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学中人际交往的原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心理特征;艺术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团体活动;设计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校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艺术院校也不例外。相较于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本课程具有系统性、广泛性、高效性等特点,可以使学生系统了解心理健康常识,掌握自我心理调适的技巧,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然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其他心理学课程,它注重的是学生对于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和对心理调适技巧的运用,而并非聚焦于晦涩的心理学概念和基础知识,故它是一种实践性课程。除课堂讲授外,需要具有丰富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团体活动、情境表演、体验活动、影视资料等,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并具备更强的体验性。其中团体活动深受学生欢迎,使用频率高,效果斐然,在教学实践中广为使用。团体教学活动是创设一种与生活中类似的场景,让学生去模拟、扮演、体会、感受和分享,使他们在情境中观察、体验,改变认知,尝试新的行为模式,并运用到生活中去,达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目的。
一、艺术类大学生心理特征分析
艺术类大学生具有很多当代大学生共同的优秀品质——自信、乐观、精力充沛、积极进取等[1]。除这些共同点之外,艺术类大学生还具有自身独特的心理特征。(一)追求独特,崇尚个性,具有明显的个人主义倾向一般而言,艺术类大学生非常注重个性,不喜欢模仿别人,渴望与众不同,在校园里,他们总是以时尚特异的服装、新潮独特的发型示人。他们在学习、生活别强调自己的独特性、创造性,这既是艺术熏陶的结果,也是取得专业成绩所必需的要素。这种独特的个性使艺术类大学生像一个个带着棱角的小石头,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很容易触及各自的棱角,与他人、集体乃至社会发生冲突和碰撞。苏常青的研究证明艺术类大学生总体上倾向于个人价值的实现[2],强调自我,希望在专业领域有突出成就,认为个人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促进了集体和社会的发展。(二)自由散漫,自律能力和合作精神欠缺艺术类大学生大多是从小就接受专业训练,艺术专业学习与传统教学不同,经常是教师个别化指导,学生独立创作,教与学都带有明显的个人化色彩,课堂不可避免地呈现出一种自由散漫的氛围。这种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也养成了一定的随意性。他们渴望成为个性鲜明的艺术家,看重自身艺术风格的培养,除了接受教师的指导外,不太注重与别人的交流与合作,所以艺术类大学生整体表现为合作精神欠缺。他们自律能力较弱,不愿受规章制度的约束。然而,若对规则熟视无睹,必然会在社会生活中碰壁,造成适应障碍,带来心理方面的困扰,影响其社会性发展。(三)单纯而直率,人际交往能力欠缺艺术类大学生一般比较单纯、直率,世故性差,《艾森克个性问卷》中其L分得分较低也体现了这一特点[3]。这种单纯和直率使他们活得真实而自然,较少压抑自己的内心,心理问题发生率相对较低。但有时也会在无意中伤及他人,或遭遇挫折,产生人际交往或情绪管理问题。部分学生因为过于直率,难以共情他人,引发人际关系冲突,导致烦恼、焦虑、抑郁,在内心深处产生孤独感。另外,在求学生涯中,大部分艺术生经常去不同的机构学习和集训,人际交往圈变化频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社交能力的培养,频繁更换环境也降低了其人际亲密度和归属感。(四)专业认同感强,但文化基础薄弱,人文素养有待提高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时,艺术类大学生多是从兴趣爱好出发,自主选择,故对所学专业有很强的认同感。在学习中,他们重视专业成就,崇拜本专业的权威,积极寻求锻炼和展示专业能力的机会。然而受“专才教育”思想的影响,艺术类大学生普遍存在重专业、轻文化课学习的倾向,导致文化基础薄弱。然而,轻视文化素养的积累与提高,过于关注外在技术和表达形式,会导致艺术作品徒具形而无神。个别学生学习仅凭爱好,缺乏生涯规划和自我管理,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取得更高的学业成就。专业高成就感的心理预期与不重视学习的现实表现形成矛盾,造成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差距过大,容易产生挫败感。(五)敏感性强,情绪反应强烈而不稳定经过长期的艺术熏陶,艺术类大学生多具有情感丰富、心思细腻、敏感、情绪波动大等特点。笔者在近几年心理普测中发现,艺术类大学生在《卡特尔16中人格因素量表》(16PF)敏感性方面整体得分较高;也有研究显示艺术类大学生人格特质在循环性(C)上得分较高,表现为气量小,情绪波动大等[1]。这种情绪的敏感性有助于他们捕捉珍贵的瞬间,创作出情感情绪强烈的优秀作品,引发人们内心的共鸣。但在生活中,这种高昂而不稳定的情绪和突出的个性如果发展不当,可能会形成偏激执拗性格,需要及时加以引导。艺术类大学生具有独特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很多特点都是双刃剑,需要正确引导,才能发挥积极作用,这对艺术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他们的学习方式和课堂表现与综合性院校大学生具有明显差异,他们反感中规中矩、一板一眼的知识教学模式,喜欢随意、体验式的课堂。所以,融入团体活动在艺术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尤为重要。简单易操作的团体活动可以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积极参与体验,体察改变后带来的感受,从而自发产生改变,达到主动进行心理调适的目的。
二、艺术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团体活动的设计
(一)课堂教学团体活动的原则:积极正向,温暖抱持,寻找资源,鼓励个性,激发创造性积极的表达、安全的环境和温暖的抱持是团队活动取得成功的基本要素,也是团队成员需要做出并一直信守的承诺。课堂教学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是一个赋能的过程,所以必须积极正向,具有正确的价值引领作用。寻找、挖掘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优势,从积极的角度出发,重新诠释与建构以往经历、自我评价,使个人体验到良好的自我价值感,提高自信心,接纳、欣赏自我,并进一步推己及人,学会理解他人,欣赏他人,与他人和睦相处。没有个人风格的艺术独创,也就意味着失去了艺术生命,对于艺术人才培养而言,所有教育教学都要立足于学生艺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故与综合性高校相比较,艺术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又多了一层更高的使命,既要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又要尊重、呵护学生的独特性,激发创意。所以,艺术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团体活动,可以融入一些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活动,如头脑风暴、非利手表达、脑力激荡、创意表达、自由绘画、立体创作等,发散思维,使学生自由地思考,随意地表达,在相互碰撞中激发创造性。(二)课堂教学团体活动的内容:注重自我成长、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课堂教学团体活动的内容对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艺术院校大学生团体活动需要针对他们的心理特点设定相关内容模块。针对艺术类大学生自由散漫、自律能力弱的特点,团体活动可以设计自我管理模块,如时间管理、生命线、生涯规划、自我管理15天计划、紫手环不抱怨运动等。也可以加入规则体验环节,帮助他们体会遵守和不遵守规则的不同感受,以及两种不同的选择带来的益处和损失,学会约束自我行为。情绪管理是艺术类大学生的弱项,他们情绪波动大,在遇到压力事件或冲突情景时,容易出现情绪调适不当。可以在课堂教学团体活动中通过倾诉、涂鸦、绘画、书信、树洞、冥想放松等多种形式进行情绪宣泄,采用认知疗法技术纠正非理性信念,减少不良情绪的形成;采用冰山理论,帮他们揭开情绪背后的层层面纱,看到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满足内心的真正需求,丰盈自己,不再被表面的情绪所困扰,从根本上消除不良情绪。人际交往也是艺术类大学生需要面对的重点课题之一。因为自我、单纯、直率、个性凸显,他们在人际交往中较少顾及别人的感受。艺术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团体活动,需要重点设计人际关系主题单元,传授人际交往技巧,模拟人际交往场景,在具体的情景中使用、训练与人沟通的要点和方法;帮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被聆听、被理解的感受;进行角色互换,学习倾听、理解他人,看到别人的心理需求,互相尊重,互相体谅,互相满足。通过反复练习使他们学会正确的表达方式,避免攻击性、指责性的语言,体会、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情绪,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减少冲突。比较常见的活动包括滚雪球、萨提亚沟通模式体验、心理情景剧、角色互换等。通过团队合作与竞争活动,促使内部成员之间加强沟通、相互学习、优势互补、共同合作,增加团队凝聚力,体会团结协作的巨大力量。常用活动包括同舟共济、诺亚方舟、信任之旅、你说我画、月球传输等。资源取向需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人本主义、叙事疗法、积极心理学、家庭治疗、支持疗法等很多流派都非常注重寻找个体自身的资源,帮助他们挖掘、体验自己的优点,或者寻找对其产生重要影响的人和事,梳理这些人和事带来的正面影响,然后把这些积极因素与他进行链接,使之真正成为个体自身的资源。常见的团体活动包括优势大比拼、20个我是谁、戴高帽、独特的我、绘制家庭树、影响轮等。积极心理学常用的活动如三件好事训练、一周积极情绪体验、优势自我分享等,对于学生发现自我优势、体验积极情绪具有明显的效果。这些活动积极向上、形式灵活、易于实施,非常适合课堂教学。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更多的团队活动方案,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三)课堂教学团体活动的形式:分组平行实施,注重体验,可以采用表达性艺术治疗等多种方式一般而言,心理健康教育课堂都是大班模式,为提升教学效率,顾及到所有学生,团体活动需要分组平行开展。分组时,可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也可以同质分组,组间异质,具体分组形式由活动内容决定。如在自我成长章节,为让学生看到自己这一类型人的性格特点,感受到支持,可以采用MBTI性格测试分类,将同一种性格类型的学生分在一组,讨论各自的爱好、特点、优点和缺点,并进行汇总。学生在组内很快就会发现他们具有众多的共同点,同时会意识到原来别人与自己一样具有类似的不足,从而降低焦虑和自卑,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组间分享,他们可以看到与自己完全不同的类型,以及他们的优势和缺陷,认识到世界上既没有完美的人,也没有一无是处的人,改变非此即彼的两极认识,悦纳自己,欣赏他人。在人际交往章节,为使学生感受到不同性格类型人的交往风格,则可以实行异质分组或随机分组。异质分组有助于相互理解和互补,随机分组本身就具有意义,因为学生在班级、宿舍里即是随机分派的,无法选择,这种分组情景更接近现实。成员在小组内参加活动,分享体会和感受,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分享。学生在组内活动中可以认识新的朋友,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尝试用与平时完全不同的形式进行表达,感受不同情绪的流淌和来自他人的善意与包容,即是一种全新的体验。艺术类大学生个性独特,在教学团体活动中,老师应重体验、少说教,让学生融入活动,进入角色,有感而发,由悟而变,由此获得成长。所以,课堂教学团体活动的重点在于创设各种不同的场景让学生去参与、体验。多项研究证明表达性艺术治疗团体辅导因其非语言优势可以减少参与者的抗拒心理,有效改善人际关系、社交回避及苦恼[4],显著提升团队的归属感和个体的自尊水平[5]。而且在艺术院校,创作材料随手可得,学生对于这种形式熟悉而亲切,故艺术院校大学生课堂教学团体活动可多采用此种形式。在团体活动中,可以宣泄情绪,调整认知,也可以将艺术创意融入不同环节,增加创造性,在作品结束时构建心理完型,达到自愈。常见形式包括涂鸦、个人和团体绘画、曼陀罗、OH卡牌、色彩体验、综合材料创作、手工作品、剪纸等,将情绪宣泄、认知改变、行为调整和专业学习相结合,发挥美育的心理学功能,使心理调适和专业学习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艺术熏陶中实现自我成长。
参考文献
[1]翟秀军.艺术类与非艺术类大学生人格特质的比较研究[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7,24(5):154-156.
[2]苏常青.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云南艺术学院大学生情况调查[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4):33-36.
[3]张继玉.艺术类大学生心理特点初探[J].甘肃科技纵横,2006,35(5):191-192.
[4]郭昱辰.艺术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改善的实验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1.
在我国,学前教育领域的社会认知研究相对较少,依据学前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特点而专门设计的社会性发展领域的课程也比较罕见。因此,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基础,有针对性地设计并实施能促进幼儿社会认知发展的有效教育活动,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一、厘清社会认知的内涵,完善幼儿园社会认知教育课程
我国学者庞丽娟指出,社会认知是认知的一个方面,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受环境等外在因素的影响更大。在一般认知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个体社会认知能力更多地受到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作用,尤其是幼儿园教育能对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或者主要照料者往往更注重儿童认知的发展,相对忽视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而幼儿园教育则更为全面,且更注重幼儿对人际关系、社会环境、社会规则和社会角色等的理解。但是,目前在幼儿园课程中有关社会认知教育的内容比较匮乏。鉴于此,完善基于幼儿生活环境的社会认知教育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社会认知是对社会性客体及其相互关系的认知,以及对这种认知与人的社会行为之间关系的理解和推断,即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因此,社会认知的内容由社会性客体及其相互关系所包括的内容所决定。在社会学中,社会性客体及其关系所包括的内容有:人与人际关系、社会环境、社会角色、社会规范和社会,学前儿童社会认知教育也应包含相应的内容。
1.关于人际关系的认知
从我国国情出发,3~6岁儿童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应该包括对父母长辈的关系、同伴关系和与周围人的关系的认知。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是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心理上的直接联系。人一来到世上,便处于人际关系之中。形成与成人、与同伴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人际交往前,儿童对于所要交往的人与自己的关系必须有所认识与理解,在这个前提下,儿童还要学习其中包含的社会规则,如与长辈交往必须遵循的社会规范――尊重长辈。只有在这些社会认知都成功发生的前提下,儿童的人际交往行为才会符合社会规范。因此,在学前期,帮助儿童认识人际交往中社会认知的那部分内容显得尤为重要。对同伴关系的认知是人际关系认知中的重要内容。在同伴关系的影响下,儿童能够很快地学习相应的符合社会文化的行为模式。通过与同伴的交往,儿童能够学习自己在群体中所扮演的角色,明了该角色所承担的责任和享有的权益。
2.关于社会环境的认知
学前儿童社会认知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认识周围的世界,主要包括对家庭、社区、幼儿园、家乡、民族和国家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认知。在设计教育活动时,应该遵循由近及远、从具体慢慢过渡到概括的原则。具体说来,与幼儿年龄相对应,要从对身边环境的认知开始,先是家庭、幼儿园,然后是社区、社区中的公共场所,再次是家乡。至于对国家、世界等概念的认知则要到学前后期才能进行。例如,为了让刚入园的小班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环境,可以进行一些相应的教学活动,首先让他们认识幼儿园的环境,幼儿只有认识了幼儿园的环境,才能产生安全感,进而喜欢幼儿园。大班幼儿则可以对自己的家乡、民族和国家有个初步的认知,甚至能够认识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及其特点。
3.关于社会角色的认知
学前儿童社会领域的学习目的就是更好地促进社会化进程,社会化将一个自然人转化为一个适应社会文化、参与社会活动、履行社会角色的社会人。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环境中扮演着多种社会角色,如母亲、女儿、幼儿园教师、家长、妻子等。特纳(J.Turner)曾经对社会角色、自我意识与社会化的关系作过这样的论述:在社会角色的互动中,行动者总是以一种能够加强自己已有自我概念的方式来表现自己。自我意识和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社会角色的获得既是社会化的目的,又是社会化的重要内容。也许要让学前儿童完全理解社会角色的含义并不现实,但是我们可以选取幼儿能够理解的相关内容帮助他们积累相关经验。在学前期对儿童社会角色认知的教育可以从如下两方面进行:对自己和他人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所表现的不同角色以及社会上不同职业的人的认知。例如,警察是幼儿非常羡慕的职业,但是幼儿对于警察的认知并不全面,很多幼儿将警察定义为是抓坏人的人,有的则认为罚款的人就是警察。因此,对于警察这个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职业,有必要进行一番介绍,以便让幼儿正确认识警察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4.关于社会规则的认知
社会规则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理解与遵守的规范,是个体社会行为选择及定向的工具。儿童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必须了解社会规则并养成遵守社会规则的行为习惯,因此社会规则的认知是儿童社会性学习的重要内容,具体包括:(1)基本道德规则:即对是与非、对与错、爱和憎等道德问题的认知与判断。(2)文明礼貌行为规则:个体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人际交往与言谈举止的礼仪与规则等。(3)公共场所行为规则:公共卫生规则、公共交通规则、公共财产保护和爱惜规则等。(4)群体活动的规则:学习、游戏和生活等群体活动应遵守的规则,如排队、轮流、等待、礼让等。(5)安全规则:用以保护儿童安全的行为规则。
二、整合多种教育途径,全方位进行幼儿社会认知教育
社会认知教育和认知教育有着非常多的共同点,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可以将社会认知教育看作是认知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只不过其认知对象是有关自我、他人、群体关系以及内在心理过程等方面。社会认知教育的途径有许多种,幼儿园教师可以在一日活动中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运用。
1.创设有利于开展社会认知教育的环境
幼儿园环境是幼儿园课程的一部分,极具教育价值。在社会领域的学习中,创设适宜的环境能大大提升学习效率。目前,在幼儿园中用来进行社会认知教育的主要是角色游戏区,这些区域的设置能让幼儿学习不同社会场所的规则,并通过角色扮演来认知不同的社会角色。通常,幼儿园可以设置的角色游戏区有娃娃家、医院、理发店、小商店、警察局、集市与餐馆等。教师还可以结合主题活动设立主题墙,通过照片、图片等介绍社会事件、家乡风貌等。对于重大的社会事件,教师可以让幼儿一起参与环境创设,让幼儿查找相关图片、报纸等,并将它们带到幼儿园与大家分享。
2.加强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认知社会角色、规则以及他人的立场和观点
目前,有关如何在游戏活动中进行社会认知教育的实践性研究并不多见,有些学者甚至认为,由于幼儿是游戏的主体,他们在游戏中往往表现得比较自主,因此向他们传授社会知识会显得不合时宜,十分困难。事实上,游戏作为幼儿学习的主要形式,在社会认知教育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第一,重视在游戏活动中渗透社会认知教育。在游戏中教师往往比较忽略进行社会认知教育,而是着重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具体表现在:着重观察幼儿能否遵守规则,忽略对规则具体内容的介绍;在幼儿进行角色扮演时往往关注角色的行为,而忘记对社会中不同职业进行事先或事后的讲解。例如,很多幼儿园都有商店游戏,幼儿对收银员职业的理解往往局限在收钱的环节,其实收银员除了收钱,还要帮助顾客检查商品、解答顾客的疑问等,对这些有关社会角色的知识,教师很少会在角色游戏之前或者之后让幼儿进行讨论,幼儿并不知晓。
第二,拓宽视角,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更多的社会知识。角色游戏是幼儿,尤其是小班和中班幼儿非常喜爱的游戏。最常见的角色游戏就是娃娃家,幼儿在游戏中往往自发地模仿父母的角色,获得最初的关于家庭成员职责的社会认知。现在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扮演的常常有警察、医生、消防员、商场工作人员、银行职员等职业角色。其实,角色扮演还可以让幼儿获得更多的社会知识。比如,有的幼儿园开展了“我是新闻播音员”的游戏,每天请一名幼儿扮演新闻节目主持人,播报前一天发生的社会事件。这种做法让幼儿既对播音员这一职业有所认识,又及时了解了社会事件。
第三,在设计游戏环节时加入与社会规则一致的游戏规则。幼儿要顺利开展游戏,必须遵守游戏规则,要遵守规则,必须对规则有所认知。例如,在社会场所,我们经常要等候,等候的时候应该不靠近目标位置,要与目标位置保持适当的距离,以防在该位置上的人员产生不安全感。教师可以将这些社会规则引入游戏。
当然,在游戏中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还有利于幼儿觉察他人的情绪,发现他人的行为,并由此推测他人的观点,从而更好地发展心理理论与观点采择能力。
3.重视随机教育对于幼儿社会认知发展的作用
学前儿童社会领域的学习本来就和儿童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与生活情境、社会场所等密不可分,因此在幼儿园一日活动或外出参观活动中有许多可以用来进行随机教育的情境。例如,带幼儿散步时,不光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动植物,还可以告诉幼儿帮助我们整理草坪、修剪树枝的是园林工人,让幼儿认识一个新的职业。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该具备社会认知的相关知识。除了要理解幼儿社会认知的发展规律以外,教师还应具备关于社会规则、社会角色和社会事件的知识。教师只有自己具备了这些知识,才能在没有准备的前提下发现时机,将相关的社会知识传递给幼儿。
关键词:商务英语;商务文化;人文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H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894(2006)03-0052-03
一、人文素质的内涵
商务英语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能用英语在职业环境或商务活动中进行沟通,而这种沟通通常认为是指能否使用英语,是否具备商务知识。然而,人们常常忽略了,在沟通中起着关键作用的潜在的深层次的人文素质:个人的价值观,人际交往的能力,情绪稳定性或成熟性,求知欲,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等等。而在实际工作中,这些却是职业环境或商务活动中成功的至关重要的内涵品质。当前,衡量一位商务管理人员的成功不再看他是否完成一些技术性的指标而是看他是否有能力激发他的团队,能否准确评估他下属的表现,能否适时作出合理的决定,最重要的是能否有效地进行各个层次的沟通。上述人文素质可以细分为3类(Campbell 1996):(1)人物自我管理能力:自我评价能力,自我约束能力,自我表现能力,压力管理能力,求知欲,作决定的能力;(2) 沟通能力:分配工作的能力,倾听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对待持不同看法的宽容,礼节意
识;(3) 组织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系统化思考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人文素质的重要性
只有具备了上述这些人文素质,在具体使用英语进行商务活动的环境中才能真正有能力注重语言的功能,感受和体现语言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的个性,如话语的结构含义,说话人的意图,说者与听者的身份等等。任何对这些信息的忽略或误读都会妨碍有效的沟通,导致误会、恼怒、甚至巨大的商业损失。如布郎(P. Brown)和来文森(S. Levinson)(1978)曾提出其“面子”理论及其作用: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尽量争取积极的社会价值,如对别人的肯定(所谓积极面子),然而同时又想要避免别人的否定(所谓消极面子)。批评、负面评论、对对方的性格或表现的否定通常会威胁到他的积极面子。请求、提供、恭维也会威胁到对方的消极面子:如邀请人打高尔夫球,如拒绝,就造成了冒犯,但接受了又欠了人情。因此,视为平常的对话,很可能蕴涵着大量的言内言外的信息,而这也是商务英语学习非常重要的内容和环节。
语言的丰富内涵以及其运用因人因时因地而变化的复杂性大大扩展了语言的学习和教学的范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运用语法上没有错误的语句,而且培养学生理解语境,以取得有效的沟通。成功的语言学习者不仅要做到语法正确而且应具备充分的语言意识。
当然,词汇、句子、语篇仍然是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语法正确仍然很重要,但这些不应该是英语教学的全部更不是英语教学的终结。语言教学目的不再仅仅是“正确使用英语”,更重要的是“恰当使用英语”。英语学习者不应再是无声地服从于外部权威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成为积极的探索者、主动的沟通者,或许更重要的是创造者。因此,商务英语教学的重要目的在于拓展学习者的关于文体、语体、语言功能(Brown & Levinson 1978)的知识,拓展学习者有关商务运行机制的知识。商务英语教学应尽可能使学习者参与仿真商务活动,在其过程中,摸索到适合于自身的学习策略,使学习者参与商务活动教学安排,了解这些活动具有社会性、互动性,更全面地融入英语文化、商务文化、公司文化的差异、人的个性差异,从而培养学生从事商务活动的人文素质。
三、人文素质培养
商务英语课程在引入一个新话题时,教师可以用头脑风暴的形式开场,以了解学生已具备的知识。这样也能使学生有机会从他们的真实经验出发,而教师准备的材料便可以有助于学生对话题的理解而不是填鸭式的灌输,任何观点都可拿来讨论,而引出合理的结论。
例如,在讲授“求职”内容时,通常教师会给学生一则招聘广告,要求学生写出求职简历、求职信,随后讨论一些可能的面试问题和回答对策。这样的课程安排可以学到相关的词汇和认识有关求职就业环节,但却与学生的个人经验和社会现实相去甚远,有隔靴搔痒之嫌。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职员也有各种各样的管理者。在课堂上,在完成本段开始设计的活动之后,至少将学生分为3组:管理者,X类职员,Y类职员。然后还应设计一些人员管理场景,让学生经历诸如职员表现评估、职员晋升标准评定、职员收入结构设计、人员培训安排等相关人事环节,以使学生认识自我并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如何适应企业的需求。同样,还可以运用社会心理学家荷兹伯格在他的《工作与人性》中所提及的职员分类模式,将学生分为满足型和进取型进行课堂活动。根据荷兹伯格的观点,满足型的职员关心的是工作条件、工作环境、收入、福利、安全,而进取型职员需要有挑战性创造性的工作、同事及上级的认同、升职的希望、公司文化的认同。因此,综合各类心理学、社会学、工商管理学的观点,学生会发现“你是哪一种类型的职员”的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在讲授“求职及就业”时,只有将学生个人的个性、情感的因素纳入课程框架,才能真正达到既定的要求。
毕竟,商务英语课程是英语课程的一种,其课堂活动应符合英语教学的规律:最大限度增加学生发言时间而减少教师发言时间 (Scrivener 1994)。商务英语更是一门实践课程,可以更具体化接近现实。商务英语课程活动原则上可以考虑以陈述、讨论、实践为核心。
四、结论
总而言之,要使用英语在职业环境或商务活动中进行成功沟通,在传统的培养英语能力和掌握商务知识的同时,不可忽视人际交流、公司文化交流、跨文化交流中人的人文素质培养。
(作者单位: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健美操;女大学生;心理健康
一、前言
健美操是一项融体操、舞蹈、音乐,集健身与娱乐为一体的身体练习,是一种现代社会发展起来的新兴的体育运动,与传统的单纯以增强体质的体育运动有所不同,因此它具有双重作用;既有锻炼身体的作用,还有美育的作用。健美操带有浓厚的表演和娱乐色彩,充分迎合了女大学生生理、心理和文化的需要,使得女生从运动中得到精神上的愉悦,获得精神压力的解脱,缓解因学习任务的繁重所带来的神经紧张。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长江大学2007级6个健美操班共180名女生,涉及园艺园林、农学、动物科学、计算机科学、生命科学等不同专业。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收集有关大学生身心健康研究的著作、论文、报道等,精读摘录后进行比较分析。
问卷调查法。在1年的健美操学习训练即将结束时,对6个健美操专项班共180名学生发放调查问卷,收回180份,收回率为100%。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问卷调查显示,女大学生参加健美操训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发生了明显变化:93.3%的学生反应在健美操锻炼后自信心增强,敢于表现自己;91.1%的学生认为健美操运动能使人感到轻松愉快、精神压力得到释放;89.4%的学生在健美操锻炼后精力更加充沛,注意力集中持久;87.8%的学生认为通过健美操练习表现力得到提高,85%的学生则表示在健美操练习过程中人际关系得到改善。
(一)有助于提高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力量的认识和评价所形成的稳定的内心体验。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方面有其他学科难以比拟的特殊作用。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功的渴望,健美操教学中把技术动作进行分解,由易到难,加强辅助练习,逐步完成组合动作。每当前一练习成功完成,学生就在获得成功的基础上产生向新高度冲击的信心,就能使学生以更大的愿望和意志力去完成下一个练习任务,用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对大多数女生来说,完成一套三、四分钟的健美操动作不是件简单的事,这就要求她们有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的勇气。正如一位同学说“我感到最明显的是有信心了,当我挺胸抬头走路时,我感到没有什么事办不到的,当我完成大强度练习时,我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因为我已经意识到只要我能坚持下去就能成功”。
(二)有助于调控情绪
女生进入大学阶段已进入青春期的中后期,是其成长过程中波动最大的阶段。学业的重压、择业的竞争和挫败、爱情的萌动、情感与理智、理想与现实、独立性与依赖性、渴望交往与心理闭锁等各种心理矛盾冲突交错,人际关系上的苦闷与不解,消费上的盲目攀比,甚至恋爱过程中的烦恼,无一不使女大学生产生焦虑困惑、情绪波动、抑郁紧张、失去自信、消极自卑、性格孤僻和心理失衡。这些不良的情绪反应对她们的身体发展影响巨大。
在健美操活动的过程中,通过优美明快的音乐节奏、活泼愉快的形体动作,使人陶醉在美的韵律之中,很快排除掉心理上的紧张与烦恼,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热情和活力,使疲惫的心神得到有效的放松。经常参加健美操锻炼能使女大学生形成勇敢、大方、具有开朗、热情、坚定、意志坚强和情感深刻、丰富等优良的性格特征,使她们逐步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豁达的胸襟和开朗活泼的性格,陶冶积极向上的情操。健美操练习是一种自我调整心境最有效的方法,也是成功提高活力和降低紧张的重要方法。
(三)有助于提高认知能力
认知能力指接收、加工、储存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它是人们成功的完成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知觉、记忆、注意、思维和想象的能力都被认为是认知能力。
健美操学习过程中,练习者必须组织好自己的注意力,综合运用各种有关的感觉器官,有目的地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不仅通过视觉、听觉来感知动作的形象,还要通过触觉和肌肉的本体感觉来感知动作的要领、肌肉用力的程度,以及动作过程中的时间与空间的关系等,从而建立完整、正确的动作表象。因此,健美操练习有助干学生对事物作出迅速正确的判断、提高认知能力。经常参加健美操训练,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同时,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移过程也得到加强,从而有效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发展,并使思维的灵活性、协调性和反应速度等得到改善和提高。
(四)有助于激发表现力
健美操练习属于技能性的身体活动,它与其他学科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大区别在于,学习者应该有强烈的至少是积极的表现欲望,因为只有通过表现才能加强健美操技能的掌握。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熟练的掌握健美操基本动作,步伐,而且要使学生在健美操动作中展现出活力和热情:要想把成套动作做得完善,表现出健、力、美的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除了动作准确、节奏明显之外,还需要练习者身体的动作和面部表情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五)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我国著名医学心理学教授丁瓒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人际关系是影响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健美操教学训练中,同学之间的接触程度密切,随时会和一些熟悉或不熟悉的同学结为组合,扩展了交往范围,学会了互相协作与帮助,体验了被助和助人的快乐。有助于学生学会正常的人际交往,协调人际关系.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提高了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各种形式的健美操比赛也给参与者提出了必须互相交流、增进彼此情感的要求。
(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竞争的社会,竞争在社会各个领域中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竞争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机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正是为了他们步入社会做好心理准备。在健美操比赛中,没有身份地位的差别,只有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原则。比赛的竞争性不仅能使大学生锻炼身体,强健体魄,还能通过竞争使学生真正了解自己的能力,增强自信心、上进心,培养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和失败,敢于比赛、敢于竞争、敢于拼搏的精神,同时大学生会为在竞争中开发了自己的潜力而感到喜悦,这些良好的心理感受,会提高大学生的生存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当然,在提高竞争意识的同时,要处理好两对关系:处理好相互竞争与自己竞争的关系,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关键词】教学目标;英语教学;角色
教师既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也是教学过程的被动者。所谓主导者,即:教学课程的进度、内容的深浅、繁简的把握、教学手法的运用、教学方式的施行、学生吸收消化的程度、学生之间的差异等,都必须在讲授中有着明显的指向性;所谓被动者,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低、主动性强弱、对每个Unite每节课内容的接受和消化基础知识的把握、对知识的灵活运用等,又各不相同,不是教师所能为力的,教师只能在教学中被动地面对这些差异,及时调整教学过程,以适应绝大多数学生的需要,力争适应每个学生的实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正确定位自身的角色。基于以上的思想,本文主要探讨情感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新角色定位。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英语教学中。教师主要是语言知识的讲授者,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语言输入,课堂教学主要是以教师精讲的形式而展开,一切课堂活动,一切教学目标,一切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手段,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估标准等都完全由教师把握。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角色可以概括为知识的传授者和课堂教学的主宰者。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如何转变角色呢?
1.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参与者
老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及需求设计、组织、安排丰富多彩合理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进行课件制作,给学生放映纯正口语的电影或者组织外语角,给学生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教师不是作为旁观者,而是作为参与者直接参与到活动中去,以饱满的热情和情感在学生需要时给予启发、帮助和指点。教师应重视学生意志、爱好和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心理品质与能力的培养。
高中英语教育是学生英语学习的过度阶段,有的学生可能高中后继续深造,对这部分学生,要重点培养其读写能力和应试能力,保证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同时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又有坚实的基础;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可能从此就走入社会,对这一部分学生则应该侧重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应保证他们能使用平实的语句进行外语交谈,同时应该保证他们的读写能够完成日常工作。整体来说,要有个性的有侧重的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2.教师是学习的帮助者和信息的咨询者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及在课堂活动中碰到问题和困难时,教师要能作为学生所需信息来源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
2.1 课堂教学活动情感化。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师要教给学生英语学习的规律和方法,要善于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在英语教学中帮助学生正确熟悉到大学英语学习与中学英语学习的不同,要鼓励学生勤学好问,灵活把握所学知识,有效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在英语学习方面获得及时的帮助,向学生推荐一些英语简易读物和英语纸杂志,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在课堂上讲授一些听力和阅读的基本技巧,帮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提高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
2.2 课外教学活动情感化。课外教学实际上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事实上,大学课堂教学时数相当有限,外语学习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活动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环境。在课外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开展英语演讲、听力练习和作文比赛,举办英语晚会,开展英语班会,进行英语戏剧表演,举办外籍教师专题讲座,开办英语角,设立英语广播,举办英语俱乐部,成立英语记者团、艺术团、故事组等等,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得到积极性情感的驱动,更加热爱英语学习。去英语角交谈更是一个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爱好、锻炼英语口语的好机会。当他们能用简单的英语与他人进行交流时,他们会在心里产生一种愉悦感和成功感,进而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3.教师是学生情感的支持者
情感是打动心灵的秘诀,是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因。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关注学习者的意愿、情感和需要,重视建立良好的师生交往关系,以形成情感融洽、气氛适宜的学习情境。建构主义心理学倡导创建解决问题的情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进行丰富的、多向的交流,提倡合作学习和交互教学。教师暖和的声音、微笑的面孔、理解的表情会给课堂带来愉快的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好。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关键词:多媒体案例;中职;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简介:牟书(1974-),女,四川人,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资助项目“社交网站与大学生人际交往”(编号:PHR20118388)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1-0030-03
中职学生正处在从少年走向青年,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身心发生剧烈变化,容易产生种种矛盾,引发心理健康问题。当前我国很多中职院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其目的是普及心理学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其他知识性的课程教学不同,心理健康的教学包含了大量内隐性的知识和社会技能,采用传统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案例教学、活动训练、自我探索等[1]。其中案例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最常用的方法,尤其采用多媒体方式呈现的案例,能够为学生创建一种再现的真实情景,通过学生的观察、体验、讨论、反思,促使学生掌握内隐的心理调节知识,形成健康的人格,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2]。
但是教师在实践中发现,多媒体案例教学法并非总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是受到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多媒体案例的选择,二是多媒体案例教学的课程设计。我们根据教学实践,对多媒体案例在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实践进行了探讨,并对总结了多媒体案例教学的课程设计。
一、多媒体案例在中职心理健康教学中的实践
(一)多媒体案例的选择与制作
选择一个好的多媒体案例对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效果非常重要。教师在选择心理多媒体案例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2]:
1.典型性。案例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能够反应学生遇到的普遍性问题,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帮助学生将案例中涉及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广泛迁移到其它环境。
2.真实性。案例应来自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真实的案例才能令人信服,引起学生的共鸣。多媒体案例在人物背景、性格特点、事情的前因后果上都应加以完整介绍。
3. 时效性。社会在不断发展,中职生所面临的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在选择案例时,要考虑中职生所处的时代背景,选择他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找到符合标准的多媒体案例并不容易,教师可以考虑根据课程教学的要求,拍摄相应的情景剧。情景剧取材于中职生中职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创作、拍摄。
以“人际交往”一课为例,我们根据沟通的理论,按照表达、倾听、礼节、心灵四个部分,拍摄了四个人际交往小故事,每个故事均以AB剧的方式呈现。AB剧是指多分枝的故事,有A、B两种不同的情节发展。在本研究中则是由于其中的主人公的处理方式不同,造成了不同的沟通结果,其中一种为错误的沟通方式,会导致误会、矛盾和冲突,另一种则是正确的沟通方式,沟通的结果是互相理解、顺利解决问题。
除了AB剧情之外,还加入了专家分析,动画演示等材料。采取主持人、专家访谈的形式,让专家点明A剧和B剧中沟通之所以出现差异的原因,解释其中所涉及的沟通原理和技巧。当专家解释时,辅助以动画、情节重现等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道理。在每个小故事的最后,设立了一个问题环节,即给出一个虚拟的沟通情景,要求学生选择在该情节中会怎样采取行动。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以便对本段内容有更深入认识,并且能够真正达到训练沟通技巧的目的。
(二)多媒体案例在心理健康教学课堂的使用
我们在北京某中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学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案例,并验证其教学效果。A、B两个班在一节课内都学习案例1和案例2,分别以文本和视频形式呈现。其中A班先学文本案例1,再学视频案例2;B班先学多媒体案例1,再学文本案例2。每个案例看完视频资料或者文本资料之后,教师均根据案例组织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之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对学生上课的状态进行观察,并记录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课程结束以后,让学生根据对故事内容的兴趣在5点量表上打分。
结果表明,对于先学习文本案例,再学习多媒体案例的A班,在兴趣量表上,对多媒体案例的兴趣与文本案例的兴趣差异边缘显著(P=0.06),对多媒体案例的兴趣大于文本案例。课堂观察也表明,学生对多媒体案例部分的教学更投入,全班出现多次笑声,分组讨论时也更加积极,在全班讨论时有8名学生主动举手回答,平均回答时间为20秒。对文本案例的注意力则较为分散,在全班讨论时有6名学生主动举手,平均回答时间为16秒。值得注意的是,观看多媒体案例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涉及自己的感受较多,而观看文本案例的学生回答问题时多围绕案例本身来进行。A班的结果显示,多媒体案例比文本案例更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也更高。
对于先学习多媒体案例,再学习文本案例的B班,在兴趣的得分上,两种形式的案例差异不显著(P=0.55)。课堂观察表明,学生在多媒体案例时的注意力并不投入,有部分学生开小差,课堂较为嘈杂。分组讨论时,有3名学生举手,平均回答时间为15秒。在观看文本案例时,学生们分神的状态依然较严重,但课堂较为安静。分组讨论的积极性不高,在2分钟之后很多组就停止了讨论。全班讨论时,只有1名学生举手回答问题。
课后对AB两个班的学生进行访谈,两个班的学生都认为,多媒体案例形象生动,容易理解,文本则较为枯燥,容易走神。但B班对本课的评价低于A班,认为这个课程的用处不大。以往的多媒体案例教学法主张首先利用多媒体案例的真实性、趣味性来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但我们在本研究中发现,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使用的多媒体案例并不适合在课堂的开始阶段呈现。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本片采用的情景剧案例他课堂常用的“纪录片”式案例不同,由于与真实生活情景非常接近,其中所含的人际沟通知识也是内隐性的,并没有将主题用显而易见的方式表达出来。如果没有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学生在观看中注意的焦点不够集中,在后面的讨论也只能限于肤浅的表面理解,导致讨论的积极性不高,也没有深度。
其次,由于学生长期接受“讲授”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对课堂开展的方式已经有了预期,一般的课堂开始时,学生是从下课时的“松”进入上课时“紧”的状态,随着课堂内容的开展,教师会适当地让学生再“松”,然后再次“紧”。但是在B班,教师一开始向学生呈现视频,让学生直接进入“松”的状态,打破了学生已经习惯的课堂教学节奏,学生来不及调节自身的状态,导致对多媒体案例注意不足,对随后讨论的兴趣也不高。对于后面的文本案例,学生觉得更加枯燥,出现了完全不在状态的情况。相反,对于A班来说,文本案例的呈现方式与平时较为接近,提供了一个缓冲调整的时间,后面的多媒体案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课与其他课程在教学目标上有很大的差异,授课形式、师生互动上也有不同。心理健康教育课总是强调体验式学习、在行动中学习,常用游戏、训练,鼓励学生发言,参与讨论,但是传统课堂以知识、技能的培养为主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在其它课堂上已经习惯了这种学习模式,对课堂的呈现形式已经有了一定的预期,猛然转到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常常表现出不愿意参加活动的心态。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往往不愿意参加游戏活动,但如果是在放学后的课外活动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生就能够非常积极。两者的差别正是由于学生对“正式课堂”和“课外课堂”的预期不同造成的。因此,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设计时,需要必须要考虑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程中设计一定的过渡环节,逐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活动、讨论的参与程度。
二、基于多媒体案例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
多媒体案例为中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供了生动形象的教学环境,但要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发挥其优势,还需要适当的教学方式和精心的教学设计。Dooley & Skinner(1977)指出,案例教学方法中,教师不是进行通常宣讲式的教学,而是进行苏格拉底式的讨论,即教师只批评与提问,让学生发现他们自己的解决方案[3]。因此在使用多媒体案例进行教学时,要采用以案例为中心,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师生交互为教学活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4]。
经过前期的实践探索,我们总结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上使用多媒体案例教学的基本过程如下:
(一)课前准备
教师选择、熟悉有关视频片段,包括情景剧、专家讲解,以及相关的沟通理论和技巧。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心理健康类的多媒体案例的时间不宜过长,内容不宜过多。一般来说,一段视频在3-5分钟左右,学生讨论时间在15-20分钟,教师总结时间大致在5分钟作用较为合适。
教师还需要设定课程相关的认知、情感、技能教学目标,要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讨论认识到基本原理。学生在上课前要对本课的目标有了解,知道本课的内容,最好在课下有过相关的观察和思考。
(二)知识学习
心理健康教育课要教给学生关于身心发展的常识、关于自我调节的技巧和方法,因此在课程体系方面要注重课程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这有助于学生将案例学习中学会的技能广泛迁移到其它环境。在教学开始时,先向学生介绍有关的知识和理论。这部分主要以教师讲授、提问、讨论的方式来进行。通过讲授、让学生进入对相关的知识点的思考状态,以便学生能在后面的案例学习中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
(三)多媒体案例呈现
在呈现多媒体案例之前,向学生简单介绍多媒体案例,并让学生观察并体验案例中的人物所遭遇的情景和冲突。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对案例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冲突场景进行分析和反思,形成对该问题的看法。
(四)案例分析讨论
分析讨论是多媒体案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看完心理多媒体案例之后,教师根据多媒体案例,结合本课的内容给出几个讨论的题目,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在小组讨论中,每位同学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形成认知冲突,并通过讨论获得对相关问题的深入理解。在小组讨论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全班讨论,让学生进一步开阔思维,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在讨论中教师还可以再次重复播放多媒体案例材料。学生第一次观看多媒体案例时,容易忽略其中的一些细节,或者未能抓住案例的重点。经过讨论之后学生形成了对问题新的看法,这时再次观看案例,学生能根据讨论所形成的想法更仔细地观察多媒体案例的内容,获得更多的体验。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只播放多媒体案例中普遍被忽略的重点细节,引导学生去体会、思考。
(五)案例反思和行为训练
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将理论知识和案例联系起来,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教师对全班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并强调心理知识和实践之间的联系。在这个环节,教师还可以给出几个其他情景下的类似案例,让学生通过思考,能够将学到的知识迁移到其他情景中,处理类似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倪坚.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职教论坛,2010(29):40.
[2]牟书.曾美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视频案例的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8(7):67-69.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老师不仅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而且应当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教师,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
教师教育工作内容包括发展性教育与补救性教育两项重要内容。发展性教育主要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进行培养促进,补救性教育则主要是对心理处于不良状态或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帮助,使之恢复正常状态。我们不能够等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才开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那样就顾此失彼,得不偿失。我们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平时维持其心理平和、积极、顺畅等方面,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长环境。为孩子们建设好和谐平等的集体,让每一个孩子能够生活在充满关爱、温暖、上进的环境之中。
二、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
校园的教育教学环境是指校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校园校风、氛围等,它包括学生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
创设和谐、宜人、优美、安全、舒适的教育教学物质环境。给孩子一片空气,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画壁,让孩子自由描绘;给孩子一片饲养园地,让他们感受动物的可爱。顺孩子之天性,让他们快乐地成长。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何减轻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一种良好心态?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当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都有了张扬的空间时,就会走进老师和老师攀谈并成为朋友,为学生的心理健全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加强校园心理文化建设。实施心理教育,利用学校的隐性课程校园文化,把这无声的教育与有声教育相结合。如设立心理教育专题板报,成立心理教育校刊,开设心理图书阅览室,开展心理专题手抄报等做法,可营造一种浓厚的心理教育氛围,起渗透性、暗示性的作用,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心理教育。
学生的心理健康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营造一个宽松、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培养学生一个完整的自我,一个人格健全的自我。
三、心理健康教育伴我成长
俗语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教育只有真正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才能够取得最大的效益。学习的过程就是大脑活动的过程,孩子们的一切感知都是通过人的各种系统反映给大脑,大脑再指挥人体器官进行各种行为。教育工作者要能够让孩子们乐于学习,要激发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孩子们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达到自愿学习,自主学习的状态,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得快乐,老师教得轻松。
如何让孩子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己经不再是主体作用,而是引导主体孩子们的作用,是主体的服务者。孩子们的个性心理特征各式各样,学习也千姿百态,这就意味着教师要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即因材施教。学习的类型各异,有的先天性能优越,有的天生不尽人意。这就注定了教育工作中要作两项工作:一是心理健康素质培养,主要是教育与培养个体形成各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助其学业事业成功。二是健康心理维护,主要是使个体形成并维持正常的心理状态,从而能适应社会,正常地成长发展。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通过对心理学的学习,我对自己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了自身在为人处世方面存在的许多缺点与不足,今后,我将努力改掉自己身上的这些坏毛病,提高自己!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健康教育心得范文总结,供大家参考。
健康教育心得范文总结1心理健康,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语。在我没有学习心理学的时候,我一直对这个概念似懂非懂,自认为对"心理"有不小的心得体会,但恐怕还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时至今日,在老师的讲座下,对其认识不知不觉中已是不同往日。对普通人而言,一件事物最值得关心的莫过于其价值。同样,我们最关心的就是在大学里开展心理卫生工作的意义了。
总体而言,心理健康教育是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是促进意志、个性、气质等非智能结构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需要,是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探究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纪律的科学。学习心理学,对于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关注他人,帮助他人也有重要意义。一个人的内心情感——喜怒哀乐忧伤悲会直接表现为外在行为上,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会使外在的生活充满愉悦之感。学习心理学之后,会逐步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健康状态,同时也会更加关注周围的人。以前会厌烦电话里父亲母亲隔山隔水的唠叨,会因为同学之间处事不快而大动干戈,会觉得似乎受委屈的总是自己却很少从对方立场去考虑问题。而在学习护理心理学之后,才学着多多关注他人。也许那些是我们的至亲至爱,是我们的同学朋友,又或者只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当我们用公正、公平的心态去考虑问题后,才能让自己的生活过的和谐,与环境相和谐,与社会相和谐。
其次,进入大学后,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因而需要有较强的自控能力,学习自觉自己主性,否则要么因方法不当,不得要领而事半功倍,要么自控力不好,浪费时光.
克服自卑 我们周围有不少人有自卑心理,也就是不愿意接受自我。对青年来说,正确评价自我、接受自我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建立正确的自我观念,适应环境,促使性格健康发展。接受自我,去除自卑感,是精神健康的重要保证。怎样才能增进自我接受感呢?只要我们做到真正了解自我、树立符合自身情况的奋斗目标、不断扩大自我的生活经验、诚实坦率、平心静气地分析自我,找出问题之所在,就能及时予以补救,化失败的打击为增进自我接受感的动力,由主观因素造成的心理动机的种种冲突都可能让大学生产生挫折感,如学生所学专业与本人不相符合,班集体中人际关系不协调,生活上不适应以及个人的外貌,身高,经济状况,家庭状况不佳等等.
正确走好感情之路,学习 心理学让我们的气质类型粗略地归纳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同学们在恋爱过程中,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常有不同的表现。但由于气质本身并无优劣之分,故其表现也都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各种气质类型的人都可能尝到爱情之果的酸甜苦辣。恋爱的不顺利,原因很复杂,但气质方面的消极因素无疑也起了作用。有的固然失之于古板迟滞,而有的却恰恰受害于过分的灵活通便。但拥有心理健康方面的心理知识的同学,每个人都能走好自己的感情之路:拥有胆汁质的人,在恋爱过程中尽可能发挥自己胸怀坦荡之长,不犹豫地向你真正所爱者吐露衷情,但切忌急躁,且应注意方式。另外,对性知识,性行为的不适当的认识和理解,也会形成心理压力,从而进一步发展心理问题............
虽然这个学期心理学的课程已经结束了,它能带给我们的也很有限,但是更多的东西得靠我们自己去悟,去体会。做人,不但需要被爱,还要去爱人,更要爱自己,懂得爱自己的人才能真正领悟到世间的有情。多一些信心,多一些爱,才会找到一条比旁人更美丽,更宽广,离成功更近的路!有人说,快乐,对大多数人来说,已成为遥不可及的梦,其实不然,一个人要快乐是谁也阻止不了的,快乐的因子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关键在于你自己想不想快乐,当遇到心烦的事时候,乐观一点,勇敢一点,博学一点,那快乐就在你身边。心理学的价值就是让世界充满快乐!
对这次的学习,我受益匪浅。如果非要要问我学习这门课程有什么收获的话,那就是:“改变”。
健康教育心得范文总结2通过学习,我对心理健康有了新的认识。下面谈几点体会:
我认为,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教学活动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心理素质良好的教师,会凭借自己的语言、行为和情绪,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感召下,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体验到愉悦、满足的情感,并流露出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于是,在双方的协同努力下,创造出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和课堂氛围。这样的教学,必然是令人乐而忘忧,如沐春风。
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体实施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所以,教师完善的心理素质和人格,是构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的出发点和首要原则,新的教育实践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从自身的心理健康的角度,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通过学习,我也知道了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改善不良人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为工作奉献,并合理安排时间,张弛有度;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自己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教师要保持健康的心理,就必须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以一种平和的心态面对环境的变化。要努力克服不良情绪的困扰;在不断提高知识素养的基础上,培养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健康心理,提高自我评价、自我调控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才干,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气质、卓越的才能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教化作用,真正作到为人师表。
健康教育心得范文总结3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往往面对着各种心理压力,种种心理压力积压在一起,久而久之,会造成心理上的障碍。作为天子娇子,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因此,在大学校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件迫在眉急的事,具有预防精神疾患和身心疾病的发生,及时为学生疏通心里,排解压力,指引方向的作用。
那么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如何来判断自己或者是周围人的心理是否正常呢,以下有三项基本原则:首先,心理与社会环境是否趋于一致。其次,心理与行为行动是否趋于一致。最后,人的情绪在一个阶段内是否稳定。
如果一个人出现了与以上违背较大的情绪,那么他就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那么什么叫心理障碍呢?它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它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如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以上的情绪状态,显然不利于大学生的发展,因此大学生有必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做到心理健康。我们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1、增强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心境的良好和乐观向上的情绪,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3、在有需要得时候主动进行心理咨询。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所以当我们心中感到压抑时,就应该及时主动的与心理咨询师进行沟通。
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大学生有必要不断提高心理素质,全面健康的发展,以良好的心理素质来迎接未来的种种挑战,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健康教育心得范文总结4这次参加了学校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受益匪浅,感想颇多。我想就此问题谈谈自己从这次培训中获得的体会。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没有严格的界限,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使人的心理功能受到阻碍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所以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有可能出现某些不够健康的心理状态。许多天才人物或多或少地具有心理不健康症状。例如荷兰画家凡高生前是一个画坛无名小卒,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孤独中生活,是一个躁狂症患者,曾割下自己的耳朵作为礼物送给自己钟爱的女人,最后不能忍受贫困和疾病的折磨,开枪自杀;苏联诗人马雅柯夫斯基具有癔病性人格,情感多变,易激动,感情用事,好幻想,缺乏理智,缺乏自制力,由于他的恋人急着要去上班,没有听从他的意愿留下来陪他谈话而开枪自杀;美国作家海明威晚年患有躁郁症,由于不堪忍受疾病和心理上的重压也是开枪自杀的。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这充分说明常态心理与变态心理之间没有绝对的鸿沟。每一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具有一些心理障碍,只是严重程度和影响学习生活的程度不同而己。教师也不例外。尤其是现代高速发展的充满竞争的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教师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更可能产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一个尽职的教师是非常辛苦的,需要休息和放松。充当"无所不能"的教育者形象的确使人精疲力尽。因此,教师可以试着在假期给自己充电,例如:学习做旅行家,用胶片记录生活中的美景美事;学习做美食家,在品评佳肴的同时自己也做一次大厨。新的工作体验不仅能使教师得到放松,而且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增加教师的知识面。教师可以把从其他工作体验中获得的经验、积极情绪带到教育工作中来,更好的促进教育工作。
健康教育心得范文总结5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走近新课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扑面而来,它比过去的教育教学更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更关注人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更关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更关注学生的尊严。这意味着,今后对老师的要求不仅是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而且应当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员,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
因此在课程改革中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谈两点自己在新课程改革中自己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点尝试和体会:
一、树立现代儿童观和教育观
儿童观是对儿童的总的认识,即各种看待儿童观点的总和;教育观是在一定的儿童观指导下,对儿童的态度和所实施的教育思想。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是教师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二、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物质环境。
给孩子一片空气,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画壁,让孩子自由描绘;给孩子一片饲养园地,让他们感受动物的可爱。顺孩子之天性,让他们快乐的成长。
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如校园的户外场地富有变化,则具有激发小学生多种经验,诱发小学多种活动行为的功能。在活动场内,设计丰富多彩的设备和材料,使处处充满绿色和生机。教室是小学生主要的活动空间,我们力争使室内宽敞明亮,温馨舒适。所布置的内容随着教育目标、季节变化而变化。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唤起了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了小学生情操,充实了小学生生活,激发了小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小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
三、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 。
校园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是指校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校园校风、氛围等,它包括小学生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过来讲,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就结不出“良好的发展”的果实。
1.平等相待学生,跨越陈旧的“代沟”。
在课程改革环境下,要求教师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就能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问,首先就是创设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何减轻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一种良好心态?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当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都有了张扬的空间时,就会走进老师和老师攀谈并成为朋友,为学生的心理能够健全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师生真诚相对,理解铸就成长。
在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作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表现一个真实的自我,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位学生,才能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蒙台梭利说:“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心理学家,因为他要指导儿童的生活和心灵。”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理解。成年人渴望理解,小孩更渴望理解。许多成功的教育案例告诉我们:不理解何来教育。我们只有通过各种途径,深入地理解我们的学生,才能达到成功教育的目的。
作为一名老师,一名心理辅导员,如果不理解儿童的心理情感,不与他们真诚的相处,他是难以顺利开展工作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人的心理也在不断地变化着。社会的因素,家庭的教育都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唯有积极探索,适应新情况,敢于面对新问题,才能不断地发现儿童的最新动态,走出一条与时俱进而不会落后的道路。
现代的教育观认为,教师不应该是教育的主宰,不应该再有权威不可侵犯的思想。命令、强迫的教育方式其实是把软刀子,不但否定了学生的权利和尊严,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放下架子,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用真诚换真诚,让学生切实感觉到你是他的朋友,你才能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使他们从心里接受你善意的意见与建议。
3.倾注真心真爱,促进感情内化。
一、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物质环境
给孩子一片空气,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壁,让孩子自由描绘;给孩子一片饲养园地,让他们感受动物的可爱。顺孩子之天性,让他们快乐的成长。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如校园的户外场地富有变化,则具有激发小学生多种经验,诱发小学多种活动行为的功能。在活动场内,设计丰富多彩的设备和材料,使处处充满绿色和生机。教室是小学生主要的活动空间,我们力争使室内宽敞明亮,温馨舒适。所布置的内容随着教育目标、季节变化而变化。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唤起了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了小学生情操,充实了小学生生活,激发了小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小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
校园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是指校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校园校风、氛围等,它包括小学生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
1、平等相待学生,跨越陈旧的“代沟”。在课程改革环境下,要求教师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就能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问,首先就是创设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何减轻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一种良好心态?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当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都有了张扬的空间时,就会走进老师和老师攀谈并成为朋友,为学生的心理能够健全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师生真诚相对,理解铸就成长。在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作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表现一个真实的自我,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位学生,才能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蒙台梭利说:“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心理学家,因为他要指导儿童的生活和心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理解。成年人渴望理解,小孩更渴望理解。许多成功的教育案例告诉我们:不理解何来教育。我们只有通过各种途径,深入地理解我们的学生,才能达到成功教育的目的。
三、气氛和谐,方法灵活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年龄小,感知、思维等方面的能力以及知识经验非常有限。故而,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力争做到深浅适度,精讲巧练,符合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以及已有的经验。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容忍、宽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偏执,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热爱、尊重、理解、相信每一个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要以表扬鼓励为主,要善于倾听不同的声音,适时地选择一个既合本意,又易于为学生接受的实事求是的表达,打动学生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共鸣,使得课堂成为平等、和谐、围炉夜话般的温馨境地,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让学生想说就说,敢于表述不同意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上来看,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还不能自觉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感知,不善于对物体进行综合分析,目的性不明确,无意性和情绪性明显;在注意上,小学生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容易被一些新异刺激所吸引,此阶段,他们的有意注意也在发展,但还达不到完善的程度。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方法上,应该精心设置,有意注意、无意注意交替出现,教学中可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学具,也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例如多媒体电脑等,化抽象为形象,帮助学生理解。我们还可以推出课本剧,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创造、加工并演出,合适的篇目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评,从而全方位地投入到了语文实践中。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了知识。
四、树立榜样,陶冶性情
作为一名老师,一名心理辅导员,如果不理解儿童的心理情感,不与他们真诚的相处,他是难以顺利开展工作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人的心理也在不断地变化着。社会的因素,家庭的教育都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唯有积极探索,适应新情况,敢于面对新问题,才能不断地发现儿童的最新动态,走出一条与时俱进而不会落后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