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在媒介产业化背景下,传媒业竞争日趋激烈,培育传媒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凸显。本文结合传媒组织的特殊属性,对“传媒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及内涵进行了界定。
随着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传媒竞争加剧,因而,如何培育和开发传媒核心竞争力日益受到关注。但是,对于兼具政治属性与商品属性的传媒组织而言,其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和内涵如何界定,目前尚未形成明确而统一的看法,一些观点甚或存在含糊或不合理之处。概念之偏差、内涵之含糊,就无法有效揭示事物的规律,也就无法提出真正有现实意义的培育传媒核心竞争力的方法、路径。因此,只有首先对概念加以辨析与澄清,才能建立扎实的理论研究基础。
关于“传媒核心竞争力”的几种定义
1990年,美国企业战略管理学家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尔(Gary 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首次提出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这一概念,受到广泛重视。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核心竞争力的理论还没有形成系统和严密的体系,实际上,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也并没有十分清晰地定义核心竞争力,而只是给出了一个描述性概念,即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累积性知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整合多种技术的知识”。学术界对此展开了大量的探讨,形成了不同观点。
传媒核心竞争力源自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因而也存在着诸多不同观点。从目前文献检索来看,对其内涵的理解和所做的概念界定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
郑保卫、唐远清(2003)认为,新闻传媒的核心竞争力是指该传媒在经营和发展过程中胜过竞争对手的核心的资源和能力的总称。具体地说,它是该传媒以其主体业务为核心形成的能够赢得受众、占领市场、获得最佳经济和社会效益,并在众多传媒中保持独特竞争优势的那些资源和能力的总和。沈正赋(2004)认为,传媒核心竞争力就是指传媒通过对其内部显在和潜在的新闻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抗击媒介市场风险的能力。刘年辉(2006)认为,媒介(报业组织)核心竞争力是媒介(报业组织)拥有的累积性的技能资本、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借助三者的协调整合,能比其他组织更有效的为其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并最终决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包国强、李良荣(2007)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以把传媒核心竞争力描述成传媒用品牌赢得受众、用服务赢得市场的根本竞争力,实现舆论导向功能和服务大众的根本能力。
由上可知,目前传媒研究领域对于传媒核心竞争力的含义未形成统一认识,而且上述定义存在以下缺陷:一是套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没有考虑到传媒组织的特殊属性。媒介组织不是一般企业组织,既有产业属性,又有政治属性。在传媒经营中既要强调经济效益,更要强调社会效益。简单套用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则难以反映传媒组织的特殊性。二是以外在的表象来定义传媒核心竞争力,未能深刻揭示其本质。例如,有观点认为,传媒核心竞争力是传媒通过高质量的传媒产品、优质的服务或者强大的资源实力满足消费者的能力。似乎只要一家传媒取得了较好的市场表现,则必然会从中找到一个或几个发挥决定作用的“核心竞争力”。
传媒组织的特殊性分析
要科学地界定传媒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反映传媒核心竞争力的本质,需要明确传媒组织与一般企业的区别,核心竞争力与一般竞争力之不同,在把握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传媒特殊性,对传媒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与内涵加以界定。
传媒组织与一般企业组织不同,传媒核心竞争力概念不等于“传媒+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在我国,新闻媒体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模式,传媒市场化是有限度的商业运作,传媒组织的经营目标与一般企业不同。企业竞争可以“以市场论英雄”,而传媒经营既要注重经济效益,又要注重社会效益,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发生矛盾的时候,必须以社会效益为重。忽视传媒特殊性,以经济效益为单一目标维度来界定“传媒核心竞争力”概念,会对传媒发展产生不良导向。
此外,传媒的一般竞争力与传媒核心竞争力不同。传媒组织所拥有的竞争力是多种多样的,对于具体媒体而言,不是每种竞争力都同样重要、等量齐观的,只有那些最基本的、能使整个组织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一般竞争力往往只是单纯某一个方面的优势,具有局部性、时效性,易于模仿,易受市场冲击,通常起到的作用是暂时的或者局部的;而核心竞争力是一种整合能力,涵盖多个方面,竞争对手在较长时期内难以模仿、难以超越,能长时期存在于组织中并发挥作用,使组织获取持续性的竞争优势。
“传媒核心竞争力”的界定
基于以上论述,结合当前研究,本文对传媒核心竞争力可做如下定义:传媒核心竞争力是传媒在长期运作中形成的、内化于组织中的独特的协调和整合能力,它能动态、有效地调动传媒组织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和能力并使其协调运行,从而更好地实现传媒的社会功能、提升受众认知价值,并在此基础上使传媒获取长期竞争优势。
这一概念界定的深层次含义在于:第一,传媒核心竞争力是在长期运作中形成、内化于具体媒体的能力。只有经过自身不断开发、培育才能形成,而且是内化于整个组织的,不因某个人的离去而失去,不能够通过市场交易或者简单移植而获得。第二,传媒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是能力,是一种独特的协调和整合能力。传媒核心竞争力不是某种特殊的资源、技术或能力,而是协调、整合这些技术、资源和各种单项能力的综合性能力,能够动态、高效地调动传媒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和其他能力,意味着传媒能够依托这种能力建立高效的运作机制。所谓动态,是指传媒对于所处的环境变化具有自适应性,随着环境变化进行调整和适应;所谓高效,则是指尽量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意味着高效配置资源的机制。第三,传媒核心竞争力注重传媒社会功能及受众认知价值。作为新闻媒体,其存在的最大意义不是获取利润,而是实现传媒的社会功能。传媒核心竞争力的目标指向是提升受众的认知价值,通过更好地向受众提供新闻产品来获得受众认可,通过受众的认可达到最大传媒效能,通过传媒效能的发挥获取理想的经济效益。
随着传媒产业化进程加快,传媒竞争日趋激烈,传媒管理者准确把握传媒核心竞争力概念及其内涵,对于培育、开发传媒核心竞争力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郑保卫.论媒介经济与传媒集团化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摘 要 新时期随着市场竞争环境的不断加剧,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从产品竞争、营销竞争等层面过渡到了核心竞争力竞争层面,只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树立持久竞争优势,如何构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因此成为了每一个企业管理者必须要高度重视的企业管理问题。本文通过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特征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简单的探讨,并在此基础之提出了新时期企业核心竞争力构筑的具体策略,以期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带来更多的有益思考。
关键词 核心竞争力 构成要素 构筑策略 探讨
核心竞争力是近年来企业管理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在企业之间竞争日趋白热化的情况下,核心竞争力成为了众多企业管理者口中经常提到的一个词汇,不过由于核心竞争力在我国企业管理管理领域的实践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很多企业管理者虽然意识到了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但是并没有领悟核心竞争力的真谛,在具体的构筑中存在很多的偏差,本文选择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希望能够给更多的企业构筑核心竞争力提供理论层面的支撑。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特征
核心竞争力学界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本文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形成的能够让企业保持持久领先优势的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获取来源一般集中在资源与技术的获取、资源与技术的转化以及资源配置管理等三个渠道。从定义中可以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点归纳如下,一是独特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区别于他人,他人不能够轻易的模仿以及超越,否则就不能够称之为核心竞争力;二是相对性,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处于一个不断的变化过程中,随着竞争对手的超越,可能以往的核心竞争力就会消失,且核心竞争力总是在横向与竞争对手的比较中才能够得到确认;三是长期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内就能够形成,而是需要企业长期经营中才能逐渐累积形成,从这个角度来看,寄希望短时间内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不现实的;四是价值性,核心竞争力能够给企业带来价值,能够帮助企业创造价值,不能给企业带来价值的竞争力不能够归类到核心竞争力范畴之内。通过认识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点,更有助于企业在核心竞争力的构筑中采取正确的策略。
二、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构筑的要素
企业核心竞争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梳理总结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较大的几个因素,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筑提供参考。
1.技术创新
很多企业核心竞争力难以形成的主要因素就是技术创新的不足,企业管理者抱有投机心理,总是希望通过抄袭他人的技术来获得技术优势,不愿意进行技术研发层面的投入,短视效应在很多企业普遍存在,认为技术研发创新不能够得到立竿见影的收益,因此技术投入方面吝啬异常,殊不知这种做法根本就没有办法获得领先的技术,只能跟随在别人的身后,技术层面始终落后一步,不能获得技术优势,必然也会影响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筑。
2.人力资本
在人力资本方面一些企业管理者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本的在企业核心竞争力构筑中作用,对于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不够重视,由此导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受损。企业在人力资源的投资方面力度比较小,不愿意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进行员工的培训,这使得员工与岗位之间的匹配度大打折扣,影响到了员工以及公司的绩效水平。与此同时,企业在激励机制的方面不够健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以及满意度不高,员工的潜能得不到有效的发挥,这也必然会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产生不利影响。
3.企业文化
文化是企业的软实力的重要来源之一,文化作为企业长期经营中所沉淀下来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对于员工的工作行为、工作态度等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多企业对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没有一个足够的认识,企业管理者往往认为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是进行市场的拓展、规模的壮大,对于企业文化建设这种难以看到长远收益的工作并没有给与足够的人力物力支持,由此导致企业文化建设的滞后。企业文化建设滞后的直接后果就是企业文化本身的功能得不到有效地发挥,从而对影响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筑。
4.管理模式
企业在管理方面的落手也会影响到其核心竞争力的构筑,一些企业的管理理念已经明显滞后于企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滞后于企业管理的最新发展趋势,管理理念得不到及时的更新,其直接后果就是导致管理行为的不当,并产生不佳的管理效果。最典型的就是一些企业人本管理理念尚未树立,各项管理措施的开展不是围绕员工来进行安排设计,脱离了员工的管理必然会沦为空架子,造成管理效果的逐步走低。
5.营销管理
营销管理的滞后是拖累很多企业核心竞争力构筑又一重要因素,一些企业营销管理以让比较粗放,既没有形成良好的营销管理理念,在营销手段方面也乏善可陈,结果就导致企业的产品泯然众人,难以在消费者心中形成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形象,而在销售组织层面的缺少弹性也使得企业对于消费者的反馈不够及时,不能虏获客户的心,销售层面的落后势必会对企业的良性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危害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筑。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构筑策略
不同企业的千差万别,核心竞争力不强的企业虽然各有各的原因,但是对于哪些核心竞争力比较强的企业却有很多的共性,通过总结核心竞争力较强企业的经验做法,结合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具体影响因素,本文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策略进行归纳如下:
1.持续推进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之一,通过技术创新可以增强企业产品的不可替代性,从而带来客户忠诚度的提升。因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前期耗资较大,受益期限不较长,这就需要持续不断的加大投入,而不能够因为看不到即时的效益就减少投入或者不投入,这种做大极不可取。要想在日渐加剧的竞争环境中树立持久竞争优势,必须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知识经济时代,技术扩散的速度不断加快,产品的生命周期也在不断缩短,唯有依靠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树立。鉴于此,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应加大投入,根据企业的销售情况来抽取固定的仅仅投入到技术研发创新中去,调查发现,那些在技术创新方面做得好的企业研发投入占其销售收入的比例要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通过给予技术创新足够的物力支持来夯实技术创新的基础,保证技术创新稳步推进。
2.充分激励员工工作
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这一点毋庸置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筑中应注意发挥人的因素,通过构建完善的激励机制,将企业员工的潜能最大限度的加以激发,为企业绩效水平的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构筑夯实人才基础。为了充分的激励员工开展工作,需要在激励机制方面做到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精神激励,在保证物质激励公平性的基础之上,增加精神激励,这样的激励效果要比单纯的物质激励要好得多;二是注重工作激励的使用,通过提供给供挑战性的工作给员工,及时对于员工的工作给与肯定,提升其工作本身所带来的满意度;三是注重团队激励,考虑到企业工作分工的不断细化,团队工作模式成为了主流,企业应做好团队成员之间的激励,保证团队的凝聚力。
3.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良好的企业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凝集功能、辐射功能、激励功能、改造功能,良好的企业文化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构筑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会影响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筑,这凸显了企业文化建设在其核心竞争力构筑中的作用。企业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要通过准确的企业文化定位可以有效的将企业的过去、现在、未来以及将来有机的联系起来,并能够将企业的优势、不足进行一个全面的把握,从而提炼出来与竞争对手不同的、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自身生命力的所在的企业文化要素,并将企业文化通过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等方面的不断努力来加以强化,使得企业文化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构筑的功能的全面的发挥。
4.构建卓越管理模式
管理也是生产力,管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构成要求,企业核心竞争力构筑中一个绕不开的内容就是提升管理水平,构建卓越管理模式。企业卓越管理模式的构建关键是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于市场的需求快速反应,市场环境瞬息万变,卓越绩效强调组织对于市场的反应速度,只有如此才能对市场环境的变化快速反应,从而赢得先机。二是坚持持续创新,创新是企业永葆生命力的源泉,面对企业之间产品、竞争等方面同质化趋势不断加重情况,企业唯有持续不断创新,才能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三是做好全员学习,知识折旧的加快使得全员学习成为了企业获得持续创新能力以及竞争优势的必然举措。
5.加大营销创新力度
营销是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又一重要来源,随着企业技术扩散速度的加快,市场上产品同质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营销就成为了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哪些善于营销的企业总是能够带来产品销量的快速增长,使得企业的经营步入良性的循环通道之中,反之哪些销售不佳的企业只能是“酒香也怕巷子深,养在深闺无人识”,产品销售不畅,损害企业的经营发展潜力。在眼球经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活跃的情况下,企业在营销创新方面能够实现突破的话,必然会给企业产品销售带来大幅度的增长。企业营销创新涉及到营销观念创新、营销组织创新以及营销手段创新等几个方面,在营销理念的创新方面,企业需要树立整合营销、公益营销、绿色营销等新的营销理念,在营销组织方面应构建体弹性化、项目化的营销组织,在营销手段方面应在价格、渠道等方面积极创新,这样从才能够确保营销不会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构筑的短板。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筑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过程,企业管理者应有持久努力的思想准备,通过企业诊断咨询来发现自身影响核心竞争力构筑的因素,寻找比较优势,对于优势加以强化,对于短板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改善,这样才能够使得核心竞争力更做到节节攀升,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赢得更多的主动。
参考文献:
[1]杨玮.浅析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11).
[2]吴文会.浅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和措施.现代企业文化.2009(32).
[3]韩珂.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克敌制胜的法宝.经济师.2006(10).
【关键词】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分析
一、什么是核心竞争力
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描述可以追溯到该理论的创始人普拉哈拉德和哈默那里,两人在《核心竞争力》一文中的定义是企业核心能力是一个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国内学者基于西方学者关于核心竞争力的观点也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席陈清泰1999年在上海财富青年会上说:“核心竞争力是指一个企业不断服务以适应市场的能力,不断创新营销手段的能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陈佳贵认为,核心竞争力主要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积累性知识和能力,尤其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的知识和能力,并据此创造出超越其它竞争对手的独特的经营理念、技术、产品和服务。刘世锦研究员等则把企业核心竞争力中最为基础的,是整个企业具有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和高于平均水平收益的竞争力称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我国企业界对核心竞争力也有独到的见解,如联想创始人柳传志认为,联想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制定出能不断产生经验的东西的战略。根据以上中外学者和企业家对核心竞争力的理念。我们可以将核心竞争力定义为:核心竞争力是在企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形成的与企业组织结构和外部环境相适应的一种竞争合力,是在企业在其生产经营的价值链活动形成的一种适应于市场变化且不易被对手模仿的能力。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我国的现状
我国自从加入WTO以来,随着贸易壁垒的逐步消除,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将逐步趋于融合,而国际市场的需求、法制环境、贸易制度以及风俗习惯等都与国内市场有较大差异。另一方面,由于加入WTO后的国内市场国际化的步伐加快,原本企业所熟悉的国内市场环境也将发生重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不能只满足于在原本较小的且受保护的市场上占有优势,而要建立在国际国内广阔市场上打拼的战略思想,从自身状况出发,考虑企业市场战略调整和发展问题,实施恰当的市场战略定位,以保持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信息优势产业的不断加深,企业所面临的压力不断加大,若想在激烈竞争力的市场占一席地,就是要培养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上世纪时期,张瑞敏刚到海尔(时称青岛电冰箱总厂)。一天,一位朋友要买一台冰箱,结果挑了很多台都有毛病,最后勉强拉走一台。朋友走后,张瑞敏派人把库房里的400多台冰箱全部检查了一遍,发现共有76台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张瑞敏把职工们叫到车间,问大家怎么办?多数人提出,也不影响使用,便宜点儿处理给职工算了。当时一台冰箱的价格800多元,相当于一名职工两年的收入。张瑞敏说:“我要是允许把这76台冰箱卖了,就等于允许你们明天再生产760台这样的冰箱。”他宣布,这些冰箱要全部砸掉,谁干的谁来砸,并抡起大锤亲手砸了第一锤。很多职工砸冰箱时流下了眼泪。然后,张瑞敏告诉大家——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三年以后,海尔人捧回了我国冰箱行业的第一块国家质量金奖。在以后的日子里建立了全国最好的售后服务,成功的企业可学习的地方很多,我们现在只从一个侧面谈谈海尔的服务战略。关于海尔的服务战略,国内著名的战略管理专家姜汝祥曾做一番精妙的分析:海尔的成功是中国式的成功,它成功地将一场家电业的功能之争转化为服务之争。通过“免费服务”模式获得先入优势,形成良好的品牌形象,获得高额回报。对手即便模仿了“服务”模式,但也因成本太高而被拖死。
对于创业者来说,开发新顾客需要投入大量的人才、物力和财力。所以把手头的几个老客户服务好,保持企业的稳定,在此基础上再有计划有目标的开发新顾客不失为一种上策。
许多公司往往忽视了那些觉得钱花得值,而继续光顾下去的老顾客。更有甚者觉得老顾客很麻烦,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过分,这只能说明我们的服务做的还没有到位。
在各行各业中,总有一些企业一方面很好地照顾了顾客的各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业务还蒸蒸日上,收入可观。这些公司之所以出类拔萃,是因为他们投下精力和财力去实践一个理念——良好的服务就代表成功。
三、我国企业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一)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内部途径
(1)企业从高层管理者到基层的每一个员工,都应该认识到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在市场竞争特别是国际竞争中的作用,重视和关心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2)要集中公司资源从事某一领域的专业化经营,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在经营管理、技术、产品、销售、服务等诸多方面与同行的差异。在发展自己与他人上述诸多方面的差异中,就可能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可以提高消费者特殊效用的技术、方式、方法等,而这些有可能构成今后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3)加强技术创新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4)在企业管理方面,要尽快引入现代企业制度,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打(下转第68页)(上接第23页)造提供制度保证;5.塑造独特的企业文化;6.独特的营销广告策略。90年代中期以来,全国瓶装水市场激烈竞争,在广告战烽烟四起的氛围中,浙江“娃哈哈”矿泉水与“乐百氏”纯净水先后脱颖而出,成为全国性的著名饮品品牌。
(二)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外部途径
【关键词】企业;核心竞争力;市场竞争;认识;培育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的能力,它是企业长时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能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核心竞争力的特点是:难以模仿,难以复制,难以购买,只能靠长期的努力经营才能获得。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的基础,所以培育和发展核心竞争力,对任何一个企业都至关重要,因为核心竞争力一旦形成,就成为企业的战略性资产,并能够给企业带来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
一、目前我国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当今世界,开放、竞争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经济的发展、竞争的加剧使人们逐渐意识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我们的企业过去长期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下运行,许多企业至今仍旧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多数企业没有系统的战略管理,缺乏核心竞争力的经营理念,这已成为我国发展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有资料表明:国内有代表性的五万家大中型企业中,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有自主品牌的不到10%,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则更少。企业的经营过程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全面性,过于主观化、随意化,这就造成企业的竞争力很低。以销售额看:我国520户国家重点企业的销售收入仅相当于世界500强前两名销售收入之和的98%。核心竞争力的缺乏不仅体现在具体技术层面,更体现在管理模式和理念方面,具体存在以下问题:
(一)现代企业制度不够完善
核心竞争力是成长在公司良好的土壤之中的,它包括企业生存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目前制约我国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没有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虽然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企业改革的方向,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原则把国有企业改造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传统意义上政企不分的局面仍然存在。企业制度不够完善也严重影响了企业管理的创新,打消了构建核心竞争力的积极性。由政府强制企业推行某种管理经验,企业被迫进行制度改进的问题仍然存在,国有企业搞不活和竞争力不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不完善的企业制度的束缚和制约,特别是产权不明晰、出资人不到位、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组织和管理不对称等,使得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原动力不足或无暇顾及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国有企业必须切实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改造和改革现有企业制度,使之更科学、更合理、更规范。
(二)知识储备及企业研发能力缺乏
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本质特征来看,知识是企业独具特色的技能。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核心竞争力必然表现为对知识拥有的广度和深度,在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将会更显出企业竞争中人才的重要性。不少企业对知识资源的投入作用认识不够深刻,操作也很不到位,目前我国主要处于高技术发展的引进时期,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高技术产业的产品还比较少,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不小的差距,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有政策层面的原因,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这就造成我们在很多方面特别是在一些信息产业方面还不能与国外大企业抗衡。
二、如何认识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般来讲,以资源为本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获得超平均利润的水平,它是一个企业区别他企业的显著特征,从识别标准上看至少满足下列三方面的要求:
(一)是否可以给顾客带来超过其价值判断的利益
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能给顾客带来一般技术能力所不能带来的超过顾客预期的价值,并且企业核心竞争力旨在实现顾客最为关心的价值所在。不同的顾客虽然具有不同的价值观,但就总体而言顾客在某些价值观点上会具有相似性,在核心价值判断上往往具有惊人的一致性,而这些价值观才是企业要尽最快的速度以高质量的产品为顾客创造的,并能超过顾客的预期价值。如日本本田公司在汽车发动机方面的专长是其核心竞争力,因为对客户来说这是最有意义的专长。
(二)是否具有独特性竞争优势
一项能力必须具有独特性,才能称之为核心竞争力。整个行业所普遍拥有的能力不可能被定义为核心竞争力,并不是说某项能力只被一个企业独有才具有核心性。任何一个企业无论进入哪个特定行业,都必须拥有该行业所必要的技能条件,如果该项能力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或通过努力可以很快建立,它就很难给企业提供持久的竞争优势了,那么把这种能力定义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没有任何意义。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独自拥有,它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而成的,孕育于企业文化,深深融合于企业内质之中,为该企业员工所共同拥有,难以被其他企业所模仿和替代。
(三)是否具备一定的延展性
某一企业的专业技术,从某一特定交易来看可能具有核心竞争力,但它如果不能开拓新的市场和服务领域,则从整个企业角度来看,就未必是核心竞争力。也就是说,它应该能为企业打开多种产品市场提供支持,对企业一系列产品或服务的竞争力都有促进作用。如公司的核心技术在几个领域都比较容易地获得一席之地,而不是将其优势领域限定在一个很小范围。而如果公司没有取得核心竞争力方面的领先地位,被拒之门外的就不仅仅是一种产品市场,而是会失去一系列市场和商机。因此,企业经营者必须避开以产品为中心的能力观,而应该以企业是否具有进入新市场的某种能力作为核心竞争力的评判标准。
三、国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创新
(一)建立与企业自身相匹配的核心价值观
以价值观为核心,激发员工责任心和创造性是提高企业集体效率的一项基础管理工作。一个企业能否不断发展、持续巩固和创新核心竞争力,员工的价值观、企业经营理念至关重要。建立核心价值观须结合企业的状况和目标,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深层次因素。独特的企业文化为挖掘企业核心竞争力建立了必要的内部环境和基础。企业应对员工进行合理的引导,要多方入手,增强企业的亲和力和凝聚力,让优秀的企业文化深入每个企业员工的内心,成为他们发自内心的动力,使全体员工对企业的价值取向、经营理念和目标形成共识。美国福特公司在创业的初期,遇到的也是空前的竞争,面对这样的竞争,福特公司很快确立了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在美国普及汽车”,并为之奋斗,为了向员工宣传贯彻,公司以很优惠的价格将汽车售给自己的员工,使自己的员工从中受益,让公司的价值观深入人心,成为公司经营发展的源源动力。正是这种价值观引领福特公司以目标作为激励,始终保持创新的活力,以研发不断的核心技术,使其一步步登上汽车王国的宝座,成为美国汽车工业三大巨头之一
(二)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和整合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对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其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而且是直接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性资源。因此,从企业内部来讲,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加强对员工的培育,努力提高他们的技能和科学技术水平,最大限度地开发所有员工的智力资源,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这对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企业应不断运用市场的特点和力量招揽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为我所用。
(三)提高企业管理者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高素质的企业管理者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可通过建立企业家工程,通过建立各种机制,采取多种方法,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提升企业管理者的创新能力、对于宏观市场的洞察力和敏锐的判断力,以及战略决策能力,使管理者能把握未来较长时期的变化趋势和规律,使企业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走在市场变化的前面。这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加强技术创新、加大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
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灵魂,主导产品(服务)是核心竞争力的精髓,增强研发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动力。创意产品与核心技术能力的关系密切,这要求企业不断增强研究与开发能力,满足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掌握核心技术能力来创造顾客需求的产品,赶超消费者需求的预期。当然,企业再研发必须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在资源共享的前提下展开。当今世界著名的企业大多都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如日本索尼公司的微型化电子技术,其核心技术是这些公司发展壮大并成名的关键。而我国多数行业的核心技术一直依赖从国外引进,自主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弱。因此,我国企业在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必须加大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经费投入,在加强研究与开发的同时,要重视汲取和获得相关的新技术和技能,来改进或创新技术核心体系,形成核心竞争力新的整合。
(五)通过建立战略联盟或采用并购等途径,增强企业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一般需要一个长期培育和发展的过程。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同行之间或与国外大公司建立以技术合作为核心的战略联盟,或进行外部并购,将是我国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一条捷径。如通过知识联盟获得企业核心竞争力:知识联盟有助于两个公司的专业能力优势互补,创造新的交叉知识;通过企业兼并获得核心竞争,通过兼并,企业迅速扩大规模,快速进入其他竞争领域,重新整合自己的内部资源,构造新的企业经营格局,调整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构建新的企业经营机制,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目的。
[关键词] 创新企业创新企业核心竞争力
创新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在经济全球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要想持续繁荣、发展、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学会创新,形成属于自己的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企业创新的内涵
1.技术创新:企业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的核心,企业只有通过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才能不断向市场推出新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的知识含量和技术含量,改进生产技术,降低成本,进而提高产品的价值,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并适时开拓新的市场领域。国外成功企业大都遵循着“企业技术创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新一轮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模式。
2.组织创新:组织创新是组织中的管理者和其他成员为使组织系统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或满足组织自身内在成长的需要,对内部各个子系统及其相互作用机制或组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机制的创造性的调整、开发和完善的过程。组织创新能很好的适应组织规模的发展,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组织创新包括组织结构的调整,人员配备的变动,管理幅度、管理层次的变化,部门的调整等。企业要建立学习型组织,在学习型组织中存在组织学习,并成为企业立身的一个基本原则,能更好的认识环境、适应环境,进而能动地作用于环境。
3.管理创新:管理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随着企业规模的发展、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技术的变革、战略的调整,企业必须引进新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管理制度、管理技术,管理创新很好的体现了权变管理理论的思想。只有通过管理创新才能把企业的其他创新更好的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的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1.基于技术观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根据帕汗拉德和哈默的定义,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因此,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能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2.基于资源观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克利斯汀.奥利佛强调资源和能力对企业获取高额利润回报率和持续市场竞争优势的作用。基于这样的观点,资源是保证企业持续获得常规利润的最基本的条件。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资源具有稀缺性、独一无二性、持续性、专用性、不可模仿性、非交易性、非替代性等特点。
3.基于知识观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从知识观考察,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持有的、不易外泄的专有知识体系,包括四个方面:技巧和知识、技术系统、管理系统、价值观系统。知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学习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4.基于组织和系统观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组织和系统观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提供企业在特定的经营中的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基础的多方面的技能、互补性资产、管理机制以及组织文化的有机融合。库姆斯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包括企业的技术能力以及将技术能力予以有效结合的组织能力。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1.延展性:核心竞争力就象一个“技能源”,通过其发散作用,将能量不断扩展到最终产品上,从而为消费者源源不断地提供新产品。随着产业、技术的演化,企业核心竞争力可以生长出许多奇妙的最终产品,创造出众多意料不到的新市场,它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
2.用户价值性: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有助于用户看中的价值。那些能够使企业为用户提供根本性好处的技能,才能称得上是核心竞争力。
3.独特性:一个企业拥有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独一无二的,没有被当前和潜在的竞争对手所拥有。核心竞争力由于具有与众不同的独到之处,因此不易被人轻易占有、转移或模仿。企业不能靠简单的模仿其他企业而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应该靠自身的不断学习、创造乃至在市场竞争中的磨练,建立和强化独特的企业核心竞争力。
4.稀缺性: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一种资源,其建立或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的结果。任何时候相对于企业竞争和发展的需要,其供给都是有限的。
5.动态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总是与一定时期的产业动态、管理模式以及企业资源等变量高度相关的。当它们发生变化时,企业核心竞争力也要面临再培育和提升的问题。随着产业、技术和产品生命周期的发展而具有生命周期特性,企业核心竞争力也有培育、形成、提升和再生的过程。
四、企业创新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1.技术创新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技术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的途径。企业为了赢得竞争优势主要通过两种战略即产品差异化战略和成本领先战略,而这两种战略的实施主要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企业只有通过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才能不断向市场推出新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的知识含量和技术含量,改进生产技术,降低成本,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IT行业最能体现技术创新有利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一点。
2.组织创新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组织核心竞争力:企业通过组织结构的调整,人员配备的变动,管理幅度、管理层次的变化,部门的调整等能更好的认识环境、适应环境,能动的作用于环境,从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社会责任;企业核心竞争力;转化途径
企业作为市场组成的重要部分,理论学界在对于企业发展动力一说上展开了很多的研究,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提出以来,很多学者开始加入到研究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真正原因这一行列。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关系的日益复杂,企业的发展已不是简单的单纯依靠物质资源的提升而提升的,社会关系对企业的发展却显得越来越重要,以往的文献中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大多数侧重于物质资本,技术资本,人力资本,而忽略了社会责任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本文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着眼,力图研究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1895年,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阿尔比恩·斯莫尔第一次在《社会学杂志》期刊上呼吁“不仅仅是公共办事处,私人企业也应该为公众所信任”,该文标志着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萌芽。1924年美国著名学者谢尔顿第一次提出了有关社会责任的概念,他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与道德伦理有关。社会公众希望企业实现其经济目标的同时,能够遵守法律,讲伦理道德,多做对社会有益的公共活动。美国卡罗尔教授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某特定时期社会公众希望企业履行的义务,完整的企业社会责任是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之和。综上所述,企业社会责任(CSR)是指企业对股东、员工、社会公众与环境等所承担的责任。企业社会责任要求企业不仅要创造社会财富,向股东负责,还要向主要利益相关者(员工、消费者、供应商)和间接利益相关者(社会环境、市民机构、压力集团)负责。尊重人权,维护工作人员和消费者的利益,同时还要对社会负责,遵守法律,践行道德伦理,保护自然环境,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等。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内涵
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在《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把核心竞争力定义为: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知识,是能够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主动和优势的某种其他企业不可模仿的力量。核心竞争力包括三个特征:(1)独特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所特有的,其他企业不具有的。(2)价值性。没有价值的东西就不能说是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必须能给客带来好处和效用,是一种长期性的,关键性的效用。(3)延展性。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可持续的、能提高顾客满足度并能建立企业的竞争优势一种能力。通过这些认识,我们可以得出核心竞争力具有价值性、独特性、可持续性、延展性等基本特征。
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极大成就,但我国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物质、劳动力、资金的粗放式的投入来实现的,我国单位产出的能耗高于国际先进水平,高消耗带来的高污染和高排放,造成我国环境的污染与破坏。面对现实存在的严峻问题与来自国际上的压力,企业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才能实现自身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能够充分利用政府的优惠政策。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新阶段我国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企业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充分利用这一良好的发展机遇,改变自己的经营策略,实现企业与社会的良好发展。企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符合我国发展的大趋势,作为企业是否履行社会责任主要监管部门的政府,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也越来越有针对性的检查和监督。对待那些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给予了巨大的政策优惠,企业在把握机遇的同时,实现企业、员工、社会的和谐共赢。
2.能够积极参与到国际社会分工。目前,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世界经济进入激励竞争的环境之中,人们的物资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提高了对产品与服务的要求,面对国内外的压力,国际企业早以将企业社会责任作为合作、投资等重大决策的重要依据。目前。一些欧美国家对我国出口产品和合作企业强制推行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即SA8000标准。一些著名的跨国企业如沃尔玛、家乐福等企业在我国已开展社会责任标准审核。面对这些,如果我国的企业不能与国际接轨,把SA8000标准作为我国生产企业的一项重要的管理体系,我国出口加工型企业将很难在国际上立足。我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就会拥有更加良好的国际经营环境,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和国际社会形象,对企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能够调动员工参与企业发展的积极性。根据“人性”假设理论的发展,认为金钱并不是唯一的可以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工作方式。企业是否履行其应尽的社会责任是衡量一个企业是否善待员工的重要指标。企业承担其社会责任,可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企业形象,良好的工作环境、企业形象、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可以有效地激发员工参与企业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能够改善经营环境,提高企业效益。爱德曼国际公关公司于2008年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在经济和产品危机环境下,消费者不但关心产品的质量,更关注这个产品或品牌是否与‘善行’相关联”。报告显示,在中国接受调查的消费群体中,竟有高达90%的人坚持认为即使是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购买有社会责任的产品或品牌也是非常重要的。实践证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企业长远利益是没有冲突的,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改善企业经营状况,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高效、环保的经济发展,最终提升企业效益。
四、企业社会责任转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构成方面,理论界展开了长久的研究,而最终的定义却众说纷纭。利益相关者理论是现代公司社会责任理论的核心,本文中将利益相关者学说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的主要依据,根据相关者与公司联系的紧密程度,将利益相关者分为主要利益相关者和次要利益相关者。主要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投资者、员工、消费者、供应商和提供基础设施的政府和社会,次要利益相关者包括管理者、市民机构、压力集团、贸易团体和竞争对手等。人们接受的企业社会责任除了对股东利益最大化追求负责以外,本文还以企业社会责任的其他具体内容来论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转化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1.通过为员工承担责任,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员工是创造企业财富的主要动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就意味着要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升迁机会,尊重员工的合法权益,重视员工的建议和意见等。企业承担对员工的责任,能够使员工产生更高的满意度和集体认同感,形成良好的学习团队,给公司带来技术创新,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是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能够降低员工流动率和缺勤率,最终提高企业效率。还能够使企业吸引优秀的求职者并留住他们,获得人力资源优势,这样给企业带来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2.通过为消费者承担责任,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是通过消费者的购买来实现企业目标利润的。企业承担对消费者的责任就是要尊重消费者的购买的知情权和自由选择权,为消费者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最后结果就是增加消费者满意度、忠诚度和购买意愿,进而促进产品销售和得到更多的信任与合作,还能够给公司反馈更多有利信息,而这些信任、合作与信息又是买不到的,可以说是一个公司发展的独特资源,也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点。
3.通过为投资人承担责任,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投资人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企业承担其对投资人的责任就是要做到对投资人不隐瞒、不欺骗,及时提供企业的财务信息;就是要积极主动的履行投资者资产的增值和保值的责任。企业履行对投资者的责任,保证投资者的资金安全和收益,能够增加投资者对公司的投资,这样带给企业更多的资金,企业发展离不开庞大的资金,拥有更多的投资人也是企业战胜竞争对手的法器。
4.通过为供应商承担责任,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供应商是企业发展的各种资源的主要来源,是企业价值链上重要一环。企业履行对供应商的责任就要认真的履行双方共同的合同,建立对供应商的审核机制,以促进供应商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最终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信任的关系,减少了公司采购成本和人力成本,成本的降低,为企业节省了开支,企业就会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生产,形成企业的低成本战略发展模式,最终成为企业核心竞争优势。
5.通过为环境承担责任,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是各种资源的主要消耗者,是环境问题的主要责任者。企业承担对环境的责任就要树立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观。构建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企业主动承担对环境的责任符合我国党和政府新世纪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够促进社会文化、教育、卫生等公益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企业的价值观和实力,能够获得积极的、有别于竞争对手的企业形象。这种积极的、差异化的企业形象会作用于企业主要利益相关者,使其产生对企业有利的决策和行为,进而间接地推动企业目标的实现。
6.通过为公益活动承担责任,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承担社会公益活动的企业越来越被广大公众视为“善行”企业,人们的社会责任意识也愈来愈强烈,对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产品或服务也更具敏感性。企业履行对社会公益活动的责任,能够给企业带来更多的信任和更积极的社会形象等组织资源。而企业的社会形象无法通过市场交易获得,只能通过企业长期的积累获得,是其他企业无法模仿的一种独特性的资源,而这正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表现。
由资源观理论可知,资源和能力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基础,获得具有价值性、稀缺性、不可完全模仿性及不可完全替代性的异质性资源,企业可以得到持续的竞争优势。因此,企业社会责任通过对企业资源、能力的积极影响,将促进并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最终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途径转化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有力的基础。
参 考 文 献
[1]张军.社会责任、社会资本与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D].河北:河北工业大学.2011(4)
[2]李建升,李巍.企业社会责任向企业竞争优势转化的波及效应[J].改革.2009(11):134~136
[3]汪博文.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研究[J].理论探讨.2012(6)
[4]杨茜璇.论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竞争力[J].企业导报.2009(5):4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人力资本;运营
通过对许多大公司的研究分析得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成败的关键。企业的竞争能力是企业开展某项业务的前提条例,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是企业进入市场竞争的门票,但支撑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却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实质上是企业能力理论的一般逻辑推理,它表明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Prahalad and Hamel,1990,1995)。
一、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核心竞争力
关于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理论界有多种理解:核心竞争力是在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具有明显优势的能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所具备的一种或几种使其在向顾客提供价值过程中长期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的能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特拥有的,能为消费者带来特殊效用,使企业在某一市场上长期具有竞争优势的内在能力资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清泰说:核心竞争力是指一个企业不断地创造新产品和提供新服务以适应市场的能力,不断创新管理的能力,不断创新营销手段的能力。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Prahalad & Hamel,1990)认为它是企业达到“一组先进的技术的和谐组合”,而“先进技术”不仅仅是企业所掌握的科学技术本身,而且还包括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企业文化的渗透力和感染力。其后他们又认为核心竞争力是能使企业提供附加价值给客户的一组独特的技能和技术(1995)。蒂斯、皮萨诺和舒恩(Teece & Pisano & Shuen,1990)将核心竞争力定义为提供企业在特定经营中的竞争能力和支柱优势基础的一组相异的技能、互补性资产和规则。埃里克森和米克尔森(1998)从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角度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有机结合,组织资本反映了协调和组织生产的技术方面,而社会资本显示了社会环境的重要性。伦纳德—巴顿(Leonard—Barton,2000)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系统,包括员工的技能、物理体系中的知识、管理系统和价值观4种形式的技术竞争力。另外,还有人从知识的角度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一种方法性的初级知识,可以创造价值;从资产的角度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无形资产和智力资产中的关键部分,反映了企业的本质(杨浩、戴月明,2000)。概括地说,核心竞争力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具有的令企业保持长期、连续市场竞争优势的,企业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和发明独特营销手段的能力。特定性或不可模仿性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属性意味着这种竞争优势既是企业参与市场分工协作体系不可替代的要素。从以上对核心竞争力的定义看出,企业核心竞争力至少具有以下两方面的特征:核心竞争力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和替代的,故而能取得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具有持久性, 它一方面维持企业竞争优势的持续性, 另一方面又使核心竞争力具有一定的刚性(Leonard-Barton,1992)。
在竞争对手众多的现代市场中,一个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得长足发展,保持有利地位,必须要有明显优越于对手的竞争优势。否则,迟早会被市场淘汰。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过程,本身就是企业不断健康、顺利成长、发展的过程和结果。核心竞争力一旦形成,在其扩散效应的推动下,企业利用该战略性资源,不断扩大企业相关产品的生产,产品生产将由单一迅速走向多元化发展之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过程,是企业内部各种要素不断地与外部环境融合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在外部竞争压力的作用下,企业以反应能力为基础,不断地就企业内部要素之间的匹配进行调整,形成以人为本的知识性企业管理战略组织。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人力资本的运营
企业竞争力的根源在于企业员工生产、管理积极性、创造性和其聪明才智的发挥。核心竞争力是一种能力的网络结构,而这种网络能力的大小取决于企业生产、管理等各个环节上的人力资源能力、效用的发挥大小,并且,这种能力的有机性决定了各环节能力大小的匹配和整合。如何把每个环节点上能力的大小进行合理的经济的分配,这是企业知识管理(人力资本管理)的根本目标。
舒尔茨曾经明确指出,“人力的取得不是无代价的,它需要消耗稀缺资源,也就是说需要消耗资本投资;人力——包括人的知识和人的技能的形成是投资的结果,并非一切人力资源都是最重要的资源,只有通过一定方式的投资,掌握了知识和技能的人力资源才是一切生产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因此,人力,人的知识和技能,是资本的一种形态。我们把它称之为人力资本”。他还认为“经济发展的核心是实际知识以及智能的发展和传播”,“人类的未来要由人类的知识发展来决定。”因此从微观的角度来看,企业发展的核心业即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是企业所拥有的企业知识、人力资本。二战以来,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普拉哈拉德和哈默(1990)指出今天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于它所具有的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则是企业所拥有的人力资本和他们的能力水平。
企业核心竞争力就其构成要素来看,表现为某一方面的知识、技能(核心技术)。获取知识技能的途径就是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途径,因此某种程度上学习能力就是核心竞争力。威廉姆森就认为,特异性主要表现为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知识,也即知识(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
企业人力资本是指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资本,也即是对劳动者进行普通教育、职业培训、继续教育等支出(直接成本)和其在接受教育时放弃的工作收入(机会成本)等价值在劳动者身上的凝固,它的表现形式就是蕴含于人自身中的各种生产知识、劳动技能和健康素质的存量的总和。它主要包括企业员工的劳动素质、生产技能和科技水平。企业人力资本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收益递增性。收益递增亦称动态规模经济,指的是生产率的提高与产出规模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二是外在性。卢卡斯指出,每一个人力资本的提高都直接引起了产出的提高,同时也引起社会平均的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而社会平均的人力资本水平决定了社会平均的运作效率,总体效率的提高反过来又使每个企业和个人从中受益。三是时效性。人力资本是以人口自身的再生产为存在方式的,由于人的生命周期的有限性,人力资本如果不能及时地被利用,或者是不能适时适当地被利用,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降低或丧失其作用。四是累积性。每一个人的人力资本存量一般都不是由一次投资而形成的,在通常的情况下它是不断地进行多次投资的结果,这也是由其载体的特点所决定的。一般情况下,人力资本的累积可以被认为是已有的人力资本存量的线性函数。
三、企业人力资本的监督和激励
1. 人力资本的企业产权激励。既然我们称人力资本为资本,那么人力资本的收益就不应该仅仅是工资(这只是劳动报酬),资本的收益应该是产权,所以人力资本在企业中应该拥有产权,只有让人力资本拥有企业产权,人力资本才有激励。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有这样一个思想,那就是“谁出资谁拥有产权”,然而这个提法现在已经过时了,因为有的人没有出资,但是他却拥有产权,这就是人力资本。激励企业人力资本全身心投入创新是现代企业制度安排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而对企业人力资本所有者具有有效和长期激励作用的最佳制度安排,就是让人力资本所有者将同物力资本所有者共同拥有企业的所有权。
2. 人力资本的企业地位激励。其实就是经济学中的位置消费。人力资本的地位激励最早源于西方的一些企业,他们通过设立CEO、CFO、CKO、战略决策委员等职位来提高人力资本拥有者的企业地位,使其获得优越的位置消费。CEO不是董事长、不是总经理,但权力非常大。自从企业设立了CEO这一职位,董事会也就变成了一个小董事会,董事会的功能已经不再是对企业重大决策拍板,仅只是选择、考评和决定首席执行官的薪酬。当然近些年出现的独立董事,也不是企业的出资人,与企业没有什么利害关系,但它的投票权却跟出资的董事一样是极为重要的,这也属于人力资本。
3. 人力资本的企业文化激励。企业文化的涵义是—种价值观念,和社会道德是同一范畴,属于企业制度的组成部分。著名经济学家魏杰指出:法律有失效的时候,这是靠的是社会道德约束。而企业也一样,制度不是万能的,制度失效的时候只能靠企业文化来约束。西方不同的大企业有不同的表述方式,有5点是一样的:(1)强调等级、下级对上级忠诚和团队精神。(2)能力的差异决定你在企业中的分工。(3)能力大小、分工不同在企业中获利方式不同,有人是资本收益(人力资本),有人是劳动收益(一般工人)。同样是劳动收益和资本收益是没有可比性。(4)强调企业中差距大是正常的,没有差距是不正常的。(5)强调效率,效率高收益高,不强调公平。公平不是企业的原则。是社会的原则,政府的功能是公平。
在激励人力资本的同时,企业应采取一些防范措施对人力资本行为进行监督:包括对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信息保密;企业与人力资本所有者分享企业收益;设置合约到期一次性支付条款;职位和权利的提升;企业内部约束和法律约束等。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应当不断提升其竞争优势,而这一竞争优势只能靠对人力资本的合理运营来实现。加强对企业人力资本的激励和监督可以更好地享受人力资本给企业带来的巨大利润,从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Robert Lucas.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ow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Vol.22.1988.
2.C.K Parahald, Gary Hamel.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May-June,79~90.
摘要:本文从企业信息化及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特征分析中,揭示信息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提出信息化将成为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驱动力。对企业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培育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核心竞争力;竞争优势
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企业赖以生存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质变,传统的企业经营和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完全应对动态的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培育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对企业的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十六大作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部署,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的目标,只有依靠信息化才能够达到”的思想。所以,正确把握企业信息化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两者之间的关系,分析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对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并保持竞争优势意义重大。
1.企业信息化
1.1企业信息化内涵
基于研究方法,认识角度的不同,不同学者对企业信息化内涵理解也有所不同。主流观点有:企业信息化“即企业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并将各种资源加以整合利用,以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效率,全面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从而实现降低成本、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企业信息化“指利用信息技术搜集、加工、传递、运用知识和信息等资源, 把企业的竞争力加以提升并得到更多效益的过程”;企业信息化“的本质是实现企业的生产活动、材料运输、事务处理、资金运作、客户沟通等业务过程的数字化,运用相对应的信息系统将其加工成新的资源,以作出有利的决策,合理配置资源,使企业能适应动态的市场经济环境,得到更大的经济效益”……
综合上述观点,加以概括得出,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广泛利用信息技术、信息人才、信息设备在企业的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制造、经营销售、管理决策等各个运作环节充分而有效的利用信息资源,合理安排企业组织结构及业务流程,以达到提高企业绩效和企业竞争力目的的过程。
1.2 企业信息化层次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其实就是普及信息技术,使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实现数字化。具体来说有三个层次。
1.2.1 电子信息
企业在生产和运营中普及电子信息技术,实现生产的自动化。例如生产设计自动化(CAD)、智能仪表、自动化控制等等,所有的电子信息技术应用都是企业信息化的组成部分。
1.2.2 数据集成
企业数据的信息化、自动化,用信息技术对生产、营销、财会等数据进行加工,属于最简单的、大量数据信息化活动。
1.2.3 人的集成
更高层次的辅助管理、Intranet、Extranet、辅助决策系统、制造资源计划(MRPII)、办公自动化(OA)、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都是用来帮助管理、提供决策的,这是较高层次的信息化。
2.企业核心竞争力
2.1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含义
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尔(Gary Hamel) (1990) 在杂志《哈弗商业评论》上发表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中首先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是“组织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有些国内学者认为: “企业为了得到长期并且稳定的竞争优势,就是加强科技、资本和运作机制有效整合的企业自组织能力,并在企业内部实行管理性战略,外部施行交易性战略”;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由核心产品、核心技术和核心能力构成,它使企业能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能力”……
总之,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长期形成的,蕴育于企业文化中,是企业特有的,用以保持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竞争优势,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得到稳定的核心能力。
2.2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
2.2.1创新竞争力
企业必须能敏锐地识别市场的变化,合理协调和整合企业的资源,适应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关键之处在于能否通过创新来维持和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2.2.2营销竞争力
营销竞争力是企业开拓市场、营销产品的能力, 它依赖于企业在开拓市场过程中的经验积累和不断创新。
2.2.3决策竞争力
这种竞争力,是企业辨别发展陷阱和市场机会,能够帮助企业对环境变化作出及时有效反应的能力,获得一种规避风险的能力,并在同行业竞争者中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
2.2.4管理竞争力
企业市场竞争,必须通过企业管理层来指导实施,实现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企业的决策力和执行力都是以它为基础的,这种能力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提供了可靠保证。
3.信息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企业信息化包含企业数字的信息化、生产运营的信息化、决策管理的信息化、资金流程的信息化,在企业的各项运作环节中充分实现信息化,最终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中得到体现。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信息化已经成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3.1信息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内涵的影响
企业信息化丰富了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信息技术、信息人才和信息设备的广泛利用,使得企业的传统经营管理的理念和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实现了以物流为载体、资金流为形式、信息流为核心的三流合一的模式,使核心竞争力在企业的各个方面得以体现。
3.2 信息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的影响
企业创新竞争力培育的重点是信息化,企业创新与信息化相辅相成,在生产流程创新、开发技术创新、商务决策创新中实现信息化,建立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信息技术人才的实施,才能实现企业各种资源利用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信息化是培育企业创新竞争力的重要工具;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开拓市场、营销产品的实现采用信息化的手段将大大减少组织的人力、物力、财力,使企业利用有限的资源在市场营销领域获得竞争优势;在企业的管理决策方面,利用辅助决策系统,Intranet、Extranet、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制造资源计划(MRPII)、办公自动化(OA)等信息系统进行处理,对企业的决策竞争力和管理竞争力的提升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信息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各要素的发展和提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结语
企业信息化的出现和兴起,标志着由信息经济而引发的企业经营、竞争环境进入新的阶段,而信息化在企业中的地位日趋重要。信息是实现知识管理的媒介,对数据进行收集、加工、整理并赋予其一定的意义,就成为信息;对信息进行系统化的处理就转变成知识。信息化不能简单的理解为信息管理,它是生产自动化与企业管理信息化的一体化,通过先进的信息人才、技术、管理理念、为企业的战略层、决策层、操作层、业务层提供实时有效的信息,提高企业生产运营效率,得到更多的收益。所以,企业信息化将成为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培育并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驱动力。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深化,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以至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作者单位:华东交通大学经管学院)
参考文献:
[1]朱素媛.基于信息化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体系的构建[J]. 科技资讯,2007(33):192-193.
[2]卢新德. 论企业信息化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J]. 经济学研究, 2003(02):27-29.
摘 要 品牌战略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没有品牌战略,就难以形成持久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实现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品牌战略的定义是在品牌战略与战略管理的协同中彰显企业文化,把握目标受众充分传递自身的产品与品牌文化的关联识别。在战略上胜出的企业最终在销售层级才有持续增量的可能;在市场层级才有品牌资产累计的可能;在企业层级才有资本形成的可能。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创新是获得竞争力提升的源泉,以创新为核心,以信息化为动力,以创新为手段,以优秀的企业文化为后盾,全面提高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日益竞争的市场上做到柔韧有余并有所作为。本文探讨了企业品牌经营与核心竞争力二者之间的关系和我国企业品牌经营的误区,提出了树立我国企业品牌及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并结合我厂的实际情况,提出个人见解。
关键词 企业 品牌经营 核心竞争力
有句话说得好:如果一种产品本身不具有生命力,再怎么做品牌都没有用。这句话的背后,隐藏着品牌与企业其它方面的相互依赖关系。因此,我们应从企业如何构筑品牌及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入手,寻找品牌的价值来源,探究品牌经营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关系。
一、品牌的构筑
1.准确的定位。有一种观点认为,品牌成功的关键因素有:这个品牌的定位是否正确,它背后是否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它的思想观念是否领先。撇开后两者不谈,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品牌的定位在品牌构筑之始,起着指明方向的作用。
2.基于品牌定位的产品研发。产品研发是树立品牌的根本环节。除了开辟新市场,建立营销联盟,真正要占领市场,需要的是产品对路及其高品质。要根据市场需求,加大产品开发力度,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提高市场进入壁垒。
3.品牌质量保证。质量是品牌的生命,品牌形象也是高品质产品和服务的象征。好的品牌有利于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信赖关系的形成,没有消费者的信任就谈不上品牌及其资源;而这源于企业通过品牌向消费者表达其责任感,承诺其品牌向消费者所提供的服务是完全合乎消费者要求的。
4.品牌的宣传策划。树品牌,质量是依托,宣传是途径。有了好的产品,还要有好的宣传,以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某一具体品牌的宣传策略要符合该品牌的市场定位,品牌系统内各品牌的宣传策略应该既有差异也有相似之处。一方面使不同价值取向的消费者能够准确认知特定品牌,另一方面又可以保持品牌系统的整体性,以发挥宣传的“联动效应”。
5.品牌的形象维护。一方面,企业必须不断开发新技术,并能适时应用于新产品,才能使其品牌在市场上有持久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品牌构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不断对品牌内涵进行强化,使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适当的时候还要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大胆创新,赋予品牌新的含义。
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对核心竞争力特征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度量核心竞争力的两个重要尺度:价值链环节的附加价值和竞争对手模仿难度。附加价值反映了核心竞争力服务于企业的核心目标―――利润;但单独一个价值指标不足以说明问题,因为企业从短期的低成本优势中也能获得可观的附加价值,所以还需要模仿难度指标相配合。
要在企业内部培植既能带来高附加价值又在短期内不易被对手模仿的核心竞争力,有一个不断挖掘、开发、保持与创新核心竞争力的过程。
1.首先,应寻找与挖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其实是一个对特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位问题。核心竞争力并不等同于企业竞争力,而只是它的关键部分和突出环节,有可能是研发、设计、生产、营销、服务等企业价值链中的一个或几个环节。因此,在认准市场需求、产品技术变化趋势、竞争对手状况以及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准确定位,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首要环节。
2.应解决好如何有意识地开发核心竞争力的问题。
(1)核心竞争力是以企业竞争力为基础的,因此培育核心竞争力不是单纯在某个或某几个环节的简单加强,而要讲究企业价值链各个环节的配合。企业必须从战略的角度来安排自己的价值链活动,只能在完整的基础上有所侧重。只有研究开发,没有相应的生产和市场手段相配合,或只有营销手段,产品陈旧落后,企业都是不可能获得核心竞争力的。
(2)核心竞争力的开发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积累。企业应积极利用现有的知识积累、人才资源、管理能力,将核心竞争力或其生长点运用于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并不断地进行总结、分析、学习、创新,形成一个“学习型组织”。然后,将这种初步形成的核心竞争力部署到企业的各个环节,主要是通过对“学习型”人力资源的组织和分配来达到核心竞争力的部署要求。
(3)核心竞争力的开发要着重技术与营销环节。从核心竞争力的延展特性来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延展,一般都呈现出以生产环节为起点向研发和营销两头延伸的特性。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越来越依赖技术的竞争,它可以是专利、非专利技术和商业秘密,可以视企业智力资源条件、势产业、目标市场定位和发展战略的特点作出系统的技术安排,力求在某一个关键技术环节有所突破,形成核心技术,从而构筑核心竞争力。同时,现代企业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又是营销的竞争,因而必须增强营销环节,才能使核心竞争力落实于市场,才能创造效益。
(4)核心竞争力的保持与创新。创新是现代企业获得竞争力的源泉,要从知识经济要求的出发,从市场要求出发,不断创新技术,不断在管理、制度等多方面创新。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加大创新技术的投入,改进技术,降低成本,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 阶段性是指核心竞争力总是与企业成长阶段相联系的,即不同的阶段有不同内容和形式的核心竞争力; 层次性是指在竞争范围扩大的过程中,低层次的核心竞争力难以适应其市场竞争的需要,因此需要及时地创新和发展。公司作为现今行业内的领先企业,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抓住“核心技术、核心人才、核心公司、核心产品”四个关键,以国内领先的专业技术和布局优势,在完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打造新引擎、培育新动能上,进行有益的探索。国家相继出台区域性开发开放战略,更为疏浚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深水航道和大型港口不断涌现,大型深水船舶自由进出港口成为可能;沿海大型吹填造陆方兴未艾,海岸线不断向外扩展。浚业面临着新的挑战,港口航道建设趋于饱和,新兴市场开发乏力;海洋环境保护日益紧迫,疏浚方式急需技术进步。要研究方向与要解决的问题。要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相关理论进行吸收借鉴,不断展望提出疏浚板块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三、二者的关系
品牌经营与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必须同时进行,过程基本重合,彼此难分。
1.从过程上看,品牌经营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都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一个品牌成为世界知名品牌往往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有时甚至上百年的时间,保持品牌的信誉是非常艰难的。例如,由于出现质量、服务等事件而处理不当,不仅会让企业付出巨额赔偿,而且也会使著名品牌声誉受到严重损害。同样,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也不是短期染涂梢酝瓿傻模它是一项长期的、根本性的战略,需要企业构建和发展一个创新型的学习组织,在不断的学习、积累过程中,增加企业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形成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和超越的竞争力,并不断地改进和发展这种竞争能力。因此,品牌经营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在时间上是基本同步的。
2.从在手段上看,依靠企业核心竞争力打造品牌,必须重视产品研发与营销。创造一个品牌,首先必须明白品牌自身的核心能力究竟在整个价值链上的哪个环节,依靠这种核心能力,才能创造有持久竞争力的品牌。而在这些环节中,品牌经营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都同样重视产品的研发与营销环节。
3.从影响范围上看,二者都涉及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对核心竞争力来说,它是一组技能和技术的集合体,而非单个分散的技能或技术;它是许多不同单位和个人相互作用产生的,它的载体是整个企业,而不是企业的某个部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必然是企业整体优化的结果。而品牌经营也不仅仅是广告的运作,更重要的是企业文化和核心技术的整体策划,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企业必须要通过管理制度、技术的创新,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从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效率、营销策略等方面,全方位提升品牌价值。
4.从实质上看,品牌经营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外在表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是品牌经营的目的与归宿。品牌是一种产品乃至一个企业区别于其他产品和企业的标志,对企业而言,它代表了一种潜在的竞争力与获利能力。对消费者而言,它是质量与信誉的保证,减少了消费者的购买成本与风险。同时,对核心竞争力的发掘、培育和管理也成为企业谋取独特的、持久的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因此,致力于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品牌经营的研究,提高综合素质,增强核心竞争力,培育强势品牌,走向国际市场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品牌为企业带来的利益是内在而持久的,品牌经营与品牌战略应成为企业发展的根本任务。毋庸置疑,品牌经营需要企业综合实力作后盾,而企业综合实力的提升有赖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如果说企业综合实力是品牌这幢大楼的地基,核心竞争力就是其支柱。而良好的品牌反过来又作用于企业,带动企业的管理创新、技术创新、营销创新,从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一个良好的品牌往往给消费者优质产品的印象,而品牌树立起来后,如在产品质量和性能上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则会影响消费者对这种品牌的忠诚度。因而需要企业不断进行各个环节的改进与创新,优化企业的价值链,从而促进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