成本占总成本的70%左右。单从这个关系的比例,可以清楚的看到粮食加工企业成本中采购成本占据主体和核心地位,采购成为粮食加工企业降低成本的主要途径。由此可见,降低粮食加工企业总成本的关键是降低采购成本。

二、粮食加工企业采购成本控制管理不善的问题

1.不规范的采购制度

虽然企业中有相关采购制度的制定,但是与完善的程度还有很大的距离。如此不规范的采购制度,一定程度上导致无章可依的采购活动,出现采购不及时或是采购质量不稳定等情况,也让采购工作有进行暗箱操作的机会,增加不必要的浪费和采购成本,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

2.供应商管理不到位

控制采购成本的关键之一就是优选供应商,但是,在选择供应商方面很多粮食加工企业处于被动地位,导致不少选择的供应商并非最优,无形中增加了采购成本。另一方面,由于缺乏长期合作意向,不少供应商与生产企业多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货款两清后走人,从而会影响到采购成本。

3.库存量管理不合理

在粮食加工生产过程中,有时会遇到生产部急需某种原材料而库存不够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采购部门就不得不忙于采购,知道行情的供货商,肯定会瞬时提升采购价格,导致采购成本增加。当然,也有库存水平过高、过多,占有生产成本太多的采购资金,导致成本浪费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平时不做好库存管理,缺乏对采购需求的分析而造成的。

4.采购人员管理不善

要想使企业的采购成本降低,必须有一批高素质、懂业务的采购人员,做好采购工作。有一些企业不注重对采购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在实际工作中,会出现各种采购问题,增加了采购成本,影响企业效益。

三、探究粮食加工企业产品成本控制的策略,优化采购成本管理

针对目前成本控制方面出现的问题,本文认为应采取如下策略对采购进行优化管理,实现产品成本的控制。

1.规范和完善原料采购制度,严格控制采购成本

制度能约束人的行为,也能激励人的潜能。不规范的采购制度,使着采购工作无章可循,为采购工作的暗箱操作提供了可能。规范和完善原材料的采购制度:第一,对采购产品的流程、商品采购的申请进行严格规定;对相关部门的责任、关系和各种商品采购的规定;对方式、报价和价格的审批等。第二,对于与本企业建立良性供货关系的供应商应该重点标示,将其详细的联系方式、厂家厂址、交付款条例、供货品质、汇款账号、交货信誉等等一一做详细记录,成立专门的专属档案,便于今后归类管理。第三,建立价格档案、价格评价体系以及商品采购的标准价格。企业的采购部门对每一批采购商品的报价与归档的材料价格进行比较,对价格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建立一个所有采购商品价格的档案。财务部对材料的重点监控应该根据定期制定采购价格标准的产品标准成本和市场的变化,针对重点材料的价格建立价格评价体系。

2.加强供应商管理,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粮食加工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物资供应链就必须要既稳定、又优质。换句话说,必须要对供应商加强管理。第一,对供应商的综合素质进行优选,与其建立长期固定的合作关系;第二,当目前供货商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求时,必须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第三,定期调查考核供货商的企业发展状况、信誉度、供货能力等等,并结合调查情况做综合性地评价;第四,优选优质企业,商讨长期合作意向,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既可保证采购物资质量过硬,又可在长期合作中谋求低廉的价格成本,从而达到降低采购成本的目的。

3.加强采购产品库存管理,维持合适的库存

提升库存管理效率,重要前提就是企业能够不间断地、有节奏地生产,这样可有效控制库存资金,降低采购成本。结合各粮食加工企业生产管理实践,建议采用零库存策略,有效完善库存管理。所谓的“零库存”对商业企业和工业企业来讲是一种全新的库存理念和重要分类概念。零库存的含义是仓库储存形式的某种或某些种物品的储存数量很低的一个概念,即不保持库存,甚至可以为“零”。一,对一些离公司比较近又不会立即危及生产的品种,由供应方按公司的要求保持成品库存的一定数量。二,对部分必须保持一定库存储各的零散用料及关键品种,由供应方在公司仓库存放一定数量的产品,所有权仍归供方。无论如何操作,零库存的重要前提就是保证企业生产加工的顺利进行,如果脱离这一实际,谈什么都是毫无意义的。

4.加强采购人员培训和管理,建立一支德才兼备的优秀采购队伍

采购是一项专业性活动,同时也是一项对人道德考验的活动,要求采购人员不仅能保证为企业的生产提供所需的物料和服务,争取到最低的成本,使存货和损失降低到最低点,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自己产品质量和服务。对于在采购工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目前,粮食加工企业中管理人员拿回扣、暗箱操作等问题甚为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劣品高价商品屡见不鲜,一定程度上导致采购成本居高不下。因此,对采购工作人员要加强管理。首先,加强采购人员的职业培训,通过不断地学习,提高业务能力、提升其职业素养、增强其职业道德,强化主人翁意识。其次,建议落实轮岗制,对于同一采购管理岗位每年进行一次调换。最后,严格监督惩处力度,一经发现,立马辞退,提高其对此问题严重性的认识程度。通过培训和管理,建立一支优秀的采购队伍,使其不仅能保证为企业的生产提供所需的物料和服务,争取到最低的成本,使存货和损失降低到最低点,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自己产品质量和服务。

四、结论

第4篇:对于浪费粮食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粮食;现代物流;园区建设优势产业;新兴产业

我国目前全社会物流费用的支出约占GDP的20%,而西方发达国家这一数字仅10%左右。聊城市作为国家内陆粮食流通节点、作为重要的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如果能实现这样的水平,全社会物流费用节省将是一笔十分可观的数字。因此,推进粮食现代物流业发展,对于促进聊城市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聊城市粮食物流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推进、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的粮食流通格局。统计数据表明,目前聊城市各类粮食市场主体达700多家,各类大中小型粮库(所)仓储能力约为50亿斤,粮食流入流出半径2000余公里,年粮食流入流出量80亿斤左右,购销量逐年增长,仓储能力进一步扩大,散粮接收、发放、运输开始起步,形成了上连京、津,下接广、沪,中连晋、冀、鲁、豫,辐射全国的粮食流通网络,粮食资源正在整合,新型粮食流通格局正在形成。

但聊城市的粮食物流发展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现有粮食仓储设施与国内粮食现代化物流发展差距太大。国内的大连北良港2006年建设的散粮物流项目投资达78亿元之多,已达世界先进水平,而聊城却没有起码的、规范有序的粮食批发市场。二是中转运输方式相对落后。粮食运输采用传统的装包、拆包方式,环节多、耗材多、损耗多。有关资料介绍:我国仅是包装不善造成粮食破包散露率在48.6%以上,平均散露率达5%,数字浪费惊人。再就是人工搬倒装卸费用大、效率低、自动化水平低的矛盾比较突出。三是粮食批发市场和粮食信息化建设滞后,缺乏粮食物流必须的先进技术和设备。截至2007年底,聊城市规模以上正常开机生产的面粉加工、油脂加工、饲料加工企业为105家,其生产能力为年生产面粉43.6亿斤,年生产植物油10.8亿斤,年生产饲料37.2亿斤,“三多三少”的问题非常突出,主要是粗放经营多,深度开发少;原粮加工多,转化加工少;初级产品多,精品加工少。在省内属落后地区,临近的菏泽、德州、滨州等地市也远远超过我们。聊城市作为全国重要的优质粮生产基地,应借鉴、吸收兄弟地市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大力推进粮食现代物流业尽快成长,使自身原粮优势变为产品优势,由产品优势变为经济优势,使粮食产业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二、加快聊城市粮食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优势

(一)发展时机成熟

“十一五”期间是我国粮食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央已经连续安排支持黄淮海等6大粮食通道60余个物流重点项目的建设。聊城市属黄淮海内陆城市散粮物流节点之一,抓住发展机遇,争取国家政策的扶持,是聊城市粮食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大好时机。

(二)粮食资源丰富

聊城市是产粮大市,常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粮食生产连续4年丰收,夏粮实现5年增产,2007年粮食总产达91亿斤。预测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每年小麦和玉米的商品流动量为40亿-50亿斤;大米全部从外地流入,每年约3000万斤左右;本市玉米加工转化企业用量较大,产不足需,年需流入玉米原料10亿斤左右。随着聊城市粮油食品加工业、饲料饲养业和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需求量还在不断扩大,预测年粮食流入流出量90-100亿斤,聊城市粮食现代物流发展前景广阔。

(三)地理优势明显

聊城市地处3省交界处,既处于环渤海经济区,又处于中原经济区,是连接南北、东西经济、技术、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在半径500公里的范围内,可通向国内6个省会城市粮食生产和消费的大市场,是重要的粮食集散地;交通运输方便快捷有贯穿中国南北的京九铁路和连接祖国东西的胶济邯铁路、高速公路及各类国道、省道加之县乡公路,纵横交错,形成“黄金大十字”,为粮食物流发展提供了便利的运输条件。

三、聊城市粮食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加快粮食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机遇难得,任务艰巨,时间紧迫,刻不容缓。建议重点抓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切实抓好粮食现代物流园区建设

一是科学地配置与组合粮食资源,以市政府驻地粮食现代物流园区建设为重点,纳入市商贸物流园区建设规划,以市级粮食储备库为依托,采取改扩建的方式,科学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建设形成集粮食储备、加工、中转、批发配送、质量检测、电子商务、食品生产于一体的综合性粮食物流基地。目前,粮食加工项目主体工程既将完工,争取国家资金扶持申请正在报批,项目实施正在紧张进行之中。二是结合旧城改造,实施退城进郊,发展粮食物流园区,改善仓储设施,发展粮油加工,建设批发市场,形成粮食产业集群,搭建粮食产业发展平台。三是以现有粮食加工、粮食购销龙头企业为平台,通过招商引资、改造扩建、资产重组等形式扩大规模,完善设施,提升功能,充分提高粮食物流的效率,实现粮食物流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有效节约。

(二)实施龙头带动战略

粮食物流建设的重点应放在“四散”上,增加散粮自动接卸、计重设备和专用运输工具。要下大力气培育骨干龙头企业,坚持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粮食加工企业与粮食购销企业同步发展,特别在粮食加工环节,针对聊城市目前的加工状况,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装备,提高技术、管理、机制创新和新产品研发能力,为粮食深加工、精加工和综合利用创造条件,延长产业链条,形成优势产业,确保粮食物流环节始终处于良性运作状态,实现粮食物流快捷、高效。

(三)加快粮食批发市场建设

依托聊城市粮食资源、交通、通讯等优势,以城乡集贸市场和超市等零售市场为基础,加快区域粮食批发市场建设,形成粮食现货批发交易与粮食期货交易于一体,资源、信息共享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

(四)大力实施粮食转化工程

以发展粮油精深加工为重点,在现有总体规模的基础上,突出抓好个体规模膨胀,提升科技水平,研发高、新、特、精产品、营养保健食品,争创名、优品牌,提高加工层次,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综合效益。通过实施粮食转化工程,促进优质粮食基地建设,指导引导农民优选品种、规模种植、订单收购,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和高产、高油、高淀粉、高糖玉米,走粮食产业化经营之路,实现农企共赢。

(五)为粮食现代物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粮食现代物流业是一个新兴产业,是一个系统工程,更是一个公益性产业。粮食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离不开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建议成立粮食物流调控机构,进一步强化政府对粮食物流的宏观调控职能,做好协调和论证粮食库、厂建设规模和建设类型等前期工作,经济合理地进行全社会范围内粮食物流的整体统筹;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加大约束粮食物流组织者、参与者的管理力度,规范和监督粮食商品流通过程,为粮食现代物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制定发展粮食物流的长远规划,在资金、贷款贴息、税收、人才等方面制定扶持粮食物流发展的优惠政策,使聊城市的粮食物流尽快形成规范协调、功能完备、科学合理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1、胡非凡,施国庆,吴志华.试析我国粮食物流中心发展现状及趋势[J].经济问题,2007(2).

2、韩晶群.当前粮食批发市场改革和发展的几个问题[J].中国粮食经济,2004(12).

3、李晓敏.完善武汉市粮食批发市场的对策建议[J].中国粮食经济,2005(12).

4、颜波,石少龙.新形势下中国粮食批发市场的发展[J].粮食科技与经济,2004(1).

5、任珊珊.我国社会物流发展与国外经验对比分析及建议[D].同济大学,2008.

6、刘雪梅.我国货运企业向第三方物流转变的战略研究[D].山东大学,2006.

7、赵静.企业采购物流成本降低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

第5篇:对于浪费粮食的建议范文

【文章摘要】

我国农产品常温物流或是自然物流形式的现状使得每年粮食果蔬在收获后流通环节损失巨大,其低下的效率严重阻碍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农产品的流通发展,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出台,阐述了发展农产品物流,倡议大力发展农产品从产地到销售地的直销配送,为农产品物流的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

农产品;流通;损失

0 引语

在2012年,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现代农业产业投融资峰会上,各个专家对农产品运输流通过程中所遇到的损失问题进行了大量讨论,并且对于这个问题提出了很多有效的建议。而农产品损失的问题在国际上也很受关注,在第22届全球论坛关于国际食品和农业企业管理会中也对农产品损失问题进行了分析。在全球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其会出现大致13亿吨的损失,已严重浪费了人类的资源。如何减少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损失已成为现在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1 农产品流通过程的损失现状

农产品的运输也是现代物流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加强其运输过程能够极大的增加我国的经济。发改委负责人曾经说过,如果我国农业要发展起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从生产到流通这个过程的转变。这个问题其实也是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我国传统农产品运输中,其运输条件不高,农产品物流仍然以常温物流或是自然物流为主要流转形式,导致运输过程中发生腐烂、丢失等现象严重,损失极大。

我国国家农业部的加工局局长在投融资峰会上向有关部门讲述,我国粮食损失率超过8%,蔬菜则超过20%,粮食损失量高达500亿斤,相当于2011年素有北大仓之称的黑龙江农垦区的年粮食总产量,如果能够采取措施,挽回此项损失哪怕50%,能够养活2000万人口4年,间接开垦百万公顷“无形良田”。反观很多发达国家,其农产品运输过程中的损失率非常的低,粮食损失量基本是低于3%,而蔬菜、水果等更少,一般为1.7%左右。我国相对于一些发达国家来说,据专家预测,其粮食、蔬菜、水果的损失率分别为7%-11%、20%-25%,15-20%,远远高于发达国家,更直接来说,将会使我国损失将近3000亿的人民币。水果蔬菜每年有3.7万吨腐烂在运输过程中,可以供养2亿人的生活。虽然粮食的浪费看起来没有那么严重,但实际上其中的浪费也是土地、化肥等资源的浪费。

2 农产品流通过程损失原因探析

农产品收获后的损失主要集中在粮食物流运输和农民家庭存储两个环节。农户在将粮食从田间地头运输到家中仓库的过程中,一般是用麻袋、塑料编织袋包装运输;进了仓库后,将包装拆散集中码放,等转运时在重新包装。从以上两个过程可以看出,农产品包装方法原始,运输设备简陋,流转过程包装拆散次数多,因此损耗极大,物流成本高,效率低。除此之外,存储工艺落后也加剧了粮食的收获后损失问题,粮食的存储一般是由农户、专业合作社等以自储的方式进行,存储条件恶劣,粮食很容易发生霉变。

3 农产品流通过程损失的改善措施

据有关部门的调查研究,自1978年开始,我国就对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体制进行了改革。特别是在现如今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在对农产品流通中进行了更大的变革,粮食、棉花等更是经过很多次反复进行的变革,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这是由当时的经济、政治因素所决定的。时至今日,我国农产品运输业的发展也并没有很迅速。根据相关的数据表明,相对于我国的总物流量来说,农产品物流所占比例仅为4%左右。在我国现代社会中,对农产品物也并没有全面发展起来,缺少专业的农产品物流企业。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的农产品市场的建立,以及它的储存与运输,其水平都是比较低的,缺乏相应的资金投入。

我国的农产品物流现在还没有引起国家大面积的重视,其物流企业还受到很多国外物流企业对中国市场的威胁。所以,对提高农产品物流的环节、设备简陋、工艺落后、认识不足、标准不一的农产品流通体制势在必行。借鉴发达国家的农产品物流发展经验,首先,国家对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必须加以重视,在税收和财政对其进行支持;其次,要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使其竞争力也相应的提升。在此,还应该发展起物流技术,以信息化手段进行运输;最后,要发动农户,去参与各类组织,加深交易的方式与渠道,使自身的地位得到提高,最终可以降低一些运输成本。

4 进行农产品直销,降低农产品流通损耗

面对现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容易出现损失的问题,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对农产品进行很多保存措施,对其进行保鲜。针对我国较为落后的流通方式中,国家有关部门负责人,对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措施。开始运用现代化的技术对农产品进行存储,还通过运用各种现代化运输工具对其进行运输,提高加工环节的综合利用率,物尽其用。

发改委负责人透漏我国对农产品流通提出了一些新的规定,对城市和农村相互进行调度,使农产品物流得以发展。对此,还需要加快现代的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发展,在物流中应尽快建立起跨省通道等重要物流点,加大其投资力度。还应该加大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建立,完善一些农产品加工与运输设施,使农产品物流体系也得以完善,最终使得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损失得到最小。在农村的农产品消费中还应该进行经营连锁,建立农村物流体系,支持农资和农村消费品物流的建设。

5 结束语

目前,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我国的农产品物流还并没有很好的发展,其物流设备陈旧,流程不规范,农产品收获后损耗巨大,严重阻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需要严格加强农产品物流的建设,加强城乡统筹力度,推进农村物流工程建设,加快农产品物流体系建立。

【参考文献】

[1]刘文君.农产品存储、流通环节损耗惊人[J].中国包装,2012,32(9).

[2]买天.直销配送:遏制农产品在流通中的‘跑冒滴漏’[J].农产品·创新版,2009(5).

[3]王彬.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与流通效率的实证研究[D].江南大学,2008(3).

第6篇:对于浪费粮食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粮食;物流;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F71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1-0087-03

1993年以来,全球十分关注未来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国内外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甘肃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省份之一,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影响,粮食产销基本达到了平衡,但存在年度之间、区域之间、品种结构之间不平衡,这决定了运用现代化物流理论整合粮食企业,实现粮食生产的持续发展及高效运营成为一个必要措施。本文从分析甘肃省粮食物流现状及存在问题入手,探讨了构建甘肃省粮食物流新模式的思路和措施。

一、甘肃省粮食物流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粮食生产及消费

据抽样调查,甘肃省粮食生产水平一般年份在700万吨到800万吨之间,主要作物有小麦、玉米和马铃薯,产量的74.28%集中在庆阳市、平凉市、武威地区、张掖地区、陇南地区、定西地区和天水市。其消费途径主要有口粮、饲料、种子和工业用粮,总需求呈增长趋势。近几年全省粮食生产总量和总需求对比情况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1998年生产量大于需求量,1999年后需求量大于生产量,且差距越来越大,由1999的46.68万吨扩大到2003年的108.32万吨。粮食生产、消费在区域及产品结构上的不均衡,使得每年靠市场调节从粮食主产省、区调入百万吨粮食来保持供需平衡。

2.专用仓容及运输能力

甘肃省粮食储运设施与发达省份相比,仓容普遍偏小、基础设施普遍落后、粮食物流节点重复建设严重、一些粮库缺乏必要粮食检验设施、粮食质量控制难;目前大多采用包粮运输方式,运输能力较小,整个流通环节需要经过多次灌包、拆包,包装资材耗费大、抛撒损失多、掺混杂质情况严重。由于信息化水平的低下,厂商之间缺乏信息沟通,为了眼前小利,相互竞争,迂回、对流运输现象严重,使得“散装、散卸、散存、散运”作业的推广十分缓慢,根本无法与现代物流的要求相适应。

3.加工能力及布局

相对其他省份,甘肃省粮食加工能力比较薄弱。如2006年全省粮油加工企业共253户,年生产总能力为4144037.5吨,比上年增加2.7%。但生产能力在400吨以上的仅6户,集中在兰州、武威和酒泉三个城市;而日处理原料100吨以下的企业占81.8%。这些小企业工艺简单,分散凌乱,生产技术落后,精深加工能力薄弱,增削自力能力较差,缺乏满足各种消费层次需求的能力。这引起了粮食物流的不合理流动,影响着甘肃省粮食行业的整体发展。

二、建设甘肃省粮食物流新模式的构想

1.基本模式

立足兰州,以甘肃省内部作为辐射中心圈,以整个西北作为辐射的圈,借助于现代信息与管理技术,按经济区域在市、县、乡镇逐级对粮食物流的相关环节与职能进行协同、整合,建设以专业的粮食物流中心为核心,以大型粮食批发市场、加工中心、分拨中心、配送中心、专用仓库等物流节点为骨干,以遍布城乡的集贸和零售市场为基础的粮食物流体系,形成具有仓储、加工、接卸中转和交易商务等功能的整体化、系统化、最优化粮食物流新模式。实现粮食运输、仓储、加工、检测、交易、集散、配送的最优化运作,使粮食供销在有效的供应链内迅速运转。

2.构建思路

在新型粮食物流模式的整个供销体系中,起主导和支撑作用的是粮食物流中心,粮食企业经营的大部分物流活动将在粮食物流中心完成。因此,构建粮食物流新模式的关键就是粮食物流中心的建设。

一方面,坚持整合的原则。尽可能考虑中心城市与周边相关城市的物流设施、物流功能间的内在联系,利用现代信息系统使其协同运作或使粮食物流设施与功能集成。如果能保持很好的发展趋势,有很大的市场需求时可进一步发展成物流园区。

另一方面,坚持合理定位、统筹规划、循序渐进的原则。粮食物流中心的构建应与粮食供需水平、运输网络和信息网络的发展相适应。在开始规划的时候就要做好省、市、县各级的粮食物流统筹规划,以实际需要为前提对目标客户和功能进行合理定位,在考虑周边需求的基础上,在区域内优化配置资源。对于一些有明显地域特色的物流中心,在规划的时候就应该致力于张扬其地域的优势与特色。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使粮食物流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在供需双方的博弈中健康发展。

3.甘肃省粮食物流中心的确定

鉴于甘肃省物流业刚刚起步,整体功能尚不健全,未形成良好的体系,本文建议在粮食物流中心的构建方案中力求尽可能靠近甘肃省货运枢纽城市寻求与其他物流企业功能互补,协作发展,以最大限度地共享社会资源,降低成本,真正达到整合社会资源的目的。

文献[1]将甘肃省14个行政区按自然分界线划分为14个经济小区:兰州市、嘉峪关市、金昌市、白银市、天水市、平凉市、酒泉地区、张掖地区、武威地区、定西地区、陇南地区、庆阳地区、临夏州、甘南州。以总费用最小为目标,在甘肃省内规划了五个货运枢纽,分别为兰州市、天水市、平凉市、武威地区和嘉峪关市。

由于甘肃省粮食生产主要集中在庆阳地区、平凉市、武威地区、张掖地区、陇南地区、定西地区和天水市,考虑到粮食物流需求量的分布和物流中心的吸引范围,对粮食物流中心规划做适当调整,建议将粮食物流中心规划在兰州市、天水市、平凉市、武威地区和嘉峪关市,主要因为:

其一,兰州作为甘肃省省会城市,地处甘肃省中部, 又是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和贸易中心,其经济地位和辐射功能, 对发展现代粮食物流业具有较大的优势,可以考虑在未来的发展中进一步发展为粮食集散功能强、物流集中程度高的粮食物流园区。因此,在兰州市规划建设粮食物流中心是首选方案。

其二,在甘肃西部,酒泉地区和嘉峪关市由于地理条件和气候原因粮食生产力薄弱,需要大量的粮食从中东部或外省调入,粮食物流单方向较大,为减少粮食配送过程中车辆的空驶率,将粮食物流中心规划在货运枢纽――嘉峪关市,方便揽取其他货源,以与其他物流企业结成紧密的战略联盟作为粮食物流企业发展和经营的基础。

其三,武威地区比金昌市有明显的发展粮食物流的区位优势,其农业资源丰富,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和全省瓜果蔬菜基地及肉类繁育生产基地,已经形成了以玉米淀粉、酿造、面粉、熏醋、药品、肉类等加工业为主的食品工业体系。甘肃省各物流中心位置规划及服务范围如图2所示,由图2可见基本符合甘肃省实际情况。

此外,位于甘肃东南部的天水市和东部的平凉市,其作为甘肃省的货运枢纽,区位优势明显。天水市地处陕、甘、川交界地带和西安至兰州两大城市的中点,陇海铁路穿越全境,310、316国道横贯东西,五条省道辐射南北,是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甘肃段的东部起点、陇东南经济文化物流中心。平凉市位于六盘山东麓,泾河上游,为陕甘宁三省交会的“金三角”,历史上是陇东传统的商品集散地,素有“旱码头”之称。因此,在这两个城市在此建设粮食物流中心,也是适应甘肃省实际情况的。

三、建设甘肃省粮食物流新模式的措施

1.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依托龙头企业

构建甘肃省粮食物流新模式就是把分散的、不能充分发挥效能的物流资源加以整合、提升,避免设备闲置和社会资源的浪费。同时依托龙头企业,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设施设备、人员、管理、技术、交易平台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以少量的投入来最大限度地满足甘肃省粮食物流发展的需要。

2.抓住机遇,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引导和支持作用

正值西部大开发之际,一方面可以争取国家的资金投入,将甘肃省粮食物流新模式的规划建设纳入国家与省、市的粮食现代物流发展中去,以便得到国家在产业政策、市场准入、土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性政策支持;另一方面甘肃省政府对构建现代粮食物流新模式要给予指导和支持,鼓励各地方政府加快物流基础设施规划、改建,完善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及与其配套的场站等必要基础设施等。

3.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

尽管甘肃省宽带网的推广、IT产业的发展以及电子计算机的普及都将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先进设施,电子商务网站“粮油在线”、“甘肃粮网”可以为网上交易、物流配送提供新手段、新方式,但都处于起步阶段,功能尚不健全,无法达到现代粮食物流的要求。建设粮食物流新模式必须广泛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贯穿粮食物流的全过 程。

4.注重粮食物流人才的培养及科学研究

加快改善粮食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与招募机制,大力引进技术人才,强化人才激励机制,提升粮食物流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发挥粮食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在发展粮食现代物流中的作用,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粮食物流领域的研究和创新活动,推动甘肃省粮食物流的高起点发 展。

四、结论

当前,甘肃省粮食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比重大,与现行的缺乏系统化的粮食物流模式有很大关系。本文运用现代化物流理论针对甘肃省粮食物流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讨论,探讨了构建甘肃省粮食物流新模式的基本思路;文中提出了将甘肃省粮食物流中心规划在靠近甘肃省货运枢纽的城市的建议,给出了建设甘肃省粮食物流新模式的若干措施。

作者单位:王淑珍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系

罗明凤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集电工程系

参考文献:

[1]张春明,杨涛.公路货运枢纽选址方法的研究[J].交通科技,2006,219(6):100-103.

[2]陈怀义,俞颂阳,沈张俊.构建杭州粮食物流中心的思考[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147(1):9-12.

[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R].北京,2007.

第7篇:对于浪费粮食的建议范文

上半年夏粮产量和价格小幅上升、省内务工保持基本稳定,为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增长打下了较好基础;但生猪和家禽价格下跌、宏观经济增长放缓,给农民增收也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总体来看,宏观经济形势对农业的影响小于对二三产业的影响,对省内务工的影响小于对省外务工的影响。

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当前促进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以下几个问题值得高度关注。

1.粮食主产区平衡增粮与增收的难度越来越大。一方面,保粮食抓生产的压力越来越大。滑县是全国小麦第一县、河南省第一产粮大县,近些年抓粮食生产不但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还错过了许多上工业项目的机会,陷入产粮大县、财政穷县的发展怪圈。2012年,全县粮食总产高达137750万千克,连续21年保持全省第一产粮大县地位,而县财政收入不足5亿元,还不够全县教师一年的工资。

县里同志讲,目前国家对各地粮食生产没有硬性约束,如果没有强有力的配套扶持政策跟上,抓粮食生产会越来越难。另一方面,增收入调结构的压力越来越大。滑县八里营乡是河南省粮食生产百强乡镇,全乡耕地85.3平方千米,其中高标准粮田66.7平方千米。

2009年全乡开始洋香瓜大棚种植,平均每亩净收益1.2万元,是种粮收益的10倍,全乡开始时只有0.2平方千米,去年发展到了16.7平方千米。刘苑村360户,户户种香瓜,30户在县城买了商品房,60户买了小汽车。在比较效益的推动下,附近村庄群众种植香瓜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调整结构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乡里同志讲全乡66.7平方千米粮田能否保住将是个问号。此外,工商资本等新型经营主体进入农业对粮食生产的冲击也越来越大。一些地方农业部门的同志讲,结构越调整、新型主体越多、非粮效益越高,种粮的就会越来越少。

2.种粮大户和基层干部希望完善农业补贴政策的呼声越来越高。本次调研的滑县、鹿邑、延津三县的土地流转面积均超过20%,新乡市家庭农场发展到697家,0.07平方千米以上种粮大户发展到283个。但由于土地流转费用越来越高,种粮大户面临成本不断增加的现实。

近年来河南的耕地租赁价格明显抬高,每亩达到1000元以上,甚至超过沿海发达地区土地流转价格。从调查的三个县的情况看,目前对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的扶持政策还比较有限,比如滑县仅对种粮大户给予100千克小麦的土地流转补助,鹿邑仅对种粮大户给予小麦“一喷三防”补贴和免费提供病虫害防治器械,但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均享受不到,种粮大户的心理不平衡。特别是随着租地成本不断上升,种粮收益的空间受到挤压,种粮大户也出现非粮化倾向。

在探讨如何扶持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时,一些基层干部和种粮大户认为,靠提高粮食价格空间有限,如果粮价过高,许多农户可能收回流转的土地自己种,多数倾向把补贴增量补到种粮大户土地流转环节。

3.加强核心产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越来越迫切。这次调研接触的许多同志普遍反映,目前粮食主产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比还存在非常大的距离。

一方面,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可以说是五龙治水,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没有形成合力。发改部门有千亿斤粮食工程,财政部门有农业综合开发,国土部门有土地整理,水利部门有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农业部门有高标准农田建设。说是在县里可以整合使用,实际上很难做到,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另一方面,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缺少总体规划,项目区内的普通农户把农业生产视为副业,很少对财政投资的基础设施进行管护,造成资源浪费。

而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亟须配套基础设施,但流转的土地未必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区内,享受不到项目的好处,自身又无力进行大规模投资。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本就投入不足的情况下,迫切需要加强规划引领,整合各方资源,强化核心产区,发挥最大效益。

4.新型经营主体农业金融保险服务需求越来越强烈。新型经营主体由于其经营规模、资金投入都比较大,对资金和农业保险需求比普通农户更加强烈。鹿邑县种粮大户卢满意反映,现在最大的困难就是缺资金,每年光土地租金就要80万,还要在麦收之前先把钱给农民。自己拿不出那么多钱,只能先付一半租金,等麦收之后再付另外一半。农信社可以几户联保,但最多只能贷10万,解决不了问题。

谈到农业保险,普遍反映目前农业保险保额太低,远远不能满足新型经营主体需要。保险公司管理农业风险的能力还比较薄弱,不敢提高农业保险保额,唯恐一旦遇到大灾出现超赔。虽然财政部2012年发文支持保险公司提高保额,农民也愿意为此支付更高的保费,但各地保险公司仍普遍将小麦玉米保额设定在300元/亩左右,而且对于大棚保险、农作物制种保险等投保物价值更高的保险,开办积极性不高。

相关政策建议

1.完善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利益补偿机制,保护种粮积极性。首先,调动产粮大县政府抓粮积极性。实施用“财政转移支付换取粮食安全”战略,加大对产粮大县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取消粮食风险基金地方配套,使产粮大县人均财力水平达到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改革产粮大县政绩考核指标,把稳定粮食生产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对产粮大县不能简单以GDP增长率来论英雄。加快建立粮食主销区与主产区、调入区与调出区的利益补偿机制,使主产区种粮不吃亏、主销区粮源有保障。

其次,调动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种粮积极性。种粮大户、粮食生产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逐渐成为提供商品粮的新型经营主体,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点,应当实施差异化政策,将新增补贴向种粮大户、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倾斜,加大对规模经营主体土地流转补贴力度,探索向种粮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合作社免费供应良种、优惠价格直供农资,并优先提供农机具购置补贴,充分发挥补贴的产业引导和促进产业持续健康运行的功能作用,调动规模经营主体种粮的积极性。第三,保护普通种粮农户利益。农业“四补贴”具有较强的普惠性,应保持稳定和完善,保护和提高普通农户种粮积极性。

2.划定粮食生产核心功能区,保护粮食生产能力。建议在粮食主产区划定粮食生产核心功能区,严格界定生产方向和土地用途。在粮食生产核心功能区规划平台上,加强部门协调和资源整合,农业、财政、发改、水利等部门各司其职,政策、资源、资金、技术等要素向功能区倾斜,明确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各类项目向核心功能区集中,引导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向核心功能区聚集,把核心功能区建成粮食稳产高产高效区。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把粮食生产核心功能区作为重点区域,把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作为重点受益对象,着力加强灌溉排水、土壤改良、道路整治、机耕道、电力配套等工程建设,尽快出台解决种粮大户等规模经营主体晒粮场、机库棚建设用地的办法,创造规模生产条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3.改善新型经营主体金融保险服务,破除规模经营主体发展瓶颈。农村金融方面,目前最易见效的是创新担保模式。建议鼓励地方政府出资或参股设立担保公司,为新型经营主体特别是种粮大户提供担保,中央给予一定补助。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与其合作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贷款担保。在粮食主产区探索开展产业链贷款,鼓励金融机构以粮食产业链内各经营主体间的订单、合同、应收账款等作担保发放贷款。在此基础上,探索开展大宗农产品质押、大中型农机具抵押、仓单质押等贷款。农业保险方面,省级农业部门应加强与财政部门、保监部门沟通协调,推动保险机构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至少弥补直接物化成本,有条件的地方可提供多档次的保额供农民选择,同时针对当地农业主导产业,开展设施农业、农作物制种、渔业、农机等保险。尽快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帮助保险机构有效规避大灾风险。

4.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强粮食主产区发展后劲。促进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必须以保障粮食生产为前提。因此农业增收潜力就基本被限定在改善粮食品质和扩大经营规模两个方面。目前延津、滑县农民种植的优质小麦价格仅比普通小麦高出1~2毛,且每年增幅与普通小麦相近,依靠种粮很难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因此必须在粮食之外寻找主产区农民增收潜力。从现阶段来看,一方面要加大粮食核心功能区外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特色高效农业,带动粮食主产区增效增收。

第8篇:对于浪费粮食的建议范文

一、南和县粮食生产现状

我县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和玉米,近五年种植面积为:冬小麦播种面积为34.5万亩,平均单产达到483公斤;玉米播种面积为32.5万亩,平均单产501公斤。机械化作业和良种覆盖率均达98%以上。2016年我县冬小麦播种面积为34万亩,与去年持平;玉米播种面积为32万亩,较上年减少0.5万亩,减少面积为结构调整面积。小麦主要种植品种为:济麦22、良星99、农大399和衡4399、藁优2018、邢麦4号、6号、7号、中麦155等抗旱品种。玉米品种为:郑单958、蠡玉35、先玉335、浚单20、农华101等。由于优质专用小麦效益比普通常规品种高出10—20%,目前,我县小麦优质品种向优质专用小麦生产方向发展。目前,我县优质小麦面积已达32万亩,比上年扩大了2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94%,预计产量约15.2万吨,比上年增加1.16万吨。

二、南和县粮食生产特点及发展趋势

1、气候条件和自然灾害仍然是影响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近几年来,我县粮食的产量,除播种面积变化外,干旱、洪涝、严寒等自然灾害是造成产量波动的主要原因。2、小麦生产向区域化和专业化发展对于小麦品质的影响、除品种特性之外,生态环境、栽培耕作措施、品种、环境与措施的互相作用、产量与品质的关系、干燥与贮藏方式等都是影响小麦品质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生产优质小麦,必须是优质小麦品种与适宜的生态环境和配套的栽培技术优化结合,才有可能生产出合格的优质小麦原料。

三、南和县小麦、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小麦、玉米种植面积逐渐减少主要原因:一是小麦、玉米需求减弱。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增加了动物性食品及水果的消耗,逐步减少小麦、玉米等主食的消费量,导致小麦、玉米价格偏低,种粮收益低,农民种地意愿低;二是全县农业发展结构调整,增加了蔬菜种植面积,加强了苗木扶持力度的;三是工业园区发展。2、小麦、玉米生产结构、规模不够合理目前,我县种粮大户68家,其中:100—200亩45家、200—500亩11家、500—1000亩7家1000—5000亩5家;种植合作社29家,其中:200—500亩16家、500—1000亩10家、1000—5000亩3家;家庭农场共计23家,其中:50-100亩1家、100—200亩7家、200—500亩12家、500—1000亩2家、1000—5000亩1家;但是农村仍然实行的是以单个家庭承包为主体的经营模式,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这种模式表现出来的弱点非常明显,如经营规模小,投资能力非常有限;经营手段、经营方式落后、经营分散;成本高;科学技术应用难,信息渠道闭塞,种什么,如何种、非常被动。正是由于这些特点,因此抗风险能力差,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竞争力不强。3、农机作业达不到农艺要求目前,随着小麦、玉米生产过程中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节省了农民的时间,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农民只需把种子、化肥运到地头即可,基本上是机手在种地。但是由于商业化耕作,机手追求的是效益,往往是又快又省,结果耕作、播种质量往往达不到农艺要求,如要求深耕的地块,秸秆往往不能完全被掩埋;要求旋耕的地块,深度一般只有10厘米左右,达不到农艺要求;播种时拖拉机行走速度过快,播种不均匀,从而造成出苗不整齐、缺苗断垄、越冬死苗等问题。4、耕作管理粗放由于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农田基本上靠妇女和老人来管理,缺乏科学种田的意识,管理粗放。例如,人工做畦的习惯已逐渐被农民丢失,大部分地块是播种机播种过程中自动生成畦垄,一般畦宽为1.8米,畦埂0.3米,造成土地浪费,达不到超高产要求,还有,农民在漫灌浇水过程中,对地表冲刷厉害,往往是蒙头水一水过后,地表变得凹凸不平,对苗全、苗齐、苗匀造成很大威胁。另外,有些农民不注重播后镇压,早春中耕等技术措施落实起来难度很大。5、有机肥用量偏少目前,农田有机肥以秸秆还田为主,腐熟有机肥的用量逐年减少,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很慢,不能适应逐年提高小麦单产的需要。6、农作物生产成本增加2015年农作物种植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如小麦生产成本一是物质投入与服务费用(亩用:种子60元+肥料210元+水费75元+农药30+机械作业125元,小计500元)二是人工(亩用3个工、每个工60元,小计180元)生产成本共计680元,亩平均单产475公斤,按普通价格2.6元/公斤计算,亩产值1235元,亩纯收益555元。玉米生产成本一是物质投入与服务费用(亩用:种子40元+肥料100元+水费50元+农药30+机械作业130元,小计350元)二是人工(亩用3个工、每个工60元,小计180元)生产成本共计530元,亩平均单产480公斤,按普通价格2.0元/公斤计算,亩产值960元,亩纯收益430元。

四、发展对策

结合我县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的实际情况,在小麦、玉米生产上要通过改善灌溉条件、逐年培肥地力、规范农机作业、推广普及集成高产技术,来提高小麦、玉米的抗灾、减灾能力,稳步提高小麦、玉米单产,实现小麦、玉米的可持续增产稳产。1、改善灌溉设施,发展小麦节水生产今年,我县开展地下水超采项目,将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种植模式,改为一季自然休耕,既减少灌溉用水,又能培肥地力。今年小麦抗旱品种种植面积为16.2万亩,针对目前水资源缺乏,田间耗水量大的现状,必须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变浇水方式,建议水浇地块使用滴灌、喷灌技术,推广抗旱品种,发展小麦节水生产,实现小麦可持续性增产。2、推广简化集成技术,实现小麦、玉米高产高效小麦、玉米是主要口粮作物,国家为了让农民多生产粮食,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而农民要的是效益,如果种小麦、玉米效益低甚至没有效益,农民是不会有种植积极性的。为此,我们必须从高产、高效、简化措施等方面入手,示范推广配套的高产高效简化栽培技术,从而达到减轻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种麦效益的目的。3、农机农艺相结合,实现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一方面,必须通过对农民和机手的培训,提高农民特别是机手的科技知识水平,使机手认识到农机作业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对农机作业进行规范,以达到农艺的要求;另一方面,农业技术人员在高产技术方案设计时,要紧密结合农机具的操作要求,方便农机作业,这样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把农民从繁重的田间劳动中解放出来,发挥农业的活力,实现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

五、加快粮食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第9篇:对于浪费粮食的建议范文

地力就是潜力

耕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所在。近年来,为了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我国对耕地质量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

东北黑土地被称为中国大粮仓,然而近年来,这片中国最肥沃的耕地也变得越来越“瘦”了。

据全国耕地质量监测结果显示,在东北黑土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幅下降,每公斤平均含量26.7克,与30年前相比降幅达31%,黑土层已由开垦初期的80~100厘米下降到20~30厘米,很多地方已露出黄土。

黑龙江省泰来县的农民看着田地就心痛:由于传统农业的过度耕作,加剧了当地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恶化,且这种趋势仍在不断恶化。耕地破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生产,农民春季种植玉米不得不“坐水”保墒,基本上块块农田都有“抗旱井”,家家户户都有“抗旱桶”。尽管如此费心费力,粮食产量依旧“干着急,上不来”。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所在。近年来,为了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我国对耕地质量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资金8亿元,推广应用秸秆还田腐熟、绿肥种植、土壤改良地力培肥、豆科作物接种根瘤菌等技术,推广面积3700万亩。此外,发改、国土、水利等部门还组织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土地开发整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等项目。

在黑龙江泰来县,一种新型耕作技术逐步推广:深松整地,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有助于提高耕地质量。经过努力修复,保护性耕作的耕地含水率普遍提高2~8个百分点。在一次有效降雨过后,抗旱能力延长5~15天。与传统耕作相比增产10%~18%,且平均每亩节本50~80元,省工25%左右。

在江西省南昌县,测土配方施肥普及行动也取得了积极成效,2013年主要作物水稻完成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67.25万亩,亩均增幅3.25%,实现亩节本增效32.6元的效益。

今年,农业部将抓耕地质量建设作为提高粮食单产的重点。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曾衍德说,粮食生产现在是在高位爬坡,能不能继续增产,地力就是潜力。下一步要通过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计划到2020年新建8亿亩高标准农田,更新提质2亿亩高产田。专家测算,高产田更新提质后单产可提高5%,中低产田改造后单产可提高20%,将新增生产能力1000多亿斤。

三大问题制约耕地质量

我国耕地面临土地污染加重、优质耕地减少、土壤退化日益突出等问题,严重制约着耕地质量

据中国农科院资源区划所研究员徐明岗介绍,粮食产量70%~80%应靠基础地力,20%~30%靠水肥投入,而我国耕地基础地力对粮食产量的贡献率仅为50%。贡献率低的主要影响因素就是我国耕地基础地力后劲不足、污染加重等问题越来越严重。

由于种植业比较效益低,农民既缺乏能力也不愿在养地方面加大投入,为追求产量,大多数农户依然在增加化肥使用量。许多地方耕地因此被破坏,土壤板结,地里甚至常年不见蚯蚓。过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的农业污染已经成为破坏耕地质量的“罪魁祸首”。

除了农业污染,在工业发达的东中部地区,长三角、珠三角,还有东北老工业基地,耕地还面临着来自工厂企业排放的化学废弃物污染,有相当数量耕地受到中、重度污染而不宜耕种。耕地被破坏不仅仅危及粮食安全,甚至还会引发食品安全问题。

环境保护部土壤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中重度污染耕地大体在五千万亩左右。国家每年将拿出几百亿元资金,启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地下水严重超采综合治理的试点。地方政府也将拿出大量资金对耕地进行修复。在完成修复之前,被污染的耕地都不能再继续耕种。

优质耕地减少也是侵蚀“中国地力”的突出问题。据国土资源部副部长王世元介绍,13年来全国城镇用地增加较快,优质耕地减少较多。13年间,城镇用地增加4178万亩,占用大多是优质耕地。仅东南沿海5省就减少了水田1798万亩,相当于减掉了福建省全省的水田面积。同时,虽然十几年来基本实现了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但占近补远、占优补劣、占水田补旱地的问题客观存在,比较普遍。

我国耕地质量整体偏低,中低产田占三分之二,不适于农业生产的耕地约占四分之一,尽管如此,我国耕地利用强度高,导致某些地区耕地质量还在连年退化。农业部数据显示,土壤贫瘠化、酸化、盐化等问题使耕地质量退化面积在40%以上。东北黑土层变薄、华北耕层变浅、西北耕地盐渍化等土壤退化问题日益突出。这是制约中国耕地质量的第三大突出问题。

综合治理改善土壤质量

要从根本上改善耕地质量,控制化肥过量施用,就要多管齐下,采取综合措施,建立改善土壤质量的长效机制

农业部表示,下一步将在摸清重金属污染区、生态保护区、湿地、生态脆弱和水土流失区等基数的基础上,制定科学规划,同时还要制定对环境污染突出地区的综合治理规划。

此外,依托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农技服务体系建设项目,耕地质量监测网络体系也在建立和完善。农业部表示,力争到“十二五”末建成307个地市级耕地质量监测区域站和3070个国家级耕地质量监测点,从而推动大规模旱涝保收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基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