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统计学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卫生统计学是运用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来研究医学问题的一门学科,它包括了研究设计、数据收集、整理、分析以及分析结果的正确解释和表达[1]。过去,因为统计知识的匮乏,导致统计步骤中某一环节的缺陷或错误,致使诸多先进的甚至非常前沿的医学研究以失败告终。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已认识生物医学实验、临床试验、流行病学调查和公共卫生事业管理项目等的进展过程中都离不开统计学知识,将来从事这些工作的研究者都需具备一定的统计学基础,从而奠定了卫生统计学在整个医学和公共卫生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卫生统计学》作为诸多医学专业学生必修课之一,因其概念抽象、逻辑推理强、计算公式繁琐、运算量大,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较难学。对教师来说,给医学生讲解卫生统计学也成为一项具有挑战性且效果甚微的任务[2]。为了解目前笔者所在学校学生对《卫生统计学》的学习态度、学习现状及学习难点,以便改进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对四川大学2013卫生统计学春季班3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2013卫生统计学春季班30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
1.2 调查方法
设置调查表,其中包括学生的一般情况、学习态度、学习现状和学习难点及对教学的评价。调查中以班级为单位,由调查员发放并讲解调查目的与要求,然后每位学生以匿名方式填写问卷,调查结束时调查员认真核查验收调查问卷。
1.3 统计学处理
用Epidata 3.1软件录入数据,采用SAS 9.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97份(99.00%),293份有效(98.65%)。其中男104名(34.39%),女189名(64.51%);平均年龄(21.12±1.72)岁,年龄最大26岁,最小18岁。
2.2 医学生对卫生统计学的学习态度调查
本研究中对于学习态度的调查主要针对课程开设的必要性、该课程的有用性及学习动机等方面,89.42%的学生赞成现在的卫生统计学学习是为将来的工作做准备,94.20%的学生认为卫生统计学知识有用,详细调查结果见表1。
2.3 医学生学习卫生统计学的现状调查及对成绩的期望
卫生统计学课上81.79%的学生能理解一半及以上的内容;69.18%的学生认为该课程课时安排基本合理;认为此课程的理论课和实习课的课程比例基本合理的占70.79%。学习卫生统计学时,目前遇到的最大困难:18.41%的学生对老师授课的内容提不起兴趣,不知老师所云,16.97%的学生觉得数学基础差,公式难以理解,24.55%的上课学懂了,但做作业时不知所措,40.07%的学生想花时间学习,但因课程多,没时间预习复习及上机。
学生认为该课程比较难学的章节依次为卡方检验(29.62%)、秩和检验(26.83%)、方差分析(23.69%)、t检验(21.25%)、直线回归与相关(17.42%)、定量资料的统计描述(7.32%)、总体均数的估计(6.62%)、定性资料的统计分析(6.62%)。
73.04%的学生希望期末考试成绩>85分,18.43%的学生希望成绩在70~85分,4.44%的认为及格就行,剩下4.10%的学生顺其自然。
表1 293名医学生对卫生统计学的学习态度调查 名(%)
条目 选项 人数
你认为统计课的开设
是否有必要? 没有必要 15(5.12)
有必要 162(55.29)
非常必要 116(39.59)
你认为现在的统计学
学习是为将来的工作
做准备? 完全不赞成 10(3.41)
不太赞成 21(7.17)
一般 54(18.43)
比较赞成 122(41.64)
非常赞成 86(29.35)
你觉得学习统计学
知识有用处吗? 完全没用 4(1.37)
不太有用 13(4.44)
一般 46(15.70)
比较有用 133(45.39)
非常有用 97(33.11)
你喜欢上统计课吗? 不喜欢 39(13.31)
一般 185(63.14)
喜欢 69(23.55)
你学习统计知识的
动机是? 教学要求 141(48.12)
自己感兴趣 23(7.85)
满足工作需求 129(44.03)
2.4 医学生学习卫生统计学的学习方式研究
75.09%的学生选择“老师指点方法,学生先学后教,讲练结合”的授课方式;73.79%的学生觉得课上内容应该理论联系实际来学习;40.07%的学生觉得课堂讨论时间可有可无,该有1/4讨论时间的占36.64%。
52.43%的学生上课能紧跟老师的思路学习,66.32%的学生认为“先预习—再上课—然后课后复习”能更有助于他们的学习,仅27.83%的学生会提前预习下节课内容,90.72%的学生会在课后复习,仅38.06%的学生会在课后总结归纳所学的统计方法。
学习遇到难题时,30.55%选择利用网络,54.55%选择会请教老师和同学,5.45%会选择利用图书馆的资料查找,3.27%的同学想不出来就算了,放着以后处理的占6.18%。
2.5 医学生对卫生统计学教学的评价
学生对卫生统计学教学总体内容的满意度调查:10.31%的学生很满意,56.36%的学生满意,27.84的学生认为一般,5.15%的学生不满意,0.34%的学生很不满意。
学生对卫生统计学教学内容的评价:丰富且新颖(25.09%)、平淡且重复多(21.65%)、陈旧且乏味(12.71%)、没什么看法(40.55%)。
3 讨论
统计学在医学研究中扮演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这种作用在短期内不会发生改变[3],因此,对于现在的医学生即将来的临床医生及医学研究者来说,学好卫生统计学是尤为重要的。
诸多研究发现医学工作者对统计学的知识了解的甚少,Best等[4]2009年对美国口腔颌面外科的住院医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仅49% 的住院医生曾修过生物统计课,能够正确的解读无临床意义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的占46%,另外,现已发表的文献也存在大量的统计问题[5-9]。故有必要了解医学生对《卫生统计学》的态度、学习现状以及学习难点,查看教学效果,以便改进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本文针对此次调查结果,提出以下相对应的措施。
3.1 加强学生对医学统计学的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次调查结果发现94.88%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卫生统计学,89.42%的学生赞成现在的统计学学习是为将来的工作做准备,94.20% 的学生认为统计学知识有用,这与West等[10]于2005年的一次对医学生、内科医师及内科医师教师的调查结果相近,调查得出87.3% (262/300)的人认为学好生物统计将有益于他们将来的事业,这说明越来越多的医学生及医务工作者已认识到卫生统计学在科学研究及临床工作中的作用,已经越来越重视卫生统计学的学习。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帮助学生意识到将来工作中对统计知识的需求依然是卫生统计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问题。本次调查仅有7.85%的学生学习《卫生统计学》是自己对其感兴趣,44.03%的学生是为了满足工作需求,教师授课时可以举些实际例子,可以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卫生统计学在实际研究中的用途,提起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
3.2 淡化公式推导,加强统计思维及应用能力的培养
相对于医学知识的形象化,卫生统计学知识较为抽象,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学生觉得数学基础差,公式难以理解,对老师授课的内容提不起兴趣。其实,学习《卫生统计学》的目的是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常用的统计方法以及它们在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中的应用[11],学习的重点不在理论公式的推导和学习,而是在于统计知识的应用。因此,建议教师淡化公式的推导、记忆与计算,而强调各种资料应如何分析以及结果的阅读,提高实际应用能力。但是不同专业教学要求也不尽相同,如预防医学本科生和卫生统计学研究生,《卫生统计学》是基础课程,老师可适当引入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的内容帮助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和推导。
3.3 根据学习难点和章节重点针对性地讲解
医学生基础课程较多,课业繁重,用来学习本课程的时间较少,本次调查显示40.07%的学生想花时间学习,但因课程多,没时间预习复习及上机。如果整本书全面讲解的话,可能效果不太好,建议教师应根据章节难点和章节重点针对性地讲解,统计描述、假设检验等均是基础,应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为后面统计方法的学习奠定基础。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秩和检验、相关与回归等内容实际应用较多,教师应重点介绍。
3.4 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此次调查75.09%的学生选择了“老师指点方法,学生先学后教,讲练结合”的授课方式,但是由于课时较少、学生较多、上课内容较抽象,这种教学方式的开展可能会受限,但是教师可对逻辑推理不太强的章节将学生分组试讲,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接近一半的学生觉得上课应有1/4及以上的讨论时间,建议老师在讲理论知识时,可准备相应的案例分析,让同学在课堂上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将课堂上的知识融会贯通,变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的参与和探索。
实际研究中遇到的许多问题仅用上课的知识是不能完全解决的,有调查显示仅有17.6%(53/301)的人觉得他们在统计课上学到的知识能够满足工作的需要[10],因此,教学中可给学生指明进一步学习的相关参考文献与资源等。
教学过程中,在强调以教师为主导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学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医学生要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课前预习提出疑问,课堂上有的放矢的听讲,课后总结归纳及时复习,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科研课题中,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卫生统计学》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统计学,才培养,现状,模式
1 培养应用型统计人才的必要性
1.1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人才培养的转型。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必不可少导致企业单位对统计学专业毕业的人才需求发生变化。当今,社会对统计人才的需求日趋多元化,统计教育不再仅仅培养传统意义上的统计学家或者统计工作者,还要培养更多的具有良好统计素养,统计理论知识扎实,具备统计应用能力的从事金融、保险、精算等工作的多元化人才。因此,统计人才培养需要由教学型向应用型转变。
1.2应用型统计人才是社会的重要管理人才。统计学是一种经济管理的活动,社会经济越发达,统计的地位就越显重要。当前,统计学人才是政府部门和企业单位的重要管理者,在社会资本化市场运作中占主导地位。应用型人才是资本市场的主要运作者,是市场价值的主要创作者。统计学人才运用真实、客观的统计信息进行企业分析、预测与决策,并运用于政府部门和企业单位管理中,将自身的价值转变企业价值,统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对企业的价值创造乃至整个国家的资本积累都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2 统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需要根据社会的需求不断调整变化,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是提升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统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以统计素质和统计理论知识为培养主线,以应用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根本,以岗位设置为依据,培养统计素质高,统计理论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统计人才。
2.1具有高尚的统计素养。职业道德是企业招聘员工的基本要求,统计素养更是企业在招聘统计人员时考虑的关键因素之一。统计人员的诚信、责任心等都是统计工作者统计素养的具体体现。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诚信统计是确保统计数据质量的基础,统计素养的培养理是统计人才培养的第一目标。
2.2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社会对统计人才的需求日趋多元化,统计工作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如金融、保险、精算、规划、控制等行业,这就要求从业人员要掌握多层次的知识结构,善于接受新知识,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应用型统计人才培养现状
3.1理论-实践-应用不能很好的融合。统计学是统计理论很深而应用能力很强的学科,长时间以来,统计人才的培养重理论而不重应用,导致理论与实际脱节。具体来说,统计学应用型人才在培养过程中一般是先进行理论知识的培养,然后进行实践环节的教学,人为地割裂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这不但影响了统计人才的应用能力的培养,也影响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2目前的统计教学机制束缚了应用人才的培养。现行的统计人才培养机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共性轻个性的现象,忽略了学生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另外,在知识经济的发展下,学科的细分越来越细,而学科之间的交融却越来越密切,许多的毕业生知识过于专业化,知识面狭窄,缺乏从事现代工作的素质,无法适应现代的工作,因此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导致统计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难,企业单位很难找到一个专业能力突出,能为企业真正提供帮助的矛盾日益突出。
3.3缺乏以市场导向为需求培养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什么样的统计人才,怎样培养人才”,一直是财经院校面临的一大问题。学生就业难是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这反应了统计学教育目标不明确,“教学产品”偏离了社会需求。
4应用型统计人才培养模式浅谈
4.1理论-实践-应用相结合。当前统计学专业的课程和教学形式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使学生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实践环节的缺少又使得学生的所学很难和实际工作接轨。因此,财经院校应该(1)重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多学科交叉渗透,如统计定量分析方法特别要与经济学科、管理学科、现代计算软件的应用结合起来;(3)突出“理论实践结合,课内课外并举,知能品德兼修”。
4.2统计教育要实现多元化。财经院校要建立有利于提高学生基本技能、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实践教学体系,如(1)基本知识与技能教学,包括理论教学课程和独立实验课程等;(2)综合性实践教学,包括综合性课程设计、专业知识实习等;(3)探索性实践教学,即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统计学专业知识探索性地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财经院校还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弹性教学和考查方法。即在开设必修课程之外,多开设选修课程,让学生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的专长进行发挥,实现统计学人才的多元化发展。
5 结语
统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既是统计教育的目标,也是经济发展的目标。统计知识能有效用于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知识经济体系的组成部分。培养复合型统计应用人才是统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统计素质和统计理论知识为主线,以应用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根本,以岗位设置为依据,培养出统计素质高,统计理论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复合型统计应用型统计人才。
参考文献:
[1]马敏娜李国荣马秀颖,财经院校统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基于统计人才培养模式的视角,统计与咨询,2012(06)
[2]姚红统计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科教导刊,2011(03)
关键词: 积件系统 中学生物学 教育应用 实践研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环境和学习工具”,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成为大多数教师最常使用的教学手段。然而,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CAI课件的广泛使用,其固化性强、开放性差及互动性不足等缺点日益显现,极大地制约现代教学的发展。
1997年3月,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必须寻求适合中国教育特色与课程教学的CAI发展道路,即第二代教学软件――CAI积件的开发[1]。同年,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系统阐述了“积件”的概念:是师生根据教学需要自主组合运用的教学信息和教学处理策略库与工作平台,由积件库和组合平台构成,能充分发挥师生的创造力,拓展CAI资源的通用性和实用性[2]。因此,积件即积件系统[3]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掀起一系列研究热潮。
本文梳理了近10年我国有关积件系统的研究文献,期望通过分析研究现状、发现研究问题、总结研究经验,为中学生物学积件系统的发展提供参考。
1.积件系统研究文献统计及分析
通过“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对有关积件系统的学术论文进行跨库检索,检索主题设定为“积件”,检索范围包括“期刊、特色期刊、博士、硕士、国内会议、国际会议、报纸、专利、成果、学术辑刊”等10个数据库,发表时间为2006―2015年,结果共检索得到1282篇相关文献(截止2015年8月16日)。对这些文献进行阅读、分析和筛选得出与积件系统密切相关(以积件系统为文章主旨)的426篇文献,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见表1、2)。由此可以看出:
表1 2006―2015年积件系统相关文献数量统计
注:括号内的数字代表文献数量中的硕士论文篇数。
表2 2006―2015年积件系统相关文献年占比统计
首先,有关积件系统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理论探讨、技术开发、教育应用及研究反思等四个方向。其中有关积件系统理论探讨的文献总占比29%,内容包括积件系统的起源、定义、特点、组成、开发的必要性及原则、开发软件简介等,均为期刊类文献,其间2006―2010年文献量大,为主要研究方向,2010年后占比逐年下降,说明学者对纯理论的积件系统探讨已逐步成熟。积件系统技术开发的文献总占比21%,主要涉及积件库的建构、积件制作软件(如Flash、Authorware等)的应用、积件的存放与管理、积件组合平台的开发等,此类研究年占比不高,但2007―2009年文献中的硕士学位论文数量较多,有一定参考意义。积件系统教育应用(与具体学科教学的结合研究)的文献总占比最大,为48%,且呈逐步上升态势。本文将该领域文献进一步细分为应用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研究,其中应用理论研究包含积件系统介绍、与具体学科结合的基础、开发软件的选择等,占31%,应用实践研究涉及积件制作、积件系统建构、教育实验研究等,占17%。由此可知,积件系统的教育应用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积件或积件系统建构及实践应用研究并不多。积件系统的研究反思是学者对当下积件系统理论及建设方面的现状和问题的思考,仅占2%,却对积件系统发展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其次,由上述分析可知,我国积件系统研究的总体发展趋势是从纯理论介绍向教育教学实际应用转变。但大部分教育教学实际应用文献(理论类)并未把握住研究的核心思想,而是直接套用积件系统理论,用大量篇幅介绍其起源、特点和组成部分。尽管如此,有关实践研究的文献占比还是呈逐年上升趋势,硕士学位论文数量增加,由此体现出学者对积件系统实用研究的期待和努力。
第三,由年文献量对比可知,我国积件系统的研究态势呈下滑趋势,表明积件系统研究进入实际应用阶段后,因开发难度较大,致使有实际成效的研究不多。
第四,进一步对积件系统教育应用研究文献在不同学科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结果见表3)可知:积件系统的教育应用研究在各学科中的发展极不平衡,其中生物学积件系统的研究在整个教育领域中处于中等水平,但较大地落后于同是自然科学的物理、化学,且近四年均未有相关文献报道。
表3 各学科积件系统教育应用文献数量统计
2.中学生物学积件系统的研究现状
结合文献统计及分析结果,进一步对我国中学生物学积件系统的研究展开分析,总结如下。
2.1研究内容
积件系统由积件库与积件组合平台构成。积件库是教学资源的集合,包括五种类型: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微教学单元库、虚拟积件资源库、资料呈现方式库和教与学策略库。其中多媒体教学资源库是目前积件库建设的重要对象,该资源库中的内容就是积件,包括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及视频等六种形式[4]。
(1)积件系统开发平台选择
积件开发软件有Flash、PowerPoint、Authorware、3DStudioMax等,其中Flash因操作控制方便、处理能力强和兼容性高等优点成为最常使用的动画类积件开发软件,图片处理软件有Photoshop、Coreldarw等,视频处理软件有会声会影等。积件的存放平台可依托校园网,使师生能通过网络访问对积件素材进行下载、修改和上传等操作,以丰富积件库。而积件的组合可选用PowerPoint作为平台进行操作。
(2)积件的制作与整合
中学生物学积件的获取有两种方式:已有资源的优化整合和教师动手制作。目前,已有资源的优化整合是中学生物学积件的主要来源,如收集、整理科普及教学光盘中的动画、视频素材,对其进行分割、合并,获取积件;或将网络上已有的不同版本的Flash课件、图片、动画、元件优化整合到一个Flash文档中,制作成积件,此方式只是简单地对已有资源进行分割整合。而教师动手制作则要求教师在确定积件开发的相关学科知识点后搜集素材、制定脚本进行原创式积件制作,该方式对教师软件操作技能要求较高,难度较大,故资源较少。
2.2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根据分析可知,大部分文献强调的是积件系统开发的必要性、与学科结合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积件系统开发和建构的具体案例并不多。在积件制作中,大多只是对已有资源进行简单的分割、组合,没有较大规模的原创式制作,也没有对新建积件进行教育实验研究以检测其教学效果。所以中学生物学积件系统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论层面,而积件系统开发不完善,教师对开发软件不熟悉,致使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研究出现停滞,研究步入瓶颈期。
3.发展我国中学生物学积件系统研究的策略
积件系统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方向,针对我国中学生物学积件系统研究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如下策略。
3.1注重实践研究
积件系统从1997年发展至今在理论上已趋于成熟,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在实践中取得一定成效。中学生物学应将研究重点从理论探讨转向实践应用,在平台选择的同时,结合实例介绍平台的使用步骤和积件的制作方法,将新建积件切实应用于教学实践,检验其教学效果,以丰富多媒体教学资源库,真正做到积件系统与生物学教学的完美结合,推动中学生物学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3.2完善积件系统开发的技术路线
积件系统的开发不仅是平台的选择,还要有规范的开发流程。本文结合当前各学科积件系统的开发步骤,设计中学生物学积件系统开发的技术路线,主要包括知识点筛选、积件制作、积件库建构、积件组合平台选择、积件系统教育实验研究、研究数据反馈、积件系统再修改等步骤(见图1)。
图1 积件系统开发技术路线图
3.3提高教师的软件操作能力
中学生物学积件系统开发的主要限制因素在于一线教师对开发软件的利用能力,且生命活动过程复杂,对能力要求更高。因此,有效提高一线教师和在校师范生的软件操作能力极为重要。对于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可增设Flash、Authorware等软件操作培训课,并组织与计算机专业学生多交流,共同举办和参与积件制作竞赛等;对于在职教师可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集中进行专业培训、竞赛和交流等。
4.结语
积件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的重要方向。中学生物学积件系统的研究进入瓶颈期,究其原因在于研究还停留在理论层面,实际开发应用不多。因此,应将研究重点集中在积件和积件系统的具体实践开发上,注重积件技术与教学实践的密切结合,同时积极提高教师的软件操作能力,吸纳跨专业人才的加入,共同促进中学生物学积件系统研究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莹.以基于积件思想的内接资源包改进高中思想政治课件研究[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13.
[2]黎加厚.从课件到积件:我国学校课堂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新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1997(4):50-53.
[3]刘晓雪,李远蓉.重新认识积件理论[J].电化教育研究,2004(5):23-27.
[4]袁倩,陈迪.我国积件系统建设过程中的反思[J].网络教育,2007(7):47-50.
[5]崔绪昌.浅谈积件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生物学教学,2008,33(8):30-31.
[6]徐莹.积件问题研究现状浅析[J].天中学刊,2012,27(5):139-140.
[7]王扬.师范生物教学中关于课件向积件发展的必要性[J].考试周刊,2007(49):99-100.
[8]赵玉柱.如何实现flash课件整合[J].中学生物教学,2008(6):48-49.
[9]刘甜.化学Flash课件的开发与积件库的建立[D].贵州:贵州师范大学,2014.
[10]袁倩.积件系统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及思考[J].中小学电教,2006(9):56-58.
[11]林玲,蔡智慧.生理学CAI积件库建设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63-64.
一、研究背景
所谓职业认同,是指个体在内心中认为所从事的职业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黄炎培先生提出职业教育要实现“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其中“使有业者乐业”即是要实现人的职业认同。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认同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主要基于以下方面的现实考虑:首先,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高职毕业生就业情况也不乐观,如果学生在校期间能够逐步明确自己将来做什么,并为以后职业做些准备,将有利于毕业生实现就业并迅速适应工作岗位要求。其次,面对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企业不仅需要具备一定技术技能水平的员工,更需要热爱该职业、具有较好职业认同并对企业忠诚的员工。
关于职业认同测量维度方面的已有研究各有不同角度和侧重点。美国学者Holland 从单一维度测量个人与职业有关的特点的清晰度和稳定性,其量表由18个题目组成[1];Melgosa 按照获得、延缓、早闭、扩散四种状态将其分为四个维度,根据各维度上的得分将其归类[2]。国内的相关研究中,薄艳玲等认为职业认同可以划分为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意志、职业期望、职业价值观和职业行为倾向六个维度[3]。分析已有研究发现:目前的职业认同测量维度主要针对在职人员,而且在维度也存在一定的交叉和重叠,比如职业认知与职业价值观、职业期望之间,职业情感与职业意志之间等。结合已有研究和高职院校学生特点,本研究拟提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认同包括职业认知、职业情感和职业行为倾向三个维度的假设。关于职业认同影响因素研究,国外的学者主要是从家庭因素和个人因素两个方面来分析,如Penick和Jepsen研究发现家庭风格可以显著地预测职业认同[4];Gushue等研究认为自我效能感与职业认同具有正向相关[5]。国内相关研究虽然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已有一些有针对性的研究,比如,魏淑华在研究中认为影响教师职业认同的因素有个体特征、个体传记及教学环境等[6]。应该说,影响个体职业认同的主客观因素众多。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以天津市高职院校为例,从高职学生实际出发,拟主要从学生专业认同、自我认同、职业生涯规划以及人口统计学等因素出发,探索其对高职学生职业认同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来自于天津市三所高职院校在校生,包括大一、大二和大三学生。调查时间是2014年5月,共发放问卷650份,回收问卷621份,回收率为95.5%,其中有效问卷为561份,有效率为90.3%。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男生225人,女生336人;大一学生219人,大二学生183人,大三学生159人;城镇学生298人,农村学生263人。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在文献研究和访谈的基础上,参考已有其他群体的一些职业认同调查问卷,编制高职学生职业认同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分为职业认同、专业认同、自我认同及职业生涯规划4个分问卷,其中自我认同分问卷采用加藤厚1983年编制、张日?N1989年修订的自我认同测试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7]。调查问卷及其他各分问卷经过多次修改后形成,采用5点计分法。
2.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使用集体施测的方式,施测前向被试说明填写的要求,施测完毕,对问卷进行编码处理,使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录入和统计分析。
3.研究变量
(1)被解释变量
职业认同。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将高职学生职业认同拟分为职业认知、职业情感及职业行为倾向三个方面。
(2)解释变量
专业认同,在相关研究基础上,将其分为专业认知、专业情感及专业行为三个方面。
自我认同,主要包括过去的危机、现在的自我投入及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三个方面。
职业生涯规划。
社会人口统计学因素,主要考虑性别、年级及生源等因素。
4.问卷分析
使用SPSS18.0对职业认同、专业认同、职业生涯规划分量表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剔除负荷值小于0.4的题项,抽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得到表1、表2、表3所示的因子结构。从表中显示内容来看,职业认同、专业认同及职业生涯规划分量表的KMO值分别为0.818、0.874、0.840,Bartlett 的球形度检验值的显著性水平为0.000(p
表3 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因子分析及信度分析
题项 职业生涯规划 因子负荷
职业生涯规划
KMO值 0.840
我对未来的职业有清晰的战略规划 0.793
我非常清楚自己的职业目标 0.792
我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充满信心 0.748
我已经有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0.733
我非常清楚自己职业发展面临的优势与劣势 0.601
我对学校提供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及就业指导服务很满意 0.553
Cronbach a 0.797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高职学生职业认同现状
表4 天津市高职学生职业认同及其维度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职业认同维度 总体
项目 职业认知 职业情感 职业行为倾向 职业认同
平均数(M) 3.5624 2.9759 3.4999 3.4385
标准差(SD) 0.7078 0.9121 0.6655 0.5215
调查发现,高职学生职业认同总体良好,处于中上水平。基于问卷采用5点评分法,估计的总体均值取3为参考值。从表4来看,高职学生在职业认同上的平均得分为3.4385,超出均值3,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职业认同平均得分与参考值3进行单样本t检验比较,p=0.000
高职学生职业认同的具体表现。从构成职业认同的维度来看,职业认知平均得分最高,其次是职业行为,最低的是职业情感,也就是职业认知>职业行为倾向>职业情感。从表4看出,职业情感均值为2.9759,没有达到一般水平,这说明,总体来讲高职学生虽然对要从事的职业有所了解,也表现出一定的倾向行为,但在情感上没有较好的接受。
(二)高职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影响因素
影响职业认同的主观和客观因素众多,本研究主要从如下两个方面来探讨高职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影响因素:一是从性别、年级、生源等人口统计学因素出发,考察高职学生职业认同感在人口统计学因素上是否存在差异;二是从专业认同、自我认同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因素出发,考察各因素是否影响高职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实证各因素对高职学生职业认同的影响。
1.人口统计学因素对高职学生职业认同的影响
表5 不同被试特征在职业认同及各维度上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职业认同维度 总体
项目 职业认知 职业情感 职业行为倾向 职业认同
M SD M SD M SD M SD
性别 男 3.5522 0.7584 2.9222 0.9171 3.6171 0.6900 3.4903 0.5536
女 3.5692 0.6729 3.0119 0.9084 3.4213 0.6377 3.4038 0.4966
生源 城镇 3.5822 0.6960 2.9379 0.9340 3.5398 0.6922 3.4602 0.5303
乡村 3.5399 0.7217 3.0190 0.8865 3.4546 0.6322 3.4139 0.5111
年级 大一 3.4189 0.7059 3.0907 0.8873 3.3762 0.6415 3.3454 0.5295
大二 3.6321 0.6868 2.8023 0.8936 2.5562 0.6671 3.4636 0.4850
大三 4.0449 0.5789 3.3846 0.9697 3.9414 0.5823 3.8876 0.4601
注:M代表平均数;SD代表标准差。
性别因素。从表5可以看出,在职业认同上男生均值为3.4903,女生均值为3.4038,男生高于女生,经过t检验,p=0.054(>0.05),两者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在职业认知和职业情感维度上,男生和女生得分均值非常接近,t检验结果分别为:p=0.781(>0.05),p=0.254(>0.05),职业认知和职业情感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在职业行为倾向维度上,男生均值为3.6171,女生为3.4213,t检验结果:p=0.001(
生源因素。从表5可知,在职业认同总体情况上,城镇生源得分均值为3.4602,乡村生源均值为3.4139,经过t检验,p=0.293(>0.05),城镇生源和乡村生源在职业认同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职业认知和职业情感上城镇生源和乡村生源得分均值接近,虽然在职业行为倾向维度上,城镇生源比乡村生源稍高,但经过t检验,两者在职业认知、职业情感和职业行为倾向维度上均没有显著差异。
年级因素。从表5可知,在职业认同上,大一学生的均值为3.3454,大二学生均值为3.4636,大三学生的均值为3.8876,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结果:大一和大二显著性为0.008(
2.专业认同、自我认同及职业生涯规划等因素的影响
高职学生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众多,本研究从学生专业认同、自我认同及职业生涯规划三个因素出发,考察其对高职学生职业认同的影响。提出以下研究假设:假设1:专业认同对高职学生职业认同有显著影响;假设2:自我认同对高职学生职业认同有显著影响;假设3:职业生涯规划对高职学生职业认同有显著影响。为验证以上假设,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实证以上各因素对高职学生职业认同的影响。
表6 回归模型
R R2 adjR2 F F(P)
三主要因素和职业认同回归结果 0.748 0.559 0.557 235.630 0.000
各子因素和职业认同回归结果 0.751 0.563 0.559 119.103 0.000
由表6可知,高职学生职业认同影响因素的回归模型方差分析结果显示:F=235.630,P=0.000(
表7 专业认同、自我认同和职业生涯规划因素对职业认同的回归分析结果
B t t(P)
常量 0.852(0.120) 7.124 0.000
专业认同 0.482(0.032) 14.935 0.000
自我认同 0.134(0.027) 4.967 0.000
职业生涯规划 0.131(0.030) 4.437 0.000
从表7可以看出,专业认同对高职学生职业认同有显著正向影响(B=0.482,P=0.000
为全面了解专业认同、自我认同和职业生涯规划三因素对高职学生职业认同的影响,进一步分析了各子因素对高职学生职业认同的影响,结果见表8。从表8可以看出,在专业认同因素中,专业认知对高职学生职业认同具有显著正向影响(B=0.140,P=0.000
表8 各子因素和职业认同回归分析的结果
B t t(P)
常量 1.193(0.106) 11.210 0.000
专业认知 0.140(0.027) 5.233 0.000
专业情感 0.203(0.026) 7.779 0.000
专业行为 0.119(0.025) 4.665 0.000
过去危机 -0.061(0.021) -2.959 0.003
现在投入 0.114(0.026) 4.308 0.000
将来愿望 0.036(0.043) 1.018 0.309
职业生涯规划 0.113(0.030) 3.721 0.000
四、提升高职学生职业认同的对策与建议
(一)高职院校要加快人才培养改革,以专业认同培养为基础,发展学生的职业认同
专业认同是个体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以自我认同为基础,通过自身学习经验建构起来的对某一学科专业的整体认可。专业认同是职业认同的基础,高职学生只有对所学专业认同,才能在就业时选择相应职业,在工作中实现职业认同。因此,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要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为基础。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专业选择权,增加学生在专业选择上的灵活性。高职学生由于对专业不了解或者分数限制等因素可能造成对所学专业并不满意。为提高高职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在现行的招生考试制度下,高职院校可以在学校层面采取一些合理措施,适当允许学生调整专业,尽可能增加学生在专业选择上的灵活性。其次,要加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提高专业含金量。专业建设是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高职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会受到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情况的影响。因此,要提高高职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关键在于加强高职院校自身专业的建设。
(二)高职院校要以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路径,促进学生的职业认同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结合自身情况和所处环境和制约因素为自己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发展计划,并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8]。个体对自己职业生涯进行有意识地规划是建立在一定的职业认同基础上,同时个体通过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也会进一步发展和产生职业认同。综上研究,职业生涯规划对高职学生职业认同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从当前来看,高职学生在职业规划上存在着规划意识淡薄、规划方法不明及自我认识不清等问题。高职院校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更新职业规划教育观念,加快专门的职业规划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帮助学生树立职业规划意识,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指导,从而帮助学生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并以此为路径发展学生的职业认同。
关键词:参考区间;常规化学项目;儿童
检验项目的参考区间通常是正常个体检测结果的95%分布区间[1],也是疾病诊断和健康评估的重要依据。近年来,我国国家卫生健康委了基于参考区间研究数据的相关行业标准,如WS/T 402—2012《临床实验室检验项目参考区间制定》[2]、WS/T 404—2012《临床常用生化检验项目参考区间》[3]和WS/T 405—2012《血细胞分析参考区间》[4]。由于儿童在生长发育、营养状态等方面与成人有明显差异,所以其检测项目的参考区间可能与成人有一定的差异。因此,逐步建立和完善儿童的检验项目参考区间,对儿童相关疾病的诊断、疗效观察、预后判断及健康评估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5]。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于2017年对参加全国室间质量评价的儿童医疗机构的实验室进行了儿童常规化学项目参考区间的调查。本研究对各实验室回报的数据进行分析,为儿童常规化学项目参考区间的建立提供数据支持。
1材料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基于Web方式的室间质量评价(external quality assessment,EQA)软件系统向2017年参加全国EQA的妇幼保健院及儿童医院检验科发放参考区间信息调查表。此次调查覆盖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95家实验室,调查13个常规生化项目[钾(potassium,K)、钠(sodium,Na)、氯(chlorine,Cl)、钙(calcium,Ca)、磷(phosphorus,P)、尿素(urea,Urea)、肌酐(creatinine,Cr)、总蛋白(total protein,TP)、白蛋白(albumin,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和γ-谷氨酰基转移酶(gamma-glutamyltransferase,GGT)]的参考区间来源、分层方式、方法、仪器、试剂、校准物以及使用的参考区间是否进行过验证等信息。
1.2数据处理
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剔除明显错误数据(包括未填报、参考区间上限等于或低于下限)。使用Excel 2007软件和spss 22.0软件对各项目参考区间的来源、分层情况(按性别和/或年龄)进行统计,计算参考区间上、下限的中位数、众数和变异范围,并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按性别和/或年龄分层的项目进行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调查回报情况
对395家实验室发放了儿童常规化学参考区间调查表,有122家实验室回报了数据,回报率为30.9%(122/395)。回报结果的医疗机构的级别及性质分布见表1。
2.2参考区间来源
对儿童13个常规化学项目的回报结果进行整理,结果显示参考区间来源主要为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简称《操作规程》)和试剂说明书,其中《操作规程》占29.4%~37.7%,试剂说明书占26.3%~37.8%。
13个项目中,对参考区间进行验证的实验室比例均未超过50%(44.5%~50.0%)。见表2。
2.3各项目参考区间分层情况
在13个常规化学项目中,K、Na和Cl项目未分层的实验室比例达98.2%;Ca、P、TP和Alb项目未分层实验室的比例为91.2%~92.4%,仅有9家实验室按年龄进行分层;Urea、Cr、ALT、AST和GGT项目按性别进行分层的实验室比例分别为8.4%、23.5%、16.8%、20.2%和22.2%;ALP项目参考区间的分层相对复杂,有35.0%的实验室按年龄和/或性别进行分层。见表3。
2.4未分层项目参考区间上、下限情况
13个常规化学项目中,65.0%~98.2%的实验室未对参考区间进行分层。对参考区间上、下限的中位数、众数和变异范围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大多数项目的中位数和众数值基本一致,有部分项目的参考区间上、下限变异范围相对较大。见表4。
2.5按性别分层的项目参考区间上、下限情况
Cr、ALT、AST、ALP和GGT项目参考区间按照性别进行分层的实验室比例相对较高。除ALT项目参考区间上限、AST和ALP项目参考区间下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项目的参考区间上限和下限不同性别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见表5。
2.6按性别和/或年龄分层的项目参考区间上、下限情况
有65.0%的实验室ALP项目的参考区间未进行分层。参考区间上、下限分布的统计结果显示,参考区间上限的差异相对较大,见图1。有35.0%的实验室按年龄和/或性别分层。按性别分层,上限和上、下限差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99,P<0.01;t=3.106,P<0.05);按年龄分层,<1岁、1~12岁、13~15岁和>15岁各年龄段之间的参考区间上、下限及差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年龄段内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2。
2.7按方法学分组的参考区间上、下限情况
酶法的Cr参考区间上、下限与苦味酸法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ALP项目中,不同方法参考区间的下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色法的参考区间上限中位数稍高于速率法,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P速率法使用的缓冲液种类较多,参考区间的变异范围相对较大,见图3。因此,参考区间的设定应与实际检测方法相匹配。
3讨论
本研究对全国122家医疗机构检验科所使用的儿童常规化学项目参考区间的现状进行调查,虽然未收集到所有实验室的结果,但此次纳入统计的实验室覆盖了全国不同地区、不同级别、不同性质的医疗机构,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反映我国临床实验室儿童常规化学检测项目参考区间的实际情况。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适应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适应问题日益突出,尤其反映在刚刚步入大学校门的新生身上。根据国外精神疾病的研究结果,社会心理适应不良综合症的表现特征是受到不良刺激以后三个月,人们的心理对社会刺激产生一种适应不良的反应。由于生活环境、人际环境、学习内容和方式以及角色地位的变化,一些大学新生无法在短时期内调整自己的心态,在心理适应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自豪和自卑的矛盾,渴望交往和孤独的矛盾,独立和依赖的矛盾,理想和现实的矛盾等,并由此而产生一系列症状,如学习方面有考试综合症、学习适应不良症等;人际关系方面有社交恐怖综合症、异性恐怖综合症等等。根据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课题组的调查显示,社会心理适应不良引起的综合症患者有42. 35%,在被调查的170人中,其中由社会心理适应不良引起的综合症患者有17人,占总数的10%。从大量的调查资料来看,这个比例有上升趋势。此外江光荣也提出:心理适应问题明显高于其它心理障碍,特别是在大学新生中,适应不良已成为首要而普遍的问题。
众多的研究显示,大学生中有四个高危群体,即新生群体、贫困生群体、单亲家庭群体和毕业生群体。新生群体是很多学者以及教育工作者首先予以关注、研究和开展心理调适的群体。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调试,提高大学新生心理适应能力,是整个大学阶段教育工作的基础工程。近些年的大学新生与早期的大学新生的情况有所不同,早期的大学新生(如79级——82级)很多都有丰富的社会阅历,而近些年的大学新生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社会阅历浅、思想较单纯、自主要求强烈而独立处理问题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较低,基本上保留着中学后期即青年初期的一些心理特点。从中学进入大学,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此帮助大学一年级学生迅速适应大学生活,对他们进行相关的心理适应方面的调整至关重要,这也是心理咨询与治疗的“预防为主”原则的体现。应该通过有组织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完善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品质,提升其心理适应能力,使大学一年级学生能对四年的大学生活有更好的规划与憧憬,帮助其迅速进入角色,处理好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由于适应不良所产生的问题。
国内解决大学生入学适应问题主要是采取思想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咨询等形式,这些形式对于帮助大学生顺利适应大学生活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实践证明,针对全体新生开展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于教育面广、对象分散、内容缺乏针对性、教育周期长,因而对帮助学生迅速适应大学生活的作用很有限。多数大学新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适应与发展的问题,采取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更适合多数大学新生的需要。
团体心理咨询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从宏观上来看,高校开展团体心理咨询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地接受社会环境的熏陶,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联系、人际关系。这种群体关系既可能使人得到满足和发展,亦可能使人受到阻碍和伤害。事实上,人类的许多适应或不适应、心理健康或障碍往往起源、发展、转变于人际关系中,这在人际关系日趋频繁、复杂的当今社会更是如此。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高速发展,竞争机制的导入,造成躁动起伏、变化剧烈的社会环境,威胁心理健康的因素越来越多,而这种社会大气候也冲击着大学校园,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增多,心理适应不良加剧,精神疾患的发生率不断增高。国内已有许多调查研究表明,在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中,约有10%-30%的人有心理问题。而他们的心理问题相对集中在某些方面,比如与环境适应不良有关的问题、与人际交往有关的问题等,把具有相同性质心理问题的学生组织起来,通过团体咨询这种应用范围广泛的咨询形式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在心理咨询专业人员严重不足,学生心理疾患增多的情况下,开展团体咨询就显得尤为必要。我们应该对这种方法进行大力推广,改善大学生的心理适应问题。
参考文献:
[1]赵君.21世纪大学生心理问题发展的五个趋势[J].中国地质教育,2003(3).
[2]江光荣:社会变革与人的适应[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版),1995(6).
[3]张晓勇,胡吉省,吕瑞芳.浅谈大学新生心理特点及其心理适应能力的提高.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6:75-76.
一、我国儿童钢琴教学的现状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国内出现了“学琴热”这一社会现象,儿童青少年也逐渐成为了钢琴教学的参与主体。儿童学琴的好处在于,儿童的学习能力和乐感都优于成人,适应能力较快,学习效率高。以儿童为主体的钢琴教学新天地,为国内的钢琴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促进我国钢琴音乐教育的蓬勃发展。
物质文化的丰富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广,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让孩子学习钢琴,从近年来逐年翻翻的钢琴考级人数就会看出国内钢琴教育发展的形式。在数量庞大的钢琴学习队伍中,儿童青少年是主体,也是最为活跃的因素。儿童学琴逐渐演变成一种社会现象,随着学琴儿童数量的不断增加,各类艺术培训学校、钢琴培训班、琴行生意火爆。从事儿童钢琴教学的教师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儿童学琴的教材也多以考级曲目为主。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多围绕着考级曲目展开,儿童很少能够接触到其他的曲目。儿童钢琴教学的考级化发展,让其无法避免的打上了应试教育的烙印,而忽略了钢琴的实际应用能力以及儿童审美趣味的培养。越来越多的儿童将学琴视为一种负担,一切的学习活动也都以考级为目的,最终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与培养儿童审美意识的初衷相悖。
(二)儿童钢琴教学的内涵
儿童钢琴教学的内涵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儿童的钢琴学习,一方面是指钢琴教学针对学琴儿童而开展的教学活动。根据我国的相关法律,0~18岁属于儿童。在通常意义下,儿童是指学龄前开始到学龄晚期的(4~18岁)的孩子。
(三)钢琴教学的重要意义
相比于其他乐器,钢琴的学习带有一定的公共性。在一些西方的发达国家,钢琴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全民乐器,家庭的普及率很高。一些学校甚至把钢琴学习作为常规教学的必须课,用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趣味。由此可见,世界范围内的各个国家都十分重视钢琴教育。近年来,国内钢琴的家庭普及率也在迅速上升,学习钢琴的儿童也在不断的增加。本文认为,钢琴教育应该作为儿童美学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与其他的音乐教育手段相辅相成,作为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应该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二、现阶段国内儿童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
社会上绝大部分的钢琴教学机构办学规模比较小,教学机构的经营者在聘请儿童钢琴教师时要求较低。儿童钢琴教师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且教师的流动性较大。儿童钢琴教育机构的招聘过程十分随意,没有充分考察儿童钢琴教师的学历、年资、教学经验和水平。新教师在上岗之前,也没有给予教师系统的教学培训,在教学过程中暴露了诸多问题。一般而言,绝大多数的培训机构在评定儿童钢琴教师的综合水平时,最重要的指标是学生的保持率;水平一般但善于交际的教师通常会得到嘉奖,而具有真才实学、教学能力强但性格内向的教师却得不到教学管理者的认同。
(二)技能化倾向严重
对于学琴儿童刚来说,学习钢琴是接受音乐教育、美学教育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儿童钢琴教师只是片面追求学生的演奏技巧,而忽视了学生的创作能力、鉴赏能力。现阶段的儿童钢琴教学过程中,过分的重视演奏及时,而忽视了学生音乐情感的综合培养,严重阻碍了学生对音乐美的追求,也削弱了儿童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力和领悟力,让钢琴的演奏过程变得枯燥而乏味,钢琴演奏成了机械性的重复,学生的整体气质变得呆板沉闷。
(三)教学方法过于陈旧
在实地研究过程中发现,很多儿童在弹奏老师教授的乐曲时完整流畅,没有错音。但是儿童在演奏的过程中,没有任何的表情和情感,就像机械的打字一样。从学生的演奏中可以看出,儿童钢琴教学的方法过于陈旧,依然是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然而这种传统钢琴教育方法培养下的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十分有限,无法在钢琴领域取得大的成就。如果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模仿式教学模式,创造一个积极有效的儿童钢琴教学模式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四)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现阶段从事儿童钢琴教学的教师主要以师范大学的音乐院系和普通高校的音乐系毕业生为主。这些教师更加重视学生钢琴演奏技巧的教学,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重视操作技能的数量掌握。受到教师教育背景的影响,这些教师在儿童系统教学方面暴露出诸多不足,在上岗之前也缺乏系统的教育教学培训。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够完善,暴露在日常教学中就是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有待提高;一些儿童钢琴教师对教学技能掌握熟练,但是不具备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授课效果不太理想。此外,我国也尚未确定儿童钢琴教师的入行标准,这一情况所奥城的直接影响就是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良莠不齐。绝大多数的音乐教育培训机构在招聘教师过程中,对教师的教育背景和教学经验要求不高;更有音乐培训机构为了节约用人成本,导致很多老师既教钢琴又教声乐,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三、儿童钢琴教学的有效措施
(一) 激发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儿童只有对钢琴演奏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够坚持不懈的学琴、练琴。作为儿童钢琴教师,需要启蒙学生的兴趣。年龄小的孩子情绪、心情都摇摆不定,学琴的兴趣也忽高忽低。教师需要从儿童的身心特点出发,制定出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钢琴教学方法。鼓励儿童要热爱音乐,热爱演奏,当儿童取得进步时,应该给予鼓励。儿童钢琴教师应该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和维持儿童学习钢琴的积极性。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中提高儿童的演奏水平。
(二)选择合适的教材
儿童钢琴教学的教材应该具有趣味性,符合儿童活泼好动的特点。教师应该选择那些形象生动、节奏活泼和感染力强的钢琴音乐曲目或具有较强趣味性的钢琴演奏曲目,有利于吸引儿童的关注,可以更好地激发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培养儿童的音乐想象思维和音乐理解能力。其次,选择带有中国特色的乐曲,提高儿童音乐教学的民族性,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最后,教师还可以补充一些儿童喜欢的歌曲为题材的自编教材,例如《滴答滴答》《卖报歌》等。
(三) 创新教学方法
在儿童钢琴教学中应该坚持以人为本,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注重儿童音乐素质的提高,挖掘儿童艺术潜能。儿童钢琴教师应该以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为基础,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应该采用动静相宜的教学方法,和学生一起弹奏或者唱谱,伴有互动式的语言和表演,也可以适当引入教学游戏,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儿童钢琴教学方法的变革在于变单一教学为教学互动,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的开展互动,相互学习,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 G633.9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3—0052—01
我省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用技术是这次改革中继信息技术之后又一门开设在普通高中的全新的技术必修科目。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技术创新已成为世界性的潮流,然而这门新课程的教学情况并不令人满意,本文就对其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改进措施进行分析。
一、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
虽然国家高度关注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改革的实施,并且已经明确提出了通用技术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但从整个甘肃省的教学现状来看,教育行政部门及学生家长普遍忽视通用技术课程,因此,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设可谓步履维艰。
1.师资队伍不健全,教师自身的技术素养制约了通用技术教学的开展。通用技术课程是由设计与技术1、设计与技术2两个必修模块与电子控制技术、建筑及其设计等七个选修模块构成,内容较为宽泛,几乎涉及了所有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对授课教师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然而大多数任课教师对于通用技术课程的理解还不深,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力有限,基本上依靠课程标准、教材开展教学。
2.教学设施不完善,课时不足。据笔者了解,在甘肃省兰州市开设通用技术课程所需要的硬件设施都很缺乏,那么在办学条件艰苦的偏远地区则更加困难。而且配套的教学仪器、教学模型和演示教具等教学资源也处于积累阶段,加之通用技术不列入高考范围,许多学校的课时总量也被大大压缩,严重影响了通用技术教学的正常开展。
3.教学评价体系滞后。虽然学生普遍承认开设课程的必要性,但由于教学活动场所有限、教学方式单一、课时少,学生亲自设计和体验的活动不多。在课程评价方面,大部分教师是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兴趣态度以及少量作业进行评价的。显然,这与该课程所提倡的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的发展性评价还有一定的差距。
二、改进对策
1.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技术素养。通用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与其他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与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的联系尤其紧密。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师必须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从课程标准、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法和学法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深刻理解通用技术课程的要求和内涵,根据知识需要对教材进行选择和相应的处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2.创造所需的软硬件条件。一方面,学校要积极筹集资金购买器材设备,建好硬件设施。但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还要努力提高学校现有硬件设备的利用率,调整硬件设备的管理方式,合理规范硬件设备的利用,鼓励老师和学生自筹实验设备,为开展通用技术教学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此外,在课程资源还不丰富,学校软硬件设备配置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开展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及时了解现代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运用的高新技术成果,共享优质的教学资源,也可以引导学生合理选择和有效利用网络资源,积极参与课程的建设。
关键词:大学生;手机通信;消费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3198(2013)13007504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通讯技术和无线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手机已经从单一的移动通讯终端日渐向即时化、个性化、互动化、大众化的图文并茂、视音频结合的多功能媒介转变。以手机报、手机视频、手机广播、手机杂志、手机搜索、手机定制信息服务等为代表的手机媒体正在中国快速崛起。作为一种新兴媒介,手机媒体以其独有的媒介特质深刻改变着传统的传播方式、传播理念,并在与报纸、电视、广播、出版等传统媒体的不断交融与竞合中,对整个传媒产业格局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其发展现状及未来走向正越来越多地引起产业界和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伴随手机媒体的发展,几年来我国手机媒体研究不断递进延伸,快速发展,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手机媒体的定义及其传播特点的研究在我国,最早是由移动运营商针对手机信息传输的技术特点和传播功能提出手机是媒体的概念。随后,有学者开始从新闻传播学视角关注手机媒介。
2 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日益提高,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在这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手机已经成为了他们沟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通信工具。目前,在大学生群体中手机通信费用已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生活支出,并且在生活费中占有一定的比重。我国通信市场繁荣,中国移动公司独占鳌头,中国电信发展势头强劲,中国联通也不甘示弱,三大公司在各大高校都占有一定的市场,手机在大学生群体中已相当普及,大学生群体作为新事物的接受者和创造者,极具消费潜力,是各大通信运营商竞相抢夺的市场,通过对兰州市十所高校的133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根据对调研结果的分析,正确把握运营商在兰州市大学生通信市场占有情况,详细了解兰州市大学生的手机通信消费特点,进而为我国通信运营商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3 研究方法
3.1 被试
本次调查按照简单随机抽样原则,以兰州市高校在校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抽取了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兰州理工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甘肃政法学院、兰州商学院、兰州城市学院、兰州商学院长青学院、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十所高等院校作为样本,首先向每个学校发放133份问卷,再根据一定的性别比例和年级比例分布样本,最后根据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各学校抽取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共计发放1330份问卷,收回1301份,收回率为97.82%,有效问卷1246份,有效率为95.85%,其中男生占56.7%,女生占43.3%。
3.2 统计方法
对所收回的问卷进行编码,利用Excel表格进行数据录入,再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分析方法主要为描述性统计法(频率、交叉表)和多因素分析法。
4 实证分析
4.1 三大通信商大学生市场分析
(1)大学生对通信商的选择情况。
根据表1,可以发现在所调研的1246名大学生中,有67.6%学生选择使用中国移动,30.6%的学生选择使用中国电信,只有1.8%的学生选择使用中国联通。
(2)同时选择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的人数及比例。
由表2可知,在调查的1246人当中同时使用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的有42人,占总数的3.4%。由此可知,两大公司在业务方面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同时在业务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因此两大公司可以考虑相互借鉴并拓展业务范围,来更全面的满足大学生消费需求。
4.2 兰州市大学生的手机消费特点
4.2.1 消费水平
(1)大学生每月的平均话费情况。
图1 大学生每月的平均话费情况
由图1可知大多数大学生每月的平均话费40—60元之间。通过频率分析可得每月平均话费在40到60元之间的学生占总数的41.2%,其次是40元以下和60——100元之间的分别占28.8%和23.1%,每月话费在100元以上的学生最少,仅仅占了7%。总体来看,兰州市大学生的话费支出相对比较多。
图2 大学生每月的平均话费情况条形图
结合图1和图2整体来看四个年级的学生每月话费支出在40-60元的学生所占的比例最多,在100元以上的学生所占的比例最少。如今的大学生在手机通信消费方面具有一定的消费能力,对于手机通信消费市场有着巨大的消费潜力。
(2)大学生每月的生活总支出情况。
图3 大学生每月的生活总支出情况
近75%的学生每月的生活总支出在800元以下,其中37.5%的大学生每月的生活支出在500元以下,有37%的大学生的每月生活总支出在500—800元之间,每月生活支出在1000以上的人只占很少一部分,由此可见,兰州市大学生的生活消费水平处于中等偏下。
图4 大学生每月的生活总支出情况条形图
大一的学生每月生活支出在500元以下的人比其他几个年级的明显多;每月生活支出在500到800的学生以大二居多;每月生活支出在800到1000的学生以大二为最少;大四的学生每月生活支出在1000以上的明显高于其他三个年级。
总体来看,每月生活总支出在500元以下的比例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减少,1000元以上的比例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大,可见随着年级的升高,大学生的每月生活总支出也在升高。
4.2.2 消费行为
(1)选择通信商时考虑的主要因素。
a.值为 1 时制表的二分组。
选择通信服务商时考虑的主要因素问题上,超过50%的人选择了资费、信号稳定性、服务质量;其中以资费为首要的考虑因素,71%用户选择了资费为考虑因素;信号稳定性位居第二考虑因素,可见大学生们最关心的还是话费消费的问题和服务质量。说明兰州市大学生在选择服务商时,首要还是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服务商。在他们看来网络的覆盖范围和营业网点的密度也比较重要,因为这两点关系到他们上网是否方便,充值是否方便的问题。
综合以上分析可得,通信运营商在要想巩固并拓展其在大学生消费群体中的地位,就要在保证业务质量(信号稳定性、营业网点密度、服务质量、网络覆盖面)的基础上,还要充分考虑并结合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尽量降低资费。
(2)主要的通信对象。
由表4可知,接近90%的学生的主要通话对象都是家人和朋友;75%左右的人主要通话对象是同学;老师和恋人是主要通话对象的人相对较少;说明当代大学生与家人、朋友、同学交流沟通的比较多,而与老师沟通相对较少;大学生谈恋爱的还是比较多。
(3)手机通信消费结构。
大学生通信消费结构以语音通话、短信、QQ、浏览网页为主,占话费比例都超过18%;WIFI所占比例最少,还不足5%,WIFI等同于无线网络,WIFI是一种可以将个人电脑、手持设备(如IPDA、手机)等终端以无线方式互相连接的技术,WIFI可以让任何终端实现互联,这项新技术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率还很低。
90%以上的学生开通了GPRS流量包,满足了他们上网浏览网页、聊QQ的需求;
开通短信包、飞信、来电提醒的用户也都占了50%以上的比例;
对于那些新开发的业务,例如微信、手机报、手机炒股等,使用得很少彩信、微信业务也有望成为主流业务。
大学生在选择相关业务时侧重于选择常规业务,非常规业务,如WIFI、手机报、手机炒股等业务,在大学生消费群体中不太普及。
4.2.3 套餐使用情况
(1)流量使用情况。
图5 流量使用情况
表7 男女生对流量的具体使用情况
性别* 流量使用 交叉制表
流量使用 合计
30M 70M 100M 150M以上
性别 女生 计数 221 122 132 64 539
% 41.0% 22.6% 24.5% 11.9% 100.0%
男生 计数 181 151 249 126 707
% 25.6% 21.4% 35.2% 17.8% 100.0%
总数的% 32.3% 21.9% 30.6% 15.2% 100.0%
通过图5和表7,发现每月使用30M流量的人数最多,开通30M和100M流量的用户分别占了32.3%和30.6%;每月开通70M和150M的流量的用户相对较少,其中以150M流量的用户为最少。在流量的使用情况上,也具有一定的性别差异,使用30M流量的女生人数比例明显高于男生,使用100M以上流量的男生比例明显高于女生,70M到100M的男女生比例相差不大;男女生相对于总流量的使用情况,女生使用30M以下的比例明显高于男生,其他都低于男生;男生对每月使用的流量整体来说高于女生。
(2)短信使用情况。
图6 短信使用情况
每月发50条以下短信的人数最少,50到100条之间短信的人数最多,其次是每月发送100——150条短信的人,再次是150条以上的人;兰州市大学生对于短信的使用不多,用其他聊天工具代替短信联系朋友家人的人明显增多。
5 结论与对策
(1)兰州市的大多数大学生每月的平均话费在40—60元之间,每月的生活总支出在800元以下,而且就每月的总支出而言,存在比较明显的年级差异,总体来看,每月生活总支出在500元以下的比例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减少,1000元以上的比例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大,可见随着年级的升高,大学生的每月生活总支出也在升高。目前,兰州市大学生的整体消费水平处于中等偏下程度,在日常消费中对价格比较敏感,这对于通信公司来说是个重大挑战,因此要加大力度设计开发出科学合理的迎合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产品是至关重要的。
(2)兰州市大学生在选择通信服务商时,考虑的最主要的因素是资费和信号稳定性,其次是服务质量和网络覆盖范围。通信运营商在要想巩固并拓展其在大学生消费群体中的地位,就要在保证业务质量(信号稳定性、营业网点密度、服务质量、网络覆盖面)的基础上,还要充分考虑并结合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尽量降低资费。
(3)在手机通信消费结构中,语音通话和短信所占的比例最大,在手机业务中短信包和流量包所占的比例最大,总体来看,兰州市大学生的手机通信消费主要以传统业务为主,那些新开发的业务,如手机炒股、WIFI等,在兰州市大学生中还不太普及。
(4)套餐的使用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兰州市大学生每月使用30M流量的人数最多,开通30M和100M流量的用户分别占了32.3%和30.6%;每月开通70M和150M的流量的用户相对较少,其中以150M流量的用户为最少。在流量的使用情况上,也具有一定的性别差异,使用30M流量的女生人数比例明显高于男生,使用100M以上流量的男生比例明显高于女生,男生对每月使用的流量整体来说高于女生。对于短信的使用不是很多,因此三大公司可以根据大学生对流量套餐和短信套餐的使用情况制定一套适合大学生的通信使用模式。
(5)对三大通信上的满意程度。
通过调查发现,兰州市大学生对三大通信商的满意度不高,从总体上来看,超过一半的大学生对三大通信商的满意度仅仅为一般,有大约36.4%的大学生比较满意,这说明 三大通信服务商应该在考虑大学生消费心理的基础上,增加在满意度方面的重视,根据大学生的相关意见综合分析,三大通信商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并改进:
①对业务套餐进行详细说明,经过调查发现,很多学生认为有乱扣费的现象产生,因此通信商对此进行详细说明,在话费单上进一步详细的对每一笔的消费情况进行陈列。
②减少捆绑业务和强行开通某些业务,根据大学生对通信商的建议发现,有些业务是强行开通的,这也降低了大学生对通信商的满意程度。
③细分套餐档次,给消费者更多的选择,同时改善相关可选套餐和必选套餐的业务,目前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都具有符合大学生的手机话费的套餐,希望今后能够设置更多细分套餐,例如话费套餐种类、流量种类等。
④网络技术的完善。希望通信商能够提高网络运行技术,方便大学生使用手机进行上网,减少流量的浪费。
(6)兰州市各大高校内,主要有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家电信产业,其中中国移动通信公司拥有最庞大的大学生消费群体,相比而言,中国电信公司和中国联通在大学生这一消费群体中所占的比例较少,尤其是中国联通只有1.8%的市场占有率。
由此可见,在兰州市大学生中使用中国移动的占绝大多数,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在大学生这一消费群体中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小。中国移动拥有最庞大的大学生消费群体,目前,中国移动在高校市场主推“动感地带”的品牌,中国移动的动感地带正对年轻客户群的移动通信需求,整合品牌形象、价格、渠道、营销和服务,建立年轻客户群对动感地带品牌的归属感,树立创新进取的公司形象。动感地带针对大学生这一青年群体的消费特征开辟了许多特别的服务,设计推出了一系列个性化,时尚化的增值服务,还为大学生量身订做了学生套餐和娱乐套餐,动感地带这一系列的个性化产品激发了许多大学生的使用热情。
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在业务及服务方面也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因此两大公司可以考虑相互借鉴并拓展业务范围,中国电信公司应该增加营业网点来更全面的满足大学生消费需求。
中国联通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同时增加服务种类,提高服务质量,争取在今后的发展中激发大学生的使用热情,占据更大的消费市场。
总之,在未来的发展中,三大通信公司在对高校大学生的手机通信消费特点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大学生通信消费市场的特点,综合考虑产品定位和价格因素,采用有效的销售渠道和促销方法,制定针对大学生的统一的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营销策略,更加有效地开拓极具发展潜力的高校市场。
参考文献
[1] 魏丽宏.关于我国手机媒体研究的文献综述[J].中国传媒科技,2011.
[2]赵静,高学德,杨鼎新.兰州市大学生手机消费状况调查分析[J].发展,2008.
[3]史铮,黄新华.透视大学生手机消费[J].中国青年研究,2004,(03):8687.
[4]唐立英,方威.浅谈中国移动的高校营销策略[J].企业家天地,2009.