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语文学习内容范文

大学语文学习内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语文学习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语文学习内容

第1篇:大学语文学习内容范文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要逐渐转向应用型,高校教育要在人才培养方面积极地转变思路,从而为社会输送优秀建设人才。大学语文的教学工作需要加快改革步伐,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方式,通过大学语文改革,更好适应社会发展与当前大学生所具有新特点,同时加强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本文先对当前大学语文在教学方面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提出大学语文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创新

一、引言

在大学教育中,语文这门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所开设的基础课,通过语文教学可以帮助大学生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健全大学生人格以及陶冶大学生的高尚情操。在社会对应用人才需求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大学教育可以通过语文课程的创新和改革,完善对大学生的能力培养模式,大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中扎实掌握理论知识和灵活运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目前,大学语文教育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制约了大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同时对培养应用型人才也带来不利影响。在大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改革和创新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有效地通过语文这门课程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二、分析大学语文在教学方面所出现的问题

第一,大学生对语文学习不够重视。目前的大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表现出积极性和热情不高的情况,尤其是考虑到就业问题,学生更加重视自己的专业技能学习,或者是投入外语学习中,从而轻视对母语知识的掌握。因此,大学生对语文这门公共基础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还出现了普遍厌学的局面,再者就是学习目标模糊,学生认为语文课不用过多学习也可以轻易通过考试,如在考前看看书、背背考题,学生这样的做法即使在考试能够取得好成绩,但是没有对学生语文能力提升带来帮助,如当前大学生执笔写作能力不高、口语表达能力较弱、阅读能力不足等。[1]第二,对大学语文的定位不明确。由于语文主要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因此,学校设置语文课程方面把它划分为非中文学生所必须学习的基础课程,这就导致学生对大学学习目标定位出现了误区。大学语文到底如何定位,这是许多研究者高度重视的问题,正如张福贵教授所说:语文教育和专业中文教育比较,当前许多学校还把语文放在边缘化学科状态,除了把语文视为存在于发展的基础科学之外,大学语文在自身的完整性以及自主性方面还需要确立自身的特殊性与独立性。[2]第三,教材开发水平有待提升。当前高校中所使用的语文教材经过了几次修订,使得大学语文教材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种类,教师在选择方面出现一定的分歧,教师认为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而学生不喜欢,而学生喜欢的语文内容,教师从教学开展的角度并没有给出具体指导。因此,当前的大学语文需要从教育角度出发,然后真正从促进学生发展、人文素质提升的角度作为衡量标尺。此外,大学语文所使用的教材还有的是高校自己编写的,但是在开发方面却忽视了大学生主体地位。[3]

三、探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下大学语文的改革方式

第一,加快教学理念的转变,提高语文课程的地位。大学语文宗旨在于培养达学生语言感悟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等,同时在人文素养提升方面也起着十分重要。因此,大学语文在改革中需要加快教学理念转变,提升大学语文地位:首先,领导重视语文教育,积极构建良好的语文教学方式:其一,从师生角度出发,教师需要在教学中重视语文,把语文中所蕴含的知识挖掘出来,供学生学习,而大学生在学习中也要调整自己对语文基础课程的认识与态度;第二,学校领导要对语文教学给予高度重视,加强大学语文课程开发与指导,发挥大学语文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的积极作用,此外学校要为语文建设提供充足的经费,加强对大学语文研究,使得大学语文能够把自身的应用性发挥出来;其二,改变学生对语文的认识。学生对语文认识需要转变之前的态度,因此,教师在大学语文教学中,需要与大学生做好沟通,了解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问题,或者是学生对语文学习所产生的期待,教师则可以根据大学生需求而积极地调整语文教学方式,一方面是适应达大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另一方面则是便于语文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应用能力。第二,对语文教学内容做出改革,注入应用能力。语文教材各个不同版本中有不同的侧重点,有的把文学作品作为主体。有的则把应用写作作为主体,而有的则把文学作品和写作结合在一起。但在应用型人才的教育中,大学语文这些教材与授课内容需要做出改革。一方面是在大学语文中突出对大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培养,把语文中的基础知识以及写作能力作为辅助学习的部分,而通过语文知识加强对大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另一方面教师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从而完善大学语文教材在大学生应用能力方面的培养。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按照大学生不同的专业而开设不同的语文课程教育内容,因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语文知识掌握情况不同,对语文知识需要也有差异性,所以大学语文需要在理工类、艺体类以及医学类等不同背景中设计不同的语文内容,帮助大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对自己发展具有帮助的应用知识。第三,改革语文教学手段,体现大学生的参与性。大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教师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必须体现出大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过程,因此,教师需要改变大学语文教学手段。如教师可有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还原语文中的场景,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课文:其一,以学生实践为主,教师给予指导为辅根据应用人才的特点,教师就可以教学中突出学生的应用性,进而使得学生能够在应用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如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教师首先讲解写作知识,然后让大学生进行现实情景模拟写作,最后教师再分析大学生在写作中所出现的问题,如用词不当、语言组织不科学以及应用文格式不正确等,教师根据学生在应用写作中所出现的问题,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得大学语文教学取得良好效果;其二,结合学生的兴趣组织教学当前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较强,同时还具有鲜明的个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大学生兴趣、爱好而设计语文教学活动,提升大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参与度。例如教师根据不同大学生不同专业背景而开设诗词朗诵的活动,让大学生根据自己对诗词理解而选择自己最喜欢诗词配背景音乐朗诵,这一方面是提升大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另一方面则是培养大学生的口语能力;其三,改革大学语文的课程设置。大学语文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简单地说,在大学语文课程设置方面可以分为两个板块,即“语”与“文”。如在语言类内容的教学中,教师需要从现代与古代汉语基本知识出发,培养大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而在文学内容的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古代、现当代和外国文学相关知识融入教学中,从而不断丰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性知识。

四、结束语

由于应用型人才能够较好地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而当前大学语文面临着重要改革课题,通过大学语文不断创新教学方式,革除教学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适应社会发展与大学生学习的特点。把应用型人才作为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进行改革,不断提升当前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以及语言文字能力,同时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大学生今后进入社会以及踏上工作岗位发挥自己的能力打下基础。因此,大学语文需要在改革中不断创新,在语文教学中提升大学生的应用能力,积极培养具备较强应用能力的人才。

作者:黄玉芳 单位: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吴时红.“大语文”观的理论建构与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0(2):143-148.

第2篇:大学语文学习内容范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大学语文教学 问题 改革对策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开设已经有很长时间的历史了,早在建国前、建国初很多大学都开设有这门课程。1952年院系调整后,这门课程中断了20多年。直至1978年,经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先生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先生倡导,大学语文才得以重新开设。

作为一门大专院校里开设的基础学科,大学语文承担着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审美鉴赏水平与人文素质的重要任务。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语文的独特性还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我认为,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语文应突出发挥其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双重目的和作用,使其具有其它学科不能代替的重要作用。

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高职院校的新生语文基础差,写作和表达能力都有待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都没有很好地形成。美国学者约翰钱斐在《决定一生的八种能力》一书中提出,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人格,思考能力,了解过去、创造未来的能力。[1]所以大学语文在培养和塑造学生的人格和创新意识方面还面临很艰巨的任务。

一、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但就大学语文教学现状来看,还远远不能达到这些培养目的,教学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难题与困境,主要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语文已经日益成为一门“边缘化”的学科,学生重视不够,学习积极性不高。

随着整个文学的“边缘化”,大学语文也日益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沦为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正如吕永林先生在《语文突围与人文突围》一文中所说:“当前大学语文课程所面临的严重问题绝不仅仅是语文教育自身的问题,也绝不仅仅是语文教育内部的问题,说到底,在我们时代语文教育所遭遇的危机源于整个人文教育所遭受的危机。”

(二)学校和相关的教学部门重视程度不够,课程的权威性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

与政治理论课和英语相比,大学语文课程要求的松散性导致了它在基础课中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地位,学生没有学习压力与动力,而与专业课相比它更是由于缺少“实用性”,得不到学校与有关部门的重视,久而久之其地位就越来越低。

(三)师资队伍不稳定,课时分配少,很难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

与专业课老师相比,教授大学语文的老师好像不需要专门的知识与技能,许多老师宁愿选择教授受到学校重视的专业课,而不愿选择评职称慢、出成果少的大学语文课,所以学校在师资的安排上也不稳定,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同时在课时分配上时间太短课时太少,教学任务很难完成。

二、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对策

大学语文教学无论在教师还是学生方面都存在很多的问题和矛盾。要实现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使之更好地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应用技能,我提出如下对策与方法。

(一)教学理念上的转变。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永恒地传承和更新人类文化,而大学处于这一使命的核心地位,虽然由于高校扩招,大学已非精英教育,但建设我国未来的精英却大都出自大学,或者说经过大学熔炉冶炼的大学生们有更高的机率成为国之脊梁”。[2]那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不能仅仅以传授有限的语文知识作为教学目标,而要在更高更深远的层次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文明传承意识。大学语文具有不可替代地提高学生内在素养和文化素质的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它通过优秀的作品来感染人、打动人从而起到教育与感化的作用。我们在教学工作中一定要紧紧把握这一理念和目标,从对单篇课文、单一知识点的讲解和传授到深入对整个人文精神的渗透和人文意识的培养上,都要高屋建瓴地认识到大学语文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

(二)教学方法上的调整。

1.确立以点代面、以史带文的授课方法。

大学语文教材目前有很多版本,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自考语文课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徐中玉等主编的《大学语文》和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王步高与丁帆主编的《大学语文》,这两种教材的编写体例代表了大学语文课本的两种基本编写方法。一是以不同的体裁为选择标准,同一体裁内部汇集了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二是以文学史的发展为线索,选择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作为代表篇目。我认为以文学史为主线的编写方法相对科学,更具可行性。

初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基本是按照课文体裁来编排的,如果大学语文教材编排依然遵循这样的体例,会引发学生思想上的疲沓,而从文学史的发展角度来编排,则可以从文学史的角度使学生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有大致的了解和掌握,弥补初高中语文教学的漏洞,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但是不管哪种体例都是通过对名篇的学习、欣赏达到对学生思想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在讲课过程中我们应该改变初高中的就课文讲课文的方法,在讲解某段文学史的发生、思潮、影响之后重点把握某一代表性篇目,让学生在特定文学史的背景下完整地体会和把握篇目,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我们应该避免那种把大学语文当作“高四语文”的一成不变的高中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全新的视角下对整个中国文学做整体的透视和全面的把握,扩大、提高学生的文学视野与欣赏名篇的能力,同时也拓展教师的讲课思路。

2.创新教学语言,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使学生发挥学习积极性。

很多人把大学教育理解为灌输与传授知识,其实教与学是密不可分的,所谓教学相长正是这个道理。教师的教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学生的学从侧面也对教师的授课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

一些教师认为只要备好课,把教案的内容讲出来就行了,其实这是一种消极的、不正确的教学思想。备课只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大量的工作要体现在课堂讲授的每一分钟里,作为大学语文教师,言谈、举止都会成为激发、鼓励、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很重要的暗示和动力。课堂教学语言对于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甘棋庭先生在《当前〈大学语文〉课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提出的讲课“三趣”教学法值得借鉴。讲课“三趣”谓之:理趣、情趣、谐趣。理趣是用丰富的语言、生动的形象来表达深刻的思想,阐发深奥的哲理,寓哲理于情味之中;情趣是讲课联系日常生活作绘声绘色的描述,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接受所讲授的内容。谐趣是讲课过程中机智巧妙地运用幽默、讽刺、戏谑等手法。在这“三趣”中理趣和情趣是目的,谐趣是手法,通过幽默、讽刺等手法达到思想上教育、引导学生,情感上打动、感染学生的目的,使他们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受到启发和熏陶,从而改变认识上的误区和情感上的缺陷。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是高效完成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一些教师反映,在课堂上学生只带了眼睛耳朵和手,看听记成了大多数学生学习的主要手段,大脑的闲置极大地降低了学习效率,也不能发挥创新思维能力。针对这种问题,教师应充分设计一些课堂参与问题,在讲解之后进行提问与互动,这样能充分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环节中,使其成为课堂的主人和自主创新思考的对象。

3.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扩成知识面,提高学生自主思考和收集资料的能力,达到“大语文”的教学效果。

如何把有限的课堂延伸,变“小语文”为“大语文”,是语文老师都应思考的事情。其实很多高职学生的课余时间是较充裕的,只是他们中的很多人没有养成一种良好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会自己学习,不能自我督促,所以很多时间浪费了。如果我们能在课堂上举一反三地提出一些没有讲解的专题,让学生课下自己去图书馆找资料,自己思考一些与专题有关的东西,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能使其养成创新和思考的好习惯,同时对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也大有好处。语文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学习的效果也不可能像一些专业课一样立竿见影,所以更应该让学生认识到终生学习的重要性。

(三)考试方式上的改革。

考试是检验学习效果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提倡素质教育不应该完全废除考试,但是如何利用考试这个杠杆来调节激励学生的学习是大有思考空间的。

目前很多的高职院校考试还是以一张试卷来衡量学生一个学期的学习成绩。这种考核方法使很多学生养成了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学习惰性,语文学习的启发性、创新性、参与性没有体现出来,也极大地消磨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久而久之则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

其实,语文学习是一种动态的学习,期末的考试受时间、考核方法的限制只能是以考查掌握的知识点为主,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动态的成绩不能得到有效的体现。纠正这一方法的对策就是把最终的成绩分成几个部分来确定,我们可以在学习完一个专题或一段文学史之后,布置一些具有启发性和讨论性的小专题,让学生写出具有个性观点的小论文作为最后成绩的一部分,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

由于高职学院的特殊性,语文学习更应突出实用性和工具性的特点,结合这个目的我们可以在课堂和课余时间进行演讲、朗读、和交际等方面的实际训练,把这些成绩作为期末重要的参考部分,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使期末的书面成绩更为公平和合理。

注释:

①[美]约翰著.钱斐译.决定一生的八种能力[M].九州出版社,2006.

②李晓梅.强化语文能力,提高人文素养,促进文化建警.四川警察学校学报,2008.4,VOL20,(2).

参考文献:

[1]陈兆金.关于大学语文学科性质及教学改革的再思考[J].语文学刊:高教版,2007,(3):71.

[2]吕新梅.从“边缘化”的困境中突围――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教学而临的问题和解决办法[J].桂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2).

[3][美]约翰・钱斐.决定生的八种能力[M].九州出版社,2006.

第3篇:大学语文学习内容范文

关键词 大学语文 课堂教学 有效性 建议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在倡导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的今天,语文学科的学习对于学生工作和生活具有基础作用,它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情操与综合素质,而且能够满足人们对精神需求和自我实现。对于大学语文教师来讲,如何增强大学生对语文课堂的积极性与如何提高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值得深思的。

1大学语文课的现状

在大学期间,语文课程为选修课,有很多大学生都是按照自己的兴趣来选修课程,如果语文课堂能够吸引大学生的兴趣,他们就会以此作为自己的学习目标配合教师完成语文课堂的教学。但是,现阶段,大学语文课堂的现状面临很多问题,下面我们就从每个层面来分析一下。

1.1关于大学生方面的问题

大学语文课对于大学生来讲学习的兴致并不高,甚至在语文课中出现逃课现象,他们认为:第一,经过十几年的语文学习,对语文知识的了解与认识程度比较深;第二,由于大学语文课是选修公共课,学校在管理上并无特别说明,上与不上都可。第三,教师的授课内容比较枯燥,很多大学生表示没有兴趣,缺乏想上语文课的动力。

1.2关于语文教师方面的问题

目前,大学语文课堂与初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基本相同,教师仅是在课堂上泛泛地传授语文内容,很少与学生进行互动,而学生在课堂上因缺乏兴趣并没有体现出学习语文的动力。

1.3关于学校方面的问题

学校对安排语文课时的安排比较少,这也充分说明对语文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另外,大学语文中所体现的内容过于重视形式,许多高校在学习语文时所用的授课教材并不一致,教材内容所体现的水平也是良莠不一。

2提高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建议

2.1提高教师队伍的建设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具有积极作用,不光小初高需要学习语文,大学语文一样很有影响力,但是目前由于语文教学内容并没有深入到学生内心,所以如何体现出大学语文课的价值才是关键。因此,学校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语文课的教学问题,为了提高大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与专业水平,一个综合能力与专业水平丰富的教师不仅可以带动语文课堂有效开展,还能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大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所以学校要以提高大学语文教学有效性为目标,积极整合教师队伍,全面增强大学语文教师的文化素养,让教师更好地发挥出语文专业内容的水准,达到提高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

2.2重视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性

当前大学语文课的授课状态并没有很好利用提问这一环节,所以课堂的学习氛围没有体现出来,就不会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大学语文教师需要在备课时设计出能增强课堂气氛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此来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首先要有思考价值,只有设计出有深度的问题,才能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逐步引导学生增强对语文内容的兴趣,进而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对知识的贯通,来达到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难易程度适中。不仅要结合语文内容,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题目。如果在语文课堂中教师没有经过备课随意提问,难以掌控课堂问题的数量,如果问题比较多,比较难,学生的独立思考时间不够,也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达不到语文教学的目的;如果问题比较少,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机会就会减少,从而影响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兴致,以至于学生对语文课产生抵触心理;最后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满足所有学生。课堂提问时教师要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并不能只针对某几个学生,而是需要所有学生共同参与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在思考与讨论共同作用下,不仅能够锻炼学生思考的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大学生今后面向社会来讲是很好的锻炼机会。

2.3充分挖掘学生的自主想象力

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并不是每一个问题都必须讲究标准答案,如果学生在学习语文时教师都讲求标准答案,这样会禁锢学生的思想,使学生在面对情感、面对问题时不敢讲出自己的真实看法,久而久之,会给学生今后的社会发展带来影响。因此大学语文教师在授课时不能只专注标准答案,要让学生不断地实验、不断地冒险,锻炼学生的自主发挥能力与主观能动性,为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4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目前,社会着重强调人性化,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也可以提高大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师生关系如果融洽可以改变以往课堂的紧张气氛,使语文课堂的学习环境更加轻松,有利于增加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教师对语文课堂的顺利开展,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得到优化。所以,教师与学生之间保持和谐关系是提高语文课堂有效性的关键。

3结语

在新时期,大学语文课并没有得到社会很好的重视,为了提高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社会、学校、教师与学生需要共同为达到这个目标而努力。在大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并不需要对时间过于束缚,主要是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这样才能提升整个民族的素质,所以说提高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李继宏,徐永.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教学的生命价值视角解读[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3.

第4篇:大学语文学习内容范文

〔关键词〕大学语文;立体化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96(2013)03-0094-04

近十余年来,我国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特别是在教育理念、课程定位、教材编写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硕果累累。但是,尚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有的甚至未被触及,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东北财经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充分利用全国高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已有成果,着力解决当前教学改革中尚未触及或尚未完满解决的问题,立足本校,充分考虑财经院校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力争创建大学语文教学新模式,对全国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做出创新性贡献。本文立足于东北财经大学语文教改经验,探讨大学语文教学新模式。

一、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综观大学语文教学现状,我们认为有如下问题亟待解决:

1目标定位多元性与教学模式单一性的矛盾

根据语文的内涵与素质教育的需要,大学语文界在理论上将课程目标定位在工具性、审美性和人文性三个层面[1]。而在以提升应用写作能力为主的,在现有以课堂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下,很难全方位实现三大目标。例如,许多高校为学生职业需求考虑,把应用写作能力确定为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功能,但在以提升应用写作能力为主的教学实践中,文学性与实用性很难兼顾。20世纪50年代语文界将“语”和“文”分开,即是考虑到这一实际情况。既然目标是多元的,那么通向目标的路径也就应该是多条的。

2目标宏大与课时有限的矛盾

大学语文试图包打天下,既想培养文学素养,又想提升写作能力,在有限的五六十个学时里,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无法达到目标的。许多学校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了这个问题,过去的做法是压缩和削减,结果是语文功能没有很好地实现。现在要探索的是:如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使大学语文功能最大化,实现工具性、审美性和人文性这三大目标的统一。

3学生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主性

语文学习严格遵循由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写的能力要在大量的写作实践中形成,阅读能力要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形成。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的提升,更需要一个长期濡染的过程。经验告诉我们,语文是自己学出来的,不是老师教出来的。在语文学习中,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自觉性和自主性的培养尤为重要。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生没有充分体验到语文学习的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主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大学语文必须着力呈现语文“语”加“文”(即语言的创造与形式的创造)的“元”品格,唤起学生的兴趣,养成自觉学习习惯。

二、大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研究与实践内容

1构建立体化课程体系

2008年上半年,东北财经大学举办了“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大讨论”。在学生层面,组织了座谈会和问卷调查;在教师层面,每一位任课教师都撰写了相关论文。专门举办了研讨会,当时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参加了研讨会,教务处处长、人文学院等相关学院的多位院长、教授也应邀参加了研讨会。综合各个层面的意见,明确了东北财经大学语文课程的目标定位:在目前大学语文课程偏重于审美性和文化性的环境下,我校大学语文课一方面要跟上全国课程改革的步伐,顺应大趋势,增强审美性和文化,同时不跟风,不躁动,而是立足现实,讲求实际,坚守工具性阵地。创新理念,积极实践,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为了实现工具性、审美性和人文性三大功能,构建了兼顾“语”和“文”的立体化课程体系;为了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最终实现教学目标,创造了持续性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施了实践性互动模式。

将大学语文分成“语”和“文”两部分,分科设课。“语”的部分包括应用写作、演讲与口才和语法修辞与逻辑等,其中,应用写作为公共基础必修课,其他为任意选修课;“文”的部分包括文学欣赏、唐宋诗词赏析、红楼梦导读、鲁迅导读、戏剧欣赏、影视文学赏析、西方文学名著导读、传统文化十六讲、《论语》导读和《庄子》导读等,其中,文学欣赏为公共基础必修课,其他为任意选修课。“语”部分的课程以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与表达能力为主要目标,“文”部分的课程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升审美趣味以及增强文化素养为主要目标[2]。这样,通过以应用写作和文学欣赏为核心的大学语文课程群的建设,从课程设置上确保三大目标的实现,同时也满足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个性化需求。

2设置实践教学环节与实践教学内容

能力和素养的形成都离不开实践。我们的做法是:

把大学语文5学分(90学时)分为3+2,3学分(54学时)用于文学欣赏,2学分(36学时)用于应用写作;3学分用于课堂教学,2学分用于学生自主实践。文学欣赏的3学分再分为2+1,2学分用于课堂教学,1学分用于学生自主实践;应用写作的2学分分为1+1,1学分用于课堂教学,1学分用于学生自主实践。

学生网络课堂实践,以学生自主训练为主。为了有效地实现这种实践教学环节,我们研发出了颇具创新性的实践教学软件,在学校教务处网页上单独开辟了网络平台:文学欣赏课程实践园地和应用写作实践园地。界面主要包括“网络提交板块”、“评价板块”和“展示板块”三大组成部分,并提供了检索功能和抄袭作品警示。这一网络平台可提供学生提交作业、教师评判作业和师生相互阅读等多种功能,从而突破传统纸质作业的限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和沟通,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保持持久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最大程度上改进学习效果。

作为大学语文改革的重中之重,这种实践教学环节的特别之处至少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而言,加大学生实践的力度。第二,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也有明确的大纲和规定,是一种递进式的实践学习。第三,实践教学完全是一种网络化的教学方式。第四,实践教学初步建立了保障体系。为确保实践教学的组织和实施,成立了以院长、主管教学副院长和大学语文教学部主任为领导小组的管理部门,加强对全校大学语文实践教学的领导。同时请学校教务处和学校教学督导团随时通过网络平台对大学语文实践教学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此外,还与各个学院辅导员建立联系,以便于任课教师与每位学生保持联系,确保实践教学任务的有效完成。同时在大学语文教师队伍中选出责任心、事业心和业务水平都很突出的教师担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教师们在实践教学活动中遇到技术问题可以随时得到帮助和指导。实践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立,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由过去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引导者和监督者,教师的责任更大,工作变得更加复杂。而且,实践教学对教师写作能力以及阅读的广度和深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经常针对实践教学问题开展教研活动,对实践教学活动开展得好的教师提出表扬。

3创立“3+2两段式”教学模式

在具体的教学模式上,大学语文区分于其他教学的一大独特之处在于对持续性教学的重视和实施,以大学语文主干课《文学欣赏》为例,我们将教学活动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在大一第一学期设置课堂教学环节,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文学欣赏部分,强调教师的示范性,教师在课堂上虽然只选讲十几篇课文,但是由于这十几篇课文在选文上的代表性,最后合起来,应该成为一个简明文学史体系、简明文艺学体系和简明文化史体系。应用写作强调范文赏析和学生习作点评,同时有针对性地讲授写作基础理论。所讲文种虽然也不多,但是由于所选文种具有代表性,最后合起来应该体现出写作理论体系。在时间安排上,文学欣赏放在大一第一学期进行,应用写作放在大二第二学期进行。这样安排是考虑到文学欣赏与高中语文的衔接性,应用写作与专业学习的融合性。

第二阶段在大一第二学期和大二第一学期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始终在实践中密切接触《文学欣赏》,在时间和要求上都有明确的规定,内在地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切实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文学修养和人文情怀。

4建设以实践为中心的网络教学平台

“3+2两段式”教学需要依托网络平台及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进行。因此,应着力加强相关的网络资源建设。东北财经大学的语文网络教学资源包括“网络课程”、“大学语文实践教学园地”和“大学语文在线”等三个网站,实现了资源搜索、远程教学、题库测试、论坛交流、课件共建和师生交流等系列环节在网络环境中的多元搭配互补。

在上述网站中,“网络课程”是主要用于教学工作的网络平台。在“网络课程”中设有“多媒体资源”,包括教师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课件和部分教学录像;“教师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和电子教案等;“学生学习资源”包括练习思考题、重点难点和模拟考试题等。

在“大学语文实践教学园地”中设有“我要交作业”、“评论专区”、“精华文章”、“最高人气选手”、“年级作品集”、“抄袭作品”和“教师私塾”等多个栏目,是学生学习交流和语文写作的主要场所。教师在教学平台定期公布作业,引导和督促学生课下自主实践,对学生作业进行抽查和点评,推荐精华文章,典型病文等。教师与学生亦可利用此平台就学习中的问题直接进行交流。

在“在线学习”中设有教材全部课文的学习材料,包括“课文概述”、“课文学习”、“作者简介”、“学习重点”、“本课练习”和“拓展资源”等,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依托网络,东北财经大学的语文教学逐步建立了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课下在线学习为重要辅助、以读、写实践为中心、以师生、生生互动交流研讨为促进的新的教学模式。

依托这个环境,进行课堂教学任务的分化,确立了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以网络课堂为重要辅导手段的教学模式。其中教学论坛的使用,成为主要的学习体会交流和写作训练的场域。论坛主要设立教学写作板块——鼓励学生发表原创作品;教学讨论板块——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评点和资源共建;教师私塾板块——教师发表自己的论文和创作;旧帖回顾板块——汇集以往各学期学生发表的精品帖子。

5考试方式改革

实践考核也改变了单一机械的考核方式,建立了以能力测试评价为主的考核体系。《文学欣赏》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以及单独设立学分就充分体现了对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这在实践内容中也能充分体现出来。即便是课堂教学之后的闭卷考试,命题原则也是以考核能力为主,除了一些必须的经典篇目背诵之外,其他都是纯粹的能力测试,与死记硬背并无太大关联。而《应用写作》甚至取消考试环节,以平时实践考核成绩作为获取学分的依据,让考试评价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和科学的评价体系。由考知识变为考能力,以此来调动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做到以考促教和以考促学。

三、实践效果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学语文实践园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网络写作的环境。传统的作文写作,学生只面对想象性的教师这个人进行写作,语言文体总是在满足教师这个单一主体的需要;而在网络写作中,学生不仅面对教师,更要“陷入”很多人的各种回复之中,极大地增加了通过写作进行交流的乐趣。同时,学生并不是进行传统的语文写作,而是通过阅读优秀作品,感悟好文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并通过书评和论文等形式,使得学生的汉语写作内容丰富、意义多元和文体杂多,从而实现表达水平和人文精神的双提升。网络写作解放了课堂。学生的写作和评价,构成了大学语文写作的核心活动。传统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作文写作,教师精力有限,学生兴趣不足,一个学期作文的写作数目极其有限。而网络写作活动中,学生的写作可以得到及时互动的回应。定期把优秀作品集结成文集,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

同时也有利于持续性学习兴趣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一个开阔的进行稳性动态思维的立体时空,适当地保持阅读和写作的连续性,这样才可能达到极佳的效果,才能够一步一个脚印,最终达到教育的目标。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收到2008级、2009级、2010级、2011级学生原创作品(每年级三批),计有诗词原创(包括现代自由体诗歌、古典诗词)、传统文化经典报告、中外文学名著读书报告和应用写作实用文种习作(每年级8个文种)。从这些作业当中,我们看到了应试教育中难以看到的富有真情实感的作品,看到了传统课堂教学难以实现的实训效果;从学生积极踊跃提交作业以及互相点评中,我们看到了语文学习的兴趣被极大地激发出来。

2促进了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我们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阅读为了写作,写作为了表达思想和展示才华。为了写出好文章(出色地完成作业),学生会自觉地、自主地进行大量的阅读和研究性学习。综合性的考核方法会对学生的写作和阅读产生有效的制约,充足的网络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极大的方便。这样,语文学习就会形成良性循环,阅读和写作能力会逐渐提高,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习惯逐渐形成,相应的能力也会得到有效培养。

这种自主性、研究性学习与持续性教学和“日常化”学习习惯的融入也密切相关。兴趣培养之后,持续性教学往往会更好地促使学生将文学学习带入到一种“日常化”的状态当中,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学生在一种“强制”的环境下不得不投入到文学的学习当中,久而久之,这种“强制”、被动就有可能转化成一种主动性的学习,当学习的主动性建立之后,习惯便自然养成。采取这种持续性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日常化”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融入,当对文学的学习和领悟变成了习惯之后,教学环节便悄然身退,而这时学习本身却并不会因为具体教学环节的终止而结束,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名副其实的持续性和自主性。

3恒久性学习效果的生成

与兴趣的培养和习惯的融入相对应,教学改革也促使了恒久性学习效果的生成。恒久性学习效果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知识的反复运用,另一方面,尤为重要的是,这种恒久性学习效果本质上是一种能力的体现,而一种能力的形成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密切相关,只有把学习作为一种主动性的行为,它才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和修养,持续性教学对学生自身实践环节的重视便主要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而特别设置的,目的并不在于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而是希望通过教学产生持久的影响,从而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4促进由知识向能力,最终向人文素养的转化

具体来看,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评价和鉴赏能力,使学生的内心世界更为充实、丰富和健康。二是通过对文章写作要领及语言表达技巧的认识,提高母语修养及综合文化素质,并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为其发展人格和深化专业学习创造条件,从而实现学生“读书、修身、成才”的统一。简言之,《文学欣赏》的教学目标不仅仅在于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修身”与“成才”,在于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一场“持久战”,甚至可以说是伴随一生的,因此单靠一种外力是难以生效的,我们创立持续性教学模式的改革也正是希望通过反复的、长期的熏陶,让学生形成“日常化”的学习习惯,内化为自身的主动性、恒久性学习,使大学语文由课堂教学的终点变为终生学习的起点,从而最终实现我们所设想的教学目标[3]。

5提高了教学效果,节省了教学资源

如上所述,改革后的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得到大幅提升。2008年教改方案实施的第一年,东北财经大学语文课程网上综合评议分数由原来的全校倒数第一名提高到正数第一名,《应用写作》教学效果尤为显著。我校大学语文总学时为90,学时之多在全国高校中独一无二。但是由于实行实践教学和持续性教学,开发网络课堂,课堂教学时数并没有增加,仍然与过去的54学时相同,与全国其他高校学时数相同,没有增加学校教学资源的负担。并且,教师和学生可以不拘时间地点,在自己方便的时候登录网上课堂,评改和提交作业,这样既解放了教师,也没有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反,由于有评点和提交作业的约束,有丰富有趣的“大学语文实践园地”,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把业余时间更多地用到业务和学业上来。

参考文献:

[1]陈洪在改革中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07,(3): 16-18

第5篇:大学语文学习内容范文

文章阐述了地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提出了基于地域文化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方法,认为基于地域文化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应运用主题式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教学方式和创教学评价机制。

关键词:

地域文化;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人们长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创造出来的与当地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相适应的,具有显著地方特色的各类文化的总称。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和大学语文的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地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传承和创新地域文化,发挥大学语文的社会引导作用。将地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就是要引进地域文化的活水,扩展学习渠道,增加大学语文实践的机会,使大学语文教学与广泛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让大学语文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当地域文化作为一种课程资源融入大学语文教学之后,地域文化一定能够得到广泛地传承和不断地创新。第二,丰富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使大学语文教学充满活力。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地域文化,是提升学生大学语文学习热情的有效手段。以地域文化资源来拓展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把大量生动真实的地域文化资源引入大学语文课堂,如将所属地域的名胜古迹、人文景观、名人轶事、民俗风情等内容融入教学中,能使地方人文的源头活水不断注入经典文学的河流,激发大学语文的生命与活力。第三,符合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培养服务地方应用型人才的现实需要。转型发展是地方高校面向行业、产业和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然趋势。大学语文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的提升有着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深入挖掘、研究和利用地域文化,并将其融入到大学语文教学中,可以使大学语文更好地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

二、基于地域文化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方法

(一)运用主题式教学方法

在融入地域文化的大学语文教学中,使用主题式教学能集中学生精力,专注深入地探讨、研究地域文化,感受文化内蕴。在主题式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要学会科学合理地创设地域“主题”,如地域内代表性文学样本、艺术形式、名人传记、民情风俗等专题。其次,教师要在课堂上补充用来讨论的学习资料或者开列与专题有关的参考书目,以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语文教学不能以大众阅读来取代经典阅读[1],教师提供的阅读材料应为文学精品,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再次,教师要用开放性思维来引导学生对地域文化进行对比分析,使学生真正吸取地域文化的精髓。最后,教师要积极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搭建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良性互动平台,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

(二)创新实践教学方式

采取实践教学方式将地域文化与大学语文教学融合,创新教学方法,使大学语文“活”起来。在教学实践中,把大学语文的教学和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环境、地域特色结合起来,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开展教学活动。比如,改编或续写地域特色故事,举行与当地节庆相关的演讲或征文活动,让学生深入走访、了解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物或机构,分小组并派代表在课堂上展示与切磋,通过系列教学主题活动拓展大学语文教学课堂,使大学语文学习不再局限于教室,以丰富教学形式,让大学语文教学真正“活”起来。实践课还可以把大学语文与信息科技时代、学生生活联系起来,使大学语文的学习变得生动鲜活,又增加了学生生活的趣味。如可以让学生用微信、QQ记录自己生活的瞬间,并配以文字或制作成各种短片,使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文学的魅力。

(三)创新教学评价机制

新的教学模式应该探索新的教学评价体系[2]。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只注重结果的考评,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不利于对学生进行正确全面的评价。基于地域文化的大学语文教学,学生参与度和自主性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因此,在教学考评中,应加大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注重学生在各项学习中的参与度、角色、学习方法、思维能力及社交能力的考核,力求最大程度地实现大学语文教育功能。其次,要丰富教学考核的内容供学生选择,以最大程度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自主选择考核内容,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某一问题上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最后,要丰富评价的主体。可以让学生代表参与评分和考核,丰富考核的视角。大学语文作为公共课,教师与学生接触和了解不多,而学生之间彼此较为熟悉,更加容易相互理解彼此的观点和见解。适度地让学生参与教学考评,对学生是一种鼓励,对教师是一种补充。

三、结语

地域文化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根源和基础,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接受着地域文化的滋养。将鲜活的地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不仅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也是帮助大学语文走出困境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陈建清 单位:湖南文理学院文史学院

参考文献:

第6篇:大学语文学习内容范文

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文素质大学生

一、加强大学语文教育: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

大学语文是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为了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学生的文化素质而面向全校各类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课程,其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现实状况却不太乐观,大学语文课在高校得到的重视程度很不理想。有人认为,大学是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地方,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就没必要开设了,除非是中文系专业的学生。这种观点是极无道理的,同时也是对学生极不负责的,作为一名从事高校语文教学的教师,在教学的实践中深切体会了大学语文对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性。

大学语文课程在超越了中学语文课程之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是大学语文,还有中小学语文,从国家整体普通话战略建设来看,它涉及到保卫汉语的问题,涉及到整个国家民族。

二、以人文素质提升为导向,改进大学语文教学

大学语文教学造成现在的被动局面,并不仅仅因为各种外在的不利因素,其本身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必须深化改革,加强课程自身的建设。

(一)紧扣课程宗旨,选用优秀教材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材是课程的载体,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内在品质的外在体现。在课程建设中,教学内容的组织是关键,教材是根本。二十多年来,大学语文教材版本不断翻新,不同版本的教材有30种之多,可谓百花齐放。但除了一部分教材内容对老教材有所突破外,多数教材内容基本承袭老教材的篇目,没有走出“文选”的模式,其内容的丰实、包容、新颖及美感方面还有一定的欠缺。不少教师和学生认为这些教材只是对高中课文的重复,而被戏称为“高四语文”。另外,近年来出版的教材大多都没有配套的教学参考资料和音像制品,教师完全凭借个人理解进行讲授,未必能依照编者的意图完成系统化的教学,从而达到教学目的,这实际上等于降低了教材的使用效率。因此建议编者最好配有参考资料或者音像制品,也希望能举办大学语文教材的师资培训班,以提高教材的教学效果。

(二)加大师资队伍建设,满足大学语文教学的需要

大学语文课程是全日制高等学校非中文专业开设的公共基础课,受众面较广,因此教师自身的素质,言传身教及敬业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无一不是巨大的。应该承认经过二十余年的改革发展,目前的大学语文师资状况已今非昔比,特别是高学历教师陆续加盟,大大优化了高校师资队伍结构。但由于还存在着一些不利的因素,诸如学校内外对大学语文课程普遍的漠视,课程主体地位的缺失,教材的陈旧没有专门的研究机构,没有专门的研究阵地,没有研讨会和培训班,这些都使大学语文在学科发展、科研空间、资金支持、学术交流诸方面都受到很大局限。使教师没有成就感,缺少自信,以致部分教师干脆改换门庭,远离大学语文的讲台,另辟蹊径。这些最终都会反映到教学质量这个终端上,严重地制约课程的发展。因此学校领导和管理部门应当重视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建设,肯定教师的学术成就和社会地位,加强教师师资的培训,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三)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

首先,要以学生为中心,变教师的“一言堂”为学生的“众言堂”,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要直接参与到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去。课堂讲授应注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组织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其次,在教学手段上,要改变“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现状,应充分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大学语文课的吸引力。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声音、形象图片集为一体,化静为动,使很多教学内容能够直观、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课堂上。

(四)改变单一机械的考核方式,建立以能力测试评价为主的考核体系

就大学语文来讲,由于受应试教育、标准化考试的影响及传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限制,多年来考核只是以单一的闭卷形式进行,这就必然导致学生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不利于知识向智能转化,也违背了大学语文作为素质教育课程的目的。因此对学生的考评,要以能力测试为主,以对知识掌握的测试为辅。因为语文学科有它自身的独特性,它的内容呈现出不确定性、情感性和形象性的特点,它的一些思想、价值观念既与现实结合较紧又存在较多的变数。即使是建立一套标准化的试题库,也很难适应时代形势的发展,这种量化的测评方式和标准,不适合语文学习效果的检测。因此,要打破单一的需学生死记硬背的闭卷考试方式,建立灵活多样的以能力测试为主的考核制度。

三、结语

大学语文是真善美合一的教育课程,它回归大学生本身的生命质量与人文素质的提升,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语文课程活动向人本体的回归。与传统的语文课程只把大学生看作主导作用下的认知体以及语文课程只是习得一些知识与技能相比,大学语文课程新理念则视大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语文学习生成的品质与精神是大学生生命的重要构成,提倡大学语文课程的功能是综合性的,不仅是通过知识学习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手段,而且与德育、体育、美育相互促进,共同完成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任务。可见,大学语文课程把完整的人看作适应新世界需要的一代新人,所以,在语文课程中,要求我们必须尊重生命、敬畏生命,不仅要关注大学生理想型的需要,更要关注其生命现实中精神和人文素质养成的需要,视大学生是一个自我生命和精神的第一实现者,并且视大学生同时具有自我提升生命力与自我完成生命力升华的实体。教师所有做的就是通过具体的、生动的教学实践活动和创造活动唤醒生命、激扬生命、引导学生展示生命的精神力量,使生命吸纳知识养分和精神养分而获得人生价值的升华!

参考文献:

第7篇:大学语文学习内容范文

关键词:网络背景;高职语文;课堂空间;拓展

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改变生产关系,技术的发展会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当网络把人类社会连接得如此紧密,以至于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时候,网络也极其深刻地影响着教育。网络改变着教育方式、教育内容和教育的对象,同样,网络对高职大学语文的教学带来了更多变革的可能性。高职大学语文是一门处于十分微妙境地的高职公共基础课程。一方面,高职学生普遍语言能力偏弱、写作水平和文学欣赏水平偏低,开设语文课程,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显得颇有必要;另一方面,由于教学课时偏紧,教学效果不明显,以及重专业课轻公共基础课的思想泛滥,是否开设大学语文课,开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在不断的争论中。许多高校把大学语文从必修改为了选修,或干脆取消用其他通识课程代替,高职大学语文的地位岌岌可危。众所周知,语文课根本上讲是实践训练课,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人文修养的提升,都必须要有大量的实践训练,而高职大学语文课时数很少,要在有限的课时里使学生的语文水平有明显的提升难度极大。那么,能不能增加大学语文教学课时,如何增加大学语文教学课时呢?在网络极其发达的今天,通过拓展高职大学语文教学课堂空间,在不挤占学生宝贵的课堂教学课时的情况下,增加实际教学课时,是完全可行的,也是必要的。而通过拓展大学语文教学课堂空间,提高语文教学成效,更好地发挥大学语文课程在培养合格大学生过程中应有的作用,就能从根本上解决高职大学语文的存留问题。

一、网络背景下课堂空间概念的演变:课堂空间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时构成的关系和相关的环境

在没有互联网或者互联网不发达的时代,传统教学方式下,课堂空间仅仅是指教学活动所处的物理空间,如上课时的教室空间。一旦教师和学生离开了教室,课堂空间即告消亡。传统典型的课堂空间对教学而言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课程的课堂教学活动,如教师讲授、师生讨论等,很难延伸或拓展到有限的课堂空间之外。为了完成更多教学活动,必须要增加大量课时。互联网的发展与应用轻易而且有效地打破了这样的限制,在无须增加课时的情况下,在教室空间之外进行大量有效而及时的教学活动。网络背景下课堂空间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不同于传统课堂空间。课堂空间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情感、价值观交流的一种精神文化空间,是一种精神与情感的对话与交流空间,是一种能引起心理共鸣的审美价值与审美追求的特殊空间”。(鸥《社会学视域下的课堂空间意蕴及其价值再审视》2012年07期)。课堂空间应该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时构成的关系和相关的环境,学生围绕一定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学习时的环境也是宽泛意义上的课堂空间。因此,在网络背景下,课堂空间的概念包含了通过网络手段实现课程教学的网络空间。利用网络拓展高职大学语文课堂空间,可以让语文教学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二、网络背景下课堂空间拓展的途径:网络课程、网络公共资源的教学利用、网络交际工具在教学中的应用

当我们突破课堂空间是有形有限的教学场所的传统观念,利用互联网拓展课堂空间就有了无限可能。随着互联网发展日益成熟,高职大学语文课堂空间拓展途径日益丰富,主要形式包括:网络课程、网络公共资源的教学利用、网络交际工具在教学中的应用等。(一)网络课程。网络课程就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网络课程通常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网络课程在远程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优质的网络课程有以下特征:选用合宜的课程管理平台;有较完整的课程结构,包括:欢迎页面、课程内容、交互工具、课程评估、课程作业、学生成绩、平台应用指南等;课程设计要有完善的课程整体计划,网络课程不能是传统课本的简单照搬;课程交互要易于操作;课程设计要充分体现学生中心地位;课程评价要全过程多元化。网络课程把课堂空间从教室拓展到网络,相对传统课堂,网络课程超越时间与空间,优势巨大。一方面,为了实现与网下课程相同的功能,网络课程通常都由一个课题组,包括专业教师、技术人员等多方面专家团队共同开发,突破个人局限,课程内容形式质量一般都比较高;另一方面,对于网络课程的使用者———学生而言,在课程学习进度的把握上具有更大自由度,从而可以较大程度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特别是对重点难点内容可以反复回听,加深理解,如此就保证了网络课程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当然,为了呈现在传统课堂里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和情感体验,在网络课程使用的同时,结合网下实时课堂教学,可以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这就是MOOCS和翻转课堂兴起的动因。正是网络课程在课堂空间上的跨时空性,为大学语文教学带来巨大便利。目前,许多高校开发了大学语文网络课程,比较优秀的有:王步高主持的东南大学大学语文精品课程、陈洪主持的南开大学大学语文精品课程、俞晓红主持的安徽师范大学的大学语文精品课程、高小方主持的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的大学语文网络课程等。虽然网络课程可以向大批量学生提供自由学习的机会,但开发网络课程工程相对庞大,周期相对较长,技术难度较大,团队协作要求高,而且,网络课程需要大量后期维护。因此,对部分基础薄弱的高职院校而言开发大学语文网络课程性价比不高,而在不侵犯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利用现有大学语文网络课程是拓展大学语文课堂空间的不错选择。(二)网络公共资源的教学利用。网络空间某种意义上就是巨大的语文学习空间,大量的网络资源都是语文学习的极好资料,利用网络空间开辟语文学习的第二课堂,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十分必要。可资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利用的网络公共资源大致上有两类。一类是网络公开课,如新浪公开课、网易公开课、超星尔雅大课堂等。高质量、资源开放性是这类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毋庸置疑,它们对教育带来的影响十分巨大。另一类是各种各样非课程式的网络资源。各种新闻、各种网络文学作品都成为了网络阅读的对象。在网络中,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地查阅到各种各样与阅读主题有关的信息。正是网络给学生提供了生动、丰富、快捷的资源,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开阔了视野,培养了审美和阅读能力。网络阅读(包括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手机阅读)已然成为当今大学生的基本阅读方式乃至重要生活方式。利用现成的丰富的网络公共资源,让学生在固定课堂空间(教室)之外,在课余时间自行利用互联网资源学习,提升阅读量,扩充学习内容成为了可能与必要。学生还可以通过自行浏览与语文学习相关的网页网站,从而大大拓展课堂空间。可以利用于大学语文教学的网络资源十分丰富。如《搜韵网》《中华诗歌网》《中国文学网》《中华大学语文网》等等。公共网络资源的教学利用,有其巨大便利性,而且成本很低。丰富的视频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示范:如专业的诗歌朗诵、TED演讲视频等。(三)腾讯QQ/微信等网络交际工具在教学课堂空间拓展中的应用。当网络交际工具成为人们日常交流的基本工具,其作为语文教学手段的实然性即已呈现。当今社会,移动互联网发展迅速,手机的配备已经极为普遍,几乎每个高职学生都有手机,都会有一个QQ号,人人都会刷微信,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建立QQ群和微信群,可以轻而易举把课堂搬上手机,从而大大拓展大学语文课堂空间。1.腾讯QQ在大学语文教学课堂空间拓展中的应用:建立大学语文教学QQ群,在教室之外,语文教学群无疑可以成为一个更具时代感的教学课堂空间。利用QQ群可以像414周刊网络课程一样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可以上传各种教学资料,通过转发功能随时向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料;可以利用QQ布置和收缴作业;利用QQ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利用QQ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课;利用QQ可以组织辩论赛:辩论赛方案,通过QQ交流确定人员分组、辩题以及随时了解活动准备情况;利用QQ可以组织演讲比赛:演讲比赛方案,指导学生写作演讲稿,可随时讨论和修改。由于聊天记录可以保存,所以与传统课堂内的讨论相比,QQ聊天式的讨论还具有保存讨论内容“复盘”的功能,并且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讨论课中只能轮流发言的限制,许多人可以同时发言。利用QQ空间还可以开展写作训练。如把写作训练与QQ空间的说说相结合,使用QQ与微信已经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日常交际的重要工具,这样的教学方式正符合了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要义,真正把课堂与学生的生活空间融合在一起了,所以很受学生欢迎。由于QQ空间的私密性,使学生更具有写作愿望。总而言之,利用QQ可以极大程度拓展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时空,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高职大学语文课时不足的问题。2.微信在大学语文教学课堂空间拓展中的应用:随着时代演进,玩微信成为了现在学生的时尚,与时俱进,利用微信群开展语文教学,拓展高职大学语文教学课堂空间成为了必要。由于微信有语言录制和短视频功能,利用微信开展辩论赛、演讲比赛,效果不亚于传统课堂。(四)利用网络课程、网络公共资源、网络交际工具拓展。课堂空间之比较利用网络课程、网络公共资源、网络交际工具拓展语文课堂空间既有共同点又各具特点。它们都能通过网络技术有效地拓展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的课堂空间。网络课程一般与精品课程结合,前期规划充分,整体性系统性较强,显得更正式更规范,某种意义上可以代替传统教学课堂,但成本较高,交互性偏低,不够亲民。网络公共资源是零碎的,不成系统的,所以它的利用,要求学生有很高的自觉性,同时,教师的指导不可或缺。利用网络交际工具拓展课堂教学空间,其便利性不言而喻,交互性很强,使用方便,与生活方式接近,更易于学生接受。因此,根据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师资选用合宜的方式是必要的。或者,三种方式可以相互补充,共同利用,促进大学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网络背景下高职大学语文课堂空间拓展后的有效教学组织网络课程、互联网公共资源的教学利用、网络交际工具

在教学中的应用都可以有效拓展课堂空间,它们各具特点也可以相互补充。但是不管是哪一种方式,与传统课堂教学一样,必须要进行有效的组织,只有强化教师教学主导作用,才能保障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这一点对于自学能力相对偏弱的高职学生而言尤其重要。如利用网络课程开展教学,教师须在开始就向学生交代课程学习的要求、注意事项等,在期间也要经常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尤其是网络公共资源的教学利用主要是向学生提供自学资料,要求学生有很强自觉性。而利用QQ和微信等,教师也要做好整个教学规划,更需加强教学过程的把控,如果教师不注意教学组织,工具的使用会流于随意。如在QQ聊天中,有学生利用匿名功能,在群里发表一些不良言论,必须要及时清理维护,否则会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利用网络拓展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空间,固然会大大提升语文教学效果,但教师往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

四、网络对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

网络不仅拓展了教学课堂空间,同时也变革着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按学生名单逐个点名,花时费力,利用微信定位功能,可以瞬时完成点名。传统课堂教学中,当一个学生回答问题时,其他学生只能听,而利用QQ或者微信,当一个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其他学生可以随时发表意见或评论。而教师可以根据聊天记录,课后进一步考察评价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在课堂练习中,如果需要当场查阅各种资料,在传统课堂方式下是十分困难的,而在网络背景下,利用百度或搜狗等可以轻松完成任务。当然,网络的开放性需要学生对资料的可靠性要有较高的甄别能力,这也培养了学生的研究能力。

作者:吴学科 张汉波 单位: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罗琦.《大学语文》网络课程的研究与实践[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1,638(07).

[2]李艳,KimE.Dooley,JamesR.Lindner.美国优质网络课程的案例介绍[J].远程教育杂志,2011.

[3]施李虹.网络背景下写作教学有效性探究[J].科教导刊,2010,(11).

第8篇:大学语文学习内容范文

关键词:网络信息技术 大学语文教学 多媒体应用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148-0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型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已经是越来越严格,高等教育内容必须与社会发展接轨,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利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优势,开展大学各个学科的教育。汉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语,汉语能力及素养的提升关系到民族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有效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来更好的推进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将从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着手,通过深入分析,找出其对策,逐步改变大学语文教学方式及内容。

1 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材质量问题

自高等学校设立大学语文课程的三十多年以来,很多高等学校的大学语文教材编写内容相对比较陈旧,内容编写思路与初高中趋同,与时展相悖,并且教学方式也相对落后,吸引力不够。从教材编写内容的角度来说,语言教学中应重视的听、说、读、写并没有完全渗透在教材中,只注重了阅读而忽视写作,最基本的听力与口语更是严重缺失。大学语文也应设置统一的教学大纲,并设置具体要求,但是目前我国的大学语文教材都是由各高校老师自行编写,各高校教师对语文的研究侧重点不同,就导致语文教材风格迥异。

1.2 教学方法问题

大学语文教学属于公共课,由多班同学共同学习,因此在课堂上组织课堂教学互动相对较难,教师一人引领整个课堂,进行填鸭式学习。教师教学风格也不同,很多大学语文教师忙于赶进度,学生整堂课都忙于纪录,缺乏课堂活动与互动,学生被动地学习,没有任何思考的空间与时间。课堂气氛低沉,师生无交流,教学效果不明显。此外,任何学科的课后指导与督促都是十分必要的,制定相应的课后考核体系对语文学习将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在大学语文考试环节的设置也急需改善,很多期末考试内容完全照搬教科书原题目或课堂笔记,因此即使学生上课没有认真听讲,不做笔记,到考试前用点时间对其他同学的笔记死记硬背,也可以轻松考过。这种测试形式也是直接导致学生忽视大学语文学习的原因之一。

1.3 课程设置问题

在我国大部分高校中,大学语文被设定为基础公共课程。但现状令人堪忧,大学语文没有如同思想政治课与大学英语课程的考级压力后,学生学习状态可想而知。大学语文的科研方向也相对薄弱,很多高校把经验较少的教师安排教授大学语文,因此大学语文的教师队伍建设也是教学质量提升不高的原因之一。

2 网络信息技术下大学语文教学策略

2.1 创新教学模式

面对大学生就业需求,我们在教授大学语文时,不能就课本而讲课本,就知识而讲知识,必须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弱化教材的样本性,丰富教学内容,迎合社会发展需求,不断开放其教学内容。网络信息技术下的大学语文教学要求不断改革偏、难、旧的内容,要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知识的铺垫。社会发展的脚步正在逐步加快,我们不能满足现状,满足基本语文知识的教授,要形成大教育观,融合各个学科知识,让大学语文教学活动成为一门综合的知识校验活动。必须改变单一的教教材这种形式,要学会用教材,通过教材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观念、学习能力、教育知识、教育信息资源的整合。并通过信息技术与大学语文基础性知识的整合,呈现基础与发展并存,能力与资源并用的教学形式。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必须要跳出课本这口井,整合其他学科内容,创设新颖教学情景,满足差异性学习的现状,让每一个学生都对自身的大学语文学习目标有所设计,不同的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容量的延伸都由学生本人来完成。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要由教学主体改变为主导,主要负责点拨、督促作用。

2.2 建立网络化教学环境

科技日益进步与发展,每个大学生都拥有自己的电子产品。人们间的交往模式也由书信、留言等方式逐步转变为电脑、手机、短信等方式。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缩短了人们交往的时间,也成为人们与外界接轨的重要媒介。其网络信息中的丰富信息知识也是不断丰富大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纽带,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在逐步由接受的信息内容而构建成形,这些都是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背景与基础。

教师可以借助网络信息的广泛素材的力量,让大学生在有范围限定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来,变被动为主动。在新颖的教学互动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通过网络信息的丰富,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并在自己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获得丰富体验,满足了不同学生间的差异性,充分提升了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

2.3 建构网络辅助教学

网络不仅丰富学生的视野,更可以帮助学生利用网络这个平台查找相关资料,加深对大学语文课堂的理解与深化,并延伸学习内容,搜寻自己所需的个性化资料,从而更好地锻炼自己的信息查找、传递、应用能力。这就改变了由过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获取其所需知识,学生充分调动兴趣进行学习,深化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与此同时,构建网络辅助教学平台,还能够有效的推动学生就某一方面的知识进行深入学习,并在信息查找的同时不断思考,在思考中得出新信息,最后内化知识并且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丰富的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学生还可以进行大学语文内容的某一专题研究。这不仅促进了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与落实,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思维能力与信息处理能力等等。在构建网络信息辅助教学平台后,不仅可以吸收传统教学中的精华,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填充教学方式中的空白,提升教学质量。

2.4 建立良好教学氛围

在网络信息技术下,教师与学生是民主、平等的关系。大学语文教师的责任由原有的知识输入者转变为学生的指导者、合作者、共同研究者等角色。教师要从宏观上把握学生的思想与研究方向,辅助学生科学的设置自己的学习项目以及步骤,这样才能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最终达到师生、生生互动的良好教学氛围。

综上所述,在网络信息技术下的大学语文教学形式是多样化的,要求学生具有更丰富的学习方式与更高的学习能力,大学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来改善教学环境,通过不同形式的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来激发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高效的指导学生构建大语文观,大教育观,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策略,延伸学习内容,真正把大学语文基础知识建设渗透在日常学习中,并推动大学语文教学的深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韵婷.网络环境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大学语文教学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0(8).

[2] 孟庆荣.多媒体信息技术支持下构建主义教育理论与大语文教学[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4).

[3] 章文艳.大学语文真能被遗忘吗?―― 浅析提升大学语文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C].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2007.

第9篇:大学语文学习内容范文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 问题 应对措施

大学语文教学作为大学教育的基础,对于传承民族文化,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开拓大学生视野,启发大学生创新思维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却因为人们的忽略和偏见,师资力量不足等条件限制,得不到与时俱进的发展,鉴于此,必须做出适时调整,扩充师资,变革教学,完善学生素质教育。

一、令人担忧的问题

(一)教材存在瑕疵。大学语文教学以教材为蓝本,是对教材的一种扩展延伸,倘若教材得不到及时的更新完善,语文教学势必不能满足时代要求,我国虽然也有不少文人学者致力于新教材的编订,国家也给予了一定的重视,但是由于缺乏贯通古今、学识渊博的大师级人物,所以新教材的编订往往缺乏典型的时代特色,无论是从深度、广度还是难度上来说,都有或多或少的问题。此外,没有全国统一的权威的教材,各省自主设计,不利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时也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语文视角。说到视角限制,以往的教材选取的文章多为名篇佳作,重人文,轻实用,这就导致了大学生,虽有一定的人文底蕴和思想境界,但视野却不够开放,对于语言知识的应用能力缺乏,甚至自我表达能力也不能得到提高。

(二)师资力量薄弱。大学是思维的殿堂,老师是学生的重要导航,大学语文教学与其说是语文积累,勿另说是开启大学生的人文思维。现在大学校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缺乏优质的教师教授,据了解,中文系中,讲授大学语文的老师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在现代社会极力强调科研成果的背景下,如果花过多精力在教学上,科研就不能很好地进行,而大学教师职位评定又是直接与科研成果挂钩的,所以更多的教师宁愿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文学研究中。还有一些学校,认为语文这门学科什么人都可以讲,所以多选择让一些经验不足、教学能力不足的老师承担授课任务,这也给大学语文教学造成了不利且深远的影响。

(三)学科边缘化。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使英语成为人们争相学习的语言,相比之下,对于中文的学习积极性就低了很多,大学经常听到的就是四六级考试,但是却从未听说过有关语文的任何权威考试,语文虽被设定为基础课,但实质上一直处于边缘位置,通常学校只安排少有的几节课,学分比例也比较低,加之学生散漫应对,大学语文课似有实无。

(四)教学、考察方式单一。现在的大学教育还未完全突破中小学应试教育下的传授模式,老师过于重视教材知识,一方面,对学生的思想情感缺乏必要的了解,开辟出符合学生心理的创新教学,使学生积极性得到激发,另一方面,过于注重理论,轻视实践,教学局限在课堂之上,思维得不到发散,继而跟不上知识前沿。考察评估方式以卷面分数为主,题型量化,记诵占比大,答案模式标准,这一切都限制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自我发挥。

(五)学生不够重视。大学学生普遍认为,汉语从小学到大,语文能力更是与生俱来,没有必要花费多的精力去学习,因而并不重视大学开设的语文教学,这是一种认识上的偏差。且更为深层的原因在于,现代社会是一个逐利社会,大学语文并不能给面临严峻就业的大学生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大学语文自然得不到学生“青睐”。

二、积极应对的策略

(一)提高重视语文意识。大学语文承担着培养学生“真、善、美”的职责,是我们了解本民族优秀文化必不可少的部分,它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增强学生的审美鉴别能力,更能给学生一种精神上的熏染,这种影响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都将是深远而深刻的,此外,语文基本实践能力的培养,包括口语交际、书写能力,都可以为学生毕业后走入社会提供意想不到的帮助。语文能力是一种基本能力,基础而不可缺少的东西,必须得到大至教育部门,小至学生本人的重视。

(二)重新编订教材。编订的教材如果不符合学生心理,就会造成一种结构性缺失,大学应该是一个充满自由、充满学术研究氛围的场所,语文教材在注重人文性的同时,也要保证其开放性,留有可供探讨的空间,建立一套覆盖面广、言论深浅结合、特色鲜明、包容性强的权威教材体系,满足这一时期求知欲强、亟待确立自我价值观、人生观的大学生的心理需求。

(三)加强师资力量。大学语文教师应具备应有的专业水平,教师学者化,一者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文学知识,鉴赏文学作品,领悟人文底蕴,二者具备应有的人文科学素养,治学严谨,以行动传递魅力,言传身教。大学校园应该重视语文学习,做到教师不以次充好,尽可能聘请那些积累深厚、博闻多识的专家学者,另外,不妨多组织文学讲座,给老师提供培训,助力教师思维开拓和教学模式变革,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优秀的老师除了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还应保持谦逊温婉的品质,重视与学生交流探讨,突破传统语文教学以“教师讲,学生听”模式,这种方式在今天看来显然不适合已经具备独立思考精神的大学生语文教学,所以老师应该主动增加和学生的互动交流,实现师生平等。

此外,大学语文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善于利用现代便捷的信息技术,掌握最前沿的知识成果,传递给学生,这对于教材将是一个极大的补充。乐于采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提供视、听等多维感受,增强课堂丰富性,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集中精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大学上课采取的是一种自主态度,很多时候学生上课很自由,只有讲出一堂精彩的课,才能让学生自觉不能错过。

(四)优化教学方式

1.组织专题教学。实际上,大学语文教材的编订就是采取的这一原则,课程内容多依照朝代顺序,围绕着某一主题展开论述,这也是今后做语文科研需要遵循的理念。具体到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考虑在有限的课时内,围绕一个专题进行讲解。比如围绕诗与画的关系,品评王维的诗歌美;谈谈张爱玲、琼瑶、亦舒、王安忆等女性作家的作品风格并进行对比分析;萧红的《呼兰河传》以及《生死场》的叙述特色;唐宋家诗词之作的艺术魅力,及其对诗词传统的发展影响等等,组织专题形式,能够让语文研究更加深入细致,让学生更多地发现其乐趣,培养独立思考的精神。

2.增强大学语文内容形式审美特质。语文是集人文性、工具性、艺术性为一体的学科,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审美因素:首先,汉语言文字本身不管是从发音还是结构上来看都是美的,其语调还有韵律,优美流畅,具有音乐美,其别具一格的方块结构及变化的线条,体现了形体美。其次,大学语文当中美的类型,美的形态是多样的,有自然美,也有社会人情美;有形象美,也有意境美。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多多注意挖掘其中美的典范,使学生得到熏陶,转化为内美,提高自身修养。比如在讲自然风景之美时,可以把东晋诗人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唐代诗人张若虚脍炙人口的名作《春江花月夜》,对诗向词的转变做出了突出贡献的苏轼的《水调歌头》等作品放在一起,这些佳作尽管表现的思想不同,写的景物有差异,但是不管是明月、草露还是江水、春风,均有一种力量柔弱、性质阴柔、静谧、纯洁的美感特质,当老师把这些东西挖掘出来展现在学生面前,自觉和不自觉中,都会给予学生以美的熏陶。

3.开放课堂,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大学的语文教育相较于中小学教育,空间有所扩大,开始由教室走入图书馆,走进网络。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多看一些书,同时注重感受生活,关注身边事,观察社会时事,体悟真、善、美。

根据笔者的了解,南开大学在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上做得十分突出,围绕着大学语文的内容,他们建设有“教学服务网站”以及“教学论坛”等等,为学生提供了搜索、在线学习的渠道和资源,实现了课中与课下的搭配协调统一。这样一来,大学生语文学习从形式到内容都更加灵活,选择的范围增加了,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也就相应提高了,这种依托网络的新型语文教学,为大学语文课程注入了一丝新鲜的血液与气息。

(五)综合进行语文考察。改变单一的考核方式,除了进行卷面考试,还要增加口语考试,除了考察基础记诵,还要考察学生阅读写作能力,除了期中期末检测,还要注意综合平时作业,大学语文考察不应该只是一个点,更要是一个面,考核方式的变革,会促进大学语文教学的良性发展。

(六)增加教学实践。大学语文教学,除了给予学生文学的熏染,更应该顺应时展要求培养相应的语文能力,所以教学实践必不可少,很多学校受条件限制,基本不怎么开展教学实践,这对于大学生语文的学习是不利的,如果只是对文本进行探讨,学生的很多思想都只局限在理论思想层面,然而生活是人最好的老师,艺术来源于生活,只有真正参与实践才能获得更多的思考。语文实践的展开可以是多种方式,比如说举办一次朗诵活动,一次辩论赛,或者是授课大赛,这种活动并不需要过多的资金投入,只要有组织者即可成功实施,借助这种活动,不仅可以唤醒学生对朗诵、板书、口语、写作的重视,更是锻炼了她们的语文应用能力与灵活应变能力,开启思维。此外还可以举办一些大型的活动,比如说中国古代书法展,服饰展,或者带领学生去参观一些历史文物古迹,大学里通常会有晚会,这也是开展语文教学实践的一个契机,从主持人的台词,到节目的构思创意、再到最后的舞台展现,都与语文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不妨让学生多多参与,自主策划。

目前大学语文教学课堂效率低,不能满足人才发展的需求,创新教学模式,重视教学研究是每个教师都应该自觉追求的目标,应该从各个方面寻求改变语文教学模式,积极借鉴成功案例,如此,才能使大学语文教学充满活力,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柱.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D].吉林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