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医养生学的内涵范文

中医养生学的内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医养生学的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医养生学的内涵

第1篇:中医养生学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周易》;哲学;中医养生学;医学

众所周知,《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哲学著作, 其中蕴含的道理倍受推崇,在很多的领域与学科都渗透着其思想内涵。尤其对于中医学科来说,无处不体现了其思想内涵对于医学态度,医学方式,医学理念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讲,要想使得中医养生学发扬光大,就有必要从周易理论视角去审视,去探析,争取找到两者的切合点,发挥《周易》对于中医养生学的指导作用。文章主要关注了三个方面的联系:其一,“天人相应”为指导思想,在中医养生学中提出“四气提神”;其二,以“居安思危”为指导思想,在中医养生学中提出了“ 防微杜渐”;其三,以“潜龙勿用”为指导思想,在中医养生学中提出了“不妄作劳”。

1以“天人相应”为指导思想,在中医养生学中提出“四气提神”

《周易》中的核心思想是“天人相应”,其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对于人类来说,自然界是我们耐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于自然界来说,我们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就要遵守自然法则,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才能够实现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中医养生学创造了自己的理论,即“四气提神”。中医巨作《内经》依据自然界四季变换规律,认为在春季要“夜卧早起, 广步于庭, 被发缓形, 以使志生”;在夏季要“夜卧早起,无厌于日, 使志无怒”;在秋季要“早卧早起,与鸡具兴, 使志安宁”;在冬季要“早卧晚起,必待日光”,由此实现养生,保证身体健康,精神愉悦。这充分体现了其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也正是《周易》中天人相应在医学养生领域的具体表现。

2以“居安思危”为指导思想,在中医养生学中提出了“ 防微杜渐”

《周易》中也一直在倡导“居安思危”的理念,表现比较明显的在两个章节:其一,《系辞下》记载“ 善不积, 不足以成名;恶不积, 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 而弗为也, 故恶积而不可掩, 罪大而不可解。”也就是说小善不行,就不会得以荣誉满身,做以下小的坏事,日积月累,竟会造成大罪。其二,《坤卦》初六言“履霜, 坚冰至。”这意思是霜慢慢凝结,就会成为冰。总体来讲,《周易》倡导“居安思危”,告诫我们事情总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历程,我们应该以此为戒,防止事情朝着坏的方向发展,要做到必须“ 见微知著”和“居安思危”。这一点也影响到了我国的中医养生学,或者可以说,中医学在其基础上实现了突破,提出了防微杜渐的养生观点。比如《内经》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这就是 “ 未病先治” 哲学思想的表现, 后期明代张景岳对此更是推崇,提出了“ 祸始于微, 危因于易, 能预此者, 谓之治未病,不能预此者, 谓之治已病。知命者,其谨于微而已矣。”很明显的看到了其在医学上要求进行疾病的预防的观念,从哲学上来讲,世界上的事物发生都是由预兆的,对于中医来讲,就是身体上出现的各种症状,应该在此基础上去开展预防,避免病情的恶化。这样的观点在《内经》《千金方》和《神农本草经》都有所体现。不仅仅如此,在实践探索中,中医养生学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比如传统的针、灸、按摩、药补都能够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医养生学的防微杜渐已经成为中医中药的一部分,在现实和理论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以“潜龙勿用”为指导思想,在中医养生学中提出了 “不妄作劳”

《周易》中的“潜龙勿用”是比较重要的哲学思想,这里的潜龙的意识是潜在深渊中的龙,我们难以发现。其告诫人们的哲学思想是:在类似于这样的情况下,要以静制动,抓住时机,采取行动。在周易哲学体系中,于此比较类似的是“良卦卦义为静止”要求在冷静的状态下,等待最佳时机,否则将造成大祸。在这样的哲学思想的引导下,中医养生学提出了“不妄作劳”。首先,要注重内在真气的修养。在《内经》中,就要求“上古之人, 知其道者, 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饮食有节, 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 故能形与神具, 而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大致意思是说要想实现精神内守,就要注重内在养生,强化真气的作用。其二,引导人们节制,在《千金方》记载 “ 悠情, 命同朝露。”,也就是要求人们节制,保证性生活的正常稳定健康;其三,注重饮食,不得暴饮暴食,不得少吃不餐,从而破坏了身体的代谢能力,使得疾病不断侵入。《内经》“饮食自备, 肠胃乃伤”和“ 内伤脾胃, 百病皆生。” 就是在告诫我们要注重饮食的规律性。上述三点无不体现出周易哲学中的“潜龙勿用”。

4 结语

总而言之,《周易》哲学思想深深的影响着我国中医的养身观念,养生方式,养生模式。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这样的影响趋势将会不断延伸,使得两者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强。对于现代中医养生研究来说,我们应该积极去探索周易哲学,将其中优秀的哲学思想引用到医学领域,一方面极大的发扬了民族文化,另外一方面也促进我国中医事业的发展。哲学与医学两者之间的联系远远不止文章中提及的三点,在很多方面都有着切合点,对此我们应该坚持不懈,不断刻苦奋斗,争取将《周易》哲学思想根植于中医养生学中去,从而实现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禹金涛,欧阳兵.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治未病理论形成的影响[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05) .

[2]徐玲,俞超芹.传统中医学与土家族医学养生保健的比较[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1(05) .

[3]谭颖颖,刘昭纯.整体思维模式在中医养生理论建构中的主导作用[J].陕西中医,2011(09) .

第2篇:中医养生学的内涵范文

随着工业的发展,人类的居住环境受到了很大的破坏,人们的健康也受到了很大的威胁,保健和养生也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而传统的体育保健与养生,是依靠自身的能力,通过姿态、呼吸以及人体的意念来调节人体机能,进而起到一个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作用。

1现阶段,中医院校体育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哪些问题

现阶段,我国中医院校的体育大多都是以技术教学和技能培养为主要目的,在特色的教学模式上存在很大的问题,并且慢慢显示出来,经过调查分析,主要存在以下的几点问题:

1.1没有跟上时展的步伐,过分注重运动、体能和技能的教育,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以及方法过于单一,乏味,满足不了时代的需要。

1.2没有考虑到学科间的融合贯通,利用中医院校的特点,将传统养生与保健知识和体育结合不深入。

1.3没有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主导者”。

1.4没有重视体育的第二课堂———课外活动,消弱了学生的积极性。

2我国传统的体育保健与养生的特色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中国传统的体育保健与养生更是历史悠久,拥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它融合中庸和谐以及整体把握等等一些理论和思想于体育之中,因此我国传统的体育能够防治疾病、延年益寿。我国传统的体育保健与养生注重预防,有防患于未然的特点。另外也强调整体,形神具养。例如,传统保健体育中的一些运动,武术、太极等等,大多都要求人和自然相融合,强调动作的顺畅和谐,让人达到放松身心,回归自然,天地人合一的境界。还有,我国传统的体育养生与保健注重实践,强调动静相互结合。也就是说,体育健身要在理论指导下进行。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在现代社会,生存压力以及竞争压力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而传统的体育保健与养生的特点,正是强调了顺畅和谐,放松身心,回归自然,因此可以缓解人们的焦虑,在帮助人们锻炼身体的时候,也保持了精神的健康。

3如何加强中医院校传统保健与养生教学

3.1传统体育保健与养生强调适度和适时的运动适度,即是刚柔相济,满足医学中的有氧、安全和适量的原则;而适时,则是要求运动要遵从“天时地利与人和”的原则,注意运动的时节、地点以及人体自身的特性。例如,人们在运动的时候,心率的最佳次数为120-140次/分钟;春季正是万物生长的时候,不适合做一些激烈的运动,而人们也应该晚睡早起,相反,秋季,正是适合锻炼的好时候,人们则应早睡早起,时常进行室外运动。

3.2结合中医院校的专业特性,以及现在的教学模式,通过具体的探索和实践,将我国传统的体育保健、养生和中医院校现在的体育相互巧妙揉和,深挖中国传统保健与养生的内涵。

3.2.1根据中医院校的学科特点,把我国传统的体育保健与养生知识引入体育教学中,并且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最终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

3.2.2和武术专业相互结合,利用其师资力量,将传统保健与养生的相关知识制定一个教学计划,作为教学内容。同时普及一些传统的项目,例如太极拳和太极剑等。还有,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可以开设一些相关的选修课程,例如气功、易筋经等等。

3.2.3站在学生的角度,结合时代性,选择一些易于开展同时适合年轻人的保健与养生运动项目。

3.2.4结合教学内容,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形成特有的教学方法。另外,利用网络资源,辅助学生学习。

3.2.5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结合与教学内容相配套的教材对学生进行指导教育。专业的教材可以让学生清晰知识脉络,更好的学习。还有,利用体育第二课堂,开展一些保健养生方面的活动,加强学生的锻炼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例如,一些武术表演可以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思想;一些比赛则可以增加学生的竞争能力和合作意识等等。

3.3加强中医院校传统保健与养生教学的益处

3.3.1将传统的体育保健与养生项目加入体育教学中,使得学生学习了太极、长拳等等项目,掌握了终身体育锻炼的方法。

3.3.2传统的体育保健与养生知识内容深邃,有趣,并且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可以增加学生对于传统体育的兴趣。另外,一些相关的比赛让学生巩固了学习内容,也传扬了国粹文化。

3.3.3加强传统体育保健与养生教学,一方面让学生得到了锻炼,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使得整个的体育水平有了显著的升高。

3.3.4传统的体育保健与养生和体育相互结合,完善了体育健身教学体系,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了全面发展的人才。

第3篇:中医养生学的内涵范文

所谓“哲理”养生,就是以“道”养生,通过对养生哲理的感悟来指导养生的实践。用哲理指导养生是养生的关键。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养生是一种智慧,非医学知识所能囊括。”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都在关注健康和养生。健康是人类为之不懈奋斗的主题,是提高生命质量的资本,也是事业的基石。人到老年,自然更要用哲理来指导养生。为达此目的,很多人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得淋漓尽致。

保健防病,寿享遐龄,自古至今都是人类的美好愿望。当温饱问题得到满足以后,就开始想尽各种方法,以期实现长寿的理想。经过历代人们对长寿的追求,尝试了各种养生长寿方法的实践以后,先哲们终于悟出了养生必须有“常理”作为指导,只有在这种“常理”指导下衍生的方法,才是正确的方法。

养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各种养生方法的产生,也是在文化思想指导下的产物,换句话说,不同的文化背景就会产生不同的养生方法。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总结的种种养生术,就包括医药、饮食、宗教、民俗、体育等文化方面的理论,这些理论概括为中医的养生之道,成为中医养生的基本指导思想。因此,在养生的“理”与“法”之间,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法无常法,因人而异,理有常理,顺应自然。养生要因人、因地、因时之不同,采取不同的养生方法。但是不论采用何种方法,最关键的还是要遵循“养生之道”。这是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在治疗上的体现,养生也同样如此。《黄帝内经》强调,欲养生必须首先知“道”,通过知“道”,进一步得道。只有得道,才能真正掌握好养生的要领,随心所欲。

中医养生,看似博大精深,其实就在我们生活的点滴之中,如果能把中医养生作为我们的生活伴侣,生活就会更加美好。中医养生理论,内涵丰富,源远流长,有人将其归纳为“三理”。即生理养生、心理养生、哲理养生。“三理”养生中最直接,最容易做到的是生理养生,但关键是要坚持“四个养法”,这就是动养之法,静养之法,食养之法,居养之法。所谓动养与静养,就是讲形神养生,形要动,神要静。形与神的调养,显示出一种动静并重,综合调理的多元趋势。静态养生方法尤重治理心神。《黄帝内经》提醒人们,养生须知护养心神,才能祛病延年,与静态养生重心神的特点相对应,动态养生则重视导引法。所谓“导引”,是一种以“导气令和,引体令柔”为特点的主动呼吸运动与躯体运动相结合的医疗体育保继法。现代人尤其是老年人钟爱的太极拳,就是把动养与静养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一种很好的保健养生方法,应当在老年人中广泛加以推广。所谓“食养”,就是饮食养生,一日三餐,不可或缺。吃什么,怎样吃才能长寿?对这个问题,应尽量做到饮食有节制,五味不偏食。另外,心理养生,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因为,良好的心理可以使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人生活在自然界天地之中,自然界四时阴阳的变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以及风雨寒暑的变换,无不影响着人类的生活环境,而人体自身一生也有生、长、壮、老、死的过程,对于这些“未有能逆而行之者,唯有顺而行之”。人体养生,只有顺应这些自然变化规律,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所以说,当人们明白了必须努力与自然保持和谐,保持动态的平衡这个道理之后,就应该努力去了解和掌握大自然的运动规律,即天人合一。和谐养生具有无限生机,简言之,就是悟透了人生的道理,悟透了世界的道理,如果再掌握一些保健养生的常识,就可以选择出能够适合自己,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这样,才能走过健康和幸福的一生。

第4篇:中医养生学的内涵范文

1现状分析

本项目为景观改造工程,它位于北京地坛公园内的牡丹园,占地约3•5hm2.现状:地上物有一组亭廊和一个公卫;南侧水池形式老旧,布局不美观;北部门球场利用率高;道路系统不完善,但面层铺装较好;植被茂盛,大树多,种类较丰富,主要有侧柏(Platycladusorientalis)、三球悬铃木(Platanusorientalis)、早园竹(Phyllostachyspropinqua)、元宝枫(Acertruncatum)、银杏(Ginkgobiloba)、蝴蝶槐(Sophoraja-ponicaf•oligophylla)、七叶树(Aesculuschinensis)、油松(Pinustabulaeformis)、白皮松(Pinusbun-geana)、雪松(Cedrusdeodara)、海棠花(Malusspectabilis)、碧桃(Prunuspersica)、连翘(Forsythiasus-pensa)、木槿(Hibiscussyriacus)、牡丹(Paeoniasuffruticosa)、芍药(Paeonialactiflora)等(图1).

2设计理念及指导思想

2•1设计理念

中医药养生学的精髓在于通过“时间养生”和以经络连接的“脏腑养生”达到“精、气、神”的“和合”[6].本项目设计理念定位为:突出和谐养生主题,将文化养生、环境养生、运动养生、时间养生、五脏养生等中医养生内涵与景观营造相结合,打造集养生知识宣传、养生习操、互动体验与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主题公园.

2•2指导思想

中医养生博大精深,对于广大普通的游客,能够在游园过程中真正学到一些切实有用、简单易行的养生知识是最主要的,所以针对服务对象,项目指导思想为:针对大众,神形兼备,通俗易懂,知行统一.

3总体布局及设计内容

根据设计理念,并遵照五行方位,园区整体上以水溪和陆路为经络联系五脏(五行)“5个特色区域”———火区(心区)、木区(肝区)、水区(肾区)、土区(脾区)、金区(肺区),其间穿插时间养生、运动养生、环境养生等理念和内容(图2,图3).

3•1火区(心区)

从正南门进入园区,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和”主题的石雕壁画,用抽象的图案表达了“精、气、神”的“和合”(图4).如果把园区看成一个人体,道路和水溪就是人体的经络,5个景区就是人体的5个主要脏腑.按中医理论,心区位于园区的南边,整体色调以暖红为主[6].火区(心区)的主要景点有:致和廊、致和广场、涌泉、火焰雕塑.火区(心区)有一组长廊,名为致和廊,取《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之意,它是整体园区“和”理念的体现之一.廊上挂对联“秋风橘井落甘露,春雨杏林别有天”,这是岳美中老先生的名联,既得景观之趣,又体现了岳老对中医的热爱.心主神明,故设置致和休闲广场,以养心神;心为君主之官,要有规有矩,故其地面铺设圆中有方;铺以红砖,并养有金鱼,体现神明活跃之性[6].心主血脉,火区(心区)的中心设一块形似心脏的景石,汩汩流水,喻指心之泵血,同时,线刻铺地“涌泉穴”寓意滋水涵木,体现中医学火中有水,水火既济的阴阳平衡理念.心在五行属火,故在此区塑以火焰雕塑,明艳的红色象征君主之火、阳明之火,3朵火焰取“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意,生生不息.火区(心区)周围植以红色花系为主的植物,如红花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Decaisneana)、紫叶矮樱(Prunus×cistena‘Pissardii)、碧桃、贴梗海棠(Chaenomelesspeciosa),点缀黄花的连翘,在嫩绿的垂柳(Salixbaby-lonica)下营造早春欣欣向荣的植物景观.

3•2木区(肝区)

按中医理论,肝区位于园区的东边,以青绿色调为主[6].木区(肝区)的主体是一组曲屈的养生长廊,围合成一个草药圃(图5),名为悦和苑,是养生知识宣传及室外草药展示之所.“悦和苑”匾挂于肝区月亮门之上,“养肝之要,在乎戒忿”,所以名中取“悦”字,精神愉悦以使肝气得以疏泄;“和”字紧扣“精、气、神”三宝和合的主题,并与园中“望和亭”、“致和廊”、“明和仙域”等景观遥相呼应.曲屈的养生长廊,源于“木曰曲直”与肝的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长廊展示以彩绘创作、浮雕及展板为主体,宣扬中医养生文化.入悦和苑,映入眼帘的是长廊序,四字行文,押韵成趣.长廊序的左边是大型彩绘———时珍采药图.右侧是长廊入口,左右对联:“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体现了中医学顺养的养生原则.长廊墙壁上有中医养生适宜技术展示,包括拔罐、艾灸、刮痧、药枕、药浴等,以贴近大众、通俗易懂的语言传达了中医药的保健技术.长廊拐角之处,立一尊针灸铜人,铜人采用明代官办铜人的型制,标示了361个穴位,游客触手可得穴位,与自身对照,增加了参与性和趣味性.沿长廊向北,依次还有彩绘壁画“生生之道”、木雕八段锦、木雕五禽戏、彩绘壁画“融合共进”、中医运动养生展板.养生坊门庭两边挂“健行天地兼修内外七分养,康度春秋融贯古今百岁生”的对联.养生坊是集养生保健、互动演绎及售卖为一体的综合区域,给大众传达养生之道、养生之法和养生之源.在养生坊,可邀约中医药专家介绍养生文化,设置若干中医传统养生体验项目,进行养生适宜技术体验及养生文化的实践.悦和苑的另一个室内建筑是药房茶社,药房茶社命名为杏林问茶,它具有3个功能:一是展示中医药文化底蕴.整体空间装饰为古中医药房,装饰物件有:牌匾、药柜、宝阁、柜台及制采药工具、医疗器具、著作等.二是中医药人文演绎及养生常识展示,即进行人文表演,如:开方、抓药、制药过程等.三是通过茶文化让人们了解“以养御治”的养生理念.草药圃草木丰茂,以应肝之升发,其色青绿,以应肝之主色.这里种植了40余种华北地区适宜生长的药用植物,主要有扁茎黄芪(Astragaluscomplanatus)、落新妇(Astilbechinensis)、沙参(Adenophoraelata)、北柴胡(Bupleurumchinense)、薄荷(Herbamenthae)、北仓术(Atractylodeschinensis)、铁线莲(Clematisflorida)、地黄(Re-hmanniaglutinosa)、旋复花(Inulabritannica)、防风(Saposhnikoviadivaricata)、远志(Polygalatenuifolia)、芍药、华北耧斗菜(Aquilegiayabeana)、委陵菜(Potentillachinensis)、东北土当归(Araliacontinentalis)等[7].草药圃内立有木制如意葫芦,象征“福禄吉祥”、“健康长寿”,肝主疏泄,调畅情志。

3•3水区(肾区)

肾是人生命活动的根本所在[6],按中医理论,肾区在整个园区的北边,道路铺设以暗黑色调为主.水区(肾区)设置了山石、瀑布、深潭、跌水、小溪,营造出宁静惬意的养生环境.瀑布之下,深潭之处,有“水中丹炉”矗立其中,取水中有火、阴阳并济之意.“火非水不藏,水非火不生”,二者是分不开的,与肾寓元阴元阳相符合.药王制药的雕塑位于瀑布一侧(图6),描绘了唐代伟大的医学家孙思邈读书制药的场景.孙思邈一生著作数十部,场景取最有代表性的《千金药方》和《千金翼方》放于前,同时手拿《大医精诚》长卷,体现其仁爱之心.旁边宣传牌展示了孙氏“养生十三法”,即:发常梳、目常运、齿常叩、漱玉津、耳常鼓、面常洗、头常摇、腰常摆、腹常揉、摄谷道、膝常扭、常散步、脚常搓.为对应黑色(深色),水区(肾区)周围以常绿植物为主,如油松、雪松、青扦(Piceawilsonii)、华山松(Pinusarmandii)、沙地柏(Sabinavulgaris)等,山石周围也围绕着似自然生长的植物,有紫丁香(Syringaoblata)、金银花(Lonicerajaponi-ca)、金银木(Loniceramaackii)、迎春(Jasminumnudiflorum)、棣棠(Kerriajaponica)等,形成“虽由人作,宛如天成”的景观效果.

3•4土区(脾区)

按照中医理论,脾区位于整个园区的中心[6].脾和运动相关,所以这里设置了一个运动养生广场,作为群众运动健身的场所.“时间养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土区广场周围摆放了“二十四节气”的主题地雕,并设立4个主要节气,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石墩,展示不同节气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养生知识[8].养生广场的中心渐渐升高,在3个抬高的斜面上雕刻了黄色的“水、云、火”纹,分别代表着“精、气、神”,欲表现“和合”的精髓(图7).土区周围以春天黄花的连翘、棣棠、黄刺玫(Rosaxanthina)和秋天黄叶的元宝枫为主,搭配海棠花、雪松,主要是在保留现状的基础上进行植物景观改造.

3•5金区(肺区)

由土区向西南进入金区,即肺区.按中医理论,肺区位于园区的西面,以白色调为主[6].肺是人的呼吸器官,金区(肺区)以林木为主,通过高大的侧柏林、银杏林及点缀的七叶树,营造安静的“呼吸吐纳”的养生环境[9].林下开辟了动、静两个小广场.一是调息广场,适于练习静功,位于金区的茂林之中,是一个相对闭合的养生活动空间.按照五行理论,肺属金,肾属水,金生水,所以肺阴与肾阴相互滋生,称为金水相生,广场上以“金水相生”景石为中心,设置有6个调息打坐台,滴滴答答流水不断的景石给练习呼吸吐纳的人们提供了视觉焦点(图8).二是导引广场,适宜导引运动.导引是指由意念引导动作,并配合呼吸对形体进行锻炼的运动.草地中的金石雕塑是肺区的标志,肺在五行属金,金石以河北曲阳黄石料制成,石上镌刻金区的简要说明.健身步道位于导引广场的边上,是按照中医足底按摩原理设置而成的.步道上铺有突起的卵圆形小石头,游客可赤脚行走其上,以按摩足底穴位和反射区,从而调节脏腑,强身健体.由金区向东就回到了南入口广场,结束了一个短暂的人体养生之旅.在此过程中,还可以看到各个区域内的宣传栏、养生箴言及穴位的铺装,听到悠扬的五行音乐,处处精致,处处用心,让游客在游玩、娱乐、休息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了解和学习中医药养生文化知识.

第5篇:中医养生学的内涵范文

中国传统医学理念

治未病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产生和发展的治疗原则,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它是我国几千年来祖先留下的宝贵的医学经验。是我们现代中医学说的基本法则和中医药学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准则。这医学理念是在我国古代一直受医生们和广大百姓推崇。早在几千年前,我国的中医学理论奠基之作《黄帝内经》就最早提出了“治未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这里的“治未病”就是指调养、调摄尚未患病的机体,防患于未然,防止疾病发生。

以此为源,历代中医名家对“治未病”屡有发挥,据《史记》记载,神医扁鹊曾三次为齐桓公诊治,观其面容,发现他有病情,并告诫他需要马上治疗,以防病情加重。然而齐桓公不相信他的话,最后扁鹊也无力救治,齐桓公病至膏肓死去。这个病案反映了扁鹊关于疾病要“早发现、早治疗”的观点,体现出他“治未病”的思想。而东汉医圣张仲景在名著《金匮要略》中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成为指导“治未病”的一大法则。唐代孙思邈强调“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起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将医学的功能区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元代朱丹溪在其著作《丹溪心法》中专论《不治已病治未病》,将“治未病”作为重要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清代叶天士更是提出“先安未受邪之地”的预防学观点,强调采取主动措施防变于先的重要意义。

那么,治未病从古到今遵循的方法是什么呢?四川省名中医、硕士生导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吴节教授介绍说,中医“治未病”理论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三大主题。首先是未病先防,治在未病之先。也就是说人们在没有患病的时候,要积极预防疾病的发生。其次是既病防变,治在发病之初。也就是说在患病以后,要积极采取措施预防疾病加重。最后是除邪务尽,使病愈防复。在病愈或病情稳定之后,采取综合措施,达到邪尽病愈,病不复发的目的。

养生新导向

我国以养生学为基础的“治未病”是一个既古老而又前沿的命题,体现了中医学先进和超前的医学思想,在古往今来的中医药防治疾病实践中,始终焕发着活力和光辉。治未病在古今以来的养生方面体现了它不可替代的优势。我国儒家创始人孔子就是杰出的养生大师。他曾提出过许多宝贵的养生“治未病”思想:要根据不同生理时期的体质与心理特点,陶冶情操,养护体魄。如人到中年,精力充沛,仍须劳逸结合,修身养性,不可过度疲累,因为体质将由盛转衰;到了老年时,体质已虚,更要淡泊名利,超脱俗念。在中医里将治未病作为奠定医学理论的基础和医学的崇高目标,倡导惜生命,重养生,防患于未然。养生的内涵是延长生命时限和提高生活质量。

治未病理念发展到现代,在当今人们都重视养生保健的大趋势下,治未病理念更受到推崇和学习,重焕生机。世界卫生组织在《迎接21世纪的挑战》报告中指出:“21世纪的医学,不应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应以人类健康作为医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上个世纪末,全球医学界大讨论的最终结论是:最好的医学不是治好病的医学,而是使人不生病的医学。治未病已成为新时代人的身体保健的福音。这一重大转变,至少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由治病的医学转向保健的医学,二是由关注人的疾病转向关注人的健康,三是在重视科技作用的同时,更加重视人文关怀。随着医学目的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人们对健康提出的更高要求,“治未病”理念与实践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显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它的新优势体现在五个与大家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保健方面。

一、心理保健:中医治未病的核心是养心,即调节情志,保持良好心态。心理保健已成为21世纪的健康主题,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健康的重要保障,“心身疾病”已成为21世纪人类健康之大敌。所以,中医治未病心理保健工作具有广阔的前景和发展潜力。

二、饮食保健:合理的膳食结构是保健的关键。中国保健食品的特点和优势是传统的中医药学、养生学与现代食品科学、营养学密切结合,既有几千年的丰富经验、系统理论,又有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及研制方法的优势互补,使保健食品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安全有效,颇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三、运动保健:运动保健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内容。中国的养生保健体系是关于人体运动保健思想、理论及方法的体系,认为运动保健应讲求性命双修、形神俱养和心身并育。未来理想的运动保健模式将以个人分散的运动健身活动为主,根据自我身心的特点,自觉自由地进行运动锻炼。

四、药物保健:历代医家对药物养生保健有很多记载。传统保健药物如六味地黄丸、四君子汤、逍遥丸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保健佳品,受到国内外人士的欢迎。如今人们可以凭借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在古方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研究,开发出能够改善亚健康状态、提高人体免疫力、抗疲劳及抗衰老的保健药品。

五、住宅保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居住健康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居住者和社会舆论的关注,住宅规划设计的不健康因素,导致居住环境受到污染、人际关系冷漠,装修病、空调病蔓延。我们应当顺应住宅保健的发展趋势,防止由于住宅而引发健康问题的情况。

新时代的实践

治未病在养生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对提高人们的生命质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说它还是落实国家“人口与健康”战略,使疾病防治重心前移的重要举措,使慢性病得到有效管理,进一步降低就医支出,改善了群众的健康状况,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在2007年我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开创性地提出了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的要求。卫生部以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为着眼点,立足于高起点,从服务内容、服务模式、服务平台、运行机制等方面,积极探索实践了“治未病”思想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方法。

经过我国历代医家两千多年来的不断充实和完善,“治未病”发展到今天已形成有深刻内涵的理论体系,及“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预防保健的三种境界。据悉,我国专家们经过数年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KY3H模式(指由昆仑健康保险、炎黄健康科技、炎黄文化传媒三家公司,提出了以人未病/已病为中心,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三位一体的新型健康保障模式。)逐步实现以疾病诊疗为中心到以维持、促进健康为中心的转变。

2008年1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全国启动了“治未病”健康工程,先在上海、浙江、广东、广西等地的中医医院试点稳步推进,上海、广东还在总结试点单位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市(省)范围内组织开展“治未病”试点、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2010年全国已先后确定三批共103家“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涵盖了除以外的30个省(区、市)和部队系统,涉及中医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预防保健机构及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司长许志仁介绍,根据对接受“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满6个月的人群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选择不适表现比半年前“好多了”和“好一些”的比例超过73%。

四川省的治未病工作也蓬勃发展。2009年3月27日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省中医医院正式成立治未病中心。该中心由体检中心和传统疗法中心两部分组成,由经验丰富的名老专家带头坐诊。该部门构建了包括中医体质辨识及调摄、二十四节气养生及三伏、三九养生在内的中医预防保健体系,并确立了亚健康状态防治方案和常见慢性疾病防治方案。

2010年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省中医医院为了推广“治未病”工作,帮助指导基层设立了治未病分中心。成都青羊区治未病分中心充分结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特色,全方位开展和发挥“治未病”的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在门诊的健康人群体检项目中开设体质辨识、体质评估,慢性病及老年人的持续管理加入体质辨识、传统康复等服务项目等,全面提升了社区中医服务能力,为百姓提供“简便廉验”的中医特色服务。截止2011年2月底,青羊区“治未病”中心累计完成体检1800余人,健康干预1010人,累计开展中医传统康复治疗28260人次。成都市青羊区在新华、草堂、苏坡、文家、草市御河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了全省首家集多项自助检测功能为一体的“健康小屋”,社区居民可免费自助检测血压、血糖等。随着该区“治未病”健康工程的开展,百姓重预防、重保健、“治未病”的健康意识和观念正日益形成。

开创新局面

“治未病”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欢迎,在政策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决定在全国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在国家严格把关指导下,逐步扩大试点单位,努力构建中医特色明显、技术适宜、形式多样、服务规范的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方参与的“治未病”运行机制,以及“治未病”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文化传播等机制。

2010年12月23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上海召开全国“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第六次会议,部署今后“治未病”工作的开展:一是不断扩大试点范围,特别是增加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比例,增强基层平台建设,增强服务可及性。二是进一步推进并扩大区级区域性试点。三是开发针对人体健康状态动态辨识、评估、干预及其效果动态再评估的技术、产品,形成体系。四是要针对“治未病”服务的报销政策或纳入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治未病”预防保健机构定性以及社会机构的监管准入等管理问题,开展政策研究。五是加大宣传,促进社会各界进一步认识和认同“治未病”理念、理论和服务效果。

据悉,全国各地“治未病”工作人员在社会养生保健机构、新闻宣传机构等大力扶持下,将加强治未病的科学探索,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让“治未病”理念和实践成为落实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实施“健康中国2020”战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宏伟目标的重要举措,成为增强全民健康意识、提高健康素质的重要途径,成为弘扬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6篇:中医养生学的内涵范文

    1发展背景近年来,浙江省休闲观光农业快速发展,已形成了一个新兴而又效益显着的农业产业,对促进全省现代农业的发展起到了显着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休闲观光农业、农家乐产业内容和经营模式类同的问题比较突出,许多农庄常常某一时段游客爆满,而大部分季节则游客稀少,经营内容以一两种果蔬采摘为主,内容单一。个别县市利用良好的生态条件,吸引城市老年居民休闲度假,夏季客人较多而春秋季节客人稀少。总体而言,产品内容不够丰富、经营模式单一、经营理念层次不高的问题普遍存在,需要探索新的经营理念、经营模式和发展途径。除了休闲农业的发展以外,浙江省现代农业的整体质量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以养生农业的理念指导发展现代有机农业,提升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也有较大的空间。浙江省在有机茶、有机中药材等生产方面有成功的经验,产品也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无公害蔬菜生产、畜禽和水产养殖也有较好的基础,但离养生农业对有机产品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养生农业的发展将促进果蔬、水产、畜禽生产更多地向有机农业的方向发展,从而整体提升农产品的安全水平。浙江省发展养生农业一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另一方面也有巨大的消费需求。近年,浙江省经济快速发展,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的发展和全社会老龄化现象的日益凸显,城市老龄人口延年益寿,白领阶层和中产阶层调整心理、恢复生理和体力的需求日益增大,对提升休闲观光农业发展也有迫切需求,养生农业的萌发为休闲农业的提升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和途径。

    2涵义与建设重点

    2.1涵义养生农业是通过优良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配以有机或无公害农产品和必要的功能食品,以及适度的农业劳动和乡村健康运动,以实现调养恢复、提高消费者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为目的的农业经营模式。一般以休闲农业、农庄为载体。目前养生农业处在起步阶段,相信随着这一产业形式的不断发展,其内涵会不断丰富,定义也会更加确切。

    2.2养生农业的建设重点根据养生农业的基本内涵,一个地区或农庄要发展养生农业,重点应该开展生态环境建设,能提供绿色有机的鲜活农产品、膳食调理、理疗等保健服务。生态环境建设。生命离不开环境,良好的环境是养生的基础。养生农业区或养生农庄首先要选择或营造绿水青山的生态环境,要加强绿化造林工作,增加森林覆盖率。要进行整体的绿化设计,将不同成长性和树冠特征的树种合理搭配,营造宁静的氛围、绿色的视野、悠闲的节奏,农区或农庄要有适度的空间,休闲娱乐的项目要符合悠静的总体需求。国人的养生以静为国粹,宁静的环境可以调整游客的心态,宁静的心态是身体健康的重要方面和健康力量的来源。心理影响生理,特别是一些慢性、功能性疾病游客,身心处于宁静的环境之中,对于恢复身体健康将是十分有益的,有时甚至是至关重要的。即便对于短期的观光游客,特别是城市长期处于激烈竞争中的白领,获得宁静的环境和调整心态也是十分有益的,而养生农庄、养生农区应该是最能获得这种生理和心理调适的地方。提供绿色、有机的鲜活农产品。养生农区或农庄要尽量提供有机或至少是无公害的农产品,尽量做到能常年提供现采的果蔬产品,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提供直接食用的蔬菜和水果产品。部分农户也可以在提供生鲜蔬菜上进行专门化的研究和开发,如西餐中的蔬菜沙拉,营养价值高、口味鲜美,对于提高身体素质也有利。功能食品是具有营养功能、感觉功能和调节生理代谢功能的食品,如乌骨鸡、蜂类产品、鲜食型铁皮石斛等;有些食物具有一定的营养或调理功能,却不是人体所必须的(如多糖类有机物);有些什么营养价值也没有(如低聚糖),却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调节身体节律,延缓衰老,养生农业经营者可以根据中医药学的原理加以挖掘。以养生农产品生产为宗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可以有针对性地从事某一类功能食品的生产,形成养生农业产品生产区,如果山水生态环境优越,就可以发展成养生农业经营区。提供膳食调理。膳食是人类生命活动的基础,普通的膳食主要是补充能量和营养物质,以保障人体的新陈代谢。药膳则是一种特殊的营养和能量补充物质,一般都具有一定的调理人体机能和生理的功能。对于部分有慢性病和功能性疾病的旅游消费者,提供有针对性的药膳,将是十分有益的。大部分的药膳具有辅助治疗的功能,特别是滋补药膳,对于身体虚弱的游客和康复者,适量食用后对恢复身体机能往往有比较明显的效果。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中药材中可以用作滋补食品和食疗药膳原料的达5000多种,其中大部分是植物产品。四川省的一些中药材主产地区,有些企业专门从事企业化的药膳原料生产销售,并实现了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值得借鉴。浙江省不少山区、半山区县市均有种植药用作物的传统,而且地貌多样,生态环境优良,若有针对性地引导建设一批骨干养生农庄,并与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机结合,形成适当的利益共享机制,则完全有可能建成有规模上档次的养生农业区,不仅能造福当地百姓和休闲度假消费者,对于区域经济也将有积极的贡献。提供理疗等保健服务。养生农业作为休闲农业的高级阶段和发展形态,其产业属性上也同样具有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复合性,为确保养生农庄的健康发展,适量提供保健服务是必须的。养生农庄的保健服务可以参考中医理疗保健的思路和经营模式,在一个农庄内辟出适当的面积和建筑,聘请有执业资格的中医理疗师,提供推拿、针灸和其他健身服务,以及有规则的运动训练等,丰富养生农庄的经营内容,逐步发展则可以成为某些农庄服务和经营特色。目前,许多城市白领由于长期使用电脑和处于长期的竞争压力之下,颈椎病、肌肉劳损和一些慢性疾病比较常见,养生农庄可以通过提供推拿、针灸等理疗服务来加以缓解和治疗。虽然,农庄不是医疗机构,但可以提供辅助治疗,同时还可以解决部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第7篇:中医养生学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天麻;中医药;养生保健

天麻又名赤箭,为珍贵药材。天麻的记载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入药已有两干多年的历史。《神农本草经》以赤箭为名记载:主杀鬼精物、蛊毒恶气,久服益气力,长阴肥健、轻身增年;《本草经集注》中注云:其茎如箭杆,赤色,叶生其端,根如人足,故名赤箭。天麻主产于贵州、四川、云南等省。据现代药理研究,天麻具有降血压、调整脑血管、提高耐缺氧能力、改善学习记忆、镇静抗惊厥等作用[1]。由于其药用历史的悠久及独特的药用价值和广泛的药理作用,天麻已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本文从天麻的四个方面探讨其与中医药文化养生保健的结合,阐述天麻在养生保健中的独特性。

1 天麻的性味功效与中医药文化养生保健的结合

1.1天麻的性味功效

天麻性甘味平,入肝经。息风止痉、平抑肝阳,又能祛风通络、止痹痛等功效,临床用于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虚风内动、急慢惊风、癫痫抽搐、风湿痹痛、半身不遂、肢体麻木等。《本草纲目》记载,“天麻,乃肝经气分之药”,“天麻主诸风湿痛、四肢拘挛、小儿风痫惊气,利腰膝,强筋力。久服益气,轻身长年”。《素问》云,诸风掉眩,皆属于木。故天麻入厥阴之经而治诸病。《本草新编》:“天麻,能止昏眩,疗风祛湿,治筋骨拘挛瘫痪,通血脉,开窍,余皆不足尽信。然外邪甚盛,壅塞经络血脉之间,舍天麻又何以引经,使气血攻补之味,直人于受病之中乎”。 由于天麻甘缓不峻,性平不偏,质润不燥,润补肝阴而泻肝阳,补中有泻,泻中寓补以达调整阴阳之平衡。

1.2天麻的性味功效与中医药文化阴阳学说的结合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之一,也是易学哲学体系中的最高哲学范畴。中医学把阴阳学说应用于医药,形成了中医药文化的阴阳学说。中医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观念来阐述人体上下、内外各部分之间,以及人体生命同自然、社会这些外界环节之间的复杂联系。阴阳对立统一的相对平衡,是维持和保证人体正常活动的基础;反之则会导致人体疾病的发生,影响生命的正常活动。由此可见阴阳平衡是生命健康的基本条件。肝主疏泄与升发,五行属于木 ,五化属生,五季属春,乃阴中之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春三月, 此谓发陈,天地俱生 ,万物以荣”。万物生发只可舒展而不可抑制,肝之生理特性只宜疏泄条达而不能抑郁;肝气藏于内而升发于外,五脏之气得肝气升发,则气血调畅,情志舒畅,五脏谐和,生化不息。阴阳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养生的目标就是求得身心阴阳的平衡。天麻专入肝经,损其有余,补其不足,调整阴阳平衡充分体现了中医药养生高度强调的阴阳平衡健康观,使阴阳太过的一方减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阴阳再次恢复原来的平衡,以达强身益寿,健康一生。

2 天麻的生长环境与中医药文化养生保健的结合

2.1天麻的生长环境

天麻来源于兰科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 Bl.的干燥块茎。天麻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温带及寒温带的山地,在我国普遍栽培,分布较广,主要分布于贵州、云南、四川等省。天麻分布的垂直海拔高度在850-1400m ,以950-1350m为野生天麻主要分布区,天麻的系统发育过程中,形成了对高山区冷凉潮湿环境的适应特性;天麻自然分布区属自然土,黄棕壤至暗棕壤,酸性土,表层富含有机质,颜色为浅黄,剖面下端为灰黄色,表层土壤为团粒结构疏松,质地松,PH5.5-6.5。天麻地下块茎在地温14℃左右时开始生长,20-25℃生长较快,30℃受到抑制[2]。天麻是非绿色植物,其地下茎生长从播种到收获,都在土壤中进行。正因为有这种特性,在室外、室内,有光、无光的条件下均可栽培。

2.2天麻的生长环境与中医药文化适时养生观的结合

天麻生长过程中对环境的适应性极强,无论外界环境怎么变化,天麻自身都能做出良好的调节以适应变化,这种变化的特性昭示了中医药文化“天人合一”的养生观。养生又称为摄生,即摄纳生命,是说自己的寿命掌握在自己手里,如果注意养生,便可长寿,“度百岁而去,终其天年”。人类要想健康长寿,就必须建立和保持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关系,人与自然界的发生、发展规律是统一的,人必须适应自然界。中医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天地的变化都会影响到人。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养生的方法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阴阳变化规律。根据寒热温凉,适当调整,从精神、起居、饮食、运动等方面综合调养,与外界环境一致,其宗旨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环境包括地理 、气候 、社会环境和个人居住环境。《黄帝内经》里就有明确的记载:“高下之理,地势使然也。崇高则阴气治之,污下则阳气治之 ,阳胜者先天 ,阴胜者后天 ,此地理之常 ,生化之道也 ,高者其气寿 ,下者其气夭”。非常清楚地指出居住在空气清新 、气候寒冷 、高山地区的人多长寿 ,居住在空气污浊 、气候炎热 、低洼地区的人多短寿 。可见,水土、气候等环境对人体的健康长寿是非常重要,人的寿命是有极限的,这是自然规律,中医养生顺应规律,追求长寿但不追求长生不老。

3天麻和蜜环菌的关系与中医药文化养生保健的结合

3.1天麻和蜜环菌的关系

天麻属为腐寄生草本,天麻需与蜜环菌等木腐菌共生,因为无根和绿叶,自身不含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依靠分泌溶菌酶来消化蜜环菌菌丝,以吸收营养。蜜环菌从根状茎的表皮细胞侵入,但表皮层和中柱层之间有一个隔离抑菌区,阻止了菌丝的继续侵入,而且天麻含有天麻抗真菌蛋白,这种蛋白在蜜环菌等真菌侵染时能积累于根状茎的表皮细胞,对侵染产生强烈的抑制作用,这样根状茎就不会腐烂,并能很好的利用侵入表皮深层的蜜环菌菌丝来摄取营养[3]。

3.2天麻和蜜环菌的关系与中医药文化身心合一的整体观

天麻是兰科植物中比较特殊的植物,无根,无绿色叶片,但能长出营养药用价值极高的肥大块茎。天麻既不能以根吸收水和无机盐等养料,又无绿叶制造葡萄糖养料,是通过共生的蜜环菌提供养分生长,故天麻与蜜环菌之间存在着极为特殊的关系。天麻生长的基本营养来源于蜜环菌,没有蜜环菌天麻不能生长。并在一定时期内,表现为天麻对蜜环菌的寄生;在另一时期内,则表现为蜜环菌对天麻的寄生。天麻在极其复杂的生长过程中,展现出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从容应对自身条件的不足,取长补短和谐与蜜环菌相依为靠,发展壮大自己。在当今快速发展、竞争激烈的社会,人们承受着职业、家庭、人际关系等重大压力,身心消耗过大,面对一些不顺心的事时,情绪波动甚大,出现情绪低落、焦虑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工作学习困难等等,最终引发各种各样的情志疾病。

中医学将人的心理活动统称为情志,情志与疾病发生关系紧密,不同的情志变化,产生不同形式的气机逆乱。《内经》中指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人的情志和形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形从情来,寿随志走。情志是形体之根,内涵精气神三大枢要。《黄帝内经》云:“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是世代医家恪守的养生法则,也是中国式养生秘诀的总纲领。

4 天麻的化学成分和临床研究与中医药文化养生保健的结合

4.1天麻的化学成分和临床研究

天麻中主要含有酚类及其苷[1-10]、有机酸类[1,7]、甾醇类[1,5-7]、含氮类以及多糖类化合物,还含有多种氨基酸以及人体所需要的微量元素。现代药理研究报道,天麻具有改善学习记忆、抗衰老、降血压、降血脂、抗血凝与抗血栓、增强免疫、抗肿瘤、抗眩晕症、抑菌、抗老年期痴呆等作用。

4.2天麻的化学成分和临床研究与中医学“治未病”法则的结合

天麻如此颇多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决定了它是一种极好的养生保健之珍品,高度体现了祖国传统医学“治未病”的法则。《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治未病是指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是中医药学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准则,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天麻改善学习记忆、抗衰老、增强免疫等现代药理作用的研究,为天麻扶正补益、养生固本、防病于未然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与传统中医“扶正固本”的指导思想以及“治未病”法则不谋而合。《黄帝内经》中“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用“正气”代表人体抗病能力,用“邪气”代表致病因素,意思是说,只要体内抵抗力强,外邪就难以侵入,人就不致于发病。

第8篇:中医养生学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医学院校;传统体育养生;价值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2—0096—02

中国有着历史悠久的传统养生学文化,在西汉时期就出现了如五禽戏、导引等养生功法。养生学是现代体育与传统医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是我国传统体育的内容之一,同时又是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体育养生从字面意思理解, 就是用传统养生方法进行保健的体育运动。自古以来, 人们对养生保健的研究就十分重视, 并在实践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 创建了系统的理论及风格独特的传统体育养生方法。这些养生方法内容丰富, 在增进人类健康,养生保健、延年益寿方面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一、研究方法与对象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与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医学院校开设传统体育养生课的学生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

二、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在普通医学院校开展的现状

1.传统体育课的开展情况

目前传统体育养生课程在医学院校开设的课程较少,主要以开设太极拳为主,不能全面体现民族传统体育养生的内涵。此外,在民族传统体育养生课程教育中,课程教学过于简单、基础教育缺乏、民族文化意识淡薄,对构建民族传统体育养生课程体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研究方法简单,缺乏完整的研究体系,很多人忽视了传统体育养生所特有的预防保健作用——“动静相兼”,相当一部分人对养生体育功能缺乏全面认识。

2.大学生身体素质调查

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身体素质,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中可以得到结论,学生身体素质在逐年下滑,具体表现在学生心理、生理等方面存在障碍,运动能力不断下降,既有家庭的过度溺爱,也有来自社会激烈的竞争压力造成的,同时还与学校的教学管理的模式以及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关,所以要求家庭、学校、社会通力合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现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医学院校开设传统体育养生课的价值

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是在中华民族传统历史文化中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是古代中医理论与传统文化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产物,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瑰宝。

(1)民族传统体育养生的康复医学价值。在纪树荣《康复医学》一书中,对康复医学的定义主要以消除和减轻人的功能障碍,弥补和重建人的功能缺失,设法改善和提高人的各方面功能的医学学科,也就是功能障碍的治疗、训练和处理的医学学科。体育疗法是现代康复医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其中民族传统体育养生项目可以作为康复体育疗法很好的内容之一,如健身气功五禽戏、八段锦等。因为,这两种传统健身体育养生功法以活动筋骨、疏通气血、防病治病、健身延年为目的,以内气运行为主,重视意念的锻炼,体现了形、意、气的合一,符合中老年人的运动规律。所以,医学院校康复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好康复医学专业课程,还可以把传统体育养生课程作为第二专业课程来学习,这样不仅可以用专业知识去治疗一些病人,还可用所学到的体育康复知识去给病人做康复治疗。

(2)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养生价值。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健康才是最宝贵的财富,而中华传统体育养生从古至今都在不断探索着强身健体之道。以“生为第一”、“延年益寿”为目的,是人们不断追求之事。从中华传统体育养生发展史来看,历代享有盛誉的中华传统体育养生名士层出不穷,其中华陀、陶弘景等人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两千多年来,养生家在人体科学、医学、保健学等领域中积累了丰富的体育养生思想。当然,限于当时历史条件,中华传统体育养生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养生文化的一部分,今天我们研究传统体育养生,主要是研究他的体育养生思想及其现代养生价值,古为今用,特别是医学院校的大学生更应该认真学习传统养生理论,为人类的医学保健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3)民族传统体育养生的中医养生价值。中国的医学吸收了当时已广泛流行的阴阳、五行等观念,并结合当时行医治病的实践,探讨了人体结构和机能,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以医养生、养生为医的观点。医学院校学生学习古代养生理论,主要的是能让学生了解养生文化、养生方法和养生思想及其与中医养生的关系,不断探索新的养生运动理论,为广泛开展养生运动提供科学的借鉴和依据,使传统体育文化不断地走向世界,服务于人类。

(4)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学价值。 医学院校开设的传统体育课是在吸收了古代哲学与古代医学理论精华而形成的一种课程体系。古代医学理论中的“天地一体”、“五脏一体”、“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同样适用于传统的保健体育。而中医理论认为,人的五脏六腑是一个整体。传统的健身思想也认为体育的作用不仅在于发展身体的机能,或是治疗身体的某种疾病,而是通过调整人的身体心理,使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得到调理,不断增强人的适应能力,以增强体质。作为医学院校学生在学习医学时,也应该接受传统健身文化的熏陶,从而为传统体育课程在大学的开设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四、开设传统体育养生的意义

现代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由于国民的健康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幸福都至关重要,所以,人们在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 养生”越来越受到现代人的重视。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思想是体育养生家在从事与养生有关的体育活动中萌发、沉淀下来的传统养生思想,是养生人士从事体育养生活动的思想依据和思想方法,也包括养生人士已取得的养生成就中蕴蓄的思想精华。传统体育养生主要是通过有氧运动等健身途径促进人体健康,增强人的社会适应能力,要继承和发扬传统养生理论与方法,就得使人们对这些传统的理论与方法有深刻确切的认识,要使人们从不同侧面了解养生的原理、功法。高校在体育课教学中应加大传统体育养生课的教学,不断地推广,将有力促进中华养生理论的发展,对继承、发扬中华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精华,大力宏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不断提高居民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结论与建议

1.医学院校学生通过体育课开设民族传统体育养生课程,使学生认识到体育养生课意义及价值所在,通过不断的学习,最终运用到所学专业上去,特别是康复医疗专业的学生,最终对个人和社会都会产生有益作用。

2.学生通过学习民族传统体育养生课程不仅可以学到养生保健知识,还可以宏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使我国悠久的养生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播。

3.高校体育教学可以把民族传统体育养生课程作为教学改革试点内容,加大推广力度。

4.从本次调研医学院校开设传统体育养生课的情况来看,开展并不尽如人意,开设有关民族传统体育养生的课程较少,不能全面体现民族传统体育养生的内涵。

[参考文献]

[1]邓跃飞,李炜.传统体育养生的现代价值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研究,2006(12).

[2]纪树荣.康复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2010.

[3]张敏.传统体育养生在高校体育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大理学院学报,2011(04).

[4]王丽丽.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再探讨—基于大学生不良生活方式的思考[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2(02).

[5]刘博.我国传统养生发展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2010(02).

第9篇:中医养生学的内涵范文

对话嘉宾:黄三德 中华全方位养生协会理事长

马烈光:黄教授你好,再次与你相见,幸甚至哉!2006年第一次与你在首届中华养生健康国际论坛上相识时,对你所提出的“全方位养生”的理念非常感兴趣。请问你所指的“全方位养生“的具体内涵指的是什么?

黄三德:养生的作用是能延长生命尺度、高质量地生存。而养生所追求的什么呢?我觉得最终在于追求幸福。但是并不是你身体健康了,就真正幸福了。“全方位养生”在于全面了解影响人类幸福的因素,趋利避害并能坚持实践行动,强调全面、立体的养生,实现身心、形神的高度和谐。

马烈光:好的养生方法的确是立体的。“全方位养生”理念又一次拓展了我的视野,将养生上升到时空的高度。首先在于空间,在天地之间,凡是对于人的身心健康有用的方法、技术甚至思想理念都是养生之道;第二在于时间,养生也应有历史的传承,每个个体的养生活动都应该坚持也应有扬弃,当然最关键的环节还是对当下的把握。然而幸福是个比较主观的概念,你认为什么状态是幸福的?

黄三德:恬淡知足,没有烦恼就是幸福。我是多年的佛教徒,佛教里讲“定能生慧”,内心的安定能让人心生智慧,智慧就是养生。唯有一个人内心真正拥有智慧,才能做到处变不惊。而要做到我认为也不难,比如曾经就有一个卖菜的阿婆对我说:“黄老师,我已经三周没有去做礼拜了,我很担心。”我对她说:“你把这个菜洗得干净点,少用些添加物,其实就是最好的修行,这就是养生。”

马烈光:对。为什么如今那么多人会感觉不幸福,就是攀比多了。老百姓说得好:不要攀不要比,不要自己气自己。魏晋哲学家傅玄讲“德比于上,欲比于下。德比于上则知耻,欲比于下则知足。”成都文殊坊曾经有一句话说穿了现代人的心病,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这样的心态,我们怎么会幸福呢?所以我说“找准参照物,天天都幸福”。

黄三德:对,我个人的体会就是什么宗教都可信,唯有计较和比较不可信。

马烈光:黄先生往来于两岸之间,不知道你如何看待两岸“养生热”的异同?

黄三德:两岸文化同根同源,养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分支,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中医最重要的经典《黄帝内经》也讲到“上寿百二十,中寿百岁,下寿八十”,也就是说最差也应该活到80岁,而120岁才是应有的岁数。台湾平均寿命只有76岁而已,所以我们的平均年龄不仅没有延长,还在50岁以后,拖着带病的身体生活。因此台湾的养生市场也一直比较热门,像我们这养的养生研究机构有100多个,各类养生馆也如“雨后春笋”般产生。

马烈光:“排毒教父”林光常4年前以《无毒一身轻》等著作在两岸掀起养生饮食风潮,后来却被台湾板桥地方法院以诈欺罪提出。台湾也有这类“神仙”,台湾民众的辨识力和抵抗力如何?

黄三德:他的一些观点明显违背一般营养学常识。“特殊的主张需要特殊的证据”,这是科学的一项重要原则。但林光常不需要特殊的证据,依靠出色的口才,他颠覆几乎所有的现有营养学观点,并征服成百上千万的追随者。这说明公众的科学素养普遍低下,大家对于健康知识和方法相当渴求。不过台湾的主流医师的声音还是比较畅通,在其图书大卖之时台湾就有三十四位医师发表过联合声明驳斥林光常的谬论,这对民众来说还是很好的宣导。

马烈光:近期,国内开始高度关注食品卫生安全问题。根据媒体曝光的情况来看,可谓触目惊心。吃的不安全,我们又谈何养生呢?不知道台湾在食品卫生安全问题方面有哪些管理经验值得借鉴?

黄三德:台湾虽然早在1975年便公布实施了“食品卫生管理法”,但整个食品卫生安全管理体系其实是很脆弱的。应该说,在经历过1979年的米糠油多氯联苯中毒事件后,才加以改革、健全。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管理部门会在生产、加工、运输、行销、保存方式以及食用等各个环节加以宣导,尤重生产、加工、运销方面的规范与查验。

马烈光:对卫生事业的未来发展,您有什么看法呢?

黄三德:展望未来5~10年,全球范围内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将发生重大改变,从疾病治疗向养生保健过渡的趋势明显。慢性病的不断扩散,职业病不断增多,促使人们逐步意识到养生保健的重要性,加之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养生保健将成为新兴高速发展的阳光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